2025年1月|NO. 137 │ 民進黨多行不義陷入困局
第三回去衡陽西北鄉蘭芝堂,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同行者,許多人冒著霏霏細雨和颯颯寒風,手持一支支黃色、白色的菊花,自發排隊祭拜瓊瑤,過後在房舍前坪或池塘對岸留影。筆者在現場看到有男的戴著禮帽、繫著圍巾、穿著長衫,女的身著旗袍、燙著卷髮、紋著眉毛,相互倚靠圍牆拍視頻,讓人仿若回到瓊瑤經典劇中。 早在1980年代瓊瑤小說進入大陸市場後,筆者就對其祖居蘭芝堂心嚮往之。直到2001年6月3日,與幾位朋友陪同烏克蘭藝人博比•肯(趙本山弟子),才首次到訪這個山村屋場。博比•肯趁著在衡陽演出的機會,前來蘭芝堂尋夢,希望能聯繫上瓊瑤,在其劇中扮演一個角色,可惜這個心願最終沒能實現。瓊瑤影視捧紅了那麼多俊男美女,卻沒有一個是衡陽人。 蘭芝堂離衡陽市區五六十公里,可當地經濟不甚發達,三湖鎮上連一家飯館都沒有。鎮長聽聞筆者來,盛情相邀在鎮政府食堂吃的簡餐,不過四菜一湯味道倒是蠻好。其時縣鄉公路不太好走,車子彎彎繞繞走了兩個多小時。據說,1990年拍攝電視劇《六個夢》時,瓊瑤原本打算在家鄉取部分景,因為衡陽沒有機場,也沒有高速公路,而拍戲的行頭太多,運送起來頗為不便,只好改在長沙拍攝。但她畢竟心繫故鄉,所以,《情深深雨濛濛》中的西渡橋,寫的就是衡陽縣城所在地。而《還珠格格》中的幽幽穀和天上人間,就是蘭芝堂對面兩三百米山頭那邊,傍著興隆小學校舍,有一個數百畝水面的興隆水庫,周邊有12個小山峰及峰間溝谷,當地人稱「天上人間十二峰」。 蘭芝堂原名楠竹塘,清朝同治11年(1872),瓊瑤高祖父陳大源購買淩姓產業,委託胞兄陳代潮重新修建,以諧音更名「蘭芝堂」。瓊瑤祖父陳墨西1952年給黃克誠寄信的地址是「渣江七區永安鄉」,後來劃為鼓峰鄉興隆村,早些年撤村並鎮屬於三湖鎮大波村。 由此想起前不久在冷水江謝冰瑩(中國第一女兵作家)研究會成立大會上,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聯名譽主席譚談,特別談到周立波、古華、水運憲等人的文學作品,直接有力地帶動了湘中清溪村、湘西芙蓉鎮和烏龍山的文旅開發與利用,他認為「文化名人的故居是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文藝名作和名家故居是可以推動經濟發展的」。受此啟發,我建議將三湖鎮大波村更名瓊瑤鎮瓊瑤村。…
作者:
甘建華
頁數:
78
曹操的墓地在高陵,但歷代以來高陵的所在眾說紛雜,以致有不下數十處都傳為曹操的下葬處,成為歷史的疑案。高陵遺址的發現是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並於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見其重要性。 曹操其人其事 曹操(西元155-220年)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史書中記述很多,只是《三國演義》把他演義為奸詐的負面形象,而深植於民間。曹操有奇謀,他一生30多年南征北伐,內誅群雄,外定邊患,統一了東漢末年北方紛亂的局面,又實行屯田、興修水利、抑制豪強、輕徭薄賦、恢復生產、提倡節儉,改變了東漢以來的厚葬習俗。 曹操營建鄴城持續16年,是當時北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戰略價值,也為北方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鄴城之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的都城。鄴城規劃改變了漢代宮殿分散的布局,城市中軸線的形成,標誌著中國都城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階段,以後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直至明清北京城都延續這個規劃。 曹操能武能文,他的詩歌如《短歌行》、《對酒》、《苦寒行》等,慷慨具有雄風,歷代流傳,是建安文學的重要內涵。…
作者:
吳國禎
頁數:
80
最近看到一個名為《中華民國轟炸台北?台灣人的戰時生活》的視頻(),其中提到兩個重點:其一是描述當年台灣總督府招募志願兵的情形,其二是關於台灣當年被轟炸的情況,這兩點都讓長期研究台灣史的筆者不得不回應。 台灣總督府招募「志願兵」 關於當年台灣總督府招募志願兵,應徵者踴躍的問題,視頻製作人找來種種相關的照片,然後配上這樣的口白文字: 「1945年,開始實施對於台灣本島人的徵兵。在此之前的1937年開始,則是公開招募非戰鬥性任務的文職、翻譯、農業、運輸、工程、航運的軍屬人員。1942年,總督府對外招募陸軍第一回特別志願兵,名額是1,020人,結果應徵報名的人數高達了425,921人,占當時台灣青年人口數的14%;而錄取率就只有0.2%而已。沒有最誇張,只有更誇張;第二年再招募第二回志願兵的時候,名額是1,008人,結果應徵的人數達到空前的601,147人,志願上戰場,是要有為國家捐軀的覺悟,難道會有人把死亡當成是兒戲的嗎?從上面這些驚人的數字看來,如果還有人再繼續說,台灣人是被迫從軍的,被拉去當軍伕,那真是對我們先人的熱情最大的侮辱」(6分28秒-7分35秒) 視頻引用懸殊的數字與熱烈的宣告,看起來很動人,然而史實如何?…
作者:
郭譽孚
頁數:
82
有人讀了《高山青》作詞人鄧禹平和白玫的故事,嘆曰這是時代的悲劇,由此引發我感嘆,人類的悲劇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不斷重演,已經不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了。 在許多美好的歌聲背後是唱不完的悲歌。現代人表面上看起來繁榮進步,表面下醜陋的悲劇卻一再反覆,沒有稍減。 從西洋音樂史、美術發展史來看,人從神權到君權再到民權,似乎有很大進展。例如,到西方各大博物館參觀,可看到人物畫像和雕像,從神話人物,變成君主貴族,最後變成拾穗農婦、販夫走卒。到音樂廳聆聽古典音樂,從教堂音樂,到宮廷音樂,再到《卡門》、《花女》、《蝴蝶夫人》。 此外,藝術家從梵谷需依靠弟弟接濟生活,中國藝術家賣書畫維生,到畢加索成了億萬富翁;莫札特、貝多芬等音樂家勉強餬口,今日網紅隨便就月收入千萬。這代表時代進步,藝術家受到重視了嗎? 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代用刀劍殺人多麼辛苦,諾貝爾用炸彈、火炮發大財,殺人搶劫大便利,現在繼續發獎金。愛因斯坦的E=MC2兩顆原子彈,殺死幾十萬人,多麼有效率。這代表科技發達使時代進步了嗎?全球人口從千萬到上億,再到80億,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了嗎?…
作者:
呂學周
頁數:
85
公路局舊蹟指的是原公路局的辦公大樓。興建於日據時期的大阪商船時代,光復後歷經台航大樓、公路局大樓,到今日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不僅有船運的歷史意義和公路發展的象徵,還見證了台灣所歷經殖產興業、戰爭、經濟起飛的三個階段。 2024年11月,筆者造訪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和館前路交會口附近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這裡原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的所在,建於1937年。它和附近的台北車站與正在建構中的雙星大樓等林立的高樓相比,顯得樸實無華;此外,筆者還發現這裡曾是公路局的眷舍─公路村的辦公處所,激起筆者探訪其在交通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大阪商船時代 清代將淡水列為西方各國的通商口岸後,德國的得忌利士(Douglas)洋行開始經營「淡水-香港」線,並由所屬的科麼沙(Formosa)和海龍(Hailoong)輪等定期航行於台灣與大陸南部沿海各港口間的航線,除了載客,也將台北近郊盛產的茶葉、樟腦等物產運往對岸的廈門等地。…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