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NO. 137 │ 民進黨多行不義陷入困局
美國、中國大陸是當今世界兩強,其全球作為直接且高度影響國際局勢,對於各區域的發展有著主導作用。美、中的行為模式明顯不同,習近平2024年11月在秘魯出席錢凱港開港儀式,引起全球矚目,由此可見美中的全球性作為有優劣與高下之分。 美國作為偏重軍事安全 二戰後美國除了與主要國家成立聯合國,最顯著的是在東北亞參加韓戰,在西歐成立北約組織,兩者都是以軍事安全為著眼點。韓戰結束後,美韓日建立軍事同盟,不但在韓國派駐美軍,也與日本簽署安保條約。韓日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接受美軍進駐是一件很奇特的安排。 韓戰結束後,南韓仍有遭到北韓入侵的威脅,需要美軍助陣,但日本並沒有明顯的安全威脅,美軍駐日一方面是防止日本的軍國主義復辟,另一方面可說是美國在東亞的勢力延伸。1959年越戰爆發後,美國直接派兵參戰,但越戰失利,美國眼看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關係愈趨緊密,於是在2007年與日本、澳洲、印度結成「四方安全對話」機制, 表示堅定維護印太海域和平穩定的決心,也強烈反對通過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此一機制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重新布局的平台。…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42
2016年1月23日,我與十餘位國際海洋法學者專家搭乘運輸機遠赴太平島勘查。五天後馬英九親赴太平島,並在標誌有「中華郵政南沙太平島」的郵箱投入一封信,信封左下角標明「寄自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9年後的今天,南海諸島的問題仍懸而未決。筆者認為,其中關鍵之一在於如何認定島嶼型大陸邊緣的「專屬經濟區」等畫界問題,而原來的定義及框架充分反映出西方的學術霸權,南海周邊各國應向聯合國提出適合島嶼型大陸邊緣的另類架構。 早年國際海洋法醞釀時期中的一個重要案例是1969 年的北海大陸礁層案,該案首度確立了將大陸礁層水深200公尺以內的海底成為領土向海中自然延伸的部分,變成日後將北大西洋的海底地形作為這類「岸上領土向海自然延伸」的原型。 1982年12月,聯合國通過「國際海洋法公約」,1994年正式生效至今。該公約第76條第1項規定:「沿海國的大陸礁層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到大陸邊的距離不到200浬,則擴展到200浬的距離」就是按照這個模型設立的。此外,沿海國依《海洋法公約》第81條與85條則具有授權和管理在大陸礁層進行鑽探為目的之專屬權利,以及有開鑿隧道與開發下方資源之權利。 為了慶祝海洋法通過30周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組織(UNCLOS)出版紀念小冊子,其中的附圖詮釋了這套法案的原始概念(見圖1),就是建立在北大西洋海底地形模型上的;而這套地形架構與形態是北大西洋地質演化與發育的結果,與其他的大陸邊緣長得不完全一樣,如應用到世界各地,就會造成問題。…
作者:
魏國彥
頁數:
44
202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澳門,在三天時間裡,他出席了18場活動,包括慶祝澳門回歸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區第六任政府就職典禮、歡迎晚宴及慶祝澳門回歸25周年文藝晚會;會見了澳門特區前任及現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崔世安、賀一誠、岑浩輝,以及行政、立法、司法機構負責人與社會各界代表人士;考察了澳門科技大學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並在多次場合做了重要講話,對澳門回歸25年來的表現極為肯定。 習近平對澳門的發展一直牽掛於心,在他擔任福建、浙江領導時,就三次訪問澳門,促進閩澳合作和浙澳合作。2009年1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他第一次視察橫琴後,就宣示政府決定開發橫琴島,相信橫琴島的開發會給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任國家主席後,習近平四次視察橫琴,三次出席慶祝澳門回歸大會並視察澳門,就澳門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把舵定向。 習近平講話的幾個重點 習近平這次在澳門發表了多次講話,重點如下。 一、關懷囑託。「澳門是祖國的掌上明珠,我一直惦念著這裡的發展和全體居民的福祉」。習近平18日下午乘坐專機抵達澳門,在澳門機場發表講話,表達他始終高度重視澳門的各項事業發展,關懷澳門同胞福祉。習近平還關心青年,「青年是澳門的希望和未來,是建設澳門、建設國家的有生力量」,他希望廣大青年心繫澳門、心繫國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當好「一國兩制」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
周琳
頁數:
46
針對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筆者表示以下幾點意見,敬請指正。 (一)主權與治權。兩岸領土與主權從未分裂,但要結束政治對立,兩岸首先須化解「中華民國定位」、「一國兩區」、「一國兩治」等政治分歧。港澳回歸是「中國在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與領土的再造,而是主權與治權的統一,因此是「中國在台灣恢復行使治權」,但台灣可以實施「台人治台、高度自治」。 (二)政治體制。行政權方面,台灣應享有高度的行政管理權,但該管理權不得牴觸、危及中央政府在台灣行使主權的權力及國家整體安全;行政長官必須權責相符。立法方面,台灣應享有獨立的立法權,但任何立法不得違背「一國兩制」原則及台灣基本法,並須調整台灣現行婚姻法、繼承法等相關法律,以避免任何人在台灣受到歧視待遇。司法方面,除非攸關國家主權或中央政府權限,台灣應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及終審權。考試、監察制度是否保留,可由台灣民意決定。台灣22縣市可考慮縮編,以減少行政資源及選舉浪費,提升官員行政效率。 (三)政黨政治。政黨政治可予以保留,但任何政黨不得在黨綱、黨章中有分裂國土或違背「一國兩制」等主張。政黨除可提名各項公職候選人,亦可推選全國及大陸部分省級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參與國家的參政議政工作。 (四)選舉制度。各級普選可予以保留,但支持台獨的政黨/候選人不得參選,民意代表在問政時,亦不得以非理性態度破壞「一國兩制」原則。台灣行政長官應採普選、絕對多數方式產生。…
作者:
紀欣
頁數:
50
40年前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一國就是一個中國,兩制照顧到台灣的制度與生活方式,甚至有不派官員、不駐軍的承諾。但卻遭台灣方面不假思索地拒絕,當時僅有李敖一人公開響應,繼而民進黨執政後曲解之、污名化,於今朝野均棄「一國兩制」如敝履,而一般民眾隨波逐流,得過且過。 習近平2014年以「充分照顧台灣人民的利益,充分考慮台灣現實的情況,以及充分吸取各界意見」的「三個充分」,重提「一國兩制」,更於6年前基於充分吸收意見,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他不是要為台灣定方案,而是主要希望台灣方提出可行的方案,集思廣益,而後定案,足見習的定力與耐性。但是6年來朝野不以為意,使得兩岸情勢日趨緊張,幾至兵凶戰危的境地,「抗中親美」抱老美的大腿,情願被老美玩,玩到環島軍演,六面包圍,形成甕中捉鱉的態勢,充分顯示解放軍已有武統實力,北京卻仍未放棄和統,自有投鼠忌器,不忍骨肉相殘之意;否則,對岸的長程火炮就可打爛島西,後果豈可設想? 《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有鑒於此,為台灣前途計,要求台灣不同領域的學者,表達對台灣方案的意見與建議,並齒及在下。竊以為,如只表達一群有識之士的私見或隨想,難有紀欣期盼的共識。所謂方案,要能確定宣稱的宗旨與目標,完成可行的設計與進程,然後才有可行的方案。但是,可行方案卻面臨三頭攔路虎。 其一,島上居民絕大都冠以漢姓,姓氏來源明確,卻不肯、不願或不敢自稱是中國人。明明奉中華民國,竟否認是中國的國號,卻視為虛無的台灣國號。台灣回歸中國及國共內戰史一清二楚,卻認為台灣是「偶然的國度」。台灣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無不中華,卻要「去中國化」。包括美國在內的舉世,無不奉行「一中政策」,只有台灣拒絕一中。在在顯示意在「一邊一國」、「兩岸互不隸屬」,想要的是兩國,而非兩制。既不接受兩制的可能性,甚至將之汙名化,如何能凝聚「兩制」台灣方案的共識?所謂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其二,島上大多數居民漠視時局,說得好聽是處變不驚,其實是得過且過,以為天塌不下來。對大陸善意的讓利無動於衷;對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視若無睹;對習總書記的呼籲置若罔聞,甚至妄想永遠維持現狀,最後不了了之,得遂獨立的現狀。懷此心態如何會去考慮「兩制」台灣方案?反而會去質疑有識之士的意見與建議,視為親中的認知作戰而亂戴帽子。…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51
197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的決戰,北京獲勝,致使台灣從此成為國際社會的「孤兒」。台灣不少人受此挫折,內心憤懣不平。要解開台灣人的心結,最好考慮讓兩岸人民能在國際社會和平共存;換言之,北京對台北要多點同理心「以大事小」;台北要認清國際現實,拿出智慧「以小事大」,雙方相互尊重才能相向而行,愈走愈近。 「大國制訂規則,小國適應規則」是國際社會的鐵律。目前北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人口、土地、軍事實力均遠較台北為大。台北若要參與多邊非政治性國際組織活動,必須獲得北京的善意支持,而要台灣民眾接受統一,大陸須尊重台灣現有的生活方式及社會制度。此外,台灣朝野政黨應致力謀求以「一中憲法」為基礎的「台灣共識」,恢復「國家統一綱領」與「國家統一委員會」,讓北京當局放心台灣不會追求分裂國家。同時,北京方面亦應考慮根據其憲法,制訂具有建設性的「國家統一綱領」,甚至進一步制定類似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將兩岸人民置於平等地位,都是國家的主人。 對外,基於以主權國家組成的聯合國體系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既已代表「中國」為會員國,應主動協助台北以「中華台北」名稱,成為聯合國附屬機構的「觀察員」,並可藉此增加雙方的接觸,維護並促進兩岸共同利益。 本人曾多次建議,陸方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應提出,或洽請友好國家代表團聯合提出「有關台澎金馬地區人民代表權決議草案」(見下),讓台灣2300萬人感覺受到尊重,且可使台灣人民的聲音被國際社會所聽到。 兩岸分隔已長達75年,雙方相互猜忌,關係錯綜複雜,要做到相互理解信任,需要雙方領導人運用智慧、採取行動,帶領兩岸人民增進民族感情,共同致力中華民族的復興。總之,兩岸如能共同參與國際社會活動,深信必有助兩岸中國人的融合,在實現「中國夢」的同時,也實現「台灣夢」。…
作者:
戴瑞明
頁數:
52
如何解決兩岸統一後台灣的「國際空間」,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通常而言,外交權是一個國家中央政府的專屬權力,雖然某些國家的高度自治地區也擁有部分涉外權力,但一般僅僅是經濟性、文化性權力,而非政治性、主權性權力。鄧小平曾說:「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鑒於台灣的特殊性,也為向台灣釋放善意,中央可以考慮統一後,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適度擴大台灣的國際參與。筆者的基本設想如下。 第一,通過在中國外交部內部設立涉台事務機構,專門負責台灣特別行政區的國際參與。可以考慮在中國外交部內設立「台灣事務司」,該司人員構成可以部分甚至全部來自台灣;經中國外交部授權或委託後,該司可以適當身分和名義代行外交部的部分職權。 第二,動員中國建交國在台灣設立領事館。中央可考慮允許、甚至動員與中國建交的190多個國家在台灣設立領事館,以方便台灣與這些國家的僑民和商務往來,並擴大台灣在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這一設想有助於顯著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三,允許台灣通過參與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方式參與聯合國。中央可以考慮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中給台灣留出適當名額,甚至將占比提升至到三分之一。其中,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由大陸人士擔任,但副代表可以由台灣人士擔任。可以說,這將是中國作為單一國際法主體參與聯合國組織的一個重大制度創新。 第四,台灣經中央同意可以適當名義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其活動。對於不允許某些地方行政單位參加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原則上台灣不能參加。但對某些除主權國家外,也允許地方行政單位參加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中央可在堅持一個中國框架下,根據有關國際組織的性質、章程規定的加入程序,允許台灣以相應的身分和名義加入或參與該組織的相關活動。…
作者:
王英津
頁數:
53
兩岸統合當務之先,要從歷史教育著手,進行台灣民眾國族認同的撥亂反正。 近30多年,由於台灣執政當局利用教育與傳媒,進行「去中國化」的洗腦工作,成功地改變台灣大部分人民的國族認同,許多人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中學歷史課綱的變革,國民中學歷史課以台灣為學習歷史的起點,一年級台灣史,二年級中國史,三年級世界史。從此台灣史單獨成冊,不再是中國的地方史或地域史。 另外,編寫《認識台灣》作為國民中學必修課本,植入日本殖民史觀,宣揚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近代化的德政。其影響甚大,據中研院與台大學者調查研究,《認識台灣》課本使用前後,青年學子的國族認同大幅改變,連一向認同其大陸鄉土的非本省族群,也因此改變對中國的認同。 接著一連串的中學歷史課綱變革,不但大幅縮減中國史篇幅,而且割裂中國史,先將明清兩朝併入世界史講授,然後將「中國史」改為「東亞史」,而大學歷史系也開始跟進,已有某國立大學歷史系將必修的基礎課「中國通史」取消,改授「東亞史」。中國史不僅變成「外國史」,而且因併入「東亞史」而消失了。 撥亂反正,首先要搜集各個不同書局編寫的各種歷史課本,研究、分析其內容,具體指出其不妥之處,提出修改意見。這個工作現在就應該開始做。為「台獨意識」、「日本皇民史觀課綱」張本的台灣史書寫,如否定台灣與大陸自古以來的聯繫,稱:「荷蘭人來了,台灣才誕生」的殖民史觀;又從人口激增、放足、斷髮的普遍、守時和守法及現代衛生觀念的養成等方面,片面肯定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近代化的德政,改稱日本侵占台灣50年統治的「日據」為「日治」…
作者:
徐泓
頁數:
54
在全世界的國家體制演進史上,曾有「兩德」及「兩韓」的特殊案例,而在中國也有「兩岸關係」(大陸、台灣)的更特殊之例。 台海兩岸於1992年11月3日由海基、海協兩會達成「一個中國」涵義各自口頭表述的共識,開啟互動關係的新里程。而今已逾32載歲月時光,回首來時路原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如今竟是「風雨無情」,令人感觸良多。期盼有關當局能發揮智慧,善意共構兩岸兩制的民族大融和。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生活在台灣的人其實也是傳承五千年民族血脈和歷史文化的中國人。若因政治意識形態而將「台灣人」與「中國人」加以區隔、對立,煽動族群情緒,恐將影響台灣自己內部的團結,也造成兩岸互動情感的負面效應。如果刻意強調「你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那麼,進一步的邏輯是:「孔子、孟子、李白、杜甫都是你們中國人,不是我們台灣人」,那對台灣文化評價又有什麼加分作用呢? 「中國」一辭,本是指歷史上的華夏族、漢族地區。至於一般所稱的「本土台灣人」,則是指閩南後裔,公元1661年跟隨鄭成功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移民到台灣;先祖則是源於「河洛」,亦即黃河、洛水交會的中原地帶;公元4世紀末期,因「五胡亂華」而南遷。《詩經‧小雅》:「…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禮記‧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由此可見,「中國」原是與蠻夷區隔而來,亦即跟「中原」、「中華」用辭涵義類同。 當今台灣社會放眼教育界和企業界,「中國」之名俯拾即是。例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中國信託投資公司、中國鋼鐵公司、中國輸出入銀行等。台灣目前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也是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或國語(北京話),以及倉頡所造之字。因此若硬要把「中國」這個名號奉送彼岸專用,豈不也與台灣現實社會的情境脫節?…
作者:
許文彬
頁數:
55
《張忠謀自傳下冊1964-2018》在2024年最後一個月出版,受到台灣甚至全球科技界的矚目。該書不僅回首台積電走過的成功之路,也解答了台灣為何能培育出領先全球的企業。但是,該書停筆在2018年,似乎預言下一個世代有無法跨越的困境。 正如張忠謀過去所言,沒有經濟部長李國鼎的支持,就沒有台積電,更何況當時剛從美國回來的國科會主委陳履安反對,但李國鼎背後有蔣經國力挺,這說明台灣現代史不只是政治權力的變遷,還有治國方向的變化;領導者的決策決定了台灣半個世紀的經濟興亡,也牽動了美中的競爭。 張忠謀曾擔任台灣APEC代表,體會到全球近些年逐漸知道晶片的重要性。他直言很多領導人羨慕甚至嫉妒台灣的晶片生產,為了國安,也為了賺錢,都希望自己國家也能生產晶片,但倘若兩岸發生戰爭,台積電不會倖免,「一切都會摧毀」。 台積電生存有賴兩岸安定 從經營角度來看,張忠謀說,台積電堅守以「誠信正直」為首的核心價值,維持「技術領先、製造優越、客戶信任」三大競爭優勢,如失去任何一個優勢,「都不是我們要的台積電」。台積電在和平時代沒有爭論、沒有危險,安安靜靜地作供應鏈的一員,但當世界不安寧時,也就是現在,台積電變成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
作者:
張之澤
頁數:
56
隨著1月20日川普即將重返白宮,國際社會無不聚焦於未來四年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方向,在川普誓言要「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核心價值目標下,是否將呈現大幅變化?在競選期間,川普為爭取選民支持,在對中經濟政策上發表過頗激烈的「抗中」論述,但隨著即將上任必須回歸理性思維;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是否對中國進口產品課徵60%的關稅。 2024年5月,與川普長期維持密切關係的智庫-「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America First Policy Institute,AFPI)所出版的著作指出,面對中國對美國造成嚴重的「國家安全威脅」,採取「緩和」美中兩國緊張關係,以解決自身脆弱的問題,是美國經濟政策最重要的目標。該書更進一步說明,美國此時應該促進經濟繁榮、加強產業供應鏈安全、落實能源獨立、提高軍事力威懾等韌性,以「抵消」中國的威脅,進而藉此避免爆發戰爭。…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58
「兩岸企業家峰會」在兩岸經貿互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僅是經貿交流的平台,更可能成為穩定兩岸關係的重要橋樑。唯有以務實的態度面對挑戰,峰會才能實現長遠發展,為兩岸經貿與區域經濟合作注入新的動能。 「兩岸企業家峰會」(下稱峰會)自2013至2024年,分別在南京、台北、廈門及金門等地成功舉辦年會。2023年峰會10周年年會在南京舉行,2024年峰會年會則於12月9-10日在廈門市舉行。中國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向峰會理事會發賀信,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共中央,對年會召開表示祝賀。峰會大陸方理事長郭金龍、副理事長張平,台辦主任宋濤、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台灣方有理事長劉兆玄、副理事長陳瑞隆、秘書長尹啟銘等理事會成員、會員,兩岸企業家及專家學者約800人參加活動。 會議主軸及小組討論重點 峰會雖以兩岸產業合作為基礎,產業融合及打造共同市場為目標,但每年大會的主題仍有些許差異。如2024年大會主題為「打造兩岸新時代產業鏈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希冀搭建起產業鏈與供應鏈對接平台,讓供需兩端面對面交流,幫助台胞台企深入了解大陸蘊含的巨大商機,拓展大陸市場,從大陸高品質發展中切實受益。又因在福建舉行,特別重視閩台合作及融合,達成以「鏈」促融。 相關小組討論的重點如下:(1)能源及環保節能產業小組的主題為「運用能源材料新科技,共創兩岸合作好商機」。(2)資訊通信產業小組的主題為,「推動兩岸工業互聯網創新,促進兩岸產業融合發展」。(3)中小企業合作及青年創業小組的主題為「彩繪青春,色澤兩岸」。(4)金融產業小組的主題為「創新兩岸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5)現代服務業暨文化創意產業小組的主題為,「文化引領,數智創新,促進兩岸產業高品質融合發展」。(6)智能製造及裝備產業小組的主題為「推動智能製造與低碳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7)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小組的主題為「深化融合發展…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60
台灣2023年奢侈稅較2022年增加16億元,增幅高達41.5%,創下2011年奢侈稅開徵以來的最大稅收金額。 奢侈稅對象為高價商品 奢侈品稅是對高價值、非必要的商品和服務徵收特定稅。奢侈稅的課稅項目因各國而異,但一般都是高價值商品和服務,最常見的奢侈品稅包括高價名車、遊艇、私人飛機、高端電子產品、名牌服裝、珠寶和豪華房地產。其徵稅對象都是有能力購買此類商品的富裕人群。 政府徵收奢侈品稅主要是為了從較富裕的人群中獲取額外稅收,通過重新分配財富、來促進社會公平,再通過政府將稅收用於教育、醫療保健、社會福利、照顧中低所得階層,縮小貧富差距,也可抑制奢侈品的過度消費。 台灣仍維持對奢侈品課稅…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62
筆者站在蘇州火車站高鐵的月台上,等車前往杭州,遠處隱約傳來火車賓士的聲音,但很快聲音就變成了雷鳴,顯然它不停蘇州站,因為瞬息之間它就從中間的軌道疾馳而過,捲起一陣狂風,裹住了筆者身體,令人震驚,好像發生了大事一般。陣風很快就平息了,驚詫之餘,不禁自問:中國,你還是發展中國家嗎? 大陸高鐵地鐵令人驚豔 四萬多公里的鐵道,復興號以350公里,和諧號以300 公里,動車以250 公里的時速,在鐵道上飛馳,日夜不息。全世界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這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做到的?…
作者:
水秉和
頁數:
64
最近媒體報導,某名醫指稱,含氟牙膏與含氟漱口水可能對腎臟健康有害,甚至標榜其為「超毒」的產品,引發民眾廣泛討論。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多個國際衛生機構指出,氟能有效預防蛀牙。自20世紀以來,含氟產品的使用顯著降低了齲齒發生率,適量的氟是安全且有效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家選擇在飲用水、鹽巴或牙膏中添加適量的氟。氟能強化牙齒表面的琺瑯質,使其更能抵抗酸性侵蝕,減少蛀牙風險。台灣由於自來水沒有添加氟,民眾可以通過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和「加氟鹽」來獲取氟。然而,少量的氟仍會存在於台灣的水資源和日常食物中,完全避開氟並非必要,也幾乎不可能。針對名醫「含氟牙膏會傷腎」的說法,專家一致認為缺乏科學證據支持。目前的研究顯示,正常使用含氟牙膏並不會對腎臟造成損害。 一、松果體鈣化與腎臟健康。名醫聲稱氟可能導致松果體鈣化,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而褪黑激素不足,可能對腎臟造成負面影響。但台北榮總毒物科楊振昌教授表示,目前並無任何研究證實適量的氟會破壞松果體。 二、氟的毒性門檻。氟在高劑量下確實會有毒性,但這通常發生在長期攝入大量氟的極端情況下才會發生。以牙膏為例,衛福部指出,一名20公斤5-6歲的小孩,需要一次吞下至少半條家庭號牙膏(含氟1000ppm),才有可能達到中毒劑量,而日常使用含氟牙膏時都會吐掉,所以氟的攝入量遠遠低於對人體有害的水平。 三、事實查核中心報告。2024年6月,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澄清含氟牙膏的安全性。根據報告,無論是含氟牙膏或漱口水在正確使用下,並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也無證據證明它們會損害腎臟功能。…
作者:
潘懷宗、黃巧妮
頁數:
67
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65歲以上)超過20%,從高齡 (14%) 到超高齡只花了7年時間,速度居世界之冠(最高齡的日本花了13年)。半世紀以來台灣人口有三大特色:高齡、少子和家戶平均人口減少。在家庭結構方面則是核心家庭日減,已不到三分之一,單身和無子女家庭超過三分之一,三代同堂僅剩一成。 戰後嬰兒潮(1946-1964出生)和1976龍年嬰兒潮除外,人口出生數持續下滑,今年龍年新生兒預估僅13萬多,比2012龍年少了近10萬人。而同時男性以較快速度自然減少,以致老年女性多過男性(1.2 :…
作者:
顧燕翎
頁數:
68
2024年12月6日出刊的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報導中國大陸病毒學者石正麗分析2004-2021年從中國華南地區及寮國收集到蝙蝠冠狀病毒,採樣共計15,000拭子(swab),分析了56個蝙蝠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以及部分核酸序列數據,發現這些冠狀病毒都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簡稱沙士病毒」(SARS-COV- 2)的近親。 新冠病毒的起源終於揭曉 與石正麗合作的達札克(Peter Daszak)是「生態衛生聯盟」(EcoHealthy…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70
眾所周知,正在海試的福建號航空母艦將會配備殲-35艦載隱形戰鬥機(aircraft carrier-based stealth fighter)。據此,諸多中外軍事專家都認為,中國會依據該款艦載機發展出空軍版。第15屆珠海航展(2024年11月12-17日)現場出現解放軍空軍所列裝的殲-35A隱形戰鬥機(殲-35隱形戰鬥機空軍版),成為中外軍事媒體的焦點,從而證實了這項多年來的預測或傳聞。 殲-35A是一款陸基中型隱形戰鬥機,且將與殲-20重型隱形戰鬥機,組成中國第五代戰鬥機之高低搭配的空優作戰武力。儘管殲-35A隱形戰鬥機比美國F-35A雷霆二型(Lighting…
作者:
林宗達
頁數:
72
中程空對空飛彈向來為各國開發的焦點,中、美、法、歐洲為主要的主導及開發者,伴隨著中美持續在軍事領域進行戰略對抗與競爭,中美基於制空權的掌握,在原有的中程飛彈基礎上,持續研製長程對空飛彈,也為新一輪的中美軍事對抗再添一筆紀錄。 AIM-120中程空對空飛彈 從1991年開始,美國空軍正式推出新一款主動雷達導引的空對空飛彈,該款誕生象徵美國空軍從原先的AIM-7麻雀飛彈,跳躍至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不僅提升了美國空軍的中程空戰能力,也象徵老一代的麻雀飛彈進入空戰支援角色。 AIM-120飛彈整體彈長3.66公尺,直徑17.8公分,射程從最初的70公里已衍生至超過180公里,型號分別為A、B、C衍生系列、D款式,主要部署在戰機機翼或機腹下方,隨著該款飛彈的通用性越來越廣,雷神公司將其改裝部署在軍用悍馬車上,車載版的AIM-120系統全名為「首都區域防空系統」,能一次攜帶6枚中程飛彈與2枚短程防空飛彈。 為因應空中威脅,挪威的孔斯貝格國防與航太公司(KONGSBERG)與雷神公司針對AIM-120飛彈進行合作,其衍生版為挪威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又稱為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是一款分散式網路化中短程防空飛彈系統,透過哨兵式追蹤雷達系統的引導(追蹤範圍約120公里),加上6-8枚AIM-120飛彈,最大射程約50公里,最大射高為35公里,能有效面對所有來自空中的敵機。…
作者:
宋磊
頁數:
74
2024珠海航展除原本的航空器地面展示、空中飛行表演外,最引人矚目的就是無人載具產品。同時,為應付大量無人機襲擊的蜂群戰術,特別研發出各型軟殺、硬殺武器系統。俄烏戰爭現已接近尾聲,這類偵察、攻擊、察打一體的無人載具創下豐碩戰果,也成為全球軍火市場的寵兒。 各型無人載具產品 2024珠海航展,各型無人載具產品如過江之鯽,數量幾乎超過有人載具。如無人飛行載具(UAV)、無人地面載具(UGV)、無人水面載具(USV)、無人水下載具(UUV)等,除性能增進、功能強化外,也大幅擴展國內外市場。 無人飛行載具方面,除了大疆公司展出的各型二軸、四軸遙控無人機產品外,航天彩虹公司也展出彩虹7號高空匿蹤無人機、彩虹9號中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彩虹3D低成本無人機、彩虹YH1000無人運輸機、彩虹817A無人機、射手系列空對地飛彈等實體產品。最特別的是彩虹9號,不但體積尺寸放大,酬載量更是大幅增加,一次可攜帶多枚空對地導引飛彈和高超音速武器,火力驚人。此外,無人機翼下也可攜帶可拋式反潛聲納浮標發射器,進行海上巡弋任務。 無人地面載具方面,各型酬載與運輸產品紛紛亮相。除一般輪型、履帶型載具外,還有機械狗等四足步行產品問世。雖然仿生物的四足步行產品早已研發量產,但本屆會場展出的武裝版本機械狗,攜帶機槍等武裝進行防衛、突襲任務,可降低人員在戰場的傷亡。…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