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NO. 139 │ 川普瘋狂拆解美國內外情勢
2月12日,川普先後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話,隨即川普團隊分別與俄、烏協商停戰事宜。澤倫斯基稱他不會接受在烏缺席的狀況下美俄達成的和平協議,但2月18日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和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會談近4小時,澤倫斯基並不在場。 拉夫羅夫在會談後表示,雙方同意加速任命新的大使人選,兩國高階外交官員盡快開會。盧比歐也說欠缺外交接觸,烏克蘭就不可能達到和平。2月19日,川普還通過社交媒體發文稱,澤倫斯基最好盡快行動,否則他的國家將不復存在。 歐盟擔心美俄達成「骯髒的交易」,讓歐盟邊緣化,最終澤倫斯基和烏克蘭淪為棄子的命運。川普不希望歐洲在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卻希望他們能在戰後區域穩定上買單。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已要求歐洲盟友提供詳細提案,說明他們可以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維和部隊和安全計畫,作為結束俄烏戰爭後安全保障的一部分。 對於烏克蘭迎合北約東擴,無論是基於民族情感或地緣政治、戰略緩衝要塞來說,俄羅斯都必然會發動一場報復性戰爭。誠如芝加哥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論斷:烏克蘭不應在親俄或親美中作單一選擇,一旦失去戰略平衡,恐引火上身。以下說明俄烏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其影響。…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46
隨著川普重返白宮,美國對烏克蘭的態度出現重大轉變。與拜登政府時期堅定支持基輔的立場不同,川普對繼續援助烏克蘭表現出明顯的猶豫,甚至要求烏克蘭在不利的條件下與俄羅斯談判,這種立場讓北約盟國感到擔憂。 美國長期是歐洲安全的主要支柱,但川普強調「美國優先」,試圖將烏克蘭問題歸類為歐洲自身的責任,而非美國的核心利益。在筆者看來,川普在處理俄烏戰爭時,背後的盤算主要圍繞在幾個核心考量:美國內部政治、與俄羅斯的戰略互動、削減軍事承諾以集中資源應對中國大陸,以及重塑美國的全球角色。這些考量不僅影響烏克蘭的命運,也可能對台灣的外交與安全環境產生深遠影響。 降低對烏援助換取戰略利益 川普過去對烏克蘭的態度一直帶有交易性。如他認為美國不應該無條件支持烏克蘭,而應讓歐洲國家承擔更多責任。因此,川普在第二任期內可能會大幅削減甚至中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迫使基輔在不利的條件下與俄羅斯談判,以快速結束戰爭,從近期來看,川普確實也這樣做了。 川普這樣的作法可能來自以下幾個戰略考量。…
作者:
邱泰達
頁數:
48
由於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台灣海峽的兩岸關係出現了和平解決的機遇期。這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一、川普極端重視實際利益,關心的是貿易逆差或順差,對意識形態鬥爭沒有興趣。簡言之,他不會以維護民主自由作為捍衛台灣的理論根據。這與歷任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完全背道而馳。對美國而言,台灣是否民主已失去重要性。 二、川普不喜歡戰爭,他一心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第一任期,他促成了以色列與五個阿拉伯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即《亞布拉罕協定》,他認為他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促使日本為他推動此事,但失敗了。這一任,他會致力於俄烏停火及和平解決巴以衝突,以此爭取和平獎。因此,如果亞洲某地發生軍事衝突,他可能會發動制裁,但不會軍事參與。 三、為削減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川普設立政府效率部,委託世界首富馬斯克負責。馬斯克多次表示,美國正處在破產邊緣,他計畫將聯邦政府的400多個機構減少到99個。目前馬斯克疾風驟雨式的行動已引起「深層政府」抵制。因此,川普團隊跟建制派之間的鬥爭,將使得美國把注意力集中於國內。 四、在美國歷屆總統的保護承諾下,台灣只能聽令於美國,幾乎沒有自主權,既不能選擇獨立,也不能跟大陸和解。…
作者:
水秉和
頁數:
50
學者多說國家的要素有四─人民、土地、政府、主權。但筆者認為,國家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土地與文化三者;政府與主權則屬其「上層結構」,依時勢而推移。 民眾認同的中國是經歷數十個朝代的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只不過是建立在其上的政權名稱。目前兩個政權在台灣海峽兩岸分治對峙,以致人民身分有別;但兩者的法定領土互相重疊,文化大同小異。顯而易見,兩岸和合則兩利,相抗則兩害。 中華民國政權雖然被對岸政權視為「前朝」,卻仍然有效統治著台澎金馬地區。其邦交國雖然只剩12個,其經濟實力、文化包容力(特別是在宗教方面)及對眾多華人的吸引力都不容小覷。其治內誠然存在「台獨」之害,但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這一逆流終究會消退。可是若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肯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就會把一些人驅往「台獨」。 其實兩岸政權擁有共同的元素:中文名稱都包含「中華」一詞;英文名稱都包含Republic of…
作者:
劉源俊
頁數:
51
川普任命的美國國務院代理次卿畢提(Darren Beattie)曾質疑美國的對台政策,稱台灣「不可避免地」將屬於中國,「不值得花費任何成本來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應該達成一項偉大協議—我們同意承認這一現實,以換取中國在非洲及南極洲議題上做出重大讓步」。筆者相信,這絕對是川普政府對兩岸政策的選項之一,而民進黨政府堅拒談判,台灣最後極可能淪為桌上任人分贓的菜。 30年來的教改造成台灣沉淪與撕裂,身在教育界卻無力回天,一直令筆者痛心疾首,不希望台灣未來在「兩制」下繼續執行目前這種教育政策。限於篇幅,以下僅從四方面簡要言之。 起因:台灣是以漢民族為主的地區,300年來深受中華歷史文化教育的薰陶,所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應是血脈中的天然基因。但西方勢力謀我中華之心從未消減,台灣地理位置又適當要衝,遂成為雙方勢力消長的關鍵籌碼。兩蔣之後,西方勢力從教育文化著手,進行價值觀的移植,口號響亮,卻內藏禍心。 過程:1998年行政院院會通過的「教育改革行動方案」,迄今仍是台灣教育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但卻與台灣社會格格不入。因此,從92到108(2003到2019年),每一個新課綱都在怨聲載道中推動,卻把窒礙難行之處全丟給學校自行解決,執政當局則掩耳盜鈴、粉飾太平。…
作者:
段心儀
頁數:
52
2019年1月2日,中國大陸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雖隨即遭到民進黨當局拒絕,但國家完全統一才屬正常狀態。大陸具有統一的定力和底氣,故稱只要不踩紅線、不損及中國的核心利益,願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面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基礎上,大陸倡議「兩制」台灣方案合乎辯證邏輯,畢竟解決台灣問題有不同於港澳回歸的特殊性。 長期干涉、介入台灣問題的外部勢力,因本身的霸權力量衰退,又不甘心自行退出歷史舞台,乃在干涉成本、風險代價的評估下,提出所謂的「兩岸人民和平解決問題」。有媒體報導稱,馬斯克(Elon Musk) 認為中國必將統一台灣,並建議為台灣制定一個「合理的特別行政區」。上述發言引發大陸抗議,卻說明了台灣問題終局已被人意識到,鄧小平當年所說的「一國兩制」具合理性,能為各方所接受。 川普上台後,民進黨必然會向美國付出更高額的保護費,例如購買更多武器、繳交更高關稅、半導體產業鏈外移等,兩岸對抗成本升高的不合理性,以及「台獨」勢力所稱的「自由、民主、人權」、乃至守護「主權」的欺騙性勢將露出更大破綻。據此形勢,台灣方案就不能只是技術性作業,而應被視為歷史向前發展進步的必然表現。它應該是包括台灣民眾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人民民主,符合歷史公平正義,吸引台灣各界主動參與,並藉此突破兩岸對話的政治限制。…
作者:
王武郎
頁數:
53
「兩制」台灣方案中,台灣司法是否應保持自主?若借鑒香港回歸後司法機關產生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在不違背台灣既有審級的制度下,兩岸司法界應以特殊模式進行銜接整合。 香港回歸時,中國大陸為了尊重香港法制傳統,以及避免修法產生各種問題,所以對香港司法界親西方,甚至由西方法官繼續把持的狀況未加干涉。香港除了繼續使用英美法外,還允許聘僱外籍法官,甚至許多港英殖民時期的法律用詞,如「女皇陛下、總督、英國政府」等均未在文本中刪除。 尤其,香港2019年爆發「反修例」暴動後,香港部分法官對於有明顯犯行的暴徒「輕輕放下」,甚至以罪名「不成立」而無罪開釋,引發爭議。一直到2020年6月30日,中國大陸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香港國安法),同日以全國性法律形式納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中,才以巧妙的「中央立法後併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形式,賦予特區政府維護國安及選任特定法官等權力,才逐漸平息外界對香港司法界「公然袒護暴徒」的質疑。 實施「兩制」台灣方案,台灣可保留「終審權」,但其司法權無須與大陸割裂。兩岸法制都遵行大陸法系(德、日),台灣從未有聘僱外國法官的傳統,兩岸法學交流也十分頻繁,兩岸司法機關的統合並不困難。只是若要修改台灣「審級制」的法院系統,將台灣的「終審權」賦予大陸最高人民法院,或許過於直接,若採用類似「裁判憲法審查」的特殊救濟,則可給予台灣人民更多權利,也更有助於中國大陸在台灣建立正面形象。 台灣當前的法院制度為「三級三審」制,「兩制」允諾台灣可擁有終審權及司法自主權的主要內涵即「不派遣大陸法官」、「將終審權留在台灣司法系統」等。然而,司法救濟並非只有審級訴訟。台灣當前憲法訴訟法第59條提出:「…經依法定程序用盡審級救濟程序,對於所受不利確定終局裁判,或該裁判及其所適用之法規範,認有牴觸憲法者,得聲請憲法法庭為宣告違憲之判決。」憲法法院並非傳統的審級制法院,這個超審級制法院的救濟程序即德國憲法法院的「裁判憲法審查」(又稱憲法訴願),即終審判決確定後,仍可以要求憲法法院針對個案判決進行實質審查,該制度是一種特殊救濟,只有受不利判決的人民(政府機關則不得使用),才可請求對個案判決之法規進行違憲審查。…
作者:
楊凱鈞
頁數:
54
「兩制」台灣方案在本質上是要實現統一後台灣地區的長治久安,這是不可迴避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要求。這就需要基於既有「一國兩制」的政策構想,並參照港澳實踐的經驗啟示,推動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的有機銜接,建立起「一國兩制」下的新憲政秩序。 一、治理問題已成為今天思考台灣問題的重中之重。儘管當前台海局勢複雜嚴峻,但就台灣問題的本質而言,它屬於中國內政的本質從未有任何改變,但它也是中國政府如何對統一後的台灣進行治理的問題。事實上,兩岸統一的進程早已開啟,中國政府對台灣的治理是進行式,而非未來式。海峽兩岸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開始恢復民間往來,至此兩岸社會重新融合的進程就已開啟,這其實就是中國統一進程真正的開啟。近年來大陸對台海區域的海空巡航等動作,都是中國政府公開展示主權,以及強化對台治理的重要體現。中國大陸過去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模式的巨大成就,客觀上也為治理台灣奠定了強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 二、「兩制」台灣方案在實踐中要防控三大風險。要確保統一後台灣社會的長治久安,就需要防範影響統一後台灣社會的相關風險與隱患,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主權缺位風險。台灣方案的核心元素包括強調「一個國家」,「兩制並存」等,其中「一個國家」是最為核心的基礎性元素,「兩制並存」是基於一個國家的根本前提。從「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過程來審視,稍有不慎就可能會面臨國家主權缺位的風險,這就需要做好統一前後銜接的制度安排,全面貫徹「愛國者治台」的理念,防範台灣方案實施中的主權缺位風險。 (二)「台獨」復燃風險。雖然在台灣方案中會就消除「台獨」因素做出必要規定,但事物是發展且持續變化的,尤其是統一後中央政府對台灣的管治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系列主客觀因素所導致的治理矛盾,再加上外部因素的干擾,不能排除在統一後「台獨」思潮,或分裂勢力再度死灰復燃的可能性。我們應做好長期同「台獨」勢力鬥爭的思想與心理準備。…
作者:
尚博雅
頁數:
55
2月1日,川普以芬太尼問題為由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從2月4日起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的關稅,而中方也宣布了反制措施,中美關稅戰烽煙再起。川普為何執著於加徵關稅?中方反制有何看點?新一輪關稅戰將走向何方? 「關稅人」川普的執念 儘管主流經濟學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三零」(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規則也一度被認為是國際經貿規則的變革方向,但川普對加徵關稅一往情深,甚至以「「關稅人」(Tariff Man)自詡。不過,川普揮舞關稅大棒的效果並不明顯,甚至損人不利己。例如,川普常將平衡貿易赤字作為發動關稅戰的依據,但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商品進口總額達3.3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商品出口總額接近2.1兆美元。貿易逆差達到破紀錄的1.21兆美元,增長了14%。這一數據比2017年「全球關稅大戰」未開打前上升了50%。 雖然中國不再是美國最大的進口國,但中國對美出口仍在增加,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也於2024年達到創紀錄的2954億美元。再例如,川普第一任期對華加徵的關稅中有80%-90%由進口商承擔,進口商再轉嫁到商品裡,最後其實是美國消費者在埋單。顯然,經濟因素無法解釋川普對關稅的強烈偏好,其政治動機不容忽視。…
作者:
胡勇
頁數:
56
美中在AI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美國透過巨額投資與政策推動鞏固領導地位,中國大陸依靠開源技術與低成本模型快速崛起,形成冷戰式對峙。這場競賽不僅影響兩國經濟與科技實力,也將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隨著科技的演進,戰爭形式從冷兵器時代的對抗,逐漸轉為以數據、芯片、AI及太空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技戰。AI的發展已成為21世紀科技競賽的核心戰場,AI算力更被視為國力的象徵。主要國家無不紛紛投入主權AI(Sovereign AI)的建構,若謂「得AI者得天下」亦不為過。 美、中爭全球AI霸主 最近出版的《經濟學人》以「中國的精簡高效AI機器」(China’s…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58
在揮別「金龍」、迎接「福蛇」的前夕,1月13日已卸任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亞洲金融論壇」(AFF)發言時表示,最近數年大陸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逆風,但若以其過去10年GDP年均成長仍可達到5.9%,與相同期間美國GDP年均成長僅2.5%比較,大陸將會逐漸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如果持續此一成長幅度,預估大陸在短期內極可能反轉超越美國。 儘管林毅夫對大陸經濟成長的預估有其基礎,筆者則認為,面對國際環境劇變,尤其川普重返白宮所主張的美國優先保護主義下,大陸需要思考的並非如何提高經濟成長幅度迎頭追上美國,而是要促進民營企業發揮昔日的動能,成為創新經濟結構的重要引擎,進而形塑出更堅韌的競爭實力。 回顧過去40餘年來,大陸民營企業的投資表現在經濟升級、轉型的過程中厥功甚偉,曾經因創造「5成稅收、6成GDP、7成技術創新、8成城鎮就業、9成企業家數」等亮麗數據,獲致「56789」的美譽。 應重振民營企業投資信心 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投資對經濟的貢獻比重平均達到五成以上,超過消費及出口對經濟的貢獻,不僅主導了大陸經濟快速崛起,而且創下1981至2010年年均成長達到兩位數字以上。也就是說,分析大陸經濟發展過程,不能僅從投資對經濟刺激作用的角度切入,而必須從投資對促進經濟持續高度成長,相對於消費與出口,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進行比較。…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60
財政部日前公布2024年超徵稅收528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也使得全台稅收連續四年超徵,累計超徵金額達1兆8707億元。國民黨立院黨團要求政府比照2023年,啟動「還錢於民2.0」,發起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的提案。賴清德則表示,將擴大對社會投資,以因應高齡化等挑戰。台灣稅課收入占總歲入比重超過八成,因此稅收不論高估或低估,均可能會對政府預算執行造成負面影響。 預估與實徵數偏誤有後遺症 如果政府在前一年度低估了下一年稅收預算,為達成下一年度預算會計收支平衡,下一年度歲出預算數必須同額減少,如此一來,恐將影響下一年度政府整體資源配置、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政策的推動。另一方面,若政府在前一年度編列預算時高估了下一年度稅收預算,將會產生虛增預算收入的假象,因為下一年度稅收實徵數會低於稅收預算數。 同理,政府為了達成下一會計年度預算收支平衡,下一會計年度支出預算金額必須同額增加,如此一來,亦將導致下一年度政府各部門擔心預算支出執行率過低,被審計部門要求檢討改進,而不當消化預算,像是馬路才剛鋪好柏油,隔一年又再鋪上一層柏油,或是各部門將還沒到報廢年限而且堪用的電腦、辦公桌椅設備直接報廢,再花大錢採購一批新的電腦或辦公設備,造成許多政府部門在預算執行當年年底前想辦法消化預算,可見稅收預測誤差過大對政府部門會產生不少後遺症。 超收稅會使分配款餅變大…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62
1925年元旦孫中山扶病至北京,3月12日病逝北京。蔣渭水的追悼文寫著「此刻四萬萬的國民正在哀悼痛哭罷!西望中原,我們也禁不住淚泉怒湧了,一封電報就能叫我們如此哀慟,這卻為了甚麼?」張我軍寫「孫先生!你那知道這海外的孤島中也有一個無名的青年在湧淚痛慟!」爾後至1929年奉安大典為止,每逢孫中山的忌日,台灣各地都為他舉辦追悼會,將他的聲名推向最高峰。 台灣人期待孫中山北上協商,意味著中國即將統一。大家關注:對內中國會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家,對外將如何處理與列強、日本的關係?因此,他北上主張的「廢除不平等條約」與「召開國民會議」,引起《台灣民報》注目。 1916年洪憲帝制落幕,政局由皖系段祺瑞、直系馮國璋所掌控。其後,國務總理段氏得到日本援助,把持中央大權,解散國會,引發孫中山不滿。孫打著維護民元約法的旗幟,南下廣州籌組護法政權,與北京段氏政權南北對峙。但孫氏政權受桂系軍閥掣肘而無法施展,回到上海。1920年爆發直皖戰爭,直奉相助獲勝,直奉兩系共掌北京政府。南方孫中山也逐走桂系軍隊,回到廣州,並向國會提出北伐。不久再爆直奉戰爭,北京政府雖由直系吳佩孚掌握,念茲在茲中國統一的孫中山電促蔣介石來粵,商討北伐案。1922年2月,孫氏在桂林誓師北伐,6月卻因與陳炯明理念不和,無力北進,孫氏的第一次北伐被迫中輟,再返上海,著手起草國民黨黨務改革。 1923年3月孫氏三度返粵, 10月北京政府因直系曹錕賄選當上總統,讓孫氏再次找到北伐的機會,他與奉系結盟,加入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1月,在廣州舉行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接納聯俄容共;9月孫氏北伐;10月曹錕政權瓦解,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邀請孫氏北上共商國是。11月,孫氏發表北上宣言,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與「召開國民會議」兩大主張,作為解決國事的途徑。…
作者:
劉碧蓉
頁數:
64
2月初得知,龔忠武於1月27日凌晨在美國麻省過世。悲痛之餘,不禁想到他竟是本刊發行11年半以來第15位過世的作者。他和蔡瑋、曾宗偉、王仲孚、毛鑄倫、羅瑩雪、習賢德、龐建國、姚鳳北、王高成、李雅明、黃光國、林建山、鄭堅、邱智淵(蕭徐行)是台海兩岸及美國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在本刊發表的文章皆擲地有聲,但似都有著未能見到兩岸統一的遺憾。 龔忠武1957年進入台大哲學系,次年轉至歷史系,1966年獲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施華慈,專攻中國近代史。1969年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進入撰寫論文階段,但因於1970年底參加美國保衛釣魚台運動,又擔任1971年1月28日哈佛大學保釣成立大會的主席,失去獎學金,也喪失了中華民國護照。為解決生活及身分問題,他於1975年初進入聯合國任中文譯審,直至退休。他於1981年取得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但始終自許為「體制外歷史學者」。 龔忠武終其一生以參加保釣運動為榮,在林孝信、周本初過世後,他主動傳來追思文章,見〈記林孝信的赤子之心〉(2016/2)、〈深情追思好戰友周本初〉(2021/7)。他極重視保釣文獻的保存工作,三度主編保釣文獻選輯:《春雷聲聲-保釣運動30周年文獻選輯》(人間出版社,2001)、《春雷之後-保釣運動35周年文獻選輯》(人間出版社,2006)、《崢嶸歲月 壯志未酬》(海峽學術出版社,2011)。 2010年春天,他為編輯《崢嶸歲月…
作者:
紀欣
頁數:
67
進入202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80周年紀念在即,但關於二戰史觀的認知謬誤仍長期存在。西方學術圈與輿論界流行的「忽視中國說」、「西方中心說」、「二戰六年論」、「日本受害論」等錯誤史觀,直接影響著當前的大國博弈。本文梳理比較常見的四類錯誤「二戰史觀」,分析其背後演進邏輯,並就此建議應藉著2025年紀念二戰勝利80周年之際,積極參與二戰史觀的國際輿論鬥爭,重塑中國為二戰領導國、貢獻國的歷史地位。 四大錯誤「二戰史觀」剖析 隨著美國政府將中、俄定位為「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者」,美西方部分政治勢力開始著力弱化中國與蘇聯在二戰中所做出的貢獻。這種行為使得西方學術圈與輿論界出現「忽視中國說」、「西方中心說」、「二戰六年論」和「日本受害論」等四大錯誤的「二戰史觀」。 一是「忽視中國說」。對於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及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貢獻,西方政界和傳媒界的一些勢力採取忽視的態度和矮化的手段。這種觀點常通過將中國描繪為「被動的受害者」,而非「重要的參與者」。20世紀中期至冷戰結束後,許多主流西方歷史著作對中國抗戰僅寥寥數語帶過,甚至誤將中國在二戰中的角色模糊為「軸心國受害者」或「依賴盟軍拯救的失敗國家」。作為對當代中國抗戰史觀沿革的回應,美西方一些政治勢力借題發揮,拒絕正視中國為二戰最終取得勝利做出的貢獻。 持此觀點者多認為,當代中國對自身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再次重視,是「為政治目的歪曲、改寫或在許多情況下篡改歷史」,是所謂中國作為修正主義國家,意圖重塑世界秩序計畫的一部分。如美國右派組織「自由基金會」(Liberty…
作者:
王文、魯東紅、韓家修
頁數:
68
這一年多來,被批判、攻擊、質疑、抹黑抹紅等不一而足的各種網攻中,我好疲憊;但支持、力挺、加油、關懷的溫暖也始終存在,讓我更有底氣,繼續嘗試不可能的任務,好讓「意外」得來的聲量產生「意義」,希望喚醒民心,凝聚民意,製造輿論壓力,促成廢除禍國殃民的108課綱。而書寫是體現抗爭精神的多元形式之一。 寫什麼呢?感謝時報文化出版社趙政岷董事長給了我方向建議。他問我:「區老師最在意什麼?」我腦中立刻跳出反射性的答案「被消失的文學家及經典作品,還有最具系統性的品德教育教材」。於是書寫方向確定,前半是「課本中消失的文學大家」,後半是中國人進入禮樂文明以來的「千古追求」,是人之所以成人的自我覺知與深度求索。 關於前半,我列出30位作者的寫作清單。然而,想像中的可寫作時間和實際出版、編輯、印刷的工作時程落差太大,在巨大的時間壓力下,趙董事長給了我「寫多少算多少」的自由空間。在只能夜間看資料、寫稿的情況下,展開了熬夜生涯,我和我的高三寶貝們一起為理想奮鬥著。陪著孜孜矻矻的小綠綠,他們的焚膏繼晷和堅定不懈,給了我莫大能量,我想像自己和他們是革命戰友,有著一樣沸騰炙熱的青春。 「小」綠綠一點都不小!在近半個世紀前,他們的傳奇在台灣的高中場域裡,被認為具備「妖」一般的強大法力,「北一」者,台灣的「北妖」也。什麼時候,既酷又炫的「北妖」,被偷換成柔弱甜膩的「小綠綠」?30年的教改中,越改越貧弱淺碟的台灣社會,竟把孩子越改越「小」了! 重現文學大家與其作品…
作者:
區桂芝
頁數:
74
一年一度的「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又到了。自從1987年解除戒嚴以來的三十多年裡,台灣社會為了詮釋這個悲劇被撕裂成兩個對立陣營,所有真正愛台灣的朋友對這種情況都感到深惡痛絕。 今年川普再度上台,我們由美國前後兩位領導人揭底對方,看到美國如何投入大量資金,製造世界動亂的真相,也想起賴清德執政初期提出的「不可疑美論」。以下筆者試著用「疑美論」解讀當年的「二二八悲劇」。 美國的真面目最近被揭露 2月4日公視晚間新聞報導,馬斯克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裝滿蛀蟲」,須裁撤關閉。國際開發署在美國的地位可說既富且貴,簡直是一個可以號令天下的機構;它以人道、自由、民主、多元為名滲透國際、宰制各國社會。如今馬斯克揭露其「裝滿蛀蟲」的真相,我們應該合理追問,那些應該「被裁撤」的「蛀蟲」,是否也曾來到台灣做了一些事。該署正式成立於二戰後的1960年代初,但它是一個新生事物嗎? 為了研究日殖時期台灣史與中國近代史,不能不旁及於日本史的筆者,想起大戰後盟邦合眾國的一樁悲劇。悲劇的主角名法蘭克(Frank),他是後來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1920年出生在中國的親大哥。李大使說,大哥少年時代就很有「美國本色」,1942年底畢業於耶魯大學,卻在1946年駐日期間,因「當他要離開中國時,指揮官告訴他:『你在這裡所見所聞,統統不得對別人說起。』」他退伍後想當傳教士的心靈,無法承擔那必須守密的慘事而自殺了。…
作者:
郭譽孚
頁數:
76
中國AI的DeepSeek橫空出世引發全球關注,象徵大型語言的開源模型(LLM)成為主流,嚴重威脅OpenAI的寡頭地位,再度改寫中美科技之爭的戰略布局,也讓美國國會準備祭出全新法案抵制DeepSeek,規定下載程式會被定罪,最高判處20年監禁,包含國防部、國會、海軍都將禁止使用,而親美的不少國家也紛紛跟進,但此舉真能抵擋AI技術的「開源生態」? 開放原始碼簡稱「開源」(Open Source)是指一套軟體的原始程式碼,免費公開在網路上,提供大眾使用及修改。根據非營利組織「開放原始碼促進會」(Open Source Initiative,…
作者:
蔡哲明
頁數:
78
去年因外媒與中國智庫「北京藍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對外發表,大陸解放軍已了解台灣部署岸基雄風系列反艦/攻陸飛彈的海鋒部隊駐防與戰備移動路徑,而可以快速摧毀該隊部隊的飛彈載具,引起廣大議論,也使得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不得不對外強調,海鋒部隊不只有一個戰術部署位置,且會做好戰備行動的路途管理。 儘管如此,就當代中國大陸的軍備發展而言,台灣海鋒部隊的岸基攻陸與反艦飛彈早已過時,絕非抗中保台的利器。這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論述。 首先,飛彈駐地已被定位。或論台灣海鋒部隊岸基飛彈部署與移動位置曝光,乃是因為該部隊在網路上公布「聯合利劍-2024B」台灣戰備因應的照片。但這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而非全部。事實上,台灣任何部隊的駐地與營房,早就在人民解放軍的掌控中,海鋒部隊亦不例外。另外,中國擁有世界最先進與配備最大的合成孔徑雷達的無人偵察機與隱形無人偵察機,可在一萬公尺高空,偵蒐80公里範圍內0.25平方公尺大小的物體,而且擁有戰前24小時與戰爭期間的實時偵測能力。因此,台灣海鋒部隊的大型飛彈發射載具即使不出駐地,亦早為人民解放軍偵測、知悉與定位。 一旦台海爆發戰爭,這支部隊的駐地,必定是解放軍火箭軍部隊的東風-11系列與東風-15系列等短程彈道飛彈,與殲-16戰鬥轟炸機,以及包括九天無人轟炸機在內的解放軍首先攻擊的目標,且少有倖存可以進行攻擊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台灣的飛彈防禦能力極其有限,又毫無制空優勢。然此,可從「中國的攻擊行動」再論之。 其次,解放軍的攻擊行動。目前解放軍有四種台灣幾乎無法反制的攻擊性武器:配備高音速滑翔載具(hypersonic…
作者:
林宗達
頁數:
80
2024珠海航展展示各型航空器,除了大眾熟悉的L-15獵鷹高教機,FC-1梟龍、殲10C型、殲15T/D型、殲20型等戰轟機和電戰機,武直10型等直升機,運20型戰術運輸機外,本屆航展還有許多新奇事物,包括殲35A型艦載機、白帝乙型空天戰機、大型浮空器(空飄動力飛船)等。 2024珠海航展最耀眼的明星莫過於俄羅斯Su-57戰轟機,從俄羅斯起飛後,途經1400公里抵達山西太原,進行整補後再飛抵珠海,全程共4000公里。而俄羅斯聯合發動機公司也參展,主打177S型渦噴發動機的強悍性能。 蘇霍伊公司進行PAK-FA研究方案時,便已完成T-50實驗機,其貌似Su-27系列,但外型尺寸縮小、改為曲折進氣道和內置彈艙、沿用Su-35S的紅外線追蹤裝置/被動相陣雷達/電戰系統/座艙儀錶板/多功能顯示器等。T-50量產的代號為Su-57,並進入俄國空軍服役。在試飛過程中,T-50優異的空氣力學外型和雙發動機大推力,在次音速/超音速加速、失控螺旋狀態改出(落葉飄)等測試項目中表現奇佳,單純花式飛行表演也可勝任。相較之下,殲20型僅能表演一般常態飛行,略居下風。不過,T-50(Su-57)主要任務為制空,機動性能要求較高;殲20型主要任務為制空/對地轟炸,機動性能要求較低。 殲20型是中國現役戰轟機,航電系統包括主動相陣雷達、整合式頭盔系統、全幅觸控顯示器和語音系統。此外,殲20型還增設光電追蹤瞄準系統(EOTS)、光電分布孔徑系統(EODAS)等先進裝備,大幅增進精準轟炸目標和防衛能力。目前僅有美國F-35和俄羅斯T-50戰機配備EOTS和EODAS。本屆航展展出殲20型雙座型的模型,據稱單座型負責空優巡弋、視距外空戰等,雙座型負責對地攻擊、遙控指揮其他無人攻擊機等。 為求最佳的機動性能,成飛公司的殲10型一反過去傳統氣動力布局,改用小前翼配合三角翼的鴨式布局,並增設腹鰭翼以增加穩定性。這類鴨式布局常見於歐洲各國的戰機設計,例如前期的殲10A/S型為下鶚式進氣口,唇板有6根肋條加固,但該設計不甚美觀,且增加雷達反射值。殲10A型為單座戰機,殲10S型為雙座教練機,採用縱列雙座設計,後方機背隆起內置多餘的航電系統。除訓練外,殲10S型也可用於對地攻擊,分為前座飛行員和後座武器官。…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