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NO. 30 │ 2016大選全面剖析
1月21日,綠媒頭版以「蔡英文:九二歷史事實推動兩岸關係」為題,刊登蔡英文的訪問稿,立即引起兩岸熱議。有學者肯定蔡向前邁了一大步,也有人質疑蔡仍未說清楚。 其實,蔡英文是1998年「辜汪二會」的代表之一,又曾任陸委會主委多年,豈會不知1992年香港會談及其後雙方往來書信所達成的共識?她之所以不承認「九二共識」,表面理由是因那四個字是國民黨人蘇起所取,真正理由當然是不願意接受「一中」,那她此刻「理解和尊重」當年的「共同認知與諒解」,顯有不得不然的盤算。 一是蔡英文受訪時間,正是美國前副國務卿伯恩斯來台與她面談後,美國帶給她的訊息顯與美副國務卿布林肯在北京所言是一致的: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穩定符合美國長遠利益。在與大陸多年的交手後,美國總算弄清楚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無可退讓,蔡英文當然也就不能再迴避「九二共識」這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政治基礎。 二是台灣經濟與兩岸關係無法切割,蔡既承諾要在短時間交出經濟復甦的成績單,怎能不放下身段,以換取大陸的放行,讓台灣至少上得了TPP及RCEP談判桌,並可開啟與他國的FTA協商? 即使如此,蔡英文還是在「兩岸既有政治基礎」加上了另外三個「關鍵元素」:現行憲政體制、兩岸交流成果,以及台灣的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此三項元素看似合理善意,卻各有玄機。…
作者:
紀欣
頁數:
1
2016年總統大選,民進黨蔡英文以逾689萬的得票贏了國民黨朱立倫的381萬票,大贏300多萬票,堪稱是史上壓倒性的懸殊差距,更重要的是,民進黨在國會立委席次上取得過半的68席,總統和立法院雙贏、「完全執政」的結果,不但讓國民黨首度成為真正的在野黨,也讓國民黨面臨大崩盤的危機! 接連兩次的重挫,國民黨不得不正視並面對空前的巨變,各種檢討聲浪也都逐一浮現,要求參選黨主席者進行路線辯論、開放黨員直選黨主席、放棄黨產、甚至有人建議將中國國民黨的「中國」兩字拿掉,讓國民黨貼近本土化等等。不過,國民黨未來不論是走重建或再生之路,如何因應內部社會結構和外部經濟情勢的變動,為日後國民黨的再起找到立足點,恐怕才是當務之急。 對國民黨執政全面否定 2008年,馬英九得票超過765萬票,以勝過對手221萬票的史上最高得票,贏得總統選舉;不過才短短8年,朱立倫卻以308萬票輸給民進黨的蔡英文,這個結果說明了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對國民黨執政,或是對馬英九執政的全面否定。 國民黨除總統選舉大敗外,立委選舉結果也慘不忍睹,尤其中南部選區有如「大屠殺」一般,從嘉義以南,國民黨立委候選人全部落敗。國民黨在第8屆立委最後一會期有64席,但這次立委選舉結果,國民黨區域立委只當選24席,加上不分區當選11席,總數為35席,大幅滑落,國民黨面臨空前大挫敗,黨內不管資深專業立委或是新生代幾乎全部掛點,也讓國民黨士氣盪到谷底。…
作者:
宣平偉
頁數:
6
2016年大選最令婦女振奮的莫過於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男女各半,而且繼呂秀蓮副總統之後,王如玄律師以長期從事婦運的資歷獲邀成為國民黨的副總統候選人,而最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選第一位女總統,立委當選人37.96%為女性,亦創歷史新高。遺憾的是,蔡英文與王如玄年歲相近,都曾就讀台大法律系,蔡還曾在全球婦女運動鼎盛時期留學美、英,卻未如當時許多年輕女性一樣熱血沸騰,關心女性的處境,這不僅是她個人的損失,也是婦運的損失。 此次二合一選舉讓更多優秀女性進入權力體系,主導國家方向,可喜可賀。只是,在過去選舉中聊備一格的婦女政見在此次選舉中卻全然消失,以致婦女新知基金會在選前三天舉辦記者會,指責三組候選人對性別政策都說不清楚,沒有提出完整的性別政見。 其實不只總統候選人沒有提出具體的婦女或性別政見,選舉公報上18個大小政黨的不分區立委也都沒有彰顯對婦女境遇的關懷,只有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提到多元性別主流化、強化性別教育、確保跨性別者權益、推動(同志)婚姻平權制度。多元性別還特別註明是LGBTIQ(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陰陽人、性別不確定者),似乎台灣的性別平等已經跳過男女,直接轉換為性慾取向和性別流動。 十多年來,藍綠政府都努力推動性別平等,2012年行政院還成立了性別平等處,今年也首次於選後可以立即上網查到女性立委的當選人數,而不必自己去數人頭,誠然是性別意識的一項進步。然而,數量的平衡固然是性別平等的指標之一,傳統性別角色的期待、有酬無酬勞務的性別分工、男女薪資的差距,仍然置女性於不利的社會和家庭位置。大部分婦女並沒有因為少數人晉入高位而翻身,依然集中在低薪、低社會地位、低發展的行業中,依然冒著罹患肺癌的風險,在狹小的廚房中忍受油煙,照料家人。而當政黨承諾更多、更好、更長時間、更便宜的照顧服務時,是否也同時考慮到如何翻轉性別角色和薪資結構?或只是將女性勞動場所從家庭內移到家庭外?法律雖已明定總工時減少、彈性工時增加,執政者是否有能力真正落實? 女人的統計圖像改變了,但仍要提防文化深處的價值觀以「為女人好」的面貌出現,如爭取多年的代理孕母法草案無償使用女性身體,生育保健法草案強制墮胎女性接受諮商和等待、延長托育照顧者工時等,卻可能讓最弱勢、最底層的婦女無力抵擋,而成為受害者。…
作者:
顧燕翎
頁數:
9
2016年總統與立委大選已結束,國民黨果然如眾人選前所料以大敗收場,濁水溪以南完全綠化,立委總席次也大幅萎縮成35席,不到三分之一。這樣的選舉結果,讓藍軍內部充滿失敗悲觀主義,認為藍軍在南部將永無翻身的機會,但筆者仔細比對這幾年幾項重要選舉資料,發現南部綠色板塊並未大幅成長,藍綠板塊並沒有明顯的位移現象,純粹是藍軍打敗了自己。 以台南市與高雄市的得票為例,從表1可發現,2016年蔡英文組得票數台南市670,608票,高雄市955,168票,合計1,625,776票;如果把朱立倫組與宋楚瑜組合計為藍軍得票數,台南市322,628票,高雄市551,588票,合計874,216票。反觀2012年蔡英文、馬英九與宋楚瑜三組的得票數,蔡英文組得票數台南市631,232票,高雄市883,158票,合計1,514,390票;若把馬英九組與宋楚瑜組合計,台南市462,240票,高雄市769,930票,合計1,232,170票。蔡英文組得票其實只增加111,386票;而藍軍卻大幅萎縮了457,954票,明顯是敗給自己。 再從表1對比2014年民進黨在南高兩市得票數合計為1,704,857,藍軍得票數為715,183,藍軍這次比九合一得票還增加了159,033票,而民進黨則減少了79,081票,這顯示在南部地區,藍軍已經敗無可敗,而民進黨選票成長也已趨飽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得出來,藍軍選民從九合一選舉就已經徹底失望,南高兩市藍軍選民從2012年到2016年所流失的357,954票,是對藍營失望而不去投票,並沒有轉而投給綠營。 要挽救藍營流失的35到40萬票,究竟有何對策?又應該如何著手呢?…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0
2016大選國民黨失利,也是史上最大的一次慘敗,然而,為什麼繼陳水扁貪污集團垮塌後,馬英九領導下的國民黨如日中天,各方都認為民進黨20年翻不了身,卻在短短8年後,馬英九政府就讓民進黨貪腐政權重新班師回朝,此必有因,以下從國民黨幾個錯誤的決策,找出國民黨由勝而衰的幾個拐點。 國民黨的六個錯誤拐點 第一個拐點是,馬英九2008年以765萬歷史高票當選總統後,竟然沒有立即修改李扁執政時期的台獨課綱,造成新一代年輕人分不清只是因為內戰,大陸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理,台灣是中華民國政府治理,台灣人與大陸人都是中國人。16歲周子瑜正是台獨課綱下的犧牲品,拿著中華民國國旗說自己不是中國人,正說明這一代年輕人國家認同上的迷失與尷尬。 第二個拐點是,馬英九2012年以80多萬票勝選蔡英文,連任兩屆總統大位,卻不敢修改課綱,只敢微調,最後因九合一大選大敗,連微調都不敢,其軟弱,與大砍一向支持國民黨的軍公教及國營事業共120萬人的退休俸,判若兩人。讓這批選民痛心無比,國民黨大敗的關鍵不是欺負弱勢老人,老人反撲的結果?我們以120萬的退休老人,家屬2人計算,乘上3,最少失去360萬票,以保守對半砍,至少180萬票原支持國民黨的選民,可能90萬棄權,另90萬票被逼著倒向蔡英文或宋楚瑜。 第三個拐點是,油電雙漲,造成物價跟著漲。馬政府在油價最高時出手,看似治療多年的沉痾,但也讓薪水不漲,萬物飛漲下,以香蕉來說由一斤25元,漲到一根25元,對受薪階級情何以堪?馬的經濟幕僚判斷不精準,莫此為甚,也送走了國民黨大好的執政江山。…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12
這次大選,民進黨大贏,國民黨大輸,對此結果,民間早就沒有懸念。朱立倫大輸蔡英文308萬票,看來有點誇張,細想也不冤枉。國民黨不僅在總統選舉大輸,國會也只剩下35席,連三分之一的席次都不到,想要制衡民進黨談何容易。 追究敗選原因,馬英九治理無能是主因。其次,國民黨並未能從2014年11月九合一的敗選中吸取教訓。一年多來,內部紛爭不斷:政治菁英怯戰、「換柱」、不分區名單難看、軍宅案等,接三連四,讓藍軍支持者完全心死。加上選前一夜綠營操作周子瑜風波,使選情更雪上加霜。 百萬藍營選民拒投 投票率與勝選與否息息相關。投票率高有利藍營,反之則有利綠營。與2012年總統大選的投票率74.38%相較,這次投票率只有66.2%,相差8.18%,也就是說,有154萬以上的藍軍選擇不投票。加上朱、宋兩人民調合計都趕不上蔡英文,棄保無從操作,宋楚瑜因而漁翁得利得了157萬票。 蔡英文這次得票率衝到689萬,比2012年時多拿了80萬票,差不多就是今年首投族(74萬)的數目,選票成長其實並不多。只是藍營選民大量拒投,導致蔡英文的得票率衝到56%。如果投票率與2012年相同,蔡的得票率只在49%,藍綠板塊縱有消長,實力也在伯仲之間。…
作者:
張麟徵
頁數:
14
2016年台灣大選,民進黨完全執政。大家都不滿意過去8年馬英九團隊的政績,那麼換人做,就可扭轉乾坤嗎?不要忘了民進黨2000年至2008年執政期間,台灣經濟表現逐步走下坡,經濟成長率從1990年代平均6.3%,降至扁政府時期的平均3.4%;投資率從25.2%降至21.1%;失業率從2%升至4.4%;每年公司解散數從平均一年19,937家,增至38,235家;……。 經濟成長的動力是(1)出口,(2)投資與(3)消費。台灣經濟榮枯的挑戰有四:一是國際經濟情勢,二是企業投資意願,三是內需市場,四是經貿區域整合。 就國際經濟情勢而言,馬政府8年先後遇到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及中國大陸進口衰退。我們希望未來4年世界不再發生重大事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但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企業投資意願方面,台積電要到大陸投資12吋晶圓廠,投資金額高達1,000億元,張忠謀董事長說去大陸投資的原因,除了大陸已是世界最大的IC需求市場外,另外顧慮的是,台灣的環保、電力,以及兩岸關係。其實,這也是台灣近年來企業界投資意願低落的原因。民進黨在野期間,對這些議題一直是推波助瀾的主力,執政後,立場會改變嗎?民進黨執政後,將如何導正台灣環保民粹化;如何解決經濟日益孤立化,以及反核後的電力短缺窘境? 內需市場方面,過去8年台灣內需市場因為國際觀光客自一年不到300萬人次,劇增至1,000萬人次,帶動了餐飲、旅遊業蓬勃繁榮。政權轉移後,若「九二共識」的互信不再,內需市場還會持續繁榮?看看香港在占中後市場稀落的景況,應有所警惕。…
作者:
張忠本
頁數:
17
1月16日,蔡英文以56.1%的得票率取得勝利,民進黨立委席次也遍地開花,斬獲68席,成為第一大黨,首次實現了全面執政。前不久有人預言民進黨將長期執政,至少20年。然而,本次投票率歷次最低,給這一幻想增添了不少變數。 蔡英文不可能作全民總統 誠然,身為總統,蔡英文本應以全民利益至上,而不應有政黨色彩和個人雜念。但是,在台灣,全民總統無異是天方夜譚。馬英九也曾想當全民總統,一心討好反對黨,可是事與願違,馬英九不僅不被綠營買賬,而且連藍軍都為此漸行漸遠,差點弄得身敗名裂。何況,蔡英文的得票數還不及700萬(合格選民為1878萬),反映了超過半數民眾並不認同蔡英文。所以,儘管相較於陳水扁當年的境況,民進黨有好轉,但蔡英文從一開始就存在民意並不充分的先天不足。相對的,如果蔡英文只為綠營選民服務,那麼那些本就不支持她的選民必然會有意見。蔡英文如何拿捏這一天平,將是她執政初期的重要考驗之一。倘若不能汲取馬英九的教訓,那麼小英的光環將很快消失殆盡。 民進黨不可能讓兩岸友善 眾所周知,「九二共識」是穩定兩岸和平關係的定海神針,任何否定這一歷史事實的舉措都可能導致台海兩岸地動山搖。從蔡英文勝選後的兩次談話中可以觀察到,她似乎仍然將「九二共識」視為無物,對此隻字不提。如果蔡英文仍舊拿著「維持現狀」、「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當擋箭牌,而對「九二共識」一味打太極,那麼,兩岸關係也不排除會由此生變。儘管大陸已經明言對台政策不會因為政權更迭有所改變,也就是不會因人而異,但兩岸和平與友善必須基於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基礎。…
作者:
許川
頁數:
18
1月16日蔡英文當選下一任總統,民進黨等深淺獨派政黨在立委選舉也大獲全勝,當下全球除了台灣內外綠營的支持者之外,心底最高興的莫過於日本,因為台灣政治生態的演變正朝著日本最合意的方向狂飆過去。 口蜜腹劍不願見兩岸和 先舉例來了解日本對台灣政治的基本看法。去年11月7日的馬習會,是1949年國共分裂後首次兩岸領導人會談。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面上說,「台灣海峽的和平與安全對區域、世界極為重要」,似乎頗歡迎兩岸維持和平關係。但事實上,首相身邊的親信透露,安倍「真正的想法是,有很強的擔憂、危機感。馬英九為了恢復執政黨的支持率,在對日鬥爭上跟中國採取同一步調」。連《讀賣新聞》社論也說「急忙接近有利於區域安全嗎?」 日本對於馬英九推動兩岸經貿合作,並就大陸建設南海節制發言非常不快;又擔憂兩岸關於釣魚台存在默契,甚至有高官說「無論東海、南海,各國合作努力阻止中國,不過,(兩岸領導人會面)有改變狀況的可能」。 而去年12月馬英九可能前往太平島,為新建工程揭牌的消息一傳出,日本就有媒體抨擊那是「掀亂」、「南海問題新火苗」;連馬英九大學時代參加保釣運動,從政之後要求日本補償慰安婦、支持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運動,把歷史教科書加入「日本非法占領」字句等等,也一併搬出來批評。日本這種態度正烘托出其戒懼兩岸和合,而希望兩岸敵對、分離的心機。有了這層認識,便不難理解日方解讀台灣這次大選的動機。…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20
蔡英文贏得大選,民進黨拿下立法院113席過半的68席立委,首度一黨獨大,完全執政。其所培養的羽翼「時代力量」也在立法院獲得5個席位。泛綠未來四年可以完全主導台灣的大陸政策。民進黨看似結束了長達20年的「台灣民主內戰」,但卻讓已經長達近70年、涉及主權爭議的「兩岸內戰」更難結束。這是蔡英文及民進黨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也是兩岸關係最終是平和還是衝突的重要挑戰。 「兩岸內戰」更難解 從1994年李登輝發出「身為台灣人的悲哀」開始,台灣開啟了以「身分認同」、「國族認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為主軸的「民主內戰」。這20多年來,大多數時間是國民黨執政,可是「愛台灣」的論述權一直掌握在李登輝及民進黨的手上,在他們看來,只有堅持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才是「愛台灣」,否則就是「傾中」,而有可能「賣台」。 「愛台灣」論述包括三個重要概念,第一、台灣要有主體性;第二、中國國民黨是非本士的外來政權;第三、中國大陸對台灣有威脅性,因此,台灣不要與大陸走在一起,能逃就逃,能避就避。 民進黨的「愛台灣」論述,在本質上並非一般「愛鄉土」的鄉土意識,而是一種在整個中國事務上的「分離主義」論述,在台灣內部醜化國民黨的工具。因此,這場「民主內戰」的具體目標,就是完成「一邊一國」及消滅中國國民黨,或迫使中國國民黨轉型為「台灣國民黨」。由於內戰是以「認同」為核心,因此「認同」是最高道德,為達此目標,任何道德、民主上瑕疵的言論或行為都是可以允許的。…
作者:
張亞中
頁數:
24
2015年初習近平已說出,台灣新任領導人若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之間的關係將出現「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結果,「馬習會」後又以兩岸間的「定海神針」為「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定性。如今蔡英文在堅拒「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的聲勢中高票當選新任總統,兩岸之間的緊張與潛在的爆炸性,可以想見。蔡本人1月14日在高雄不斷預告,當選之後會立即啟動對外全面溝通,包括與友邦和中國大陸進行溝通,在當選感言中又再度強調:「維持現狀是我對台灣人民及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我一定說到做到。」情勢的嚴肅性與嚴峻程度可見一斑。 統獨對局的新發展 至於什麼是「維持現狀」,蔡始終未說明白。大陸對此事之堅持非比尋常,不容絲毫模糊的空間,是否最終引爆「意外」,還得觀察蔡這段時間及就任後的最終表態,不太可能有間接或模糊的空間。若明確接受一個中國,則罷。若不接受,習若無法具體呈現滿足大家預期的「地動山搖」,或他的「地動山搖」最終搖不出蔡英文的一個中國,對習本人與中共有極大的風險。 看起來,民進黨大勝與完全執政,更加激化了這種尖銳對立且冰炭不容的形勢,雙方的對峙瞬間變成了必須立見勝負的賭局。換言之,台灣內部的虛假統獨對決,已經轉變成兩岸統獨真實而直接的對決。而這種直接對決的陣仗,最有利於大陸一舉擊潰台灣現存的台獨主力,習正處於內部多事之秋,若能在解決台獨主力上打贏一仗,對穩固黨內地位必有大助。 從習上台以來的行事作風與基本性格來看,應該不會心慈手軟,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同時,蔡在完全執政之下,一旦賭輸,被揭穿當初選舉時的欺騙性,無法卸責,信用與威望勢必重挫,不知是否會出現受騙失望者「加倍奉還」的現象?…
作者:
朱駿
頁數:
27
兩度挑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終於成為第一位台灣女總統,而且國民黨幾至崩盤的慘敗,重創台灣藍綠雙雄鼎立的基本盤,台灣不但進入綠大藍小的時代,兩岸也走進綠紅未來一段期間直接對抗的新時代。 在520就職前,美國華府正高度繃緊神經,緊盯著蔡英文將如何解民進黨政府和北京「九二共識」糾結的結。從華府和蔡英文主觀的評估,似乎認為北京當局正為如何拉抬低迷的經濟、穩定國內政治局勢、推動軍隊改革和避免和美、日對抗升高,從而蔡英文「以交流換模糊」的策略,很可能有機會掙脫北京死咬「一個中國原則」的糾纏,讓兩岸關係的操控,進一步滑向泛綠陣營喜歡的「模糊待變」轉進。 美審慎看待選後兩岸關係 華府知名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總裁包道格(Douglas Paal)2015年年底發表China,…
作者:
陳建仲
頁數:
30
台灣與大陸在人口、土地、自然資源、經濟總量等方面差距很大,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然而,大陸與台灣也絕非13億人之大,對2,300萬人之小的「大象對麻雀」、「巨無霸對小不點」的關係。 古代先祖先賢—從清朝初年的施琅、郁永河、藍鼎元,到清朝後期牡丹社事件、甲午戰爭、乙未割台時的沈葆楨、陳季同等人,都用了幾個詞:「門戶」、「鎖鑰」、「關鍵」等等。如施琅說:台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藍鼎元在詩中寫道:「台灣雖絕島,半壁為藩籬。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台安一方樂,台動天下疑」;沈葆楨稱:台灣為「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乙未割台時陳季同〈弔台灣〉詩中有「強調彈丸等甌脫,卻教鎖鑰委塵埃」之句。 沒有其他的辭彙,比「門戶」、「鎖鑰」、「關鍵」等詞,更適合於形容台灣與整個中國,或者說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了,那就是雖然小,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台灣和大陸是一命運共同體,這一說法很對,但還可說得更具體些,那就是:房屋的主體和房屋的門戶、鎖鑰關係,屋內人和「守門人」的關係。這一關係是由台灣的特殊、重要、優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不過,這是一把「雙刃劍」。 台灣是中國的門戶 一方面,台灣作為整個中國的門戶、鎖鑰,在外來侵略中必然首當其衝。對於歐洲殖民者來說,台灣是其前往中國東南沿海乃至其廣大腹地的必經之道,這也是台灣在明末即為西班牙、荷蘭等所入侵,19世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又成為重災區的原因。…
作者:
朱雙一
頁數:
34
南開大學台港澳法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關注台灣、香港、澳門法治發展動態,致力於探索國家統一和國家治理的路徑和模式。1月10日,中心特邀請來自兩岸四地的台灣、香港、澳門法律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舉辦了「台港澳十大法治事件(2015)研討會」,回顧過去一年台、港、澳法治發展的重大事件,並選出十大法治事件。 三地皆有重大法治事件 2015年台灣圍繞政治問題展開了多個訴訟案件,「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起訴參與太陽花運動領導者」、「王金平確認黨籍訴訟案終結」、「賴清德彈劾案」,此外還發生了諸如「台灣執行死刑引發島內高度爭議」、「台灣高等法院宣判徐自強無罪」、「頂新劣油案宣判」等法制要案。兩岸關係發展方面,「習馬會」成為絕對的亮點。而國民黨在經歷了2014年九合一選舉的慘敗後,以及面對2016年總統和立委選舉,由此衍生的「國民黨臨代會召黨主席朱立倫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王金平列不分區立委第一名引發爭議」、「台官員登太平島宣示主權馬英九暫緩登島」等政治現象背後均蘊含著豐富的法治內涵。 2015年香港發生的重大法治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件多涉及基本法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占中判決引爭議」、「香港舉辦研討會紀念《基本法》頒布25周年」、「香港特區立法會投票否決政改方案」、「特首地位超然論引發爭議」、「香港大學陳文敏事件」、「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議會選舉」、「烈顯倫和李國能對法院職能的評價」、「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還有涉及大陸與香港合作,如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引發爭議等問題。 2015年澳門的法治建設穩步向前,「橫琴自貿區成立,粵澳合作全面升級」、「海一居事件與澳門閒置土地處理」、「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獲中央授予水域管理權」、「澳門博彩業連續下滑,特區政府宣導經濟適度多元」,這些事件一方面為澳門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為法治建設積累了經驗。…
作者:
李曉兵、王譯圓
頁數:
36
近年由於中國崛起,美國人感到其霸權受到挑戰,哈佛大學甘耐迪學院的艾理森教授(Professor Graham Allison)就有鑒於中國將要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勢必會挑戰美國的「太平洋世紀」(Pax Pacifica),而中國之崛起既全面又快速,在一個世代的時間總產值就從小於西班牙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任何快速興起的強權必然會動搖現狀,故作文警告不要掉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引起廣泛的討論。連習近平於2015年秋天到華府做國事訪問時也提到此一名詞,他認為中美之間可以避免這一陷阱。…
作者:
頁數:
討論全球局勢,必須用宏觀的方法,而不能用微觀的方法,因為,微觀無法掌握全局。目前的世局可由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四方面來觀察: (一)軍事方面,三強鼎立。中、美、俄三個核武大國,都擁有足以毀滅對方的強大武力(氫彈的殺傷力比原子彈大幾百倍),因而構成恐怖平衡。 (二)政治方面,也是三強鼎立。原來只有中美兩強,自俄軍介入敘利亞戰亂之後,俄國的影響力大為提高,自應列為三強。 (三)經濟方面,則為兩強爭雄。最初是美國獨大,如今中國崛起,口袋鈔票一大把,形成人民幣與美鈔爭雄的局面,至今愈演愈烈,勝負未卜。 (四)文化方面,三強鼎立。這是辭世不久的美國教授杭廷頓的見解。他認為,進入21世紀之後,人類的鬥爭將不是以國家為單位,而是以文化為單位。夠資格參與鬥爭的文化只有三種,即中國文明(以中國大陸為代表)、基督教文明(以美國為代表)與伊斯蘭文明(以中東國家為代表)。目前局勢的發展果然如此。中東回教國家與美國之爭,可視為當年十字軍之戰的延續。大陸在全世界廣設200多所孔子學院,足以代表中國文化。…
作者:
曾祥鐸
頁數:
40
早在1980、1990年代之交,美國新保守主義戰略家即頻頻提出「創造性混沌理論」(creative或constructive chaos theory),意指獨大的美國採取宏觀調控手段,向局部地區置入不穩定因素:如遣送恐怖分子,或挑撥族群、民族、教派關係,或在金融市場動盪、物價上漲而出現社會抗爭之時,透過非政府組織及代理人的影響力,突然樹立「建立公民社會」、「追求自由民主」的價值標籤,以達到推翻政府,製造區域性混亂的目的。最終,則由美國趁亂建立「新秩序」。所謂「新秩序」,絕非社會學意義地解決問題,而是使該地區分裂、瓦解、互相削弱、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以至於聽命美國成為永恒。 必須留意的是,處於宏觀地位,微觀世界絕對是「混亂不堪,甚至野蠻落後」(主流媒體的主要宣傳內容)。任何地區一旦陷入微觀的混沌境況,則外面的宏觀世界始終是個享有「民主、自由、法治、人權、幸福」,且令人羨慕、崇拜、膜拜的世界。更加可悲的是,處於弱勢的地區,永遠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成為混沌策略打擊的目標,因此永遠是以一個個脆弱的個體,面對強大的國際霸權集團力量。 中東不再是美對待的重點…
作者:
俞力工
頁數:
42
台灣剛完成總統和立委選舉,擁護西方民主者自然借機宣稱,台灣經驗證明中國人適合實行西方民主,因此中國大陸也該實行類似西方的民主制度,到底中國目前是否適合實行西方民主? 首先須釐清本文要探討的是,中國是否適合實行西方民主,而不是中國人是否適合實行西方民主,後者的關鍵在中國人的個人素質,而前者則須考量中國的國家整體狀況。研究這個議題,若直接列舉中國的獨特之處,以獲得西方民主不適合中國的結論,這樣的「中國例外論」就像某些議題的「美國例外論」一樣,難以令人信服,因此筆者寧先探究西方民主的適用性通則,再應用此通則於中國現況。 西方民主適用於民族國家 西方的民主思想源於古希臘和羅馬,衍生出不盡相同的民主制度,在此西方民主泛指以大型選舉選拔政治人物的政治制度,一般包括選舉總統、總理、國會議員、省長、縣市長等。 西方民主的根源在於個人主義,因為對個人的尊重,統治者需要被統治者的同意,於是有選舉制度,而民主的主要目標還是個人主義,要追求個人的自由及尊重個人的差異,從尊重個人的差異推進到尊重地區的差異,因之,民主一般支持地方自治,從尊重個人的差異也自然會推進到尊重民族的差異,因此民主一般也支持所謂的「民族國家」,即具有相同認同的一群人,例如同一種族形成一個國家,換言之,西方民主特別適用於民族國家,若一個國家不是民族國家,其人民有不同的認同,則根據民主,即由人民作主的原則,這個國家應該分裂成多個民族國家,即所謂的「民族自決」。…
作者:
郭譽申
頁數:
44
2016大選結果,果然毫無懸念由綠營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時隔67年國民黨再次體會到了什麼叫1949。本來大家以為國民黨經此大敗,總該好好反省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沒想到媒體報導,國民黨祕書長李四川居然說,「周子瑜是敗選原因之一」,還有人形容,周子瑜效應比2004年3.19陳水扁兩顆子彈的催票效果還可怕。 國民黨會大敗早就是眾所周知的事,那還欠黃安或周子瑜出來催票?由於國家認同的混淆不清,年輕人血液早已混入台獨與獨台的成分,周子瑜事件只是讓這些年輕人更堅定反中,或許有些本來不投票的人因此去投了綠營,但這與大選的勝敗還差得遠了,國民黨自己沒種承擔敗選的結果,還好意思把責任推給黃安,無恥的行徑令人作噁。獨派人士既然敢公然宣揚台獨,為何還要怕黃安舉報呢?國台辦說「不能一邊賺大陸錢,一邊搞台獨」,那就該拿出實際作為,證實所言不虛。 這次周子瑜事件徹底暴露了藍營真正的問題。綠營炒作周子瑜道歉本是天經地義,但一堆藍營的人也以為這事攸關「人權」與「言論自由」,全體一起跟著綠營痛批黃安,陸委會居然還公開要求國台辦約束大陸民間行為,這種公然「反民主」、「反人權」的言論,顯示整個藍營徹底向綠營下跪投降。結果,羅志祥說「我是中國人」被台灣網民圍剿,卻不見那個人出來聲援他的人權與自由?假如國台辦比照陸委會的荒唐行為,要求陸委會約束台灣民間反中行為,我們能接受嗎? 周子瑜與羅志祥所受到的差別待遇,說明這是台灣國對中華民國的內戰,兩個國家的人奢談什麼自由與人權? 藍營敗,就敗在藍營上至高層下至選民,通通沒有「革命意識」。藍營以為自己在「選舉」,台灣在走自由民主、政黨政治的路;獨派卻是在搞「革命」,他們要革中華民國與中華文化的命,選舉對上革命,勝負當然立判,沒有革命意識的藍營,怎能不越打越輸?要對付革命,唯有用革命的方法對付之,獨派要革中國的命,我們唯有革台獨的命,才有辦法不總是落在下風。…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46
國民黨敗選,而且敗得很慘,這早為意料中的事,一年前的九合一,同樣是這樣的結果。九合一敗選的主因,在於太多藍營支持者「教訓國民黨」,一年後這些人仍不原諒國民黨,而且是從生氣到洩氣、失望到絕望。算一算,這次蔡英文的得票和4年前比,其實並未增長多少,卻有將近150萬的藍軍「消失」了,根本不出門投票。 敗選了,當然就要反省與改革。然而,令人疑惑乃至不可思議的是,國民黨敗選後被提出來的首要改革事項,竟然是「中國國民黨改名為國民黨」。說穿了,這就是不折不扣的「去中國」,上一回大搞「去中國」的那個人,名叫陳水扁。從中華郵政到中國石油,全讓陳水扁換了招牌,連「中華民國」也差點給改掉。 如今,重啟「去中國」風潮的換成了當年反扁的國民黨,唱戲的主角是所謂由國民黨青年世代組成的「草協聯盟」。選舉期間從洪辦發言人再變身朱辦發言人的徐巧芯、李正皓,跟著在太陽花時請辭落跑、自稱「台獨分子」的國民黨「前發言人」楊偉中,洋洋灑灑提出「中國國民黨改名為國民黨,應該公開討論」的改革主張。事後,徐巧芯還特別澄清,他們不是主張國民黨要改名,而是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公開討論。 問題是,為什麼需要討論「中國國民黨改名」這個議題呢?他們到底唱的是哪齣戲? 其實答案也不難理解,改名只是這齣戲的幌子,真正的劇情就是這些國民黨青年口中的「路線大辯論」,亦即國民黨也必須跟上李登輝、陳水扁辛苦了20年的「去中國化」之路。去年的換柱風波,朱立倫指稱洪秀柱「偏離國民黨長期的主張及主流民意」,其實就已經是檯面下的路線之爭,如今只是繼續選前沒吵完的路線問題,並且從檯面下浮到檯面上而已。…
作者:
王炳忠
頁數: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