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兩岸關係情勢與台灣因應之道│黃清賢
2025年是兩岸關係的關鍵年。因為2024年美國與台灣皆選出新的領導人,縱使從結構性的觀點而言,政策有其延續性,但新人新政,尤其川普的非建制派性格與拜登完全不同,賴清德與蔡英文的特質也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台海兩岸在內部、外界的政經環境皆有變化的狀態下,呈現風險疊加的不穩定情勢,深受中美博弈影響的台灣應當思考如何妥善因應。
政治軍事情勢變化
賴清德上台後,除朝野關係繼續劍拔弩張,兩岸情勢亦未見和緩。包括520就職演說提及「兩國互不隸屬」,台灣歷史從荷蘭人到來的1624年出發、台南400年,必須戮力守護自由民主台灣;以及後續接受時代周刊專訪、黃埔百年校慶講話、民進黨全代會講話、八二三炮戰紀念活動講話時,都持續此基調。
加上賴清德10月5日在晚會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台灣的祖國」、雙十講話強調「中華民國已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古寧頭戰役紀念活動重申「中華民國落地生根75年」,以及出訪南太平洋友邦與過境美國夏威夷與託管地關島時宣揚台灣主權等;兩岸不僅官方制度性溝通管道繼續中斷,而且大陸的聯合利劍2024A、2024B的圍島軍演接踵而來,年底更透過空域保留區的宣布,進行軍機、軍艦、海警船演練,反制美國第一島鏈的訓練,台海風雲密布。
賴政府認為,年底這場演練對於台灣威脅頗大,國防部還開設應變中心,啟動備戰演練;但美國在台協會(AIT)不認為大陸演練是針對賴清德出訪,只認為其程度與軍演相當,在野黨也認為,這是民進黨一貫的「狼來了」認知作戰,誇大了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威脅。
無論如何,川普接受NBC專訪時表示,他剛與習近平通話,兩人有很好的關係;為了與習商量事情,他不願說是否將保護台灣。不同於建制派的拜登五次公開說會派兵保台,川普退至模糊的對台政策;所以他與中國談判美國利益時,台灣有可能是被交換的籌碼。
經濟財政情勢變化
川普選後表示,將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商品加徵10%關稅,威脅金磚國家若不放棄打造替代美元的貨幣計畫,將被加徵100%關稅,連鄰國的加拿大、墨西哥都將被徵收25%的關稅。川普在競選期間也表示,台灣拿走美國全部的半導體工作,拿走所有的晶片業務,台灣非常有錢;可見從美國獲得貿易出超的台灣,不但會被要求更多先進精密製程的半導體廠必須搬到美國,亦可能需付出被加關稅的代價。
國際信評機構展望2025經濟情勢時認為,外向型的台灣極易受到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除了美國加徵關稅會直接影響台灣,美國對中國大陸加稅的溢出效應也會間接影響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從4.3%降至2.6%。即使台灣先進半導體產業增長強勁,但川普要求晶片廠移到美國,這就會讓台灣經濟火車頭外移,甚至搬走護國神山的矽盾。
雖然川普在前次總統任內,曾經11度售台重要武器,但這次競選期間他強調,台灣需要增加保護費,軍事預算應該占GDP的10%。因此以他利益考量與交易性質的商人本性,可能想從台灣撈到更多利益,台灣勢將面臨更大的中美博弈下的防衛負擔及財政壓力。
對於國際主流而言,台海的和平穩定很重要,因為全世界有20%的貿易航線經過這裡,每年有超過25,000億美元的貨品在此航行。可是對川普而言,任何事重不重要在於是否符合他心目中的「美國利益」。他的國家治理邏輯就是凡事可交易、可談判,只要價格對了,價值就對了,利益才是目標。
台灣的因應之道
在賴清德主政下,2025年的兩岸官方關係應該看不到春暖花開,因為「抗中保台」仍然是主旋律;不論是內部的朝野政黨競爭,或是外部的國際外交空間角力,大陸都是賴政府鎖定的抨擊目標。但兩岸民間還是有樂觀的成分,例如城市性質的2024年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幾經波折,還是在年底舉行了,而且上海釋放利多,開放團客來台,福建也早已開放居民到金門、馬祖旅遊;更不用說疫情後有許多台灣民眾登陸,兩岸民間的各層面交流可謂春暖花開,即便台灣官方宣稱赴陸有風險,仍擋不住絡繹不絕的互動。
特別是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例如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福建,已有225項的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單,使用台資超過100億美元,10年來的兩岸共通標準226項、入閩台胞2000萬人次等。這些都為台灣民眾提供了一個追夢、築夢、圓夢的更寬廣空間。
總言之,中美競爭的結構性問題仍將長期影響太平洋的大兩岸關係,尤其川普的重商主義、民粹主義、霸權主義等三大特質,更讓台灣海峽的小兩岸關係風險疊加。台灣應該思考,如果仍只單方面押寶美國,是否會讓自己處於被動的地位;與其如此,正視大陸推進的兩岸融合發展,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尋求當前兩岸關係的突破點,建構台海和平穩定的新常態,才是台灣的理性抉擇。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附加資訊
- 作者: 黃清賢
- pages: 24
- 標題: 2025兩岸關係情勢與台灣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