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兩岸企業家峰會」的期許│李沃牆
「兩岸企業家峰會」在兩岸經貿互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僅是經貿交流的平台,更可能成為穩定兩岸關係的重要橋樑。唯有以務實的態度面對挑戰,峰會才能實現長遠發展,為兩岸經貿與區域經濟合作注入新的動能。
「兩岸企業家峰會」(下稱峰會)自2013至2024年,分別在南京、台北、廈門及金門等地成功舉辦年會。2023年峰會10周年年會在南京舉行,2024年峰會年會則於12月9-10日在廈門市舉行。中國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向峰會理事會發賀信,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共中央,對年會召開表示祝賀。峰會大陸方理事長郭金龍、副理事長張平,台辦主任宋濤、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台灣方有理事長劉兆玄、副理事長陳瑞隆、秘書長尹啟銘等理事會成員、會員,兩岸企業家及專家學者約800人參加活動。
會議主軸及小組討論重點
峰會雖以兩岸產業合作為基礎,產業融合及打造共同市場為目標,但每年大會的主題仍有些許差異。如2024年大會主題為「打造兩岸新時代產業鏈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希冀搭建起產業鏈與供應鏈對接平台,讓供需兩端面對面交流,幫助台胞台企深入了解大陸蘊含的巨大商機,拓展大陸市場,從大陸高品質發展中切實受益。又因在福建舉行,特別重視閩台合作及融合,達成以「鏈」促融。
相關小組討論的重點如下:(1)能源及環保節能產業小組的主題為「運用能源材料新科技,共創兩岸合作好商機」。(2)資訊通信產業小組的主題為,「推動兩岸工業互聯網創新,促進兩岸產業融合發展」。(3)中小企業合作及青年創業小組的主題為「彩繪青春,色澤兩岸」。(4)金融產業小組的主題為「創新兩岸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5)現代服務業暨文化創意產業小組的主題為,「文化引領,數智創新,促進兩岸產業高品質融合發展」。(6)智能製造及裝備產業小組的主題為「推動智能製造與低碳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7)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小組的主題為「深化融合發展 共享健康福祉」。
此外,綜合小組於 12 月 7- 8 日在福州舉辦「兩岸融合,福州先行–榕台產業鏈供應鏈圓桌會」。
對兩岸經貿互動的影響
近幾年受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及西方國家的「供應鏈去中化」下,兩岸經貿發生急遽變化。統計顯示,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地區的出口比重,已由2021年的43.9%高峰,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35.2%,2024年1-9月僅31.2%。而2021-2023年的貿易順差亦由1046.8億美元(下同),降至1003.6億及805.2億。特別在2024年3月,台灣對美出口金額較2023年同期成長65.7%到91.2億,對大陸出口僅到79.9億,美國超車大陸,成為台灣的最大出口市場。2024年第1季台灣對美國出口達246億,超過對大陸出口的224億。而台灣對大陸投資亦降至20年來最低點,2023年的年減幅近40%,僅達30億,另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占比,亦自2020年約44%,降至不及三分之一。反之,台灣對美國的投資在2023年成長了9倍,達96億。這顯示台灣正積極強化與美國的經貿聯繫,以擺脫對大陸市場的倚賴。
在此情況下,兩岸民間企業更需要加強合作。誠如郭金龍在2024年峰會致詞中的表示,「峰會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務實有效的工作。十年來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據此成果,未來在打造兩岸新時代產業鏈,不僅在製造業,也涉及金融、養老、文創、健康照護等各行各業能夠發揮一定的助力,對於停滯不前的兩岸經貿應該會產生正面作用。」
以下筆者對峰會提出幾點建議。
(1)兩岸合作空間仍然存在:兩岸政治關係雖面臨不確定性,但經濟互補性仍具吸引力。台灣在半導體、高科技製造領域具有技術優勢,而大陸則在資本與市場規模上具有優勢。峰會應提供雙方企業深化供應鏈合作、推進技術轉移與市場擴展的機會。若雙方能在低敏感領域找到共識,例如綠能、醫療健康照護及數位經濟,將有助於兩岸經貿。
(2)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影響合作模式:近年來中美科技戰及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使台灣企業在與大陸合作時更為謹慎。美國的「供應鏈去中化」與高科技出口管制,迫使兩岸供應鏈合作需更強調合規性。
(3)新興產業的發展契機:全球正快速轉向新能源與數位轉型,這為兩岸企業合作創造了新機遇。大陸提出雙碳目標(「2030碳達峰」與「2060碳中和」),與台灣的綠能科技優勢形成互補。此外,數位經濟如人工智慧、物聯網及智慧城市建設,也可成為雙方的合作領域。
(4)從傳統經貿轉向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轉型,峰會需逐步擺脫以傳統製造業與貿易為主的模式,聚焦於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領域。例如鼓勵台灣科技企業與大陸在新能源車、電池技術及節能減排領域、綠能科技、金融科技、智慧製造、人工智慧等展開合作,既符合全球趨勢,也能提升峰會的戰略價值。
(5)加強中小企業與地方合作:峰會應引入更多中小企業參與,並加強地方層級合作。地方經濟合作更接近實體產業需求,更能促進基層互信。例如善用福建惠台政策,加強閩台農業、漁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可作為推動地方經濟整合的典範。
綜言之,在兩岸產業仍有許多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峰會未來發展應聚焦提升合作層次、擴大合作範圍及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在政治與經濟風險交織的背景下,峰會不僅是兩岸經貿交流的平台,更可能成為穩定兩岸關係的重要橋樑。唯有以務實的態度面對挑戰,峰會才能長遠發展,為兩岸經貿與區域經濟合作注入新的動能。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沃牆
- pages: 60
- 標題: 對「兩岸企業家峰會」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