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榮耀》對台灣釋出訊號│張鈞凱

《沉默的榮耀》對台灣釋出訊號│張鈞凱

大陸央視總台在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之際,推出《沉默的榮耀》,首度以真名、真史的方式,聚焦於1949年前後,中共對台「隱蔽戰線」的生死暗戰與烈士典範,隨即在大陸輿論圈掀起廣泛的熱議,還有在陸台青特地到吳石的墓前獻上金門高粱酒,以表敬意。整部作品從演員、編排到宣傳,幾乎都是一時之選,看得出來陸方對此電視劇的重視程度,其中的弦外之音,在台灣應該加以正視。

20250714307 220 2 12

轉型正義猶如歷史寄生蟲

大陸以國共內戰為主線拍攝的諜報劇,過去在台灣通常不受青睞,僅用廉價的「統戰」一詞含混以對。不過,隨著《沉默的榮耀》在大陸廣受好評,該劇在台灣的話題性驟升,各家媒體爭相報導與評論,可惜視角仍受「一島史觀」限制,無法從民族共同體的史觀,解讀《沉默的榮耀》所蘊涵的家國大義。不過,光是能在台灣造成熱議就值得關注,表示大陸對台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已經從政治、經濟與軍事,擴展到文化與歷史層面。而且一出手就有足夠的份量,無論是民進黨的「轉型正義」,還是國民黨的「黨國正統」,在歷史正義面前都顯得過於空虛蒼白。

民進黨動用官方的文化資源,拍攝了相當多以1950年代白色恐怖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但無不導向「萬惡國民黨」、「台灣人無辜受中國人迫害」等結論,完全抽離了歷史真相與時空脈絡。例如以基隆中學《光明報》案為主軸的《返校》,把認同「紅色祖國」的師生讀書會,喬裝為讀泰戈爾等作品的文青讀書會,甚至讓觀眾誤以為,當事者是為了「普世價值」而犧牲的「台獨鬥士」。

民進黨的作法就像是一隻「歷史寄生蟲」,把「台獨」的墓碑,硬是插在中共烈士的墓塚上。更不用說國民黨自始至終所持的「反共」立場,到現在還以「反共有理」為由,替兩蔣政府與美國合謀的「白色恐怖」進行辯護。在此現實下,藍綠反而形成了共犯結構,全面解消了光復後,台灣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兩岸中國人共同追求民族解放與尊嚴的歷史洪流,既抹煞了台灣在國共內戰中扮演的重要地位,也無視於當時多數台灣青年對「白色祖國」的失望,而轉身擁抱「紅色祖國」的事實。

20250714307 220 2 13

對台政策發生重大變化?

2013年10月,為了紀念在台隱蔽戰線犧牲的烈士,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建造了「無名英雄廣場」與紀念碑,正前方即豎立著吳石、朱楓、陳寶倉和聶曦等四人的雕像。這是大陸還原歷史,與台獨、獨台進行史觀論述鬥爭的第一步。猶記該年12月21日,筆者在京期間有機會前往西山「無名英雄廣場」,親眼見到吳石等四人的雕像,對其正氣凜然、堅守信仰的形象與精神滿懷敬意。

吳石案被稱為「密使一號案」,大陸媒體經常用「深入敵人心臟」來形容吳石等人潛伏在國民黨政府高層的驚心動魄。相關史實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下,被刻意隱藏掩蓋,不難理解。但大陸何以直到近年才較高調、公開地廣受討論呢?一位北京資深涉台人士向筆者透露,《沉默的榮耀》講述國共當年在台灣腥風血雨的歷史,過去40多年北京的政策是「不再議」,而今之以電視劇的方式,廣而告示全國,似是北京對台政策起了重大變化的徵兆。

筆者從一位對大陸影視環境極為熟悉的朋友處得知,陸方籌拍一部央視級別的電視劇,至少需要二至三年的時間。從《沉默的榮耀》正式開播之日往前推算,與國台辦以中台辦之名義,組織編寫出版《血沃寶島─中共台灣英烈》的時間吻合。時任中台辦主任的劉結一為該書撰寫〈引言〉,五度以「我們應當以英雄為榜樣」為段落開頭,強調面對台海的嚴峻形勢與風險挑戰,必須「銘記歷史、緬懷英烈,崇尚英雄、爭做先鋒」,以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推進統一師出有名

在台灣被忽略的是,中台辦於今年組織編寫出版《血沃寶島─中共台灣英烈》(第二輯)。現任中台辦主任宋濤同樣為該書撰寫了〈引言〉,而且把話說得更直白,之所以要「深切緬懷為祖國統一大業英勇獻身的英雄人物」,目的在於「為早日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由此來看,《沉默的榮耀》絕非無端橫空出世,而是在《血沃寶島》兩輯為延長線上的產物。一方面對內強化統一台灣的思想動員與準備,另一方面對外釋放大陸站在時與勢的優勢上,掌握統一台灣之主動權與主導權的訊號。

換言之,過去「不再議」的歷史,如今「熱議」,表示北京有意向台灣傳達,台灣問題是國共內戰歷史的遺留,但「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只要美國持續操弄「台灣牌」、介入中國內政問題,而台灣的執政者不分顏色「挾洋自重」、令兩岸分裂永久化,那麼由北京出面來解決台灣問題,完全是師出有名、名正言順。

(作者係原鄉人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鈞凱
  • pages: 24
  • 標題: 《沉默的榮耀》對台灣釋出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