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抗日名將楊泗洪故里│張健豐

探訪抗日名將楊泗洪故里│張健豐

楊泗洪在130年前乙未抗日時犧牲,其故里江蘇省宿遷邀請了兩岸學者辦紀念活動。筆者造訪發現,大陸雖在基礎建設上已有很大的進步,但文化建設則有待成長。兩岸應合力講好楊泗洪抗日的故事,步出歷史傷痕。

20250714307 220 2 119

2025年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人民乙未抗日130周年紀念。在日寇發動「九一八」入侵東北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筆者受江蘇宿遷歷史文化研究會邀請,參與出身此地的抗日名將楊泗洪的生平事蹟展的開幕和相關座談,因楊泗洪奉獻了他的生命於筆者故鄉嘉義大林。

大林,清代稱「大莆林(大埔林)」。楊泗洪為國捐軀後,其部下依劉永福《抗日盟約》:「臨陣亡者,必須先搶屍暫為收斂」、「陣亡者查明籍貫,家人必為資運」。遂由楊泗洪的女婿陳金華扶柩回台南,嘉義民眾,無不擁途祭吊,揮淚致哀。靈柩安葬在宿遷縣城南東關的西堤下,京杭大運河之畔。楊公墓墓前楹聯有:「沂泗如襟,黃運如帶,橫貫十三州,獨立中流如砥柱。摧秦有項,敗倭有楊,上下兩千載,同生一地兩英雄。」如今此地已列為東關口歷史文化公園,附近有紀念另一鄉賢楚霸王項羽的「江蘇項王故里景區」。

20250714307 220 2 120

上海曾支援台灣的抗日

宿遷市位於江蘇省北部,在大陸交通大動脈─京杭大運河及黃河故道流經之處。台灣國中地理課本說道,江蘇全省大小湖泊遍布,加以千百年來不斷開築,如今渠道縱橫、密如蛛網,有舟楫之利,以「水鄉澤國」、「魚米之鄉」享譽天下。1128年黃河奪淮入海後,流經蘇北的淮河成為南船北馬、南稻北麥的地理分界。

由於筆者只安排兩天緊湊的行程參訪,9月18日上午落地上海浦東機場後,選擇高鐵前往宿遷,回程也藉此到上海以搭機返台。如此除可驗證上述的自然人文景觀;也可在睽違28年踏入神州大地後,見證大陸在基礎建設方面的進步。為了考察與楊泗洪相關的抗日史蹟,筆者從機場搭乘磁浮列車,轉計程車來到黃浦江西岸上游,俗稱「里灘」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遺址。該局簡稱上海機器局,由淮軍領袖李鴻章於1865年創辦。它和上游外灘的輪船招商局(李鴻章在1872年創設),為中國自強運動的重要建設。

在淮軍將領劉銘傳擔任台灣首任巡撫,建設鐵路的同時,台灣的商務局委託輪船招商局旁的美商旗昌洋行,購置斯美(Smith)號等輪船,開辦了上海和台灣之間的航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朝鮮局勢緊張,台灣包括楊泗洪在內所屬的各防營應用軍械等件,均由斯美號等船隻,逐日由上海江南製造局陸續運往台灣,包括格林快砲(Gatling gun)。而在乙未抗日時犧牲的楊泗洪遺體,也經由斯美號輪船運往上海,再走水路的京杭大運河回到故里安葬。里灘於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轉型為以工業遺跡為核心的文化博覽區後,黃浦江岸的工廠逐漸退至內陸,空氣清新許多。

基礎建設下的民族傷痕

中午從上海高鐵站,搭上和諧號CRH380D型電聯車,開始體驗大陸的高鐵行程。去程的京滬通道(上海到北京)走的是京滬高速鐵路的輔助通道─連鎮客運專線,即從長江南方的鎮江市,連接蘇北的連雲港市鐵路。而回程的沿海通道跨越沿海多個省市自治區,列車走的是徐鹽及鹽通客運專線,即從蘇北的徐州經宿遷連接靠海的「鹽城」市與長江北方的南通市。兩者屬於2016年7月經大陸國務院批覆的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中的兩縱,完成於2020年左右,時速在200 - 299公里之間。兩者經過的五峰山長江大橋及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創新了世界橋梁和中國橋梁建設的多個紀錄。

和諧號從上海高鐵站出發後,所走的京滬高速鐵路大致在1908年開通的滬寧(上海到南京)普速鐵路路線旁開築,經過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北轉至五峰山長江大橋。回想日寇在1937年11月8日,從杭州灣登陸金山衛後,沿著滬寧鐵路的上列城鎮一路燒殺擄掠,直到攻陷南京,發動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30年前楊泗洪也為反抗日寇侵台,自願留在寶島抵禦日軍。

20250714307 220 2 121

探訪楊泗洪抗日事蹟

楊泗洪,字錫九。日據時期1919年元旦的《台灣日日新報》稱他是劉永福旗下的部將,嘉義人尊稱為「楊統領」,是乙未時的抗日勇士。「統領」是明、清兩代的武將官銜。一般統率千人以上才有此稱,約等於旅長、師長等級。因楊泗洪作戰勇敢,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加上楊統領的軍旗是黑色的,所以他有「黑虎將軍」之稱。

光緒11年(1885)劉銘傳接任台灣巡撫,因練新軍,仰慕楊泗洪的為人,禮聘來台,授以遊擊(少校)官銜負責教練。為了充實台灣的兵力,劉銘傳開始於勇營的「營」(編制500人)之上設「軍」,並委任楊泗洪返鄉,在宿遷、海州(今連雲港市)一帶招募壯勇各三營,帶到台灣編為「鎮海」練軍。經過他精心訓練的兵勇,軍紀嚴明,具有較強的戰鬥力。1891年劉銘傳離台,邵友濂任巡撫,將楊泗洪降為練軍幫帶營官,官銜都司(上尉)。

1895年乙未,清廷戰敗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天皇簡派原本要去攻北京的北白川宮親王,親率日軍近衛師團(天皇的御林軍)征討台灣。駐守台南府城(今台南市區)的台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起用楊泗洪,將其官銜升為副將(上校),統領鎮海中軍正後營及安平礮台,駐府城外。8月28日,彰化失守後,劉永福派副將楊泗洪統屬鎮海中軍正後營、前軍右營、武毅右軍右營及格林快砲隊,赴前敵援攻。

楊泗洪率軍北上後,先在今嘉義市所在的嘉義縣城駐軍。當他探知日軍在大莆林幹下強姦婦女等暴行後。對軍隊精神喊話:「誰無父母,誰無妻女,誰無家園,誅台父猶如我父,戮台母猶如我母,辱台女猶如我女。」乃率軍連夜趕路,在陽曆9月4日中元節,和雲嘉客家抗日義首簡精華(簡義)並肩作戰。簡精華部下有抗日三猛之稱的柯鐵虎(柯鐵)、林少貓(林義成),及客家抗日三秀才之一的徐驤。在這第一次大莆林戰役中,日軍被趕出嘉義、雲林,創下中日甲午戰爭開戰以來少見的大捷。

10月3日中秋節過後,北白川宮親率一萬餘日軍捲土重來,來自蘇北水鄉的楊泗洪利用大莆林境內遍布水田、溝渠、埤塘的特點,及各村周圍竹林密接的條件,引日軍深入。雙方激戰多日,楊泗洪不幸中了日軍埋伏死亡。劉永福隨後內渡大陸,希望早日強大祖國,光復台灣。

1945年,在抗戰期間曾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和楊泗洪同籍的國民革命軍第70軍中將軍長陳頤鼎,奉命於10月17日率領直屬部隊和國民政府駐台官員,赴台擔負受降重任,告慰了楊泗洪的英靈。1968年,內政部頒給楊泗洪的褒揚令道:「誓保國土,奮起抗敵」、「抗敵守土之精神,足堪矜式」、「准入祀其原籍省縣忠烈祠以慰英靈」。2015年,楊泗洪的抗日事蹟,入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台灣同胞抗日史實展」;而新建成後的楊泗洪墓,已成為宿遷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楊泗洪將軍的英名,與甲午戰爭殉難的鄧世昌、左寶貴等民族英雄一樣永垂青史!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5
  • 標題: 探訪抗日名將楊泗洪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