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NO. 141 │ 反惡罷、倒閣 對賴不信任投票
當川普掀起全球關稅戰,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卻選擇穿著西裝打著領帶,48小時內,密集造訪北京與上海。他的行程既低調又高規格,不僅會晤了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上海市長龔正,也與大陸許多科技團隊見面,顯示美國大力圍堵中國大陸的AI科技產業,卻擋不住企業家的穿梭、解鎖。 中國大陸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AI人才,這是無法忽視的數字,也是未來產業的巨大推動力,若美國開放競爭,是AI對人類貢獻的正向循環。卻有台灣投資大佬認為,這次黃仁勳訪中是在「關鍵時刻遞出投名狀,強烈表態要和大陸綁在一起」,對台灣高速伺服器等產業是一場「惡夢」。 中國大陸市場無法被取代 即使在中美政治關係緊張之際,科技企業仍需維持市場溝通,因此,黃仁勳訪中是一場「AI地緣政治」的對話。川普從4月開始針對輝達低階晶片H20輸往大陸加大管制,讓輝達認列55億美元季度損失,股價單日下跌近7%,市值蒸發約2,000億美元。 早在川普當選前,黃仁勳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就坦言,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措施讓輝達「綁手綁腳」,無法在市場上銷售先進晶片。輝達約20-25%的營收來自大陸市場,尤其資料中心、雲端AI服務、高校科研、遊戲顯示卡等領域,對輝達的GPU需求極大。這是中美貿易戰對晶片業的衝擊,為AI產業增添更多不確定性,難怪生於台灣、一向熱愛台灣的黃仁勳會思考,甚至公開直言「理論上,在台灣以外的地方製造晶片是可行的,但中國市場無法被取代。」…
作者:
張之澤
頁數:
42
川普挑起美中之間的關稅大戰後,目前已正式進行金融戰,舉凡限制投資、中概股下市、拋售美債等。若與貿易爭端相比,大國之間的金融戰,對全球金融體系造成的衝擊尤其非同小可。 川普蠻橫無理的「對等關稅」確實讓全球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無奈「求饒」。而中國大陸是唯一在川普政府關稅政策下,進行報復升級的國家。誠如中國外交部所強調,中方不願意打貿易戰、關稅戰,「但也不怕打」,如果美國執意要戰,「中方必將奉陪到底」。這一連串的發展顯示,美中正由關稅大戰進入金融戰,而與貿易爭端相比,兩大國之間的金融戰,對全球金融體系造成的衝擊更加嚴重,實不容小覷。 川普首任即發動金融戰 長期以來,美中兩國之間一直是「談談打打」,既合作又競爭.因而金融緊密度也逐漸升高。川普在第一任期內發動美中貿易戰伊始,即不斷地指控中國大陸及歐盟「操縱匯率,並壓低利率」。他曾形容「人民幣像石頭一樣墜落,而聯準會(Fed)升息,美元升值,結果卻失去競爭優勢」。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亦附和表示,「人民幣貶值為中國創造不公平的優勢,美國正密切觀察中國人行是否操縱匯率」。除此,還限制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金融投資,包括要求在美國上市的中資公司下市,限制將人民幣資產,納入美國公司管理的投資基準中;又限制45億美元聯邦僱員和軍人退休金的基金公司,停止投資中國股票的計畫。…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44
川普重返白宮後,在「讓美國再次偉大」與「美國利益優先」的政策思維下,從國際社會脫群退會,例如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撤簽巴黎氣候公約協議、暫停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援助業務等,並為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對全球各國進口產品課徵10%關稅外,還特別對被判定為「貿易失衡」的國家,以粗糙的公式祭出前所未有稅率的「對等關稅」,讓美國的貿易夥伴陷入焦慮。 儘管在實施對等關稅的前夕,川普突如其來公布,除中國外,其他國家暫緩90天實施,形成美國對中國大陸課徵145%關稅(後又增至245%)、中國大陸對美國課徵125%關稅相互對抗的格局。由於川普始終認為,中國大陸從世界工廠發展為出口大國的同時,構築了貿易壁壘高牆,讓美國對中長期呈現貿易赤字,必須透過增加關稅的懲罰手段,要求中國大陸更加開放市場、降低美國產品的進口門檻,最終讓雙邊貿易達到均衡。 川普動搖亞洲盟友的信賴 針對川普對中國的關稅大棒,最近英國《經濟學人》期刊發表「美國如何讓中國再次偉大」(How America…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46
4月10日,道瓊斯工業指數一度下跌2100點,拋售美元的動向加劇。因美國國債遭到拋售導致利率急劇上升,包括日本經濟新聞社在內的一些國際媒體進而得出結論:川普的軟肋是美國國債,因其遭到拋售,川普才決定暫停部分對等關稅。但筆者則認為,川普的軟肋不是國債,而是供給短缺。 拋售美國國債確實會導致美債價格下跌,收益率上升,增加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若拋售集中在短期,可能引發市場恐慌,推高長期利率。若拋售速度快於市場消化的能力,可能引發流動性緊張。但從現代貨幣理論(MMT)的視角來看,美聯儲可以無限量購買美債,通過創造準備金吸收拋售壓力,維持收益率穩定。這一點在2020年疫情期間已被驗證,當時美聯儲採取了一系列非常規的貨幣政策,穩定了美債市場,確保了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 然而,川普面臨的軟肋在於供給短缺導致的高通膨。供給短缺涉及生產、物流、貿易等多個環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的許多商品依賴進口,而貿易摩擦、疫情衝擊等因素都對供應鏈造成嚴重干擾。當貨架上沒有足夠的商品時,消費者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物價自然會上漲,這種由供給短缺引發的通膨,與傳統的由需求拉動的通膨,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傳統的通膨可通過貨幣政策來調節需求,但供給短缺導致的通膨卻難以通過簡單的貨幣政策來解決,因為商品無法由美聯儲或美國財政部在短期內印出來。如果這時外國投資者再集體拋售美國國債,美聯儲為避免進一步刺激通膨,勢必陷入兩難:若購債則通膨惡化,若拒絕購債則債市崩盤。川普被迫在「高物價民怨」與「金融市場動盪」間二選一。這時國債才會成為軟肋。 從更深層次來看,供給短缺問題反映了美國經濟結構的深層次矛盾。長期以來,美國過度依賴金融和服務業,製造業的空洞化嚴重,在全球產業鏈中,美國逐漸失去對一些關鍵產業的掌控能力。當面臨外部衝擊時,這種經濟結構的脆弱性就會暴露無遺。而川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關稅戰,進一步加劇了供給短缺的問題。貿易保護主義雖在短期內可保護一些國內產業,卻破壞了全球產業鏈的穩定,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加劇供給短缺。對移民的限制則減少勞動力供給,影響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擴張速度。 此外,高通膨會侵蝕美國人的實際收入,降低其生活水準,引發社會不滿情緒,若得不到有效緩解,會進一步影響美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美國國債市場的波動、通膨的上升,都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產生衝擊。因此,美國需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穩定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減少貿易摩擦;同時需調整經濟結構,加大對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以提高自身的生產能力和經濟韌性。…
作者:
韓和元
頁數:
48
廣東是中國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在抗戰史中據有重要位置。隨著大陸官方對正面戰場評價的變化,在過去數十年間,廣東各地的抗戰紀念設施陸續得到修復、保護。 粵北戰地黃花 就地理而言,當年第七戰區的抗戰紀念設施遍布粵北戰線的從化、花都、清遠、新豐等地。若說廣東在改開浪潮中開風氣之先,那麼在當時處理歷史上抗戰紀念設施議題,也稱得上是大刀闊斧、雷厲風行。 位於從化石榴花山的陸軍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余漢謀題。 石榴花山位於廣州從化良口良明鄉流溪河邊,是良口境內的制高點,因山上曾遍開石榴花(杜鵑)而得名,是進出粵北山區的門戶、第二次粵北會戰(1940年5月)的主戰場。1943年,63軍軍長張瑞貴擇定石榴花山舊戰場修築陣亡將士公墓,以彰顯本軍在第二次粵北會戰中的貢獻。公墓在文革時遭紅衛兵毀壞。1985年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從化迅速拍板撥出專款重修公墓。數十年來幾經維護整修,63軍公墓成了抗戰紀念園。現在,石榴花山周邊溫泉賓館、度假農莊林立,「六三市」的舊名還沿用至今。…
作者:
鷹崵
頁數:
49
1945年是抗戰勝利之年,筆者正好5嵗,雖童心未泯,仍可感受到大人們的歡欣鼓舞。傅斯年時年49嵗,高興得携酒上街高喊「國家出頭了!」史家陳寅恪時年54嵗,沒有那麽樂觀,憂國傷己,寫下「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凄涼」的詩句。中國抗拒入侵的日寇長達8年,血肉長城,艱苦卓絕,至為慘烈,生命財產損失之巨大難以估計。山河破碎,誠非虛言!然中國「慘勝」之餘,感受不到勝利的滋味,反而又有4年慘烈的國共内戰,所付出的代價可說是難以承受之重,包括80年於兹,海峽兩岸仍然分治,尚未統一的局面。 中國得到勝利卻失去和平 抗戰勝利時,中國最高領袖蔣委員長的聲望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峰。他想乘勢一舉完成戰前未竟之功,那就是消滅政敵。然而中共於1945年已經不可小覷,利用民族主義動員農民抗日,進行游擊戰頗有成效,於戰後已擁有不小的兵力、不少的地盤,以及上億的人民,自有可觀的實力參與戰後中國的政治。蔣介石不可能不知道中共已經坐大,不過他認為自己可以更加坐大。 美國於1942年起大力援蔣,裝備精銳的嫡系師,而美國武器未允一槍一炮進入共區,勝利後陳誠又整編雜牌軍殆盡。美國國會於1946年6月通過《軍事援華法案》,賦予華府廣泛權力,為蔣介石編練軍隊及提供武器和設備,又贈蔣271艘艦艇,其中四艘前往南海接收島礁。是年8月31日,華府又將8億美元「剩餘物資」以二折低價售蔣介石。蔣的陸海空軍總兵力高達4,300,000餘萬,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八路軍,裝備的精良更非共軍可望項背。蔣在軍事會議上信心滿滿,宣布要在5個月內打垮共軍。在外交上,蔣介石既是美國的盟友,又以接受《雅爾達密約》的對華條款,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孤立了中共。正如毛澤東所說,蔣於勝利後,想要獨摘勝利的桃子! 蔣介石以統一政令與軍令為名,要中共先交出地盤與軍隊,而後容納共黨參與政府,無異招降納叛,豈中共所能接受?一言以蔽之,蔣要滅共,共不甘被滅,乃內戰不可避免的「基因」。然而,當時頗有影響力的第三勢力與廣大民眾渴望和平,極力反對內戰,而美國於戰後期盼強大而親美的中國,蔣親美無慮,但中國要強大必不能有內戰,故而派遣戰後大名鼎鼎的馬歇爾將軍以總統特使的身分,來華調停謀和。蔣介石在中外壓力下,不得不進行和談,但內心急想滅共,所以阻擾和談,阻擾聯合政府的成立。雙方講好停戰,蔣介石突命攻擊東北共軍,説是停火不包括東北地區,使偏袒國府的馬帥不得不迫蔣停火,最後蔣失去東北卻怪罪馬歇爾,馬帥何辜?…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52
繼3月14日中國大陸當局在北京隆重召開「反分裂國家法實施二十周年座談會」後,大陸新華社陸續報導,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紛紛以各種形式紀念《反分裂國家法》實施20周年,凸顯出大陸當局當前對台政策的主軸:反台獨分裂、反外部勢力干涉,構築國際社會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體制;形成反獨促統的統一戰線聯盟,避免台灣問題被進一步國際化。 毋庸諱言,自2005年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以來,在防止台獨分裂勢力邁向法理台獨及台灣正常國家運動,發揮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效應;在震懾遏制外來勢力干涉,捍衛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方面,產生了重大戰略嚇阻作用。 宣傳《反分裂國家法》之目的 大陸在多國舉辦《反分裂國家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在於向國際社會宣揚一中體制、形成國際反獨統一戰線,透過與會華僑華人傳遞鏈,宣揚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同時表達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促進國家統一的堅定信心,冀圖發揮反台獨、反干涉作用,排除美、日國際勢力對解決台灣問題的干擾及阻礙。 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中曾稱,「台灣是中國的台灣,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此雖然強調「和統」仍為對台政策的「主旋律」,然隨著主張務實台獨的賴清德上台後,「武統」機率的可能性增加。同時,大陸對少數台獨頑固分子及廣大台灣民眾採取區隔性對待,每次警告台獨分子時均稱,這是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頑固分子及其活動,「絕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56
台灣的安定繁榮與兩岸關係的好壞息息相關,正如烏克蘭的安定繁榮與俄烏關係息息相關一樣。台灣若選擇與烏克蘭一樣,不斷地橫挑強鄰,甚至不惜一戰,後果也就會像烏克蘭一樣蒙受慘痛損失。 在兩岸政權分隔迄今76年的期間內,先是台灣締造了世界經濟奇蹟,GDP一度高居世界的前15名,也曾達到大陸GDP的45%(1994年台灣人均為大陸的26倍),並且取得傲人的科技成就,目前仍供應世界九成以上的高階晶片,係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一旦生變,當然會招致受損各國的反彈、抵制、制裁。 30多年前兩岸開始交流後,廣大台商以自身經歷直接移植,引爆了大陸的後發優勢,以極短時間內取得驚人的經濟成長及科技成就。依據倫敦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最新數據,2025年以「購買力平價」(PPP)美元計算,世界排名依序為:中國43兆、美國28兆、印度22兆、俄羅斯8兆、日本6兆,台灣以1.6兆排名第29。2014年大陸以PPP計算的GDP即以17.6兆超越美國的17.4兆,即使以匯率計價的GDP,中國仍以20兆居世界第二,次於美國的28兆。科技方面,中國的AI、機器人、無人機、新能源車等已快速追上;EUV光刻機一旦突破,半導體製造也將以質量、價格的優勢超過其他產地,包括台灣。 美西方因不樂見大陸快速發展,利用台灣問題挑釁中國大陸,其常用的立論包括:(1)台灣從未是中國的一部分;(2)台灣的未來應由2300萬人民決定;(3)統一對中國而言是戰略負資產,會帶來政治困境、經濟危機與軍事風險。 對於「台灣從未是中國的一部分」之說,美西方故意以中共政權從未統治台灣來混淆視聽,惟台灣在1684年設府,派有知府蔣毓英等123人,在1885年設省,計有巡撫劉銘傳等4人。因甲午戰敗,清廷於1895年將台灣省割讓於日本,如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何需「割省」?…
作者:
韋伯韜
頁數:
58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延續2000多年的帝制結束,中國第一次建立共和體制,「國體」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1940年1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定義辛亥革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認為要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華民主共和國。 1949大陸採用新國名緣由 1946年6月,國共兩黨開始全面內戰;1948年春,中國共產黨邀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參加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織條例》,第三條第五款:提出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 黃炎培和張志讓寫了《提議國名定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的節略,提出: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時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理由是「民主」、「共和」兩個名詞並無兼列的必要,因為按我國現代所用「共和」一詞,似純係翻譯西文republic一詞,與「共和」一詞在我國經典的原意並無關係。西文republic一詞並非不可譯為「民主國」,蓋西文democracy與republic兩詞含義原無根本區別,前者係指民主的政治體制,而後者係指民主的國家,民主、共和並無兼列的必要。至於簡稱「中華民國」,雖名稱較舊,「中華民主國」名稱較新,然「中華民國」四字最為簡短方便,恐終不能廢棄。 同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董必武提出討論要點,首先就是「對國家名稱有不同意見」。支持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理由是,這個國名把民主、共和、人民這幾個關鍵字都體現出來了。林勵儒提出,國家名稱無論用哪一個,皆簡稱「中華民國」,故有把國家性質表明的必要。張奚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比「中華人民民主國」好,有「人民」一詞就可不要「民主」一詞,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且「民主」(democracy)來自希臘字,與人民意思相同,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名稱雖長,解釋起來容易明白,是共和而非專制,是民主而非君主,人民而非「布爾喬亞」(Bourgeoisie,即資產階級)的國家。…
作者:
譚懿聯
頁數:
59
1980年代,鄧小平為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目標所提出的一國兩制,係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希望據此原則對台灣做出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設置方案。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發表「習五條」,重申「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並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此後各方專家提供各種可能的「台灣方案」,但筆者以為所謂的「兩制」台灣方案,可能會因統一的條件與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劃。 自1949年以來,台灣當局及民眾一直對兩岸統一有所疑慮,最大的問題就是兩岸所實施的制度不同,但是,從1996年李登輝當選首任直選總統後,兩岸之間最大的歧見已悄悄有所變化,主張台獨或分裂國家者除了誇大兩岸制度的差異外,更不斷從族群、文化上,割裂兩岸關係,以及影響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而賴清德則是總以上之大成。 江宜樺曾將國家認同分成三個主要層面,第一層是族群認同、第二層是文化認同、第三層是制度認同。如果兩個原先統一但後來分裂的政治實體,在三個認同層面都能達成一致,或較弱勢的政治實體接受較強勢政治實體的制度模式,走向統一的機率自然較高,例如1990年的東、西德合併。如果缺乏制度認同,但兩個政治實體在文化與族群認同上有強烈共識,最後未必能採和平方式統一,但統一後的阻力或治理成本會相對較小,例如1976年南北越的統一。但是,如果只有族群認同,甚至連族群認同都慢慢在淡化中,兩個政治實體要走向統一就非常困難,而且統一後的治理成本也會相當高,例如現在的南北韓及台海兩岸。 除了主觀上的兩岸認同,還必須考慮兩岸目前所處的環境。《反分裂國家法》第8條提出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統一的三個情況,筆者認為台灣有可能走向動亂、外部勢力也可能加大介入。也因此,筆者對「兩制」台灣方案提出以下初步的看法: 一、 …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62
蔣經國始終對在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綁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張學良耿耿於懷。蔣經國生前鮮讓外人知曉他對張學良的好惡情緒,但其日記中,留下了對張學良的感想。來台後,二人表面上相敬如賓,但蔣經國的日記裡留下充滿對張學良的猜忌懷疑,張也直到蔣經國死後才離開台灣,這與他對蔣經國的戒慎恐懼有關。 蔣經國批張學良「粗妄」 在高雄開始負責看守張學良的蔣志太,在大陸時期加入憲兵,來台後看守張學良多年,後來再調往蔣經國擔任總統時期的七海寓所,負責安全任務。蔣志太回憶張學良60歲生日時,蔣經國與毛邦初、于豪章等來祝壽,蔣經國喝了很多酒,酒酣耳熱之際,摟著張學良說「我叫你大哥」,張學良也說「我叫你老弟。」 蔣、張兩人稱兄道弟,但實際情況恐非如此。蔣經國日記1960年6月1日顯示,是董顯光邀請蔣經國參加張學良的壽宴,並非張邀請或蔣主動參加。蔣經國當天寫下「余與張共處約三小時,此人之個性粗妄如前,口口聲聲說他不會裝假,這是多餘之言。」 張學良看病都不能用本名…
作者:
高靖
頁數:
64
今年3月,台灣當局居然聘請了日本退役自衛隊幕僚長岩崎茂擔任行政院政務顧問,任期一年。岩崎茂2012-2014年曾擔任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指揮日本陸、海、空自衛隊聯合作戰。日本最近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負責統一指揮自衛隊各軍兵種協同作戰,而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則主要是在軍事方面輔佐日本首相及防衛大臣。 賴清德會於3月13日叫囂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並加緊展開軍事演習,或許與他聘了日本軍政顧問,有恃無恐有關,但解放軍東部戰區4月1-2日舉行了代號為「海峽雷霆-2025A」的對台環島軍演,說明賴當局若想把台灣從中國版圖切割出去,會觸犯《反國家分裂法》,必然會遭到歷史的唾棄與懲罰! 在歷史上,日本在對外侵略擴張、征戰殺伐的同時,尤其擅於進行政治、軍事滲透。無論是針對朝鮮半島還是中國的傀儡政權,日本都曾派出軍政顧問,圖謀從高層內部控制對方,所幸中國歷史上賣國求榮,並聘用日本軍政顧問的政客無一善終。 袁世凱與日本「二十一條」 早在110多年前,日本便利用辛亥革命後,袁世凱與反袁勢力的鬥爭及中國軍閥混戰,派遣軍事顧問到中國,結果始亂終棄。…
作者:
劉江永
頁數:
66
1884年中法戰爭在越南和台灣爆發,清廷派遣劉銘傳前來台灣負責防務,並取得勝利。次年,清廷正式將台灣升格為行省,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巡撫,這標誌著台灣從邊陲海島,邁向現代化治理的轉捩點。這一舉措不僅具有深遠的戰略和行政意義,也標誌著中國在面對西方列強的壓力下,逐步展開近代化自強運動。 劉奠定台灣現代化基礎 在那個外患頻繁、內憂不斷的晚清時代,劉銘傳敢於革新,善於借鑒西方先進技術,推行多項改革措施,包括建設鐵路、電報、煤礦和機械製造廠等,為台灣植入現代治理的雛形,被譽為中國近代工程現代化的先驅之一。 劉銘傳主政期間以「交通先行」為核心,規劃了現代化藍圖。他主持修築了中國首條自主建設的鐵路—從基隆到新竹的鐵路,在當時中國尚無成熟鐵路技術體系的背景下,具有開創性意義。他還引進西方機械技術,成立台北機械局、礦務局和船政機構,架設台灣至福建的海底電纜,創辦郵政總局,並引入外資發展航運。這些建設使得台灣成為東亞物流的樞紐,年財政收入從90萬兩增至390萬兩,貿易額年均增長30%。此外,他通過清丈土地、整頓稅收,查獲大量隱田,顯著提升了財政效能,使台灣在近代技術上躍居中國的前列。 作為久經沙場的淮軍將領,劉銘傳深知台灣的戰略地位。1884年他剛抵達台灣時,正面臨法國入侵的危機,他變賣家產籌措軍費,以「以弱勝強」的戰術取得滬尾大捷,粉碎了法國占領台灣的野心。戰後他加強防務,重建基隆炮台,設立機械局自製槍械彈藥,並引進德製武器,奠定了台灣軍事近代化的基礎。這些舉措不僅捍衛了領土完整,也通過實戰驗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可行性,增強了台灣的防禦體系,使其從昔日防務薄弱的邊境,成為不容忽視的堡壘。…
作者:
羅鼎鈞
頁數:
68
2025年3月21日,川普總統宣布美國空軍下一代制空權(NGAD)標案,由波音公司F-47原型機得標;4月1日,美國海軍下一代戰機(FA-XX)標案由美國諾格公司F-45原型機得標。上述二項重大標案為全球軍火界投下超級震撼彈。 T-7A紅鷹 2016年9月13日,美國波音公司(Boeing)和瑞典飛機公司(SAAB)在聖路易斯工廠,舉行合作研發T-X高教機儀式,並準備參加美國空軍下一代高教機(T-X)標案。T-X具備泡形座艙罩,前後座有高低差,飛行員視野良好;兩側進氣口類似JAS-39獅鷲和美洲豹戰機的混合產物,單發動機搭配雙垂尾加強操控穩定性。據廠商表示,T-X採用F-404型發動機,並具備超音速性能、合理價格和波音體系的強大支援。未來,T-X將包括高教機、地面訓練和支援項目。 美國空軍下一代高教機標案的競標廠商,包括波音公司T-X、英國航太系統公司和美國諾格公司(Northrop Grumman)合作研發的鷹式、義大利李奧納多公司的T-100(M-346)、洛馬公司和韓國航太工業合作的T-50A等,合約總額達100億美元。最終由波音公司T-X得標,型號改為T-7A紅鷹。目前,T-7A已生產多架原型機,並進行廣泛測試作業,將在短期內量產服役。此外,T-7A可攜帶武裝,成為輕型攻擊機。…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70
颱風戰機(Eurofighter Typhoon)是第一款歐洲多國聯合開發的多功能戰機。聯合開發不僅降低研發成本,也能均攤研發風險,對於歐洲地區而言,軍事的假想對手為俄羅斯,國防科技的競爭對手則為美國,因此開發一款多功能、低成本的戰機,符合歐洲國家的安全利益。 發展歷程 1971年開始,英國與當時的西德對新式戰機產生需求。1983年,英、法、德、義大利、西班牙開始執行「未來歐洲戰機計畫」,但5國對戰機的發動機、雷達、引擎等持不同意見,尤其法國堅持採用自身研製的發動機,經過多年協商、合作後,法國率先退出戰機開發計畫,最終由「英德義西」4國聯合開發,1994年3月原型機正式亮相,帶給參與的4國及公司莫大鼓舞,最終於1997年簽約、生產,2003年首批戰機正式服役。 戰機製造共分成4條生產線,阿萊尼亞公司負責左機翼、外襟副翼、尾部機身;英國航太公司負責前機身、座艙罩、尾翼等;空中巴士集團德國分部負責主機身;空中巴士集團西班牙分部負責右機翼、前緣縫翼,目前該戰機相關的零附件、後勤業務由歐洲戰機公司負責。颱風戰機不僅是歐洲航太的代表作,也為歐洲提供了約10萬個就業機會,背後的發展意義超出傳統的國防安全。…
作者:
宋磊
頁數:
72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普及已滲透至社會各層面,然這項技術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民主體制構成潛在威脅。其生成看似真實的文本、圖像與影片的能力,使虛假訊息的傳播更加難以辨識與防範,動搖了民主賴以生存的信任基礎。本文以生成式人工智慧為案例,探討其對民主弱化的衝擊,分析其在資訊生態、政治參與及社會團結方面的影響,並提出應對之道。 人工智慧與虛假訊息擴散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技術進展,使虛假訊息的製造變得簡單且高效。以深度偽造(Deepfake)為例,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作者:
蔡鎤銘
頁數:
74
隨著太空資產在軍事運用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如何強化國防與太空系統的整合,已是攸關國際秩序穩定,以及集體安全能否維繫的根本性課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與歐洲聯盟(歐盟)在安全戰略層面雖有部分交疊,惟兩者在太空政策導向、軍事資源運用與集體防衛制度設計等層面,存有明顯分歧。此種差異不僅影響歐洲太空戰略的整體效能,更可能在重大安全挑戰上削弱其整體的應對能力。 北約與歐盟太空戰略有異 北約長期以維繫成員國集體安全為根本宗旨,其對太空領域的關注,係出於維持整體防衛韌性及通訊、導航、情報蒐集能力的考量。北約並未自詡為太空科技或軍事太空能量的獨立培育者,而是強調可調用成員國既有的太空資源,以鞏固軍事指管體系;換言之,北約將太空視為一項工具性資產,服務於傳統陸海空聯合作戰的架構,並未追求技術自主或產業自主。 相較之下,歐盟在太空政策上的立場更具主權導向,致力於發展歐洲本位的太空科技體系,包含軍民雙用衛星系統、地球觀測與應變通訊網絡,意圖透過強化自身能力,來減少對第三國(特別是美國)的技術依賴。歐盟將太空視為戰略資產與地緣政治競爭的重要平台,且將太空產業納入其整體產業政策發展架構,藉由建立「戰略自主」的太空防禦機制,提升整體歐洲戰備的能量。然此種自主性追求,往往造成與北約之間協調困難,特別是在安全事務資源配置與應變責任歸屬上屢有歧見。 太空資產整合有困難…
作者:
劉嘉霖
頁數:
76
2019年12月,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隨後適逢湖北兩會期間,地方官員為政治維穩,隱匿病情,延誤防治,迄隔年1月20日鍾南山院士視導後,官方始稱會人傳人,23日武漢採取斷然封城手段,以防疾病全面的擴散。筆者長期從事預防醫學的教研工作,基於職業的敏感性,即立刻著手探索疫情源頭及傳播途徑等問題。 武漢非源頭而是受災地 2020年1月24日英國科學期刊《柳葉刀》(Lancet)、1月29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中國科學家高福、石正麗等發表三篇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早期傳播動態的文章,顯見疫情病毒非中國製造的,不然如何敢如此明目張膽地在國外一流醫學雜誌發表這類文章。更何況,中國是禁止製造生物戰劑的簽約國,而美國則否。 從疾病自然史觀之,無論愛滋病毒、非典SARS病毒、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病毒,這些新出現的病毒傳染基本上都來自野生動物,經進入人體後,直接或間接在人與人間傳開來。華南海鮮市場野生動物感染人的說法,必有中間宿主,無論是穿山甲或蝙蝠,其基因序列也只有九成雷同,且找不到中間宿主,再說有四成患者與該市場全無關聯,顯示武漢海鮮市場絕非源頭。 新冠肺炎非來自野生動物,也非武漢病毒研究所P4實驗室所洩漏,更非中國製造的生物武器;換言之,武漢是受災區,而非源頭。參見筆者以下文章:…
作者:
何邦立
頁數:
78
鑫淼天使居是「天使居長照財團法人」設立的第一個長照機構,位於林口地區,服務的對象為65歲以上失能者及50歲以上失智者,提供家庭支持、社區照護及住宿式照顧等多元服務。 「天使居長照財團法人」創辦人王建煊院長指出,要讓失能失智長者享有尊嚴的晚年,是我們的服務目標。 鑫淼天使居長照機構歷時3年竣工,取得使用執照,2024年10月開始收案。 除了聘請擁有證照的照顧服務員及活動指導員,鑫淼天使居自2025年1月開始,還引進語言、物理、職能、園藝等專業治療師,幫助失智長者有效地表達他們的需求,減少情緒困擾和焦慮;增強他們的運動能力和平衡訓練,使其維持自主的活動能力,並訓練他們可保持自行進食、自行穿衣等日常活動。 鑫淼天使居提供三種服務…
作者:
天使居長照財團法人文宣組
頁數: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