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閉幕,各國同意在明(2022)年年底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而綠色金融也成為未來發展重點;大陸在此領域發展快速,積極期盼達成2060碳中和目標,台灣應急起直追。
北京時間11月16日上午,習近平和拜登舉行了第一次面對面的視頻峰會。在近四小時的會談中,兩人討論了一系列意見分歧的領域,但都強調避免衝突、控管競爭,是他們對世界的責任。
11月16日,舉世矚目的習拜兩位老朋友進行了3.5小時視訊會談。根據雙方事後記者會透露,會談重點除了兩國經濟貿易、人權、環保等問題外,還談了台灣蔡英文政府不希望中美談的「台灣問題」。
拜登在中美高峰會中的表現與會後就台灣議題的發言顯示,對「不支持台獨」有所偏離放鬆,將責任推給台灣,可能形成一個新的戰略模糊點,必然給予台獨分子很大的鼓舞,這可能是美國將玩弄台獨遊戲的信號。
11月5日,南韓第一反對黨「國民之力」經過72天的黨內激烈競選,終於順利選出第20任總統候選人尹錫悅,將於明年3月9日與執政黨候選人李在明角逐總統寶座。尹錫悅創下了多項南韓憲政史上的記錄,值得關注。
最近美國中情局長伯恩斯及國務次卿盧嵐先後訪問莫斯科,與俄方討論烏克蘭危機、台海衝突及伊核問題等。此外,俄羅斯輿論認為此次習拜峰會對中美關係緩和有所助益,但雙方在台灣及南海主權問題上並未取得共識。
日本首相岸田上任後的首場考驗、眾議院大選結束,執政聯盟兩黨所獲議席遠比預期佳,再渡過外相林芳正被視為「親中」的小漣漪後,應該可以甩開「抗中」的政治遊戲,善用中美關係變化及RCEP生效來振興經濟。
「新冷戰」一詞,最近成為描述當前中美關係的術語。有人認為中美兩國正朝著爆發「新冷戰」的方向發展,有人甚至認為中美「新冷戰」已經爆發。通過耳熟能詳的美蘇二元對立,來審視中美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是很正常的,但將美蘇「冷戰」拿來比喻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卻未必恰當。
在中美戰略競爭激化的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近年來以「人權外交」為幌子,在涉疆涉港涉藏等問題上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在人權領域以人為製造緊張氣氛與對抗局面。然而,這些以「人權法官」自居的發達國家,既罔顧自身人權保障嚴重不足的事實,也無視發展中國家民眾的生存權與發展權所面臨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