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中國大陸、台灣的三邊關係異常敏感,過去日本政府、官員的相關發言一向謹小慎微,現今卻接二連三出格,聲稱要行使「集體自衛權」,「保護」台灣,像切香腸般一步步朝涉足台海事務推進,動機極其可議。
據路透社消息,美國聯邦眾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和參議員科頓(Tom Cotton)在給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的一封信中主張:美國應對所有14nm以下的中國晶片公司實施出口管制。這一建議其實並不新鮮,它不過是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政策中的一個小音符罷了。問題是,美國這種技術封鎖政策能否達到其戰略目的?如該問題讓已故的美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奧爾森(Mancur Olso, Jr.)來回答,結果可能要讓美國政客們大失所望了。
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C. Bush)今年4月在美國出版了一本新書Difficult Choices: Taiwan's Quest for Security and Good Life,中譯本書名為《艱難的抉擇:台灣對安全與美好生活的追求》,由遠見天下出版社在6月發行。卜睿哲不愧是研究兩岸議題的頂尖學者,雖然在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大局之下,難免對中國大陸帶有敵意,但無論是分析美中台三邊關係或探討台灣所面對的抉擇,立場還算客觀,分析也頗到位,值得參考。
1941年8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簽署《大西洋憲章》,80年後的6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與英國首相強生,兩人依樣畫葫蘆,在英國康沃爾簽訂了《新大西洋憲章》。且讓我們加以對照,看看新舊兩個憲章是否可以等量齊觀。
1971年7月季辛吉秘密訪問北京,與周恩來進行了歷史性的會面。在這場會談中,美中雖然還沒有完全解決雙方關係正常化的問題,但兩者很快地對不支持台獨運動達成共識,季辛吉甚至當著周恩來的面,撇清他與當時的台獨活躍分子彭明敏潛逃出台灣有任何關係。
美國的對外政策,憑藉超强的軍力與通行無阻的美元,幾乎無往不利。自二戰以來,美國在世界各地出兵干預、經濟制裁、海空封鎖、竊聽顛覆,屢見不鮮,連蘇聯如此龐然大物也被絆倒。未料新世紀開端竟遭空前的恐怖攻擊,紐約雙塔地標轟然倒塌,死傷枕藉,同時位於華府的五角大廈也遭襲擊。舉世唯一的超强連本土也不安全,情何以堪!於是追殺中東,發動中東顔色革命,無奈「阿拉伯之春」迎來的是浩劫,萬千難民逃亡歐陸,怵目驚心。更未料到的是:中國韜光養晦,於三、四十年間和平崛起,躍登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坐二望一之勢已成。華府意圖遏制北京,推遲中國的發展,來勢洶洶,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7月中旬要赴中國大陸訪問的美國副國務卿薛曼(Wendy Sherman),行程一度喊卡,原因據說是薛曼要求會晤大陸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而北京給的安排是排名第五的副部長謝峰,美國覺得不對等,取消了行程。但華府始終沒把話說死,也不斷還在喬。21日,人在日本的薛曼得到可以前往大陸的好消息,雖然還是去天津,還是見謝鋒,不過,外長王毅願意會見她。峰迴路轉,美國看似如願以償,其實這麼猴急的纏著中國喬,就是大大的丟了面子。
當台灣全島不論政府、民間正全力抗「疫」之際,從政壇消失一段時日、沈潛六年多的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在七月中旬宣布參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讓因疫情三級警戒延後、暫失去討論熱度的台灣最大在野黨黨主席選舉,再度搏到版面;尤其卓伯源在參選聲明中直批「領導者丟掉兩岸和平的基礎─九二共識」,也挑起藍營內部最敏感的兩岸關係路線問題。
5月疫情大爆發以來,台灣政情出現戲劇性的變化,很多人都注意到柯文哲領導的台灣民眾黨異軍突起,在短短一個月中,民調支持率上升7.1%,相對於綠營的「懸崖式崩落」和國民黨的「不動如山」,有一塊台北市作為地盤的柯文哲,立基於抗疫表現所爭取到的民意支持,顯然成為對藍綠不滿的國人一處情緒出口。
柯P不錯的防疫表現,加上與民進黨火力全開的相互駁火與攻擊,除了拉近了三黨的支持度差距,民眾黨顯然有氣勢逐漸取代積弱不振的國民黨,讓國民黨漸漸邊緣化。台灣後疫情時代,會是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大藍」、「小藍」之爭,形成綠藍白一大兩小的三黨鼎立?還是民眾黨逐步取代國民黨,這將是近期台灣政治發展的一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