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14 四月 2022

2020861029

府頂刺針似的旗桿,總是刺不破

刺不到太陽的眼睛,掉漆撑著褪色的旗

偶而戮中西方的背雲,旗布在風中丕啪一下

又垂掛如落日的餘暉,當夜色降臨

又靜默如蝙蝠的翅膀,想著老鷹的天空

年輕時太陽一樣火熱的理想,炙燙著土地

在同學少年都入獄,被槍決多年後

他轉變衣馬自輕肥,就是那一年

在農業產值陡降,糧田休耕的西瓜園             

父親告訴我當日本兵與二等公民的屈辱經歷

父親不是他政策口號裡八萬農建大軍的俘虜

愣愣的望著稻田上春筍般聳起的豪宅

良田裡違章蓋起盔甲似的鐵皮工廠

他邁入老年前在總督府完成這些壯舉

截獲農民與學生運動的春花秋實

請求背後的指導員幫他騙誘壓下槍桿

他側身讓財閥與土豪護庇黑金

在航母護航的民主中自由與不自由

背骨的指著釣魚台說我是日本人

而女學徒更努力在中央廚房炒著川菜

在上帝面前他是否已被責問,何以未實現諾言

沒去當廣博的傳教士而欲扮演孤獨虛張的教父

曾經期待他用傳教士的語音

再誦唸拙作第一本詩集長詩的最後一段

「土地,請站起來說話!」 (註)

註:2002年台灣第一次金融改革,農漁會與農村金融因跨國資本與當政者聯合打壓瀕臨瓦解,遂成立自救會,筆者擔任該會辦公室主任,籌劃11.23「與農共生」12萬農民大遊行,終使當政者妥協,成立農業金融法與農業金庫。李登輝曾邀我與工作小組五人在翠山莊面談,他見面即說讀過我的第一本詩集「土地,請站起來說話!」

週四, 14 四月 2022

多年以來,王曉波對我情誼深重,我倆曾在許多事情上有過共同的參與經歷,曾經多次在深夜對飲長談,各自泫然欲泣。所以曉波逝世,不少朋友問起我的感受,我都答以「大悲無言」,需待好自沉澱內心洶湧不息的情感和思緒之後,始能做出有條理的憶述。

2020861028

事實上,在我看來,將來凡是涉及兩岸近現代思想激盪、歷史反省、政治對話、社會運動的回溯與論述,若是沒有正視曉波的參與和貢獻,便是對大方向、大關節的根本無知或刻意漠視。然而,這將涉及太多思想史與政治史交界地域的問題與人物,篇幅所限,非本文所能處理。

曉波竟與曾在台灣現實政治上翻雲覆雨、隻手遮天的李登輝同一天去世,這一巧合的本身,儼然就具有某種歷史的弔詭意味。

眾所周知,曉波畢生風塵辛勞,兩袖清風,然而以他的信念、學養和實踐,曉波生前就已是台灣統派的主要領航人之一。但另一方面,曉波早年在台大哲學系就讀時,曾親炙自由主義思想家殷海光的教誨,深受影響,後來才轉向民族主義與左派理念。不過,以自由市場、私有財產權為基本教義的自由主義,在實踐上往往無法和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切割,所以也就無法和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劃清界線。

曉波、李敖殊途同歸

然而,在轉向民族主義後,曉波還曾為他的「改宗」,而遭到從前盟友的責難。李敖就一再抨擊曉波追隨胡秋原的民族主義,而背離殷海光的自由主義;但事實上,曉波在殷臨終時不眠不休地照顧,為殷門弟子所公認;而李敖當初為了服膺自由主義,不惜主張「全盤西化」而對美國揄揚備至,及至晚期,認清了「美國第一 」的危害,不惜以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作戰,特撰大書〈陽萎美國〉,公然抨擊美式帝國霸權,走向和曉波一樣的,以民族主義對抗帝國主義之路。

由此可見,具有洞察力、能看清世局真相的知識分子,是不會長久為美式文明遮蔽了視界,淪為帝國主義馬前卒的。李敖、曉波這兩位殷門弟子的走向,終於殊途同歸。

曉波之所以左傾,是因為他的身世與遭遇,使他從少年起即已對社會底層那些貧窮、孱弱、受侮辱、受傷害的無助群眾,耳聞目睹,感同身受。由於母親不幸在白色恐怖下罹難,父親長期失業,曉波自小扶持兩位幼妹在饑餓中求生,所以對辛苦掙扎的人們特別同情,這與三十年代左翼思潮與文學的關懷自然非常契合。而保釣運動時,曉波開始向前代民族主義思想家及理論家胡秋原討教請益,胡以「人格尊嚴,學問尊嚴,民族尊嚴」,作為中華民族主義之底蘊的理論方針,深切影響了曉波的思路,並使他確定了以闡揚和推動中國統一為畢生志業的意願。

經過那麼多年的風霜波折,曉波何嘗不明白,其實民族主義和左翼理論之間不是沒有牴牾之處,早年所謂「工人無祖國」與「捍衛民族尊嚴」並列就不免有些觸目,後來新馬克思主義的「依賴理論」與強調國家安全的民族主義也並非融合無間;然而,他一往無前地揭櫫統一大纛,是因為他認清了,在百餘年來中華民族遭受列強侵略的實際情勢下,若不能爭取民族的自主和尊嚴,則人民的福祉根本無從談起,中國人受侮辱、受傷害的歷史將會一再重演!

曉波有廣義的人道主義

在我看來,曉波的民族主義之所以能和他的左統理論相輔相成,乃是因為在他內心深處,這兩者都是他的人道關懷之所繫。左派理論是為了爭取窮苦大眾能過美好日子,不再受侮辱、受傷害,所以是人道主義;而民族主義是為了爭取整個中華民族能不再受侵略、受剝削,得以有力量保護它的人民,所以歸根結柢,也是一種廣義的人道主義。

正因如此,在川普以「美國第一」的霸權主義作風,從貿易戰、科技戰到挑釁南海、攪動香港、暗挺台獨刺激大陸等一連串動作,不斷展開對中國的壓迫之際,像曉波、毛鑄倫等有膽有識的志士會認為,這正印證了他們長期以來所認知、所洞察的世界近、現代史的真相: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絕不願見中國和平崛起,回復到中國在世界歷史上應有的地位和尊嚴;而現階段台灣蔡政權非但一再向北京當局展示敵意,甚至不斷以種種藉口阻窒兩岸交流、刁難陸配陸生,恐也有美方在背後唆使或挑激,目的無非是在美國大選前刺激北京,企圖將美國國內民意對川普施政無能的不滿,轉移到中美衝突上去。

李登輝的左統心口不一

與曉波以人道主義為底色的左統,恰可形成對比的是,李登輝一度展示過的左統傾向及相關作為。李登輝在太平洋戰爭中以台籍日本兵身分入伍,是公開的史實,而終戰前後受到日本左翼的影響,返台後參加以台共黨員為主的讀書會,亦是他後來所承認的事實。姑不論四六事件之後他退出讀書會小組織,是否曾有出賣同志之嫌,他作為有思想的知識青年主動接觸左翼理論,以當時台灣的社會氛圍而言,其實是順理成章之事。

而當李登輝後來在國民黨受到栽培而扶搖直上之際,動輒喊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或「中華文化復興」之類的口號,屬場面上應景之舉,甚至他當權後還夸夸其言,宣揚「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云云,一副統派政客的口吻,或也可視為逢場作戲而已,不必當真。因此,李登輝的左與統,前者是心不對口,後者是口不對心,不過,若是考量到他的政治處境,其作為倒是可以理解的,不足深究。

但當李登輝身為民選總統,大權在握之後,他完全罔顧左派理念最注重對底層辛苦大眾的關懷與照顧,而逕自大搞黑金政治,政策上大幅向財團富豪傾斜,生活上崇尚豪奢侈靡,政治上勾結地方派系與既得利益集團,以致尚在總統任上即被稱為「黑金教父」,甚至還讓他統轄下的國民黨背了不少黑金罪名。

黑金和台獨是李兩大特色

以自由市場之名靠攏財團,進而擁抱黑金,分明是極右派的作法。這與他所閱讀的左派經典、所信仰的左翼理念,簡直可謂完全逆反。另一方面,他當時仗恃美、日暗中支持,在醞釀一段時日後終於甘為強權附庸,公然推出「兩國論」,無論他如何試圖自圓其說,但與他自己不久前唸唸有詞的「建立新中原」之類統派論調,是徹底翻臉無情了。因此,李登輝後來被綠營人馬公認為「台獨教父」,應算是實至名歸。但無論是黑金教父,或是台獨教父,都重重傷害了他曾經信仰過的左翼經典,或所宣示過的統派理念。

如果黑金和台獨二者算是李登輝政治生涯的兩大特色,那麼他最後在政治光譜上的定位自是「右獨」;這與曉波的「左統」形成鮮明的對立。如今,由於美國的極右派川普亟欲壓制中國崛起,幾乎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所以,作為台獨教父的李登輝去世,際此外在情勢下,其後事被蔡英文為首的綠營政客當作向川普諂媚、向北京示威的牲禮,風光而誇張地操辦,自是必然的政治儀典。奇特的是,國民黨諸多前大官、前要員,竟也爭先恐後地競附驥尾,生怕未能及時向黑金教父致敬,便會弱了自己的政治身段似的。

匹夫不可奪志也

相對於李登輝的右獨,曉波以「人格尊嚴,學問尊嚴,民族尊嚴」為底蘊的中華民族主義,誠所謂可大可久,絕非一時一地的宵小所能搖撼者。

如今,曉波的骨灰已灑於海峽,想到他生前經常引述鍾理和作品的〈原鄉人〉中的話:「原鄉人的血,只有回到原鄉,才會停止奔騰!」我曾以為曉波會以埋骨於原鄉為最終的歸宿;然而,曉波的遺囑卻是骨灰灑於海峽,顯見他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和心相繫、情相牽的原鄉,原是同樣的鞠躬盡瘁,生死以之!

相形之下,李登輝的最終墓葬,將高踞在五指山的國軍將士公墓,不啻標誌著對國軍將士英烈毫無感情、對中華抗日史蹟心懷鄙夷的他,仍要向已故將士頤指氣使,恐怕有些格格不入。即使蔡政權為了政治目的,有意如此安排,李登輝的家屬其實也大可婉拒,而另擇高貴顯赫的墓園。

我記得,曉波有一次遭到某些政學界人物爭相攻訐,他引孔子的話笑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如今,曉波的骨灰灑於海峽,他的精神永留天壤之間,再烜赫的強權、再迷狂的民粹,也奪不了他那追求和平統一、關懷弱勢群眾的心志了。然則,現今當權的政治人物真還要演出一齣五指山上「三軍可奪帥也」的怪劇嗎?

(作者係風雲時代出版社發行人)

週四, 14 四月 2022

國家元首辭職的原因不外四個:(一)政鬥失敗,失去支持,被政敵逼辭;(二)違法瀆職或貪污,為免法律制裁,迫辭;(三)行為不檢,公眾道德譴責,咎辭;(四)健康問題,無奈辭職。日本前首相安倍看起來是因第四項原因辭職,但難道沒有別的因素嗎?

2020861027

當今國際政治複雜,國內經濟建設艱鉅、社會問題繁多,國家領袖多抱持「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的精神,鮮有主動辭職者。當然也有貪慾心強者,譬如陳水扁,雖曾有一點台獨抱負,但受到美國壓制後,就拋棄抱負,專注貪污了。

安倍在中美之間陷入兩難

安倍首相的身體有恙有過前科。他第一次出任日本首相僅一年(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就提出辭呈,病因為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後服用新藥(Asacol)才得以痊癒。安倍在財經、歷史問題與外交方面理念上保守,繼小泉純一郎首相任自民黨總裁後,由日本議會特別會議選為首相,但隨後自民黨選舉失去參議院,再加上他反對日本皇室由女性傳承,失掉部分選民支持。上任一年後即辭職,政治壓力也是原因。

如今美國用國家安全為由,將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實以「敵國」看待,籌劃戰略計畫,期以戰爭制止中國發展。這從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戰、關稅戰,延伸到科技戰,並籌組印太軍事同盟對付中國,可見端倪。

美國對中國多家通訊企業採取了一連串的制裁,並且不准美國與半導體芯片技術有關的企業與中企交易;再者,美軍近日頻繁軍演,屢以航母示威南海,且向台灣出售戰機;川普訪印度遊說聯合抗中;最為甚者,乃逼日本布署中程核導彈對付中國。對此,中國強烈反彈,國際間有傳聞,安倍腸病或因此壓力而發,亦傳安倍在不能對美說不,又不敢得罪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情況下,只好託病辭職,以給日本時間,拖過美國11月大選。

日本不願為美國遞戰書

日本若為美國布署核導彈,等於代表美國向所有核武國家遞戰書,一旦美國與中、俄、北韓、伊朗等國發生衝突時,在日本的美製中程導彈必定先被打掉。任何人當日本首相,都不會願意看到這種事吧。美國在全世界有500多個軍事基地,有哪個國家願意掛上這核靶?安倍一定為此事感到極度不安。

美國的算盤是:在日本放核導彈,有威懾作用。發生衝突時,亞洲核武國必先打日本的美核基地,這會給美國有時間反應報復。戰爭發生於亞洲,美國可度勢而為(與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相似),但這種自私不智的想法和錯誤邏輯,會導致核戰爆發。而亞洲的中、日、俄、印等國雖有利害關係,但絕不可能不了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安倍顯然有此了解,其繼任者菅義偉是否也有此想法,有待觀察。

由媒體看,美國對菅義偉似乎並不友善,以「無情者」、「控制狂」來形容他,並說他已71歲,又是農家出身,能否像安倍那樣長任首相,頗堪疑慮。美國顯然是在對菅義偉下馬威。

美國戰略思維有兩個錯誤

撇開美國作法自私、不道德不談,美國智庫的思維明顯有兩個錯誤。第一,美國總想把戰爭發生在別的國家,而不發生在自己國家,以此為其安全最高考量。第二,美國戰略總往最壞處想,把別人都想得很壞,因此在策略上無所不用其極。在日本放置中程導彈,就是出於上述思維。但亞洲國家沒有美國想得那樣壞,日本人希望有和平安全的環境,琉球人早如此表態,菲律賓、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也是如此,台灣人更是厭惡戰爭。

美國的霸道極可能會造成物極必反的結果。如有國家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日本可能為自保而策反。美國想到太空軍,中、俄兩國難道想不到?太空軍絕對是朝本土打,美國能逃得掉嗎?再加上,美國財政困難,國防預算占可支配經費的六成,那還能加速基建?

美國不近情理地打擊中興、華為、大彊、抖音等,就是把中國想得太壞了。說華為的伺服器有後門,但總拿不出證據,如有後門,美國還做不到研發堵住?又說華為的5G技術可癱瘓所有的美軍,大彊的無人機會變成攻擊美國的武器,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美國智庫的「最壞想法」,恐怕會啟發別人也找最壞的點子回敬美國。

美新領導人應將心比心

其實,華為領先5G想的是做生意─手機、電子遊戲、互聯網、萬物通,而美國想保護它的軍事頻道威力。武力稱霸與商業競爭是兩碼子事。美國思維和作法逼人往軍事最壞方向謀劃,難免不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自尋死路嗎?

安倍卑躬屈膝與國際領袖打交道,是為了日本,也是一種韜光養晦的表現。這給了筆者一個聯想,美大選後,新的領導人或許會悟出與中國競爭,可以「將心比心」或「換位思維」,得到如何互利雙贏之道。

菅義偉首相在出身背景、人脈關係、外交老練程度上,都難與安倍相比。但只要日本人了解自己的處境,願意與中國共同重振世界經濟,則必可為亞洲帶來光明的未來。

 (作者係美國專欄作家)

週四, 14 四月 2022

8月9日白俄羅斯總統大選後,反對派指責六度當選的現任總統魯卡申科選舉舞弊,因而發動大規模示威要求其下台。示威行動已造成多人死亡、上千人被捕,反對黨領袖齊哈諾夫斯卡雅逃往鄰國立陶宛避難,自行成立過渡小組,要求接管白國政府。

2020861026

8月19日,美國和歐盟代表相繼前往莫斯科,法國總統馬克宏更呼籲歐盟支持白俄抗議民眾,俄國總統普丁已警告,如有必要,俄羅斯「將隨時準備軍事介入」,北京則要求外國不得干涉白俄內政,俄、中也共同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美國有關討論白俄局勢的提案。

明斯克發生經濟危機

白俄國內衝突已帶給俄羅斯經濟上極大的困擾,因為無論俄羅斯是否支持白俄政府,白俄積欠俄羅斯近80億美元的債務恐怕歸還無望,如莫斯科支持明斯克政府,那麼恐怕還得協助白俄歸還積欠其他國家100億美元的外債。但若俄羅斯完全不管白俄,那麼就將痛失一重要盟邦,俄國與北約間的戰略縱深勢將進一步緊縮,這顯然不是莫斯科願意看到的結果。

美國務卿蓬佩奧表示,美國將對白俄進行經濟制裁,並將減少對白俄的石油供應。近年由於俄國與白俄摩擦不斷,明斯克故意拖延兩國一體化的進程,莫斯科遂決定以「國際價格」向白俄供油,魯卡申科乃憤而向美國進口部分石油。此外,「路透社」表示,歐盟從8月底開始向白俄進行新的制裁行動。

俄羅斯「內部傳真社」(Interfax)報導稱,白俄抗議情勢未見中止,若干國營企業工人也加入抗爭行列。根據美國S&P分析中心評估,今年白俄的GDP將減少4%,如果莫斯科任由其崩潰,那麼俄國在白俄的投資將完全泡湯,然而若繼續支持明斯克,莫斯科又將無法避免經濟上更大的損失。

今年2月,魯卡申科曾表示,不會再向俄羅斯借貸,並說將會準時歸還去年的貸款,然而去年春天白俄還向俄羅斯貸款6億美元,用以歸還他國的外債。俄國財政部長西魯安諾夫則暗示,如果再不進行「俄白一體化」,莫斯科將很難再向明斯克提供貸款。去年白俄財政部長鄭重宣布,白俄獨立以來首次接受北京的無條件貸款5億美元。換言之,目前白俄經濟問題極為嚴峻,很難準時還錢。

莫斯科進退兩難

面對白俄目前國內的混亂情勢,莫斯科只有兩種作法:一是宣布支持明斯克政府,但俄羅斯經濟發展勢必受到白俄的拖累。二是放棄白俄,任其情勢惡化,但這必將造成俄白關係破裂,明斯克可能因此拒絕償還舊債及俄羅斯為白俄興建核電廠提供的貸款。此外,俄羅斯也將失去在白俄的軍事基地,以及經由白俄向歐洲出口的運輸管道。

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教授史切帕諾娃表示,目前俄白兩國還有很多合作項目,如地質探勘、太空、醫學、能源、農業、石化等,如果兩國分裂,白俄政府很可能提高俄羅斯商品出口的過境運輸稅,或拒絕某些商品過境,甚至迫使俄國企業離開白俄,這種情況過去在烏克蘭也曾經發生過。

北約想阻止中國通往歐洲

8月24日,美國派遣國務次卿貝根(Stephen Beigun)前往立陶宛首府維爾紐斯,與白國反對派首腦齊哈諾夫斯卡雅女士晤面。貝根之後表示,齊氏給他印象深刻,並說難怪她能獲得白俄廣大民眾支持。兩天後,貝根前往莫斯科,拜會俄國外長拉夫諾夫,就白俄情勢舉行閉門會談。

過去兩年,美中在地緣政治上的衝突擴大,很多前蘇聯地區也成為美中角逐的場所。在「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開始在歐洲建立新的貿易據點,白俄因此成為中國商品向歐洲出口的門戶。因此可知,華府之所以關切白俄的情勢,主要是基於戰略考量。

擔心重蹈烏克蘭覆轍

最近歐盟外交安全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向西班牙媒體表示,歐盟雖不承認魯卡申科當選的合法性,但也不希望與其關係破裂。因為歐盟擔心西方對白俄的壓力太大,或將迫使明斯克重蹈克里米亞覆轍,該言論自然引起白俄反對派的警惕。

俄國外長也指責,若干歐盟國家企圖干涉白俄內政,他所指的國家是波蘭與立陶宛,他們均積極支持白俄的反對勢力;波蘭國會曾向白俄反對派提供1,100萬美元,歐盟也提供了300萬美元,立陶宛更接納了齊哈諾夫斯卡雅及其他反對派人士。

8月25日,歐盟召開外交委員會議,討論白俄的情勢發展。會議原本還準備透過視訊與齊哈諾夫斯卡雅對話。此項會議顯然對魯卡申科政府極為不利,但根據博雷利與拉夫諾夫外長的談話顯示,歐盟對白俄情勢反應並不熱烈,博氏對西方媒體談話非常清楚,歐盟對白俄問題的看法與2013、14年對烏克蘭問題的反應完全不同,但須注意的是,博雷利對魯卡申科的態度,與歐盟對委內瑞拉馬杜洛政權的立場相同,也就是歐盟雖不承認白俄選舉合法,但仍須面對這個政府。

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整合系主任特夫德布爾木利指出,根據博雷利的談話可知,歐盟對魯卡申科的態度並沒有改變,甚至也不會停止對反對派的支持,與目前歐盟對俄國的關係相同,一方面制裁俄羅斯,但另一方面又與俄羅斯發展關係。這次歐盟之所以不希望白俄情勢惡化,主要是要讓莫斯科瞭解,西方並無意使白俄脫離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8月23日,「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包括俄羅斯、白俄、哈薩克、亞美尼亞、吉爾吉斯及塔吉克等國)秘書長札斯在阿爾米亞峰會上表示,集體安全包括軍事安全機制。札斯表示,白俄至今尚未向該組織尋求協助,但願未來也不必為魯卡申科政府提供協助。言外之意,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可從事軍事干預,札斯談話警告意味甚濃。

中國的立場

自白俄衝突爆發以來,中國堅決反對外國干涉白俄內政,並希望該國情勢早日恢復穩定。對中國而言,白俄羅斯的重要性是其位於「一帶一路」通往東歐的運輸的路線上。北京也擔心如果換上一個親俄的政府,莫斯科在明斯克的影響力勢必加強。習近平在白俄選舉後曾以電話向魯卡申科祝賀,不過隨著白俄情勢惡化,北京態度已開始趨於保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國尊重白俄羅斯的國家主權,也相信白俄人民有維護國家獨立,解決情勢不穩的能力。他強調,北京不接受外國對白俄做出任何干涉。中國也在聯合國強調,白俄問題純屬內政,並未影響國際情勢。歐盟官員私下表示,如果中國繼續支持魯卡申科,將使歐盟各國感到不安。

近年中國向白俄的投資快速成長,其中最大項目是明斯克附近的「大石科學園區」,這個項目是2014年開始的,習近平曾將此項目形容為「一帶一路」上的一顆珍珠。2019年中國向白俄直接投資了4億5000萬美元,白俄另向中國貸款5億美元,用來歸還外債。在「大石科技園區」雙方主要的合作在「華為集團」的5G。在魯卡申科的領導下,該園區的IT產業全部免稅,當然造成全球各地的IT公司向該園區轉移。

結語

此次白俄大選不僅引發國內暴亂,對區域情勢亦產生巨大影響。有分析認為,白俄政府與反對派的衝突將是一個長期無法解決的問題。此外,由於白俄經濟情況嚴峻,同樣受經濟之苦的俄羅斯,無論支持與否,都會有極大壓力。不過,如果放棄白俄,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將再度緊縮,這是莫斯科無法接受的後果。

北京反對外國干涉白俄內政的立場雖與莫斯科一致,但讓魯卡申科倒台,換上一個親俄的政府並非北京所願,這不僅是由於中國在白俄有巨大投資,更因明斯克是「一帶一路」通往歐洲的重要門戶。

美國對白俄問題的關切,主要是想阻止中國藉白俄擴大對歐洲的影響力。但中國也不希望因過分支持魯卡申科,影響其與歐盟的關係。

歐盟對白俄問題的看法,與2014年烏克蘭發生危機時完全不同。歐盟並不希望對明斯克過度施壓,重蹈克里米亞的覆轍。歐盟雖不承認魯卡申科選舉的合法性,但仍與白俄政府往來。歐盟不希望白俄情勢惡化,主要是想讓莫斯科瞭解,西方集團並沒有使白俄脫離俄羅斯勢力範圍的意圖。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週四, 14 四月 2022

美國自詡為世界的「民主燈塔」,但對即將來臨的2020年總統大選,這座燈塔不僅無法照亮前進方向,反而顯得閃爍黯淡。競選連任的川普面對著是美國有史以來的四大空前危機: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繼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1960年代以來因種族歧視引起規模最大的全國性抗爭,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巨大災害。

2020861025

明知疫情嚴重卻隱瞞 

今年初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在美國已經造成超過662萬人感染,近20萬人死亡,美國是世界上醫療資源最豐富、醫技最發達的國家,現竟淪為「全球防疫表現最差的國家」。川普自詡為「戰時總統」,但他在應對疫情方面的所作所為,被歐巴馬形容為「一場災難」。

9月15日,由水門案知名資深記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根據對川普進行18次的採訪錄音,所撰寫的《震怒》(Rage)出版。該書揭露川普早在今年2月7日已親口告訴他「病毒非常危險,會藉空氣傳播,具高度傳染性,比流感嚴重五倍」。可是川普卻一再告訴美國民眾不必把病毒視為重大危險,並說病毒會在天氣轉暖後自己「消失」。

伍德沃德的新書讓川普甩鍋及推諉責任的伎倆完全破功。《紐約客》(New Yorker)總編輯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說:「如果川普還有良心,就應該立即辭職」。《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人克魯格曼(Paul Krugman)也說,全球不少國家元首在抗疫上都犯過錯誤,但川普是全球唯一知道病毒致命,卻仍然推行不負責政策的國家元首。這將是川普難以逾越的難關。

經濟衰退、種族歧視暴動

經濟一向是川普吹噓的政績,但隨著疫情肆虐,經濟陷入停頓。今年已有逾5千萬人申請失業補助,每6家小型企業就有一家倒閉。但川普過早重啟經濟,疫情又急速反彈,防疫與振興經濟不可得兼,川普為此心急如焚又無計可施。唯一對川普有利的是,股票市場在疫情初期雖曾四次熔斷,但目前已恢復正常。

5月25日,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發生的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案,激起全美各地抗議示威及暴力騷亂,其規模為自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在孟菲斯遇刺以來所僅見。

美國50個州共有650個城市爆發示威及暴力騷亂,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示威抗議甚至延續了80多天。示威抗議者舉著「黑人的命也是命」牌子,高喊「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這激起了非裔及年輕選民的投票熱情,有利於拜登的選情。但暴力事件頻傳也讓川普成為「搶劫開始的時候,就是槍聲響起的時候」的硬漢,也勢必爭取到保守派與中間選民的票。

美西海岸大火與氣候變化

目前,席捲美國西海岸的山火仍在延燒,主要火勢集中在加州、華盛頓州和俄勒岡等州,其中尤以加州最為嚴重。自2020年初以來,加州山火已燒毀了大約4千座建築,320萬英畝、相當於16個紐約市。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n)認為,災難提醒人們「氣候變化已經來臨,而且發生的速度比預期的快」。

對於這場令數十萬人流離失所的大火,川普指責加州森林管理部門沒有聽從他清理森林地面,特別是收拾落葉的建議,他堅持這不是氣候變化惹的禍。拜登抓住機會指責川普:「氣候變化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構成迫在眉睫的生存威脅。川普試圖否認這一事實,但事實無法否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藉此與G7議會領導人,共同主持了一場氣候變化的視訊會議,她將美國西部山火與氣候變化聯繫在一起,稱如果拜登大選獲勝,計畫將氣候立法列為一項早期議程。

有人認為,華盛頓行動遲緩,是因為川普不在乎山火是否摧毀西部,原因是這幾個州一向都是民主黨執政。9月14日,川普迫於輿論壓力終於前往加州視察火情,除了將山火肆虐歸咎於各州未能妥善管理森林外,並未提出任何具體防控措施,招致各方嚴厲批評。

走向光明或走向黑暗之役

2020年大選,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將它定位為「走向光明或走向黑暗」的關鍵選戰。

未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男性勞動者、較低收入者、農民是川普的基本盤。非裔、拉丁裔、婦女、年輕人、受過大學以上教育及城市的選民,是拜登的基本盤。川普基本盤較小,但積極性高;拜登的基本盤較大,但熱情較低。

川普和拜登兩大陣營對美國現狀的認知有天壤之別,列出的施政目標和優先順序南轅北轍,打選戰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從他們對議題的表態看來,兩人有完全不同的支持群體,他們描述的美國仿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兩大陣營對防疫、經濟和社會動亂三大熱門議題有截然不同的立場,選民怎麼看待這些立場,將決定大選的結果。

在川普千方百計想讓疫情翻頁時,拜登則揪住民眾的健康危機和川普的應對失策,作為選戰的主打議題,讓川普無法從這個戰場撤退。在經濟議題上,儘管疫情帶來經濟衰退,但股票市場仍順利運作,因此,一般選民認為川普在掌管經濟方面勝過拜登一籌。在種族正義議題上,川普強調人們需要秩序,所以需要員警行使職權。他希望輿論關注暴力示威而非員警暴力,他甚至說:「暴亂分子投給拜登,執法人員投給川普」。拜登強調社會正義與安全必須兼顧,不能偏廢。

兩相比較,川普希望通過炒熱暴力示威議題,催出2016年支持他的選票;拜登則希望訴求「安全與安定」,來打動中間選民和中產階層,以期在搖擺州勝出。川普在全國各種民調一直落後於拜登,即使共和黨全代會後支持度稍微回升,但落後趨勢並未逆轉。

川普不斷抹黑通訊投票

由於疫情仍未緩解,今年的大選可能不會出現選民排長龍親身投票的盛況,很多人會通訊投票。選務機關已從民眾申請「缺席投票」(absentee ballots)的數量,看出政黨界線涇渭分明。Fox News報導,幾個主要搖擺州都顯示,民主黨選民申請缺席投票數量激增。

長久以來,搖擺州缺席投票以共和黨選民占壓倒性多數,但今年民主黨選民申請缺席投票的數量暴增。以北卡州為例,申請缺席投票的選民中,民主黨員人數大約是共和黨的三倍;另外,佛羅里達州、賓州、俄亥俄州等州,民主黨選民申請缺席投票的人數也都超過共和黨選民。這種情況當然對川普不利,因此他不斷抹黑通訊投票,稱民主黨想藉此動手腳,企圖「偷走選票」。

政權是否會合法轉移?

另外,川普和白宮多次表態,「要看情況」再決定是否接受大選結果。除了11月3日當天選票可能開不出來,川普還暗示如果輸了,不一定會交出政權,這使得大選與政權交接都出現了陰影。

佩洛西嘲諷川普如不願搬離白宮,就應該用煙把他燻出白宮。前副總統、2000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Al Gore)在接受專訪時回應,這由不得川普,屆時員警、特勤局、軍方和所有行政官員,都將聽命於新總統,一定會將川普趕出去。柯林頓也談到通訊投票可能會使開票結果延後,並建議拜登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都不要立即承認敗選。

很多人擔憂川普如果敗選,死忠支持者可能會持槍上街,引發暴動。同樣的,支持民主黨的激進勢力,如「黑人的命也是命」及其他組織,也不會坐視川普鐵粉任意鬧事,看來11月3日選舉之夜發生暴亂的風險相當高。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指出,「今年11月可能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無法有自由公平的選舉,如果川普被拜登打敗,也不會有合法與和平的政權轉移」。這可能是目前全美國上下忐忑不安的最大懸念。       

(作者係在美政治評論員)  

週四, 14 四月 2022

中美在台海、南海軍事對峙,以及大陸軍艦演習越來越靠近台灣之際,國民黨原計畫由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率團參加第12屆「海峽論壇」,卻因大陸央視主播李紅一句「求和說」而取消,這與南韓總統文在寅的表現有天壤之別。

2020861024

川普不敢直接刺激北韓

自6月北韓炸毀南韓投資巨額建築的南北韓共同聯絡辦事處大樓後,北韓不僅未說一句道歉,其間反而偷偷摸摸擴充核武軍備。9月4日,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以衛星圖片顯示,北韓正在準備於11月美國總統選舉前,發射中程潛射彈道飛彈。對此,美國和南韓都尚未表態,保持沉默。

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對美國來說,自2017年,川普總統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展開直接對話以來,北韓的確中斷了核試與發射洲際飛彈等。川普誇耀這是他的功勞與政績,若金正恩此際再發射飛彈,肯定會讓川普的炫耀大打折扣,進而影響其選情。因此,川普不敢直接刺激北韓,只能觀望。

對南韓總統文在寅而言,則心情比較單純。他不公開支持北韓窮兵黷武,但對兩韓交流與合作始終如一。尤其,自今年6月以來,兩韓政府或民間幾乎斷絕往來,文在寅辛苦種植的《板門店宣言》等大樹面臨枯死,難免讓他心存「有志無成」的遺憾,但他還是埋頭前進。

中美在朝鮮半島較勁

問題是,在這節骨眼上,中美在朝鮮半島較勁的味道越來越濃厚。7月6日至9日,川普特派副國務卿兼北韓特別代表畢根再度訪問首爾後,大陸主管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楊潔箎,也立即於8月21日至22日突訪釜山。從此次畢根與楊潔箎先後訪韓的成果來看,楊潔箎勝過畢根。

目前,中美介入兩韓關係的出發點完全不一樣。美國希望在北韓無核化沒有進展的情況下,兩韓之間不要直接來往。這點讓南韓覺得不能接受,文在寅認為這純是兩韓民族的家務事,因此,文在寅坦然接受北韓的要求,調整負責北韓窗口的人事,盼望不受炸毀辦事處的影響,早日修補兩韓關係使之步入正常化。

南韓一向認為,南韓「求和」的政策上,中國是助力,美國則是阻力。據傳楊潔箎與新任青瓦台國家安保室長徐薰密談有兩個重點,一是中國希望南韓不要投靠美國,二是南韓想利用中國手中的北韓籌碼,協助兩韓的和平統一進程。

新書揭露川普不重道義

文在寅不僅是反美、反日色彩鮮明的南韓總統,並且對美國的視野頗具遠見。華盛頓郵報著名記者伍德華(Bob Woodward),在9月17日出版的新書《激怒》(Rage)中指出,川普愛錢如命,2017年川普訪問南韓,看到南韓提供100億美元在平澤新建的美軍基地頗感滿意,隨後又看到三星企業大樓,當場覺得南韓很富裕,就想敲竹槓,聲言10億美元駐韓美軍分攤費用太少,應該增加。

更讓南韓火大的是,川普提及華盛頓距離首爾有8,500英里,路途遙遠,美國沒有理由派3萬美軍保衛這個有錢的國家。韓國人認為,川普口口聲聲強調美韓軍事同盟的重要性,卻又斤斤計較,非常不尊重韓國人。

在書中,川普要求前國防部長馬提斯(Jim Mattis)自南韓撤軍,完全無視美韓70年的同盟關係,馬提斯說這是一項瘋狂又危險的舉動,不僅沒有道德基準,並且不了解世界局勢,混淆真實與虛偽。

第一次「川金會」中,川普把中斷或縮減美韓聯合軍事演習,當作禮物送給金正恩,卻未能從金正恩拿到廢核。川普還有臉自誇「新加坡會談」吸引了全球媒體,達成重大宣傳效果,並把川金合照作禮物到處送人。

文在寅風雨無阻信心越強

8月16日,文在寅出席第21屆新國會開議式,再次強調兩韓關係的重要性,呼籲執政與反對黨國會議員支持。文在寅說,不論兩韓關係或美朝關係如何,兩韓之前簽署的不容戰爭再次發生、相互保障安全、追求共同繁榮等三大原則應該履行,政府將傾注全力。文在寅不僅強調落實南北鐵路、公路連接,可直達中國大陸及歐洲,獲得因兩韓物流增加帶來的經濟利益,他並保證一直未實現的兩韓國會會談與交流,也能在本屆國會達成。

為實現文在寅的「文金會」成果,徐薰、新任國情院院長朴智元、統一部長李仁榮三人組,正在透過多方面管道,對北韓喊話求和或接觸。9月19日,李仁榮上任以來首次訪問板門店,再向北韓提出求和條件。

文在寅始終覺得,兩韓主動權在兩韓自己,絕對不能依賴美國或過於被動。因此,文在寅一心要在所剩任期內,完成改善兩韓關係的諾言。

南韓愈靠近北韓,韓美的關係就愈遠。南韓認為「美韓工作小組」是兩韓關係改善的阻礙物,並且北韓一直要求撤除,因此,南韓外交部擬另設「次長級會議」,這已被美國看穿而感到不悅。

美國總統選舉終將結束,中韓關係與台美關係屆時都會有所改變。到那時,文在寅和蔡英文,誰能舉起喜酒或悲酒杯,答案自然會揭曉。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四, 14 四月 2022

日本新首相菅義偉不屬於自民黨任何派閥,卻在派閥叢林中異軍突起,接下安倍突然辭職留下的為位子與擔子,然考驗才開始,內閣重臣亦多派閥明星,他究竟可以游刃其間,抑或被架空,攸關其政權的成敗。

2020861023

8月2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剛刷新連續在任天數及任職最久兩項紀錄,4天後的28日,就重演2007年的情形,因舊疾復發突然辭職。他坦承任內未能修憲將自衛隊寫入憲法第9條、解決北韓人質問題,以及簽訂日俄和平條約是最大的遺憾。如果像安倍在位這麼久又強勢的首相都未能辦到,9月16日才上任的菅義偉想在可見的未來解決,幾乎更不可能。

菅不屬任何派閥反成優勢

自民黨盛行派閥運作,其派閥力量曾被譏諷為「諸惡的根源」,每次換首相、內閣改組,派閥間、特別是大派都會暗中較勁、喬位子,怕一不小心分不到「羹」或遭「冷遇」。但這次的替換過程、結果都是特例。

雖然競爭者頗多,但直到去年「後安倍」的安排都是由安倍「禪讓」給作過外相、擔任自民黨政調會長的岸田文雄,未料岸田在防疫工作上表現不好,而安倍和副首相麻生太郎與另一位角逐者、民間基層聲望高,在黨內卻沒有人緣的石破茂不對盤,又擔心岸田贏不了石破,於是轉而力挺菅義偉。這「默契」在安倍宣布辭職前已形成,使得菅義偉的優勢如「電光石火」般瞬間亮了起來,且牽引出「派閥的力學變化」。

日本採內閣制,自民黨長期是國會最大黨,當選總裁者就是首相。過去自民黨的總裁選舉,幾乎都由主要派閥的候選人獲勝,因為有派閥的基本票,再加上派閥間的合縱連橫,勝率極高。只是偶爾有人為降低派閥政治分贓的醜態,競選前夕技術性脫離,實則和派閥關係仍密不可分。而菅義偉2009年就退出古賀派,是實實在在脫離派閥。

安倍第二次執政期間,菅義偉一直是內閣官房長官(秘書長)兼政府發言人,自己也創下任職最久官房長官的紀錄,他低調,穿梭、調和各部會,人際關係是他最佳利器。因此,他一宣布參選,7個派閥中就獲得5個支持,甚至有派閥壓抑派內競逐者,使之「知難而退」;原本被媒體點名或曾表示要出馬的超過10人,被派閥「淘洗快篩」後,只剩下菅、石破、岸田三人。

內閣仍符合派閥規模比例

依慣例,每三年一任的自民黨總裁選舉會進行地方黨員、黨友投票,地方票與議員票同數競爭,但這次事出突然、且只是補安倍剩下的一年多任期,因而取消地方黨員、黨友投票,這也擺明是在阻擋石破、護航菅。雖挨批是走回「密室政治」,但這樣辦理對菅義偉最有利,石破茂可就吃了大虧。大勢底定,發表政見、投票等皆是走過場罷了。

9月14日,菅義偉果然遙遙領先獲勝,並創下1955年自民黨創黨以來,首位不屬任何派閥、沒有家族世襲而當選總裁的「異數」。16日菅內閣名單出爐,原安倍時的閣員8位留任,包括副首相麻生,其他有的調任、有的再入閣,安倍胞弟岸信夫為防衛相,人數分配竟又大致符合派系規模,這樣的安排無論在內政或外交上,的確是在求穩與延續安倍路線,而菅認為防疫對策是當務之急。

中美、東奧難題一樁樁

菅驟得大位,是勢與運使然,而真正的試煉從上任才剛開始。安倍是鷹派、政治世家出身又有自己的理念,菅與安倍風格、背景迥異,可否「安規菅隨」不無疑問。況且任期僅剩下一年多,又毫無自己的派閥支撐,菅到底能如何施展手腕?安倍留下一堆難題,譬如疫情使「安倍經濟學」破功,而這又會牽動延到明年的東京奧運等,件件棘手、時間緊迫。

菅對外交較為生疏,其對外政策仍以美日關係為基軸,再發展與中國、俄羅斯等其他國家的關係。而11月美國大選後,美國國內情勢及國際政治將如何波動,全是變數。菅的最大考驗是既要滿足美國的予取予求,俾交換美軍安保協防,又得與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維持穩定關係、保持距離。過去,日本都是邊看美國臉色,邊調整與中國的交誼,侷限很大,未來日本如何磨合出與中國的戰略關係是一大關鍵。

台灣不少媒體將菅義偉、岸信夫視為「親台派」,以為這下子台灣加入CPTTP的機會增加,日美台可安保對話了,實則這些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安倍政府後期,積極地跟中國修復關係,大陸亦曾表達加入CPTTP的意願,菅豈會不知其中的輕重緩急?而岸信夫入閣,行事就得就配合整個內閣團隊,也不能再隨意來台灣了。

與派閥的關係是成敗之鑰

9月18日,森喜朗二度來台參加李登輝的追思會,忽傳菅有意與蔡英文通話,結果大陸聲稱這「絕對不會發生」,台、日後來也說無此規劃。以菅的處境,先擺平內政、經濟才是急件,怎麼可能在台灣問題上冒進?

9月20日,菅先後與澳洲總理莫里森、美國總統川普通電話。他和川普都說要再強化同盟關係,也約定在新冠疫苗、藥物方面進行合作,並就「自由開放印太」構想交換意見。25日菅也與習近平通了電話,想在中美間取得平衡。去年安倍就定好的日美澳印外長「四方安全對話」,10月將在東京舉行,屆時菅內閣的對外政策就會更加明晰了。

菅聲稱延續安倍路線固有其必要,但為避免被認為是看守、過渡性政權,他早晚得亮出自己的一套。自民黨的派閥仍在,菅究竟可游刃其間,抑或被架空?會不會成也沒派閥,敗也沒派閥,大家都在看。

週四, 14 四月 2022

新冠疫情帶來心理恐慌,也導致民眾消費降溫,衝擊百貨、零售、餐飲等產業。由於消費減少,導致部分經濟活動中斷,GDP成長減緩,財政收入減少。至於振興三倍券的效果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2020861022

疫情對消費有倍數效應

經濟學對財政或貨幣政策的效果,有認知遲延、政策遲延、與效果遲延,再加上乘數效果的推波助瀾。

今年1月出現新冠疫情,造成整體民間消費減少,這會在今年第二季,也就是4到6月,出現乘數效應。舉例來說,一位受到疫情影響的民宿主人,沒有了外國觀光客,每天減少5千元的生意,根據所得消費支出理論,民宿主人將會減少八成的消費支出,也就是減少4千元的支出,如這位民宿老闆把原本要上瑜珈課的4千元省下來,瑜珈課老師會減少4千元收入,也只好取消上餐館消費,自己在家裡簡單吃一吃,導致餐館老闆減少了3,200元生意。最後整個社會的消費會減少12,200元,和原本的5千元相比,乘數效果造成消費支出減少的倍數是2.44倍。

疫情影響台灣經濟成長率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整理分析,2020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3.57%,與去年同期比較,增加了1.59%,是從2015年第3季以來,首次出現經濟負成長,受到1月下旬新冠疫情後續的影響,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為-5.48%,與去年同期比較減少了0.58%,顯見第二季經濟衰退情形比第一季更嚴重。

另外,如表一所示,2020年第一季還能維持0.66的民間消費成長率,到了2020年的第二季,民間消費首度出現負成長,與去年同期比較減少了0.45%。可見新冠疫情對於民間消費確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

如進一步觀察會發現,2020年的第二季台灣GDP年增率,與去年同期比較,減少了0.39%,可見新冠疫情的發酵導致民間消費不如預期,也對同期間GDP造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這證明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至少在1月到7月這段期間,實際出國旅遊消費的人數減少,但民眾並沒有把這筆錢,轉移到島內消費或旅遊上。

新冠疫情使稅收減少

受到本次新冠疫情的影響,根據作者整理財政統計資料顯示,如表二,今年1到7月國內累計總稅收為1兆4,405億元,和去年同期比較,減少753億元,減少幅度為4.96%。主要原因出在營利事業所得稅、貨物稅、房屋稅與娛樂稅等,與景氣有關的稅目稅收的減少,其中營利事業所得稅和去年同期比較,減少29.34%,減少金額為1,162億元。

分析原因,除了財政部將未分配盈餘稅率由10%調降為5%,造成營所稅收入減少,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受到今年1月以來疫情的影響,許多餐飲業、飯店業、交通運輸業、旅遊娛樂業等,因為消費者擔心外出被感染以致減少消費,造成這段期間業者營運收入減少,加上財政部同意因為受到疫情影響的店家,其營利事業可以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稅款,這些都是造成營所稅收入下降的主因。

由表二可知,娛樂稅,2019年1月到7月累計稅收有11億元,到了2020年1月到7月累計稅收只有9.4億元,顯然與疫情這段期間,民眾外出到電影院、遊樂場、KTV、網咖等地娛樂消費的人數銳減有關。

進一步觀察貨物稅,今年1到7月累計總稅收為954億元,和去年同期的1028億元比較,減少74億元,減少幅度為7.19%,貨物稅也算是景氣稅的一種,主要還是受到疫情影響,民眾消費支出減少所致。

三倍券經濟效益值得觀察

行政院以「好領」、「好用」、「好刺激」三大原則,推出「振興三倍券」,自2020年7月15日上路,規定民眾必須在今年12月31日以前用完,發放對象包括持有居留證的大陸配偶、外配。

由於三倍券有使用期限,民眾應該會盡量在年底以前消費,所以,振興三倍券對消費支出,可望產生一定程度的乘數與倍數效果,但對整體景氣復甦的效果則有待進一步觀察。

這次發放三倍券針對全體國人,沒有排富條款,而不像2019年度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元者,均不適用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因此,從租稅公平面來說,這次三倍券的發放與政府的政策並不一致。

(作者係網路大學校長、副教授)

週四, 14 四月 2022

9月4日,美國在台協會(AIT)邀請日本、歐洲等駐台單位與台外交部、經濟部等部門,共同舉辦「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之間韌性論壇」。論壇是美國在面對美中貿易爭端未熄,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之際,鼓勵各國將供應鏈布局撤離中國,打造排除中國市場的供應鏈網絡,以作為圍堵中國戰略之一環,同時拉攏台灣選邊站。

2020861021

在論壇結束後的9月7日,美國總統川普於華府勞工節記者會上公開表示,將積極推動美中經濟「脫鉤」,以及揚言如果中美沒有商業往來,美國不致蒙受損失,甚至暗示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的措施,是在促進海外美國企業回流,建立自主關鍵產品供應鏈,讓美國成為製造的世界超級強國,進而一勞永逸終結對中國的依賴。

全球供應鏈網絡開始蛻變

在此檢視2018年川普以縮減貿易赤字為由,掀起美中貿易爭端之後,隨著戰火從貿易不斷延伸至科技、軍事、地緣政治等領域,讓過去40年以來中國大陸扮演全球供應鏈網絡的角色開始蛻變,進而加速重組。尤其,年初爆發新冠肺炎迄今並未緩和,重創全球各國經濟的同時,由於供需難以掌握,不但讓供應鏈的「準度」變化,而且讓供應鏈的「長度」轉型,完全扭轉了許多產業的既有供需模式。

亦即在難以掌握外在變數干擾下,若供應鏈其中一個環節中斷,則後續生產可能陷入停滯,造成產銷嚴重失衡,甚至讓市場的價格受到影響。此外,加上「去全球化」、「去集中化」思維,帶動「全球製造」逐漸轉型「區域製造」的趨勢下,造成全球供應鏈從集中的「長鏈化」,蛻變為多點分散的「短鏈化」布局,藉以分散市場風險,讓「短鏈革命」成為許多國家未來重組供應鏈的考量。

很顯然地,過去許多產業在比較利益考量下進行全球專業分工,享受極致分工效益,形成「長鏈效應」。然而,面對美中貿易爭端未熄及疫情肆虐之下,美國藉此所規劃的連結夥伴,圍堵中國市場戰略是否能奏效?甚至讓理念相近夥伴,在美中對抗情勢,所可能產生的經濟脫鉤中選邊站隊,進而重組發展新的供應鏈。

供應鏈不易「去中國化」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所公布的資料顯示,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成長,2020年中國經濟成長幅度雖遜於以往的表現,預估僅會呈現小幅成長格局。但中國在疫情威脅下,除採取封城、封境措施外,也停止了部分生產及多數商業活動,快速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反而促進經濟開始邁入復甦,至少能呈現微幅成長,這已領先於仍陷入疫情蔓延的美國、日本、歐洲等國的經濟,使得中國未來可取得經濟發展的絕對優勢,這些情勢讓許多國際企業開始調整中國投資環境的風險評估。

儘管川普公開不斷揚言與中國大陸經濟脫鉤,以及威脅利誘大陸境內的美國企業回流投資,但依據「上海美國商會」最近針對在陸美國企業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的美企中,超過七成以上沒有移轉的計畫,若有遷廠計畫,則是考量以快速成長的東協國家為優先選擇,僅有4%願意將製造移轉回美國。這從觀察最近兩年台灣對外出口貿易金額占比,中國大陸(包括港澳)占比,從之前的40%提高至目前的近45%,可以發現其端倪。

台灣應在重組中建立地位

此意味著,川普期待與中國大陸經濟脫鉤的戰略,恐難讓全球的供應鏈網絡「去中國化」;其中,包括台商在內的部分國際企業,將在大陸的製造產能移轉至東協國家布局,其實是全球供應鏈的延伸或調整,並非斬草除根、中斷往來。

尤其,已達成共識的RCEP,在11月中旬東協峯會完成簽署、正式生效啟動後,中國所主導的部分個別產業亞太區域供應鏈網絡,甚至全球供應鏈網絡,將會更加屹立、難以撼動。

面對中國經濟逐漸復甦,未來將持續扮演主導全球供應鏈網絡的重要角色,台灣與其選邊站隊,加入美國重組供應鏈的戰略,不如重新評估個別產業全球供應鏈的發展生態。畢竟,以市場規模及技術條件來看,台灣根本難以主導任何產業亞太區域供應鏈網絡或全球供應鏈網絡,尤其中國在RCEP的影響日益提高,以及占台灣對外出口貿易的比重不降反升,台灣產業未來除因應RCEP可能帶來的衝擊外,政府必須積極規劃、協助個別產業,順利接軌各項產業供應鏈,讓台灣在供應鏈重組中的角色持續呈現亮麗表現。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四, 14 四月 2022

9月15日,世界貿易組織(WTO)裁定美國的超高關稅壁壘違反世界貿易規則;但是,川普為了捍衛美國第一霸權地位,不僅卯足本身政經力量,更不惜施壓盟友配合美國的「逆全球化」,甚至重新祭起門羅主義式的「自我保護主義」,務必在2025年前,用貿易戰、科技戰、經濟冷戰,乃至軍事熱戰,制壓中國崛起。

2020861020

美國「逆全球化」新政略

川普強力遏制中國崛起的手段及聯合盟邦的戰略手法,其實與1960年代以來歷任美國總統瓦解蘇聯、在金融上挫敗西德、1986年透過廣場協議使日本陷入「失落30年」如出一轍。只是,這次為了對付中國崛起,更增多了科技戰、金融戰乃至太空戰的新劇情。更值得注意的是,推特治國的「川建國」先生「崇拜雷根卻反雷根」,竟在極短時間內大變臉,悍然廢棄《巴黎氣候協定》及各項地緣政治整合的多邊貿易協定,脫離UN的「文化及人道組織」,而以「美國絕對第一」的自我中心保護主義及「偏激鎖國」政策取而代之。因此,川普根本不在乎、不理會WTO的裁定。

以長臂管轄取代跨國規範

原本聯合國及WTO的建制,都是美國為維繫霸權統治,且完全遵照美國的旨意量身訂製的「統治全世界的政治工具白手套」,專為便利美國操弄、指揮、支配、掌控,統治全世界金融、政治、軍事,而分別於1945年及1995年建立的跨國組織機構。設置運作至今,更已淪為美國行政部門「以美國為核心的百年世界政經紀律與秩序」的組織機制。更直白說,長久以來,美國人一直把UN及WTO當作「自有附隨組織」,來耍弄全世界,特別是用來霸凌或掠奪擁有天然資源的中進及後進國家。

進入1980年代全球化知識經濟社會之後,美國自身建立的本國貿易法制、區域經濟法制、貨幣金融法制、知識技術服務貿易法制,都可以透過霸權威勢及軍事暴力,支撐其創造出來的「長臂管轄」(long arm jurisdiction)機制,早就可以虎虎生風地威嚇震懾任何GDP未到美國30%份額的國家,而對已超過美國30%份額的優勢國家,美國則傾舉國之力設法摧折之、裂解之。過去75年來,美國發動了超過200多次的各式各樣戰爭,終能有效統治或管控全世界,並用以維繫「美國價值為核心」的所謂「世界秩序」。

「排他主義」胡為濫用

從1979到2020年間,美國憑著國會通過攸關全球事務的國內法,加上惡習成性的「排他主義」(Exclusivism),要出兵就出兵,要侵占或制裁哪個國家,就侵占、制裁哪個國家。過去41年間,美國共大動干戈用兵7次,完全占領過兩個國家,以外交、經濟、金融、司法「制裁」過的國家與民間企業或個人,更是不計其數。

所有美國對外軍事動武或經濟金融司法制裁,僅憑總統一人或加上國會拿出個藉口,就可以擅自搞定一切,根本毋須經過什麼UN理事會的票決,或什麼WTO以至其他種種跨國組織、多國協定機制的多數決議或裁判,來完成必要的所謂「國際程序正義性」。

美國霸道不甩國際規則

美國自二戰以來所使用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排他主義」,一向凌駕於所有跨國組織之上,毫無原則更無正義可言。基此,川普不可能理會日前WTO針對中國貿易戰築起的超高關稅壁壘,已違反世界貿易規則的裁定。

在這樣的背景下,吾人應該更容易理解:川普2018年發動美中貿易戰之後,先後又退出UN多個附屬機構組織,退出區域及地緣政治經濟協定,不管UN理事會決議,仍執意要單獨全面制裁伊朗到底,乃至最近不甩WTO決議,甚至有可能全面退出WTO。

對於川普「根本不甩」WTO裁決,國際社會又能夠如何處之呢?

「脫鉤中國」還有加強版

當然,川普發動的貿易戰會造成「殺敵一萬,自損三千」,新挑起的「美中經濟脫鉤」爭端更多,包括備受爭議的國家安全問題,以及科技硬體、軟體「智慧財產權」問題。川普與蓬佩奧都主張,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野心、參與外國電信通訊網路基建的行動,已構成美國的國安威脅;因此禁止美國公司向華為等中國企業出售元件、設備及軟體應用。川普政府也收緊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的規定,以致中國公司大量從美國交易所撤離。

可以想見,川普於今年9月喊出「脫鉤中國」口號後,將出現後續的「挫敗中國」、甚至「重擊中國民間企業實力」行動,當然不會僅只侷限於運資通信及數位經濟產業領域。所幸中國倡議「一帶一路」、對內對外雙循環政略、降低對美依存度等戰略,或可有效化解川普的「脫鉤中國」攻勢。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