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NO.131 │ 民進黨當家竟挑起仇恨動員
常言道「當家不鬧事」,賴清德上任後首次發表「敞廳談話」,竟是宣布要針對立法院表決通過的國會改革五法,提出釋憲及暫時處分。 賴清德今年初才在辯論會上說「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現在卻央請大法官們依據此「災難」憲法,判定國會改革案是否違憲,豈不諷刺?賴同時聲請「暫時處分」,拒絕在釋憲結果出爐前踏進立法院大門一步,這不正是重演他在台南市長任內230天不進議會,被監委認定「不接受議會監督,悖離民主與法治原則」? 在大選中僅拿到四成選票,又剛於5.20宣誓要效忠憲法的賴清德,何以竟敢讓國政空轉,傷害憲政體制? 民進黨是以挑起社會仇恨、製造社會混亂起家的。在野的民進黨以「反威權專政」為由,全面挑戰曾經長期執政的國民黨。2016年「完全執政」後,民進黨先通過《黨產條例》及《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打趴國民黨,再強勢修改「國安五法」,制訂《反滲透法》、《政黨法》,對付民間統派團體。內政部日前公布,過去四年有65個政黨依法廢止備案。 民進黨在立法院淪為少數黨後,拒絕接受完全執政前推動的國會改革案,在行政院覆議案被否決後,還繼續以「反濫權、護民主」為名,在全省動員,但或因天候不佳,或因年輕人喪失熱情,青鳥運動的效果至今不彰。不過,民進黨已規劃在釋憲案審理期間加強動員,這恐將加大台灣社會的仇恨值。民進黨此舉至少有三個目的,但目前看來並不樂觀。…
作者:
頁數:
賴清德利用國會改革法案煽動群眾,推行暴民政治,台灣內部的對立只會更加激化。國民黨不能迴避對抗,但必須強化論述實力,才能有統一的步伐,一致的聲調與集中的力量,才能持續戰鬥。 賴清德煽動群眾,反民主的惡劣本質表露無遺,台灣內部的對立鬥爭必然逐步激化,民進黨長期濫用公權力,謊言霸凌,欺騙群眾,於今尤烈。台灣有陷入民粹暴民政治的高風險,對在野力量特別是國民黨是一大挑戰。 政治人物集體精神分裂症 此番國會改革法案係以民進黨2014年的提案為基礎,是當年國民黨為絕對多數時否決的法案,十年之後,竟然回頭擁抱當年自己丟到垃圾桶的東西。民進黨恰恰相反,當年自己精心設計的法案,如今卻斥為違憲的糟粕,這如同兩黨在萊牛與萊豬議題上的表現,絕非孤例。在在證明,國民黨與民進黨政治人物都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民眾黨何嘗不然),這是台灣政治最大的危機,易導致慣於無原則的鬥爭,是一種極為深重的政治疾病,幾乎無藥可治,必然是台灣人民最大的悲哀。 國民黨最應警覺,雖說這次國會改革法案在本質上深化了民主內涵,但國民黨迄今依然是主席一言堂惡性腫瘤極為嚴重的集權政黨,長期反民主的黨體制無法令人尊敬信服,外界難以將民主改革與國民黨聯繫,這些改革行動的社會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作者:
朱駿
頁數:
6
當紅媒體人黃暐瀚最近寫了一篇《兩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文章,一開頭就說:紅衣搶匪衝進銀行搶劫,挾持了藍綠白三位人質,之後與銀行外的警察對峙。藍衣人質告訴綠衣人質:「不要抵抗,就不會受傷,警察不可信,警察根本救不了我們,我們聽搶匪的就好,聽話就不會有事了。所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被挾持的人質對綁匪產生了信任,並逐漸認同綁匪的行為,甚至願意與搶匪一起行動。 黃暐瀚顯然把中國大陸比喻為綁匪,把美國比喻為警察,而台灣人民比喻為人質,人質又有藍綠白三種人。不過,試問,古今中外,會有綁匪讓受害者賺進大把鈔票,而且是每年數兆台幣的貿易順差嗎?歷史上又有哪個警察會對你予取予求、不斷要人質購買高於行情的武器?美國這不是在跟對台灣收保護費嗎? 該文的邏輯不通,也與事實相反,黃暐翰為什麼會寫這樣的文章?據筆者猜測,台灣社會最近對「兩岸同屬一中」的討論聲量越來越高,引起台獨集團的焦慮,黃很直白地寫出這種焦慮,也是為帶風向。 其實,在民進黨長期刻意的炒作下,「反中」至今仍是台灣主流民意,台獨為什麼忽然擔心台灣人可能有親中傾向?難不成他們感受到台灣人民已逐漸覺醒? 過去四年來,《反滲透法》成為民進黨整肅統派、親中人士的血滴子,截至2024年4月,已有287人因該法被起訴了。民進黨不分區第二名立委沈伯洋還主張,要監控數十萬民眾,讓人感到賴清德似乎已到了狗急跳牆的地步。…
作者:
吳東昇
頁數:
9
為了長期保有政權,民進黨正在發起一場挑起仇恨的「社會動員」。賴清德透過強硬的「反中戰略」,企圖激發民眾「仇中」意識,以遂行其走向台獨之路,並且藉國家安全的名義,打擊反綠人士,抹黑在野黨,以成就他的第二任期。 重抗爭、不重溝通 俗語說當家不鬧事,但以糾眾鬧事起家的民進黨本性難移,哪管執不執政,只要不如己意就會發動抗爭,以求達成其政治目的。五二○政權交接後,台灣歷史走入新篇章,寶島的政治形勢也走入新階段,在「少數總統」加上「少數國會」的「雙少數」政情下,賴清德未來如何能有效推動全台政務,解決蔡英文留下來的沉痾稗政,團結國人一致面對巨大的國際變局,讓台灣經濟與民生福祉繼續向上走,乃是賴就職後的首要之務。 可惜賴清德雖凡事親政不放手,但個性強硬剛愎,自我意識強,就任以來無視行政院長的存在,屢屢親自跳入戰場,或挑戰國台辦的發言、或抹黑攻擊在野黨。此外,身為總統,卻鼓動民眾起來,鬥爭自己無法掌控的立法院,對於自己不認同的政見與法律動輒說三道四,甚至抹紅在野黨為「中共代言人」,並透過司法檢調體系箝制人身自由與言論自由,加上民進黨掌握了絕大多數的宣傳機器,以利下次選舉能突破國政受國會掣肘的困境。 賴清德習於鬥爭…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10
賴清德先核可行政院對立法院通過的國會改革修正案提出覆議案,在覆議案被否決後,總統府又直接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這牽動了朝野三黨之間的博弈,而朝野惡鬥正左右著台灣的命運。 國民黨攜手民眾黨通過立法院改革法案,是要調整台式民主的品質。因為立委全面改選至今32年,立法院操作議案的模式有二階段變化;先是黨團協商,寡頭議決法案;繼而一黨獨裁,盡喪監督制衡能量,二者皆不孚眾望。 立院操作議事模式須改革 民進黨當家卻反對改革,源於民進黨在野席次較少時,每次表決必敗,乃創制由國民黨籍院長王金平,召集各黨團幹部闢室喬案,被謔稱為「王柯制」(王金平+民進黨總召柯建銘)。黨團決議後,就斷了各區域立委兌現民意的機會;立法院如喬家大院,成為民主墮落的指標。 待民進黨完全執政,擁立法院多數席次後,委員會制、黨團協商制都不及民進黨的意志。清算在野黨財產、國安五法等,都照民進黨的原案立法;獨立機關人事、立委調閱文件權利均難符實用;官員備詢放肆反質詢、遭斥責又裝糊塗。…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2
美國政論家大衛格倫(David Gergen)在他的著作「美國總統的七門課」中指出,擔任成功總統要有七個要素,即人品高尚、目標清楚、說服力強、體制內運作、就任百日定江山、傳承願景等。剛卸任的蔡英文及甫上任的賴清德,似乎都不符合這些條件,難怪台灣社會發展停滯,全民精神狀態消極、惶恐。 賴清德何以要「蔡規賴隨」 蔡英文執政八年的表現,與她在就任前的承諾實在是天差地別。她強調要擴大國際參與,至卸任卻仍無法步入「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及「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大門,也無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蔡於充當美國「反中」的執行者,導致兩岸關係兵凶戰危,連《時代》主編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都說「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只會變得更危險」。…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14
5月30日,立法院舉行108課綱公聽會後,是該寫個總論了,可是我內心充滿灰色的陰霾,久久不能下筆。教育官員紋絲不動的回應態度與口吻,明白宣告一切徒然,108課綱可能成為萬年課綱。狗吠火車再狂烈,也吠不醒裝睡的司機,「無恥」已固化成常態,教育列車出軌成必然,悲劇只能延續並擴大,社會正在付出代價,不知伊於胡底,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這是鬼島的共業。 歷史與國文都「去中國化」 最受詛咒的,當然就是當局一再否認的「去中國化」,具體明確表現在歷史與國文。司馬昭之心是欲蓋彌彰的,不過,「去中國化」並不始自108,只是徹底消滅中國史,成功於108所謂議題式的教材編寫與教學,中國史隱沒於東亞史中,中國縮小與越南、韓、日並列,更淡化中國自古以來在東亞文化圈的巨大輻射與影響,也當然切開台灣與中國不只臍帶般的血肉連結。 借嘉義大學歷史系主任吳昆財的話:這個「違反歷史教育原則」的歷史課綱「去整體性」,「在國二的歷史教科書中,從商朝到隋唐,2400年只有1600字」;「完全否定台灣的主體性乃屬中華文明圈」;「去人物性幾乎完全忽略人物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有的歷史人物面目模糊,學生只能強記硬背死的名字;「去脈絡化剝奪了學生們對貫通且時序性歷史的了解」。在如此「歷史虛無主義」的敘事中,學生自然無法對先人偉大的文明成就產生任何仰慕嚮往;再加上「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的「指導」緊箍咒,所有版本的教科書要通過審查,敘事口吻只能自動將「中國」變成他者,學生自然而然在歷史認知中,誤把故鄉當他鄉,徹底的疏離與斷裂,使年輕的孩子們全成了中華文化的異鄉人。 缺乏相關歷史背景的知識輔助,造成國文科文言文教學的困難,若要附帶解釋作品相應的時代,則教學時數不足;若直接切入文本,則學生理解淺薄,美學感受力低落,無法涵泳出較高層次的思想體悟與啟發。教與不教間,國文老師屢屢陷入「妾身千萬難」的糾結,卻往往又只能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沒時間,「自主學習」吧!雖然心裡洞若觀火,別傻了!師生之間「上下交相賊」啊!…
作者:
區桂芝
頁數:
16
中小學歷史教學,是培養國民共識和塑造國族認同的最好機制。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以中華正統自居,1952年修訂國民學校和中學課程標準,明訂歷史科的教育目標是明瞭中華民族演進及各宗族間融洽與相互依存關係,以及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等趨向,特別注重光榮史實,以啟示復興民族之途徑及其應有的努力。這個課程標準雖經三次修訂,但教學目標仍是培育青年學子的中華民族史觀,認同中華民族文化,以維繫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憲法基礎。 初編本教科書內容豐富,篇幅較多,中學老師每每抱怨教不完,因此數度刪節。1965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基本不變,只於高三文組增設中國與外國文化史課。但由於文化史課本編寫倉促,內容貧乏、錯誤甚多,大學聯考歷史考卷很少就文化史課本出題,中學師生多不重視文化史課,改革效果不張。 1970-1990年代初變革 這段時期受到諸多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歷史教育做了一些變革。 一、白色恐怖造成反彈:國府遷台之初為穩固政局,執行鎮懾異議人士的「白色恐怖」政策。台灣人民尤其知識分子雖不敢公開反抗,但以迂迴的方式表示不滿。國府宣稱自己是「自由中國」,異議人士便辦《自由中國》、《公論報》、《文星》,宣揚西方民主;國府以中華正統自居,攻擊中共以蘇聯馬列為師,異議人士便批判中華傳統政治反智、專制與威權,中華傳統文化黑暗醜陋。面臨挑戰,國府只是將異議報刊關掉,並未能適時應對調整歷史與國文教科書。…
作者:
徐泓
頁數:
19
大家通常把1994年當作台灣的「教改元年」,那麼今(2024)年就是「教改第30年」。回首這一段期間的種種顛簸與滄桑,大家常用「盲、忙、茫」來形容教改,該詞既適用於教育工作者,也適用於家長與學生。本文進一步指出:推者盲、執事忙、師生家長茫。 歷年教改的主要倡議者與推動者,要數官方的李遠哲、吳京、劉兆玄、林清江、曾志朗、黃榮村、林萬億,以及民間的黃武雄,還有在朝野間穿梭的史英、丁志仁、莊國榮、張茂桂等人;他們所持的理念各有盲點,又互不協調,乃拼湊出一堆亂象。歷年教育行政的執行者,包括教育部部長及次長、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院長、司長及科長與地方教育局的局長們,仰望政黨鼻息,忙著力行上級的意旨。至於被當成試驗品的學子、被迫配合的教師及家長們則茫然不知所措,像實驗室的白老鼠。 30年夠長,可以看清楚脈絡,但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僅就課程理念與教育行政這兩個面向著重概述。 課程理念:失德弱智 教育部在林清江部長推動下,自1999學年度開始試辦「9年一貫課程」,次學年度更擴大規模。試辦之成效未見深入檢討,而「課程研究發展中心」或「國家教育研究院」也還不見蹤影,教育部在2000年就宣布:自2001學年度起全面自一年級開始推行該課程;且自2002學年度起,一、二、四、七年級全面推行。這一急功而害多的政策,稱之為「9年不一貫課程」當不為過。…
作者:
劉源俊
頁數:
24
6月21日下午,中國大陸國台辦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安部、司法部聯合召開記者會,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下稱「意見」,並宣布即日起實施。這項宣布看似「突然」,卻早已「有跡可循」,因為「務實台獨工作者」和被中共列名的「頑固台獨分子」賴清德及蕭美琴,當選了正副總統。 此一由「兩高三部」聯合制定的「意見」,其實已於5月26日向各省、自治區及直轄市高級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局)、司法廳(局)、軍事法院和檢察院及兵團相關機關發出了「通知」。因此,國台辦召開記者會的用意,是就刑法中「分裂國家罪」在台灣的適用對象及其行為構成要件,向台灣踐行「公布」的程序後實施。 針對賴清德當選打擊台獨 從大陸5月26日就已向相關機關發出該「意見」的「通知」來看,很可能「兩高三部」在5月20日賴清德就職前,就已開始研擬「意見」的作業。甚至於,早在賴清德1月13日當選總統後,就開始醞釀反台獨的「法律戰」了。 事實上,大陸國安部在1月17日的微信公眾號中,即以「國家安全機關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為題刊文。該文除強調國安機構將「精準打擊遏制台獨」外,也提及國安部於2022年8月首次以涉嫌分裂國家罪、煽動分裂國家罪,依法追究台獨分子刑事責任。國安部文章雖未提到被依法追究刑責的台獨分子是誰?但從文章的配圖可看出,就是台灣民族黨副主席楊智淵遭拘捕時的相片。…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28
6月21日,中國大陸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下稱「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在兩岸有7,000人參與的海峽論壇甫結束後,大陸立即祭出懲治台獨頑固分子的意見,彰顯大陸的對台政策呈現軟硬兼施、剛柔並濟的特色,既要融合促統,也要反獨促統。 基本上,《反分裂國家法》屬於政策法,難以作為執法依據,且不易操作,此次「意見」則是具體可操作的司法解釋,為刑法特定條款的實施指南。「意見」計22條,對依法懲治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總體要求、定罪量刑標準和程序等做出明確規定。茲將「意見」的特色與效應分析如下。 展現刑事政策寬嚴相濟 「意見」是要對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台獨頑固分子,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意見」中的嚴格追責、嚴厲懲處,體現出依法從嚴的立場,但對於放棄台獨主張、不再實施分裂國家、破壞國家者,也有寬鬆的規定,顯示出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特色。 「意見」規定的從重處罰情節和不受追訴期限限制,顯示要嚴懲台獨頑固分子,發揮嚇阻震懾的效應。但如何認定「台獨首要分子」?其情節惡劣至何種程度者會被判處死刑?何種案件可適用缺席審判程序?似乎都須進一步釐清,以避免無限上綱,擴大打擊對象。…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30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標誌著福建省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中扮演著重要探索者、先行者的角色。我們需要科學、準確理解與積極落實《意見》提出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與實現路徑,穩步推進與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一、深刻認識與理解兩岸融合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融合發展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哲學思想與合和思想。鄧小平很早就提出兩岸關係發展中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張,就是融合發展理念與思想的集中體現。多年來,海峽兩岸學者在探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國家統一進程中,不時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主張,經多年的討論與醞釀,最終上升為中央對台大政方針,明確提出與推進兩岸融合發展,並出台《意見》。 融合發展是貫穿於統一前、統一後的整個過程,是一個持續演進與發展的過程,也表示一些融合發展目標不一定在統一前實現,有些可能延續到統一後。在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中,我們要堅持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理念,同時還要宣導共同發展進步繁榮。當然,在目前複雜多變的兩岸形勢下,我們堅定反對與遏制「台獨」分裂活動,並不會改變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基本政策方向,我們要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因為它本身就是遏制分裂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正確認識惠台政策與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和平統一的關係。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或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中央與地方必然會出台一系列促進與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不少是各界所稱的惠台政策。目前外界或一些學者對惠台政策提出質疑,認為多年惠台政策沒有達到預期的社會政治效果,主張減少甚至取消惠台政策,實施「窮台」與「困台」戰略。這是未充分認識兩岸融合發展與國家和平統一的複雜性、艱巨性及惠台政策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和平統一中的重要作用。 必須清楚,在使用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之前,惠台政策是推進兩岸融合發展與和平統一的必然成本,是國家必須承擔的責任。其實,惠台政策並不是現在提出與推動的,在維護國家統一的問題上,歷史上就曾採取不同形式或程度的優惠政策。清政府在推進台灣統一與統一後的台灣治理過程中,就實行過不少惠台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台灣民眾參加科舉考試給予優惠待遇。…
作者:
頁數:
《左傳》有云:孔子從衛國到晉國,住在戚(今河南濮陽縣之東北),那是孫林父的封地,林父據戚而叛,夫子譴責變亂無德行,得罪林父,當聽到鐘聲,不僅不樂,反而恐懼,故而夫子在戚,「猶燕之巢於幕上」,燕巢於幕於是成為警惕世人的成語。然而,如今舉世多認為台灣是最兵兇戰危之地,猶如幕上的燕巢,但我們島上的芸芸衆生,卻毫無懼色!何故? 大陸已有收台能力 大陸解放軍兩次圍島軍演,以及成為常態的、跨越海峽中綫的環島海空巡邏,所呈現的態勢,正如大陸防長董軍在新加坡所說:「甕中捉鱉,何足掛齒」!甕中之鱉顯然是台獨,不言可喻;尚未捉鱉,顯因投鼠忌器,不願傷及獨外的同胞,所以和平統一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放棄和平! 如果看清北京的用心,只要自認是同胞,也就是自承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中國人就不會打中國人,至少可以維持暫時的和平。在台灣絕大多數的人都冠漢姓,說漢語,吃中國菜,過中國年,拜中國神,自稱中國人有那麼難嗎?而台獨分子寧冒數典忘祖之譏,死不認宗,難道他們是戰後留在島內的日裔後代? 民進黨以台獨為黨綱,三度執政仍不敢實施其政綱,足見一中的緊箍咒難以擺脫,只想靜以待變,近年美國以中國為敵,打壓不留餘地,大玩台灣牌,台獨以為有機可乘,可以隨美抗中而保台,永遠維持獨立現狀的希望。但是老美可靠乎?不可靠也。…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34
美國前總統川普遭控2016年大選期間付給緋聞對象、成人電影女星丹尼爾斯(Stormy Daniels)13萬美元「封口費」(Hush Money)時偽造商業紀錄,曼哈頓地區檢察官布雷格(Alvin Bragg)去年提出34項重罪起訴,7男5女組成的陪審團,經過6周審詢,最終根據檢方提交的34份紙本證據,於5月30日下午宣判,34項罪名全部成立。 這34份紙本文件分別是11張付款通知、12張收據和11張支票,每一份文件代表川普的一項罪名。法院依序就川普被指控的事項詢問陪審團是否有罪;陪審團一項一項地連續說了34次有罪。川普連聽34次有罪神色大變,他已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被判有罪的前總統。7月11日將對川普量刑,那也是共和黨將正式宣布他為202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前幾天。人們不禁要問,川普是不是就此出局。答案是否定的,川普不僅仍能競選,而且仍有投票權。…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37
6月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接受美國《時代》(Time)專訪時指出,不排除動用武力保護台灣的可能性。有輿論認為,拜登傳遞的資訊,顯示美國「出兵保台」的可能性上升,也有島內媒體認為美國的立場仍止步不前。 本文認為,這次拜登「出兵保台」的表述含有多重目的。戰略上展示美國的外交影響力,軍事上拉攏同盟,對台政策方面則沒有「實質性給予」。 不久前,中美防長在香格里拉會議上,就亞太安全激烈交鋒。因此,拜登的表述也可以理解為拜登政府規避戰爭的一面。這樣的背景,可能導致賴清德政府對美國不滿。 「出兵保台」將視情況而定 拜登接受採訪時用語含混。一方面宣稱:如果中國試圖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進攻台灣,美國也不會不保護台灣。這是肯定句。另一方面,拜登又發出將「視具體情況而定」。他聲稱:美國已向北京明確表示,美方政策是不尋求台灣獨立,但中國試圖單方面改變線狀,美方也不會不保衛台灣。這是否定句。…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40
日相岸田的自民黨總裁任期將屆滿,由於日幣貶值太多,經濟一直沒起色,近日狠拚了一波外交,但他續犯遠交近攻、重美歐輕亞洲的毛病,讓人感覺不到實質成效,既撐不起日本,也拉抬不了自己。 外交應先辦妥近鄰關係,岸田是外相出身,不會不明白這道理,只是日本被美國控制太深,凡事得看華府臉色,因此,發展對中關係始終綁手綁腳,做不到位,一心只想在已自顧不暇的美西方身上取暖。 中日韓重視人員文化交流 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南韓總統尹錫悅出席的第九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5月27日在首爾舉行,並發表聯合宣言。今年是三國合作啟動25周年,三方都堅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及以法治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與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6個關鍵領域互利合作:人文交流、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遷、經濟合作與貿易、公共衛生與老齡化社會、科技合作與數位轉型、救災與安全。 力爭至2030年將三國往來人員增至4千萬;啟動類似2011年的大學交流計畫「亞洲校園」,爭取在2030年底參與學生增至3萬名,加強青少年之間的友好交流。會繼續透過「東亞文化之都」、中日韓藝術節、文化產業論壇等活動,擴大三國人民互動的平台;支持世貿組織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和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制,有效落實為中日韓自貿協定的基礎,加快自貿協定談判。會議中政治議題較少,但也表示會共同維護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和平穩定繁榮。另還推動「中日韓+X」(尤其是東協國家),確保三國合作可惠及其他國家,與其他地區共同繁榮。這跟美日、美韓的軍經連結,刻意封堵中、俄、北韓等作法截然不同。…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2
2024年6月5日凌晨,印度大選塵埃落定,由執政黨人民黨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勝出,莫迪總理開啟了第三任期。賴清德第一時間透過社交媒體X表達祝賀,並期待在莫迪領導下,印度能夠持續擴大與台灣在經貿、科技和其他領域的合作,深化台印關係。引人注目的是,莫迪當晚就轉發了賴清德的貼文,感謝他的祝賀並表示期待雙方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同時深化互惠的經貿與科技夥伴關係。 台印領導人這次不尋常的互動引發中國大陸的不滿和交涉。中方發言人重申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建交國同台灣當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交往,並提醒印方認清、警惕並抵制台灣當局的政治圖謀。事實上,近年來台印各領域交往熱絡,莫迪與賴清德在社媒高調秀友好只是雙邊關係的一個縮影。難道印度也要打「台灣牌」? 台印關係呈升溫態勢 從歷史上看,台印關係素來寡淡,直到1995年才互設代表機構。進入2020年以來,隨著蔡英文政府啟動「新南向」政策,擁有十四億人口且經濟快速增長的印度,開始成為台灣產業界大力布局的新興市場,以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與此同時,與中國關係不睦的印度也是台灣當局開拓國際空間的潛在對象。另一方面,莫迪政府提出「東進」政策,視台灣為新興的經貿合作夥伴之一,尤其期待台灣能助力印度的半導體供應鏈建設。在中印關係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一些印度人也動起了打「台灣牌」的念頭。 首先,近年來台印經貿合作取得長足進展。2017年12月,雙方在新德里簽署了《推動產業合作諒解備忘錄》。2018年12月,雙方又在台北升級了2002年版的投資協定。目前雙方正在商談自由貿易協定(FTA)。據印度方面的統計,2016年雙邊貿易額接近50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了1.22%。2017年貿易額達到63.5億美元,較2016年猛增了27.13%。2022-2023財年,台印貿易額進一步推高至109億美元。在投資領域,2019-2020財年,台灣對印度的直接投資額僅為4400萬美元,但截至2022年4月,這一數據已升至15億美元。…
作者:
胡勇
頁數:
45
6月15日,瑞士應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之請舉辦和平峰會,廣邀世界各方參加。雖然會後發表的峰會公報,同意基輔當局應該與俄羅斯進行對話,但由於相關要角欠缺停戰意志,俄烏和平的條件尚未成熟。 烏克蘭的戰意堅定 俄烏戰爭持續,造成無數軍民傷亡。此一情況令以增進人類福祉,維護世界和平為己任的教宗方濟各難以接受,於是在本年2月接受瑞士公共廣播公司(RSI)專訪時,公開表示:「我相信最堅強的是那些能看清局勢、為人民著想,勇敢舉起白旗並進行談判的人」。他強調:「談判絕不是投降,而是避免讓國家走向自殺之路的勇氣。人們可能會為投降感到羞恥,但戰爭將造成多少人喪生?應該及時展開談判,找一個可以充當調解人的國家」。 教宗此言顯然是希望烏克蘭能誠心與俄羅斯和平談判,但澤倫斯基表示教宗正在進行「虛擬調解」,外長庫列巴也回應稱:「我們的國旗是黃藍相間的。我們永遠不會升起任何其他旗幟」。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瑞士和平峰會前夕表示,只要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及烏東、烏南4個俄國占領區,俄國就即刻停火,並展開談判結束戰爭。但烏克蘭旋即斷然拒絕,甚至要求成立法庭追究俄羅斯的戰爭罪。如此看來,烏克蘭毫無妥協退讓之意。…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48
2024奧運會即將於7月在法國巴黎舉行,在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和紅海危機的大背景下,尤具非凡的現實意義。「奧林匹克休戰」(Olympic Truce)一直是為推動和平、和解與對話而設置的一項國際和平活動。西元前9世紀,古希臘各個城邦會簽署條約,保證運動員、裁判、官員和當地居民,在奧運會開幕前7天到賽事結束後7天,安全參與奧運會。 體育就是和平 正是透過「神聖休戰」,讓原本敵對的國家和民族能放下仇恨,短暫地享受體育帶給人類的快樂和激情。因此,即將舉行的巴黎奧運會不僅是一次全球體育的嘉年華,也是一曲跨越性別、國家、宗教、民族、地緣和文化邊界的大合唱。誠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所言:「在這個戰火不斷、眾多難民的世界中,奧林匹克精神是和平的象徵。奧林匹克精神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聚集在一起,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這些都是通往和平的必經之路。」因此,現代奧運發起人顧拜旦(Pierre…
作者:
張林剛
頁數:
50
兩韓與台海兩岸都分裂超過半甲子,因此,國家統一始終是朝鮮民族和中華民族的宿願。惟不幸的是,南韓尹錫悅政府和台灣民進黨上台後,統一夢想似乎越來越遙遠。 南韓尹錫悅政府與台灣賴清德政府,目前都面臨「朝小野大」的政治現實。日前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會改革法案」,結果行政院提出覆議來翻盤,甚至動員青鳥抗議和示威。其實,在南韓,提覆議案如家常便飯。總統尹錫悅覆議案計有10件,在野的民主黨一方面批評尹錫悅是「覆議總統」,另一方面利用國會多數黨的力量重新提出舊案,強調是人民的命令,逼迫尹錫悅必須接受。 新國會在野黨來勢洶洶 對南韓來說,「國會先進化案」早於2012年5月即經過朝野協商通過施行迄今,因此,這幾年無論政黨怎麼輪替,韓國人已很少再看到國會打鬥的畫面了,但此景好像不會延續。 第22屆新國會一開張,在野的民主黨來勢洶洶,做了以下幾件事。…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