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30 九月 2022

金門縣的財源長期依賴金門酒廠捐贈來維持歲入穩定,不過,這兩年多因新冠疫情影響,觀光客人數下降,捐贈減少,對金門歲入影響頗大。筆者以為,有關金門等離島縣市的地方財政問題值得關心。

20220301584073 

離島對中央補助依賴日增

自從2016年5月民進黨執政後,中國大陸到金門的觀光客大幅減少,金門店家營業的收入大不如前。2016年還賸餘0.69億元,2017至2020年,出現「歲出大於歲入」的短絀情形,分別是-6.99億元、-17.71億元、-14.46億元與-31億元,尤其以2020年的缺口31億元最為嚴重。

進一步觀察金門離島等三縣市歲入與歲出情形,從表1可知,2020年金門縣的歲入99.67億元,歲出130.67億元,歲入減歲出短絀31億元,短絀金額居全台之首。

離島歲入小於歲出的主因,在於離島人口與商業活動相對較少,以金門縣為例,2020年稅課收入僅26.79億元,但當年度的教育、科學、文化支出就有34.54億。

20220301584033

離島縣市自籌財源比重偏低

所謂「自有財源」是指各級地方政府歲入減去中央補助後的金額。自有財源包含了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給地方的收入,而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稅源包括:(1)所得稅及貨物稅各10%、(2)營業稅總收入減除依法提撥的統一發票給獎獎金後的40%,及(3)縣市徵起土地增值稅的20%。

表2顯示2020年離島地方政府「自有財源占歲出」的比重,其中連江縣為16.23%、澎湖縣為29.65%、金門縣為38.56%。

20220301584034

以金門縣為例,2020年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為15.5億元。因「自有財源」包括了中央補助地方的統籌分配稅款,不易得知在不仰賴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補助的情況下,地方自行籌措財源的能力。因此,本文再以「自籌財源」財政指標加以研析,「自籌財源」是指歲入扣除補助款及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後的金額。表2顯示,連江縣「自籌財源占歲出」的比重只有7.18%,表示連江縣每100元支出,只有7.18元是自籌,其餘9.05元必須仰賴中央透過統籌分配稅來挹注,澎湖縣「自籌財源占歲出」的比重也只有10%,金門縣的「自籌財源占歲出」比重較高,為26.83%。

由上可見,離島三縣市不論是包含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自有財源,還是不包含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自籌財源,兩者占歲出的比重都屬偏低。

為進一步了解金門等離島三縣市發生短絀的原因,需更深入研析歲入來源的結構。表3顯示,離島三縣市的歲入來源主要是仰賴中央「補助收入」,其中連江縣、金門縣、澎湖縣的「中央補助收入占歲入」比重最高,其次才是「稅課收入占歲入」。由於「稅課收入」包含中央核撥地方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可見,即使加計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稅,金門等離島三縣市的歲入仍無法支應其所需要的地方公共支出。

20220301584035

金門菸酒稅受疫情衝擊下降

離島受限於地理環境與人口的限制,發展不易,因此應該想辦法發展離島地方產業的特色,再次締造觀光旅遊人潮帶動營收,以提高地方財政自主至為關鍵。以金門縣為例,金門酒廠1953年建立,為金門縣政府所經營的縣營事業機構,其所生產的高粱酒,多年來一直是金門縣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金酒公司也早在2004年便到廈門、福州、泉州等地設立營業專賣店。不過,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由於隔離規定等因素,來金門觀光旅遊的人數銳減,金門酒廠的營收也受到影響。

根據金門縣的統計資料顯示,金門縣2014至2020年的「菸酒稅」分別為8.33億元、8.34億元、8.35億元、8.14億元、8.35億元、7.64億元、7.56億元,這證明新冠疫情確實導致金門這兩年的菸酒稅減少。

地方財政具有黏蠅紙效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別人給的錢比較會亂花,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則比較捨不得花。換言之,中央補助給地方的100萬元,地方政府比較容易亂花,而地方政府自己辛苦徵稅或徵收的規費,用起來會比較謹慎。這種現象在財政學稱作「黏蠅紙效應」(flypaper effect)。因此,筆者建議,包括離島在內的所有地方縣市,除了仰賴中央補助款和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外,應當努力加強查逃漏稅、開源與節流並重、提升財政自主性,才是健全地方財政的治本之道。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週五, 30 九月 2022

在眾多的經濟數值中,兩岸儲蓄率數十年來的變化最為特別,台灣持續走高,大陸持續下降,可能在未來一年交叉,如何解讀是個有趣的課題。

消費是滿足目前的需求,儲蓄是為未來的投資生產提供財源。所以消費率越高,儲蓄率就會越低,反之亦然。儲蓄與投資、消費間存在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學者對儲蓄率高低的成因及影響並沒有定論,僅知其與許多經濟與文化因素相關,例如,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的富裕程度、金融媒介和資本市場發展程度、民族文化傳統、人口與家庭結構、社會保障甚至物價、稅率、利率、匯率等。

不同國家均有高儲蓄率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資料,儲蓄率排名前面的國家是汶萊(51%)、尚比亞(45%)、新加坡(44%)、中國(44%)、台灣(43%)、澳門(41%)、挪威(41%)、卡達(40%)。它們其中有的是富裕國、石油國,錢多但沒地方花,消費有限且投資機會少,如汶萊、卡達。也有的是貧窮國,寅吃卯糧,朝不保夕,所以需要盡可能的樽節,以備未來之需,如尚比亞。

經濟增長、收入和儲蓄率之間可能存在聯繫,石油財富也與高儲蓄率有關,較低的稅負亦是高儲蓄率的相關因素。低儲蓄率的國家也可能是富裕國,反正未來一切光明,人民不擔心未來生產的財源,就越會傾向於擴大消費的額度,不需要存太多錢,如美國(19%)、盧森堡(17%)、英國(15%); 也可能是貧窮不堪的地方,本來就沒有多少錢,剛好用光吃光,沒什麼可以儲蓄的,如約旦(4%)、黎巴嫩(2%)。

兩岸儲蓄率均逐漸走高

現在兩岸都已經遠離貧窮落後,台灣人均GDP到達3.4萬美元,已經步入富裕社會,大陸也達1.3萬美元,進入小康國度。兩岸儲蓄率數十年來的變化很特別,台灣自1957年的11%,持續穩定走高至2022年的43%。大陸則是從1983年的33%,上升至2008年的52%,然後持續下降至2022年的44%。照此趨勢,兩岸儲蓄率將在未來一年交叉,兩者儲蓄率的迥然不同走向,應是現實整體社會思維的具體顯現。

國民儲蓄係全國各經濟部門在一定期間內、國民可支配所得未用於消費的部分,與一般觀念上的家庭儲蓄 (包括家庭、非公司企業及對家庭服務之民間非營利機構收到之可支配所得與消費支出之差額),範圍更大些,還包括公司儲蓄(當期提撥之各類公積金及未分配盈餘)、政府儲蓄(政府經常收入與經常支出之差額),亦即,家庭可以直接儲蓄,公司企業可以儲蓄,政府機構也可以儲蓄,儲蓄可分為實體資產(房地產、商品)與金融資產(現金、存款、股票、保險)。

根據國民所得統計的定義,GDP經微調後,減掉消費就等於國民儲蓄,以公式表達,國民可支配所得=國內生產毛額(GDP)+國外要素所得收入淨額-國外經常移轉所得收支淨額,國民儲蓄淨額=國民可支配所得-國民消費(=民間消費+政府消費),國民儲蓄毛額=國民儲蓄淨額+固定資本消耗(折舊),國民儲蓄率(即儲蓄率)=國民儲蓄毛額÷國民所得毛額×100%。儲蓄是投資的財源,如果這筆資金能夠引進實質投資或公共建設,將可增加國內產出、就業及生產力,進一步帶動產業升級與薪資成長。超額儲蓄即是國民儲蓄毛額扣掉國內投資毛額的差額,藉此可衡量資金閒置情況。

省吃儉用固然是種美德,但過多的閒置資金反映消費、投資等國內需求不振,甚至容易流向股市、房市,儘管通俗上都稱之為投資,實質經濟意義卻是天差地遠,因為購買設備、興建廠房有助於生產與經濟成長動能,炒股、炒房則可能造成資產泡沫。

台灣投資不振超額儲蓄高

台灣的儲蓄率今年上看43%,持續攀高,「超額儲蓄」(儲蓄未用於投資的部分)也將首度衝破新台幣4兆元,占GDP 17%,均創下歷史新高。國民儲蓄淨額在家庭、公司、政府三部門的占比,近年約為35%、60%、5%。30年來,家庭儲蓄占比由60%降至35%,公司儲蓄由30%升至60%,政府儲蓄則維持在5%。以此觀之,儲蓄率雖走高,但非來自家庭,家庭反而是捉襟見肘、無法存錢,而是企業的投資不振,企業覺得找不到且有利可圖的機會,兩者都是人民的困境。這顯示人民生計困難、對未來失去希望,這樣的儲蓄率並不可喜,反而是無奈。

台灣貿易順差之高眾所周知,超額儲蓄率也就屢創新高,成為投資不足的具體表徵,而投資卻是未來經濟成長最重要的根本。

中國的儲蓄率從建國早年的低谷持續上升,原因不外因一胎化負擔減輕;普通勞動者家庭所得增長緩慢,內需不足,消費金融不發達,人民傾向高儲蓄;社會保障不夠充分與穩定,人民通過儲蓄來謀求保險,以備購屋、教育、醫療、養老之需。

1990年代升至35%,2008年升至52%最高峰,位於世界前列,當時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20%。高儲蓄率印證,凱因斯有效需求理論的「節儉矛盾paradox of thrift」,儲蓄導致消費動力不足,儲蓄和投資結構嚴重失衡,阻礙經濟的發展與成長,因而所得減少,反而存不到錢。故須逐步降低儲蓄率,相關政策陸續出台,改革公共服務與財稅體系,大力優化消費金融與資本市場環境,平抑房價,調整產業結構,減輕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提升就業率,推動經濟轉型,加速經濟成長,提高居民生活保障,包括將政府與國企資源投注到社保基金,保障人民的收入,使人民有能力消費、願意消費,故儲蓄率能逐步降至現在的44%,但仍居世界前茅。

大陸消費率可能被低估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消費率被低估了,原因在於其家庭調查中,高收入家庭的代表不足,城鄉住房消費(虛擬租金)以及其他實物消費,尚未能被官方抽樣調查方法進行充分合理的核算,低估率為10%。如果消費率據此上調,則中國的儲蓄率應下調為34%,呈現更健康的經濟狀況,也就是有意願、有能力去消費,有信心去投資、去賺錢,這是個安居樂業的太平景象,也是整體社會思維的具體顯現。

兩岸追求的都是人民安居樂業,而兩岸儲蓄率的變化是這個總目標的一面鏡子,大陸已經往更健康的方向走去,而台灣則須見賢思齊,調整政策,提高消費率與投資率,降低目前過高的儲蓄率與超額儲蓄率的負面影響。

(作者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財金系教授、前行政院主計長)

週五, 30 九月 2022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在稍早前公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下稱《貿易倡議》)所涉及的11項內容,經兩個餘月嚴謹的準備過程及協商後,雙方同意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從今(2022)年9月下旬或10月起啟動,同時先就「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反貪污、法規訂定原則」等4項議題分項進行談判,此是未來提升台美經濟關係最重要的一步。

20220301584031

近年以來,台灣在面對國際政治「一中原則」的現實氛圍下,不論是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或參與多邊區域經濟協定,皆難有所突破,使蔡政府希望透過台美《貿易倡議》突破現實困境。由於台美《貿易倡議》,與在此之前成立,但台灣未受邀加入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理念頗為相同,如果能夠參與美國所主導推動的公平競爭、相互合作的貿易夥伴關係之一環,將有助於台灣深化與美國的經濟關係,未來藉此順利接軌IPEF。

台經濟需要外在力量驅動

特別是在台灣經濟結構面對轉型壓力下,並非僅追求低廉成本,而是需要符合以人本、環保、永續等為根本,同時在外在力量的驅動下持續往前走,顯示台灣願意在重視自由、公平、開放競爭的狀況下進行經濟互動,藉此在國際上形塑台灣的形象。再者,美國積極推動供應鏈重組,除了鼓勵美國企業回流本土之外,其所倡議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模式,若被指定為其合作的盟友,則等於昭告天下,台灣是美國供應鏈重組的夥伴。

雖然蔡政府樂觀期待透過台美《貿易倡議》,未來接軌美國所主導推動的IPEF,甚至希望藉此降低過去40餘年來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關係;但此種經濟戰略思維,似乎忽略了此一期間,兩岸產業緊密互動往來所形塑的貿易結構,不但無法突破台灣爭取加入國際經濟組織面對的困境,而且可能導致台灣持續經濟成長陷入難以掌握的風險。這些可從兩岸貿易結構的發展變化見其端倪。

20220301584032

數據顯示兩岸經濟難脫鉤

先從台灣對中國大陸(包括港澳)之出口變化加以觀察,雖然今年受到中國尚未完全解除封控政策,最近對台部分農漁產品採取限制措施,影響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表現,但若從兩岸貿易體量來看,受到封控的影響或限制種類占比偏低,累計今年上半年度對大陸出口達到970.6億美元、占整體出口金額的42.3%,為歷年同期之次高。

此外,由於兩岸貿易在統計上,因採取離岸價格(FOB)、到岸價格(CIF)、原產地區等不同,而導致貿易統計有所差異,如果按照中國大陸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度台灣對大陸出口高達1,225.2億美元,同比增長7.3%。

再就台灣對中國大陸(包括港澳)貿易發展的軌跡而言,依據政府資料統計,1990年台灣對大陸出口貿易僅41億美元,隨著對大陸投資增加促進貿易成長,2000年突破300億美元,而且對大陸貿易占對外貿易之比重升至24.4%,超過美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地區。

從此之後,台灣對大陸貿易占比逐年上升超過40%,反觀對美占比一路下降,不及15%。由此可見,兩岸歷經40餘年發展已形成脣齒相依的產業鏈關係,尤其在全球的生產布局中,更打造出密不可分的供應鏈體系。

此外,如果以「台灣接單、中國出口」的模式觀察,20餘年以來更為台灣創造出不少三角貿易利益。以去年為實例,三角貿易淨收入高達354億美元,為台灣的經濟成長貢獻0.5個百分點,若無三角貿易的淨收入,則難達到政府引以為傲的經濟成長6%之亮麗表現。最近幾年,雖中美貿易爭端,導致台灣對外貿易結構產生變化,但大陸仍然是最大出口地區,同時也是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去年貿易順差首度超過1,000億美元,其對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不言可喻。

另一方面,若從促進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加以比較,究竟是美國重要?抑或是中國大陸重要?以出口貿易的體量來說,其占比是3:1,顯示中國大陸較為重要。在此同時,主計總處曾經進行估計,如果美國經濟成長每降1個百分點,台灣將會因此降低0.07個百分點,相對中國經濟成長每降1個百分點,台灣則隨著降低0.29個百分點,說明中國大陸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是美國的4倍,更是無庸置疑。

擔心依賴不如利用利基

台灣屬於小型經濟體系,先天資源有限、市場狹小,雖極易發展個別優勢產業,但在此種類型經濟體系下,產業發展必須依賴全球化運作,同時利用產業鏈連結海外市場,是持續生存的關鍵。與之相對的中國大陸屬於大型經濟體系,生產要素豐沛、市場廣闊,極易構築完整產業體系,不但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而且為全球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由於兩岸地理位置相鄰,加上產業緊密連結,在大國周邊環境下,根本難以擺脫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正因如此,台灣與其擔心過度依賴或遭到威脅,不如透過台灣長期以來所累積的產業創新、技術實力利基,同時利用地理位置在大陸周邊的先天優勢,從其內需市場發展脈動中精準掌握機會,捨此別無他途。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五, 30 九月 2022

2022年8月以來,先進國家的貨幣,特別是日圓與歐元的大幅貶值,新興市場國家也出現貨幣競貶潮,原因無非就是美元走強。美元走高已成為當今全球經濟的高壓重負。

從2022年3月起,美國面臨1980年代以來最高通貨膨脹水準的衝擊,但遲至Fed承認「通膨暫時論」的說法錯誤後,才加快貨幣緊縮步伐;也就在採行「強加息大縮表」的策略進行中,導致了國際資金向美國集中。尤其是6月、7月連續兩次75基點大幅加息,已使美元指數挺升到110高位,美元匯率價格對多種貨幣的實力基礎,逼近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簽署前的水準。

世界經濟風險不容忽視

今天全世界任何國家都無法與美國聯邦儲備會(Fed)的貨幣政策分割,倘若有任何國家敢置之不理,則其本國貨幣兌換美元就會因之貶值,可能導致本國通貨膨脹加速。

1985年由於美元走強及美國聯邦基準利率高升,所導致的新興市場國家「外債償還負擔」增高,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在不到10年中翻了一倍,從而引發了拉美國家的「急性債務危機」。這種景象在2022年8月再度重現。

在強勢美元及加速大幅升息的效應下,2022年第三季,日圓兌美元匯率已跌破1:144關口;歐元與英鎊也都貶落到與美元1:1等值的地步,可以說,這一波美元升值,同時讓世界五大關鍵貨幣中的三大瀕臨崩盤,顯示強勢美元對中進、後進國家經濟的破壞性絕對不容忽視。

強勢美元帶來更高通膨

在Fed強加息、緊縮表的促動下,美國國債的殖利率也向上走升:兩年期國債殖利率一度升至3.4890%,已到了2007年底以來的最高水準,而10年期國債殖利率也在3.069%-3.130%區間。

近日IMF強調:對大多數國家及普遍性的國際投資人來說,美元仍然是較佳的避風港,因此有近7兆美元外匯儲備被149國家地區持有。

此外,美元還是世界貨品貿易最普遍使用的貨幣,包括小麥、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交易,這意味著大部分依賴進口的國家,例如土耳其,都受到負面影響,因為他們進口同樣多的原料,必須花費比一年前更多的本國貨幣。即使是歐洲最先進的國家,強勢美元也帶來更高的通貨膨脹,因為所有進口商品的成本更高,自2022年第三季以來,歐洲國家的通貨膨脹已經達到創紀錄的水準。

對美國企業也構成危害

強勢美元升值意味著「美國製造」的東西更貴了。對於在世界各地區擁有大規模業務的美國公司而言,美元走強會導致其國際銷售下降,也使其競爭力降低。受此影響,美國公司最近半年的年報顯示,美元升值已經使美國公司2022年第二季的營收總額中抹去數十億美元,迫使許多美國公司下調2022年下半年的營運業績預期。

在美元對歐元匯率達到平價之前,一長串美國跨國企業公司,包括微軟、賽富時和美敦力等都已經警示說,美元走強將影響其2022年的整體利潤。這證明,過度強勢的美元匯價,不僅危害全世界的經濟,連美國自身的企業也都會遭到損害。

全球金融經濟無法安定

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顯示,2022年第三季以來美元對包括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內,映現出多種貨幣強弱的「名目有效匯率」,已處於1994年數據公布以來的最高位;倘若僅以已開發國家為主指標來測算之前的情況,今天美元的「名目有效匯率」水準,應該是處於1985年以來的最高位。美元這樣的升值,正是當年先進國家聯手採取行動,共同簽署「廣場協議」的翻版。

自1947年以來,每一次美元強升值,都造成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金融危機。最近一次美國發生高通膨是在1980年代,時任Fed的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 通過持續大手加息,將美國通脹水平從當時兩位數降下來,而代價為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亦被稱為「沃爾克時刻」。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產油國積攢「石油美元」資金回流美國大型銀行,透過銀團貸款,大量流向投資需求旺盛的拉丁美洲開發中國家。由於美元快速強勢升值和加息,肇致開發中國家的美元債務償還負擔加重,再加上經濟衰退,結果誘發了中南美國家累積債務危機。而債務危機的回馬效應,嚴重波及大型貸放銀行的資本問題,使得整個1980年代全球金融經濟動盪不安。

1990年代中期,防止通膨的美國加息引發了墨西哥貨幣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波及與美元掛鉤的貨幣,這些都是強勢美元政策埋下的伏筆。

美元升值使全球債務暴增

2022年第三季的強勢美元升值,當然也對全球經濟造成壓力。主要原因在於新興市場國家無一不依賴國外資金,債務不斷膨脹。國際金融協會(IIF)統計,新興國家公私部門債務至2022年3月底達98.6兆美元,在短短一年內就暴增一成以上;另據世界銀行統計,新興市場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官方與民間債務合計,截至2020年,早已高占GDP的207%,在10多年的時間內,暴增到原有債務總額的2倍以上。

由於債務比率偏高,以至在2009年國家貨幣寬鬆政策下,還是不易取得資金,所以「債務美元」更加大量湧入新興市場國家,成為飲鴆止渴的運用資金。

21世紀以來,固然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都努力改善對外收支和積累外匯儲備,企圖提高對抗金融危機的能力;先於美國這波大幅加息的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在2010年代還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堅挺態勢。

但在2022年6月,Fed採取升息縮表的加強版「貨幣緊縮政策」的同時,南亞經濟圈就爆發了類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局部地緣經濟危機,最先陷入債務違約危機的是斯里蘭卡,接著巴基斯坦也爆發債務違約大危機。

事實上,其他區域經濟圈幾乎所有國家也都緊繃神經待變之中;只要這波美元升值和加速升息的時間越長,就會有更多新興市場國家陷入債務違約危機。因此最近世界銀行已提出警告:很多主要區域的新興市場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在超高GDP占比總合債務及緊繃財政、對外經常收支赤字的多重效應下,可能會爆發新一波的金融危機,這將使得全球經濟復甦放緩。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週五, 30 九月 2022

9月8日,全球在位最久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駕崩,甫上任的首相特拉斯(Liz Truss)端出新經濟政策,被稱為「特拉斯經濟學」,但能否讓英國經濟復甦,備受全球關注。

20220301584030

沒有永遠的強國或弱國

史學家稱英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征服與合併史,其來有自。英國的崛起應是肇始於大航海時代的16世紀末,在海權至上的浪潮中,英國國力逐漸趕上西班牙,加上在戰爭中不斷奪取法國、荷蘭兩國的大片殖民地,聲勢日益浩大。全盛時期,英國土地占世界陸地總面積兩成多,遍及加拿大、澳洲、香港、印度、南非及新加坡等,地球上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故有「日不落帝國」之稱。

1760年代,全球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不僅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資本主義及資本家也趁勢興起,自由貿易也於焉展開。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於1816年導入「金本位制」,並擔任世界銀行的角色。在「金本位制」下,英鎊與黃金掛勾,無疑是當時全世界最強的貨幣。18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時值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在位,也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盛世,稱之為「維多利亞時代」。

1914年,倫敦更躋身為全球金融中心,英國海外投資達40億,幾乎是西方國家的一半,其國力之強,可見一斑。然勢隨時轉,英國歷經第一次及第二次大戰後,國庫漸損,財政無力可回天。1945年,英國出口不到戰前的一半,加上大量殖民地紛紛獨立,最終被美國所取代。在歷史的長河中,正印證了「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弱國,也沒有永恆的強國」。

入歐又脫歐付出極大代價

1973年1月1日,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後轉變成歐盟。然而,英國與歐盟現行的治理機制與相關規定格格不入,也不想再全盤接受布魯塞爾菁英官僚的管轄;其與歐盟之間的關係,早就貌合神離。因此,英國脫歐派急欲藉此甩開問題不斷的歐盟,奪回國家經濟及財政的自主權。

2016年6月24日,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並開始協商退出歐盟協議,然命途多舛,直至2020年1月29日,歐洲議會通過英國脫歐協議,同年1月31日英國才正式脫離歐盟。

英國財政部曾估計,英國脫歐2年內可能導致GDP減少3.6%至6.0%。同時也不利英鎊作為國際準備貨幣之地位,並加重債務負擔;英國經濟成長下滑及英鎊弱勢,可能使各國央行將英鎊資產轉換為其他幣別資產。這結果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言:「這不是結束,這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但或許,這是序幕已經結束。」

英國成功脫歐後,又遭逢新冠疫情肆虐、政局動盪、首相更迭、英鎊貶值、通膨及經濟衰退,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在此消彼長下,印度在2021年最後三個月內超越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的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英國則屈居第6。

特拉斯經濟學難力挽狂瀾

首相特拉斯上任後主張擴大財政支出,又同時減稅並發展經濟,被稱為「特拉斯經濟學」(Trussonomics)。進一步分析如下。

第一,由於英國原料、食品、製造業等商品對進口依賴的比重,遠比美國和歐洲國家為高,其能源結構中天然氣使用占比甚大,天然氣發電占發電總量的40%。因而自俄烏戰爭後,歐洲能源價格飆升,電價也比西歐鄰國高30%以上。導致7月的國內通膨率達到40年來的高點,倘若能源價格持續飆漲,英國通膨率可能衝破20%。在生活成本不斷上升下,消費者信心低迷,英國中下層民眾承受沉重的負擔,民怨四起,對政府也愈加不滿。

第二,據統計,英國最貧困的20%家庭將在能源上,額外花費2,100至2,300英鎊,領取養老金的家庭則將額外花費約2,800英鎊。英格蘭銀行預測,2022至2024年,英國稅後家庭收入將下降1.5%、2.25%和0.75%。

第三,脫歐對英國生產力與薪資造成長期負面衝擊,至2030年勞工年薪平均將減少470英鎊。脫歐再加上今年美國聯準會進入升息循環,美元指數頻頻創新高,英鎊兌美元也創下自1985年來最低價位。貨幣長期貶值也影響國力,英國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布的《2022年全球競爭力年鑒》,排名第23名,較前一年下滑5名。

英國GDP在去年達7.4%(如表所列)、失業率為4.53%、通膨率為2.6%,都算平穩。但經濟成長自今年以來卻停滯不前,俄烏衝突升級後,英國的貿易逆差迅速擴大,第一季GDP終值為季增0.8%,第二季GDP僅僅增長1%,經調整後,為萎縮0.1%。高盛悲觀地預測,在通膨及貿易逆差擴大,大量支出將使國家財政惡化,今年最糟的情況,經濟恐將萎縮3.4%。而到2023年年中,GDP預估將下跌約1%。全年的降幅預估為0.6%。若無法由谷底反彈,恐會陷入長期衰退,勞工薪資更難以成長。

面對經濟困境,特拉斯雖宣布要持續兩年、啟動耗資1,500億英鎊的大規模能源救助計畫,將家庭能源帳單的上限控制在約2,500英鎊;另不會向大賺能源飆漲的風力發電業者和能源公司課徵新稅。但英國在財政日益惡化的情況下,還宣布要將防務開支提升至GDP的3%,以及持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如此一來,勢必讓英國通膨雪上加霜、經常帳戶赤字上升,政府將債台高築。而另一方面,英格蘭銀行必須要用更激進的升息和貨幣緊縮,來抵銷寬鬆的財政政策影響,最後將是進退兩難。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週五, 30 九月 2022

南韓總統尹錫悅上台4個月以來,由於外交政策改變,中韓關係受到一定影響。此際,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應南韓國會議長金振杓之邀訪韓,格外受到注目。

20220301584028

尹錫悅在大選時的政見中,即揭櫫他將以親美、日為其外交主軸,與前總統文在寅明顯不同。因此,受到美國總統拜登的賞識,讓拜登打破慣例,亞洲之行第一站先跑到首爾,舉行「拜尹會」。讓韓國人民為能「搶先日本」而感到莫大的光榮,因為過去美國從未如此重視南韓。

中韓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雖在尹錫悅當選總統後以賀電致賀,但文在寅在執政5年期間,曾訪問過北京2次,其中一次還曾與隨行人員在外面餐廳吃飯,引起轟動,而習主席卻以疫情為由一再展延其回訪首爾的行程,頗讓韓國人民失望。

尤其,8月8日至10日,南韓外交部長朴振訪問青島,9日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舉行外長會議,形成各說各話,二人提出的解釋與要求似乎如兩道平行線並列,無法達成共識。可以說,中韓展開了一場「探索戰」,但無具體成果。

栗到訪加強中韓兩國關係

這次栗戰書到訪,是2015年前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問首爾後的「稀客」,而且栗率領的訪問團有66人之多,其中包括部長級4人與次長級3人,顯示中國極為重視南韓新政府。所以,南韓期待栗戰書能在中韓之間,扮演加強兩國關係的「正面」角色。

栗戰書邀請尹錫悅在近期方便的時間訪問大陸,尹錫悅也邀請習近平訪問首爾。尹錫悅強調:「習主席來訪,能成為中韓關係新一輪30年的契機」。中韓建交已30年,兩國交流在數量方面大幅增長,但今後要注重品質的提升。莫非是尹錫悅在暗示,南韓不再是「小國」,都能與美國平起平坐了。

此次,栗戰書與金振杓和尹錫悅的會晤,談話主題都離不開8月王毅告訴朴振的內容。例如,有關薩德問題,尹錫悅只強調在兩國外交部長會談中所提,希望雙方透過緊密的溝通來解決,不希望薩德問題成為中韓關係的絆腳石。

對此,栗戰書回應,認同兩國在銳敏問題上有必要保持緊密的溝通。韓方認為中國對南韓所指的「銳敏問題」,係指台灣問題與薩德,也包含南韓加入由美國主導的Chip 4。栗戰書進一步指出,中國支持南韓想要成為全球中樞國家的前景與擴大國際社會的角色,中國願意提供協助。

栗戰書在韓國表示,中韓建交30年來,在兩國領袖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達成全方位的發展,不僅為兩國人民的利益奠定基礎,並為地區與世界和平及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親美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

無可諱言,加強與美、日關係及增強薩德武器裝備,兩者均為尹錫悅的既定政策。對中國來說,中韓關係30年已成「歷史」,重要的是未來的30年。正如尹錫悅所強調,在相互尊重與互惠的精神下才能更加發展兩國關係。

在在說明,文在寅過去5年的中韓「蜜月」已不復存在,南韓要求在「對等」的條件與環境下與中國開展新關係。換言之,要打破「安全賴美國、經濟靠中國」的框架。

此次,雙方都未提及北韓核武事宜,南韓自信可透過美、日「核傘」的保護,能夠自行解決,不需要再求中國協助勸阻北韓。但事實未必如此。

北韓國務委員長金正恩在9月8日舉行的最高人民會議中,已將北韓的核武使命與結構予以法制化。北韓不僅宣示已成為核保有國,並且可以隨時隨地合法發射核試。對於8月15日光復節,尹錫悅提出的「膽大」對北政策,金正恩根本不予理會,令尹錫悅顏面無光。由此看來,尹錫悅親美、日的外交政策,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

20220301584029

尹錫悅不能只靠美、日

當前,南韓朝野對立十分嚴峻,尹錫悅想把文在寅與民主黨代表李在明抓進牢獄,但在國會擁有169個席次的民主黨極力抗爭,加上工會組織每天示威,尹錫悅的施政確實受到阻礙。尤其,執政國民之力黨發生內訌。黨代表李俊錫因性騷擾案被停止黨權6個月,卻每天透過廣播和電視談話節目批評尹錫悅和執政黨。尹錫悅雖不干涉黨內事務,但已被搞得焦頭爛額。

南韓總統5年換一次,政黨輪替也頻繁,因此,如同各家民調公司每天的民調數據所顯示,尹錫悅的支持率上上下下。國內的政治問題比外交更為重要。在反對黨的杯葛下,一位副總理兼教育部長和一位保健福祉部長至今仍缺額,內閣成了「殘障」。

尹錫悅9月19日參加了英國女王的葬禮,20日在聯大演講,看似風光。不料,21日尹錫悅在與拜登一場公開會議後,立即被拍到他說:「屆時在國會,若那些兔崽子不予以批准的話,那麼感到丟臉的拜登該怎麼辦?」影像一經媒體曝光,立刻被認為會引起外交災難。在韓國,不僅網民痛罵丟臉,也被在野黨批評有損國格。尹錫悅接著前往最後一站加拿大,23日與其總理杜魯道見面,出訪的種種紛爭恐怕回國後得被各方檢視。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五, 30 九月 2022

俄烏開戰後,歐盟追隨美國對俄國實施經濟制裁,引起俄國反制,降低對歐盟國家的天然氣供應,導致歐盟能源市場大亂,天然氣價格已飆漲至疫情前的10倍,目前若干歐盟國家甚至面臨缺電危機。

為了緩解能源危機,歐盟提議將能源價格封頂,並向非歐盟成員的能源輸出大國挪威求援。雖然挪威願意與歐盟商談能源供應,但拒絕將能源價格封頂,使歐盟能源危機難以解決。

目前歐盟國家通膨嚴重,能源短缺,眼看嚴冬將至,寒帶國家的人民人心惶惶,因此已出現反對制裁俄國的聲浪。有不少民眾甚至認為,歐盟固然可以基於國際正義支持烏克蘭,包括對烏克蘭難民施以人道救援,但必須在不危害自身利益的條件下採取適當措施。歐盟制裁俄羅斯非但沒有制止俄軍,反而殃及歐盟人民,得失之間值得檢討。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萊恩9月14日表示,歐盟對俄國祭出的制裁將會持續下去,歐洲各國反制莫斯科的決心也必須堅持下去。充分顯示歐盟決策者並沒有重視歐盟人民因為生活困苦而發出的心聲。

歐盟成員國都是民主國家,但歐盟決策並非依照民主的方式形成。掌握歐盟決策大權的歐盟理事會主席與執委會主席,並非經由民主選舉產生,而是由會員國政府推舉出任。又由於民選的歐洲議會未能充分發揮監督的功能,使得歐盟決策過程有明顯的民主瑕疵。

二戰後,西歐國家發動「歐洲統合運動」(European Integration),藉著美國的「馬歇爾計畫」,加上歐洲又出現若干傑出的政治領袖,包括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德國前總理艾德諾、法國前外長舒曼等人,使歐洲能夠迅速復興。尤其這些歐洲領袖高瞻遠矚、雄才大略,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機時,能夠做出最符合歐洲整體及長期利益的決策。

此次俄烏戰爭其實與歐盟無關。俄羅斯並沒有入侵歐盟的意圖,俄烏開戰前,歐盟可以設法調停;俄軍入侵烏克蘭後,歐盟可以口頭譴責,有無必要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值得商榷。歐盟大可以效法其他大國保持中立。然而,歐盟在外交上沒有遵從戴高樂一向堅持的獨立自主精神,選擇扈從美國,制裁俄羅斯,結果引火上身。

美國制裁俄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方面,美國本土遠離戰場,不會受到戰火的直接影響,同時美國為世界獨霸,並不畏懼俄國的反制。另一方面,俄烏戰爭可謂是美國在背後策動的一場代理人戰爭。主要目的是削弱俄國的國家實力,同時藉著提供烏克蘭軍火,振興美國軍火工業,可說是一舉多得。

歐盟並沒有美國的戰略算計,又不如美國實力雄厚,卻貿然介入俄烏戰爭。一方面持續向烏克蘭提供財政及物資上的援助,平白增加財務負擔。另一方面卻使人民遭受到俄國反制所帶來的損害與痛苦。

二戰後英國國力式微,在外交上一向唯美是從,影響歐盟的決策方向。英國脫離歐盟後,歐盟本可擺脫美國的牽制,卻因為領導階層的視野及思慮遠遠不如上一代,政策方向錯誤,使人民無端受害,可說是當代歐盟人民的不幸。

(作者係退休大使)

週五, 30 九月 2022

近兩個月日本有幾個大「轉彎」跟首相岸田有關,一是安倍國葬折損了他的民調,搞得他灰頭土臉,二是日本過去的「專守防衛」不但被掏空殆盡,還隨美國朝著準備「台灣有事」奔去。

20220301584026

岸田自去年上台後,原本一直都維持著六成上下的高民調,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2021.10.31)、安倍遇刺後的參議院改選(2022.7.10)都順利過關。之後會有很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提振日本經濟,而且沒了安倍的「監軍」,更可以放手一搏,可惜的是,岸田並沒未抓好這機遇,自從7月22日內閣決定9月27日在東京的日本武道館舉辦安倍國葬,馬上風雲變色,岸田的民調支持率驟降到四成左右,與反對他的在伯仲之間。

大多數民眾反對安倍國葬

日本民間反對安倍國葬的聲浪,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所有民調都超過五成,雅虎新聞的網頁調查甚至高達76%,贊成者僅22%。原因出在安倍事件爆出了安倍及自民黨議員長期與「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統一教)牽扯的黑幕。為此岸田曾改組內閣,撤換多名與統一教關係密切的閣員,但仍有7位大臣與該教有關。

現在日本國會是休會期間,但基於民怨聲勢大,9月8日眾議院議院營運委員會還是特別做了一次閉會審查。岸田舉出辦國葬的四大理由,如安倍是憲政史上執政最久的首相、留下許多政績、諸多國家表達哀悼、安倍是在助選時遭槍擊身亡,政府有必要展現守護民主的態度等;不過,百姓似乎不埋單,安倍政績如何大家冷暖自知,且統一教問題還在持續調查,也有人同情犯案的山上徹也。有評論認為,岸田搞國葬目的應是想討好、收攏安倍派議員及利用國葬做外交。

浪費公帑,弔問外交失靈

日本政府公布,國葬儀式花費2.5億日圓,但各國政要接待宴請、調集各地警察維護安全等則需14.1億日圓,總共16.6億日圓公帑(約3.61億新台幣)。以日本的國力、財力來論,花費不算多。然當前日本經濟不好,美元利率狂升打趴日圓,數月的巨幅貶值9月16日來到142.93日圓兌1美元,輸入性通膨嚴重,民眾民生都在勒緊褲腰帶,政府卻執意鋪張,總不是滋味。

再者,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去世,9月19國葬,搶去不少目光,拜登夫婦親赴倫敦,而安倍的國葬,僅由副總統賀錦麗出席,安倍的歐洲盟友馬克宏、前德國總理梅克爾也改口不參加了,更使得岸田和外相林芳正盤算的「弔問外交」大為失色。結果國葬一事只是徒增違憲、浪費國民稅金的罵名。

20220301584027

日本打算部署中遠程導彈

岸田的決策失誤不只這一樁。9月29日是中日建交50周年,日前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討會上,以視頻表示「必須恪守中日達成的四個政治文件和迄今做出的承諾。對於歷史、台灣等涉及中日關係根本的重大原則問題,不能絲毫含糊,更不容動搖倒退」,明示日本應為兩國關係把握正確方向,只是觀察岸田兩個多月來的政策,並未相向而行,「安保」上還做了許多針對大陸及「台灣有事」的布局。

日本最親自民黨的《讀賣新聞》8月下旬獨家報導,日本打算部署逾千枚、射程約1000公里的遠程巡弋飛彈,地點主要在西南諸島至九州一帶。另有多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陸上自衛隊的「12式地對艦飛彈」射程會從現在的100多公里延伸為1000公里,可到達北韓、中國大陸的沿岸;同時也將改良成可從艦艇或戰機發射。

近幾年多次傳出美國有意在日本部署中程彈道飛彈,均引起中、俄的警戒,認為這是個危險的動向,會嚴重威脅地區國家的安全,破壞和平穩定,必將反制。因為美國要部署的是核武,這必定會把日本捲進核子大戰中。日本當然不願被美國設定為核武戰場,因此退而求其次,這回主動放出風聲要自行設置中程飛彈。顯然日本還是要跟著美國起舞,此舉也可能會威脅到大陸、北韓船艦的活動範圍。

美國1987年與前蘇聯簽署了《中程核飛彈條約》,禁止研發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的陸基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2019年8月川普宣布退出該約,而開始開發,但尚未持有。日本至今的方針仍是不允許有「攻擊敵機地能力」,因之尚未部署可以對地攻擊的中遠程飛彈。

美國國防部宣稱其分析:中國擁有射程涵蓋日本的陸射型中程彈道飛彈約1900枚,中程巡弋飛彈約300枚。藉此來逼迫日本部署,以彌補美、日與中國在飛彈攻擊能力上的過大差距。

欲突破「台灣有事」三障礙

如果「台灣有事」,日本要如何因應?日方媒體曾就現況,認為還存在三大障礙。首先須認定台海衝突是對日本的「生存威脅」,這是自衛隊提供台灣協助的前提;依現行法律,當盟國遭受攻擊而威脅到日本的生存時,日本有權採取集體自衛權行動,然而,日本跟台灣並沒有邦交,台灣如遭攻擊並不符合威脅日本生存的定義,因之,日本要行使集體自衛權,關鍵在於美軍是否介入台海衝突。

可是,依據9月1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的「2022台灣政策法」草案,未來美國可直接主導台灣的建軍、訓練、後勤、作戰、情報,並給予無償軍援,一舉將台灣推向作美國「代理人」以對付中國的「戰爭邊緣」,但卻沒有一句美國會出兵援台的承諾。儘管拜登同月18日又說了美軍會出兵保護台灣,但白宮官員也照例重申政策沒變。因此,屆時日本能不能採取行動,都還是在未定之天。

其二,從九州到接近台灣的西南島鏈,被視為防禦真空地區,日本須加強南部島嶼的防禦力。日本陸上自衛隊已在奄美大島、沖繩本島、宮古島部署了地對艦、地對空導彈,第四個的石垣島也要今年內部署飛彈部隊。

其三,缺少撤僑計畫,日本在台灣約有24,000名僑民,而「自衛隊法」規定,撤僑行動必須經僑民所在國家同意,亦即日本須和台灣當局先達成使用機場和港口的協議,8月下旬,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事務局長木原稔來訪,除了推銷新幹線車廂給台灣高鐵、要求福島五縣食品完全進口外,更重要的是已與蔡英文取得共識,日本可先制定「撤離日僑計畫」,在「台海有事」之前,就先以民航機撤僑民、觀光客,如因局勢緊張,自衛隊飛機可否在台灣起降則仍是未知數。

日本鑒於去年8月中旬在阿富汗撤僑行動失敗,今年8月底、9月上旬在東京、北海道數個基地已開始演練航空、陸上自衛隊聯合撤僑行動。

安保預算軍工產業大膨脹

日本防衛省2023年度國防預算金額達5兆5947億日圓,創下歷年新高。裡面還寫入多項未明示具體金額的「事項要求」,預計總金額還會進一步增加。其核心內容在於:強化對敵方射程外實施攻擊的「防區外防衛能力」,即改良陸上自衛隊「12式反艦飛彈」,並力爭量產;「擴充無人化軍備」,在警戒監視和信息收集外,還要購買可用於攻擊的無人機;以及結合空間、網路和電磁波來確保優勢的「跨域作戰能力」,包括強化信息收集和運用人工智能的研究費用等。此外,日本在2020年放棄部署的「陸基神盾」飛彈防禦系統,作為替代措施,防衛省計畫建造搭載神盾戰鬥系統的艦艇,旨在攔截中、俄正在研發的極音速武器。

如果要早日擁有逾千枚遠程飛彈,日本必須增加生產線,防衛省正考慮支援相關企業的設備投資,其研究技術本部會負責整合開發。日本的軍工產業分布在約2000多家廠商,如三菱重工、川崎重工都具有不遜於美歐的實力,能生產戰鬥機、導彈、坦克、雷達,過去受到國內、國際制約而低調、隱蔽,一旦掙脫束縛,其潛能不可小覷。

結語

西太平洋在美國的攪和中,已隱然形成軍備競賽,日本也栽進這混水裡,一方面亟需振興經濟,一方面要改變能源政策,重啟舊核電廠並建新廠的岸田政府,把鉅額經費用在增強軍力上,一定會對其他預算產生排擠作用。

國葬對岸田已經很傷了,要重振經濟,重點也絕對是在第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這邊,岸田竟反其道而行,跟著美國搞軍事抗中,他真是走錯方向,把手上原有的好牌打爛了。

週五, 30 九月 2022

9月8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去世,享耆壽96歲。她在位時間共70年零127天,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見證了英國將近一個世紀的變遷。在她死後,英國君主制及大英國協是否能存續,成為世人關注的議題。

20220301584022

伊莉莎白二世1926年生於倫敦。隨著「愛美人不愛江山」的伯父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父親繼任國王,為喬治六世,1952年父親因肺癌去世,享年56歲,她登基成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一生恪盡職守、鞠躬盡瘁 

在位70年間,她正式出訪325次,包括117個國家(1986年她成為首位訪華的英國君主),航程超過100萬英里。在英國各地,她走訪超過2.5萬次,主持超過100次國宴,授予近40萬個榮譽頭銜和獎項,寫過235萬封回信,任命過15位首相(包括逝世前兩天任命的特拉斯),會見了13位美國總統(詹森總統除外)、7位教皇。另外,作為英國國教英格蘭教會最高元首,她任命了6位坎特伯雷大主教。

在登基前5年,作為伊莉莎白公主的她,在南非開普敦向英聯邦和大英帝國的臣民,發表廣播演講時說:「如果我們以堅毅的信仰、高昂的勇氣、恬靜的心靈,一起前進,我們將使古老的英聯邦更為宏大!」她發誓「不管我的生命多長、多短,我都將終身為你們,及與我們同在的偉大王室盡心盡力服務。」人們普遍認為,她一生恪盡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020年新冠病毒蔓延英國時,伊莉莎白為了表示與民同甘苦、共患難,於4月5日發表電視講話,敦促人民以戰時英國人所表現出的鬥牛般的堅韌去抵禦病毒。她說:「我希望在未來的歲月裡,每個人都能為他們如何應對這一挑戰而感到自豪,而我們的後代會說,這一代的英國人和以前一樣強大。」她還鼓勵人們說:「我們應該感到欣慰的是,雖然我們可能還要忍受更久,但美好的日子總會回來的。我們將再次與朋友在一起、與家人團聚;我們會再見面。」

伊莉莎白作為君主的漫長歲月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價值觀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她試圖將王室塑造為一個永恆的堡壘,並予以保護。她堅定致力於維持標誌性的超然,她明白作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敏感分際,始終保持政治中立,遠離黨派鬥爭。她說,她必須被人看見才能被人相信,因此,她始終保持衣著靚麗。她對儀式總是認真對待,絕不敷衍了事。她從不抱怨也永不解釋,從而永遠保持神秘。她眼光銳利但笑容慈祥,她彬彬有禮的矜持態度,幾乎沒有改變過。

當今生活在英國的人,5個人中就有4個人是在她登基後出生的,伊莉莎白是他們知道的唯一君主,她簡直就像他們的老祖母那樣和藹可親,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堅韌、穩定、不屈不撓地奉獻,因此被視為英國和英聯邦的基石。世人則認為伊莉莎白女王是衰落的大英帝國的永恆象徵、是落日餘暉。

20220301584023

她為維繫君主制表現親民

2021年11月的民調顯示,有85%的受訪者對伊莉莎白持正面評價,但她並不是一登基就受到萬民愛戴。

1952年伊莉莎白女王登基時,大英帝國已經開始衰落,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失敗,使英國喪失了全球超級大國的地位,但年輕的伊莉莎白女王決心不讓自己成為英國的最後一位君主。她深知君主制要存續,必須獲得民眾的支持,因此她開始展開親民的活動。

首先,她在白金漢宮舉行年輕貴族的球賽,並將球賽開放給社會,也為各行各業人士舉辦遊園會。她還開始發表耶誕節電視演講,在第一次講話中就表示,「我讓許多人感覺我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人物,因為我從未真正觸動你們個人的生活。現在至少有這麼幾分鐘,我歡迎你們來分享我家裡的寧靜。」經過幾十次的耶誕節講話,女王漸漸贏得了人民的感情、忠誠和尊敬。

女王終其在位時間,從不接受記者訪問,對政治問題她始終不說重話,即使在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期間,她也僅表示希望人們審慎思考未來。她終於成為王室中最受歡迎的成員。

20220301584024

查理斯面對一個不同世界

隨著伊莉莎白駕崩,王儲查理斯繼位為查理斯三世,成為候位最久,登基最老的君主。他在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時宣誓,將「帶著忠誠、尊重和愛終身致力於為英國人民服務。」他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他必須證明他有能力,讓王室這個制度仍受到民眾珍愛,更何況他所接掌的國家與其母1950年代登基時已大不相同。

幾十年以來,從英國(United Kingdom),到以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的15個大英國協王國(Commonwealth realms),到不以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有56個成員的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都出現了廢除君主立憲制、建立共和制的論戰。截至目前,印度、南非、巴貝多等國都建立了共和制,澳大利亞、加拿大、巴哈馬等國雖仍保留英王為國家元首,但建立共和制的聲浪也高於以往。

在英國國內,伊莉莎白是國家精神的象徵,其君主生涯與大多數英國人的人生軌跡有交集,見證了一段難忘的歲月。儘管王室成員醜聞等備受詬病,尤其是查理斯王儲和戴安娜王妃失敗的婚姻,以及戴安娜之後死於巴黎事件,對王室甚至伊莉莎白的聲譽都產生重大的衝擊,也讓廢除君主立憲制的討論此起彼伏。但伊莉莎白的個人魅力和威望,一次又一次讓王室化險為夷。

在個別的大英國協王國和大英國協成員國,不少人同樣對伊莉莎白懷有濃厚情結。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大英國協王國,都是英國裔移民居多的國家,主流民意並不反對英國女王擔任本國元首。這也要歸功於伊莉莎白幾百次的出訪,發揮了「粘合劑」作用,還與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建立了良好關係。

由於查理斯喜歡發表政治見解,甚至向政府高官遊說,加上他個人婚姻糾葛等因素,輿論難免懷疑他能否駕馭這個失去「主心骨」的英國與大英國協王國、大英國協。近期,一些大英國協王國和大英國協領導人對查理斯的領導表示了不安,這或許會讓廢除君主立憲制的討論強勢回歸。

20220301584025

君主立憲與大英國協前途

伊莉莎白在位期間經歷了日不落帝國的式微,查理斯三世時代會不會響起君主立憲制和大英國協的輓歌,是世人極度關注的議題。

英國一份民調顯示,18至24歲的年輕人只有37%支持君主立憲制,女王逝世後,反君主派的共和派網頁更吸引了大批註冊者。21世紀後,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外來移民增加,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如果舉行公投,共和制可能會獲得更多支持。近年來,紐西蘭總督、澳大利亞總督、加拿大總督都釋放出他們想脫離君主制,建立共和制的信號。一旦有更多國家不想再尊奉英國君主為元首,大英國協王國和大英國協恐怕遲早會面臨分崩離析的命運。

雖然幾十年來,走向共和制的那些國家仍留在(或重返)大英國協王國和大英國協,但那更多是得益於伊莉莎白女王的影響力,以及加入國協多少能享受到英國的經濟紅利,並且在國際上享有更大的話語權。如今女王已逝,英國已經脫歐,英國綜合國力又從世界第五被印度擠為第六,因此很難寄希望於英國為大英國協小國「輸血」,一些國家難免會找到「退群」的理由。

女王在位70年期間謹言慎行,在公開場合表現一直很得體,從未說錯話。相反的,查理斯在還是王儲的時候就經常管不住嘴巴,對一些敏感、有爭議的事件大發議論,因此,有人擔心他未來會不會依舊口無遮攔,惹麻煩、引爭議。對此,查理斯似乎已有所警惕。

查理斯的統治確實會與其母有所不同。英國現在已是一個文化、信仰更多元的國家,新國王必須與時俱進,團結各方,更關心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國民期待王室對藝術文化的贊助能更多、更強調莎士比亞文學作品,而非女王酷愛的賽馬活動。查理斯國王身邊的人說,國王將不會停止參與氣候變化、有機農業及環境整治等議題,而這將有利於國王與年輕人建立聯繫。

查理斯將努力保住君主制 

查理斯曾說:「像君主制這種奇特的東西,非得重視人們的看法不可,否則將無以為繼」。對於王室冗員過多,浪費公帑,民眾嘖有煩言。在查理斯還是王儲時,就傳出他繼任後將實行精簡王室成員大計,以節省公帑支出。

目前按順位繼承計算,英國王室有22名高級王室成員,據報導稱,查理斯打算逐步減至7人,只剩下英王伉儷、王儲伉儷、愛德華王子夫婦及安妮公主。查理斯國王還打算仿效瑞典王室,除了直接繼承人(現為王儲威廉)和備位繼承者(現為威廉長子喬治),削去所有孫輩的殿下名銜。

法新社報導,在英國希望看到廢除君主制的人仍屬少數,民調機構「輿觀」(YouGov)今年6月的調查顯示,只有22%的受訪者希望擁有民選國家元首,62%的人希望保留王室。查理斯繼位第一周的表現尚稱可圈可點。根據最新民調,七成三的受訪英國民眾說查理斯三世「展現良好的領袖風範」;展望未來的統治生涯,六成三受訪者認為他應能有良好表現。比較之前的民調,他的聲望可算是大幅提升。《華爾街日報》報導,民調指出英國民眾大致上仍喜歡君主立憲制,溫莎王室目前可繼承大位的後裔很多,因此非常安穩。

此外,英國君主有一個諮詢機構-樞密院,目前的主要成員包括6位健在的英國首相:強生、梅伊、卡麥隆、布朗、布萊爾、梅傑,以及工黨黨魁斯塔摩爾、英聯邦秘書長斯科特蘭。他們在上任時宣誓過:身當英王陛下真心忠誠的僕人,在陛下的樞密院中效力;必須憑本心和良知,就樞密院中所動議、辦理、討論的所有事務,真心忠誠地表明你的想法和見解;在樞密院中獲悉的一切,或當在樞密院中機密辦理的事務,皆須保守秘密。英國王室希望藉著這些國之棟樑輔佐,能避免失職,從而維護君主制度於不墜。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週五, 30 九月 2022

9月上旬,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訪問俄羅斯等國,並與普丁總統會面,幾天之後,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並參加「上海合作組織」的年度峰會,也與普丁會晤,中俄兩國領導人如此頻繁會見,確實意義非凡。

20220301584020

栗戰書委員長出訪多國

首先,栗戰書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排名第三的常委,也是全國人大委員長,地位僅次於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但因他已72歲,必將於20大卸下政治局常委的職位,若循現行王岐山(74歲)模式,自常委退職後,可以陽春黨員的身分擔任國家副主席,黨內無任何職務,但排名僅次於七位政治局常委,並享受其政治待遇。

栗戰書此次出訪,不排除他是在為未來的職務暖身。除俄羅斯之外,此次栗戰書還訪問了蒙古國、尼泊爾及韓國,也是疫情以來首位出訪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拉攏蒙古與韓國有意對抗美國,而尼泊爾則屬印度的勢力範圍。

在訪俄之前,栗戰書曾稱,中國「理解並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局勢的立場,「我們正提供協助」,因而被外界解讀為「北京表明支持俄國入侵烏克蘭」。但依新華社的報導,栗戰書與普丁在海參崴會面時表示,中國願繼續與俄羅斯一道,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把高水平政治互信轉化為更多務實合作的成果。普丁則回應,俄中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俄羅斯對兩國關係和各領域合作成果感到滿意。若以栗戰書的職級,做此立場表達恰到好處,可讓外界猜測,但也向俄方有所交代。

依照近年中俄各項條約規定,整體而言,當前的兩國關係是「結伴不結盟」,也就是沒有協防義務,此與北約國家之間的關係相異。依此,若未來兩岸有事,俄國的立場也值得關注。但今年2月普丁在開戰前訪問北京,雙方領導人曾稱中俄關係不封頂,也就是任何問題都可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所謂「協作」關係,與一般的合作關係不同,因為涉及軍事合作問題。尤其,在對台關係方面,俄羅斯還提出「四不政策」,就是美國的「三不」再加上不賣武器給台灣,可見中俄關係緊密的程度。

此外,栗戰書也來到莫斯科,與俄國下議院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上議院聯邦委員會主席馬特維延科分別會談,並會見國家杜馬五大黨團負責人。在與杜馬議長沃洛金會談時,栗戰書透露「中方對涉及俄國核心利益問題表示理解和支持」,也無可厚非。不過,中國官媒對栗戰書挺俄的言論隻字不提,但德新社、CNN的報導內容,則與俄羅斯國家杜馬發布的中俄雙方會談聲明相吻合,可見中方的保留態度。

之後,栗戰書率領66人的大型代表團訪韓,部長級的南韓國會秘書長李光宰親赴機場迎接,並會晤南韓國會議長金振杓,還拜會了總統尹錫悅,與今年8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韓時遭韓方冷落,同樣是排名第三的重要人物,但沒有禮賓人員接機的情況迥異。此次雙方談及慶祝中韓建交30年,也討論了中韓元首高峰會,此乃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暌違七年後再度訪問南韓。可見韓方親美政策以裴洛西到訪為一轉折,這明顯符合「鐘擺理論」,從一端擺回另一端,之後韓方即可能走向中間路線。

20220301584021

中國要強化上合組織功能

由於俄烏戰事所引起的西方對俄制裁及美中貿易戰,筆者曾於今年4月提出「世界三分」的新理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上日本等國可稱為第一世界;受到西方排擠,並形成相互對峙的中俄兩大國為第二世界,是否加上印度等金磚國家,端視其能否頂得住西方國家的壓力;其餘的亞非拉國家為第三世界,正是各大國拉攏的對象。

習近平於9月中旬出席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並訪問哈薩克及烏茲別克,這是習自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首次出訪,更顯示在中共20大召開前,習近平的權力穩固。而此次出訪的重要目的,除了與普丁會晤之外,就是強化「上海合作組織」的功能。

「上合組織」的前身是「上海合作會議」,是1996年當時俄國總統葉爾欽方問上海,並驚嘆其繁榮發展,因而決定以上海為名的合作機制,並以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為目標。直至2001年轉化為上合組織,以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主旨,其中以中俄兩國為主導,再加上中亞國家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以及近年來的印度與巴基斯坦,而伊朗也於此次會議正式加入,被西方世界視為「亞洲的北約」,而這次習近平參加上合組織高峰會,自然有強化與俄國合作的意涵。

就地理範圍和人口而言,上合組織是世界最大的區域組織,成員國總面積約3,600萬平方公里,約為亞歐大陸總面積的3/5,人口大約34億,是世界總人口的43%左右,並占全球的國內生產毛額(GDP)30%以上。上合組織宣稱,其防務安全始終遵循公開、開放和透明的原則,奉行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任何國家及組織的原則,秘書處設在北京,工作語言為漢語和俄語。此次峰會共有15位國家領導人參加,除上合組織成員國外,還有土耳其總統厄爾多安。

由於中方保持低調,直至9月12日才宣布習近平出訪,這當然與美國參議院14日正準備審查「台灣政策法」有直接關聯,再加上與普丁會面事涉敏感。由於哈薩克是「一帶一路」的第一個出口節點,因而中方以此為這次出訪的第一站,而習近平此次訪問哈、烏兩國都受到最高規格接待,可見這些中亞國家對中國的重視程度。

此次峰會還發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撒馬爾罕宣言」,洋洋灑灑1.2萬餘字,內容包羅萬象,主軸自然是如何加強會員國之間在政治、經濟、社會與外交方面的合作,還特別提及「一帶一路」所做出的貢獻等,將高度強化該組織功能,還發表了針對國際糧食安全、國際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維護供應鏈安全穩定多元化等多份聲明。

此外,習近平還提出,中方願在未來五年為成員國培訓2,000名執法人員,建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反恐專業人才培訓基地,繼續發揮阿富汗鄰國協調合作機制等平台作用,中方將向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價值人民幣15億元的糧食等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此次還有包括土耳其與以色列、沙烏地等16個國家正準備加入該組織,盛況空前。

對「習普會」兩國態度有別

但對這次的習普會,兩國態度有別。直到兩人見面前,中國官方都沒有正式宣布會晤消息,但俄羅斯官方卻早已不斷釋出兩人要會面的消息,可見俄方確實比較有求於中方。

普丁當面告訴習近平,俄羅斯「珍視中國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所持的平衡立場」,莫斯科堅守「一個中國」原則,並譴責美國在台海的挑釁舉動。習近平讚賞俄羅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並強調中方願和俄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深化貿易、農業、互聯互通等領域務實合作,但並未指明烏克蘭。

普丁還暗諷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已「醜態畢露」,因絕大多數國家無法接受。普丁強調俄羅斯願和中方鞏固深化雙多邊溝通協作,擴大經貿、能源等重點領域合作。兩國經貿往來今年前7個月,比去年同一時期增加25%。此次是習近平2013年就任國家主席以來,第39次與普丁會晤。相較之下,美國總統拜登去年1月就職,到現在還沒有跟習近平見過面,只有視訊和通電話。

小結

依照當前美中關係的情況觀之,計畫11月在印尼G20會議上的習拜會是否照常舉行,好似岌岌可危。雖然依照美國行政機關對「台灣政策法」有所疑慮,參議院提案人也做出相應的修正,而這一會期因期中選舉而不易完成立法程序,但明年新的國會組成後,勢必捲土重來,這對於美中台三方必會產生極大震撼。

由此可見,當前的國際情勢已使得從大西洋直至太平洋的海權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圍堵歐亞大陸中俄兩國的態勢儼然成形,但是,西方國家越圍堵,中俄兩國關係會越緊密,上合組織的發展蒸蒸日上就是最佳證明。

(作者係政治大學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