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07 十月 2022

丘念台於1967年1月12日下午8時病逝於日本東京山王醫院,享年73歲。父親葉榮鐘於同年9月13日寫了〈我所知道的丘念台先生〉,但未發表,該文於2000年收入「臺灣人物群像」(葉榮鐘全集,晨星)。

20180641224

  我記得兒時每年大約會有兩三次機會看到丘念台來家看望父親。他來之前,一定會由其祕書來電詢問時間是否方便,有無其他客人。每次他都是一身藏青色的中山裝,不苟言笑,母親泡好茶要我們送入客廳,退出後,門就關上,即使站在門外,也聽不見聲音。辭去時也是不苟言笑,非常有威嚴。

誠如父親於文中所述「筆者在民國七年(1918)到東京留學的時候就聽到丘先生的大名,當時他不叫念台而叫丘琮」,但到1924年才與丘先生第一次見面,丘先生暑假歸省由粵赴日返校,途過台灣,專程赴霧峰拜訪林獻堂,而父親那時在林先生處當秘書。

父親極為推崇丘念台

二人真正的接觸是在1945年台灣光復後,丘念台寫信告知獻堂,台胞在粵的困難情形,並呼籲設法營救。1946年8月,丘先生發起組織「臺灣光復致敬團」赴南京獻金撫卹先烈家屬,致祭國父,晉謁元首,並擬到陜西祭黃帝陵。

父親隨團赴大陸前後滯留了30餘天,相信這30餘天內二人有密切的互動,返台後才有更進一步的交往。父親在〈我所知道的丘念台先生〉文中說「我們出生在割台之後,所受的完全是日本式的教育,對祖國的政治情勢一無所知。所以念台的周旋應對,以致於一舉一動都足以啟動我這單純幼稚的腦筋。他體格高大魁偉,但是思慮周密而感覺銳敏,一面又是心平氣和,謙恭有禮。經過這一次的接觸,他老人家似乎以我為孺子可教,所以另眼看待,以後一年間總有數次來台中,來了一定會到舍下看我。」

丘念台領導「東區服務隊」

父親的朋友中有過延安經驗的人,除了丘念台之外,另一位就是徐復觀。而難能可貴的是丘念台領導的「東區服務隊」是真正仿效延安精神身體力行的。

感謝藍博洲鍥而不捨的致力發掘白色恐怖的史實,我們才能由《幌馬車之歌》中鍾浩東、蔣碧玉的描述,了解當初東區服隊的點點滴滴。下面引一段書裡蔣碧玉說的「一直到勝利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這些隊員都加入了曾生領導的東江縱隊。那時候東江縱隊的人以為我們是丘念台的心腹,因而不敢與我們接觸。一般的國民黨員,卻因為東區服務隊的作風與共產黨雷同,而認為除了丘念台之外,東服隊都是一些左傾分子。我們就處在這樣的尷尬處境下找不到可以認同的黨。」

促成「台灣光復致敬團」

「台灣光復致敬團」是丘念台先生一手鼓吹促成的。1946年8月29日,林獻堂率台灣光復致敬團成員黃朝清、林為恭、林叔垣、葉榮鐘、姜振驤、李建興、張吉甫、鍾番、陳逸松、顧問丘念台,財務陳炘、祕書林憲、陳宰衡、李德松等15位由台北飛往上海,展開了為期37天的祖國之旅,除了拜祭中山陵,晉謁元首,赴南京捐錢撫䘏先烈家屬,赴西安祭拜黃帝陵,於10月5日結束。

從團員所留下的日記、回憶錄等,可以理解致敬團在祖國的生活點滴及和政府官員的互動。留下日記的有林獻堂,李建興,寫回憶錄的有葉榮鐘和丘念台。

2006年,60年後,由致敬團的秘書林憲老先生(時年88歲)和林光輝的奔走,組成了台灣光復致敬團後人團,循著先人的腳步到黃帝陵祭拜並立碑。我深感榮幸得以參加這活動,更重要的是,能將當初致敬團於耀縣遙祭黃帝陵,由父親所寫的「祭黃帝陵文」,立碑於黃帝陵。

東寧學會欲從事啟蒙工作

關於「東寧學會」,父親有以下描述「民國36年(1947)冬,我們幾個同志感覺,本省與祖國隔絶半世紀,台胞在此期間所接觸到有關祖國的消息,都是經過日人一番剪裁染色,因此和事實頗多出入。」更有感於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惡端,不容台人教育自己的同胞。一切教育言論皆操在日人手中,就連通俗的講習會、演講會也多方阻撓,「所以很想組織一個團體,來從事文化的啟蒙運動。大家推我和念台先生商量,並請他出來領導,結果遂於36(1947)年12月21日在台中市成立「東寧學會」。

然而,丘念台在其回憶錄《嶺海微飆》中,對於「東寧學會」有以下的描述「我計議中的黨的外圍組織,其命名起初想用台灣政治協進會,或台灣協進會、東寧協進會(東寧是台灣在鄭成功時代的名稱)等,後來和前主任委員(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即當時社會處長的李翼中商定用東寧學會的名稱。」

父親於文中說,「原來『東寧學會』這個名稱乃是丘念台在東京留學時,和當時台灣留日學生所組織的團體,因為避免日本警察的監視,不敢稱台灣而代之以東寧。」然而好景不長,父親於1948年5月接到台中市政府一紙訓令:「事由:奉電轉知該會未經依法請准,組織不得擅自活動希知照由。」對於祖國政治情勢一無所知的父親,本以為有丘念台為顧問的「東寧學會」可以好好開展群眾的文化啟蒙運動,可惜,事與願違,它活生生地被扼殺了。相信這對父親和丘念台都有某種程度上的打擊。

丘念台毅然決然回到台灣

2006年9月11日,林憲和我們一起到了西安的西京招待所,當他發現所有的陳設與60年前無異,便走到一張桌子前興奮地叫我「葉蔚南,當年你父親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寫下了祭黃陵文」。隔年林憲便與世長辭了。

據家姊葉芸芸轉述,林憲曾告訴她,1949年廣州解放的前夕,他曾陪丘念台去廣州火車站見葉劍英,他在外面等候,丘念台出來後告訴他,「葉劍英告訴我全國就要解放了,無需再回台灣,留在袓國為新中國奮鬥」。

在丘念台的回憶錄裡,有下列描述「民國38(1949)年10月12日午間,廣州國軍開始撤退,我不得不籌謀離穗計畫,便和友人南武中學校長黎傑和監察委員袁晴暉等約同明日赴港。當我回到廣州市長泰里寓所時,不料已有共首葉劍英派來的人在等候著。他提出代表葉劍英的來意,說是毛酋勸我不必跟著政府撤退,將來要我幫忙他們做台灣的工作。還說共軍和葉共明天就可入城,恐怕城裡不很安全,明天歡迎我到沙面60號房(原租界基督堂)居住。」「當晩祕密趕緊收拾行李,在10月13日清晨4時,也是廣州淪陷的那一天,和祕書梁傑英等一行四人,選定向西不向南的脫逃路線,搭輪渡到江門石歧,繞道澳門乘船去香港。」

林憲一輩子跟隨丘念台,沒必要在丘念台過世、台灣解嚴後告訴家姊這一段歷史。儘管他的轉述與丘念台的回憶錄有些差距,但兩者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解放台灣是必然之勢。那為什麼丘念台會選擇返回台灣,而沒有留在祖國為新中國打拚呢?

丘念台在台灣光復隔年,就組織「台灣光復致敬團」,顯然在台灣與內地之間是想扮演一個橋樑的角色,讓對祖國毫無了解的廣大台灣人民,對祖國能有較多的了解,這應該是他義無反顧回到台灣的原因。

最後,我要說一句公道話,有人對丘念台有負面說詞,包括批評他是個「半山」,我認為他不是我們所認知的半山(回台接收的台灣籍官員),他是一個真正想要做事,希望扮演良好橋樑的人。他對國共兩黨皆有批評與期許,而他是站在大家都是一家人的立場上,説說了他認為該說的話。

(作者係葉榮鐘次子)

週五, 07 十月 2022

鄒韜奮與曾虛白皆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記者和出版家,前者去世時被中共中央追認為共產黨員,後者赴台後任中央通訊社社長、政大新聞研究所教授等職。儘管兩人政治立場不見得相同,卻始終相知相惜。

20180641223

鄒曾二人同庚同窗同道

  鄒韜奮與曾虛白同庚(均誕生於1895年)、同窗(先是南洋中學,後是聖約翰大學國文系同學)、同道(均以新聞出版為業)。

鄒韜奮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1926年,他因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黃炎培的提名,擔任該社《生活》周刊的主筆,實現了他從事新聞工作的夙願。以後,他還創辦生活書店,主編並創辦多種刊物和報紙,成為進步文化的堡壘。尤其是在「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機日甚一日,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義憤填膺,為此,鄒韜奮將宣傳抗日救國作為《生活》周刊的中心內容,從而不斷受到反動勢力的迫害,致使其六次流亡,一次坐牢,但他戰而不屈。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在上海不幸病逝,中共中央追認他為共產黨員,並在唁電中對這位奮鬥不息的文化戰士予以高度評價。

曾虛白,同樣是新聞事業的名家耆宿,早在1932年就在上海創辦《大晚報》,任總經理兼總主筆。1937年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第五部國際宣傳處處長,1947年任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1949年到台灣,歷任中央通訊社社長、中國新聞學會主任委員、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等職,主編過《中國新聞史》,1994年在台北病逝,成為名副其實的期頤壽翁。

《大眾生活》遭到查封

在鄒韜奮心目中,曾虛白是「新聞界的一位經驗學識俱富的健將」,是他的老友。尤其在丁丑事變前,出於對抗日救國的共識和對新聞出版事業的熱愛,使他們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1935年11月,鄒韜奮在上海創辦《大眾生活》周刊,提出:「團結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張,這與不久後爆發的要求抗日救亡的一二九學生運動所提出的政治口號不謀而合,故《大眾生活》深受讀者歡迎,發行數量很快達到20萬份,國民黨當局對此大為惱怒,先是由國民黨復興社總書記和中央宣傳部部長找到鄒韜奮,逼迫他停止抗日宣傳,但遭到鄒的嚴詞拒絕,不久,又有海上聞人杜月笙出面「擔保」,誘騙鄒前往南京,許以要職,鄒再次拒絕。《大眾生活》因此遭到查封,韜奮的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脅。

鄒在香港創辦《生活日報》

為保護鄒的生命安全,生活書店理事會決定派韜奮等人離滬赴港,創辦《生活日報》和《生活星期刊》。與此同時,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加緊和抗日救亡活動的不斷高漲,以宋慶齡為首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於1936年5月31日在上海成立,鄒韜奮以其社會聲望和能力,與沈鈞儒、馬相伯等15人當選為執行委員。

鄒韜奮到香港後,費盡周折,《生活日報》創刊號終於同年6月6日深夜誕生了。當他從印刷機上接下第一份報紙時,快慰得喜淚盈溢。雖然流亡在外,但韜奮一直關心著國家安危、民族存亡,他在《生活日報》創刊詞中提出「報人應該是民眾喉舌」,「本報的兩大目的是努力促進民族解放,積極推廣大眾文化,這也是從民眾的立場,反映全國民眾在現階段內最迫切的要求。」作為救國會的執行委員,他更將「喚起民眾,共同奮鬥來抗敵救國」作為他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誠然,由於受財力、印刷條件的限制,受香港新聞檢查制度的桎梏,初創時的《生活日報》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為了與朋友分享快樂,更為了傾聽批評和指導,鄒韜奮將最初兩期《生活日報》郵寄給正在上海主辦《大晚報》的曾虛白。就在這時,一些蓄意詆毀的謠言也不時傳出,有人說,韜奮辦報的資金是由南京某位巨公資助,條件是鄒不在上海辦報;也有人說,韜奮為兩廣某派勢力所操縱,辦的是機關報。這些謠言在新聞界內外瀰漫開來,使韜奮感到「莫明其妙的冤屈」。就在這最需要人理解、支持的時刻,曾虛白給鄒韜奮寄來了熱情誠懇的慰問信,信中說:

韜奮學兄:連讀賜寄《生活日報》兩期,異常高興。不客氣的說,從報人技術的眼光來批評,這兩期我實在不敢恭維,並且要說一句太簡單了;可是從朋友的立場說,惟其簡單,可以證明你這份報經濟的並不充裕,間接證明了我在此間聽到許多不利於你的謠言的毫無根據。你還是純潔的,還是在種種不利的環境中掙扎苦鬥著。就憑著這一點信念,我感到非寫幾句去安慰我海南奮鬥的同志不可了。

從你的報上接二連三的×××記號上看來,我知道港方檢查壓迫的厲害或者更甚於上海;從你們引《時事新報》《阿國慘敗的教訓》句中,也發現了大批×××記號一點上看來,知道你直接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比較我們更要厲害。咳!在這時代何處真是言論自由的樂土!我同情你的苦痛,可是我不贊成你在港出版的計畫。弟制虛白手啟。六月十七日。

曾虛白在信中,除對鄒韜奮表示慰問和同情外,還針對《生活日報》在編排上需要改進之處提出四點建議。所以鄒韜奮稱曾虛白的來函是「一封充滿著誠摯友誼和主持正義的信,好像在我患難中從天上降下來,使我發生很深刻的感動。這也是我生平最不能忘卻的一件事。」「曾先生是新聞界的一位經驗學識俱富的健將,他的指教是很可寶貴的。」

曾虛白支持「七君子」

同年8月初,《生活日報》在香港停刊,移往上海籌備出版,但由於國民政府的阻撓,復刊計畫始終未獲批准。鄒韜奮回到上海後,一面利用所辦《生活星期刊》等刊物積極開展抗日宣傳,一面與救國會的幾位負責人為抗戰事宜而磋商忙碌。同年11月22日深夜,國民政府以「危害民國」的罪名,將在上海的救國會領袖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僕、沙千里、王造時、史良逮捕入獄,史稱 「七君子」 之獄。

事件發生後,中共中央立即通電營救,宋慶齡、何香凝等人發起「救國入獄運動」,宣稱「愛國無罪,則與沈鈞儒等同享自由;愛國有罪,則與沈鈞儒等同受處罰。」救國會領導人被捕激起了各界人士的義憤,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營救活動。對此,曾虛白也表達了他要求盡快釋放救國會領袖的鮮明態度,他在自傳中憶述:

淞滬戰爭結束之後,24年9月18日上海就有所謂「上海抗日救國大同盟」的活動,發表「九一八」四周年紀念宣言,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這個會的中心人物是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王造時、沙千里、史良、章乃器七個人。我要承認,他們發起這個運動時純粹是愛國動機,絕對沒有任何左傾思想,因此當時《大晚報》是竭力擁護這運動的一份報紙。我本人也跟這七人結為同志,特別此中的鄒韜奮是我聖約翰大學的同學,創辦一家「生活書店」,相當成功。他曾勸我放棄《大晚報》,他願投資跟我合辦一份真正為國家服務的新報紙。我很受他的感動並允慢慢考慮。可惜不久他就病死了。

順便說一下,《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介紹曾虛白生於1894年,看來是錯了。因為在《曾虛白自傳》的第一句就明確寫著「我是在甲午中日之戰後一年(乙未,亦即是民國紀元前17年),農歷3月25日,在江蘇省常熟縣城內西山塘涇岸,我的祖宅內來到這個人世的。」

(作者係常熟市檔案館原館長,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理事)

週五, 07 十月 2022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簡言之,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春,鄧小平的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新階段。199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從此進入新的時期。

在改革開放政策下,過去40年,中國大陸先後成立了多個經濟特區,例如:1980年國務院將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設為經濟特區;1988年5月10日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在北京成立;2010年5月設立喀什經濟特區,帶動西部地區協同發展;2013年9月29日成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均獲得良好成績。2017年4月1日,國務院決定在雄安特區設立國家級新區;2018年4月14日,國務院發布指導意見,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並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該報告又說,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週五, 07 十月 2022

盧文端,1948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1954年隨母親移居香港。現任香港榮利集團董事局主席。

歷任主要公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並擔任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二屆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福建省政協委員、世貿聯合基金總會永遠榮譽主席、中國和平統一基金會榮譽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全港各區工商聯會會長、閩港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顧問、清華大學研究基金會副會長等。2018年9月1日,當選中國僑聯副主席。

現任香港民建聯監委會主席、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

20180641222

問:日前您參加了香港、澳門各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於11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見到習近平主席,請問您對習主席的講話有何感想?

答:習近平主席一開始就說,「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的地位是獨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貢獻是重大的,所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他接著細數了港澳同胞發揮的六大項作用,讓我深受感動,也想起了自己在1980年代回內地設廠,當時國家建設非常依賴香港的資金和技術,而內地有大量勞動力,兩者優勢互補。我個人的親身經驗說明了40年來,香港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最大的受惠者。

習主席不僅對港澳同胞在改革開放中的貢獻和作用充分肯定,並表達衷心感謝,而且強調中國新時代遭遇世界大變局,應對的方略仍然是堅持改革開放,而香港在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仍然具有特殊地位、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他提出四點希望,讓我看到了香港的發展方向,增強了我對未來的信心。

問:請問您認為在面對中國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開啟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之際,香港社會最關注的問題有哪些?

答:香港人關注兩大問題。一是香港的作用是否還會像過去那樣受到重視,以及香港能否在國家改革開放中得到新的更大發展?二是中國新時代遭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不穩定與不確定性大增,美國又對華發起貿易戰,香港如何面對?

習主席的一席話,給了我明確的答案。

第一,習主席肯定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仍然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習主席對港澳寄予厚望,提出四點希望:一是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二是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三是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四是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他還特別強調要關心青年,要為港澳青年發展多搭台、多搭梯,創造有利於青年成就人生夢想的社會環境。

第三,習主席特別囑託要抓住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香港可以作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雙向投資和貿易往來,拓展市場空間,謀求發展新動力。香港也可以發揮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專業服務等獨特優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化程度和發展水準,為香港開拓發展空間。

我認為,習主席新時代方略仍然倚重香港,是香港的幸運,更是香港的機遇。香港應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依託,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平台,在新一輪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又帶動自身更大的發展,造福港人。

問:您和多位知名人士在2009年成立了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請問該會宗旨為何,過去9年來舉辦過哪些重要活動?最近您又連任理事長一職,您對該會未來有何展望?

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的宗旨是:廣泛聯繫和團結香港各界人士,宣傳「一國兩制」經驗,密切港台關係,深化港台交流,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早日實現兩岸和平統一。

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是本會的總監。本會實行理事制,下設工商專業委員會、社會事務委員會、青年委員會、文化委員會、港台交流委員會等5個專委會。本會現有理事逾500位,其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共計61位,並有香港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促進總會、香港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港台青年交流促進會、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等11個團體會員。這些團體會員積極參與了本會的活動,我們也對團體會員所舉辦的各項活動予以支持。

過去9年,我們舉辦了多場對兩岸意義重大的活動,包括「九二共識」20周年系列活動;「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70周年大會;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紀念兩岸交流30周年大會,11月13日我們又舉辦了《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每一場重要活動,我們都邀請了台灣各界人士,為探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獻策獻計。

今年8月,本會選出第三屆理監事,除了我連任理事長,林建岳連任監事長外,姚志勝當選會長,陳亨利當選執行會長,他們都是一時之選,也十分關心兩岸關係。本會將致力於做好兩岸青年工作,提供資源平台,共同分享大陸經濟發展成果,推動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問:您認為香港在兩岸關係中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答:我一直認為,香港是兩岸交流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在兩岸關係中一直扮演重要而特殊的角色,「九二共識」就是在香港會談後達成的。而且,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對兩岸早日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有重大的指標作用。我也因此認為,這次在香港舉辦《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特別具有意義。

40年前,《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新的歷史條件下爭取和平統一的方針,開啟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階段。今年也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這兩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時間點緊密相連,並非一種偶然的巧合,而是清楚顯示和平統一與改革開放有著密切關係。正是有了改革開放,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發展取得豐碩成果,不僅為大陸帶來巨大的變化,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兩岸關係的發展。

香港回歸21年以來,雖然仍有一些地方有待改進,但實踐已證明,「一國兩制」是香港順利回歸、保持繁榮穩定的不二選擇。尤其,香港特區政府這兩年為所當為,依法行事,態度親民,但反「港獨」、反外部勢力介入的立場堅定,我相信香港可以繼續當好「一國兩制」的先行者,為推動兩岸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週五, 07 十月 2022

10月23日,日本放送協會(NHK)發表專文指出,在實施39年後,日本政府希望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於今年結束。今後,雙方建立「發展合作對話」,在平等基礎上共同支援其他發展中國家。

20180641221

ODA曾發揮一定功能

  日本對華政府援助始自1979年,正值大陸改革開放的第二年,面臨資金、技術緊缺和能源供應緊張、基礎產業落後等問題。日本提供3兆日圓援助,包括有償資金合作(日圓貸款)、無償資金合作和技術合作,既支持了中國經濟增長,也改善了日企在華投資環境。其中,日圓貸款為援助主體。無論中日關係如何,日本是中國最大援助國的事實從未改變。

至今,日本對華援助總額為3.65兆日圓(按近期匯率,折合約2,551億人民幣),援建專案均為規模大、週期長、技術要求高和施工難度大的基礎項目,幾乎遍布中國所有省份。具有代表性的建設包括:京秦鐵路電氣化改造、南昆鐵路、北京首都機場、上海寶鋼、上海浦東機場、武漢長江第二大橋、北京汙水處理等。醫療領域方面,1984年開院的「中日友好醫院」,也是日本無償資金援建,對控制傳染病和培養醫療領域人才方面貢獻極大。

日本從對華援助中獲利

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進入貸款償還期。隨著美元貶值和日圓升值,中國償還日本的貸款也逐漸升值。在日圓貸款被用於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專案時,根據附加條件,大陸須向日本購買機械和原材料等,這讓資金流回日企,並幫助日本企業進軍中國市場。此外,日本曾把一些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轉移到中國。

2008年日本政府終止有償援助,不再提供新的日圓貸款。NHK報導,今年在完成最後專案後,結束對華援助。2016年,日本無償援助項目包括安徽黃山仙源鎮河道整治工程、黑龍江省防止焚燒秸稈改善空氣專案等。目前計畫在平等基礎上討論新的合作方式,共同推進在第三國基礎設施的合作。今年9月,為推進在協力廠商市場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合作,中日兩國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官民合作機制首次會議,首先將就投資泰國高速鐵路的項目展開合作。

2010年,中國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日本隨即大幅削減對華援助。當時的日本外相前原誠司認為:ODA專供支援發展中國家,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再進行援助就有些不合情理了。

事實上,自從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軍力增強,日本國內要求調整對華援助的呼聲高漲,貸款援助金額在2000年達到2,000億日圓的最高峰後,便開始減少。2017年9月,《東京新聞》刊出〈日本對華日圓貸款實施結束〉專文指出,日本向中國提供的日圓貸款於當月26日結束,累計超過3兆日圓的有償資金合作,終於完成歷史使命。

日美安保條約仍是罩門

日本對華巨額貸款的情義既深且重,應該是北京當局一再壓制大陸群眾反日情緒的核心因素之一,不過,國際大環境的多變,更是習近平寧採「以和為貴」方針的主因。美國川普政府祭出對華貿易大戰攻勢,北京即使見招拆招,也只能居於被動迎戰的劣勢,根本無法與實力依舊強固的美帝比肩叫板。朝鮮半島呈現和局,當然有助於東北亞安定,但若日本無法改變依附美國的心態,「日美安保條約」最終還是中國走出太平洋第一島鏈、布建「一帶一路」戰略的最大威懾。

保衛釣魚台運動萌芽於60年前,原本是最能貫通兩岸三地民族團結意識、抗日禦侮的神聖火種,但由於今年適逢中日簽訂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美國又刻意在台灣及南海周邊海域不斷挑釁,全球華人保釣運動跌入更沉默、更孤立的歷史低潮。

其實,兩岸曾有多次共同保衛釣魚台的契機,但是,台灣綠獨政府至今拒斥「九二共識」,復對大陸崛起產生無端的恐懼,再加上「親日抱美集團」不斷興風作浪放肆狂言,更招惹共軍機艦在台灣四周海空繞行,真可謂愚不可及。

習近平於11月20日首次前往菲律賓正式訪問,太平島守軍卻在「九合一」選舉前夕的11月23日舉行實彈演習,而在東海海域拖延近60年的釣魚台問題,更被打壓到了「委曲也難以求全」的地步。不斷自我矮化而無感於邊緣化的台灣朝野,今後如何再有勇氣奢談保釣,甚至倡議光復釣魚台?

(作者係前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

週五, 07 十月 2022

日本與中國長期存在著競爭與合作兩種矛盾的關係,因此日本對大陸改革開放至今的發展非常關注,尤其對自己在科技業長年領先的優勢逐漸被超越,感到憂心忡忡。

20180641220

  在日本人眼裡,中國大陸經過40年改革開放,已全面脫胎換骨,近年來更出現很多新興事物,例如深圳有用人臉認證、支付的無人超市,自動運行的公交車,整個城市就是運用網路、人工智慧(AI)、大數據等最新技術的展示場,而且大陸各地新設施陸續出籠,這讓日本人認知到,穩居亞洲龍頭百餘年的科技優勢,即將被中國的科技大軍超越。

大陸培育匯集各領域人才

改革開放迄今,大陸留學風氣越來越盛,且絕大多數人學成後都選擇返回大陸就業。歷年返國的「海龜」攜回最新資訊及AI等尖端技術,支撐著中國持續成長,大陸企業也多會拔擢有留學經驗者,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先進地域,誕生許多IT相關投資企業,吸引國內外資金流入,拉動技術開發與商業良性循環。現在中國變化速度比歐美國家更快,亦賦予了新興企業躍升的契機。

大陸本身除了大學研究體系外,尚有直屬於國務院的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全大陸有12個分院及104個各領域研究所,以加州理工學院為範本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也隸屬於中科院,人員多、設備新。但大陸政府機構更推動採用外國專家的「千人計畫」,2011年啟動,招聘世界頂級學者,到2017年已聘請了381位外籍專家。很多外國學者退休後都選擇到大陸繼續做研究,包括多位日籍教授。全球各國每年申請應聘的有數千人。

而日本則是被劃一的人事制度綁住,雖然也有高薪聘外國一流研究人員的制度,但僅限於理化研究所等三個研究機構,2016年啟動後只聘請了數人。相較之下,大陸科研教育的人事制度比日本靈活、吸引人。

日本文部科學省一直緊盯大陸的動向,據其資料,2015年大陸大學、研究機構、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的總和為42兆日圓,是1987年的40幾倍,而當年日本的研究開發費是中國的近10倍。2009年中國趕上日本,2015年雙方差距拉大到25兆日圓;研究人員,中國有162萬,日本68萬。

大陸科技具有爆發潛力

2008年東京工業大學細野秀雄教授首次驗證出含鐵化合物的高溫超導特性,掀起了世界研究熱潮,但之後卻是中國接連提出新的研究成果。中國基礎研究雖起步晚,但經常後來居上。

猴子轉基因原也是日本最拿手的,2009年曾注入螢光蛋白質基因、成功誕生了世界第一隻身體會發光的長尾獼猴,帶動用猴子進行各種疾病研究的浪潮。然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已成功移除有關自閉症的遺傳基因,成果超越日本。大陸是大量採用猴子來做腦科學研究,以開發憂鬱症、失智症藥品及研創AI理論等產業應用。

又如無人機(Drone)。歐美企業大約2000年左右就開始將無人機商品化,但將之當作玩具,幾乎都賣不出去。而2006年在深圳成立的「大疆創新」(DJI)於2013年問世採用小型攝影機、電池的空拍無人機,至今該公司占了全球七成的市場。東京大學鈴木真二教授說,歐美企業不是輸在技術,而是敗在商品的附加價值和品牌,「締造出獨自市場的DJI是個全新型態的中國企業」。

另外,2016年8月大陸發射了研究「量子通訊」、稱作「墨子」的人造衛星;同年9月貴州啟用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今年8月在廣東東莞大朗鎮的「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大型設施竣工,裡面設備有96%為自製,顯示大陸科技有著很強的爆發力。日本沒有這類設備,因而認為中日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會逐漸拉大。

日企盼與中國共同研究

大陸的核能電廠、高速鐵路都比日歐美晚了數十年,但現在這兩項產業技術已趕上日本,頻頻與日企在世界各地競爭訂單。今年7月,日本大阪商工會議所赴深圳參觀「華為技術」總部,看到防範犯罪的人臉辨識系統,慨嘆「在革新技術上,日本比中國先進的觀念應該要改變了」。

日本《讀賣新聞》今年曾分:新時代、科技強國、新日中關係三個系列,每系列5篇專文,報導大陸改革開放的現況,從中可看出日本最在乎大陸的科技潛力,不少學者早就呼籲,與其跟中國斤斤計較「威脅」,倒不如結成夥伴,相互支持、學習,希望跟中國同行「建立互信」,「積極共同研究」;這或許也是安倍政府近日與中國快速改善關係的潛在因素吧。

週五, 07 十月 2022

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在主旨演講中說: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20180641219

  習近平指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進而,習主席提出包括激發進口潛力、持續放寬市場准入、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以及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等五個中國持續開放的具體措施。

演講中,習主席語帶感性地說: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千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習主席講這句話時,聲音發自丹田,聲音略微顫抖,讓現場觀眾也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鳴。

40年前廣東成為經濟特區

10月23日,習近平主席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沒有人知道他站在最靠近香港的東人工島上,望著浪花滾滾的伶仃洋時,內心有什麼樣的感慨。

1977年鄧小平復出後,將廣東作為他復出後與葉劍英元帥在南方調研的第一站,卻在廣東調研期間得知,廣東民眾的「逃港」現象愈演愈烈。鄧小平在離開廣東前留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這不是軍隊可以解決的。

不久之後,一位受鄧小平重託的領導幹部習仲勳就任廣東省省委。他在廣東任職期間,深入「逃港」一線的深圳、惠陽等縣市調研,就地解決當地民眾多年未能解決的生產生活問題,穩住了一批「心動、準備行動」的廣東民眾。而跟隨這位領導一同深入基層調研的,有一位正在清華大學讀書,暑假來粵探望父親的大學生,他就是習近平。

當年,習仲勳等廣東省領導班子大膽地提出設立「經濟特區」的構想,奠定了今天中國改革開放的堅實基礎。40年後,當這張照片中的長輩們一一逝去,只剩下那個看著父親背影的大學生,他豈能不感慨萬千?在接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時,習主席動情地這樣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這麼走過來的,一國兩制就這麼走過來的。

改革開放須克服新挑戰

中國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絕非一場期中選舉即可輕易終結,更何況,對中國全面施壓已成為美國朝野政黨的共識。面對新挑戰,中國向世界發出改革開放不停步的決心。

整理習近平近來對改革開放的談話,可以知道,中國改革開放的未來方向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積極穩健。習近平在深圳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時強調,「我十八大以後第一站就是到了深圳,到了廣東。十九大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還是要再到廣東來,再到深圳來。我們就是在這裡向全世界宣示,中國改革開放不停步。」

二、開放包容。習主席在進博會開幕式上說,我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行高水準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三、扎實苦幹。應邀到珠海格力電器公司考察時,習主席鼓勵年輕的研發團隊,從大國到強國,實體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必須靠自力更生奮鬥,靠自主創新爭取,希望所有企業都朝著這個方向去奮鬥。

40年,一個國家從貧窮走向富強,從落後走向繁榮。這條已經被歷史驗證為正確的改革開放道路,中國不停步,永不停步!

(作者係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

週五, 07 十月 2022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告了大陸改革開放的開始,到今年已整整40年了。在這期間,大陸經濟雖有一些波折起伏,但成長持續不斷,改革開放的成果,刷新了近代各國經濟發展的紀錄。

20180641218

  比較各國的經濟實力,最常用的指標自然是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國一年之內生產的貨物與服務的產值。GDP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以匯率計算的GDP,一種是列入物價考慮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GDP。下面所引GDP,除非特別說明,都是以匯率計算的GDP。

大陸GDP大幅提升

1978年大陸的GDP是2,141.6億美元(以下同),美國是22,760億,美國的GDP是大陸的10.63倍。40年間,大陸的經濟體制逐漸由計畫經濟轉到了公有制企業和民營企業各有其角色的市場經濟,大陸經濟也有了大幅的提升。2010年大陸的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美國的GDP為19.39兆,大陸的GDP為12.01兆,如果加上香港的3416.59億和澳門的498.02億,整個大陸的GDP是美國的63.97%,接近三分之二。

美國與大陸也是世界上GDP超過10兆僅有的兩個國家。如果以購買力平價的GDP來看,大陸的購買力平價GDP在2014年已經超過了美國,2017達到23.15兆,是美國的百分之119。

由於發展中國家一般物價比較低,使用購買力平價會提高發展中國家的GDP。GDP是由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種產業組成的。中美兩國的發展進程不同,這三種產業所占百分比相差很大。美國的比例是0.9:18.9:80.2;而大陸則是7.9:40.8:51.6。美國的GDP有八成以上是服務業,而服務業的產值與人力成本有很大的關係。正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會提高發展中國家的GDP,而匯率的GDP會抬高發達國家的GDP。因此,要確實比較中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在GDP數字之外,還應該進一步探討兩國GDP背後實體經濟的數據。

外貿總額與美國爭第一

在21世紀的今天,什麼樣的實體經濟數據最能代表一國的經濟實力呢?筆者以為,外貿和發電量應該最具有代表性。因為出口額代表一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進口額代表一國的購買力。大陸的出口額在2007年超過美國,2009年金融海嘯後又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今天。2017年中美的出口額分別是22,633億和15,467億,差距已經不小。進口方面,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大進口國,大陸的進口額在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位。出口與進口加在一起的外貿總額,大陸在2012年超過了美國,2016年美國小幅反超大陸,2017年大陸又重新奪回第一位,兩國的外貿總額分別是41,052億和39,562億。

發電量、鋼產量超過美國

美國的發電量保持世界第一位已經有一百多年,大陸的發電量卻在2017年超過了美國,此後大陸一直保持領先。2017年兩國的發電量分別是64,951和42,818億千瓦小時,美國的發電量只有大陸的65.9%。

鋼產量和能源消耗量代表一個國家經濟的活動力。大陸的鋼產量在1993年超過美國,1996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鋼產量最多的國家,以後一直保持這個地位。2017年大陸鋼產量為8.317億噸,美國只有81.6百萬噸,日本有104.7百萬噸。大陸的鋼產量約為日本的8倍、美國的10倍。近年來,大陸鋼產量幾乎達到世界的一半,2017年占世界的49.23%。在能源消耗量方面,大陸也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國家。2017年大陸和美國的能源消耗量分別是3,132.2和2,234.9百萬噸油當量,美國是大陸的71.3%。

汽車銷量全球第一

汽車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也與國民的消費能力有關。大陸的汽車產量在2008年超過美國,2009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位,這個地位一直保持到現在。2017年,大陸的汽車產量是2,901.54萬輛,美國為1,118.99萬輛,日本969.37萬輛。不過,大陸生產的汽車有許多是外國廠商的品牌,自主品牌只有40%左右,因此這個數據還不能真正代表大陸汽車工業的實力。

至於汽車銷量,大陸在2009年超過了美國,此後一直保持第一位。2017年,大陸、美國、日本、德國的汽車銷量,分別是2,912、1,758、523和381萬輛。大陸的汽車銷量已經超過美、日、德三國的總合。2017年大陸的汽車產銷量分別占世界的三成左右。以大陸人口現在占世界的18.6%來說,這些產銷數字非常可觀。整個製造業的產值,大陸在2010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位。

公路、鐵路大陸都超前

在交通方面,美國的總公路里程雖以665萬公里,超過大陸的477萬公里。但在高速公路方面,到2017年底,大陸已有13.65萬公里,而美國只有7.7萬公里。

鐵路方面,美國和大陸的對比更是顯著。美國與大陸的鐵路總里程各為25.7和12.7萬公里,分別占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但是美國的鐵路大多以貨運為主,屬於客運的很少,電氣化的程度很低,速度也很慢。在高速鐵路方面,對比更為強烈。美國的鐵路只有在東岸大約54公里,車速勉強可以稱之為高鐵。而大陸到2017年底,已經有2.5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6.3%。

城市交通方面,全世界20個里程最長的城市地鐵系統中,大陸占了9個。上海和北京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各為644和599.3公里。相比之下,紐約和東京只有424.9和316.3公里。

超級電腦進步驚人

商業方面,美國的財富(Fortune)雜誌每年都列出世界前500大的公司。2005年,美國、大陸和日本分別有176家、16家、和81家進入前500強。到了2018年,這些數字已經變成126家、111家和52家。大陸公司的成長頗為可觀。

在超級電腦方面,大陸的進步更是驚人。由世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團體,過去20多年中,每年6月和11月分兩次發表世界最快500台超級電腦的名單。2000年11月,美國有234台,大陸掛零。到了2010年11月,美國有276台,大陸有41台。大陸擁有的數量雖然還遠比美國為少,但此時大陸的「天河一號」首次成為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電腦。

2013年6月,大陸的「天河二號」成為世界最快的超級電腦,並保持這個記錄到2016年。2016年6月,大陸的「神威太湖之光」成為世界最快的超級電腦,並首度使用國產的芯片,「天河二號」退居第二位。2018年11月,美國的「頂點」、「山脊」成為世界前二名超級電腦,「神威太湖之光」退居第三位,「天河二號」為第四位。至於500超級電腦中的台數,大陸首先在2016年6月,以168台比165台超過美國。後來兩國短兵相接,互有勝負。2018年11月,大陸以227台對109台大幅超過美國。大陸占了世界500台超級電腦的41.2%,美國只有24.8%。

科技研發追趕成績顯著

支撐高科技產業的自然是科技的研發。在這方面,大陸追趕的效果也很顯著。在發表的工程論文數量方面,大陸在2007年超過了美國。到了2017年,大陸與美國的工程論文數量分別是160,729篇和86,125篇,美國是大陸的53.5%。

在更深一層的物理和天文方面,大陸在2013年超過了美國。到了2017年,大陸與美國在物理和天文方面的論文數量分別是82,846篇和59,452篇,美國是大陸的71.7%。2017年,大陸在數學、化學、材料、計算機這幾方面的論文數量都已超過美國。不過,由於美國在人文、生物、醫學等領域的論文比大陸多,美國的論文總數仍以62.64萬篇勝過大陸的50.86萬篇,分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綜上看來,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大陸的經濟實力的確上了一個台階。不過,大陸的經濟仍有「大而不強」的毛病,高新技術的產品比較少,也缺少品牌,附加價值不夠高。英國的普華永道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簡稱PwC)在2017年2月發表的各國經濟評估指出,到2030年中美兩國的GDP大約分別是26.49兆和23.47兆,大陸將會超過美國。到了2050年,中美兩國的GDP會達到49.85兆和34.10兆,到那時候大陸的GDP將會是美國的146/100,也就是大約一倍半。

兩派學說針鋒相對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在2011年9/10月份的那一期,同時刊出兩篇打對台的文章。一篇是美國世界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的印度裔研究員蘇布拉曼尼恩(Arvind Subramanian)發表的〈無可避免的超強─為什麼中國的霸權是無可置疑的〉(The Inevitable Superpower-Why China’s Dominance Is a Sure Thing)。另一篇是澳洲雪梨大學巴本尼斯(Salvatore Babones)寫的〈中等王國─中國崛起的浮誇與現實〉(The Middling Kingdom-The Hype and the Reality of China’s Rise)。

前者認為,到了2030年世界權力並非多極,而是在中國霸權之下幾乎單極的世界。使用匯率與購買力平價GDP的平均值,中國將占世界的20%,而美國不到15%。中國的外貿將占世界的15%,比美國多一倍。那時中美之間的相對差距,比1870年大英帝國在其鼎盛時期,與對手的差距還要大。

後者卻認為,中國經濟在1990到2010年間增長很快,主要是由於城市化、生育率下降的關係,這些因素在未來都不可能重複。如果政治不開放,中國生產鏈的附加價值就不會提升。中國人口在2020年之後會下降,而美國人口還會上升。而且,美國的地理位置較好,其鄰國不是友邦,就是國勢遠不如美國。中國的鄰邦日本、韓國、越南、俄羅斯和印度,則都是相當強勁的對手。中國的角色雖會增大,但不會支配亞洲,更不可能統治世界。

結語

從上面的討論看來,大陸的GDP在不遠的將來應可超過美國,但人均GDP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仍需半個世紀以上。大陸實體經濟多項指標已與美國並肩甚至超過,但仍有「大而不強」的毛病,高新產品不多,也欠缺品牌。中國必須提升軟實力,致力於創新和文化復興。

未來的世界將是中、美「二超多強」的時代,2030年的前四大經濟體將會是中國、美國、印度和日本,四個當中有三個在東亞,東亞因而將會成為世界的中心地帶。展望將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以預期,中華兒女可以拭目以待。

(作者係清華大學電機系榮譽教授)

週四, 06 十月 2022

由目前中美貿易關係悪化,可能發生全球經濟危機來看,泛太經濟夥伴11國應當反思過去拒中的作法,擴大適用於全體泛太平洋國家,成為一個真正的泛太經貿協定。

20180641217

  泛太-11是指「全進式泛太夥伴」(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也簡稱為TPP-11),它是美國退出「泛太經貿夥伴」(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後,11個國家所訂的經貿協定。

此協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4國貿易夥伴協定,由汶萊發起,智利、紐西蘭和新加坡參與簽訂的。之後其他國家加入,到2008年一共有12國參與協商,包括以上4國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秘魯、越南和美國。協定雖名為泛太經貿夥伴,卻排除了亞太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及朝鮮半島等。

12國終於在2016年2月4日簽署了TPP, 並給各國兩年時間在各自的國會取得同意。如有半數(六國)通過,該條約即生效,生效日定為2018年12月30日。

沒想到協商歷時近10年的TPP,最後於2017年胎死腹中,而後轉世投胎復生成為CP TPP。

美國從支持到反對TPP

美國之所以帶頭推動TPP,是希望TPP能發揮地緣政治效果,讓泛太國家減少對中國貿易的依賴。美國歐巴馬總統及其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都是TPP的支持者,但美國國內一直有反對聲音。

2016總統大選,TPP成為所有候選人爭辯的議題。川普早在2015年4月就公開反對TPP,聲稱它對美國就業和貿易逆差都有害。在選情壓力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也來個180度大轉變,反對TPP。2017年1月,川普宣誓就職後沒幾天,就簽了一道總統行政令(1-23-2017),正式宣布美國退出TPP。

TPP胎死腹中,日本最為傷感,也開始致力於保胎。在日本賣力斡旋下,剩下的11國在一年後簽定了CP TPP。

這11國泛太經濟體占全球GDP的13.5%,有1百億美元之譜。TPP-11的宗旨當然是要減低貿易和做生意的成本,但更有意義的是它包含在亞太地區提升工資、保護環境的義務,讓成員國有權利訂定政策,創造國際貿易的新機會、提供工作機會,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些都正是中國現在所推行的政策。

當兩個最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都不在TPP-11之內,而且兩國正在打貿易戰,並互相指控對方違反WTO規則,這對CP TPP的影響很大。越多國家參加CP TPP越好,越多成員國會使它更有效,所以當今CP TPP成員國應積極努力吸收其他經濟體,除美中之外,像朝鮮半島、菲律賓、香港、澳門、台灣等地。

化解保護主義才能成功

貿易協定不可能完全撇除國際政治和國家觀念,但是它也不能受到太多政治的控制,那樣就毫無功效了。比較起來,雙邊協定容易達成但其效果有限,在全球貿易環境下,多邊協定對於減少貿易障礙和成本的功效要大很多。市場的變化沒有技術、生產、貨品的變化快,所以貿易協定裡不應當忽略像美、中這樣的大市場。很不幸的,如今美國有走回保護主義的傾向。

從降低關稅和去除保護主義來看,CP TPP可說是一個好的標準,有人稱之為金標準(Gold Standard)。2018年2月21日公布的TPP-11文件共有30章,它繼承了許多TPP原先的條件,但在美國退出後,第22條條文被刪除。而原有的關於政府企業 (State Owned Enterprise, SOE)的條文則保留沒變,這當然是希望防止任何一國政府干預市場。CP TPP包含很仔細的保護智產權和其國際運作的標準。

至於取消的第22條款原本就是美國的意思,因為美國很在意兩個問題,一是企業有權控告政府,二是美國要求版權期限為終生加70年,這與各國的法律不一樣。這個項目還可以再磋商。

應努力吸收其他經濟體

目前6個國家:墨西哥、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都已經國會通過,所以CP TPP即將在2018年12月30日生效。英國表示有意在2019年3月脫歐後參加CP TPP。美國川普政府一直沒有把泛太夥伴門關死,如果協定重新協商,川普表示會再考慮,今年4月,他甚至要求幕僚審視再加入的可能性。

中國大陸自始被拒於TPP門外,故對TPP未多做表態,而著力於雙邊貿易協定,以及應付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如今CP TPP生效,全球貿易因美中貿易戰而不安,倒給了TPP-11國一個大好機會,把CP TPP從金標準擴大成一個全球貿易的鑽石標準,邀請朝鮮半島、菲律賓、香港、澳門和台灣加入,同時說服美中加入。這不但對11國有益,而是對整個太平洋,甚至全球經貿都有益。

如果美國重新加入泛太夥伴,南韓、菲律賓一定會跟進。同樣地,如果中國大陸參加,那香港和澳門也一定可以加入。

台灣在政治外交上企求獨立的作為一直是敗筆,不僅不被中國大陸接受,在國際上也遭到打壓。現在CP TPP給了台灣一個機會及平台,只要願意把經濟擺在政治之前,接受「一國兩制」模式,即可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一同進入CP TPP。在兩岸之間保持大陸給予的經貿優惠,同時在國際上得到與港澳一樣的自主發揮空間。

(作者係《中美論壇》評論員及專欄作家)

週四, 06 十月 2022

日前普丁總統親自出席東協對話和東亞峰會,顯示推動與亞太國家往來和聯繫,已成為俄羅斯新外交政策的主軸。俄羅斯的東移政策雖面臨多國的掣肘,但它因從未在本地區與域內國家發生過衝突,有一定的優勢。

20180641216

  11月12日普丁前往新加坡,出席東協國家領袖與俄羅斯對話峰會,應邀出席者尚包括中、日、印等國總理,美國川普總統則未出席,而由副總統潘斯代打。普丁在這次峰會上,利用各種機會邀請各國向俄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投資,並希望與各國發展安全領域合作。東協峰會結束後,隨即進行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後者主要議題是域內安全問題。

俄羅斯積極向東方發展

目前東協共有10個成員國,其中,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其他9國難望其項背。俄羅斯自從受到美國和歐盟制裁以來,開始積極推動向東方發展的政策,因此東協對俄羅斯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很多專家認為,蘇聯解體以來,俄國政府從未料到亞太地區會如此快速發展,當時還把歐洲當作其政治、經濟上的主要合作目標,但自克里米亞問題發生後,莫斯科與歐盟關係惡化,普丁才開始調整其外交政策方向。

俄羅斯想重新進入亞太,卻面臨中國、美國和日本的激烈競爭,但俄羅斯仍能取得一些成就,如2017年俄羅斯與越南貿易達到52億美元,突破1991年以來兩國貿易的新高,這主要是因越南與由莫斯科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區協定。

普丁親自與會意義重大

俄國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克申表示,過去8年,普丁從未親自出席東協對話和東亞峰會,故普丁這次出席東協峰會,並與各國領袖直接對話,充分反映出莫斯科對東協政策的變化。2016年在索赤舉行的俄羅斯與東協峰會,發現雙方的看法並無太大差異,但東協僅占俄羅斯對外貿易總額的1%,所以發展雙方貿易往來是當務之急。

俄國遠東研究所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莫夏科夫指出,普丁親自出席這項峰會,象徵莫斯科對東南亞國家的興趣增加,俄羅斯希望能協助該地區安全機制的發展,以增加莫斯科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此項對話自然也可協助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發展。

俄致力發展與東協關係

前蘇聯時期,莫斯科曾協助北越擊敗美國而獲得統一,至於前蘇聯與印尼關係更為良好,印尼總統蘇卡諾曾訪問莫斯科,1965年在「9.30政變」失敗後,印尼政府才開始倒向美國,此後幾十年,東協國家發展早已徹底改觀,新加坡甚至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陷入長期經濟危機,現在莫斯科當局亟盼恢復過去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其最重要的行動就是2016年俄羅斯與東協國家在南俄索赤舉行的峰會。

近年俄羅斯與越南除雙方貿易劇增外,越南在俄羅斯投資達50億美元,幾乎超過大陸在俄國的投資。兩國的軍事科技合作方面亦發展快速,今年9月越南又向俄羅斯購買了10億美元武器裝備。印尼最近也準備向俄羅斯購買11架蘇愷戰機,但採購行動受到美國制裁的威脅。俄羅斯也向菲律賓出口武器,但美國也威脅將對菲律賓提出制裁。

此外,莫斯科極想瞭解馬來西亞在大選後的政策方向,最近中國外長王毅訪問吉隆坡,就是想知道馬國新任總理馬哈迪對美國的態度,以及對新絲路的參與程度。同時,俄羅斯正與緬甸當局尋求對話,主要是想發展雙方在核能方面的合作。

俄羅斯與東協的另一個貿易方向是能源,特別是該地區經濟快速成長的國家,在石油、天然氣能源方面的需求量極大。2013年以來,俄羅斯對東協能源出口已增加了5倍。

東協國家不想作美國棋子

儘管俄羅斯擁有過去未曾在該地區殖民,也從未與域內國家發生武裝衝突,或領土紛爭的優勢,但除了出售武器和能源之外,無法提出更吸引他國的合作項目,莫斯科希望與東協建立更進一步關係,恐怕仍然很難。

普丁出席東協對話及東亞峰會,充分顯示俄羅斯對亞太地區的重視。川普宣布退出TPP,推動「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早已引起各國的強烈不滿,由最近美國雙航母在南海以「自由航行」名義出現,東協國家反應冷淡即可見一斑。美國還面臨一項危機,就是在華府制裁的威脅下,東協國家與俄羅斯的軍售貿易和外交關係卻快速成長,顯示東協國家不想成為美國的棋子。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