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可以預見的美國「滯脹」(stagflation),將肇致OECD先進社會及所有新興市場經濟普遍受累,而無法順利回復到正常軌道。這也說明了IMF為何在去年底緊急向下大幅調降世界經濟成長率將近2%,同時調低了除中國以外所有國家及區域經濟的GDP成長率,通貨膨脹率則普遍拉高,顯示全球其他國家都將被美國滯脹拖下水。
這幾個月,民進黨立委和日本自民黨議員、幹部頻頻以各種名目開會,表面上好像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但事實上,儘管日本首相岸田、派系大老安倍對兩岸的態度不同,但不論民進黨怎麼討好日本,台灣也只能是日本的棋子。
近來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問題上爭執不下,尤其美、俄兩國都堅持己見,多次協商不洽,似乎難有退路。此一爭議涉及大國之間的博弈,因而也與兩岸情勢脫不了關係。
北韓國務委員長金正恩是個不甘寂寞的人。繼承上一代的政權十年以來,幾乎不能在東北亞或國際舞台上露臉,但卻能在自家國度裡,以各種新型飛彈震撼世界,真可稱是國際「奇葩」。
日前台灣歌手蕭敬騰、歐陽娜娜、陳立農等人合唱的《我們同唱一首歌》MV曝光後,因歌詞有「穿越了海峽,兩岸從來是一家,祖譜有你我的名字」,被陸委會批評為「統戰歌曲」,作詞人方文山也被波及,網友砲轟他「舔共」。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第一次訪華,並於2月28日在上海,簽署了中美之間的第一份公報。擔任翻譯的章含之在40年後發表的回憶錄中提到,在《上海公報》已談妥,將要發布的前一天,季辛吉突然要求加上「解決台灣問題,不得使用武力」一條。主談者之一的喬冠華上報請示毛澤東,毛回答「寧願簽不成公報,也不能做此承諾」,並且斷言若承諾不動用武力,一萬年也解決不了台灣問題。毛並舉了一個例子,紅軍長征時,一個小村寨不肯配合政治工作,最後砲聲一響,馬上就配合了。
2022年開春之際,全球政經情勢詭譎多變、新冠Omicron病毒來勢洶洶,中美博弈更帶來不穩定性;同時,台灣內部表面經濟數據亮麗,但實際存在不少挑戰。因此,在進入虎年之際,處理面臨高度風險的兩岸關係,更應戒慎恐懼,正確地看待風險,並且要把握機遇,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如虎添翼地展翅高飛。
2021年1月6日發生的美國國會山莊暴亂倏忽已一年過去了,民主、共和兩黨在新冠疫情確診人數超過6千萬,死亡人數超過85萬的當下,非但無法和衷共濟,反而更加尖銳對立;美國的傷口不僅沒有癒合,而且還在加深。
2022年2月28日,美中簽署《上海公報》屆滿50周年,美中1972年2月透過該公報,向全球昭告,美國不會挑戰「一個中國」的主張,而雙方在此之前的幾次外交接觸,顯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這成為雙方展開交往的重要共識。
近年來,「美利堅分眾國」一詞時有所聞。2012年11月,廣州的《南方人物周刊》評論歐巴馬製造了美國社會分化和對立,美利堅合眾國有變成「美利堅分眾國」的趨勢。2016年大選後,《時代》周刊選川普為年度風雲人物,封川普為「美利堅分眾國」總統,川普當時說美國早就分裂,不是我造成的。選後《紐約時報》根據選票製作了兩張地圖,一紅一藍,分裂成「川普國」與「柯林頓國」,頓時打響了「美利堅分眾國」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