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潭山下的圓山大飯店原址,因擁有可將整個大台北一覽無遺的視野,日據初期被選為神社的敷地。隔著基隆河相對之圓山公園,除原先有動物園、兒童遊樂場、棒球場等民眾遊憩場所的設置,也有豐富的乙未戰爭史蹟。筆者建議可在此設立台灣抗日紀念館。
日據時期以來所建的台北圓山公園,不論是動物園或兒童樂園都是學童郊遊旅行的必去場所,是台北人的共同回憶。2010年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在此舉辦後,改稱花博公園圓山園區;而對岸的圓山大飯店遠遠地就能看到如宮殿般的建築,聳立在天際。走近圓山飯店後的圓山風景區踏青,山路石階兩旁,不時出現羽球場與早操會的招牌及簡單搭棚。
直到攻頂,看到基隆河「一衣帶水」緩緩流過山前,101大樓與新光三越大樓像兩座近在咫尺的積木出現眼前。該後山的名稱因圓山大飯店的命名,被誤認是貝塚遺址所在,而其正確的名稱是「劍潭山」。因最接近市中心,擁有能將整個大台北一覽無遺的視野,無怪乎日據初期就被選為神社的敷地。
台灣神社及大飯店建立
1895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師團長身分帶領近衛師團出征,死在台灣,被官方定為台灣守護之神。日本當局遂於1901年,在圓山公園對岸的劍潭山,興建台灣神社,神社的祭神除了日本開拓三神,主要是祭祀北白川宮。據當時的《台灣日日新報》(1901.03.01神社工事)報導:
台灣神社建設劍潭圓山,詢其建築材料工程,均屬精選而來。其御靈殿鎮坐一方將見,殿閣嵯峨,直冲睿漢。現在正殿及拜殿均在建築中,其社務神宮宿舍等建,次第告竣。廟宇莊嚴,基盤堅固,期於天長地久,雄鎮山川之靈秀耳。
可見台灣神社的建設被視為日本國家的象徵。這裡有《無米樂》的崑濱伯等本省籍人士來此參拜的回憶;也有志士堅守民族意識的氣節。像屏東蕭家抗日後代蕭開平,便提到他父親蕭道應,因前女友經過該地,向神社參拜而取消婚約。
台灣光復後,劍潭山的台灣神社拆除,改建為圓山大飯店,神社的鳥居改成了中國式的牌樓,神社拜殿、本殿(正殿)於1970至1973年間也改建為中國宮廷式的建築。為保護來此的元首政要,還設計了兩條「避難通道」。不論是日本時代的神社、或光復後的圓山飯店,直到今日都是附近的地標。
人文歷史豐富的圓山
日據時期的圓山公園內除了有貝塚遺址,及因嘉義農林棒球隊(KANO)開始成名的圓山棒球場(日人稱円山グランドground),還有乙未戰爭的史蹟。
1895年6月中旬,日方在基隆戰役結束後,便選定獅球嶺下石硬港旁的三坑為火葬場。此後,隨著戰役的展開,當局連日連夜,將各地不斷運來之戰病死的軍人、軍屬、軍伕多達3千餘具遺體在此焚燒,形成一千人塚;並在該年11月戰爭結束後,立「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1900年左右,千人塚的骨灰移至圓山的陸軍墓地。台灣光復後,該墓地牌位被集中到臨濟寺最高棟的八角亭。該墓地和圓山棒球場後來成為美軍顧問團的駐地,即今日的花博園區。
應在圓山設立抗日紀念館
位於圓山的舊兒童樂園曾是全台唯一的一座公營遊樂園,隨著2014年「兒童新樂園」開幕,舊園走入歷史,惟原址「昨日世界」仍保留多座仿古閩式建築,但實際前往卻發現,建築外牆剝落、掉漆,讓原本仿古的建築更加老舊。
有人主張台灣抗日紀念館應設立在日據時代控制台灣錢、權、司法三大機構,亦即台灣銀行總行、總統府、司法院附近。但依筆者見,應選擇已停業的「昨日世界」原址設立抗日紀念館,因為基隆河對岸就是當年率領日軍殺死無數台灣人的北白川能久親王被奉祀的台灣神社遺址。圓山公園內原有埋葬數千日本軍人屍骨的陸軍墓地、供奉穿著軍裝的北白川宮的忠魂堂。之後,台北中山堂原址的前清欽差行台衙門有部分轉移至動物園裡,忠魂堂也搬到該衙門建築內。當局的目的是要讓小朋友在逛動物園的同時,緬懷日軍征台的辛苦,也可作為休憩所。這些物件雖已不存在,但原址的「昨日世界」仍有仿閩南、粵東的傳統建築,是建立台灣抗日紀念館不錯的地點。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2021年是辛丑牛年,「辛丑」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中干支紀年的用詞,牛在12生肖中排名第二。「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字。中國自古以「天干」及「地支」相互搭配來紀年、月、日、時,此即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稱為「干支紀年法」。
1月6日美國會被川普暴民攻入,警察斷然開槍,阻止了大流血。這馬上令人想到2014年3月太陽花暴亂,不同的是台灣警察沒開槍,結果太陽花的暴民成了英雄,台獨政府論功行賞,中國國民黨則一敗塗地。
2020年12月17日,我應邀出席抗戰英雄孫立人將軍120歲誕辰紀念活動,又令我想起追隨孫立人麾下的軍法處長周芝雨將軍,於1950年慘遭槍決於台北的一幕,這真是一樁時代悲劇。
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最近出書,想要洗刷其父胡宗南1949年擅離成都戰場的污名。不過,胡宗南自己在日記都沒寫清楚到底有沒有奉命離開,蔣介石史料也顯示蔣事前並不知道胡宗南離開成都。胡為真為人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至今並無具體證據顯示胡宗南當時是奉令下飛往海南島。
收在《葉榮鐘選集─晚年書信卷》第一部分是父親晚年寫給晚輩林莊生先生、哥哥光南與我的書信,收信的晚輩都遠在異國。第二部分是友人的來信,收入林莊生和戴國輝、許介鱗給父親的信。
人間出版社策劃的《葉榮鐘選集》於2015年已出版了文學卷、政經卷,爲更完整呈現葉榮鐘一生的追求,我們編選這本他晚年的書信選。透過他給兒女與林莊生的書信,我們看到從彰化銀行退休後仍勤於筆耕的葉榮鐘,終於實現了1938年他就發下的書寫殖民地台灣政治運動史的宏願。這個宏願根源於戰爭期間,葉榮鐘身為《台灣新民報》的主筆,卻無法暢所欲言的屈辱感。當年魯迅因爲「幻燈片事件」而棄醫從文的動力,即根源於同樣的民族屈辱感。
4月,台北進入夏令,在城區與外雙溪之間,氣溫做著細微的變化,那種春夏之間,一夕轉換的變化,在空氣中難以辨析,如同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見到蔣元樞《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原件時的感受。此行,我為蔣元樞而來。
周恩來總理去世至今已經滿45周年了(1976年1月8日)。我們懷念他,因為他是兩岸自1949年分隔後,首次會見來自台灣人士的大陸最高層級領導人。筆者有幸從陳逸松先生口中聽到當年他與周總理的會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