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事牽動著台灣民眾對兩岸局勢的關注。日前TVBS、台灣民意基金會與戰略學會公布的三份民調,固有些許落差,但都顯示,相信美國在兩岸發生戰爭時會出兵協防台灣的受訪者,比不相信者足足低了三成,這是十年來的最低點,故可稱之為「烏克蘭效應」。另雖有六到七成的人表示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但對國軍保家衛國的能力缺乏信心者超過有信心者。
其實,台灣絕不等同於烏克蘭,除二者面積、人口大不相同外,最大的差別是其法律地位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歷史和法理事實,而俄烏之間縱有錯綜複雜的歷史情結,但二者現皆為聯合國的會員國。在國民黨長期反共、「捍衛中華民國」,民進黨堅不放棄「台獨黨綱」,美國又為自己之戰略利益猛打「台灣牌」的政治氛圍下,台灣民眾對兩岸政治定位很難有正確認知,這次藉著俄烏戰爭學習理性看待問題,絕對是件好事。
尤其,3月18日中美視訊峰會中,習近平警告「台灣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對兩國關係造成顛覆性影響」,拜登則重申美國對台政策不變,並表明不支持「台獨」,反對任何片面改變台海現況的行為,這番對話想必更能讓台灣民眾加速丟掉幻想、面對現實。吾人期待,民進黨當局應趁大陸仍堅持「兩岸一家親」、主張「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的此刻,盡速開啟政治對話,使兩岸回歸和平發展道路,讓百姓毋需再竟日猜測台海何時會爆發戰爭,以及台灣能支撐幾天等等。
3月23日,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說,如果「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不是「台獨」的話,未來跟對岸協商時,是比較好的基本條件。他並且說「台獨」這個用語太模糊抽象。堂堂主管兩岸事務的負責人,又是民進黨的資深黨員,竟然會不清楚「台獨」定義,讓人啼笑皆非,也難怪當天就遭到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質疑,其言論是繼續混淆是非,妄圖以「兩國論」行騙,以製造釋放善意假象行謀獨之實,完全是痴心妄想。
邱太三次日很委屈地表示,「希望對岸能夠改變思維,不要強加政治框架,相信兩岸氣氛會愈來愈好」。但是,邱主委是否想過,若沒有「一中」的政治框架,兩岸怎麼可能有好氣氛?又有何好談?
必須知道,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連習近平都不惜以中美大國關係發展作為條件,警告拜登要好好處理台灣問題,難道大陸對台部門會跟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的民進黨當局,為了製造好氣氛,而喪失大是大非的原則嗎?
「兩岸同屬一中」符合雙方各自的現行法規,「九二共識」是兩岸雙方授權機構早於1992年就達成的共識,二者均不容任何人、任何政黨否認。因此,凡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或想以「維護中華民國主權」為由,拖延開展政治對話,不願結束兩岸分隔狀態者,就應稱之為「台獨」。不知道邱主委是否同意這個定義?
大陸中堅詩人于堅與台灣詩壇有兩個連結:1999年2月他在台北唐山出版社出版詩集《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五年後的2004年1月,他在雲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于堅集‧卷1: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此其一。其二,2015年,于堅和洛夫在四川緜陽縣第一屆李白詩歌獎二人同台演出,洛夫獲得首獎,獎金人民幣50萬;于堅獲提名獎,獎金10萬。
二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成為世界首強,無論在軍艦數量、總噸位數、科技或人員訓練方面,均為世界第一。構成美國海軍強大的戰力固與航空母艦有關,但航母周圍的護衛艦、驅逐艦戰力同等重要,其中伯克級驅逐艦是美國海軍的重要兵力。
新竹樂山雷達是台灣耗資最多、最先進、探距最遠的相陣雷達系統。它的前身是美國的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PAVE PAWS),曾於冷戰時期偵測到前蘇聯發射的彈道飛彈、洲際導彈。1980年代美國雷根總統曾致力推動建造600艘軍艦的大海軍計畫和星戰計畫,前者因預算太高而作罷;後者則在太空中獵殺敵方衛星、洲際導彈等,並衍生出由747客機改裝的空載雷射系統(ABL)。
許劍虹(下稱許先生)2020年11月8日在風傳媒發表的〈徘徊在合作與抵抗之間,加入日本帝國的台灣人和朝鮮人〉(https://www.storm.mg/article/3117326),引起一些讀者關心,筆者認為,儘管台、朝都曾為日本的殖民地,但他們之間存在諸多差異,硬要類比,恐怕有所不妥。
20多年來,台灣歷史課綱和文物的去中國化,或者說課綱和文物的「台灣/中國」二元對立化,其實是1990年代後期以來同心圓理論的拼圖過程。
12月13日,台灣社會一片平靜,但對岸卻年年隆重紀念1937年在中國首都南京被日軍殺害的死難者。發動南京大屠殺者,是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擔任上海派遣軍司令的朝香宮鳩彥親王(1887-1981)。他終於實現了其叔父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1895)在甲午戰爭未能攻占清廷首都北京的遺願。
導演李崗最近完成了《光計畫》紀錄片,不少國民黨人紛紛以包場表達支持。其實該片缺乏客觀史實考據,刻意扭曲許多事實,隱藏台灣獨立的意識形態。早年日本軍閥餘孽為國民黨政權編寫反共「光計畫」,這部以「光計畫」為名的紀錄片,則有美化日本侵略者,鞏固「一中一台」的企圖。
前兩年10月中旬,我從美國返台的時間較長,特別安排去綠島,看了人權紀念公園,並探訪了陳映真等政治犯曾經關過的牢房,心中無限感慨。
從歷史上看,劉永福在中法戰爭期間與法軍周旋,有出色的戰果;台灣割讓後坐鎮台南,領導義軍與日軍對抗數月,雖然被迫撤出,但兩次抗擊列強的表現讓他在歷史教科書占一席之地。當時部分台灣仕紳包括「思痛子」、吳德功等人,對劉未全力支援中部義軍,且最後倉促撤離台灣多有怨言;但清廷官員多能體諒他因資源匱乏、缺少援軍而敗退的立場,給予正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