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05 八月 2022

5月29日,美國特別檢察官穆勒首次公開談論他主持了22個月的「通俄門」調查。他短短十分鐘的談話,再次引起美國政壇的爭辯,也讓民主黨國會議員為了是否應啟動彈劾程序陷入兩難。

20190710719

穆勒說,在調查後「如果我們確信總統沒有犯罪,我們就會那樣說。但是我們沒有確定總統是否確實犯了罪。」報告第二卷解釋說,「根據司法部一直以來的政策,總統在任期間不能被指控觸犯聯邦法律。這是違憲的。」特別檢察官辦公室是司法部的一部分,它受到司法部政策的約束。因此,「指控總統犯罪,不是我們可以考慮的選項。憲法規定對於現任總統的不法行為,有正式起訴之外的程序」。

根據上述說法,是不是可以解釋為:假使川普不是總統,他會被起訴?「正式起訴之外的程序」是不是意指國會有權力進行調查,並且根據所取得的證據,決定是否對總統進行彈劾?穆勒短短十分鐘的談話引發了兩個問題,掀動了美國政治暗潮。

彈劾川普呼聲再次響起

穆勒的講話讓民主黨人要求彈劾川普的呼聲再次響起。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Charles Schumer)在記者會上說,無論你在政治上是什麼立場,俄羅斯干預2016年大選顯然是一個警鐘,如果什麼也不做,那麼干預2020年大選會變得更嚴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麻州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發推文說,穆勒聲明再次表明其調查報告就是個彈劾意見書,「到國會行動的時候了,動手吧。」另一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加州參議員賀錦麗(Kamala Harris)也表示,穆勒所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彈劾意見書,現在是國會追究總統責任的時候了,我們必須開始彈劾的程序,這是我們的憲法義務。

在穆勒結束談話後的短短幾分鐘內,就有五、六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呼籲國會啟動彈劾程序。而唯一公開支持彈劾的共和黨眾議員阿瑪什(Justin Amash)在推特上寫道:「球已經落到國會這個半場了!」他最近宣布角逐黨內初選,挑戰川普。

佩洛西:川普不值得彈劾

眾議院民主黨議員中有59人要求彈劾川普,其中奧凱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以及首次進入國會的穆斯林女眾議員拉什達‧塔爾布(Rashida Tlaib)兩位女議員可謂是彈劾川普的急先鋒。但儘管民主黨內彈劾呼聲高漲,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仍按兵不動。       

佩洛西評價川普「不適合當美國總統」,他「道德上不合格,才智上不合格,求知欲上不合格」,但對黨內日益高漲的彈劾聲,佩洛西卻認為彈劾川普「不值得」,因為「彈劾將讓這個國家陷入嚴重分裂,因此,除非存在緊迫的、壓倒性的、兩黨都認可的某種理由,我認為我們不應該走到那一步,因為那會導致美國分裂。為了他不值得。」

共和黨不配合彈劾過不了

根據美國聯邦憲法第1條第2款,在眾議院中過半數就可以啟動彈劾程序,以民主黨在眾議院現擁有235席,只要全黨達成共識,發動彈劾程序不是問題。但憲法第1條第3款規定,需要三分之二的參議員同意才能讓總統彈劾下台。而僅僅掌握47席的民主黨要湊齊三分之二,還需要至少20位共和黨參議員的支持。

以目前共和黨還不想背棄川普的情勢看來,要達到這種跨黨的「壓倒性」幾乎不可能。如果彈劾失敗,川普將可以勝利者的姿態,鼓動其支持者團結起來。老謀深算的佩洛西當然不會打這種毫無把握,而且可能適得其反的政治仗。

對於堅持要彈劾川普的參眾議員來說,這種對票數的計較,無論基於什麼樣的考量,都誤解了彈劾的本質。他們認為,是否有充足的理由啟動彈劾程序,和彈劾是否能成功,是兩個不能混為一談的問題,因為不論最終結果如何,美國都會從中受益。換言之,即使彈劾無法在參議院通過,但當總統有不遵守憲政秩序的行為時,發起彈劾本身就是對憲政秩序的保護。

彈劾涉及法律層面和政治層面,主張啟動彈劾的參眾議員強調的是,憲法賦予國會彈劾的權力,不能輕易放棄。佩洛西和她的同夥則認為,當前最大的目標是在2020年大選,保持對眾議院的控制,拿下參議院的多數席次,並由民主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才是最重要的,一切盤算必須以此為依歸。

主流民意認為應適可而止

根據哈佛大學與哈里斯中心新公布的聯合民調顯示,在穆勒公開聲明之後,民眾認為對川普陣營的調查已讓他們厭倦,應適可而止,63%的選民認為這些調查正傷害著美國。多達68%的受訪者認為,民主黨和國會應接受穆勒對「通俄門」的調查報告,即川普陣營並沒有與俄羅斯共謀犯罪;65%的受訪者認為,民主黨應接受司法部長巴爾關於「妨礙司法」的結論,即川普的行為不構成妨礙司法罪。這項民調對主張啟動彈劾程序的民主黨眾議員,不啻是潑了一盆冷水。

民主黨內部主張調查和彈劾川普的要求日益升高,但一般民眾卻厭倦兩黨長期惡鬥,這讓佩洛西及其同夥陷入兩難。他們固然可以藉穆勒的聲明,加大向司法部施壓,並在此基礎上,透過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六大主要委員會,對川普及其陣營展開更深入、更廣泛的調查。這樣會使川普窮於應付,但也可能會掩蓋了民主黨在2020大選中的主要訴求。尤其,川普大打經濟牌,民主黨必須端出讓選民有感的「牛肉」,而不能只靠批判川普來博取選民的支持。

(作者係美國政治評論員)

週五, 05 八月 2022

美國掀起對中國貿易戰以來,因蔡英文政府完全倒向美國,加上綠營媒體為川普幫腔,乍看之下,大陸經濟及華為等科技公司像是被整得很慘,但事實上,國際間對華府的觀感大不相同,川普非但沒獲得掌聲,還惹來諸多怨懟。

 20190710718

美中對峙,既在貿易,也在美國的科技霸權。美國不分青紅皂白發動高關稅,傾全力打壓中國,對全球是個風險,美中兩國的企業、消費者被迫增加負擔,不單會使景氣減緩,還會動搖世界經濟、金融市場的基礎。對美國自己也不好。

高關稅美國消費者也受害

6月5日,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RB)公布12個地區聯銀經濟報告顯示:貿易戰成了景氣擴大的絆腳石,以後對美國企業影響會越來越大。提高關稅,通常加10%,供應網尚可吸收,但提高到25%,就要考慮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了。如此,要是銷售額達不到目標,就得壓抑投資、擬定裁員計畫。亞特蘭大的運輸業就準備裁員。「1美元」商店CEO坦承,高關稅「對我們的事業和消費者帶來衝擊」,暗示將提高價格。FRB這份報告雖判斷美國經濟尚可擴大,但也認為速度會逐漸放緩,預測今年內開始減少獲利,貿易戰將對美國浮現負面影響。

代表美國農業、製造、零售與科技業的150多個產業組織,成立了「關稅傷害心臟地帶」全美運動,發起寫信給川普政府的活動。6月13日,包括沃爾瑪(Walmart)、目標百貨(Target)在內的600多家企業發出聯名信,促請川普解決與中國大陸的貿易爭端,因關稅戰已傷及美國企業與消費者。

日科技廠與汽車廠不同調

由於各國經濟的連結與連動,川普對中國下猛藥,自然也會掃到諸多第三國,影響最深的當屬亞洲國家。

日本企業大多認為,美中市場同樣重要。其反應,高科技企業與非高科技企業不一樣,甚至相反。高科技企業都小心翼翼地避免捲入美中摩擦的漩渦,美國陸續祭出的出口、投資規定,它們左右為難,結果都因懼怕遭美國懲處制裁,而被迫跟中國的相關企業切割。有的公司過去曾接受大陸企業少額投資或有合作關係,現都得向美國坦白申報。

然而,過去有多次被美國「修理」經驗的Toyota汽車,這回就沒在意美國,看準大陸政府為了環保,鼓勵研製電動汽車,中國成了世界最大電動車(EV)市場的機會,彌補之前電動車商品化較晚的弱點,捲土重來,6月初決定與世界最大的汽車電池廠、中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及比亞迪、東芝、豐田自動織機、GSYUASA等公司攜手合作。使得Toyota世界汽車銷售量電動車、汽油車各占一半的目標,一口氣提前了5年、為2025年。採用CATL、比亞迪的電池是Toyota在大陸擴張市場的利器。

至於官方,日本7月將出版的《通商白書》對多邊體制拉警報,寫著「保護主義升高,多邊貿易體制恐怕機能不全」。並說明近幾年限制貿易措施年年增加,特別是G20國家、地區,其對象貿易額2018年5-10月達4810億美元,是2017年10月-2018年5月470億美元的6倍;其中美國對進口鋼課徵25%進口稅的影響很大,又為了保護本國產業,每年增加反傾銷課稅的件數,壓抑了全球經濟成長。對美國的不滿,溢於言表。

韓國的出口,大陸占最大比重,2018年達26.8%;韓國產製的智慧型手機零件,逾80%都輸往大陸。可是,現在受到半導體價格下跌和中國經濟下行的影響,南韓出口已連續數個月負成長,經濟情況嚴峻。

越南漁翁得利下有陰影

目前來看,越南在美中貿易戰裡是最「漁翁得利」的。很多日本企業將原本設在大陸對美國出口的生產基地搬遷到越南。它人工便宜、勤勉,政府給外資優惠,優勢多重,遂有不少企業選擇越南作候補生產地。世界排名第一的專業空壓元件製造商日本SMC公司,同時在大陸天津與越南河內郊外興建工廠,天津因人事費、運輸費貴,生產成本高,考量既然企業無法離開中國,就乾脆做省人力的自動化生產。河內則為傳統工廠。

同樣的,為了閃避美國的高關稅,大陸企業到東南亞的投資、轉移生產也劇增了。地理接近的越南亦是首選,今年1-5月是去年同期的5.6倍,達到15億6000萬美元,超越2017、18居首的日本。而僅次於中國的是韓國,10億美元。日本野村控股公司6月公布的分析報告顯示,貿易戰「越南受正面影響最多」,2019年越南國內總生產(GDP)中,約7.9%受惠於貿易戰,以國家、地區來看,第2是台灣2.1%、第3智利1.5%。

越南近日股市大放異彩。5月5日川普在推特上宣布對中國加徵關稅後,投資人憂心美中衝突的風險,在全球拋售股票。但越南股市不但毫無損傷,還上漲了。越南當局也自信「外國投資會更為增加」。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曾怨嘆「對中國施壓,企業只會轉到越南」,或許對中國的貿易赤字會減少,但整體的赤字不會少,美國失去的職缺,也不會回來。可是,羅斯支持川普連任,他們兩人都不會承認這其中的矛盾,而且還會繼續為減少赤字而對外施壓。

其實,2018年美國對越南有395億美元赤字,次於已公開摩擦的中國、日本等國,排名第6。美國也將越南列入了操縱貨幣貶值的觀察名單。如果越南對美出口再繼續擴大,難保美國不會將矛頭轉過來對付它。因此,越南漁翁得利之下潛伏著隱憂。

東協國家批川普貿易保護

另外,大陸企業1-3月到泰國的投資也比去年增加了兩倍,達292億泰銖。菲律賓杜特蒂政府因與中國改善關係,大陸企業亦大舉赴菲投資;去年11月習近平訪問馬尼拉,中菲簽署了29項合作文件,結果2018年來自大陸的投資是2017年的21倍、達到506億披索,超越日本居首位。

中國為「世界工廠」的地位貌似動搖。2018年以來,大陸逾20家上市公司生產移往海外。不光是家電、家具等現在遭美國高關稅待遇的公司,下一波會受到影響的企業也都有動作。這固然是著眼於避開高關稅,卻也間接加速了企業的國際化。

5月30日在東京一場名為「亞洲的未來」國際政經交流會議中,東協國家領導人皆批判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作為。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說「兩頭大象打架,會踩傷下面的小草」,他更聲言會持續採用華為的設備(東協其他國家印尼、泰、菲、新、柬都與華為合作5G);新加坡新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表示「亞洲國家都不想選邊站」,希望貿易開放,「除了與北京合作,美國沒有更好的選擇」;連最「受惠」的越南、其副總理兼外長范平明也說「世界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亞洲占了2/3」,表示亞洲是對抗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全球化的磐石。

川普擋全球科技大廠財路

美中貿易戰,川普政府頻頻主動攻擊,狀似威風,但高關稅已如前述,是「兩刃劍」,也會干擾到美國家庭的生計和消費;而高科技方面,美國斷了華為的零件供應,Google等也中止與之軟體合作,迫使華為多款新手機延後推出,看似奏效,但長遠來看殊難逆料。中國每年支付進口晶片的金額比石油還多,尤其華為是美製晶片第三大買家,過去彼此合作,長期「互賴雙贏」,現在逼華為另找替代供應商或走自己的路,要是這回華府沒能「盡殲」華為,一旦華為殺出重圍,那麼不僅美國晶片商每年動輒數10億美元的生意沒了(華為一年總採購額700億美元),還可能生出個市場勁敵,同時,全球整個5G無線通訊規格會出現分化,這對美國高科技廠沒啥好處。

美國科技大廠、Google已紛紛向政府表達,封殺華為才是會「危害國家安全」。博通(Broadcom)已率先下調財測,預估今年營收將減少20億美元,並警告華為禁令會讓全球需求減緩,為全球晶片業敲響警鐘。

華府擋了美國乃至盟國科技廠的財路,能回饋它們什麼利益?事實上,壓力全在川普身上,國際氛圍出現微妙的變化,他該收手了,再鬧下去,美國不會是贏家。

週五, 05 八月 2022

最近美中貿易戰有逐漸擴大之勢,莫斯科成為美、中爭相拉攏的對象。5月13-14日,大陸外長王毅、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先後飛抵南俄索赤,與俄外長拉夫諾夫進行會談,而習近平主席更親臨聖彼得堡,出席國際經濟論壇。

20190710717

川普總統的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有關美國如對中國進行制裁,必將引起北京報復的預測不幸言中,不過,庫德洛表示,川普極有可能在日本舉行的G20峰會上與習近平進行會談。大陸媒體表示,北京一直願與華府對話,但基本原則絕不讓步,而且強調貿易戰各方絕無贏家,中國並不希望進行貿易戰,但也絕不畏戰。

東西方文明的衝突

香港《南華早報》指出,美中衝突不只是經濟原因,而且還包含地緣政治因素,主要是兩國在爭奪世界高科技的領導地位。甚至最近美國重提所謂「文明衝突」的問題,也就是主張美中貿易戰是由於兩種不同文化的衝突所致。這種說法由前白宮首席顧問班農(Steve Baron)所倡導,得到國務院政策主任史金娜(Kiron Skinner)的支持。史金娜指出,俄羅斯是西方文明的一分子。這種說法與1970年代相同,其目的是破壞蘇中同盟,但如今華府將對手換成北京,美國企圖與俄羅斯發展關係,共同對付日益崛起的中國。

俄羅斯科學院美加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巴秋克表示,近年美國對俄、中的壓迫,已使兩國日益接近,因此,現在美國想用同是「西方文明」的論調來拉攏俄羅斯:「過去季辛吉、尼克森利用蘇中矛盾來破壞蘇中關係的伎倆,既高明又陰狠,但如今美國領袖離間俄中的手法,卻顯得非常笨拙,甚至可笑。」

美中貿易戰讓俄漁翁得利

美國華府的消息指出,最近國務卿蓬佩奧前往索赤,拜會普丁及拉夫諾夫外長,其目的就是希望在白宮與克宮之間找到一個新的接觸點,俾共同對抗中國。不過,這種想法恐怕徒勞無功,特別是俄中一再強調,兩國關係不受外界影響。

根據資料顯示,2018年俄中雙方貿易比前一年增加了24.5%,達到1,080億美元,超過普丁的目標。在俄中外長會議上,雙方均強調,俄中關係不受外界干擾和影響。不過,這可能是官方的論調,事實上,俄中經濟極其國際化,因此很難不受外來的影響。《南華早報》指出,50年前的俄中衝突一直延續至今,目前中國已成為俄羅斯主要的貿易夥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3/4為天然氣資源,中國向俄出口則為高科技產品,俄羅斯幾已成為中國的能源庫,使俄方極為憂慮。

然而,美中貿易戰使此一不利的情勢徹底改觀。麻六甲海峽、亞丁灣對中國的交通運輸至關重要,如果中國的石油運輸在這幾處被切斷,俄羅斯將成為中國背後的供應國,因為俄羅斯可以直接將能源以陸運方式送達。

俄國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羅曼諾夫表示,過去美國致力說服中國購買美國阿拉斯加的液化天然氣(LNG),但在美中貿易戰爆發後,美國就很難再向中國出口LNG。此外,俄羅斯也取得向中國出售肉品、大豆、穀物和天然氣的機會。所以,美中衝突對俄羅斯而言,不失為一個有利的機會,但並非絕對因素,因為美中雙方或會找到一種妥協的方式。此外,中國從1978年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一直是美中經濟合作的基礎,如果川普執意使美中經濟脫鉤,中國企業也很可能轉向俄國投資,而不受美國制約。

美俄關係障礙難以克服

川普上任以來,美俄關係發展極不穩定,兩國領袖除在國際會議場合相遇,或偶以電話寒暄外,並無任何交集可言。2018年7月在赫爾辛基峰會上,兩人見面更毫無笑容,使俄國政治菁英對美國新領導人大失所望。儘管普丁未來有可能與川普在國際場合見面,但美俄關係現狀不太可能轉變。

近年美俄對話的最大障礙,就是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不僅要面對各種國際問題,卻又無法確定其在世界的政治地位,俄羅斯軍事、經濟新戰略和追求世界強國地位的努力,一直受到西方國家壓制,美國總統認為,俄羅斯威脅其所創立的世界秩序,挑戰其既有地位,因此華府以各種手段來遏制俄羅斯,成為其長期以來的戰略目標。

其實,美俄外交戰略衝突,始於2014年烏克蘭危機,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進入頓內茨地區,所以美國大選時的「通俄門」事件,只不過使美國人民對俄羅斯的負面看法更加深一點而已。由拉夫諾夫與蓬佩奧的對話顯示,美俄潛在的合作領域,現已成為衝突的場所。美俄雙方雖針對烏克蘭危機簽署了明斯克協議,但毫無成效可言。

其次,北韓與俄羅斯互信雖高,但莫斯科的影響力不大,況且美、俄、日在此問題上的利益並不同。至於歐洲,現已成為美俄的戰場,北約東擴、美國對波羅的海國家和歐洲能源的影響力不斷加強,而俄羅斯與委內瑞拉等拉美國家的軍售和貿易增加,遂成了美俄合作的障礙。敘利亞內戰將結束,美俄必須協調敘國和中東的未來;美國取消軍備控制和中導條約極不切實際;美俄在北極的對抗情勢升高;種種矛盾使兩國關係難以改善。

今年美俄最重要的官方對話,就是最近蓬佩奧訪問索赤,並與拉夫諾夫外長對談,不過這次會晤充其量只發展出一種對話模式,避免直接衝突。過去美國對俄態度僵硬,俄羅斯便占領克里米亞、進入頓內茨地區,如今華府態度調整,俄美才會有索赤會談。因此,未來兩國應發展出一套機制,包括由專家工作小組、外交官大使等定期聯繫。

習近平訪俄的意義

6月5日習近平應邀前往莫斯科進行為期3天的國是訪問,除參加中俄建交70周年慶典活動外,並出席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這是美中貿易談判破裂後,中國領導人首次出訪,選擇俄羅斯,自然有其特殊意義。此行雙方共簽署30份有關能源和貿易合作協議,還達成「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和「加強當代全球戰略穩定」兩項聯合聲明,承諾共同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6月7日,習近平出席聖彼得堡國際論壇發表演講,強烈指責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作法,主張中國願與國際社會共同打造開放、多元的世界經濟,建設普惠包容的幸福社會,並澄清「一帶一路」倡議絕非所謂「當代的馬歇爾計畫」或中國的殖民主義,因為中國從未有過殖民他國的歷史。王毅外長亦強調,習近平此行釋放的信息就是,中俄強化互信協作的共識牢不可破,為大國關係確立穩定性,為國際社會增加正能量。

此外,中國科技巨擘華為公司在中、俄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與當地MTS電信公司簽署協議,共同於今、明兩年在俄羅斯發展5G網路,突破美國的封鎖。

俄中放棄成見,擴大合作

美中貿易戰已由貿易、科技上升到文明衝突的層次,為抑制中國崛起,美國不僅祭起各種手段,甚至發動其盟友共同對中國展開全面圍堵。現在華府又企圖重施上世紀70年代季辛吉「聯中制蘇」的故技,不過拉攏對象由北京換成莫斯科而已。在「通俄門」事件甫終結,川普迫不及待地與普丁通電話,國務卿蓬佩奧亦在赫爾辛基「北極理事會」外長會議結束後,匆匆趕往索赤與俄國外長拉夫諾夫會晤。美國更不惜以與俄羅斯同為「西方文明」一分子的說詞來離間俄中關係,面對美中貿易戰情勢不斷升高,俄國學術界已有應攫取「漁翁之利」的主張,普丁日前在接受訪問時,更公開引用「隔山觀虎鬥」的中國成語,似乎反映出莫斯科在美中衝突中的真正意圖。

6月6日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元首在紀念諾曼地登陸75周年之際,俄中兩國領導人卻在莫斯科討論全球戰略問題,顯然有與西方互別苗頭之意。在此次俄中聯合聲明中,雙方不僅強烈抨擊美國的貨幣訛詐和政治脅迫政策,俄中更共同反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和對委內瑞拉的干涉。

此外,習近平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致詞時,承諾願與各國分享包括五G技術在內的最新科技,與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和美國優先的作法成為鮮明對比。普丁亦認為美國排擠華為,是數位時代的首場科技戰。莫斯科同意與北京進行5G網路的研發合作。毫無疑問地,在美國不斷打壓圍堵下,俄中已決定放棄彼此的矛盾,擴大合作。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週五, 05 八月 2022

5月下旬,在28個歐盟國家中,由4.27億選民選出751位歐洲議會議員,這是印度以外全球第二大選舉。歐盟雖被戲稱「經濟的巨人、政治的侏儒與軍事的小蟲」,但在科技、全球化、國際貿易及氣候變遷方面仍具國際影響力。

20190710716

投票率普遍提高

歐洲議會是歐洲聯盟的下議院,也是唯一直選的議會機關,與由各國指派代表組成的歐盟理事會,共同負責歐盟的主要決策,歐盟三分之二的法律法規也由此兩機關共同制定。席次依照各國的人口分配,德國最多有96席,馬爾他最少只有6席。但與一般意義上的國會相比,歐洲議會創設之初擁有的職能較少,主要是為平衡各國首都和歐盟總部布魯塞爾之間的權力,其設計導致傳統立法和行政部門的效能不彰。

自1979年歐洲議會選舉以來,民眾的投票率一直不高,這主要是因為一般歐洲人民對於歐盟的感覺遙遠,而且繁文縟節,不易理解,同時在歐盟統合的過程中,民眾的權利不斷被剝奪,因而產生異化與疏離感。雖然如此,此次歐盟選舉的投票率從上屆2014年的43%提升到50.5%,主要是因為民粹政黨的勢力崛起,引起民眾不安所致,但東歐國家還是只有不到30%的投票率。此外,歐洲議會的選舉活動一般只進行幾周,不似一般國會議員的競選活動長達數個月,而候選人也多半是各國政壇的二軍或三軍。

建制派大多沒落

近年來,由於難民與恐攻等問題,導致民族主義抬頭,各國的建制派政黨皆遭打擊,這已是歐洲國家普遍的現象,此次歐洲議會選舉也不例外。原本歐洲議會最大的中右翼歐洲人民黨(EPP),在此次選舉中從217席減少到180席,如果匈牙利的青年黨(Fidesz)離開該黨團,可能會再失去13席。

而第二大的社會黨和民主黨(S&D),則從184位減到145位,失去了40年來兩大黨聯盟的多數席次,因而必須與更多的政黨結合才能在議會中過半,這意味著沒有新中間派團體的協助和參與,將無法產生可靠的親歐盟多數席位。相對的,幾個民粹主義、疑歐派和右翼政黨拿下超過150席,其中包括法國的極右民粹派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德國的另類選擇黨(AfD),以及義大利反移民的聯盟黨(League)。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的中間派陣營落後極右派,勢必造成馬克宏總統任滿兩年以來的重大挫敗。英國因為脫歐政策歹戲拖棚,致使才剛成立,並以脫歐為主題的脫歐黨(Brexist Party)大獲全勝,其前身就是促成脫歐公投通過的獨立黨,而執政的保守黨大敗。只有德國總的大聯盟政黨還算不差,但也只有27%,比上次選舉下降了8%,但勝過極右派的AfD,稍微穩住陣腳。

極右翼勢力在比利時和斯洛伐克等國表現好,民族主義政黨在匈牙利和波蘭也獲勝。相對的,此次主張環保理念的綠黨卻大有斬獲,譬如德國綠黨拿到22%的得票率,已接近主流政黨,法國歐洲生態綠黨贏得13.2%選票。這類政黨的共同特徵是,標榜社會福利與環保,並主張以人道精神接納難民,在反建制派浪潮中得到支持。

歐盟面臨問題多

除了移民與恐攻問題外,目前歐盟還面臨經濟疲軟的困境,導致內部分歧極大,而新的歐洲議會將在未來5年扮演歐盟的關鍵角色。極右派要如何影響歐盟的移民與難民政策,以及歐盟將如何處理反歐盟民族主義政黨的挑戰,將是新議會的焦點。

此外,歐盟的東、南歐國家與西、北歐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過大,更是歐盟的一大難題。目前情況最壞的是南歐國家,譬如希臘與義大利,因此質疑歐盟的聲音漸大,民族主義政黨的得票數增加,亦顯示他們對歐盟決策核心國─德、法的不滿。義大利與希臘已經自闢蹊徑,歡迎中國「一帶一路」的投資。

從2012年的華沙峰會開始,共有中東歐16個國家與大陸建立「16加1」的合作機制,目前已在促進貿易投資與基礎建設方面有所成就,中國自然可以藉由與這些歐盟國家的合作,左右歐盟的對中政策。尤其,義大利有意參與「一帶一路」方案來提升經濟發展,這將是七大工業國的首例,自然也會對西方世界產生影響。

義大利目前的債務約達新台幣80兆元,是全歐元區最高的國家,各國投資人已開始擔心,若義大利脫歐後欠債不還,將引發歐元區的信心恐慌。歐盟成員國近年來一再爆發脫歐效應,若繼英國脫歐後,義大利跟進,將對歐盟造成致命打擊。

除了上述「16+1」的合作機制拉攏部分歐洲窮弱國家之外,歐盟各大國也都有一些老工業區或落後地區,積極歡迎大陸的投資,但其他比較富裕的地區則比較保守,因而也造成各國內部對於大陸的態度分歧,比如對於5G案的處理。再加上美中貿易戰又將進入新一輪交火,而美國也將會對歐盟開啟貿易戰端,因此,歐盟必須在美中兩大勢力中求生存。

小結

綜上所述,此次歐洲議會選舉再次顯現了歐洲整體的危機。這就是因為全球化的進展,傳統政黨的功能劇減,歐洲民眾求變心態日熾,因而給予極端政黨較大的發揮空間。但這些政黨的破壞性比建設性大,因而使得歐盟整體與一些會員國都陷入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上的斷層,舊的無能,新的無助,可能會導致更壞的結果。

(作者係國關中心歐美所研究員)

週五, 05 八月 2022

文在寅和蔡英文兩人都屬於意識形態治國,分別靠「燭光」和「太陽花」運動獲取執政。然而,兩人一是「親中」,一是「反中」;一是獨派,一是統派,主要差別在於對國家統一的態度。

20190710715

南韓總統文在寅每次出國訪問後,民調支持率就會上升。6月16日,他前往北歐芬蘭、挪威及瑞典三國做國是訪問後回到首爾。隔日,RealMeter民調機構發表的數據顯示,文在寅的支持度高達49.5%。

據該民調機構負責人稱,受訪人士多受文在寅訪問北歐,提出「朝鮮半島和平進程」、6月底「文川會」前舉行「文金四會」,以及金大中前總統夫人辭世,金正恩特派胞妹金與正親至板門店送弔唁等事情的影響。

制度不同未阻礙兩韓和談

去年一年內一口氣促成3次「文金會」,不僅創下南韓近代史記錄,並且令世界刮目相看。正如金正恩第一次在板門店與文在寅握手時指出,兩韓近在咫尺,為什麼兩韓領導人不能隨時見面?對照兩韓作法,兩岸為何如此困難呢?

「文金會」不談「主權」問題,更不論「自由民主」。因為大韓民國是民主自由國家,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何必以政治制度不同而拒絕和談?倘若,文在寅像小英和民進黨一樣拒絕協商,能促成「文金會」與「川金會」嗎?

文在寅拒絕加入亞太戰略

文在寅認為,應該分開處理「文金會」與「川金會」。前者是韓民族自家國內的事,兩韓分裂分治是一件歷史悲劇,不能繼續傳給下一代,何況南韓是世界第11大貿易強國,有能力協助北韓脫離貧窮。至於「川金會」主要是棄核問題,文在寅主張「先經濟、後棄核」,才能說服金正恩。

文在寅選前曾說過「要作一個能向美國說不的總統」。近日來,美國各方向南韓施壓,手段越來越「猛烈」。國務院官員固不用說,6月7日美國駐韓大使海利斯在「韓國軍事學會」的一場研討會上放砲,要求南韓加入圍堵中國的「印太戰略」,並且在美國對付華為的策略上要文在寅選邊站。

文在寅早在2017年就告訴川普,南韓「無意」加入該戰略,因為,南韓視此舉會「刺激」北韓,更會得罪中國。

至於「反華為」事,文在寅政府已清楚表明,那與國家安全無關,而LG公司也表示,5G未用於駐韓美軍設備,沒有安全問題,請美國「放心」。

至今,美國無法獲得文在寅正面的回應。理由很簡單,文在寅深知朴槿惠靠向美國的慘痛教訓,朴槿惠答應部署薩德,害了南韓經濟。因此,文在寅不願重蹈覆轍,寧可變成在美國人眼裡的「親中、親北」派。

韓日要改善關係並不樂觀

尤其讓文在寅無法接受的是,美國對南韓三番兩次地喊話,要他改善韓日關係。文在寅一上台就把朴槿惠和安倍晉三在歐巴馬總統撮合下簽訂的慰安婦協議及軍事情報交換協定予以廢除或不承認,讓安倍十分火大,屢屢向川普告狀。

一波未解又一波。南韓最高法院判處日商強徵南韓工人賠償及海上韓日軍事糾葛,又成為韓日新一回的「戰場」。文在寅和安倍能否在6月底在大阪舉行的G20握手言歡,頗值得關注。

文在寅看到5月「川安會」的情景,更是一肚子氣。川普和安倍一起踏上軍艦,川普稱南韓人所說的「東海」為「日本海」,讓南韓很不爽。因此,韓日關係正常化也無法樂觀。

6月20日至21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國是訪問北韓,舉行「習金五會」,美國與日本睜大眼睛密切注意,南韓則立即表示歡迎。當然,也有人認為習近平在G20與川普會談前,先打「北韓牌」,對抗川普的「台灣牌」意味濃厚。

兩韓聯合對抗美、日

文在寅力圖達成兩韓共同走向「和平、繁榮及統一」目標,不僅取消或縮減美韓聯合軍演規模,近日又將朝鮮半島發生戰爭時的作戰指揮權從美軍手中奪回,暗示南韓不會再聽從美國。

北韓則透過《勞動新聞》等媒體,不斷要求南韓先落實《板門店宣言》與《平壤宣言》的各項合作與交流協議,不要聽從美國而搖擺,在在告訴南韓,先「兩韓經濟」,後「美國棄核」。

南韓留美派國際問題學者李春根指出,中美貿易戰似已走上兩國文明、制度等全面性的霸權爭奪戰,恐怕會拖延長久;國務卿蓬佩奧等人計謀,仿照雷根時期消滅蘇聯的方式瓦解中國。李春根更呼籲文在寅要靠美國站。

不過,文在寅對李春根的呼籲不為所動。文在寅堅持要把板門店的鐵絲網拿開,連接兩韓中斷的鐵公路,讓兩韓人民自由往來,促成北韓經濟繁榮,改善北韓人民生活,逐步達成南北韓統一。看來,中俄、兩韓聯合對抗美日的「新冷戰圖」已越來越明顯。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五, 05 八月 2022

在外界一致看衰的情勢下,英國首相梅伊終於撐不下去,黯然下台。民意可載舟,亦可覆舟。三年前支持英國脫歐的選民顯然已經嚴重分歧,這不僅代表英國民意朝「緩脫歐」的方向轉彎,更是對保守黨政權的不信任投票。

20190710714

梅伊宣布要下台後,英國保守黨內部有10人宣布要角逐保守黨黨魁與英國首相,但是這樣激烈的競爭,真的能讓英國走出脫歐的困境嗎?

號稱「鐵娘子二世」的梅伊首相鞠躬下台,不代表英國留歐派的勝利,也不證明脫歐的主張受到否定,而只是顯示英國陷入黨爭,政治總舵手失去了執政的羅盤,讓英國的總目標消失,整個國家正在迷航中。

英國的脫歐過程起起伏伏,左轉右拐,轉轍難定,甚至造成全國人民更加分裂。英國正面臨國家往何處去、「共識難覓」的重大危機,到底是要留歐?緩脫歐,還是硬脫歐?迷航在政治大霧中的英國政府,毫無方向感,也不知所云。

三年前國會改選失利

2016年,英國在各界詫異驚訝之下通過「脫歐公投」,原任首相卡麥隆一見情勢不妙,落跑卸責;梅伊雖然勇敢地扛起了這個爛攤子,然而她並未謀定而後動,掌握當時保守黨仍占絕對多數的國會情勢,逐步推出脫歐方案,反而在談到脫歐時,完全不在乎歐盟的低聲慰留,顧盼自雄地提出「硬脫歐」原則,也要求立即脫歐,絕不回頭。她並且很有自信地提前解散國會,希望藉由保守黨取得絕對的大勝,以展現脫歐的決心與氣勢,並建立她自己「鐵娘子二世」的形象;但梅伊的想法,並沒有被多數英國人所支持,她期待的歷史定位也未被英國人民認可。

那次國會選舉的結果,代表英國人對於脫歐過關的遺憾,也否定了梅伊的想法與作法,而梅伊個人的政治前途,在三年前就留下了陰影。

由於梅伊輸掉了選舉,讓她無法意氣風發地提出強有力的脫歐方案。首先,民眾顯然反對立即「硬脫歐」的政策,反對與歐盟市場「一刀切」的處理方式,尤其當初脫歐派只以微小差距贏得脫歐公投,完全出乎大家的預期,接著當人民驚覺脫歐的複雜性與困難後,便開始轉向打回票。所以,民眾不讓保守黨席次過半,其實就是反對「硬脫歐」的政策。

梅伊在黨內外都受到牽制

這樣的局勢導致梅伊在黨內備受抨擊,威信盡失,加上為了維持政權,找上北愛爾民族統一黨合作,除了必須學著與他黨妥協外,北愛統一黨因北愛與愛爾蘭的淵源,已擺明了「軟脫歐」的立場;但該黨極為保守傳統,又強烈反對墮胎與同性婚姻,這使得梅伊在脫歐議題上始終無法揮灑自如,一氣呵成。

在野的工黨對於梅伊的脫歐是否成事,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工黨始終抱持著反對的態度,一方面是基於工黨反對脫歐,另一方面是眼見保守黨政權不穩即將垮台,不願攬事遭禍,即使梅伊一度懇求工黨為了國家出手相助,但仍未能成事。

梅伊的最大挑戰來自黨內。她從選舉結束後的一切作為,完全得不到黨內支持,擺不平黨內派系的各自為政及冷眼旁觀,無法縱橫捭闔地讓脫歐法案順利過關,除此之外,也提不出任何具體的建樹或政策方針,歐盟對於梅伊的支持力逐步下降,也就造成梅伊疲於奔命,最後不得不鞠躬下台。

梅伊下台政局依然無解

梅伊想要歷史定位的企圖心,如今看來彷彿南柯一夢。原來的如意算盤,帶來的反而是內外皆憂。對外,如何面對歐盟?如何面對美英同盟?對內,保守黨的權力能否守住?北愛統一黨將帶來多大的衝擊?甚至,與工黨如何互動,也是問題。

現在如了許多政敵的願,梅伊終於下台了;但脫歐有解嗎?這個困擾了英國三年的脫歐議題,在未來一、兩年顯然還是英國的大哉問,而且讓英國忐忑難行,原地踏步。

如今競逐首相寶座的這10個人真的有能力讓英國破繭而出,跳脫困境?尤其,被認為實力超強的前外相強生,雖然一直堅持要硬脫歐,但始終講不出具體道理,甚至連政見發表會也怯於參與,這樣連英國前途都說不清楚的領袖,真能讓英國走出迷境嗎?

英國現如漂泊的航母

沒有歐盟的英國將駛往何處,這是英國脫歐公投以來一直未能真正觸及的大問題。英國應往何處去,這樣的分歧與爭議未來繼續會困擾英國多年。如今因為脫歐議題,英國面臨了內憂(國家分裂)、外患(歐盟關稅壁壘)等棘手的議題,實是始料未及。

看來,國會改選與脫歐二次公投將不可避免,但英國的政局恐怕會因為岐異與分裂,在原地打轉、長期動盪。我們更可預見,英國脫歐日,就是英國從輝煌歸於平淡之日。

(作者係政治評論人)

週五, 05 八月 2022

川普以素人參政,在2016年競選期間曾向住在紐約的共和黨大軍師季辛吉請益。季辛吉當時建議川普聯華制俄,沒想到,美俄關係愈來愈壞,反而讓中俄聯手來對付美國,不知季辛吉今日作何感想?

20190710713

美國聯俄制中策略失敗

季辛吉傳承馬基維利(1469-1527)的權術思想,以及梅特涅(1773-1859)的均衡外交。

今日驀然回首,大軍師確實是導致蘇聯最後崩解的大謀略家。他幫助尼克森總統於1972年通往北京之路後,與中國交往密切,淵源頗深,對於中國40年來的快速崛起,豈能無視?他雖年逾九旬,豈能無動於衷?按他的權謀思維,為美國籌畫,豈能不作聯俄制中之想?

川普果然想要示好俄國總統普丁,不料搞出一個「通俄門」,質疑普丁介入美國總統選舉,使得當選後的川普焦頭爛額,撇清與普丁關係之不暇,遑論聯俄?更有甚者,美俄關係不僅未得改善,反而愈變愈壞,甚至屢見軍事對峙。結果乾脆將中俄兩國同列為戰略對手,反而讓中俄聯手來對付美國的挑戰,不知季辛吉大軍師作何感想?

中俄兩國關係推向高峰

再看習近平上任後第一個訪問的外國就是俄國,於今看來,頗有聯俄抗美的戰略遠見。習近平連任後第一個訪問的外國又是俄國,而且至今已8次訪俄,與俄國領導人普丁在各種場合見面次數之多,更屈指難數。中俄兩國與兩國領導人已建立了豐厚的互信與友誼。

6月5日,在中俄建交70年之際,習近平與普丁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孔雀石廳,簽署了「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更將兩國關係推向高峰。習近平此行受到普丁熱烈的歡迎,國事之外,更加深了私人的友誼。習、普杯酒交歡說明了什麼呢?

中俄雖無盟約,但兩國關係發展到現在,比一般盟國更為親密。反觀美國,盟國眾多,卻意見不一,川普上台後更肆無忌憚,對盟國不假辭色,甚且為了利益,不惜吃相難看。一盤散沙,豈能與堅如磐石的中俄相抗?不僅如此,美國在川普領導下,居然自毀長城。

美國搞單邊主義不得人心

美國於蘇聯崩解後獨霸世界,以世界警察自居,推行全球化,以為全球化等同「美國化」;然而,一旦發現全球化進程未必是「美國化」,習近平又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雙贏的環球規劃,尤令白宮坐立難安,於是一反美國首創的全球化,主張單邊主義,高唱「美國第一」,撕毀協議,退出條約,無意之間讓出了領導世界的地位。中國乘勢堅持多邊主義,強調人類生命共同體,開創互利共贏的新世界,俄國聞風回應,中俄反而占了世界話語權的上風。

美國為了私利搞單邊主義,既然要自掃門前雪,卻又忍不住要管他人瓦上霜,在中美洲、中東地區恣意妄為。川普不加掩飾,更暴露了美國的霸道行為,不顧世界公論,將駐以色列的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更悍然說:以色列占領的約旦河西岸,應該劃歸以色列,完全沒有把阿拉伯人的利益與伊斯蘭文明放在眼裡。

川普以為航母與美元足以威嚇世界,於是用「極限施壓」要人就範,昔在北朝鮮,現在伊朗,然而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知如何收場。

大陸不願打,但不怕打

川普對華打貿易戰,也想用「極限施壓」,要中國就範,以為美國經濟實力強大,可以掐住北京的脖子。北京說:不願意打貿易戰,被視為示弱;說不怕打,被視為虛張聲勢,全屬誤判。美國昔打中興得逞,而今打華為就很不順手,殊不知「不願打」,明言無贏家;「不怕打」因有底氣,能在雙輸下勝出,美國就不會有忍得住輸的耐力。

貿易戰背後未嘗沒有大國之間的戰略博弈,美國的實力雖然第一,但中俄聯手,「二」絕對大於「一」!

台灣勿作美國的砲灰

國際大勢如此,台灣當局還要親美反中,必須知道當美國遏制中國的棋子事小,若成為美國馬前卒的炮灰,則茲事體大了。誠如韓國瑜所說,中國大陸統一的決心無可懷疑,大陸國台辦也一再說:台獨是死路一條,能不信邪乎?

據我的觀察,武統非大陸不能為,而是不願為;不願為者,投鼠忌器也。鼠者,台獨也;器者,台胞也。設若一旦台胞願與台獨沆瀣一氣,逼大陸動武,美國不可能直接介入,已是識者的共識;而今普丁與習近平杯酒交歡,明言支持中國領土與主權的完整,美國更不可能為台灣冒核子大戰之險,介入台海戰爭。我們豈能不三思,好好想想如何維護台海的和平?

(作者係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

週五, 05 八月 2022

習近平視察江西稀土生產基地後,大陸政府相關單位已擬妥稀土礦物管制出口計畫,國務院發改委甚至特別召開稀土產業專家會議,建議完善稀土出口審查及其流程追踪機制,以加強出口管制工作,讓稀土再度受到國際矚目。

20190710712

稀土是含量少、分布散的自然礦物資源,包括17種金屬元素,在類別上,分為「輕稀土元素(LREE)」及「重稀土元素(HREE)」;一般被廣泛應用於高端及國防相關科技產業領域,作為製造需要超硬質與耐高溫的鋁合金、鈦合金不可或缺的材料。其中,輕稀土元素占全部稀土儲存的90%以上;重稀土元素較為稀少,卻又更具價值、關鍵,屬於國家層級戰略資源,使得許多蘊藏稀土資源的國家將其實際數量的多寡列為最高機密。

中國稀土蘊藏全球第一

依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的資料,中國是全球稀土蘊藏數量最為豐富的國家,占比超過三分之一,而且是全球稀土生產數量及出口數量最大的國家。若以去年為例,全球稀土生產數量共計17萬噸,其中12萬噸、占比70.59%來自中國大陸,其次則是澳洲的2.0萬噸、占比11.76%、美國1.5萬噸、占比8.82%,三者占全球稀土生產數量的91.17%。不過,美國卻又同時進口稀土1.8萬噸,其中65%由大陸供應,若大陸停止稀土出口,則美國高端及國防科技產業恐將受到影響。

因此,在中國揚言透過管制稀土出口,反制美國加徵中國產品進口關稅後,美國商務部立即公布「確保關鍵礦產安全可靠供應戰略聯邦報告」說明,將會採取行動,包括提出六項行動綱領,確保稀土供應來源,同時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以減少其所帶來的風險。

其實,中國管制稀土出口的思維,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溯自1973年。該年中東石油生產國家透過「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宣布暫停石油出口,以打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不但造成國際石油價格從3美元/桶飆漲至13美元/桶,而且導致先進國家經濟陷入低迷。這引發鄧小平1992年在南巡江西稀土生產基地時指出:「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其價值可以與中東石油之地位相比,具有重要戰略意涵,希望學習中東國家管制石油出口模式,充分發揮稀土價值,以提高稀土國際地位」。

應嚴格執行稀土管制政策

在中國領導高層的授意下,中國從1994年起開始重視其戰略意涵及價值;不過,延至2005年始對稀土訂定相關法規加以保護,包括:2005年5月提高稀土出口門檻及取消出口退稅、2006年4月將稀土列入為「2007年加工資源禁止商品目錄」,同時在2006年「十一五計畫」國土資源規劃綱要中,將稀土納入戰略自然資源之一環。然而,在執行管制稀土政策上,因中央與地方的步調不一致,而衍生小型稀土礦場氾濫開採、降價促銷,加上外資企業透過合資模式參與蒐購,雖出口數量增加數倍,但價格卻又不及1990年代的六成。

面對國際稀土生產秩序及市場價格的亂象,從2007年起,大陸國土資源部開始調控稀土生產數量,2009年5月特別公布「錫銻礦及稀土礦開採總量管制指標的通知」,首次針對稀土實施管制;其中,包括訂定稀土每年開採數量管理17萬噸以內、出口數量限制在3.5萬噸以內,同時訂定稀土廢棄物質處理標準、鼓勵小型礦場重組併購,以及禁止外資申請成立合資企業開採稀土等,希望有效節約自然資源與保護環境。

此外,2010年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以保護自然資源與減少空氣汙染為由,自2011年元月起提高稀土產品出口關稅與降低出口配額,大幅提高稀土出口價格。另一方面,配合促進稀土所製造之材料及其應用加工技術發展,允許外資以合資或合作的方式共同發展稀土較高層次開採、冶煉、分離、提純等技術,讓中國構築更加完善的稀土相關產業體系,以建立在國際稀土市場上的主導地位。

美國將最大稀土礦場封存

很顯然地,中國近年來在全球稀土市場上,以資源及技術優勢領先全球,逐漸建立其對全球稀土市場的「發言權」與「訂價權」。不過,美國及日本等國家近年在掌握稀土資源上所採取的戰略思維,也值得我們重視。

先從美國來說,其實美國是全球稀土礦物蘊藏的國家之一。依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統計,雖蘊藏數量不如中國的4,400萬噸、巴西2,200萬噸、越南2,200萬噸、俄國1,200萬噸、印度690萬噸、澳洲340萬噸,但至少有140萬噸。

美國1980年代前曾經大量開採稀土,之後在經濟安全戰略思維的考量下,2001年將美國最大的稀土礦場封存,除逐漸減少國內稀土開採,避免蘊藏枯竭外,積極投資國外稀土開採,以及配合環境保護移轉國外加工,甚至趁著中國濫採及亂銷之際,以低廉的價格大量進口中國稀土加以儲存作為長期需求。

是故,面對2009年5月中國實施稀土開採與出口管制措施之下,美國馬上採取反制,2009年6月逕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請審查中國管制稀土問題,同時指責其違背國際貿易原則。儘管美國所提出的指責似乎符合自由貿易精神,然而其背後卻隱含著高度的戰略思維,尤其是想阻礙中國成為全球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

日本稀土政策有戰略構想

再就日本而言,雖然日本缺乏稀土蘊藏,但其對稀土的戰略思維,則是最具有遠見的國家。日本是全球許多高端或國防相關科技產業關鍵零件的重要製造國家,這使得它成為全球稀土進口最大國家;其中,超過八成以上來自中國大陸。因此,早自1983年,日本就訂定7種稀有礦產戰略儲存制度,2006年再針對包括稀土在內3種稀有礦產納入儲存項目;同時,在經濟安全戰略思維的考量下,配合稀土元素特性,將進口稀土儲存於海底,推估其儲存數量至少可以供應20年需求。

同時,近年來隨著全球電子、資訊、通信、汽車等科技相關產業高度發展,衍生對稀土的需求與日俱增,在缺乏自給自足的條件下,除上述既有稀土儲存制度外,2012年日本政府特別訂定「稀有金屬保障戰略」,其戰略構想大致可以分成:

其一,積極擴大國外稀土供應來源與儲備管道,包括:透過日本石油天然氣體金屬礦產資源機構(JOGMEC)提供融資保證,鼓勵日本企業進行國外包括稀土在內稀有礦產資源投資。其中,包括與大陸企業的合作或合資,共同製造稀土應用相關加工產品,以及前往越南等國家進行探勘;此外,加強其周邊海域調查與開發,積極尋找可能蘊藏的地區,作為儲備長期需求。

其二,透過多元模式進行稀土廢棄物品回收與替代材料開發,包括在短期策略上,積極處理電子、資訊、通信、汽車等廢棄金屬物品含有稀土材料回收與應用;在長期策略上,加強投入稀土金屬應用及替代材料開發。

結語

儘管中國將稀土作為國家層級的戰略工具,尤其近年來透過管制出口措施,主導全球稀土市場。然而,筆者認為,中國未來除須因應稀土開採破壞地質帶來的環保問題外,更加重要的是,必須重視稀土開採不可「再生」衍生的枯竭事實。亦即如果中國按照目前稀土開採及出口數量加以推估,若短期無法探勘取得更多具有價值稀土蘊藏資源,則20年之後恐將因過度開採,而造成稀土蘊藏枯竭,屆時美日等有稀土蘊藏或儲存的國家反而可藉此作為籌碼,進而達到減緩中國科技相關產業的發展。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五, 05 八月 2022

今年6月是全世界投資人及國際貨品貿易界最焦躁不安的一個月,有人說6月將有「更強烈的二度金融海嘯將至」,有人甚至認為「修昔底德陷阱」渦漩已正式浮現。看來未來一、兩年全球經濟只會越來越壞。

20190710711

6月2日,大陸國務院第二度發布《關於中美貿易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指責美國「談判過程中三度出爾反爾,不講誠信」、「中國不會畏懼任何壓力,也做好準備迎接任何挑戰。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美國GDP成長放緩

從去年3月23日川普單邊啟動關稅壁壘戰以來,世界經濟已明顯受到這突如其來的「川普因素衝擊」,經濟成長放緩、全球製造業生產降低、國際貨品貿易量縮、世界原油價格起伏、股市匯市迭生震盪、債券市場變化急遽、全球投資人信心指數明顯挫跌;而最弔詭的是,所有波譎雲詭的現象都在6月浮現。

6月3日,美國全國企經協會(NABE)發布最新調查顯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高,已成為阻礙美國本身經濟成長的最大威脅,下半年至2020年底,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機率「急遽升高」至60%,原本3月時預測值僅15%。美國GDP成長則將從去年的2.9%降至今年的2.6%,2020年更放緩至2.1%。

倘若美國經濟走疲,Fed採取再降利率措施,勢必會撼動美元的強勢地位,對全球匯率市場,乃至於股市債市交易量值價位,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全球製造業景氣惡化

6月3日,英國調查機構IHS Markit發布數據顯示,5月全球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為49.8,環比下降0.6%,跌破了50的榮枯線;這是2012年10月歐債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水準。

製造業一向是世界經濟循環的起點,與個人消費等相比,製造業波動幅度大,且最容易受到貿易與全世界經濟景氣連動。換言之,與「世界同步榮枯」的製造業景氣,在6月進入衰退。

金融市場震盪與經濟放緩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最近公布報告顯示,56%的受訪者認為,阻礙美國2019年經濟成長的最大威脅是保護主義政策,14%的人認為是股市大幅崩跌,10%受訪者則將矛頭指向全球經濟成長放緩。

6月9日,G20財經首長在日本福岡會議發表聯合聲明警告,貿易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是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風險,但據傳在美國的反對下,公報刪除了「迫切需要解決貿易爭端」的嚴厲措辭。公報指出,貿易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讓所有先進國家都必須隨時準備採取進一步行動。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也在會後發表聲明認為,全球貿易趨緊張態勢,已對未來經濟展望構成「主要威脅」,因此呼籲G20成員必須把解決貿易緊張列為最優先事項。

貨幣競貶潮「浪濤效應」

超過半數的經濟學家預估,美國聯準會(Fed)下一步將採取升息舉措,不過,再快也要等到2020年第三季後;另有半數以上的專家認為,美國經濟走疲,反倒可能促成Fed降息,川普本人就極力主張此看法。不論Fed將採何種舉措,都已在世界金融資產投資市場造成「浪濤效應」。

亞洲貨幣從4月開始進入新貶值波段,領頭的韓圜在公布令人失望的第一季GDP後,快速貶值,從4月的1,130兌1美元開始貶起,5月最高逼近1,200,波段貶值幅度達到5.7%,新台幣等亞幣也跟隨韓圜貶值,新台幣貶值3%,唯獨人民幣存在「保七」的心理抵抗線,致能固守得住6.9元兌1美元關卡,相較於全體亞洲貨幣,人民幣貶值幅度已算最小。不過,人民銀行政策上是否會放手,重新設定匯率目標區間,讓人民幣短期內一次貶值到位,成為觀察全球金融市場安定的最重要指標。

中國正上緊發條因應

中國人民銀行對這個現象高度警覺,雖然才在今年1月調降存款準備金率,5月10日又再度宣布「定向降準」,特別針對中小型商業銀行提供高達人民幣2,800億元,從5月下旬至6月中旬逐步發放,旨在引導經營困難的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與農村金融機構,度過6月底季節性的資金緊俏壓力。

而曾在2018年引發中國銀行體系資金緊縮的P2P借貸平台連環倒閉暴雷潮,政府累計凍結了將近4百家、超過100億元的資產,接近6月底,現存的P2P持續傳出倒閉警訊,加上各地的信託平台也陸續傳出違約,例如中民投出現5月28日到期15億元債務卻延遲至5月31日支付的違約事件,人民銀行與銀保監會也要求各省市金融監理機構與國有銀行,緊盯這些信貸違約對金融體系及社會安全的衝擊。

國際社會盼川普暴衝轉緩

不久前美國及跨國智庫機構研判,6月底前美中貿易戰可能停歇,現在看來這可能性似乎已經歸零;也正因如此,國際經濟社會及金融市場投資人,對下半年的景氣,都露出「6月焦慮」。

由於川普5月底訪日前夕曾說,G20大阪峰會川習會中,必定可以談成「對美國有利」的貿易協議,以致各方樂觀期待6月底能有好消息,但現下看來,期盼恐會破滅。儘管6月底美中領導人在G20取得共識的難度很大,但國際社會還會繼續期待,希望川習二人在11月的智利APEC峰會上會有所突破。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週五, 05 八月 2022

受美中貿易戰影響,經濟部宣稱台商資金大舉回台投資,表面上看似利多,但是否造成租稅不公及稅收流失?此外,資金若流入股市及房地產進行炒股、炒房,不啻成為禍水。

20190710710

受美中貿易戰,大陸實施「全球肥咖條款」《共同申報準則》(CRS)及環保等內部成本逐漸升高所致,大陸台商自去年起即逐漸出現生產基地轉移至東南亞地區或回台的熱潮;而台灣當局為協助台商順利返台投資,行政院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實施期程為3年(2019-2021),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提供客製化單一窗口服務;整合土地、水電、人力、稅務與資金等政策措施,積極協助台商回台投資,進而帶動本土產業共同發展,形塑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以厚植台灣未來產業發展的實力。

據經濟部所公布的訊息,台商回台方案自今年元旦實施迄5月31日止,已有66家廠商通過資格審查,總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3,300億元;主要產業為電子資訊及金屬機電,將帶來逾31,300個就業機會。這成績確實讓蔡政府眉飛色舞。坦然言之,台商資金回流若能往實體經濟投資,帶動產業發展,不啻久旱逢甘霖;但若重蹈過去炒房、炒地皮及炒股的覆轍,那反而會帶來禍害。

台商回台能成一罈活水?

台灣投資不振由來已久,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不少鄰近國家在投資項有顯著成長,但台灣卻由於五缺及政黨惡鬥,導致民間、政府公營事業投資下降,經濟成長明顯落後於香港、新加坡、韓國。

再者,台灣超額儲蓄不斷增加,成為經濟發展的隱憂。行政院主計總處估計,去年的超額儲蓄(國民儲蓄毛額減掉國內投資毛額)將達2.28兆元,連續5年破2兆;超額儲蓄率(超額儲蓄占國民所得毛額GNI比率)則是12.49%,連續6年破1成。而且,企業儲蓄首度突破2兆,再創史上新高。尤有進者,台灣壽險業的國外投資金額已增至16.3兆元,占可運用資金的68.5%,堪稱全球之冠。

今年第1季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31件,較上年同期減少2成;而投資金額1,100萬7千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87.53%;反之,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自2011年累積至2018年,共計793.1億美元;其中,累積至去年第2季止,台灣上市公司662家,上櫃公司523家,合計1,185家赴大陸投資,占全體上市(櫃)公司的75.24%,累計投資金額達新台幣2兆3,832億元。兩岸投資極度不對稱,更加速台灣資金的傾斜。外人直接投資更是每況愈下,不及南韓、香港,甚至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但台商大舉回台能成為一罈豐沛的活水?

台商資金回台的虛與實

(一)回台投資可享受優惠貸款。大陸為嚴防資金出逃,對資金匯出有相當的管制,台商要將資金透過正常管道匯回台灣,恐怕相當困難。據此推斷,目前回台的資金應是台商將之前放在東南亞或其他國家的資金匯回,當作回台長期投資的部分資金,進而享受優惠貸款。

依國發基金所訂「歡迎台商回台投資專案貸款要點」,共提供新台幣200億元貸款額度,貸款利率不超過郵政儲金2年期定期儲金機動利率加年息0.5%計息。舉例而言,若某台商向國內銀行申請貸款,利率原為1.685%,通過「歡迎方案」核准的話,國發基金即補貼1.5%;換言之,業者只須支付0.185%的利息給銀行,何其優惠。而銀行也樂得配合,因為不僅可收取0.1%的手續費,還有國發基金1.5%的補貼。

(二)對台商回流減稅造成稅損。行政院已於4月11日通過「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草案」,提供回台資金在投入一般產業,或特定產業時給予不同程度租稅優惠。明定台商匯回資金須存入金融專戶,不得購置不動產。第1年匯回資金,可享優惠稅率8%,第2年匯回則課徵10%。台商若對特定產業進行實質投資,政府再退回半數稅額,稅率等於只有4%及5%。其中,所指的「特定產業」除「5+2產業」外,也包括高附加價值產品、關鍵零組件相關產業、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產業、有自有品牌的國際行銷產業、與國家重要產業相關等六大區塊。

但問題是,原本海外資金匯回國內需課20%稅,而透過此專法進來立即變成8%,形同讓海外資金賺取12%稅差,是否符合公平原則?台灣租稅負擔率在去年為13.4%,仍居全球偏低國家群;對台商回流減稅戶所造成的稅損,是否能回補?

(三)會產生藉機囤地炒作的情形。專法允許70%的匯回資金可透過私募基金進行投資,但有不少「5+2產業」是上市櫃公司,台商所匯回資金難道不會投資股票?又此波回流台商泰半是製造業,尤以科技廠商占比最高,不僅對對工業區土地需求大,用電需求量也高。據悉,台商這幾年的「回流潮」早已湧入工業地產市場,例如,新北五股工業區有單坪破百萬的土地行情,外界擔心可能會有藉機囤地炒作的情形。

根據房仲資訊顯示,去年前3季工業用地和工廠交易總額為新台幣290.2億元,其中,桃園便獨得126.5億元,稱霸所有縣市;地價更是3年狂漲7成5。除此,也有資金流入辦公室及豪宅市場,亦可能帶動一波房價上漲。政府雖訂定回流資金運用限制,但真的能防止工業區炒作?

坦白說,台灣歷經產業外移,國內外投資長期不振,經濟成長每況愈下,的確亟需吸引台商回台,但政府公布的台商資金回台,若係騙取選票而過度誇張,那民眾應睜亮眼看仔細了。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