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一, 13 六月 2022

第15任總統選舉結果,蔡英文以壓倒性多數選票獲得連任。接下來的路究竟要怎麼走,乃為芸芸百姓所關注。

20200780213

其實,無非就是兩條路線的選擇。一條路是:有恃無恐,按照目前的威權統治繼續前進,甚至加碼演出,安享其自我良好感覺。另一條路是:本諸「謙卑、再謙卑」的善念,尋求台澎金馬內部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彌縫社會族群的裂痕,以達民生樂利的佳境。

候選人在選舉期間為了吸引更多選票,不免迎合民粹造勢。而今選舉既已結束,就應展現寬容、智慧,發揮領導人的高尚風範。蔡英文這次得票固然占了全體票數的57%,但畢竟還有另外43%的人別有所屬。她應該站到歷史的高度,帶領台灣走向民主法治、友美和中的正確道路。

民進黨立委席次既仍過半,就應更有自信地訂出兼顧各方利益的法律,不要再倚靠「東廠」來護衛一黨之私。至於行政部門,也該公正執法,作為全民守法的典範。

舉個例子:具「卸任總統」身分的犯罪受刑人陳水扁,是在馬英九任內讓他「保外就醫」的,這也顯示藍營執政的寬宏氣度。然而阿扁完成治病,依法本應回監繼續服刑。此時已是綠營執政,必須依法行事,命其返監;要不然就該由蔡總統頒「特赦」令,免其刑之執行(罪名不免除)。這兩者擇一,否則陳水扁病癒仍趴趴走,就是違反法律。而今小英既高票連任,正可以處理此案展現其執法之公正。

再以事關民生經濟的兩岸經貿交流而言,據統計,去年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高達數百億美元;假若竟因政治逆流而致負面影響,豈非令人扼腕?首先,「芒果乾」不必再吃了。其次,必須找到與海峽彼岸的「最大公約數」。

猶憶距今剛好整整20年前,陳水扁2000年在就職演說提出「四不一沒有」,北京當局立刻發表聲明,善意回應:「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台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台灣的。」這不就是認同綠營人士說過的「憲法一中」概念嗎?

而今,蔡英文若能把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法制精神,作為兩岸關係的定位指標,或有可能化解僵局,從而找到雙方互利雙贏之道。

(作者許文彬為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

週一, 13 六月 2022

蔡英文連任或將兩岸關係帶往更加嚴峻和不確定的未來,而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簽署則正展現出中美關係積極而確定的改善。無視中美關係的任何改變,而對美台關係升級給予過多想像,必然會導致嚴重的錯判形勢。

20200780212

對於中美台三角關係來說,2020年註定又是一個歷史轉捩點。1月11日,台灣大選水落石出,台灣進入又一個民進黨執政週期,將選票投給蔡英文的民眾或許相信,蔡在未來四年會給他們帶來和平與繁榮。同月13日,中美經貿關係出現緩和轉機,美國財政部發表聲明,將中國移出匯率操縱國名單,15日,中美兩國政府在華盛頓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歷時一年半之久的中美貿易戰終於告一段落。

這兩個事件的同時發生具有重要的轉折意涵,前者或將兩岸關係帶往更加嚴峻和不確定的未來,而後者則可能為中美關係帶來積極而確定的改善。對於那些因為中美戰略競爭和蔡英文連任,而對美台關係升級有著過多想像的人們來說,無視中美關係的任何變化,都將造成對形勢的錯判。

中美緊張vs美台升級

眾所周知,對美台關係的獨立研判是無意義的,它的驅動力與剎車機制都必然來自中美關係的大格局。歷史規律表明,中美、美台是一對負相關的關係,中美關係緊張,美台關係就會升級;中美關係緩和,美台關係就相對收斂。相應地,美台關係的狀況不同,台灣當局所獲取的執政資源就有不同。

蔡英文此次如願連任,顯然與此前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尤其是中美貿易戰造成的外部環境有直接關係。美台關係的不斷提升,美國對島內選舉的高度關注和公開干預,甚至美國對香港動盪局勢的暗中推動,都在不同程度上,幫了蔡英文大忙。

當前階段的中美關係緊張對抗,從2016年川普當選時已全面顯露。堅持保守主義、本土主義立場的川普,儘管摒棄了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秩序,但基於遏制中國崛起、維護美國戰略利益的考慮,仍然重視「台灣牌」的傳統價值,他與國會相互呼應,不斷出台提升美台關係的政策舉措,包括國會近年通過或提出的《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等多項涉台法案;允許美國軍艦停靠台灣、允許美國軍隊與台灣軍隊進行聯合演習等決定,僅2019年美國軍艦就9次過境台灣海峽。

此外,《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繼續加入多項涉台條文,強調美台網路安全合作和監控大陸對台灣選舉的影響等。這些親台反中的政策,使得美台關係更為緊密,同時更鼓勵了民進黨當局與大陸對抗的強硬路線。

2018年7月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川普政府試圖通過不斷提高對華關稅,同時制裁中國的中興、華為等高科技公司等一系列手段來遏制中國的崛起,中美關係面臨嚴峻考驗,脫鉤之說甚囂塵上。在此大環境下,美台關係得以不斷升級,蔡當局亦得以挾洋自重,將其轉化為島內政治籌碼,並在經濟上有所收益。

根據台灣主計總處的測算,中美貿易戰帶來訂單轉移,台商回台投資增加,總額超過7,000億新台幣,民間投資實質成長率達7.61%,2019年經濟成長率達2.64%。這些產生於中美關係波動時期的經濟資料,對2020大選具有一定的動員效應。

美台夥伴關係虛空且失衡

1月11日,蔡英文勝選後,美國官方表態仍遵循對台政策的平衡基調。一方面,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致賀,稱美台是合作夥伴,強調雙方因政治、經濟、國際價值觀而聯結,讚揚台灣的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認為美台共用民主的價值觀。對此,吳釗燮通過推特回應,感謝蓬佩奧的祝賀和承認「美台夥伴關係」的力量。

另一方面,美國務院負責兩岸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費德瑋,在台灣駐美代表處舉辦的觀選活動中,發表了體現傳統立場的致辭,表示期待繼續與蔡政府和台灣所有政黨領導人合作,推進美台共同利益,進一步加強美國與台灣人民的非官方關係,繼續反制尋求改變現狀的片面行為。

對於蔡英文的連任,蓬佩奧強調的是美台之間的民主價值聯盟,費德瑋則凸顯美台關係的非官方性質和反對改變現狀的政策立場,這說明令蔡當局沾沾自喜的所謂「美台夥伴關係」,實際上不僅只有空洞抽象的理念聯繫,而且還被嚴格限定在「一中政策」約束下的非官方關係。

根據常理,夥伴關係一方面要基於共同利益,另一方面要體現相對平等的地位,而「美台夥伴關係」完全是美國定義和賜予的,美國關注自由民主的普適性,所以重視台灣選舉的示範意義,但夥伴關係如果僅繫於理念與價值之上,顯然沒有什麼現實的保障,更無任何實際意義,而美台夥伴關係既沒有共同利益又非平等關係。

更何況,從地緣戰略上看,台灣夾在中美兩強之間,美台關係的從屬性決定了「美台夥伴關係」的不對稱性,即美國在需要時可以凸顯美台價值共識,向中國大陸施壓;在不需要時可以暫時收斂或令其空洞化,以免破壞中美戰略平衡的大局。2016年以來,蔡當局之所以能從不斷升級的美台關係中得利,在於美國要與中國展開戰略競爭和開打貿易戰。而2020年之後會如何?這同樣取決於美國的戰略需要。

中美解凍與美台關係

從長遠和全局來講,中美關係不可能完全脫鉤,或全面失控,只要美國仍然堅持資本主義,只要中國還繼續對外開放,中美兩國就必然有頻密的交集和共同利益。雖然未來兩國之間的戰略競爭與對抗可能成為常態,但中美共同利益決定了接觸與合作仍有廣闊空間。

中美雙方有能力,也有意願,從互相傷害的貿易爭端中緩慢走出,如果兩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堅持對話協商,便能夠為兩國的競爭與合作關係找到理性模式,達到互利共贏,這對兩國有利,也對世界有利。雖然互利共贏的中美關係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只要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

2020年是美國的大選年,爭取連任是川普清晰的政治目標,因此推動中美解凍並緩慢向好的政治動力是強勁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成果雖然有限,但雙方畢竟是朝著緩和與合作的方向前進了,中美經貿合作關係可望繼續成為中美整體關係的推進器。根據美國媒體報導,川普政府邀請了至少200人參加1月15日的儀式,共同見證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簽署,其中包括來自深受長達18個月貿易戰影響的幾個州的國會議員。川普還在簽署儀式前向美國農民喊話,聲稱中美貿易協議將是「一個美麗的大怪物」,建議他們「去購買更大的拖拉機」。這是解凍的開始,雖然風險猶存,但是一種更願意合作的中美關係在未來四年是可以預期的。

決定美台關係的三大因素

在此框架下反觀美台關係,有起必有落,在蔡英文的下一個四年,美台關係升級的勢頭將受到遏制,有三方面因素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一是中國大陸的實力繼續提升。在應對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和美台關係等問題上更有戰略自信、戰略定力,也將探索出更為有效的戰略策略。

二是中美關係終歸無法脫鉤。隨著中美關係貿易戰的硝煙逐漸散去,隨著川普對華政策的逐漸成形,中美將重回競爭與合作的正軌,反過來則美台關係的結構性緊縮將再次顯露。

三是2020年美國大選和川普的策略選擇。川普的不可預測性有目共睹,但其決策邏輯是清晰明確的,即奉行美國至上、利益至上的功利主義策略,未來四年,川普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收斂或讓步的可能性,要大於繼續提升美台關係,畢竟是時候與中國恢復交易,而不是再打一場兩敗俱傷的貿易戰了。

因此,雖然美台關係在過去四年間出現了「更公開化、更多元化、更制度化」的提升,但這一趨勢並非不可逆轉,在中美相互依賴和美國仍然需要「一中政策」的前提下,美國的對台政策必然時進時退、可鬆可緊。歸根究柢,美台關係的一切變化都是基於美國戰略利益的需要,台灣的困境在於它完全無法主導這一個變化。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週一, 13 六月 2022

曾獲選「2012年度人物感動中國」的高秉涵律師,繼2017年在大陸出版《回家的路─高秉涵回憶錄》後,2019年9月再出版《鄉愁》新書,為其人生作一補白,期望能在字裡行間多留下一些歷史痕跡。

20200780211

高秉涵,1935年出生於山東菏澤,因戰亂南逃,1949年流落台灣,在台北車站偶遇山東師長,受其鼓勵繼續求學,於1952年夏天考取台北建國中學夜間部初中,1958年考上軍法學校(現為國防大學)法律系,1963年畢業後出任金門軍事法庭法官,1973年退伍,轉任執業律師。1991年受老鄉臨終囑託,首次將台灣老兵骨灰帶回家鄉安葬。將近30年間,高律師先後抱了逾百個老兵骨灰罈「回家」。

高秉涵義行獲選大陸中央電視台「2012年度人物感動中國」,其生平事蹟引起兩岸關注,除曾列入高考試題材料外,近百本報刊雜誌撰寫過他的人生之旅;央視「看見」、「面對面」及「天涯共此時」、香港鳳凰衛視「大視野」及中天皆製作過專題。2014年中研院近史所將他列為口述歷史人物;山東省藝文界將其故事搬上舞台。2019年當選為亞洲華人之光第一屆熱心公益人物;「日暮歸鄉」紀錄片將於今年清明節在大陸上映。

生離死別、顛沛流離

回望高秉涵的過往,其人生喜怒哀樂生離死別,幾乎都已做過全面表述,何以再出版《鄉愁》?他說,「這是一本充滿鄉愁與人生感懷的書。」

為什麼高秉涵會有如此濃烈的鄉愁?

他的外公宋紹唐曾加入同盟會、參與辛亥革命;他的父親高金錫是國民黨員,1947年遭到共產黨槍殺,但他的大姊同年在延安當選共產黨模範黨員。高秉涵的家庭是個國共兩黨並存的革命家庭。1948年,他母親怕他也遭不測,要他去南京讀書。也就因此,那年才13歲的高秉涵,開始走上顛沛流離的逃亡路,是老兵哥哥們牽著他的手,才能隨著逃難人潮來到台灣。

「雖然菏澤這片土地充滿了我家人的血和淚,但菏澤是我的生命源頭,我喝了13年的菏澤奶水長大,天涯遊子,總是心繫故土。」

欽佩父母親鄉間辦學

高秉涵對雙親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生命價值觀欽佩不已。

「1912年時,我的外祖父擔任首任東昌知府,敦促我父母親赴日本學習維新新政,以便將來為民做大事,卻遭婉拒。」高秉涵的父母認為,中國百廢待舉,而教育農村子弟正是一件迫切大事。

在此信念下,高秉涵的母親將人生精華都奉獻給了鄉村小學教育。然而抗日戰爭爆發後,癱瘓了整個教育系統,就在人民生活困苦之際,高秉涵雙親在高庄村創辦一所小學,且完全義務行事。「我父親為了挽救鄉村適齡兒童受教機會,出錢出力,冒著生命危險的精神,我身為其子,與有榮焉。」

高秉涵的父親是國民黨員,雖未曾參與兩黨內鬥,但受波及被就地槍決。高秉涵遵母命逃亡江南前的一個深夜,他先到奶奶熟睡的房門前磕三個頭辭別,再到父親墳前跪下磕三個頭,帶著母親整理的小包袱,裡面有她親手縫製的衣物、鞋襪、20塊大洋、20塊金元券、一張初中新生錄取證明書、一張小學畢業班師生團體照、一張與母親合影照,還有一根父親被槍決時捆綁在身上帶血的繩子。

他坦承當時怕極了在後面追殺他的解放軍,逃抵福建浦城時,雙腳遭受燙傷,有個戴紅星帽的衛生員幫他治療傷口,他還質疑解放軍裡怎麼會有好人?直到長大,出社會後,他才領悟到「國共兩黨之爭,釀成時代的大洪流,就像黃河潰堤,傷害千萬人,我父親之死,不能怪罪這片土地,更與這片土地上的人無關。」

隨著思想觀念的成熟,高秉涵對出生地只有感恩,沒有憎恨。他說,「我能在台灣重新求學,多虧了一中母校的錄取證明書。」

原來高秉涵離開菏澤之前,曾在高庄小學、菏澤南華第二小學等校就讀。1948年夏天,他完成高小學業,考取菏澤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初中部,後來由於形勢突變,沒等到開學即匆匆南下。

高秉涵沒有在菏澤一中上過一天學,但母親在他逃難時,把錄取證明書放在行李包裡,他靠著「這張紙」,才能考試升學,才能在同鄉幫忙下,至北投政工幹校衛生所工讀,才能完成高中、大學學業後成家立業。

飲水思源。高秉涵認為沒有這些同鄉,他不會有今天,所以一直把菏澤一中視為「母校」。2012年他被列為「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母校學生和校友替他拉票,使他最後成功當選。

就是送老兵「回家」而已

「我不過就是堅持送老兵回家,完成他們落葉歸根的心願,怎麼就能感動整個中國?」高秉涵是律師,亦是知名企業的法務顧問,然他最受人尊敬的身分是「抱骨灰的人」。

1991年兩岸開放探親,高秉涵回到闊別40幾年的故鄉,雖然母親在他回家前已逝,但他畢竟圓了「回家夢」,然而卻有不少老兵沒能等到這一天,便帶着思念故鄉的遺憾離世了。在老兵當中年紀較小的高秉涵,被其他老兵託付「你不能先死,要把我們送回家後你才能死。」

1991年開始,高秉涵抱著老兵的遺骨,從台灣回到家鄉菏澤。無償送老兵回家的善舉,讓高秉涵2012年獲選「感動中國」人物,也讓他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從此更多朋友請他幫忙把抗戰老兵的骨灰送回家鄉,也有對岸不認識的老兵家屬請他協尋失聯的在台親人。

迄今他總共抱了200多名老兵的骨灰罈回大陸。這些骨灰的家鄉,有的在長沙,有的在成都、大連,最遠的在新疆、甘肅。

鄉愁是人生的主旋律

高秉涵少小離家,漂泊台灣數十年,親身經歷了思鄉思親的煎熬。他感傷地回憶兒時的過年情景,說他家是不「祭灶」的。

習俗臘月23日為祭灶節,也是團圓節,相傳如果家中有人在外未回,就不祭灶。高秉涵說,他只在兩歲時見過大姊和三姊一面,1937年兩位姊姊去了延安,多年未回家,所以這段期間家裡沒有祭過灶。1949年姊姊們從延安回家,而他已到了台灣。兩岸開放前母親已過世;兩岸開放後,姊姊們也陸續病故。

大時代的洪流,沖散了高秉涵一家的團圓夢。「沒有流離失所的大苦難,就沒有思念親人的苦痛。」

鄉愁是高秉涵人生的主旋律,現在他將鄉愁用字句書寫在紙上,他說「未曾長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鄉愁》讓我們看到高秉涵的人生多苦難,但苦難豐富了他的人生,美化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他的人生。「我感恩現在的擁有,亦感謝社會給我的讚譽,我今年85歲了,能做的就是努力傳播更多愛心,再為社會發揮一些正能量。」

週一, 13 六月 2022

國民黨六年之內三度大敗,不外乎路線、人選失當及黨內不團結。之所以一再犯大錯,主要原因在,沒有建立制度的權威性與正當性,迷信派系,沒有中心思想與論述。

20200780209

國民黨這次敗得不輕,若是對照2019年初的情勢,只要不犯錯誤就能取勝,或不至於大敗到這步田地,這次落差太大,令藍營支持者難以釋懷,國民黨內青壯派為自身前途的利害,更有割膚椎心之痛。改革與世代交替之聲四起,不絕於耳。如果不知道因何而敗,也是胡改亂革,承接交替者只是走上前人的覆轍。

人選正當性薄弱,失選票

最失當的人選莫非最重要的總統候選人。韓國瑜選高雄市長時,對市民有過許多承諾,但上任還沒做滿三個月,就處處露出想選總統的意圖,食言而肥,大失人望。加上韓粉在網路或當面霸凌不支持者,排他性極強,引起巨大反感,難以爭取向心力。獲得不了人心認同,就是缺乏正當性。

總統是最高政治領袖,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候選人口不擇言,葷腥不忌,肆言謾罵,顛倒黑白,語不驚人死不休,豈有作總統的資質?這種口沒遮攔的表現,正是對自己正當性的打擊與斲喪,竟還自鳴得意,樂此不疲,令人更加不能忍受,正當性蕩然無存。

候選人私德紀錄太差,貪念太強,沒有自覺,不知見好就收,反省改過,還自以為是,縱容支持者對批評者恣意攻擊,更加令人反感,還有多少正當性?最終以大於2018年一人救全黨幾倍的力量,在2020年一人毀全黨。馬系大將蕭旭岑1月14日在投書中寫道:「這次選舉的關鍵是『討厭韓國瑜』擊垮了國民黨。」

除了韓國瑜的負面問題太多之外,有大盤指標意義的不分區名單提了與大氛圍衝突的吳斯懷與葉毓蘭,被民進黨作為貫穿選戰的文宣素材,重創立委選情,與韓國瑜之間也產生了惡性的共伴效應。

台北市信民兩岸研究協會1月16日公布最新民調顯示,因「下架吳斯懷」而改變支持對象者多達21.8%。國民黨落選立委柯志恩與李彥秀對此耿耿於懷,在兩人直播節目中對其殺傷力的氣憤不吐不快。

失敗路線硬幹到底

在兩岸關係方面,國民黨一再高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幻想可以同時討好紅與綠,事實卻是絕對無法討好綠營,只能被定位成想討好中共,從而被「亡國感」一路消費到底,國民黨成了「芒果乾」最大的經銷商。在台灣人民眼中,國民黨不敢根據事實,有理、有利、有節地表達嚴正立場,反而搖尾寄望中共讓利,一味地責備民進黨搞壞兩岸,大失中華民國體制內的正當性,結果被民進黨順勢徹底抹紅。

這次的選戰頗有一種味道,是欺騙性被揭穿的「一中各表」,敗給了欺騙性尚未被揭穿的「中華民國台灣」,或「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民黨堅持失敗路線的手法,恰恰掩護了民進黨說詞的欺騙性

主席剛愎自用、為所欲為

為何路線與人選雙雙失當,問題都出在黨主席吳敦義身上。國民黨向來是一言堂,主席說了算,主席瞎,全黨瞎,主席渾,全黨渾,這次吳敦義的表現堪稱經典。不遵守法規,為所欲為。玩弄「兩個萬分之一」的把戲,為韓國瑜量身訂做初選規則,造成黨內實質分裂;同時,死抱去年1月2日已經正式確定錯誤的路線,讓民進黨一路殺到底,卻無法還手。

吳敦義熟讀孔孟,就是沒記住「血氣既衰,戒之在貪」,先是貪念萬分之一的妄想,繼之以垂涎立法院長的寶座。看在選民眼中,國民黨就是被一幫老官僚系統出身者把持,貪戀權位,僵固不化。在韓的形象已大壞的前提下,「二吳一葉」提上不分區名單,雪上加霜,國民黨總體形象如何能不遭嚴重挫傷,立委選情與政黨票怎能不敗?常識就能判斷。然而,貪令智昏,欲令智昏,鬼迷心竅,至死不悔,天都難救!

依賴國民黨地方派系

2018年大勝,其實是民眾討厭民進黨所致,但令國民黨錯認一種假象,就是必須依賴派系,又走回早就該唾棄的派系路線。顏寬恆、張嘉郡與蕭景田等的落選已充分證明,人們內心對國民黨地方派系厭惡已極,未敗之處,時候也不遠了。恰巧,這些派系是挺韓的最力者,也預示了,想要做全國性政治人物者若與地方派系深相結納,必然會拉低自己的格局,限縮自己的機會,與地方派系形成惡性循環,雙雙自害。

政治中一定有派系。在民主政治裡,全部的政治都是地方的(All politics is local)。政黨應該要有足以感動人心的論述,透過論述才可具備時刻與人民直接對話的能力,派系在其間只是輔助的渠道與群體,不應該倒轉過來。如果受制於或依賴派系,就難與人民直接對話,而且各地派系不同,一個黨就有被支解撕裂的風險,失去與大多數人民對話的能力,必失人心。

國民黨的改變還有懸念

六年內三次大敗,創鉅痛深,改革與世代交替之聲已經大聲響起。問題是,國民黨喊改革快有30個年頭了,依然原地踏步,老態龍鍾,連年輕世代都僚氣濃重,世代交替不可避免,但如何交替是個大問題。國民黨的改變是必須也是必然的,但同時有變好或變更壞的可能。

就以選後黨內對兩岸路線的檢討、呼籲重新論述新路線的聲浪來說,代表老路線的陳長文於1月13日在《聯合報》投書〈國民黨要擦亮兩岸路線招牌〉,打出第一發反擊砲。次日,蕭旭岑投書〈國民黨不能輸掉自己價值〉。再次日,馬系兩岸老官僚蘇起等分別對媒體發聲,為國民黨版的「九二共識」辯護。但奇怪的是,他們都未提「一中各表」,豈不是更留話柄於民進黨之手?

其實,諸人除用「兩岸關係危矣、台灣未來危矣」、「我們丟棄這個搖籃,連裡頭的嬰兒也丟棄了嗎?」等略帶恐嚇的口吻之外,也說不清楚為何還要固守失敗路線的道理。這樣對一再失敗的路線如可以找到合理性,那才是奇蹟!

看起來,在面對國民黨權力重整的關頭,以馬英九為中心的這幫人,依然是黨內最大的政治路線山頭,以不同的形式延續自己的權勢。在國民黨內,「九二共識」已經不是兩岸關係的內涵了,根本是黨內權鬥、拉幫結派的密語。馬系在「九二共識」上猶作困獸之鬥,只會令國民黨更難改革,更難堪,傷更大。

國民黨當然有再起之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下沒有永遠執政的不倒江山,何況民進黨早露出嚴重弊端,這次再度大勝,不會是鐵桶江山,國民黨當然有再起之機,但絕對不是這樣的兩岸路線與經貿政策,而且必須狠狠換一大批人,最該換的是搞兩岸問題的那一幫人。

其次,國民黨在台灣內部與民進黨的博弈是在一個民主環境中進行的,制度的權威性與正當性,才是可持續吸引選民向心力的最大來源,應加強制度的規劃建設,黨主席必須帶頭遵守制度規範,國民黨才能贏得尊敬與民心。

第三,既要找回黨魂與歷史傳承,又要能現代化。真正的現代化不是年輕化,而是思想與行為徹底更新,跟上時代,引領時代。年輕人若是做不到這點,就是廢人;年長者若能如此,必然跟隨者眾。

第四,必須根據事實基本面,重新擬定兩岸路線,嚴肅面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與現實,採行「一個中國,事實表述」的戰略。既應有理、有利、有節地對中共的一些政策適時地表達立場,做給台灣老百姓看,也要大力揭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欺騙性,才能抓回正當性,才有翻身的可能。

除此之外,國民黨還須提出真正可以引導台灣朝向均富社會之路邁進的社會經濟發展思路。民主社會人人一票,不可再一味地擁抱財團,失大眾之心。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一, 13 六月 2022

2020大選,國民黨雙輸,尤其在大中部,總統部分僅有苗栗縣的票數微幅領先,立委席次亦減少一席。儘管台灣人民並不滿意民進黨四年的施政,但諸多因素讓民進黨繼續完全執政,在此情況下,由台中市長盧秀燕領軍、攜手與七位國民黨籍縣市首長共組的「中台灣區域治理平台」角色就益形重要了。

20200780208

中台灣治理平台發揮功能

「中台灣區域治理平台」這個概念,始於台中縣市尚未合併前。前台中市長胡志強曾召集中彰投四縣市首長,定期就區域內有連動性的政策,包括交通、觀光、環保等議題,利用此平台溝通討論,進行意見交流,擬定具體可行的方案。

而後台中市升格為直轄市,直轄市長是行政院院會的固定與會成員,讓區域的民意能透過平台整合後直達中央,以致於在2014年民進黨林佳龍當選台中市長、2016年中央改由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平台運作愈來愈順暢。更難能可貴的是,當時平台內7縣市首長藍綠皆有,各有各的政治立場,但在施政合作上,都會把政黨色彩降到最低點。

盧秀燕一度狠K綠營

因民進黨2016年完全執政後不得民心,2018年地方選舉「討厭民進黨」成了最大黨,大中部從龍頭台中市、二哥彰化縣到雲林縣、嘉義市都翻盤,改由國民黨執政,加上既有的南投縣、苗栗縣,此區域內藍綠比大翻轉,台中市長由國民黨盧秀燕當選,「龍頭」改稱為「一姊」。所連動的影響是,綠營執政的嘉義縣退出,補進由國民黨執政的新竹縣,成員數不變,不過從綠大藍小(5比2),變身為一片海藍藍(7比0)。

換血過後的「中台灣區域治理平台」,在盧秀燕的主導下,2019年4月首發行動就是七位縣市長齊聚台中,發表合作宣言,將針對「空污環保」、「經濟發展」、「交通建設」、「觀光旅遊」、「農產行銷」等議題擴大合作。之後最大的動作就是在選戰打得如火如荼之際,再次聚首發表對抗空污的共同聲明,對執政的民進黨產生極大壓力。

中彰首長選區竟然敗選

國民黨這次敗選有諸多原因,包括「討厭民進黨」終不敵「亡國感」或「討厭韓國瑜」、對兩岸論述未能掌握話語權、高雄市長勝選模式無法複製等等,但沒有人提及地方執政年餘,滿意度不甚理想是否也是原因。

2020立委選舉,綠營勝出的新人中包括新北賴品妤、台中陳柏惟,從選戰開打之初就成為媒體的焦點,最後能冒出頭,也不令人意外。但是,台中市第五選區民進黨籍的莊競程打敗國民黨籍現任立委沈智慧、彰化第一選區民進黨籍的陳秀寶打敗國民黨籍現任立委柯呈枋,頗令人跌破眼鏡。尤其,該二選區就是台中市長盧秀燕及彰化縣長王惠美過去經營一、二十年的選區,能讓縣市首長的故鄉都「淪陷」,除了敗選者自身努力不夠外,在上位的盧秀燕、王惠美也應該虛心檢討,為何這一年多的施政,沒辦法使過去支持者愛屋及烏地讓接棒者連任。

2020施政關係2022選舉

過去的這一年,對許多新任縣市長首長來說,多數的施政是依前任編列的預算來執行,運用上很難得心應手,這通常也是新任首長在解釋施政滿意度不佳的主要理由。從2020年起,這項理由已經不存在了,尤其前大半年因選舉帶起的激情漸漸回歸平淡時,人民將能更冷靜地檢視地方父母官接下來的施政作為,以成為下次縣市首長選舉投票時的依據。

以「中台灣區域治理平台」發表反空污宣言為例,的確也讓全面執政的民進黨很緊張,但因為正逢選戰的倒數關鍵時刻,執政黨被迫需以選舉模式的語言與動作來回應,但多數人民對這種情緒式的叫陣是無感的,中台灣的天空不會因為哪一黨喊得大聲,就能夠「天天天藍」。

選後第一天,出身台中海線的民進黨籍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向盧秀燕遞出橄欖枝,願意與地方政府就解決空污問題,從能源政策上好好溝通;此刻藍營的首長們應該珍惜他們還有的地方執政權,並且透過平台運作,產生「團結力量大」的加乘效果,攜手做出幾件人民會有感的施政成效,例如促成兩岸間觀光、文化、農業或教育等非關政治的交流,相信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會在兩年多後的地方選舉,用選票來為這個大平台打分數。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一, 13 六月 2022

2020大選落幕,奇蹟沒有發生,韓國瑜和國民黨大敗。嚴格說來,這不是國民黨選得太爛,而是蔡英文選得太好。民進黨的勝利是因為抓到「芒果乾」作為訴求,獲得大多數選民認同。而國民黨敗選後的檢討卻讓人感覺自亂陣腳、荒腔走板。

20200780207

誰是藍營的一級戰犯?

國民黨選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代罪羔羊,由於黨主席吳敦義已在先前請辭,因此主要的砲火放在軍系立委吳斯懷身上,要吳辭職負責。問題是,吳斯懷真的是戰犯嗎?如果他被攻擊導致敗戰,那上遍各大節目的藍營名嘴們,難道不該負「護航不力」的責任,先下架自己,以謝國民黨人嗎?

各家分析一致認為,民進黨的勝選關鍵在於「芒果乾」,以及成功操作「討厭韓國瑜」的情緒。韓國瑜為何令人討厭?因為他是個「落跑市長」,光這一個沒有誠信的形象就很難翻身,因此韓當然是敗選戰犯之一,這一點韓無法逃避。但只是韓國瑜自己有爭取大位的私慾,尚難成事吧。那些在韓周邊逢迎拍馬、推波助瀾,想蹭「韓流」餘威,助長自己選舉聲勢的藍營政客們,該負的責任難道會比韓小嗎?結果這些人如今反倒一副「改革者」的模樣,投機現實的嘴臉,讓人不齒。

最重要的還是,為何韓國瑜可以參加初選?韓剛當選高雄市長時,聲勢如日中天,想爭取初選提名,黨內肯定無人能攖其鋒。但有遠見者都可預見,韓一旦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肯定是災難一場,不但總統無望,連好不容易打下的高雄都可能丟失,但在面對無理韓粉的綁架下,沒有人敢出面阻攔韓參選。

這時責任就落到了黨領導人吳敦義的頭上,當時倘若吳敦義直接宣布,剛當選者不得參與2020大選,吳雖會遭到韓粉圍剿,但等於替韓國瑜,也替國民黨解決了難題。吳不做此想,反倒拱了郭台銘出來,把局面搞得更為混亂。結果不但沒擋下韓,還使黨內裂痕加劇,郭台銘出走,反韓的藍軍也出走,這仗要不敗已不可能。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國民黨真正的敗選,就敗在吳敦義沒有當機立斷,選後難看下台,只能說是咎由自取。

拋棄反共意識才有出路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國民黨倘若痛定思痛好好改革,未嘗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只是沒想到國民黨自己就是歧路亡羊,除了把改革當作內鬥的藉口,還病急亂投醫,亂改一通。

在一堆「改革」的建言中,最詭異的就是,國民黨應該「重拾反共」路線。這個建議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因為「改革者們」說,國民黨要與時俱進,就必須拋棄過時的「九二共識」。但「與時俱進」的同時,卻要倒退回冷戰時代「重拾反共」,兩者既矛盾又可笑,但「改革者們」卻振振有詞,一點都沒察覺兩者之間的荒謬性。

國民黨之所以會被扣上「親中」大帽,是因為選擇了兩岸交流的路線,只要不停止交流,就摘不掉「親中賣台」的形象。國民黨不要「九二共識」、要「重拾反共」,那還要不要跟大陸交流?答案如果是要,那你不是「又要作婊子,又要立牌坊」,面子、裡子好處全要,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這樣的「改革」會成功,根本是天方夜譚。

藍營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冷戰陰霾,拋棄過時的反共意識,才有向前走的可能。因為不反共,所以可以用對話代替對抗,兩岸正常交流;因為不反共,兩岸都是中國人,攜手追求統一,共創中華民族復興天經地義。一念之間化不利為有利、化被動為主動,從此面對「親中」問題不再左支右絀,可以振振有詞,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沒有民族,何來民主?

有倡言改革者說,國民黨應該「推動大陸民主化」,甚至說「國民黨創黨之初,是為了反抗滿清的專制,追求民主、自由、人權,才吸引了大批的青年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地投入了民主革命的行列」。這些話看了讓人感覺莫名其妙,先不問你都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還管什麼大陸民主化問題,今天的國民黨人到底是不懂孫中山?還是刻意曲解孫中山?

孫中山為了推翻滿清,陸續成立了幾個革命組織,最早的興中會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等到成立同盟會時,誓詞改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從這兩個組織的誓詞都有一句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可以看出孫中山號召革命,真正的訴求是民族主義,也就是漢人排滿的民族感情,因為只有民族感情,才能激勵人民投身革命。

今天民進黨也是一樣,表面上打著自由、民主的幌子,骨子裡的訴求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台灣民族主義」。國民黨不懂運用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反過來與台灣民族主義對打,當然一敗塗地。國民黨如果到現在還看不懂綠營是在搞革命,還以為在玩民主選舉的遊戲,那再怎麼改革,也只是飲鴆止渴,最後自己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週一, 13 六月 2022

大選後,國民黨內響起一片改革檢討聲浪,其中有些所謂基層聲音主張應放棄黨名中的「中國」二字;也有聲音主張應放棄「九二共識」,不要再背著這個歷史包袱了。他們似乎以為只要拋棄舊的,新的自然就會降臨,但事實會是如此嗎?

20200780206

不應藉改革行權力鬥爭

國民黨慘敗當晚,幾乎就在黨主席吳敦義宣布承認敗選、並「準備」辭去黨主席的同時,國民黨內就立刻響起「打掉重練」的聲音,一些中壯世代的民意代表,次日集聚在中央黨部門口,要求下架黨主席吳敦義和不分區軍系立委吳斯懷,而且強烈表態若不如他們的意,將要集體退黨。接著好幾位中常委紛紛辭職明志,以表示自己是屬於「改革派」,當然也就是將來執行「重練」工作的主體力量。

筆者認為,這是權力鬥爭,不是改革,改革不是以打擊當權派為主,而是要提出取代舊思維的新核心理念。當然我了解打「人」比較容易,創造理念較難,因此挑容易的做可以理解,但那不會有效果,一段時間後就又會回到循環鬥爭的迴圈,完全無法給國民黨找到重生之路。

1月14日我為文點出國民黨輸掉大選的三個主要原因。15日國民黨中常會公布的檢討報告列出七點原因,其中包括我說的三點,這表示各方對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所見略同。

國民黨失敗三大原因

歸納各方的檢討,國民黨的失敗大體上有三個原因:

(一)兩岸定位遭到香港「反送中」事件的衝擊,被對手轉化成國民黨對中國大陸卑躬屈膝,無法保護台灣的主權。

(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有不少瑕疵,選戰策略又失敗,導致選戰陷入被動,而且母雞發揮不了帶動小雞的作用,最後還壓垮了小雞。

(三)國民黨不分區名單提了具爭議性的候選人,經社會批評後又處置不當,最後遭對手點名攻擊,嚴重衝擊選情。

而這三點當中最關鍵的是第一點,也就是國民黨的兩岸定位遭到了質疑和被對手轉化,以至於國民黨整個形象被抹紅。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選後的檢討除了下架吳敦義、吳斯懷外,就在要求改黨名和放棄「九二共識」了。而這兩個訴求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而且它存在於國民黨內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改黨名、檢討「九二共識」

2000年國民黨第一次失去政權時,黨內就曾出現改黨名的呼聲。2008年馬英九成功奪回執政權,開始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這個原則確實在2008-2016年間穩定了兩岸關係,也發揮了「定海神針」的功效。

2016年國民黨再度失去執政權,此時黨內若隱若現地出現檢討「九二共識」的聲浪,但因為一時間找不到「九二共識」的替代品,因此也就將就著沿用,一直到這次慘敗,大家又認為都是兩岸問題給國民黨惹了禍,所以自然就想要拿「九二共識」開刀。

不過,筆者個人認為,國民黨要先找出黨的核心價值,才有可能找到兩岸定位的論述,這是一個邏輯問題。

早年國民黨的核心價值是三民主義,也就是民族、民權、民生。1990年李登輝執政時期,國民黨逐漸放棄這個核心理念而以民主、自由作為新核心理念。2000年之後國民黨失去政權,自此也失去了核心理念,表面上說是延續民主、自由,實際上根本沒把這當回事。

透過機制找到核心理念

20年下來,國民黨成了一部選舉機器,也就是大規模的「選舉公關公司」,自認為只要有候選人、政策和「九二共識」就能走遍天下。結果呢?連續輸掉兩次總統大選。或許有人認為,沒有黨的核心理念會有何問題?大家只要看看這次的香港事件就可以理解。當去年6月香港的逃犯條例引發「反送中」事件後,整整半年時間,國民黨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因應,搞到最後只能跟著民進黨喊「支持香港民主」。如果只能這麼做,選民支持民進黨就好了,要你國民黨幹嘛?為何國民黨無法回應,我認為,因為他們沒有中心理念,根本不曉得該如何回應。

所以,歸根究柢,國民黨一定要透過黨內機制找到黨的核心理念,其中一定要包含「本土」的價值。日前呂秀蓮在電視訪談節目中點出「天然台」的概念,這就是可以給國民黨好好參考的方向。也就是說,天然台不必然是天然獨,但卻是立足台灣的思維。如果國民黨選擇跟民進黨走一樣的台獨,和與中國大陸對抗的道路,那選民支持民進黨就好了,幹嘛要支持一個東施效顰的假獨黨?所以國民黨必須找出一條立足台灣本土,但卻可以創造海峽和平和區域安全的論述出路,絕不能跟著對手「拿香跟拜」,弄成個四不像。

台灣需要有實力的在野黨  

民主是需要制衡的,台灣更需要真正能創造和平、穩定、繁榮的出路。國民黨是輸了,但還是一個有實力的政黨。站在台灣民主政治、政黨制衡的觀點,我不希望看到國民黨一蹶不振,更怕兩岸陷入嚴重衝突。希望國民黨透過他們自己的力量從失敗的泥淖中爬出來,並找到未來。

(作者係師範大學兼任政治學教授)

週一, 13 六月 2022

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大敗之後,國民黨內出現改革呼聲,但有些主張是拿香跟著民進黨拜,恐得不償失。在重整隊伍之際,國民黨要想清楚,是隨波逐流,還是扮演中流砥柱。

20200780205

2020年1月11日的選舉,蔡英文拿到了出人意料之外的817萬票(得票率57.1%),大勝韓國瑜的552萬票(38.6%)和宋楚瑜的60萬票(4.3%)。在這場總統和立法委員的選舉大敗之後,中國國民黨內的青壯一輩發出改革的呼聲,除了要求改選主席、整頓人事之外,也要求對黨的發展路線,特別是兩岸關係的論述進行辯論和調整,尋求浴火重生的機會。

國民黨出現拿香跟拜聲音

的確,這場選舉充分顯示國民黨無法掌握主流民意,特別是年輕世代的心。所以,需要改選黨主席和重組團隊,換血和換腦袋,以跟上時代,接上地氣。也有必要對黨的發展路線,包括兩岸關係的論述進行大鳴大放的辯論,找到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不過,有些改革主張,像放棄「九二共識」,甚至於更改黨名,拿掉「中國」二字,皆有「去中國化」,向民進黨台獨路線傾斜的嫌疑。如此自失立場、拿香跟拜會有好結果嗎?

就選戰的主訴求來說,「顧主權」打敗了「拚經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樣的結果是特殊時空的階段性產物,還是長期性的歷史脈動和形勢推移?我個人認為,「顧主權」打敗「拚經濟」,只是特殊時空的階段性產物。這個特殊時空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習近平2019年1月2日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的講話;第二,香港「反送中」事件。

習近平的講話在重申大陸對台工作「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同時,提到了「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和「『兩制』台灣方案」的倡議。蔡英文將之惡意解讀為「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就等於「台灣投降」,於是,一方面反嗆習近平,另一方面開始大賣「芒果乾」。這個動作讓她原本低迷的聲望扶搖直上,被形容為「辣台妹撿到槍」。

「反送中」翻轉了選情

不過,光是「辣台妹撿到槍」還不足以翻轉選情。去年7月中旬韓國瑜從國民黨初選中脫穎而出時,當時的民意調查還顯示他可以領先蔡英文將近10%。但是,香港「反送中」事件鬧大之後,情勢出現明顯變化。8月中旬,蔡英文和韓國瑜的支持度出現交叉,然後隨著香港動亂的訊息不斷衝擊台灣民眾的視聽,「恐中」、「反中」的氛圍大盛,年輕世代以「沒有自由,經濟何用」交互感染,使得蔡英文和韓國瑜的差距越拉越大。

韓國瑜雖然祭出抵制民調的招式,讓蔡英文用民調帶風向的威力減弱,但是,並不足以改變基本盤勢。選前的造勢活動固然展現了強大的動員能力和支持者的熱情,但也激發了年輕世代「芒果乾」的危機意識,相互鼓舞「回家投票」,讓投票率飈高,也讓蔡英文大勝。

蔡英文藉著反嗆習近平和消費「反送中」贏得選舉,的確讓台灣現階段的政治生態呈現「綠大藍小」的格局,不過,是否就此一路往「綠長藍消」傾斜,再也無法回天呢?

兩岸格局不會因選舉改變

台灣的年輕世代生長在相對富裕,卻成長遲緩的環境中,無法享有蔣經國時代那種「明天會更好」的生活體驗和自我期許,又受到「去中國化」教育的影響,「兩岸一家親」的認知逐漸淡薄。結果就是帶有「天然獨」色彩的同儕文化很容易被綠營的操作挑動,讓「反送中」的衝擊釀成海嘯般的力道,淹沒掉兩岸關係的理性應對。

然而,兩岸關係畢竟有著結構上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不會因為台灣的選舉結果,或綠營的操作而動搖。兩岸關係最基本的格局之一,就是改革開放和成長發展已讓中國大陸成為東亞區域生產網絡的核心樞紐、大東亞經濟板塊的領頭羊,台灣的產業發展和經貿往來深深地鑲嵌在這個板塊裡,特別是領航的大陸市場上。沒有大陸的善意對待,台灣的「悶經濟」很難有起色。

國民黨應作中流砥柱

兩岸關係主要的發展趨勢,就是彼此實力的差距會越拉越大。儘管有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可見的未來,中國大陸會以每年超出一個台灣GDP的成長速度拉大兩岸GDP的對比,而2019年時大陸的GDP已經是台灣的23倍。對台灣來說,海峽對岸明明是個廣大的市場,又何苦要把市場變成戰場?

經濟規律是不會因為政治操作而轉彎的,國民黨有責任把兩岸關係的客觀情勢講清楚,堅持往對台灣同胞福祉最有利的方向邁進。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灰心喪志,或往「去中國化」的方向傾斜,拿香跟著民進黨拜,自失立場的結果,只會得不償失。在重整隊伍之際,國民黨要想清楚,是隨波逐流,還是扮演中流砥柱。

(本文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週一, 13 六月 2022

2020大選以國民黨大敗告終,這場選舉投票率高達近七成五,其正當性不容質疑,而其透露的主要訊息,不論大陸是否喜歡,都必須認真解讀。

20200780204

民進黨和蔡英文政府之所以在2018年底大輸地方首長選舉後,短短一年即能取得此一史上最驚人的壓倒性票數,主要有三項因素:一是國民黨主席吳敦義領導無方;次是香港反送中情勢太過驚悚,三則是韓國瑜甫選上高雄市長隨即投入大選的決定,沒有獲得選民認同。其中,以香港反送中效應最大,值得大陸進一步探討。

港反送中對台選舉有影響

選前有機會接待來自香港的年輕記者同業,她大學畢業後赴香港讀研究所,隨後就業。她希望在此次來台採訪選舉中,進一步思考台灣選舉和香港選舉的差異,同時,她也對台灣首投族的投票意向很感興趣。但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她對香港反送中的一段表述。

她說,經過反送中後,陸港之間人民的同胞情幾乎蕩然無存,相互看不順眼,彼此不能理解,她和大陸的友人間不止一次為此爭執,讓她十分傷感。在與她簡單、委婉且帶點隱諱的交流中,筆者能感受到這位帶著陸港兩地經驗的青年,內心充滿矛盾和糾結的價值衝突。對祖國的認同讓她不忍苛責港府或中聯辦,但在香港求學乃至生活的經驗,又讓她深深同情參與反送中抗爭的人。

的確,這次台灣大選受到香港反送中的影響,大陸雖然更換了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整起風波迄今尚未完全平息。

應正確看待選舉結果

選舉結果既然出現壓倒性的選民表態,則任何粉飾曖昧,意圖委婉模糊地解釋,都會顯得誠意不足。筆者看到大陸媒體舉辦論壇,試圖理解這次的台灣選舉,其簡單的論點大致是「要繼續加強對台青的讓利」,但容筆者直言,這樣的解讀過於簡化,也必將陷入大陸對香港同樣的戰略性判斷失誤,其後果將會是對兩岸關係巨大的破壞。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選舉結果呢?其實一句話就可說完:台灣民眾不能接受任何有意改變他們目前生活方式的企圖。再進一步說,這樣意圖改變台灣人生活的企圖,以及對抗這種企圖的決心,蓋過了執政者所有施政的失誤。

大陸如果能理解並且接受,以兩岸中國人的智慧,一定可找到一條兩岸關係長治久安之道;如果大陸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則是中國人將再一次走向悲劇性命運的開端。過去中國歷史上無數次人民受戰禍之苦,血淚斑斑,難道我們不能解放思想,從中學到教訓?

國民黨必須走出醬缸文化

選後,從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不甘不脆的請辭聲明,讓人再一次嗅到宮廷文化的國民黨如何地浸淫於「醬缸」中,難以自拔;即使選民一路看到吳敦義由地方選舉大勝,因為自私、算計、欲言又止、意在言外,種種由老派宮廷政治中習得的身段,就這樣將網路世代推到對立面,不能領略到台灣新興的政治文化已經快速變遷,特別是直白無隱、透明公開(當然也有負面的如綜藝化、零碎化),從而將大勝導向大敗。即使如此,吳敦義仍然再次展現宮廷身段,一如他想登大位時那般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所以,除了蔡英文創紀錄的得票數之外,不得不咀嚼政黨的變化。國民黨小黨化似屬必然,台灣將出現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新局面,對此,大陸必須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即使大陸堅信的論調是「統一的大勢不會因選舉而改變」,但不能不正確看待台灣未來的政黨生態:由柯文哲領軍的台灣民眾黨已成為第三大黨,立場傾獨的時代力量次之,而立場主張統一的新黨和親民黨則全軍覆沒。

得台灣人心能久治台灣

這樣的結果說明一件事,大陸長時間以來的對台政策,似有需要檢討之處。隨著台灣新一代出生人口愈來愈以本土著眼,來自大陸的先輩日漸凋零,如果中共沒有能展現與台灣人內心的價值相契合的條件,則「兩岸心靈契合」將難以成為現實。

總之,香港基層選舉泛民派大勝,大陸以更換中聯辦主任,表達改弦更張的善意;台灣民進黨和蔡英文大勝,主張統一的政黨潰敗,主張兩岸交流的國民黨則再次重挫,如今再去分析民進黨在選舉過程中大動手腳,或痛批美國人在中間作怪、或日本人別有用心,都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台灣人心者,始得久治台灣。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一, 13 六月 2022

1月11日選舉結果讓藍營支持者大失所望。韓國瑜以265萬票之差敗給連任的蔡英文,高雄市更是從原來贏15萬票,倒輸近49萬票,相較於2018年11月24日大勝後的氣勢,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可謂是慘敗。

20200780203

國民黨敗選三大因素

如果檢討敗選的原因,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是國際環境對國民黨不利,二是國民黨內部不團結,韓國瑜競選辦公室與國民黨一直未能有效整合,三是韓國瑜本身的問題。

有關國際大環境方面,中美貿易戰長期對峙,逼使台灣必須選邊站,而蔡英文政府因為長期與北京政權不睦,因此選擇一面倒向美國,美國也竭盡全力支持蔡英文政府。另外,香港「反送中」問題,歷經半年的警民衝突,讓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中大勝,也給了台灣年輕人示範與鼓舞作用。

而國民黨內部從初選爭議到不分區立委的提名,犯了一連串致命的錯誤,而黨主席吳敦義的接連失言,也使得黨部的戰力無法有效發揮,同時,韓國瑜競選辦公室與國民黨中央黨部一直未能整合,無法發揮整體戰力,反而各行其是各自為政。

至於韓國瑜本身,在當選高雄市長不到三個月就宣布投入總統選舉,不但背棄了對高雄市民的承諾,也一直背負著高雄市政的包袱。另外一方面,農舍、豪宅、麻將、王小姐等等個人私德的問題,都讓選戰相當艱困,而在選前失言,更讓個人形像大打折扣。

由於大環境本來就不利於主張「親中」的國民黨,加上「國民黨」這個品牌形象不佳,「韓國瑜」這個產品推出後也出現不少瑕疵,三大因素同時作用下,韓國瑜與國民黨的落敗其實不難預見。

高雄人對韓國瑜大失所望

高雄是韓國瑜鵲起之地,卻在這次選舉中大輸49萬票,當然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當選高雄市長就任不到三個月,就提出來「被動參選國民黨總統候選人」,讓許多高雄人覺得他背棄了高雄,沒有誠信,原本希望在韓國瑜帶領下回到高雄的「北漂」青年,更是大失所望。

許多在2018年支持他的地方人士也紛紛轉向,加上媒體不斷塑造韓國瑜愛喝酒、感情上不忠實,以及胸無點墨的「草包」形象等,在親綠媒體不斷的傳送討論下,讓韓國瑜在年輕人社群中成了「笑柄」,讓年輕人覺得投票給韓國瑜是一種可笑的事。

再者,香港「反送中」又給台灣年輕人一種示範作用,加強了「亡國感」的氛圍,使得高雄市投票率飆高到77%,為全省投票率之冠,而這裡面增加的絕大多數是年輕人的選票。

青年投票率超過七成

筆者在選前曾預估,如果年輕人的投票率還是維持過去的50%左右的話,則韓國瑜當選的機率就會比較高,但是今年年輕人積極投票,特別是在南台灣整個被激發出來,當然這也是韓國瑜選前幾場造勢成功所帶來的反噬。據中選會統計,年輕人整體投票率高達72%,高雄應該不會低於該數據,韓國瑜要勝選當然很困難。

筆者在1月11日上午8點就去投票,在投開票所居然看到以往很晚才去投票的年輕人早已在排隊,同時筆者因為當天要趕往宜蘭,投票後立即到台南高鐵站,竟看到高鐵站剪票口前大排長龍,而且幾乎都是年輕人等著出站回家投票,當時就感覺到韓國瑜恐怕凶多吉少。

國民兩黨政黨票相差無幾

其實,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也不能說是全然大敗,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政黨票得票率相差無幾,同樣取得了13席不分區立委席次,總統選票雖敗給蔡英文265萬票,但也高於2016年朱立倫所得到的381萬票。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國民黨鞏固了傳統泛藍支持者的選票,但無法開拓新的票源,更無法爭取到年輕人。

前主席洪秀柱南下,在台南市東區與南關線和王定宇對決,王定宇以58.8%的得票率,贏了洪秀柱的36.5%,但王定宇比4年前72%的得票率,贏得全台最高票當選立委的得票王,洪秀柱顯然雖敗猶榮,也確實鞏固了藍營的支持者,更讓這一區投票率飆高到78.17%。

相對於國民黨的敗選,其實只能說民進黨太會選舉,也剛好是順著中美貿易戰及香港「反送中」帶來的強烈「亡國感」,激發了年輕人偏高的投票率。

國民黨無法改變中美貿易戰的局勢,但如何讓大陸正確了解台灣民意的走向,以及國民黨面對的困境極為重要。看起來「一國兩制」確實壓縮了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伸展的空間,給了民進黨製造「亡國感」的藉口,還有去年通過的「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國民黨和大陸更要思考如何爭取年輕人,讓他們正確認識「兩岸同屬一中」的意涵,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台灣前途的重要性。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