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10 六月 2022

國民黨的改革已在討論之中,究竟能否修出善果,主要得觀察四個方面的表現,即兩岸路線的調整、黨體制的重新設計、黨產的處理、年輕世代的能力。

20200790308

國民黨要改革已喊了超過20年,這次大敗,黨內改革之聲再度蜂起,可見以前的改革都是空喊的口號。

國民黨這些高喊改革者要警惕的是,改革的機會是個雙面刃,如果不積極把握,做出有效的正面改變,其實質效果將會變成負面的逆向操作,可能是另一次更加敗壞自身素質的時刻,改革變成笑柄,反令病情雪上加霜,腐敗更加積重難返。簡言之,國民黨的改革結果必然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中間情況,20多年空喊改革落到如今的下場,歷史已給出此論斷的證明了。

這次能否真正改革,而且成功,實在難以逆料。不過,可藉以下幾項指標觀其成敗之機:兩岸路線的調整、黨體制的重新設計、黨產的處理、年輕世代的能力。

對兩岸路線的調整

兩岸路線的失敗是國民黨近年多次大敗的主因之一。郝龍斌年紀與風格與大環境氛圍相去較遠,主張北京若不願意承認「中華民國」,可以考慮取消「三通」,既不務實,又想開歷史倒車,最近又藉口疫情呼籲推遲選舉,當選機率不高。因此,另一候選人江啟臣的基本態度較為關鍵,他在2月間多次接受媒體專訪時也頻頻談到兩岸路線應該調整。

江啟臣認為「不需要再糾結」於「九二共識」。畢竟,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閉門造車以欺騙民眾的假貨,與民進黨的「台灣主權」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罷了。他也認為,兩岸目前已經沒有共識,「應該先從人民對話開始」以尋求一個新共識。但是,他可曾想過,大陸當局所派出的民間機構代表,其實多半是接受當局授權的白手套,能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民?何況,這在台灣有法律風險。

江啟臣又表示,「面對兩岸問題,國民黨身為在野黨,角色就是監督,可以提供好的建議」。甚至進一步說,「現在要看執政黨如何解決兩岸關係,國民黨提出什麼共識意義不大,因為執政的不是國民黨。」

江姜的心態上似乎已經畫地自限,非常消極被動。同時,與自己說的「找尋新共識」與「提建議」所該有的積極態度矛盾。國民黨作為一個最大在野黨若只淪為「看執政黨如何解決兩岸關係」的觀眾,不覺得自己多餘得可憐可悲嗎?

江啟臣認為,過去的「九二共識」只是「扮演功能性、論述的角色」、「九二共識可以調整,是一個工具性的論述」。兩岸關係高度敏感,無處不是政治,不可能出現純工具性功能的事務,每一個動作都有政治意涵,這是歷歷在目的事實。更甭說是論述了。

江啟臣還說,國民黨未來兩岸路線「最後的共識不應脫離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台灣民意如流水,而且是分歧的,跟著民意後面跑,可能迷茫不知所宗,也失去了一個民主政黨應該主動提出看法,號召群眾的使命與責任,這樣的黨如何能重返執政?

江啟臣還意想天開地要大陸承認「中華民國存在事實」,卻又說「對岸可以不承認我們的主權」與「中華民國是兩岸的定海神針」,已有自我矛盾、胡言亂語的現象。

江啟臣最大的盲點在於,沒有站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基本面上務實地思考問題,只有飄忽不定的感嘆與不知所適的迷茫,空喊「以中華民國作為主體、台灣人民優先、台灣社會優先」或「要確保自由民主和下一代人的選擇權」,這些口號有用嗎?

此外,黨內馬系人馬大批動員,在媒體發聲,企圖固守老舊陣地,連「九二共識2020版」這種瞎到不行的用語都出籠了。可見頑固保守勢力依然強大,兩岸路線調整還有得折騰。

黨的體制需重新設計

國民黨歷來主席的權力未受到制約,在這次大選提名上表露無遺,也種下禍根。江啟臣多次提到「集體領導」,這是民主政黨必走之路,但在現有體制下絕不可行。如果真要集體領導,在傳統一言堂文化的底蘊中如何實現,而不會令此集體領導變成相爭相鬥的山頭,這恐怕要先從改變制度做起,主席及黨內重要幹部的權責與角色要清楚明文規範,而且,此些幹部的權力不得出自主席的授予。要改變制度就要先修黨章,迄今無人提及。

與此相關的還有黨紀問題,這一直是國民黨處理不好的頭痛問題,屢屢既破壞了團結,也斲喪對民眾的號召力。

1月大選後,國民黨中常委自以為官大學問大,違反黨內明文的程序規範,跳過地方黨部,直接操作傷害國民黨民主正當性的傅崐萁恢復黨籍案一事,可再見一斑。這令為黨披掛上陣者情何以堪?也已激起黨內反彈,還會產生很大的後遺症。

國民黨若要重塑體制,必須重視民主正當性的重要價值與作用,否則,骨子裡就不會是民主政黨,什麼體制都會是反民主的,很難在台灣這個政治環境中競爭。

應處理國民黨黨產

每一個政黨都會有黨產,但作為一個民主政黨,不容許有與商業沾邊的黨產,縱使信託也不行,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不用懷疑。

國民黨的黨產就有不少是商業的或與商業沾邊的,這在過去二三十年也成了民進黨選戰中無往不利的提款機與催票機。不論歷史的肇因為何,這種黨產於今就是沒有民主政治的正當性,必會損害國民黨的形象與競爭力,歷任黨主席,特別是馬英九,應負未處理或未處理「乾淨」的最大罪責。

國民黨長期擁有商業性資產,沒有人覺得應該捐錢給它,所捐者都有所欲求,形成與黨內政客利益交換勾結的模式,只有金錢腐敗,毫無理想性,就沒了形象與號召力。所失者大矣,許多國民黨人還沒覺悟。可悲可嘆。

國民黨若真能把現在的中央黨部處理掉,「扣除清償債務、黨工結算、優存及月退等必要費用後」,穿起草鞋,重新來過,找回理想性,相信大家反而比較會願意捐款給國民黨,結果是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定夠用。

至於建議「將黨產全數捐給公益團體」,這是一招臭棋,公益團體的負責人可能是國民黨裡的權貴,或其子弟、或其爪牙扈從,不捐還沒事,捐了可能引發更大的問題,黨庫通私庫。長久以來就有黨中權貴掏空黨產的傳聞,如果這麼做了,恐怕恰恰坐實了這些傳聞。

最好的辦法是公開全部細目,捐給國庫,讓所有私人的手都碰不到。此外,若能公布詳盡的黨產變動歷史資料,供有興趣者研究,可以幫忙抓出曾經在裡面上下其手、五鬼搬運的黨官,以昭炯戒,那就更圓滿了。

年輕世代的能力有待加強

新冠肺炎爆發全球傳染風潮,引發了兩岸之間另一次的對立情勢與話題。從台胞返台被拒絕,到WHO與大陸當局磋商後,只准台灣方面線上交流,以及菲律賓曾以「一個中國政策」為由,禁止台灣民眾入境菲國。美國趁機在旁煽風點火,讓台灣當局不斷衝向火坑,供其操作,玩弄兩岸關係。

這一連串事情反映出一項鐵證如山的事實,「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已是鋼板一塊,美國除了玩些小把式,亦無可奈何,因其早在中美建交公報即已白紙黑字確認了此點。

這就是說,台灣地區(縱使用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中沒有「主權」,這也是台灣不可能以任何名義,成為WHO會員國的根本原因。1971年以來的過去與現在如此,以後也必將如此,這點不用懷疑。

國民黨是「台灣主權」欺騙團夥的直接受害者,竟然無人敢趁此機會,勇敢地站出來,拿出事實與論述,揭穿其欺騙性,卻有年輕立委衝著菲律賓開炮,其中洪孟楷說什麼「杜特蒂在哈囉,就該讓他自食惡果」。

杜特蒂做何決定都是玩真的,不是在哈囉,他肯定安然無恙,真正會自食惡果的是台灣當局,不過,國民黨年輕一代這副搞不清狀況、沒膽沒識的德性,可能在台灣當局之前先自食惡果,而且惡果更難嚐吧?

沒頭沒腦,究竟是誰在哈囉?歲月推移,國民黨不能不世代交替,但似乎只能交替給「哈囉世代」,可憐,可悲!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評論員)

週五, 10 六月 2022

2020總統大選結束,中國國民黨遭遇史上最大敗選,改革聲浪不斷,緊接著而來的是黨主席的補選及中常委的改選,黨內氛圍可說是百家爭鳴,不過整個大方向離不開青年參政與兩岸論述兩個面向。

20200790307

國民黨得不到青年的支持

在此次大選中,「青年支持度」為何成為最重要的檢討指標?主要是選前韓國瑜的青年支持度持續低迷,開票後更發現,包含韓國瑜在內的國民黨總體的青年支持度更創下新低,30歲以下的支持者幾乎全滅,首投族的選票更是民進黨的囊中物。

有鑑於此,選後黨內青年大鳴大放的力道可謂火力全開,除了不滿國民黨青年支持度幾乎滅頂外,更重要的是,青年人才從政之路幾乎全斷。其實細究國民黨為何得不到青年的支持,主要是國民黨沒有健全的制度來反應青年的心聲。

青年參政制度不周全

這當中又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政黨本身的年輕思維不夠,二是政黨內部青年參與的程度不足,而這兩者又有著密切的關係。黨內青年直接參政肯定可以為國民黨帶來年輕的思維;而對政黨本身年輕化而言,不是要有足夠的青年幕僚,就是幹部們應主動對外接觸年輕人,但經由這次選舉結果來看,這兩點顯然都沒有做到。

首先,國民黨長期以來就重視從政者及黨工的家世背景,更有論資排輩的「文化」,這都使得幹部及黨員年齡偏大,衍生而來的問題是,年長的幹部較少接觸青年,自然就難以懂年輕人的想法。而有心參與國民黨黨務的青年,管道也很少,除了透過黨內兩大青年組織─「青年團」與「青工會」外,更多的是得靠機緣及關係。

若仔細從制度來看,國民黨也確實有做青年培訓、也有年輕人投入選舉,「但就僅停留在這個階段而已」,培訓完的青年沒有地方可戰、參選而沒當選的青年沒有地方可蹲。簡言之,青年工作沒有後續制度性的規劃,使黨內年輕人感到毫無未來性或發展性,久而久之,一旦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年輕人當然會選擇離開國民黨,這使得國民黨與青年越走越遠,日益不懂年輕人在想什麼,自然得不到青年的選票及支持。

兩岸成果不能貿然拋棄

這次選舉另一個備受關注的是國民黨的兩岸論述,在民進黨不停消費所謂「反送中」與「共諜案」的情況下,再加上民進黨政府長期在台灣本土教育深耕,不停地操控主權議題,這使得敗選後黨內人士開始思索,國民黨的兩岸論述是否應該調整?

由於選前主權議題在青年群體中發酵,敗選後,就有黨內青年軍大聲開砲直指「九二共識已經過時」、甚至出現所謂「反統一」的論調,亦有主席候選人提出,若是大陸無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就乾脆「斷掉三通」。種種激烈言論都展現黨內對於改革的迫切心情,但經過民進黨及綠營媒體的渲染,該種言論成為國民黨在拿香跟拜的證據。筆者不以為然。

首先,「九二共識」是兩岸交流的基礎。自2008年以來帶來大量的兩岸紅利,包含觀光收入與外銷訂單、文化交流與學習,這些都受到台灣民眾肯定,否則2012年馬英九不會連任、蔡英文也不必在2016年時表示要「維持現狀」,難道國民黨連這些過去的交流成果,都要跟著「九二共識」一起拋棄嗎?

再者,兩岸交流合作對台灣經濟極為重要。過去馬政府時期透過談判協商,兩岸簽訂了23項協議,為台灣人民爭取到諸多權益,有些協議對台灣而言甚至讓利很多。如現在要用激烈且極端的手段來「斷三通」,真正影響的恐怕是大量在大陸的台商、台幹、台眷、台生等。這些大多是國民黨的支持者,現若採取過激手段,不僅得不到他們的認同,也爭取不到台灣社會的支持,最終極可能招致反效果。

民進黨過去幾次敗選,並未檢討其自身的中心思想與論述,反省最多的是選舉方式與語言的改善與進化、思考如何才能更加貼近民意等。所以,國民黨此時可千萬別受到外界影響,而丟棄自身的優勢。

「九二共識」及兩岸交流對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只是隨著大環境變遷及避免綠營繼續炒作汙衊,國民黨應該在既有的基礎上,透過全新的包裝,採用合情合理、簡單易懂的語言及意涵,讓民眾理解、接受,相信這也是兩岸雙方所樂見的。希望國民黨新的領導人及核心幹部們有此智慧。

(作者係中國國民黨青年團前總團長)

週五, 10 六月 2022

國民黨敗選後,全黨上下失魂落魄,兩位爭取主席大位的候選人郝龍斌、江啟臣,政見大同小異、乏善可陳。意外的是,就在此時,前花蓮縣長傅崐萁的恢復黨籍案,引出一堆牛鬼蛇神。國民黨前秘書長金溥聰,率領著幾位「國民黨青年」,對黨中央開砲,反對恢復傅的黨籍。

20200790306

疊床架屋的無效組織

金溥聰質疑,「如果黨中央在此案仍罔顧年輕人聲音一意孤行,如何找回青年人的支持」?而金所指的「年輕人聲音」,大概就是指他身旁的徐巧芯與林家興兩位吧,他們剛好就是前後任的國民黨青年團團長。如果國民黨要檢討為何沒有青年的支持,難道歷任青年團團長沒有責任,怎麼好意思在大敗後,還夸夸其談要尊重他們「這些青年」的聲音?

國民黨青年團,其實並非國民黨內既有的常設組織,國民黨在組織發展委員會底下,另有一個行政組織青年部,而對於社青則有青工會的系統。青年團是2006年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成立的,跳過既有架構,等於是直屬馬英九的親衛隊,成員馬金系統味道濃厚也就不奇怪了。首任總團長為林益世,之後的總團長基本上是由有學籍的青年擔任。

青年團的總團長看似頭銜頗大,但由於每年改選一次,因此並沒有太大施展的空間,真正實際掌握權力的,是另有「執行長」稱號的黨工。只不過由於選上總團長,同時還可擔任黨的副主席(第二任後取消)、指定的中常委,等於是躋身政治圈的絕佳跳板,因此許多青年依然趨之若鶩。

青年團是投降派的大本營

自青年團成立以來,青年對國民黨的支持度非但沒有增加,反而越來越少。回顧青年團的活動,除了一些例行性的營隊、講座與讀書會外,並沒有任何凸出的代表作。只會跟隨綠營的同婚、反送中…等議題與獨唱和,兩岸論述和台獨大同小異,差別只在於一個要台灣獨立,一個還不敢撕下中華民國這層皮而已。青年團可以說根本是國民黨投降派的大本營、培養台獨側翼獨台的溫床而已。

對於綠營的囂張跋扈,從來不見青年團成員有何反制作為,放任覺醒青年們橫行街頭戰場。青年工作失敗,青年團可曾自我檢討、下詔罪己?答案是沒有。外鬥不行,內鬥卻異常兇狠,每遇敗選,青年團便先衝出來高呼「改革」,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2016年敗選,前國民黨青年總團長徐巧芯、蕭敬嚴、前青年團執行長李正皓等人,成立了「草協聯盟」,建議國民黨「應該往台灣主體性做多一點的論述」,甚至建議更改黨名,去掉「中國」二字。等到2020敗選,一樣是由前國民黨青年總團長林家興帶頭,發起「青黨行動」,衝進國民黨中央黨部高喊「常會道歉,老賊下台」,要求檢討「韓國瑜現象」。而已轉任國民黨組發會青年部主任的蕭敬嚴在受訪時,直接放炮要求檢討「九二共識」。國民黨搞了這個青年團,非但沒有增加戰力,反而多了破壞內部團結的潛在因素,這樣的組織留它何用?

應保持接敵、以敵為師

兵法上常說要「以敵為師」,國民黨的對手民進黨並沒有所謂「青年團」的組織,那民進黨的青年究竟從何而來?

其實當「黨政軍退出校園」後,民進黨就把手伸進校園。筆者所在的中國文化大學,有一聽就知道立場傾向的「進步青年社」,以及以推動同婚和社運議題為主的親綠社團─「野青社」,反而沒聽過校內有哪一個社團與藍營立場接近,綠營有這些白手套在校園內,自可輕鬆地建立起與青年接觸的管道。

此外,民進黨擁有大量的外圍團體,立場親民進黨的婦女、勞工、農運、同運團體,多如過江之鯽,這些團體很容易就能吸收到校園內對個別特定議題有興趣的青年,這樣一來可減少學青轉社青時,政治職位僧多粥少的問題。二來這些外圍團體平時就是絕佳的側翼,在與自己相同性質的議題上,可以旁觀第三者的角色出來批鬥國民黨。一般人不懂兩者之間的關係,只認為國民黨又被社會團體批評了,這些年輕人成功地將統一戰線效果發揮到極致。

反觀國民黨一進不了校園,無法「保持接敵」,讓自己的青年從校園開始,做好敢於為自己主張鬥爭的思想準備,二不肯「以敵為師」,建立統一戰線,培養外圍側翼友軍,打起仗來永遠孤軍深入、身陷重圍,要贏全靠僥倖,問題是哪有天天過年的好事?

「不革命的,請走」

毛澤東說共產黨能打敗國民黨,是因為有「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這三大法寶,國民黨三者全無。特別是在黨的建設方面,從青年團每逢敗選,就急不可耐地要向綠營論述投降輸誠,就知道黨建工作徹底失敗。因此,國民黨的改革,首應從黨建做起,第一件事就該解散怯於外鬥、勇於內鬥的青年團,「不革命的,請走」,然後才有辦法再談下一步。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週五, 10 六月 2022

農曆年前的1月11日蔡英文贏得壓到性勝利後,藍營支持者過了一個冷冽的新年。然而,黯淡的情緒並未因選舉而落幕,元宵前傳出新冠肺炎病毒肆虐,造成兩岸旅遊業及相關產業停頓或延後開工,同時「罷韓」進入第二階段,據稱連署人數已達門檻的23萬人,甚至超過30萬人之譜。

20200790333 

接下來的問題是,由民進黨側翼發動的罷韓行動是否會成功?韓國瑜及國民黨要如何因應這股罷韓浪潮?再者,如果罷韓成功,韓國瑜及國民黨會面臨什麼情勢?該如何因應未來的新情勢?

罷免門檻降低對韓不利

坦白說,從過去罷免的歷史來看,要通過罷免案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少數幾個鄉鎮市民代表被罷免的例子,中央民意代表或縣市首長並沒有罷免成功案例,但在2016年選罷法大幅修改,將罷免門檻降低為同意票需公民數的百分之25%後,罷免成功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目前高雄市民人數為228萬1338人,支持罷韓人數只要超過57萬0335人就有機會通過罷免案,當然不贊成罷免的人如果高於同意罷免的人,罷免還是無法過關。然而,根據以往的經驗,通常贊成罷免的人投票意願會比較強,而反對罷免的人比較沒有意願出來投票,因此,可估計如果支持罷免的高雄市民超過60萬人,罷免案就可能會成立。

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韓國瑜雖以89萬得票數贏得高雄市長,但反對者也高達74萬票,如果以1月11日總統大選,蔡英文在高雄市的得票數高達109萬,要達到60萬的罷免門檻並非很困難,從這次罷韓團體喊出3月中送件時,希望達到50萬人連署的氣勢來看,通過罷免的機率不可謂不大。韓國瑜及高雄市府團隊必須正視罷韓的衝擊與問題,不可輕忽。

韓國瑜應專心把市政搞好

面對這股來勢洶洶的罷免浪潮,韓國瑜和國民黨應該如何因應呢?大選結束後,媒體人趙少康就提出,韓國瑜必須更努力地經營高雄市,在半年內提出實際的政績讓高雄人感動,甚至希望韓國瑜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如此,韓國瑜才能避免成為台灣地方政治史上第一個被罷免的地方首長。

大選後,韓國瑜也確實如多數人給他的建議,每天都認真處理高雄市政,近日他也提出多項政績包括:控制登革熱疫情、補助大學生2萬美元出國、高雄失業率為全台最低、外銷農漁產品成果豐碩等等,希望能扭轉高雄市民對他的印象。

國民黨應盡速整合協助韓

而國民黨對韓國瑜也會盡全力支持,希望能夠平息這波罷韓的風潮,參選國民黨主席的江啟臣就表示,國民黨需要協助韓度過難關,當務之急是找回市民的信任,立院黨團在法案、政策、預算上也要協助高雄,韓要把市政做好,才有再起機會。

如果罷韓成功,不僅是韓國瑜政治生命中最大的挫敗,他也極可能從此一蹶不振,更重要的是如果罷韓成功,國民黨當前執政的15個縣市首長,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被罷免的對象。國民黨在面臨今年初的挫敗之後,能否還有餘力協助韓國瑜,同時避免其他縣市的骨牌效應,一切都有待3月7日國民黨補選出的主席及中常委後,才能看出端倪。

目前能夠扭轉罷韓風潮的關鍵還是在韓國瑜本人,所幸韓國瑜已經開始專心市政,也能有效整合執政團隊,全力為高雄市民努力。比較令人擔心的反而是,國民黨的步調似乎尚未整合好,例如:針對兩岸關係問題,競選主席的郝龍斌和江啟臣就有不同的意見;再如針對如何回應青年的問題,似乎也還提不出一個具體的方案;在經過新冠肺炎疫情武漢包機返台的事件,更讓人覺得國民黨進退失據、步調參差,國民黨似乎應該給韓國瑜更具體、更強力的支持,才能度過韓國瑜和國民黨最重大的危機。

罷免案有兩個可能的變數

第一個可能的變數是四、五月間的梅雨季,屆時將考驗高雄市府團隊治水的政績,如果過去長期淹水的地方,都能獲得改善,民眾對於高雄市府團隊必然會投下支持票,反對罷韓;反之,如果淹水狀況嚴重,韓市長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

另一個變數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目前罷韓如果通過成案,投票時間應該會在6月,如果新冠肺炎疫情一直延燒到五、六月,南北交通運輸也會讓人擔心,6月又適逢大專院校期末考,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年輕人返鄉投下罷免票的意願。

當然以上只是目前預判的情況,韓國瑜要免於被罷免的命運,最重要還是要看他的努力,以及未來三個月高雄市的政績。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週五, 10 六月 2022

新冠肺炎疫情愈燒愈烈之際,大陸台商一架包機離開武漢抵台,政府卻傳出回台的247名台商,與原先的名單不同,有數位「非台籍人士」,但並沒說明是哪裡人,更沒有原機遣返,事後傳出是有居住證的陸配,更扯的是,故意將來不急抵機場患有血友病的小孩,汙衊被強迫拉下飛機。

20200790305

蔡政府把此事扣上「完全走樣」的大帽子,蘇貞昌更下達四點指令,包括弱勢優先、檢疫優先、事先提供名單供台灣方面確認,最後一點則是包機要「政府對政府磋商」或「海基會對海協會」,不容許任何人居中邀功,希望這件事情「下不為例」。

如此「下不為例」,就讓剩餘近900多位台籍人士繼續被封在最危險的疫區,隨時可能被傳染,人命抵不過蔡政府政治正確的「政府對政府」,令人扼腕。

《史記耳餘列傳》記載:「趙王與張耳、陳餘,北略地燕界。趙王間出,為燕軍所得。燕將囚之,欲與分趙地半,乃歸王。使者往,燕輒殺之以求地。張耳、陳餘患之。」有養卒曰:「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燕將見之,問燕將,曰:『知臣何欲?』燕將曰:『若欲得趙王耳』。曰:『君知張耳、陳餘何如人也?』燕將曰:『賢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趙養卒乃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餘,杖馬箠,下趙數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卿相終已邪?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君乃囚趙王,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

這段敘述養卒說出張耳、陳餘兩人,為自己奪趙王王位,另成立國家為王,根本不想燕軍歸趙王,更希望燕軍殺了趙王,還可責怪燕軍殺趙王之罪。

蔡英文為何在第一批武漢台人回國後,由感謝立馬翻臉抨擊大陸,作為拒絕後面台人回台的理由,目的不外乎繼續仇中的高調,減國民黨在後協助之功,為自己無法與大陸協談脫責。另外,如這一批近千人的台灣居民,在武漢染上新冠肺炎,甚至不幸死亡,民進黨又可究責大陸,繼大選前的「芒果乾」,造成新一波的仇中運動。

如此看來,蘇貞昌的第四條「政府對政府磋商」,或「海基會對海協會」,根本是想利用此次疫情獲得政治紅利。由此觀之,真正不願台人返台的是蔡政府,如同張耳、陳餘不願燕軍歸回趙王。

 (作者係前聯勤留守署政戰部主任)

週五, 10 六月 2022

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日本首相、加拿大總理及美國、歐盟紛紛表態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或出席世衛年會(WHA),似乎為台灣帶來重返WHO的契機,但其實只要國際政治權力結構不改變,台北當局又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則台灣不論是想出席WHA或重返WHO,機會都不大。

20200790304

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國會表態,認為應該以區域安全為考量,讓台灣加入WHO。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在國會答詢時,首度明確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歐盟代表也表態支持台灣參與WHO的活動,美國官方更明確希望WHO讓台灣能「有意義地」參與專業活動,再加上部分台灣邦交國在WHO執委會上仗義執言,中華民國重返WHO的議題,隨著新冠肺炎的疫情持續升溫,在台灣島內蔓延。但實情究竟如何,值得深究。

挺台只流於口惠而已

為了處置熱得發燙的新冠肺炎,WHO召開全球專家會議研討肺炎新藥及疫苗,台灣雖向WHO爭取派員參與,不過外交部已確認台灣專家將以「線上」方式參加會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我方將以Taipei名義與會,專家學者名單已送WHO審查。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已確定是線上參與會議,外交部肯定WHO邀請我國專家「是有意義的進展」。

然而,疫情指揮中心執行官周志浩坦言,只能線上參與會議「非常遺憾」,因為「無法與各國專家取得交流」,也無法在國際上發聲。事實也是如此,這場民進黨宣稱「外交突破」的防疫會議,不僅對台灣的國際地位沒有任何實質的突破,台灣是否參與此次會議也未受到太多媒體關切。這都顯示,即使歐、美、日等世界主要國家說得「口沫橫流」、「義正詞嚴」,但是,在實際行動上願意為台灣重返WHO解套的意願終究有限。

再說,台灣醫界實質參與WHO專業活動早已行之多年,如今以專家學者身分參與,實無任何足以喜悅之處。這些專家如果只能用「台北」這個「去國家化」的名義參與活動,並且以「個人」身分出席專家會議,那不是比「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更自我矮化嗎?但是,執政黨與偏綠媒體卻不斷地自我吹噓,沾沾自喜,認為有所突破,這不過是魯迅筆下的「阿Q」。

問題關鍵在「一個中國」

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中國」。接受這個原則,才是台灣走出孤立,重返國際組織的敲門磚。國際間普遍接受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的看法,因此,台灣真想加入WHO,就得先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但是執政黨不認真看待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自己是中國這個大屋頂的一份子,自然無法加入聯合國及聯合國的相關組織了。

放棄承認中華民國,轉而承認中共為「一個中國」的原則,是美國在1970年代為了解決越戰,瓦解蘇聯共產集團勢力的大戰略,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China」會籍,讓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合法性消失了,在許多場合只能用中美妥協後的「中華台北」名義參與活動。

因此,解鈴還須繫鈴人,真正能讓台灣脫離孤立困境的策略,是美國再次正式與中華民國建交,藉由建立兩者的邦交關係,來改變國際社會的權力結構,打破一個中國的框架,讓台灣獲得前進國際社會的管道與機會。然而,中共已非吳下阿蒙,美國會願意為台灣打破過去自己扭轉乾坤的決定,打破自己所創建的後冷戰國際政治架構,並因協助台灣,走進冒著與中國走向對立的新戰局,這可是大哉問!

承認「九二共識」擺脫孤立

國際社會一向很現實,國家利益是所有國家外交活動的核心,因此在期盼各國協助台灣加入國際組織並與中國相對抗時,被請求國一定會考慮挺台遊說是否合乎自己的利益。尤其,中國現已是世界最大的工廠與最大的市場,很難想像會有國家為了支持台灣而與中國翻臉。再說,現在已不是美國一喊,水就會結凍的時代,如想要過半數國家支持台灣,美國必須花大成本、付大代價進行遊說,美國會願意嗎?

總之,台北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加入國際組織,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借道北京。只要蔡英文當局接受「九二共識」,在中國大陸的協助下,就能參與WHO的相關活動;而以台灣在國際醫療領域的聲譽與實力,台灣在WHO中必定會受到重視與肯定。只可惜,台灣政客一天到晚只顧炒作政治,並不真想解決問題,那就不要怨天尤人了。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五, 10 六月 2022

春節前,台灣民眾尚未由大選氣氛中還魂,隨即傳來新型冠狀病毒導致傳染性肺炎的新聞;春節後,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溫,已經成為全球共同的病毒戰爭,也著實讓兩岸關係再次受到嚴酷考驗。

20200790303

擺在眼前的口罩之亂、鑽石公主號,以及吹哨者李文亮醫師去世等,新冠肺炎有太多值得討論的公共議題。其中,與兩岸關係有關者,毋寧是第一批武漢撤運台人專機後,難有後續接人專機。同時,陸委會一夕數變,最終屈服於綠營支持者的民粹,罔顧人倫和人權而拒接陸配子女返台政策。坦言之,疫病當前考驗的正是人性,而口口聲聲強調人權的民進黨政府,再次以行動說明他們的兩套標準。

正當肺炎疫情令兩岸憂懼之際,國民黨在選後也面臨領導人更迭與權力改組。值此兩岸論述真空與權力交替的變動時期,如何提出黨內菁英與支持者願意由衷服膺的核心思想,毋寧是有識之士肩上的重擔。

在台灣言及和平,總會被有心人指為對北京屈膝,甚至等同投降。儒家重視名分說,故主張仁愛是以親疏遠近來愛國愛人,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墨家重視名實說,主張和平與民生為先,認為愛人不可分親疏,否則人人為自私而傷人取利,也就是千萬不可依據親疏來愛人愛國,否則紛亂四起,綿延不絕。墨子還認為,每個人若都只愛本國或只先愛自己與近親,那別國與他人是否也可這樣來損人利己?全天下都這樣做,豈不和平難至!孔子以來的中華歷史乃至國際紛亂現況,更顯出墨家比儒家有較高超的遠見與智慧。

此時應謀求兼愛互利之道

墨家思想顯示出穿越千年的和平智慧,不但可為兩岸學者參照,共同探索出新型態的互動之道,更可以用來在疫情迫人的當下,謀求兼愛互利的方法。

墨子認為,若只有強調兼相愛而不強調利益,會讓人類與各國沒有動機去做兼相愛的事,因此其強調二者是一體的兩面,要先做到兼相愛後再做到交相利,也就是先愛人則人愛之,先利人則人利之,如此天下才會因得利,而持續相愛與相利。

儒墨的本質差異在於,儒家主張仁愛,墨家主張兼愛;儒家提倡義是非利,墨家提倡義是公利;儒家提倡隆禮,墨家提倡簡化禮;儒家提倡樂教,墨家提倡非樂;儒家著重正名思辯,墨家著重邏輯推理;儒家著重立志博學,墨家崇尚實踐;儒家著重求道,墨家著重言行一致。

堅持互利始得彼此受惠

吾人在台灣,對儒家文化必不陌生,但長久以來,墨家學說則不為統治者所喜,自漢代罷百家尊儒術之後,墨子的理想和見解更成為相對冷門的學問。但細究之,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和平哲學,實應為華人開啟和平共榮之鑰。堅持互利始得彼此受惠,只有如此,才能遠離暴力代代循環。

此時此刻由近處著眼,疫情當前,只有放下自私自利,共同尋求對抗病毒,人類才可能在此役減少生命財產損失;反之,如果各國各人只圖自身或以親疏來決定自保方法,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則天下禍篡怨恨必無或已。

台灣當局千萬別埋下禍患

兩岸人民都在與個人利害甚至生死攸關的當口,很顯然地,蔡政府已經做了選擇,這個決定就是無視法律規定,不管人倫親情甚至人權,直接將陸配子女或短期返大陸探親者阻絕在外。由防疫出發此選擇無可厚非,但由人權角度來論,則不免有失立場,更是人性中自私自利一面的顯露。衛福部長陳時中一番「自選國籍自己承擔」的失格說詞,更揭露了綠營的心態。而這樣的政策起自不相愛,勢必為日後相爭埋下禍患。一時一刻看似有利於己,長期來說則留下怒種,己家己國「別」於他家他國,利害衝突時不惜損他利己,那麼,今日犧牲他人,他日必被人犧牲。

若擴大而言,墨子之說更是目前兩岸論述已至山窮水盡的國民黨,在敗選之後,最值得參考的先秦「和平先師」之言。

國民黨始終主張兩岸和平,這也符合國人期待,但「抗中保台」成為民進黨專利之後,國民黨自陷於兩岸買辦的紅標籤,深為苦惱,也亟思突破。敗後體悟只能盼猶未晚也!墨子是位實行家,從不肯說一句偏於純理想的話,他的和平思維是實用的而不是投降用的。

捨名取實反可和平相處

墨子認為,天下的禍事是由憎惡人、殘害人而起,也就是「別相惡」;換言之,儒家強調爭正統、爭名分,也就是親疏遠近、君臣父子,各守其分,而兩岸之間不也就是為爭正統、爭名分僵持不下嗎?「一個中國」原則講的不就是誰才是「中國」?墨家要我們捨名取實,要吾人認知:如果視別人國家、別人都邑、別人家族為自己國家、自己都邑和自己家族,又豈會攻打別人的國家、都邑和家族呢?相互不攻打,會是天下之禍,還是天下之利呢?

總之,墨子思想穿越千年可視為當前的和平瑰寶。無論就疫情或就兩岸關係而言,兼相愛交相利,講究無差別不等的愛人如己,最終必定會共同受惠。吾人值得從中汲取實用之說而用於當世。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五, 10 六月 2022

民進黨政府藉由防疫,炒作對大陸人民的歧視,極不可取,只會讓兩岸人心越遠,風險越高。不過,大陸也應痛定思痛,改變醫療、政府與學界的若干體制,實事求是服務人民,才能挽救民心,降低兩岸危機。

20200790302

陸委會原願意有條件接回還留在大陸的陸配子女返台,未料一夕數變,2月12日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宣布,不具國籍的陸配子女,仍不同意其入境。此舉引發社會正、反激烈討論,雖然贊成禁止入境的聲音居多數,然而對比日本從武漢撤僑時,也將大陸與台灣籍的日本人配偶子女接回日本,我方作法實可商榷。

炒作政治利益極不可取

民進黨政府似有藉由防疫,炒作歧視大陸人民、甚至台灣子女的傾向,製造畸形的「台灣民族主義」,這是求取短期的政治利益,極不可取。然而,吾人也要正告大陸當局,務必汲取這次疫情的教訓,改善體制,才能重獲台灣民心,以降低兩岸的風險危機。

2月11日陸委會宣布,對於未成年、大陸親人無能力照顧、父母皆在台灣的陸配子女,目前仍滯留於陸港澳者,可以回台灣。部分民意強烈反彈,認為「不是台灣人,就不應該接受他們回來。」防疫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遂在翌日取消此項措施,還說:「沒有選擇台灣國籍,自己要承擔」。蔡英文也表示,國安團隊認為此事應納入疫情考量,所以同意陳時中之舉。有媒體遂稱陳時中是「民族英雄」,醫護人員也有人連署,不願意接受大陸或陸配子女回台檢疫或診治。

醫護人員基於疲勞或醫療能量的考量,有此疑慮暫可理解,但政府的考量傾斜如斯,媒體再推波助瀾,顯然有炒作帶有歧視心態之「台灣民族主義」的嫌疑。

就國籍法論

首先,依據我國籍法,只要出生時父母有一方是中華民國國民,即便在外國或大陸出生,都一定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因此,有不少中華民國國民具有國籍,卻沒有戶籍,籃球好手林書豪就是顯例。除非取得外國國籍後,再經內政部許可,才會喪失國籍。但若在大陸出生的台商子女,由於大陸國籍法採單一國籍,如有人選擇大陸國籍,則必須由我方內政部許可,才喪失國籍。事實上,有大陸國籍而沒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台灣子女,人數並不多。

陸委會原先的決定沒有錯,未成年、大陸親人無能力照顧、父母皆在台灣的陸配子女,缺乏父母照料,難道要由大陸的隔代親人照顧?若他們無能力或不便照顧,這些孩子不啻將要被強迫拆散家庭,不知該由什麼人照顧,屆時尚須托給大陸的社會機構照顧。誰都知道子女由父母照顧最好,卻被政治強制骨肉分離,於心何忍?符合政府追求人道人權的形象嗎?

陸委會舉「小明的故事」為例,其實小明的案例本就嚴苛,須是「台灣父(或母)、大陸(或母)、大陸出生、大陸與台灣生活,不拿民國國籍,而拿人民共和國國籍」的情形。然而這樣的人,何錯之有?需要遭受懲罰嗎?

陳時中說,必須承擔選擇國籍的後果似有道理,然而縱使國籍選擇不同,這些人還是有台灣的血脈,是台灣的家人,請問血脈與家庭能選擇嗎?人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嗎?何況在講人權的國度,任何人本不應因任何國家或政治認同,有所羞愧或受懲罰,不是嗎?

就防疫措施論

其次,就防疫措施來說,陳時中有保留醫療能量給台灣人的考量;然而日本在撤出武漢日僑的2月7日班機,共有198人,其中119名日本人、77名中國大陸人及2名台灣人。6歲以下的小孩有51人,60歲以上的老人有9人。日本可沒在乎這些日本配偶的子女有沒有日本國籍,而是全數撤回。因為撤僑撤人,國際慣例一定以家庭為單位,因為家庭彼此照顧最周全,成本最小,也最符人道人心。日本不因為沒有日本國籍就拒絕照護,可見醫療能量並非拒絕照護的理由。全球都在防疫的同一條船上,蔡政府應盡一切力量投入防疫。試想若疫情爆發在台灣,或台灣發生戰事,傷病人數大幅增加,屆時就不能以醫療能量不足拒絕診治了。

設若台灣醫療能量真不足,那就必須嚴肅向外求援,或與鄰近地區國家協商,請他們照護我方無力照顧之人。這並不可恥,畢竟我方能力有其極限。例如本次陸委會所說的未成年子女,既然被擋在大陸回不來,難道就讓他們自生自滅,讓心焦的台灣父母自己解決?政府也可與大陸協調,請大陸妥為照顧這些未成年的台灣子女。疫情緊迫,兩岸都應以照護為先,別搞政治。

大陸亦應加速體制改革

最後,就大陸的防疫工作來說,此次疫情引起巨大的台灣民心反感,實為導致畸形「台灣民族主義」的原因。大陸有關當局在初期的應變失誤,還導致首先揭露情況的李文亮醫師抗疫殉職。大陸務必痛定思痛,改變醫療、政府與學界的體制,不能官大學問大,必須尊重專業。

「不出事」絕不是政績,中央與地方更不能互踢皮球,任何疫情務須向社會公開透明。特別是大陸學界不應存有只管發SCI論文、搶學術成績的心態,而要實事求是,真正服務人民。至於各地人民挖斷道路阻隔,甚至截搶醫療物資等行徑都必須杜絕。希望大陸能藉此機會改革體制,挽救民心,降低兩岸危機。

(作者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

週五, 10 六月 2022

2020年台灣大選後,兩岸互動陷入惡性循環。無獨有偶,大陸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至各地,也蔓延至台灣,對兩岸關係發展帶來嚴厲挑戰,甚至衍生政治紛爭。

20200790301

防疫本屬高度專業性、技術性的危機管理,但因涉及兩岸之間的「高階政治」,使其更為複雜及充滿挑戰。

台灣亟欲乘機參與WHO

首先,台灣很想乘機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蔡政府各部門強力批判中國大陸干預台灣參加WHO,將導致國際防疫體系出現缺口。外交部長吳釗燮曾就義大利、菲律賓禁止台灣航班,澄清「台灣是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陸委會也批評大陸干預台灣參與WHO,使台方無法參加已召開三次的專家防疫會議,而無法獲得完整的防疫信息。

對此,大陸國台辦也發布聲明稱,在防疫工作中與台灣保持溝通,一直即時通報信息。WHO執行委員會議中,大陸代表發言時也強調,已通過正常渠道「多次且及時」與台灣溝通疫情,抨擊「所謂的不讓台灣參加世衛大會,將導致國際防疫體系出現缺口,是台灣當局圖謀參與世衛大會而編織的謊言和藉口」。

眾所周知,WHO是聯合國直屬機構,必須奉行「一中原則」,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形下,台灣連出席WHO的年度大會(WHA)都不可能,更遑論參與WHO!

武漢返台包機造成爭議

其次,武漢返台包機事件凸顯台灣有「仇中」情結。首批武漢台胞自2月3日返台後,陸委會即表示「第一批名單不盡理想」,希望對岸能在啟航前一天提供我方做必要的審核,又說涉及公權力事項,須由政府對政府磋商,或由海基會對海協會協商,不允許任何中間人居間處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表示,大陸提供的名單人數太多,一時之間很難消化。這造成後續接運事宜至今無解,仍有近千名台人返鄉受阻。

對此,大陸國台辦則批判「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勢力利用此次疫情趁火打劫,大搞政治操弄,不斷升高兩岸對立對抗,肆意惡化兩岸關係氣氛」;民進黨當局「不斷拋出充滿歧視和罔顧人民權益的冷血措施,乃至違背基本道德人倫,讓兩岸婚姻家庭骨肉分離,充分暴露出其所謂民主、人權、人道的虛偽。」

禁口罩出口割裂人民感情

復次,台灣的禁止口罩出口令涉及「反中」情緒。1月24日,蔡政府禁止口罩出口後,歌手范瑋琪在臉書抨擊行政院長蘇貞昌是「狗官」,事後刪除文章並公開道歉,但此信息在兩岸網絡產生「親中」與「反中」的較勁。

「反中論」者批判大陸處處打壓台灣,更把主張出口口罩者罵為「舔共」、「虛偽」。「親中論」者則指出,當日本311大地震時,台灣展現澎湃愛心,全台出錢出力,這次「口罩禁止出口令」則形同割裂兩岸民族情感。不過,隨著台灣本地鬧口罩荒,經濟部已於日前宣布口罩出口的禁令將延長至4月底,口罩之爭已告結束。

稱武漢肺炎涉及污名化

再者,台灣當局稱新冠肺炎為「武漢肺炎」,引發「污名化」中國之爭。WHO基於病毒命名「不該指涉特定地理為由」,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但台灣當局仍稱其「武漢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更表示「那要叫中國肺炎,不是更糟糕嗎?」。新華社因此批判民進黨「冷血自私狹隘」,而台灣當局辯稱,這是基於讓民眾容易理解而續用之,並非歧視大陸,台獨媒體也叫囂「不必甩WHO」。

根據WHO等國際組織的指導原則,疾病命名必須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避免使用不準確或污名化的名稱。民進黨當局無視國際組織準則,對疫情大貼地域標籤,此種以疫「反中」、煽動仇恨的行徑,證明民進黨是製造兩岸對立、撕裂同胞感情的罪魁。

陸配子女來台朝令夕改

最後,陸配子女來台政策朝令夕改,充斥「反中」的民粹主義。民進黨政府對所謂「陸配子女」的接運條件,從一開始聲稱基於人道親情原則「准許入境」,到後來追加「未成年」、「在大陸無親人照顧」、「父母皆在台」等門檻;最後竟又以「當初沒有選擇我國籍,就要自己承擔」為由,全部收回。這一轉折,竟是因網民對陸配及其子女來台感到不滿,而由蔡英文拍板決定的。

陳時中基於防疫能力有限,避免病毒在本土擴散,對入境者進行必要篩選,雖為其職責所在,但萬萬不該說出「選了國籍自己承擔」。陳時中也指明,限制陸配的大陸籍子女來台只是暫時措施,但在防疫過程中,這樣的言論易被解讀為「反中」,不得不慎。

在2020大選後,本已嚴峻的兩岸關係,又因新冠肺炎引發爭論更加治絲益棼。無論是台灣當局及社會充滿反中氛圍,或大陸當局批判台灣「反中謀獨」,都使兩岸關係走向疏離,和平穩定的框架遭到破壞。

(作者係佛光大學助理教授)

週四, 09 六月 2022

20200800433

那是不截斷的一條線

走在妳身上成一條路

蒼穹唱給雲雀聽的歌聲鳴囀

額頭鑄一山巍峨

浪花不斷的堅持

 

海峽高懸一枚藍色月亮

冰焰蓬蓬燃燒

所有篝火從燃燒中移除

且解開竹籜那枚露珠

月升月落的秘密

解鐘響的謎團

那謎團不斷往內延伸至無限

 

川流造的倒影既不停留也不消失

妳臨水而立,宛如無悲喜

升騰為風中之星

星中的初夜

初夜的虔誠

挽潮水於奔逝的

金與藍混合之霧在前引路

我曾經懷疑那是個夢

我走往十二歲母親額頭

有著青青水紋的肌膚

蝴蝶般的小女孩回眸一笑

她知道我就是她的眼睛

她的火和冰的全身嗎?

一支箭矢穿過身子

剎那間劇痛的悲歡

不斷醒來再醒來的夢

 

遠方岸上燈火

莫非是命運另一張臉孔

地心溫柔閃電一道道

春雲的奔走

樓台的喊喚

儘管妳逃過一次次的雷擊

 

妳走過的可是水鏡?

肌膚豁然剖開如豎浪

呼嘯遂起自最深處的八方

山巒濤浪般湧向妳的夢

妳遂在夢中不斷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