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28 七月 2022

《罪孽的報應》是作者荷蘭人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經過長時間的遊歷、觀察和訪談,以及對電影、教科書、紀念碑、大眾文學作品、知識分子的爭論等相關話題之感想和思考合成的「政治遊記」。書中那些看似獨自成章又有著多重議題的聯繫,貫穿著對戰爭記憶、國家罪行和民族悔罪等問題的思考。

20221080845

二次大戰結束至今,討論戰爭的問題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思想界、政治及歷史研究領域的重點關注物件。通過閱讀本書,再結合對《東京審判》、《紐倫堡審判》兩部電影的觀感,讓筆者加深了對戰後各國態度和行為的理解和思考:只有對歷史錯誤進行審視,才能避免明天的我們被歷史的尺規審判。

德、日對歷史有不同態度

當觸及有關民族、戰爭的內容時,似乎總無法迴避一些情緒的出現,布魯瑪便是從與情緒相關的四個方面:政體的改變和國民的政治成熟;民族主義的影響;確認受害者和加害者;天皇制與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極權的不同,來分析和比較德國和日本在面對侵略行徑及戰後反省兩方面,不同的態度和這種態度的形成原因。事實上,在布魯瑪看來,對待歷史的態度往往與民族性、文化差異並沒有特別強的相關性,更多的在於政府及社會採取的政治導向和意識形態。

正如布魯瑪所言:「沒有危險的民族,只有危險的情景。」實際的政治安排,往往比所謂的歷史規律和民族性格,更能影響一個國家在面對自身歷史遺留問題時所採取的態度。

本書多次提及一個關鍵字:認同,對歷史真相、價值判斷的認同,基於歷史認同的過程中,對本民族身分的認同和反省,以及基於民族認同後對國家、政府未來引領方向的認同,無論是對於現當代國際政治與歷史問題的認識,還是個體對歷史的反思,都有著很好的啟發。

日本去真相敘事掩飾過往

日本作為東亞地緣政治的一環,在二戰中所扮演的區域性與世界性角色,常在各種歷史問題的討論中出現,而日本本土對此的態度,卻表現得猶如「萬花筒」般複雜支離,但究其主流而言,則為政府主導的「去真相敘事」,從而掩飾過往。對於日本為何要百般掩蓋歷史事實,布魯瑪用了五個原因進行總結:政治上的不成熟;浪漫主義的民族主義-核心為天皇;「受害者」心態-忽視了其侵略者的記憶;日本的天皇制度-曖昧不明的政治體制:日本的左翼因自身的教條主義顏面掃地,不慎瓦解。

但歷史真相是這五個條件遠遠說不清的,奉行沙文主義的右翼勢力,及上至「神轎」,下至「官吏」的幕僚(包括官僚、政客、海陸軍將領),他們也有自己的無奈和隱衷,常常被最底層的「浪人」玩弄於股掌之間。最後,這些都將歸咎於一種「集體不負責」的窠臼中。

就以此例說明:二戰期間,日本廣招華工開鑿礦坑,在白雪皚皚的戶外,很多勞工都只能身著薄布粗棉,甚至衣不遮體,每天只能喝一些蘋果皮和著糙米煮成的白粥來充饑。當他們無法忍受高強度的作業及非人的謾罵虐待時,曾想逃離到礦坑附近的一座山上,但日本民眾卻舉報或直接幫忙去追殺這些勞工。他們未曾想過自己也是苦難的一分子,不經意間成為高壓統治的幫兇,成了背後「老大哥」的傀儡。那麼,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百姓的無知?還是對神道教的信奉不一?

日本強調施害者的心態

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保守勢力對二戰所進行的「歷史化」處理。在他們的書寫與敘事中,戰爭是一場為民族存亡而進行的鬥爭,日本軍人並不比其他國家的軍人更壞,就榮譽心和犧牲精神而言,他們甚至更加優秀。這樣的敘述,往往賦予了他們某種受害者的身分,而這種所謂的歷史態度會讓「冷眼看待」變成「冷眼旁觀」,讓旁觀者因「理解」加害者,而對他們產生認同感,更就此產生一個囿於法則的悖論:這一進程的目的雖是試圖形成更為客觀的歷史觀,但實際上卻催生了愈加分化的主觀看法。正常的歷史意味著多樣化的解釋。且這種歷史化也牽涉到身分認同,就像在日本一直強調的加害者心理的基礎上,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在某種加害者的言說中,也變得正常化了。

這種歷史化的敘事,仿若戈培爾效應,帶來的魔怔和日本侵略者的「聖戰」崇拜。「他們相信,但凡與天皇為敵的人都不是好東西,因此,他們越是殘忍地對待戰俘,就越能顯示出自己對天皇的忠心。」在這樣的心態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出現諸如《日本隨軍記者見聞錄》,把中國民眾像對待豬一般殺害的毫無人性的行為了。只有當社會在面對過去時,變得充分公開和自由,既不是從受害者的角度,也不是從施害者的角度,而是從批評者的角度去看,陰影才會淡去。

德選擇認罪,日選擇推卸

相較於日本的推卸和健忘,德國的「華沙一跪」選擇認罪,並以實際行動來求得原諒。西德的歷史教材中如實記錄了二戰中德國的行為,並且鼓勵學生反思歷史;德國的電視台也經常播出辯論節目,甚至可以對紐倫堡審判提出不同觀點;更勇敢的是,德國政府在1979年主動廢除了追訴「反人類罪」的時效限制,用以自我鞭策。這是政治制度、文化方針的轉變給德國人帶來的反思,讓德國人在這種理性和自由的政治辯論中逐漸成熟。

在我們看到日本的行徑時,也不應該對日本人一概否認,因為正是前文所述的那樣,一個萬花筒般的社會中,任何言說的出現都成為一種可能,其中自然也不免會出現一些沒有盲從權威的群體。日本著名的歷史學家、東京教育大學教授家永三郎便是典型的代表。

日本也有家永這種學者

從1890年頒布《教育敕語》以來,日本教育就一直是帝國的宣傳喉舌。德育課被抬到了極高的高度。諸如自我犧牲、軍事紀律、祖先崇拜、忠君尊王等民族美德,就是以這種方式灌輸的。這種主流的敘事,自是在二戰後初期的民主化改革中被摧毀,但其所產生的社會心態,卻仍攜帶其本身的慣性而產生持續的影響,民主化改革的不充分對此又引發別樣的推助。

而正是如此複雜的現實,才顯得家永個體獨立的可貴。家永從不掩飾他的政治傾向,在1962年版的歷史教材裡,他用一張殘疾日本老兵的照片作為插圖,圖中人物的一條斷臂綁在皮革護具裡,脖子還掛著個錢盒。文字說明是這樣的:「這一悲劇性的景象,雄辯地向我們揭示了《憲法》序言裡用詞的深刻含義。原文如下:「···(我們)決心,再也不重蹈因政府行為招致的戰禍的覆轍。」

家永的左翼反戰思想和親華傾向,恰恰是日本保守派試圖從教科書裡抹去的。因此,在編寫高中歷史教材時,家永被勒令刪除有關南京大屠殺、日軍姦淫婦女和日軍在偽滿的醫學實驗等篇幅,但家永三郎卻憤而起訴政府違憲,官司足足打了35年,經歷了不斷的上訴和被駁回,最終遺憾離世。

東、西德曾有不同作法

在對歷史的反思、解讀,教育下一代的必要性上,這本書所揭示的東德、西德對於對待歷史的態度、歷史的宣教功能,在國家和制度層面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東德,其目的是為了謀求對政權合法性的認同,謀求人們對國家和國家主義(集體主義)的崇拜,並不將尊重人權作為首要的宣傳任務,反而通過繼承和沿襲前極權政權的某些高度符號化的口號、神秘儀式感來達到壓制人性,繼續使用納粹時代的卡里斯馬權威,作為合法性以穩健其統治基礎,強調統一服從,不問是非,只考驗對政權的忠誠度,以鞏固極權政權的體制為目的。

而西德,謀求的是對普世人權的尊重的宣教理念,讓人們從紀念堂、博物館、警示牌中體會出尊重人權,釋放人性的重要意義。這是恒定的教育目的,但政權如何演變是次要的甚至可能成為阻力,所以要警惕,鍛煉人們勇於獨立思考,不要被政權的輿論宣傳所左右。正因為兩德所採取的政治導向和行為目的不同,才導致了兩德截然不同的結果,也使得「六八一代」在現存的政治生態中明白了異見的價值。

結語

當戰爭成為記憶,記憶也就成了戰爭。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歷史的沉重與和平的可貴。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避免不了看到歷史現象的重演,也無法在詳盡每種歷史結果後而逐一防範。我們能做的是,在構建國家民族精神的同時,肇建自身的韌性,在民族自覺裡尋找自我認同。最後以前德國聯邦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的話作為結尾:「任何對過去視而不見的人,對現在也一樣盲目。不論是誰,只要他拒絕銘記過去的慘無人道,就存在染上新疾的風險。」

 

(作者係閩南師大歷史地理系學生)

週四, 28 七月 2022

今年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5周年!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鬥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鬥爭。在民族危亡之際,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國同胞共同禦敵,經過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

20221080843

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程度最為深重,造成的破壞最為劇烈。早在1874年,日本軍國主義即利用「牡丹社事件」侵略、覬覦台灣,隨後,通過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吞併台灣和澎湖列島,再又通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俄戰爭,攫取了在中國東北南部和京津一帶等地區駐軍的侵略權益,為擴大侵華戰爭構築了前沿陣地。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全境;1932年3月公然成立偽「滿洲國」,並逼迫國民政府予以承認;1935年製造「華北事變」。至此,日本軍國主義吞併全中國的野心畢現,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

七七事變後全民奮起抗日

1937年7月7日,當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盧溝橋事變、叫囂三個月內甚至一個月內消滅中國時,中國人民民族自覺全面甦醒,奮起反擊。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在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下,共進行了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330多萬中國軍人血薦軒轅,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

在正面戰場上,七七事變爆發後,佟麟閣、趙登禹將軍指揮29軍奮起抗擊,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在「平津保衛戰」中浴血奮戰。「淞滬會戰」國民黨精銳盡出,各地方派系的軍隊捐棄前嫌,馳援抗日前線。國軍主力在正面戰場節節抗擊,歷經「忻口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戰役」、「贛北戰役」、「長沙保衛戰」、「緬北滇西戰役」,繼在台兒莊戰役重挫日軍後,又先後取得萬家嶺大捷、長沙保衛戰、上高戰役、仁安羌戰役等重大勝利,抵擋住了日本軍國主義瘋狂的進攻。

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自願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積極開闢敵後戰場,「平型關大捷」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百團大戰」打破了日軍的囚籠封鎖,廣泛開展游擊戰,牽制了大量的日軍,有力地支援正面戰場,極大地鼓舞了全體人民的抗日信心。國共兩黨緊密合作,歷經八年的浴血拼殺,共同鑄就了抗戰勝利。

台灣人民在全島英勇抗日

1894年日本政府挑起甲午戰爭,逼迫戰敗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據台灣及澎湖列島。面對日本殖民者的侵略,台灣人民誓言「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在全島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抗爭。即使在日本殖民者宣稱「台灣平定」之後,北埔事件、苗栗事件、噍吧哖事件、霧社起義等反抗依舊此起彼伏。與此同時,大規模的和平請願、罷工暴動和議會鬥爭也如火如荼地展開,打擊了日本殖民者的統治,宣告著台灣人民從未屈服。

在日本殖民者鎮壓島內武裝反抗時,一大批台灣青年渡海回到祖國的懷抱,在內地開展抗日活動。身在大陸的台胞自發結成抗日團體,如「北京台灣青年會」、「上海台灣青年會」和「韓台革命同志會」等,揭露日本殖民者在島內實行殘暴統治,聲援島內的政治抵抗運動,在文化上抵制「皇民化」,接續台灣同祖國的文化血脈。

20221080844

李友邦、林正亨是民族英雄

七七事變後,台灣同胞的抗日活動更為積極,他們提出「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口號,先後有五萬多名台胞奔赴大陸參加抗戰。1939年,在中共浙江省委和中華民國閩、浙省政府的共同幫助下,台灣愛國志士李友邦在浙江建立了「台灣抗日義勇隊」,成為台胞在大陸武裝抗日的一面旗幟。

霧峰林家後人林正亨,聽聞祖國全面抗戰爆發的消息,毅然投筆從戎,加入國民革命軍。林正亨歷經「昆侖關血戰」、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多次負傷仍不改其志。他說「在這神聖的戰爭中,我盡了責任…我的殘廢不算什麼,國家能獲得勝利強盛,故鄉同胞能獲得光明和自由,我個人粉身碎骨也值得!」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殖民主義者曾強征台灣人參加日軍並赴大陸作戰,不少台灣人陣前反戈,加入國軍、八路軍、新四軍,投入到反侵略戰爭的行列中,為抗戰勝利做出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光榮史冊上,永遠銘記著台灣熱血青年、抗日志士們的不朽功勳。

戰爭殘酷警惕要珍惜和平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抗日戰爭的殘酷時刻警惕著我們珍惜和平。然而,戰爭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依舊懸在人類頭上。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竟然被部分反華勢力扭曲為威脅,為此,他們企圖遏止中國的發展和崛起,而台灣問題為他們提供了最好的藉口。

最喜歡打「台灣牌」的是美國。自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的台海政策在不同政府時期會有調整,但其宗旨始終是以最小的代價,通過各種方式阻止兩岸關係朝著統一的方向發展。川普政府時期已明確將中國定為對美國力量、利益和影響的最主要挑戰,是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在此方針指導下,川普政府頻頻操弄兩岸關係,妄圖以「台灣牌」對中國進行打壓、遏制,並提出「印太戰略」,對中國進行圍堵。拜登政府上台後,雖在口頭上表示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說一套做一套,繼續推動「一中政策」空心化。

面對美國對兩岸關係的介入,民進黨當局在美國既定的戰略框架下謀求「台獨」。而國民黨在失去執政地位後,長期陷入黨內派系爭鬥的泥潭,對兩岸關係的表述也逐漸發生動搖。2020年1月大選慘敗後,黨內居然圍繞著「九二共識」問題進行激烈交鋒,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6月訪美期間更拋出「國民黨是親美政黨」,並稱「九二共識」就像美國的一中政策,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是「創造性模糊」,這種表現令人擔憂!

中華民族終將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也有不肖子孫,抗戰期間充當漢奸、偽軍而為虎作倀者不在少數(偽軍被殲者100餘萬人,抗戰勝利時投降的偽軍達146萬人),但更多的中華兒女「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奮勇禦敵。

我們看到,今天在台灣,面對民進黨當局不斷排斥打壓異己,仍有不少民眾支持兩岸融合發展、和平統一,他們頂住壓力,奔走呼號,站在抗擊「台獨」分裂活動的最前線,猶如當年站在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的第一線。他們是中華民族最硬的鱗片,是中華民族的如鋼的脊樑!

「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面對今日複雜嚴峻的台海形勢,兩岸同胞應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勿讓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堅持底線,和衷共濟、團結向前,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維護中華民族的主權和發展利益,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

(前者係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生、後者係該所所長)

週四, 28 七月 2022

我的父親陳明忠(1929-2019)慣常用輕鬆的語氣,講述任何慘烈的經歷,所以聽者就算覺得可怕或不忍,也往往感覺不到悲情。

20221080841

曾經一起走過綠島歲月的老同學們(白色恐怖統派政治犯的互稱),對爸爸的形容是個性剛烈、嫉惡如仇的人,簡言之,就是個硬漢。

爸爸離世前總結,覺得自己已盡其所能、一生無憾,唯一虧欠的就是妻子、兩個女兒,以及兩度苦等他坐完牢回家的老母親。

因此作為女兒,基本看不到爸爸的霸總面,更多覺得是說話直白、不會講好聽話的直男。例如,再好吃的東西,爸爸的最高評價也僅是「不錯」;姐姐曾因兩眼視差不戴眼鏡而頭痛,爸爸聽了要姐姐去看醫生,因為:「說不定是得到癌症」。

大學時,某次我洗到破裂的瓷碗、割傷虎口,雖流血不多,但空蕩蕩的破口彷彿黑洞,最後因嘔吐到台大醫院縫合。彼時爸爸剛坐完牢回家不久,媽媽認為他應以行動表達關心,彌補十多年的親情缺失。爸爸於是跟到急診室,安慰的話卻是:「這樣的傷就吐了,萬一被刑求,怎麼辦?」

我曾在爸爸的追思會(2020年2月28日)上,以這段往事說明,他如何教我們要勇敢堅強,爸爸的好友們立刻腦補出他講話的神情,然後都會心地笑了!

也因此,當我整理到這封爸爸當年託人轉交的家書(後查,莊明德就是警總的代號),莫名覺得就是一封訣別信,頓感十分心酸。

未用標準信紙,就是張警備總部的寄物單,爸爸條列式臚列四點內容,僅看前三項,就像是簡單交代媽媽的便箋。

但是在第四點,爸爸說:「我非常非常思念妳們!希望妳們健康 快樂 再見」,最後簽下全名「陳明忠」,並蓋上手印。

依郵戳和註記,信寫在1976年9月27日。這日期是什麼概念?

1976年7月4日清晨6點,爸爸被警總帶到博愛路保安處,一名中將撂下話:「就算人進了棺材,口供也要留下來。」

從第一天問案人員拿的現金保管條上的編號:「民國65年度特字001號」,以及立刻清查財產,爸爸心裡就有數,將被依叛亂條例二條一項求死。

接連是第一階段,六天五夜不給睡覺的疲勞審問,以及其後各五天五夜、五天五夜、五天五夜的二三四階段刑求;從夾手指腳趾,通電灌汽油,到躺冰塊灌辣椒水,中間每當心跳超過200下可能暴斃,問案人員才會應醫生要求稍微緩一下。

爸爸曾經形容坐老虎凳磚頭壓下去,眼前會發黑昏倒,之後兩三星期上廁所都只能背靠地、用手划著走,因為膝關節痛得受不了;鋼絲鞭刑後,以為拿到水杯卻會掉下來,就知道脊椎被打到錯位,神經指揮和肌肉動作因此有落差。

其實,爸爸在第二階段刑求一個恍惚的小空檔做了個夢,頓悟「痛到極致最多就是死」,因此之後三、四階段刑求間的小休息,他有時還會唱首歌自娛;一次問案人員帶爸爸的朋友「觀摩」刑求實況以恐嚇其招供,狼狽不堪的爸爸見到好友,對他扮了個鬼臉打招呼,讓審訊人員覺得爸爸可能瘋了。

這樣四階段刑求近三個月,大約就到了爸爸寫信的9月27日前後。依之後媽媽兩度被叫去問話,搜查人員趁機到家摸走戶口名簿阻擋媽媽聘請律師,以及還未收到起訴書,法院調查庭就開完,一切按預料往判死刑方向進行,至於後來國際特赦組織介入和海外人士登報救援,乃至最後宣判15年刑期的峰迴路轉,都是後話。

20221080842

回到爸爸寄信的那一刻,刑求結束、死刑勢不可免,身體殘破但精神超脫,對在劫難逃心裡應已有準備,因此一開始就告訴媽媽,毋需再送衣服去了。只是爸爸心裡顯然還有最柔軟的那一塊,那就是對妻子和女兒的不捨。

「我非常非常思念妳們!希望妳們健康 快樂 再見」。我想像我的直男爸爸如何寫下這簡單的告別,覺得這是我聽過/見過最深情的話。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陳明忠次女)

週四, 28 七月 2022

俄羅斯Su-57匿蹤戰機,是蘇霍伊公司(Sukhoi)繼Su-35S多功能戰機之後的最新力作。俄烏戰爭,俄羅斯已派出Su-57參戰,但並未進入烏克蘭境內。俄國稱未來將擴大量產Su-57,除供空軍使用外,也考慮外銷出口。2021年莫斯科航展曾展出全新的Su-75等比例模型機,改用機鼻下方唇形進氣口,可能是Su-57的單發動機簡化版本。Su-75原型機將於2023年首飛,預計2026年交付首架量產機。

20221080837

Su-57研發背景

1980-1990年代,蘇霍伊公司在研發Su-27系列上取得了飛行動力學的重大進展,並衍生出Su-30、Su-30MK、Su-34、Su-35S等後續機型。藉由優化機身外型、增強發動機推力、改用推力向量控制(TVC)、增設小前翼控制俯仰操作等方法,讓Su-27系列的超機動性能,超過美製F-15、F-16等先進戰機,並可表演眼鏡蛇、鐮刀、榔頭、法輪等過失機動性動作,成為現代空戰中的王牌之一。後續,俄國空軍也曾進行下一代戰機標案,並由蘇霍伊公司Su-47金鵰實驗機和米格設計局1.44實驗機競標,但未有結果。

美國在1990年代初期,便開始進行下一代先進戰機(ATF)標案,並由洛克西德公司YF-22和諾斯若普公司YF-23競標。最後由YF-22勝出,並修改量產為F-22A猛禽戰機。F-22A不僅具備匿蹤外型、內置彈艙等,更配備先進的主動相陣雷達(AESA)和電戰系統,使其成為視距外作戰(BVR)的王牌。

2005年紅旗演習,F-22A和F-15、F-16機隊進行模擬交戰,曾創下300:1的驚人交換比,讓俄國空軍見識到匿蹤戰機的可怕。因此,俄國重改設計觀念,積極研發匿蹤戰機。俄國開啟PAK-FA戰機、PAK-DA轟炸機等研究方案,以確保能掌握空優權。而中國也開啟了匿蹤戰機研究方案,後續並研發出殲20型(J-20)戰轟機。

20221080838

Su-57性能特色

蘇霍伊公司進行PAK-FA研究方案時,便已完成T-50實驗機。T-50看似貌像Su-27系列,但外型尺寸縮小、改為曲折進氣道和內置彈艙、沿用Su-35S的紅外線追蹤(IRST)/被動相陣雷達(PESA)/電戰系統/座艙儀錶板/多功能顯示器(MFD)等。同時,蘇霍伊公司也加速進行T-50武裝彈藥研發,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測試並量產。最後,T-50量產代號改為Su-57,並加入俄國空軍服役。

2009年初,T-50原型機首度亮相並進行試飛。此時,中國匿蹤戰機研究方案也有了結果,就是後來的殲20型。中國設計單位在審視T-50之後,曾語出驚人地說,T-50尚未服役就落伍了,並表示自家的設計更為先進。這也種下中俄兩國在匿蹤戰機研發上的心結,至今仍持續。

後續,蘇霍伊公司生產了多架T-50原型機,並進行多次試飛;某架T-50起降時曾發生機體失火燒毀的意外事故。在試飛過程中,T-50優異的空氣力學外型和雙發動機大推力,在次音速/超音速加速、失控螺旋狀態改出等測試項目中表現奇佳,單純花式飛行表演也可勝任。

相較之下,珠海航展上的中國殲20型僅能表演一般常態飛行,略居下風。不過,T-50(Su-57)主要任務為制空,機動性能的要求較高;殲20型(J-20)主要任務為制空/對地轟炸,機動性能要求反而較低。

Su-57採用內置彈艙(武器艙)、大面積三角主翼、水平尾翼、可動式傾斜垂尾等設計,其內置彈艙可攜帶空對空/巡弋/反艦飛彈,攻擊空中/地面/海面目標;翼下可攜帶副油箱或飛彈武裝,包括R-77中程空對空飛彈和Kh-31A超音速反輻射/反艦飛彈。據信,Su-57首度在俄烏戰爭使用X-59MK2巡弋飛彈。Su-57仍具備可動式的小前翼,但已和機身融合,較難看出。

20221080839

Su-57近況介紹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表示,Su-57配備新型中程空對空飛彈,號稱「匿蹤戰機殺手」,2022年內將完成測試。該型飛彈是由俄羅斯信號旗設計局(Vympel Design Bureau)所研發設計,首批量產飛彈將在2022年底交付俄國空軍,可大幅提高Su-57的空戰性能。該型飛彈是否為R-77,目前仍不得而知。一般而言,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最大射程須超過100公里,並具備射後不理的性能。

據俄國《衛星通訊社》報導,俄國S-70獵人-B(S-70 Okhotnik B)無人攻擊機,日前在測試過程中,向地面目標發射Su-57配備的各型空對地飛彈,均命中目標。測試結果顯示,S-70獵人-B能發射各型空對地飛彈,全天候有效打擊小型地面的偽裝目標。

20221080840

S-70獵人-B全長10公尺、翼展19公尺、全高2.8公尺,採用飛翼布局,配備1具俄製AL-31F渦噴發動機,起飛重量20噸,最大航速1,000公里(0.8馬赫)。未來S-70獵人-B將成為Su-57的忠誠僚機。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週四, 28 七月 2022

人類自從發明飛機後,現代戰爭的模樣就大幅改變,不但從原先的平面進展到三度空間的立體作戰,且因飛機有速度快、載彈量大、摧毀力強等優點成為各國相當重視的軍種。目前戰機的技術已發展到第五代,因本身具有不易被雷達偵測到的特性,亞太地區又屬地緣競爭的區域,故主要國家第五代戰機的服役,已讓亞太地區充滿軍事競爭的氣氛。

20221080835

飛機劃分標準

第一代戰機水平飛行速度比螺旋槳戰機快,採用高強度鋁合金的全金屬機身,以及後掠機翼,外型與螺旋槳戰機明顯不同。

第二代戰機的飛行速度正式突破音障,並且很快發展到二倍音速,實用升限也超過15,000公尺,為了達到這樣的性能,「後燃器」開始成為戰機的必要裝備,也是為了追求高速,三角翼與可變翼開始出現,第二代戰機可說是奠定了噴射戰鬥機的基本構型,也是確立戰機進入超音速時代的重要分水嶺。

第三代戰機開始配備更為先進的雷達、機載航電系統與中程空對空飛彈,開始能攻擊目視範圍以外的敵機,且由於引擎性能強化,三代機除了追求高空高速性能,也能兼顧中低空性能。

第四代戰機由追求速度,轉為更強調「運動性」與推重比,此外電子科技與複合材料從1970年代開始突飛猛進,都讓四代機產生質的提升,四代機具有高推重比與較遠的航程,這是由於輕量化的複合材料與大推力兼顧燃料消耗較少的「渦輪扇發動機」開始廣泛運用於四代機,還捨棄了三代機為降低高速下的阻力,犧牲飛行員視野的狹小座艙罩,改為泡型或淚滴型艙罩,成為四代機外型最大的特徵。

第五代戰機則為本文探討的機種,其基本的定義包括:匿蹤科技、超音速巡航、超機動能力、超級資訊與感知優勢,但造價相對昂貴,目前全世界擁有五代戰機技術,並大量服役的有:美軍的F-22戰機、F-35戰機,中國的殲20(J-20)等。

亞太地區五代機的服役

一、日本航空自衛隊

受限於日本憲法及戰後的國際秩序,1954年日本自衛隊正式成立,其組成幾乎是由美軍一手協助,早期裝備大多向美國採購,鮮少自製。1960年代後日本經濟逐漸茁壯,其國防採取採購少部分裝備,其餘的裝備透過美國轉移技術的方式合作生產,奠定日本在國防實力的發展基礎,其中航空自衛隊的主力戰機,無論是1975年日本三菱重工與富士重工合力研製的F-1戰機,2000年後服役的F-2戰機,皆代表日本在航空製程上有著相當成熟的技術與能力。

1980年代中期,日本航空自衛隊為提升空防戰力,特地與美國波音公司合作,授權生產美軍的F-15戰機,日本將其命名為F-15J戰機,1981年服役至今超過40餘載,因數量超過200架,至今依然是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攔截主力。

隨著F-15戰機基對日益老舊,日本政府加入由美國主導的第五代戰機開發案,也就是F-35戰機的研究案,參與國超過10個國家。日本訂單原為42架F-35A型戰機,2020年7月再向美方增購63架F-35A戰機、42架F-35B戰機部署在「海上自衛隊」的「出雲級」(Izumo-class)直升機護衛艦改裝的「出雲」號和「加賀」號,總金額約230億美元。

20221080836

二、南韓空軍

韓戰結束後,美軍正式進駐協防,南韓軍方的裝備均由美軍直接供應。1970年代,受到美國尼克森政府主張縮減駐外兵力的「放手政策」(Hand off policy)影響,南韓為維持基本的國防力量,自主研發軍備,但美國仍然是武器裝備的主要提供者,1990年代後,南韓走向完全自製與外銷的軍備政策,期待能擺脫對美國軍備的單一依賴。

不過,南韓仍無法單獨掌握第五代戰機的技術,決定向美方採購F-35A型戰機,於2014年首批採購到40架F-35A,總價約64億美元;2021年「啟動第二階段採購案,再加買20架FX III戰機」(亦即F-35),預估金額為33億美元,總計南韓空軍向美方採購了60架F-35戰機,希望對恫嚇北韓有所幫助。

三、新加坡空軍

新加坡為東南亞的小國,為維持基本國力,長期向美國採購裝備。2020年正式向美國採購12架F-35B戰機,總計約27.5億美元。新加坡還有60架F-16戰機,這些戰機1998年開始服役,將在2030年後除役。雖然新加坡採購數量不及他國,但以F-35的優異性能,未來F-35與四代半的F-15SG仍能為新加坡構成一道堅強的空中力量。

四、中國大陸空軍

目前中國空軍總計有5,200餘架軍機,其中第五代的殲20約有200架,從2017年服役至今,殲20已是中國空軍最重要的第五代戰機,它的服役不僅改變了世界空中力量的態勢,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具有研發生產第五代戰機的國家。雖然數量仍偏低,但大陸空中力量的崛起速度已讓中國躍升為世界軍事大國,未來10-15年,第五代戰機的服役數量更會朝倍數成長,成為亞太區域中五代戰機數量最多的國家。

結語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中國大陸周遭國家皆有部署第五代戰機,加上中美大國競爭日益激烈,對中國逐漸構成強大包圍網。但因中國戰機生產的成本相對低、飛行員數量多、國防預算充足等優勢,仍為中國在第五代戰機的生產形成數量優勢,而這些優勢恰好皆非其他亞太國家所能比擬。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週四, 28 七月 2022

《許歷農傳-從戰爭到和平》作者廣泛地搜集傳主的資料,包括傳主本人的文章、言論、思想認識、政治態度,以及同僚、部屬的回憶和評論,全面詳細地敘述了傳主的生平,是一部忠於事實的傳記著作,難能可貴。

我注意到,書中寫道,當許歷農2017年9月2日發表〈我為什麼以前反共現在促統〉文章後,台灣社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一是有人問他:「總政戰部做的是反共思想工作,為何你後來不僅不再反共,甚至支持統一,不會感覺這中間反差很大嗎?」二是他遭到「急獨派」的謾罵、圍攻,說他「突然公開放棄反共而促統」、「到中國大陸唱和」。這裡出現兩個關鍵字:反共、促統。本文就從這兩個關鍵字說起。

反共:這是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人一貫堅持的立場。遷台後,仍然如此。蔣經國至死堅持「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政策。由於國民黨在台灣長期進行「反共」教育,台灣民眾深受影響,現在除了少數統派以外,多數人仍然堅持「反共」立場,這就不足為奇了。但是,許歷農能夠從反共到促統,則是台灣軍政高層中少有的。

促統:國民黨遷台初期,台灣就有一些統派前輩遭到迫害,但始終堅持抗爭,直到今天。許歷農站在「促統」立場的時間雖非最早,卻因其身分及背景特殊,在台灣造成的影響最大,被稱為統派的「精神領袖」。

許歷農為什麼選擇了促統的道路?請看他的回答。

許歷農說:「我作過總政戰部主任,不論從思想、理念、信仰哪一方面來談,都應該支持國家統一啊」。本書作者依據許歷農的思想,把他從反共到促統歸結為四個理由:

(1)堅信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許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歷史同源、文化同根,兩岸人民都是中國人,當然是一個中國」。  

(2)立志作孫中山的信徒。許說:「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的目標,就是國家統一、民主與富強」。許也主張「依據民族主義,反對台灣獨立,追求國家統一」、「依據民權主義,反對專制特權,追求民主改革」、「依據民生主義,反對壟斷資本,追求民生均富」。

(3)不願看到兩岸烽煙再起。許說:「愛台灣就應該努力終止兩岸敵對狀態,結束兩岸政治分歧」、「我主張追求國家統一,正是為台灣前途及2,300萬同胞福祉著想」。

(4)欣見大陸改革開放、和平崛起。許說:「大陸自 1978 年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發展,讓中國人走出百年來貧弱的命運,讓我感到欣慰與驕傲。」

總之,許歷農看到「中國大陸已經摸索、尋找出一條有效的治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今天中國大陸的思想和作為,完全符合正常國家發展的原則,對兩岸亦屬有利,當年反共的理由早已不復存在」。他不僅認同一個中國、兩岸統一,而且認同「一國兩制」。他說:「習主席的『一國兩制』講話,是有目標、有方法、有步驟,將由兩岸人民代表研議、協商出一套能確保兩岸和平統一,台灣人民繼續維持現有生活方式的良策。」

寫到這裡,可以回答許歷農過人之處了:那就是從反共到促統。他選擇了這條正確道路,並在其後半生為此目標奔走不懈。這使他成為歷史標竿性人物。

(作者係廈大台灣研究院資深教授)

週四, 28 七月 2022

7月7日上午10點半,由《觀察》發行人紀欣為人稱「許老爹」的許歷農上將撰寫的《許歷農傳─從戰爭到和平》新書,在「天下人文空間」舉辦新書發表會。儘管今年已經104歳了,許老爹蒞臨會場時仍精神奕奕,坐在輪椅上親切地向貴賓、媒體揮手致意,當每一位貴賓致詞完畢,他隨即拍手點頭表達感謝。

20221080831

出席發表會的除了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王力行,傳主許歷農、作者紀欣外,還有前總統馬英九、蔣經國基金會董事長錢復、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長文、台北市前市長郝龍斌,夏瀛洲、帥化民、陳興國等將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王鴻薇及潘懷宗等市議員、張京育前校長、戴瑞明大使、以及張麟徵、郭俊次、周玉山、王高成、曲兆祥、蔡翼等學者和聲樂家范宇文等貴賓。

高希均首先代表出版社表示,1937年七七事件爆發時,年方18的許老爹決定棄筆從戎、報效國家,是以新書發表會特別選在7月7日舉辦,藉此彰顯老爹一生希望避免戰爭、爭取和平。他還細數老爹前半生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八二三砲戰等戰役,功績卓著,公職退休後又推動兩岸交流,貢獻極大,天下文化能出版其傳深感榮幸。

馬英九前總統致詞時表示,「戰爭不能解決爭端,侵略只會導致敗亡;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他強調,兩岸不僅要避戰,還要謀和,這是台灣目前最需要的,也是老爹數十年來一直傳播的訊息。馬英九回憶1987年開放老兵探親時,他曾與許歷農密切合作促成這段美事,讓老兵在隔絕故鄉38年後,終於能回家探望親人。

馬英九也表示,這本書讓我們了解兩岸為何要和平交流,台獨為何是走不通的路;相信本書記載的文字,不僅是抗戰史的珍貴資料,更是提醒當局鑑往知來,維護兩岸和平的一面明鏡。

20221080832

錢復董事長接著致詞說,他最佩服老爹在退輔會主委6年任內,經常「以會為家」,晚上一個人睡在行軍床上,認真地為榮民服務,很多人受到老爹的精神感召,不辭辛勞、不求回報地追隨他或幫忙他,像紀欣先後於2007、2018年出版《許歷農文稿集》、《許歷農的大是大非》,這本傳記已是第三本書了。錢復也很敬佩老爹永遠虛心學習,每次提問,一定要得到充分的答案才肯罷休。

陳長文致詞時說,不論是擔任國防部的法律顧問,或擔任紅十字會秘書長,協助開放老兵探親工作,他都與老爹合作得很愉快。他說,這本書他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期間的感觸與感動,不是短短五分鐘可以描述於萬一。」他接著說許歷農「反台獨、求和平,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兩岸是一家人,應該成為一個國家,但不同制度要成為一個國家很難,因此兩岸應該彼此切磋、求同存異,追求雙贏互利的統一方案。」

郝龍斌在致詞時提到,他在1981年國慶大典閱兵預校時,才認識許伯伯,他回憶「父親對我說,『這是許伯伯,自律甚嚴,說到戮力從公,無私無我,我比不上許伯伯。』」聽了此話極為震撼,「因為在我心裡,父親是典範、是英雄,無人能出其右。」但因父親這句話,讓他尊敬許伯伯,也看到父親與許伯伯情如兄弟。他接著說,台灣不只要避戰,更不能作強權代理人,這些都是許伯伯對國際政治、局勢的清晰見解。

20221080833

在貴賓致詞後,作者紀欣言簡意賅地說明,她「之所以鍥而不捨地要求一位極為低調的高齡長者,講述他的生命史,是因為堅信許老爹是中國現代史上的標竿性人物。許老爹除了在公職生涯,每一個職位上做出重大貢獻外,他在台灣走向分離主義道路之初,即大聲疾呼,並以實際行動反對台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和平統一,至今已30餘年。」

紀欣接著表示,「許歷農將軍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在極為艱困環境下,為實踐自己的理念所做出的大量努力,應該,也必須進入青史。許老爹用生命寫下歷史,感謝他對我的信任,讓我有幸把這一段重要的歷史記錄下來。最後,今天出席發表會的受邀者都在老爹不同階段陪伴或幫助過他,謝謝大家來共同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許老爹最後以傳主身分發言,他先向高希均教授致謝,「30多年前,高教授就建議我可以考慮出版一本傳記或回憶綠。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夠份量,沒想到30年後,高教授創辦的出版社還是出版了我的傳記,他在幕後的推動和鼓勵讓我感動。」

20221080834

其次,他感謝紀欣百折不撓的精神,「1996年我當選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第一年我擔任新黨國大黨團總召集人,她擔任副召集人兼發言人,我們相處融洽,情同父女。在那之後,她就開始收集我的講稿及發表的文章,後彙編成冊。我被她多年來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動,才終於同意她出書。」最後,許老爹以「最高的敬意,感謝在座的長官、先進,平時經常給予我教誨與啟示。」謙虛精神令人敬佩。

許老爹講完話後,出版社準備了鮮花及大蛋糕獻給許老爹。許多人紛紛與老爹合影,並向出版社訂購新書。

聲樂家范宇文向記者透露,「我曾教過老爹及其他將軍們唱歌,只教了老爹一個小時,但他總叫我老師。真是不好意思。」范宇文還記得當時教唱的曲名叫《流水》,「我已經快80了,但在老爹眼裡就是一個小朋友。」原本紀欣邀請她在發表會最後獻一首歌,因為老爹最喜歡聽她唱歌,但她婉拒了,她今天很後悔,因為聽了大家的發言,她非常感動,真想獻給老爹一首歌。紀欣在現場安慰她:一定會有機會的。

《許歷農傳:從戰爭到和平》包括三大部分:軍旅篇、政黨事務篇、家庭與思想篇,共計15章。內容豐富、印刷精美。

週四, 28 七月 2022

7月1日,台灣許多縣市開始實施囤房稅,希望能做到2016年12月,中國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說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將房屋回歸居住屬性。

20221080829

今年7月1日起,包括桃園市、台中市與台南等縣市開始課徵「囤房稅」,事實上囤房稅並非新的稅目,只是高稅率的房屋稅,所謂的囤房稅,其法源主要來自「地方稅法通則」,授權各地方政府在稅率上限30%的範圍內,可以自行調高房屋稅率。

另一方面,根據房屋稅條例第六條規定,各地方政府可以視地方實際需要,訂定房屋稅徵收率自治條例,按照個人持有非自住住家房屋數量的多寡,在不超過現行房屋稅條例第五條所定的徵收率3.6%範圍內徵稅。這是許多地方政府開徵囤房稅的由來。

非自願閒置不宜課囤房稅

空屋閒置是指個人未自住,且未出租的住宅,目前僅台北市對於市內房屋空置不使用者,分別按其係「非自住之其他住家用房屋」,抑或是「非住家用房屋」,課徵比一般自有住宅1.2%要高的稅率,也就是所謂的「空屋稅」。許多人認為,空屋稅是新的稅目,實際上,空屋閒置課稅只是較高稅率的房屋稅,並非新的稅目。

至於究竟要不要針對空屋閒置課徵較高稅率的房屋稅?吾人可以先從造成空屋的原因加以探討,基本上空屋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指非自願性房屋閒置,例如地屬偏遠山區或是房屋老舊不堪,導致長期無人使用,預定拆除或無法出租或賣不掉,考量這一類情形並非房屋持有人自願令其房屋閒置,似不宜對此類空屋課徵閒置稅。

第二類是房屋持有人自願性地任其房屋閒置,這種情況可能是持有人購買一定數量的房屋,等待將來獲利再出脫,或是該房地為家族共有,短期內不欲出售,在此一情況下,按照當前各地方政府自訂的「房屋稅徵收率自治條例」內容,持有一般住宅,但非自住房屋的個人,必須按照持有房屋戶數的多寡加重課稅。只是,實務上空屋稅的認定不易,例如長期無人使用的空屋,屋主卻仍按月繳納水電費,或平時沒人住,屋主偶而利用假日渡假的「次要住宅」算不算空屋,都值得商榷。

20221080830

多段式囤房稅率較符合正義

囤房稅的計算是以房屋稅相同的課稅現值,乘以稅率、持份比例、課稅月數除以12。目前各縣市每三年會重新評定房屋課稅現值,每年徵收一次,按照面積、折舊率和路段率計算房屋稅的納稅額。因此,坪數越大、屋齡越新、地段越優、樓層越高、建材越好的房屋,評定現值也會越高,需要繳的稅金也較多。

目前除了新北市尚未實施囤房稅外,台北市早於2017年6月開始實施囤房稅,桃園、台中、台南與高雄等四都是從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表1歸納整理發現,五都囤房稅的最高稅率都是3.6%,最低稅率除台南為1.5%之外,其餘直轄市都是2.4%。

除台南市外其他直轄市均採「二段式」課稅。台南市則採「四段式」課稅模式,方案較能有效打擊地下經濟與稅基侵蝕。不過,市場實務上有許多公寓只有一個門牌,卻隔成許多間套房分租或出租代管,租金收入不亞於二個以上門牌,因此,以門牌數量來計算囤房戶數,恐怕有失財政收入的量能課稅原則。從財政部統計資料比較2018與2021年的數據可知,近四年來持有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的總人數增加了71,201人,其中持有1戶者增加7萬人,持有2戶者增加3,868人,不過,持有3戶者減少1,007人,持有5戶者減少268人,持有10戶以上的人數更減少了88人;看來囤房情形已逐步獲得改善。

為更有效抑制囤房,筆者建議囤房稅的設計採取多段式累進級距,並將現行的3.6%最高稅率再行提高,以維護國人的居住正義與租稅公平。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週四, 28 七月 2022

月前美台啟動了「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下稱「倡議」),這是因美國基於印太戰略中最薄弱的經濟合作層面建立「印太經濟框架」(IPEF),卻直接排除台灣參與所做的「彌補」。這可避免印太經濟框架因有台灣參與,設定以中國為遏制目標過於明顯,造成極具挑釁性的政治效應;同時也意在化解「親中」國家參與印太經濟框架的疑慮,避免形成「反中」的戰略聯盟而開罪中國。

20221080828

美國的兩岸政策擺盪在「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先前拜登在日本表示,美國「願意軍事介入保衛台灣」;但隨後又將台灣排除在「印太經濟架構」之外,在「一拉一推」之間,不僅證明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並非毫無保留;同時也凸顯以美國為首所建構的印太戰略及經濟框架,恐不易發揮集體行動的效果,更遑論台美「倡議」。IPEF是一個以美國利益為核心的經濟框架,不僅缺乏市場誘因,也欠缺「協議」所提供的約束力。

至於「倡議」猶如縮小版的IPEF,是在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的敦促下,貿易代表署(USTR)與台灣就「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進行協商,此「倡議」將設定從農業和數字貿易到氣候等領域的談判。問題是,美台「倡議」並非一份「協議」,也非「框架」(Framework),其影響及作用有其侷限性。

台灣經濟日趨邊緣化

首先,台灣經濟日趨邊緣化。由於台灣無法參加印太經濟框架,也難以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無法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及「雙邊貿易協議」(BTA),台灣經濟陷入了日趨邊緣化的困境。民進黨當局宣揚台灣參與「倡議」,會有利於加入CPTPP,因而此倡議遠比BTA重要,並可達到與歐盟、英國談判的相同水平,以及未來加入IPEF的先期作業。

例如,在IPEF層面美日韓已有合作共識,要降低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依賴。然「倡議」恐難觸及此議題,在美日韓共識下,美國難以完全支持台灣。美國借由IPEF促進製造業回流、半導體自主等經濟戰略布局,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比韓國更為先進,卻被排除在外。美日韓關係不僅是邦交國,也是軍事結盟國家,美國亦在日韓部署軍事力量,其戰略角色及地位遠比台灣更為重要。

「倡議」缺乏協議約束力

其次,美國推動IPEF的主要目的,在於與中國爭奪印太區域的經貿主導權。尤其當中國已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一帶一路」區域及全球治理,美國只能透過IPEF增進其在印太區域的經貿利益。然而,東盟與中國經貿關系非常緊密,若IPEF的「抗中」意涵過於強烈,則會降低東盟支持的程度。

美國積極拉攏東盟,但東盟在美中之間的外交策略往往是秉持「中立、不結盟」政策,甚至有些國家十分「親中」。一旦美國邀請台灣參與,東盟國家恐望之卻步。由於IPEF與RCEP的成員高度重疊,會降低框架圍堵效果。顯見在美國認知中,美中大國關係要比台美關系更為重要,美中關係涉及全球霸權爭奪戰。

再者,「倡議」包括貿易便利化、監管實踐、農業、反腐敗、支持中小企業貿易、利用數字貿易、促進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支持環境與氣候行動、國有企業等。美國排除台灣參與IPEF,顯示其對台灣的支持是有條件限制,並非毫無條件「無限上綱」。若台灣參與IPEF尚且不可得,更遑論參與「倡議」能獲取更多經濟效益。IPEF與「倡議」皆缺乏協議的約束力,其爭端欠缺公正仲裁機構,並非像世界貿易組織(WTO)具仲裁貿易糾紛的功能。

「倡議」功能低於IPEF

最後,美台已共同宣布啟動「倡議」,深化雙邊貿易關係,但「倡議」功能低於IPEF。美國雖未將台灣納為「印太經濟架構」創始成員國,但仍採取「彈性」的作法讓美台持續經貿交流與合作。美方意在「繼續尋求適合不同交易夥伴的有意義合作」,既有多邊組織框架,也有雙邊經貿關係發展。這是因為中國確實在東南亞區域具有相當影響力,若台灣加入IPEF,恐阻礙東盟各國的參與意願。美國不樂見台灣參與IPEF,致其戰略功能大打折扣。

從戰略層次來說,IPEF擬將與東亞國家在經濟上有更多互動,東亞國家除了參與既有的RCEP之外,也增加了IPEF與美國經濟合作的平台,擴大對美出口。這不僅有助於美國開拓其在亞洲的市場,也可拓展亞洲國家在美國的市場;這是用非關稅減讓方式,採取供應鏈的彈性作法,以擴大彼此商品的市場占有率。但其成員中沒有中國卻有印度,與RCEP成員高度重疊,可視為平衡RCEP的另一個平台。

結語

儘管美國公開宣稱IPEF不是針對中國,但其成員對經濟組合的政治效應非常敏感,這對台灣參與非常不利。前述「倡議」是否為台灣所謂「重大成果」不無疑問,然而,民進黨當局卻用來印證「現階段是台美關係最佳時刻」。美國沒有將台灣納入IPEF,「中國因素」是主因;美國既不願完全開罪中國,也要避免「親中」的東盟國家因台灣加入而不願參與。就此而論,美國既利用台灣遏制中國,但也限制台灣在固定框架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服務,這種政策彈性可能最終導致台灣淪為棄子的附屬角色。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週四, 28 七月 2022

6月23日,在今年七大工業集團(G7)舉行年度領袖峰會的前夕,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與南非所組成的「金磚五國(BRICS)」,先行透過視訊在北京召開領袖峰會。

20221080826

西方媒體將此次金磚五國峰會解讀為與G7互別苗頭的意味,藉此增加與西方對抗的籌碼;但許多專家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致詞中所倡議的「全球安全」主張:國際社會必須共同摒棄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和排除強權政治,以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才應該是關注的重點。

中國大陸在此次「金磚五國」峰會上所倡議的「全球安全」理念,其實是在全球經濟受到新冠疫情衝擊之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挽救經濟,而實施多輪貨幣量化寬鬆,加上俄烏戰爭迄今持續未歇,造成全球原材物料供應斷鏈,終於衍生出全球「輸入性通膨」的危機,甚至導致許多國家經濟面對「停滯性增長」泥沼,這些議題都必須從全球政經治理的層面切入,進而共同研擬出解決方案,以中國大陸經濟作為核心的「金磚體系」,無疑為全球提供了西方國家集團之外的另一選擇。

金磚五國實力與日俱增

金磚五國在國際社會上所呈現的實力與日俱增。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資料顯示,金磚五國幅員橫跨歐亞非美各洲,面積占全球的26%、人口32億占42%,近年來隨著金磚五國經濟快速成長,目前其經濟規模超過23兆美元,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對外貿易金額占19%、糧食產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此外,金磚五國是全球許多重要產業特殊稀有礦產的來源。簡言之,金磚五國已發展為一個具有規模的經濟聯盟體系,未來其對全球經濟秩序的重塑,或對全球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不容小覷。

儘管此次金磚五國在峰會上所提出的《北京宣言》包括:全球政經治理、糧食安全、因應新冠疫情、疫後經濟復甦等領域,甚至完善金磚合作制度及金磚體系擴張等議題,皆反映出發展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向;但是,無法否認的是,金磚五國在地緣政治考量、經濟利益競爭上,仍存在著許多歧見或差異,未來其在發展上是否能形成一個具有實力、能與西方國家對抗的經濟聯盟體系,恐有待觀察。

金磚五國存在不同理念

先從政治方面來說,雖金磚五國在發展上顯示是包容性、開放性的組織,舉例來說:在西方國家對俄國實施經濟制裁下,中國大陸表示了「中立」態度,印度則利用低價大量購買石油。印度除了與中國間長期存在邊界爭議外,也被美國視為印太戰略的核心成員,在參與此次金磚五國峰會稍早前,莫迪出席了美國主導,在東京召開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袖峰會,並同意參與美國所倡議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這說明,印度在不願加入抑制中國大陸行列的同時,並不樂見中國崛起且對外擴張。

再者,巴西最近隨著總統更換,在外交布局上,呈現出與美國及西方國家靠攏的路線,甚至對「南南合作」及全球治理的參與不感興趣。

此外,金磚五國提供與中、俄溝通的平台,印度更認為沒有必公開批判俄國,南非為顯示其屬於民主國家,以及是非洲第一大國,在聯合國大會譴責俄羅斯時,選擇棄權表示中立立場。

再就經濟方面而言,「金磚」組織是20世紀以來,第一個不屬於西方先進經濟體主導的多邊經濟體系,而是一個以全球四洲新興經濟體領銜的多邊經濟體系,以追求公平共同參與發展為目的。2021年金磚五國經濟增速平均達到7.6%,遠高於全球平均的5.5%,不過,IMF數據統計又顯示,2021年中國大陸和印度的GDP增速超過8%,但巴西、俄羅斯及南非卻又不及5%,低於全球的平均水準(6.1%)。

同時,2020年南非外債占GDP的比重達52%,遠超過中高收入水準國家平均的28%,巴西和俄羅斯也超過了平均數字,顯示其成長相當不均,這也可能影響「金磚」未來的合作前景。

20221080827

金磚發展前景挑戰中國

面對新冠疫情威脅人類生存,造成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風險,許多學者專家均表示,如果西方國家以「自我本位」的思維,持續排除與金磚五國合作,恐將無法順利解決全球經濟的困境。亦即在日益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全球各國無不希望既要維護地區和平安全、軍事安全外,更要保障地區經濟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網路安全,讓生存環境達到永續發展的同時,需要讓經濟體系朝向更均衡發展的方向落實。

整體而言,此次金磚五國峰會「北京宣言」所涵蓋的層面,雖反映出新興經濟體與先進經濟體選擇了不同的「使命感」、金磚五國領袖與美歐領袖存在著不同的「價值觀」;但不可諱言的是,「金磚」組織的未來發展,除了需要持續不斷調整、創新之外,其實也在挑戰中國大陸對金磚五國合作的使命與價值理念。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