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26個月,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軌道距離會最接近。因此,2020年7月20日、25日、30日等三天,總計有三款火星探測器從地球發射、前往火星進行探測任務,將於2021年2月抵達火星。這是史上首次有3款不同的火星探測器,同時抵達火星。其中,天問一號為中國自主研發,並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負責發射任務。
中國的登月成就
北京時間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嫦娥三號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3年12月14日21時11分,成功進行月球表面軟著陸;玉兔號巡視器和嫦娥三號著陸器成功分離,開始為期3個月(90天)的巡視勘察任務;2013年12月16日,中國官方宣布嫦娥三號任務獲得成功。玉兔號巡視器重約140公斤,服役過程中拍攝大量清晰的月球表面照片,並回傳地球。2016年8月4日,玉兔號巡視器正式退役,並長留月球。此次成功登月,使中國成為全世界第3個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的國家。
北京時間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23分,嫦娥四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改進3型運載火箭發射;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成功軟著陸於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玉兔二號巡視器和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功分離,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到玉兔二號巡視器自走的畫面,以釐清降落失敗等不實傳言。此次成功登月,中國實現了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夢想。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
中國長征五號是長征系列的最新產品,也是最大型的運載火箭。和過去長征系列不同之處是,長征五號具備圓胖的中央貨艙段,有寬敞的載貨空間,也被媒體暱稱為「胖五」。長征五號配備4具助推器,可載運重量級貨物。依照中國的說法,長征五號是「二級(節)半」火箭。其中,中央貨艙段為二級(節)設計,而4具助推器則為半,加起來就是二級(節)半。
長征五號的火箭引擎,為氫氧火箭引擎和煤油燃料火箭引擎,燃料成分列為機密。長征五號發射後,在1分鐘內突破音速;4具助推器燃燒完畢後、脫離並落入公海,再由中央貨艙段的二級(節)推進;第一級(節)燃燒完畢、分離後,再由第二級(節)點燃火箭引擎推進,待加速完成後關閉引擎;此時,貨艙前端整流罩脫離,以便施放火星探測器。由於在太空中航速必須超過秒速11公里(音速37倍),火星探測器才能脫離地球自轉引力而朝火星飛去。因此,長征五號的順利發射,也證明了中國在研發中大型運載火箭的領域,獲得重大成功。
火星探測器分為著陸器和通訊艙,在脫離第二級(節)貨艙後,便展開太陽能板充電。後續,要航行7個月(210天)才能抵達火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月球和火星不同,月球沒有大氣層,而火星有大氣層。登陸火星時,最危險的階段就是進入大氣層。著陸器和通訊艙分離後,便高速衝向火星大氣層。由於著陸器已在太空航行約7個月時間(210天),太空溫度約攝氏零下180~270度左右。因此,隔熱墊在歷經長時間的低溫,瞬間面臨火星大氣層的摩擦高溫(攝氏1000~2000度),焚毀風險極高。目前,全球各國成功登陸火星的機率低於50%,其中又以美國占多數。
著陸器穿過火星大氣層後,便施放減速傘以降低速度。最後,由下方的火箭噴嘴減速並降落地面,巡視器脫離著陸器並自行移動。天問一號的巡視器採用輪型自走方式,類似登月的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巡視器。因火星距離太陽較遠,巡視器具備4片太陽能板,登陸火星後便展開充電。太陽能板展開後的形狀像蝴蝶,可依照太陽位置而調整角度,以獲取最大能量。
此外,巡視器還配備活動式攝影機、鑽探機具、分析儀器、通訊裝置等,可將影像資料傳給通訊艙、再回傳地球。任務結束後,該機組便長留火星,成為人類登陸的註記。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2020庚子年,新冠病毒大流行,疫情肆虐全球,也意外地再度讓美國徹底現形,印證了華夏民族近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大智慧。
五千年以前,人類代代相傳長途跋涉,遠從非洲遷徙到東方亞洲,在廣大的「中土」建立了文明豐富的國家,華夏民族因此習慣泛稱歐洲世界為西方,自稱為東方。
歷史顯示,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就是彼此爭戰鬥爭,甚至因宗教信仰不同,也會殺得你死我活,沒有超過百年的安定。而東方不僅面積比歐洲大,而且是一個即使改朝換代,也有幾百年文明盛世的地方。
西方國家曾殖民掠奪
近代西方的重心在西歐,而這個地區就有十多個國家,彼此之間的鬥爭激烈。20世紀前期,僅僅31年的時間裡,西歐就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中間只間隔2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且由西歐生靈塗炭到東歐、南歐、非洲、亞洲。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以千萬計。
西方早期的文明的確令人羨慕。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和資本經濟都為人類做出貢獻,東西方都能接受,也繼續發揚光大。但是,曾幾何時,西方黑暗勢力劫持工業革命和資本經濟的成果,將人類世界推向「兵凶之域」,瀕臨瞬間核子毀滅的危機邊緣。
始於16世紀,西歐國家挾其船堅砲利的殖民掠奪,橫越三大洋,席捲了整個非洲、澳洲、美洲和南亞。19世紀以來,華夏民族在飽受災難之後,雖然持續鼓吹和平,倡導世界大同,但西方却繼續對華夏民族霸凌。1900庚子年八國聯軍就在中國大肆虐。
要運用智慧才能戰勝惡狼
有人說過,外國人永遠也無法理解「中國的古典美」,他們根本不知道何為意境?何為含蓄?從華夏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看來,筆者認為,中國的古典美確實意境太高,外國沒有人懂。所以,龍的傳人要擦亮眼,東西方大不同。以「東方君子之心,度西方小人之腹」是很危險的。大致上,東方是狐性,西方則是狼性。狐要運用智慧,才能戰勝狼的兇狠。
依筆者所見,當前的邪魔在美國,稱得上是超級邪魔。美國及澳洲、紐西蘭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血緣最親。加拿大3分之2是英國殖民地,又靠美國保護,當然要聽美國的。日本是東方第一個師法英國的殖民帝國,20世紀初曾吞併朝鮮、侵占中國東北,意圖獨霸東亞,二戰戰敗後,成為美國控制下的4.0。
首先要認清,美國是典型的兵凶之域,早在殖民開國的前一百多年,就殺害了上千萬的印第安人,之後奴役了非洲黑人近百年,美國南部現在還有3K黨。20世紀初期,華人鐵路奴工被殺害無數,舊金山也發生了嚴重的排華事件。
美國軍事稱霸全球
美國法律允許人民擁槍,因此有9位總統遭遇行剌,其中4人因此死亡;警察因人民可以擁槍,產生心理威脅的過度反應,造成每年槍殺民眾上千;中小學每年不斷發生持槍行兇事件,這些都是全世界唯一的特色。即使廢止擁槍法吵了上百年,至今仍無法成功。
其次,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波及北美洲,美國又藉由收容參戰國的精英人才,大事研發生產,並大發國難財,成為世界最大的軍工爆發戶,不僅壯大了軍備發展,也建立起世界第一的軍力霸權。更進一步藉由掠奪全球的財富,成為經濟霸權。僅僅2020年軍事預算金額就高達7,500億美元,這龐大的數額是上百個小國全年財務開支的總和。
再者,美國不禁止民間社團向政府關說,並制訂法律規範,最新的法律是《遊說公開法》,這使得光明會、共濟會、兄弟會等黑社會組織,公然伸手進入國會、國防部、國務院、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國土安全部、股市金融中心、軍火工業,甚至包括研發生產藥品及醫療設備的集團。
此外,美國駐在境外的軍隊及機艦裝備、外交及情報人員、各種國防部支持的計畫人員,規模龎大,人數高達20萬以上,四分之一的軍力長期在海外活動。海外人員既有額外的優厚津貼,還有很大的免稅額,天高皇帝遠,比在國內生活還要舒服享受,他們及軍火工業當然不願美國撤軍、裁軍。
美國總統沒資格拿和平獎
美國有四位總統得到諾貝爾和平獎。20世紀初,老羅斯福因調停日俄戰爭得了和平獎。威爾遜在一次大戰後,倡導成立國際聯盟,得了和平獎。卡特在總統下台11年後,因從事調解國際爭端和維護人權,是第三位得到和平獎的總統。歐巴馬上位才滿一年,只因說了要裁軍及從阿富汗撤軍,就得了和平獎。可見諾貝爾委員會對世界和平期待的殷切,但歐巴馬並沒有實現承諾,撤軍只是把一些部隊移到東亞,根本沒裁軍。川普上台之初也曾主動爭取和平獎,後來馬上發現那是不可能的任務,甚至還可能惹禍上身才放棄。
(作者係大學退休教授)
美東時間8月6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兩項行政命令,正式禁止美國企業及個人與抖音(TikTok)海外版及其北京母公司「字節跳動」、微信(WeChat)海外版跟其母公司「騰訊」進行交易,這項命令將於45天後正式生效。行政命令提到,「美國必須對TikTok採取積極行動,以保護我們的國家安全」。
美國種族歧視嚴重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事件,引發了全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甚至歐洲不少國家也聲援該運動。這當然來自對美國警察霸道行為的不滿,但主要還是因為美國雖在法律上禁止種族歧視,但在行政執行上,種族歧視依然存在。而抖音事件則是最近發生在美國的反中和歧視華人事件。
美國種族歧視依舊存在,根本原因還是白人至上的傳統觀念太強。這種歧視的基因不去除,美國的民主、自由和民權全是假的。美國政府雖然用軟實力、媒體、好來塢的電影,大肆宣揚美國是民主自由的國家,但有太多真實事件,像彿洛伊德事件引發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每天上演,根本無法再掩飾它虛偽的真面目。
抖音居然在美國被打壓
抖音這樣一個社交應用軟體,美國居然以「危害國家安全」之名來打壓,令人不可思議。美國的臉書,比抖音早上市,幾乎壟斷占滿了全美市場,但華人創作的抖音因使用普遍而大大流行,威脅到美國社交網站平台的商業地位和利潤。這就像是指控LINE搶了WhatsApp的生意一樣沒道理。
對付抖音,美國政府看到了一石數鳥的機會,不顧商業道德、公平競爭,只想用霸道的手法把抖音踢出美國市場,或強制它在9月15日以前出售公司,而理由竟然是「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這就像是認為一個像LINE的社交軟體會危害到國家安全,實在可笑。美國這樣的舉動,會不會讓其他國家也仿效?這豈是民主自由的榜樣?
抖音的母公司是北京的「字節跳動公司」(BYTEDANCE)。當下美國處處把中國視為競爭敵手,不顧一切地對付中國,不管企業是民營或國營,不管是否在美國合法經營,都假借莫須有的罪名,如國家安全、偷取隱私、違反制裁等理由制裁。以前的中興,現在的華為、抖音,都是赤裸裸的例子。
美國華人同樣被歧視
很悲哀的是,華人在美國沒有話語權,華人在英語媒體上除非是幫助美國反中、反華,文章是上不了美國主流媒體的。作者的親身經歷就是明證,雖然可以自己出書,但無法觸及廣大的讀者,如果書的內容是反中的,就有人來幫你推廣。這就是美國有許多反中、反華義士之故。但可憐啊,這些華人在歷史的評價會是什麼呢?難道美國永遠是正義的?中國不能進步嗎?
事實上,中國正在快速進步,除了經濟,也包括政治層面,更別說在網路、通訊、衛星、太空等科技已遙遙領先絕大部分國家了。這使得美國擔心被中國趕上,很不幸地,這也讓美國華人愈來愈受到歧視。
台灣來的華人在美國的處境,跟大陸來的,基本上並無不同。台灣來的華人可以反中、反華,跟著美國主流走,但永遠作不成美國人。黑人經過了300多年,至今仍無法擺脫歧視,華人從19世紀以來,受到的歧視不比黑人少。
美國刻意在分化華人
華人憑著自己刻苦勤勞,在經濟上比一般黑人好,但在政治上,可不見得有多大的成就。黑人出了一個總統歐巴馬,他也未能幫助黑人解決社會歧視問題。美國以前把亞裔,至少華裔,當作一體,但美國現在希望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華人,把華人分作大陸人、香港人、回人、藏人、台灣人,其目的就是要分解中國,就是怕中國統一,更快地超過美國。
50多年來,美國老百姓都把台灣人看成華人,美國現在若想要推翻這個事實,恐怕需要做大量的洗腦工作,但是,華人不像印第安人,也不像黑人,華人有很深的文化和歷史淵源。在美國,很多年青華人想變成完全的美國人,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逐漸了解,華人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家庭倫理,也會認識到美國社會存有表裡不一的種族歧視,所以年長的華人幾乎都知道自己及子女在美國的處境。
當「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開始,美國白人對華人說,「你不是黑人,不要站在黑人那邊,要站在白人這邊」。但這並不代表白人認同華人,其實,越高層的白人骨子裡越不認同華人,越低層的白人也越不掩飾他們歧視華人。他們的認同只在經濟層面,不少美國人受華人雇用打工,他們當然不得不掩飾內心的歧視。
有人說,美國白人會從多數變成少數,到那時,華人就不會再受歧視了。這還要等多少年?我們能等嗎?
華人不管在世界何處,要想不被歧視,就非得靠祖國大陸強大起來,否則白人的歧視基因是不會改變的。依筆者看來,美國華人以至台灣人的未來,都必須要寄託在中國的統一和發展進步。換言之,只有中國能更加強大進步,中華民族能及早偉大復興,才有可能改變全球華人、華僑的地位與命運。
(作者係美國專欄作家)
8月11日下午,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宣布,他選擇55歲的加州聯邦參議員Kamala Harris(中文名賀錦麗,是舊金山市政府婦女委員會蘇榮麗,在她競選舊金山檢察長時為她取的,寓意為祝賀她前程似錦、一片亮麗),作為他的競選搭檔、副總統參選人。賀錦麗父親為牙買加裔黑人,母親是南印度泰米爾人,因此,她成為美國歷史上主要政黨首位少數族裔女性副總統候選人。
拜登宣布之後,在推特上稱讚賀錦麗是「為小人物毫無畏懼鬥爭的勇士,是我們國家最好的公僕之一」。之所以如此說,必須從賀錦麗的背景說起。
有進步的家庭背景
賀錦麗說她自己是「民權運動的女兒」。其父唐納德·哈里斯(Donald Harris)從牙買加到柏克萊加州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母親夏瑪拉·戈帕蘭(Shyamala Gopalan)從印度到柏克萊加州大學攻讀內分泌學博士,兩人在校園外的讀書會相識。1960年代到70年代,柏克萊被稱為「柏克萊人民共和國」,是左翼運動的發源地,各種各樣的抗議示威集會可謂無日無之。戈帕蘭來自婆羅門階級的政治家庭,其母是婦女運動的積極分子。哈里斯雖沒有政治背景,但他親身經歷了殖民統治的壓迫,又在柏克萊認識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懂得第三世界的鬥爭。賀錦麗在2019年寫的回憶錄《我們所掌握的真理:一個美國人的心路歷程》(The Truths We Hold: An American Journey),描述了父母親推著嬰兒車帶她參加示威遊行的種種。
柏克萊的歲月讓賀錦麗認識到進入體制內更能成事。她決心成為檢察官以維護社會正義,從加州大學哈斯丁法學院畢業後,她從阿拉梅達縣副檢察官,到舊金山檢察長,再到2010年加州總檢察長,成為第一位女性、非裔和亞裔美國人的加州總檢察長。
2016年賀錦麗當選聯邦參議員,成為美國參議院第一位印度裔和第二位非裔的女性參議員。
拜登選擇賀有多重考量
今年3月,拜登就曾許諾會選擇一位女性作為搭檔,經過一番嚴格篩選,最後剩下4名女性,她們分別為歐巴馬的國安顧問賴斯(Susan Rice)、麻州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密歇根州長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和加州參議員賀錦麗。賴斯曾與拜登共事,嫻熟政治、外交,但缺乏競選經驗。沃倫在年齡(71歲)和族裔方面不具備優勢,又與拜登同為東岸政治精英,而且德拉瓦州和麻州都不是大州,不能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惠特默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與拜登相近,但不能吸引其他族裔的投票熱情。最後賀錦麗脫穎而出。
賀錦麗的族裔背景是她最大的優勢,儘管她有亞裔和非裔血統,但在她母親的管教下,她更傾向於認同非裔,她特別選擇馬丁路德紀念日宣布加入初選,彰顯她對這位非裔民權領袖的敬重。在佛洛依德(George Floyd)慘案後,非裔群情激憤,賀錦麗的非裔認同,成為拜登選擇她的重要因素。2004年,歐巴馬第一次競選參議員時,賀錦麗即為他籌款。3年後,當歐巴馬宣布競選總統,黨內大多數人還在猶豫不決時,賀錦麗率先表示支持。因此歐巴馬義不容辭地向拜登極力推薦,這也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賀錦麗已開始為拜登加分
儘管賀錦麗在初選辯論會上,曾經毫不留情地批評拜登反對聯邦政府消弭種族隔離的措施,但她2019年12月因財力不繼放棄競選後,隨即宣布支持拜登,並為他積極籌款。更重要的是,賀錦麗是拜登因腦癌去世的長子博·拜登(Beau Biden)的好友,博·拜登曾任德拉瓦州總檢察長,與時任加州總檢察長的賀錦麗,曾經並肩作戰調查大銀行的弊案。拜登選定賀錦麗為副手後在推特上寫,「我當時為他們驕傲,如今我也自豪地選擇她作為我的競選搭檔」。拜登說,「賀錦麗知道如何治理,如何做出艱難的決定,從第一天開始,她就已經做好準備展開工作」。
以賀錦麗作為拜登的競選搭檔,在年齡、性別、族裔和地理平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加分作用。73%的民主黨人認為賀錦麗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宣布當天晚上就募到2,600萬美元的捐款,創下單日籌款最高紀錄。截至8月14日晚,民主黨陣營的募款金額突破5,000萬美元,提供給支持者插在自家門前草坪上的宣傳品,賣出超過120萬美元。
拜登是36年來第一個沒有常春藤盟校學位的總統候選人,他參政近50年,連任6屆參議員,並作為歐巴馬的副手8年,是民主黨建制派的大佬,立場自由、溫和,主張在體制內進行按部就班的改革,擴大政府的功能,照顧生活日益艱難的工人家庭和中產階級,因此他的競選口號是「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出身中產階級天主教家庭的拜登,日常言行舉止謙遜平和,從不咄咄逼人。其人格和作風與傲慢自大、善於蠱惑人心的川普形成鮮明對比。
賀錦麗要主攻川普的失政
拜登團隊建議,在總統候選人辯論時拜登不要與川普打嘴炮,而是保持自己的形象,而讓辯才無礙的賀錦麗主攻。賀錦麗在參議員任內面對川普提名的大法官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聽證會上的詰問,讓卡瓦諾幾無招架之力,至今猶讓川普耿耿於懷。
對擔任檢察官長達26年的賀錦麗而言,詰問是她的職責所在,由她來詰問川普再恰當不過。川普的施政缺失罄竹難書。據統計,川普上任迄今撒謊超過2萬次,光是這一項就可能讓他窮於應付。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災難及由此引起的經濟衰退,就更令他難以辯解。美國人口只占世界4%,確診病例卻達到25%;死亡人數是全球平均的5倍。光是拜登宣布賀錦麗為競選搭檔的8月11日,就有1,450人死亡,而加拿大僅有4人。
拜賀配應可獲得廣泛支持
川普可能會吹噓在疫情來臨之前,經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這也不是事實,歐巴馬當政時,美國經濟曾繁榮一時。川普對富人的減稅,使聯邦預算出現1兆美元的大洞;他許諾經濟增長將達6%,但在他任職的前3年,連一半都不到。目前美國的失業率達10.2%。
川普荒腔走板的作為,引發數十位黨內大佬紛紛與他劃清界限,其中包括前總統小布希、前國務卿鮑威爾、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和俄亥俄州州長卡希奇(John Kasich)等。有人甚至組成「共和黨人不要投票給川普」的組織,這類組織共有5個。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民主黨空前團結。賀錦麗被歸類為「務實進步派」(Pragmatic Progressive),她認為「政策一定要與民眾切身相關,要有實際意義,不要只是一首美麗的詩篇」。因為她擁護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健保政策,獲得桑德斯和沃倫支持。拜登與賀錦麗的搭檔組成了多元文化、多元族裔、多元性別的名單,應該可以得到廣泛的支持。
賀錦麗被民主黨正式提名
8月19日,民主黨全國黨代表大會第三天,賀錦麗正式接受民主黨提名成為副總統候選人,締造美國首位代表兩大黨參選正副總統的非裔與亞裔女性的新紀錄。賀錦麗在演講中砲火全開,批評川普領導無方。
當天主要演說者大咖雲集,包括非裔總統歐巴馬,前國務卿希拉蕊,曾參與黨內初選的女參議員華倫,以及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歐巴馬說,他雖不期待川普蕭規曹隨,但的確希望川普能為了美國而認真當總統,「但他從來沒有」,以致美國國際聲譽低落、民主制度飽受威脅。至於當年贏了普選卻輸了選舉人票,而敗選的希拉蕊則以自身慘痛的經驗呼籲,民主黨人踴躍投票,好讓拜/賀配取得壓倒性大勝,以免川普偷偷摸摸拿下勝利。
如果民主黨勝選,拜登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老的總統,賀錦麗將成為第一位女性副總統。拜登說他可能只當一任,因此,2024年賀錦麗可能代表民主黨參選總統,從而有可能成為美國第一位女性總統。
(作者係在美政治評論員)
最近美中衝突逐漸升高,雙方不僅相互關閉對方的總領事館,緊縮彼此簽證,兩國戰機、軍艦更頻繁在台海、南海出現,甚至進行大規模的聯合軍演。為加強對中國施壓,美國不僅積極拉攏歐盟,為拆散俄中聯盟,爭取莫斯科更成為目前華府的當務之急,俄羅斯的態度和反應自然值得特別注意。
美中關係急遽惡化
最近美中關係幾近「休克」,特別是在川普下令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中國也相對關閉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至於蓬佩奧日前在加州尼克森圖書館發表演講,強烈抨擊中共,聽起來似乎有點像美國準備對中共進行「十字軍東征」的意味。美國國務卿這篇反中的檄文,企圖拉攏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共同對抗共產主義,由於俄羅斯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自然是蓬某拉攏的對象。
蓬佩奧將中國共產黨比喻成「科學怪人」,並謂中國竊取了美國的知識產權和貿易機密,因而造成美國數百萬工人失業。此外,他還強調中國政府使用奴工製造玩具賺取外匯,而且中國使海上航線變得不安全云云。
中國外交部指責蓬的說法毫無根據、歪曲事實,並指蓬仍在用冷戰思維來看世界。大陸《環球時報》更將蓬佩奧、白宮安全顧問歐布萊恩、司法部長威廉巴爾,以及國防部長艾思珀等高級官員,比喻成反華「四人幫」。
美國企圖拉攏俄羅斯
莫斯科世界經濟及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羅曼諾夫認為,1970、80年代美國極力破壞蘇聯與其盟邦的關係,尼克森與季辛吉更成功地拉攏中國共同對抗蘇聯,爾後美國一直持續破壞蘇聯與其盟邦的關係,不過美國如今恐怕很難再用這套伎倆對付中國。此外,華府企圖利用中國少數民族問題,也不太可能挑戰中國的完整性,因為中國的自治區在法律上並不容許其分裂,不像蘇聯(СССР)法律規定各加盟共和國(ССР)有權退盟。況且,中國少數民族不超過總人口的6%。
因此,他認為蓬某所謂「如果不改變中共,中共將改變美國」的說法毫無根據。俄國總統府發言人貝斯科夫表示,俄羅斯從不加入他國的聯盟,無論這個聯盟是雙邊或多邊的,抑或只是一種政治整合而已。
中俄睦鄰合作友好條約
70年前在史大林與毛澤東時代,兩國曾簽署中蘇友好合作同盟條約,但由於雙方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解讀不同,並且爭奪共產集團的領導地位,使兩國的合作經不起時間考驗而宣告失敗。2001年7月16日中俄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是雙方完全不提意識形態,只根據務實關係而建立的友好合作條約。該約第三條特別強調,締約各方自行決定其本國的發展方式,當時中國仍堅持共產主義發展路線,但俄羅斯卻已完全採取資本主義路線發展。這項新文件特別列出若干重點,兩國主張彼此均無領土野心、邊界互不侵犯。此外,兩國均不參加第三方危及彼此關係的任何條約及同盟。
2019年兩國貿易已超過1,000億美元,俄羅斯已成為中國石油、天然氣及各種礦產資源的供應國,中國亦成為俄羅斯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家電產品的主要供應國。《新華社》在提到兩國領導人今年7月通電話時,特別指出,中俄將共同對抗外來的「陰謀干涉」,而在這次疫情混亂期間,雙方一再提及「干涉」、「陰謀」字眼,實有特殊意涵。中國媒體認為,這表示普丁堅定支持中國對香港的立場,而中國領導人也全力支持普丁在國內的修憲行動。學者專家均認為,未來世界有可能再度成為一個兩極世界,不過這是美中兩極,目前俄羅斯與美國在核彈方面尚能維持平衡,但俄羅斯的政治及經濟實力,根本無法與中、美相比。
俄國高層官員強調,莫斯科不希望捲入美中衝突的漩渦中。根據美國布魯金斯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在美、俄、中三角關係中,俄羅斯是最弱的一環,目前莫斯科與西方關係惡化,其主要原因是因俄羅斯捲入敘利亞和烏克蘭頓巴茨衝突之故。換言之,普丁與俄羅斯強硬派一味追求恢復大國地位,才捲入國際衝突中,俄應盡量避免再次捲入國際糾紛,但這次美、俄、中三國的權力角逐中,莫斯科恐怕很難不向北京傾斜。
拒絕俄中使用SWIFT
現在美國有可能使用過去對付伊朗的金融封鎖手段,來對付俄中兩國,但俄羅斯卻不太相信美國會關閉SWIFT系統。俄國官員認為,2014年美國就曾警告將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封鎖,全面禁止俄國使用SWIFT系統,當時俄政府表示,俄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已開始準備面對美國在SWIFT的封鎖。俄國副財長莫伊謝耶夫表示:「這種風險有可能存在,但不一定會發生,因為這不僅影響俄羅斯,而且會造成其他貿易夥伴的極大不便。」
經過美國和西方國家6年來的經濟制裁,俄羅斯已找到面對美方制裁的有效方法。中國社科院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教授徐文輝表示,俄國中央銀行已建立起一套本國的支付卡系統,也正加速發展國際合作,並深入國際市場。俄羅斯不僅在國內建立了另一套金融系統,受理國內支付國際系統卡,並成立一個國家機制,負責管理國內金融資訊的交換,並開始推廣此一系統與中國、伊朗、土耳其和其他國家的金融往來。此外,除SWIFT系統外,中國還實施一種CIPS系統,而歐盟則採用INSTEX系統,「金磚五國」也有類似系統。
金融制裁與投鼠忌器
俄國副財長莫伊謝耶夫6月23表示,俄羅斯曾於2014年面臨美國和西方國家實施的「休克性」制裁,此後俄羅斯又多次遭到其他各種形式的制裁。因此,過去6年間,俄羅斯不斷發展出本身獨立的金融系統,未來還將繼續朝此方向發展。
俄羅斯負責金融業務的官員認為,不能被完全排除在SWIFT系統之外。最近美國將對俄羅斯實施更為嚴厲的制裁法案,共和黨參議員們表示,如果此項法案獲得通過,俄羅斯能源交易將面臨更大的困境。共和黨參議院研究小組要求,無論如何,必須完全切斷俄羅斯與SWIFT機構的聯繫,如不完全切斷與俄羅斯的關係,就立即對該機構進行制裁。
其實SWIFT機構並不太願意採取過激手段,因為如此一來該系統將失去很多客戶,因為該系統的特點,不是與國家建立合作關係,而是與各家銀行進行合作,如果採取過激手段,很可能使美國與歐盟的金融合作破裂,或因堅持制裁反而使美國的銀行與SWIFT系統關係破裂。
目前俄羅斯參與SWIFT的銀行總數,僅次於美國而居於世界第二位,俄羅斯主要出口商品就是能源,因此俄國經濟對SWIFT關係極為敏感,但由於俄國市場對西方國家極為重要,因此俄羅斯極不可能被完全孤立。不過,俄羅斯能否承受美國的金融制裁,俄國專家亦無法置評,因為西方國家並不願失去俄國市場,但也不敢保證美國不會採取這種極端手段。
俄國很難不向大陸傾斜
俄羅斯認為,蓬佩奧最近批評中國之言論,完全是一種冷戰思維的宣傳論調,與現行中國完全脫節。對於美國準備對俄、中進行金融制裁,並關閉俄、中對SWIFT系統使用,儘管中國認真對待,但俄方卻認為不太可能,因為如果完全排除俄羅斯,不僅影響SWIFT公司與歐盟和其他貿易夥伴的往來,對美國本身的金融運作也將帶來極大困擾。俄羅斯雖不願捲入美中貿易衝突的漩渦,不過在美、俄、中三方權力平衡的角逐中,莫斯科恐怕很難不向北京傾斜。
1970年代,美國極力拉攏中國與蘇聯對抗,並成功地破壞了蘇中關係,不過如今華府想故技重施,聯合莫斯科共同對付北京,從現實和法律層面來說,恐怕很難,這不僅是因為俄羅斯已明確表示絕不加入任何雙邊或多邊聯盟。況且,2001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已明文規定,兩國均不得參加第三方,危害彼此關係的任何條約及同盟。此外,在美、俄、中三角關係中,俄羅斯是最弱的一環,如果北京在美中衝突中落敗而由美國獨霸,華府對莫斯科的壓力肯定會更勝於今日。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美中關係緊張,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組成的「五眼聯盟」還想擴大吸納日本,持續在兩岸、2025中國製造、5G資安、「一帶一路」等議題,遊說盟國對抗北京。在11月大選前,美國勢必還會全面圍堵,力阻中國在美國的勢力範圍(sphere of influence) 和其他地區的擴張。
立法圍堵中國在南美擴張
8月1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推出名為《提升美洲國家競爭力、透明度和安全法》(Advancing Competitiveness, Transparency and Security in the Americas Act )的法案,以強化美國與南美洲國家的合作,應對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政治、安全和情報活動。該法案是由參議院外委會民主黨成員梅南德斯(Bob Menendez),率領該委員會盧比歐( Marco Rubio)、卡丁( Ben Cardin)、克魯茲( Ted Cruz)和凱恩( Tim Kaine)等多位兩黨成員推出,目標鎖定增強拉美國家的經濟競爭力,並解決拉美國家監控、侵犯人權等問題。
該法案包括撤銷,並禁止向涉及中國政府和國有實體詐欺性商業行為的個人發放簽證,擴大有關中國在南美洲、拉美地區各領域情報活動的報告,同時要求在美國駐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國家的所有使領館,增設一名中國接觸事務官。
梅南德斯在聲明中提到,立法除了加強美國在西半球的經濟參與和外交影響力、鞏固美國與該地區國家的聯繫之外,也是要防止北京「掠奪性」的經濟行為,和對基礎設施可能造成的風險,以確保中國不會破壞美國在該地區所協助推動的民主價值觀和普世人權。
友台參議員盧比歐已多次在國會提出反共法案,還因此被北京列入制裁名單。他指出,隨著中國繼續在西半球地區,擴大「一帶一路」倡議和「債務陷阱外交」,美國必須解決中國所構成的威脅,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最終目標是,用經濟力量取代美國和我們所發揮的作用」。參議員卡丁則表示,抗衡中國的最好辦法就是加強美國的全球接觸,必須明確表示,美國不會從區域或雙邊關係中退出。
中國助阿根廷成豬肉強國
但中國也會從其他地區尋找夥伴。自從非洲豬瘟爆發後,中國積極尋找海外豬肉供應產地,近期瞄準南美洲阿根廷養豬業,期望大量進口南美豬肉產品,彌補大陸境內撲滅數百萬豬隻的缺口。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消費國,消費量超過美國和歐洲的總和。
兩國官員商討決定將阿根廷變成「豬肉強國」。阿根廷預計增設25座大型養豬場,每座圈養12,500頭,以供應中國的豬肉需求,這將使阿根廷現有的35萬頭母豬增加一倍,並在四年內將產量從70萬噸提高到90萬噸,每個養豬場都可以自行包辦上下游作業。北京計畫向阿根廷投資35億美元,把阿根廷打造成中國主要的豬肉供應國之一,預計每年可有25億美元豬肉出口收益,並創造9,500個工作機會。
阿根廷目前主要出口產品為玉米和大豆,多半是作為動物飼料,出售給中國和歐洲,阿根廷政府認為,增加與中國的豬肉交易,是將該國主要出口玉米與大豆產品,轉變為附加價值產品(豬肉)的大好機會。
長期經濟困境和新冠病毒大流行帶來經濟衰退,已讓阿根廷負債累累,「豬肉強國」計畫受到阿根廷政府的熱烈歡迎。但要達到中國制定的豬肉增產目標,阿根廷需要再投入數十萬公頃土地來種植玉米和大豆,作為豬隻的飼料。阿根廷的「豬肉強國」計畫若能成真,總統費南德茲(Alberto Fernández)表示:理想情況下,我們會停止出售動物飼料,改為把飼料餵養給我們的動物,最後把肉片賣給全世界。
中國外交路線轉趨緩和
面對美國的一連串的「挑釁」舉動,北京也不甘示弱,頻頻回嗆並加以反擊,但這也引發了印度、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反彈。雖然大陸不願意顯得軟弱或讓步,但也不願意被川普利用美中爭端作為他的競選籌碼,或讓民族主義或一頭熱影響外交政策。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已遞出橄欖枝,強調中方準備「隨時、隨地、在任何層級」與華府會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駐美大使崔天凱、副外交部長樂玉成等高官也向美國發出信號,希望能平靜處理兩國之間的問題。當然也希望美國能確切承諾,保證不再使用外力,介入香港顏色革命、南海、台海等問題。
不過,川普政府不太可能聽從休戰的呼籲,而北京究竟能忍耐多久也不得而知。或許,大陸希望等待美國總統大選結束,看誰是白宮新主人,再做調整。
北京認為,美國應該容納一個擁有不同政治、經濟和價值體系的強大國家。但從華府的角度來看,北京在全球體系中尋求影響力,是試圖侵蝕及打擊美國多年來建立的自由市場原則和民主價值。另有意見指出,中美兩國之間的衝突常被認為涉及文化、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的差異,但這樣的分類並沒有抓到重點,問題的本質係在於美國不甘世界霸權地位遭到挑戰,以及全球勢力版圖發生變化。
(作者係國防大學法律學系兼任教授)
8月15是韓國光復75周年紀念日,南韓社會卻出現兩張截然不同的畫面。文在寅在室內致詞慶祝,場外則數萬民眾群集示威,要求文在寅對執政不力負責下台。
繼去年10月的2次大規模示威後,此次也是令文在寅頭痛的一場示威。先是由首爾市政府出面,以疫情仍然嚴峻為由,取消示威許可,並動員7千多警力全面阻止憤怒群眾闖入青瓦台,警民衝突處處可見,但最後「雷聲大雨點小」草草結束。
政策朝令夕改支持度低
文在寅執政進入第四年,評價愈來愈低。據8月13日韓國蓋洛普及Realmeter等公司的民調顯示,自今年5月至8月短短3個月間,文在寅的支持率直線下跌32%多,首次創下最低記錄的39%。目前看來,沒有翻轉的跡象。
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頗多,主要是文在寅蠻幹,與人民對峙的結果。舉近日最沸騰的例子來說,不動產政策朝令夕改23次,不僅害有錢人縮頭縮尾,也讓窮人買不起房子,讓人民火大,屢次走上街頭丟鞋示威,有些鞋子還差點打到文在寅。
包庇自己人惹火上身
尤其,去年9月發生曹國前法務部長一家人涉嫌偽造文書等,文在寅不僅一直包庇自己人,並阻止尹錫悅檢察總長繼續偵辦,結果總統與檢察總長的「文尹之戰」成了笑柄。不幸,至今這場星火演變成大火,還繼續在燃燒中。
法務部長秋美愛充當文在寅的第一線打手,但她也連帶遭殃。秋美愛在半年內透過兩次檢察官人事調動,不僅把尹錫悅關在鐵籠裡,且孤立尹錫悅,不准其手下檢察官繼續偵辦涉及文在寅的官商勾結案件。尤其,人事不公平,造成檢察官集體辭職潮。
禍不單行。文在寅與尹錫悅鬥爭尚在進行,又出現監查院長崔在亨公開批評文在寅的「脫原電」(廢核電)政策,得罪了文在寅。崔在亨出身高等法院法官,為人正直,認為月城一號機核電不到關閉時間,應該繼續運作。然而,執政黨國會議員一窩蜂齊轟崔在亨若不配合政府政策,應立即自行下台。
問題是,文在寅這種無法接納「諫言」的作法,不僅喪失民心,並且違背憲法。因為,無論是崔在亨或尹錫悅,憲法明文規定任期分別為4年和2年。倘若文在寅強行將他們辭退,尹錫悅和崔在亨很可能會變成2022年的總統候選人,成為執政黨的強力對手,文在寅將得不償失。
性騷擾事件一起又一起
性騷擾事件一起又一起,也是文在寅的致命傷。兩年前,忠清南道知事安熙正爆發了性侵女秘書醜聞,今年4月和7月又接連發生釜山市長吳巨敦與首爾市長朴元淳性騷擾女秘書案。他們三人都是執政黨黨員,並且都與文在寅特別親近。當然,對反對黨來說,這些都是攻擊文在寅的最好題材。
幸好,文在寅掌握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外,還包括媒體,足以擋住狂風大浪。文在寅認為只要權力在手就可以無所不為。施政較令他滿意的是兩韓和平統一政策。確實,不同於南韓任何一位前總統,文在寅對此投入的心血可觀。只是還需要北韓領導人金正恩配合。
文在寅的信心表現在光復節紀念日的致詞中,再次對兩韓政策強調《板門店宣言》及南北鐵路連接等種子已種植好,只要勤奮澆灌水份,遲早會看到開花結果。只是,至今未獲得金正恩的善意回應。
美、韓關係走下坡
也許,金正恩在等待南韓政局恢復穩定,以及中國大陸國務委員楊潔箎於8月下旬訪韓。其實,南韓新任國情院長朴智元、統一部長李仁榮,透過各自管道,與北韓已進行秘密接觸。
南韓希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1月美國大選前能訪問首爾,大陸再三確認將於今年內一定回訪,惟因新冠肺炎蔓延,才拖延至今。
中國大陸知道文在寅和執政團隊的政治理念,基本上是反美、反日、親中、親北,這在歷任南韓總統和政府中較為罕見。因此,楊潔箎訪韓意味著中國將與南韓進一步靠近,希望拉開美、韓的傳統關係。
極右媒體《朝鮮日報》以社論指出,自朴槿惠答應美國在南韓設置薩德基地以來,中韓關係交惡,大陸對南韓採取經濟報復,「限韓令」至今未廢除,南韓損失頗重。因此,南韓應要求楊潔箎帶這方面的禮物來。
自文在寅上台後,美韓關係確實在走下坡。從調漲駐韓美軍分攤費,到大學生公開表演斬首駐韓大使哈理斯及侵入大使官邸等,在在顯示官、民都對美國不友善。近日,甚至有執政黨議員在國會提案要求駐韓美軍完全撤退。美方懷疑,文在寅只保持默認,並未有效阻止。
文在寅堅信兩韓和平統一必須靠中國,尤其在南韓國內政局混亂下,楊潔箎此次訪韓,或可達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目前,文在寅的處境,酷似2017年朴槿惠下台前的情景。南韓走向民主化及政黨輪替,似乎還是無法避免歷任總統下台後的悲劇重演。文在寅上台時對人民的海誓山盟承諾,如今只剩下泡沫。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大陸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其經濟已從第一季度GDP同比的-6.8%,快速復甦為第二季度GDP同比的3.2%,呈現「深度V型」反彈徵兆,預估下半年度經濟將會逐漸邁入常態成長格局;此外,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7月為51.1,較6月提高0.2個百分點,也呈現微幅擴張現象。由此顯示,中國經濟的復甦趨勢,並未受到長江流域洪水肆虐,以及部分城市疫情復燃的影響。
無獨有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新公布2020年第二季度,GDP成長數據的13個先進經濟體和中國新興經濟體的資料顯示,其第二季度GDP平均季減9.6%。不過,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中國在個別經濟體的成長比較中,以GDP季增11.5%的亮麗表現位居首位,為全球受到疫情衝擊下,領先復甦的經濟體。
初見「V型」反彈徵兆
中國經濟在既有基礎上,初見「深度V型」反彈徵兆,同時逐漸回歸常態成長格局,此對全球經濟前景而言,無疑帶來了令人振奮的訊息;尤其,全球許多與大陸產業關聯極為密切的製造業供應體系可以重啟動能,服務業交易活動也可以轉為活絡。不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極短時間內蔓延擴散,不僅是人類經濟歷史、或發展經驗前所未見的「非典型」經濟災難,而且是傳統經濟理論與政策無法因應的「多發性」經濟危機。
由於目前全球各國經濟呈現高度連動關聯,任何國家在自保、阻隔傳染的考量下,若彼此交通、運輸無法完全解封,則全球經濟活動不易回歸常態,這必然會影響經濟復甦。亦即此次疫情對全球產業體系的割裂,以及對全球市場需求的壓制,讓全球各國都將面對經濟動能滯緩、市場需求萎縮的衝擊。因此,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各國若要持續經濟成長或發揮潛力,則將在相當程度上必須以內需成長來替代外需成長。
面對此一嚴苛的環境,未來除非疫苗完成開發,同時進行量化生產,協助各國能夠有效控制或消滅疫情,否則全球經濟包括中國經濟在內,雖初見反彈徵兆,但卻又可能呈現一種不穩定、不確定的復甦現象,或將是一個W、抑或是多個W的「波浪」型態成長模式。也就是說,未來中國經濟未必能夠順利重演12年前全球金融風暴期間,透過4兆人民幣財政政策,配合量化寬鬆政策,以支撐經濟持續保持8%以上的高度成長格局。
經濟成長面對嚴苛挑戰
其實,近年來中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正在持續下降,加上中國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難以再呈全球金融風暴後達到五成的現象,此將使得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動能,愈來愈多必須來自國內的需求。依據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7月30日會議上特別指出,目前中國經濟面對百年以來所未有的轉變,必須形塑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其實已經反映未來內部需求將會逐漸替代外部需求,以作為促進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的核心動能。
因此,中國在面對疫情嚴重衝擊經濟成長的同時,沒有重蹈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尤其是在GDP規模超德越日之下,為促進全球經濟的復甦,願意以「經濟大國」的格局,採取極度擴張政策,導致資產快速泡沫與資源過度浪費的覆轍。這些從此次在促進經濟復甦的政策選擇中可以發現,除了在貨幣政策上,沒有採取大水漫灌模式之外,財政政策更調整為可以加速產業升級轉型的扶助補貼。
開放是國內循環的真諦
很顯然地,中國推動「國內循環」政策的真諦是「開放」,其目的是在透過保護智慧產權、改善營商環境、減少市場准入門檻限制,藉此吸引跨國產業鏈結留置中國,進而拓展內需消費市場潛力,讓「國內循環」政策成為持續經濟成長的動能。這些從此次「十四五」規劃的計畫綱要及重點內容可以發現其端倪,包括選擇:5G、大數據、特高壓、人工智能(AI)、工業互聯網、城際軌道交通等新基礎建設,替代過去以「鐵路、公路、機場」為主的傳統型基礎建設。
展望未來,檢視已有40年改革開放經驗的中國經濟,我們將可拭目以待在其經濟體規模僅次於美國經濟體,位居全球第二,以及在國際產業分類上一應俱全的完整產業體系,傲視全球的「自體循環」等能力條件下,自我完成「國內循環」。
綜合言之,面對中美對立及疫情夾擊,如何將內需的規模擴大轉強,是今後促進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的核心任務。然而,要達成此一任務,在過程中,除了必須加強穩定就業力度、縮短貧富差距,落實小康社會之外,更需要加速優化內需產品及服務內涵,讓中國內需供給全面升級,藉以減少外部負面因素衝擊,並充分掌握經濟自主,以達成「國內循環」政策的真諦。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美國總統川普政績欠佳,防疫毫無有效作為,面對11月大選嚴峻的態勢,在無計可施之下,唯一的險招就是,加緊政治性設局以遏制、打壓中國,這很可能將使得美中「新冷戰」格局在未來數十年常態化。
由於美國的國力正在下滑,維持霸權極為吃力,而中國持續穩定崛起,讓美國備感威脅。向來不按牌理出牌的川普總統,近日不惜以破壞過去由美國所創建的全球政經體制,來打壓中國,出手越來越重,範圍越來越廣,毫無回頭的跡象。
在全球框架中設局制中
為了遏制中國崛起,在全球政經格局中,川普積極設局的是,擺脫跨國機構機制合理約束的「退群」,以及拉幫結派擴大爭取反中盟邦國家的「組群」。川普的基本信念是「美國第一」、「美國優先」、「美國承擔全世界領導作用」,他指責各種多邊國際組織都「嚴重侵害美國利益」,特別是「美國白人的草根利益」,正在承受全世界盤剝,首先是來自中國的盤剝,其次是歐洲、日本的盤剝。所以川普採取一系列「退群行動」,皆震驚國際社會,包括:退出TPP、巴黎氣候協議、伊朗核協定、《開放天空條約》、世界衛生組織(WHO)等。
另一方面,川普也在進行「組群」設局遏制中國,但這與全球一體整合無關,也與創造全世界的協作互利無關,而只是為了拉幫結派,「分裂世界政治經濟」、「分裂世界的既有全球化交往」,最終矛頭則是指向中國大陸。
阻絕中國取得全球優勢
第一個「組群」是建立「印太戰略」陣線,並在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地區拉結夥伴,使之成為圍堵、制中的馬前卒。
第二個「組群」是在高科技領域,激烈勸誘、壓服諸多先進國家,甚至新興經濟大國,加入反中行列,在高科技領域堵絕中國一切可發展的道路。
第三個「組群」是糾合「夥伴國家」,阻滯中國推動的RCEP與「一帶一路」倡議;要求先進國家、開發中國家及中國的鄰國,在貿易及金融領域「與中國脫鉤」。
第四個「組群」是糾合認同美國「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觀」的盟友國家,一起對抗「中國共產黨專政獨裁」,意圖掀起「新冷戰」、分化世界。
簡言之,「退群」是要毀壞原先基於全球化、自由貿易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組群」則是要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攻勢陣營,有效阻絕中國取得戰略及意識形態的優勢。
採極端激化戰略行動
7月23日,蓬佩奧在尼克森圖書館發表演講,明講反中是美國當前最重要的對華政策,也是遏制中國崛起的重要張本。尤其,目前川普的選情非常不利,極可能會採取更極端激進的戰略行動。
由此背景來看,美國為避免中國技術升級,籌組反對技術轉讓的全球聯盟;或加強反情報能力,提高私營部門對國安的關注,呼籲所有美國的夥伴國家保持警惕,並拒絕任何會損害美國通信技術完整性的企業,特別是華為和其他中國電信公司,對美國構成威脅,而且認定華為和其他大陸的科技公司與中國情報機構有聯繫,自然會持續採取斷然切除等激烈的手段。
此外,美國也正積極與盟國和「志趣相投國家」合作,要求多邊開發銀行必須擺脫對「中國地緣政治野心」的認可與支持。美國汙指WHO偏袒中國,就退出該組織,亦為其中策略之一。
「與中國脫鉤」的十大震撼
為了實現新的對華政策,川普已在過去兩年半中做了十大「與中國脫鉤」措施:
第一是,與中國貿易脫鉤。
第二是,與中國投資脫鉤,要求在中國的美國企業撤資,也阻攔中國企業赴美國進行投資及企業收購。
第三是,與中國資本市場脫鉤,已在美國上市的兩百多個中概股,找各種理由予以「退市」,並防堵現有新的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
第四是,與中國金融保險脫鉤,阻隔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不得貸款給中國企業或投保。
第五是,與中國科技及科技產業脫鉤,特別是高科技方面,已針對華為、中興、TikTok、微信等企業進行獵殺措施。
第六是,與中國學術教育交流脫鉤,包括留學生的脫鉤,中國在美國有36萬留學生,往後要辦理赴美簽證恐較困難,7月14日已全面中止與大陸、香港的「傅爾布萊特學人交流計畫」。
第七是,與中國聯網科技脫鉤、網路脫鉤、互聯網脫鉤。
第八是,讓中國與Swift結算系統脫鉤,一旦中國與Swift結算系統脫鉤,將對全世界貿易環境、貨幣清算環境,乃至以美元為中心的清算環境帶來困難。
第九是,與中國的各種協定脫鉤,各種商業性、貿易性的談判都暫停,甚至可能對中國在海外的各種企業以莫須有的理由,逕予凍結財產或施以巨額罰款或拘捕高層幹部判刑坐牢等。
第十是,與中國外匯、人民幣之間既有的關係也脫鉤。
美中新冷戰格局將常態化
目前川普已經完成「全球設局遏制中國」的「國策作為」,無論川普連任或是民主黨拜登/賀錦麗勝出,2021年以後,「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國策及戰略作為,應該都是美國政界的目標,共和及民主兩黨差異不大。換言之,中美兩強爭霸博弈、堅決對壘的新冷戰格局應該不變,展望未來30年或50年,恐怕唯有美國倒下或中國倒下,這場21世紀的新冷戰常態化格局才有可能終結。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美國衛生部長率團來訪,蔡政府宣稱,「這是台美斷交以來,關係最好的一刻」。但由經濟上來看,台美TIFA仍無望復談,遑論簽署FTA。再者,在「親美遠中」下,蔡政府限制陸資、陸生及自由行,最後恐偷雞不著蝕把米。
8月9日,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率團來台訪問,引發媒體關注。阿札爾表示,此次到訪是在國際公衛社會力挺台灣,純粹為「衛生」議題,是關乎台灣、美國乃至各國民眾的健康而來;並簽署「AIT-TECRO醫療衛生合作備忘錄」。然蔡政府則在臉上貼金,稱這次是「台美斷交41年來,關係最好的一刻」。
令人狐疑的是,蔡政府上任以來,一直抱著「親美遠中」政策,台灣真的能遠離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延宕已久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何時能恢復?
大陸仍是台最大出口地區
在經濟上,美中台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大陸過去一直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這也是為何川普發動美中貿易戰的原因之一;但去(2019)年已位居墨西哥和加拿大之後。而中國大陸則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地區及最大貿易順差地區,尤其今年1至6月出口占比達42.38%,同期間對美出口占比為14.5%、歐洲地區占比為8.5%、東協地區為15.8%;7月單月則分別為44.9%、15.8%、8.1%及14.1%(詳見表),足見大陸地區對台出口舉足輕重。而蔡政府上任後一直想降低對大陸地區的出口比重,並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無奈對東協地區出口卻呈下降趨勢,而對大陸地區卻反而上升。
禁陸資陸生及限制自由行
近日經濟部擬修正兩岸條例中的投資許可辦法,針對陸資來台的認定將較以往嚴格,即現行由陸資占出資總額「最終比例」30%作為陸資認定的判斷標準將改變,未來將採取「逐層審查」,也就是每一層投資關係都用30%來認定,以從嚴審查方式避免陸資透過間接方式來台。表面上雖是由國安角度出發,實則很不利於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FDI),同時也讓兩岸的投資活動更單向傾斜,影響台灣的經濟成長。
據統計,累計2009年6月至2020年5月底期間,台灣核准陸資來台投資件數共1,418件,金額為23.3億美元,主要分布於批發及零售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銀行業、港埠業,投資金額依序為6.8億美元(占總金額29.1%)、2.8億美元(占總金額12.2%)、2.0億美元(占總金額8.6%)、1.4億美元(占總金額 6.0%)。反之,台商自1991年至2020年5月底止對中國大陸投資總核准件數44,139件,總核准金額達1,891.9億美元,占我核准對外投資總額的56.5%,位居第一位。主要分布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金融保險業等。
至於開放陸生政策,原本為台灣大專院校面臨少子化危機帶來一線希望,但近年來陸生因感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已降低來台就學意願;再加上今年疫情而無法前來;而教育部又在這波解禁名單中排除陸生,導致不少陸生反彈「政策朝令夕改」。尤有進者,據聞大陸教育部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學,對台灣私立大專院校而言,無異雪上加霜。此外,自從去年8月1日起受陸客自由行禁令影響,加上疫情限制,來台陸客已寥寥無幾,觀光收入可謂損失慘重。
TIFA只是雙邊諮商平台
如前所述,台美經貿關係密切,但目前並無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雙方僅依TIFA作為協商談判平台。進一步言之,TIFA係於1994年9月簽署,主要為台美雙方推動貿易、投資與商業合作關係平台,同時為雙方解決經貿問題之諮商管道。所涉及的合作議題包含(1)推動洽簽FTA(2)推動台美雙邊投資協定(3)推動台美避免雙重課稅協定(4)藥品議題(5)智慧財產權議題等五大項。台美TIFA前後共召開10次會議,輪流在台北及美國華府舉行;但自2016年10月第10次會議後,即中止會談至今。
TIFA談判最大的爭議,無非就是美方希望台灣開放30個月齡以上牛隻的牛肉,以及含有瘦肉精但符合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規範殘留標準的美豬進口。但卻一直未獲得我方同意進口;2008至2012年間未舉行會議,即因美牛問題談不攏。長期以來,我方希望利用透過洽簽雙邊投資協定、電子商務合作協定,再逐步推動台美FTA。美方也希望在蔡英文第二任內解決美豬、美牛進口問題,取得進展,但單手拍不響,始終未能如願。況且,美國媒體日前表示,美貿易代表署(USTR)因不滿美豬、美牛卡關,暫不考慮和台灣簽署FTA。
另外,美國為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2019年對美貿易順差由2018年的63.9億美元大幅增加至114億美元,年增率高達78%,創下近10年最大增速與最高的順差金額。由於年年對美有貿易順差,也被美國財政部盯上,是否有操縱匯率之疑。美國財政部曾在1988年將台灣認定為匯率操縱國、2016年4月、10月以及2017年4月,則將台灣列入觀察名單。不過,台灣自2017年下半年被移出觀察名單後,到今年1月止都未被納入。然而,按美方統計,2019年台灣對美順差達230億美元、經常帳順差占GDP比率大約10.5%,已符合其中二項,今年很可能會被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
台灣不應該當冤大頭
筆者以為,台美關係不會因美國衛生部長來訪而升溫,川普只是把台灣當作美中博奕的活棋;而阿札爾一離開,中共解放軍隨即宣布台海軍演,似乎有警告的意味,也平添兩岸緊張關係。
坦然言,台灣要與美復談TIFA,或未來進一步簽署FTA,勢必會遭美方獅子大開口,如要求大量採購武器、開放美牛及含瘦肉精美豬、還有其他貿易上的開放。台灣在此威脅利誘下,能不讓利妥協嗎?看來,蔡政府「親美遠中」政策,要當心偷雞不著蝕把米。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