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27 四月 2022

今年3月,台灣考試機構通過修正案,自2023年起公務員考試不再考公文,並全面提升英文占分比重。4月,民進黨籍立委鄭運鵬稱,台考試部門應廢掉公務員考試中的文言文,認為「年輕人不應該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此前,民進黨當局已大量減少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古文比例,現在又聚焦於公務員考試,其「去文言文」導向或將加速台灣「去中國化」進程,亟待關注和警惕。

202203015818

「去文言文」目的何在

一、削弱同宗同源的文化歸屬。民進黨意圖通過「去文言文」導向來誤導社會輿論,在潛移默化中,削弱台灣民眾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逐步構建起台獨意識形態,進而樹立民進黨在台灣屹立不倒的根基。

台灣輿論認為,蔡英文當局的「去中國化」策略,是在維持兩岸現狀的幌子下,以所謂轉型正義來推動,並運用柔性方式,從理念上影響台灣民眾,試圖在話語體系上掌握主導權。這種或明或暗、剛柔並進的方式滲透性強、感染力大,如果不加以揭露和防範,久而久之,會將台灣社會置於集體非理性的危險中。

二、扭曲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自2016年上台至今,蔡英文當局以「去文言文」導向為切口,不斷抹除台灣社會中的中國元素,構建所謂以「中華民國台灣」為對象的新認同,進一步扭曲台灣民眾的身分認同,加速塑造分離意識。

2020年9月,深綠的台灣智庫發布民調顯示,62.6%的民眾認為自己僅是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僅占2.0%,雙重認同的比例占32.6%。而長期追蹤台灣民眾身分認同變化的政治大學,發布的民調也有類似的發現,截至2020年7月,高達67.0%的民眾認為自己僅是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僅占2.4%,雙重認同的比例占27.5%。這表示蔡英文上台以來,大肆推行「去中國化」的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蔡當局以台灣意識替代中華意識的後果,導致越來越多台灣民眾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對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造成嚴重傷害。

三、製造台灣社會的認知混亂。在「去文言文」導向下進一步推行「去中國化」,是蔡當局企圖扭曲事實、篡改歷史的一步棋:刻意忽視「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事實,構建以台灣為主體,面向東亞的所謂台灣史觀。

民進黨籍立法機構負責人游錫堃稱,「中華民族最早是1902年由梁啟超提出的」,在此之前「唐是唐國,宋是宋國,清就是清國,後來因為用中華民族,才變成什麼朝」。他還聲稱,現在講的中華文明在學術上稱為「東亞文明」,唐詩、宋詞等都是「東亞文明」的一部分,而台灣的文化是很多元的,「漢詩只是構成台灣文化的其中一部分,不是說念漢詩就會變成中國人」。

蔡當局向民眾灌輸的台獨史觀,不僅導致台灣社會認知混亂,也給日後進一步開展兩岸交流工作,尤其是兩岸青年交流增加難度。

四、挑起兩岸雙方的民意對立。民進黨「去文言文」導向看似只是文化領域的紛爭,實則是政治場上的角力,意圖從台灣民眾意識形態層面植入台獨思想。

2019年,蔡英文當局公開表態支持香港「修例風波」,蓄意鼓動分裂國家的行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蔡當局以防疫為名,單方面取消大部分兩岸直航航點,大幅縮減台灣民眾與大陸的往來。2021年5月,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爆發,大陸國台辦表達「台灣同胞急切期盼使用大陸疫苗,當務之急是去除島內人為的政治障礙」。台陸委會隨後宣稱,只要中國大陸不阻撓,「我們就可以更快速地從國際上取得更多可靠的疫苗」。

事實上,自2020年蔡英文開啟第二任期以來,民進黨抓緊以「大內宣」挑起兩岸民眾對立,使得兩岸民眾之間的誤解進一步加深,阻礙兩岸正常交往的人為因素不斷壘高,嚴重損害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

遏制去文言文危害的建議

針對「去文言文」導向或將加速「去中國化」的危害,我們必須採取有關對策,及時加以有效扼制。為此,筆者建議:

一、創新中華文化的傳播方式。一是建立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傳播文化正能量為基礎,創新文化的表達方式。二是重視台灣本土文化特點,制定因地制宜的傳播策略。兩岸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建立信任和增進瞭解,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構建適合台灣民眾的文化傳播體系。三是合理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增強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依託互聯網技術,使新型社交媒體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主陣地,吸引台灣民眾共同參與。

二、釋放文化交流的政策紅利。在台灣當局「去中國化」的背景下,兩岸之間文化交流離不開相關政策保障。一是設置台灣師生專項基金,鼓勵台灣青年來大陸讀書,激勵台灣學者在大陸從事教學、科研等工作。二是制定台灣資本投資優惠政策,拓寬台商在大陸的投資領域。遵循「給予保護,適當放寬」原則,合理制定優惠政策,推進兩岸經貿關係可持續發展。三是建立權威的交流機制和文化交流平台。整合現有的活動平台,推進具有權威性的交流平台工程建設,不斷擴大平台的規模和影響力。

三、拓寬兩岸文化的溝通管道。一是在尊重台灣同胞信仰的基礎上,加強宗教文化交流。二是提升體育交流的重要性,建立能夠促進文化往來、推動兩岸關係的體育體系。三是豐富兩岸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內容,全面提升文化交流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作者係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

週三, 27 四月 2022

俄烏戰爭引導出一個世界性的話題,台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其實這個話題應該是:台灣會不會被「包裝為」,或「設計為」下一個烏克蘭?帶來的問題是,如果民進黨走這條路,台灣是更安全還是更不安全?

202203015817

俄烏戰事背景下,美國不斷推進台海局勢惡化。除對台出售進攻性武器外,最集中的表現是,近期向台灣先後派出國會議員代表團。其中一項預定方案是由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在4月10日,《台灣關係法》43周年之際訪台。由於中國大陸強烈反彈,後改為4月14日由六位參眾議員結束對南太平洋公務的返程途中,來台「視察」一天。這是美國對第三號政治人物裴洛西沒有訪台所做的「補救」。

台灣對六人團有超常反應

民進黨當局對美國「六人團」做出的「超常反應」,也十分「搶人眼球」,值得推究。

其一,斐洛西微博曬出「新冠陽性」後,蔡英文做了跟進的部署,以「家宴上有親朋出現陽性」為由,進入自行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但幾天後,蔡英文立即「閃出」,當面向美國訪台團進行彙報。這是民進黨發出了他們想發的信號。

其二,台灣外交部稱,這次訪問團成員「涉及參議院預算、外交、國土安全、衛生教育、勞工暨年金、財政,以及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等重要部分,似乎這次不是來「安撫台灣民眾」,也不是給「民進黨當局找台階下」,而是美國要與台灣「全面對接」!試想,該團在台停留僅一天一夜,旅途勞頓,「工作效率」可想而知。此說顯然離譜。

國民黨智庫說,此次美國對台灣提出了兩件事情。一是台灣武器不夠、軍備不足;二是台灣人自我防衛意識不夠,要求台灣改變兵役制度。但這些要求美國人都已提過,民進黨還對此採取了應對措施,似乎不會為此來台老調重彈。不過,國民黨釋放這個資訊,反映出國民黨上層人士對美國勢力深度介入台灣政治的立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已預定5月中旬訪美)。

美團赴台目的是加強介入

筆者認為,事情需要逆向思考。美方此次赴台目的一定是單一,清楚和直截了當的。目的就是加強介入。

如果從民進黨一直對《台灣關係法》安全款項中,拜登政府是否對「嚴重關切」保持高度關注來看,結合俄烏戰事的不決,應該說,很可能是拜登政府對民進黨當局在美國印太戰略中扮演何種角色的「布置作業」。其他如「美台軍事關係深化」、「台灣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則具有「補缺作用」,「夥伴關係的加強」等則不過是包裝。

一個補充例證是,這次台灣所有新聞媒體,對民進黨向美國「彙報」的內容、美國的具體指示等,一概避而不談,而台灣外交部「披露」的資訊是:「這次來訪彰顯了,美國對台灣的關係仍然堅若磐石」。對如何才能使美台關係「牢不可破」,這重點完全不觸碰,可見所談內容的嚴重性。

拜登有其整體考量及目的

如果上述推斷成立,將產生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如果民進黨樂於扮演美國指定的代理人角色,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台灣是更安全,還是更不安全?從拜登政府對裴洛西訪台到改寫劇本所揭示的含意,本文提出一些看法:

其一,在俄烏戰事導致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不穩定,美歐與亞太有可能進一步走向分裂的局勢下,美國將越來越不掩飾其幕後角色的身分,同時也顯示,美國有可能朝選擇介入戰爭的方向發展。美國應對世界危機的方式是加強干涉,而不是減少干涉。

其二,美國的考慮是全局性的,總目標是繼續貫徹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保持有利於美國利益的「兩洋戰略」平衡格局。在印太戰略的方向,主要是維護「歐拜體制」。除傳統的加強與美國盟友的關係外,政策選擇之一就是將台灣問題進一步國際化,即烏克蘭化,由民進黨當局「對號入座」。美國議員團第一次訪台時,美國AIT主任莫健就說過,「美國會讓烏克蘭人民為台灣祈禱」。

其三,拜登政府並不打算與中國進行直接軍事衝突。但美國可以所謂的「台灣安全」為誘餌,將台灣與美國理想中的「代理人戰爭」進行勾連,以達到製造地方局勢不穩,對中國大陸進行極端挑釁,配合美國要求中國改變在俄烏戰事上的中立立場,繼續施壓等目的。這除了牽制中國大陸的發展外,還具有強化台灣社會的親美、懼美氛圍,影響台灣內部政治的作用。例如今年下半年台灣的九合一縣市長選舉。

其四,美國提供的選擇顯然有利於民進黨。民進黨為了繼續執政和獲取選舉利益,有可能鋌而走險。這已經在行動上有所表示:如民進黨當局近期對「自我防衛」概念的運用、太平島機場延伸問題、陸委會公開否定兩岸存在「九二共識」等,其大陸政策往極端傷害中國的方向發展。

台灣配合美國只會不安全

最後必須指出,美國在台灣安全上的所謂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已經告一段落。所謂台灣安全是為了欺騙和利用台灣老百姓。民進黨當局需要和唯一關心的是台灣的不安全。理由是:

其一,美國一旦越過中國的紅線,台灣這枚棋子必然要脫落。這對台灣來說,無疑是更加危險,而不是更加安全。

其二,俄烏衝突再次充分驗證,美國營造代理人戰爭的傳統謀略。基本特徵是,美國可以出錢、出武器,出僱傭兵、出資訊支援,扶持代理人參戰等,但絕不會親自出兵。這就是美國的「戰略清晰」。其他如出台租借法案,促使代理人將戰事持久化等,都是在「戰略清晰」基礎上產生的衍生品。民進黨當局用烏克蘭案例炒作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無疑是天方夜譚。難怪有人譏之為「除非民進黨成為美國的衣食父母」。

美國高層組團頻頻到訪台灣、民進黨推進台灣「獨立化進程」,已經緊逼危險邊緣。美國與民進黨當局之間出現的這種利益糾纏、不計後果,以台灣不安全為代價的相互利用關係,是地區和平的巨大威脅。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週三, 27 四月 2022

4月9日「美國之音」報導:4月7日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在參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詢問美軍參謀長聯合會議主席米利上將(Mark A. Milley),國防部將如何協助台灣阻遏中共解放軍的攻擊。米利答覆:「對中國最好的威懾,就是確保中國知道,如果他們要攻打台灣,那會是一個非常非常難以攻占的目標」,「美國有必要協助台灣自我防禦,不過對台灣最好的防禦是台灣自己做。」

202203015816

米利上將是現役美軍最高將領,從軍事層面分析台海危機,認為中共要對台灣動武可能是最後的手段。這說明台海危機已進入可能的預測,不是紙上談兵。

需先認清台海危機本質

中國歷史說明,中國對周邊地區首先考慮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用武永遠是最後手段。中共目前對台策略是以和平統一為主,但不排除使用武力。什麼情況中共一定會對台灣用武?一是台灣當局啟動「法理台獨」進程,二是外國軍隊進駐台灣,三是台灣內亂。以目前的情況,第一項可能性高,第二及第三項的可能性低。

台海危機的本質,是美國與蔡英文政府共同對中共挑釁所導致。若想台海和平,美、台不要逼中共做出致命的決定,不計任何代價統一台灣。

美國之音還特別提到,4月3日美國《外交政策》介紹兵棋推演的主要設計者塞賓斯基(Jeremy Sepinsky),以及作戰規模與整合小組成員裴(Sebastian Joon Bas),將兵棋推演設定在2030年,預測台海危機的可能結果,但雙方皆損失慘重。主要的論點是美國大量軍備援助台灣,大陸要打羸這場戰爭,除了用飛彈、戰機、轟炸機外,必須要派出數以千百計的登陸艇運輸部隊到台灣西海岸,但中共海軍及登陸艇會被超級高音速導彈摧毀,解放軍不一定會羸。

美軍在解放軍攻打台灣的兵棋推演中可能會失敗,但軍事規劃者可從失敗中學習,因此兵推輸給解放軍,反而有助於美國在戰爭中羸得勝利。不過,依筆者看,美國的軍事專家對於兩岸作戰思維,似乎還停留在二戰諾曼第登陸時期。

大陸會採不戰而屈人之兵

兩岸若發生戰爭,中共會採「不戰而屈人之兵」。國台辦在今年3月已提出警告:「勿謂言之不預」,若民進黨推動「法理台獨」的進程不停止,中共中央會做最後警告,若民進黨「法理台獨」進入公投,中共中央會發表「絕不坐視不管」,到那時戰爭已無法避免,時間即由中共中央決定。

台海危機進入最危險時刻,會有戰前預警時期,中共將預告軍事演習,至少30萬部隊進駐福建,另有30萬後備部隊在廣東,浙江及江西。戰機、轟炸機、集結福建、廣東、浙江、江西;二炮部隊(包括火箭炮)進駐福建;戰艦(包括潛水艇、航空母艦)部署東海、台灣海峽、南海。此時美國定會出面,要求民進黨當局撤銷「法理台獨」進程,因它觸犯了中共紅線,美國不願被拖下水。

如果2028年主張台獨的民進黨還是執政,依據美方的兵棋假設,2008-2030年中共可能會對台用武。中共除宣布在台海軍事演習,並宣布封鎖台灣,所有外國船隻不得進入台灣港口。此時台灣會面臨石油、天然氣、煤炭的進口問題,台灣的儲存量最多14天,糧食短缺也會有危機。

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心理戰

在心理戰方面,中共將會宣布30名台獨首要戰犯,以及至少300名台獨戰犯,同時宣布外國政府在台僑民可以用民航機撤僑。台灣居民願赴大陸者,大陸會接納台灣部分居民,在戰爭結束後,再重返台灣。若台灣居民願赴其他國家,也可在一定時間內搭乘民航機出境。

美國在台僑民粗估約68,000人(美藉華人占三分之二),在台灣被封鎖前,至少有2萬人會自費搭機返美,另外需美國政府協助撤僑的約4萬餘人。此時台灣人心惶惶,至少會有數百萬人想要離境。

第二階段是以戰逼降,一是對民進黨進行心理戰,二是對國軍進行心理戰。結果要看民進黨及國軍如何回應。如果此時民進黨仍想依賴美國援助打仗,台灣不是烏克蘭,烏克蘭土地約60萬平方公里,台灣约36,000平方公里,烏克蘭有戰略縱深,可以空間換取時間,而台灣沒有縱深,只有120多個軍事、國安據點,在三天之內用點穴戰術,所有軍用機場、軍港、飛彈基地,各軍種軍營,雷達站,石油、天然氣庫槽,發電廠,通訊基地,總統府、行政院、橫山指揮所、空軍作戰指揮部、國防部、三軍司令部,皆會被導彈,精密導彈及火箭炮(目前福建有一千多個火箭炮發射器,每一發射器可裝8枚矽片火箭,射程480公里)所摧毀。

大陸也會同時被國軍在第一時間反擊,但相對有能力可以承受。也會跟俄國在俄烏戰爭一樣,遭受美國及其盟國全方位的制裁。三天後,國軍的導彈基地、軍機場、雷達站、軍港已被摧毀,戰機無法起飛降落,軍艦被毀或無軍港可進,進行補給,台灣已無反擊能力。

台灣可避免走上戰爭之路

兵臨城下後,要看民進黨政府決定要戰,還是要降。民進黨政府可選擇投降,但條件在中共方面操控;倘選擇打到底,要考慮台灣民心支持度及國軍士氣,武器補給後續問題。鳥克蘭邊境有數千公里,容易獲得境外武器補給;台灣四面環海,倘環島海域皆被中共封鎖,無船隻可進出台灣港口,美國軍援武器如何抵達?

戰爭無情,只要民進黨不再做挑釁中共紅線的舉動,兩岸間仍可和平相處、和平發展。美國為其本身霸權利益遏制中國,台灣應採取等距離戰略,以免陷入戰火。

美國最高軍事將領在參議院殿堂上,正式討論台灣可能面臨戰爭的危險性,吾人不能不警惕!筆者以上將台灣面臨戰爭的可能性用理性推斷做了分析,可能還不夠周延成熟,為了台灣2,300萬人生命福祉,期盼台灣朝野、兩岸問題學者及軍事專家做更深入的探討。

(作者係前海基會副秘書長)

週三, 27 四月 2022

近一個月來,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升溫,指揮官陳時中針對基隆發給民眾快篩試劑,說這是「類普篩」。可是,明明就是普篩還不承認?陳時中究竟是用「醫學專業」在處理疫情,還是在操弄「政治話術」?

202203015815

民進黨在提名人選時,民調支持率是重要的參據。陳時中一直很想選市長,也因此絕口不提普篩,為的是要維持大家對指揮官的信心與信任。

其實,德國早在2021年3月就批准自主快篩,印度、日本和南韓也在同年5、6月之際允許民眾取得快篩包。所以,技術上,台灣也自然可以自主快篩,但陳時中為了維持自己「至高無上」的抗疫指揮官形象,怕快篩包進口台灣,他就淪為凡夫俗子,顯現不出他的厲害之處了。

但是,政治人物造神是要付代價的。有人說:政治就是一場交換。回顧去年疫情大爆發之際,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即表示:「5月11日到6月7日共有296死亡個案,其中35位到院前死亡,占11.8%」。可以說,這296死亡個案就是「指揮官」陳時中,邁向「參選人」陳時中所要付的代價。

甚至,隨著單日確診數破千後,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台灣疫情的威脅;但隨著年底地方大選的腳步接近,台灣的選情也逐漸加溫,因此出現了手段「清零」、目標「共存」等政治語言。但防疫可以這麼政治嗎?

近日一位正在拼初選的民進黨市議員參選人說:「不公布足跡」是怕民眾以為不公布的地區就是安全的。不過,現在明明單日確診數都已破兩千了,中央及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作為,怎麼還會讓這名參選人認為政府採取的是「清零政策」?難道他與疫情指揮中心在「唱雙簧」?

更令人氣憤的是,民眾幾乎買不到快篩,陳時中卻說:自主應變。是「自己看著辦」的意思嗎?陳時中為了自己能被提名,什麼話都說得出!什麼事都做得來!台灣的防疫工作哪裡有超前部署?連身為專業醫師的陳時中,為了選舉,也寧願自甘唾棄自己的專業。這不僅是可惡,也是可憐!

台灣民眾面對疫情的期待是:政府要以理性與科學面對防疫與抗疫,而不是將疫情操作成選情的「騎牆」作法!若有人將個人的選情,建築在攸關大家生命之上,那天地也不容吧!

(作者係資深政治幕僚)

週三, 27 四月 2022

年底的地方首長選戰,對國民黨已有危機四伏之狀,其中最關鍵的戰略高地必然是台北市,蔣萬安出戰似乎已成定局,因身分特殊,想要以迴避棘手問題的方式,騙取中間選票似乎絕無可能,他應該勇敢面對敵人的攻擊,用力回擊,小仗大打,打出全黨氣勢,外溢全台。

年底台北市長一戰雖然只是地方執政權之爭,但因蔣萬安身分特殊,必然會引爆蔣家的話題,這又會牽動中正紀念堂的前途,乃至於對兩蔣執政的歷史定位及國家認同等問題,由此可能將延伸到兩岸議題。一言以蔽之,此戰關係到國民黨的命運與台灣的前途,其勝負關鍵的焦點與支點在於蔣萬安的表現。

面對這種尖銳形勢,蔣萬安不能妄想委曲求全可以取勝,以致投鼠忌器,反而必須認清事實所涉及的格局,小仗大打,力求效果外溢到其它縣市。若是蔣錯誤理解「理性」概念為溫和,空想自己都說不清楚的「中間選民」選票,打不出有力道的外溢效果,反倒會變成大仗小打,氣勢鬱結憋屈,必會傷害國民黨與自己的選情。蔣要看清客觀形勢的需要與必然,才能精準有力、不犯錯誤地出招。

贏面依然居大,但有危機

根據《ETtoday》4月14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在「三腳督」的情況下,不論民進黨派陳時中、陳建仁或林佳龍出戰,蔣萬安都能贏3-6%左右,而黃珊珊的支持度都在20-21%左右,位居第三,蔣基本上還處於穩定領先的局面,但其支持度自去年11月迄今小幅走低,領先幅度縮窄(見下圖)。

202203015813

蔣萬安若要從綠營手中搶奪選票難度頗大,與黃珊珊之間的競爭才是勝負的關鍵所在。若從年齡分布來看,蔣在40歲以上以明顯的優勢領先黃,年紀越大領先差距越大;在40歲以下,則是黃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年紀越小差距越大。

年輕與帥氣是各方所愛,年輕帥氣「軟男」比50多歲的婦女黃珊珊還抓不到年輕人的心,原因只能出在蔣太「軟」,處處想討好,無法爭取到立場鮮明且勇於開創的年輕人。

模糊焦點,投機失分

4月8日,蔣萬安主動表態,「未來中正紀念堂應升級、轉型為台灣建設紀念館」。他顯然試圖以抹去焦點人物蔣介石的手法,討好空洞概念中的「台灣人民」,投機的結果是民進黨不領情,國民黨內砲聲隆隆,兩面不是人。

4月9日,蔣萬安表示,「若有人刻意藉由園區轉型操作意識形態、社會仇恨對立,根本不值得一談」。如果存在「操作意識形態、社會仇恨對立」的具體事實,應為重大惡行,怎麼會「不值得一談」?不談清楚,只想以空洞的「意識形態」概念、「社會仇恨對立」的籠統指控套到民進黨頭上,人民如何認知且同意?

蔣萬安應有清楚的論述,而且應該知道,凡是人就有意識形態,但有好壞之別,全面否定意識形態的作用,就是否定自己,陷自身於無法合理論述的窘境,也必然會挨打。

202203015814

沒抓住歷史核心論述無力

蔣萬安4月15日再度表示,「中正紀念堂是所有台北市民共同的記憶,也是歷史的一部分,絕不容許任何政黨、個人、少數官員片面決定如何改變」;他之所以提出轉型「台灣建設紀念館」議題,就是要正面迎戰民進黨藉由「威權」,汙名化兩位蔣總統的錯誤評價。但蔣要知道,「中正紀念堂」不僅僅涉及「台北市民共同的記憶」,而是貫穿整個中國近代史,這個歷史向量力還在延續。

蔣萬安還說,「故總統蔣中正過去守護中華民國,將台灣建設成反共基地,故總統蔣經國接續建設台灣,晚年推動民主化」。蔣說此話,同時曝露出膽氣與對歷史認識不足的大問題。

「蔣中正過去守護中華民國」,實際上就是保全台灣人民生命財產,當年若不是蔣介石坐鎮,今天在台上張牙舞爪、恣意妄為的政治流氓,根本無法出生或存活不了,這應該放膽大聲地說。《中華民國憲法》若不是蔣的堅持,不可能制訂施行,蔣建設台灣不僅止於「反共」,而是開始落實憲政與地方自治,這是歷史上中國人民開始自己管理的創舉,這不是民主的開端,是什麼?

至於蔣經國,他是在這開端的基礎上加以深化,並留下了民進黨今日到處吹牛的「護國神山」台積電與台灣半導體產業。

別落入「以今斷古」誤謬

媒體人蔡詩萍以「蔣介石過世的『帝王駕崩儀式』,到中正紀念堂的『帝王之陵寢』」的文句,論斷蔣介石與中正紀念堂,主張「蔣家評價要回歸民主價值」,蔣萬安可能受到這類媒體人說法的影響。

蔣介石逝世當年,官方媒體確實用「崩殂」描述,有帝王的味道,但蔡詩萍應有基本常識,「陵寢」是地宮與地面供人祭祀的宮殿建築的加總,同時是存放帝王屍骨的地方,中正紀念堂哪裡有「地宮」?哪裡有供人祭祀之處與屍骨?簡直胡說八道!

評價兩蔣,必須首先回歸歷史的事實基本面,才能談其他,沒有事實的基礎都是臆說空論,必然會不負責任地誣罔古人,也成了民進黨的側翼或跟班。

以今天的民主標準去論斷兩蔣,就是「以今斷古」,好比是要法律要溯及既往,就是偏離歷史事實與條件的錯誤論事方法。對威權時代的論斷,當然可以用時代需要進步的眼光批判,但首先要考慮到當時的歷史條件。如果迂腐武斷地拿民主價值論斷,今天台灣很多的民主價值都是錯的,落後德國不知多少年,何況,今天台灣的民主,豈不是來自兩蔣的奠基?

若真想反省總結威權時代的教訓,必須忠實地回歸歷史。只有誠實地面對歷史功過,才能有真相;有了真相才能有令人服氣且持續站得住腳的反省。

兩蔣雖都犯有不少歷史的過錯,但其功業在中國史上是禁得起考驗的,蔣萬安應好好補充歷史知識,才能心安氣定,不受膚淺的論點擺弄,並且爆發強大的戰鬥力。

創意要具體才能搶大票倉

除了妥善處理兩蔣議題之外,蔣萬安必須提出日後台北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思路,作為號召台北選民支持的綱領。

媒體報導,蔣萬安的市政白皮書將以創新為主軸,兩大政策訴求為:加速推動都市更新、將北市打造成大型新創實驗場域」。

「創新」是一個多面向的複雜概念,容易陷入天馬行空,脫離現實,易受質疑攻擊。對都市更新,不如舉出特定區域將以何種模式、在何時以前完成更新。創新首先涉及的是創意,是心理素質的展現,「大型新創實驗場域」似乎只是進行實驗的地段區域,不能保證真有創意。創新應從自己做起,蔣不如先把自己翻新台北市的創意說清楚,別只空洞地說「創新」。

台北市人口逐年減少,一言以蔽之,就是台北市已不適合人居。這有環境不良與生活品質不佳等因素,品質不佳必然是多面向的,其中最明顯的是弱勢者難以承受高房價、高房租與高物價。蔣萬安應先在解決這三高上展現制度上的創意。

蔣萬安要清楚,民主選舉一人一票,貧富貴賤均等,但勞苦貧困大眾遠遠多於富貴菁英,是真正的大票倉。政見必須具體提出可以滿足勞苦貧困大眾生活需求的創意,才能提高勝率,而這創意必須參考納入社會主義的精神。若再走李登輝以來的親財團路線,必失人心,也會令自己的年輕優勢黯然失色,反成負擔。

應主動要求國民黨改革

國民黨明星級人物近半年來星光逐漸黯淡,除了迷信不表態、不沾鍋、處處打高空可吸引中間選民,以致令人漸增反感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國民黨的形象持續敗壞使然。

蔣萬安應該在政見中明確表示,一旦當選市長,將運用自己的影響力,促使與幫助國民黨進行真正的民主改革,展現勇於改革的理想性,必能擄獲不少年輕人之心,不負自己的年輕身分。

蔣萬安應該認識到,台北市長一仗不止涉及台北市,還關係到國民黨與台灣的前途,必須旗幟鮮明地拉大台北市長選戰的格局,站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指出未來的願景,做一個可以打出外溢效果的藍營青春大母雞。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評論員)

週三, 27 四月 2022

沒有2022,哪來2024?政治權力魔戒之爭,不僅發生在國民黨,民進黨的派系鬥爭也越鬥越兇。打著小英招牌的英系人馬,正在政商圈大張旗鼓地出沒。他們主動出擊使英系成形,不僅劇烈撞擊民進黨既有的派系生態,也將影響到2024年後的台灣社會。

202203015811

為迎接後小英時代而奮戰

隨著蔡英文任期倒數計時,民進黨內各派系的角力、爭奪地盤漸趨激烈。以「御林軍」自居的英系,打著蔡英文的旗號積極擴張勢力,不論是大動作插旗年底縣市長、議員選舉,或插手鏡電視的高層人事,或如高端疫苗的政商勾結,都引起黨內其他派系側目。

英系人士不諱言,作為挺英派,過去總是「相忍為蔡」,但面臨「後蔡英文時期」,各派系都在拓展版圖,英系當然也要走出自己的路,必須在年底地方選舉展現「肌肉」,鞏固在黨內的影響力。

英系成員近來採取行動,多少有自我補償的心理,以及對「後蔡英文時代」來臨的生存危機感。在自我補償方面,英系成員覺得自己為了「主子」,相忍為國了六年多,更別說有些人從蔡英文接任民進黨主席,就開始跟在蔡旁邊勤勉任事、出謀獻策,為了老闆的前途,過去不敢在政商勢力有所擴張,如今在一個時代即將結束時,好歹也該領些紅包或紅利吧。

再說,蔡英文在政商事務上,標榜「不沾鍋」、「不理睬」、「不介入」的三不主義,只專心經營自己的政治前途,這讓許多扈從她的幕僚們及政客、商界人士,開始憂心蔡任期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是否也象徵著他們因英系的庇蔭而掌握到的政商勢力,將因蔡下台而沒落衰退。這也正是英系隨著2024的即將到來,為求自保而逐漸成形,從一個名詞逐步走向派系化的緣由。

英系人馬正在集結中

被「小英之友會」視為「永遠的秘書長」、同時也是「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的洪耀福,最近在「總統與全國各縣市小英之友會春之宴」上,和全台「小英之友會」的成員們約法三章,一是幫蔡英文贏得2022年地方政權;二是為了延續蔡英文的執政路線和價值,要讓2024年繼續綠色執政;三是對2024年支持的總統人選,「小英之友會」沒有個人意見,「總統支持誰,我們就支持誰!」,這番講話獲得現場一致熱烈鼓掌通過。

最近因「鏡電視」弊案出頭的洪耀福,一席話,無疑宣布了「英系」的派系化、檯面化,也預告英系將在2022、2024兩場大選中扮演關鍵性角色。其中最讓人矚目的是,「小英之友會」正式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擔任總會的「榮譽總會長」,並由蔡英文到場頒發聘書。

陳建仁已經是走下政治舞台的專業人士,但是這幾個月從加入民進黨開始,就一直被媒體刻意炒作,甚至宣傳為民進黨的第一強棒等等,如今被正式邀請擔任榮譽總會長的頭銜,這項活動又刻意未邀請賴副總統出席,無疑是在向最近聲望極高的賴清德叫陣。蔡英文與賴清德的過往恩怨人盡皆知,陳建仁應該是代表這場政治恩怨的延續。

英系擴張已是現在進行式,在縣市議員層級,英系不惜與長年的盟友「正國會」鬧翻,也要在雙北市大舉提名;縣市長方面,英系除了原有的高雄市、嘉義縣,台南市長黃偉哲最近也投向英系懷抱。此外,攸關地方民意代表提名的縣市黨部主委,也到處可見英系積極挺進的決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兵家必爭的台北市長,英系一方面力薦衛福部長陳時中,另方面又不斷釋出陳建仁是參選北市「活棋」的風向,其目的就是要牢牢將首都大戰的「門票」掌握在手。如果英系拿下台北市,嘉義以南的縣市又能有所斬獲,即使蔡英文卸任,英系在民進黨內的影響力反倒會有增無減。

202203015812

小英的意願決定英系前途

英系雖然稱之為英系,但過去十多年中,從蔡英文開始掌舵民進黨、參選政治職位以來,不論是選舉或執政後的權力分配,蔡英文並沒有特別厚愛英系,「這一點黨內各派系皆知」。也正是這種權力的失落感,讓這批自許為御林軍的人難免悵然若失,甚至有危機感,他們最近重整兵馬,準備在「朝代尾」衝鋒陷陣,以免改朝換代後失去在政商版圖的勢力。

尤其,在野黨太弱,讓台灣成為民進黨「一黨獨大」的現況,依目前態勢來看,2024年民進黨的總統人選,代表新系的賴清德出線機率很高,先不論屆時陳建仁能不能發揮領先群倫的效應,一旦英系在2022地方選舉獲得佳績,賴清德與新潮流面對2024,自然必須「高度尊重」英系的意見。屆時黨內「新潮流獨大」之局,勢將會受到英系的牽制。

然而,英系能不能真的成為派系,甚至在政治圈內展現政治實力,還在於蔡英文的個人意願;終究挾著不低的民意支持度,蔡英文在「後蔡英文時代」仍會有她個人的影響力,但英系能否長存,則要看小英的企圖及意願了。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三, 27 四月 2022

年底的九項公職人員選舉越逼越近,各政黨也開始提名工作,其中以縣市首長的提名牽動的面向最廣,因為百里侯之爭涉及地方政治資源的分配,當然是各方人馬競逐的焦點。而且百里侯通常會影響到下屆總統選舉的票源,因此各政黨對縣市長提名工作無不特別重視,但也因此經常搞得雞飛狗跳。

20220301589

民進黨屏東初選競爭激烈

3月,民進黨屏東縣長黨內初選,是以民調成績為提名依據,這是因為屏東縣是民進黨的鐵票區,贏得提名,就等於當選下一屆縣長,因此三位立委爭得頭破血流,毫不客氣。經過一番搏鬥後,現任縣長潘孟安所極力推薦的周春米拔得頭籌,因此也十拿九穩地準備年底大選。

這場黨內競爭過程,就算沒搞到魚死網破的程度,但也搞得雞飛狗跳,尤其派系之間的壁壘分明、刀刀見骨,即使輸的兩位立委最後都表現出不錯的風度,但檯面下的恩怨可是極難化解的。由此例可知,民主政黨內的競爭是很正常的事,所以重點不在競爭,而是競爭的規則和黨內的競爭文化。

國民黨缺乏良性競爭文化

說也奇怪,國民黨這個號稱百年的老黨,組織健全、黨員眾多,過去資源也最多,可是卻一直建立不了黨內競爭的文化。一旦出現競爭,立刻想法子消除競爭,而且還經常指責不獲青睞的競爭者「破壞黨的團結」,就好像挑戰者是存心找麻煩,所以非得消滅不可。結果造成被開除的地方實力派,不是改投民進黨,就是私下拆國民黨的台,朋友不見得越交越多,敵人卻是與日俱增。

就以桃園市為例。羅智強突然跑到桃園宣布競逐市長,打亂了黨中央的布局,但黨章或黨內選舉辦法並沒有禁止這種行為,在此情況下,黨中央唯一能做的事應該是依據辦法進行初選(不論是哪一種初選方式)。就算朱立倫對人選有個人喜好,用間接方式暗示地方也就行了,有必要以黨主席之尊,跟羅智強對嘴嗎?以上駟對下駟,划得來嗎?

更要命的是,秘書長黃健庭先說羅智強「很弱」,又在羅於個人臉書宣布辭黨副秘書長時,跳出來補一刀說:沒看到書面辭呈。別忘了,在朱立倫批示辭呈前,羅智強還是副秘書長,也是黨中央團隊裡的一員,主席和秘書長這麼明刀明槍地修理自己團隊的成員,是嫌國民黨票太多,還是怕自己形象太好?

從此例不難看出,從過去到現在,國民黨一直沒學會如何處理黨內競爭,以前是慣用高壓方式消除黨內競爭,現在則是乾脆讓矛盾直接檯面化,甚至還打群架給大家看。但是,民進黨在打完黨內群架後,還可以一致對外,國民黨在內鬥後則是遍體鱗傷、四分五裂。從當年的新黨、親民黨,再到李登輝的台聯,沒有一次例外。

黨內初選制度經常被批評

很多人因此怪罪黨內的初選制度,認為初選制度不僅破壞黨的團結,而且還給其他政黨搞破壞提供了管道。這種說法確實有一些道理,而且,實務上也的確觀察到一些弊病,所以後來幾個政黨又紛紛放棄所謂的美式政黨初選制,也就是黨員直選制,幾經嘗試後,就改採了現在民、國兩大黨所用的民意調查制。

最近十年,這兩個大黨幾乎都是用這個辦法進行黨內提名,可是仍舊弊端叢生,其中爭議最大的是,對手政黨往往會運用民調來影響提名。最常見的方法是,在接到民調電話時,故意表示支持對方最弱的對手,以利於己方。再來就是民調作假和民調技術上的誤差,例如市內電話的抽樣準確度一直遭到質疑,就算改成手機,也還是有同樣的質疑,至今都還沒有一種能令各方滿意的民調模式出現。

更何況,民意調查的目的本來是為了提供研究者,了解選民投票行為的趨勢變化,從而預測選舉的結果。它是一個線性的動態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點的靜態數據,結果卻被運用為一個特定時段(一般是三天)的數值比較。更怪異的是,競爭者的數值差距經常不到1%,而正常的民調誤差值大概是小於3%;以一組在誤差範圍內的數值來決定輸贏,看在統計學者的眼裡,不知道是該笑還是哭!

202203015810

黨主席千萬別跟選手吵架

其實,最完美的提名制度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制度都是適用者接受的結果,所以它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也就是說,只要使用這個制度的人願意遵行制度,大家也都接受這個制度所產出的結果,該制度就是可行的。就像前述所提的民調制,雖或有點奇怪,但行之多年,大夥也就見怪不怪了。

再來就是民進黨為增加初選提名制度的彈性,這次提名也因地制宜,對不同縣市選區採取不同提名制度,例如屏東縣因為競爭激烈所以採民調制,但在其他縣市則用其他辦法。這種彈性處理辦法雖遭到輿論批評,但也有其功用,重要的是,必須在競爭開始前就公布辦法,而且不能再隨意更動,如此即可降低其負面作用。這個彈性作法當然也不完全理想,但仍可供國民黨參考,總比黨主席直接跟比賽選手吵架,要高明多了吧!

(作者係師大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週三, 27 四月 2022

裴洛西是美國第三號政壇人物,原準備4月10日來台訪問,但很「不幸」地在7日染上了Omicron,不得不推遲來台日期,然而,有多少人對裴洛西這推遲訪台的理由,不會打上一個問號?訪台見諸媒體當天,中共外交部提出嚴厲警告「一切後果由美方承擔」,美國應嗅出了中共所呈現出一片「多說無益」的肅殺之氣。

20220301588

俄烏戰爭打得正酣,裴洛西此時訪台,造成兩岸情勢陡升,引起戰爭,美國顯然無法兩面作戰,對台而言當然是不利的。

不知道裴洛西此行是自己的意見?或曾與白宮磋商過?還是白宮主動授意,臨行前又改變訪問路線?應該是後者成分較大,但無論如何,白宮有無授意,都是最笨的一次台灣牌。

去年初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曾要訪台,消息傳出造成中共強烈反彈,最後被迫取消,這次裴洛西在中國大陸的壓力下又中途而廢。為什麼美國政客老是記不得教訓,一再犯錯?

更令人駭異的是,在裴洛西染疫的同時,蔡英文也因家人確診須在官邸隔離。兩人同時因疫喊卡,其中必有奧妙。裴洛西染疫,可解讀是美國不能再切香腸;而蔡英文居家隔離自我檢測,未見御醫進入官邸於一旁緊急待命,對一個攸關國家安全的領導人,草率得是不是太離譜?

在美國人眼裡,台灣就是中美代理人戰爭中最好的代理人,聽話、給錢買武器,比烏克蘭無償援助還高一等,美國何樂不為?台灣面臨的慘況想必勝過烏克蘭。

蔡英文宣布居家隔離後不久,台灣防部即對外宣布,拒絕買第二座長程預警雷達、舊艦、阿帕契及黑鷹兩種直升機等四項軍購案,看來蔡英文是主動擺一次臉色給拜登看,這亦可解讀出為什麼裴洛西宣布染疫,蔡英文也要對外宣稱居家隔離。

據媒體透露,上次中共是派了軍機跟隨克拉芙特專機進入台灣領空,克拉芙特才只好在外海盤旋,最後返回。這一次裴洛西因病推遲是第二次,前次克拉芙特是在川普意圖製造選舉不成立,盲動昭然若揭,這次則是因拜登民調太低,將影響年底國會大選,才意圖冒險。換句話說,如果上一次克拉芙特仍一意孤行,兩岸可能就此開戰,這樣說來,這一次中共強力反彈,不也是一次台海危機?

我們要感謝這三位女士及時化解了兩次台灣可能面臨的災難,也要感謝Omicron;但蔡英文如是衝著裴洛西而來,這一次公開居家隔離的時機,會不會造成美國與民進黨之間的裂痕,使美國在年底大選打一次小孩子,讓國民黨像2018年贏得地方大選,我們等著看。

(作者係聯勤留守署政戰部前主任)

週三, 27 四月 2022

台灣最初推動兵役制度,美國是反對的,而現在卻找盡理由,逼著台灣恢復徵兵。而民進黨當局就如美國豢養的家犬,主人下口令,狗就跟著動,強迫青年入營,但民進黨可能犯下的政治錯誤,卻會讓台灣年輕人付出龐大的代價。

20220301585

台灣役男徵兵制度從1951年開始實施,當時美國駐台的外交人員強力干涉,以妨害經濟的理由反對台灣實施徵兵,不斷施壓行政院,要求無限期延後徵兵。

沒有想到過了幾十年之後,情勢轉變,2022年美國又認為台灣必須拿出自我防衛的決心,美國才能協助台灣,而且,台灣現在的軍事訓練役時間太短,美方透過各種管道敦促台灣延長兵役役期,甚至表示役男役期長短是美國觀察台灣防衛能力的指標。

回到1951年7月,那時台灣開始實施徵兵制,準備徵集15,000名役男入營服役,依據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第一期徵兵撥補辦法實施細則規定,各縣市第一期徵兵撥交日期為8月10日至31日,各縣市在指定日期應將規定徵兵額,悉數撥交各軍事單位,再由國防部會同省府各單位,組成徵兵督導組,分赴各縣市督導。

最初在台灣實施徵兵的背景,是從大陸撤退來台的部隊,連年征戰,部分人員年齡漸長,要補充青壯人力,應付不論是反攻大陸,或是防衛台灣的軍事人力需求。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半世紀,留下戶籍制度讓當時國府決定推動徵兵有所基礎。

美國強烈反對建立徵兵制

1949年國府遷台後,美國仍對與中共建立關係抱有期待,美國大使館未隨國府遷移台北。原先就派駐台灣的美國領事館只有一名代辦藍欽(Karl L. Rankin),他因代表美國政府,權力很大,不問青紅皂白地橫加干預台灣徵兵,他以影響台灣經濟及財政為理由,阻止行政院推動徵兵制。

根據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1951年7月31日,美國駐台北領事館代辦藍欽寫信給外交部長葉公超,表達美國反對台灣實施徵兵的態度。藍欽在信中表示,台灣實施徵兵,沒有事先徵詢美軍顧問團的意見,美方非常嚴正地看待台灣徵兵15,000人,政府必須想辦法控制軍事與民政支出,這是國務院對台灣提出的要求。

藍欽說,中華民國政府的經濟部門正與美方合作,設法縮小政府預算赤字,這已經影響到台灣的財政健全,因為這個理由,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William C. Chase)才會對參謀總長周至柔表達,反對在現有武裝部隊之外另行徵兵。藍欽表示,徵兵耗費政府龐大資源,國防部沒有事先與美軍顧問團徵詢意見,實在沒有理由動員徵集這些新兵,他別無選擇,只能要求葉公超說服行政院,無限期延後徵兵。

就在美國干預台灣實施徵兵的隔日8月1日,蔣中正總統知道後,在他的日記上用「痛憤」二字描寫他的心情,根據「蔣中正總統大事長篇初稿」,1951年8月1日記載如下:

「自記,到國父紀念月會後,得悉美使致私函於葉部長(葉公超),責我政府對其國務院22日緊縮財政配合其經援之照會未覆,反發令徵兵,要求我撤消此命令之意,殊為痛憤。乃召集岳軍(張群)、辭修(陳誠)等開會研討,有主張展期徵兵者,此無異撤消命令,惡乎可?余決定不能改變命令,據理抗爭,否則今後政府不可為矣。并明告曰,美員如幼孩,若非其政策所決定如此者,則依理駁斥,彼亦順從也,惟最要提出證據,則更易折服矣。」

兵役縮短美國又施壓延長

台灣實施徵兵後,數十年來,台灣青壯男子除極少數外,都必須入營服役,儘管陸海空三軍的義務役士兵役期有三年與兩年之分,陸軍士兵又有陸一特與陸二特的三年與兩年役期差別,但除非身體有殘疾,一般男子都必須服兵役,這也曾經讓台灣儲備了龐大的後備兵力。

近年來,美方對台灣不斷施壓的目標,其實不只是兵役一年役期的恢復,更在於如何建立足夠的後備兵力。美國認為立刻動員後備兵力,可以以慢打快,拖延共軍在台的攻勢,爭取國際情勢的轉變,為了要有堪用與足夠的後備兵力,兵役必須延長,4個月軍事訓練無法培養堪用的後備戰力。

回想當初台灣推動徵兵制,立刻遭到美方干涉反對,沒人能想到數十年之後,台灣基於社會環境變遷,將兵役縮短為4個月軍事訓練役,美國又不高興了,它真是個非常難伺候的霸權國家。

20220301586

美國現要求台灣役期延長

美方許多年來,想方設法要台灣延長役期。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曾在2017年與立委餐敘時,向立委表達,台灣必須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當時在場的台北辦事處處長梅健華解釋,以色列國民服兵役,台灣卻採全募兵制,美方將此作為評估自我防衛決心的指標,在場的民進黨立委把4個月役期推給馬英九政府,其實募兵制是由陳水扁開始試辦,並非始自馬英九。

到了2019年一年一度的美國軍火商推銷軍火盛會-美台國防工業論壇上,許多美方人士又對我軍方代表表達兵役役期太短的疑慮。美方的壓力接踵而來,國防部應接不暇,只好先從提升後備兵力,直到今年才調整教育召集訓練方式,至於延長役期是在美方壓力下達成的共識,只待決定實施時間。

一位不願署名的上將說,卸任的美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多次到台灣擔任漢光演習觀察員,對於台灣的戰備整備,以及演習訓練的執行,知之甚詳,但對於台灣兵役役期逐次縮短,他甚表憂心。布萊爾告訴我方,役期縮短有如自廢武功,是令敵方稱心如意的大事。

另一位曾在陳水扁政府工作,熟悉美方事務的人士說,美方對台灣的兵役役期太短很有意見,主要是認為4個月無法訓練出合格步槍兵所需要的戰技,同時這也顯示台灣對台海情勢過於輕忽。不止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近幾年幾乎每次與美方人士接觸,美國各級官員都會問到役期的問題。

台灣兵役役期逐次縮短,是從李登輝任內開始的,陳水扁任內不僅延續了這個縮短役期的政策,還繼續縮短役期。而他們二人下令縮短役期的時間,都剛好在總統大選之前,因此與選舉有密切關係。馬英九任內延續陳水扁開始試辦的募兵制,由募兵營擴大為全軍的募兵制,才將兵役縮短為4個月軍事訓練役。

美國不清楚台灣戰爭條件

其實美國人根本沒有搞清楚台灣的戰爭條件。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烏國往西撤,縱深很大,西側接鄰許多友好國家,俄羅斯若夢想占領烏克蘭全境,那將是一場耗時、耗資源的戰爭,因為烏克蘭有縱深,空間可以換取時間,一如八年抗戰,日軍終至困在中國大陸的泥淖當中,難以脫身。

但台灣是個島,南北狹長,東西距離短,中間還有中央山脈分隔東西兩部。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台灣雖然不會像烏克蘭那樣,領土馬上受到對方侵犯,但台灣因為沒有縱深,一旦敵軍上岸,那就是「首戰即決戰」了,因為根本沒有拖延的時間,如果防線遭敵人突破,對方很快就可以抵達中央山脈的山腳下,將台灣分割南北,戰場若遭人分割穿插,接下來就很難繼續戰鬥,守軍南北不能呼應,只能獨立作戰。

20220301587

徵兵制不會帶給台灣和平

很多人不懂「首戰即決戰」的意思,這是因為台灣缺乏縱深的戰場環境使然,沒有縱深的戰場能打多久,沒有什麼比這個道理更淺顯易懂了。即便平日累積了數十萬後備兵力,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裝備、組織他們,都是個大問號。如果還要搞全島毀滅的城鎮戰,這就是政治野心蒙蔽了人性,全民受害。

台灣目前需要的不是窮兵黷武,而是經由兩岸談判解決如何實現和平統一。筆者不相信那些天天高喊「防衛台灣」的民進黨人,會有幾位在戰爭時陪著台灣青年上戰場。因此,台灣人民千萬不要為民進黨政府送命,恢復徵兵制度,徵兵制不過是美國人自私天真的想法,那將會犧牲台灣青年的未來。台灣人要享和平,就不要搞獨立,不搞獨立,台灣就有維持和平的機會。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三, 27 四月 2022

 藝人徐小可在網路直播時,憂慮自己家裡幼兒究竟有無疫苗可施打,批評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每天開記者會但卻只像是在「練肖話」。這句話意指陳時中盡講些沒有實際幫助的廢話,而陳時中在聽聞後,掩不住一向傲慢又威權的本色,回應「藝人不該對政府官員用侮辱的言詞」。陳時中提到「侮辱」兩字,其實是向「網軍錦衣衛」發出「動員戡亂」指令,徐小可隨即遭到網軍出征圍剿,終因承受不了壓力而含淚道歉!

20220301583

陳時中身為政務首長兼防疫指揮官,無法察納人民就防疫事項所提出的批評,讓我們再次見識到他欠缺民主素養。同時,這情形說明政府過去大肆宣傳的「民主防疫」,如同去年5月美國《時代雜誌》所報導的,只不過是「最擅於自吹」(most vaunted)而已。

罵官員狗官仍屬言論自由

閩南語「練肖話」的意思是「胡說八道」或「隨便亂講」,豈會是「侮辱的言詞」?且陳時中若自認,說他「練肖話」是「類侮辱」,何不提出「公然侮辱」或「侮辱官署」的刑事告訴呢?

台北地方法院曾於2012年做出一項判決認為,台北市永春都更戶彭龍三因不滿都更政策,而在網路發表「淫賤營建署」、「營建署的狗官聯合詐騙集團」等文字,但因「人民意見表達應優於政府名譽法益」屬於言論自由的範圍,故判決不構成犯罪。徐小可僅用俚俗語「練肖話」批評陳時中,也不過是讓陳時中「臉削威」,在社會的一般認知與理解上,難道會和罵「狗官」、「淫賤」一樣具有「侮辱性」?

何況,法院的判決還指出,涉及重大公益的事項,政府官員掌握統治權力,本就有承受公眾檢視甚至批判的義務,而不能隨便用刑責限制民眾。已故司法院大法官吳庚也曾在釋憲案提出的協同意見書中指出,「在民主多元社會各種價值判斷都應該容許,對於可受公評的事項,尤其是政府的施政措施,縱使以不留餘地或尖酸刻薄的語言、文字加以批評,也應該受到憲法保障。」然而,民進黨鞏固政權仰靠煽動民粹力量,憲政和法治規範都必須臣服退位,而陳時中表現出來的素養,不正是常見的寫照?

20220301584

陳時中是「類戒嚴」指揮官

4月15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從4月22日起,包含參與宗教遶境活動、不特定成員之旅行團、到健身房運動及進出特種行業等場所,都必須接種過三劑新冠疫苗。陳時中宣布此項禁令前,既未與相關業者事前溝通,對於此類限制人民自由與影響生計權益的事項,也未提出配套的補償措施。甚至於,推出此讓觀光旅遊業者大為動盪的禁令,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他也是從新聞報導中才得知。

缺乏民主法治素養的陳時中,因「超前部署」,擁有了乾綱獨斷與難以約制的權力,但依據行政院訂頒的相關規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二級開設」時,係由衛福部長擔任指揮官;「一級開設」時,則應由行政院長指派具領導協調跨部會的職務位階者擔任指揮官。然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疫情爆發之初,隨即由「二級開設」升級為「一級開設」,仍由陳時中擔任指揮官。

不僅如此,民進黨政權還強勢制定了「防疫特別條例」,空白授權防疫指揮官只要自認基於防疫,就可行使不受範圍及條件規制的獨裁權,以致經常侵害了人民的自由與權利。30多年前,兩岸軍事對峙的戒嚴時期,許多限制人民自由或權利的法律,尚且冠上「動員戡亂時期OOOO法」作為依據。但兩年多來的防疫期間,民進黨政權在「防疫視同作戰」的宣告下,自吹「民主防疫」有成的背後真相,其實猶如已進入動員戡亂的「類戒嚴」時期。

仍有法官堅守自由防線

過去偶見法官及檢察官抨擊防疫指揮中心違憲濫權,今年3月31日台南地方法院柳營簡易庭法官徐安傑,對林德旺等人去年在烏山頭水庫八田與一的銅像上,戴上五星旗口罩及嗆「日本人滾回去」、「台灣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等涉及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在裁定「不罰」的理由中特別「借題發揮」,指摘政府有悖人權的若干歧視行為。例如,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新冠病毒正式定名為「COVID-19」,但中央防疫指揮中心及政府官員卻仍使用「武漢肺炎」乙詞長達半年以上,以及辯稱數千名「小明」是因自己「做出選擇」滯陸,才無法返台與父母團聚,完全無視限制返台違反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徐法官在裁定書中還指出,有些言論難以進入言論市場接受討論與檢視,因每每被當權者認定係認知作戰,政府則選擇性揭露資訊,再因部分媒體自律使異見漸消失於無息,達其維穩之目的。裁定書中更附言;「當今台灣多數民意相較對執政者,監督在野之力度,顯悖於多數民主國家之運作方式或現象」。

此番話出自一位基層法官,似乎比配合執政當局「辦綠不辦藍」,即將擔任檢察總長的邢泰釗,更值得吾人敬重。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