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堅詩人于堅與台灣詩壇有兩個連結:1999年2月他在台北唐山出版社出版詩集《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五年後的2004年1月,他在雲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于堅集‧卷1: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此其一。其二,2015年,于堅和洛夫在四川緜陽縣第一屆李白詩歌獎二人同台演出,洛夫獲得首獎,獎金人民幣50萬;于堅獲提名獎,獎金10萬。
二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成為世界首強,無論在軍艦數量、總噸位數、科技或人員訓練方面,均為世界第一。構成美國海軍強大的戰力固與航空母艦有關,但航母周圍的護衛艦、驅逐艦戰力同等重要,其中伯克級驅逐艦是美國海軍的重要兵力。
新竹樂山雷達是台灣耗資最多、最先進、探距最遠的相陣雷達系統。它的前身是美國的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PAVE PAWS),曾於冷戰時期偵測到前蘇聯發射的彈道飛彈、洲際導彈。1980年代美國雷根總統曾致力推動建造600艘軍艦的大海軍計畫和星戰計畫,前者因預算太高而作罷;後者則在太空中獵殺敵方衛星、洲際導彈等,並衍生出由747客機改裝的空載雷射系統(ABL)。
許劍虹(下稱許先生)2020年11月8日在風傳媒發表的〈徘徊在合作與抵抗之間,加入日本帝國的台灣人和朝鮮人〉(https://www.storm.mg/article/3117326),引起一些讀者關心,筆者認為,儘管台、朝都曾為日本的殖民地,但他們之間存在諸多差異,硬要類比,恐怕有所不妥。
20多年來,台灣歷史課綱和文物的去中國化,或者說課綱和文物的「台灣/中國」二元對立化,其實是1990年代後期以來同心圓理論的拼圖過程。
12月13日,台灣社會一片平靜,但對岸卻年年隆重紀念1937年在中國首都南京被日軍殺害的死難者。發動南京大屠殺者,是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擔任上海派遣軍司令的朝香宮鳩彥親王(1887-1981)。他終於實現了其叔父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1895)在甲午戰爭未能攻占清廷首都北京的遺願。
導演李崗最近完成了《光計畫》紀錄片,不少國民黨人紛紛以包場表達支持。其實該片缺乏客觀史實考據,刻意扭曲許多事實,隱藏台灣獨立的意識形態。早年日本軍閥餘孽為國民黨政權編寫反共「光計畫」,這部以「光計畫」為名的紀錄片,則有美化日本侵略者,鞏固「一中一台」的企圖。
前兩年10月中旬,我從美國返台的時間較長,特別安排去綠島,看了人權紀念公園,並探訪了陳映真等政治犯曾經關過的牢房,心中無限感慨。
從歷史上看,劉永福在中法戰爭期間與法軍周旋,有出色的戰果;台灣割讓後坐鎮台南,領導義軍與日軍對抗數月,雖然被迫撤出,但兩次抗擊列強的表現讓他在歷史教科書占一席之地。當時部分台灣仕紳包括「思痛子」、吳德功等人,對劉未全力支援中部義軍,且最後倉促撤離台灣多有怨言;但清廷官員多能體諒他因資源匱乏、缺少援軍而敗退的立場,給予正面評價。
日前翻看老相片,發現1988年兩岸交流密集,有諸多個「第一次」,可謂開了海峽冰封40年後的「歷史先河」,對之後的兩岸交流交往產生巨大影響。筆者當時是《台聲》的美術編輯兼攝影記者,光是1988年就在北京拍攝了33項兩岸交流活動,在此挑出部分相片,與讀者分享33年前在北京城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