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二, 31 五月 2022

沒日前立法院長游錫堃及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在「《舊金山和約》及《台北和約》生效70週年研討會」上,提出「台灣絕非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地位未定論」,引發台灣社會及兩岸議論,有如一石激起千層浪。

202203015810

馬英九批評,國史館與立法院長竟公然宣揚「台灣地位未定論」,如果他們的這些說法成立,那中華民國過去70年在台灣的統治,豈不都是非法的嗎?一個執政黨帶頭否定自己對台灣統治的合法性,非常可笑;蔡英文應導正總統府所屬機關的不當作為。大陸國台辦則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批判無論民進黨當局如何篡改歪曲歷史事實、包裝台獨分裂圖謀,都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和法理事實。

「一黨綱兩決議文」相互衝突

民進黨政府要員公開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主要是因為民進黨的「一黨綱兩決議文」,本身就相互衝突。

「一黨綱」指的是「公投台獨黨綱」,其目標在追求藉公投建立台灣共和國,界定中華民國政府是外來政權、台灣尚未獨立、台灣不是主權國家;「兩決議文」分別是《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前者承認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台澎金馬、依憲法固有的國號為中華民國,主張台灣已經獨立、是主權國家,融合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等同於台灣主權獨立的意涵;後者則宣稱台灣應正名,邁向正常國家之路,應以台灣為國號,並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

事實上,台獨論述歷經「台灣地位未定論」轉向「已定論」,從主張依據公民投票程序建立「台灣共和國」,轉向承認「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也就是從界定台灣尚未獨立、不是國家,應宣布法理獨立、變更國號,轉型至台灣已經獨立、是一個國家,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

換言之,執政的民進黨在理論上已從「改變現狀」的反體制政黨,蛻變為「維護現狀」的體制內政黨。然而,民進黨在政治定位及屬性上,卻時常搖擺在「法理台獨」及「務實台獨」之間。弔詭的是,民進黨既已執政,為何又有政府要員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此不啻自我邊緣化,以及自我否定執政的合法性?試問若是「台灣地位未定論」言之成理,今日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豈不是「外來政權」?台灣若是是國際法上的「無主地」、「殖民地」或「託管地」,現在執政的民進黨,不是陷入「外來政權」的尷尬地位?「未定論」本來是傳統獨派爭取台灣主權獨立的論述,現反成了否定「中華民國台灣」之論。

台獨論述轉型與選舉有關

台獨論述的轉型往往與選舉政治有關,例如因應1992年國會大選,民進黨1991年提出《公投台獨黨綱》,宣稱要依據公投程序建立「台灣共和國」,此預設「台灣地位未定論」,認為台灣還沒有獨立,需要公投變更國號及宣布獨立。面對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1999年提出《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依據憲法目前國號為「中華民國」,倡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定位兩岸關係為「兩國論」。2000年陳水扁當選後,則承認中華民國,倡議「四不一沒有」、「兩岸政治統合論」及「未來一中」。

民進黨2007年曾提出《正常國家決議文》,宣稱公投制新憲、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及推動台灣正名,定位兩岸關係為「一中一台」、「一邊一國論」。但未因此贏得選舉。反倒是至少在表面上主張維持現狀的蔡英文,2016年勝選,她當選後公開主張維持現狀,會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

202203015811

「未定論」非黨內主流思想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宣稱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源自1991年《公投台獨黨綱》。而游錫堃原是正國會派系的精神領袖,在擔任黨主席時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主張台灣正名、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主張「一邊一國論」。因此,民進黨執政後,其從政黨員的政治言論,往往搖擺於「法理台獨」及「務實台獨」之間,這與黨內不同派系及個人,持守「一黨綱兩決議文」中哪一種文件有關。

現在兩位民進黨要員倡議激進的政治主張,其實並不符合民進黨黨內「維持現狀」的主流思維;即《台灣前途決議文》已經承認中華民國,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此決議文才是現在執政的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的指導原則。

然而,無論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或「台灣主權地位未定論」,其政治訴求都不符合中華民國憲政法理及架構,也背離了蔡英文所主張的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即使目前蔡英文界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兩岸應互相承認主權,但這並非立論於「未定論」。

總之,民進黨從政要員提出「未定論」,對民進黨統治台灣的合法性形成質疑,是一種自我矮化、邊緣化及自我否定的理論。它也會提供大陸當局軍事威脅的合法性,更可能成為其依據《反分裂國家法》,運用「非和平方式」處置台獨的依據。基於這雙重考量,「未定論」可以休矣!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週二, 31 五月 2022

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5月初表示,新冠肺炎確診高峰期預估到7月中下旬後可趨緩,屆時新冠肺炎可望從法定傳染病第五類「降」至第四類,而目前的防疫管制也隨之將降為一般管制。不少公共衛生專家和醫師認同這種說法,例如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第五類病人死亡後須24小時內火化遺體,嚴重侵害人民權益,故應調整為第四類。而亞東醫院邱冠明院長亦認為,基於第五類傳染病的急迫性,指揮中心才能以超越憲法的權力,動用資源,加速防疫強度。

20220301589

然而,《傳染病防治法》第3條明定,傳染病由「中央主管機關依致死率、發生率及傳播速度等危害風險程度高低」分為第一至第五類,故第五類的「危害風險程度」應該最低。而若兩年多來的防疫強度已「超越憲法的權力」,這要不是逾越法律之授權而便宜行事,就是該法遭誤用或本身存在矛盾,以致防疫期間的人民權利遭受侵害。

早該列為第一類傳染病

《傳染病防治法》第3條所定的第五類傳染病,係指「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傳染流行可能對國民健康造成影響,有依本法建立防治對策或準備計畫必要之新興傳染病或症候群」。但現今所了解的新冠肺炎,豈僅「可能」對國民健康造成影響?且執行了那麼多高強度的管制措施,還算是「建立防治對策或準備計畫」?

新冠肺炎在2020年1月15日被公告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當時衛福部對新興的新冠肺炎了解有限,認定「可能」對國民健康造成影響,應屬適法。但2月中旬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新冠肺炎定名為COVID-19,並進行全球性防疫,此時早就該將新冠肺炎改列為「危害風險程度」最高的第一類傳染病。

何況,同年1月下旬,政府即管制口罩出口,繼而全面徵用口罩,由政府以配給制專賣,限制商家自行販售。2月 25日制定公布並追溯自1月15日生效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既撥給政府8,400億的防疫特別預算,又空白授權中央疫情指揮官擁有獨斷的權力。這些防疫作為豈是第五類可做的「建立防治對策或準備計畫」?但政府為何不早改列為第一類呢?

誤解法律或慣於便宜行事

陳時中說,從第五類「降」至第四類,可放鬆管制程度,有些醫衛專業人士也認為第五類的疫情可能很嚴峻,故法律賦予最具彈性的防疫權限,但這些說法均無法律依據。他們大都認為,衛福部依《傳染病防治法》第44條第1項第3款授權、訂定的《傳染病分類及第四類與第五類傳染病之防治措施》中,對第五類病人的「處置措施」、「報告時限」及「屍體處理」,尤其在「處置措施」上,多了可施行「其他必要措施」的規定,故在防疫上要較第四類緊急,且可更具強度。

經查2021年5月最新公告的上開措施,第四類中亦有少數傳染病,和第五類同樣須在24小時內報告,且對病人處置措施和屍體處理也無甚差別。因此,現行措施若因防疫戰略改變而難再適用,衛福部大可修改第五類的這三項規定,而與「降」為第四類無關。再說,該措施是針對病人和屍體的處置,非因新冠肺炎列為第五類,即可對所有人進行高強度的防疫措施。

應依風險高低區分標準

傳染病分類開始於1999年修正公布的《傳染病防治法》,於第3條分成第一至第四類。第一類至第三類直接列出傳染病名稱,第二類和第三類中再區分了甲種和乙種,第四類則為所謂的「指定傳染病」,係指「其他傳染病或新感染症,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依本法施行防治之必要時,得適時指定之」。而該條第2項還規定「第四類傳染病,其病因、防治方法確定後,得由中央主管機關重行公告歸入第一款至第三款之第一類、第二類或第三類傳染病」,依草案立法理由說明為「第四類傳染病係指其他傳染病或新感染症,其報告時限及防治措施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俟其病因、防治方法確定後,再歸入第一類至第三類傳染病」,可見這是發展為現今的第五類傳染病,而當時在確定病因和防治方法後,就應歸入第一至第三類傳染病。

2002年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傳染病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第35條修正理由說,要將前開法律中第三類、第四類病人「必要時,得比照第一類傳染病病人處置」的規定,因該二類病人的「感染性較低」,比照第一類處置未免過苛,而宜修正為比照第二類乙種傳染病人處置。由此也可證明,過去以來對傳染病的分類,相當於目前概括為「危害風險程度高低」的標準。

輕忽合法性滋養專制防疫

「新興」傳染病或症候群是列為第五類傳染病的法定要件之一,但「伊波拉病毒出血熱」在1999年時定為第一類,2007年改列第五類,迄今早非「新興」,這種不符《傳染病防治法》的事例只是冰山一角。然而,政府權力在防疫期間並沒有假期,因為這段期間是最可能發生弊端和侵害人權的時刻,制定《傳染病防治法》的目的即在此。

近期發生的「快篩試劑之亂」,八成肇因於生產和採購快篩試劑轉包給「綠友友」們的弊端疑雲,也說明了,主政者在防疫期間的權力行使,較不易受到法律的約制和民意的監督。陳時中說,新冠肺炎改為第四類傳染病後管制會較鬆,我們寧可相信這是衛福部長期以來的誤解,但若一再輕忽防疫措施的合法依據,也就等於滋養了專制防疫的環境。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週二, 31 五月 2022

蔡政府520六週年剛過,大家生活得有比過去好嗎?有一點是比較肯定的: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峻,但指揮中心只要人民「與病毒共存」,有1,500人死亡,確診數已高達140萬人以上,這個政府能不令人生氣嗎?這個執政黨能不令人討厭嗎?

20220301588

民眾最討厭的就是:出一張嘴說「與病毒共存」,但口服藥不夠、排隊做PCR,確診輕病等看病等到重症,還看不到醫生,甚至等到往生。現在民眾期待看到的是:能夠協助大家平安度過這波疫情的政治人物,用實際行動給民眾一個安全的環境,這才是民之所欲、才是解民所苦。

但是,蔡政府卻只會出一嘴。蘇貞昌院長說:520只是為國打拚、為民服務的其中一天。話實在不能這樣說,現在是非常時期,應該一天要當兩天來用才對!蘇院長又說:「我們武漢肺炎Covid-19守得最好,獲全世界肯定。」這不是在說瞎話?美國近日才將台灣列為最高風險旅遊地區,蘇院長還要自欺欺人嗎?

還有,蔡英文總統上任六年來,加入的國際組織:0個;簽訂的貿易協定:0個;斷交的國家:8個;蓬佩奧演溝費:400萬,這才是蔡政府的成績單,請不要再瞎話連篇了,腳踏實地做點事吧。

更可怕的是:所有官員都自我感覺良好。當民眾嚴重缺乏醫療新冠肺炎的口服藥,也沒有足夠的醫療量能,第一線醫護更快累爆之際,蔡英文在臉書上還貼出援助非洲的影片,真是自我感覺良好。 

最諷刺的是,蔡英文臉書還提到:讓世界聽到「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應該改成:「Taiwan Need Help」,不是嗎?試問蔡總統:您的面子究竟要幾條國人的生命來換才夠份量?還是,在您的心中,援助非洲,比幫助自己的同胞還重要?

台灣無法參加WHA,您不僅沒有檢討自己,還說:台灣不能因政治因素被WHA排除。WHA憲章明白表述:「健康是基本人權,是普世價值,不因種族、宗教、政治信仰、經濟或社會情境而有所分別。」您認為WHA漠視自己的憲章了嗎?檢視兩年多的防疫績效,從前段班變成放牛班,這樣的成績單,您還敢拿到WHA說嘴嗎?

Yahoo新聞5月22日的民調顯示:民眾對蔡政府的表現,不太滿意的有8.1%,非常不滿意的有79.2%,兩者合計達87.3%,看來「討厭民進黨」的氛圍又出現了。台灣人民的聲音,蔡政府聽見了嗎?2022會不會又是一個「討厭民進黨」的大選年?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作者係資深政治幕僚)  

週二, 31 五月 2022

由於歐洲局勢的變化,俄羅斯國力衰退,美國撿到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在印太地區膽子變大,拜登在國內有對中國大陸表現強硬的民意需求,在兩岸事務上會持續表現出無視大陸紅線的態勢,5月5日修改對台灣關係的「事實清單」(fact sheet)內容只是開端,後續恐怕還會不斷出招。

20220301587

台烏俄之戰開打,國際上把台灣與烏克蘭並論的聲音,不絕於耳,令台海成為國際熱議的焦點,5月5日美國國務院修訂了與台灣關係的「事實清單」,刪除了「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還有「美國不支持台獨」等措辭,似乎火上澆油,引發諸多揣測,在此關頭,朱立倫將訪美,有何意義與功能?值得思考。

美國故意給出混亂信號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5月11日日重申,美國政策不變,不支持台獨,仍謹守長年的一中政策。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Kurt Campbell)在研討會上直言,「我可以非常直接的說,我們的政策沒有改變,並保持一致」。被美國和平研究所特別顧問麥艾文(Evan Medeiros)追問,「這是否意味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坎伯答覆,「這是正確的…,一中政策仍發揮作用。」

若不重要,美國何須多事更動?會不會是為更長遠的目標鋪下一塊基石,或是引誘中國大陸犯下躁動的錯誤,或讓所修改內容開始成為日後大家習以為常的既成事實,為下一步設計好的發展鋪墊,但在目標未成熟之前,都可以聲稱沒有任何改變?

美國兩岸專家各有解讀

民主黨籍的卜睿哲推測,因為這兩句的「闡述方式『令人混淆』」。卜睿哲顯然沒讀或故意忘記歷史,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總統與艾奇遜國務卿雙雙公開清楚承認台灣已歸還中國。卜的說法恰恰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心虛之詞,或有意搞渾清水。

前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美國務院這次的舉動「看起來代表美國單方面改變現狀」,「而且應該被視為一個有意的改變,除非國務院有進一步修改或澄清。」連美國自己的兩岸專家都持此種看法,還有什麼好說的?

5月5日,前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Robert Zoellick)坦言,「如果我坐在北京的位置,我也會得出結論:美國不會接受中國崛起」。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J.Stapleton Roy)5月10日承認,當前美中關係讓他感到困擾的是,「美國對中國表現出持續不斷的敵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休教授藍普頓(David Lampton)指出,「烏克蘭危機對於美中關係的意涵是非常負面的」。在對中國大陸敵意濃重的氛圍中,修改涉及中美關係敏感神經的文字,能不是有目的舉動嗎?台獨分子不會受到鼓舞煽動嗎?

美從戰爭角度思考兩岸問題

自1950年韓戰爆發以來迄今,美國對台海的概念都停留在軍事嚇阻大陸犯台,迄今未變,這就是從戰爭角度出發。十多年來,美國一再以「豪豬」、「刺蝟」或是「難啃的骨頭」等概念,鼓吹台灣發展對大陸的「不對稱作戰」。所作所為是要將兩岸的距離越拉越遠,寄望有朝一日能夠和平地量變產生質變。

2021年11月下旬,曾在美國媒體出現一篇文章,標題為Strategists admit West is Goading China into War,當時讀來可能會令人覺得故作驚人之語。烏俄之戰令美國對兩岸的戰略輪廓曝露得越來越清晰,對台灣極可能採行對烏克蘭的模式。這種跡象意味著,美國是有可能將以各種方式引誘大陸出兵武統台灣,再聯合盟國痛剿,或大力制裁中國大陸,造成兩岸分裂,或進一步削弱中國,乃至實現讓中國再分裂的幻想。

美國目前抗中氛圍濃烈,拜登肯定也欲以此得分,極可能在適當的時機,重新炒作台北駐華府機構的名稱等手腕,繼續搧風點火,讓台灣偏獨議題保持熱度,持續玩弄紅線,刺激大陸,令大陸陷入被動。

美國有說一套、做一套,保留外殼形式,掏空內裡實質的味道,嘴上說不變、卻實質掏空了「一中政策」。只要美國在台海軍事嚇阻的概念與意圖不改,大陸武統恰恰遂其所願,兩岸必受重傷,這是兩岸統一的難處。

20220301586

朱立倫訪美應搞清美意圖

如果想要避免兩岸這種災難,台灣內部必須要有一股能糾正美國人心思的力量,引導人民正確認識兩岸情勢,除了國民黨,沒有其他可能了。

朱立倫一直想訪美,預計6月1日成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無非是想增加自己在2024大選中的砝碼,但是,影響2024年大選最重要的砝碼是台灣的民心,在內不在外,一味地親美求寵,只怕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5月11日,《風傳媒》登出晏明強的〈兩岸路線大轉彎?朱立倫訪美終結「親美和中」意味漸濃 為拚選戰將轉抗共保台〉。5月13日下午朱立倫才出面澄清,「國民黨是堅持兩岸和平,這算不算和中;國民黨堅持民主自由,這算不算親美。他不知道這聲音從哪來的?」

說不出具體可行的「和平方案」,也說不出與美國不同之處,實際上就是模糊以對,只能等看到他在美國的實際表現再評斷了。

針對此事,蔡正元向《中評社》表示,「他不認為朱立倫有什麼能量可以改變目前國民黨的路線」。蔡這話說得挺妙。什麼是「目前國民黨的路線」?國民黨多年來在兩岸關係上是一路潰敗,如果真有路線,就是失敗的路線,若改變不了,國民黨注定悲哀沉淪下去。

其次,蔡正元忽略了朱立倫的總統夢對其個人支配的力道,以及國民黨主席一言堂的傳統惡性力道,兩個力道疊加,難保朱立倫不會在美國人面前專斷地許下出格的諾言。現在言之過早。

空喊台海和平只會更慘

國民黨陷在兩岸困境久矣,跋前疐後,進退失據,高言「國民黨從頭都是捍衛中華民國、堅持民主自由、維護台海和平,希望兩岸能夠穩定交流和平」,空話而已,沒有一點兒吸引人的號召力,在現實中只能是充滿矛盾與幻想的囈語,注定挨打。

朱立倫若不知,則有虧職守,訪美意義不大,作秀而已。朱若是明白,卻拿不出新路線方案,就是尸位素餐,因循苟且,得混且混,不能有為。在這兩種情況下訪美,必為美方所擒,不待多言。

面對這種情勢,朱立倫若真想「國民黨在美中台三方關係中,如何扮演穩定台海安全關鍵力量。」恐怕要先清空自己過度親美的心理存貨,「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地探詢美國對兩岸的戰略意圖真相。

拜登上台以來,已經多次在許多場合公開表示,希望兩岸找到和平的解決方案。兩岸問題若要和平解決必然要通過兩岸的政治對話,朱立倫應該探詢美方是否樂見兩岸以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為基礎,開啟兩岸政治對話。

如果美國人沒有意願,甚至反對,朱立倫及其國安團隊心裡就該有數,美國人將徹底玩弄兩岸,以兩岸人民為芻狗,誘發戰爭,損人以利己,維持霸權而已,所謂和平解決方案云云皆為謊言。國民黨若跟著美國走,將是美國人的幫兇,中華民族最大的叛徒,朱立倫亦將淪為漢奸之輩。這是一條國民黨與朱都不該走的路。無論美方反應如何,朱返台後,應與美國保持距離,並盡速於黨內開啟路線大辯論,集思廣益,凝聚一條獨立自主的新好路線。

大陸應用軟實力收服人心

兩岸之間,台灣體量太小,自認「時與勢在我們這邊」的大陸本應負有主要責任。事實是有力量的,最能夠敲動人心,大陸應謙卑面對事實基本面,認知到,國家最能持久擴散的力量是軟實力,有強大軟實力的國家,其經濟巧實力與軍事硬實力都不會差到哪裡去,若欠缺軟實力,巧實力與硬實力的發展都會付出高額成本,有時而窮。

美國幾十年來利用各種手段玩弄兩岸關係,如今又想要以各種方式圍堵中國大陸,腦筋動到東協國家。5月12日在華府舉辦第一屆為期兩天的「 美國-東協特別峰會」,拜登在13日的致詞中雖未提到中國,但所提及的潔淨能源、高標準基礎建設、海事合作(maritime cooperation)、對法治與人權的尊重等議題都劍指中國,舉世皆知。

中國大陸與東協的關係親疏,將以中國的軟實力為關鍵核心,中國是否要發展軟實力掌握在中國手中,美方無從決定,也無法阻撓。如果中國大陸能夠發展軟實力對待東協國家,在雙方經濟臍帶關係已經成形穩固的情況下,美國要從中挑撥,恐怕失敗的機率大。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兩岸之間,以軟實力吸引台灣人心更為重要。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評論員)

週二, 31 五月 2022

俄烏戰爭已改變台灣今年選舉的主題內涵,以往誰反中,誰就有票;誰被抹紅,誰就失分。烏克蘭成為血腥戰場後,未來台灣選舉,誰能護民權、顧民生,誰才是終局勝者。

20220301584

弱小方刺激對手展現勇敢

俄軍攻進烏克蘭兩個月後,文化大學社科院長趙建民發表專文指出,烏克蘭戰事對台灣的教訓是:在實力懸殊的敵對關係中,弱小的一方為了勝選,經常會以刺激強大對手的方式,展現勇敢,獲取選票。

俄烏戰爭的背景是,烏克蘭澤倫斯基政府執行去俄羅斯化的政策,把加入北約、歐盟寫入憲法,刺激到俄國當局的國家安全神經;認為昔日聯邦,後來分立的兄弟國,竟也成為北約組織的黨羽,感受到獨孤的壓力之餘,俄國乃悍然動武。

台灣相對於大陸,軍經質量均弱。1996年首屆總統全民直選,李登輝深諳「弱小一方刺激強大對手能凝聚選票」的招術。他接受日本作家訪問,傳達依戀日本殖民的感情;談台灣人的悲哀,用本土政權切割外來政權。如此分化猶未饜足,1995年他不顧外交部長錢復的反對,堅持訪美,招來大陸激烈反彈,除向台海射飛彈,還在選舉年於福建平潭島舉行三軍聯合作戰演習。

當年解放軍的海空兵力還不足以「千軍萬馬渡海峽,萬里驚濤把路開」。美國派兩組航母戰鬥群護台,李登輝公開說阿共用「吓」的,他們打到基隆、高雄外海的飛彈沒有裝實戰彈頭,免驚。狀似無畏的他得票逾半,連任總統。

今之中國大陸已非昔比

李登輝的台灣之子陳水扁,沿襲弱小一方刺激強大對手,藉展現勇敢贏得勝選的公式,執政兩任八年。李、陳都判斷大陸正在發展經濟,走現代化強國之路;又爭取到北京夏季奧運會、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主辦權,在國際盛會行進中不會對台動武,「所以喊武統,是嚇唬人的。」

但俄烏戰爭則是向台灣人示範,弱小一方再怎麼背靠強權,都威懾不了意志堅定的強大對手;軍事解決不再是嚇唬人,是真會打起來的慘劇。選舉時批強敵「紙老虎」、騙選票,一起戰端則萬民遭殃。

2010年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至今已滿12年,美國兩黨都欲壓制中國的崛起;指控中國不民主,是國家資本主義集權制,違反國際規範,進行不公平競爭;又非議大陸未保障少數民族的人權;還批大陸嚴控媒體,缺少言論自由。

台灣沒條件打不對稱作戰

在野的民進黨乘勢反對國民黨政府與大陸經貿合作,結合側翼社團、校園綠色師長,向青年學生鼓吹「反中就是愛台」,指大陸對台友善是要「木馬屠城」。民進黨刺激強大對手、展現勇敢,在2016年總統、立委選舉中勝選,完全執政。

同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優先」等民族主義口號甚囂塵上,並視台灣為牽制大陸的針尖。民進黨以為選贏掌握政權,大陸就會向民進黨的台獨論述靠攏,不必沿襲國民黨主張的「九二共識」。但大陸從此時切斷兩岸官方的互動管道,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並派出機艦接近台灣,增加軍武壓力。

民進黨政府整軍備戰,美國也頻繁對台軍售,甚至提供協訓。但美國只支持台灣購買不對稱的作戰武器,不賣地表最強的戰車、大型自走砲與反潛直升機;還指烏克蘭用肩射飛彈火箭就打得俄軍落花流水,這樣才有威懾力。

烏克蘭式的不對稱作戰,是俄軍已攻入城市,烏軍躲在路旁叢林、大樓牆腳反擊。烏國家園被毀,有600萬人民流亡鄰國,老弱婦孺躲在地鐵站、地下室,缺水少糧,病苦無告。台灣四面環海,城市人口密集,如果在島內進行不對稱作戰,停電停水之後,萬民何以維生?

青年不支持延長兵役時間

新北市綠營議員參選人赴學術單位演講,談整體防衛守備構想,建議按行政區編組,依戰時需要分派國民任務,憑總體動員力威懾敵方勿輕啟戰端。但現實社會則是,父母頻頻請託議員,協助子弟早點開始服兵役,因為俄烏戰起,台灣熱議延長兵役時間,家長怕實施新制會延誤子弟進修、就業的人生規劃,寧願提早入伍,早點退役,出國讀書。

20220301585

俄烏戰爭讓台灣人見識到,強權會以他國人民為芻狗,以維護自家政略利益的權謀。台灣人也看到,戰端一起,烏國忙不迭地取締政黨活動,壓制反對派,實施戒嚴。近年來,台灣有政黨競爭,缺黨政共識;有媒體輿論,缺真相揭露;有司法獨立,缺政治絕緣體。上位政客,藉抹紅對手固權;竟不審台商、台胞維繫的兩岸親情,島內和大陸忍辱負重保衛的文化歷史認同,是比台積電更實際的護台神山。

俄烏戰事的血腥畫面、以及戰爭對當事國與世局的破壞,必將影響台灣選民在未來投票時,慎思誰是紙上談兵、刺激外患以謀一己上位的務虛者;誰才是能在艱難中護民權、顧民生、保平安的專業政治工作者。可以斷言,今年的地方選舉及2024年總統、立委選舉,抹紅、反中不再是當選的踏墊;台海愈動盪,選民愈會選擇能穩大局的公職人員。對於奢談整體防衛、威懾止戰、逞口舌鍵盤之快者,選民不妨看看:烏國總統向北約國請援而不可得的窘態,就應該知道,投票賦權須有臨淵履薄之義了。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二, 31 五月 2022

隨著年底九合一選舉時程日漸迫近,各政黨候選人已呼之欲出,尤其充滿詭譎多變的台北市與桃園市,民進黨將如原先預料的,推派這兩年來當紅炸子雞的中央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出征嗎?民進黨有可能藉著「三角鼎立」之局,拿下睽違24年的市長寶座嗎?還是會讓陳時中參選桃園,延續民進黨執政的地位。未來半年,新冠病毒這個「惡魔黨」會速速退去或愈益肆虐,對民進黨在北台灣的布局影響甚大。

20220301582

陳時中還是王牌嗎?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的民意調查,陳時中團隊防堵新冠肺炎的防疫政策和表現,有63.9%的人滿意、33%不滿意。從數據來看,陳時中真的是民進黨的一張王牌;即使疫情已經蔓延了兩年多,民眾仍然相信並肯定陳時中的作為。所以自兩年前,除了新北市對戰侯友宜會占下風外,輿論一直不斷炒作陳時中是民進黨的戰神,並認為台北市、桃園市,都是陳時中可以大展神威之處。

再者,多數民眾認為疫情再度擴大的主因是,Omicron來去無蹤及具高傳染力,民眾都會驚慌失措,陳時中是非戰之罪。再說,這幾年來,陳時中每天出現在媒體面前說明疫情發展與相關規定,並耐心地解答外界的疑惑,厚道的台灣人民總認為陳部長「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樣的肯定多少帶有「慰勉」的意味。

然而,民眾對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有所保留,這從民調上可以看得出來。目前有六成半的人肯定陳時中在防疫上的努力;卻只有三成左右的民眾支持他選台北市長,他在防疫上獲得的支持度,沒有超越在疫情肆虐中因沒有角色而被邊緣化的蔣萬安。另外,根據新的民調顯示,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的支持度,還一度落後在副市長黃珊珊後面。這正代表有不少人不支持陳時中在疫情正燃燒之際,「不負責任」地跳槽轉彎。加上陳時中疫情處置得左支右絀,態度又高傲固執,造成4月開始的疫情如脫韁野馬地往上直衝,這都讓民眾開始質疑,陳時中連疫情都控制不好,真的適合參選嗎?

陳時中戰神跌落凡間

顯然,新冠疫情發展仍將是考驗陳時中參選的首要「攔路虎」。最近在桃園流傳的民調,陳時中原來參選桃園市長的超強局面,因疫情逆轉惡化,不僅不如國民黨的部分候選人,連民進黨可能參選的立委的支持度,都已經趕上了陳時中,戰神跌落凡間,不再堅強無敵。

在Omicron病毒的肆虐下,民眾怎麼會期待他跳下來選地方首長呢?假如疫情能夠有效控制,大家會更期待他留任原職,以保眾生平安;若疫情反之更糟了,民眾抱怨連連下,又怎麼可能支持陳時中參選呢?民進黨如果以為藍白分立,民進黨就會在詭譎的北北桃戰場得利,就是完全忽略了新冠病毒這個「惡魔黨」角色會產生的影響。最近快篩試劑取得方式引起龐大民怨,導致民進黨要趕快進口試劑,擴大銷售通路,以亡羊補牢。

民進黨北北桃未必能贏

台灣疫情的發展正往高峰邁進,隨著年底九合一選舉的逼近,民進黨顯然要為防疫成效不彰面對考驗,尤其在四大公投案大勝,台中二選區立委補選重挫國民黨的在地派系勢力,強推18歲公民權入憲後,原來期待藉由吹捧陳時中,並操作藍白對峙的局面,強攻北北桃三市的企圖,看來已逐步落空。

如今,新北市面對強勢的侯友宜,無人敢上陣攖其鋒。桃園市鄭文燦後繼無人,傳聞後繼者鄭運鵬只能守住綠營基本盤,和國民黨打成五五波之局。台北市雖呈現三足鼎立之勢,但民進黨可能的參選人都沒有三成以上的支持率,而可一馬當先的。

目前傳聞會取代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的林佳龍,因為派系利益與其他派系關係不佳,加上是台中逃兵,又在交通部長任內發生多起重大交通事故,非蔡英文屬意的人選,雖然擁有強大的戰鬥力,卻不能在表態後先聲奪人,更落後蔣萬安之後。

20220301583

民進黨成敗都在防疫

快篩試劑供給不足,造成民眾大排長龍,抱怨連連,加上派系混雜,其中還有人想發國難財,這些醜態造成民眾不滿,將會嚴重衝擊民進黨年底的選情。

蔡英文日前在民進黨中常會上震怒,要求相關單位趕快進口快篩試劑,並且開放超商、美妝等通路販售試劑,以解民眾之苦。接著,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更坦言,政府在快篩試劑上準備不足;在日益依賴快篩試劑時,手中仍沒有足夠存量;當局正在處理醫療應付人力和裝備不足的問題。蔡、陳兩人的發言,無疑表達出對防疫團隊的不滿,也重重賞了陳時中一巴掌。當然,更重要的是,民眾關心疫情及人命安危,遠勝於候選人的勝敗。

民眾對於疫情的擔憂,是陳時中不能撈過界參選地方首長的「坎」,防疫的成敗決定了年底選舉的結果,但是疫情還在往高峰走,新的變種病毒也正在伺機而動。如果民進黨不能審視現狀,仔細思考民心,先防疫後選舉,那麼九合一大選想要獲勝恐屬枉然。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二, 31 五月 2022

5月18日,國民黨中常會進行地方選舉的第一波提名,共提名了宜蘭林姿妙、花蓮徐榛蔚、台東饒慶鈴三位現任縣長,另以突襲方式提名了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參選桃園市長。張善政的提名案消息一出,立刻讓國民黨桃園政壇炸了鍋。

2022030158 

桃園市黨部主委、現任的市議會議長邱奕勝宣布辭卸市黨部主委一職,更別說已辭去台北市議員、準備背水一戰的羅智強,和在地方經營多時的立委呂玉玲,更是難抑胸中憤懣。桃園這一場本來頗具贏面的棋局,恐怕要讓朱立倫給攪黃了不說,搞不好還要賠上張善政這位評價不錯的藍營政治人物。

朱此時出招是被羅逼出來

朱立倫這一招突襲,很可能是被羅智強給逼出來的。何以見得?5月18日中常會提名的三位東部現任縣長,爭議性不大,只有桃園市這一席非常突兀,而且人選幾乎未出現在媒體的討論名單中。這表示上自參選人,到市黨部領導層,再到媒體,幾乎沒有人知道朱立倫的這張牌。

筆者猜測,本來朱立倫可以把這張牌往後壓一壓。正所謂「敵不動、我不動」,保持戰術上的模糊以擾亂敵方軍心。但沒想到羅智強橫空跳了出來,而且來勢洶洶。這下子朱立倫急了,所以才會出現一連串怪異的舉動。現在謎底揭曉,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朱立倫對羅智強氣急敗壞,原因就是他攪了朱主席為桃園所布的局,如果再讓羅搞一個月下去,那張善政這張牌也就廢了。因此朱立倫不得不提前將人選公布,以期讓桃園市這池渾水有點時間澄清。

張善政本是張不錯的牌

客觀地說,張善政這張牌在目前國民黨可以打的牌裡,算是不錯的牌,張是工程專業出身,過去很少涉及政治,所以能夠維持爭議性不多的形象。在馬政府最後期出任行政院長,任期不長但親和力不錯,所以連當時的台南市長賴清德都對張有不錯的評價。張善政離任後仍難忘情政治,對參與或搭檔參選2020年總統大選表現出一定的興趣,最後果然如願搭檔韓國瑜出征,雖然最終功虧一簣,但他已然成為藍營的一位重量級政治人物。他以如此的份量接受朱主席的徵召出征桃園市長,多少帶有一點紆尊降貴的味道,同時也顯示出朱立倫的協調功力。這種誠意、佳話擺在講究政治倫理的國民黨裡,應該是可以載入黨史的歷史紀錄。

可惜,朱立倫千算萬算,就是沒把時間和選民的結構因素給考慮進去,現在的選民會買朱主席這張單嗎?

藍營選民會買朱主席的單?  

據報導,18日常會當天桃園市黨部主委邱奕勝依約提早到會,在獲悉當天常會要提名張善政的消息之後,立馬走人。回到桃園就發出辭掉黨部主委的消息,以表達極度的不滿。原先已宣布爭取提名的立委呂玉玲,接受媒體訪問時更批評黨中央未依照程序提名,她完全無法接受。另一位參選人羅智強更以「驚訝、錯愕、五味雜陳」表達不滿。

這種情況若擺在李登輝時代,黨秘書長宋楚瑜早就連番下來桃園,一攤一攤、一家一家磕頭做揖;其他派系頭頭也都會發動人情綿密的攻勢,絕不敢怠慢。另外,政府的一些「單位」也會開始密切關心相關人等的舉動,「瞪眼」的程度可讓人不寒而慄。但現在呢?就算黨的秘書長有心去跑,他有那個威望嗎?秘書長背後的支撐力道夠嗎?地方派系頭頭會主動從旁協助嗎?政府單位會示威嗎?這些都做不到,請問國民黨中央要如何擺平地方反彈?

選民結構早已發生變化 

1990年代台灣剛剛民主化不久,黨員服從性高,就算有牢騷也就是私底下發發,進了票所還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當時的年輕人投票意願不高,就算對國民黨的提名人不以為然,但基於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或沒有其他選擇,最後多數還是會支持國民黨。這種情形在當時的桃園縣尤其明顯,所以就算是與國民黨系出同源的新黨,在1990年代的桃園縣也斬獲不多。而今選民結構基本變了,老一代選民多已凋零,當年的中青世代如今也已老成,新一代選民多數對國民黨興趣缺缺,而且新生世代受到傳播媒體影響,不但參政興趣高,而且多鄙視國民黨,這更造成國民黨處境的困難。所以如果國民黨的候選人不具有吸引年輕族群的特色,很難光憑著專業和傲人的政治經歷,就想打動這些年輕選民。

而現在,朱立倫用國民黨過去慣用的徵召方式,提名了一位具有傳統特色的候選人來打桃園市長的選戰,這就犯了多重當代的政治忌諱。雖然不能說國民黨在桃園是輸定了,但張善政將會遇上一場苦戰,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

朱立倫犯了哪些忌諱?首先是違反民主原則,由上至下的「指定」提名人,這明顯不符合選民對民主的期待。其次,提名了一位年輕選民不感興趣的人,這種符合「傳統選民」胃口的候選人,相對來說是1450所喜歡的菜,「塔綠班手法」很容易施展開來。再者,組織渙散的地方黨部現在更失去戰鬥意志,此時除非民進黨提名一位刺激國民黨員團結意志的白目候選人,否則光靠黨中央來團結桃園地方勢力,那還真是困難。

張善政要怎麼贏?   

不過,最後筆者要強調,雖然朱立倫「硬著陸」手法不漂亮,但這並不表示張善政就篤定會輸。選舉的變數是多面向的,例如,民進黨會提名誰?此人主客觀條件與張善政比較如何?選民投票除了看黨,也要看哪一位候選人順眼,所以候選人非常重要。再來就是疫情會如何發展?正常狀況下,疫情如果緩解有利於執政黨,反之則有利於反對黨。但疫情會怎麼走,誰也說不準,那也就無法完全預測選情了。

總之,朱立倫突襲提名張善政,在操作手法上實在不高明,這會給張善政帶來不小的麻煩。但張善政如果可以成功突破地方派系的杯葛,甚至化解杯葛轉成支持,並且激勵出基層的奮戰情緒,那他的勝算還是不小。筆者建議,張善政要放下行政院長的尊貴感,然後找對的人輔選,至於誰是對的人,地方基層人士最清楚。從零做起才是正確的方向。

(作者係師大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週二, 31 五月 2022

5月19日,台灣單日新增確診人數飆升至9萬多,59人死亡,這讓民眾對蔡政府吹噓了兩年多的防疫工作徹底失去信心,蔡英文則於5.20當天在臉書上要大家「冷靜沉著、團結一致」,在她的領導下度過難關。之後,不少人快篩確診後不再去做PCR,而是待在家裡自救,更多人選擇「自主類封城」,這使大眾運輸人流少了五成以上,也讓單日確診人數維持「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即使如此,25日新增確診數仍近9萬人,76人死亡。看來,今年11月選舉,「討厭民進黨」有可能又成為最大黨。

防疫失敗,蔡政府只好大肆炒作「美台關係堅若磐石」,美國眾議院也果然於4月底全票通過支持台灣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5月5日國務院官網又刪除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獨」等文字。不過,幾天後國務院發言人就表示:美國的「一中政策」未變,「也不支持台獨」,而22日在日內瓦召開的第75屆WHA,台灣還是不得其門而入。最後連美國一手主導,旨在亞洲全面圍堵中國大陸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台灣都無法成為初始成員,難怪有國民黨立委質疑「台美關係是深化,還是虛化、霧化?」並笑說王美花是「唾面自乾」。

不過,拜登亞洲行,對蔡政府而言也不是毫無所獲。拜登在記者提問:若台灣發生與烏克蘭同樣的狀況,美國是否會軍事干預時,回答「是的」,並說「這就是我們做過的承諾。」台灣外交部立即表示感謝,綠營學者也紛紛唱和。

不論拜登此言,是又一次的「口誤」,或「故意說錯話」,或「有備而來」,不論白宮、國務院之後如何澄清,也不論美國究竟是「走向戰略清晰」,或「讓戰略模糊功能極大化」,拜登政府顯然是在玩進兩步、退一步的把戲,而且為了使其對中國的威懾極大化,並重獲盟友對它的信任,不惜讓台灣成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

當然,「軍事干預」並不是一個很清楚的表述。尤其,台灣四面環海,一旦被封鎖,補給日常物資都不容易,更遑論運送大批軍事人員與裝備登陸台灣。另,台灣人過去三個月從電視畫面上看到,烏克蘭有數百萬人坐火車、汽車逃至鄰國,無不為自己身在島嶼,無處可逃感到憂懼不已。

吾人相信,始終堅持「和平統一」的中國大陸,有一百個理由不願意用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美國執意「以台制華」,連官網都刪除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拜登又一再提及對台承諾,這些似在為將來「軍事干預」時,免除「干涉中國的內政」罪名預做準備。而民進黨當局為了及早進入IPEF及爭取「國際空間」,必將進一步聽命於美國,甚至加碼「倚美謀獨」。見此發展,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說了重話:「我們奉勸美方,聽一聽中國一首膾炙人口的老歌,歌中唱道,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中國人說「事緩則圓」,但也說「夜長夢多」。不論從主客觀、內外在因素來看,大陸很可能會加快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步伐。

週三, 11 五月 2022

一直以為家父那一輩是最早北漂的嘉義原鄉人,直到這次返鄉才得知,有更早一輩的鄉賢很早就北上了,在永和的新店溪畔從事採石工,空閒時還去支援農忙;晚來一輩的則從事新興的家庭代工業,可謂見證了永和30年的發展。

2020830736

「北漂」從事採石工

2020年6月初,嘉南平原一片片黃澄澄的稻穀正在收割。平常應該在5月節(本省人對端午節的稱呼)才收成的稻米,今年因有閏4月的關係,提早了農忙。在嘉義大林的老家,村裡的農夫們在炎炎夏日裡結束一天的農忙後,趁著傍晚,天還亮著,在讓人垂涎欲滴的芒果樹下聚集聊天。其中兩位,輩分算是筆者的嬸婆、叔父,對久久才回來的筆者顯得陌生,但他們得知家祖父和家父後,就敞開心房,開始話家常了。

我提到家父年輕時就在大林糖廠搬運蔗渣,後來轉到今天新北市的永和擔任建築業粗工,家母在懷著筆者時,就去中和公路一村(捷運中和線永安市場捷運站一帶)的工地,幫忙搬運建材興建四層樓的公寓。從此就一直在中永和定居,算是我們村裡最早的北漂移民。

嬸婆說,她們家比家父更早到台北打拼,在永和「做石仔」,因為很好賺,吸引了村裡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北漂,從事該行業。嬸婆還提到村裡早在光復後,因台北物資缺乏,有人將村裡吃的東西拿去台北,所謂「一隻雞換一棟樓」,讓我們聽了大開眼界。

嬸婆在1959年八七水災過後,為了生活家計和拚經濟,離開大林,舉家到永和秀朗一帶「做石仔」,即所謂的採石工。那時機械採砂船還不普遍,業者需要請工人在溪裡採石,就是駕駛木船,用長柄的砂耙,將石頭耙到畚箕裡,有大石頭就先揀掉;裝滿後,把畚箕裡的石頭,倒進船裡的篩子搖幾下過濾,篩不過的大石頭再倒回河裡。篩出來的「五分石」即建築所需要的,永和當地人稱「石鎖」(閩南語)。

砂石為永和人帶來財富

在永和的東北西三邊都有新店溪環繞著,新店溪從山上沖刷下來的砂石,會堆積在新店溪的永和段這裡。中正橋下游大都產細砂,不用雇工,可以直接挖取;而上游陸地大都產砂石,需要經人工篩過,故砂石公司要負擔篩石工資,並繳給政府基本費。永和這裡的砂石顆粒剛好是三合土所需用,加上離台北市中心很近,只有兩、三公里。因有地利之便,所以,從日據時代,台北市土木工程上所需用的砂石都是取自新店溪永和段。

據《台北州志》記載,日據末期,永和有80幾艘船隻,大都是採石船,那時還沒有機械採石船隻,都是靠船夫在河裡採集砂石,供北市建築所需。所以,採砂石是當時永和農業以外的第一大產業,也是居民累積財富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光復後,隨著台北市都會區的發展,採石業更加蓬勃。曾與永和仕紳楊仲佐共同奔走催生「川端橋」(今中正橋前身),畢生奉獻於信用合作事業的許加,曾在1954年和其他五人合股籌設中和實業公司,準備開採新店溪及淡水河等地區的砂石。經濟部及省府獲准後,因台北市政府遲遲不發公文,拖了六年,上級政府呼籲解決,台北市政府回覆「以適在工務局計畫採取區域之內,因而未發執照」,可見當時砂石業的燙手,人人都想來分一杯羹。

也因此時「採石工」的需求大,於是便有嘉義的村民北上參與。當時主要的雇主是蘇寶福。蘇寶福是前縣議員蘇貴碧的父親,是第一位在秀朗地區用機械開採砂石的人。他曾誇口說:「時鐘每滴答一下,他就有多少錢進入口袋。」那時約1961年左右,台北正在大興土木,買砂石都需要排隊,所以的確讓他賺了不少錢,後來買土地蓋房子。當永和不能開採後,就移到花蓮開採,做砂石外銷生意。

另一在永和採砂石的業者─「台北工業」,是大同公司的前身。業主林提灶,他的兒子是林挺生,曾擔任過台北市議會的議長。後投資電器事業,研製出全台知名的大同電鍋。至今,電視廣告裡的「大同大同國貨好」,猶讓40歲以上的民眾琅琅上口。

永和居民努力發展工商

嬸婆說,當時家鄉北漂的人在新店溪邊,搭西瓜寮─竹編的小屋居住。在「採石工」沒事可做時,聽到有人叫工支援農活,便去幫忙。當時永和還有很多水田可以收割,雖然每年可以收穫兩次,但產量比南部少。此外,他們還去幫忙採收蘿蔔,拿到大圳溝(永豐圳)去洗,順便摸蛤仔。

永和因為土壤是新店溪所沖積,古稱「溪洲」,沙壤土最適合蘿蔔生長,加上發達的水利灌溉,是冬天最適合栽培的作物。最盛時期在1950至1960年代,整個永和都是種蘿蔔的田地,到過年時,永和路上都是拉蘿蔔的板車,絡繹不絕,台北中央市場賣的蘿蔔都是永和所生產的。那時過年家家戶戶都有自己做蘿蔔糕的習慣,嬸婆她們女人家就自己堆起石頭作灶,製作簡單的蒸籠,克難地「炊糕」起來,也有模有樣的。如新北土城割稻缺工,新莊缺「採石工」,也去支援。所以,台北人稱呼他們嘉義北漂的叫做「下港牛仔」。每到5月節新店溪舉辦龍舟競賽時,諳水性還有不錯臂力的「採石工」就成為比賽的得力助手。

嬸婆還提到,在八七水災後,一些退伍軍人曾在新店溪岸邊的景美作醮以祭亡魂,當時有一個月全城禁殺豬、禁葷食,新店溪的溪水是黑的,而且是十二生肖的豬尾年,從此經濟就開始好轉。約1981年時,永和農地大多改為建地,沒有農地,蘿蔔產量就越來越少;而新店溪經年不斷由機械大量開採後,造成河床凹凸不平,昔日中和八景之一的「永和暮潮」逐漸消失,當局遂禁止業主抽取河砂。叔父提到,他們為了響應政府「家庭即工廠」政策,也北上永和到公寓改建的成衣工廠當起勞工。後來年紀大了,懷念家鄉的農田,才和嬸婆一樣回來度餘生。

樂天知命才是正道

嬸婆感嘆,上台北那時,錢賺得多卻捨不得花,一直存起來,不知道要投資土地。不過也很慶幸能把身體顧好,活到八九十歲年紀還能顧得住祖先留下的農田,歡欣收穫的成果。華燈初上時,筆者看到農民們在水圳的深水裡,正以畚箕打撈福壽螺以高價販售。能把昔日採石工的智慧用在除害上,這不就是中國人「樂天知命」的態度嗎?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週三, 11 五月 2022

桃園市於2014年底升格為院轄市,成為台灣六都之一,可是當時城市尚未整體規畫,交通及公共設施不夠現代化,沒有明顯的市中心和商業區,因此一直停留在升格前的氛圍裡,但這個刻板的印象近年來逐漸改變,其中之一就是青埔的崛起。

2020830735

短短十年之間,青埔從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村落,發展成外來人口聚居的新市鎮,再躍居交通的樞紐和工商發展的重鎮,邁向國際級的航空城更指日可待。

根據航空城的權威學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John D. Kasarda的立論,國際航空城的發展有三個重要的里程碑,一是國際機場,二是高鐵,三是機場捷運,三者缺一不可。環顧台灣各大城市,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且能將三者結合在一起的,唯有青埔。

高鐵加機捷造就了青埔

台灣興建高速鐵路的提議始於1970年代,主要是為了解決日益增加的城際運輸需求,1990年經行政院核定。原規劃於6年內完成,因施工屢屢發生問題,直到2007年才開始正式營運,台灣從此進入高鐵國家之林。

由於青埔位於高鐵特定區內,加上鄰近桃園國際機場,已符合Kasarda所指的國際航空城的兩個條件,青埔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高鐵青埔站自從開始營運後,即成了青埔地區的地標。車站主體以燈籠作為主要意象,運用大片玻璃帷幕與細長鋼柱,藉由燈光照明,彷如一座在暗夜中朦朧發亮的燈籠。不管白天或晚上,它都是最醒目的標誌。隨著青埔人口的成長,出入的旅客不斷增加。兩年不到,已突破每天15,000多人次進出的紀錄。

高鐵青埔站的位置相當特殊,與桃園機場捷運A18站的站體是共構的,旅客出了北邊的大門,有一個電扶梯可接捷運A18站。桃園機場捷運原本規劃在2013年2月通車,可是歷經6次跳票之後,卻遲遲無法通車,青埔的發展也受到波及。

直到2017年3月2日,桃園機捷終於正式通車,對青埔地區的居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高鐵加捷運,任、督二脉就可打通;若再加上鄰近的桃園機場和台北港,兼具海、陸、空三大優勢,更可發揮加乘的效果,對外交通更為快速便捷。青埔已完全符合Kasarda所指的航空城三要件,將會是台灣第一座最具航空城概念的城市。

桃捷與高鐵青埔站共構

桃園機捷A18站的站體,不只與高鐵青埔站共構,北邊還有一個長廊,與「華泰名品城」串連在一起。這塊22公頃的土地,閒置在捷運站後方已有多年。2012年,國泰人壽公司獲選為交通部高鐵局主辦的開發經營案的最優申請人,並於12月完成簽約儀式。取得50年地上權後,投資超過200億元,打造一座結合國際商務及購物娛樂的國際商務城。

國際商務城第一期完工

國際商務城第一期於2013年9月舉行動土典禮,隨即換上新的圍牆,大型開挖機具和大批工程人員紛紛進駐,一夜之間已變成一個忙碌的大工地,充分展現民間企業的活力與效率。施工期間只有1年3個月,翌年12月18日便盛大而隆重開幕了。

華泰名品城開幕之後,果然吸引了大批人潮,每逢星期假日,家人聚餐或有朋友來訪,都會選在這兒。主題餐廳區位在三樓,擁有最好的視野,尤其夜晚時分,愈來愈密集的燈火,照亮了過去一片漆黑的夜空。捷運車站燈火通明,列車進進出出,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

青埔是一座超大型公園

青埔特區是個低密度開發的重劃區,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超過總面積的四成,到處是綠地、草坪和埤塘。老街溪流經其間,串連起來的是一個綠色的生活廊道,因此青埔本身就是一個超大型的公園。其中,最大的一座面積將近2萬坪,即是習稱的「青塘園」,一路之隔還有另一座面積較小的公園,即是未來桃園市美術館的所在地。二座公園都緊鄰捷運A19站及興建中的「冠德環球購物中心」,往西不遠即是桃園國際棒球場,位置絕佳,是青埔最被看好的黃金地段。

青塘園的設計,除了維持既有調節滯洪的功能外,特別規劃了多樣性的水岸休閒遊憩空間,在水岸周邊建造親水緩坡、觀景平台、木棧道、花崗石人行步道及戶外劇場等。同時在水岸邊引進多達百種的原生性水生植物,使青塘園成為一個適合生態環境戶外教學、認識水生植物及埤塘文化的天然教室。

2015年中壢市公所在水塘上興建了一座景觀橋,分為水上廣場、人行步道、希望之塔及永恆之塔等四區。透過橋樑的曲線,勾勒出埤塘之美。夜間更可透過永恆之塔對著北極星射出光束,表達永恆的概念,已成為青埔的新地標。

2016年元宵節前後,台灣燈會正式在青埔登場,短短20來天,吸引了2,000萬民眾到場觀賞,創下了台灣燈會觀賞人數最多的記錄,青埔充滿大自然風味的市容這才廣為人知。

青埔將成為明日之星

目前青埔還有許多重大的文化建設正在興建中,包括市立美術館、書法公園、流行音樂中心等。民間大型的投資案也陸續登台亮相,包括環球購物中心、IKIEA全台旗艦店、全聯福利中心旗艦店、桃園市農田水利會行政大樓、星巴克,乃至各知名建商爭蓋的豪宅等。

環視青埔的天空,一幢幢20多層的超高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正在改寫青埔的天際線。嶄新的外觀、前衛的設計、充滿現代感的造形,已具備都會區的規模和氣勢,假以時日必會成為桃園市的明日之星。

 (作者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