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各國經濟無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而陷入衰退,台灣經濟卻能呈現令人驚艷的表現,堪稱是在疫情狂流中的「璀璨明珠」。尤其不久前英國《經濟學人》認為,除了疫情衍生遠距數位產品需求,引發電子資訊通信相關產品出口暢旺外,其關鍵是在中國大陸台商回流投資,活絡產業動能,讓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40年來首次超越中國大陸,重返亞太經濟小龍榮光。
在蔡政府「親美遠中」政策下,台灣開放萊豬,民眾因憂心健康問題再加上預期心理,導致國產豬價格及豬肉便當上揚,而原本期待的台美貿易談判,卻因美貿易代表署(USTR)歸因於台灣對美的貿易順差擴大,而被澆了冷水。
大陸國家統計局1月中旬公布,中國GDP總額首次到達人民幣101兆5,986億元,約合15.63兆美元。這是大陸連續第二年平均國民所得超過一萬美元,較2019年成長2.3%,超過原先預期。但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審慎表示,去年中國經濟雖然已穩定恢復,但「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塞內加爾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疫苗免疫聯盟」(COVAX)的受益國,但美國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的疫苗需在攝氏零下70度儲存冷藏,貧窮國家是做不到的。而英國阿斯利康藥廠(AstraZeneca)、中國科興公司(SinoVac)、國藥集團(Sinopharm)或俄羅斯的衛星-V(Sputnik V)等2-8度儲存的疫苗,則不太可能在今年生產出足夠的劑量來覆蓋全球。
最近俄、中結盟的說法甚囂塵上,特別是普丁總統公開表示,不排除有此可能,引起各國極大關注。但俄國輿論認為,兩國如何處理既存機制的內部矛盾、調整外交政策原則,以及中國如何解決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紛爭等問題,都是俄國必須慎重考慮的重要因素。
邁入辛丑年,朝鮮半島南北兩地領導人各自忙得不可開交。南韓總統文在寅於1月11日發表新年詞闡述未來的兩韓政策;北韓國務委員長金正恩則於1月5日至14日主持勞動黨第8次大會,提出對南韓的新工作方向。兩相對照,可以窺見今後兩韓關係的發展。
日本在東亞鄰國之間很孤立,從北到南沒有一個朋友,日本的朋友都遠在重洋之外,之所以會如此,除了歷史因素外,若對照它對美、澳及中、韓的「差別態度」,就很容易就可體會出其中端倪。
2012年9月日本野田內閣強推「釣魚島國有化」以來,引發中日關係巨大震盪。2014年11月,中日達成「四點原則共識」,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會見安倍首相;其後習近平兩度在國際會議上會見安倍首相;2018年10月又在北京會見來華訪問的安倍。2019年6月27日習近平在出席20國集團領導人大阪峰會期間,與安倍達成「十點共識」。再加上2018年5月李克強總理赴日參加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2019年12月安倍來華參加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等。中日關係在兩國領導人的政治引領下,漸現戰略性轉圜。那麼,中日究竟應當建立怎樣的雙邊關係?
2020年12月10日,拜登提名眾議院籌款委員會(House Ways and Means Committee)的首席貿易律師戴琪(Katherine Tai)擔任美國貿易代表。若順利通過,她將接替現任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成為拜登內閣的首位華裔人士。
美國從過去僅有擁有房地產的白人才有選舉及被選舉權,到現在不分性別、種族和性向都有投票權及擔任公職的權利,這對美國政治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而這也顯現在政府官員的挑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