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二, 15 二月 2022

2020年3月18日,中美戰略高層對話,本以為只是雙方說說場面話的官式互動,哪想到在寒冷的阿拉斯加,會場內卻火氣十足、火花四射。大陸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長達16分鐘的發言鏗鏘有力、振振有詞,讓世界看到中國人不畏帝國主義淫威,敢直斥美國的不是。這樣的場景任何一位自認是中國人者,沒有不熱血沸騰的,而身在台灣的我們看得是既興奮又感慨。

週二, 15 二月 2022

1992年7月,我在《中國男人》的社論中提出「中國共同體」概念。該文結語寫:「推動中國共同體的原動力,經由中國共同體的整合,中國的統一指日可待。」一晃眼就快30年了,兩岸至今尚未統一,令人氣餒。

週二, 15 二月 2022

3月5日,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13屆全國人大第4次會議做的「政府工作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3月11日大會表決通過香港選舉制度修正決定,這兩件事引發台灣學者評論,此次兩會透露出「急港緩台」訊息,本文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香港選制修改對兩岸關係的啟示。

週二, 15 二月 2022

在「愛國者治港」的宗旨下,大陸全國人大通過了《關於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下稱「決定」),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香港基本法》中有關特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的產生方式,以確保治港者均為愛國的港人。此著眼於「一國」的修法目的,馬英九竟說「使一國兩制構想正式進入歷史、宣告死亡」,筆者則認為「一國兩制」的核心本指一國的主體實施社會主義,可在特定地區另實施資本主義,而香港在英國殖民時期本無民主選舉,若僅因此次選制改革,便謂「一國兩制」的構想宣告死亡,未免失之武斷。

週二, 15 二月 2022

為了推動憲改工程,執政的民進黨憲改小組在3月10日召開會前會,原來只是一場就黨內未來修憲工作相關事宜的溝通會議。沒料到,小組共同召集人之一的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卻在會前拋出敏感的「制憲」議題,他主張基於民進黨的黨章、黨綱,台灣國名應該改為「台灣共和國」。2021049203

身為台獨制憲的忠實堅持者,姚嘉文的一席話立刻引起各界矚目。民進黨主導的修憲準備要走多遠,期待要玩多大,看來不僅僅只是變更國家政體(五權變三權)與「去中國化」(更改國名)的問題,它或許會演變成一場漫天煙火的海峽之戰,甚至爆發整個東亞地區戰爭的戲碼。

廢考、監未必有共識

即使蔡英文去年5.20就鄭重宣布要推動第八次修憲,但也許是受到疫情的牽累,加上萊豬、缺水等民生議題的糾纏,各政黨與立法院對推動修憲顯然並不積極,朝野共識度較高的目前只有「投票權下修至18歲」案,其他被認為修正後會有重大影響的議案,有「廢除考、監兩院」及「降低修憲門檻案」。

「廢除考、監兩院」的熱度,顯然已大不如去年立法院在進行考試委員、監察委員人事任命案時那麼高,民眾對該案並沒有什麼興趣,加上民進黨即使嘴裡說要廢除考、監,去年又將兩院委員提滿以酬庸助選功臣,既然酬庸了,如何好說廢就廢?國民黨則囿於自身政黨的中心價值,黨內對於支持考監兩院廢除與否爭議不斷,黨中央游移不定。如果國、民兩黨不主動提案,顯然廢考監能否成案,仍屬未定之天。

降低修憲門檻案會過關?

目前民進黨、民眾黨、時代力量都支持「降低修憲門檻案」,以利於以後「容易」修憲,讓憲法「合於時代潮流」;但國民黨必須考慮如果同意降低修憲門檻,無異開啟了民進黨想要的「潘朵拉」盒,有利於民進黨推動「二階段修憲」,這樣的話,未來「去中國化」的提案,甚至改國號的主張,更將如入無人之境。尤其,這兩年反中思潮不退,國民黨擋都擋不住,所以國民黨勢必不想讓該案過關,以免後患無窮。

民進黨高層雖早已定調,此次修憲不碰敏感的主權與兩岸議題,因此對姚嘉文在會前會拋出的「制憲」主張迅速安撫滅火,但外界還是揣測,這是民進黨「兩手策略」的政治操作。不主張推動正名制憲,卻又讓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姚嘉文擔任召集人之一,自然讓人難以信賴。如果只是下修投票權至18歲一案,這樣大張旗鼓地鼓吹修憲、組織修憲委員會,甚至將來還要花錢辦公投,顯然過於「小題大作」,這引起許多朝野有識之士質疑,其中獨派人士更是不能接受。

小英在玩弄兩面手法?

去年獨派人士辜寬敏就為了獨立制憲,數度與蔡英文槓上,如今姚嘉文更提到修憲觸及國家名稱、國土變更,並不是要挑戰當前蔡政府「維持現狀」的基調,而是中華民國憲法與台灣現狀有不合之處,透過修憲,仍可維持四大現狀,包括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與中國互不隸屬、維持自由民主,以及維持台海兩岸和平安定。而且這並不只是他個人的意見,民進黨的黨綱、黨章就是這樣規定的。

姚嘉文的說法,讓主張正名制憲的獨派與正國會系統士氣大振。再說,隸屬於小英派的立法委員,也曾提出要刪除「國家統一」等字眼的修憲與法律提案。而且,此次民進黨修憲委員會中安排了許多獨派人士與學者,怎麼可能只就社會中爭議極少的18歲公民選舉權入憲進行討論。再說,變更國土、國號提案在立法院中雖不易累積到四分之三的票數,但只要民進黨的修憲案在立法院一讀通過,就足以造成社會及國際震撼。

過去,台獨主張還不足以登上廟堂,如今民進黨已完全執政,修憲案雖不容易過關,但勢必可以在立法院裡討論、表決。或許蔡英文就是在玩弄兩面手法,藉由社會輿論,讓台灣「事實上」去中國化,再藉人民的力量,逼迫國民黨屈服於「法理上」的去中國化。

中美態度會決定修憲幅度

最後,儘管這次修憲不能真正正名或制憲,但民進黨如果在這次能夠得到降低修憲門檻這把鑰匙,就有機會推動台灣朝變更國號的方向前進,由此看來,如反統、反中的政治氛圍不改,未來要擋住反台獨之路將日益艱辛。

中美及兩岸關係目前都處於嚴峻複雜狀態,中美兩國在川普時代的較勁可算是「平分秋色」,拜登時代的中美兩國將如何互動尚不可知,但雙方一定會就台灣的定位逐步達成共識。蔡英文如認知到拜登的對台態度不像川普時代那麼親台,在修憲議題上就可能是雷聲大、雨點小輕輕帶過;但獨派會善罷干休嗎?在民進黨內凝聚修憲共識之際,如何安撫獨派勢力,或把自己的利益極大化,無疑將成為黨內及蔡英文的最大挑戰。更重要的是,中美的態度將決定第八次修憲的幅度及方向。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二, 15 二月 2022

兩岸關係是決定每次總統選舉最關鍵的議題,中美激烈對抗,台灣無法置身事外,國民黨若不醒悟振作,走回正道,重新提出正確的兩岸路線,恐怕就將錯過最後的歷史機會,為後人唾罵。

週二, 15 二月 2022

經過一個月的發展,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局面又有了顯著的變化。2月底趙少康連番的大動作,一下子炒熱了國民黨主席選舉的話題,不過,趙引起的火花經過一個月的「冷卻」,似乎又失去火力。其實,在這一個月裡,趙少康不乏繼續點火的動作,例如他與國民黨立委聯合推動內閣制,當然是希望繼續維持他在媒體上的熱度,可是效果似乎不如預期。反倒是現任黨主席江啟臣不斷有些活動,並在立法院裡頻繁質詢,多少抓住了媒體的關注,這對江啟臣的網路聲量多少有些幫助。此外,連勝文、韓國瑜也有一些表態及動作,這些使得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局面,發生明顯此消彼長的效應。

週二, 15 二月 2022

緬甸軍鎮壓反政變示威群眾

2月28日,緬甸軍警開槍鎮壓反政變集會,造成18人死亡;3月3日有13人因反軍政府喪命;8日仰光等地罷工、罷市;11日軍政府指控翁山蘇姬收賄;14日50人死,陸企、台企遭縱火、圍困;截至3月22日,緬甸已有2,600人被捕、250人遇害。

第一批11.7萬劑AZ疫苗抵台

3月3日,韓航臨時送來首批韓國接受委託生產的英國AZ疫苗11.7萬劑,分送至全台醫療院所。3月22日開始接種,首波對象是第一線醫療人員,當日上午行政院長蘇貞昌、衛服部長陳時中及各醫院院長帶頭施打。24日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已有超過3,200人接種。

大陸政協、人大兩會召開

3月4-5日,大陸全國政協及全國人大十三屆四次會議先後開幕。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進行政府工作報告,設定2021年經濟增速在6%以上,並審查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等議程。11日,人大在表決通過「完善香港別行政區選舉制度決定草案」後閉幕。

「四方安全對話」舉行領袖視訊峰會

3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邀請日本首相菅義偉、印度總理莫迪、澳洲總理莫里森,舉行「四方安全對話」領袖視訊會議,討論維持區域穩定,並應對疫情和氣候變化;會後聲明稱將成立疫苗專家、關鍵與新興科技、氣候工作變遷等三個工作小組。

美日、美韓2+2會談惹議

3月15日,美國務卿布林肯及國防部長奧斯丁首訪東京,與日外相茂木敏充、防衛相岸信夫2+2會談,議題涉及中國內政,被中國外交部批評美日「狼狽為奸」;17日布、奧轉往首爾,與南韓外長鄭義溶、防長徐旭2+2會談,其聯合聲明未涉及第三國。

美亞特蘭大亞裔連遭槍殺

3月16日,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連續發生三起槍殺事件,兇嫌為白人男子,造成8人死亡,其中6人為亞裔女性;17日起,華府等全美各地亞裔社區遊行抗議種族歧視;19日拜登總統公開譴責反亞裔暴力。

中美外交高層安克拉治對話交鋒

3月18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楊潔篪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美國之邀,赴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與美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舉行兩天三輪會談,開幕致詞時雙方即針鋒相對。19日會後中方表示對話坦率具建設性,也存在分歧,美方則說「艱難而直接」。

志航基地半年內折損3架F-5E

3月22日,空軍台東志航基地4架F-5E戰機例行訓練時,其中2架疑似擦撞墜海,2名飛行員跳傘;下午4時在海上發現中尉羅尚樺,經送醫搶救,宣告不治。至25日,軍方仍持續搜尋失聯的上尉潘穎諄。志航基地2020年10月29日也發生F-5E戰機起飛不久後墜海,戰機至今尚未打撈上岸。

週二, 15 二月 2022

3月19日上午,透過電視,聽到楊潔篪、王毅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2+2會談上,「訓斥」美國國務卿及國安助理:「中國不吃這一套」、「美國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了」,再從手機看到「兩個辛丑年對比」圖片,驟然想起「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句詩。

中美對話的震撼在國際社會繼續發酵。對於台灣成為焦點議題,吳釗燮說「台灣被關注,對我們是好事情」,綠色媒體也以美國戰略學者所言,「得台灣者得天下,美國若失去台灣,就會終結其霸主地位」,自我安慰一番。不過,從陸委會主委邱太三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不難猜測,拜登政府確實想做好台海風險控管,並希望台灣主動尋找兩岸恢復對話契機,這對蔡英文已形成莫大壓力。

3月18日,中美會談前夕,邱太三提議以「建設性的模糊」取代「九二共識」,強調「兩岸互動不應該有任何一方來強加政治框架」,希望能找到最大公約數,來打破兩岸僵局。21日,中美會談結束後,陸委會發出聲明,重申「台灣從來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更不可能是」,但也「呼籲透過不設前提的溝通對話,化解政治分歧」。

陸委會以上表態,大多不值一評。例如,既承認「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尊重九二歷史事實」,怎麼還能說大陸強加台灣「政治框架」?又例如,大陸講的是「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與「台灣從來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是雞同鴨講嘛。倒是陸委會此次呼籲溝通對話「化解政治分歧」,這種表述方式,似乎是民進黨執政以來的第一次,值得吾人關注。

蔡英文自2016年上台後多次呼籲,「兩岸在不設任何前提下展開對話」,去年10月以來,「對話」變成了「有意義的對話」或「建設性的兩岸對話」,但對話之目的始終不外是「處理兩岸事務」、「共同解決問題」、「和平解決歧見」,而這次則用了「化解政治分歧」。

「政治分歧」不僅是大陸在說明兩岸之所以尚未統一的標準用語,更是造成兩岸因內戰延續,分隔至今的歷史事實。承認兩岸之間有「政治分歧」,就要先坦誠面對「兩岸同屬一中」或「兩岸同屬一國」的事實,而「一中」或「一國」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兩岸對話的「前提」。依此邏輯,台灣方面要「化解政治分歧」,豈不等於要結束兩岸政治對立,復歸統一?

當然,兩岸要在久未溝通的情況下展開對話,台灣方面應以行動釋出善意。這可以從恢復「小三通」和多個疫情前的兩岸直航點,以及針對取消大陸商務人士來台限制提出具體配套措施開始做起。更重要的是,民進黨需要認知,兩岸之間也「換了人間」,要想改善兩岸關係、維護台海持久和平,就得放棄依靠美日作為「抗中」、「拒統」的靠山,打開心胸,直接與大陸溝通對話。

週一, 14 二月 2022

瑞典人阿爾弗里德‧諾貝爾是一個出色的企業家,他在20多個國家設有諾貝爾公司,在全世界有幾百座工廠,他還是一位發明家。他在死前留下遺囑,把財產留作獎金之用。這就是諾貝爾獎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