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國大陸由西太平洋對着東太平洋夏威夷的方向,發射了一枚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飛越12,000公里,準確地落入預定水域,誤差範圍僅100公尺。重要的是,這次試射是全射程公開,帶出什麼樣的信號?
美、俄、英從去年到今年試射洲際彈道導彈均告失敗,而宣布試射成功的法國,彈著點位於北大西洋,推測應非全射程,含金量遠低於中國大陸。
對這次中國大陸試射洲際導彈,美國出奇低調,五角大廈發言人辛赫在記者會上讚賞中國事先通報,避免了誤判,其他則不置一詞。中國大陸試射導彈新聞發布,也僅說不針對任何國家、是例行訓練,連導彈型號都不提。但試射肯定是有針對性的,彈雖往東太平洋落,卻意指西太平洋,可從台海及南海兩個大方向思考導彈試射的針對性。
一、從南海看。美國在菲律賓引進射程1,850公里,覆蓋整個南海,包括海南、香港、台灣地區的堤豐中程導彈,威脅到中國大陸,另在美國的挑撥下,不斷發生一些海上摩擦事件,雖無關大局,卻對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產生負面作用,試射東風31AG則是對美國這個域外國家使用長臂管轄,從實力出發給予提示。
二、從台海看。兩岸局勢外弛內張,賴清德以蔡英文「兩國論」作為兩岸關係的論述基底,要建立所謂40萬民力積極備戰,想開足馬力邁向一個新的階段。但隨著東升西降,美國所設定的國際規則遭到中國大陸挑戰,美國不得不考慮是否要放棄在第一島鏈的台灣,退居到二線的關島?同時在退出前,做好加緊扶植台灣自衛的準備,包括軍售、無償軍援、完整營級部隊赴美受訓。美國介入的結果反而造成了中國統一的緊迫感。
比較台海與南海問題,中國大陸要解決台灣問題的壓力,應高於解決菲律賓與大陸爭奪島礁的問題,這可從一些徵兆得知。
一、大陸國防部長董軍今年6月2日在香格里拉場合已撂狠話,任何外來干預中國統一的勢力必將粉身碎骨,對台獨將採取甕中捉鱉的戰術。
二、我海軍司令唐華接受英國《經濟學人》專訪時表示,解放軍隨時可以封鎖台灣,目前採取機艦繞台的蟒蛇戰術。唐華的判斷與董軍所言不謀而合。
三、從這次試射導彈落彈點距目標僅100公尺,遠遠小於一艘航母面積,說明解放軍可以在萬里之外,解決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對動輒出動航母戰鬥群威脅他國的美軍而言,在解放軍面前耀武揚威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美國對外稱,以其軍力可同時打贏兩場戰爭,但這不表示美國可以兩面作戰甚或一對三。面對俄烏戰爭尚未歇息,中東以阿戰爭又擴大,賴清德此時在台海問題火上澆油,豈是已準備下台的拜登政府所能應付與樂見?因此,一顆東風31AG導彈試射彈著點在東太平洋,漣漪卻發生在西太平洋水域,讓絕不改弦更張的賴清德陷台灣人民於危機四伏。
(作者係聯勤留守署政戰部前主任)
國家土地(下稱國土)是國家組成的要件,是人民生存的根本,所以任何國家都必須系統地、合理地、有效地應用國土的既存事實及價值,而台灣最近爭議不斷的「國土計畫法」(下稱國土法),於賦予實施前,必須與多方溝通、充分檢討,方可使其內容更形嚴謹,成為人人樂於遵循的法規,也才能讓地盡其利、地利共享,社會更加公平、環境更加自然調和。
國家計畫法的沿革
台灣的國土規劃始於1939年的「都市計畫法」,1974年制定「區域計畫法」(簡稱區域法),期望透過管理規劃,糾正大量農地流失、土地與資源因分散而形成的浪費,以及其他不合理的情形,如已無礦可採的礦業用地,仍需依照「礦業管理法」;「都市計畫法」已無法管理都市因擴充而衍生的工商業發展問題;農業用地因小型工廠及機具型式的「豪宅」興建,而變成非農業部專屬管理的職責。
2015年馬英九任內,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解決土地發展亂象,於12月18日制定「國土法」,2016年5月1日施行,將國土規劃成國土保育、海岸資源、農業發展及城鄉發展4種區域。該法於2020年4月21日修正,待該法完成立法程序後,「區域法」即將停止使用。
原本「國土法」預計明年(2025)啟動,但由於地方與中央的訴求相異,民進黨有22位立委與內政部長劉世芳的意見相左、閣揆與閣員見解不一,究其因皆係各自本諸本身立場所使然,期間爭議最大的當屬農地歸屬。
區域和國土計畫法的差異
「區域法」是將土地分成11種分區,依實況編定管制,而「國土法」係依功能分成四區,透過指導管控土地的使用;前者可經由申請變更分區,而後者則不允許以個案變更區分分類;前者無法指導都市計畫,而後者諸多法條設計都包含資訊公開與民眾的參與。但由於「區域法」已實施多年,為一般民眾熟知,而擬推行的「國土法」,恐因政府宣導不普及,以致許多民眾仍不清楚實施「國土法」的目的、對民眾權益的影響、土地變更後的使用效益及土地價格的落差、相應補償辦法,所以各縣市民眾向地方政府陳情要求中央應明確訂定相關辦法或規範,因此不同意明年4月30日「國土法」就將上路;其中各縣市區於限期前應上報的「國土功能分區圖」(下稱分區圖),必須匯集更多民眾的意見,始能完成人民認同的「分區圖」,所以至今仍有九個縣市未完成「分區圖」的規劃,也因此地方政府與民眾皆期望「國土法」延後兩年再上路。簡言之,民眾對「國土法」中農業發展地區的意見或爭議比其他三區都多。
國土規劃與糧食安全
農業發展地區主要以糧食生產為主。根據2023年農業部的統計資料,全台耕種面積接近78萬公頃,農耕產品的出口金額是進口的22.2%,表示台灣境內的糧食自給率低,台灣存在著生存危機,如台灣被軍事或經濟封鎖後會面臨窘迫狀態。
其實這種糧食自給率僅30%的情況存在已久,表示政府並未積極鼓勵農民生產、未保障農民生產的基本收益不得低於勞工的最低薪資,連帶地也未增加農業生產面積,台灣的農耕總面積1981時是90萬公頃,2012年時降至80萬公頃(實際耕作地是75萬公頃、長期休閒農地有5萬公頃) ,至2023年時農耕總面積再降至77.9萬公頃(實際耕作地是72.5萬公頃、長期休閒農地有5.4萬公頃) ,表示農民耕種的意願降低。這是因為農耕工作辛苦、報酬率太低,政府又缺乏合理的實質鼓勵、補償及獎勵辦法,所以不但年長的農民不願繼續務農,更無法吸引年輕人的務農意願。耕地面積減少、休耕地增加、勞動力缺乏等因素,自然會導致糧食不足的結果。如再不解決,很可能不得不以高價採購外國糧食,到時必定會造成通貨膨脹、社會動盪不安!
民進黨當局設計的台灣農耕面積是81萬公頃,但根據去年的統計數據卻只近78萬公頃,離目標數量還有些距離,若將「農電共生」的農田排除,則不足目標數更大;若計入多年實施「農電共生」的農地,因土壤質地劣化,作物產量及質量下降,其面積數量會變得根本不具意義。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2050年時全球將有97億人,屆時糧食需求將增加59-98%,才可因應人口增加所需,而1990年的研究報告已證實,作物產量已減少20-65%,若再加上全球氣候異常變遷的影響,作物及禽畜產量降低的情形只會更嚴重。台灣農業部豈能不引以為鑒而提早防範?
農地土壤質遭到破壞
民進黨政府大力發展「綠電」(包括風力、太陽光能、水力、地熱等的發電);農地被光電業者長期租用,土壤因光電須安裝深入土壤裡的各種材質固定樁而不易耕作、耕種;同時也因太陽光電板的遮蔽,致使作物所需的陽光不足,生長受阻。基此,光電場域的農地必定會發生劣變,土壤中眾生物賴以為生的有機質因而減少,可供給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也會減少,因為在所謂「農電共生」的農地上適合耕種的作物必定有限,所以等同無法實施輪作,而輪作卻正是改善土壤質地、增加土壤中生物多樣性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可預料「農電共生」的農田終將淪成荒蕪土地。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1937年2月寫給各州州長的一封信中說,「破壞土壤的國家等於在毀滅自己」(The nation that destroys itself soil destroys itself.)。根據估計,在過去50多年間,全球損失了1/4的表土,而表土正是各種作物主要生長繁殖的場域;美國更損失了1/3的表土;20世紀的100年間,美國更損失了50%的表土,等於每年損失30億噸表土,導致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成份失衡。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020年宣示,「未來60年間全球將無適合耕種作物之表土」,這可是非常嚴厲的警告啊!
土壤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地的耕作;連續大面積的耕作,會造成土壤中的有機質大量減少,使得土壤貧瘠,導致必須大量使用化學肥料來彌補,因此土壤酸化或鹽鹼化、污染地下水源、導致土中多樣性生物喪失及數量劇降、土壤變成硬盤且累積許多有毒物質,產生一連串的負作用,致使這種土壤變成無法適應農業生產的處所。
台灣農民被迫拋棄耕種
根據農業部2023年的統計,台灣農家每戶的平均年收入為1,246,530元,其中農業生產年淨收入僅281,299元,顯示農村居民的生計幾乎完全依賴非農工作所得,這種收益與資材、勞力及工時付出的失衡狀況,農業部應視為首先必須正視的研議課題。其次,針對民進黨主張「綠能」所造成的農漁業面積退縮,以及農民寧可出租農地予光電業者,因其租金是每公頃每年為40萬元,如此比全年耕種鳳梨和水稻依序可獲得36,000元及至多為12萬元的利潤要多很多;因為出租農地比自耕省事、省力又省錢,所以屏東縣多年前已將4萬多公頃的良田,亦即「農一」類別的土地轉成「農二」類的農田,且僅保留4,100公頃「農一」農地,因為「農一」土地只能從事農作物產銷工作,而「農二」等級的農地可從事較多元的農業活動,而且使用限制及變更門檻規範都會降低。雲林縣縣長張麗善也要求比照屏東縣辦理,將原規範為「農一」的6.8萬公頃土地,降低成5,836公頃。
地方政府都是由人民選舉而組成,所以各地方政府於編列「國土功能分區圖」時,一定會參考當地農民的意見。由上可想而知,大多數農民都會希望自己所屬的農地是「農二」類,而政府在處理各類區農地必須有一致的規範,否則就是偏袒不公,會引起眾多紛爭與抗議。
結語
台灣現在的農地問題除興建豪華「農舍」及建工廠外,主要是政府啟動的綠能需要土地,導致未來「農一」地會越來越少,糧食安全、自然生態及景觀一定會遭受到嚴重威脅。令人不解的是,民進黨廢核四、拿巨資貼補台電,養肥和民進黨有關的風、光電企業,如同用昂貴的價格去購買高端疫苗和雞蛋的情形一樣,因為使用的全都是人民的納稅錢,又加重了民眾的電費負擔,台灣人民還能忍耐這樣的政府到幾時!
(作者係台大農學院前院長)
9月20日憲法法庭針對37名死囚聲請死刑釋憲案,大法官雖維持一貫見解,認為死刑並未違憲,做出合憲性解釋,但也明定限縮適用的類型與範圍。此舉雖在檢視死刑是否符合憲法精神,特別是在保障人權、生命權及免於酷刑的合憲性,但也大幅限縮了目前的執行、未來法院判決與立法配套措施。
司法院曾對死刑進行第194號、263號及476號解釋,均認定死刑不違憲。不過,還是有不少死刑犯數度聲請,以往大法官裁定不受理沒有再解釋的必要。但隨著社會對死刑存廢的爭議不斷,此次受理備受關注。主要是因2022年1月《憲法訴訟法》上路後,改為由15名大法官組成的「憲法法庭」取代了原有的「大法官會議」,個案可聲請釋憲。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死刑犯判決定讞後,應經法務部執行之,但若案件涉及再審、非常上訴及釋憲,則可重新審核。因此即使判決確定,死刑犯在上述程序中仍可在監獄內等待法務部簽准。特別是37名死囚中包含「中山之狼」性侵、殺害被害女子;殺害母親、婆婆及丈夫的女死囚、犯下男童陸正綁架撕票案、分屍女保險員案的死刑犯;除了引發社會關注,人民情感上亦難以忍受暴行!
釋憲與「實質廢死」無異
憲判字8號出爐宣告了限縮適用範圍,除犯罪情節屬最嚴重、第三審需有強制辯護及言詞辯論,且需經各級法院法官一致決,被告有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的情形也不得執行死刑。換言之,存在四項重點即:唯一死刑違憲、死刑僅適用於情節最嚴重、程序必須更嚴謹、心智缺陷障礙設置鑑定程序。所以,目前已被科處死刑的死囚皆有機會透過非常上訴逃死。釋憲給了死刑犯翻案的機會,如何面對八成的反廢死民意,挑動國人敏感神經。
這種「部分合憲」的解釋限縮了適用範圍,等同無法執行死刑,與「實質廢死」無異。尤其,各審級要判死刑須「一致決」,確實過於嚴苛,究竟這是何國制度卻未著墨;因為國際人權公約僅以各級「合議制」,並窮極救濟程序規範。若用「一致決」,在議事原理上恐會造成「少數獨裁」,亦即一票便否決所有法官的意見;所以,如此說法顯係憲法法庭自己「造法」,違反憲法權力分立原則。
事實上,停止執行死刑的要件在法令上也尚未完備,例如精神障礙應經鑑定,但鑑定標準及醫學倫理如何規範,才能符合憲法最嚴密的正當法律程序?立委王鴻薇對此質疑,衛福部從2020年辦理司法精神醫學專科醫師甄審作業,第一年雖有62位醫師,但逐年下滑,至2023年竟只剩7名,顯見司法精神醫學專科醫師不足;如此缺漏如何嚴密正當法律程序?
死刑有沒有「嚇阻」效果?
大法官經過五個月評議,判決死刑合憲,但嚴格限縮適用犯罪類型及要件。代表37件死刑案視情況獲得重審機會或其他救濟機會。其中,死刑有沒有「嚇阻」效果?一直是個爭論。所以,韓國憲法法院將死刑案界定在最極端的「隨機殺人」。法務部則主張,應聚焦個案,以五年476件殺人案而言,只有一件判死定讞,代表極為嚴謹,是不得已的最後手段。
此次釋憲在廢死議題上運用設限呈現過度表態;其實民意效應仍是最值得觀察的部分;因為死刑涉及重大公共課題、國家刑事政策,理應由立法機關做最終定奪。所以中華人權協會與台灣審議民主協會在釋憲前公布調查,仍有八成以上反對廢除死刑;「維持死刑並沒有違反國際潮流」選項也獲得80.9%的支持。至於「廢除死刑應該由公民投票或立法院制訂法律來決定」,同意為72.4%;代表著大法官不應侵越立法權,逾越權力分立的界線。
事實上,對死刑存廢有著兩派看法,一派是「審議式民主」主張,一派是「國際人權」主張,後者又可分為「先行廢除死刑再配套修法」主張與「配套修法再廢除死刑」主張;「審議式民主」在國際人權實踐中有其缺陷,就是如何防止「多數暴力」;例如希特勒的「種族優越法案」就是經由國會多數通過殘殺猶太人;亦即如果贊同「審議式民主」,只要掌控國會多數,那麼反而成為獨裁工具!
聯合國公約並未完全廢死
此次釋憲合憲但限縮範圍,也代表國會必須修法讓其他刑事制裁手段配套施行。只是《刑法》歷經多次修正,目前還保留「死刑」的《刑法》罪名,包括第226條之1、第271條第1項、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即強制性交、強制猥褻、強盜、擄人勒贖而故意殺害被害人等罪;早已大幅限縮重大罪型,大法官此次釋憲又要再次限縮範圍與認定程序,未來立法院要如何推進已被綁手綁腳。
事實上,依據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6條,並未完全廢死,卻是要求窮極最高救濟程序才可實施;惟該條是對生命權的重視,因此廢死仍為最高方向。顯然這次大法官釋憲呼應國際公約的意味極濃,但憲法法庭擴大解釋似已超越國際公約,設下層層關卡已是實質廢死!
縱觀世界各國,已有四分之三的國家廢死或不執行死刑。然而,這些國家人口數只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換句話說,全球還有四分之三人口是有死刑的,也因此聯合國人權公約保留了死刑,但設下最高、最嚴格的審查標準。當然,此次釋憲等於提示法官減少死刑的判決,一定程度喚起國人推動修法,強化《刑法》配套措施、嚴格判處程序。
未來在「實質廢死」的基礎上,尤須思考的是,該包含「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來替代死刑」、「死刑判決均應以各級合議庭為之」,甚至在《刑法》中增加「死緩刑」,都是補強之道。另外,執行死刑也應改由司法院院長決定,以利院長深入了解個案並進行司法改革。
(作者係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硏究所教授、中華人權協會副理事長)
基隆市長謝國樑10月13日罷免投票前,民進黨及綠媒為了催票,大肆宣傳這是明年立委大罷免潮的前哨戰。民進黨的前哨戰輸了,但藍營不必高興,以賴清德雞腸鳥肚的作風,民進黨不僅不會善罷甘休,反倒會變本加厲、陰招盡出。
國民黨人無力駁斥賴論述
賴清德把台獨藏在中華民國的外衣裡,搞了個「新兩國論」,利用中華民國這個舊瓶子裝台獨的新酒。可能因此造成國民黨的危機意識,向來很少願意表態的朱立倫,終於公開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呼籲每一位台灣人永遠不能忘記祖籍。但要對抗狡詐的民進黨,這還遠遠不夠,國民黨必須要有更多人像立委翁曉玲、台南市議員王家貞那樣,大聲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並訓練好口才,否則只有挨罵的份。
10月11日,朱立倫的愛將、桃園市議員凌濤,在綠媒的政論節目中就被幾個名嘴圍剿,唬得啞口無言、語無倫次。綠營竟把賴清德的「新兩國論」說成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早於1999年就提出了,要求國民黨應該支持並肯定賴清德的說法。凌濤當場尷尬苦笑卻無法反駁,顯見國民黨總是講不贏別人,不是對歷史選擇性遺忘,就是缺乏反擊能力。
賴清德搞兩國論製造兩岸危機,名嘴卻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國民黨人不知道要拿「憲法一中」反制,更不知道李登輝、蔡英文都說過「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要以統一為目標」,來堵住綠營的嘴。李登輝甚至在1999年6月12日說過「支持台獨的腦袋有問題」,而蔡英文更於2001年說過「未來一中是唯一選擇」。
數典忘祖沒資格當領導人
賴清德明明就是掐頭去尾地否定歷史,現在卻被宣傳成是「往中間靠攏、擁抱中華民國」。如果台灣共和國能被台灣人支持、能得到國際認同、能付諸實現,賴清德還需要如此遮遮掩掩嗎?
賴清德在雙十節說:「113年前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推翻滿清、拋頭顱灑熱血,那些讓賴清德今天能夠享受榮華富貴的革命先烈,在賴清德嘴裡只是「一群人」。請問賴清德,那群人中哪一個不是以中國人的身分壯烈犧牲的? 113年後的今天,竟然有人不承認跟這一群人同為中國人,難道這群人是外國人嗎?更離譜的是,賴的演說全文竟然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國父或孫中山先生。
國土只有台灣才矮化自己
當年孫中山帶領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建立的中華民國,其疆域包含全中國,民進黨即便執政,有何資格放棄大陸?自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後,兩岸的中國人就共同擁有全中國的領土,其中包括大陸及台灣。後來只因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台,大陸暫時無法治理台灣,而國府也無法治理大陸,但兩岸任何一邊都從未放棄中國的主權與全部領土,憑什麼民進黨執政後,台灣地區的人民就只剩下台灣這個小島?
台灣是中國疆域的一個部分、一個省,不可能是一個國家的名稱。台獨放棄大陸的大好河山,主張台灣人就只有台灣這塊小島,這才是真正在矮化自己。
另外,賴清德在雙十節說,「八二三炮戰是全體台灣人守住中華民國」,但筆者猶記得2018年8月23日,民進黨前副秘書長徐佳青說,「八二三炮戰是國民黨跟共產黨的事」(見上圖)。賴與徐同是民進黨人,立場改得未免太快了吧?民進黨到底怎麼看國共歷史,必須提出一套一致且完整的說法,免得搞得民眾一頭霧水。不過,從此事也可更加清楚賴清德所言,都是為統戰藍營及老兵,並非真心之言。
務實面對歷史找回尊嚴
面對可能即將而來的立委罷免潮,國民黨應該及早做準備,甚至提出反擊的對策,讓民進黨的席次減少、動搖賴清德的威信,進而造成賴清德2028爭取連任時,黨內初選發生內鬥、分裂,這樣國民黨才能提高重返執政的勝算。賴清德比蔡英文更狠,加上現在有司法當武器,國民黨除了要更團結一致,還必須要有謀略。
國民黨必須面對真實的歷史,不用怕被抹紅、不用怕被說「舔共」、不要害怕沒選票,而應置之死地而後生。民進黨以自由、民主為由,行黨派謀私之實,罷免的潘朵拉盒一旦打開,台灣社會將更分裂,朝野對抗更嚴重,更令人擔憂台灣的未來。雖然台灣最終無法迴避兩岸統一,但台灣人必須早日覺醒,因為唯有透過和平的方式統一,才能保住台灣人的尊嚴。
(作者係台灣藍綠紅節目主持人)
基隆市民投票否決了罷免市長謝國樑案;但列隊待機的罷免案不止一樁。賴桑當家亂鬥不止,眾議多解讀曰:「鬥可以轉移執政失焦」。罷樑案剛失敗,鎖定民眾黨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團體「風城安心上路」即稱,罷高案不會停止,下一棒換新竹人來罷安。
列隊待機已浮出水面的罷免徵兆,還有台北市內湖、南港區住宅的信箱被塞進罷免立委傳單,掃QR Code就可加入罷免的line群組。花蓮也有公教人員在臉書貼文,重述一位立委過往的爭議事蹟,劍指罷免。其實,今年初大選,執政的民進黨立委席次未過半後不久,即風傳將挑幾名國民黨險勝選區策動扈從團體、側翼網工尋隙抹污抨擊,為隔年2月發動罷免鋪路;進可翻轉少數執政,退可威懾在野,有利政治操作。
賴藉內鬥想從亂局中求勝
為什麼賴清德選上總統,政黨競爭會質變成政黨鬥爭?這與他在影片分享網站(YT)賴桑與斑斑(流浪狗)的溫情互動,差距不可道里計。影片中,賴桑會溫情撫摸斑斑的頭毛,雨天撐傘接斑斑入屋,還會調製精美狗食餵飼;但面對朝野為明年總預算案吃和解餐,在編足原住民禁伐補償、提高公糧收購價格和提升健保點值預算上卻一毛不增,冷對破局。賴桑一手營造內鬥、外鬥(兩岸)亂局,很像革命年代的在野黨,勇於鬥爭,絕不停歇折騰與動亂,藉鬥爭凝聚附從者,冀從亂局中求勝。
罷樑案是冒失殺出的程咬金。賴桑任命的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認為,謝國樑當選後,處理港口東岸商場產權、建摩天輪等,抵觸他主政基隆時的規劃和利益,催生出罷樑案。罷免戰隊仗恃的是,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修改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只要同意罷免票達到原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且多於不同意票數,就通過罷免(即少數選民亦可罷免多數選民支持並當選的公職人員)。
罷免權是選舉制度的利器,但想寶刀出鞘必須理據充足。罷樑理由如商場爭點、未回應民意、未兌現政見等,不是被法院判決無理,就是造作牽拖,落個惡罷惡名而折戟沉沙。罷樑翻船能匡正藉罷免而權鬥的歪風嗎?國、眾兩黨應已認知賴桑治下的罷免戰隊不會停手,面對黨鬥,唯有勇敢迎鬥,以鬥止鬥;首役即為改良台灣民主政治,再修選罷法。
黨鬥已是直選式民主的常態,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和助選大咖登台演講,不是諷刺對手老,就是詆毀別人笨;吹噓自己政見時又一副神人模樣。韓國的黨鬥格外激烈,檢察官出身的總統發動司法戰,打擊卸任總統和在野黨代表;閣員變戰狼與反對黨議員鬥嘴;國會則想彈劾總統。多年鬥爭的結果,有卸任總統被關、自殺或官司纏身,使從政成為高風險行業。
台灣的黨鬥不輸於南韓。颱風盤旋高雄、屏東,總統卻六問花蓮縣長撤離災區人數有誤;內政部長劉世芳也質疑基隆為何未上報撤離居民數?結果高雄、屏東災情最慘,死傷人數多,颱風走後停電四天的里還無電可用,里長被抱怨到想辭職;漁船斷纜漂出口岸,貨櫃碼頭的空櫃被強風颳倒堆疊;道路積水、路樹傾倒,比國民黨執政的花蓮、基隆嚴重許多。但綠色媒體還批基隆該放颱風假時沒放,再稱讚高雄市連放四天颱風假有理。
民進黨祭出司法大棒敲打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掘地三尺,廣蒐證詞比對證據;還藉民代助理費使用問題偵騎四出。檢調營造的肅殺之氣,墊高了賴桑的指令效度。立法院鬥爭更無了時,藍白兩黨力推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被大法官憲法法庭裁定暫不適用。立法院人事同意權的核心是天下為公,在野黨已磨刀霍霍,總統府、行政院卻為黨私提名,豈能不引鬥?
民進黨批在野黨刁難總預算案,怠忽治水之急;可是立法院通過的健保點值、原住民禁伐補償、公糧收購價格等案,賴桑的行政院視若無睹,故意不列入總預算執行。內鬥的兩照,還競比是為民請命。
全民防衛唬不了解放軍
賴桑的鬥爭還反映在未善處近鄰,以為引外患可對內威壓在野黨派;對外順從美國鬥中的形勢,以利於內部鞏固權位。今年5月迄今,大陸東部戰區已兩次舉行環台軍演,10月14日的聯合利劍-2024B演習,依大陸官媒引述國防大學和軍事科學院兩位專家的解讀是:深度擠壓台軍防禦和活動空間、破除大陸不會武統台灣的迷思。而台灣國安局提交立法院的應處之道是:廣拓情報蒐研量能、支援國安案件偵處與維護輿論場域純淨。有及齡役男的家庭則想知道:有何辦法讓解放軍機艦別靠過來演練?
朝鮮向韓國空飄氣球,韓國就放無人機越界;北朝有核武,已炸斷南北貫通的鐵路;南韓有美國駐軍和共同防禦條約,底氣足。台灣得自美國的防護力遠遜於韓國,實力又輸大陸太多,猶不謹言慎行。奢言全民防衛後唬不了解放軍,還離散了台民的團結力。
請在野黨要為台灣而奮鬥
75年前中共建政時流傳一句話:「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中共文件早已重寫該話為「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才是其樂無窮。」
今天賴政府不圖奮鬥而只求鬥,想以黨鬥為本一抓就靈,可能陷全民於水火。期待藍白兩黨公職能執念於為台灣前途、保家衛民而奮鬥;為改善民生、壯台富台、進階教育而奮鬥;不幸遭遇黨鬥時要敢於鬥,所謂鬥爭帶來進步才不是悖論(矛盾的命題)。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賴清德在雙十節的「團結台灣 共圓夢想」演說,全文共3,502個字,論及台灣有47次、中華民國10次、中華民國台灣2次,足見他心中一直有個大家都不能接受的台獨白日夢,這除在島內引起爭議,也刺激了中國大陸東部戰區在10月14日凌晨發動聯合利劍B軍演。
蘇起先生日前在2024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上說:台灣只是在假裝準備面對戰爭罷了。依筆者的意見,台灣根本不是在假裝備戰,只是民進黨選擇欺騙自己與民眾:兩岸不會發生戰爭。
賴清德曾說:他當總統,兩岸發生戰爭的風險最低,因為他的路線最正確。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因為不論是美國或中國大陸都說:搞台灣獨立就意謂著戰爭,聯合國安理會前主席馬凱碩也提出諍言,台灣只是美中角力的棋子,推動台獨的代價會很痛苦,這個痛苦就是會爆發「戰爭」。
因此,賴清德主政,兩岸會發生戰爭的風險,比蔡英文的8年執政還要高,但賴清德即使接連被打臉,卻不僅沒打消他的台獨務實工作,反而變本加厲。
賴清德上任一百天,接受媒體專訪時直言,中國並非為「領土關係」侵略台灣,而是想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以成就其霸權,這是企圖「污名化」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也使得賴清德淪為美帝的打工仔。
賴清德又說:中國為何不向俄羅斯要回因清朝與帝俄簽訂《璦琿條約》所失去的大片東北土地,該說辭是站隊美帝陣營,企圖破壞中俄關係,削弱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並尋隙謀取台獨利益的陽謀。善良的台灣民眾都很清楚:在國際上挑撥離間和平秩序,並想分裂中國領土的完整,這就是美西方分配給賴清德的任務。美國想在「既有的戰爭秩序」下繼續享有其霸權,而賴清德則是為了打消美國的「疑賴論」,以鞏固作為少數總統在台灣的統治權。
賴清德不敢明目張膽地推動「制憲建國」,改以「偷換」的方式從事務實的台灣工作。例如823戰役明明是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完整,賴清德卻將823戰役與分裂中國主權進行了偷換,企圖混淆台灣民眾的認知。
賴清德主張的「新兩國論」就是台獨建國的政治話術。台灣有過半民眾不會接受這個「台獨白日夢」,不想因賴清德搞台獨而讓台灣捲入熊熊的戰火,更堅決反對台獨工作者毀掉我們的台積電、佛光山、慈濟、奧運選手,甚至我們任何一個人的生命財產。
連美國都一再公開表示:不支持台灣獨立,凡事親美反中的賴清德,怎麼敢堅持不放棄台獨立場?
絕大多數台灣人都不支持台獨,台灣夢也絕非台獨夢。台灣人本都是來自大陸各省的中國人,雖經日本殖民統治50年,但1945年台灣光復,台灣人又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幾十年來所想的都是兩岸應該和平穩定發展、共利雙贏,而非陪著賴清德做台獨白日夢。
(作者係新黨輿情中心副主任)
10月10日,面對就任以來首次雙十節,賴清德小心翼翼地逐字唸出經美國事先審核通過的演講稿,但仍顯示出,賴本人對兩岸和外交方面的短視及國安團隊的失能。
雙十演說,賴清德除了為安撫美國華府和拉攏藍軍,再次大打「中華民國牌」之外,更建請對岸能發揮國際影響力,調停俄烏戰爭和中東戰火。可是,國人不會忘記,為了嗆聲中國大陸,賴清德在不久前才挑撥中俄關係,要中國大陸收復「璦琿條約」失去的領土,遭俄羅斯官方斥其是「狗吠」,現在又要拜託北京去調停俄烏戰爭,這不論是在兩岸和對外關係上都是自打耳光、自取其辱;若這些建議出自美方授意,賴清德更像一個懸絲戲偶任人操控。
就在雙十前幾天,總部位於歐洲布魯塞爾的「國際危機組織」(ICG),在其官網上洋洋灑灑刊出一篇賴清德當家使兩岸危機擴大的報導,而《紐約時報》中文網10月11日也刊登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報告,稱台海局勢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因為許多航運都必須經過台灣海峽。但偏偏民進黨新聞部主任兼發言人吳錚發出長文,指控「國際危機組織」是在操控「疑賴論」,且配合對岸和國民黨對民進黨政府進行長期抹黑。
民進黨在護主心切下跳出的忠字舞,大大惹惱了該組織,因為該組織自1995年成立以來,就經常以非營利和非政府的角色對國際安全表示看法,更於2023年2月和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交流過,他們對賴清德上台以來的兩岸局勢表達憂心,居然被貼標籤成了中共側翼,令他們感到不可思議。民進黨為了挺賴清德當起了義和團,竟敢與歐美民間智庫樹敵,真是禍從口出,徹底無腦。
雙十節一過,向來高舉獨立和自由的英國《衛報》,透過政府內部消息披露,英國外相即將訪中,為了避免衝突,建議蔡英文訪英延後到明年春天。果然蔡英文的歐洲行少了英國這一站。英國政府此項決定當然係基於自身國家利益的考量,不願因小失大,但此時此刻出手,也精準擊中了賴清德最在意的一塊。
為了蔡英文出訪歐洲,賴清德曾親邀蔡英文到官邸,總統府也在之後發布了新聞稿稱:「賴清德總統祝福蔡前總統訪問一切順利,此行責請國安會、外交部縝密規劃,並就此行安全等相關事宜,給予必要協助,賴總統也期盼透過此行,持續深化台灣與歐洲國家情誼、讓台歐關係更加穩健緊密。」
賴清德的兩岸觀、國際觀是否有基本高度,以及是否得到美方的信任一直都被質疑,如今他想運用蔡英文當其分身出訪歐洲,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竟被英國用避免困擾而拒之門外。看來,賴清德近日想利用「中華民國」當作仙丹的唬人招術,早已被人識破,知道他並不認同中華民國憲法和憲政體制,更不承認「九二共識」,只是為了個人權力討好美國,而不甘願地從嘴巴擠出中華民國,企圖借殼上市、買空賣空。
(作者係文字工作者)
賴清德在雙十演說對關鍵字的使用引起關注,其中包括台灣41次、Taiwan2次、中華民國台灣2次、中華民國8次、中國7次、中華人民共和國2次、兩岸2次、台澎金馬2次及台海3次。演說中提到中華民國的次數,明顯超過中華民國台灣,這引發台獨修正主義往中華民國靠攏的錯覺。
賴清德在10月5日的雙十晚會上提出「祖國論」,宣稱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中華民國反倒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75年。然賴清德卻言「不必再去談論這層關係」。檢視雙十晚會演說的內容,賴清德顯然想切割兩岸歷史、主權及領土聯繫的關係。
賴的路線已背離維持現狀
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及路線普遍受到質疑,大陸稱之「新兩國論」、「激進台獨」;藍白政黨則質疑賴追求台灣正名的目標。賴既呼籲「建立台灣主體性國家認同」,又對陸宣示「拒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對內一再挑起台灣社會群體淪為中國在地協力者,標籤化其受統戰、認知作戰的影響。賴清德倡議激進兩岸路線,實已背離蔡英文維持現狀的原議。
蔡英文在其任內尚稱,台灣民眾沒有人需要為其認同感到抱歉。然賴清德主政後卻一再用同路人、在地協力者、受統戰及認知作戰,標籤化積極主張交流者、親中組織及政黨,致台灣社會政黨對立、族群分化超過既往。賴清德雖稱不讓內部及外部以國家認同為突破口,分化台灣社會;然今日台灣國家認同分化,民進黨何嘗不是始作俑者?
台灣社會高達六成純粹認同台灣,三成五左右雙重認同,僅有3%認同中國。賴清德在7月民進黨全代會上,全程以閩南語致詞,宣稱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團結人民反併吞,確保國家主權及建立台灣命運共同體的認同,讓國家認同不再成為外部分化、內部對立的破口,而是團結人民的力量。卻被外界質疑陷入大福佬沙文主義的窠臼。
將中華民國認同工具化
首先,將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政治工具化」。賴清德宣稱將延續蔡英文的兩岸路線,蔡就職演說尚提到兩岸關係條例,但賴則從未提及。賴將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及台灣視為政治工具,對台灣民眾說: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對國際社會說台灣;對大陸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反而造成認同的混淆與分化。
其次,既解構又重構國家認同,撕裂台灣社會的有機連帶感。賴持守「抗中保台」路線,而非「和平保台」;強調「倚美論」而非「疑美論」;質疑大陸兩岸融合、融合促統的政治動機,卻積極參與美國印太戰略的圍堵中國路線;質疑宮廟、主張兩岸和平的社團、地方政府及國民黨、民眾黨為大陸的在地協力者,受中共統戰及認知作戰的影響。賴清德自己曾主張「和平保台」、「中華民國祖國論」及「113年論」,卻質疑國民黨持守「九二共識」是「親中賣台」;批判「一中原則」帶來戰爭、「中華民國憲法災難說」。是標準的嘴上說一套,心裡想著另一套。
再者,從否定「中華民族認同」到「去中華民國化」。賴5.20就職演說中宣稱:1624年,台灣從台南出發,開啟台灣全球化的開端;站在「台南400」的歷史時刻,台灣更要展現自信,勇敢航向新世界,讓世界迎接新台灣。此種台灣歷史400年,迥然不同於傳統數千年中國歷史。在八二三砲戰祭悼典禮上宣稱,台灣不會再反攻大陸,絕不接受共產黨的統治;直指中國的目標旨在改變國際秩序,實現霸權地位,將中華民國的歷史及主權、領土範圍,徹底與大陸切割決裂。
賴所言也間接否定了「習馬二會」的倡議─「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這恐怕使兩岸制度競爭轉變成主權衝突。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本是兩岸相互認同的基礎。無論是從馬英九訪陸祭拜黃陵、參觀孫中山故居、黃花崗72烈士墓及遊長城時吟唱「長城謠」;或是習近平倡議「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掌握兩岸關係大局、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等,皆旨在以民族認同促進兩岸融合,達成融合、和平統一目標。
中華民國寄生台灣而續存
最後,從中華民國認同的極大化共識降為極小化。檢視民進黨執政以來,傳統國家認同已逐漸被解構,但新的國家認同卻尚未完全建構,此解構及建構的過程已造成國家認同的撕裂。台灣人民不僅對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及台灣的概念內涵及表述有所不同,即使對中華民國的內涵也存在各自表述。這不是對國家認同的極大化,反而是分裂共同體意識及增加懷疑,降低台灣社會的有機連帶,並損壞國家認同的社會資本。
賴曾稱「有主權才有國家,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這不同於所有民選總統對中華民國與台灣關係的相對平等論述,試問若沒有中華民國歷經八年抗戰,收復台澎,今日怎麼會有賴清德當選總統?
蔡英文倡導「中華民國台灣」概念,試圖將台灣獨立與中華民國相結合,曾受批判「台體中用」,尚不敢言及寄生關係。然而,賴清晰表述中華民國因依賴台灣而存在,彷若寄生在台灣而續存。這與李登輝所提的「中華民國來台灣、到台灣及在台灣」,或陳水扁所倡議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是命運共同體」顯然有所不同。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暨澄正書院主任)
10月14日清晨,中共解放軍無預警再次實施圍台軍演,應是針對賴清德的「祖國論」和雙十文告都精心包裝了台獨理論。但因台灣多年來的「去中國化」已具成效,民眾大多認同「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則是台灣」。因此,賴清德的說法獲得不少台灣民眾的支持。
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ington)在《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的一文中,提出「中國不是個國家,而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相信大多數台灣人覺得這是「胡人」的「胡言亂語」。其實,賴清德的祖國論,才是「中國人」的一派「胡言」。
祖國有5千年的歷史
7年前,筆者已發覺,中國大陸居民會祝賀「祖國OO歲生日快樂」,當時即調侃,超過「祖國」歲數的大陸居民,難道不是在祖國出生的嗎?今年看到台灣藝人阿吉仔的「抖音」影片,跟著大陸人祝賀「祖國75歲生日快樂」,於是再度在臉書上表示,「祖國」應是已有5千年歷史的「中國」。
賴清德指出,中華民國已113歲,台灣人不能把75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成祖國,反倒是超過75歲大陸居民的祖國卻可能是中華民國。其實,這是賴清德刻意將錯就錯,用來包裝其「兩國論」的務實台獨路線。
40多年前發行的愛國歌曲《中華民國頌》,流傳到大陸後很受歡迎,但歌詞則把「中華民國」改一字成為「中華民族」。而台灣在「去中國化」政策的氛圍下,由於歌詞一開始便提到青海草原和喜馬拉雅山,故幾乎已不再傳唱。然而,歌詞中還有「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難道中華民國已有五千年歷史?
其實,中華民國是代表「上」綿延五千年之「中國」的朝代政權。雖然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的第2758號決議,將聯合國中的「中國」席位,改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代表,但因當時中共尚在進行「去中國化」的文化大革命,所以海外華僑仍多以中華民國代表傳承中國文化的「祖國」。
美國於1979年元旦承認代表「中國」的中央政府從台北移到北京,而當時發表的《中華民國頌》,係展現仍為「中國」正統的自信。
祖國傳承中華文化各朝代
政治學者出身的季辛吉任美國國務卿時,是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關鍵性推手。他在《論中國》(On China)一書中分析,「中國」似乎不像西方民族國家,總有一個起點,即使被奉為中華民族始祖的黃帝,也只是重建,而非創建一個帝國。且在歷史意識中,中國是個只需復興而無所謂被創建的既有國家。
季辛吉有此評論,是因為他了解中國人講的「中國」,其實是指具有5千年歷史的「文明」,而不具有西方近代形成的主權「民族國家」意義。不僅如此,美國政治學者白魯恂(Lucian Pye)在1992年發表的期刊論文中指出,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自詡為民族國家的文明社會,意指近代中國受到西方國家的衝擊後,雖然逐漸被迫引進了西方主權民族國家的觀念,但本質上卻仍常以文明來界定「中國」。
清朝末年引進了西方主權意義的民族國家觀念後,梁啟超要為自己的國家撰寫「國史」時,困惑於自己國家沒有「國名」,而只有如漢、唐、明等歷代王朝的名稱;在思考各有其緣由的「國名」選擇時,梁啟超雖認為「曰中國,曰中華,又未免自尊自大」,因具有居天下之中心,且文化華美之義,但最終決定「仍用吾人口頭所習慣者,稱之曰中國史」。
「中國」一詞的涵義,包含了5千年來涵養及接受中華文化所建立的朝代,故可用漢朝中國、明朝中國等說法,指稱特定時期的中國。基此,除僑居海外者稱「祖國」時,可能是指具主權意義,且當下為國際法上代表「中國」的朝代政權外,原本即出生且身在「祖國」者所稱的「祖國」,則應是指具有5千年歷史的「中國」,而非特定時期所建立的朝代政權。
祖國負有完成統一的職責
中國大陸憲法的「序言」一開頭即謂,「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這裡的「中國」當然不是75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序言還敘述,1840年後的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創立中華民國,以至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序言敘述「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脈絡後,才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此係指當下代表「中國」的朝代政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故負有完成「祖國」統一的職責。
李登輝在1999年雙十文告中,提出兩岸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並希望以此為追求和平統一的基礎。「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加上追求統一,尚可理解為祖國中國存有兩個分治的政權,但賴清德「互不隸屬的兩國論」,卻只是階段性的務實台獨政策,完全違背了中華民國憲法。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會董事長)
賴清德在10月10日雙十講話中提了8次「中華民國」,比蔡英文8年任內演講提及中華民國最多的6次還多2次,但其講話繼續鼓吹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編造台獨謬論。4天後,解放軍展開聯合利劍-2024B演習,並同時公布新增三名「台獨頑固分子」;習近平則在翌日前往福建沿海的漳州市考察,指出要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由此觀之,兩岸關係既呈現高度風險,但也蘊含著機遇。唐代政治家、文學家陸贄曾表示,「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矯失而成德」。聰明人可以在危急的情況下轉危為安;明達人能糾正自己未看到的不足,而成就自己的美德。兩岸關係只要能把握正確方向,還是能走出和平穩定發展的大道。
大陸十一講話內容分析
9月30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5周年國慶招待會上指出,兩岸人民血脈相連、血濃於水;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歷史的車輪誰都無法阻擋。
9月28日,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僑宴上表示,將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上述講話都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有此基礎,才能堆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各領域融合發展、兩岸同胞才能心靈契合,共享安居樂業的生活。
同時,大陸會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堅定不移地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因為這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無法阻擋的歷史車輪。
台灣雙十講話解讀
10月5日的雙十晚會上,賴清德提出中外關注的「祖國說」。他認為中華民國過113歲生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過75歲生日,就年紀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絕不是中華民國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不必再去談論這層關係,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時,用詞要精準,切勿用「祖國」兩字。
賴清德在10月10日演說,雖不否認中華民國源自113年前在大陸的辛亥革命,但他強調75年前的古寧頭戰役、66年前的八二三炮戰、45年前的美麗島事件,讓民主、自由的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他要團結2,300萬台灣人民,並且堅持國家主權不容侵犯併吞。
在「祖國論」與「新兩國論」的演說,賴清德縱使講了比蔡英文更多次的「中華民國」,還是將「新兩國論」從抽象概念具體化、明晰化,涉及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面,將台獨主張灌輸台灣民眾,並為謀求台獨分裂進行社會動員。
再者,賴清德在演說中還表示,中華民國曾經在國際社會被驅逐,台灣人民從未自我放逐,隱含1971年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是驅逐「中華民國」,與台灣無關;這也等於將「中國」與「台灣」對立,是不折不扣的台獨分裂主張。
應理性思考兩岸關係
雙十講話後,大陸國台辦當晚就表示,賴清德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充斥對抗思維、不斷挑釁滋事,蓄意加劇兩岸緊張局勢,嚴重破壞台海的和平穩定。商務部隔兩天也發表聲明,自發布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最終結論以來,民進黨當局未採取任何實際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有關部門正依據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結論,研究採取進一步措施。
四天後,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了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海峽及台灣北部、南部、東部,開展聯合利劍-2024B演習。同時,認定「黑熊學院」明目張膽培育暴力台獨分子,公然從事台獨分裂活動;沈伯洋作為黑熊學院負責人,曹興誠作為黑熊學院資金支援者,因此對三者實施懲戒。
事實上,台海這些針鋒相對都是可以避免的,關鍵就在於只要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岸同屬一中」法理,兩岸關係就只是兩岸政治對立下的特殊狀態,絕非兩國關係。當兩岸問題只是內部矛盾,而非敵我矛盾時,問題就有機會迎刃而解,兩岸人民就可走向和平光明大道。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