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退守台灣,生聚教訓十多年後,仍然沒有能力反攻大陸,原因是1965年海軍在短短半年裡接連吃了三場敗仗,讓國府的反攻大陸夢碎。
1949年蔣介石來台後,積極準備軍事反攻大陸,但至死都未能如願,美國反對台灣入侵大陸是原因之一,也有人認為1965年八六海戰失利,讓蔣介石對反攻大陸感到悲觀從而放棄。
1965年5-11月之間,台海發生了三場海戰,分別是5月的五一海戰,8月八六海戰,11月烏坵海戰,台灣方面遭共軍打沉了三艘軍艦,卻對外宣稱擊沉了共軍艦艇,但台灣不曾撈獲任何共軍屍體,或救起任何落水的共軍俘虜,海面也沒撈到共軍艦艇的殘骸,導致幾十年來許多人懷疑這些戰果宣傳的真實性。
烏坵海戰竟捏造打勝仗
其中最離譜的是,1965年11月13日的烏坵海戰,海軍為掩飾共軍擊沉我方軍艦的敗戰尷尬,居然把敗仗演成勝仗,海軍總部還在左營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慶功儀式,連當時的國防部長蔣經國都被海軍欺騙,還贈金表揚了海軍南巡支隊隊長麥炳坤。國防部事後才發現,南巡支隊旗艦山海軍艦根本臨陣脫逃,對陷入包圍的友艦見死不救。
海軍內部的腐化問題在1965年逐漸暴露出來,尤其烏坵海戰後,海軍總司令馮啟聰捏造虛偽的戰役勝利,讓作戰負傷的基層官兵忿忿不平,國防部總政戰部出面調查,釐清實際情況。
海軍在八六海戰慘敗後,蔣介石馬上將海軍總司令劉廣凱調職,劉前腳離開,11月就爆發了烏坵海戰,接任的馮啟聰卻沒有受到處份,原因是海軍將海戰失敗避重就輕,欺上瞞下。更何況,當時海軍在11月21日舉行了一場虛構的勝利歡迎大會,請到高雄地區的各界人士,蔣經國也不明就裡地頒發了表揚獎金,事後才發現根本是馮啟聰一手導演的騙局,但獎金已發,蔣介石若撤換馮啟聰,豈非自打嘴巴,只好對外保密至今。
1965年12月3日,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唐守治向國防部長蔣經國提報了烏坵海戰失利的極機密報告。但海軍官方的網頁至今一概闕如,不僅如此,該網頁對1965年的三場海戰均隻字不提。2012年總統府才將極機密調查報告解密,烏坵海戰至此真相大白。
國防部調查報告顯示,海軍不知檢討,半年來歷經五一海戰、八六海戰失利,對於中共海軍戰術戰法未能深切體認,研求制敵對策,乃至屢遭挫敗。儘管國防部檢討海軍缺失,但沒有制止海軍持續對外捏造海戰勝利的謊言。
山海艦逃跑不講道義
烏坵海戰中被共軍打沉的臨淮艦,艦上官兵很快地被鄰近的美軍軍艦救起,這些傷患在醫院抱怨,山海艦逃跑,對屬艦不講道義,不辦他們作戰不力,還辦慶功歡迎會,簡直是是非不分。海軍捏造戰果早就在內部傳開,駐防左營的陸戰隊官兵抱怨,海軍宣稱打勝仗,撈救到的活人死人都是自己的人,共軍的一根毛都沒撈著,誰相信打勝仗?尤其,臨淮艦生還官兵在醫院揚言,就算蔣經國來醫院探視,他們也要當面向蔣揭發這起事件。海軍基層官兵因高層欺上瞞下,出現軍心不穩的情形,國防部知道問題不小,小心翼翼地處理了善後,幾十年後才為人知曉真相。
1965年11月的烏坵海戰,起因天候不良,空軍無法派水上飛機到烏坵接運傷患,軍方改派山海與臨淮兩艦到烏坵接運傷患。根據軍方調查,1965年11月13日中午後,兩艦自馬公出發,23時25分在烏坵東南方海域與共軍交戰,11月14日1點10分,臨淮艦沉沒,山海艦當日安返基地。
這場海戰打出許多問題,國防部調查發現,南巡支隊出發的時間不當,以致深夜抵達烏坵,讓共軍有可乘之機。根據海軍規定,兩艦夜間航行須保持500碼距離,麥炳坤的命令是1,000碼。因為值更官失職,指揮官沒有督導管制,兩艦實際距離超過1,000碼。有關兩艦的距離,臨淮艦稱2,300碼,麥炳坤稱1,500碼,反正都顯示兩艦距離超過1,000碼。國防部質疑兩艦出發到接敵前有10小時之久,如能稍加查問,不至於接敵時無法判明距離,不知艦位,使指揮失去掌握與了解。
國府海軍缺乏敵情觀念
調查報告指出,共軍已經接近到7,000碼,山海艦才發現,預警過遲,倉促應戰,臨淮艦更是聽到砲聲才備戰。山海艦發現共軍後,以無線電呼叫臨淮艦不通,顯見臨淮艦電信值更人員疏忽,山海艦接敵後轉向脫離。
調查報告說,山海艦為支隊旗艦,接敵後,應設法與屬艦會合,以相互支援火力,不應即行加俥突圍,脫離戰場,予敵圍攻臨淮艦的機勢,顯見指揮失當。有關海軍宣稱擊沉共軍四艘艦艇、重創一艘的說法,國防部調查後,認為沒有任何具體資料可以佐證,無從據以肯定。
山海艦艦長與麥炳坤都宣稱曾兩度支援臨淮艦,但國防部11月27日勘查山海艦,並未在山海艦發現任何著彈創痕的戰鬥損傷,又沒有人員傷亡,山海艦曾與共軍交火的說法令人懷疑。烏坵岸上通知山海艦臨淮艦已沉沒,南巡支隊毫不知情,這時才知道友艦沉沒,但未趕赴搜救海上漂浮的官兵,僅電告在附近的美國海軍驅逐艦幫忙搜救,有違危難相助的忠義精神。美軍救起15人,我方艦艇撈到海面漂浮的15具官兵遺體,臨淮艦當日共有114人,約20人為共軍俘獲。
麥炳坤指揮作戰失利事出有因,國防部調閱海軍歷年人事考核資料發現,海軍歷任官長對麥炳坤的人事考核不佳,對他的評語是欠苦幹精神、辦事無方、不求長進、警覺不夠、指揮能力差、欠魄力。儘管負面評價持續多年,麥卻仍然擔負支隊長的任務,造成部隊重大傷亡與損失。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今年8月是C-130海克力士(Heracles)運輸機出廠70周年紀念,該款運輸機是目前全球銷量最大、衍生版本最多的運輸機之一。目前C-130已從單純的運輸功能,轉為具空中打擊、海岸巡邏、空中救火等功能,又因造價相對便宜,未來會在全球各地出沒。
研發背景
美國空軍為戰略軍種,具備全球投射部隊的能力,C-130於1954年8月首飛成功,1956年12月開始服役,至今產量超過2,500架,用戶遍及美國、歐洲及亞洲地區。
起初的C-130運輸機攜油量有限,B型就將原有發動機的3片槳葉換裝成4片槳葉,在飛機內部增加更多的油箱設計,並增加外翼油箱,同時為降低降落速度,特別針對襟翼進行修正,使C-130B的著陸速度僅需63節。後期的C-130H則換裝全新的T-56A15發動機,更新航電設備,並在1990年代持續更新機體內部的GPS接收器、玻璃駕駛艙、夜視設備、飛彈警告系統等。C-130H的客戶更為廣泛,包括澳洲的12架及美國海岸防衛隊。
按照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設計,C-130運輸機總共有A、B、C、D、E、H、K、J等40種不同的型號,又能依照功能,再細分AC-130砲艇機、EC-130電戰機、MC-130特戰機、KC-130R空中加油機等。C-130運輸機不但能勝任多種任務,因機體相對耐操、操作成本遠低於大型運輸機,在全球中型運輸機的市場中至今仍占有一席之地。
AC-130砲艇機是較特殊的改良機種,該型機種能在機艙內部裝載40mm機砲、105mm低後座力砲與GAU-12 25mm口徑機砲,美軍將砲艇機定位為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用的飛機,其基本戰術為AC-130先於敵軍上空盤旋飛行一段時間,經確認目標後實施射擊,其整體的攻擊效果遠大於AH-64阿帕契武裝直升機、AH-1眼鏡蛇直升機,往往是地面守軍的最佳火力支援夥伴。
C-130運輸機使用廣泛,美軍各軍種有各自的任務需求,MC-130E是專為「美國空軍第一特種作戰聯隊」開發使用,隸屬「美國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該款飛機能同時為兩架直升機進行空中加油,大幅增進美國空軍特戰直升機的作戰半徑。
性能諸元
C-130運輸機的機身長度為29.79公尺,翼展為40.41公尺,機身高度為11.66公尺,空重為75,800磅,最大起飛重量為155,000磅,配備4具發動機,型號為艾利森公司出產的T-56A15,每具發動機輸出4,590匹馬力,螺旋槳由4片槳葉構成,直徑為4.11公尺。
C-130巡航飛行速度為每小時541公里,最大飛行速度為每小時590公里,最大航程為3,800公里,經空中加油能延長至7,399公里,每次的飛行任務由兩名飛行員駕駛,貨艙則由3名飛行工程師、導航員和裝卸長組成,依照任務需求,貨艙一次能攜帶3輛悍馬車、2輛美製M113系列裝甲車、1門法製凱薩自走砲等,為增加人員運輸效率,C-130能攜帶64名傘兵或92名乘員。
特殊的作戰任務搭配
C-130運輸機除能勝任常規的運輸、運補任務外,必要時能將機艙內改裝成飛彈發射器,例如美軍將射程近1,000公里的AGM-158B飛彈放在機艙內的派籠架上,透過拋射模式將飛彈射出。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役時,阿根廷空軍將其改裝成能裝載炸彈進行對地轟炸任務;美軍更將少數C-130改裝成LC-130,於該機加裝雪橇,便於在阿拉斯加等冰天雪地進行起降任務。
最新發展
C-130H型運輸機在1996年停產後,C-130J於1999年進入量產階段,為該款飛機的最新型號。C-130J運輸機全面升級機內航電系統,機組人員降為3人,此舉大幅減低各國空軍的招募、訓練成本,並換裝英國勞斯萊斯公司的AE-2100D3渦輪軸發動機,該型發動機最大的特色在於採用6槳螺旋槳葉,於巡航時較一般的螺旋槳槳葉降低3.3%油耗,C-130J最大起飛重量增為74,400公斤,其餘內部的航電設備也有所更新。
目前使用C-130J的最大客戶為美國的空軍、空軍國民兵、海軍陸戰隊及海岸防衛隊,其餘客戶則為印度空軍、加拿大皇家空軍、澳洲皇家空軍、丹麥皇家空軍、挪威皇家空軍、以色列空軍、義大利空軍等,其訂單總計增至500多架,至今仍有許多潛在客戶。
C-130J與C-130系列的外觀差異不大,但在性能上卻有不小差異。例如C-130J飛行速度為每小時670公里,巡航飛行速度為644公里,若將機上的「裝載最小化」,飛行最大航成達6,852公里,機身高度為11.84公尺,機身長度為29.79公尺,翼展為40.41公尺。總體來說,新款C-130J較舊款的航程增加40%,飛行速度提高21%,同時因換裝新款發動機,飛行表現更為優異。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最新研究發現,三個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 Alfuzosin(Az, 札特持續性藥效錠)、Doxazosin(Dz,可迅持續性藥效錠)及Terazosin(Tz,暢流錠),可以降低路易氏體失智症(DLB;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的發生風險,原因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次要作用)剛好可以對抗DLB的致病原因。另外,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藥物也具有治療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潛力,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會的Neurology雜誌上,主要作者為愛荷華大學醫學院西莫林教授(Jacob Simmering)。
失智症有哪幾種類型?
最常見的三種失智症為:阿茲海默症(占比60%)、DLB(15%)以及血管型失智症(10-15%),而DLB與典型老年失智的症狀有些不同,除進行性的失智與神經精神症狀(失眠/幻覺/憂鬱)外,尚有類似巴金森氏病的運動失調症狀,如動作變慢、肢體僵硬、顫抖、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等等,就好像是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病的混合體。病患通常預後不佳,平均約有8年壽命。其發生率為每年每1000人有0.5-1.6例,年紀大是主要因素,所以DLB的發生率將會隨著世界人口的老化而增加。目前DLB的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症狀,尚無法預防或治癒疾病,美國著名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就是罹患此疾病。
巴金森氏症和DLB這類的神經退化疾病,推測是因為遺傳基因或後天暴露於粒線體毒素,導致神經細胞代謝過程受損,影響能量供應所造成的,因此,想辦法讓神經細胞有充足的能量可以使用,是預防和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方法之一。現階段用於治療攝護腺肥大的三個藥物Tz/Dz/Az,被發現會活化一個重要酵素「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它是神經細胞分解葡萄糖(糖解,Glycolysis)產生能量(三磷酸腺苷,ATP)的關鍵酵素。
由於在細胞實驗、動物模型和巴金森氏症的患者中,都發現這些藥物Tz/Dz/Az可以增加能量的可用性,同時,在遺傳性巴金森氏症的病例報告中也發現,某些病患確實與PGK1酵素的變異有關。因此科學家認為,利用可以活化PGK1酵素的這三種藥物,應該可以預防和減緩DLB的發生,甚至對其他神經退化疾病也應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和阿茲海默症)。
攝護腺肥大藥物有哪些?
目前男性攝護腺肥大的藥物有下列4大類:(1)α1受體阻斷劑:這是Tz/Dz/Az用來治療攝護腺肥大的主要藥理作用,除這三種藥物外,此類藥物尚包括Tamsulosin (暢利淨/活路利淨)和Silodosin(優列扶膠囊)兩種。姿態性低血壓為這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其中,Dz及Tz較易發生,而暢利淨及優列扶較不容易出現,這類藥物不會影響性慾及性功能,雖然許多病患都會擔心。
(2)5-α還原酶抑制劑(5-ARI):包含Finasteride(威福錠)和Dutasteride(適尿通)兩種藥物,服用此類藥物,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發揮其藥效,另有性慾減低、性功能障礙、PSA降低、男性女乳症等副作用,但可能會有改善禿頭的意外驚喜。
(3)抗乙醯膽鹼受體藥物(anti-muscarinic drugs):單獨使用此藥的效果,不如合併使用α1受體阻斷劑來的好。另外,此類藥物缺乏長期研究佐證其療效,且長期使用可能會增加病患餘尿及急性尿滯留的風險,患者必須小心,通常短期使用。
(4)第五型磷酸二脂抑制劑(PDE5-I):雖然市售有許多PDE5-I,但目前只有犀利士5mg核准使用於攝護腺肥大,若患者同時伴有性功能障礙,可以考慮使用。
(5)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類似物:例如Desmopressin(迷你寧凍晶口溶錠),針對夜間多尿很困擾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夜間排尿量約40%,以及增加有效睡眠時間約1.5-2小時。然而,服用這類藥物要注意低血鈉的副作用。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建議,在服用藥物的第0、3、7、30天都必須監控血鈉值,以避免低血鈉造成的併發症。
綜上所述,Tz/Dz/Az用於治療老年男性的攝護腺肥大,而DLB是一種老化疾病,兩者都與年紀大有關,因此DLB的高風險族群正好是這些藥物的使用者。另外,也同樣是α1受體阻斷劑(暢利淨/活路利淨),因為完全不會影響PGK1酵素,所以也不會增加神經細胞的能量供給,使得暢利淨成為本次試驗最理想的控制組。
科學研究的新發現
研究人員總共網羅了643,516名沒有DLB病史的男性,且已開始使用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平均追蹤三年。結果發現,服用Tz/Az/Dz藥物的男性,3年內,診斷出路易氏體失智症的機率,與服用暢利淨/活路利淨的男性相比,罹患DLB的風險降低了約40%,若與服用5ARI的男性相比,則風險降低約37%。另外,服用暢利淨/活路利淨和5ARI的男性相比,其風險並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結果僅顯示服用Tz/Dz/Az藥物與降低DLB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但並非因果關係。此外,研究僅包括男性,因為是針對攝護腺肥大而開立的藥物,如果換成女性,是否會有同樣效果仍需進一步確認。搜尋Tz/Dz/Az關於巴金森氏症的文獻表明,凡是能夠增強糖解(Glycolysis Enhancing)作用的藥物,就可以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產生保護作用。科學界未來需要進行隨機試驗,來評估這些關聯的因果性,最後,由於這些藥物早已獲得FDA的批准,除價格低廉外,同時已安全使用了數十年,老藥申請新的適應症預估將可以很快上市。
(作者係藥理學教授)
日前台灣陸軍正式公開獵豹專案D2樣車,引發各界關注。雖然D2樣車仍有車身過高等問題,需要重新設計以利量產,但輪型裝步車輛的製造成本低、使用彈性高,加上科技日新月異,各種主、被動防禦系統的加入,讓作戰安全性更加提升。本文將以數種新世代輪型裝步車輛為例,依序淺談其特色。
以下以全球各國研發裝步車輛的考量,順序介紹各項設計概念。
1. 車身設計
一般步兵戰鬥車(IFV)的發動機均採用前置,車身後方為乘員艙,車尾設有對開尾門或電動跳板式尾門,方便士兵進出。不過,電動開關一旦潮濕故障,士兵乘員等於坐以待斃。因此,採用手動對開尾門比較適合戰場需求,如塞爾維亞拉紮爾(Lazar)防地雷伏擊車。而少數國家如俄羅斯的BTR-60/70/80/90和南非的獾式,考量重心後移和車輛的浮游性能,而採用發動機後置,而步兵只能通過側門和車頂艙門進出,此舉也增加戰場風險。
近年來,針對地雷或即造爆裂物(IED)的威脅,各國廠商研發出V形底板、甚至漏斗形車底的防地雷伏擊車(MRAP),可以在爆炸時順勢釋放爆震,如美國野牛(Buffalo)防地雷伏擊車、塞爾維亞拉紮爾(Lazar)防地雷伏擊車等;或藉由抬高底盤,讓爆炸影響減到最小,甚至讓傳動軸外露也無妨,如南非最新的非洲戰神(MBOMBE) 6x6裝甲戰鬥車(AFV)。此外,也有某些裝步車輛採用低矮輪廓設計,以利掩蔽和降低被彈機率。如土耳其黑豹(PARS)8x8車系、義大利半人馬座車系、瑞典CV-90犰狳(Armadillo)運兵車等。
目前,英國航太系統公司新推出的鱷魚(Alligator) 6x6、8x8車系,則採用分離式挑高底盤設計,結合車身模組化和抗炸等優點,可降低生產成本,非常先進。
2. 裝甲設計
由於機動性的考量,輪型裝步車輛無法像履帶車輛外掛大量的裝甲板。因此,必須更加重視裝甲材質的設計。如何以最佳避彈角度,來取代厚重裝甲?如何以軟、硬殺等主動措施,來取代被動的裝甲對抗?這些都是設計人員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目前,裝甲材質有許多種類,如鋼質、鋁質、陶瓷、複合材料等。基本上,現役輪型裝甲車輛普遍採用一體成型焊接車身,外部再披掛輕質裝甲板,或是反應裝甲塊(ERA)。
3. 座椅設計
近年來,由於即造爆裂物(IED)盛行,讓許多裝甲車輛灰頭土臉。許多專家沒料到一個非正規戰術、低成本的即造爆裂物,居然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因此,在車艙座椅設計上,許多車系開始採用折疊式懸吊座椅,避免爆震直接傳到士兵身上。這種座椅是藉由吊繩環扣直接吊掛於艙壁的橫桿上,座椅下方無基座和地板相連。當地雷或即造爆裂物爆炸時,座椅會騰空擺盪,以稀釋掉爆震;座椅也可折疊收納,以節省空間。
4. 傳動系統
輪型裝步車輛的傳動系統與懸吊系統有關,傳動系統主要有X形、T形(複式)和H形,目前還有最新的混合式電傳動(HED),見下圖。
5. 懸吊系統
獨立懸吊系統具有越野速度快、乘坐舒適和車底距地高度較低的優點,使用越來越廣泛。1970-1980年代研發的裝步車輛,多半採用獨立式扭力桿懸吊和避震器。1990年代研發的裝步車輛,則多半採用獨立液氣壓懸吊系統。同時,為提升行駛性能,一般輪型裝步車輛都裝有中央胎壓調節系統,在行駛於鬆軟地面(如濕地或沙漠)時,藉由降低胎壓以提升行駛性能。如以色列戈蘭(Golan)防地雷伏擊車的懸吊系統,堪稱經典之作。
目前,比較新型的輪型裝步車輛均有「前後輪同時轉向」的設計,也就是當前輪轉向時,後輪會以相反角度偏向,以縮小迴轉半徑。如土耳其黑豹(PARS) 8x8車系、OTOKAR ARMA 6x6車系、英國鱷魚(Alligator) 6x6、8x8車系等。
6. 浮游性能
目前全球各國的輪型/履帶裝步車輛,絕大多數都具備浮游性能。要達成浮游的條件:一體成型焊接車身、有車頭滑水板或側邊浮囊,如南韓K-21步兵戰鬥車。1980年代以前研發的裝步車輛,多半採用螺旋槳推進器,少數車輛採用車輪轉動划水。1990年代以後研發的車輛,則多半採用噴射推進器,水上航速為10-15公里/小時,如奧地利遊騎兵(Pandur II) 8x8車系、芬蘭派崔亞公司(Patria)AMV 8x8車系、義大利IVECO Super AV 8x8車系、新加坡Terrex 8x8車系等。中國大陸最新的VN-1 8x8步兵戰鬥車也強調浮游性能,其發動機和排氣管均有極佳的隔水措施。
7. 主動防禦系統
目前西方國家研發的主動防禦系統中,有以色列拉斐爾公司(Rafael)的戰利品系統,將使用在馳車4型戰車(Merkava IV)上;此外,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的鐵拳系統發射攔截彈,並利用爆炸方式摧毀來襲彈頭;美國雷神公司研製的快殺(Quick Kill)系統採用垂直方式發射攔截彈,攔截彈發射後螺旋上升,而後加速並向下導引和爆炸摧毀來襲彈頭。
而德國IBD公司的主動反應裝甲(AAC)則採用配置於車身各處的模組,該系統的每一個模組都擁有雷達探測器,並以爆炸摧毀來襲彈頭。主動反應裝甲(AAC)目前在瑞典CV-90 120T上進行測試,英國和法國均已考慮使用該系統,芬蘭Patria AMV 8x8車系也有少數配備此系統。而CV-90犰狳運兵車則改用2具SAAB LEDS150,該系統結合軟、硬殺方式,包括雷射預警器(LD-2)、飛彈警報器(MAW)、及主動防禦控制裝置(ADC-150),並由高速定向發射器摧毀來襲彈藥,有效攔截範圍涵蓋360度,有效攔截距離為5-15公尺,攔截仰角為15-65度。因此,無論是平飛的火箭彈,還是攻頂的飛彈,都可以攔截。
8. 火力投射(見下圖)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據報導,金門最近發現一種從未出現過的紅鰭鮊,這種魚雖存在於台灣西部河川下游,但在金門出現的卻是源自大陸每日輸入金門的2萬噸原水。紅鰭鮊係肉食性魚種,而金門金沙水域中的大鱗梅氏鯿,因其體型僅係紅鰭鮊的1/3,體重也僅有1/27,致使它面臨生存危機,這也使得台灣又一次遭遇生物多樣性的警訊。本文以下解釋何謂生物多樣性,以及它為何值得大眾關注。
生物多樣性逐漸衰退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簡稱紅皮書)2004年報導,全球物種估計植物有55-75萬種、藻類35萬種、真菌150萬種、細菌390萬種、濾過性病毒50萬種。
自然界生存的物種,根據「英國皇家植物園」結合42國的97所研究機構中的210位研究人員,通力合作,並於2020年時出版一份98頁的研究報告,其中便提出植物目前已有2/5瀕臨絕種,單就維管束植物就有14萬種瀕臨滅絕威脅,但於2016年時受到同樣威脅的卻只有21%,表示瀕臨絕種的植物的數量隨著時間的增進而增加,甚至723種藥用植物因過度採收之故,已面臨到絕種地步。
根據2018年「生命地球報導」(Living Planet Report),全球動物族群的數量於1970-2010的40年期間,也是一樣呈現災難性的衰退,其中脊椎動物的族群平均已銳減60%。「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發現,自2000後的17年間,田野中鳥類已減少1/3;而德國也發現以往的27年間,飛行類的昆蟲已呈現75%的衰退。「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2020年的研究報告發現,20世紀已有543種脊椎動物滅絕消失,其死亡速率比自然發生速率快100倍,生物多樣性的衰退比預期速率快很多,另有515種脊椎動物已少於1000隻。該刊2021年報告指出,陸上脊椎動物已減少1/3,許多哺乳動物於前一世紀中至少減少80%,所有兩棲動物幾乎面臨險境,有2.5%的種類已滅絕;自1970年來,北美的鳥類已減少2億9,000萬隻,珊瑚於本世紀中就可能面臨滅絕險境。美國於2021年時稱已有23種生物遭到滅絕。
生物多樣性變化原因及後果
生物多樣性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土地變更,如為耕種養殖、木材運用而砍伐森林,以及將農地轉換成社區或都市,因此直接摧殘生物棲息地,迫使生物遷徙,但有些物種由於水土不服,難與當地其他生物競爭而凋零。其次,使用大量農藥且過度使用各種化學肥料。農藥最多只有2%會直接接觸到目標物,其餘98%都變成環境污染物,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及食物鏈,例如英國麥田裡常見的7種鳥類,於25年間就減少61-89%;又如帝王蝶唯一賴以維生的馬利筋,因嘉膦賽(glyphosate)殺草劑而死亡,因此帝王蝶的族群已成為瀕臨絕種的生物。
在農田中有益作物生長的菌根菌及蚯蚓,對化學農藥及肥料十分敏感而銳減,尤其蚯蚓對酼胺/苯胺殺草劑及苯並米唑(benzimidazole)殺菌劑特別敏感,直接影響到日後種植作物的生長勢。又如全球使用量最大的草甘膦或嘉膦賽,以及新煙鹼類的殺蟲劑,會導致蜜蜂的味覺及嗅覺降低,降低其對蔗糖的反應,而蜜蜂是全球75%作物生產種子及糧食的主要媒介,對全球農業經濟貢獻估計約值1,530億美元。
另外一種名為草脫淨(atrazine)的殺草劑,在美國已危害到至少1,000種瀕臨絕種的動植物,或56%瀕臨絕種者,其中包括瀕臨絕種生物如高嗚鶴、美洲鶴、加州紅腳蛙及敏狐。一般而言,殺草劑對瀕臨滅絕的植物特具威脅性,而殺蟲劑對動物(包括人)會使免疫系統及生殖器官的發育失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的報導,世界每年因農藥中毒的有300萬人,其中22萬人因中毒過重而死亡。根據「生物醫學中心(BMC)公共衛生」期刊於2020年發表的報導,於2006-2018年間,平均每年發生74萬件急性農藥意外中毒(UAPP)事件,其中有7,446人死亡。全球農民數約計8億6,000萬人,每年約有44%的農民會農藥中毒。農藥會引起第二型糖尿病、生殖系統癌症、內分泌系統癌症、受孕率及精子數降低、多動症、肥胖症、憂鬱症。有97%的肝癌患者是源自於攝食;淋巴癌在全球以5%的速率在增加中,而患者和殺草劑及殺蟲劑有關。
農藥及化學肥料會因經年累月使用,而滲入地下水中,或漂浮於空中,再隨雨水降至地表。「美國環境工作組織」(EWG)檢測,全美有幾百處社區的自來水發現好幾種農藥,嬰兒的飲食也包含草脫浄及一些會致癌的殺草劑。1999年瑞士研究指出,歐洲的雨水中含有高量的農藥,如草脫淨、拉草(alachlor)、2,4-D及其他農藥。在205個希臘雨水樣本中,90%含有一種以上的農藥,而草脫淨會降低孩童的數學及閱讀能力。歐洲有38%的清水是抽取被農業污染地區的地下水,而農田的地下水中包含的硝酸鹽,和罹患癌症、甲狀腺疾病、不良生育後果、高鐵血紅蛋白血症及其他一些疾病有關。
現今全球使用量最大的嘉膦賽,會影響到人體腸道內54%的主要微生物,各種代謝症候群因而產生,為解決人體腸道內微生物失衡現象,各種益生菌的商品隨之應運而生。草甘膦已被WHO列為2A致癌物,被美國EWG列為危險物質,它在整條食物鏈內不斷地累積殘留量,導致人體慢性中毒或癌變,美國知名的禾穀類大廠的大部分商品因含草甘膦被檢驗為不合格。
全球異常的氣候變遷,迫使許多物種無法在原生地生長,因此植物若無人為方式的移植,相關各種作物品系便會絕種。動物雖有遷徙能力,但也受限於地理環境障礙,而無法完全如願以償。目前的異常高溫已導致全球近年來有數十萬人超額死亡。根據2022年「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報導,全球有33-36億人是氣候變遷的高度脆弱者,難怪有科學家警告,全球氣候變遷、棲地的改變及森林的砍伐,將造成繼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以來的第6次生物大滅絕。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人類即將面臨的事實。
挽救生物多樣性的方法
實施有機農業耕養可以挽救全球生物多樣性淪喪,因為從事有機農業耕養,等於是將農業生產地區恢復成半自然的環境,所以地上及地下的生物種類及數量都會增加,因此有機農場種植的作物及飼養的動物都會較健壯,產量及品質也都較佳。
「農業、生態體系及環境」(Agriculture,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及「歐亞土壤科學」(Eurasian Soil Science)期刊2018、2019年的研究報告都顯示,有機園區的土壤中,細菌、腐生真菌及菌根菌都比慣行農地多;2020年的「亞洲生物科學及技術研究」( Biosci, Biotech Research Asia)報告,有機農田中的氮素含量為260公斤/公頃,而非有機者為220公斤/公頃,土壤中的銅、鉛、鋅的含量則呈相反的情形;「有機農業」2020年的研究比較在溫帶地區有機與慣行農業,結果來自474個地區的數據,綜合植物、昆蟲及動物的情形,在有機農田中,其種類及數量平均比慣行農田中高出58%;其中以植物的差異最為明顯,有機農田中的數量比慣行者多95%;昆蟲與鳥類在有機農田中的數量,比慣行農田中依序多36及24%,而種類則依序分別多22及35%。
「英國皇家植物園」於2020年也認為,人們的糧食太過偏重於10種作物,實際上有7,000多種植物可成為人類的食物來源,同時有2,500種植物可供應數百萬人所需,而目前僅依靠玉米、甘蔗、大豆、棕櫚油、油菜籽及小麥等6種作物。此見解等於否定大面積的種養單一種物種。
結論
根據「紅皮書」於2008年估計,全球共有16,928種物種受到威脅,其中包括8,462種動物,8,457種植物,9種地衣及菇類。2022年7月評估,受威脅的物種已增至41,459種,表示目前許多生物的生存條件已遭到嚴重衝擊。換言之,人類不但未善盡管理責任,反而做出許多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不當舉措,實在是罪大惡極!
相對而言,若全球各國均實施講求自然資源的再生利用、生態環境的營造及創造生物多樣性條件的有機農業,生物多樣性就會越豐富,該地區的農業便會越昌盛,其原因就是有機農業會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的性質,並可促進地上及地下環境的生物平衡,達到萬物生生不息、互相助益的效用,如此才可維護全球健康的生態條件,人類生存的環境也才能存續下去。
(作者係中華氣候變遷暨農業發展學會創始人兼顧問)
國際社會矚目的2024美國總統大選,在川普遇刺、拜登退選而提名副總統賀錦麗接替披掛上陣下,歷經美東時間9月10日舉行首場辯論會後,大選結果即將於11月5日揭曉。雖然目前尚無法掌握最終結果,但卻又不能忽略未來四年美國政治新局的動向,尤其是它的對中貿易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回顧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尤其從「世界工廠」逐漸轉型為「世界市場」後,國際經濟智庫就預測中國未來即可能超越美國,讓美國認為中國將會是其未來最大最無法忽略的競爭對手。這也使得過去20餘年來,美國兩黨歷任總統無不指出:「中國綜合國力是未來全球唯一可與美國競爭的國家」。因此,如何加強圍堵、防止中國綜合國力持續擴張,已成為美國兩黨的共識。
從此次美國兩黨候選人的辯論會內容觀察,雖在對中政策上,特別是貿易政策著墨不多,但從其過去對中政策的談話內容分析,仍可發現充滿敵意。因此,不論是誰勝選,在追求「美國利益優先」的理念下,頗讓各國擔憂的是,其未來對中國採取的貿易政策,是否更加深化保護主義,讓新冠疫情緩和後,逐漸復甦的全球經濟遭到重挫。
保護主義為貿易政策主軸
先從賀錦麗的貿易政策來說,由於擔任拜登總統的副手四年,如果取得勝選,將會以捍衛拜登所採取的貿易政策為主軸。亦即拜登上任總統以來,在貿易政策上,雖並非完全同意川普時期對來自中國進口的產品採取加徵關稅的措施,但考量到國內各界反應,除了維持加徵關稅措施外,在其任期內,再度追加一波,甚至對電動汽車加徵100%的關稅。再者,為圍堵中國技術超車,而對中國的出口不斷增加管制。因此,預估賀錦麗所遵循的貿易政策路徑,理應不至於有明顯的變化。
再就川普的貿易政策而言,由於其始終相信關稅是萬能的政策工具,在此次總統大選中,不斷指責拜登政府的貿易政策太軟弱,同時主張大幅提高現行關稅,認為「此為回報美國為世界所做的一切」。其主張包括:對全部進口的產品加徵10-20%關稅,對中國進口的產品大幅加徵60%關稅,對中國在墨西哥製造的汽車加徵從100%到200%關稅,甚至直白指出,必須限制中資企業對墨西哥投資製造的汽車進口,若中國希望其汽車行銷美國,則必須以投資美國製造為前提。
貿易政策防中國經濟崛起
由此可見,美國兩黨在貿易政策上,未來除會持續對來自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徵關稅外,也難以鬆綁其他貿易的管制措施。儘管美國一直認為,過去以來對中國的管制採取「小院高牆」政策,針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涉及範圍較小的產品建立高端貿易障礙,希望藉此阻絕中國技術不斷升級;然而,美國目前對中國的管制層次,已將範圍擴大至可能影響美國實質利益的部分,或許以「大院圍牆」來形容美國的政策會更貼切。
此外,無法忽略的是,川普在此次大選許多公開的場合上,再三宣稱「要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GA)」,雖是舊調重彈的政策,但卻又無法掩飾其目的乃是,希望促使美國在外投資的企業回流。川普甚至指出,必須重建美國供應鏈,讓斷裂的美國供應鏈,從中國和其他國家重返美國,進而恢復昔日美國製造業的榮光,若要達此目標,就需透過貿易政策作為手段,針對這些長期從美國獲得利益的國家加徵10-20%關稅。
提高關稅將重挫全球經濟
因此,如果川普勝選,按照其所提出的貿易保護措施初步統計,美國關稅經加權平均後的稅率預估高達17%,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不可小覷。亦即此一稅率是1930年代全球經濟蕭條以來的最高水準,果真實施,將會誘發許多國家相對提高其關稅。
再者,川普指責拜登政府忽略高通膨造成高物價,對美國民眾生活的影響,卻又忽略提高關稅,除會導致全球陷入貿易戰風險外,勢必再擴大各國通貨膨脹幅度,在延緩降息或將增加升息的壓力下,最後可能威脅國際金融市場的安定。
整體而言,11月5日不論是誰取得美國總統寶座,如果無視全球經濟規範,或捨棄國際貿易原則,堅持以美國利益為優先,不斷劍走偏鋒,踐踏自由貿易精神,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加徵關稅,其後續效應都會很大。這些為保護美國利益而採取的手段,一旦各國群起效尤,除將造成全球經濟秩序失控外,甚至可能會導致國際貿易制度崩毀。因此,目前國際重要智庫都評估,此次美國總統大選是全球經濟最不易預測的變數。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美國總統大選第二場辯論會甫結束,有關財經政策主張,川普將延續前一任期的作為外,恐變本加厲;而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大致追隨拜登政策。然抗中政策為美國兩黨共識,台灣將難置身事外。
美東時間9月10日晚上,川普與賀錦麗首次交鋒。他們二人的財經政策主張有明顯差異,未來是否可行各界有不同解讀。不過,二人對中貿易政策倒是一致,無非就是「抗中」,而台灣將難置身事外。
川普經濟學2.0複製貼上
川普過去一直將「美國優先」掛在嘴邊,未來應該也不例外。由他最近的談話可預判他重掌大權後,「川普經濟學2.0」勢必回鍋,包括貿易保護主義、減免所得稅、提高進口關稅、放鬆華爾街金融監管,並停止對風力發電的補貼,削減石油、天然氣的稅收等,雖是複製貼上前一任期的主張,但未來更可能走偏鋒。
有論者總結,川普的重要經濟主張就是「三低、一高」,包括低稅率、低利率、低匯率及高關稅。進一步言之,自稱「關稅人」(Tariff Man)的川普,為確保必需品的供應鏈為100%美國生產,揚言調高各國輸往美國的產品關稅至10%,要對所有中國大陸進口商品課徵60%關稅。據估算,這些關稅措施將導致國內的物價上漲,迫使美國每個家庭每年平均增加近2千美元支出。
也有不少人憂心,川普若提高進口關稅,將導致貨運價格飆升,並加速通膨,重演他2017-2021任期的景況,形成「川普通膨」(Trumpflation)。尤有進者,川普的貿易政策若付諸實施,將使美國於2025年中陷入衰退,失業與通膨躍升,低所得民眾將受創最重。
再者,川普基於選票考量,不惜向傳統產業傾斜,他曾在任內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認為走向再生能源會放棄美國傳統能源豐富的優勢,也會間接助漲中國和歐洲潔淨能源的發展。預料他將反對激進的綠能政策,有可能針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生產商提供稅收減免,同時削減或取消對再生能源的聯邦補貼,減少對清潔能源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資。
匯率方面,川普一貫主張弱勢美元,以增強美國產品的競爭力,並使美國企業的國外獲利得以提高。他在一次集會上表示,「如果不使用美元,就不能與美國做生意,因為我們將對你們的商品徵收100%的關稅」。足見,川普不僅威脅聯準會(Fed)的獨立性,還將美元當作對外的武器。此外,原本《陶德─法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為2008年金融海嘯後,歐巴馬政府於2010年所簽署,旨在限制金融業,用來保護市場及消費者的法規,如提高銀行資本要求、限制銀行不可以小搏大、限制小資本銀行不得併購大銀行。為討好華爾街,川普認為該法案部分條款,致使銀行業被嚴厲法令限制,導致多數企業較難借到貸款,嚴重打擊美國經濟,因此應該修法,放寬對中小銀行的監管,結果銀行接連倒閉。未來川普可能重蹈覆轍,進一步放寬限制。
賀錦麗提「機會經濟」政策
賀錦麗的主要經濟政策是建立「機會經濟」,主打中產階級減稅,藉由提高企業稅及富人稅,再以「開後門」的減稅措施,來擴大社福支出;還要繼續對抗通膨,禁止哄抬物價,降低食品雜貨等必需品的成本、以及建造更多平價住宅。賦稅方面,她主張提高企業和高收入家庭的稅率,但大部分美國人的稅率維持不變或降低,預計未來十年將加稅約5兆美元,同時減少其他稅項4兆多美元,聯邦政府的稅收總額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改變的是由誰來付費。
根據賀錦麗的政策計畫,未來高收入家庭將大幅加稅,最高邊際稅率攀升至44.6%,為1986年以來最高。公司稅則將由目前的21%調高到28%,而大公司的最低稅率由目前的15%調高到21%。賀錦麗也承諾,不對收入在40萬美元以下的家庭加稅。並提出額外的減稅措施,如恢復2021年擴大實施的兒童稅收抵免,大多數兒童可獲3,000美元。她還新增新生兒類別,可獲6,000美元抵免額。住宅政策方面,未來四年將興建300萬戶新住宅,政府將提供最多2.5萬美元協助首購族買房,透過稅收優惠來刺激建商興建房屋。
對台灣的影響不容小覷
經濟部長郭智輝認為,兩位候選人對台灣的政策與關切持續為正向關係,且台美經濟關係非常好,因此無論是誰當選,應該對整體貿易情況和經濟政策都不會改變。筆者認為,這說法似乎過於樂觀,顯現賴政府的「親美遠中」路線將有一定的風險。如同CNBC在辯論會報導,「無論是賀錦麗或川普贏得11月美國大選,都將維持對大陸的強硬態度,美中貿易關係仍將緊繃」。尤其,川普當選,極可能升高中美之間的貿易和經濟敵意,加快兩國間的貿易和金融脫鉤。
另與台灣息息相關的無非是中美台的三角關係,以及川普經貿政策的外溢效應衝擊。坦然言,川普根本不在意台灣,視台灣僅為與中國大陸談判的籌碼。甚或中國大陸願意接受他的條件,川普將毫不猶豫地拿台灣的主權來交換。唯在達成協議前,可能會強化與台灣的政經關係,提高美國的談判籌碼,屆時「台海危機」必隨之升溫,釀成國安危機,不可不慎。
隨著美國國內的抗中意識升溫,兩黨相繼表態重拳出擊,川普延續前一任期的強硬態度,賀錦麗將透過最新關稅政策,尋求凝聚選民共識,也已相當明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已於9月13日宣布,涉及18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進口商品「301關稅」將於9月27日生效,其中包括對電動車徵收100%關稅,對太陽能電池徵收50%關稅,以及對鋼鐵、鋁、電動車電池和關鍵礦物,關稅自最低零關稅調升至25%,這意謂新一輪貿易戰已然啟動。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全球價值鏈參與度高達67.6%,必然會受到中美貿易戰(如關稅)的波及。因此,未來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均必須分散製造風險。同時也建議賴政府,及早成立因應小組,研議對策。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9月1日,德國的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簡稱AfD)在圖林根州和薩克森州議會選舉中,分別以32.8%和30.6%的得票率成為最大贏家,綠黨、自民黨和社民黨組成的紅綠燈政府遭到慘敗。其中,社民黨下滑嚴重,綠黨近乎腰斬,自民黨則被遠遠甩在榜尾。
三黨在圖林根州只獲得10%的選票;身為執政聯盟之一的自民黨在薩克森州只獲得0.9%的選票,無緣邁過5%的州議會門檻。這是自納粹黨以來,德國政壇再度出現極右翼政黨在東部獨占榜首的狀況。AfD已成為一股不可輕忽的政治力量,將改變德國的政治生態,間接削弱歐盟的政治和經濟整合。AfD2013年2月在柏林成立,短短11年就能橫掃德國政壇,原因何在?
德國東西部不均衡發展
德國統一已超過30年,但東西德的差距依然存在,2020年原東德各州GDP相當於西部平均水準的77.9%,和全國平均水準的81%;2021年德國西部的中位數儲蓄達到127,900歐元,是東部地區的3倍;2022年西部的平均年薪比東部高出120,00歐元。連德國前總理梅克爾都承認,東西部存在結構性差距。
其次,德國工業,尤其是高尖端行業主要集中在西部,由此決定就業機會和高薪崗位也在西部。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德國18-64歲的人口為5,140萬左右,只有720萬生活在東部各州,不含柏林。依據人口統計學規律,未來一段時間德國東部人口還會大幅減少,企業也會進一步萎縮,讓德東地區的經濟日趨凋敝,公共服務水準直線下降,基礎設施日漸落後。不少東德人對現狀強烈不滿,他們認為移民擠占了他們的工作機會,也搶奪了他們的社會福利。這就是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所謂的「呼籲」(Voice)策略,用呼籲來表達自身的憤懣,要求主事者修正其行動模式。
2024年萊比錫大學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0%的東部德國人認為外國人太多了,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德國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者。這助長了AfD等極右翼勢力的擴張,尤其在圖林根州和薩克森州,它的民意支持率遙遙領先於其他政黨。
1989年兩德統一後,東德地區經濟長期落後於西德,原本社會主義所提供的兜底保障也隨之消失,例如70%左右的東德婦女在統一後失去工作,東德民眾感覺自己成為二等公民,統一被異化為殖民接管,由此而產生一種集體的無力感、挫折感和相對剝奪感。在民主制度下,這些憤怒的東德人用選票來表達對主流政黨的不滿和失望,而AfD作為一個新興政黨,提供了一個反對現行政治秩序的窗口。這是AfD崛起的經濟根源。2024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AfD在5個前東德的州都取得第一名,被該黨黨魁驚歎「取得歷史性勝利!」
德國社會不平等加劇
即使在德國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貧富差距也在擴大。尤其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2020-2021),德國社會總財富的81%流向1%的富人手上,99%的民眾僅分享19%的社會財富,財富分配高度不平等;2022年德國貧困率是16.7%;2023年德國高達1,770萬人面臨貧困風險,占總人口的21.2%;2023年德國基尼係數達0.3。這些階層逐漸喪失對政府和政黨的信任,讓民眾更傾向以非民主方式解決問題。
美國社會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認為,人類的任何行動不僅僅是出於理性,而且受制於情感直覺。人類的情緒落在什麼地方,就決定了人類如何感知、思考和行動。因此,當AfD提出德國優先,驅逐非法移民,向富人徵收高稅收,提高窮人福利和法定最低工資等民粹主義政策時,自然吸引了中下階層的注意和投票。
暴力襲擊事件頻繁
2024年4月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2023年德國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大約1,770萬人,面臨貧困或被社會排斥的風險,其中貧困人口占比高達14.3%。根據線上統計資料庫Statista發布的一項資料顯示:2023年有393萬人領取失業救濟金;2024年前6個月有400萬人領取失業救濟金。截至2024年6月,逾200萬人依靠食品銀行維持溫飽。蕭茲領導的紅綠燈政府,為加強對烏克蘭的援助,不得不增加防務支出,削減對民生的財政補貼,導致民眾陷入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狂飆的困境。
AfD把一切歸咎於外來移民和歐洲一體化,凸出傳統價值觀和固有身分認同,為德國老百姓發洩情緒提供缺口。結果是民粹主義、仇外主義和極端主義沉渣泛起,孤狼式的恐怖襲擊此起彼伏。根據德國警方統計的資料顯示:2023年針對政治人物的犯罪案件高達2,790件,遠超2022年的1,806件。2024年5月8日柏林州經濟部長吉菲遇襲,被人用背包毆打頭部和頸部;此前,歐洲議會議員艾克在德勒斯登張貼海報時,被四人襲擊,深受重傷,逼得蕭茲不得不站出來,譴責襲擊議員是對「德國民主的威脅」。5月31日,西南部曼海姆市更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持刀襲擊案,共造成6人受傷。8月24日,索林根市發生持刀恐怖襲擊事件,造成8人受傷、3人罹難,移民問題再度成為州議會選舉的關鍵議題。
結語
AfD鼓動仇恨主義和敵人意識,挑戰主流的政治共識和政治底線,把德國帶入以暴易暴的境地,不僅加劇了社會矛盾和衝突,而且讓越來越多民眾對政治制度產生質疑和不滿,侵蝕德國民主的量與質,令德國日益滑向威權和暴政的罪惡淵藪。
(作者係浙江大學助理研究員)
9月2-6日,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周」在北京舉行。這是中非合作論壇第四次峰會,是大陸近年來舉辦的規模最大、外國領導人出席最多的主場外交,也是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後首場大規模、高規格對外活動。一方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另一方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陸,成立24載的中非合作論壇已成為「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平台、引領國際對非合作的「金字招牌」。
中非峰會成果豐碩
9月5日,外交部長王毅同中非合作論壇現任共同主席國塞內加爾外長法勒、下任共同主席國剛果共和國外長加科索,共同會見中外記者,介紹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成果。
首先是習近平主席在峰會開幕式上提出六大主張。指出中非要實現公正合理、開放共贏、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態友好、和平安全的現代化。習近平強調,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不可剝奪的權利,中非共逐現代化之夢,必將掀起「全球南方」現代化熱潮,譜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嶄新篇章。習近平的六大主張得到非洲領導人廣泛認同,形成了中非雙方的政治共識。
其次是峰會通過了《關於共築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中非雙方將秉持「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從新型夥伴關係,到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再到新時代全天候命運共同體,中非關係水準不斷提升。為此雙方將攜手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積極開展全球發展倡議合作,構建高質量夥伴關係;將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攜手落實全球安全倡議,開展全球安全倡議先期合作;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最後是峰會通過《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畫(2025-2027)》。制定下階段中非合作行動藍圖。其重點是習近平在開幕式上宣布的,未來3年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需要開展的十大夥伴行動。一是文明互鑒夥伴行動,打造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平台,設立中非發展知識網路,邀請千名非洲政黨人士來華交流。二是貿易繁榮夥伴行動,給予非洲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推動中國大市場成為非洲大機遇。三是產業鏈合作夥伴行動,建設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啟動「非洲中小企業賦能計畫」,共建中非數字技術合作中心。四是互聯互通夥伴行動,打造陸海聯動、協同發展的中非互聯互通網路。五是發展合作夥伴行動,實施1000個小而美民生專案。六是衛生健康夥伴行動,共建聯合醫學中心,向非洲派遣2000名醫療隊員,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設。七是興農惠民夥伴行動,向非洲提供緊急糧食援助,建設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為非洲創造不少於100萬個就業崗位。八是人文交流夥伴行動,推進「未來非洲職業教育」計畫,提供6萬個研修名額,將2026年確定為「峰會周」。九是綠色發展夥伴行動,在非洲實施30個清潔能源專案,共建30個聯合實驗室,開展衛星遙感、月球和深空探測合作。十是安全共築夥伴行動,打造落實全球安全倡議合作示範區,為非洲培訓軍事和警務人才。
為支援上述十大行動,中方願在未來三年內提供3,600億人民幣額度的資金,包括2,100億信貸資金、800億各類援助、推動中國企業對非投資不少於700億。
中非雙邊關係取得新進展
除了盛大的多邊峰會,有多個國家領導人在「峰會周」期間,對華進行國事訪問,並發表聯合聲明。習近平則馬不停蹄地與多位元首舉行雙邊會晤,使中非雙邊關係取得新進展。
首先是中國與非洲建交國實現戰略夥伴關係全覆蓋。「峰會周」期間,中國與塞席爾、科摩羅、馬利、查德、馬拉威、茅利塔尼亞、利比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博茨瓦納、利比亞、甘比亞、南蘇丹等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與吉布地、多哥、奈及利亞、喀麥隆、盧旺達、布隆迪、馬達加斯加等國的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與南非的關係提升至新時代全方位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由此,中國和53個非洲戰略夥伴並肩站在一起,必將為促進中非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發揮更大作用。
其次是中國的全球秩序觀與「三大倡議」,得到非洲夥伴的積極回應。例如,辛巴威高度肯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贊同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又例如,南非明確表示認可中方提出的全球發展和安全倡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推動全球治理改革。
再次是中國與非洲國家雙邊務實合作不斷拓展。無論是南非、奈及利亞等大國,還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小國,中國堅持大小國家友好相處、相互尊重、互利合作原則。例如,中國與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將繼續深化在農業、衛生、基礎設施等傳統領域合作,並拓展在數字經濟、綠色發展、藍色經濟等新領域合作。中方歡迎聖、普方參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非經貿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支持聖、普優質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也鼓勵中國企業赴聖、普投資,助其經濟多元化發展。
小結
中非峰會圓滿落幕,中非合作再掀高潮。但不可否認的是,中非相距遙遠,差異巨大,對於中非合作總有一些誤解甚至噪音。例如一些西方媒體質疑,中非關係熱絡是因中國加大拉攏非洲國家,企圖花錢買通非洲。一些歐美輿論還拋出,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和中國合作讓非洲陷入「債務陷阱」等論調,這其實是「中國威脅論」的變種。國內也有人認為,中國自身還是發展中國家,卻不斷大力援助非洲是「打腫臉充胖子」。
對於這些誤解,一方面要主動澄清,比如中國對非援助只是中非合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基於市場化原則的互利合作。另一方面,中非雙方應將《北京宣言》精神和《北京行動計畫》的藍圖落到實處,事實會勝於雄辯。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組織學院副教授)
韓國總統尹錫悅執政邁入後半期,在野的民主黨日前傳出,尹錫悅會宣布戒嚴,並逮捕數十名國會議員入獄,「十月危機說」滿天飛,讓民心極度不安。
沒想到四年一次的國會議員選舉後,「朝小野大」的情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更惡化。第22屆新國會,6個反對黨加起來總計192席,幾近國會總席次的三分之二,因此讓尹錫悅根本無法順利施政。
國內政治、兩韓關係均不好
國內政治一塌糊塗是一回事,兩韓關係也亮起紅燈。9月11日,北韓向東海發射數枚短程飛彈,時機非常巧妙。近日來北韓又不斷空飄垃圾氣球,雖無人員死傷,但南韓軍方發現氣球內的裝置進步,將來很可能發展成爆炸物。
一般認為金正恩選擇在美國大選期間「鬧事」,比較容易受到世界各國的注目。賀川首次電視辯論會上,賀錦麗不僅攻擊川普與金正恩之間曾有Love letter,並且指稱金正恩是獨裁者,讓金正恩聽了很不爽,先向賀錦麗「下馬威」。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金正恩對美國總統選舉的影響不大,但擾亂南韓政局則綽綽有餘。目前的問題是,南韓內部的政局已極度陷入混亂,據9月13日韓國蓋樂普民調顯示,尹錫悅上任以來,首度面臨20%的最低支持率。
在野的民主黨火上加油
此時民主黨代表李在明火上加油,指示民主黨籌組「影子內閣」,準備再次政黨輪替。問題是,尹錫悅的檢察官個性不改,朝野要達成「協治」根本無望。最明顯的例子是,持續近8個月之久的「醫療紛爭」事件,尹錫悅仍無妥協讓步的跡象,這讓要過中秋佳節和家人團聚的韓國民眾憂心忡忡,萬一生了病可能無醫可求。因此,不僅各界憂慮國家級的「醫療大亂」,執政黨內部的意見也很分歧。尹錫悅與國民之力黨代表韓東勳之間,形成了「各說各話」的關係。這讓民主黨與金正恩趁機攻擊尹錫悅。
民主黨國會議員說尹錫悅是親日派,要出售獨島(日本稱竹島)給日本。更令韓國人驚訝的是,民主黨代表李在明公開稱,尹錫悅將宣布戒嚴令,並要逮捕多位民主黨國會議員,製造「十月危機說」,讓韓國社會動盪不安。
稍早於9月9日,李在明專程去南部梁山訪問前總統文在寅,二人成了「抵抗尹錫悅的革命同志」,一心要把尹錫悅趕下台,以免二人變成「坐牢同志」。
尹錫悅在深受攻擊的情況下,一定後悔上任初期沒把文在寅送進牢獄。文在寅就曾把前總統李明博和朴槿惠捉進牢房。文在寅與李在明卻批評尹錫悅在做「政治報復」。這段期間內,尹錫悅換了大法院長及檢察總長,檢方已著手傳訊文在寅,首先傳訊了文在寅的女兒文多惠,偵查她購買濟州島別墅的過程與金錢來源,繼之就是文夫人金正淑,最後才會輪到文在寅本人。目前看來,文在寅一家人都將是法律制裁的對象。
10月危機說有如一場戰爭。文在寅、李在明及曹國三人司法纏身,共同對付尹錫悅的生死鬥才剛開始。文在寅下鄉度過近三年的田園之樂後,接下來將面對漫長的司法程序,他認為他曾提拔尹錫悅為檢察總長,所以可以說是尹錫悅的恩人,因此,尹錫悅應該會放水。然而,基層檢察官偵查文在寅弊案的決心不可能改變。
內閣閣員個個變成「戰狼」
由於執政黨國會議員在國會無法與民主黨鬥爭,因此內閣閣員的態度突然轉為「強硬」。在國會回答民主黨質詢時,不再唯唯諾諾,直接與反對黨國會議員鬥嘴。新國會成了內閣與反對黨的戰場,劇情比韓劇還精采刺激。
有什麼樣的總統,就有什麼樣的內閣。8月29日總統府舉行「國政簡報」記者會,尹錫悅親自說明「醫療紛爭」事件,讓韓人了解事情原委始末,進而表示他無意與醫師妥協。內閣閣員也跟著總統強硬起來。
原本7月5日第22屆國會開議,依慣例會邀請總統出席並致詞,尹錫悅一口拒絕,只好拖延至9月2日,但尹錫悅還是拒絕,原因是民主黨一黨掌握的國會「亂來」,舉行聽證會和傳訊證人如使喚「狗」一般,讓國會成了朝野吵嘴的場合。
南韓卸任總統命運均悲慘
南韓卸任總統的悲運似乎永遠無法劃下休止符。12位中,除了金泳三和金大中二人安然無事外,因革命和政變下台的總統有三位,有一位遇刺,另有一位自殺,有四位受到牢獄之災,發生不幸的比率高達75%。因此文在寅也無法避免。
「10月危機」之說係指文在寅、李在明及曹國的判決將於10月前後出爐,三人勢必相互緊緊擁抱,對付尹錫悅,甚至想在國會發動彈劾,非要提前趕走尹錫悅不可。
近來台灣政局也不落後南韓。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進入看守所,發動粉絲「小草」在法院外聲援,這很像南韓民主黨的作法,可惜民眾黨無法與民主黨的「雄厚力量」相比。
尹錫悅面臨一關又一關像「萬重山」般的挑戰。尹錫悅會發布戒嚴令嗎?韓國政局隨時都在變化,相信尹錫悅會動員警力鎮壓,但尚不至於發布「戒嚴令」。韓國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總統首先要主持司法正義。
(作者為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