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30 十月 2024

早在希臘羅馬時期的作戰中,就出現過大衛投石索拋擲武器,利用木材搭建的投石器拋擲石頭以打擊敵人。歷經600年的戰場洗禮,如今的軍用自走砲不但能機動轉移陣地、發射砲彈,還能提供精準打擊的火力,威力早非昔日能堪比。而弓箭手自走砲系統具有一般自走砲的優點,更增加了自衛火力、機動性能、火力持續等利多因素,戰場優勢更加明顯。

202203015840834769 15044

弓箭手自走砲系統

弓箭手自走砲系統(Archer Artillery System,以下簡稱弓箭手),是北歐瑞典和挪威合作研發的下一代155公厘口徑火砲系統,用來取代FH-77A型和FH-77B型牽引榴砲。若拿弓箭手和法國凱薩(CAESAR)自走砲相較,弓箭手配備全自動裝填砲彈-發射藥包的整合式砲座,砲管隱藏在車身底盤上的收納空間內。發射前打開艙蓋伸出砲管,砲座自動轉向並調整仰角,人員在駕駛艙裡即可進行發射作業,不必下車;而凱薩則簡單許多,可將榴砲裝載於卡車底盤上,人員下車進行發射作業。上述二者相較,弓箭手配備駕駛艙防護裝甲、人員安全性高、射速快、價格昂貴;而凱薩僅為卡車裝載榴砲,人員安全性低、射速慢、價格便宜。在價格的考量下,挪威取消了弓箭手的採購,僅有瑞典採購了一批。

德國也有類似的155公厘口徑自走砲系統,並由履帶載具裝載,配備全自動裝填砲彈-藥包的整合式砲塔。捷克推出新型155公厘口徑自走砲,源自達娜(Dana)152公厘口徑自走砲外型,也可換用152公厘口徑砲管。

弓箭手自走砲卡車載具

弓箭手以卡車載具為主,早期採用瑞典Volvo A30D 6X6全地形鉸接式卡車(All-terrain Articulated Hauler),全長14.55公尺、全高4.07公尺、軸距7.21公尺、全重約30噸,配備最大馬力輸出340匹(252千瓦)柴油引擎、最高時速70公里、行駛距離500公里。駕駛艙上方配置1座LEMUR遙控武器站(RWS),內含12.7公厘口徑機槍和煙霧發射器,但車艙缺乏裝甲防護。

後期弓箭手則大幅改裝,以便在極寒氣候、核生化防護下持續作戰。改裝項目為駕駛艙增設防護裝甲、擴充空間、增設空調系統,以便駕駛員和3名砲組操作員乘坐;榴砲的解算電腦、射控系統、通訊設備等都在駕駛艙內;只有在返回基地、維修保養、補充彈藥時,人員才需下車作業。而最新型的弓箭手則換裝德國KMW MAN 8X8卡車載具,外型已和原先不同。

後期弓箭手的駕駛艙和榴砲砲座增設防護裝甲,可抵擋7.62公厘口徑穿甲彈和砲彈破片。此外,弓箭手配備自動消防系統、車體可承受相當於6公斤黃色炸藥(TNT)的地雷爆炸、全部輪胎均受損的情況下仍可短距離行駛。空運方面,弓箭手可由A-400M戰術運輸機空運。若在雪地環境下行駛,可選擇加掛雪鍊。

202203015840834769 15045

弓箭手自走砲的射控火力

弓箭手使用1門52倍徑155公厘口徑榴彈砲。平時,砲管隱藏在車身底盤上的收納空間內。發射前打開艙蓋伸出砲管,砲座自動轉向並調整仰角,火砲射擊範圍的上/下俯仰角度為-1-70°、左/右水平移動的角度各為±85°。砲座配備全自動裝填系統、彈艙的儲彈量為21枚,另有空間儲存126個發射藥包。弓箭手發射一般砲彈的最大射程為30公里、增程砲彈的最大射程為40公里、M-982神劍增程導引砲彈的最大射程為60-80公里、最大射速為8-9發/分,經電腦解算的多發同時彈著在30秒內最多發射6發。

弓箭手有極佳的戰術機動性,30秒內即可從靜止狀態完成發射準備,而回收時間也縮短至30秒,可以打了就跑。如此快速地完成發射準備和回收,能避免遭受到敵軍的反砲兵雷達偵測,大幅提高戰場的存活率。弓箭手作業時常有彈藥補給車隨行,以提供彈藥補充。彈藥補給車重新裝填的時間為8分鐘,人員須下車作業。作業時,人員以液壓輔助舉升裝置搬運砲彈進入砲座後方,發射藥包則以手動放入砲座後方的模組內;另有勤務車輛隨行,以便加油和維修。

M-982神劍增程導引砲彈

M-982神劍(Excalibur)為全球定位系統導引砲彈,可大幅提高命中精準度。M-982最大射程為60-80公里、圓周誤差率(CEP)約為5-20公尺,配備多用途引信(空炸、碰炸、延遲),爆炸範圍幾乎涵蓋全部目標區,可大幅減少對於目標區所帶來的附帶傷害。據評估,1枚M-982的射擊效益可抵上數十枚一般砲彈提供的相同效果。使用M-982後,美國自走榴砲車射程達70公里。

自走砲系統的歷史戰果

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在蘇聯解體後紛紛獨立建國。俄羅斯曾派兵鎮壓東歐成員國,在一次小規模戰役中,2輛捷克製達娜152公厘口徑自走砲,奉命前往阻斷2支俄軍裝甲車隊(包含多輛T-72主戰車、BMP履帶裝甲車、BTR 8X8輪型裝甲車)。在一陣密集砲轟後,俄軍裝甲車隊幾乎被殲滅,無一存活。雖然俄軍隨即派出多架Mi-24雌鹿(Hind)武裝直升機,前往圍剿並摧毀這2輛達娜自走砲,卻仍無法挽回裝甲車隊被殲滅的命運,可見現代化自走砲的戰場威力。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週三, 30 十月 2024

兩岸關係持續對抗的原因,固與中美兩強之間的結構性對抗、競爭有關,但台灣從蔡英文到目前的賴清德,幾乎看不見對兩岸關係有任何正面談話,因此本文將從最客觀的角度分析兩岸之間的軍力差距。

202203015840834769 15042

兩岸的軍事力量概況

依據台灣與大陸雙方的官方資料來論,解放軍總體人數約200萬,並依序分為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四個主要軍種,軍事航天部隊、網路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與聯勤保障部隊為其獨立兵種。在戰區的區分上,大陸因廣土眾民,分成東部戰區、北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與中部戰區。每個戰區皆有獨立的陸海空三軍,以解放軍軍力的部署來論,假使未來爆發台海戰爭,東部戰區為攻台的主力部隊,其餘各戰區的三軍部隊為攻台的支援角色。

以台灣當局目前釋出的訊息來看,台灣軍方總員額編制為21萬5千人,但截至今年6月底為止,全部志願役人數僅約有15萬5千人,許多戰鬥部隊的「編現比」不到八成,三軍主戰部隊(包括戰機飛官、陸軍野戰部隊、海軍一級艦的官士兵等)更是缺員嚴重,在當前兩岸情勢不佳之際,第一線的守軍承受極大的戰備壓力,台灣高層卻持續忽略現實,不願針對兩岸路線進行調整。

2022-2024解放軍軍演

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在忽略兩岸特殊性與美中對抗的現實,執意於8月2-3日訪問台灣,不但引發解放軍於4-7日環台軍演,解放軍更於台灣附近實施飛彈射擊,其中4枚穿越台灣上空。從此開始,大陸解放軍常態化出現在台灣附近海空域,除了派遣數艘軍艦在台灣附近海域、戰機越過海峽默契線(俗稱海峽中線)的頻率大增,也間接升高了台灣軍方的戰備壓力。

2023年軍演主要是針對蔡英文與賴清德先後過境美國所做出的軍事反應,解放軍先於4月5-7日執行台灣中北部聯合巡航行動、8-10日執行環台戰備警巡與聯合利劍演習、8月24-25日執行海空聯合戰備警巡任務等。

2024年520賴清德就職時說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執意營造「兩個中國」,卻忽略兩岸的特殊性與一中憲法的事實,解放軍在當月23-24日舉行聯合利劍A演習,其演習範圍除涵蓋台灣本島,更聚焦在台灣的離島附近,諸如金門、馬祖,因時間較短,對於周邊的影響較小。

兩岸軍力差距嚴峻

從2022至2024年解放軍的對台軍演,其主戰部隊皆從東部戰區派遣,無論是戰機、預警機、反潛機、空中加油機等,以台灣為目標進行環島空中訓練、偵測,或是透過航艦戰鬥群巡航台灣海峽、東台灣海域的方式行經台灣附近,解放軍一方面是要讓各部隊熟悉台灣附近海空域的環境,二方面是要警告美日兩國,切勿以軍事手段干預台海問題。

目前台灣三軍的主力裝備,包括海軍軍艦、空軍戰機與陸軍戰車等主戰裝備幾乎皆為1990年代引進台灣,服役時間平均達20年以上,綜合性能有限、人員留營率低、加上向美方採購的裝備抵台進度落後等因素,難以承受高壓力的戰備任務,而解放軍新一代的戰機、軍艦、戰車等新式裝備僅有十餘年服役時間,許多裝備更在大陸政府源源不絕的支援下進行提升,在人力、裝備與士氣等多重因素的加乘下,大陸軍方在台海、亞洲地區已具備局部甚至全部的優勢。

從2022年解放軍對台軍演來論,解放軍機艦已逐漸掌握台海附近的海空優勢,這和以往台灣視台灣海峽為天塹,已有很大的差距。上個世紀解放軍的確因台灣海峽無法對台進行跨島作戰,但從2000年後,伴隨著海空軍的擴充、更新,加上戰術提升、飛彈精準打擊能力等,解放軍的優勢已能完全壓制住台灣軍方的力量,甚至可以對附近的美日駐軍進行戰術嚇阻。更嚴峻的在於,以往東部為台灣海空軍的疏泊/反擊處,但在解放軍具備空中加油機、航空母艦、遠程飛彈後,其優勢早已漸漸流失。

即便台灣當局配合美方所制定的「不對稱戰力」模式建軍,亦即讓台灣部署大量的反艦飛彈、火箭彈、反戰車飛彈等,讓解放軍無法成功占領台灣,雖然從軍事作戰的角度來論並非完全無理,美方甚至認為台灣可以仿效烏克蘭軍隊的模式抵抗解放軍。但就現實而言,領土廣大的烏克蘭具備消耗戰的本錢,加以鄰國能直接進行軍事與民間援助,而台灣城鄉緊密發展,民眾在戰時毫無疏散之處,兩岸在防衛預算上的差距又高達12-17倍之多,台灣的GDP產值僅有大陸的4%,大陸軍武在研發、產能完全勝過台灣的狀態下,台灣在中國大陸面前恐將毫無優勢。

202203015840834769 15043

結論

一言以蔽之,欲求兩岸和平發展與未來的前景,和平才是台灣必須正視的課題,美中兩強的對抗非台灣所能掌握的態勢,台北除了必須試圖營造台海和平的環境外,正視「一中憲法」的法理事實,以及兩岸軍力的差距現實,回歸一中架構才是對台灣最有利的政策方案。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週三, 30 十月 2024

當日沖銷證交稅減半徵收,造成近年來證交稅大幅增加,但2023年整年每位股民當沖平均虧損23.9萬,當沖令股票成了類似賭博,是否有悖公司發行股票的本意,值得探究。

稅式支出受OECD、EU重視

「稅式支出」(tax expenditure)是美國學者沙瑞(Stanley Surry)提出的概念,是指政府為達成經濟、社會或其他特定政策目標,利用稅額扣抵、稅基減免、成本費用加成減除、免稅項目、稅負遞延、優惠稅率、關稅調降,或其他具減稅效果之租稅優惠方式,使得特定對象獲得租稅利益的補貼。不過,政府除了實際直接支出,對特定個人、群體或事項提供稅基減免或稅率優惠,造成稅基侵蝕與稅收損失,以租稅公平性來說,如果高所得者享受較多稅式支出的好處,將違反所得愈高應繳納愈多租稅的垂直公平原則。以財政收入來看,過度的稅式支出將使政府稅收減少,恐影響國防、交通、教育、衛生福利等公共支出及政策推行。

近年來,OECD與EU逐漸重視稅式支出的編列,要求會員國須於預算書中揭露更多稅式支出的資訊。台灣稅式支出評估系統採雙軌制,減稅法案除了事前(ex ante)的評估報告外,總預算案(總說明)尚有事後(ex post)的稅收損失計算的稅式支出報告。相較於多數國家僅有稅式支出報告法,台灣的稅式支出系統尚稱完備。

台灣稅式支出稅目分析

根據財政部統計,2023年4月底,主要稅目的稅式支出包括所得稅租稅減免項目130項、營業稅30項、貨物稅18項、菸酒稅2項、遺產稅及贈與稅共27項、證交稅及期交稅共6項。其中證交稅部分,今年估計金額最大的前2項為:現股當沖交易之證券交易稅稅率減半,課徵約509億元;以及公司債及金融債券停徵證券交易稅約184億元。

根據稅式支出評估作業辦法及預算法第29條規定,政府應編製國富統計、綠色國民所得帳及關於稅式支出,「稅式支出」必須提出報告,係為避免租稅減免工具之運用過於浮濫,由於以各種租稅減免與優惠,所進行的「稅式支出」是一種看不見的政府預算,若無法將錢花在刀口上,或未經審慎規劃,除無法達成目標外,恐將嚴重破壞國家整體的財政結構與財政紀律。例如金管會調降現股當日沖銷證券交易稅實施成效評估報告,提及為提升台股動能,行政院2017年於證券交易稅條例增列第2條之2,對同一帳戶於同一營業日,現款買進與現券賣出,同種類同數量之上市或上櫃股票,於出售時,按每次交易成交價格依1.5‰稅率課徵證券交易稅,不適用公司發行之股票課徵3之證券交易稅稅率。

該法自2017年4月28日起實施一年,因實施成效良好,行政院再研提同條文修正草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自2018年4月28日起延長該降稅措施至2021年12月31日,並將證券自營商納入適用對象,嗣當沖降稅措施到期再度延長三年,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

分析第二次延長當沖降稅措施實施迄今,集中及櫃買市場的日均當沖占比與日均成交值,均較2016年當沖降稅前大幅成長,亦較當沖降稅第一年與第一次延長當沖降稅期間有所增加,顯示當沖降稅措施帶動台股量能大幅成長,2023年當沖交易買進金額25.41兆,比2022年成長一成。

當沖客賠錢,證交稅增加

今年9月,台灣行政院通過證券交易稅條例修正草案,延長現股當日沖銷交易證交稅減半措施到2027年12月31日止,目前只等立法院三讀通過。這是自2017年4月28日起,第3度展延此項措施,累計當日沖銷交易稅減半徵收實施時間合計超過10年。不過,將現股當日沖銷交易之證券交易稅稅率由3調降至1.5‰,可能讓原本買進台積電或鴻海等優質股票,打算長期持有的投資人,因當沖證交稅率減半的節稅誘因,放棄對優質股票的長期持有,轉而變成從事當日沖銷的投機客。

以2023年為例,以當沖賣出金額25.46兆元,乘以證交稅率0.15%計算,過去一年當沖投資人繳付約381.9億元的證交稅,手續費折讓以5折估算,繳付約362億元給券商,以投資收益扣掉證交稅與手續費共743.9億元後,一整年當沖客賠了239億元、以100,259戶當沖戶來計算,平均每一戶當沖客損失約23.8萬,出現當沖客賠錢,證交稅卻大幅增加的情形。

證交稅已躍居第四大稅目

表一顯示,2016年尚未實施當日沖銷證交稅減半徵收措施前,年度稅收為708億元,2017年4月實施當日沖銷,證交稅減半徵收,當年度證交稅收為899億元,2018增至1,011億元,2020增至1,506億元,2021大幅增至2,753億元,2022與2023分別為1,756與1,973億元。表二與表三顯示,實施當日沖銷證交稅減半徵收措施,使證交稅成為繼營所稅、 綜所稅、營業稅之後的第四大稅目,超越貨物稅與其他稅目。

202203015840834769 1504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週三, 30 十月 2024

隨著全球溫室效應日益嚴重,「淨零碳排」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其中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研發,是落實淨零碳排的重要新興產業之一。中國大陸的電動車產業從2006年起崛起,同時憑藉較低廉的價格席捲全球市場;尤其今年2月比亞迪(BYD)公司在全球重視的「瑞士日內瓦車展」上展示DM-i超級混動技術,受到歐盟電動車廠商的矚目。

不過,歐盟電動車廠商認為,大陸電動車產業能有此表現,係因受到「政策補貼」,而使得市場呈現不公平、不合理的競爭,並向歐盟提出控訴。歐盟成立了調查小組,歷經一年調查後,於今年10月4日在「10國贊成、5國反對」下,通過對中國大陸進口電動車加徵35%的「反補貼平衡稅」議案,這表示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除了已實施的10%進口稅外,未來還將會加徵45%的關稅。

歐中貿易瀕臨全面衝突

在歐盟通過加徵中國電動車關稅議案後,10月8日中方立即以歐盟白蘭地酒存在傾銷,造成中國白蘭地酒相關產業受到實質損害為由,自10月11日起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加徵高達38%的額外關稅進行反制。再來則是對自歐盟進口的豬肉、乳製產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未來將會依據調查結果做出客觀公正裁決。不過,歐盟接著在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明文規定禁止進口俄羅斯的木材,並以中國低價輸出歐盟的硬木膠著合板,其材料絕大部分來自俄羅斯為理由,進行反傾銷調查。

儘管歐中雙方均表示,未來將會針對關稅爭端持續談判,然而從歐中實施一波一波的關稅反制加以觀察,顯示雙方貿易已瀕臨全面衝突危機。其中最為核心的爭端,莫過於歐盟認為中國透過政策補貼電動車業者研發,促進其製造技術領先全球;歐盟甚至指出,中國採取低價格解決電動車生產過剩,提高其市場占比超過各國。亦即中國電動車廠商的產銷模式已威脅到歐盟電動車產業的生存,要求中國必須「調整其行為」,始能解決歐中雙方的貿易歧見。

中方已建立完整供應體系

不過,歐盟似乎忽略了中國已掌握電動車替代傳統燃油車引擎製造的電池、電驅、電控這三個所謂的「三電系統」中最關鍵的電池鋰原料,並投入鋰電池研發,進而建立了從上到下完整的鋰電池供應體系。依據「電池及能源研究」公司的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寧德時代及比亞迪兩家公司所生產的鋰電池數量,全球市場占比達到五成以上,而且還在持續提高。

此外,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需求,更是促進電動車製造技術領先全球的最重要基礎;尤其這些年來,中國大陸採取減免措施鼓勵民眾購買,已成為全球最龐大的電動車消費市場。依據市場調研公司(JATO Dynamics)所公布的銷售資料顯示,其去年全球市場占比達到六成,歐盟市場占比超過四成。此外,更關鍵的是,中國電動車的平均成本不到歐洲之半。因此,與其批評中國大陸透過政策補貼,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競爭,還不如說中國供應體系包括原材料的取得,鋰電池的供應,所形成的生產成本具有競爭優勢。

很顯然地,在中國大陸製造技術持續領先、市場銷售獨占鰲頭的情況下,未來歐盟應該不至於輕易的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停止貿易制裁。儘管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爭端解決機制提出對歐盟的控訴,要求WTO成立調查小組並做出裁決;但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功能日益退化下,即使最終裁決有利於中方,但歐盟作為敗方,未必會調整其措施,還是會堅持採取貿易制裁措施,以保護其電動車產業。

歐方要中方調整政策

9月11日,歐中雙方高層利用在寮國首都永珍所舉行的東協(ASEAN)峰會期間進行場邊對話。雙方均表示,願意鞏固關係、增進戰略互信、加強互利合作,解決貿易摩擦相關問題,但歐盟代表指出:為追求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期待中國調整其行為,重新均衡雙方的經濟關係,這表示歐盟認為中國採取不合理政策補貼,造成與歐盟的不公平競爭。法國就始終支持對中國的電動車加徵額外關稅,藉此保護歐盟的電動車業者。

整體而言,全球車輛產業結構正在不斷變化,尤其電動車對淨零碳排的重要性與迫切性與日俱增,推動電動車發展已成為各國產業政策的焦點。在此同時,隨著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崛起,進而升級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國、消費市場及出口國家,無疑將會是傳統燃油車製造先驅的歐盟制裁的對象,其中加徵關稅恐難以避免。至於歐中雙方未來在電動車貿易交易上是否能轉為互利合作,或朝向更加激烈的競爭,值得拭目觀察。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三, 30 十月 2024

賴清德在今年雙十文告提出經濟發展願景,其中包括打炒房、落實居住正義等,話說得鏗鏘有力,但能否對症下藥,畢其功於一役?以過去的經驗看來,恐又是口號一場。

「有夢最美」,尤其政治人物打造「願景口號」已司空見慣。賴清德在2024年雙十文告承諾,要照顧2300萬台灣人民的生活生計,積極發展經濟,擴大投資社會照顧;要加快「打炒房」的效率、擴大租屋族的照顧,平衡換屋族的需求、實現「居住正義」,讓經濟發展的成功果實,和全民共享;要以「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為目標,把握世界趨勢的變化,繼續站穩全球民主供應鏈的關鍵地位云云。

管見以為,賴清德所講都是老問題,非有強大決心,難以徹底解決。茲舉犖犖大者如下進行剖析。

加快打炒房需對症下藥

台灣房價高不可攀,讓不少年輕人望屋興嘆,成家立業成為奢望,最後無奈躺平。賴清德承諾,執政團隊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即便得罪特定團體,也在所不惜!談話中似乎要告訴國人,他已看到高房價的民怨,也看到房市存在著「假自用、真投資」的行為,讓有些想買房自住的人貸不到錢,因而宣示加快打炒房的效率、擴大對租屋族的照顧,藉此展現他高度重視民怨、要落實居住正義的決心。但台灣高房價問題沉痾已久,積重難返。

近年來打房一波接一波,先後有「實價登錄2.0」、「房地合一2.0」。去 (2023)年1月10日三讀修正通過《平均地權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新法並於該年7月1日實施。接著,央行共祭出7波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結果幾乎都是短期,造成交量明顯萎縮,然房價依然故我,愈漲愈高。

筆者以為,政府打炒房如火如荼,但房價還是持續上揚,背後原因如下。

一、房貸利率及稅率不高,對房市衝擊有限。央行過去曾升息多次,但各銀行的平均房貸利率也不過2%左右,與美國高達6%-8%的長期房貸平均利率相較還是低不少。其次,2%的利率更遠低於房價漲幅,無怪乎炒房投資客長期樂此不疲,房價被當成金融商品愈炒愈高。再者,台灣的房屋稅跟土地稅本就不高,持有房屋成本低。即使實施「囤房稅2.0」,預估成本也不至於增加太多,故未引發拋售潮。

二、眾所周知,廠商將原物料上漲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持有房地產者也可將增加的稅務成本輕鬆轉嫁,如房東提高房租,將成本轉嫁給房客;而賣方可提高售價,將成本轉嫁給買方。結果,政府的打房政策適得其反,房價不跌反漲,令租屋族及購屋族情何以堪。根據主計總處最新統計顯示,今年8月的租金指數來到106.71,連續37個月刷新,且年增率也連續13個月超過2%。

三、一般而言,建築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建造成本,管銷費、廣告費及利息等總計成本,再加上合理利潤(占房價20%-30%)。特別在疫情期間,原物料及工資大漲,又缺工缺料,徒使建造成本居高不下,也導致房價水漲船高。

四、另有人估計台灣的空屋率約9.5%,近85萬戶,如此多空屋應該會讓房價下來。這是不了解空屋多跟房價下跌是兩碼事。雖然「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不少人卻將房屋視為金融商品,待價而沽。尤有進者,資金雄厚的保險公司、台商將大筆資金投入房地產,炒房獵地這種剛性需求也讓房價獲得支撐。

五、受惠「新青安」貸款上路,在低利率貸款及寬限期長達5年的誘因下,使房市買氣瞬間爆棚,不僅弊端重重,更意外成為助漲房價的幫凶。根據財政部的統計資料,新青安貸款政策自去年8月上路至今年6月底,核貸件數從2,569件暴增到62,625件,足足成長了24倍;而公股銀行的核貸金額也同時增加數千億。結果讓多家大型銀行的房貸業務爆滿、瀕臨銀行法72-2條規定的三成限額。

因國銀房貸業務瀕臨「滿水位」,徒使央行發出限購令。而行政院長卻出面喊話政府沒有限購令,不僅打臉央行,也干預了央行的獨立權。看來,冀望賴政府打炒房,讓房價合理下降,恐怕是難上加難。

「長照3.0」財源短缺

據國發會的資料,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推估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會有20%以上的65歲人口,若以2,300萬推估將有460萬人。尤有進者,2039年將突破30%。如何安養的確是賴政府不可迴避的問題。

賴清德在競選時提出「健康台灣-樂齡幸福社會」,上任後啟動「長照3.0」改革,但目前制度缺失不少,如給支付制度過於僵化,評鑑流程反覆多工、指標多標及評鑑委員專業度不一等,均需檢討改進。

依衛福部分析,全台失能、失智、身心障礙等長照需求人口達83萬,但人口老化、少子化、缺工等挑戰加劇,面對一人戶與兩人戶突破五成,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來臨,如何顧及照顧不離職、減少長照悲歌,成為未來一項嚴峻的挑戰。

另,長照經費從2017年45億,增至今年828億元,超過18倍。估計2025年後長照服務的支出將大於收入,且2028年長照基金將會耗用完畢,因此接下來應思考加稅或增加收費才能維持財務穩定。

貧富差距擴大痛苦指數升

賴清德說要讓經濟發展的成功果實和全民共享,此話說得容易,但要做到很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台灣2012年的經濟成長率僅2.22%,但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為45.8%;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6.53%,但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卻降至43%,不僅是10年來新低,也是1980年代以來最低。這意謂資本家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本支出,進而分走更多盈餘,而勞工所得報酬卻愈來愈低。

台灣經濟果實分配不均,紅利集中少數人。因而,要改善貧富差距,降低百姓的痛苦指數,政府實應對症下藥,而且要有魄力執行。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週三, 30 十月 2024

美國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一次訪談中提到,美國政界存在一個深層政府(deep state),他們圍在早已神智不清的拜登身旁,把拜登包裝成一個睿智的民主鬥士。作為民主制度標竿的美國,原來背後充滿了欺騙。米爾斯海默還說,美國今年要選總統的人是史上最糟的人選,這代表美國體系的崩潰。

美國有兩個水火不容的政黨,彼此在大政府、稅務、補助爭論不休,但在國安外交這一塊,由於深層政府的存在,兩黨沒有分歧。這個深層政府有發號司令的權力,他們把賺錢的機會讓給軍工企業、大企業、大銀行,在霸權旗幟下到世界各地賺錢,他們並命令軍方保護美國企業在全世界的利益。權、錢不會被一種人壟斷,運作起來天衣無縫,但這些人畢竟只是小圈圈,法律多半會為這個小圈圈開綠燈,而他們所說的與做的永遠背道而馳,欺瞞的行事風格也漸漸破綻百出。

中美差距在快速縮小中

在國際政治上,深層政府透過G7發號司令,透過北約軍事打擊敵國。由於深層政府過於自負與不透明,讓過去聊備一格的鬆散組織開始逐漸成型,例如金磚國家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亞投行、RCEP及一帶一路倡議等,讓深層政府似乎碰到轉不動的困境。中美差距正在快速縮小中,甚至有些領域中國走在前面,推論未來優勢會站在中國這一方。

美國近年來才動手遏制中國其實為時已晚,因為中國北斗開始全球運行、太空空間站建構完成、民航C919開始交機、電動汽車打遍世界無對手、綠能領先全球、造船接單獨步全球、貿易總量世界第一、工業生產總量世界第一、高鐵里程世界第一、高質量科學論文世界第一、科技領先項目全球第一、專利數目全球第一、理工科畢業生全球第一、高等學府位列前茅。也因此,美國聯合其軍事盟國不停地對中國軍事挑釁,鼓動不相干國家的軍艦打著航行自由的旗號,長途跋涉到中國鄰海示威。中國要求域外國家別來中國海域搞事,但起不了作用,只好試射跨越一萬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告誡美國的扈從們別再胡鬧了,你們沒有實力對抗能打在你們頭上的核彈!

9月25日早上8時44分,中國向太平洋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飛彈。人盡皆知,中國擁有射程超過一萬公里的固態發動機的移動式洲際彈道飛彈,但首度在世人面前展示,西方國家還是嚇到講不出話,畢竟這是一次貨真價實且無瑕疵的演練。中國試射這一枚飛彈是要美國認清,我有能力毀掉你、你卻完全無法阻攔!過去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不可能再船過水無痕!世界可以共享和平紅利,也可兵戎相見,中國有實力跟你們硬碰硬,就看這些國家是否自願被美國綁架!

烏克蘭作代理人付出代價

川普評價澤倫斯基是個超級推銷員,俄烏戰爭早就可以結束,他硬是拖了兩年多,讓自己的國家被打成廢墟。烏克蘭的土地、人口、經濟規模都遠低於俄羅斯,怎麼看都不會是俄羅斯的對手,卻被北約當成代理人推上了火線。戰爭開打後,只見澤倫斯基到各國會見政要,儼然成為國際民主主流社會對抗專制獨裁的標竿人物,華而不實的宣傳畢竟只是空氣。隨著俄羅斯掌握到軍事戰鬥的節奏,被空包彈壯膽的烏克蘭軍方反倒漸失方向,戰事再拖下去,對烏克蘭只會愈加不利!

北約始終只能在背後以有限的軍火支援,原因無他,一個核武強權畫了一道清晰的紅線。美國在有所顧忌的條件下,把能使用上的制裁手段都用上了,仍然撼動不了俄羅斯的優勢,原本以為凍結俄羅斯的海外資產、卡住俄羅斯不得使用SWIFT、限制貿易進出口等經濟制裁足以讓俄羅斯收兵,沒想到反而讓「去美元化」成為南方國家的共識。

回顧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總統葉爾辛本有意與歐洲做更密切的結合,美國布希總統曾當面承諾不會讓北約東擴。隨著原華沙衛星國加入北約,2014年烏克蘭親俄的總統被顏色革命推翻,俄羅斯為了國家安全、保存黑海艦隊,立刻要回被赫魯雪夫送給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說實在話,歐洲不想烏克蘭當歐俄之間的橋梁也就罷了,卻想把烏克蘭當成炸毀俄羅斯的火藥桶,俄羅斯要回自己的領土有何不對?西方對俄羅斯的要求充耳不聞,似乎忘了俄羅斯可是具備近六千枚核武的軍事強權,把強權當小弟使喚也太離譜了吧!

台獨金孫能暗度陳倉?

看看烏克蘭人被深層政府推入火坑的慘狀,再想想台海一旦發生戰爭,台灣的災難將遠超過烏克蘭。天下只有代理人替主人流血,不會有主人替代理人流血。賴清德妄圖暗渡陳倉,建立精神上的夢想台灣國,任用擅長編織故事以賺取票房的小野當文化部長,重用只打過漆彈的沈伯洋專責認知作戰,小野花大錢拍虛構的歷史故事、沈伯洋組建40萬民防大軍,兩人聯手宣示「中華文化是中共統戰伎倆」、「公廟拜關公是第五縱隊」。認知作戰能讓台灣人相信,美國會為台灣這個代理人流血嗎?

誰都知道兩岸問題關鍵在於中美力量的消長。30年前,中國力量還是美國的零頭,都能喬出遠超過實力的不對稱角色,現在中國就要跟美國平起平坐了,它會放棄統一台灣?更何況,它對統一的信仰,絕不低於賴清德對台獨的夢想,而美國信仰的是金錢萬能,價錢才是唯一能讓它起心動念的內在動力。再說,信念要靠外人支持,至多就是夢想吧!賴清德有用不完的資源,他可驅使或誘惑一群人替他的夢想戰鬥,一如澤倫斯基可驅使烏克蘭人跳進火坑,自己則可能成為另一個夾帶大筆鈔票落跑的末代阿富汗總統。

烏克蘭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台灣有再多的武器、全民備戰都是枉然。每一個軍人都是別人的兒子、丈夫、父親、手足,賴清德為了自己不切實際的夢想,忍心讓同胞送死嗎?要想認知作戰成功,不如從認清事實開始吧!

 

(作者係退休大學教授)

週三, 30 十月 2024

蘇聯解體後,美國憑藉軍事力、科技力、文化力成為全球獨霸,在國際間叱吒風雲,一手主導國際秩序。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國際地位日漸上升,使美國心生警惕,唯恐霸權地位受到影響,於是調整戰略目標,遏制中國大陸與世界各國發展關係,使中歐關係受到限制,但中國大陸在非洲與美洲國家都有突破,這也使得美國近期加緊拉攏非洲國家。

歐中關係受到限制

 二戰後,美國在歐洲實施「馬歇爾計畫」,協助受創最重的歐洲國家戰後重建。另為對抗蘇聯赤化歐洲國家,主導成立北約組織。歐洲雖然出現統合運動,由最初的煤鋼共同體擴大為經濟共同體,再演變成歐洲聯盟,逐步走向歐洲一體化。但是,歐洲統合運動的經濟性質遠高於政治性質,尤其缺乏軍事元素。因此,美國藉著北約組織實際左右了歐洲的動向,也奠定了美國在歐洲難以撼動的影響力。

改革開放後的大陸市場大,又開放外資,使歐洲國家趨之若鶩,中歐關係突飛猛進。又因大陸推動「一帶一路」計畫,強化中歐連結,使美國心生警惕,擔心中國逐步侵奪美國在歐洲的特殊地位。於是藉由新疆人權議題,分化中歐情感。美國又得利於種族、文化及血緣因素,與歐洲國家結成密不可分的盟友關係,使中國大陸永遠無法取而代之。

美國在美洲受到中國挑戰

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在國情咨文中稱,美國不干預現存的歐洲殖民地,但倘若歐洲國家進一步對北美或南美的土地進行殖民,或對其政權進行干預,都將視為侵略行為,美國政府將會介入。此一政策後人稱「門羅主義」,也象徵著美國將中南美洲視為後院,不容境外勢力介入。

然而,中南美洲國家相繼獨立後,一方面接受美國的援助,另一方面卻在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上逐步強化自主權。更由於文化傳統的差異,與美國漸行漸遠。再加上近年大陸的「一帶一路」向中南美洲延伸,使當地國家在中美之間多了一種選擇。

巴西加入由中國主導的金磚國家陣營,委內瑞拉及尼加拉瓜公開反美,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相繼與中共建交,見證美國在當地的影響力逐漸下降,也使美國的危機感日漸加深。

中美在亞洲勢均力敵

依照美國與歐洲國家結為緊密盟友的邏輯,中國大陸理應與亞洲國家結為緊密盟友,逐漸排除美國的影響力。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憑藉全球獨霸的實力,在亞洲「長臂管轄」,其在亞洲的影響力不輸於中國大陸。

日本與韓國在文化上與中國相近,歷史淵源深厚,但日本與韓國不僅在經貿上與美國關係密切,在國際政治上更是美國的堅定盟友。日、韓雖與中國大陸往來密切,但仍心存芥蒂。二戰期間中美聯手對抗日本,扶持韓國,戰後卻形成今日的局面,充分顯示國際政治的現實與無情。

中國在東北亞的影響力不如美國,但在東南亞卻享有優勢。主要是地緣關係使然。再加上中國近年積極參與東南亞國家的建設,使得美國在東南亞的能見度望塵莫及。

2023年開通的中老鐵路,自雲南昆明南下直達寮國與柬埔寨邊境,為寮、柬、泰國甚至越南北部,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2024年8月5日,由中柬共同出資,耗資17億美元的德崇扶南運河破土開工,完工後除能根本扭轉柬國長久以來經濟與投資發展的劣勢外,也對越南、寮國、泰國產生深遠影響。此外,從寮國萬象出發,經柬埔寨到泰國曼谷,再從曼谷南下經馬來西亞到新加坡的泛亞鐵路,也即將付諸行動。凡此種種,不僅將改變東南亞的戰略地位,也使得大陸與該地區的關係更加緊密。

美國在非洲急起直追

美國的非洲裔人口眾多,理應與非洲國家關係親密。但美國的非裔人口地位低落,以至於美國過去並不重視非洲。如今美國眼見中國在歐、美、亞地區與其較勁態勢已底定,於是積極轉向非洲發展勢力。然因中國早已開始經營與非洲的關係,建立了深厚基礎,美國在非洲發展必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中國外長年度首次出訪必定為非洲國家,使非洲國家備感溫馨。滿清末年中國受到西方列強欺壓,非洲國家感同身受,因此產生彼此「在同一條船上」的心態,這對美國拉攏非洲國家時處於不利的地位。

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FOCAC)峰會於9月4日至6日在北京舉行,有53個非洲國家元首參與該盛會。習近平在開幕式發表主題演講,並在會議期間和20多個國家領導人舉行了雙邊會談,更加見證了中非國家友誼深厚。

美國近期建議,聯合國安理會新增2個非洲常任理事國,這顯然是為了拉攏非洲國家,該提議必然受到非洲國家的歡迎。然而,今日的國際局勢與聯合國成立時的環境大不相同,歷經將近80年的演變,有眾多新興國家崛起,有意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者不在少數,如何達成共識絕非易事。另一方面,安理會成員國數目的任何變動,都必須修改聯合國憲章,並經聯合國大會三分之二成員國的同意並批准。由於此項條件門檻極高,對非洲國家而言,美國的建議恐怕是看得到卻吃不到的大餅。美國如果不能提出具體可行的援助計畫,想要博取非洲國家好感,顯然還有一大段距離。

 

(作者係退休大使)

週三, 30 十月 2024

10月15日,「北韓爆破京義、東海路線」頭條新聞上了國際和南韓媒體,所有南韓人民都擔心朝鮮半島會再度發生戰爭。南韓慘經625韓戰,好不容易才從廢墟中重建,大家都稱是「漢江奇蹟」。沒想到,南韓國內朝野嚴重對立,9月19日紀念「南北韓平壤共同聲明」6周年大會上,曾在文在寅政府時期擔任首任青瓦台秘書長的任鍾皙,竟提出「不要統一」,甚至主張「兩國論」,引起韓國朝野的爭執。

就現實來說,南北韓分裂分治已70多年,並且在聯合國都是「會員國」。「兩國論」聽起來也許很自然,但韓國憲法清楚記載,北韓領土與人民都屬於韓國,並且明文規定每屆政府都有責任促進兩韓「和平統一」。不過,儘管憲法有此規定,若總統與人民都不遵守,憲法就變成「廢紙」一張。任鍾皙顯然是對尹錫悅在今年八一五光復節,提出的「統一教義」唱反調。

任鍾皙曾為學運分子,大學時曾極力主張「南北統一」,現在卻說兩韓不要統一,一般認為他的轉變是為了唱和北韓金正恩的論調。目前任鍾皙與文在寅同為韓國檢方「弊案清算」的調查對象,他們很可能會成為「牢房同學」。

兩韓關係陷入「零對話」

自從兩年半前尹錫悅執政以來,兩韓關係陷入「零對話」。尤其,金正恩大膽修改上一代留下的北韓統一憲法,將兩韓改成是「敵對國家」,擺明要各走各的路,不再談統一,逼得尹錫悅不得不喊出新統一政策。

近日由於北韓上空出現無人機和批評金正恩父女二人的傳單,金正恩十分火大,揚言要對韓國採取報復。因此,韓國全軍進入戒備,兩韓緊張情勢升高,美國派了軍機,一方面協助南韓,一方面恐嚇北韓。

每周五出爐的韓國蓋洛普最新民調顯示,尹錫悅的施政支持度已跌到20%,快要逼近前總統朴槿惠提前一年下台時的4%,可見在韓國要做一位成功的總統實在很難。

9月19日,尹錫悅親自率廠商遠赴捷克,一口氣與捷克政府簽下包括核電、乾電池等56項備忘錄,22日即匆匆返回首爾。問題是,即使尹錫悅此行收穫豐碩,然而「無法」提升其支持率。據10月14日Realmeter民調公司公布,韓人對尹錫悅的施政不滿意度仍高達71.3%。

南韓國內政局混亂加劇

「朝小野大」的國會結構,造就了民主黨代表李在明成為「國會總統」,凌駕了尹錫悅,在韓人的眼裡,尹錫悅反倒變成「無能總統」。關於上屆總統選舉事件拖了2年後,檢方終於在9月20日求刑李在明2年和3年牢獄。本案第一審判決將分別於11月15日與25日出爐,李在明和民主黨對承辦的檢察官已提出彈劾。看來李在明要決死一戰。尤其李在明的熱中粉絲「狗女兒」哭哭啼啼的樣子,已暗示11月某種動亂即將來臨。民主黨已喊出危言聳聽的「戒嚴令」,甚至說尹錫悅屆時會動員軍人進入國會等。

南韓人希望人民選出的總統不再是「悲劇演員」,但從歷任過去的歷史來看,總統似乎都是悲劇收場,而且真正受害的是全體人民,尤其離鄉背井的一千萬韓人家屬最為可憐。

韓東勳對尹錫悅提三要求

10月16日,韓國結束「補選」,執政黨代表韓東勳向尹錫悅提出三個要求穩定政局。第一,禁止總統夫人金建希公開露面;第二,關於外界流言,請總統出面道歉並向人民說明;第三,立即改組總統辦公室人員。這不是韓東勳第一次向尹錫悅喊話,而且他的「要求」越來越強硬,這使得二人經常發生齟齬,韓東勳似乎忘了他當任檢察總長時,曾是尹錫悅的「下屬」。

民主黨代表李在明更火上加油,指示民主黨要籌組「影子內閣」,對政黨再次輪替信心滿滿。而尹錫悅的「團隊」不團結,在國會能與反對黨「真槍作戰」的人少之又少,最顯明的例子是,尹錫悅對持續長達8個月之久的「醫療紛爭」事件,根本「束手無策」。

卸任總統的悲慘命運在韓國一直惡性循環。南韓盛傳的「11月危機」之說,係指文在寅、李在明及曹國的判決將於11月前後出爐,三人勢必緊緊擁抱來對付尹錫悅,甚至會在國會發動彈劾尹錫悅,非要提前趕走尹錫悅不可。

尹錫悅面臨一關又一關如「萬重山」般的挑戰,他會成為「第二個朴槿惠」嗎?文在寅、李在明及曹國三人,誰會先進牢房?這些都成為南韓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三, 30 十月 2024

當前受世界經濟下滑的影響,美中及歐中貿易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經濟因素對國際關係格局的影響越來越大。與這種背景對比,兩岸關係卻越來越緊張,最近還發生蔡英文出訪捷克、法國,借機宣講「台灣民主的韌性」,稱台灣要與「志同道合的盟友進行安全合作,抵抗中國脅迫和恐嚇」事件。

本文以最近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為例,指出中歐關係中的市場因素卻越來越突出,強調歐盟在政治上不排斥中國。對比分析蔡英文捷克、法國之行,指出其真實目的,是為賴清德雙十講話做後續鋪墊。蔡英文在捷克、法國空談「民主的韌性」,兜了一圈卻沒有給台灣人民帶來任何好處,倒是往自己的臉上「貼灰」。

電動汽車關稅問題

中歐就電動汽車關稅產生貿易摩擦已有一年多,背景是配合美國與中國科技脫鉤,但歐洲經濟持續下滑,政治動盪,內部分裂。10月4日,歐盟就是否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的最終投票結果出爐,成員國以10票贊成、5票反對、12票棄權,最終通過「歐盟委員會」(歐委會)的徵稅提案。歐盟將在現有10%的稅收基礎上,對中製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達35%的附加稅。歐盟在補充聲明中強調:「歐盟和中國將繼續努力探索替代解決方案」。歐委會將在10月30日公布加徵關稅的最終實施條例。

10月1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與德國總理蕭茲舉行會晤後表示,歐盟希望在汽車關稅問題上與中國公平競爭,正與中方就價格承諾、在歐洲投資等機制尋求解決方案;且表示即使關稅生效,歐盟與中國的談判也將繼續。德國汽車業對這一措施堅決反對,擔心擁有龐大市場的中國,會像對待法國白蘭地一樣,採取嚴厲的報復措施。

歐盟對華貿易具有靈活性

在美國對中國科技脫鉤的背景下,歐盟有保持與美國立場一致的壓力。但從中歐過去一年多來的折衝看,歐盟對華貿易政策並非鐵板一塊。歐盟的一體化機制,成員間需要政策協調,各成員經濟水準的差異,使其對華貿易政策有一定的靈活性和操作性。而各成員國內政治的複雜性,也導致歐盟對外政策的困難。

例如,歐盟在新能源汽車關稅上,法國曾表示反對歐盟對中國加增新能源汽車關稅,但最後法國從國內政治考慮,投下了贊成票,而德國受企業壓力投下反對票。這說明歐盟內部運作機制受各個國家決策的影響很大,另方面也說明,歐盟對華政策容易受各種因素的牽扯,尤其是主要歐盟成員國如德、法、義的影響。

正因為歐盟內部意見不統一,在對華貿易上,歐盟有一定的靈活性,而中方的可操作性則更強一些。因此,雙方的利益衝突有可能解決。

市場因素越來越突出

德國之所以投反對票,主因是在新能源汽車關稅問題上,寶馬、賓士、大眾這些車企從長遠的產業競爭考慮,一致要求德國政府投反對票。德國這樣的工業國家如此行事,說明市場因素多麼重要。

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有助於加強市場因素的影響。比如中國全資(百分之百占股)汽車行業的投資,已全部對外放開。而中國出口歐洲的高科技產品:新能源、儲能、新能源的逆變器等,符合美歐市場的需求,也適合在歐洲市場消化。

歐盟擔心中歐貿易結構越來越偏向高科技領域,可能不利於其製造業的發展,但在政治上歐盟並不排斥中國。如歐盟對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政策第一條就強調與印太夥伴合作,不僅適用於與歐洲具有共同價值觀的長期朋友和盟友,也適用於以東盟為中心的機制或亞歐會議進程內的機制。第二條則指出不應排斥中國,通過提及中歐投資協定和中國參與的亞歐會議進程等,傳遞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不論是最近德國、荷蘭公布的政策指針,或德、法、義領導人的訪華,都表現出與中國接觸的傾向。

歐盟是一個由27國組成的共同體,各國與歐盟的關係是部分讓渡主權,在與全球化的關係中,各國需要考慮自己的經濟利益。此外,進入21世紀以來,歐盟經濟持續下滑且有長期化的趨勢。而目前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交易夥伴,2023年雙方貿易額高達7,400億歐元。因此,作為整體決策,歐盟不願與中國為敵。

蔡英文訪歐往臉上貼灰

法國這次允許蔡英文入境,除了就中歐電動汽車關稅制裁投贊成票,中國制裁法國白蘭地外,主要是因法國內部政治動盪,給民進黨當局提供了可乘之機。但蔡英文在捷克、法國打民主牌、中國威脅牌,是往自己臉上貼灰。

10月14日,蔡英文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一家智庫所舉辦的「西元2000系列論壇」(Forum 2000),以「證明民主的決心與韌性」發表演說。10月16日到巴黎,參觀法國參議院,在與30多位議員共進午餐時發表講話。主要內容為:傳遞台灣對民主、自由與人權的信念、深化與法國的夥伴關係等。蔡英文針對大陸聯合利劍-2024B圍台軍演,宣稱「台灣站在威脅的最前線」;強調「50多年來,台灣面臨來自中國共產政權的持續威脅」;強調「捍衛我們的身分需要勇氣和堅持,這是我們身為台灣人的信念」。可見,蔡英文的主要目標是配合賴清德的「新兩國論」,散布「中國威脅論」。

結語

法國馬克宏的中間路線已完全被衝垮,民眾對經濟現狀高度不滿,右翼勢力抬頭,已在參議院占據優勢,這種狀況被西方媒體描述為「法國正在摧毀法國」。蔡英文能出訪法國,就是利用了這些因素。

民進黨當局還試圖「與法國進行軍事合作」,事先就購買了法國武器裝備(如隱身導彈護衛艦和幻影2000戰鬥機),蔡英文在法國也強調「在技術或專業移轉方面,加強台法的軍事合作」。但法國媒體一面稱蔡是「來看望朋友」,一面稱她「目的並不單純」,可見蔡在政治上沒有值得吹噓的成果,經濟上也沒有任何收穫。值得警惕的是,近日台灣駐美代表宣稱「台灣人民已經做好戰爭準備」,此舉與蔡英文在美國大選前匆忙出訪歐洲異曲同工。這種動向十分危險。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週三, 30 十月 2024

日本新首相石破茂一上任,先前主張的「亞洲版北約」等,美國潑冷水,印度、東盟峻拒,又遭檢舉違反日本《政治資金規正法》,但他仍提前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做政治豪賭,他能突圍再追夢?10月27日後才會較明朗。

備受國際矚目的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決戰,9月27日五度挑戰大位、選前喊出政治生涯最後一役的石破茂,在不被看好的第二輪兩人對決中,竟出人意表地逆轉擊敗極右的高市早苗。另一位年輕、話題多的小泉進次郎因歷練不足、策略不明,在首輪排名第三,跟其他六人一起遭淘汰。

石破當選日股匯市大震盪

石破政治經驗豐富,具冷靜的分析能力、務實的政策立場,在防衛、安全領域有獨到的見解,意味著他可能推動一些黨、政改革。但他直言不諱,曾以閣員身分要求時任首相的麻生太郎下台,使兩人結下樑子,過去他也常對自民黨內的政策提出質疑,日媒形容他是「自民黨內的反對黨」,所幸這次有岸田文雄、菅義偉力挺才脫穎而出。

不過,石破一當選就「震動」國內外。首先,日本股市很不給面子。首輪高市早苗領先時,股市上漲;二輪,石破反敗為勝後竟馬上大跌,日經期貨指數出現拋售潮。因為石破是主張貨幣正常化的鷹派,讓市場押寶高市寬鬆路線的投機部位落空,引發股匯市大震盪。以往總裁選舉後的交易日,大都會開出慶祝行情,這次竟連續大跌幾天,市場就石破可能提高利率、加強對有錢人金融所得稅等經濟政策的不明朗,升高警戒。雖然石破緊急滅火,稱日銀會繼續實施貨幣寬鬆政策,但效果有限。

投書美智庫追求戰略自主

接著,同一天華盛頓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網頁上刊登了石破英日文並列,標題為《日本外交政策的未來》(The Future of Japan’s Foreign Policy)的具名文章。在該文裡,石破以俄烏戰為引子,又提到「今日烏克蘭就是明日亞洲」,而順勢倡議「亞洲版北約」,並扯上印太地區現有的四方安全會議Quad、類三國同盟AUKUS來支持其論述。石破也提出許多對美國等於是捋虎鬚的主張,且表露出自己希望提升美日同盟,達到與美英同盟相等的意圖。他認為依據現行美日安保條約,美國保護日本,而日本提供基地,是不對稱的雙邊義務條約,需要修改安保條約及美日地位協定,且讓自衛隊駐紮關島,擴大美日共同管理駐日美軍的範圍等。

石破的根本戰略目標,簡言之,即實現「對美戰略自主」,這大大顛覆了數十年來的美日同盟關係和架構,如照他的作法,一定會攪亂現有的同盟型態。日本是二戰戰敗國,美國一方面壓制日本,一方面將日本扶植為東北亞「冷戰」的前線基地,派出大規模美軍、中情局人員進駐,東京對華府只能言聽計從,但石破卻想要與美對等、平起平坐。拜登政府看到這些主張鐵定不悅,只是眼前疲於應付尾大不掉的俄烏戰爭及中東混戰,國內又適逢激烈的總統大選,無暇他顧,僅由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來澆冷水,指稱「亞洲版北約」等構想過於草率。

事實上,「亞洲版北約」也不符合日本現今不擁有、不製造、不攜入的「非核三原則」,必須修憲、重新解釋等一系列大動作,才可能朝此方向運作。歐洲不少北約國家部署、存放著很多美國核武,日本民眾豈肯輕易比照辦理?輿論也提出不少質疑。

10月1日,新總裁石破在臨時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首相指名選舉中,當選為日本第102任首相,並公布新內閣名單。成員中,官房長官林芳正及公明黨的國土交通相齊藤鐵夫留任,再次入閣者有四位:財務相加藤勝信、總務相村上誠一郎,防衛相由中谷元回任,外相為前防衛相岩屋毅,其他13人均為首次入閣,但各個從政資歷深厚,皆為黨內重量級資深國會議員,又重用了一票「國防幫」,而涉及先前收受政治回扣的議員都未入閣。

印度、東盟拒亞洲版北約

然而,石破內閣一開張就上了崎嶇路,因發布的閣員合照,沒有像過去歷屆合照那樣服裝整齊、莊重,被日網友揶揄為「邋遢、吊兒郎當內閣」。又是同一天,亞洲國家對「亞洲版北約」的反彈發酵了。

率先發難的是美日印太戰略的要角印度,其外長蘇傑生在華盛頓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活動中表明,不同意與日本建立「亞洲版北約」。10月5日印尼發行的英文報紙有文章稱:我們拒絕「亞洲版北約」;指出石破茂即將出席在寮國(老撾)首都永珍(萬象)舉行的東盟領導人峰會,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是東盟的最大貿易夥伴,而自2024年以來,東盟已取代歐盟成為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東盟對日本的「亞洲版北約」不感興趣,那是為了對抗中、俄和北韓,對東盟來說是一種冒犯。東盟更希望日本成為可靠的經濟合作夥伴,而不是軍事盟友。

其實,10月2日石破與拜登通話時強調,日美同盟是新政府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的最優先項目,日本會持續與韓、菲、澳等國家深化合作,沒再講「亞洲版北約」相關議題。當天受訪的新任外相岩屋也改口說,這(亞洲版北約)是面向未來的構想,目前很難立即在亞洲建立一個實施共同防禦義務的機制。就自民黨內有人說,石破內閣親中親韓,岩屋還回應「如果我們一直說厭惡中韓,那日本外交也就搞不成了」。

有意思的是,10月3日石破茂上任第三天,日本神戶學院大學教授上脇博之向東京地方檢察院提交了檢舉信,他檢舉了四人,其中包括石破。上脇指出,石破茂領銜的「水月會」在政治資金收支報告中,存在「少寫收入」的行為, 2019至2021年間舉辦政治集資宴會時,雖從另一個政治團體得到共計138萬日圓,但在政治資金收支報告裡卻少記載了80萬日圓,涉及違反日本《政治資金規正法》。金額雖不大,但對先前嚴以律人的石破仍是個糗事,後來石破也承認那是不該有的「事務性疏漏」。

10月4日,石破向國會發表施政演說,未再提「亞洲版北約」與修改美日地位協定,只表示將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增加志同道合的友好國家,均衡地加強外交力和防衛力,實現國家和平及區域穩定。但他又再次喊出,「今日烏克蘭可能是明日東亞」。論及中日關係時,石破稱「將全面推動戰略互惠關係,繼續在各個層面與中國進行溝通」。

日本新內閣的民調規律是開高然後日漸走低,但石破內閣一開始就不高,而且立刻快速下滑。10月9日石破又創下戰後兩項最短紀錄,就任8天後解散眾議院,以及26天後舉行眾議院大選。本屆議員的任期原於2025年10月底屆滿,幾乎是提早了一年。這是一招險棋,石破想利用總裁選舉的熱度、新官上任蜜月期,還有在野黨未整合協同競選的態勢下,把握相對高的支持率。眾議院有465席,這回卻有1,344位候選人角逐。預料自民黨會陷入苦戰,議席可能會比之前減少,但幅度不會太大,加上公民黨的議席,可望控制眾議院所需要的過半數(233)席位。

10月10日,石破即到了永珍出席東亞合作峰會,並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談,強調希望透過兩國政府的努力,共同致力於取得關係發展的成果。次日,石破就中日關係又說「日中關係並不完全一帆風順,但已經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當時日媒傳出石破已決定不參拜靖國神社的「秋季例行大祭」,但他17日又向靖國供奉了「真榊」祭品。

結語

由以上種種事例看來,石破內閣非常搖擺,不太穩定,閣員是否調整、能否擺脫持續低消費低增長的經濟困境?如何形塑對美、對中的新關係?「亞洲版北約」在他任內能推動嗎?恐怕都得等到10月27日眾議院大選結果出爐,才會有新線索。迄本刊截稿時間,該選戰尚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