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30 八月 2024

我是浙江青田人,旅居西班牙,參與浙江省政協活動已有20餘年歷史了。1998年9月,浙江省政協港澳僑委員會主任湯文權率團訪問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德國,並舉辦《可愛的祖國》圖片展覽。我當時擔任西班牙華僑華人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負責這項工作。開幕那天,中國駐西班牙大使湯永貴率官員出席,熱鬧非凡。事後,我又組織了各中文學校學生參觀學習。

202203015840834769 15008

浙江省政協是大陸對外開放走在最前列的單位,早在1995年就聘請了法國僑領韓天進、荷蘭僑領胡志光為省政協華僑委員,後又陸續聘請旅居葡萄牙的僑領周洪澤、旅居法屬圭亞那的僑領郭勝華等為華僑委員。1999年10月,浙江省政協港澳華僑委邀請我和旅居德國的吳朝平、旅居比利時的夏庭元等歐美18位僑領,為該省政協列席委員。2000年後,浙江作為僑務大省,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引進海外資訊,傾聽僑胞呼聲,為該省改革開放注入了動力。

作為新兵,省政協組織我們聆聽《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提案工作報告》、《省政府工作報告》,並參加討論,聽取提案典型發言,還組織我們到有關單位考察,使我們深刻體會到政協在參政議政、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感受到中國的人大和政協,類似於西方的眾議院和參議院(有些國家稱為上院和下院),事關重大,職責光榮。

2002年3月3日,我應邀參加全國政協第九屆五次會議,海外17位代表和部長們一起坐在前排。雖然我是列席,但享受與正式委員同等待遇,拿到的檔提案共四疊,足足有50公分高。那時我年輕,精力充沛,晚上都看到深夜二點,使我充分瞭解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以及全國上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精神面貌。列席代表除了可各自提出建議外,我們還形成了二個集體提案:一是要求全國政協恢復華僑階別提案;二是建立兩岸和平統一基金會。

2003年浙江省政協第九屆第一次會議召開,我被聘為委員,也是海外30多位列席委員中唯一被聘的委員。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率領省四套班子,親切接見港澳華僑委員,聽取委員代表發言,並做最後的總結指導發言。我有機會代表華僑委員發言,現在回憶起來依然激動。

2008年我蟬聯浙江省政協第十屆委員,2011年被選為常務委員,2013年被選為第十一屆常務委員。從1999年被聘為列席委員開始,至2018年,我從事省政協工作屆滿20年,其間還列席全國政協大會,多次列席麗水市政協、青田縣政協大會,反映了華僑華人僑眷、僑鄉們的社情民意,做出了應有的努力。特別是2003至2017年,我擔任省政協委員,一共遞交了提案38件,附議3件。其中2004年的274號關於《文化大省和申遺、文物保護》的提案,引起高度重視。   

2005年,西班牙發生了「燒鞋事件」,我接受浙江電視台專訪,談到如何維護華商的合法權益,同時提出《提升浙江出口品牌的建議》,引起浙江省委省政府重視。隨後,省工業局、工商聯、進出品管理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了出口商品的品質。

2006年,我的第290號關於《做好國內配合工作,為海外華人安定團結作貢獻》提案,引起浙江省公安廳的重視,並採取措施,為西班牙乃至歐洲僑界的安全和諧做出了貢獻。

2008年,我的第634號《重視治理僑鄉青田環境污染》案,成了重點提案,浙江省政協領導和環保局親臨青田督辦,將青田經濟開發區作為省8.11環保新三年行動的重點整治園區,關閉了幾個污染源嚴重的銅廠,並責成所有污染源採取措施治理,為後來五水共治打下基礎。

2010年,我提出《允許一對夫妻生兩胎》案,引起爭議,省不予立案,只把它作為社情民意上報中央。第二年我還和港籍委員吳華生一起搜集資料,撰寫《中國人口政策的選擇,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影響》,被作為補充材料,提供中央決策參考。後瞭解也有不少類似提案,說明這是國情的必然選擇,最終促成了「一對夫妻生兩胎」政策出台。

2012年,我的第742號提案《從戰略高度支持海外辦好中文學校》引起重視,作為留根工程,依照僑居國外的二、三代現狀,華僑新生代的中華文化教育顯得更為迫切。2013年我的《由西班牙「帝王行動」看制定維護海外浙商機制的必要性》提案,引起夏寶龍省長、李強副書記注意,外交部派特使和商務部長特別赴西班牙交涉。雖然此案至今尚未結案,但對於維護華僑華商的正當權益起到了聚心的良好作用。

2014年,我的468號提案《關於加強公共外交協會作用的建議》,引起省政協重視,專門召開會議研究。

2015年5月,我未出席第12次會議,因為我留在西班牙接待到訪的李強省長,我們積極做好了當地的考察工作,被省長讚賞,並收到他的親筆感謝信。

由於本人水準有限,但每次提案都有回復,甚至有數案被採納,我甚感欣慰。自從被選為浙江省政協常委後,每年的會議就更多了,我都爭取參加,從不缺席。2018年,由於年齡關係,我不再擔任委員,被省政協聘為智庫。

(作者係西班牙華僑華人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僑聯海外顧問) 

週五, 30 八月 2024

中外歷史上各個重大戰爭的成敗關鍵,往往是人員、馬匹、糧草等是否充足,而非武器裝備,因此,如何維持作戰人員體能就成為各國軍隊的首要課題。燒餅是明代發明的軍隊口糧。近代戰爭如滑鐵盧之役,法國軍隊面臨寒冬和缺糧的難題,最後大敗而歸。放眼未來,無論戰爭型態如何改變,作戰人員仍需即時補充飲食,以維持良好的身體機能。

台灣軍隊的野戰口糧

在台灣,軍隊的野戰口糧過去普遍以脫水餅乾、牛肉乾、薑糖和巧克力等袋裝產品為主。因攜帶方便,口味尚佳,也常常成為服役官士兵難忘的回憶。不過,戰場上的變化瞬息萬變,要因應各種作戰方式,人員體能也必須妥善考量。因此,尚可充飢的野戰口糧,營養補充就嫌不足。作者服役期間,由於小蜜蜂盛行,戰備演習時往往會有泡麵、黑輪、大腸包小腸和雞排等副食品可供選擇。

近來供應單位逐步研發出新款野戰口糧和即食餐包。野戰口糧方面,除前述產品外,另有肉罐頭、水果罐頭、豬肉乾、各種口味餅乾、高熱量巧克力花生棒,高熱量硬糖等產品。即食餐包方面,利用生石灰遇水生熱的原理,可在短時間內將餐包加熱,方便食用。餐包內容物則有各種口味的主食配菜,如白米飯、牛肉飯、雞肉飯等,提供人員更美味的戰地食物。另外還研發出專用餐車,可一次提供50人用餐。

202203015840834769 15007

美軍的備便即食口糧(MRE

美軍的備便即食口糧MRE (Meal, Ready-to-Eat),中譯為「已經準備好的餐點」,附有一個化學生熱的加熱袋(Flameless ration heater, FRH),遇水即可加熱食用。MRE有24類主菜、配菜、點心、果汁口味沖泡粉等,一份即可提供一餐所需熱量和營養素。

MRE加熱時,加熱袋只需加水至「DO NOT OVERFILL」的底線即可,影音網站上也有教學影片。主菜有牛肉餃、豬肉餅等;點心有巧克力肉桂餡餅、M&M's餅乾、蔬菜蘇打餅乾、牛肉乾。還附帶BBQ烤肉醬包、TABASCO辣椒醬包,讓食物更有風味。另有調味鹽包、調味糖包、咖啡包、火柴包、衛生紙、濕紙巾。

MRE是1981年美軍用於戰場或急難時使用,為打開即可食用的即食餐點。常配給美軍士兵或當作救援物資,包裝/內容物能承受空投/空降衝擊而不會損壞,並可長期保存。包裝上另有註明「限制食物種類和營養會導致體重迅速降低,從而導致力量喪失、耐力降低和精神專注力降低。」目前在台灣購物網站上也可以買到MRE,價格約台幣400-500元。

202203015840834769 15006

法軍的制式口糧(Ration

法軍的制式口糧共有4種:分別為早餐、主餐、主餐加早餐和一天份(2份主餐加早餐)。口糧的種類較多,主菜有30種罐頭可供選擇,如捲心麵、調味牛肉塊、調味豬肉塊等;配菜有沙丁魚罐頭;點心有甜/鹹餅乾、果醬、巧克力布丁罐頭。還附帶熱可可粉包、茶包、咖啡包、調味包、早餐巧克力麥片包、衛生紙和加熱爐。一般而言,法軍的制式口糧,遠較美軍的備便即食口糧(MRE)受歡迎。

英軍的制式口糧

英軍的制式口糧主菜有咖哩羊肉、培根煎蛋、燉肉飯等;配菜有番茄羅勒湯、水果類、堅果類、紅莓穀物棒、草莓水果棒、水果燕麥棒、濃縮果汁。還附帶高熱量硬糖、熱可可粉包、覆盆子口味電解質補充粉包、草莓粉包、醬油包、茶包、咖啡包、奶油包、糖包、口香糖、濕紙巾、火柴。

日本自衛隊的制式口糧

日本自衛隊的制式口糧較偏重熟食罐頭。主菜有米飯罐頭、青花魚罐頭、雞肉罐頭、咖哩罐頭;配菜有醃蘿蔔罐頭、豆類罐頭。熟食罐頭可提供較佳口感,這也是亞洲國家的主食習慣。不過,熟食罐頭的運輸較為麻煩,人員攜帶也較不方便。除了制式口糧之外,日本自衛隊也常開伙煮食,尤其是海軍船艦上的人員。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仍維持每星期五吃咖哩飯的習慣,以維護身體健康。

俄軍的制式口糧

俄軍的制式口糧和法軍、英軍相似。主菜有米飯罐頭、肉罐頭、蔬菜罐頭;點心有高熱量餅乾;還附帶高熱量硬糖、熱可可粉包、調味包、咖啡包、口香糖、濕紙巾、火柴。俄軍的制式口糧特色是高熱量和份量多,以提供人員足夠的體能補給。

未來戰場的軍用口糧演進

由於戰場上的高科技和資訊化程度大幅提高,作戰時間縮短但強度增加。因此,單純補充體能已嫌不足,人員更需要具有提振精神和專注力、容易吞嚥的口糧。目前類似太空人的食物可供軍方參考。雖然,這類液態合成食物的口味非人人喜愛,但可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以維持戰力。

放眼未來,各國軍方對軍用口糧的研發應朝向易消化吸收、高機能性、特殊營養成份等方向著手。讓人員食用口糧後,能立即發揮作用,投入戰場作戰,而非需長時間消化吸收,或使其昏昏欲睡。甚至有較極端的國家正在研發針筒注射強效補給品,並進行人體實驗。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週五, 30 八月 2024

「賽考斯基」(Sikorsky Aircraft)是美國最重要的直升機公司之一,長期以來繼承著美軍直升機研究案,實際上開發的多數機種以運輸、搜救直升機為主,HH-60G鋪路鷹(Pave Hawk)直升機為舊款的搜救機種,新款為HH-60W快樂綠巨人二式(Jolly Green II)直升機,肩負著美軍空中運輸、傷患後送、戰場搜救等任務。

202203015840834769 15004

開發背景

大約在1981年,美國空軍選擇以UH-60A黑鷹直升機替換老舊的HH-3E快樂綠巨人,先從既有的機體結構、旋翼系統、空中加油系統等著手,並於1987年正式修改成「可信鷹」(Credible Hawk)直升機服役。但對美軍來說,升級後的「可信鷹」性能仍無法滿足美軍的需求,再經過持續升級、修改計畫後,1991年正式將其命名為HH-60G鋪路鷹直升機。

改良後的鋪路鷹直升機,機艙內具有升級後的通信、全球導航系統(GPS),包括飛機常用的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都卜勒雷達(doppler radar)、衛星通信、航空電子系統等。此外,為提升夜間飛行能力,HH-60G特別安裝夜視系統、前視紅外線系統(Forward Looking InfraRed),大幅增加飛行員的夜間飛行安全;美軍特別將HH-60部署在空軍特戰飛行部隊中,在機身前半部安裝可伸縮的空中加油機管,同時也安裝雷達警告器、紅外線干擾、熱焰彈系統等,增加直升機的戰場存活率。用戶為美國及南韓空軍,美國空軍自2020年陸續採購了113架全新的HH-60W直升機。

性能概況

整架HH-60G鋪路鷹直升機的長度為19.76公尺,機身高度為5.08公尺,空重16,000磅,最大起飛重量為22,000磅,由兩名飛行員與後艙機砲手、特殊作戰人員組成,機艙能搭載8-12名特戰人員,約900公斤的貨物,飛機安裝有兩具通用公司的T700-GE-700發動機。性能方面,HH-60G最高飛行速度為每小時357公里,巡航速度為每小時294公里,最大飛行距離為933公里,實用升限為4,300公尺;武裝部分,該機能依據任務搭配兩挺7.62mm機槍或12.7mm機槍。

為因應更為複雜的作戰環境,美軍特地將HH-60G升級為HH-60W,2020年式被美國空軍命名為「快樂綠巨人2式」(Jolly Green II)直升機,除了換裝奇異公司的T700-GE-701D發動機,最大航程延伸至1,100公里。

衍生機種:HH-60W

衍生的HH-60W直升機在修改、提升的部分包括:機艙內的數位雷達警告接收器、座艙與飛行員座位的裝甲防護、安裝LINK 16戰術資料鏈系統、整合式座艙、先進的通訊設備、戰術地圖顯示器、高效率的槳葉設計等。目前依序接裝的部隊分別是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穆迪空軍基地」(Moody AFB)內的第41搜救中隊,以及位於新墨西哥州「科特蘭空軍基地」(Kirtland AFB)的第512搜救中隊。

整架HH-60W直升機的長度為19.72公尺,高度5.1公尺,最大起飛重量為22,500磅,實用升限為6,000公尺,能攜帶兩挺7.62mm機槍或兩挺12.7mm機槍,最大飛行距離1,100公里,平均飛行速度為每小時283公里;雖然新款的HH-60W飛行速度不及HH-60G,但因整架飛機的油箱經過改良,因此飛行距離大幅延展。

值得注意的是,舊型的HH-60G與新款的HH-60W在外觀上雖差異不大,但HH-60W機鼻的氣象雷達是外凸於機鼻正中央,從外觀來看頗像長鼻子,舊型的HH-60G直升機的氣象雷達則位於機鼻下方。

202203015840834769 15005

直升機的戰搜任務

直升機執行「戰場搜救任務」(Combat Search and Rescue, CSAR)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逐漸發展起來的,但嚴格來說,真正派遣直升機執行戰搜任務需從美軍介入韓戰開始計算,在發展超過半世紀的戰搜任務中,美軍至今已能成熟地派遣直升機進入戰區執行高風險的搜救任務。

一般而言,戰搜任務是以兩架救援直升機進行組成編隊,一架保持在搜救附近的空域進行盤旋、警戒,另外一架則下降至一定的高度後滯留/或直接降落,當搜救機將戰場受傷人員、失事飛行員救回後,整個行動也稱作「人員回收」(personnel- recovery, PR),最後搜救機在長機的掩護下快速脫離戰場,以達成完整的戰搜任務。

目前美國空軍擁有約10個直升機搜救中隊,將於未來操作HH-60G執行戰場搜救任務,其餘的支援戰搜機種尚包括MH-47直升機、MH-130運輸機、CM-22B魚鷹機等。南韓空軍也擁有一個直升機搜救中隊,台灣軍方則是透過救護隊操作UH-60M黑鷹直升機、S-70C-6超級藍鷹直升機、EC-225超級美洲獅直升機,執行戰搜任務。

總體來說,HH-60W直升機是一款經實戰驗證所開發的衍生機種,因美軍已撤出阿富汗、伊拉克,中亞地區對戰搜直升機已無立即需求,未來美軍將在亞洲地區部署HH-60W快樂綠巨人二式直升機待命,執行戰搜任務。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週五, 30 八月 2024

2024年6月,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診所下轄的「勒納研究所心血管與代謝學系」教授維特科斯基(Marco Witkowski),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證實木糖醇(Xylitol)與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有關連性。

木糖醇是無糖口香糖、糖果、烘焙食品、糖尿病友善產品和口腔護理產品(如牙膏等)常見的低熱量甜味劑。

代糖有很多種類

低/零熱量甜味劑(代糖)是加工食品中廣泛使用的糖替代品,種類相當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包括:阿斯巴甜、甜菊糖、糖精、蔗糖素、木糖醇和紐甜等等。如果是零熱量,稱之為「非營養型糖替代品」,像是糖精、阿斯巴甜和甜菊糖。如果是低熱量,則稱之為「營養型糖替代品」,像是木糖醇,其相對甜度為1,與葡萄糖類似(0.7),但熱量僅有葡萄糖的60%,並非為零。

另外,有些甜味劑是人工設計出來的(阿斯巴甜等),也有些是自然界存在的,像是許多蔬菜和水果中都含有少量的木糖醇。當使用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代糖時,也並非全部都是從天然植物中萃取來的,因為考量到產量和價錢,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

木糖醇有好處也有壞處

木糖醇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1)不會造成蛀牙,因為細菌需要葡萄糖當作養分,而木糖醇被細菌當成養分吸收後,會阻止後面的葡萄糖吸收,最後把細菌活活餓死。(2)擁有對糖尿病人友善的共同特性,那就是對血糖和胰島素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缺點是:(1)木糖醇和其他代糖一樣,不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比起蜂蜜或黑糖,它毫無營養,非常空洞。(2)某些人會造成消化不良、腹脹或腹瀉,因此有相關腸道疾病者(如腸躁症)應該避免。

此次克利夫蘭診所的研究中,針對美國和歐洲3,306名參與者進行了追蹤分析,發現血液中較高水平的木糖醇,與三年內心血管事件風險升高有關,且木糖醇濃度最高的組別中,有三分之一發生心血管事件。為了瞭解原因,研究小組進行了小鼠試驗,發現木糖醇確實會導致血小板凝結,並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最後追蹤了10位受試者,在攝取木糖醇飲料後,或攝取葡萄糖飲料後,發現血中木糖醇會讓血小板活性上升,各項凝血能力指標也立即顯著增加,但葡萄糖則完全不會。

政府應加強管理代糖

這個研究團隊去年就已發現赤藻醣醇與心血管風險之間有類似的相關性。這次研究再次表明,科學界應加強研究糖醇類和其他種類的代糖,因為它們目前被廣泛添加在食品中。雖然尚未確定木糖醇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因果關係,但因過去許多研究已顯示,喝代糖飲料跟中風、失智、第二型糖尿病、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關聯性,所以絕對值得大家注意。

使用代糖不能減重

美國心臟協會2018年就曾發布一項報告指出,短時間內使用低卡代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對成人而言,可能可以促進減重,但對兒童沒有效果。2017年一項研究報告更指出,喝低卡代糖飲料反而會吃進更多卡路里。因為代糖飲料會干擾身體自然代謝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旦被破壞,身體會開始儲存脂肪而不燃燒它,進而可能導致糖尿病與心臟病。

代糖的甜度比起一般蔗糖要高,這些代糖可能改變人的身體和腦袋,增加對其他甜食的渴望,當人們以為喝代糖飲料已減少卡路里攝取的同時,就會放縱對甜食的渴望,結果反而吃進更多甜食而不自知。

代糖飲料使死亡風險增高

2017年,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教授佩斯(Matthew Pase)發表在《中風》(Stroke)期刊的研究也指出,相對於不喝代糖飲料的研究對象,每天喝代糖飲料的人,十年內罹患中風跟失智的機率高出三倍。

2019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位於法國里昂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論文發現,每天喝兩杯250毫升,或更多零卡代糖飲料者,在未來16年內死亡風險增加26%。另外,如果不喝零卡代糖飲料而喝含糖飲料的話,同期死亡風險也會提高8%。由此可知,含糖飲料很邪惡,但代糖零卡飲料更邪惡,其邪惡程度超過含糖飲料約3倍之多。

2019年2月,根據美國心臟學會與中風協會發表在《中風》期刊的研究,共有8萬多名停經後的女性參與調查發現,每天喝兩瓶或更多代糖零卡飲料的50歲以上停經女性,罹患缺血型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及所有死亡原因的風險,分別高出31%、29%及16%。

科學家對代糖飲料跟中風等相關性的原因尚未完全瞭解,但可能原因有:(1)動物實驗發現阿斯巴甜與糖精等代糖,會使身體分解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影響血糖的控制,進而可能導致糖尿病,而糖尿病本來就是造成心臟病跟血液循環問題的風險因子。(2)代糖會改變腸道中細菌的種類,進而破壞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

不應使用代糖管理健康

最後,由於科學證據的逐漸明朗,2023年5月,WHO發布了《非糖甜味劑使用指南》,建議除糖尿病患者之外,其他人不要使用代糖來控制體重,或降低心血管/糖尿病罹患的風險,因為使用代糖不會為身體帶來任何長期好處,反而可能因長期使用,增加成人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對於很難直接從喝含糖飲料改成喝水的人,低卡代糖飲料可作為過渡性工具。然而,少量喝或乾脆不喝含糖飲料,才是明智之舉,而不該用代糖飲料來取代。

英國政府從2018年開始課徵含糖稅,許多先進國家也跟進,現在看來會出問題,因為人們很可能因此去買較便宜的代糖零卡飲料。有識之士對此已提出警告,建議政府連同代糖一起課稅,才是正確之道。這部分可供台灣立法委員參考。

(作者係藥理學教授)

週五, 30 八月 2024

美國減稅與就業法案(The Tax Cuts and Jobs, TCJA)提高了薪資標準扣除額,並取消兒童、醫療、教育以外的列舉扣除額,避免稅式支出扣除額過於浮濫的作法,值得參考。

202203015840834769 15003

TCJA以標準扣除額報稅

美國個人所得稅率採累進稅率,依美國稅法規定,美國稅務居民的全球收入都必須繳納所得稅,納稅人應稅收入減去免稅額和扣除額後,為「調整後應稅所得」(Adjusted Gross Income, AGI)。與台灣類似,美國所得扣除額分為「標準扣除額」及「列舉扣除額」,近年來美國實施TCJA,最大的特色在於取消原本諸多列舉扣除額項目,同時增加標準扣除額金額,2024年單身標準扣除額為14,600美元,共同申報夫妻為29,200美元,65歲以上和/或失明的納稅人可獲得額外的標準扣除。近年來多數美國納稅人都採用標準扣除額報稅。

TCJA取消了原本作為列舉扣除的支出,以往美國企業雇主每年可報銷240美元的自行車通勤費用,TCJA實施後,財政部取消這項福利,多數企業也不再提供此福利。在搬遷費扣除方面;TCJA取消了納稅人原本可從總收入中減去與搬遷新工作相關的費用扣除額,來計算AGI。另,在納稅人抵押貸款利息的扣除額方面,TCJA實施前,納稅人可扣除最高100萬美元的抵押貸款債務利息,TCJA實施後,納稅人申請新的抵押貸款,最高只能扣除75萬美元的抵押貸款利息扣除額。

另,TCJA取消了最高可申報AGI占比2%的雜項費用扣除額,包括納稅人自掏腰包支付與工作相關的費用,如旅行、交通、膳食、工會、會費、商業責任保險、與工作相關的教育、家庭辦公費用、工作服等支出,均不能當作費用扣除。TCJA實施後,也取消了美國人對於傷亡和竊盜損失可列舉的扣除額,此前這些損失若不在保險或救災範圍內,納稅人可扣除相關損失。

目前美國稅務居民繳納的所得稅有聯邦所得與州地方所得稅,州地方稅的扣除額(State and Local Tax, SALT)原本沒有限制納稅人從聯邦應納稅收入中,扣除納稅人繳納的州地方稅。在TCJA實施後,納稅人繳納的州地方稅,最多只能從聯邦應納稅收入中扣除10,000美元,這對於紐約和加州等高所得地區的稅務人來說,因為可扣抵的扣除額減少,租稅負擔無形中相對增加了。

保留兒童醫療教育扣除額

在兒童抵免扣除額(CTC)方面,單親家庭收入的門檻為20萬美元,已婚夫妻共同申報的收入門檻為40萬美元,扣除額為2,000美元,不過家庭收入一旦超過以上門檻,CTC扣除額便會遞減,兒童稅收抵免可直接減輕有兒童家庭的夫妻之租稅負擔。另外,在醫療支出扣除額方面,納稅人可以扣除超過AGI占比7.5%的醫療費用,但整容手術不符合扣除資格。在教育費用扣除方面,學生貸款的利息仍可作為所得扣除額,上限為2,500美元。

股利所得不應採分離課稅

台灣對個人所得類別是採免納所得稅、分離課稅或分開計稅等方式課徵所得稅。不過,目前台灣的所得扣除額出現以下問題,違反量能課稅精神,也弱化了以所得稅用來縮小貧富差距的功能。

首先,股利所得從2018年度起,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獲配營利所得,其屬所投資之公司、合作社及其他法人分配1998年度或以後年度的股利所得,得就下列兩種方式擇一計算稅額,合併結算申報:(1)股利所得採併入綜合所得總額申報,並以該股利所得合計金額按8.5%計算可抵減稅額,抵減當年度結算申報應納稅額,每一申報戶每年抵減金額以8萬元為限;或(2)股利所得合計金額按28%單一稅率分開計稅。

由於台灣適用所得邊際稅率30%及40%的高所得者,基於節稅考量,會選擇第二種方式申報,也就是將股利所得採分開按單一稅率28%計算稅額,如此造成適用最高稅率繳納稅額的人占比大幅下滑。台灣社會正值少子化與高齡化,未來繳納所得稅的人口將減少,政府對富人提供高額的所得抵減與扣除額,將造成所得稅制呈現累退性,尤其,允許股利資本所得按28%單一稅率分開計稅,等於幫每年領近百億股利的富人開綠燈。

由於高所得者利用扣除額,享受租稅優惠效果確實較高,根據財政部的資料發現,台灣2022年度綜合所得總額大幅增加,扣除(免稅)額占所得總額的比率卻高達57.60%,稅式支出實過於浮濫,政府對於資本股利實施浮濫的高額免稅額與扣除額,這對勞動者與上班族來說並不公平。筆者建議參考美國的作法,提高薪資所得者、兒童、醫療與教育支出的標準扣除額,對於富人應採行免稅額遞減法,也就是隨著納稅人所得的提高,個人、配偶、扶養親屬的免稅額遞減,直到免稅額遞減至零為止。

由於分離課稅容易破壞所得稅制的量能課稅精神,除非有堅強的理由,建議取消股利所得採分開按單一稅率28%計算稅額,維持股利所得採併入綜合所得總額申報,並按其加總後的綜合所得淨額適用應納的稅率級距納稅,以維持綜合所得量能課稅的完整性與所得累進課稅的公平性。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週五, 30 八月 2024

去年11月,美中領導人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期間舉行領袖高峰會談,拜登會後公開表示,雖兩國屬於競爭關係,但此次高峰會談是迄今為止「最具建設性、最富成效性」的討論,雙方責任是促進這種關係的合理化、可控化,進而找出兩國共同的利益。可惜,此一讓國際社會期待的共識,並未讓2018年3月爆發的貿易爭端偃旗息鼓。

最近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秘書處針對中國大陸貿易政策檢討的會議上,公開嚴厲譴責中國大陸從2001年12月加入WTO後,並未配合WTO的規範,致力於改革經濟體制,同時朝向市場經濟轉型,反而變本加厲地對產業過度介入、給予不透明補貼,並對外國企業進入大陸存有歧視性限制、侵犯他人的智慧財產權,可以說是忽略市場經濟原則,使得外國企業難以與中國企業公平競爭。

美中在WTO針鋒相對

美國在會議上更進一步指出,隨著中國政府介入的程度加深,以及經濟規模擴大,不但對世界經濟與貿易秩序的破壞愈強,而且對各國企業及勞工的損害日益嚴重。亦即在此種不公平、不合理的競爭模式下,中國大陸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絕對成本」的優勢。再者,新冠疫情緩和後,中國面對國內市場需求低迷,無法吸納全部產出,進而波及經濟成長危機,並未透過結構改革解決生產過剩的困境,反而以低價行銷全球市場。

從美國控訴中國的思維加以觀察,除了指其採取智慧財產的侵犯,科技型高端領域透過政策指導介入,對已開發國家造成不公平競爭外,同時挾著政府補貼,傳統型成熟產業採取低價行銷席捲全球,對開發中國家產生不合理損害。換言之,美國在批判中國採取侵略性手段或掠奪性(predatory)作法的同時,將其偏離市場自由競爭的行為形容是「中國衝擊2.0」(China Shock 2.0);甚至認為,全球許多開發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尚未透過工業化享受到利益,提升國民所得,就遭到摧殘,中國需要為這些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無法升級負責。

長期遏制中國科技發展

歐美西方國家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遏制戰略並非始自今日,而可以溯自1960年代,其中較重要、具有影響的立法及行政命令有從1961年實施,同時每年不斷更新的《國防授權法案》,限制美國政府和軍方與中國科技公司的合作或採購其產品;1977年實施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賦予總統可直接限制與中國經濟交流和科技轉移的權力;1996年歐美西方42個國家訂立的《瓦森納協定》,封鎖與中國高端科技的合作;2011年實施的《國家授權法案》,禁止與中國進行任何雙邊的合作,以至最近2018年實施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擴大管制高端科技產品和技術對中國的出口;2022年實施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圍堵中國大陸晶片產業發展。

除上述法令外,其他以總統簽署逕自公布實施,任意制裁、限制中國科技發展的立法、行政命令更多如牛毛、不勝枚舉。

無庸置疑,18世紀以來,受到「東低」、「西高」氛圍長期的暈染,無形中形塑了歐美西方國家僅允許中國停留在組裝加工「低端產業」,透過勞力賺取微薄利潤。他們一旦發現中國科技崛起、生產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轉型,開始與歐美西方國家競爭高端產業的利潤時,美國的恐懼就升溫,進而聯合西方盟國,對中國展開全面制裁。

面對美國這些突如其來的譴責,中國除了否認違反WTO相關規範行為外,並指出,將超過國內需求的產品出口到有需求的國家,不僅反映國際產業專業分工的現象,而且符合國際貿易法則,卻遭到美國以違反國際貿易規範為由加以制裁。以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為例,中國認為美國在違反WTO規範的同時,抹煞中國出口電動車協助各國汰換燃油車輛,更忽略了中國致力於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努力。

美國兩黨對中政策均強硬

隨著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來臨,雖然選舉結果迄今渾沌不明,但兩黨對中國經濟政策的立場都是選民關心的焦點。若民主黨賀錦麗勝選,依目前的氛圍,預估將維持制裁中國大陸的貿易行為,其強度或可能超過拜登時期;若共和黨川普挑戰成功,恐將無視WTO規範,採取更激烈的制裁,甚至實施更全面的對抗,例如對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徵60%的懲罰性關稅、對中國大陸技術的擴張採取嚴格措施遏制等。

誠如英國《經濟學人》日前的文章指出,中國已成為先進科技的超級大國,近年來許多產業類別發展已呈現井噴狀態,正在帶領世界。這些無形的威脅,勢必升高美國的恐懼,讓美中兩國的經濟摩擦更加不易緩和,未來雙方所存在的糾葛,最後將會如何發展,頗值得國際社會密切觀察。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五, 30 八月 2024

美元仍是全球最強的貨幣,而美國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不僅影響美元升貶值,更衝擊全球股市及債市。近來市場預期Fed於9月降息的聲音甚囂塵上,加劇全球市場的波動。

202203015840834769 15002

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約占全球GDP的24%,而成立於1913年的聯準會(Fed),其貨幣政策更左右全球金融市場。Fed自2022年3月啟動升息循環後迄今,共升息20碼(5%),目前聯邦基金利率(Fed Funds)在5.25-5.50%,仍處於歷史相對高點。因而Fed何時降息備受全球關注。近期全球股市,特別是美股、日股及台股大起大落,均與美國的經濟表現及Fed貨幣政策息息相關。

聯準會決策三大關鍵因素

經濟成長率、通膨水準與失業率是影響Fed貨幣決策的三大關鍵因素。首先,就經濟成長率來看,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第一季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1.4%,但增速從去年第四季的3.4%大幅下滑,是近兩年來的最小增幅。主要是因進口激增和商業庫存下滑,分別拖累消費支出及經濟成長。第一季實質個人消費支出季增年率終值為1.5%,低於市場預期的2%,顯示消費支出疲軟。第二季實質GDP年增率初值報2.8%,不僅遠超第一季終值1.4%,也高於市場預期。

不過,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 ISM)8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製造業指數降至46.8,為2023年11月以來新低,接近新冠疫情封鎖期間以來低點,也不及6月的48.5,連續第四個月下滑且低於50榮枯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7月中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下修今年美國經濟成長預測至2.6%,反映出美國第一季消費支出低於預期。一旦利率維持高檔過久,經濟成長空間將受限,或恐陷入停滯。市場期待GDP成長能夠軟著陸,促使Fed降息。

其次,就附表的通膨水準觀察,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在2022年6月來到9.1%高峰,之後因Fed升息效應發酵,CPI已緩步下降至7月的2.9%,但短期內要降至2%的目標區恐怕不易,這也影響Fed的降息時間及幅度。

再進一步檢視美國的就業狀況,美國失業率由今年3月的3.8%,逐月走升,4至7月分別為3.9%、4.0%、4.1%及4.3%,為2021年10月以來最高,意謂就業並無明顯改善。美國7月非農就業新增114,000人,較6月大幅下滑。此外,美國最新一周(統計至8月3日止)首次申領失業給付人數,意外出現近一年來最大的單月減量,令市場對美國勞動市場降溫太快的憂慮得到紓解,再次降低經濟衰退的疑慮。

不過,最近戴爾與英特爾等大企業紛紛宣布將大量裁員,意外成了就業市場的一大警訊。綜合上述相關就業數據並不具一致性,尚需觀察一段時間才能明確斷定是否改善。

利率決策影響股債市表現

升息是資金緊縮的貨幣政策,每當Fed宣布升息,總會讓美國股市指數應聲重挫,包括道瓊工業指數、標普500指數、那斯達克指數等,台股因連動緊密也會下跌。但後續的升息決策如符合市場預期,股市將不會有劇烈波動。

對債市而言,因債券價格與殖利率成反比關係,如在Fed升息循環期間,聯邦基金利率上升之後,對投資人而言,美國公債就變得沒那麼有吸引力,便會開始拋售手上的債券。自2022年開始,Fed為了抑制通膨,開始縮減債券購買量,另外美債國外第二大持有者中國人民銀行已連續多月減持美債。因此,當市場上美債供給增加,但需求卻減少下,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債券殖利率上升,這將會引發科技股重新評價,進而重挫。

再者,美債殖利率升高會讓各國公債與美國利差逐漸擴大,將會吸引更多海外市場參與者投資美債,讓美元資金回流,美元走強,但也會為各國貨幣帶來沉重的貶值壓力,導致進口成本上升,以致通膨難降。另對全球持有美債的政府及企業而言,也會明顯感受到債務壓力變重。然而,近期市場投資人對Fed於9月降息的信心增強,美國公債殖利率也隨之下降。如8月5日因美國7月非農就業新增人數不如預期,失業率竄升到4.3%,燃起經濟衰退疑慮,並引發Fed或有必要緊急降息的臆測,加上當天賣壓席捲全球股市,嚇得投資人遁入債市避風頭,長天期公債買氣特別旺盛。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收在數月來最低的3.782%,是2023年7月來最低。

Fed主席鮑爾在7月底的政策會後指出,美國失業率自去年夏季至今上升0.7%,表示經濟已進入衰退的指標「薩姆規則」(Sahm Rule)。此外,美國短期公債殖利率兩年多來都高於長期公債,也是經濟衰退的警訊。綜合而言,全球央行的貨幣寬鬆行動已上路,歐元區、瑞士、瑞典、加拿大、英國央行均啟動降息,美國9月降息似乎也箭在弦上。鑑於此,投資人大舉衝向債市,債市有望迎來多頭走勢。

聯準會獨立性成選戰攻防

中央銀行主要任務在於維持貨幣與就業市場穩定及經濟成長。長期以來,各國賦予央行獨立性,就是避免執政黨在貨幣政策方面存在「嚴重的利益衝突」。IMF的一項研究分析了2007-2021年的數十家央行,結果顯示,獨立性得分較高的央行,在控制人們的通脹預期方面較成功,這有助於保持低通脹。然近幾年,許多國家的央行獨立性面臨挑戰,尤其是選舉年要求降息的呼聲越來越高,致使央行決策和人事任命有受到政治干預的風險。

美國總統大選正如火如荼,川普任內曾干預Fed決策,此次回鍋更不時表示總統對Fed決策應有發言權,賀錦麗則強調貨幣政策應交由Fed獨立決定。至於未來如何,只得靜待選舉結果。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週五, 30 八月 2024

7月24日,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和河南省長王凱,在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的見證下,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投資鄭州鄭東新區10億元人民幣,為富士康在大陸實施「3+3轉型戰略」,建設七大中心新事業總部大樓,一個月內將招收5萬名員工。

這是中美爆發科技戰後的一大轉折,重挫了美國拜登政府推動的「友岸外包」政策,而中國大陸展現的勞力市場深度和強度,讓富士康不得不重新布局。所謂「3+3轉型戰略」是指三大新興產業:「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再加上三項新技術領域:「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移動通訊」。這是鴻海集團跨世紀的轉型大計,又何嘗不是鄭州的轉型契機?

河南具人口及交通等優勢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越演越烈,兩黨候選人均高舉美國優先的大旗,要求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並把部分產能從大陸移出來,但中美科技競賽勢必會加重科技製造業的成本,而且新興市場的勞工薪資也不斷上漲,這考驗著「比較優勢」的區位選擇。據路透社報導,富士康在印度,為員工提供食宿並發約200美元的月薪,而在大陸的招聘廣告顯示,富士康鄭州iPhone生產線工人每個月可賺取400-800美元的薪資。

富士康財務長黃德才指出,鴻海現在東南亞、歐洲、美洲24個國家,擁有205個基地,所以有調整全球產能的靈活性,滿足不同客戶及生產需求的能力。如同大陸《經濟日報》指出,要理性看待富士康的進與出,國際產業轉移的本質是市場選擇,中國不能沾沾自喜,還須提升核心競爭力,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作為中原地區發展的一把手,河南省長王凱必須做更長遠的布局,緊扣企業和地方發展,才能在中美科技戰中生存下來。與東南亞等地相比,大陸正在失去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比較優勢,但鄭州機場已躋身全球機場貨運40強,國際陸港具備年開萬列「中歐班列」的能力,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居全國第二,同一時間河南加快建設「交通強省」。

空港、陸港,銜接水港的多式聯運大格局,米字形高鐵網全面建成,河南管理物流成本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內陸的交通區位優勢正轉化為經濟優勢。這也是未來河南和印度、越南競爭的本錢。從2023年2至4月,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在短短60多天時間三度訪問河南,承諾要在河南再造一個「新富士康」,共同努力產業升級。

王凱要建設河南為經濟大省,底氣就來自河南是人口大省、糧食大省、文化大省,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富士康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雇主之一,如何降低成本、保持彈性是生存之戰,對於鄭州來說更是如此。

要建設電動車生產基地

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印度就是全球電子公司撤出中國後的主要目的地,拜登政府推動「友岸外包」政策,在南亞的重點對象正是印度,想提升「印度產」iPhone手機的全球比重,電子供應鏈也紛紛把部分生產基地,從中國大陸移往東南亞與墨西哥等地,力行「中國+1」的政策。

鄭州富士康員工曾達30萬人以上,再加上周邊配套的100多家企業,養活了百萬以上的勞工家庭。但2022年疫情期間發生抗議事件,隨著中美科技大戰後的「友岸外包」,2023年上海《第一財經》到鄭州採訪估計至少有一半員工消失。

2020年大陸開始喊出「別讓富士康跑了」,2023年富士康鄭州科技園產值再創新高,繼續實現「12連增」。畢竟中國是人口大國,不能只有高科技企業,也需要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尤其河南人口上億,不是人人都能進入華為,全河南目前只有一所「211」鄭州大學。而考不上鄭州大學,走不出河南省的年輕人也得吃飯、就業、養家,上一個十年,以富士康為中心建造了的龐大產業工業園區,常住人口數以百萬計,鞏固了iPhone、發展了AI生產。

根據鴻海的規劃,下一個十年目標是將鄭州「航空港」,建設成富士康電動車的核心生產基地,設置整車製造的世界級燈塔工廠、連結電動車試製中心,為後續電動車量產打下堅實基礎。

這一兩年來,富士康的勁敵比亞迪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打得德國汽車品牌無還手之力。大陸本土的電動車實力相當堅強,富士康看重大陸的優勢,將在鄭州重點打造固態電解質、半固態及全固態電芯研發和生產製造,秉承「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發揮富士康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

蘋果並未放棄大陸市場

縱觀全球市場,最大規模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在中國。離開中國,等於跟新能源脫節。富士康已打入賓士、特斯拉等汽車供應鏈。富士康主要代工蘋果手機,而比亞迪主要代工蘋果筆電。富士康規劃要像為蘋果製造iPhone那樣,為其他公司所設計、銷售的車輛代工製造電動車。事實上,過去和蘋果搶奪全球手機市場大餅的中國企業,都已紛紛跨足電動車領域,富士康對電動車「代工模式」樂觀看待。

另一方面,大陸仍是iPhone最大的市場之一,蘋果執行長庫克雖要求鴻海轉移部分的iPhone產能到印度,但庫克仍數度訪問大陸,拜訪中國領導人,並親自到蘋果專賣店與消費者會面。對庫克來說,產能可以移轉,但市場不行。

對富士康來說,在鄭州投資,是要降低對蘋果的依賴,利用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市場,用AI技術,大幅提高生產的效率,現以鄭州為基地,也要殺入電動車市場。中美經濟戰已經成為一場「持久戰」,產業利潤將重新分配,從供應鏈布局,到中國工廠的配置,各種變數都考驗著企業的應變能力。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五, 30 八月 2024

7月26日,第33屆巴黎夏季奧運會在塞納河上揭開序幕,這是首次在開放式的水域舉行開幕式,完美詮釋了自由和浪漫、包容和多元、藝術和現代,上演了一場「流動的盛宴」。令人尷尬的是,7月中旬巴黎市政府宣布塞納河水質達到可以游泳的衛生標準,但體育界對該河是否適合比賽一直猜疑重重。果不其然,7月28日因塞納河水質不達標,巴黎奧運會主辦單位和世界鐵人三項總會取消了首次游泳練習。

8月4日比利時奧會宣布,該國女選手蜜雪兒(Claire Michel)因參加在塞納河舉辦的鐵人三項後生病,不得不退出比賽。挪威和瑞士奧運代表團也出現類似狀況。

塞納河污染嚴重

作為巴黎的標誌,塞納河(Seine River)一直是浪漫的代名詞。然而長期以來,塞納河河水渾濁、垃圾成堆、油污盈野。6月29日,為期6個月的水質監測資料顯示:塞納河裡的大腸桿菌(E.coli)和腸球菌(Enterococci),嚴重超出國際泳聯的標準。其中腸球菌濃度超過1000菌落總數(cfu)/100 ml,比歐洲規定的400 cfu/100ml限值高出一倍多;大腸桿菌也比限值高出4倍左右,在水中比賽存在嚴重危險。

實際上,塞納河的污染問題由來已久。中世紀的巴黎市民不僅沒有任何衛生理念,而且沒有什麼環保觀念,各種糞便污水都盡情地向塞納河傾瀉。這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導致整個塞納河「臭氣熏天」。法國文學家雨果(Victor Hugo)在不朽的名著《巴黎聖母院》中提到塞納河,「瞧一瞧那一灘綠、一灘黃的塞納河河水,波光粼粼,色澤比蛇皮更光怪陸離」,反映出當時巴黎城市環境的髒亂和污染問題。到了1960年代,塞納河裡只有3種魚類生存;1990年代塞納河的重金屬含量就已是全球最高,就連法國人都不敢冒險在塞納河裡游泳。

雖然法國政府為了保障奧運會的順利舉行,對塞納河治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巴黎市政府6月底從塞納河採集的樣本顯示:該河水質仍未達到公開水域賽事的標準。其實,奧運會碰到環境污染這種事已不是第一次了。2016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衛生專家就向帆船運動員、帆板運動員和公開水域運動員發出警告:參加水上運動切忌張嘴,里約許多水域都是病原體的天然培養皿,裡面有各種病毒。當地的醫生甚至說「外國運動員簡直是在人類的糞便裡游泳」,面臨患病的風險。2021年東京奧運會,許多運動員參加完水域的鐵人三項後,紛紛嘔吐不止。

人類已進入「風險社會」

除了遙遠的中世紀,巴黎市民的生活污水直接向塞納河排放外,最主要的是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塞納河流經的巴黎及其周邊地區大力發展化工、造紙、鋼鐵、煤炭和冶金等重污染行業,由於當時的政府和社會缺乏環保觀念,導致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化學物質直接排放至塞納河,河水污染嚴重。同時,伴隨著法國的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吸引著周邊地區的人口向巴黎集聚,城市人口進一步膨脹,大量的生活污水和排泄物流向塞納河,造成塞納河水體的污染負荷超載。

此外,因應經濟發展,巴黎大力興起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建設,公路、場館、橋樑和鐵路等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和廢水也直接或間接排放到塞納河。塞納河流經地域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尤其農藥和化肥的廣泛應用,牲畜的糞便也通過徑流流向塞納河,讓水質進一步下降。

綜上所述,塞納河污染問題完全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誠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這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非預期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是對人類盲目征服自然的一種反噬。一個無可逃避的事實是:人類已經進入一個高度不確定性和高度複雜性的嶄新時代,這就是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 Beck)所謂的「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法國面臨國家治理困境

法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國家治理依賴龐大的官僚體制,國家意志從中央到地方要經過蜿蜒的行政鏈條,常常出現正式制度的非正式運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制度出現一定程度的鈍化乃至退化。這種委託代理關係所帶來的高昂交易成本,經常導致正式制度的高度儀式化,名實分離。

更重要的是,這種科層化官僚體制凸出的是等級與服從,強調的是紀律與權威,尋求的是一種基於成本和收益上的工具理性,它雖然有助於節省成本,提高效率,進而取得良好的效益;但也存在嚴重弊端,就是把人視為一顆螺絲釘,依附於官僚制這部大機器;同時,過度強調程序和規章制度,導致公共決策緩慢、政治體系僵化,反應遲鈍,難以適應快速變化和日益複雜的現實境況。例如,由於官僚制的僵硬和慣性,市政府雨天仍然派灑水車清洗道路,鬧出不少笑話。

由此可知:官僚制度因高度依賴固有的程序、規章制度和層級結構,導致公共決策欠缺靈活性和創新性,行政效率緩慢,無法迅速回應和解決問題。以塞納河的污染問題為例,法國政府在過去10年,僅在大巴黎地區就投資了高達14億歐元,但依然收效甚微。多個中央政府部門、地方政府和利益相關者不僅無法有效協調與合作,採取統一的監管和執法措施,確保污染排放的合規性;而且不能調動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導致塞納河治理事倍功半。塞納河污染問題真實又深刻地反映了法國國家治理的困境,折射出其官僚體制已無法適應未來社會治理的需求。

(作者係浙江大學助理研究員)

週五, 30 八月 2024

歷時半個多月的巴黎奧運會落下帷幕,兩岸中華健兒均取得傲人的戰績。中國大陸代表團豪取40枚金牌、27枚銀牌、24枚銅牌,金牌數與美國打成平手,領先第三名日本整整20枚金牌,獎牌總數僅次於美國,取得夏季奧運會境外參賽歷史最好成績。除了爭金奪銀,大陸2000後運動員也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新一代年輕人別樣的風采。

以「中華台北」名義出戰的台灣選手斬獲2枚金牌和5枚銅牌,同樣令國人驕傲,返台後在「英雄大遊行」上也享受了民眾的歡呼。儘管在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不乏有心人士利用場外風波大作文章,但兩岸選手惺惺相惜,共同閃耀巴黎奧運。

大陸代表隊全面開花

巴黎奧運會中國大陸代表團奪取的40枚金牌中,六大傳統優勢項目—跳水、乒乓球、舉重、射擊、羽毛球、體操—共斬獲27枚金牌,占大陸金牌總數的67.5%。其中,有「夢之隊」之稱的中國跳水隊創造了奧運會包攬8金的紀錄。大陸乒乓球隊同樣囊括了該項目的全部5枚金牌,五次將五星紅旗升起、《義勇軍進行曲》奏響。最值得一提的是,「莎頭」組合(孫穎莎和王楚欽)擊敗朝鮮「黑馬」搭檔李正植/金琴英,為中國隊贏得隊史上首枚奧運混雙金牌。

中國舉重「力量天團」6人參賽,斬獲5金,其中李發彬、侯志慧、李雯雯實現強勢衛冕,羅詩芳、劉煥華首登榮耀之巔。特別是劉煥華奪得中國男舉在100公斤以上級別的奧運首金。本屆奧運會射擊項目共設15個小項,大陸神射手們在步手槍、飛碟賽場獲得5金2銀3銅,創造奧運會參賽史上最好成績。在這當中,三戰奧運會的老將李越宏在男子25米手槍速射項目實現金牌零的突破。飛碟項目齊迎拿到男子多向銀牌,創中國男子飛碟在奧運會上的最好成績。此外,大陸羽毛球隊獲得2金3銀,金牌榜和獎牌榜都位居各隊之首。大陸體操隊雖錯失男子團體、男子全能項目的金牌,仍然斬獲2金5銀2銅,保留了體操強國的顏面。

更大的驚喜來自非傳統優勢項目上的突破。游泳是奧運會中金牌數最多、關注度最高的三個基礎大項之一,中國隊的成績單是2金3銀7銅,12枚獎牌創造了中國奧運參賽史上的新紀錄。其中2枚金牌的含金量很高,引起廣泛關注。男子100米自由泳項目的冠軍長期被歐美國家壟斷,大陸選手潘展樂不僅站上了最高領獎台,還大幅刷新了世界紀錄。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項目需要4個泳姿的選手均具備超強實力,最能體現一個國家在游泳項目上的整體實力。該項目冠軍同樣長期被美國隊壟斷,但在巴黎奧運會上,由潘展樂、覃海洋、徐嘉餘、孫佳俊組成的中國游泳隊創造了奇跡,震撼了世界泳壇。

除了上述兩枚游泳金牌,中國隊含金量最高的金牌無疑是鄭欽文獲得的網球女子單打冠軍。相較於前述所有項目,網球的職業化和市場化程度更高,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更大,競爭也更激烈。在鄭欽文之前,中國網球女子單打在奧運賽場上的最好成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李娜的第四名。鄭欽文一路過關斬將,戰勝了包括世界排名第一的斯瓦泰克在內的一眾高手,成為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首位站上該項目奧運會最高領獎台的運動員。對此,路透社、美國廣播公司(ABC)等多家海外主流媒體予以高度關注和好評。

此外,大陸代表團在女子拳擊、花樣游泳、藝術體操、自由式小輪車、速度攀岩、滑板、霹靂舞、衝浪等項目,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新一代年輕人打破刻板印象

曾幾何時,大陸奧運選手給外界的印象就是不苟言笑,缺乏個性的「奪牌機器」。然而,隨著大量2000後運動員登上奧運舞台,他們向世界展示了自信又率真的新一代中國年輕人蓬勃向上的形象。

「競爭越激烈越好,這樣贏了才有意思」,這是剛過20歲生日的潘展樂的霸氣宣言。出征巴黎前,他就自信滿滿:「這次去肯定是要突破成績的」。在奪冠後,潘展樂更是一改中國人傳統的溫良恭儉讓的形象,直接開懟傲慢的外國選手。21歲的網球女單冠軍鄭欽文「一戰封神」,她大方地回應喜歡Queen的稱呼,告訴大家「我實至名歸」,喊話爸爸「我終於光宗耀祖一回」。其實在女單半決賽後,鄭欽文在場邊被問:「明天你終於可以休息一天了,你會因為過於興奮以至於沒法好好休息嗎?」鄭欽文說:「今天雖然我很累,我卻感覺可以繼續打,即使現在讓我為我的國家再打三個小時,我仍然願意再來一次。」英國廣播公司(BBC)稱讚鄭欽文或許是中國「最好的軟實力」。

跳水女子10米台決賽是「夢之隊」兩位頂尖選手陳芋汐和全紅嬋的「內戰」,最終全紅嬋成功衛冕,陳芋汐則連續兩屆摘銀。但當全紅嬋一路小跑衝向陳芋汐時,她還是大大地張開雙臂擁抱了自己的隊友。賽後採訪中,陳芋汐表示「這枚金牌被中國代表團拿下了,被我的搭檔也是好隊友拿下了,我非常開心,祝賀她!」

同樣在跳水賽場,奪得女子雙人3米板金牌後,陳藝文在拍照環節「公主抱」昌雅妮的場景,感染了周圍一眾選手,大家爭相學習,給觀眾帶來了很多快樂。在乒乓球混合雙打的頒獎現場,同樣是拍照環節,在冠軍孫穎莎的「指導」下,上演了一幕超越體育、跨越國界的畫面—中朝韓三國年輕選手們合影留念。這張照片被網友認為最能體現奧林匹克大家庭的精神。

除了風光無限的奧運冠軍,大陸媒體不以成功論英雄,一些名落孫山的年輕選手也引發廣泛關注。例如,15歲的楊思琪是首位代表中國參加奧運衝浪比賽的選手,也是參加巴黎奧運會的48名男女衝浪選手中年齡最小的。來自四川大涼山的楊思琪在9歲前甚至沒有見過大海,但她成功晉級女子組16強,為中國隊創造了奧運該項目的最好成績。「夢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是楊思琪寫在衝浪板上的話,感動了國內外許多觀眾。

兩岸選手惺惺相惜

實力強大的大陸代表團固然毫不客氣地爭金奪銀,台灣健兒也在羽球、拳擊、體操、舉重、射擊等項目頻頻登上領獎台,令兩岸中國人倍感振奮。其中「麟洋配」在羽毛球男子雙打決賽擊敗大陸的「梁王配」,成功衛冕奧運冠軍。林郁婷在巨大的爭議聲中頂住壓力,為中華台北隊奪得奧運參賽史上首枚拳擊金牌!至此,林集滿亞錦賽、世錦賽、亞運會、奧運會四個賽事的金牌,成就金牌大滿貫的輝煌。

在有心人士的操弄下,「Taiwan」毛巾和「台灣加油」海報被沒收的風波一度鬧得沸沸揚揚,連賴政府也出面蹭熱點,譴責所謂「惡意人士」的暴力行徑。其實,這只是綠營煽動台灣被打壓,製造悲情氛圍的老把戲。正如一家台媒指出的,無論是奧運、亞運還是世大運,兩岸運動員歷來互動友善,雙方大部分觀眾也沒有起任何衝突。無論是大陸極端反台小粉紅,還是台灣狂熱獨派側翼,他們在兩岸社會都只是極少數,卻被綠媒用100%的版面進行認知誤導。

實際上,「麟洋配」與「梁王配」場上競爭激烈,場下盡顯君子風度。落敗的「梁王配」在賽後就稱讚「對手準備非常的充分,也比我們經驗豐富」。有意思的是,還有台灣網友誇讚「梁王配」中的王昶,人長得帥又輸得起。

無獨有偶,也有大陸線民為台灣乒乓男團主力林昀儒無緣獎牌而痛惜。據外媒報導,兩岸選手之間的互動其實相當有溫度。當台灣羽球天后戴資穎止步於小組賽時,大陸羽球一姐陳雨菲在社媒上送暖:「還想再說一次,妳真的很棒」。兩岸體操好手張博恒和唐嘉鴻同獲單槓專案銅牌,張博恒不僅在頒獎典禮過程中笑容滿面,與唐嘉鴻聊天,領獎時還為唐嘉鴻比讚,被台灣線民稱「超可愛」。

總之,體育與政治難免糾纏不清,但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可以超越政治歧見。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組織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