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NO. 138 │ 藍白合大戰民進黨
「低空經濟」在中國大陸既有條件及政策的支持下,儼然已成為新的經濟成長引擎,其規模正不斷擴大。而台灣發展條件受限,有賴政府端出強而有力的政策扶持。兩岸若能在此方面交流合作,則有助於彼此的互惠成長。 「低空經濟」通常指1,000 公尺以下的載人和無人空中活動,即以支持各類航空器低空飛行與運營而建立的綜合經濟形態,包括低空研發製造、消費運營、基礎設施、綜合保障等,進而形成低空產業鏈。發展低空經濟有兩項關鍵任務,一是改造升級傳統通用航空業綠色化、智能化,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無人駕駛航空新業態。換言之,低空經濟就是「低空飛行+經濟活動」,其涉及領域多元、產業鏈條強勁、應用場景複雜、輻射效果明顯,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角逐的新領域。 全球低空經濟發展概況 伴隨技術的發展和政策的逐步開放,低空經濟逐漸成為各國探索經濟增長的新方向。在全球範圍內,低空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的局面。一些航空業發達的國家,如美國、歐盟成員國、加拿大和澳洲,早已建構完善的通用航空體系。美國擁有世界最成熟的低空經濟市場,其通用航空器貢獻了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效益。歐洲則將低空經濟與觀光產業結合,例如熱氣球旅遊和輕型飛機探索服務。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也在積極布局低空經濟。中、印、巴西等國家逐步放寬空域管制,支持創新應用,並吸引國內外企業進入市場。…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42
隨著2025年1月20日川普重返白宮,國際社會聚焦於其秉持「美國優先」理念,「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願景,未來美國經濟政策的方向。然而,美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莫過於川普政府如何消弭「通貨膨脹」所造成的生活壓力。誠如川普在選前批判拜登政府,過去四年來,忽略了通膨對美國家庭生活的威脅。 回顧2022年以來,美國消費物價年增率急劇上揚,許多家庭因受通膨壓力,生活陷入困境。雖然2024年12月通膨年增率下滑至3.4%,但仍屬偏高水準,使得中低收入家庭難以感受物價略為緩和,這似乎說明,通膨議題是協助川普勝選的重要關鍵之一。 通膨衝擊中低收入家庭 其實,全球極富盛名的牛津經濟研究院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新冠疫情爆發後,「通膨衝擊」對美國家庭的預算造成持久影響,其中住房、食品、服裝、汽油和公用事業等與生活相關類別的價格上揚速度,超過整體消費的價格,此現象對許多中低收入家庭造成不成比例的衝擊;亦即自通膨升溫以來,收入在最底層的20%家庭,必須將較多比例的支出分配在購買生活基本用品上,嚴重排擠了可以自由分配的份額,例如沒有較充分的預算安排家庭旅遊。 由於川普在經濟政策思維上,始終堅持以關稅為手段,甚至宣稱在首任總統期間,對中國大陸進口的產品加徵關稅,並未造成明顯通膨。川普認為,其他國家「讓美國的就業機會減少」,主張對各國進口的產品加徵關稅,除將有助於減少進口,降低對外貿易赤字外,還可以將其缺口轉換為提高美國生產供應,則本土業者能以「較高」的薪資提供美國勞工就業機會,藉此解決美國底層社會所存在的失業、低薪、貧窮問題,進而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44
根據中國大陸乘用車資訊聯席會2024年11月的統計資料顯示,日系車在大陸汽車市場的銷售比例占10.3%,中國自主品牌銷售比例則高達68.4%,其次是德系的13.5%。面對來勢洶洶的特斯拉和以比亞迪、小鵬、小米、理想和蔚來等中國造車新勢力,不僅德國車企如大眾、奧迪、寶馬和賓士苦苦掙扎,日本車企也岌岌可危。2023年大陸出口522.1萬輛汽車,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日本車企的沒落 近年來中國電動車市場呈現井噴式增長,研發時間大幅縮短,從概念到落地生產平均大概18個月,比日本品牌研發的周期縮短一半,而且在用戶體驗、智慧互聯、產品設計、自動駕駛和數位技術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根據滙豐銀行(HSBC)和瑞銀(UBS)等公司的行業預測報告:2025年中國境內電動車銷量將超過1200萬輛,年增長率20%。反觀日本車企,卻長期執迷於燃油車的過往成績,遲遲無法向電動車轉型。 2024年11月27日,美國彭博社的調查統計顯示:本田、豐田和三菱等日本傳統車企,不僅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節節敗退,而且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地的市場份額也被中國電動車品牌蠶食。從2019到2024年9月,日本品牌在新加坡下降了18%,在印尼下降6.1%,在泰國下降12%,在馬來西亞下降4.9%。日本占全球乘用車產量的份額從1998年的21.6%,下降至2023年的11.4%,中國則從1998年的1.4%,猛漲到2023年的38.4%,成為全球汽車製造的中心。 中國車企憑藉著完整的產業鏈、核心電池技術和人力資源等優勢,生產效率極高,同時人工成本和電站建設成本低廉,導致電動車的價格競爭力極強,比亞迪電動車的成本比西方同類汽車低30%左右,在東南亞、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加速擴張,而日本汽車品牌則正逐漸沒落。三菱汽車直接退出中國市場。2024年11月,日產(Nissan)裁員9000人,產能削減20%,第三季度營業利潤下降85%,公司股票自2024年1月以來已下降30%。為此,2024年12月23日,原本互為對手的本田(Honda)和日產不得不抱團取暖,啟動合併事宜,強化雙方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力和技術優勢。一旦合併成功,新的汽車集團有望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預期在2026年8月前完成上市。…
作者:
張林剛
頁數:
46
截至2024年4月底,台灣所得稅租稅減免項目133項、營業稅30項、貨物稅18項、菸酒稅2項、遺產稅及贈與稅共27項與證交稅及期交稅共7項。其中部分稅式支出是否允當,本文擬加以探討。 稅式支出應符合公平原則 「稅式支出」(tax expenditure)最早由美國學者沙瑞提出,是政府除了實際直接的支出外,對特定個人、群體或事項提供租稅減免、稅基減免、稅率優惠等措施,所造成的稅基侵蝕,台灣於2020年訂定「稅式支出評估作業辦法」,主要目的在於利用稅額扣抵、稅基減免、成本費用加成減除、免稅項目、稅負遞延、優惠稅率、關稅調降或其他具減稅效果之租稅優惠方式,使特定對象獲得租稅利益的補貼。 以租稅公平性而言,如果稅式支出的好處由高所得者享受較多,將違反所得愈高應繳納愈多稅負的垂直公平原則,尤其,從財政收入面來看,過度或浮濫的稅式支出亦將使國庫收入減少,進而影響國防、交通、教育、社會福利等各項公共支出的運作及政策推行。近年來,OECD與EU亦逐漸重視稅式支出編列,要求會員國須在預算書裡揭露更多稅式支出資訊,顯示對稅式支出重視的程度。…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48
近日中國六代戰機橫空出世,一夕間徹底瓦解美國在軍事科技全球性輾壓式的領先,這是第一次出現美軍在後追趕的窘境,在今天以前美國根本不知軍事科技上在後追趕的滋味,更難堪的是,美國還不知何時能把第六代戰機飛上天。這一記悶棍打得美國暈頭轉向,未來所謂第一島鏈、第二島鏈恐怕會變成廢棄物,美軍印太司令描述的地獄景象更像燒向自己的烈火。賴清德對此只能沉默以對,繼續朝空中揮舞唐吉軻德的棍子欺瞞青鳥。 美國民主成為笑話 拜登在卸任總統前夕,突然宣布特赦犯有重罪嫌疑的兒子,理由是不信任美國的司法。身為父親的角色不難理解拜登的心情,但作為美國總統,吐槽自己國家的司法,完全失去一國元首的格。四年任期的拜登徒留一個痴呆老人的形象,恰好印證了美國真的在走下坡,而繼任的川普高調宣稱讓美國再次偉大,實則是美國早已不再偉大,兩個七老八十得老頭子,一前一後,把美國推的東倒西歪。 拜登是個偽君子,川普則是個真小人,卻何其不幸成為美國前後任總統。百年美式民主演變到今天,既選不了賢又舉不了能,實乃制度最大的反諷,要它有何意義呢? 無可諱言,西方是所有最先進的代名詞,不知從何時開始,西方就是一個現代化的霸權,包括文化、教育、經濟、科技、軍事、影響力,占有壟斷性的優勢。《經濟學人》總編輯比爾艾摩特(Bill…
作者:
宣仲華
頁數:
50
在現代戰爭中,火砲的威力不曾稍減,為持續給予地面部隊火力支援,自走砲為陸軍相當重要的一款火砲系統,同時搭配機動力、射程長、威力大等優勢,已成為各國步兵火力支援的利器。 M-109A7自走砲 M-109A7自走砲為M-109系列最新的火砲系統,也是美軍下一代自走砲的主力。對美軍來說,M-109系列自走砲已服役超過半個世紀,首輛M-109A1自走砲於1963年開始服役,從早期的M-109A1/A2/A3/A4/A5/A6,到最新款的M-109A7自走砲,不僅結合最新的射擊技術,為因應現代戰爭的複雜多變,相關的彈藥支援車也一併升級,成為該型自走砲的最佳搭檔。 M-109A7自走砲是「貝宜系統」(BAE System)公司的產品,全車總重約38.1噸,車體長度9.1公尺,寬度3.15公尺,高度為3.25公尺,新款的A7自走砲僅需4名人員操作,分別為指揮官、駕駛、砲手、裝填手。能攜帶39枚M284…
作者:
宋磊
頁數:
52
美國對戰術快艇的研發有相當豐富的經驗。過去,小至海豹部隊專用的硬式橡皮艇(RHIB)、硬殼突擊艇,大到海軍的飛馬級水翼飛彈快艇,都是代表性產物。而本文主角的M80短劍快艇(M80 Stiletto),採用全新設計理念,是新世代戰術快艇的代表作。 研發規格 M80是由美國海洋工程承包商M船公司(M Ship…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54
2024年12月27日,中國076型兩棲攻擊艦(Type 076 amphibious assault ship)―四川號(舷號31)下水,頓時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軍事焦點。事實上,在此之前,包括美國智庫在內的中西方軍事專家即很關注該款兩棲攻擊艦,原因在於076型兩棲攻擊艦對中國大陸具有相當重要的科技與軍事意涵。…
作者:
林宗達
頁數:
56
現在台灣旅客前往英國旅行十分便利,但大多數人恐怕都不曉得,30多年前促成台灣通航英國的功臣是當時的駐英代表戴瑞明。戴瑞明2024年底出版了回憶錄,揭露當年與英國談判通航的秘辛。 1980年代台灣經濟實力漸增,台灣與英國的貿易量超過香港、大陸之和,台灣赴英留學與旅遊的人數大增,英航認為有利可圖,透過英國國會議員遊說駐英代表處介入協調。1991年華航及長榮航空與英航談判,但始終沒有進展。 高齡近90的戴瑞明說,英國運輸部1990年4月同意英航及維金航空載運客貨班機自香港延伸到台北。華航早在1988年即與英航取得飛航協議,但大陸反對漆有國旗的華航飛倫敦,華航不肯讓,長榮也難有著力點。 台英通航事涉政治敏感 戴瑞明回憶,英方顧慮1997年香港回歸前開闢倫敦-台北直航會橫生枝節。他在1991年5月與華航、長榮代表和英航談判時,華航主張英航先與華航交換航權,長榮與英國交通部及英航談判時也持同樣論點。戴瑞明隨後拜託英國國會議員及執政的保守黨兩位副主席議員艾諾德爵士(Sir…
作者:
高靖
頁數:
58
2024年9月29日,我在訪問抗戰老兵唐藩松時意外得知,他自17歲離家後一直未曾回過故鄉,心頭有萬千思緒揮之不去。於是決定幫他完成這個82年的心願。一個月的時間裡,辦好所有返鄉手續,踏上全程陪同其六天五夜「百歲老兵尋根祭祖」行程。 唐藩松返鄉消息轟動了湖南瀏陽,包括湖南衛視、瀏陽電視台等近30家大陸媒體,都報導了「台灣百歲老兵尋根祭祖」活動。 漫長人生,遙望家鄉青山 唐藩松1925年4月生於瀏陽縣北星橋唐家灣,兄弟姐妹共12人,他排行第11。其祖父唐能悠創立私塾,設館課徒,讓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1942年,17歲的唐藩松投筆從戎,編入國民革命軍37軍60師179 團,這個團前身是上海抗日勁旅19路軍改編,後一直在湖南與日軍周旋。…
作者:
王清萍
頁數:
60
兩岸關係隨著中美博弈激化,尤其是川普政府上台後不可預測性大增,更顯得撲朔迷離。加上民進黨無法接受「兩岸一中」,繼續拉高「抗中保台」基調,導致台海緊張風險疊加。 不過,中國大陸迄今未放棄「和平統一」的主軸,對於和統下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存有希望,因此台灣民眾不必用有色眼光看待「兩制」台灣方案,而應改用盤活「兩岸」存量、培育「兩制」增量、提升「統一」質量,來看待「兩制」台灣方案,思考台灣前途、尋求台灣最大利益。 台灣方案的「盤活兩岸存量」就是強化「五個充分」,也就是「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的利益和感情;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培育兩制增量」是和平統一後,台灣經濟將以大陸市場為廣闊腹地,發展空間更大,台灣財政收入盡可用於改善民生;而且台灣永保太平,民眾安居樂業;有台灣與大陸合作為依靠,台灣民眾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杆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台灣不需增加國防預算高達GDP的10%,繳交幾乎等於現有總預算額度的保護費,看著「護國神山」高科技產業被搬離台灣,而且委曲地將自己推到中美衝突的前線。 至於「提升統一質量」,可從大陸現階段希望爭取台灣民心的「兩岸融合發展」談起,因為融合發展就是「一加一大於二」,兩岸統一的價值也是如此。大陸主張兩岸融合發展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台灣民眾的心裡,增進台灣民眾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
作者:
頁數:
筆者曾提出將中央-地方單一制、社會主義民族自治制度、港澳一國兩制及台灣統一方案四者,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多體制的「四重聯盟」。 近年來國際形勢快速變異發展,民主制度面對由內而外的各種新挑戰,包括民粹主義對美國與歐洲大陸的衝擊,導致川普重新上台;歐盟各國領導人也不斷換血、迎接新挑戰;新興民主國家內部也出現「非自由民主」、「民選的獨裁」與「民選式威權」等特殊的制度變貌。台灣2024年5月後的治理型態則是「雙重少數執政」與「行政權-立法權零和對抗」,造成政治對立與行政怠惰。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重新反思中國統一與兩岸統合方案,應思考以下各項課題。 第一、中國統一方案必須衡量歷史傳承、兩岸情勢與中國自身的發展條件與文化底蘊,選擇一套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建構。此外,當前許多經歷民主改革與政治轉型的非西方國家,在憲政體制的變革過程中,承受著不斷挫敗的沈痛教訓,也應引以為鑑。 第二、民主與民粹乃一線之隔,美國目前正陷入民粹主義與反智陷阱中,形成一股強大的「反建制風潮」,甚至否定過去的民主論述,改由領導人憑個人直覺與隨機智慧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台灣同樣因民粹與反智而陷入空前的困境,憲政主義、分權制衡的自由民主機制備受挑戰,而制度主義的韌性也面臨艱鉅考驗。 第三、在制度選擇上,學術界與實務界已有例證認定,美國式的「總統制」對民主與法治不利。同樣的,在實施「半總統制」的經驗中,無論是法國的「左右共治」、烏克蘭的「府會對立」,乃至台灣的「少數全拿」,都對民主穩定、權責相符、治理績效造成負面影響。基於此,在憲政體制的規劃與改革任務上,必須依據自身條件與實踐經驗做細緻的檢討,進而尋思最符合當前需要的政治制度。…
作者:
周陽山
頁數:
64
1977年暑假,筆者首次到北京,就應邀在文化部大禮堂做有關台灣問題的報告,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兩岸能否統一、何時統一。筆者當時回答說,祖國統一是必然的,但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最重要的就是社會民生問題。 當時中國的個體經營還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必須予以割除,但台灣有成千上萬的攤販,如果予以割除,就會危及其生計,必然會遭到頑強的抵抗,因此必須表明,統一後,台灣的經濟體制將會保留。另外,台灣實行地方自治,有各種各樣的地方選舉,也必須予以保留。 1981年「葉九條」發表前,筆者受國務院邀請回國,在北京鐵獅子胡同孫中山先生的故居,與日後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的骨幹,進行了一個星期的交流討論。當時筆者提出了幾點看法:(1)與國民黨對等談判,理由是國民黨是執政黨,同時其黨員85%為台籍;(2)統一後,台灣應改為特別行政區,給予台灣高度自治,大陸不派官員到台灣,一切由台灣同胞自己拿主意。 同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簡稱「 葉九條」)的劃時代文件。之後在這個基礎上,鄧小平總結為…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65
史籍文獻不乏關於五帝夏商周歷史的敘述,但晚清以來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對那段歷史的質疑論頗盛行。甲骨文的出土明確了商代的史證,近年來夏代時期的考古工作也成果豐碩,展示在位於洛陽市偃師區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中。 文獻上的夏代 史書對夏代歷史敘述如下: 1.大禹治水,劃定九州,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的領域和山川形勢,在《史記-夏本紀》中有詳細的敘述。 2.禹都陽城:《史記-夏本紀》記載,「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是說舜要禪讓給禹,禹意讓予舜的兒子商均,而避居陽城,但諸侯歸心禹,禹遂即位,國號「夏后」,姓姒氏。…
作者:
吳國禎
頁數:
66
台灣光復已近80年,台灣史學界從無到有,經歷了1950年代學術封閉與文化沙漠時代,60年代島內要求開放的呼聲,帶動了學術文化逐漸解嚴;先是開放1949年前大陸學者的著作,接著是西方與日本新史學的輸入。隨者1987年解嚴,大陸學者的著作大量湧入,台灣史學界與世界史學潮流接軌。尤其年鑑學派運用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典範,頗影響台灣明史研究的走向。 光復初期台灣在戰火劫餘之初百廢待舉。由於日據時期台灣唯一大學―台北帝國大學的史學科不收台灣人,史學界除少數日本教授外並無台灣學者。台灣的史學教研全靠大陸來台的歷史學者如夏德儀、沈剛伯、劉崇鋐、徐子明、郭廷以、李宗侗、姚從吾、方豪、張貴永等,加上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本土學者楊雲萍、陳荊和等,從零做起。首先成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後來陸續成立的台灣師大、政治大學、成功大學、東海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暨南大學等大學的歷史系,都是請台大歷史系的教授協助創辦。台灣史學界的另一源頭是隨國府遷台,座落在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至於史學界發表研究成果的園地,則是1950年代初台大創辦的《文史哲學報》及史語所復刊的《史語所集刊》,但這二學報基本上只收內稿,一般學者發表的學術期刊,則是《大陸雜誌》,因它園地公開,又是半月刊,作者與讀者較多,影響較大。 封閉的1950年代 1950年代國府遷台初期風雨飄搖,在恐共的氛圍中,對文化思想學術採高壓與封閉政策,將未隨國府來台學者的著作,尤其是批判社會的三十年代文學一律禁錮,不得持有與閱讀,否則就有牢獄之災。在明史論著方面,1949年以前批判明代黑暗面的史著,如吳晗的《朱元璋傳》、李文治的《晚明民變》、丁易的《明代特務政治》等均不再流通。當時台灣文史界幾乎無書可讀,人稱為「文化沙漠」。…
作者:
徐泓
頁數:
68
2025年8月15日將是尼邦( 日本自稱是尼邦,即Nippon或 Nihon) 向中國與盟國無條件投降的80周年紀念日,這個日子是不能忘記的。日本已投降80年了,一向愛好和平,講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中國人,無需記恨日本,但日本到現在還沒有勇氣承認、悔改其二戰時的犯罪行為。曾為二戰時的罪行道歉的德國前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說,一個不為其罪行懺悔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作者:
趙爾東
頁數:
73
資訊科學家及地理資訊系統專家德里克泰勒(Derek Taylor),最近在The Pudding發表一篇世界氣候變異分布報告認為,全球重要的70個大城市的氣候區域到2070年將有所改變,如原屬溫帶的洛杉磯因增溫3 C之故變成為乾旱的沙漠地域;原屬於寒冷地區的北歐國家會轉變成溫帶地區;莫斯科則是唯一仍屬寒冷地帶的城市。 全球氣候變遷現況…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74
春秋戰國時,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通醫術,誰的醫術最好?」扁鵲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是三人中最差勁的一個;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根本不覺得自己有病,大哥就能洞察機先,防範疾病於未然。二哥治病是在大病初起時,病人雖覺得痛苦但都能治好,鄉里間遂傳二哥治小病頗靈,故小有名氣。而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時,此時只要我治好其中寥寥數人,就被說成是活菩薩,但其實預防疾病才是王道。」魏文王這才恍然大悟,求教預防之道。以下是現代預防疾病的五大招數。 第一招:喝最乾淨的水 身體的構造有70%是水,我們每天要喝入大約2000cc的水,所以避免喝到遭污染的水最重要,方法是:(1)若經濟狀況許可,可以在家中自來水加裝濾水器,並注意定期更換濾心。如有水塔,須定時清洗,並加鎖加蓋。(2)自來水煮滾後,掀蓋再續煮幾分鐘,能讓三鹵甲烷揮發掉,也可以讓水中的總三鹵甲烷濃度降到最低。(3)不喝、不買瓶裝水,因裡面有超級多的塑膠微粒。(4)外出時自備不鏽鋼水壺,環保又健康。 第二招:降低空氣污染 人只喝水大概能活30天左右,但如果不呼吸幾分鐘後就會死亡。一天吸入的空氣大約10立方公尺,相當於30個浴缸大小的量。污染的空氣會導致過敏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心臟血管疾病及癌症等。呼吸新鮮空氣的方法有:(1)隨時關注空氣品質指標(AQI),可在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網(https://airtw.epa.gov.tw/)或手機下載的APP…
作者:
潘懷宗、黃巧妮
頁數:
76
金門文學的優勢是有繁富、悠久的歷史淵源、離亂的歷史圖景,而金門文學的困境居然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筆者以此作為中軸線,試著解讀這種在邏輯上不可證偽的悖論,或說詭局。 金門文風鼎盛開化較早 根據清代《金門志》記載,晉代共有蘇、陳、吳、蔡、呂、顏6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唐代朝廷在泉州設置5個牧馬場,浯洲(金門)為其中之一,蔡、許、翁、李、張、黃、王、 呂、劉、洪、林、蕭12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金門黃姓宗族是從河南固始南遷泉州,再到同安,再渡海到金門。 金門各姓氏日後再播遷各地,包括台灣或南洋,如康熙年間王世傑到竹塹開墾,乾隆年間鄭用錫父親鄭崇和到苗栗,生下鄭用錫,又搬到新竹竹塹。清道光年間開澎進士蔡廷蘭到澎湖。台灣在清代的幾個著名書院的主講人是金門人,如淡水廳的明志書院是鄭用錫,澎湖文石書院山漲是金門清代舉人林豪,還有幾處地方誌的主撰者也是金門人。文風鼎盛、開化較早的金門稱得上是台灣文化之母。…
作者:
黃克全
頁數:
78
我經歷過兩次最難忘的地震,兩次地震前的瞬間,我都心血來潮做了一個動作,以至於地震發生時根本沒意識到是地震,還以為是自己的動作造成的,等明白是地震時,我覺得地震就像是個促狹鬼,潛伏在附近窺伺著我,看到時機來了,便突然跳出來惡作劇。 在鄭州被汶川大地震震到 第一次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幾分鐘後地震波傳到鄭州。當時我在鄭州四層樓的房間裡桌子前,突然覺得頭暈。心裡這麼想著便直起身子,想躺到床上休息一下。剛直起身子,手還沒離開桌面,發現桌子劇烈地晃動著。我用力搖搖頭、眨眨眼,想使自己清醒。但桌子的確在來回晃動!就在這時,桌上的一堆書呼啦啦落在地板上;驚慌中我又突然發現,床頭掛在衣架上的衣服也搖擺起來。我看了一下窗口,窗子關著沒風,這才意識到是地震了,急忙跳起來,向樓下奔去。 樓下大廳裡有人叫道:「地震了!」另一個聲音笑道:「啥地震,我活了幾十年還沒遇到過地震…」,「真的地震了,我沒騙你!」同時一群人朝大門口跑去。我跟著他們跑了出去。 外面人影、叫聲一片。他們都是剛從各個樓房裡跑出來的,一張張臉上帶著驚魂未定的神情。人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心有餘悸地講述著剛才的經歷,一邊不安地抬頭看著身邊的樓房。…
作者:
申榮彬
頁數: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