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NO. 140 │ 賴17條綁架台灣「抗中拒統」

2025年4月|NO. 140 │ 賴17條綁架台灣「抗中拒統」

持續超過三年的俄烏戰爭,在美國改變態度的情形下,可望在本年劃下句點。這場原本可避免的戰爭雖然結束,卻遺留給歐洲國家極大的安全戰略難題。歐洲今後將何去何從值得關注。 戰後維和具有風險 2月18日,美國與俄羅斯代表團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閉門會談,可是身為交戰國的烏克蘭並未參與會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非常氣憤,公開宣稱:不會承認沒有烏國參與而達成的任何協議。法國總統馬克宏則兩度邀集歐洲國家領袖舉行緊急峰會,商討因應方案。法國提議在未來烏克蘭停火線的後方,而非停火線上,駐紮「保證部隊」(reassurance force)。不過,德國、義大利、波蘭和西班牙表態拒絕。 英國首相施凱爾則於2月16日投書《每日電訊報》,表示他已準備好在必要時派軍前往烏克蘭,協助確保英國與歐洲的安全。瑞典外交部長斯典尼嘉德於次日表示,若有必要,不排除派遣維和部隊前往烏克蘭。英、法與瑞典的表態表面上是維和,實際上卻是添亂。英、法與瑞典軍雖非去烏克蘭助戰,而是俄烏停戰後才去,但一旦進入烏克蘭境內,即等同北約在烏克蘭駐軍,與烏克蘭加入北約幾無二致。…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40
川普2.0一個多月來,如飲狂泉,瘋狂的特徵畢露,而其所任用的閣員部屬都是唯諾之人,無從救其過,勢必一瘋到底。已故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有言:美國像是屋裡的一頭大象,稍搖尾巴,就會打破一些家具。試想這頭大象發起瘋來,整個房屋能不倒塌嗎?美國以世界老大自居,居然當家鬧事,搞得天翻地覆!世人何辜? 毫不掩飾巧取豪奪 川普一再聲稱要納加拿大為美國第51州,看來是隨便說笑,但一再被稱為州長的前總理杜魯道,親身體驗之餘認為川普是認真的。對川普來說,加拿大語言文化相同,人口不算多而大都是老白,收為第51州後,國會增加兩個參議員及為數不算太多的眾議員,無傷大雅,而國土倍增,大可增飾美國的再次偉大。他還要併吞資源豐富而人口稀少的格陵蘭,更要違約收回巴拿馬運河據為己有。 如此明目張膽的擴張主義,瞬間揭開美國「隱蔽帝國主義」(covert imperialism)的面紗,露出霸道的真面目,比起普丁收回克里米亞與烏東俄語區,可說是小巫見大巫!而西方媒體卻罕見批判,雙標昭然可見。…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42
本文探討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川普政府究竟有無全球戰略?因為中美關係的走向,包括兩岸關係的前景,只有放到這個大戰略框架下,才能夠看清楚。 單極時刻與美國全球戰略 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單極世界與全球化是美國全球戰略的背景,旗號是推行「新世界秩序」,強調民主化、全球化。其全球戰略的邏輯是:單極霸權下,美國可對全球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進行領導、干涉與介入。 冷戰後,美國進行過三次大的戰略調整。分別是克林頓政府時期提出的「參與和擴展戰略」;小布希政府提出的「先發制人戰略」;歐巴馬政府提出「轉向亞太」或「亞太再平衡戰略」。這些戰略調整均服從於推行新世界秩序,強調民主化和全球化的全球戰略。 川普一期、拜登政府、川普二期,受逆全球化的影響,美國全球戰略的用詞減少,改以「美國優先」或「美國回來了」等為表現形式。如遏制中國的「重返亞太」調整為「印太戰略」。川普一期和拜登政府都強化了「印太戰略」,以…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46
拜登政府在過去三年中強化對基輔的軍事與經濟支持,並推動北約團結以抗衡俄羅斯。然而,川普過去便對烏克蘭援助表達強烈懷疑,甚至批評歐洲國家未能分擔責任;他重新執政後風格更充滿不確定性,若重塑美國對外戰略,可能導致對基輔的支援減少,甚至影響北約的整體運作,進一步動搖歐洲的安全防線。這一變化將為俄羅斯得以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 美國外交戰略的轉變 當前烏軍的戰力高度依賴西方提供的精密武器與情報支援,特別是在防空系統、火炮與無人機技術等方面。若華府縮減援助,烏克蘭可能無法持續維持有效的防禦作戰,進而使俄軍在戰場上的推進速度加快。此外,烏軍過去一年雖然發動多次反攻,但在俄軍強化戰線防禦後進展有限。美國的態度變化,將使烏克蘭難以獲得持續性的武器補給,導致戰略選擇受限,甚至可能被迫讓步,以維持核心區域的控制權。 外交上,華府的搖擺不定,亦將削弱烏克蘭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美國若顯示出對烏克蘭問題的退縮,歐洲內部勢必也會出現更大的政策分歧,使基輔更難爭取到支持。法國與德國雖然曾表態將持續援助,但其內部政局與經濟考量,可能使支援力度遞減。這將進一步壓縮烏克蘭的談判空間,迫使其在俄羅斯的壓力下接受不利的條件。 普丁的戰略調整…
作者: 劉嘉霖 頁數: 48
2月14日,美國副總統范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點名批評了德國、歐盟委員會、瑞典及英國,引起騷動。兩天後,該會會議主席霍伊斯根在閉幕式上哽咽說「這場會議是歐洲的一場噩夢」,這不僅是對他個人職業生涯的告別,更是對歐洲安全困境的控訴。川普政府赤裸裸的交易型外交,以及歐洲國家在俄烏問題上的被邊緣化,共同構成了這場噩夢的底色。 美處理俄烏衝突態度轉彎 自重返白宮後,川普就開始對烏克蘭採取強硬態度。2月12日,川普打電話給普丁,講了90分鐘;他宣布烏克蘭不會加入北約,俄羅斯將可以至少保留部分占領的土地。同月18日,歐洲大陸的領導人被排除在利雅德的和平談判之外。28日,川普與澤倫斯基在白宮舉行一場雙邊會談,川普與范斯對澤倫斯基接連發難,甚至一度蓋過其發言聲音,不斷斥責指控。這是美國有史以來首次有總統在鏡頭前攻擊來訪的外國領袖,最終川普要求澤倫斯基離開。 專家表示,美國在處理俄烏衝突上的態度180度轉彎,令歐洲「很受傷」;美國的行動已造成美歐關係面臨「意識形態和戰略上的分歧」;美國的作法將會削弱歐洲的地位,並損害其長期安全。過去美歐也曾偶爾出現裂痕,但總是可以修補,而這次衝突卻可能永遠改變跨大西洋的性質。法國《費加羅報》援引一名外交官的話說:「對一些最擁護大西洋主義的歐洲國家來說,現已到了非常艱難要和美國脫鉤的時候了。」 會談後,歐洲大多數領袖迅速表態支持澤倫斯基,間接批評川普的激烈作風。美國國內輿論則明顯分裂,共和黨多數政客對川普的表現表示贊許,而民主黨人士則普遍持批評態度。三天後,川普政府暫停對烏克蘭的所有軍事援助。…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50
2025年,中國大陸經濟正面臨來自美國的貿易施壓與內部市場調整的雙重考驗。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宣布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進一步打擊中國大陸的出口產業。同時,內需市場雖顯現回暖跡象,但消費信心仍然疲弱,房地產市場亦尚未完全企穩。面對這些挑戰,2025年全國人大會議上正式設定今年經濟成長目標為5%左右,並強調要加強內需、推動技術創新、穩定房地產市場,以確保經濟穩健發展。 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 川普政府繼2025年2月4日宣布對所有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之後,2月27日再度宣布,對大陸進口商品再加徵10%關稅,並於3月4日生效,這使得部分商品的關稅稅率提升至20%。川普政府表示,此舉旨在迫使大陸解決芬太尼(Fentanyl)等毒品流入美國的問題。然而,中國政府對此立即表示強烈不滿,指責美方以毒品問題為藉口,並將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大陸之後迅速宣布對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加徵15%關稅,並表示已做好應對任何「類型的戰爭」,包括貿易戰。此外,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強調,威脅和恐嚇無法讓中國屈服,呼籲美方通過協商解決問題。 這場關稅戰升級對大陸出口影響深遠。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4年大陸對美出口額達5,020億美元,同比下降8.5%。新關稅政策可能使2025年對美出口再減少6%至10%,影響電子、機械、化工等行業,估計導致數千億人民幣的訂單流失。然而,大陸已加速出口市場多元化,2024年對東盟貿易額達9,370億美元,占總貿易額的16.5%。隨著美中貿易摩擦加劇,大陸勢必進一步拓展歐洲、東南亞與「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作者: 蔡鎤銘 頁數: 52
大陸兩會釋出年度經濟成長5%的目標,反映著在國內外環境交迫下,將採取更積極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振民營經濟與民間消費、力抗川普關稅,將是今年施政重點。 中國大陸人大、政協兩會於3月4日、5日先後開幕。今年對外面臨來自川普關稅政策的挑戰,對內得應對持續低迷的消費、房地產危機和失業難題;同時也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啟動「十五五」規劃的關鍵年分。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上午在中共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今年經濟成長目標仍為5%、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2%左右、城鎮失業率5.5%、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200萬人,可看出當局維穩經濟的決心。 今年仍努力達成經濟目標 大陸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歷經30年的二位數高速成長後,進入個位數的新常態發展。國家統計局於今年1月17日宣布 2024年的經濟數據,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4兆9,08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不變價格計算,較2023年成長5%。若分季度來看,GDP年增率分別為5.3%、4.7%、4.6%、5.4%,第4季在全力救市下,發揮強大的推升作用;因而在各界對經濟預期眾說紛紜下,最終達成官方設定的目標,但低於2023年的5.2%,也是除新冠疫情期間外,35年以來新低。因而,不少人認為今年要達標更為困難,也需更多政策支持。…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54
沒有高層人事異動、沒有重大法案通過、沒有總理記者會,…在一些外媒看來,2025年大陸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年度會議(「兩會」)行禮如儀。然而,作為觀察中國政治的重要視窗,只要不把政客們唇槍舌劍的表演性政治作為民主的唯一圖景,這次「兩會」可以說是內容豐富,亮點紛呈,蘊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密碼。 2024年幾項大亮眼成績 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34.9兆人民幣,增長5%;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2%;外匯儲備超過3.2兆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1%;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兆斤新台階,畝產提升10.1斤;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9%、10.4%… 以上就是政府工作報告呈現的2024年成績單。考慮到內外環境的多重不利影響,用國務院總理李強的話來說,就是「成績來之不易」。儘管跟曾經兩位數的經濟飆升相比,5%增長率似乎不起眼,但這一增速已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此外,過去一年大陸還有許多無法被精準量化的重大成就,例如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義務教育、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積體電路、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等。 對於202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預期目標,即GDP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4兆斤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作者: 胡勇 頁數: 56
3月3日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和川普在白宮開記者會,但不到一星期後川普就對媒體表示,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從1千億擴大到2千億美元。外界這才發現,川普心中對台積電有更大的「目標」。台積電未來不僅可能變成「美積電」,而且還將被拖入美國製造業不振的泥沼中。 川普3月9日在空軍一號接受記者聯訪時指出,台積電2千億美元投資計畫,可望讓美國在晶片市場的占有率來到35%,甚至40%。川普指的晶片市場,當然是包括AI人工智慧、電動車和太空通訊等先進製程晶片,他也預告了下一個五年全球的競爭,從質到量,台積電推進的速度,將決定中美對抗的新格局。 半導體供應鏈要跟著赴美 台積電目前計畫在美國建造三座晶圓廠和設立研發中心,加速先進製程晶片的量產。所謂「先進製程」是指比4奈米更先進的產品,3奈米、2奈米、甚至1奈米,如果美國占有四成,未來中國會占有多少?目前華為已推出7奈米產品Ascend 910C人工智慧(AI)晶片,市占率雖不到5%,但未來會迅速爬升,所以美國要從28奈米就開始封鎖中國大陸。…
作者: 張之澤 頁數: 59
年初以來,美中關係最受到矚目的焦點,除了中國大陸在西方國家封鎖晶片下發表「DeepSeek」人工智慧(AI)模型,震撼了全球AI產業霸主的美國外,莫過川普上任後以追求公平貿易為由,再度對大陸進口的產品課徵10%關稅。不過,大陸以堅決的態度,立即公布對美進口部分產品(包括農業產品)課徵10-15%關稅、重要礦物實施出口管制、對Google進行反壟斷調查、增列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四項反制措施,讓兩國的貿易戰火再度升溫。 儘管川普對中貿易政策迄今仍採強硬立場,然觀察此一期間的變化,從競選時大張旗鼓宣稱課徵60%關稅,至上任後卻僅課徵10%關稅,甚至表示美中將會簽署更廣泛的貿易協議,讓人有「雷大雨小」之感。其實,並非川普有意輕放中國,而是過去八年美中爆發貿易爭端以來,兩國競爭已呈現截然不同的內涵,讓川普難以重蹈過去的「威懾」戰略取得優勢,此將會是未來可能調整對中關稅政策的關鍵。這些現象包括: 美國經濟實力外強中乾 其一,美國國債拖累經濟成長動能。川普首任總統,美國國債餘額僅有20兆美元,歷經拜登四年任期後,國債餘額劇增超過36兆美元;加上受到俄烏戰爭延宕、通膨陰霾並未完全消散等諸多因素影響,美國經濟已呈現外強中乾現象,如果此次美中貿易爭端持續延燒,恐讓美國經濟轉為滯脹,甚至更加衰退。 其二,美國家庭並未緩和通膨壓力。川普首任時對大陸進口的產品採取分批課徵關稅,其稅率最高僅有25%,加上未課徵其他國家進口產品關稅,因此並未衍生通膨問題。不過,許多經濟學者指出,此次川普以民粹思維盲目全面提高關稅,恐將再度推升美國物價,根本無法解決原已暫時緩和的通膨壓力,甚至可能衍生底層20%的家庭實質所得減少。…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62
台灣稅收連續4年超徵,截至2025年3月7日,政府未償還債務餘額高達6.11兆元,國債不減反增,還浮編特別預算,建議超徵稅收普發現金還稅於民。 稅收超徵與赤字並存 台灣2021年、2022年、2023年與2024年的稅收成長率分別為18.6%、13%、6.41%與8.8%,2021年、2022年、2023年與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6.28%、2.68%、1.12%與4.59%,2021年稅收超徵4,034億元,2022年稅收超徵5,237億元,2023年超徵3,860億元,2024年超徵4,972億元,表1顯示台灣近年來稅收成長率超過經濟成長率。 事實上,稅收超徵有可能是上一年度政府在編列下一年度預算時,低估了下一年度各稅目的稅收實徵數,導致下一年度實際稅收超過稅收預算數。事實上,台灣稅收占總歲入比重高達八成,以2021、2022與2023為例,稅收占總歲入的比重,分別為82.6%、83.83%與84.62%,惟稅收超徵並不等於政府歲入高於歲出。以2021、2022、2023為例,2021年歲出大於歲入,短絀391億元,不過2021年的稅收超徵4,034億元。同理,2023年的歲出大於歲入,短絀1,448億元,2023年稅收卻超徵了3,860億元。換言之,如果政府在編列上一年度稅收預算時,高估了下一年度的稅收實徵數,稅收亦有可能出現短徵。 不可否認,若稅收連續超徵是政府稅收預測模型本身設計上的偏誤所導致,應該盡速檢討修正,以避免上一年度稅收預算數,與下一年度稅收決算數差異過大的情形持續發生。…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64
元月初接到戴瑞明大使寄贈新著《使英三年憶往》,這一篇是我的閱讀報告。我認識戴先生是20年前在澳門大學參加「孫中山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那時他剛從駐梵蒂岡教廷大使卸任下來,他是「全球和平志工」,也是孫中山先生「和平、奮鬥、救中國」的信仰實踐者。 五年前,戴老送我他的《愛與和平-從台海兩岸和好開始:一位退休大使的心願》大作,讓我認識到他是忠於國家、熱愛民族,關切台海兩岸和平的知識分子,這次讀了《使英三年憶往》,讓我對他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使英三年憶往》其實是著者的人生回憶錄。它的特點在於以大時代的歷史時空為座標,以自己的知識經驗與政治智慧為經緯,對國家困境與民族命運盡最大努力的著作。 該書正文第一節「回首萬里」是戴的小傳。戴1934年生於浙江嵊縣,在抗日戰爭中成長。他說「自幼立志從軍報國,抵禦外侮」,說明他是一個愛國民族主義者。他小學畢業後無法升學,先隨浙江省府撤退定海,後又隨駐守舟山國軍退守台灣。他在軍中當過無線電報官,半工半讀,以同等學歷先考入淡江大學英文系,再考進台大外文系。在台大,他是趙麗蓮教授的高足,畢業後考取美國政府獎學金,前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進修,後又進入明尼蘇達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外交與國際關係,在夏威夷大學取得美國研究碩士後返國服務。 他說他是「埋頭做事的人」,在黨政機構各個部門表現傑出。出使英國,打開台北-倫敦直航;出使梵蒂岡,鞏固我與教廷的外交關係。他的公職生涯「對得起全體納稅國人」,確然,令人崇敬。…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66
1988年1月13日,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帶著家眷叛逃美國,出賣台灣的核武研發機密。在美國的政治壓力下,張憲義僅以輕罪逃亡罪訴究,時效已過。當張憲義乘坐的飛機降落在美國華府之際,蔣經國在台北過世。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病逝,李登輝繼位總統,正在美國休假的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丁大衛,立刻從美國趕回台灣,當面向李登輝提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山科學研究院停止研發核武。美方能具體掌握台灣核武研發的機密,全拜當時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所賜。 中科院是在1960年代後期籌設,中科院所轄第一所就是以研究核能為主要目標,當時列為機密的中科院籌備工作報告並未寫明研發核武的文字,而是以核能研究為掩護,核能研究與核武研發不過是一體兩面。台灣早期的核武研發都是在核能研發的掩護下進行,但這一切都逃不過美國中情局(CIA)的監控,台灣政府機構無一不遭CIA滲透。 張叛逃猶如間諜電影情節 張憲義叛逃的過程有如好萊塢電影情節,他在CIA在台間諜的掩護下出境,在美國與家人會合後一起前往華府。張憲義究竟是如何叛逃美國,根據張憲義幾年前向美方研究人員自述,美方採取具體行動要求台灣停止研發核武之前,CIA早就準備將張憲義撤出台灣。為了協助張憲義叛逃美國,CIA前後密謀了幾個月,最後是在1988年1月8日,張的家人藉赴日觀光旅遊名義飛往日本,再由CIA通曉中文的華裔特工,在日本接走張家家人,CIA協調美國駐日大使館加緊辦理張家人的赴美簽證,讓他們隨即在1月10日搭機飛抵西雅圖,與之後離開台灣的張憲義會合,共同轉往華府杜勒斯機場。…
作者: 高靖 頁數: 68
陳嘉庚是中國近現代愛國華僑領袖,他說的「在敵寇未退出國土之前,公務人員任何人談和平條件者,當以漢奸國賊論」,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陳嘉庚的事蹟早已廣為流傳,但他與武漢的關係卻鮮為人知。 抗戰前夕,為加強中國的空軍力量,中國航空建設協會向陳嘉庚提出捐款購買飛機的請求。陳嘉庚不僅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南洋華僑募資達130萬元,相當於十幾架戰鬥機的款項。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陳嘉庚在得知消息後心急如焚,隨即召集東南亞的僑領,於1938年10月10日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他的號召下,很快來自馬來西亞、緬甸、暹羅等各地僑胞應聲而起,紛紛加入捐款、捐物抗戰的行列。 據《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一書載:在陳嘉庚的牽頭下,南僑總會在抗戰期間捐了總計約5億元,除作為救濟款項外,還購買了1000多輛軍車、217架戰鬥機等。 南僑總會選在武昌首義紀念日成立絕非偶然。1909年5月,陳嘉庚在新加坡晚晴園同盟會南洋支部,見到孫中山先生,兩人一見如故,陳嘉庚於次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12月,武昌首義成功後,中山先生從海外趕回國內,準備籌組臨時政府,途徑新加坡時,懇請陳嘉庚給與資助。當時陳嘉庚事業剛剛起步,但他慷慨解囊,分兩次資助超過5萬元。…
作者: 盧綱 頁數: 70
近年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深刻影響全球經濟、軍事、信息戰與社會治理。美國的OpenAI、Google DeepMind及中國的DeepSeek、百度、華為、科大訊飛等企業,紛紛投入巨資研發AI技術,推動全球科技競爭。AI的發展不僅能決定國家經濟競爭力,也將改變軍事態勢與社會監控機制。 對美中台博弈而言,AI產業競爭、美中科技戰、AI在軍事與信息領域的應用,都會對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國安產生深遠影響。台灣需在全球AI競爭中尋找定位,以維持科技優勢與國際話語權。 兩岸AI產業面臨挑戰 台灣在AI產業上具有半導體優勢,台積電(TSMC)掌握全球最先進的晶圓製造技術,對AI晶片如NVIDIA、AMD…
作者: 湯紹成 頁數: 72
殲35A型艦載機的前身為FC-31型(鶻鷹)原型機。FC-31型是由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獨立出資研發的雙發單座原型機,並在陝西省閻良區的中國試飛院進行試飛。2022年7月,一架編號350003的原型機首度曝光,外型稍有不同。據媒體報導,該機可能已服役於解放軍空軍,或改稱為殲35A型艦載機。 殲35A型艦載機 據現有資料,FC-31型全長17.3公尺、翼展11.5公尺、全高4.8公尺、最大載重8噸、正常起飛重量17.5噸、最大起飛重量28噸。FC-31型的機腹有匿蹤(內置)彈艙,翼下掛點可攜帶各式武裝或副油箱。動力方面,採用2具俄製RD-93型渦噴發動機,或2具中國自製渦扇13型渦噴發動機,後者的軍用/後燃推力較大。 若和FC-31相較,殲35A型座艙罩和雙垂直尾翼的外型經過修改,機身較FC-31型修長,匿蹤/氣動力設計優化明顯。此外,殲35A型的前/後起落架經過強化,尾部配備攔截索捕捉鈎,更適合在航艦甲板起降。未來,殲35A型將大量部署於中國海軍航艦隊,為艦載機主力。據媒體報導,殲35A型將配備最新型主動相陣雷達,匿蹤彈艙和翼下掛點可攜帶多種先進彈藥,包括霹靂10型、霹靂15型、霹靂17型等空對空飛彈,火力驚人。 武直10型直升機…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74
近日盛傳國造海鯤號潛艦測試不如規劃時間,或將延期交艦。且不論該款潛艦的技術與未來的作戰運用問題,只論單價高達493億台幣(包括廠房建設與技術成本的均攤費用)的國造海鯤號潛艦,可說是全球有史以來價格最昂貴的傳統(柴電)潛艦。這可從以下比較德國、瑞典、日本、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等主要傳統潛艦製造國,建造新型潛艦單價得知。 其一,依據美國《今日海軍》2021年3月刊文可知,德國出售給挪威海軍6艘212-CD型潛艦,共計52億美元,每艘單價約8.6億美元。 其二,根據美國《國家利益》在2021年11月刊文,瑞典國防部向紳寶公司(SAAB)訂購兩艘A-26潛艦,每艘價格為4.795億美元,兩艘9.59億,還不及於美國一艘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Virginia-class nuclear-powered attack…
作者: 林宗達 頁數: 76
潛艦是現代海軍中不可或缺的裝備,具備奇襲、不易被偵測的優點。日本為島國,對於建構海上安全運輸線有莫大的戰略需求,而海上自衛隊的潛艦正是其中的發展重點。 傳統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艦編制為16艘,隨著印太地區情勢日漸複雜,日本基於自身的戰略考量與日美共同防禦條約,潛艦的數量擴充至22艘,主要的型號分別為親潮級、蒼龍級與大鯨級。 親潮級潛艦 親潮級是傳統動力的潛艦,比上個世代的春朝級艦體大,在1993年正式展開「平成五年潛艦建造計畫」,首艘「親潮號」自1994年1月開工,1996年10月下水測試,1998年3月服役,在1998-2008年間由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共建造了11艘。整艘潛艦的長度為82公尺、艦寬為8.9公尺、吃水7.4公尺、水上排水量為2750噸、水下排水量3500噸、潛航深度為500公尺,水下最高航速為20節,水上航行速度則為12節,由70名官兵組成操作,武器配備六具口徑533mm的89式魚雷(16枚),並同時能配備數枚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水雷。 在艦身的設計上,艦身同時以單殼、雙殼進行建造,船體從原先的淚滴型變成葉卷型,能增加艦內艙體的空間,讓人員獲得較大的活動/休閒空間。為強化潛艦的匿蹤性能,艦體表面要求簡潔,除能增加潛艦本身的操控性能,也能適度增強潛艦於水下運行的操控性能。動力系統方面,親潮級潛艦配備兩具川崎重工12V25/25S四行程柴油機,能帶動兩具川崎公司製作的3700kw交流發電機替2組的硫酸電池充電,大幅增加潛艦的航行時間;在艦尾部分親潮級潛艦配備「十字型尾舵」,較適合在冰下航行。…
作者: 宋磊 頁數: 78
前年夏天去青海德令哈市采風,歡迎晚宴上遇到一位台灣畫家李沃源。細聊方知他是福建金門人,生於1957年,看起來不像台灣人,倒像江浙一帶的藝術家,之前曾三次來過柴達木。我們都認識台灣畫家歐豪年及李錫奇,金門籍作家楊樹清,我又是《洛夫紀念文集》的主編,兩人的話題就越說越近了。 「中國美術會」的歷史淵源 李沃源說他是台灣「中國美術會」理事長,這個會是張大千帶到台灣去的。我猛然想起民國年間在南京成立的中國美術會,便問他二者是不是一碼事。他一臉茫然,說因歷史原因和資訊不暢通,至今沒有找到協會的源頭,如果我能幫他釐清這一團麻紗,他願意送我一幅畫。 我告訴他,中國美術會當年的頭面人物王祺是湖南衡陽人,海峽兩岸赫赫有名的唐翼明、唐浩明兄弟的大舅。他既是同盟會早期元老、北伐第六軍秘書長,也是第一部《孫中山全書》的編輯。同時,他還是一位書畫家,書法飄逸俊美,畫境蒼古高遠,詩也寫得很好,故有「詩書畫三絕」之說。1934年12月,他與徐悲鴻、張道藩、湯文聰、梁鼎銘、高希舜、潘玉良、李毅士等,在南京創立中國美術會,被推任理事兼總幹事。 李沃源書畫、陶瓷皆有成…
作者: 甘建華 頁數: 80
今年2月23日,中國大陸發布一號文件,仍按慣例聚焦「三農」(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不僅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也明訂需增產10%,足見糧食自主多麼重要,尤其國際環境複雜嚴峻,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愈是要做好「三農」工作,讓國人可以溫飽,多餘糧食還可外銷至糧食極度需求的國度。 影響農業生產的新因子 全球氣候異常變遷致使氣溫已突破2015年巴黎協定所定下的1.5。C門檻,而2024年增溫已高達1.64。C,因此使糧食增產的期望更加渺茫,加上3月12日的「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有篇由湯普森(Joanna Thompson)發表的報稱,遍布各環境領域中的微塑膠粒子(microplastics,少於5釐米大小),不但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居然還會減少陸生植物6-18%、海洋生物如海帶的2-12%,以及淡水中藻類的4-14%光合作用效能,所有生物光合作用效能平均減少7-12%;因此糧食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的年產量,在未來25年間,會減少4-13.5%、水產生物產量減產7%,更增添糧食安全的困擾。…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82
第 2 頁,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