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選民調始終第一的賴清德,如願當選總統。眼前的情景彷彿2000年陳水扁第一屆上任時的狀況,當時很多民眾懊悔選票未能集中,而讓民進黨漁翁得利,但眼前的情勢,相較2000年對台灣卻更加不利。
本屆大選是繼2000年後,再一次有總統得票數未過半、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狀態;而且也是自直選以來,首次由同一政黨的候選人連續三次當選,打破此前每隔8年就政黨輪替一次的前例。
民眾黨恐將與民進黨合作
立院三黨不過半,民眾黨會跟哪個政黨合作,成為社會最大關注。
過去各政黨為了拉攏立委選票,都會喊出「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口號,但過去八年蔡英文主政下的立法院,民進黨都得到壓倒性的過半席次,結果卻是「完全執政、完全貪腐」,在野黨毫無制衡的力量。即便是以不合理的高價購買、且有炒股之嫌的高端疫苗,民意強烈要求公開合約,蔡政府都以民間廠商拒絕為由拒絕公開。
如今三黨不過半,真的就可以制衡嗎?恐怕也是癡人說夢。三黨不過半,反倒給了執政黨不必負全責的藉口,因為所有法案的推行,只要拉攏第三黨、也就是民眾黨8席立委當中的6席,執政黨照樣可以橫行無阻。國民黨即使是立院最大黨,依舊只能淪為陪襯,甚至有可能一個法案都別想通過。要知道,執政黨光是公營事業的政治酬庸肥缺就超過6,000個,所以即使立院不過半,執政黨依然可以輕易收買第三黨。
而視錢如命、到選舉最後一刻依舊在募款的柯文哲,怎可能放過把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大好機會?所以立法院未來四年的生態,現在就可以預料,要從堆積如山的法案中產生對黎民百姓有利的法案已是奢想,我們只能求不要從國庫掏空太多、舉債速度不要太快,就謝天謝地了。
民眾黨當然會跟民進黨合作,因為國民黨無法給柯文哲任何資源,更何況柯文哲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深綠」、以李登輝第二自居,與台獨勢力本就是同氣連枝。
種電產業成搶奪利益黑洞
蔡英文第一任上台後,為了排擠核能發電,除了效益不彰的風力發電外,全力拚太陽能發電,在20年2.7兆元商機的驅使下,台灣尤其是南部瘋狂種電成了全民運動,其中又以台南市開發面積最高,2022年11月10日凌晨台南學甲發生了震驚全台的88槍擊案,就是為了搶奪光電利益而引起。黑道介入、農地大量荒廢、環境汙染、生態威脅等問題,恐怕將在民進黨繼續執政下持續惡化,黑金、貪腐勢必更加橫行。
至於選前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所引發的「無恥課綱」風暴,課綱修改的希望恐將落空。如果賴清德連續幹8年,台灣的天然獨估計將增加百萬以上,年輕人對自己祖先來自中國的認知將會更淡化,兩岸將會更加疏離,尤其在綠媒的推波助瀾下,兩岸的對立恐將持續升高。雖然大陸將繼續積極推動兩岸民間交流,但無奈的是,只要台灣當局採取封閉政策,甚至用一部《反滲透法》就可以製造數百個政治迫害案件,這會對原本主張兩岸和平共處、甚至統一的團體及個人產生寒蟬效應。以這次大選前為例,有超過200個里長、赴大陸尋根的退休警察及一般民眾,被以違反《反滲透法》偵辦,甚至在社交群組中提到「兩岸要和平」的字眼,都被檢察官約談問話。
要知道,賴清德之所以被美國視為頭痛人物,就是他敢藐視法令及體制,可以議長賄選為由,違反地方制度法長達232天拒絕進入台南市議會接受質詢,這足見其行事作風比蔡英文更強勢,掌握大權後對兩岸的交流合作,讓人沒有樂觀的理由。
國民黨、民眾黨前途未卜
至於政黨方面,對黨產幾乎全被沒收的國民黨而言,原本企盼過了8年苦日子後可以獲得喘息,如今希望幻滅,隨之而來的財政恐怕將持續惡化。即便還有六成的執政縣市,但再過4年或8年的綠色執政優勢下,國民黨要壯大,恐怕會比過去8年還更困難。除非國民黨能拋下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傳統,並且延續選前團結一致的氣勢,清除導致黨內不團結的因素,獲得中間及年輕選民的肯定,國民黨才有救。但以目前的狀態看來,似乎並不樂觀。
至於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是個標準的投機主義者,既沒有中心思想,更沒有誠信,有的只是煽惑年輕人的花言巧語,這樣的政黨恐怕遲早會泡沫化。新黨在1995年立委選舉獲得122萬票、立委高達21席,立委席次占13%,是民眾黨在此次獲得8席的兩倍,在台北市議會更一度掌握將近四分之一的席次,但這次選舉其政黨票的得票數僅有0.29%。優秀的新黨都落此下場,遑論台獨副品牌的民眾黨。
另外,此次選舉民眾黨從民進黨接收了大量的年輕選民,民進黨早已對民眾黨產生戒心,自然不可能會讓民眾黨有壯大的機會。
望兩岸能走向和平共存
最後,論及兩岸交流合作,讓人感覺希望渺茫。但物極必反,當一切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後,或許見黃河的時刻反而會提早到來。相較2000年,大陸早已躋身強國,國際的影響力舉足輕重,中美之間實力的消長,明眼人都看在眼裡。台灣要像過去8年對大陸實施封鎖,恐怕會付出更大代價,而兩岸經貿將會首當其衝。
兩岸本是一家人,希望兩岸的領導人能以對話代替對立,讓兩岸走向和平共存,因為兩岸統一是台灣無法迴避的歷史必然。
(作者係台灣藍綠紅節目主持人)
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結束,年輕世代投票意向和中老年一代出現明顯落差,絕大多數投給了白色力量,使得民眾黨得以在「三黨不過半」的立法院,扮演「關鍵性力量」。未來立法院有三黨並存的元素,必將對政府的公共政策、立法過程、預算分配增添更多變數與複雜度,也讓台灣涉外事務不易掌控。
民進黨繼續親美抗中
如果川普真的再選上美國總統,兩岸的動盪勢將更激烈。拜登的中國觀是「競合」,川普則是「鬥爭」,以維持美國的老大地位。然而,在中美對立越來越激烈的現狀下,由綠色執政的台灣勢必更親美反中。選戰中,賴清德只抱著親美抗中,未提出重要的政見並花太多時間競選,就掌握了四成的民意,這將使得民進黨更不會放棄「抗中牌」,尤其在藍白力量分裂的局勢下,這樣的政治對抗對民進黨是很有利的基礎。如果今年底大搞民粹的川普再次當選,台灣將重回西太平洋的灘頭堡地位,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標兵。
然而,在減少了14席立委席次後,民進黨在立法院政策討論、法案協商與預算制定等方面,必須尊重在野黨的存在,不能再像過去8年的我行我素,贏者全拿。
再者,民進黨雖贏得了總統大位,但賴清德的得票僅及於基本盤的支持者,並沒有辦法獲得中間選民與泛藍選民的的票,根本原因在於有六成左右的選民不滿民進黨執政八年的成績單,甚至希望下架民進黨。這在年輕族群的態度上表現尤為明顯。
年輕族群不願意支持傳統的藍綠政黨乃根植於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既然主流政黨執政多年都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問題多多,那還不如讓能懂他們心聲的新政黨與政治人物來試試看。這是年輕選民支持民眾黨的根由,讓國民黨與民進黨都面臨嚴重的危機。青年人認為國民黨與民進黨一樣無趣,整天喊統獨,整天在說教,反而是柯P會耍寶,較真實互動。民進黨的支持者擔憂說:「怎麼跟年輕人溝通?要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接下來賴清德領導的行政團隊沒有這種準備,老是拿一些數字出來唬人,到最後還是會失去年輕人的選票,未來四年沒有去溝通,就會兵敗如山倒」。
國民黨改頭換面才有未來
國民黨是三個政黨中最讓人擔憂的。雖然拿下立法院多數席次,但不足以掌控政治運作的主節奏,完全是得了面子,未得到裡子。更糟糕的是,國民黨已經很難吸引到40歲以下的年輕人,宣傳管道又被民進黨與民眾黨掌握,嚴重喪失話語權。
在國民黨的造勢場合上幾乎很少見到年輕人,從民調數據來看,國民黨在40歲以下選民的支持度落後泛綠約10%左右,並輸給白營15%-20%。因此,如何吸引青年人的關注,成為國民黨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首先,國民黨要能夠反向從年輕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針對他們有興趣的議題投入,博取認同感。也就是必須說年輕人的話語,不要一天到晚說教、訓話或講「想當年」那些大道理,應該著重於青年世代所關心、有興趣的議題。
其次,國民黨在媒體宣傳上完全處於弱勢地位。傳統媒體被民進黨掌握,網路等新媒體又拚不過綠白兩黨,導致投票前一晚飽受網路「棄侯保柯」的大量攻擊,卻束手無策。
最後,國民黨想要吸引這些青年人的支持,一定要跳脫傳統的宣傳,要先向青年人認錯,承認國民黨過去太忽略青年人的感受,並在未來4年內,提出並宣傳對民眾有實質好處的政見,例如房貸、租金補助及就業優惠等等,才能真正在年輕族群中挽回頹勢。
民眾黨成敗都在柯P
民眾黨掌握了40歲以下半數人的支持,並操控了網路力量,異軍突起,成為能威脅藍綠的政黨。許多百萬網紅表態支持柯文哲,拉高了民眾黨的聲勢,創造了驚奇的一役。這些不藍不綠、不統不獨的年輕族群,如果繼續效忠民眾黨,民眾黨的未來有可能壓過國民黨與民進黨。
不過,民眾黨是一人政黨,沒有了柯文哲,或柯P沒人關注了,這個政黨能否生存就成了大問題。白營沒有理念,但這正是現在年輕人的縮影,由於生活剝奪的共同感,以及「魯蛇」心理的群聚性,使青年族群有迴異於父祖輩基於國家定位,統獨大義的「政治認同」追求。他們在民眾黨內找到對生存環境不滿的共同感,即使柯P爭議甚多,年輕選民還是可以在白色陣營團抱取暖,相信柯P的「新政治」可以帶他們走向美麗的未來。他們由個人價值觀形成的政治觀念,是父祖輩們所不能理解者,因而形成了世代差異與衝突。
結語
這次選舉三黨都有利基與危機,民進黨拿下了總統權,但立法院的「朝小野大」會讓政局更加動盪與不安,陳水扁任內面臨的困境有機會再出現。國民黨拿回了國會多數黨的面子,但受制於三黨不過半的裡子,必須自立自強,才能扭轉「老人黨」的形象,並徐圖未來。民眾黨初登廟堂,躍躍欲試,又懂得操控媒體網路,聲勢頗大;但立法院議事,8席立委還是處於被動狀態,沒有兩大黨的支持,何足成事?未來一年藍綠白如何運作,即可窺見2026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選舉的前程。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一場引起世人關注的台灣大選在1月13日畫下句點,其結果毫無意外地由民進黨主席賴清德獲勝,延續了民進黨的政權。此結果當然讓許多期待下架民進黨的人感到失望,特別是被寄予厚望的國民黨連續三次輸掉總統選舉。國民黨若不能重新找到生存發展的利基,它將面臨的挑戰,就不僅僅是輸掉這一次選舉了。
筆者在本刊上一期(125)發表了〈2024是一場改變不大的選戰〉一文,文中已預測賴清德將贏得選舉,但會輸掉立法院的過半席次,而且我還說了一小段政治學研究的科學性話題。其實,當時我的潛台詞就是提醒讀者,即便是對藍軍勝選抱持很大期待者,也不能忽略事實。科學就是事實,它不會隨著個人的喜好而改變。
柯文哲是選戰勝負的關鍵
從2023年3月起,幾乎所有民調都顯示,代表賴清德的那條綠色曲線一直居於領先,這告訴我們,除非選戰結構由三、四邊,轉變成兩強對峙,否則賴清德肯定會贏。所以當去年11月23日君悅酒店的最後藍白大咖協商破局後,其實大局就已底定,剩下的只是贏多少的比例還在變化中。
從上述說明的邏輯來看,決定這場選戰最後勝負的關鍵人物是柯文哲,他若完全遵照「六項協議」執行的話,今天的結果就有可能轉變。但可惜的是,國民黨的領導層相信,即使沒有白色力量的結盟,單靠自己也能打贏選戰,所以在藍白合破局後開始操作棄保,結果雖然招回了一些淡藍選票,但也極可能促使一些淡綠選票回籠,況且藍軍愈是鬥志昂然,小綠綠回營的愈多。這一點從賴清德的得票率站上四成可以看得出來,因為賴雖在競選過程中一路領先,可是鮮少突破四成。
換言之,柯文哲26%的得票率,其實多少是遭到藍綠兩軍施展棄保手法後的結果。因此,如果我們做出「柯文哲有三成得票率潛力」的命題,應該是合理而且可以被論證的。
台灣已進入溫和多黨制
這就是說,經過這場大選,「台灣政治生態結構已經正式進入三黨競爭的結構」,也就是政治學理說的「溫和多黨制」。當然,這個假設必須經過論證,以及未來用量化數據進一步做檢證。
從論證的角度來說,其實光是憑這一次的投票數據,並不足以證明三黨競爭的結構已成形的假設,因為總統大選的數據40:33:26(只取整數),固然可顯示三強鼎立的結構,但區域立委的選票結構就又不是這麼回事,但不分區立委的政黨票卻又顯示三黨鼎立之勢,這不禁讓人懷疑前提的假設。因此我們只能將前提假設修正成「台灣的政黨體制已正式進入不穩定的三黨競爭體制」,或許就更能符合事實。
此外,台灣的政治史也存在著反證。2000年總統大選也是三足鼎立,當時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的宋楚瑜一口氣拿下400多萬選票,只以有限的差距輸給陳水扁。而且在次年的立委選戰裡,宋楚瑜剛成立的親民黨拿下46席立委席次,其聲勢絕不下於今天民眾黨的柯文哲。可如今親民黨不但失去立委席次,而且政黨票只剩下0.5%,與鼎盛時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就有人評估民眾黨將會步入親民黨後塵,說柯文哲將是另一個宋楚瑜。
柯文哲不會是另一宋楚瑜
事實是否會照這條理路重演一次?筆者認為,誰也不能預測,但有一些事實大家必須理解。親民黨的支持者絕大多數是從國民黨支持者中分裂出來的,宋楚瑜擔任過國民黨秘書長,也代表國民黨當選過台灣歷史上唯一的省長,這個黨和其領導人與國民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當國民黨面臨生存危機時,一點棄保操作就能使親民黨丟盔卸甲,可是民眾黨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該黨的主力支持者幾乎都是年輕選民,其中一些原先還是綠營支持者,他們這輩子可能從來沒投票給國民黨,所以民眾黨可以說是一個台灣原生的政黨。
柯文哲本人就更不必說了,他是228受難者後代,長久參與民進黨活動,並支持民進黨選舉。2014年他首次參選並勝選台北市長,也是與民進黨聯盟的戰果,他從頭到腳恐怕沒有一個細胞與國民黨相關。所以,即使將來民眾黨的發展不如預期,那他的問題也會出在他跟民進黨之間的齟齬,以及民眾黨本身的問題,這與親民黨的難題是不同方向的。
未來四年是民眾黨關鍵期
因此,筆者幾乎可以斷言,民眾黨甚至極有可能主導未來四年台灣的政局發展。雖然它只有8席立委,只占7%的席次比例,可是它卻有很大的發言空間,再加上它的「空戰」能力,以及網路支持者的創造話題、應和聲量,都會增加該黨在政治公共論壇裡的論政實力,這會帶給國、民兩大黨極大的壓力。而這些恐怕還只是觀察到的現象,民眾黨最深不可測的能力是它對青少年的吸引力。
礙於學術倫理,一般民意調查不會以20歲以下的青少年為抽樣對象,但用田野觀察方法就可以輕易發現,柯文哲對他們存在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相反的,國民黨及其領導人對這些青少年來說,指名率和辨識率都極低;民進黨較國民黨好一些,可是明顯無法跟柯文哲比較。對比之下,國、民兩黨可不慎乎!政治是靠實力說話的,可偏偏台灣出現了這麼一個政黨,它靠的是用潛力說話。未來四年民眾黨雖小,可是它的影子卻會很高大。
(作者係台灣師大政治所教授)
大選過後,許多人在檢討國民黨究竟敗在哪裡,竟比四年前韓國瑜的得票還要萎縮。吸引不到年輕人、立場「親中」、「統派」在台灣已無市場云云,不一而足。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筆者想從第一線採訪的一件見聞說起。
國民黨對中國敬而遠之
1月11日「侯康配」召開國際記者會,筆者就坐在第一排、侯友宜的正前方。印象極其清楚,侯友宜要解釋為何他主張「備戰」的重要性時,引用了《孫子兵法》所言「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他很自然地說道:「我們中國有句話說……」,語畢卻突然停頓數秒,彷彿意識到自己說了嚴重的錯話,趕緊改口:「我們有句話說……」。
這個小插曲,相信在場絕大多數的外媒都沒有注意到,卻很能說明國民黨兩岸路線近年來不斷土崩瓦解的原因,那就是把「中國」當成毒藥,對其敬而遠之。2023年9月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接受專訪時強調:「國民黨絕對不是一個親中或統一的政黨」;2023年12月趙少康在電視政見發表會上宣示,國民黨不是親中政黨,永遠反共。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在與國民黨幕僚智囊接觸的過程中,我很能明白,國民黨之所以在兩岸議題上不斷退縮,主要是選票考量。他們認為台灣選民的認同已經轉變,因此必須卸下自己身上的「中國」標籤,才能說服多數選民支持他們。
跟風只會讓國民黨更萎縮
問題在於,就算國民黨已經退到只把「九二共識」當成對大陸的「通關密語」,不敢把「九二共識」的「一中」內涵多做闡釋;就算侯康配陣營的兩岸政策,已倒退到把馬英九時代的兩岸路線當成「天花板」,若把名字辨識等塗掉,還以為是一份民進黨的政策文宣,國民黨恨不得自己體內毫無「中國」的DNA,但選民會買單嗎?
答案是不會!如此作法,只會反過來證明民進黨長年以來的去中、抗中路線是「正確」的。對選民來說,既然如此,那還不如投給「根正苗綠」的民進黨,或是仍帶有綠底的民眾黨就好,何必投給「中國國民黨」呢?
大選開票結果顯示,侯康配雖然位居第二,但很明顯的只得到了基本盤,多數選民或中間選民分散到了賴與柯身上。說明了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與路線,越自宮只是越萎縮,應該抱持大破大立的心態,重建兩岸論述,把包袱變回優勢。
綠營已掌握台灣話語霸權
國民黨需要看到,「反共」與「反中」意識形態話語已在台灣形成霸權,而且被民進黨牢牢掌握在手上。賴清德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大談「中華民國」,可是他已成功讓多數民眾認為「中華民國」已「台獨化」,與「中國」無關。賴清德可以在蘆洲李宅鬼扯李友邦將軍從事的是「剿匪」,現場卻無人發現李友邦其實是「抗日反殖」的台灣英烈。
更重要的是,當世界因中國崛起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時,民進黨的政客、名嘴與側翼們,竟成功地讓不少台灣人以為中國大陸還是一個「落後」、「野蠻」、「吃人」的地方,以自慰轉移台灣的種種矛盾,並鞏固民進黨或綠營「親美抗中」論述的正確性與支持度。
很顯然的,國民黨該做的不是去迎合綠營路線,而是回到自己政黨的信仰,回到黨章的理念,在台灣畸形的民主政治中扮演「啟蒙者」角色,才有可能在綠營反中與反共的意識形態封鎖中成功突圍。國民黨應該勇於告訴民眾,《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其真正的意義在於「兩岸一中」,這是台灣於法於理於情的生存法寶與出路。
國民黨也應該勇於告訴民眾,孫中山先生追求的就是「不作西方霸道的鷹犬」,「要作東方王道的干城」。今天當美國霸權仍在世界各地點火,更在台海拱火之際,中國大陸則是訴求「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世界秩序和平穩定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台灣絕對不是只有「唯美是從」這一條路,和平發展的選項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國民黨絕處逢生唯一之道
走筆至此,我心中滿是對恩師王曉波的懷念。他在生前多次呼籲,國民黨唯一的活路只有國共第三次合作、兩岸和平統一;他早已預見,國民黨如果不走這條路,終會被民進黨消滅在台灣。這不是沒有可能的,歷次大選國民黨的節節敗退,都印證了曉波老師的遠見。
侯友宜最後只拿到467.1萬票,藍營內部人士評估,是馬英九選前接受《德國之聲》訪問的「信習論」,讓侯康配再流失了3%的選票。其實他們應該捫心自問,馬英九強調的「兩岸互信」與「懷疑美國」,除了被《德國之聲》惡意的「標題黨」處理之外,又有哪一點說錯了?少掉了3%的支持度,難道不會是明理人看到藍營即時切割馬英九,而產生的失望嗎?
越是怕被抹紅,抹紅就越是國民黨揮之不去的心魔。國民黨要真正絕處逢生,甚至贏得年輕人的信任,就必須勇於說真話、說實話,成為思潮論述的引領者,而不是像驚弓之鳥一般,遮遮掩掩、扭扭捏捏。打破和掙脫怕被抹紅的心魔,誠實地面對「兩岸一中」的事實,以及破除台灣妖魔化大陸的迷思,正是國民黨唯一的出路。
(作者係《香港01》駐台灣首席記者)
大選結束,賴清德以四成得票率當選,贏侯友宜約91萬票,贏柯文哲約200萬票。在立委得票率上,國民黨壓倒群芳,以46%拔得頭籌,但也未過半,因此,如果不能取得民眾黨合作,也難以施展拳腳。今後三黨立法院互動將波譎雲詭,立院龍頭於2月1日雲開見日,但無論是誰家天下,台灣政壇恐都將陷入一團混亂。
在民進黨施政如此腐敗下,國民黨選戰還打成這樣,歸結原因,固然是下架民進黨的選民各有堅持,柯耍盡手段推翻自己的承諾,讓國民黨失去用力先機,加上白色力量最後幾場造勢活動表現不錯,讓民眾黨一時過於自我感覺良好,膨脹自己,未排除許多群眾可能是綠營的人刻意製造假象,破壞藍白棄保效應,使三足鼎立得到養分與動力,進而讓賴清德不到半數低空掠過。
但是,還有另一關鍵原因是馬英九在選前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講了一句「相信習近平」,很快被傳播開來,使原本對民進黨執政不滿的中間選票又重新回到綠營,民眾黨準備棄保的選票又改回民眾黨。這樣的選票粗估應有50萬票上下,來回就是100萬票。從國民黨的政黨得票率高於總統得票率,以及台北市、新北市的總統得票率賴清德高於侯友宜來看,可得知馬英九那句話有一定殺傷力。
馬前總統當然有言論自由權,他所言也並非不符事實,只是發表的時機不對。筆者無意在此追究誰是戰犯或豬隊友,但球賽快終場前,兩軍正廝殺震天,馬英九卻在九局下半,兩隊幾乎平手之際,讓對手打出一記再見全壘打,成為壓垮侯康配的最後一根稻草,能不檢討嗎?
馬英九歷任台北市長、兩屆總統,應該很清楚德國之聲等外媒在選前採訪的動機及模式,為什麼不能忍住拒絕接受採訪,或在回應記者詢問時更小心應對,不讓外媒在這麼敏感的時刻,留下一句話被對手掐頭去尾,斷章取義來大作文章呢?
儘管馬英九事後澄清,侯友宜、趙少康立刻緊急滅火,並在選前之夜不邀請馬英九站台助講,但影響已經造成。可以說,馬英九不願對媒體說不,並且應答不小心,讓民進黨、民眾黨在最後一刻撿到槍。
古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確有其道理。往者已矣,寄望往後選舉卸任者勿再下指導棋或狗尾續貂。
(作者係聯勤留守署政戰部前主任)
在超級總統制下,總統大選失敗就是敗選,尤其在大環境有利的情況下依然打敗戰,就是大敗,即使成為立法院最大黨也無法彌補,不用狡辯。國民黨接連三次總統敗選不是偶然,若不立即改革,自立自強,拋棄藍白夢,只能坐吃等死。
2024總統與立委選戰落幕,賴清德獲勝,立法院三黨不過半。日後必然引發各種目前難以具體預知的效應,受衝擊最大的應該是國民黨的前途。
國民黨實際上是大敗
這次選戰在民進黨蠻橫貪腐近八年、民怨四起的背景下進行,國民黨依然沒能重返執政,得票數大減,縱使成為國會的最大黨,但在「超級總統制」下,國家的關鍵權力都來自總統,輸了總統就是輸了大選,毋庸狡辯。
若深入細算政黨票,民進黨獲4,981,060票,占36.16%位居第一,國民黨獲4,764,293票,占34.58%,國民黨明顯落敗。對照2020年,政黨票只增加4萬票,而民進黨成長了17萬票,民眾黨這次拿到3,040,334票,占22.07%,比2020年大增145萬票。國民黨有些區域立委該贏未贏,也是相對的敗局。國民黨在民眾的心裡還不如貪腐滿盈的民進黨,這不是大敗,什麼才是大敗?
國民黨的體制與路線落伍
若檢視2000、2016、2020、2024四次總統大選敗績,國民黨都敗在分裂,主席一言堂的體制缺失太過嚴重使然。國民黨主事者顢頇獨斷,長期藐視「民主正當性」,自甘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腳步與階段,與社會大眾的思維扞格不入,就是違逆人心,自絕於人民,但始終沒有覺悟。
其次,國民黨這次再度失敗足以證明,馬英九的兩岸路線完全破產,若再堅持高舉,就是甘心繼續失敗,永無翻身之時。處今日兩岸之勢,國民黨若認為依賴大陸即可贏得台灣民心,重返執政,那是癡人說夢,永遠會陷於被民進黨盡情消費提款的困境。
再者,自2020年江啟臣接任黨主席開始,國民黨內就不時泛起「藍白合」的聲音,對於自己的重返執政,不用心盡力於「黨的建設」,強化體質、黨紀與論述,卻一門心思掛在別人的身上,必受制於人,掏空自己,豈能僥倖獲勝?事實一再證明,柯文哲是難以合作的對象,「藍白夢」不醒,國民黨永無希望。
侯友宜的戰鬥力不足
總統選戰中,主帥的因素絕對最大,侯友宜長期與黨及同志疏離,黨內積怨太深,離心力太強,欠缺魅力與論述能力等綜合條件。沒有論述就沒有宏觀戰略與系統戰力,無法調動基本盤,人心浮盪渙散,布局容易出現扭曲,選情難以昂揚展現輻射力量,很多結構出現倒掛扭曲,主帥蒙塵受困。趙少康明顯較強勢,更像是總統候選人。侯說不出系統論述,許多看法如兩岸關係與課綱等議題被牽著鼻子走,政見會與辯論會上滿口方言,不像選總統,最終只能飲恨敗北。
國民黨何以未能及早發現侯的問題?因為沒有公正、公開、符合民主正當程序的黨內初選過程。密室徵召既破壞了民主正當性的重要價值與制高點,也掩蓋了被徵召者要命的弱點,令黨內欲參選者失去提名前鍛鍊的機會,是體制的業障所產生的惡果。
國民黨上了柯文哲的當
據可靠消息,國民黨最後內參民調結果是:賴36%、侯33%、柯30%,投票結果則是賴40.05%、侯33.49%、柯26.46%。參考2023年12月19日《聯合報》的民調結果,「考慮棄保的柯盈配支持者則有四成九的第二選擇是侯康配,二成四屬意賴蕭配」;今年1月2日《聯合報》的民調則呈現,「可能棄保的柯盈配支持者,則有六成七考慮侯康配,二成三屬意賴蕭配」。
若這兩個民調數字可靠,則柯文哲大多數的支持者應來自藍營,對綠營的破壞力反而有限。柯一再聲明自己其實是墨綠,不分區立委前三名提名黃珊珊、黃國昌與陳昭姿,是希望加強綠營人士的認同,能從綠營挖出一大塊,再向藍營展示實力,分裂棄保藍營,以此當選。顯然,柯未能如願,他的偏綠或游離的獨立支持者其實有限,其中一部分「棄柯保賴」了,加上侯友宜在最後階段家人房產出狀況,更無擴張能量。
柯不斷強調,他若被棄保,大多數的支持者會票投賴清德,反而會對賴有利,他其實是故意說謊嚇唬藍營,要營造下架民進黨捨我其誰的氛圍。藍營確實被唬住了,不敢對他展開攻勢,揭穿他政見多半是空話謊言的真相,反倒隨時受其牽制誤導、嘲諷攻擊。
總的來說,柯文哲的支持者討厭藍的遠多於討厭綠的,若以綠營支持者歷來團結力度較強的表現來看,此推斷應反映了事實。促成此局面的長期因素是國民黨顢頇無能、內鬥內行外鬥外行、薄情寡義、心胸偏狹、思想封建、體制落伍、用人唯親排擠人才,地方派系紛雜尾大不掉,宛如藩鎮割據,以及黑金揮之不去等等;近因則是,很多藍營支持者對朱立倫與侯友宜的作風及路線等綜合表現極度失望,為找情感的出口或利益的依託,轉而投向柯營。
朱立倫主席難逃其責
這次失敗首要原因在於戰略規劃與提名程序。朱立倫主席自始以反民主的方式玩弄提名程序,不知「打鐵還須自身硬」,從前年就醞釀「在野或非綠大聯盟」,把勝負委諸他人的靠攏與合作,弄得黨內人心渙散,爾虞我詐,敗壞形象與團結,要負責任的當然是朱主席。藍營內部不少人對朱主席痛恨得無以復加,轉向支持柯文哲,朱立倫最終是否負責下台,也是國民黨是否有救的指標之一。
如果朱立倫託辭立委勝選,繼續把持權位,整黨哪能有新生力量?如何振衰起弊?國民黨難道還要回到鞏固領導中心的封建老路?沒有朱立倫,國民黨或許才能獲得新生解脫。葉元之的「朱立倫下台並非(黨內)主流意見」一說,恰恰反映了國民黨主流與社會主流脫節。
藍白合畢竟是空夢一場
一些國民黨人四年來不時喊著「藍白合」,結果是被人愚弄利用、傷害自己的空夢一場。事實一再證明,柯文哲說變就變,投機行險已成慣性,是無法合作的對象,特別是,柯主客觀的最大利益在顛覆國民黨,擊破裂解藍營。選後還有不少國民黨人寄望日後藍白合作,在立法院制衡民進黨,顯然是患了癡呆症。
2026地方選舉,國民黨將面臨嚴酷考驗,雖說地方選舉與總統大選的性質差異很大,地方派系有不小的著力空間,但國民黨地方派系長期給人極為惡劣的印象,柯文哲能以極省錢的方式穿透群眾,國民黨地方派系面對綠營和白營的競爭時,能不吃力嗎?
這次總統選戰與日後政壇的格局是一藍兩綠,其中一綠以白色為掩護,愚弄了國民黨,國民黨若再高喊藍白合,只會再度上當,重蹈覆轍。
重整論述、組織、黨紀
國民黨所需要的不是一個能說了算的大人,大人有時而窮,更容易犯大錯,所需要的是一套禁得起各方辯證、能改正為人詬病之作風的組織制度,更必須剷除主席一言堂的惡性腫瘤。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號召人心必須依賴論述與對論述的忠誠實踐,論述必須要有批判性與理想性,理念必須反映與發揚自己黨的價值與傳承,具備前瞻性,提出合乎時代的願景。能抓住人心,就容易建立合乎時代發展需要,且有戰鬥力的組織。
理念、論述、組織要能發揮功效與戰力,必須要有集體的一致性,這必須依賴穩定、公正、不因個人而有差別待遇的黨紀體系。有強固黨紀的支撐才能眾志成城,眾口一調,理念與論述才能發出力量與光彩,才能吸引天下老少英才,年輕人若看到這樣的國民黨不可能還會排斥,而選擇屢屢空言忽悠的柯文哲?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甫結束的總統大選及區域立委選舉,民進黨又在南台灣大獲全勝。濁水溪以南,僅雲林縣第一選區(海線),國民黨丁學忠擊敗競選連任的蘇治芬,其他嘉義縣市、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區域立委,民進黨大獲全勝,南台灣仍是綠油油一片。
1月13日晚上總統、立委開票結果,雲嘉南高共20席區域立委,國民黨僅獲得一席,民進黨在南部地區是大贏家,短時間無法撼動其基本盤,而民眾黨的得票率則有所斬獲,將有助於未來在南部生根。
民進黨在南部大贏
從總統得票率觀察,賴蕭配在台南大勝,得票率超過50.95%,是民進黨得票率最高的縣市;高雄市80萬390票,得票率是48.89%、全台第二高,也帶動了立委選情;屏東得22萬6110票,得票率47.51%。在賴蕭的牽引下,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南部地區得票衝高,連帶的立委候選人勝選也跟著提高。
在區域立委方面,嘉義市1席、嘉義縣2席、台南市6席、高雄市8席、屏東縣2席,都是民進黨籍,綠油油的大地根深蒂固。國民黨最有希望突破重圍的高雄市第三選區李眉蓁,和民進黨李柏毅從選前激戰到開票的拉鋸,最後李柏毅險勝,歸功在民進黨中央、地方行政資源全力投入,再加上監察院長陳菊出手救援,才穩住了選情。
政黨票和總統票有落差
從下表數據即可發現,民進黨的賴蕭配與民眾黨的柯盈配,在南部各縣市總統候選人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均高於二黨政黨票的得票數與得票率,但侯康配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卻低於政黨票的得票數與得票率。這種現象至少有三種意義
一、侯康配在南部確實沒辦法完全團結國民黨支持者的力量,因此支持國民黨的民眾,有3-4%未投給侯康配,顯示國民黨提名的正副總統人選不如理想。
二、民進黨在施政上確實有瑕疵,不少人不願意把政黨票投給民進黨,但卻支持賴蕭配,因此賴蕭配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可能才是民進黨在南部的真正實力。
三、柯文哲的魅力確實大於民眾黨,但民眾黨在南部的支持者已有16-21%,未來2026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可能在縣市議員、村里長選舉上會大有斬獲。
2026藍白能在南部合作?
這次選舉原本就看好民進黨在總統和立委部分都會大勝,但選前一般認為,除了雲林縣丁學忠有機會打敗蘇治芬外,高雄市左楠地區的李眉蓁可能會打敗李柏毅,為國民黨在高雄爭取到一席區域立委。此外,嘉義市張秀華、高雄市陳美雅及屏東無黨籍的蘇孟淳,都有可能打敗對手;國民黨高雄市黨部主委黃昭順甚至喊出高雄市國民黨立委「坐一、望二、搶三、拚四」,沒想到選舉結果還是全軍覆沒,顯然民進黨在南部地區的實力還是相當紮實,儘管中央施政不力,但地方政治實力仍然相當穩定。展望未來2026年縣市長與縣市議員選舉,民進黨應該還能穩定獲勝。
國民黨在兩年後的南部縣市長選舉中,雲林縣縣長張麗善與嘉義市市長黃敏惠均已連任一屆,2026年勢必要交棒,目前還看不到適合接棒的人選。如果逐漸成長的民眾黨也加入戰局,國民黨在這兩地是否能穩操勝算,令人懷疑。其他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與屏東市,恐怕還是民進黨的天下。但如果民眾黨與國民黨合作,從數字上看,除了台南市以外,其他縣市都有機會突破,但問題是藍白會真心合作嗎?還是會如這次總統選舉藍白最終以破局收場?
筆者相信,兩年後,南部有意參選的民眾黨黨員一定會躍躍欲試,但要在縣市長上有所突破,藍白必須合作。或許在未來兩年中,兩黨可先培養合作氛圍,再由兩黨在不同縣市共推人選,這樣才有機會突破民進黨在南部的勢力。而縣市議員部分,民眾黨應該會有顯著成長。當然,各縣市長的施政成績與民進黨在中央的表現還是會對選情有所影響。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總統及立委選舉結果與預期相差甚遠,不僅賴清德當選第16任總統,所謂「一人政黨」的民眾黨也得了26.46%的選票,而國民黨僅獲33.49%選民支持。一個長久主政的國民黨,所得票數居然和成立僅4年的民眾黨相差不遠,其中原因及藍營應如何蓄勢待發,值得探討。
四成民眾為何執迷不悟
蔡政府全面執政八年以來,貪腐已表面化,種種惡行惡狀已達罄竹難書的地步,為何還有四成選民投票給民進黨,除其他各種可能的原因,筆者認為至少還有下列四項理由。
一、外來政權情結
民進黨支持者即使知道蔡政府的胡作非為,卻不以為然,應該是不願意支持民進黨口中的「外來政權」,因為國民黨是擊敗日本皇軍者,也是光復台灣後實施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者。台灣於日據時代培養出一批本土的士紳地主,因土地在光復後被政府徵收,因而對國民黨恨之入骨,他們的後裔也不例外。這群討厭國民黨的人大多生活在台灣南部,所以,歷次選舉國民黨極少在嘉南高屏等地區勝選。
二、美日等勢力介選
大選前,民進黨刻意炒作中國介選話題,還動用檢調單位偵辦去大陸旅遊的里長,搞得煞有其事,但真正介選的應該是民進黨及其他的境外勢力。
大選後第二天,日本國會「日華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及幹事長代行金子恭之,最早抵台祝賀賴蕭配當選。美國接著也迫不及待於1月14日派「美國跨黨派資深代表團」來台訪問,該訪問團由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S.J Hadley)、前副國務卿史坦伯格(J.B Steinberg)、及AIT主席羅森伯格(L. Rosenberg)組成。次日對賴蕭耳提面命一番,甚至於1月16日宣稱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並未決定台灣的地位,簡直是顛倒是非,荒唐無比。
三、藍白合破局
柯文哲口口聲聲說,新潮流是讓蔡政府變成腐敗貪婪、縱容不法、專橫獨裁的罪魁禍首,但又說自己骨子裡是墨綠。他說要站在六成選票這一邊,但又出爾反爾推翻藍白共識,致使民進黨漁翁得利。他傳遞不正確的民調資料要選民把票投給他,凸顯出他是缺乏原則與誠信之流,如此也印證了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對柯文哲的評價。
四、「去中國化」之果
從李登輝後期開始,到陳水扁、蔡英文執政,台灣的教改及文化教育政策全面「去中國化」已逾20年,演變成現在年輕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正確的國家認同觀。就因為年輕人對時事認知極為膚淺,聽到柯文哲伶牙俐齒,又滿口義正詞嚴,就以為遇到救星了,而忽略了他的人品與能力;例如,柯文哲於競選台北市長時說,要清查台北市政府「五大弊案」,結果不僅查無弊案,反而是自己任內8年提不出任何政績。
對賴清德政府的建言
即將於5月20日宣誓就職的賴清德,應切記宣誓的對象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民國台灣」,若他選擇後者,請全民撤銷他總統的職權。另外,筆者希望他就職後能做到以下幾件事。
其一,切勿只知向美國俯首稱臣,而忽略了他1月13日晚所說的感言:「要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自信的與中國展開交流合作,增進兩岸人民福祉,達到和平共榮目標。」
其二,賴清德曾說,不允許再發生任何貪污黑金等骯髒事件,但如何處理蔡英文任內的進口萊豬、高端疫苗、各種國家隊、發展光電案所牽連的黑金弊案,老百姓都睜大眼睛在看,希望賴政府拿出應有的魄力與擔當。
其三,希望賴清德就職後能務實地做一些對老百姓有利的事。例如平抑物價、拉近貧富差距、解決青年就業、居住等問題,並保障勞工、公務人員退休金合憲合理的待遇,穩定健保基金,檢討糾正不合體制的政府現存單位。
其四,希望賴政府能虛心檢討以往政府不當管控新聞自由,以及濫用1450所造成的假訊息等。
其五,賴清德若承認「賴皮寮」是違建,就應當立即拆除,並且還地給政府,同時向社會大眾道歉。
結語
儘管台大前校長管中閔院士真實陳述了民進黨以往近八年的倒行逆施;中國大陸也告訴世人這次選舉是抉擇戰爭或和平的一場選戰;但鑒於前述種種原因,又因美國介選,以至於藍白合破局,導致政黨輪替失敗,讓多數民眾失望透頂。
賴清德雖已於1月17日宣布退出新潮流,但是否就能真正與新潮流脫離關係,令人懷疑。賴清德若真想公正公平,就不妨放下身段向國民黨及民眾黨請益,並與之保持友善關係,並用人唯才,才能讓人民對他有信心。
國民黨則必須深切反省,展現出改革的決心、可解決台灣困境的能力,才有機會更新選民的印象,讓人民知道它是革命的政黨,曾創建民國,帶領國人抗戰勝利,光復並建設台灣,未來還能帶領台灣創造兩岸和平發展。大家切莫灰心喪志,一起努力加油吧!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台大學術發展基金會監察人)
台灣大選揭曉後,美國台海問題學者專家連續召開了多場會議,「解讀台灣選舉」。各家意見雖南轅北轍,但也有以下幾點雷同之處:
一、拜登政府在選舉前後都告訴賴清德:不想看到意外發生,不希望他重蹈陳水扁的覆轍,因此賴上任後應該不至於走向台獨,但美國某些人會鼓動,甚至逼迫賴做一些不符合台灣利益的事,而他無法拒絕,例如蔡英文無法拒絕裴洛西訪台。
二、大陸的軍事威懾主要是為了勸阻美國,不要慫恿台灣採取行動來逼北京動手;美國若不堅守「一中政策」,且不接受兩岸通過和平進程實現統一,則不論美國軍事威懾有多大,大陸是否準備好,都會以武力應對,因為中國沒有任何一位領導人可以失去台灣。
三、兩岸應盡快恢復溝通聯繫,包道格甚至建議,兩岸可在華府居間扮演「傳話者」下展開溝通,而最佳時機是在5.20賴上任前。
美國學者專家提出上述建議,應該是不願意看到美國為台灣問題自傷國力、自毀前程。不過,從AIT主席羅森伯格在選後評論諾魯與台斷交時,刻意曲解聯大2758號決議,公然挑戰美國的「一中政策」及「不支持台獨」可知,美國政府一向玩弄兩面手法,說一套做一套。
《紐約時報》也於1月21日發表了〈拜登的承諾能兌現嗎?台灣民眾對美國疑慮與不安加劇〉文章,稱島內的「疑美論」日益高漲;因美國國會已打算在提供烏克蘭和以色列軍援上收手,目前只有3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講信用,低於2021年的45%。
紐時記者也發現,1979年美軍撤台的經歷讓許多人餘悸猶存,但「怕被拋棄」並非唯一的擔憂,有人說「美國太弱,無法保衛遙遠的台灣」、「他們只想要我們的錢及晶片」;有人稱美國是「混亂製造者」、「假朋友」。而事實上,美國自2021年以來多次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反對出兵保衛台灣;而可能再度當選總統的川普,1月21日接受FOX新聞台訪問時表示,「如中國攻打台灣,美國不會防衛台灣」,他還說「台灣拿走了我們的生意」。
基此,有台灣學者建議,為讓台灣人「有一種可靠的力量」,美國應坦誠反思過去,並說明「為什麼台灣對美國國家利益很重要」。其言也善,但略知歷史者皆知,美國從未對介入他國坦誠反思過,更絕未向任何人交代其國家利益。自己的命自己顧,台灣人不要這麼沒有出息!
賴清德這次只拿到四成選票,民進黨在立法院又失去多數席位,可見「務實台獨」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賴清德也在勝選感言中表示,「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是其重要使命,將會「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大陸則回應「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放棄台獨分裂立場,才能消除兩岸交往的障礙」。我們建議,賴清德應以民進黨主席的身分,主動提出廢除「台獨黨綱」案,作為打破兩岸僵局的起手式。
「和爸爸共騎一台協力車,在美麗的櫻花樹下,是最美的回憶!」粉色美麗的櫻花樹就在自行車道一旁,小傑坐在協力車的前面,後面是爸爸,兩人笑得合不攏嘴,畫作鮮豔繽紛,這是燒傷孩子-年僅10歲的小傑所繪。
小傑因為九個月大時打翻熱湯的意外造成全身30%深二度至三度燒傷,傷及腹部、雙腳,目前才10歲的他卻已進出醫院多次,歷經無數次開刀及艱辛的復健過程,雙腳的嚴重燙傷,影響了小傑行走,爸爸因此尋求了陽光基金會的協助。社工及治療師協助小傑腿部的復健、量製壓力衣,並不時關心他,以減輕小傑及家人面臨的心理壓力。雖然小傑時常要面對身體上的不舒服,在家人及陽光夥伴的支持下,讓他堅強的撐過一次又一次辛苦的手術與復健。
成長的過程中,因媽媽身體不好,小傑多由爸爸照顧,與一般孩子相較,他顯得格外成熟,常主動幫忙做家事。當同學們好奇詢問他身上的疤痕時,小傑也能大方地跟同學說明受傷的原因。心疼孩子的早熟,爸爸除了給予小傑更多的愛,也全力支持小傑在喜愛的繪畫上發展。爸爸非常感謝所有為小傑付出、陪伴他長大的人,也期盼小傑未來能健康平安長大,一直開心地畫下去。
不讓意外使人生從此灰色
生活中有許多變故,經常在來不及準備的情況下,衝擊我們生命的軌跡。許多因為意外傷害或先天畸形而導致容顏缺陷的朋友,必須承受比一般人更多的壓力。外觀的缺陷,不僅帶給陽光朋友心理上的痛楚,也造成心理和生活上的適應困難。
尤其,長大對一個孩子來說,本來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燒傷及顏損的孩子來說,為了長大,他們必須犧牲無數個寒暑假,不斷地接受手術;他們在就學的每一階段,因外表的不同,常因遭受同學及陌生人異樣的眼光而喪失自信心;燒傷、顏損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承受了更多連大人都想像不到的身心煎熬…。
幫助燒傷顏損者重返社會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35年前創立,是一個具有人文關懷、專業服務與公信力的社會團體,提供顏面損傷或燒傷者全方位的服務,使其回歸社會。每年平均服務超過500位燒傷及顏損的孩子,提供生心理重建、短期居住、經濟補助、就學適應、獎助學金等全方位協助,陪伴這群孩子順利長大。
陽光基金會三年前首創「0517臉部平權日」,持續與社會溝通不以貌取人觀念。今年5月假台北華山舉辦第三屆「2016臉部平權WE ARE THE SAME!特展」,3天創近15,000參展人次。應新北市政府的邀請,6月29日至7月3日特地於板橋435藝文特區加場展出。新北市政府朱立倫市長參與開幕活動,致詞表示:「去年八仙塵爆有許多年輕人受傷,他們在復健過程中展現的勇氣和家人的支持,是我們非常佩服的,未來更需要一個成熟、有愛心的社會,我們共同讓這些朋友快樂地和大家在一起生活、工作、學習。」現場更有八仙傷友子羨、毅凱、思佳用音樂挺臉部平權,陽光基金會董事長馬海霞表示:「感謝各界對臉部平權的大力支持,期盼大家勿以貌取人、一同打造同理、尊重的社會文化!」
陽光基金會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及支持。請給予傷友鼓勵,支持陽光基金會,讓更多的生命重現曙光。
(作者係陽光基金會行銷企劃)
陽光基金會服務電話:
+8862-2507-8006
陽光基金會官網:
www.sunshine.org.tw
國外捐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