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16 五月 2024

國民黨慘敗的第五天,馬英九說:「我的字典裡沒有看守,沒有懈怠這個詞,一定會全力以赴做到5月20日為止。」

從那以後,馬英九做了三件大事,都算得上可圈可點。

第一件是視察太平島。

1月28日,馬英九乘專機往南沙太平島視察,闡述登島目的有四:1、春節到來前慰問駐島人員;2、發表「南海和平倡議」路徑圖;3、說明推動太平島和平用途;4、澄清太平島法律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平島的國際法地位,表示太平島有足以「維持人類居住及其本身經濟生活」,絕非岩礁,而是島嶼,完全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第121條的「島嶼」定義,因而除「領海」之外,有權提出專屬經濟區與大陸礁層主張。至於國際社會有人質疑,可能是因為從未到實地瞭解,歡迎他們到太平島瞭解事實真相。

馬英九之登太平島,宣示主權意味濃厚,與不以南海為中國固有領土的台獨勢力判然有别,故在贏得多數民眾贊許的同時,也受到綠營人士的抨擊。《自由時報》社論挖苦「屬形式大於實質,容或有作秀的短暫效應,卻未必足以帶來長久而有利台灣的實質績效,反而由於馬英九與中國的唱和,最終導致傷害台灣」,但也不得不承認此行有「向國際社會傳達,我國事實上領有這一南沙最大的島礁,包括美國及海牙國際常設仲裁法院等相關各方,在尋求解決南海爭端的對話過程,不能對台灣的權益及主張充耳不聞」的效果,唯擔心會招來美國政府的「失望」。

第二件是台南救災。

2月6日3時57分,高雄發生6.7級地震,馬英九清晨6時親赴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瞭解災害情況,8時左右搭空軍一號南下,赴台南災害應變中心聽取災情簡報,並至成大醫院探視震災傷者,並安排1,200個床位,來協助救出的災民;馬英九強調,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救人,中央與地方絕對會全力合作。

馬英九第一時間南下之舉,固然也遭到質疑,有人甚至批評「擾民」、「妨害救災」,而台南市長賴清德卻在臉書上表示:「0206大地震發生後的當天上午,馬英九總統搭乘專機抵達台南,並在台南的災害應變衷心瞭解災情。之後又再度南下,關心台南搶救進度,並對台南鄉親表達慰問。在此,我謹代表台南市民,感謝馬總統在地震當天即指示中央各部會,全力投入救災,強化了災區的搜救能量。」許多賴清德粉絲也紛紛留言,多數表示肯定馬英九。

第三件是授予「保台英雄紀念章」。

1月27日,馬英九向48名國軍將士代表頒贈「中華民國保衛台灣紀念章」,有資格獲頒者超過1.2萬人。馬英九在致詞中表示,國軍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光復台灣、保衛台灣,「沒有光復台灣,我們沒有今天;同樣地,沒有保衛台灣,我們也沒有今天」。繼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後,軍方又向參與1949年之後與解放軍作戰的官兵發放「保衛台灣紀念章」。所謂「保衛台灣」,指的是1949年「古寧頭大捷」以來,「讓共軍不敢再輕易嘗試大型渡海作戰,為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地區的生存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有人認為,馬英九「保衛台灣」這種不友善的說法,凸顯了對抗大陸的意味,展示出台灣當局的冷戰思維,不符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氣氛。殊不知「馬習會」時,馬英九致辭中就有「降低敵對狀態,和平處理爭端」的提法,以為「兩岸目前已不再處於過去的衝突對立,雙方應持續降低敵對狀態,並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那麼,為何又有重獎「內戰英雄」之舉呢?

從消極方面,可以理解成要洗刷綠營强加的「賣台」惡名;而從積極方面,則是宣示兩岸仍處於內戰狀態。大陸方面一直以國民黨為和平統一的談判對象,但很少有人想到《國民黨黨章》總綱的第二條,依舊赫然寫著:「本黨結合全國及海外信仰三民主義之同胞為黨員,恪遵總理總裁與蔣故主席經國先生之遺教,團結全民,復興中華文化,實行民主憲政,反對共產主義,反對分裂國土,共同為中華民族之整體利益而奮鬥。」國共兩黨既為宿敵,又要捍衛國家統一,就必須為至今尚未宣布結束的內戰做好善後。

67年前的古寧頭戰役,難道真的是老英雄熊震球一枚砲彈的緣故?若不是毛澤東與蔣介石心照不宣,挫敗美國「劃峽而治」的陰謀,區區金門還會掌握在國軍手裡?如今民進黨雖將全面執政,但它不是內戰的一方,幾乎不可能承擔善後的重任,這就為國民黨尋到用武之地埋下伏筆。國民黨固然2016大選敗得很慘,但在最後關口確保了對「九二共識」的遵守,突出了與民進黨的不同。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馬英九選後三事,一對外,二對內,三對兩岸,皆有深意存焉,在在證明他决非庸凡之輩。

(作者係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週四, 16 五月 2024

2016年1月16日,台灣海峽兩岸都有大事發生。台灣這一邊,蔡英文當選了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她是亞洲第4位和全球第19位女性元首,國際間高度矚目。不過,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大就會發現,同一天,全球更關注的焦點是在海峽彼岸,因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開業,習近平和李克強參加了相關的儀式,全球金融界冠蓋雲集於北京。

問題核心在經濟

蔡英文從2012年敗選之後,秣馬四年,再接再厲,終於如願地跨過了總統選舉的最後一里路。她在勝選演說中許諾要給台灣的老人家一個更健全的長照系統,給台灣的年輕人更公平的住宅環境,給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的契機,並且要挽救即將破產的年金制度。這些願景都抓到了台灣民眾的需求,點出了台灣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然而,她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她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其實,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答案,那就是:笨蛋,問題在經濟!

過去這些年來,由於經濟低迷,政府稅收無法增長,年年赤字預算,舉債已達上限,公共服務的財源不足,由選舉推升的社會福利需求卻不斷擴大。由於產業不振,就業機會增加不多,年輕人的薪資水準倒退,房價卻依然飆漲,社會上的相對剝奪感不斷蔓延。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發展產業、振興經濟,把餅做大。有了經濟成長,大家都可以分享多出來的餅;沒有經濟成長,分配就變成了零和競爭。

但是,看看蔡英文所提出來的產業發展政策,無論是綠能研發中心、國防產業聚落、亞洲矽谷計畫、生技產業聚落、或者智慧精密機械聚落,仍然沿著「繞過中國,前進世界」的思維規劃,想要以美國和日本作為台灣主要的出路。問題是,行得通嗎?我們只要看看經濟成長率和供應鏈布局兩個切入點就夠了。

先談經濟成長率。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之後,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對於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名列前茅。別的不說,2012年到2015年,中國大陸GDP的成長率分別是百分之7.7、7.7、7.4和6.9;同一期間,美國是2.8、2.2、2.4、和2.5(預估);日本則為1.4、1.6、-0.1、和0.7(預估)。所以,過去這四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份額比美國加日本還來得大,少了中國大陸,所謂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卡位大陸才能連結世界

2015年中國大陸的GDP已經是台灣的20倍有餘,如果照習近平的宣示,2020年之時中國大陸要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平均個人所得要達到1萬2千美元以上,未來這五年,中國大陸會力求經濟成長率達到6.5%。換句話說,中國大陸每年會增加1.3個台灣。任何在台灣做經濟規劃的人,能夠不考慮這個動能嗎?

再談供應鏈布局。生產分工和全球化使得越來越多的產品是由分散在不同國家的環節串聯而成,台灣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我們的廠商能夠在許多供應鏈中卡位成功。不過,近年來,這些供應鏈的布局,有越來越多是以中國大陸為核心,同時,「紅色供應鏈」不斷成長壯大。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研究告訴我們,在此種潮流趨勢下,台灣想要發展產業,絕不是「繞過中國」,而是要「卡位大陸」,讓台灣成為世界與中國大陸連結的樞紐之一。

除非自甘落後,否則,台灣沒有忽視大陸的權利。中國大陸後續的經濟發展並非沒有風險,但是,較少有觀察家認為中國大陸未來五年的經濟成長率會跌到5%以下,而這已經是一整個台灣的GDP了。台灣不抓住這個勢頭和機遇,出路又在那裡?

台灣出了個女總統,大陸則是亞投行開業,兩岸都在世界舞台上聚攏了燈光,前景卻可能一個走向黯淡,另一個迎向光明。如果蔡英文和她的團隊跳脫不出「恐中」、「反中」的潛在心理牢籠,放大風險,忽視機會,蔡英文的勝選可能讓台灣前途步履艱難,路越走越窄。亞投行從倡議、籌設到開業,一路順遂,則象徵著「一帶一路」有相當大的機會能夠邁開大步,開疆闢土。

我們不曉得兩岸消長的後續演進會伊於胡底,但是,我們曉得,台灣如果不能面對現實,善用大陸的市場條件和成長動能,繼續地蹉跎畏縮下去,就只會越來越無足輕重。因為,世界會不斷前進,它不會為台灣駐足。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大陸研究所教授)

週四, 16 五月 2024

新春以來,政壇上的兩件事引起熱議。一是民進黨立院黨團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列為新會期的優先法案,並針對先前版本進行調整,「回到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上」,此舉被視為「對北京善意的表示」、「蔡英文落實對選民維持現狀的承諾」。二是蔡英文公開駁斥李登輝新書《餘生》中所說的「釣魚台列嶼不歸屬台灣」。

事物轉變必然有一定的客觀規律。以兩岸現狀來說,在兩岸兩會復談且簽署23項協議,陸委會與國台辦負責人會談四次並開通了兩岸熱線,「馬習會」在新加坡舉行,陸客每年來台超過400萬人次,大陸發行卡式台胞證,陸客得以在台中轉等等之後,兩岸的「現狀」已與八年前大不相同了。作為新任領導人,蔡英文若不想讓台灣人民的獲利或便利得而復失,讓台灣的經濟更形惡化,她與民進黨能不轉彎嗎?

同理,馬英九1月底不顧美國的反對親訪太平島再度宣示對太平島的主權,加上李登輝的「釣魚台主權說」一出立即遭到宜蘭、蘇澳漁民的強烈抗議,蔡英文要想避免被批評還未上台就「喪權辱國」,當然得棄李登輝,表示「釣魚台屬於台灣」。

在兩岸關係中最為突出的「現狀」,當屬習近平這兩年來一再表明的「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兩岸同屬一中」。蔡英文想維護兩岸的「既有政治基礎」,又堅持不採「九二共識」一詞,這使得她將在5.20演說中如何表述「兩岸同屬一中」受到高度關注。不過,本社以為,兩岸現狀能否維持,以下幾點亦值得觀察。

一是修憲工程是否啟動。李登輝在新書中提出「兩國論」的新版本,強調只要修改憲法,即可讓中華民國「台灣化」、「成為新共和國」。不少急於讓「國民黨本土化」的黨籍立委不見得會排斥這種論調,因此,儘管民進黨加時代力量的立委席次未達通過修憲的四分之三,公民複決的門檻又相當高,但如果第一階段修憲案僅限於看似與法理台獨無關的降低投票年齡及修憲門檻,要過關,並非不可能。而修憲門檻一旦降低,法理台獨又將成為兩岸關係的潛在危機。

二是文化台獨及「去中國化」是否進一步擴大。從近日高志鵬、王定宇及陳其邁等三位民進黨立委,分別要以修法或提案方式「去孫中山」、「尊鄭南榕」、「壟斷二二八論述」的行徑看來,台灣社會將被「一言堂」、「全面綠化」的政治氛圍所籠罩,不甘屈服、堅持理念的人們,今後要如何繼續發聲,將是一大考驗。

三是如何處理東海、南海主權爭議。蔡英文雖然表示釣魚台及太平島屬於台灣,但在美、日強大的壓力下,今後是否能堅持立場,並採取具體行動捍衛固有領土,尚不可知。尤其,兩岸若不能展開合作,或至少保持默契,恐將被分而攻之。蔡英文必須認清台灣的角色並做出明智選擇。

週三, 15 五月 2024

我以為大選過後,選前的吵鬧,劍拔弩張,將隨著民進黨大勝,社會一切回歸平靜,但事實完全出乎大家思考的常態,不是縱火,就是潑漆;不是「去國父化」,就是清算國民黨黨產,讓社會並未因一向鬧事的孩子有糖吃了,就天下太平,反而更亂。

日前又因憲兵調查有人違法在網上拍賣國家機密公文,被民進黨及一些親綠名嘴,抓住由當事人同意自願接受搜索的便宜行事,罵軍安總隊是馬英九的「東廠」,吵得沸沸揚揚,並準備將憲兵司法警察權修法取消,裁撤拔掉軍安總隊,不停地將火往國民黨身上燒,企圖製造第二個洪仲秋案。

2月28日夜晚,有人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前縱火。縱火者到案時表示,縱火是為追求台灣獨立建國,蔡英文及美國政府有義務為台灣結束中華民國。該暴徒也說:「中華民國這殖民政權非法侵占台灣,美國是共犯,應負起應有的政治責任」、「這汽油彈是全台灣人都應該對國民黨和中華民國政府丟的」,顯然這人不知今夕何夕?難道他不知道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已獲勝?按理國民黨大選失敗,交出政權,在立院也是少數,台獨能不能建國,要不要建國,全在民進黨。丟國民黨汽油彈,既名不正、也言不順,丟的對象不對,該丟的沒丟。

但仔細檢討暴徒會有如此行徑,也並非事出無因,因國民黨反獨,老擋著,遭人嫌。聯合報3月3日的黑白集《別攔著民進黨》說得好,「凡是民進黨及綠營在法理層次提出傾獨的主張,國民黨僅須在論述上表明立場,不必在立院程序上再加阻攔」,吾人認為應學學「鄭伯克段于鄢」中鄭莊公對付其弟弟京城大叔共叔段的方法,讓民進黨「多行不義必自斃」,反正阻攔也沒有用,還會被原本只想拿台獨騙選票的民進黨嫁罪當成靶子,何苦來哉?

(作者係環保科技業經理)

週三, 15 五月 2024

最近經常聽到「轉型正義」,並有議員在議會上公然說自己是台獨,這些言論顯然與蔡英文一再宣示的「維持現狀」有所衝突。如此放肆言論如不加以糾正,會出大事,「一言喪邦、一言興邦」其理甚明,不可等閒視之。

戰爭是殘忍的,其後果關係著人民的生死存亡,故古人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則止」。領導人一時衝動會使全民遭殃,甚至遭到萬劫不復的地步。

台灣地小人多,能有今天的豐衣足食,都是歷屆領導人和人民辛勤努力得來。蔡英文應保持前人的優點再逐步改進,例如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穩定了大局八年,無需改變太多。

大家都清楚,台灣沒有條件與大陸相爭,而且台灣作戰幅員面積、縱深都不夠,一旦開打,無處可以疏散,沿海精華部分都是轟炸目標,諸如交通、水電、橋樑、核電廠、各大工業區都可能被炸,只要飽和轟炸一天全島就會癱瘓、成為戰場,屆時哀號之聲何忍聽聞?

有人說:作戰還有友邦友援。但遠水不能止近渴,外力到達時,恐怕為時已晚。

所謂「外力」,不過是美國和日本,但美日的承諾能相信嗎?美國基於韓戰、越戰的經驗,願意為台灣損失一艘航空母艦或一架戰機嗎?日本願意為台灣讓東京毀滅嗎?

自己的道路要由自己來開拓,對美日的支持只能聽聽。最近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克強在兩會談話中顯示,大陸希望繼續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以為蔡英文應該「投桃報李」,主動表示有意和習近平會面,並在會面時表達認同習近平所講的「共同命運體」,畢竟全台灣有90%同胞來自大陸移民,兩岸人民有割不斷的血緣關係。

一個大政治家要有氣魄,要做可扭轉乾坤的大事,這就是雄才大略,是元首級人物該做的事。如捨棄此途不走,其他皆為下下策。

(作者係退役教官)

週三, 15 五月 2024

創立於2001年的法藍瓷,今年剛好滿15歲,特於日前舉辦「山水‧綻放」主題暨新品發布會,發表以故宮博物院鎮院三寶-北宋巨碑山水畫《谿山行旅圖》、《萬壑松風圖》與《早春圖》為創作的限量瓷品,展現品牌新藝術。

為時代留下紀錄

匠心獨具的「故宮三寶」瓷瓶,首度於台灣亮相。法藍瓷設計團隊突破陶瓷在形、色與質的囿限,創新呈現國畫水墨獨特的筆法,無論是《谿山行旅圖》質樸渾厚的「雨點皴」、《萬壑松風圖》氣勢剛勁的獨特筆墨「斧劈皴」,或是《早春圖》呈現雲霧飄渺之景的「卷雲皴」和「蟹足枝」,透過細緻雕塑技法和濃淡層次的彩繪表現,賦予經典當代新生命。

從郎世寧作品、與Steinway合作的日月相映鋼琴到「故宮三寶」瓷品,法藍瓷不僅傳承中華文化,更賦予它新的生命,豐富我們的生活。

「如果問我法藍瓷能為後代留下什麼?我們要留下的,就是時代的紀錄。」法藍瓷總裁陳立恆表示,創作時總不忘打造從古到今、從中到西、從傳統到現代,承載當代科技、人文精神與藝術涵養的作品。「如過去的山水畫是平面、黑白的,很多作品在時間流逝中已看不到原樣,法藍瓷就是希望重新展現作品的原貌。」

三寶之一的《谿山行旅圖》為北宋畫家范寬的代表作。范寬筆法質樸渾厚,尤以「雨點皴」著稱。《谿山行旅圖》以巧妙構圖呈現山水磅礡意境,更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描繪人物、馬匹。在法藍瓷設計師眼中,《谿山行旅圖》占畫面三分之二的遠景主峰,是這幅畫中最獨特的部份,因而設計時,瓷瓶取畫作巍峨壯闊之勢,傳遞自然界堅強意志及極高無華的意涵。

李唐繪畫的《萬壑松風圖》,畫中泉水泊泊,松林蓊鬱搖曳,生動的筆墨讓人如臨真境。據考李唐創作此畫時已高齡,但是獨特筆墨「斧劈皴」氣勢雄偉剛勁。設計師為呈現毛筆側鋒幹筆擦刷而過,岩石質感的陽剛氣勢,以松綠褐色彩色表現蓊鬱,雕塑上強調幹刷效果,創造鬼斧神工的山勢氣魄。

郭熙繪畫的《早春圖》運用渾厚清潤筆墨,展現遠中近的S型全景山水,描繪初春瑞雪消融之時,萬物復甦之姿。設計師以一襲秀美的華服衣領開襟瓶口,讚揚畫家的多才多藝,運用極細輕薄的雕塑,表現郭熙獨特筆墨的「卷雲皴」和「蟹足枝」,呈現雲霧飄渺之景。

文化立足全世界

回顧法藍瓷創立以來,在中華文化沃土之下,逐步萌芽蘊育茁壯。從最初的創意設計、市場測試、產品行銷、銷售服務,是一條龍的產業鏈。成立第二年發表「蝶舞系列」就勇奪「紐約禮品展」「最佳禮品收藏獎」,不但是第一個得到此獎的華人,還打敗一起角逐的施華洛世奇品牌,後來哈佛管理學院還把法藍瓷當作個案教材。

法藍瓷成立時間雖然不如Wedgwood等歐洲瓷器大廠歷史百年以上,但是融合東西美學的優雅時尚,結合工藝和科技,馳名中外,廣受政商名流喜歡。2009年G20高峰會,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美國總統歐巴馬時,即選用法藍瓷花瓶做為贈禮。目前產品遍布全球56國,逾6000個據點。

談到市場,陳立恆坦言,去年除了美國成長,其餘市場幾乎都沒賺,大陸受到打奢衝擊,營收衰退2位數;台灣受到不景氣波及也衰退不少。今年法藍瓷將從過去的大眾行銷走向分眾,透過大數據分析客戶喜好、消費模式,以便精準行銷。另外,內部也實行撙節,過往設計師設計的每一個作品都打樣,現在要確定適合市場的作品才會打樣。

在發布會上,法藍瓷特別安排舞者以翩翩舞姿引領觀者穿越千年時空,品味瓷藝風采及恆遠人文情懷。在悠揚樂聲中,在浩瀚山水間,在峰巒秀起的千態萬狀間,開創令觀者思考且遨遊其間的人文空間。

週三, 15 五月 2024

古人云:「詩無達詁。」詩歌的鑒賞,可以超越字詞的訓詁,在想像的意境中飛翔;小說的解讀,更有無限豐富的空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名句,是極富哲理的;但不應該反過來說:「要識廬山真面目,必須置身此山外。」正確的態度是─既要深入其中,對文獻、文本做充分的把握;又要超乎其外,「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旨趣,在自然景象會隨觀察點的轉移而改變。文學作品的批評與鑒賞,如果換一副眼光,換一副心腸,也會有與前人不同的發現。新發現不一定超勝前人,但畢竟在多元詮釋中增添了一元,這就是對學術的貢獻;至於各元間的精粗高下,則有待於歷史的檢驗與去取。

《儒林外史》的諷刺

以《儒林外史》為例,文學史的定位是諷刺小說;支撐「諷刺」說的,有兩個著名的細節:兩莖燈草,一個蝦丸。

嚴監生臨終,伸著兩個指頭,眾人猜度心事,皆未說中。趙氏道:「你是為那燈盞裡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挑掉一根燈草,他方點點頭,嚥了氣。嚴監生於是成了「慳吝」的典型。如果換一副心腸,節省一點能源,減少一點污染,又有什麼不對呢?

范進中舉,去拜見高要縣知縣湯奉。聽說范進母親見背,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吃飯用的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不舉杯箸,知縣忙叫換了磁杯象牙箸;范進又不肯舉動,直到換了竹子的才罷。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後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丸子,方才放心。范進於是成了「虛偽」的典型。如果換一副心腸,遵制盡禮也要看環境,在老師的席上,可以要求更換杯箸,卻不好要求重辦素酒。在廣東、福建酒席上,蝦丸子算是清淡的了,在貴重的燕窩中揀了一個蝦丸,表明他確能節制盡禮,「情偽」云云,實難服人。

想要解決《儒林外史》的定位,首先要從大處著眼,問一問為什麼題名「外史」?答案是:對應於正史之《儒林傳》。正史自《史記》起,即設有《儒林傳》,傳主是「以儒學登用,林立朝右」者,事略是明其「專門經訓授受源流」。閑齋老人《〈儒林外史〉序》說:「稗官為史之支流,善讀稗官者,可進於史;故其為書,亦必善善惡惡,俾讀者有所觀感戒懼,而風俗人心庶以維持不壞也。」吳敬梓「以《史》《漢》才作為稗官」,將「儒林」群體作為描寫對象,繼承史家「不虛美,不掩善」、「寓褒貶,別善惡」的傳統,對善的旌揚和對惡的鞭笞,構成了《儒林外史》的兩極。書中對至善之人如王冕、虞育德、杜少卿、沈瓊枝的旌揚,是讀者所不應忽略的。

胡適與潘重規的紅學

說到《紅樓夢》,「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情況就更突出了。不但眾說紛紜,而且肝火甚旺,從古到今,層出不窮。

如要釐清紅學的糾葛,不妨詢問一下:都讀《紅樓夢》,都講《紅樓夢》,「紅樓夢」三個字是什麼意思?是在「紅樓裡」做了一個夢?還是做了一個「有關紅樓」的夢?

前人的答案多半是傾向於後一個:《紅樓夢》寫的是一個「有關紅樓」的夢。問題在於,「紅樓」的寓意又是什麼呢?有兩位大名人給了答案。

一是胡適的:「紅樓」是富貴人家之所居;《紅樓夢》是作者的自敘傳。一是潘重規的:「紅樓」是朱樓;《紅樓夢》就是《朱樓夢》,作者是反清復明的愛國志士,《紅樓夢》是「紅樓血淚史」。

我們且來換一副眼光,換一副心腸,對他們的觀點作一點評論。

胡適1921年作《紅樓夢考證》,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法,來研究《紅樓夢》。他的假設,大膽在哪裡?在不了解曹雪芹的情況下,判定《紅樓夢》是曹雪芹的自傳。

什麼是自傳?作者寫出自己的生平,還原一個活生生的自我。如果將《紅樓夢》作者生平考證清楚了,對照小說情節又完全或大部分合轍,如《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確有吳敬梓的影子,說《儒林外史》有自傳因素,就會令人信服。但胡適採用的卻是類比法:曹寅有個親生兒子曹顒,又有個過繼來的兒子曹頫。曹顒無子(有人說曹雪芹是他的遺腹子),曹頫有沒有兒子?不清楚;胡適卻說有,並且就是曹雪芹。曹頫算是曹寅的次子,做過員外郎;對照《紅樓夢》裡的賈政,也是次子,也是員外郎。所以,賈政即是曹頫;賈寶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曹雪芹「生於極富貴之家,身經極繁華綺麗的生活」;「但後來家漸衰敗,大概因虧空得罪被抄沒」,「《紅樓夢》一書是曹雪芹破產傾家之後,在貧困之中做的」:所以,「《紅樓夢》是一部隱去真事的自敘:裡面的甄、賈兩寶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賈兩府則是當日曹家的影子」。他的「小心求證」就是如此簡單!

在胡適考證《紅樓夢》30年之後,「第一次有人否定他全部的學說」,他就是「堪稱為一大家」的潘重規。他批評「賈政也是次子、也是員外郎」,從而推定賈政即是曹頫、賈寶玉即是曹雪芹的邏輯說:賈政還任過學差,員外郎的官職,遠不及學政之高貴清華,但遍查清代史料,從無曹頫任學差之事,哪裡談得上自傳呢?退一步講,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做到員外郎的有哪些?他們的次子又有哪些?在數位化異常發達的今天,只要稍稍搜索一下,立刻能得出上千個人選,難道都是《紅樓夢》作者嗎?尤為要緊的是:曹家的極盛時代,是在曹寅江寧織造之任上,而號稱曹頫之子的曹雪芹,根本趕不上曹家的富貴繁華,怎麼可能「備記風月繁華之盛」呢?

「自傳說」的最大弊端,在無助於《紅樓夢》的詮釋。胡適由此推定「《紅樓夢》的真價值正在這平淡無奇的自然主義」,固然很煞風景;「自傳說」的繼承者們,竭力強調家庭衰敗對曹雪芹的影響,甚至說成是《紅樓夢》內在驅力。但出身「包衣下賤」的曹家,因充當皇室耳目而「飫甘饜肥」,並無多少令人欽羨的光輝;曹家的得罪抄沒,更算不上真理和正義的失敗,不值得為之灑下同情淚。

潘重規認為紅樓是朱樓,《紅樓夢》就是《朱樓夢》,有沒有根據呢?有。第52回有真真國女子「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漢南春歷歷,焉得不關心」的詩。潘重規的研究方法,是將《紅樓夢》看作運用「隱語」抒寫亡國「隱痛」的「隱書」,它是民族血淚鑄成的。如寶玉說「除明明德無書」,表示明朝才是正統;賈寶玉代表傳國璽,林黛玉影射明朝,薛寶釵影射清室,林薛爭取寶玉,即是明清爭取政權,林薛的得失,即是明清的興亡;賈府指斥偽朝,賈政指斥偽政。結論是:《紅樓夢》的原作者不是曹雪芹,全書不是曹雪芹的自敘傳,後40回也不是高鶚續作。

評胡適對潘重規的反駁

潘重規的意見遭到胡適的強烈反駁,以為「還是索隱式的看法」,「還是猜笨謎的方法」。他的反駁對不對呢?

第一條,「還是索隱式的看法」。索隱,是傳統文化的正宗,司馬貞有《史記索隱》,與裴駰《史記集解》、張守節《史記正義》合稱「三家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紅樓夢》明確宣示「真事隱去」,將隱去的事相「鉤索」出來,不是很對頭嗎?考證派也好,索隱派也好,探研的都是小說「本事」,即素材來源。作家、版本、本事,是小說考證的三大支。由本事考證的歧義,方派生出作家考證與版本考證的歧義。蔡元培早就指出,《紅樓夢》是「清康熙朝政治小說」,「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於漢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光緒18年(1892),25歲的蔡元培中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他的感受應是有跡可循的。

大家都知道《桃花扇》戲裡有忠臣,有良將,也有奸臣,也有壞蛋。他們都在忙什麼呢?阮大鋮想投靠復社君子,侯方域等卻拒之門外,把他弄得很狼狽。「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史可法也好,左良玉也好,乃至馬士英也好,阮大鋮也好,都為滿清南下開闢了道路。不管主觀動機如何,不管道德品質如何,最終的結局就是這樣。試體會一下,以《桃花扇》人物的立場,這種懊悔會出自何人之口?阮大鋮的?還是侯方域的?我以為是後者。所以我讚賞潘重規的意見,《紅樓夢》是民族血淚鑄成的。

第二條,「還是猜笨謎的方法」。恰如胡適所指摘的,「舊紅學」確有穿鑿附會之弊,將形象與情節棄在一邊,因而走向了文學的反面。我贊同潘重規對作者政治態度的判斷,卻不贊同簡單地從字裡行間去「破譯」。

對「紅樓」的新解

回到正題上來,《紅樓夢》的「紅樓」是指什麼呢?請看,「紅樓夢」三字,出於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其《紅樓夢引子》曰:「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就點出了「紅樓」與「風月情」的內在聯繫。大觀園的少女,除了林、薛、史,餘者不是姊妹,就是丫鬟,寶玉和她們之間的感情,是不能稱作「風月情」的。還要注意一個史實:在書名改定的過程中,題為《金陵十二釵》的恰是曹雪芹本人。「十二釵」的典故,見《情史》卷七「情癡類」明末名士王百谷的一段話:「嘉靖間,海宇清謐,金陵最稱饒富,而平康亦極盛。諸姬著名者,前則劉、董、羅、葛、段、趙,後則何、蔣、王、楊、馬、褚,青樓所稱『十二釵』也。」從「金陵十二釵」或「青樓十二釵」,可知紅樓就是青樓,《紅樓夢》就是有關青樓的夢。

再請注意《紅樓夢》作者的申說:「知我之負罪固多,然閨閣中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其短,一併使其泯滅也。」試想,「我之負罪固多」與「閨閣中歷歷有人」是不同性質的事,為何說「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其短,一併使其泯滅也」?原因就在二者確有內在聯繫。作者之負罪恰在「錦衣紈褲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沉緬於狹邪之遊。作者若不綢繆北里平康,何能結識「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呢?如果出於「因我之不肖,自護其短」的考慮,將此事隱而不言,豈不使「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的「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併泯滅了麼?

那麼,青樓十二釵與「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民族之感,又有什麼關係呢?

台灣學者王成勉的書中提到,清人入南京時,明朝共有23個總兵、47個副將、86個參將遊擊,以及238,300多明軍投降,其中包括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侯方域等名士勝流。相形之下,與之交往的曲院諸姬,如馬湘蘭、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顧橫波、卞玉京、寇眉、陳圓圓等「秦淮八豔」,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氣節。《紅樓夢》充溢著作者強烈的自譴自責,和對「所有女子」的敬佩之情。作者鄭重回答了「書中所記何事何人」亦即小說的所取題材問題:《紅樓夢》寫的是「當日所有之女子」、「我半世親見親聞的這幾個女子」。作者的創作意緒發端,並不起於家庭敗落後對繁華舊夢的懷念,而起於「歷過夢幻」後對「所有女子」的追憶。如果寫的是家庭生活的經歷,以「當日所有之女子」稱呼自家姊妹親戚,顯然是不恰當、不適宜的;「一一細考較去」尤不像是對待朝夕相處親人的口吻。

那麼,為什麼在《紅樓夢》看不出青樓的痕跡呢?

第一是幻化。「賈寶玉神遊太虛境」,實脫胎於唐代張鷟的《遊仙窟》。這篇賦體小說,自敘奉使河源,日晚途遙,行至一所香風觸地、光彩遍天的神仙窟。主人崔十娘,先以詩書相酬,調笑戲謔,又相邀登堂,親彈琵琶,備極綢繆,止宿而別。正如侯忠義所說:「把妓院虛構成『神仙窟』,那統統不過是『假語村言』。」《遊仙窟》與太虛幻境,二者皆以「幻」的面目,所不同者,太虛幻境為《紅樓夢》故事的隱括耳。

第二是淨化。《紅樓夢》將秦淮舊院的所有痕跡統統抹掉,虛構了一個「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賈府者,「假府」也。寧國公賈演,長子賈代化,長孫賈敷,隱含「演化」、「敷演」(衍)、「敷化」之意。大觀園只是秦淮舊院的變形,無非多了一堵牆而已。瀟湘館、蘅蕪院、秋爽齋、綴錦樓、蓼風軒、稻香村所構成的女兒王國,如眾星捧月擁著寶玉一人,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至描鸞刺鳳,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就是紅樓格局的寫照。賈府中的女兒皆按年齡排次,是從舊院「呼以女弟女兄為之行第」襲來的;男子卻各房另排,且多稱「二爺」,賈璉為「璉二爺」,他哥哥是誰?書中並未說明,可知亦是舊院習俗。

至於《紅樓夢》書中的民族主義,主要體現在情緒的宣洩,包括潘重規「破譯」的「隱語」,但最主要的卻是「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的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明清鼎革,時人稱作「天崩地坼」。《紅樓夢》作者補天無望,卻寫了勇補孔雀裘的晴雯,以寄託自己的情思。孔雀裘後襟上燒了一塊,能幹裁縫、繡匠都不認的,更不敢攬;唯獨晴雯看出是孔雀金線的,抱病將裡子拆開,用界線之法依本紋來回織補,又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絨毛來,好容易補完了,說了一聲:「補雖補了,到底不像,我也再不能了!」「噯喲」了一聲,就身不由主睡下了。這麼一位好女子,卻因「高標見嫉,閨闈恨比長沙;貞烈遭危,巾幗慘於雁塞」,作者怎能不掬一捧辛酸之淚?「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就讓我們慢慢地去解其中味罷。

(作者係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週三, 15 五月 2024

2016年,離立春尚有旬日之時,霸王寒流侵襲全台。陽曆1月24日凌晨坪林地區下了八小時的瑞雪,積雪達15-20公分。當地茶農滿面笑容迎接這場雪。雖然春茶產量稍降,但因雪能肥沃土壤,冷度可凍死病菌蟲害。反而讓春茶更加甘醇清香。當地八、九十歲的老人表示,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情景。但筆者在1901年2月6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報導發現,當年2月初的寒流,造成坪林尾的平地積雪6公分,地方以為珍奇。可見百餘年前坪林便有大雪紛飛的景象。本篇即以此為引子,給讀者介紹少為人知的坪林。

坪林於開拓前森林密布,四面環山,中為平坦林地。由於地形上林木由高山向平原傾斜,以傾斜尾端建莊,因此以「坪林尾」為名。坪林是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聚集的地方,據說大部分自今天的新北市三峽區移居至此,除了承繼安溪原鄉的製茶技術,其實來自原鄉的染布業也一度在此興盛過。至今,在坪林老街上,依然可尋找到當時染布用的碾石。

碾石是早期碾布的工具。明朝(1368-1644)宋應星《天工開物》稱它為「碾石」,又稱為「砑石」。碾布時,把上軸的布放置踏櫃,一人拉布,一人手握橫木、腳踏砑石來回碾動,使布匹平整光滑。而當時的藍染過程中,首先把要染色的白布,用薯榔和動物的骨膠一起煮,使布先染成淺咖啡色,以方便浸染,此一程序可稱為「打底」。薯榔的形狀就像大顆的地瓜,目前在坪林山區,還可看到此植物。當時製染料的主要植物是當地人稱「大菁」的菁樹,因幹葉形大,在一些南向有遮蔭的山地長得特別好,故名。又稱「山藍」。

在製造藍染的過程中,將菁樹倒入大坑中,任其自然發酵,當枝葉腐爛,汁液流出後,再丟入大木筒裡加水加以攪拌使其完全溶解,就可以用來染布了。然後將染色後的布,挑到北勢溪邊用溪水漂洗,把多餘的染料洗掉。因為染料由植物製成,所以並不污染水質。若要製成染料外銷,就要再加入石灰,染色素與石灰沉殿後,去除多餘的水分,剩下的糊狀物就是「菁靛(殿)泥」。浸水後的枝葉投向田園供肥料,其根株可做為燃料。染料外銷的地點多在中國大陸沿海福州、蘇州、上海、天津所製綢緞及其他的染料供應。

菁樹在中國大陸很早就有栽培。如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西元前313年-前238年)《勸學篇》中的「青(菁),出於藍,而青於藍」便是二千多年前荀子在目賭藍染過程中不可思議的變化,所發出的謂嘆!因此植物耕作容易,製法簡單,需求廣大,為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最早的文獻記載,起於同治10年(1871)《淡水廳志》:「菁澱有園菁、山菁兩種,淡北內山種之,常運漳泉南北發售」。淡北指的大約是現今的新北市。日據初期隸屬深坑廳的坪林,大菁栽培的情況,據1907年12月13日《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深坑廳下之產茶地,從前概係大菁栽培之地。係我寬永(1624-1643)年間,始為試植,後漸次發達。自文山堡(轄域即今新北市新店、深坑、石碇、坪林、烏來、台北市文山區)一帶傳播於山腳各地方。至嘉永萬延(1803-1815)左右,台北之北郊清國人,組織資本會社,以四五十萬圓之資金,貸與農民。一年之製藍額,達一千四五百萬斤之多。因不加肥料,逐年產額減少。後為製茶侵入,故其產額漸減,僅充一地方之需用而已。又近年某內地人(日本人),於大湖桶庄,給請官地,栽培大菁。及著手製藍,於(明治)30年(1897)中,產生七千餘斤之藍。邇來雖有計畫擴張事業。因有事故,遂為中止。」

以上文獻所指的「大湖桶庄」,位居坪林鄉北勢溪東面山中。因菁靛製造多為河邊及池塘之旁,且為竹林半蔭處,以取炎夏汲水及納涼之便。故只需要露天的場所即可。又坪林不像三峽可利用淡水河之便,運進布匹染色,外銷染料。只能利用台北至宜蘭的淡蘭古道運輸。因大湖桶庄到宜蘭、台北、坪林尾等處都相當方便,所以有大湖桶庄比坪林尾庄還要熱鬧的說法。是當時來往商旅中午打尖(吃飯)的地方。也因此處為一置高點,房屋上的槍眼等防衛設施也很完備。

馬偕牧師等人曾於1875年4月26日從三重埔(今台北市南港)出發,經深坑、石碇抵達粗坑(今坪林大粗坑一帶),並在此過夜。第二天一早出發,經湖桶(O-Thang),在天黑時至頭城,最後在宜蘭頭城雇河船,半夜時抵達三結仔街(今宜蘭市)。1904年日本人至實地繪製的《台灣堡圖》,尚有大湖桶庄此地名的出現。不久,大湖桶庄竟成了一片荒煙蔓草。附近村落流傳至今的鄉野傳聞,指稱此地曾遭日軍整個滅村。但是,此事件並不見於日方史料的記載,不過,可從以上文獻所指原本於1897年繁盛的大湖桶庄製藍產業卻因某事故而中止來看,當時的慘案極可能發生於1904-1907年之間。按,曾於1896年1月,結合台北、宜蘭抗日義士襲擊台北的當地土豪鄭文流,家中從事茶及青(菁)靛製造,家產兩、三萬。隨後潛伏在坪林山區,神出鬼沒,繼續與裝備優越的日本軍警周旋到底。1898年鄭文流等於現今茶業博物館所在的水聳淒坑接受日人招撫,隨後又從事舊業。1904-1905年當時的日本正為和俄羅斯的戰爭搞得焦頭爛額,如在此時機台灣又發生亂事,日方是有可能以「滅村」的激烈手段來去除這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1998年,一位署名「東山老人小嬰兒」的汐止人士在大湖桶遺址立下「湖桶義民碑」,當時商旅來往的古道,於光復初期尚有鄉民來往。現今除了湖桶古道在鄉公所規劃下成為一條踏青的道路。其他往台北、宜蘭的古道已極少人在走。反觀現今來往於台北、宜蘭只需不到一小時的北宜高速公路,時常車水馬龍。當初在坪林境內所開闢的雪山隧道已打斷萬年水脈,不僅讓翡翠水庫集水區的水源變少,也讓坪林當地的山泉水變少。至今,以水流聲音大聲而命名的水聳淒坑在當地已成絕響。筆者希望此文讓現代人知道飲水思源的可貴。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週三, 15 五月 2024

中華大地是個多民族相處、共生、共發展之地,從遠古的年代開始就是這樣的。過去人們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但是,這些年來的考古發掘,似乎表明中華的古文明固然定型在周朝,但它的起源,實則聚匯了幾個更為早期文明的精華。即便是一些長期「侵擾」中原地區的遊牧少數民族,在歷史的進程中,也起到了和中原文明既相互融合,又互增添生機的作用。這個多民族融合的過程,貫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直到今天還在持續不斷。這當中,漢、藏民族的歷史關係尤為久遠。

大家熟悉的唐文成公主進藏的史實,已經成為經典的歷史記憶。青海湖畔的日月山是當年文成公主進藏的所經之地,現在每年吸引著眾多的遊客。而作為這方面歷史遺存的見證,體現漢藏關係有名的文化景點也不少,舉如拉薩的大昭寺、青海的塔爾寺、雲南迪慶(現名香格里拉)的松贊林寺,以及承德外八廟的普陀宗乘之廟等。然而,具有同樣歷史文化意義,位於青海西寧郊區的瞿曇寺卻少為人知。

歷史悠久、建築宏偉

瞿曇寺是一個很獨特的藏傳佛教寺院。該寺院俗稱「小故宮」,與北京的故宮相仿,但卻早於北京的故宮。由於該寺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因此,知道的人少,去過的人,就更少了。按瞿曇寺始建於洪武25年(1392),至宣德2年(1427)落成,總共修建了35年。

它的建築年代早於故宮,歷經6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從建築形式講,瞿曇寺是北京故宮的翻版(準確地說,應為北京故宮是它的翻版,但故宮的太和殿曾經毀於大火,又復建過),且為木質結構,可謂建築宏偉,讓人歎為觀止。幾年前,大修故宮前,北京還派了專家來到瞿曇寺,仔細觀摩,考察一番它的結構,以為參考。此外,尤令人感興趣的是它的歷史,實則反映了600年前中原王朝和青海地區少數民族間的親密關係。

話說元朝末年,隨著元朝的滅亡,青海邊疆地區異常混亂。當時青海的三羅喇嘛眼看局勢最終還是要定於朱元璋,他不忍生靈塗炭,便憑藉其聲望,招撫藏族部眾歸順明朝,使得青海地區結束動亂。有鑒於三羅喇嘛的功勞,朱元璋順應了他的請求,建寺賜名,於是有了瞿曇寺。

體現政教合一紐帶

瞿曇為梵文譯音,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稱。明太祖將該寺命為瞿曇寺,可見其重視的程度。以後,明朝歷代皇帝,包括永樂、洪熙、宣德,都對該寺扶持有加,擴建寺院,頒敕諭,賜田地,施佛器。可見瞿曇寺不是一般的,而是和中原皇室關係緊密的寺院。因此,它雖為藏傳佛教,但整個建築卻是漢傳的風格。總之,瞿曇寺起到了明朝中央政權聯繫青海藏區,體現了政教合一的紐帶作用。

瞿曇寺殿居中院正中,其上懸有朱元璋所賜的「瞿曇寺」匾。隆國殿則是瞿曇寺最大的主殿,建築宏偉,類比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瞿曇寺的壁畫也是一絕,描述釋迦牟尼從降生到圓寂的生平經歷,這些明代壁畫,至今仍鮮麗奪目,是國內絕無僅有的藏傳佛教繪畫瑰寶。

雖然瞿曇寺在清朝中葉以後逐漸衰落。但它是清朝在承德建外八廟的早期樣板。清朝以少數民族興,它更知道如何統治多民族的廣袤中華大地。外八廟就是清朝初期,為了聯結、籠絡蒙藏的王公統治者而修建的寺院。「派十萬兵不如修一座廟」,是明、清兩代的治國方略。我們從歷史的政治角度看,便明白這些寺廟─不論大昭寺、塔爾寺、松贊林寺、普陀宗乘之廟還是瞿曇寺,都體現了中原王朝對於邊疆地區的統治意義,也對邊疆的長治久安起著支撐的作用。

瞿曇寺雖是全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它地處西寧郊外的樂都地區,交通不便,訪客也少。近年,有關部門正在擴修公路,以方便遊客。相信這個在西北地方,不論從宗教的角度,歷史的角度,還是藝術的角度言,均負盛名的寺院,一定能迎來眾多的八方遊客。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週三, 15 五月 2024

二、如何看中華民國憲法?

在大陸方面看來,儘管中華民國憲法的正當性備受質疑,但其具有反獨價值。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台灣當局不承認大陸為一個國家,無法適用與其他國家保持關係的法律架構。1這樣有助於維護「兩岸一中」架構,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該憲法雖會強化台灣主體性意識,但大體上還是維持著「兩岸一中」的架構。具體說來,原因有三:

一是中華民國憲法經過七次增修後,雖然其「一中憲法」的性質已經鬆動,但其關於領土範圍的規定證明其仍是一部「一中憲法」,是維持兩岸同屬一中的重要連結。這也是大陸強烈反對民進黨妄圖修改或重新制定憲法的主要原因。

二是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發揮著重要的規範作用。台灣當局對它進行了七次增修,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也針對它在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了600多次司法解釋,這說明它在台灣的重要性。

三是中華民國憲法在目前兩岸互動中發揮著某些「正向」作用。目前國共交流的政治基礎是「九二共識」,而國民黨之所以承認「九二共識」則是因為其堅持中華民國憲法,因此,中華民國憲法為兩岸互動提供了「憲法一中」的基礎。

第二,該憲法是目前大陸在島內反對台獨、維護統一的重要憑藉。具體說來,原因有三:

一是在目前大陸的管轄權在事實上尚未及於台灣的情況下,大陸方面若想遏制台獨就必須依靠台灣的政治力量,而中華民國憲法則是他們重要的法理武器。

二是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領土主權範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領土主權範圍是重疊的,這種對於「一個中國」的認定是台獨的重大障礙。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時期曾先後提出「兩國論」、「一邊一國論」,但僅限於領導人的政治表態,並未上升至法律層面。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國的主權仍然是完整的,雖然期間也經歷了政黨輪替,但這一憲法事實並未改變。2

三是中華民國憲法規定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儘管國號是中華民國,但卻不折不扣地維護了「一個中國」。該文件也是大陸方面在法理上宣稱兩岸同屬「一中」的重要依據,默許這個「一中框架」法律文件以及法律體系的存在及運行,對於維持兩岸和平、維護「法理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該憲法蘊含著「未來統一」的價值。首先,中華民國憲法是一部統一憲法,其增修條文的前提是「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應利用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精神和主張「中國」、「一個中國」和「終極統一」等積極元素來維護和實現未來統一。

其次,這部憲法雖有「在統一之前」的表述,但也承認該憲法僅在台灣地區運作,且兩岸暫時處於分治狀態。只有承認兩岸暫時分裂分治,才有兩岸將來走向統一的問題,這正是兩岸統一的法理依據。

誠然,中華民國憲法在特定時期具有某些正向價值和意義,但不能無限放大這種價值和意義。隨著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其負向作用會逐步顯現並呈擴大態勢,到了一定階段其必會成為實現統一的重要障礙。總之,中華民國憲法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必須按照政治問題的標準(即是否有助於維護和實現國家統一)來對其進行評判。

三、未來的處理思路

解決兩岸在中華民國憲法問題上的分歧,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筆者認為,未來對中華民國憲法的處置可分為以下兩個階段來進行:

(一)統一前的處理方案

在兩岸統一之前大陸方面不會承認中華民國憲法。當然,大陸也不會完全否認中華民國憲法,因為畢竟其有助於維護「一個中國」框架,是兩岸展開政治談判的重要基礎之一。因此,鑒於中華民國憲法的階段性價值,大陸對其既未承認,也未否認,而是採取了沉默的態度。但是,保持沉默並不等於默示承認,更不等於明示承認。

從法理上說,承認有明示承認和默示承認、法律承認和事實承認之分。就中華民國憲法而言,大陸方面不會做出明示或法律承認,但是否可以對中華民國憲法做出默示承認或事實承認?很多人認為,大陸可以抱此態度。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主要與對承認及其法律後果不甚瞭解有關。雖然默示承認和事實承認的承認程度不及明示承認和法律承認,但均是承認的類型,均是法律行為,其體現出來的意思是「接受」對方的論述,只不過是接受程度相對較低而已。既然是法律行為,就會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

然而,沉默並非意味著默示承認或事實承認,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必然聯繫。因為沉默僅僅是一種態度,而不是法律行為,所以其不會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大陸對中華民國憲法保持沉默,所體現出來的意思僅僅是「認知」或「體諒」,並不表明大陸承認或接受中華民國憲法,因而無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同時,大陸的沉默亦表明,大陸雖然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但尚未達到直接反駁或正面否定台灣方面關於中華民國憲法論述的程度,暫且可以忍受。3

(二)統一階段的處理方案

按照大陸官方的原先表述,統一後將由全國人大制定類似香港基本法和澳門基本法的「台灣基本法」作為台灣地區的「憲制性法律」。對此,台灣方面堅決反對,明確拒絕大陸方面提出的「一國兩制」模式,認為這是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統一模式,不能接受將中華民國憲法改為台灣基本法。那麼,大陸方面該如何應對?

儘管未來如何處理中華民國憲法是統一後制度安排的組成部分,但不能忽視大陸關於統一後制度安排的設計給台灣民眾對兩岸統一意願造成的影響。各種民調結果顯示,在統一後的制度設計中,如果不能妥善安排和處理中華民國憲法,事實上會直接影響到未來台灣民眾對兩岸統一的意願。一個讓台灣民眾可接受的處理方案,可以對兩岸統一形成召喚力,為兩岸統一注入正能量。基於這樣的考慮,筆者在此進行理論上的設想。

未來處理中華民國憲法的方案,必須與未來統一方式選擇相掛鈎。從統一雙方的關係來看,未來統一方式無非有三種情形:一是大陸統一台灣,二是台灣統一大陸,三是大陸和台灣共同走向統一,共締新國家。

在這三種統一模式中,第二種統一模式涉及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處理方案,而不涉及中華民國憲法的處理方案,並且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故是一個假命題。第三種統一模式是兩部憲法共同走向終結,重新共同制定新的國家憲法,也涉及不到對中華民國憲法的處理問題。可見,上述三種統一方式中,只有第一種方式才涉及如何處理中華民國憲法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在理論上應有三種具體的處理方案:一是取消,二是保留,三是改造後保留。

目前要回答將來會採取何種處理方案,主觀臆測的成分確實多了一些。因為將來採取何種處理方案,要取決於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情勢、力量對比等多重因素,需要經過兩岸的談判與協商,所以目前難以預測未來會採取何種方案。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做一些理論上的假設和推演,分析每個方案的實施條件和利弊,以深化對選擇方案及其實施的認識。基於此目的,特做如下分析:

方案一:取消。

該方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其一,倘若不取消中華民國憲法,很容易導致台灣民眾對中華民國的依歸和懷戀。從歷史上看,政治符號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為減少未來治理台灣的成本,可以考慮直接取消。

其二,台獨勢力觸碰大陸動用武力的底線,大陸在通過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後,直接取消的可能性較大。

方案二:保留。

因為中華民國憲法載有「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以及其領土範圍包括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等內容,此類內容在未來統一時必須予以取消或更改。倘若對中華民國憲法原封不動地予以保留,兩岸統一就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反過來說,既然是統一,也當然不可能原封不動地保留原來的制度和法律。所以,未來採取這一方案的可能性較小。

方案三:改造後保留。

在兩岸統一之前,大陸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的合法性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但在兩岸統一之後,在「一個中國」框架下,能否允許台灣人民繼續沿用中華民國憲法這一政治符號呢?按照傳統的憲法學和政治學原理,答案應當是拒絕沿用。但如此一來,可能會使一部分台灣人民因長期以來對中華民國憲法的習慣或感情而對大陸懷有不滿,從而不利於增進對中國的國家認同。所以,在兩岸統一之後,為了照顧台灣人民的感情和習慣,大陸方面是否可以允許台灣方面繼續保留憲法稱謂,也並非不可以商量。

在上述三種方案中,方案一和方案二在技術上比較直接、簡單,筆者在此不展開分析。鑒於方案三「改造後保留」比較複雜且備受各方關注,所以筆者特就其做如下分析:

第一,改造後保留的可能性分析。兩岸統一後是否允許中華民國憲法經改造後予以保留,取決於諸多複雜的因素,譬如兩岸政治互信的程度、兩岸統一的方式和模式、台灣民眾的意願等等。假如屆時大陸允許採用這一方案,那麼想必主要是出於以下幾點考量:

其一,台灣民眾對中華民國憲法抱有深厚感情,保留中華民國憲法可以較好地順應台灣民眾的這一心理,以弱化他們對中央政府的不認同心理。

其二,台灣民眾已養成自覺的憲政意識,對憲法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服從意識,改造後保留對於今後台灣的治理和社會穩定不無裨益。

其三,改造後保留中華民國憲法對於維護台灣法律秩序穩定有一定意義。從立法角度說,它是台灣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礎和依據,具有母法的性質,考慮到它在台灣地區長期發揮著根本法的作用,經過適當修改,可以允許附條件地保留。

其四,由於區域性憲法(如聯邦制下的州憲法、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省憲」)並非是主權國家的標誌性元素,因此中華民國憲法經改造後保留不會必然影響國家主權完整。未來兩岸統一之後,憲法也不再具有泛政治化色彩,保留憲法稱謂並非是一個不可以討論的問題。4屆時,即便保留「國」和「憲法」等字樣,這也僅僅是中國內部一個特殊地方行政區域的政治符號,代表著大陸為照顧台灣人民的歷史情感和習慣表達而做出的妥協和讓步。

當然,倘若在兩岸統一後實行「改造後保留」這一方案,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譬如,確立了兩岸統一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島內人士不再從事台獨活動,不再利用憲法來論證台灣的主權地位等等。另外,憲法的名稱必須要改造,不能直接稱為中華民國憲法。那麼,其具體名稱叫什麼?雙方可以協商和討論。

第二,區域性憲法的涵義。基於聯邦制國家的州憲法和中國歷史上「省憲」的經驗,筆者主張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可以在兩岸統一後將「台灣特別自治區憲法」界定為區域性憲法。為了更好地理解區域性憲法的涵義,需要注意以下區分:

其一,區域性憲法與「台灣基本法」的差別。從性質和效力範圍上看,「台灣基本法」是全國性基本法律,而區域性憲法是台灣地區的「小憲法」。從制定主體來看,「台灣基本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而區域性憲法由台灣民意機關制定。這裡的「區域性憲法」帶有聯邦制國家裡的「州憲」性質,承認其為「區域性憲法」,並不意味著承認其為主權國家。所以,無論是從法的性質、效力抑或制定機關來看,區域性憲法都不同於「基本法」。

其二,區域性憲法與中華民國憲法的區別。兩者在法理上的管轄範圍不同,前者在法理上的管轄範圍是台澎金馬地區,後者在法理上的管轄範圍除了台澎金馬地區,還包括大陸地區和外蒙古(當然,實際管轄範圍僅及台澎金馬)。兩者的性質也不相同,前者是一部區域性憲法(類似於聯邦制下成員單位的憲法),不再與主權國家意義上的中華民國相掛鈎,僅僅是延續歷史稱謂而已;後者是一部全國性憲法,是用以論證中華民國仍然存在及其合法性的工具。

綜上所述,對於中華民國憲法的處置方案,可以分階段實施。在目前階段,它是台灣當局用來論證中華民國存在的政治符號,是為其「兩府」、「兩國」說帖服務的,其時下所謂憲法與其所謂國家定位緊密聯繫在一起,所以,出於維護「一個中國」的政治立場,大陸不會承認所謂的中華民國憲法。待將來兩岸統一後,可以考慮將「區域性憲法」作為處理方案的選項之一。

(作者係本刊主筆、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註釋:

1.蕭元愷著:《台灣問題:政治解決策論》,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82頁。

2. 蕭元愷著:《台灣問題:政治解決策論》,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29頁。

3. 由於以上這兩類行為帶有表面上的相似性,所以很多人將他們混淆起來,導致許多誤解或錯誤。我們進行了這樣的區分之後,對於認清大陸對中華民國憲法的態度,具有積極意義。

4.與筆者主張的「一國兩制」台灣模式新構想相銜接,未來可以在某些前提下來商討保留憲法稱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