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去年9月應邀訪問海參崴,在俄國東方火箭發射中心與普丁總統會談,並參觀了遠東戰略空軍各型戰機和導彈太平洋艦隊基地。俄朝加強軍事合作,普丁也已接受金正恩之邀要去北韓訪問,對中國及東北亞的情勢都具直接影響,引起國際關注。
金正恩海參崴之行的意義
2023年9月13日,金正恩搭乘專車抵達俄國遠東濱海邊區的海參崴,與普丁就兩國軍事合作、俄烏戰爭等問題進行會談。金正恩表示加強朝俄關係是北韓外交的一貫立場,未來雙方在對抗西方軍事挑釁上將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在參觀俄國東方太空火箭發射場,聽取火箭技術的簡報時,普丁被詢及是否能協助北韓發展衞星時,普丁答:這就是我們來到東方太空發射場的原因。16日,金正恩在俄國防長邵亦古的陪同下,參觀了俄空軍戰機、極音速導彈,並登上俄太平洋艦隊戰艦。俄外交部發言人貝斯科夫表示:雙方將在可能的領域發展關係。
在烏克蘭戰事吃緊之際,俄羅斯急需得到北韓的炮彈和導彈支援,而北韓則希望取得俄羅斯衞星及核潛艦等先進科技,此外,金正恩也有意向俄方尋求糧食援助。去年7月,邵亦古訪問北韓,出席韓戰停戰70周年活動,雙方除討論擴大軍事合作外,金正恩亦邀請普丁訪問北韓,邵亦古則順勢先邀請金正恩來俄訪問。
西方報導指出,俄朝正進行軍武談判,俄羅斯希望獲得更多武器彈藥補充,以加強在烏克蘭的作戰行動。今年1月10日,美國及其盟邦共同譴責俄羅斯使用北韓的短程導彈攻擊烏克蘭,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
俄羅斯的朝鮮半島政策
俄羅斯為維持在東北亞的大國地位,確保其遠東安全和經濟發展,普丁2000年11月8日頒布了「新東方政策的前景」指出,俄羅斯在東北亞的兩大任務,一是平等地參與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二是避免被擠出本地區的安全體系。俄羅斯因此主張以「六方會談」取代「四方會談」,以確保在朝鮮問題上朝有利於莫斯科的方向發展。
普丁也曾指責過北韓的核武「挑釁」,但反對制裁平壤,主張朝核問題應透過政治對話解決,因此莫斯科堅持向平壤提供能源,並核准北韓貨輪定期往返元山港與海參崴之間。
今年1月16日,北韓外務相崔善姬應邀訪問莫斯科,並與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就兩國關係和半島情勢交換意見,普丁稍後亦與其晤面,崔善姬當即代表金正恩正式邀請普丁訪問北韓。俄總統大選將於3月17日舉行,預料普丁會在選後前往平壤,倘訪問成行,這是他相隔24年後再度訪問北韓。據悉,俄方感謝北韓在此次「特別軍事行動」中全力支持莫斯科,被解讀為北韓提供了俄國攻擊烏克蘭的砲彈和導彈。西方媒體日前也報導,北韓向俄羅斯提供了砲彈和導彈,以換取衞星科技和糧食。
為應付北韓的威脅,美國將繼續與南韓合作並「延伸威懾」。1月18日,美日韓三國代表會談,共同評估了俄朝關係的動向,並探討共同阻止俄朝軍事合作的可行方案。去年9月,南韓總統尹錫悅曾在印尼「東亞峰會」場邊與中國大陸總理李強會晤時,呼籲中國在遏制北韓核武及導彈威脅方面,應該發揮「負責任」的作用,並謂北韓不應成為中韓關係的「絆腳石」。
俄朝接近與中國利益
華府強調金正恩的訪俄行令北京憂慮,因為中國邊境情勢惡化,將影響北京與美國及其東亞盟友的關係。西方媒體更挑撥稱,金正恩三年來第一次外國行,選擇前往俄羅斯而非中國,這令北京不快。「路透社」去年9月曾報導,北韓已完成一艘戰術核武潛艇,但俄羅斯對此毫不介意,其濱海邊區總督柯熱緬科還送給金正恩當地生產的防彈衣和無人機。
《紐約時報》表示,習近平一再向俄朝釋出善意,稱中俄關係「沒有上限」,對北韓的支持「不可動搖」,但俄朝領袖「拜把結盟」對中國並非好事,因為俄朝緊密合作,不僅會減少他們對中國的依賴,進而影響中國在結束俄烏衝突及減少北韓核武的倡議。西方觀察家認為,在中、俄、朝三角關係中,中國雖扮演主導角色,但俄朝都想爭取更大的主導權,因此俄羅斯若取得北韓的砲彈,並給北韓核武和衞星等高科技,就可能影響中國與俄朝的合作,西方國家更會對北京施壓,希望它去影響莫斯科和平壤的立場。
西方觀察家認為,北京支持所謂的「流氓國家」並不符合其國家利益。但俄科學院東方研究所朝鮮蒙古研究中心主任瓦倫佐夫認為,為共同面對美國及其盟邦的壓力,中俄朝的合作必將更為緊密。此外,瓦倫佐夫並不同意俄朝合作違反中國利益的說法,他認為平壤與北京關係良好,因為三國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金正恩訪俄之事可能已事先知會北京。
結語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不僅與中國、伊朗擴大往來,與北韓的關係亦更為緊密。最近金正恩宣布放棄與南韓統一,並將南韓列為首要敵人,頻頻試射洲際導彈,應與俄朝加強軍事合作,得到莫斯科的支持有關。
中、俄在朝鮮半島的戰略利益雖不盡相同,但均堅決抗拒美日韓的擴張,特別是尹錫悅上台後的南韓當局。儘管西方媒體報導,金正恩三年來的首次出訪選擇了俄羅斯而非中國,引起北京不快,而且俄朝軍事合作恐將影響中國對俄烏衝突的和解政策等,但從去年12月18日王毅外長接見了北韓副外相朴明浩,今年1月26日北韓外務相崔善姬與到訪的中國副外長孫衞東親切晤談顯示,金正恩在中俄之間有一套平衡的外交手法。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國際普遍預期歐洲在援助烏克蘭方面會猶豫不決,因為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時,歐洲僅採取了微弱的制裁,沒料到歐洲這次的表現會優於預期。
二次大戰後的幾十年來,歐洲一直依賴美國指導北約政策,提供核威懾,並協助歐洲各國在發生爭議時形成共識。冷戰結束後,歐洲繼續依靠美國的安全保護傘。但是,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洲各國成立了統一戰線,收容了數百萬難民,痛苦地與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脫鉤,採取經濟制裁並限制俄羅斯的出口,培訓烏克蘭士兵,邀請烏克蘭加入歐盟。歐洲各國對基輔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共達580億歐元,是美國的兩倍。
歐洲人擔心川普再度當選
但是,歐洲領導人擔心如果2024年11月川普勝選,美國可能不會那麼友善。果不其然,川普2月10日晚在南卡羅萊納州造勢時表示,他在總統任內,就曾警告北約(NATO)盟國,若未足額投入軍費,在遭到俄羅斯攻擊時,他將不會給予保護。他甚至說,他將鼓勵俄羅斯對欠錢的國家「為所欲為」。有些人認為,這只是川普慣用的選舉語言,其他民眾可能覺得美國長期被盟友占便宜,高興看到川普給點顏色,但川普的話透露出,如果他再次執政,國際秩序恐將大幅改變,後果難以預料。
2月14日,《紐約時報》白宮首席記者貝克(Peter Baker)發表〈重敵輕友,川普威脅要顛覆國際秩序〉(Favoring Foes Over Friends, Trump Threatens to Upend International Order)文章分析,從來沒有美國總統如此煽動敵國去侵犯美國的盟友;川普若再次執政,美國從二戰以來對各地盟友,從歐洲到亞洲、拉丁美洲、中東的安全保護傘便將終止。光是「美國再也靠不住」這個暗示,就足以對盟國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導致盟友向其他強權靠近,如此一來,將使普丁和習近平更加大膽。歐巴馬總統任內擔任美國駐北約大使、布希總統的高級顧問魯特(Douglas Lute)退將說,如果讓盟邦開始懷疑美國的共同防禦承諾,將讓美國失去與中、俄較勁的優勢。
2月11日,川普在社群網站發文指出,美國不應再為其他國家提供軍援,除非是貸款形式,不是免費贈送。他補充說道,「我們永遠不應該再捐錢,如果沒有回報的希望,或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由於與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不睦,川普在總統任內末期試圖將美軍撤出德國,拜登及時上任,取消了該決定。因此,梅克爾說: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爭取我們的未來。
杜克大學教授、克林頓前總統的國家安全助理費維爾(Peter Feaver)說,川普可能會削減美國的歐洲駐軍,規模縮小到無法發揮防禦功能,這會讓普丁認為他可以恣意妄為;如果與美國有堅強歷史聯繫的歐洲夥伴,都無法依靠美國在必要時給予援助,那麼與華盛頓有共同安全協議的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更不可能寄希望美國會在其危難時給予援助。
美國盟友受夠了「川普主義」
共和黨初選,川普在愛荷華州和新罕布什爾州大幅勝出,他獲得共和黨的提名應無懸念;在全國民調方面他目前也小幅領先拜登,回任總統的概率很高,這讓全世界,尤其是歐洲對「川普主義」可能回歸感到不安和恐慌。
「川普主義」的核心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目的是「美國第一」,手段是「單邊主義和孤立主義」。川普在總統任內不斷「退群」,不僅對中國大陸進行貿易戰、科技戰,而且也將關稅壁壘引向盟友。更令人反感的是,他要求大西洋盟友和亞太盟友增加防務份額,以減少美國的軍費開支,否則將撤離美軍。美國的東西方盟友受夠了「川普主義」,因此不希望川普捲土重來。
五名歐洲人聯名發表文章
2024年2月2日,《外交事務》網站發表了由西班牙前外交部長拉亞(Arancha Gonzalez Laya)、北約前助理秘書長格蘭德(Camille Grand)、華沙安全論壇主席皮薩爾斯卡(Katarzyna Pisarska)、羅馬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托西(Nathalie Tocci),以及德國外交關係理事會會長沃爾夫(Guntram Wolff)等5人聯名撰寫的〈不受川普影響的歐洲:歐洲大陸如何為被美國拋棄做好準備〉(Trump-Proofing Europe: How the Continent Can Prepare for American Abandonment)文章指出,如果川普再度當選,他會與普丁談判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將要求歐洲償還美國在烏克蘭消耗的彈藥,將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將對所有的進口貨品徵收10%的關稅,以擾亂全球的經濟。
他們認為,川普是第一個不把歐洲當成自家人的美國總統,他在採取重大外交舉措前從未與歐洲領導人協商,甚至沒有通知他們,例如簽署2020年《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或從敘利亞撤軍。川普不僅放棄了與歐盟達成協定的計畫,還針對歐洲出口商制定了保護主義措施。在某些方面,川普在位時刺激了歐盟走向更大的自力更生。文章還指出,歐洲領導人認識到歐洲必須堅持主權並更加自主,說白了,就是要有能力對世界事務負責,他們必須挺身以維持多邊體系,例如歐盟增加對世界衛生組織的資助。
川普威脅要對歐洲進行經濟制裁,促使歐洲領導人進一步整合其銀行和金融系統,並且與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夥伴簽署貿易協定,從而加強了歐元的地位。在安全方面,川普攻擊歐洲的國防費用太低,占盡美國的便宜,並且威脅要退出北約,這促使歐盟制定了法律和財政獎勵辦法,使各國增加國防開支,建立了「歐洲和平基金」,對其他國家提供軍事援助,自2022年以來,歐盟就是利用該機制提供烏克蘭軍事援助。
作者們認為,歐盟無法迅速獲得北約75年來發展的規劃和指揮大規模防禦行動,但可通過部署人力和投資資源,實現北約指揮結構歐洲化,以彌補美國退出北約的空缺。即使北約失去一些支持,一個更歐洲化的北約或許能充分補償美國承諾的減少。如果美國軟化向歐洲提供核威懾的承諾,法國和英國就必須重新考慮其提供核威懾的承諾。所有歐洲人也必須討論如何能有效防止核升級的政策。
2月11日,美聯社記者勞莉斯(Jill Lawless)撰寫了《盟友害怕美國越來越不可靠,日益擔心川普可能回任》(Allies Fear the US Is Becoming Less Reliable, with Growing Concern Over A Possible Trump Return)文章指出,美國的很多歐洲北約盟友擔心,無論有沒有川普,美國都會變得越來越不可靠,一些國家已開始談論成員國必須增加軍費開支,並計畫建立一個沒有美國的聯盟。作者特別突出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警告說:「我們必須認識到,歐盟不能是經濟和文明的巨人,但卻是國防方面的侏儒,因為世界已經變了」,她也引述了倫敦大學美國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紀夫特(Thomas Gift)的話:「無論誰贏得總統競選,地球都將走上多極化,美國已經不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超級大國。」
歐洲領袖都強調要自主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警告稱,川普有可能危及美國部隊及其盟友。川普特別反對《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規定:「一旦確認其任一成員受到攻擊,則視為針對全體成員之攻擊,其他成員需做出即時反應」。川普說俄羅斯若攻擊立陶宛,根據規定,北約就必須與俄羅斯打仗,這是瘋狂的。史托騰柏格說:「任何關於盟友不互相保衛的建議,都會損害我們的安全,包括美國的安全,並使美國和歐洲士兵面臨更大的風險。」
去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立法,禁止總統在未獲參議院三分之二批准的情況下,單方面退出北約,但這絲毫不能平息那些對川普回任總統的緊張情緒,因為川普可以在不正式退出北約的情況下,採取一系列破壞北約安全的行動。他可能採取的行動包括,指示美國外交官不參與該組織的會議,或出席會議時保持沉默,或投反對票來挫敗北約的工作。所有這些手段都可能使該組織陷入僵局。美國還可能拒絕參加防務規劃會議,或北約軍事演習,或拒絕與北約成員國分享情報。同樣令人擔憂的是,美國將如何回應《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的請求;該條款被視為對侵略的最有力威懾,而普丁深知此點。
2月11日,歐洲理事會主席蜜雪兒(Charles Michel)通過社交媒體平台X表示:「跨大西洋聯盟75年來一直支撐著美國人、加拿大人和歐洲人的安全與繁榮。川普關於北約安全和第五條共同防禦的魯莽言論,只符合普丁的利益。它們不會給世界帶來更多的安全與和平,反而再次強調,歐盟急需進一步發展其戰略自主,並投資防務的必要性。」
法國總統馬克宏對川普可能重回白宮,表示接受美國選出的「任何人」,但同時強調歐洲戰略自主。他說:「美國和我們有著共同價值觀。但它是一個正在經歷危機的民主國家。也正出於此,我想要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能保護自己而無需仰仗別國的歐洲」、「法國和歐洲要加強自身建設,反對陣營對抗,拒絕對外依附。美國是歐洲的盟友,但歐洲不願依附它。」
法國籍歐盟議會議員盧瓦索(Nathalie Loiseau)強調,歐洲不應當輕視川普的言論,而是應當利用這些言論打造歐洲戰略自主。她主張,通過歐洲投資銀行發行國防債券,特許私人投資進入國防領域,但應明確首選歐洲製造的軍事設備。
法國雅克─德洛爾研究中心研究員塔迪(Thierry Tardy)認為,歐洲正面對1945年以來最嚴重的挑戰,歐洲應當制定政策,向形成歐洲安全與防務共同體邁進。它能保證跨大西洋關係即使削弱但仍不失為核心,同時又能走出一條歐洲人自我防衛的道路。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2月12日出席歐盟非正式外交部長會議前,告訴媒體稱,北約不能依賴美國總統的心情而運作,他還說不打算花時間評論美國總統選舉時出現的「任何愚蠢念頭」。負責強化歐盟軍火工業產能的歐盟市場執行委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表示,歐洲的安全不能靠每四年美國總統選舉時「拋硬幣」來做決定,歐盟領導人都明白歐洲需要增加軍事支出並提高產能。
德國基民盟籍資深議員勒特根(Norbert Rottgen)在接受德國《每日鏡報》採訪時稱:德國政府現在必須為川普重返白宮做準備,我們需要增加武器生產,以便烏克蘭沒有美國的幫助時,也能抵禦俄羅斯的攻擊。
比利時首相2月16日在歐洲議會演講中說,「如果2024年再次帶來美國第一,那麼歐洲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獨立」。在他看來,歐洲不應擔心這種可能性,而應擁抱它。
川普的言論引起了北約前線國家如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國家的關注。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強調,「歐盟無可替代,跨大西洋合作無可替代,北約無可替代」、「歐洲必須成為一個安全的大陸,這意味著歐盟、法國和波蘭必須成為強大的國家,準備好捍衛它們自己的邊界、自己的領土,捍衛和支持我們的盟友及來自歐盟以外的朋友。」
剛當選為芬蘭總統的史塔布(Alexander Stubb)告訴路透社說,歐洲照顧好自己的國防相當重要,他同意現任總統尼尼斯托(Saull Ninisto)所說的「我們需要一個更歐洲的北約」。
美國很可能自顧不暇
不少國家認為,川普若再度主政不啻是一場大地震,何況川普2月10日的狂言已讓歐洲各國膽戰心驚,他們擔憂不管最後由誰勝選,美國都會變得越來越不可靠。2月11日美聯社記者勞莉斯的文章指出,美國選民分裂,國會卡關,下一位總統很可能還沒有開始應對烏克蘭及中東這些熱點問題,就因國內的多重挑戰而搞得筋疲力盡。換言之,美國可能自顧不暇。馬克宏更直言不諱:「美國的第一要務是先照顧好自己!」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龍年方開始,中國大陸官媒發起正名運動,把龍年英文(year of dragon)改為(year of loong),這讓BBC中文網大大報導了一番,但讓龍年廣大中國人民惱火的是,足球明星梅西2月4日到了香港,卻全程未上場。
梅西2022年領軍阿根廷國足,在世足賽擊敗法國奪冠,風光至極。2023年7月,他正式從歐洲職業足壇轉戰北美,投效主場在美國佛州的邁阿密國際隊(Inter Miami)。
邁阿密國際隊成立於2018年,2020年加入美國足球大聯盟(MLS),去年7月與沙烏地阿拉伯在「搶人大戰」中勝出,成功網羅到梅西,使球隊曝光與知名度大增,聲勢也看漲。英國《金融時報》曾報導,對於即將在2026年與墨西哥、加拿大共同主辦世足賽的美國,邁阿密國際隊請到梅西效命,可謂鼓吹足球風潮的加分項。該隊的老闆包括英國足球金童貝克漢、佛州建築業大亨馬斯(Jorge Mas),金主還包括投資集團Ares Management,這使得球隊成了結合運動、娛樂、金融鐵三角的象徵。
邁阿密國際隊以成軍至今最豪華的陣容首度巡迴國際交流,主辦方事前以「梅西到香港踢球」大肆宣傳,也答應梅西和烏拉圭的蘇亞雷斯二人會上場45分鐘,卻在賽前最後一刻將梅西及蘇亞雷斯列為候補,全程坐在場邊,連釘鞋都沒換上,球迷當場高喊「我們要梅西」、喝倒彩並要求退款。
2月7日,球隊在日本與神戶勝利隊進行友誼賽時,梅西上場30分鐘,蘇亞雷斯上場45分鐘,更引發香港與中國大陸球迷怒火。杭州市開出第一槍,取消3月梅西所屬的阿根廷球隊到該地比賽。
2月9日,主辦方《尚流》雜誌亞洲版宣布會向購票觀眾退款五成,為此恐損失550萬美元。邁阿密國際隊同日也發表聲明,為梅西與蘇亞雷斯因傷臨時未上場,感到「抱歉」。
梅西未在香港上場,已被認為出自政治動機,是西方國家想羞辱北京當局。這當然主要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近年來千方百計地去阻擾中國崛起,更不時在台灣問題上捅一下,這使得大陸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容易被一些敏感事情燃成烽火。梅西事後雖一再解釋未上場原因,但他當眾狠狠踩了中國龍的尾巴,往後想與龍共舞肯定不容易,而球隊的老闆及代言的廠商更是躺著也中槍,這樣划得來嗎?
(作者係文字工作者)
在中美競爭的架構下,日本選擇站隊美國,使它在東亞對手多、朋友少,能揮灑的空間僅剩台、韓,然南北韓劍拔弩張,對日本利害難料,唯獨對台灣,日本不僅可引導台灣人「親日反中」,汲取高階晶片製程也如探囊取物。
在國際上八面玲瓏的日本,在東亞其實很孤單,唯一的盟國美國遠在太平洋的東岸,而西太平洋這邊,從北到南,除了可牢牢拿捏台灣外,可以說沒有一個真朋友。
日俄相互敵視、制裁鬧僵
日俄之間有領土糾葛,日本政府及媒體認定俄羅斯的南千島群島是日本的「北方四島」(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與齒舞群島)領土。2月7日,日相岸田在「北方領土之日」還自我壯膽說,現在日俄關係嚴峻,但仍要堅持先解決領土問題,才締結兩國和平條約的方針。殊不知,日俄早就鬧僵了。
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東京就急著跟進美歐制裁俄國和普丁總統,凍結其資產,迫使俄國停止北方領土的談判,停止發簽證,不再讓四島的島民去掃墓。去年春天,俄軍在遠東動員25,000名士兵、潛水艦、戰略轟炸機舉行大規模演習,暗指日本想要侵占南千島群島。可知,俄國對日本的戒心和敵意多麼深,而這都是日本自己惹來的。
俄羅斯以南,日本可以發揮之地,就剩下以前殖民過的朝鮮半島與台灣。日韓間此前一直有歷史問題、慰安婦、徵用工的爭議,因極端親美、日的尹錫悅當上南韓總統後,官方關係頗有些改善,但尹錫悅的民調支持度不高,無法大幅推動對日關係。更糟糕的是,南韓可能拖日本下水,承擔包括核武在內的戰爭風險。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2021年10月還說,北韓主要的敵人並非南韓或美國。不過,2022年5月尹錫悅上台後,卻先將北韓定義為敵人,之後北韓對南韓的態度也發生重大變化。
北韓飛彈精進美日受威脅
2023年4月尹錫悅訪美與拜登發表「華盛頓宣言」,其中包括允許美國戰略核潛艇停靠南韓;12月15日兩國召開「核諮商小組」會議,決定今年中期前,制定嚇阻北韓核威脅的指導方針。此舉引發北韓強烈反彈,痛批美韓此作法是在準備用核武對付北韓。同月17、18日又試射飛彈(2023年的第20、21次),而18日那次特別受到矚目,因金正恩親自視察此固體燃料洲際彈道飛彈「火星-18型」的發射,該飛彈上升高度達6,518公里,飛行距離為1,002公里,精準落在日本北海道奧尻島西北方約250公里日本專屬經濟區域(EEZ)之外的目標水域。日本防衛政務官三宅伸吾表示,依其高度、軌跡,推測為ICBM,射程可能超過15,000公里,涵蓋美國全境。北韓飛彈技術突飛猛進,應是有來自俄羅斯的技術援助。
今年1月5-6日,兩韓隔著黃海的「北方限界線」,實彈射擊演習各數百發砲彈,關係陷入近數十年來的最低點。1月11日,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部署到西太平洋,現總共有三艘在此區域,美國有續派航母過來的跡象。1月15日,金正恩宣布要著手修憲,把南韓定位為「頭號敵人」、「不變的主敵」,刪除憲法中原把南韓定位為「和解與統一的對象、同族」。北韓亦將廢除負責兩韓統一和旅遊事務的三個機構: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民族經濟合作局、金剛山國際旅遊局。北韓最高人民會議已決議,定調兩韓為「最敵對且處於交戰的國家」。
北韓不僅射彈,也會發出柔性攻勢。金正恩1月曾罕見地向岸田拍發電報,慰問日本能登震災。2月14日,日本官員甫透露岸田擬於3月20日訪韓,與尹錫悅會商北朝鮮問題。翌日,金正恩的胞妹金與正便突然向日本遞出橄欖枝,稱只要日本摒棄對北韓行使正當防衛權利指手畫腳的惡習,並不再拿已解決的日本人遭綁架問題說嘴,兩國就能共創新未來,日相訪問平壤之日也可望到來。
日本模不清北韓究竟玩什麼花樣,於是在朝鮮問題上頗為被動。對從前殖民過的朝鮮半島,日本只能跟南韓保持友好,但南北韓間的緊繃卻讓日本惴惴不安。
日媒報共艦部署一石三鳥
日本對抗中國大陸、攏絡台灣則顯得非常積極主動,連媒體也軋上一角。
1月27日,中日在釣魚台海域又起爭端,雙方互稱對方船隻先侵入領海,不得不驅逐對方船隻。翌日,《讀賣新聞》即披露,自2020年以來,解放軍在防空識別區的界線附近,常態部署至少三艘軍艦;自衛隊人士認為,這是為因應一旦「台灣有事」,拒止自衛隊和美軍飛機進入。
1月29日《讀賣》更在頭版報導稱,2022年8月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大陸在台海周邊大規模圍台軍演,而從那時開始,解放軍就在台灣周邊常態部署四艘飛彈護衛艦;一艘在日本最西端的與那國島周邊,一艘在與那國島和菲律賓之間,台灣西南方與北方海域也各一艘。加上有一艘在釣魚台列嶼西北方,使得釣魚台列嶼處於三方夾擊。日媒經常散播:中國若侵台,釣魚台列嶼也可能會「有事」,企圖將武統台灣跟釣魚台連繫在一起,為日本軍事介入提供藉口。
該報導還強調,大陸正在強化「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能力,以限制其他國家的軍事活動,其戰略目的在於使美軍無法進入連結日本琉球群島、西南諸島與菲律賓第一島鏈的內側。解放軍軍艦常態部署東海防空識別區界線的附近,是要與常態部署在台灣東部外海的共艦連動,平時軍事威懾台灣,一旦「台灣有事」,目標即在於阻擋美軍等台灣友軍靠近。
隔了幾天的2月4日換成共同社炒作,美軍和日本自衛隊2月1-8日起展開的聯合指揮所電腦模擬演習「利刃」,首度將中國大陸列為假想敵,並模擬「台灣有事」。此前美日軍演皆使用和實際國家及地形略有不同的地圖,但這次用的是真實地圖;凸顯日方擔憂北京在幾年內對台動武云云。日本當局後來澄清有關報導不屬實。
台灣國防部沒有這方面的消息,反倒是日媒再三越俎代庖地爆料,等於是想一石三鳥,同時挑撥兩岸關係、中日關係、中美關係,無端生事,渲染緊張情勢。
台積電加碼在日投資設廠
而且在半導體晶片上,2月6日台積電董事會拍板決定今年底要在日本熊本縣建第二座12吋晶圓廠,且新廠日後將切入7奈米及6奈米先進製程,計畫2027年底營運,合計兩座晶圓廠的投資總額將超過200億美元。熊本一廠是由台積電與索尼半導體、日本電裝(DENSO)共同合資成立的JASM所興建,2月24日舉行了開幕典禮。
另外,日本最大汽車廠豐田也決定入股JASM。由於豐田持有日本電裝兩成股權,如將兩者歸為同一集團,則透過熊本二廠的投資,豐田將取代索尼,成為台積電前進日本布局的日方最大出資集團。這意味著,日本汽車產業對台積電擴大在日本的投資,對提振日本汽車業晶片的自主性寄予厚望。
2月初,路透社曾披露,日本已持續動員駐美官員、自民黨人士,向美國的川普團隊、智庫傳達訊息,希望川普如在11月勝選,不要和中國大陸達成任何協議,以免顛覆G7等國際間多年來抑制北京的努力,同時日方也擔心川普會削弱對台灣的支持,而尋求與北京達成協議。東京的「深謀遠慮」不言而喻。
日以台抗中取得高階晶片
2月7-8日,有李登輝「在日本的女兒」之稱的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不理會大陸的勸戒(她曾於2019年8月26-30日訪問北京等大陸多個城市),來台進行官式訪問。除弔唁李登輝外,遍見台北政壇要角蔡英文、賴清德、吳釗燮、唐鳳、蘇嘉全及蔣萬安,可說一網打盡台灣領導階層,以鞏固台灣的親日動向。
由於日圓大貶,2023年日本的名義GDP被德國超越,維持了13年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降為第四,或許兩年後還會被印度超越。岸田的民調也低於17%,亟欲從外交來拉抬頹勢,但在東亞與中、俄、北韓的關係都不好,南韓則受國內政局的變化時有波動,看來看去,日本只有在抗中上能充分利用台灣,以及晶片科技上吸納台積電,玩得最得心應手。
中美高層日前在泰國會晤,美國意識到「不可能改變中國」,這信號對中美緩和,說不上是理論框架,但提供了事實依據。另外,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亞太區域內的印度、日本、韓國等國,並未完全跟著美國的號令走。因此,無論從地緣戰略,還是地緣經濟角度看,亞太地區呈現出相對穩定的態勢。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美緩和
在台海局勢上,美國以「支持民主」為幌子,實際則是站在支持民進黨「事實台獨」的立場。因此,中美緩和在短時期內可能不會太樂觀,但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值得努力。
今年1月底,中國國務委員、外事辦主任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泰國舉行「王沙會」。「王沙會」後,美國意識到「不能改造中國」的信號,立即引起世界關注。本文認為,可以從地區經濟合作方面,對中美緩和做一些分析,雖然目前形勢不那麼明朗。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中美競爭的態勢雖未明顯減緩,但態勢好於預期,說明中美緩和符合當前世界形勢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國所樂於看到的。
美國應反思多次失誤原因
美國是一個具有兩洋作戰戰略的國家,美國的軍事霸權是它「號令」世界的基礎。但美國也是「兩條腿走路」。今天雖然全球化出現頹勢,但美國依然十分重視地緣經濟,重視亞太經濟合作,只是在應對中國迅速發展的問題上感到力不從心。
冷靜地看,今年公布的各國GDP增長資料,中國是5.2%,美國是2.5%,中美兩國經濟仍然是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2024年全球經濟峰會達沃斯論壇上,有93%的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地區將是東亞和東南亞,可見東亞和東南亞除了具有全球經濟中最大中立經濟體的特殊身分外,在未來世界經濟中也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發展的眼光看,目前全球化發展雖然受阻,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仍持續推進中,中國的影響力繼續上升。過去中國努力參與對「10+1」、「10+3」等地區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近年來,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合作」,與東亞、東南亞的各大經濟體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經貿關係。
美國主導中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可追溯到1995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美加墨自由貿易區以北美為軸心,形成「扇形戰略」,向亞太輻射。2000年後,WTO框架下的自由貿易區取代了對NAFTA的討論。今天,雖然墨西哥上升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但「扇形戰略」顯然不可能輻射到亞洲。歐巴馬時期美國拋出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也被川普政府一手否決。
拜登上台後,在中美貿易戰升級的背景下,美國仍然未對主導亞太經濟合作進行準備。2022年6月5日,拜登特意親自奔赴亞洲,與岸田文雄、莫迪在日本東京啟動了「印太經濟框架」,還要排擠中國,組建以美國為主的亞太地區生產鏈。結果,新加坡李顯龍政府提出亞太經濟合作應包括中國,莫迪政府至今也仍然在「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合作方面,與中國保持緊密關係。美國心目中的「亞太經濟合作」,處在「打秋風」的狀態。美國屢次失誤,難道不應該反思?
亞洲期望中美相向而行
美國對當前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形勢耿耿於懷,但又三心二意。比如要拖住日、韓,讓他們與美國綁在一起,走地緣政治老路,期望他們在地緣經濟上脫離中國,但未得到日本與韓國的完全認同。日本組建了180人的大型工商團體訪問中國,韓國企業在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產業鏈重組方面,仍然高度關注與中國企業的關係。美國對華政策不得不將美國實體經濟與亞洲經濟的關係,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列入調整的內容。
在中美競爭關係上,包括中國與中間經濟體的關係、中國與東南亞及東北亞地區的關係、RCEP、CPTPP的關係等,都涉及未來亞太經濟合作的走向,關係到亞洲經濟的發展與地區穩定,是美國下屆政府必須關注的目標。
中美衝突的加劇,是亞太地區中小國家最不希望看到的現象,對此趨勢,美國也不得不考慮。亞洲希望有一個穩定的、有利於發展經濟的外部環境,如越南、泰國這樣有代表性的國家。這些國家在區域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王沙會」會選擇在泰國舉行,就有這方面的含義。
全球化的逆轉只是當前的一個傾向,但不等於說,區域經濟合作被完全否定。中美關係緩和能夠推動亞太區域與地區的經濟合作,這是亞洲的期望,符合亞洲國家人民的利益。
美國須放下對中國的疑懼
美國特有的政黨政治、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中美的激烈衝突等,均造成美國目前的亞太戰略舉棋不定,難以決定是要從地緣政治,還是從地緣經濟入手,究竟要從哪裡「下口」,才「符合美國的利益」。
其實,美國應該看到,亞洲國家期待亞太局勢保持和平穩定,因為這會造成「共贏」,這樣的前景是廣闊的,帶來的利益也是巨大的。李光耀曾指出,中美兩國對世界和平發展承擔著巨大的歷史性責任;世界的和平發展需要中美合作,包括中美參與下的地區經濟合作。
美國應當反思自己的失誤。自己要發展,也應容許別人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緩和。美國如果要把中國逼到敵人的位置,中國一定會果斷相迎,後果不堪設想。
亞洲期待中美相向而行,因為只有中美相向而行,亞太地區的諸多問題,包括台灣問題在內,才能逐一解決。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農曆年前交通部以突襲的方式宣布,即日起停止招攬到大陸旅遊團。根據該部觀光署的對外說明,這是因大陸未針對開放陸客來台旅遊做出回應,以及未經洽商即宣布恢復M503航線,因此採此相應措施。
「禁團令」事先未徵求旅行業者的意見,6月1日起出發的大陸旅遊團被無情腰斬,旅行業者投出去的廣告、作業支出,預先收的訂金,以及眼看可賺到的錢全打了水漂,他們幾乎個個不能成眠,無心過年,也使得台灣的觀光產業炸鍋,無煙囪工業前景寒冬漫漫。
要探究蔡英文為什麼採此突襲方式?時間要拉回到1月14日,賴清德勝選第二天,諾魯毫無預警宣布與我斷交,讓蔡英文當場灰頭土臉,頓時有被偷襲之感,8年任期斷交10個國家,愈想愈氣,能不報復別個苗頭?
若從此角度觀之,蔡英文確實忘記了「惟智者能以小事大」,寧願採取與大陸火車對撞方式,無視這是一條走到黑的路,也可能因此升高兩岸擦槍走火的機率,為出一口鳥氣,卻無視民命安危。
據媒體透露,交通部觀光署原訂前一天宣布,3月1日解除赴陸「禁團令」的詳細方案,未料隔天突然180度急轉彎,對放開「禁團令」踩了煞車,這不禁讓人想起去年10月底,7千多名觀光業者舉辦餐會,邀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參加,侯當場答應選上就會立即解凍兩岸旅遊,逼得交長王國材在與業者座談時,也急忙代表執政黨喊出今年3月1日解除「禁團令」。現在看來當時的承諾,只是為了不讓票流向國民黨的一場騙局、緩兵之計。
因此,選戰過後馬上翻臉成黃牛,雖然說起來有理,但其實承諾本來就是騙票的權宜之計,有理沒理反而變得不重要。不過,蔡英文打的是自己的小孩,今後政府的誠信還能往哪裡擺?人民還能相信這個政權?
春秋時期,齊桓公對御廚易牙說:「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倒為憾事」。易牙諂媚,立將親生三歲兒子烹成一道羹,獻給恒公品嚐,恒公品嚐之餘,覺得易牙忠於自己甚於愛子,更加寵愛。
出爾反爾的王國材毫無擔當,不敢直諫,更不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心中只有蔡英文給的俸祿,哪管交通部親生子女之一的相關觀光產業?持續「禁團令」,豈不是如同折了這幾十萬業者的「壽」?拿他們的生計對蔡英文諂媚取寵,又異於「易牙烹子」幾許?
(作者係聯勤留守署政戰部前主任)
台灣海巡艦艇在金廈海域造成兩條人命傷亡後,急忙辯解沒有對「越界」捕魚的大陸漁民執法過當,這種無視於兩岸敏感情勢的處置方式,證明了民進黨政府根本不知道一觸即發的危機已迫在眼前,這才是台灣目前的重大危機。
曾擔任駐美代表與外交部長的錢復說過,兩岸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同理,兩岸政策也當然是軍事防衛政策的上位政策。台灣現在最大的危機是兩岸問題,主張台灣獨立、汲汲於製造兩岸情勢緊張的民進黨政府,除了否認一個中國外,更刻意把兩岸問題簡化為軍事勝負,不在乎犧牲萬民,只在乎成全少數民進黨人的政治狂妄。
民進黨政府的國防部大搞城鎮戰與地雷戰,這是殘民以逞。台灣軍方不質疑民進黨的台獨,就像德國軍人順從德國納粹,讓野心政客可以為所欲為,將國家社會帶入亡國滅種的危機中,失去了軍人保境安民的使命。民進黨執政八年以來,外交情勢節節敗退,只能倚靠美、日等國,仰人鼻息地苟延殘喘。台灣處在兩岸情勢當中,妥善處理兩岸問題,才能在外交問題上找到解方,軍事問題亦然,台灣的安全絕不該只是耗費納稅人大量的稅款,以天文數字般的價格,向美國軍火商不斷採購軍火,因為再多的軍事裝備,再多的軍人,都不足以保障安全。
兩岸如何降低衝突與緊張,當然是台灣必須放棄獨立的政治冒險,正視歷史事實。台灣之所以有人認為獨立可行,是民進黨政府的教育刻意切割了歷史脈絡,把台灣問題當成是憑空出現的,而不知道自1895年《馬關條約》以來,乃至1943年「開羅宣言」的歷史發展,以至於無法認清台灣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的特殊政治地位。
1960年代,美國對應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甘迺迪總統正在閱讀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W. Tuchman)的名著《八月砲火》(The Guns of August),這是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何會莫名其妙地爆發的歷史名著。甘迺迪不希望由於他的不謹慎引發核武大戰,讓後人問:為何會這樣?台灣不能等到兩岸爆發大規模衝突,犧牲無數生命財產後,才有人問自己,為何會這樣?
在台獨政權即將又要展開四年的統治前,台灣要思考的不是地雷戰、城鎮戰,不是兩岸要如何打仗,而是如何降低兩岸緊張,因為過去八年民進黨政府造成兩岸失去政治互信,即使大陸通曉台灣問題的學者專家都不敢隨便碰觸兩岸問題。這些政治問題,不是靠美國的飛機大砲就能解決的。
對於一場可能犧牲千萬人的戰爭,台灣當局與軍方毫無自覺,彷彿被某種力量牽引著朝向戰爭前進,這種對戰爭毫無戒心、輕忽的態度,是台灣當前最大的危機。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2月7日農曆年前,交通部觀光署忽然宣布,由於中國大陸未就陸客旅行團來台進行安排,日前又片面宣布改變M503航路運行方式,因此即日起停止招攬前往大陸的旅行團,但今年3到5月底已招攬成團的部分仍可出團。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台灣社會民眾及旅遊業的抨擊。
毋庸置疑,正當台灣旅遊業對開放大陸旅遊團摩拳擦掌、大展鴻圖之際,民進黨政府毫無預警地中止原已規劃團客赴陸旅遊方案,這恐將進一步惡化兩岸關係互動。
兩岸缺政治基礎無法協商
對於M503航線,大陸國台辦稱M503航線位於上海飛行情報區內,設立和啟用此航線為其民航空域管理的一項常規工作,此次調整係為緩解有關地區航班增長壓力、保證飛行安全,減少航班延誤,利於改善兩岸航班營運,便利兩岸人員往來。陸委會則回應,此為陸方繼2018年片面宣布啟用北上航路後,再次未經協商即公布相關作法,不僅「罔顧飛安」、「不尊重台灣」;也刻意以民航「包裝對台政治乃至軍事的不當企圖」,具有改變台海現狀的疑慮;要求大陸停止此決定。
顯然,民進黨政府將M503航線相關限制的責任歸之於彼方;然如眾所周知,兩岸協商無法重啟,根源於欠缺「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馬英九主政時期簽署23項協議,並舉行「馬習會」,即根源於雙方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礎。事實上,大陸已將「九二共識」納入中共政治報告及政府工作報告中,它不僅是兩岸重啟協商對話的「通關密語」,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定海神針」,「基礎不穩,地動山搖」。
大陸要推動反獨融合促統
檢視中共二十大對台政策要貫徹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要更全面性地推展統一戰線,其實施的對象及範圍將更為多元廣泛,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化被動為主動,展現戰略自信及定力,推進「反獨促統、融合漸統、融合促統」的目標。民進黨若不能有效因應處置,在兩岸事務中將處於被動、邊緣化的角色。
民進黨這次試圖運用「以牙還牙」策略,會使它想實踐的「和平保台」目標更加遙遠。在賴清德520就職前,普遍認為大陸不會再給予賴有所謂「觀察期」,因此將對台在外交、安全、經濟、教育、旅遊等各方面施壓,片面單向行動將會逐漸增多,藉此對民進黨政府表達不滿。
首先在經濟方面,宣布對2509項商品貿易壁壘調查成立;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持續對台限縮關稅減讓優惠措施,公布12項石化業產品關稅減讓,甚至擴及影響就業人口的工具機、電子零組件、紡識業等;將原已宣布3月1日起開放組團赴陸旅遊,在政策急轉彎下反制,取消旅遊業團客赴陸招攬;兩岸「旅遊小兩會」遲遲未能展開協商,台灣又已率先取消團客招攬業務,預估大陸開放陸客組團來台的可能性也會很小。
其次,外交空間制約方面,已有諾魯宣布與台斷交並與陸復交,同時傳出吐瓦魯恐與台中斷關係的警訊,瓜地馬拉外長接受訪問時也表示,瓜國正考慮和大陸發展正式貿易關係,這些皆顯示,民進黨在維持國際空間方面,正將要歷經一場「骨牌效應」。
再者,對台軍事威懾規模增大、頻率增高。大陸批判賴清德是「損害台灣民眾利益的『麻煩製造者』」,宣稱將採取「堅決措施」,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故軍事演練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挑釁的嚴重警告」,軍事威懾具有反台獨、反分裂的戰略意涵。在大選期間,大陸對賴清德出訪期間過境美國表示不滿,並進行演習,被民進黨及美國視為「介選」。
最後,在兩岸學生交換方面,陸生來台人數已確定減少,由全盛時期4萬餘人降為千餘人,尤其自2023年8月起,台灣已無大學部學生,目前難以預測是否尚有學籍生及交換生會來台就學。同時,大陸降低門檻,積極招攬台灣學生,給予各項獎助學金、工讀機會,這會吸引不少台生去大陸就讀。
賴清德將遭更強反制舉措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提出反制式模式,使台灣陷入「孤島效應」、被邊緣化及不可治理的困境;也因運用台灣主體意識、建構台灣人不等於中國人的認同,從而一再刺激大陸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這也使得大陸當局的對台政策,無論是政治、經濟、外交及軍事都將更加強硬。
由於民進黨政府仍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大陸將持續增大「反獨促統」的力度、採取「融合漸統」的單邊行動,兩岸當局難以對話,導致敵意持續攀升。尤其在賴清德主政開始後,大陸對台政策將發揮越趨明顯且強烈的「磁吸效應」、「寒蟬效應」及「嚇阻效應」。
誠如選前美國葛來儀等三位重量級學者為文呼籲,民進黨應考慮凍結「台獨黨綱」,以表達善意,維持兩岸和平穩定。賴清德在勝選演說中,則高舉「反中抗中」旗幟,宣稱選舉結果代表大陸介選失敗及親中政黨背離主流民意,大陸則界定「賴蕭配」為「雙獨組合」。據此而論,隨著「賴清德時代」的來臨,大陸勢將從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及社會教育各領域,採取更強的反制舉措。
(作者係佛光大學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2月17日晚間,大陸國台辦針對兩名大陸漁民溺斃事件做出回應:廈金重疊水域一直是兩岸漁民的傳統漁場,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禁止、限制水域」;18日中午又宣布,堅決支持大陸海警在廈金海域展開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19日下午則有金厦遊輪遭到大陸海警登船臨檢。大陸這些連續動作,使台灣不少人因民進黨勝選而感到苦悶的心情,首次得到解放。
民進黨只能唾面自乾
針對國台辦批評台灣粗暴驅離大陸漁船導致兩名漁民溺斃,嚴重傷害兩岸同胞感情的批判,民進黨籍的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18日在臉書貼文回應:台灣對大陸一直充滿善意,並且列舉過去三年台灣海巡署針對大陸人民有14次救援、在海上成功救了20人、尋獲遺體6人,出動船艦艇達93艘次,「每次出勤、每救一條人命,都是善意、都是愛,這才是事實」。這樣的回應聽起來很諷刺,但至少代表民進黨知道事態嚴重,擔心陸方之後會有一連串的強硬措施,才有此回應。
陸委會則搬出《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下稱兩岸條例)反駁:「依照兩岸條例第29條的規定,大陸船舶未經許可,不得進入台灣限制及禁止水域」,而其中就包含了金門;並聲明為維護漁民權益,依法驅離或扣留越界船舶,以前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將繼續執法,不會因此改變。
不過,筆者認為,大陸海警船若繼續自由進出金門海域,民進黨政府恐怕也不敢驅離。這就好比2019年4月1日愚人節當天,蔡英文宣示,只要共機蓄意越過海峽中線,軍方第一時間必定強勢驅離。結果,近兩年來,解放軍機、軍艦已無數次越過海峽中線,民進黨總是裝作沒看見。如今發生金門事件,民進黨又講了同樣的場面話,台灣民眾就等著看民進黨如何再次表演唾面自乾吧。
執政者帶頭不遵守法令
更可笑的是,陸委會引用兩岸條例第29條來說嘴,但該條例開門見山第1條就寫著:「國家統一前,為確保台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規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並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條例。」民進黨不僅未遵守該條例中的國家統一目標與精神,竟還好意思拿該條例來抗議大陸的措施,天底下哪有這種事?
今天如果換成是兩位台灣漁民溺斃,民進黨鐵定會見獵心喜、抓緊機會,冷血炒作兩岸仇恨。兩岸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確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刻了。不要忘記,過去20年來,台灣年年得到大陸千億美元以上的貿易順差,2021年更創下歷史新高來到1,716億美元,之後連續兩年略為下降,分別為2022年的1,565億美元、2023年的1,300億美元。可是,為什麼台灣老百姓總是無感?或許是因為這些紅利多半僅肥了台商、財團、民進黨政府的稅收,讓民進黨編造成各種數據,拿來吹噓政績。
台灣勞工大眾的薪資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甚至更低。加上物價不斷飛漲,台灣人的痛苦指數幾乎年年創新高,所以台灣人在投票時鮮少想到大陸帶給台灣的巨大經濟利益。
有人提過,大陸若採取「窮台政策」,台灣民眾或許才會有感,但又擔心這會使台灣人民對大陸更加反感。這一點筆者倒不擔心,因為民眾對大陸讓利既然無感,對窮台也未必有感覺,而且如果「窮台」會讓台灣民眾有感,才會懂得「失去才會覺得珍貴、才會珍惜」的道理。台灣人民也可能到那時才會知道,相較於以出售落後武器掏空台灣的美國,大陸才是對台灣友善的一方。
不該拿台灣同胞作犧牲品
賴清德即將上台,就如股市一般,他想營造開低走高、漸入佳境的假像。所以賴清德坐視蔡政府以大陸片面宣布改變M503航線為由搞「禁團令」,禁止台灣人組團赴大陸觀光旅遊。賴清德似乎想在5月20日就任前,刻意營造出兩岸關係已到了谷底,而這個帳要算在蔡英文的頭上,這樣好讓他上台後有籌碼釋出善意,例如撤銷「禁團令」,讓人民以為他是好人,藉此降低大陸對他的反感。更重要的是,這會讓民眾對他的兩岸政策有信心,有利於他四年後競選連任。
但問題是,這根本是買空賣空的無本生意,自己先製造問題,然後再假裝問題是他解決的,這樣的領導人毫無誠意可言,不過就是拿全體台灣人民的權益來堆疊自己的聲望。
對賴清德這個人,筆者基本上不抱任何希望,但相信他會和蔡英文一樣,不敢搞法理台獨,只會積極地搞實質台獨。所以,在兩岸政策上,大陸必須要有不一樣的作法,兩岸關係才能有所突破。
換言之,該強硬之處就應該更強硬,例如收回部分或全部經濟上的紅利,又例如限縮台灣的治權空間,近日大陸海警宣布常態化巡航金廈海域,就是一步好棋。大陸若不這樣做,未來四年、甚至未來八年,恐怕只會讓台獨氣焰更囂張,而島內主張統一的聲音只會更微弱。
(作者係「台灣藍綠紅」節目主持人)
陸委會在去(2023)年8月24日,會同交通部和經濟部公布恢復兩岸觀光旅遊及放寬陸籍人士來台商務交流的規劃時,筆者曾以〈疫後限制遊陸類戒嚴已違憲〉為題投書,指出限制我方旅行業組團赴陸初期以每天2000人次為原則的規劃,違反憲法明定限制人民權利與自由之事項;故而,疫後對旅行業招攬團客赴陸旅遊繼續限制,實乃違憲,而屬「類戒嚴」的禁制令。
到了去年11月,交通部觀光署宣布從今年3月1日起,「開放」旅行業招攬的團客可赴大陸旅遊。但在春節假期的前一天,觀光署又以新聞稿宣布自即日起停止招攬團客大陸遊,以及從6月1日起「不能出團」,導致旅行業者對此突來的「禁團令」表達不滿與憤怒。春節假期結束後,筆者再以〈赴陸旅遊禁團令有法律依據?〉為題投書,而新一屆在野黨立委也終於在開議前,紛紛質疑禁團令的法源依據何在?
「禁團令」沒有法律依據
先回顧1994年3月31日發生的「千島湖事件」,這是開啟兩岸交流以來首次的重大挫折。事件爆發後,由於大陸官方不配合海基會和媒體了解狀況,偵辦案件的態度也讓我方質疑,於是我方逐步採取了反制的政策措施。
當時台灣的經濟實力遠超過大陸,我方除政府採取如暫停審議台商到大陸投資等措施外,民間也從4月4日開始醞釀停止到大陸旅遊。4月6日,陸委會召集相關部會及旅行業者舉行協調會議,決議停止刊登赴大陸旅遊廣告及招攬新團。同一天,立法院要求觀光局將大陸地區列為「高危險旅遊區」,各縣市旅行業及民間團體也紛紛發動抵制前往大陸旅遊,並有近百赴大陸的旅遊團取消行程。
當前民進黨政府對台灣旅行業發出禁團令,姑且不論在30年後的今天是否仍具有反制大陸對台政策措施的效果?但何以自誇捍衛台灣自由民主的民進黨政府,卻可單方獨斷地下達禁團令,而且還不說明所援引的法律依據呢?
台灣已成為民選威權體制
在新冠疫情爆發後,當時的觀光局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防疫的需要,「請」旅行業於2020年1月25日起暫停組團赴陸旅遊。後來因防疫而封閉國境,3月19日起全面暫停所有組團出境及接待來台觀光團體。然而,當2023年5月1日防疫降級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解編,原本相關的防疫管制解除後,就應無依《傳染病防治法》及《防疫特別條例》限制旅行業工作權利與自由的餘地。
行政機關向人民發布法規範效力的意思表示時,須附帶說明援引的法律或法規命令依據,本來就是「依法行政」的最基本要求。防疫管制結束迄今七、八個月,竟然對未「開放」團客大陸遊及禁團令,還存在著法律依據何在的疑問,這豈是依法行政?
由此看來,台灣民眾似乎大多已「習慣」於防疫情期間的「類戒嚴」,台灣也已成了民選威權體制。故而,旅行業者多懾於民進黨政府的威權統治,且到了生計出現困難,才敢開始質疑禁令的法源何在?
若扯國家利益則涉兩國論
觀光署在立委的逼問下,才「找到」禁團令係依《發展觀光條例》第53條第1項規定,並認定當前旅行業經營組團赴大陸旅遊,即構成「損害國家利益」。繼而,再依《旅行業管理規則》明定主管機關對旅行業的經營行為負有管理監督之責,意味禁團令係基於觀光署具有管理之責。但既然有此法源依據,早該於防疫管制解除後即明令公告,才符合正當的法律程序。
何況,上述法律規定係指旅行業經營旅行業務,若「已發生」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時,授權觀光署應給予處罰,而非授權觀光署得以「預先限制」經營特定的旅行業務。並且,觀光署固然對旅行業的經營具有管理監督之責,但《旅行業管理規則》第三章所訂的「經營」各條內容,也均與「組團赴大陸旅遊」無關。
然而,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民組團到「大陸地區」旅遊,若扯得上適用「損害國家利益」規定,卻是違背憲法的隱性「兩國論」。
禁團令應經立法院議決
蔡英文及賴清德皆曾公開表示,關於兩岸事務處理會遵循憲法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但台灣人民組團赴大陸地區旅遊,不正應是兩岸事務嗎?此事務的主管機關不應是觀光署,更不應適用《發展觀光條例》。
兩岸關係只應存在著「台灣地區的利益」,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9條第9項規定,兩岸交流的過程中遇上「影響台灣地區重大利益」的情形時,「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台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總之,觀光署無權對大陸旅遊做出「禁團令」,其目前發布的禁團令,充其量也僅是不具強制力的「行政指導」。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