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30 六月 2023

當前台灣社會充斥各種不合理現象,令人目瞪口呆、頭昏腦脹,也讓我想起三件往事,有感而發陳述如下就教各方。

20220301584083476916

房價居高不下政府還硬柪

5月16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到政治大學演講時,對於年輕人買不起房子這個問題,居然回應說目前的房價正在下跌中;內政部長林右昌「錦上添花」地補充說明,年輕人對購屋缺乏具體規劃,而且選擇置產的地點多為高房價地區,他又表示年輕人買不起房,不該歸咎於民進黨未履行「居住正義」;而是年輕人應反躬自省。

此事讓我想到國民黨執政時,每年年底均會在北、中、南各區召開「教授年會」,我1975年底第一次參加「教授年會」,當時就自己親歷的生活困境,在位於台大學生活動中心的會場上舉手發言表示,當時月薪為新台幣6,000元,但為支付位於新店大坪林的房租,就必須支出薪資的一半,顯見當時若擬靠積蓄購置自宅,不知要等待到何時才能圓夢。我這一番話引起滿堂喝彩,顯見大部分參與者都對房價心有戚戚焉;當時除閻振興校長外,有多名黨政要員出席,而會議主席(已忘記是嚴家淦還是倪文亞)回答,年輕人要有耐心,若干年後一定會有自己的房舍;這種回應雖不令人滿意,但還不至於把無法購屋的責任怪罪年輕人吧。

詐騙案層出不窮受騙者眾

從古至今,社會上總是有好逸惡勞的人,他們不思自力更生、勤儉節約,只顧享受不勞而獲的便利。

我於1975年學成歸國時,任職於菸酒公賣局的一位學長,聞訊我已回到母校任教,前來展開如簧之舌,述說他自己生活的困頓、公務人員生活之艱苦,而開口向我借錢,當時礙於學長學弟關係,雖然自己能力很有限,仍交付學長3,000元。當學長取錢離去後,系裡一位資深技正問我是否已借錢予人,並說該人專向系裡「新人」借錢,並且借出去的錢都有去不回。不幾日學長再度現身,表示借給他的錢已用完,問及錢是如何花的,他居然回應是帶女朋友吃喝玩樂,兩三天就花完了。

當時我心想他正值年輕有為的年紀,而且身體正常,又有大學學歷,為何非要靠不勞而獲的方式向別人取財?果不其然,這位學長之後不知去向,借去的錢也就打了水漂。得此教訓後,當系上低我一年的學弟,以及小時鄰居向我借貸時,我皆狠心拒絕了;心裡默默希望或許這樣,可迫使朋友懂得奮發圖強、自力更生。

反觀目前社會上詐騙事件充斥,一年被詐騙的金額高達近百億,而且詐騙案已無孔不入,不肖手法也層出不窮、花樣一再翻新。但詐騙行徑之所以如此囂張,當然是因為政府執法不力,甚至有許多被騙對象的個人資料來源居然是來自政府單位,詐騙組織只要透過電信網路就可自由挑選其目標。為杜絕此一疏漏而成立的「數位部」則說,這不是他們的業務,也無法防堵或破解歹徒的詐騙伎倆。

這樣無能的「部級」單位,還居然破壞正規的文官體系(任用的人有半數是約聘人員,而這些約聘人員任職二、三年後就可漂白成為正式編制內人員)。原先國科會已升級成科技部,而後就是因為要新設「數位部」,科技部又被降回委員會,難道科技真的不如數位重要嗎?科技範疇不包含數位嗎?

民進黨無能又無恥,難怪詐騙集團有樣學樣,正可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此等可悲亦可恨的現象,恐怕要等到明年「改朝換代」後才能重新整頓吧!

民眾普遍缺乏民族情懷

我年少時受到日本侵華歷史的教育,而種下仇恨日本的觀念,所以在成功嶺演講及主持座談時,均曾提及對蔣介石「以德報怨」政策感到不解,如今始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政府未要求日本賠償的原因係因美國不准我們對日提出賠償,若果真如此,就凸顯出美國的霸道、自私自利及根本缺乏它自詡的公平正義精神。

1979年暑假,我與多所學校教授出席了一場由張寶樹秘書長主持的座談會,我發言道:日本以前是武力侵略各國,現今改弦易轍變成了文化及經濟侵略,例如日本商品充斥台灣市場,台北市花季開始日期是以陽明山上櫻花開花的日期為準,每到櫻花開花時期,民眾趨之若騖、爭先目睹(現在各地更競先種植櫻花);而我國的國花是梅花,與櫻花同屬薔薇科、李屬(Prunus),習性相近,亦即櫻花可生長的地方也可繁殖梅花,因此政府不應獨厚櫻花。當時有些在場的教授們對我的提案不以為然,但不久後欣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成立於1967年)成立了「推廣梅花運動委員會」,並由蔣緯國將軍負責推動,可惜的是,「梅花運動」後繼力不足,於今已不敵媚日邪風。

日本占據台灣50年間,殘殺了30萬人以上的台灣同胞,台灣人對日本卻處處肯定,甚至崇拜日本文化,並感謝他們在台的「貢獻」。台灣人旅遊的首選是日本,日本餐廳也是門庭若市。台灣同胞何以對日本如此寬容,甚至到了媚日的地步,應該與歷史教科書一再修改有關吧!

個人對以上三件事的感觸,若可引起讀者同感,我至少會有德不弧必有鄰的感動。

(作者係台大名譽教授;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

週五, 30 六月 2023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訪華,獲習近平親自會面,布林肯在會後記者會上表示,美國並不尋求「在經濟上壓制」大陸,同時美方也不支持「台灣獨立」。這「二不」說得簡潔有力,但這些不都是美國實際在做的事嗎?西方說一套做一套,難道是今天才發生的事嗎?《新明斯克協議》殷鑑不遠,我們能不記取教訓嗎?

20220301584083476914

欺騙俄羅斯的緩兵之計

2014年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爆發戰爭,同年9月5日,西方與俄羅斯及交戰雙方,於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訂了停火協議,即《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但之後小規模衝突仍然不斷。2015年,在德國總理梅克爾及法國總統歐朗德的外交斡旋下,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在明斯克,與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簡稱歐安組織)及頓巴斯地區政府的代表,簽署了《新明斯克協議》(Minsk II),主要包括頓巴斯衝突地區停火、撤軍、停火後政治經濟社會一系列的安排,並包括烏克蘭憲法改革和頓巴斯地方選舉和自治等,大量法律和政治指導性意見。

只是《新明斯克協議》簽署後,烏克蘭並未遵守協議的內容,始終與烏東地區保持著交戰狀態。等到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已卸任的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受訪時終於承認,簽署《新明斯克協議》的目的,只是替烏克蘭爭取時間,好武裝烏克蘭,根本是欺騙俄國的緩兵之計。

近日,普丁又再公布了類似《新明斯克協議》,欺騙俄羅斯的情況。6月17日,普丁在接見非洲和平代表團時,出示了2022年3月間,在土耳其的協議內容,證實俄國遵守協議從基輔撤軍後,烏方即撕毀協定,使得戰爭持續至今。

從以上可知,西方是不讓俄烏衝突結束的幕後黑手。西方對俄國如此,對中國難道會大發慈悲、心軟鬆手嗎?美國最近的求和動作,是否又是一個包藏禍心的緩兵之計呢?

西方口蜜腹劍、心懷鬼胎

布林肯在北京會後的記者會上說得好聽,說美國不尋求「在經濟上壓制」大陸,美方只是要降低風險與多元化,保護自身的關鍵技術。可是,這一「關鍵技術」不就恰恰卡了中國大陸的脖子,使得大陸許多產業受到限制,這難道不算在經濟上壓制中國崛起嗎?

布林肯又說,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基於《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一直說「不支持台獨」,如果只照字面解讀就會被它誤導。美國不支持所謂的台獨,是不支持「法理台獨」,也就是不支持台灣搞「制憲正名」這類的獨立,因為那些可能直接惹火大陸。但實質台獨,美國卻是睜隻眼閉隻眼,默許島內愛怎麼搞就怎麼搞。

事實上,美國支持的不是台獨,而是「反統」、「拒統」,因為只要大陸一天沒統一台灣,台灣其實就是事實獨立,就是美國實質的殖民地、美國最好的反中前哨,這麼好的地方,美國若沒有不得已的壓力,怎會放手?所以任憑美國說一千遍「不支持台獨」,對中國的統一,也沒有任何實質幫助。

20220301584083476915

不該再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美方上半句說不支持台灣獨立,下半句說會確保台灣有足夠的自衛能力。如今所謂的「自衛能力」,其實就是要把台灣變成烏克蘭的能力。過去是希望提供台灣武器,愈多愈好,使得台灣有能力持續「拒統」、「抗統」,但現在美方很清楚,提供台灣再多的武器,台灣也無法「以武拒統」。於是最佳的戰略選擇,就是在一旦台灣無法抗統時,把台灣烏克蘭化,徹底打爛。

《新明斯克協議》給了烏克蘭8年時間,使烏方所控制的烏東地區徹底要塞化,更重要的是,斬斷了過去俄烏同為蘇聯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共同記憶,實行全面納粹化的教育,使得烏克蘭青年敢於為納粹而死,這些步驟也都一一在台島上演了。唯一所剩的是武器還沒到位而已,所以F-16V沒來,標槍、刺針倒先來了,為的就是將來和解放軍打血流成河的城鎮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陸若還認為惠台有助於和平統一,無異緣木求魚。因為即使大陸釋出再多的釋迦、蓮霧、鳳梨等水果、農產品進口優惠,任何選上台灣地區領導人者,還是得服膺美國的對台政策。即使台灣有部分人覺醒,檯面上能選擇的哪一個人不是美國的代理人?

馬英九訪問大陸有再多的感動,回台灣還不是繼續談「六四」、「台灣不是香港」,最近甚至為了陸委會不予核准其基金會邀請大陸學生來台參訪事,脫口而出「陸委會怎麼愈來愈像共產黨?」這種把「共產黨」當作負面名詞的話,若被解讀為馬英九內心怎麼看大陸還事小,若影響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識才事大。

如今的台灣,正逐步被美國武裝成自殺炸彈車,而引爆器握在美國的手中,只看它何時要按下按鈕,引爆台海衝突而已。眼前既有《新明斯克協議》的前車之鑑,大陸可要千萬小心,不要重蹈覆轍了。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週五, 30 六月 2023

擔任過北約盟軍最高統帥的美國海軍上將史塔萊迪將軍(Admiral James Stavridis)曾在協防台灣時期帶領艦隊到過基隆與高雄,他說:「兩個港口都以醇酒、美女以及俱樂部消費便宜聞名」。他在2017年出版的《海權爭霸》(Sea Power)寫道:「台灣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她像是南中國海的瓶塞,扼住韓國、日本、中國及南方諸國之間的海上通道。馬漢在世,一定會主張在台灣插旗,建一個加煤站。」

20220301584083476911

如史塔萊迪所承認:「那樣的年代雖說已過去,但是美國絕對應該繼續介入台灣,許多年前那個溫暖的春天,我有這樣的感覺,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為應該如此」。不干老驥伏櫪的美國海軍上將,仍懷想著那個溫暖春天台灣的醇酒美人,仍建議美國強行介入台灣。問題是,處於今天世界變局下的台灣仍歡迎美艦到訪、泊靠高雄、巡航台島周邊嗎?

地緣政治學的變遷

地緣政治學是「一個國家因為地理環境因素,進而影響與鄰國之間的政治、軍事、經濟的相關知識」。20世紀初英國政治學家麥金德爵士(Sir Halford John Mackinder)提出「地球的地緣政治理論」,把地球上諸國勢力分成兩個陣營,一個是以歐亞大陸為中心的「心臟地帶」(Heartland),另一個是被海洋孤立在南方周邊的「外新月地帶」(Insular Crescent)。然而,20世紀中期以後,真正左右逢源,縱橫捭闔的是處於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邊緣地帶」(Rimland),這正是由美國地緣戰略學者史派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所提出的,也成為冷戰時期「圍堵政策」的基礎。

放在這一個傳統的地緣政治與經濟架構上看,台灣正好處於「核心大陸」與「海洋新月」之間的交會,歷史的因緣際會使得台灣曾經成為冷戰時期圍堵「鐵幕」的重要前哨。然而,在最新的地緣戰略發展中,台灣要認知自己正處於美、澳等國所提的「印太戰略聯盟」與中國所經營的「一帶一路」的交會點上,既可能是左右逢源的樞紐之地,也可能是交叉火網下的待宰羔羊,墮入「人為刀殂,我為魚肉」的慘境!

美國信奉馬漢的「海權論」

上述的地緣政治觀點,係從大陸為中心的「陸權論」出發,將歐亞視為世界的中心與重心,「誰控制歐亞大陸,誰就能掌控全世界」。在此一思維架構下,美國實處於外圍的「海洋新月」,也因此,美國的戰略思維有別於英國與歐陸的大陸中心或邊緣控制論,而主要奠基於美國著名海軍戰略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權論」,認為「誰控制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

20220301584083476913

他的海權論主要表現於他1890年出版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一書,該書探討17、18世紀,英國因爭取制海權有成,而興起為大英帝國的關鍵舉措。馬漢認為制海權(Command of the Sea)主要包括:(1)控制海洋通道與通訊;(2)有強大的海軍而導致海權興起,(3)有廣大的海外市場。

對於美國國防而言,「距離等於國防」,美國因此在西太平洋有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等遠方防線,美國也成了以航空母艦為核心,巡航世界的海洋霸權國家。為了後勤補給與制空,美國也在全球各地廣設海空軍基地,成為大衛•范恩(David Vine)所稱之「基地國家」(Base Nation),最新的發展則為在中美對峙情勢升高的情勢下,美國在台灣南邊的菲律賓呂宋島北端新增了四個基地。

新海權觀改變了世界

然而,在科技的發展下,彈道飛彈的射程可以橫跨太平洋,戰爭已經立體化到了外太空,馬漢傳統的「海權論」也已到了要修正的時候,距離已經不是國防的保證,島鏈也不必然成為干城。

現代新海權觀認為「掌控貨櫃運輸、軍備戰略、電纜數據、海底資源,才能成為世界霸權」,因為有85%以上的貿易通過海洋進行、90%以上的數據通過海底電纜傳輸。展望電動車、資訊AI革命等最新的發展,海床將供應未來的能源與金屬資源。此外,在窮盡目前的人工節能減碳種種努力之後,以海洋生態為基礎的「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將攸關終極且穩定的淨零排放。

台灣既然自詡為「海洋國家」,就應該積極體認自己在新海權觀之下所處的地位,尋求自保乃至壯大之道。

貿易與通訊早已穿透原來定意下的國界藩籬,世界供應鏈連結各個地區與國家,相互依賴與互補;網際網路讓各國的資訊與交流在鍵盤的敲打之間,在手機的划掃之際。以「連結力」(connectivity)為構成要件的「連結地理」(connectography)成為國家實力的真實內涵。台灣的韌性應建立在與全球的連結力上。

在這個以連結力構成的新版圖上,上海洋山港已成為全球最大貨櫃出入的碼頭,吞吐量超過美國所有港口的總和。高雄港勢必不能成為20年前我們設想的「亞太營運中心」,我們應務實認知高雄作為新加坡與上海之間的中繼港口地位,扮演好台灣「西進」與「南向」的樞紐轉運角色,並兼顧「北運」與「東行」的四通八達。也因此,台灣強大的海運能力是我們建構「連結力」的關鍵,長榮、陽明、萬海等海運公司的貨櫃輪在前兩三年的疫情席捲下,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大動脈,也為國人賺進大筆利潤,是我們海上的護國神山。

20220301584083476912

台灣是東亞重要網路樞紐

全球通訊是另外一個連結力的重點。台灣是全球海底光纖電纜通訊(Submarine Communication Cables)的重要節點,有14條聯外光纖海纜,3個國際海纜站(淡水、頭城、枋山),營運8座海外機房。但是,台灣東北與西南海域海底地形崎嶇,地震頻仍,2006年12月下旬南台灣發生規模6.7級強震,全台主要聯外海底光纜有條被震斷,讓台灣一度對海外幾近「斷訊」,不管市話、行動通訊或上國外網站都受到影響,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證實受損情況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不但台灣對外包括美國、日本、大陸、東南亞、香港、印度的通信嚴重受阻,鄰近國家的對外通信、商務(一度無法訂機票),也因台灣地震震斷海纜而受池魚之殃。

因此,加強海域重點區域的地震、土石流的歷史危害調查,規劃安全的海纜施放位置,以及從國防設施及工業設計上保護這些海纜,顯然是增加國家韌力的重要一環。

台灣可建構新型海權實力

台灣在南海擁有兩個實際管理的島嶼─太平島與東沙。它們除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外,也是聲請南海「經濟專屬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的重要據點,台灣不可在歐美國家的壓力下輕言放棄。台灣的西南海域、南海北坡賦存有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clathrates),又稱「可燃冰」,有潛力成為台灣的自產天然氣能源。

台灣的東方廣大的太平洋深洋海域賦藏有豐富的稀土金屬礦,日本與中國大陸近十年來積極探勘,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積極進行深海開礦的技術與法理準備,台灣近年在海域研究上有多艘新船下海服役,應該將太平洋稀土探勘列為研究要項之一。

新海權觀下,軍備競賽不再是唯一選項。東海與南海的和平使用倡議,乃至廣大西太平洋的海洋保護區劃設、資源保育、與海底礦產聯合開發,是台灣在國際上應該積極投入的。結合台灣的海洋科學研究實力、海上貨櫃的運輸能量,以及海洋通訊電纜的樞紐節點地位,建構台灣的新型海權實力,應該是台灣未來十年的發展重點。

(作者係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

週五, 30 六月 2023

侯友宜處於劣勢,但仍自信有自己的「配速」,這可能是一個要命的盲點。要翻轉上升、贏回支持者,只能靠自己的論述與實踐,在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建設、社會經濟發展思路三大領域,系統且提綱挈領地論述自己的想法,其中也應觸及國民黨真正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要藉此給人煥然一新的感受。

2022030158408347699

TVBS於6月18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柯文哲33%躍居第一,賴清德30%第二,侯友宜23%第三,侯處於弱勢已是一個多月來不爭的事實。侯當日表示,他有自己的配速,會堅持到底,贏得最後勝利。問題是,選民也有自己對選情認知的配速,大多數人的耐心有限。侯若依然採用新北市選戰的招數,自以為是,必吞苦果。唯有快速總結教訓,採取明快的論述表態與行動,才有贏回支持,超越對手的機會。

侯弱勢有主客觀因素

侯友宜的弱勢有主、客觀兩方面因素,涉及侯個人的主觀因素是幾年來大家對其不滿的總爆發所致,這包括始終對重大政治議題不表態,縱使造成對黨與同志的傷害亦在所不顧,對黨的主張與重要同志的選舉保持距離,甚至有唱反調的嫌疑,不參與黨的建設,沒有論述,遑論中心思想,加上這次配合朱立倫玩弄郭台銘,犯了大忌。

客觀因素則在於國民黨不革新改變,始終任由主席一言堂的惡性腫瘤自由發展,朱立倫這次以無原則與標準程序的類初選私密徵召,玩弄郭台銘就是最惡劣的行為之一,迄今負面形象的暈輪效果不斷顯現,伊於胡底,尚未可知,令國民黨形象大壞,人心渙散。

這個困境若不趕快找到突破點,國民黨的總統與立委選情很可能沒戲了。這個突破點必須透過論述先導,繼之以具體明確的行動才有可能打通。侯友宜作為總統候選人,當然要負一肩挑的主要責任。

侯要從診斷問題入手

政治領導人要先具備診斷國家社會問題的能力,知道問題所在、其狀態與內涵的連帶關係,才可能有第二步的提出解決思路或具體辦法。在診斷時,必須要有重點層次,系統地點明幾項影響幅面大、層面深的頂層大項,然後系統地逐層向下、向旁展開,不宜隨興列舉,亂槍打鳥。選戰論述不可能鉅細靡遺,要提綱挈領,清楚表達自己的態度、理念、價值。目前困擾或阻礙台灣進步發展的頂層大項,應包括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的建設與發展、社會經濟發展思路。

兩岸關係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兩岸之間的定位,究竟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定位不清楚就會負面影響兩岸關係,在台灣經貿與大陸市場深度結合的情況下,必然會對台灣產生全方位的負面效應。定位兩岸關係後,必須公布在此前提之下的戰略,不能只喊口號。

其次,兩岸的定位涉及台灣內部國家認同的問題,長期以來國家認同出問題,政治運作就屢屢出現超限戰,不斷編織製造邪門的政治正確,只要政治正確,有什麼不可以?於是,只問權力的爭奪,不講民主政治的原理原則,憲政法治成為表面的民主裝飾品與欺騙人民的幌子,司法變成整人鬥爭的工具,社會對立激化,政治必然敗壞,貪污腐敗在政治正確的權力護航下,必然無所不在,花樣不斷翻新,耗費大量的戰略資源,社會的發展必然難以進步,甚至有相對衰退的風險。

再者,民主政治必須依賴政黨政治,優良的政黨建設才可能營建出優良的民主體制運作。國民黨迄今仍為主席一言堂的體制,與台灣的政治發展脫節,必須翻新變革,才能重新號召廣大的人民群眾,這應該是侯友宜不可推卸的重責大任之一。

最後,建立國家的目的在於保衛照顧人民,國防只是必備的門檻條件,不足以圓滿達成此目的,要能在社會經濟發展上有非常優異的表現,才能達成目的,居住正義與穩定能源只是下層次級的目標。簡單地說,政府必須營造出良好的生活條件,照顧所有的國民,才配稱合格的政府。自蔣經國身後以來,台灣歷屆政府都只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較忽略社會福利措施的建設,這是未來政府最需要補課的大領域。一個貧富差距不大的國家,才容易擁有較為和諧的社會,人民才容易獲得幸福。

侯友宜若能在這些領域明確地勾勒出提升改善的願景,繼之系統地在每個領域有序地逐層展開施政願景,必能吸引不少人心。但前提是,立場與態度要明確堅定,不能迴避任何議題的表態。

解決棘手的「九二共識」

國民黨堅持黨綱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侯友宜只以「四個堅持」中的「堅持維護中華民國憲法」回應,但仍受到黨內外夾攻,給人模糊不表態的印象。「九二共識」說不清楚版本,「各表」大陸不可能接受,哪有共識?只剩「一中」可著力。不過,侯友宜既然強調中華民國憲法,就應該放棄「杯水論」及相關命題,支持「兩岸一中」。

這只能從國際主流國家(美國、歐盟、北約、澳洲、紐西蘭等)的「一個中國政策」說起。拿出事實告訴台灣人民,就是因為先有「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才會有國際強權的「一個中國政策」,我們不能自己騙自己,自認為「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同時,我們的憲法也寫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擺出這事實後可表示,中國不是某個政權或黨派的,主張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議題有完全正當的發言權。

事實是複雜的、多層次、有力量的,若能善用事實基本面論述,自然會處在事實力量的保護之中,易於反擊對手的攻擊。如果民進黨與民眾黨攻擊「兩岸一中」的說法,侯友宜可以放心放膽地依據事實基本面予以嚴厲反擊,揭批其欺騙玩弄群眾的惡質性與危險性。國民黨會選擇侯,大概也是考量到侯為嘉義人,較難被抹紅。國民黨的兩岸論述應及時根據事實調整,才是上策。

20220301584083476910

必須搶占勞工與弱勢票倉

民主選舉中,大資本家一票,三級貧戶之人也一票。侯友宜應該趕快根據事實,闡明照顧廣大勞工與弱勢人民為現代社會所需,提出嶄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思路,具體呈現台灣社會發展落伍與不合理的結構,並提出改造此結構的芻議與思路。對長期以來不合理的結構能具體清晰批判,自然能散放出反權威的理想性與批判性,才能吸引拉住年輕人的心。

國民黨長久以來為人詬病的是黑金政治、政商勾結,侯友宜應該做出明確的改轍易道宣示,剴切說明對勞工與弱勢人民的照顧,讓他們有穩定的生活與發展環境,不僅能幫助他們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與競爭力,個體競爭力的提升必有助於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也能幫助他們提高消費能力,最終還將有助於企業與資方的營利,呼籲企業主與資本家善盡社會責任。社會流動通暢也有利於營造和諧社會,大家受惠。

應表態支持發展核能

侯友宜一直有反核四與反核能的紀錄,也是硬傷之一,不容否認。應該大方承認過去對核能的認識不足,近十多年,因科技的進步,核能在安全與核廢料處理上都有長足進步,歐盟也以核能為綠色能源,台灣沒有不用核能的理由。應大膽宣布,當選後,會重新評估核四是否值得重啟,或採用其它新技術建設核電廠,保證用電安全與電量充足。

有時敢於承認錯誤,反倒能令人刮目相看而給予肯定。歐巴馬就不在乎道歉,聲望很高,柯文哲常常故意道歉,獲得年輕人的支持。侯友宜要知道,態度絕對重要,處處要辯解自己沒犯錯的作為,可能就是最大的錯誤。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五, 30 六月 2023

侯友宜以「最強母雞」之姿受國民黨徵召為總統參選人,但自國民黨正式宣布人選至今,侯不僅民調支持度未出現「聲勢行情」,甚至有國民黨參選立委的「小雞」,籌謀在選戰中尋求柯文哲的庇護。不少評論者建議侯應先守住藍營的「基本盤」。或正因此故,侯日前拜訪了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也在桃園表示「兩岸像一家人才能有和平」,這些可能對他守住藍營基本盤會有幫助。

2022030158408347697

侯友宜流失什麼基本盤

幾項民調顯示,支持國民黨的選民僅有六到七成間支持侯友宜,不少評論者據此認為,侯流失的就是藍營的基本盤。但值得玩味的是,國民黨徵召侯友宜的主要依據,就是根據民調的支持度,而且民調還顯示,他能吸引到南部「淺綠」的票。如果這是民調的真實呈現,那麼侯在受徵召後流失的藍營支持者,到底還能算是基本盤嗎?

若非如此,問題就可能出在侯友宜展現出的領導能力,和原先「最強母雞」的想像差距過大,朱立倫主席有「指鴿為雞」的疑義。甚至於,徵召侯友宜的關鍵原因,正是因他在兩岸關係的立場上不怎麼「藍」。

儘管侯友宜已公開表示「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而這也是國民黨過去的一貫立場。但國民黨政策綱領中明訂的「九二共識」,侯友宜以其被污名化,等同「一國兩制」為由,迄今絕口不提該名詞。並且,他似乎試圖以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說法,來取代「九二共識」所蘊含的一個中國原則。

蔡英文堅持憲法淪為空話

蔡英文就職演說中,也宣示將依據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其後在就職周年及相關講話中還一再重申該立場。然而,遵守憲法和法律是總統本應負有的義務,蔡英文的承諾只是話術,因為處理兩岸人民事務時,公務員本來就只能依法行政,但在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上,蔡英文則違背了憲法及法律,強化了兩岸為「一邊一國」或「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認知。

馬英九前總統率領青年訪問大陸時,曾在與兩岸學生座談的場合,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說明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內涵。馬英九強調,我們在法理上主張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且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尚未擁有治權的領土。

如果蔡英文的執政沒有背離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馬英九何須在那個場合費盡心思,以「突襲」方式,向兩岸青年說明這套兩岸關係政治定位的邏輯呢?而馬英九「逆風」在大陸做出的示範,國民黨倒像是捏了把冷汗。這也難怪,侯友宜身為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對於兩岸關係定位的國家問題,除了閃躲之外,就常常是話只說一半,讓藍綠選民可「各取所需」。

2022030158408347698

堅持憲法卻閃躲一中原則

例如,侯友宜在政大那場演講,面對學生提問是否認同「九二共識」時,他表示兩岸之間不管有什麼樣的共識,完全建立在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且依照兩岸條例,兩岸是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憲法增修條文規範國家統一前的中華民國分成「自由地區」和「大陸地區」: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進一步將「大陸地區」定義為除「台灣地區」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換言之,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是兩岸關係的法理現狀,亦即目前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

或許以侯友宜過去的經歷,一下子難以突破被民進黨長期洗腦的思維,從而造成他不太認同中華民國憲法即是「一中憲法」的事實。也因此,當他在台大演講時,面對學生提問是否認同「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他則大談他的「四個堅持」來逃避問題。而對同學提問兩岸是否是「一邊一國」時,他只說出憲法規定「中華民國是台澎金馬」,避諱說明中國大陸也是中華民國法理上的領土。

侯不能失去「知識藍」的期待

侯友宜不敢表達「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兩岸關係政治定位,連違憲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亦不敢駁斥,故雖宣示了「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及堅持中華民國憲法,但其理念卻較接近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因如此,較熟悉兩岸關係的「知識藍」,或許對原本即揹負「藍皮綠骨」疑義的侯友宜,已失去耐心和期待,才反映在民調支持度上呈現下滑的趨勢。

國民黨雖反對「一國兩制」,但在兩岸建立「九二共識」時,有以《國家統一綱領》為依據的「一國良制」主張。國民黨和侯友宜把蘊含「一國」的「九二共識」視為禁忌,或許這就是侯友宜連基本盤也守不住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週五, 30 六月 2023

台灣實施地方自治選舉迄今,政治版塊和選民認知就是勝選的主要元素。1996年總統直選後,支持藍綠政黨的版塊漸定形化。明年大選版塊依舊,但選民認知會變化,藍營有戰略優勢,綠營有執政之便。

2022030158408347695

政治版塊的形成,與政黨、族群、地域認同所凝聚的意識形態有關。最明顯的例子是2020年蔡英文連任,對上韓國瑜,蔡得香港動亂之助大勝韓;韓國瑜得票率38.61,這就是藍營打死不退的版塊。

藍綠白各有政治版塊

2022年台北市長選舉屬三強競爭,民進黨的陳時中曾任防疫指揮官,逐日上電視報告疫情,知名度極高,但得票率31.93%,敗給國民黨蔣萬安的42.29%。另一位民眾黨支持的無黨籍黃珊珊,得票率25.14%。2008年國民黨馬蕭配與民進黨長昌配對戰,即使民進黨前總統陳水扁失政,馬蕭聲勢大好;長昌仍得到41.55%的選民支持。去年新竹市長選舉,民進黨前市長林智堅因抄襲他人的碩士論文、棒球場工程窳劣而備受非議;但他指定的接班人沈慧虹得票率仍達35.68%。尤其,號稱掘地三尺均為綠色的台南市長選舉,民進黨選連任的黃偉哲得票率48.8%,國民黨謝龍介得票率43.63,藍營的版塊並不弱。

據綠營資深從政者分析,藍、綠版塊都穩定在三成以上。白色民眾黨柯文哲在YT上放很多影音,擅長調侃作態,閱聽者動輒數十萬;他自稱深綠,又撩撥藍營,還常批當前的綠色執政黨。所以民進黨台北市議員王世堅說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藍營認為明年大選不會綠四、藍三、白三,應該是三、三、二。再根據時政,各黨認知戰供選民判斷,哪個黨能自我反省並利國利民;哪個政黨屬獨斷行事、民選專制;又哪個政黨搖擺可疑,信度難期。拜網路訊息穿透力強、傳播速度快之賜,認知戰狀似上世紀的輿論戰,本質是心理戰。

藍綠白各有優勢、劣勢

綠營擅長宣傳,擅用側翼網工打擊異己,但選民知道藍營與大陸有溝通管道,擁有最大的戰略優勢。馬英九執政8年,證明兩岸能和睦交流、和平共榮、互通商貿,有助於台灣製造、商旅、百貨、農漁等眾多產業旺財,且兩岸能和平發展,又能保障民命家園。

民進黨的戰略背動,像「和平保台」本質上只是口號,未見可行路徑。綠色政權以為,依靠美國,引日、英等國可以制衡大陸,實則美、日、加、英等國一有動作,陸方機艦、水下潛艦就繞台威懾;逼得台灣依美國的意見,延長服兵役時間、海灘布雷、訓練全民作戰,但這只會讓選民擔憂家園將變成焦土。

民進黨完全執政,愈見墮落。權力新貴性騷擾女部屬,政務官選秘書像選美,大官婚外生子仍擢升高位,行政院長答詢假裝不懂四維八德。一個擅長權鬥的黨和政府,缺乏人品貴重的大臣;少數進諍言者如前立委郭正亮,不得不退黨明志。

論認知戰,綠營的包袱太多。號稱民主進步,實則黨國專政,行政、立法、監察權一把抓,檢調司法看執政黨臉色行止。民進黨治理下,民主已失監督制衡力量,致該黨放肆地打擊異己,藉轉型正義之名追殺在野黨,掠奪救國團、婦聯會等服務青年學生、社會著有績效團體的資產,嚴重深化社群分裂。加上關了中天電視台,用社維法打假,壓制人民言論自由,警調動輒約談不待見者;還利用有組織的網工圍剿異於當道者,卻對無孔不入的網路、電信詐騙案束手難抑。

民眾黨柯文哲日前在日本接受日媒訪問時說:「台灣漁民無意爭釣魚台這塊地,只是希望能在那捕魚。」被藍綠撻伐,指沒有主權,何來漁權?他又說中國未提供「九二共識」的明確定義,如果當選總統打算向中國問個明白。柯的深綠背景從未認同「兩岸同屬一中」,說不懂「九二共識」是揣著聰明裝糊塗。

2022030158408347696

郭與柯分岐大,不易合

柯文哲與郭台銘在金門夜談,郭明確表示中華民國是「一中憲法」,兩岸在「一中各表」前提下,有過擱置主權的談判經驗。郭主張依此基礎重開兩岸對話,郭與柯的政見明顯有別。

綠營發動認知戰,一再挑撥侯友宜與韓國瑜、郭台銘的關係。其實,今年4月在一次新北壽德新村的餐會上,韓國瑜就坦誠稱絕不會落入民進黨分化藍營的陷阱,將無條件支持國民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這場餐會還有兩名退役上將在現場見證。

郭台銘有很多郭粉擁戴,但其主張明顯與綠、白有區隔。揣測郭柯合,誰為馬首?韓粉如堅定挺藍,郭、柯的版塊不論分或合,都會小於藍、綠。明年大選的競爭態勢,擺明了須先穩固各自的版塊,再爭取非版塊的選民。

結語

觀察明年大選,藍營擁地緣政治戰略優勢,能包容四海人才,能組成具遠見且安邦利民的政府。綠營長於宣傳,會鼓舞選民熱情,且擅長在論證不利時的脫逃術,藉稻草人謬誤,偷換主題打擊對手。藍綠各自版塊如皆穩定,何方更能凝聚團結力,勝算就大。民眾黨柯文哲雖有媒體緣,趣味性高,但要能轉化為選票,才有機會一搏。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五, 30 六月 2023

6月21日才剛進入夏至,但天氣已暑熱難耐,同時2024年總統選情也突然提前進入結構性改變階段,這在台灣選舉史上實為罕見。細究原因,問題恐不完全出在候選人本身,比較大的原因還是選民投票行為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對傳統、守舊的政黨非常不利。

2022030158408347693

如圖一所示,柯文哲的支持度在最近的民調中突然大幅提升,甚至在TVBS的6月民調中還超車賴清德,高居第一。連中廣蓋洛普6月21日公布的民調,賴維持領先,柯緊追在後,侯友宜居然以17.93%墊底,這個民調結果幾乎坐實了侯落後的事實。

柯P民調進步神速

柯文哲是不是第一,客觀地說,應該沒有媒體所說的那麼嚴重,但柯文哲的選民關注度提升是事實。為什麼說柯P是否領跑沒那麼嚴重,原因有三。首先是距離投票日還有6個多月,未來選情變化和支持度起伏是必然的。其次,柯的領先幅度3%,在統計上是在誤差範圍內。第三,機構效應因素還是很明顯的。果然TVBS民調公布的次日,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6月民調,賴清德又重回領先,比柯文哲高出7.4%,這個幅度已超出統計誤差範圍。就連上述的蓋洛普民調,也是賴領先柯7%。所以嚴格說,柯P在炎熱的初夏確實進步神速,但距離領先可能還需努力。

但是,不論是哪一份民調,侯友宜都居第三,而且支持度多落在20-23%之間,更要命的是,他輸給領跑者超過10%,這代表侯友宜已穩居第三,這個位置是三角督選戰裡最危險的位置,所以侯的選情已陷入困境,與《易經》〈井〉卦辭所言:「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情狀十分接近。所以,侯友宜及其競選團隊必須找到脫困之道。

侯居老三位置原因何在

其實,5月18日TVBS民調裡,侯還有30%的支持度,領先賴的27%、柯P的23%,當時筆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還說,這多少是提名慶祝行情,恐怕要等6月的民調出爐才比較有參考價值。但筆者絕沒想到,一個月的時間侯掉了7%,柯卻提高了10%,這個幅度連柯自己都說不敢相信。這表示各方人馬都沒想到,侯溜滑梯的速度會如此之快。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侯友宜犯錯了嗎?或是國民黨犯錯了?

客觀檢視,在5-6月間,侯友宜最大的失誤是對新北幼兒園疑似餵藥案處理過程慢半拍,在事件性質上,它類似於去年九合一選舉時發生在新北的「恩恩案」,這兩個個案在處理上都有失誤,但為什麼恩恩案對侯友宜的選情完全沒造成影響,今年的疑似餵藥案卻造成軒然大波?可見負面因素的產生不完全是因市府處理的延誤,而是選民的觀感不同了,選民對一個市長的要求,和對總統的要求是不同的。

不過,即便如此,筆者不認為這個個案會讓侯跌掉7%支持率,因為同一段時間,性騷疑雲也攪得民進黨烏煙瘴氣,但賴清德的支持度卻不降反升,就算TVBS民調對賴有機構效應的反差,但他在該台民調裡還提升了3%。由此可見,侯降、柯升、賴也升的民調趨勢,不完全是因候選人個人的因素造成,選民投票行為改變可能才是主因。

選民投票行為改變的特色

如果筆者的分析基本是正確的,那接著就該討論選民投票行為為何改變?以及改變成什麼樣子?

造成選民投票行為轉變的因素很複雜,恐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不過,過去三年受疫情及國際地緣政治改變的衝擊,知識選民開始質疑傳統政黨統獨對立的模式,並開始尋找新的思維出路,這是形成原有選民結構開始解構的根本原因。從這個背景出發,就可以理解,為何傳統政黨在支持度上都呈現下滑趨勢,反倒是柯P代表的新興勢力呈現上升趨勢,這點從圖二有關學歷和年齡段所顯示的資訊可看出。

2022030158408347694

雖然短時期內,新興選民還不足以改變目前的政黨體系,但用不了多久改變肯定會發生。傳統政黨如果還抓不到這趨勢,那麼被替換掉將是政治市場的必然。

至於現在選民的投票行為取向是什麼?在還沒有實證資料佐證之前,筆者只能主觀判斷他們有幾個特色。

一、去意識形態化。傳統的統獨對立思維,簡單的芒果乾銷售邏輯會漸漸失去吸引力,特別是中高教育程度的選民群體終於會理解,原來統獨根本是個假議題。二、政黨忠誠度開始瓦解。自認為是獨立選民的比例會快速升高,分裂投票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三、候選人取向會成為主流。候選人的個人魅力、特色,會成為選民選擇的重要標準。

侯友宜可能翻盤嗎?

最後來談一下侯友宜有機會翻盤嗎?機會當然是有的,原因如下。一、時間還足以造勢、翻盤,也足以等待對手犯錯,不過這考驗著侯團隊的作戰能力,而且自身絕對不能再犯錯。二、侯必須快速爬回第二的位置,必須牢記三角督對老三絕對是殘酷的。三、必須卯足全力輔選立委,甚至把立委選戰擺在自己之前,這才能激發出組織戰力。

總體而言,這場總統大選才剛起跑,但大致結構已經呈現。在爭取與賴清德決戰的位置上,柯暫居上風,但時間還足以產生變化,且讓吾人繼續看下去。

(作者係台師大政治所兼任教授)

週五, 30 六月 2023

政壇近來爆發一連串性別騷擾事件,尤其是民進黨內部連環爆,把原本標榜婦權、平權,象徵進步理念的民進黨形象打落神壇;黨職幹部連串失職、高層公然吃案,情節之嚴重,令支持者錯愕,難以置信。因此,即使國民黨陷入分裂不合的困境,侯友宜又碰到新北市板橋某私幼爆出餵食幼兒藥劑疑雲,被認為遙遙領先的賴清德選情並不穩定,性騷、詐騙、黑金已逐步腐蝕民進黨的執政基礎。

202203015840834769

民進黨:天下烏鴉一般黑

一連串的性騷案,對於性平價值與人權價值的破壞,就像夏天被高溫悶烤而四處蔓延的野火,燒掉了林木花草,也嚴重毀損了環境生態。許多受害女性出面娓娓道出自己的苦與愁,民進黨卻一點兒也不在乎如何撫平這些同志所受的傷害,他們計較的是怎麼可能只有民進黨有性騷問題,於是挖瘡疤、扒潑糞就成了民進黨人努力的目標,他們知道只要往對方潑髒水越多,越把對手抹臭,民眾越不會發現他們如何假人權之名,欺凌弱勢者的人權,也就不會藉由選票來懲罰民進黨。

民進黨抹黑對手,主要在訴求「天下烏鴉一般黑」,表達不是只有自己犯錯,大家都有錯;卻不在乎民眾受到的傷害與心靈的驚恐。結果二、三周過去了,國民黨人被指涉性騷擾的案例不如民進黨多,也不像民進黨內幾乎各個階層及相關單位都有性騷擾案例,這讓因為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一度受到青年族群一面倒支持的民進黨,這次卻因性平問題踢到了鐵板;年輕族群對這樣的「人面獸心」大加反彈。

2022030158408347692

民進黨心中沒有人民

民進黨會引起公憤,當然在於黨工心中只有黨及自己的利益,當重大事件發生時,只關心自己有沒有受到影響,而且馬上推卸責任,完全無視民眾為何受害,以及要如何保護民眾的利益。如有人不從,就動用網軍側翼來修理。

遠的如購買新冠疫苗案,政府情願讓人民受病毒摧殘,故意刁難有實際藥效的BNT疫苗進口,即使郭台銘、慈濟等單位獲個人願意以慈善之名輸入疫苗,拯救普羅大眾,也照樣處處刁難、時時阻擋,終致民怨大起,讓民進黨去年九合一選舉發生墜崖式慘敗。接著,在論文抄襲案上,民進黨起先不願面對問題,硬挺說謊,還處處獵巫,希望降低論文抄襲風暴的羞恥感,結果抄襲事件重傷民進黨的政治人物,許多人的前途更因此中斷。

此外,去年很多年輕人遭網路詐騙,被引誘前往東南亞,受到人身自由限制、暴凌甚至虐殺,並被迫從事非法詐欺工作,民進黨初期的態度不是想怎麼協助這些受害者脫困,反而想把責任推向中國大陸,全然無視在台灣找不到適當工作的年輕人,每天衣食無著、坐困愁城,不得不鋌而走險的悲哀。如今新聞風潮過去了,青年就業問題仍不見改善,民眾仍生存在不安定的生活困頓中。

性騷、詐騙、黑金三合一

性騷醜聞在民進黨不是單一個案,現已逐步燒向政府單位、相關單位,除讓人見識到人性的醜陋外,宛如一場暴風雨強力來襲;更糟糕的是,已經狂燒數個月的imB詐騙案,以及官商黑金勾結的醜聞不斷爆出,正往政府高層人士燒去,由於主嫌透過在綠營的管道,四處詐騙民眾、掏空國家資產,民進黨想要把藍營拉下水,反而讓更多的弊案浮上檯面。

面對千瘡百孔的國政及社會亂象,應該要負責的蔡政府卻躲在防空洞中,不動如山,甩鍋不理;讓才接任黨主席半年的賴清德承擔責任。這樣的「蔡賴相鬥」,說明了英系與新潮流的新仇加舊恨,引起許多民進黨支持者不滿,以至於賴清德的民調雖然領先,卻始終處於不安全的領先中。

蔡英文應負最大責任

現在曝光的性騷案,幾乎都發生在蔡英文擔任民進黨黨主席之後,但她始終沒有真正道歉、悔悟,只是一文輕輕帶過,船過水無痕,然後就完全推給賴清德了。暫時領跑的賴清德,近期遭到這些颶風侵襲,黨內風波連綿不絕,搞得他焦頭爛額,未來的考驗將會更嚴酷。

鬧得全台沸沸騰騰的imB金融詐騙案,其爆發時序及權貴官商之間花天酒地、金權勾結,也發生在蔡擔任總統之後,難道不該直接道歉認錯,並要求相關單位清查貪汙疑雲,否則怎麼對得起兩次投票給她並賦予民進黨完全執政權的選民呢?

性騷風暴、官商勾結、槍擊不斷,已成為2023年的超級大風暴,民進黨不要以為民眾還會為了賴清德的「和平保台」謊言,繼續支持民進黨。畢竟台灣民眾已受不了居無門、食不安、時時缺電缺水,還得忍受性騷擾的日子。若性騷案、詐欺案與眾多官商勾結案繼續發展下去,民進黨再執政的機率恐怕會愈來愈低。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五, 30 六月 2023

6月23日,國民黨籍2024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在桃園楊梅錫福宮參香時說,兩岸要和平相處、對話交流,像一家人一樣,才有辦法和平;兩岸不穩定、關係緊張讓人民不安心;不希望有人在槍林彈雨下成長。侯也強調,自己從頭到尾都是一句話,就是在對等、尊嚴、友善的前提下,兩岸和平交流、重啟務實來往,讓兩岸更加穩定,而不像另一位參選人柯文哲的「兩岸政策變來變去,講的話顛顛倒倒」。

侯友宜此時提出「兩岸一家人」,很可能是為了拉攏深藍選民,鞏固基本盤,但此話顯然比他4月提出的「杯水論」,5月初提出的「反對台獨,也反對一國兩制」,6月中旬提出的「四個堅持穩定兩岸」等兩岸論述高明不少。因為「以對話取代對抗」、「要和平不要戰爭」正是台灣當前的主流民意,而「兩岸一家人」應有助緩和台海緊張形勢。

一般人或皆認為「兩岸一家人」、「兩岸一家親」是大陸幾代領導人,特別是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後所提出來的。其實,早於2000年5月17日,陳水扁在就職前三天,探望前副總統謝東閔時就表示,「兩岸像是兄弟關係,都是一家人;一家人應該互相關心扶持,這個家才能發展。」令人遺憾的是,民進黨兩度執政,皆無法掙脫其台獨黨綱的束縛,更禁不起美國為其戰略利益,大打「以台制華」的誘惑教唆,讓兩岸離和平愈來愈遠,甚至走向兵凶戰危。賴清德雖已不敢再提「抗中保台」,但其所有言行仍顯示他是一位「務實的台獨工作者」。

柯文哲2015年8月首赴上海出席雙城論壇時,就表示他一向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精神促進兩岸交流。不過,他6月初在日本說不要為了釣魚台的主權,讓台灣漁民不能捕魚,引起軒然大波,也被「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打臉(有七成以上民眾不同意「釣魚台是日本的,不是台灣的」)。柯近日又否認他曾反對服貿協議,但畫面顯示他2014年帶著太陽花成員反對服貿到底。任何人都有權利隨著時代變遷、思想變化,改變其政治立場,但政治人物必須交代清楚,不可存有瞞混過關的僥倖心理。

當然,「兩岸一家人」只是血緣與歷史文化概念,而非清楚的政治立場,只是在兩岸人民因政治分歧長期分隔,兩岸關係又被外部勢力大力介入的當下,有其一定意義。例如,今年3月底,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與馬英九見面時,強調「我們兩岸都是中國人,是一家人,家裡的事好商量,多商量」;6月17日,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會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等出席論壇代表時,又提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家和萬事興」。我們希望政治人物能夠體認,兩岸既是一家人,就沒有不能談的事,而任何外力介入均違反了「不得干涉他國內政」的國際準則。

爭取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是台灣選民的期待。我們樂見所有候選人能為此做良性競爭,也切記不要說一套、做一套,以免失去選民的信任。

週三, 14 六月 2023

台灣抗日史,可上溯自1874年日美聯軍入侵台灣南部的牡丹社事件,下及1944年的瑞芳事件。本文探究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日軍在恆春一帶如何焚掠屠殺台灣人。

2017054517

為了防止「中國方面的稱呼」這樣的說法,或者「誤譯」、「誤解」等挑剔、扭曲、誣蔑,本文只採用日本官方的官書和日方當事人的「直下史料」(即時紀錄);所使用的名詞(出處詳正文)也取自前述日方史料而非筆者杜撰。本文完全不引述中方史料,防止「不實」、「造假」等誣蔑;本文只作日本人組織性、非人道的破壞殺戮行為的敘述,不作數量統計,防止因數字不一而遭刻意「抹殺」。

日本對台攻擊的真正理由

1853年以前,日本名義上以天皇為國主、實際上由幕府將軍掌握實權,下轄數以百計大小強弱不一的「藩」。藩主稱為大名,在藩中享有莫大權力,幕府以貢賦和「藩勤制」(藩主輪年到江戶幕府執勤)相羈糜,幾近邦聯制。將軍基本上不干涉藩政,而由若干武士協助理藩,是為「藩士」。

1636(寬永13、明崇禎9)年,德川家光(三代將軍)頒布鎖國令,從此,鮮少與域外往來。1853、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培里(Matthew C. Perry)率領四艘動力軍艦到日本扣關,訂定〈神奈川條約〉,開放對美貿易,並以函館、下田為通商口岸。日人俗稱「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是日本現代化的轉捩點,接受西方船堅砲利文明的雄藩快速崛起,1867(慶應3)年薩摩、長州、土佐聯手倒幕,成立奉天皇之名,其實是雄藩共議制的新政權。次年4月,討幕軍攻進江戶城(改名東京),8月明治天皇即位,9月8日改年號為明治,其新政史稱「明治維新」。1869(明治2)年雄藩推行「版籍奉還」,1871年8月天皇下詔「廢藩置縣」,實行中央集權制。

廢藩置縣之後,多半的藩士變成浪人(無職武士)。1872(明治5)年9月26日,外務卿副島種臣告訴美籍參謀李仙得(Charlee W. Le Gendre):「目前日本有40餘萬武士,皆為剛猛難御之輩,若有事皆欣然願意出兵。」廢藩置縣之後的浪人多達40餘萬,成為社會動亂之源。擔任新政府參議、陸軍元帥兼近衛都督的西鄉隆盛(薩摩蕃士、討幕軍都督)主張出兵朝鮮、台灣以為疏解,並自荐為遣韓使。當時7名參議中的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大木喬任等,認為國基未固、國際氛圍亦不利於輕啓戰端,極力反對。

1873年(明治6)10月,西鄉憤而辭職後,近衛局官佐傳出不穩的消息,天皇兩度親諭安撫,西南各地也變亂蜂起。大久保利通等不得不於次年4月,任命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少將為「台灣藩地事務都督」,偕同李仙得和美軍顧問,假借1871(明治4,清同治10)年琉球漂流民66人登陸台灣東南部八瑤灣,其中54人被瑯嶠牡丹社高士佛原住民所殺為由,出兵台灣。

日軍登陸瑯嶠港

明治7(1874)年5月6日下午7時,日本陸軍少佐兼福州領事、征台軍前鋒福島九成,乘坐日本軍艦「有功丸」,在落日餘暉下,毫無阻攔地駛進台灣南端的瑯嶠港,隨行的有美軍海軍少校克沙勒(Douglas Cassel)和中尉華生(James R. Wasson)。7日晨,福島請美軍軍官一同登陸,克沙勒請福島一人先行上岸,並祝賀福島是日本遠征軍登陸台灣的第一人。10日日艦明光丸、日新號到達;13日孟春號抵達,14日三國丸抵達,一路暢行無阻。

台灣蕃地事務局檔案《處藩提要》揭示日軍暴行如下:

(1)5月22日,進攻牡丹社人堡壘「松永少尉率領分隊前進放火燒屋,松永少尉再次率兵前進,再放火燒屋。」(頁197)

(2)6月1日,進攻狡獅猾,「奪賊四營,放火燒之。」(頁226)

(3)6月3日,進攻牡丹社,「將3、40間民宅放火燒燬」,「進入南方溪中民宅,屋主已逃逸無蹤,四處搜尋並放火將民宅燒成灰燼。」(頁228)

(4)6月3日,進攻爾乃社,「放火焚燒爾乃社所有民宅。」(頁230)

(5)6月7日,〈西鄉都督陣報大隈長官有關蕃地處分大致平定案〉:「不殲滅其巢穴,不足以斬其殘害…一舉將牡丹社蕃部落徹底掃盡…三日,全軍會師牡丹社,破其巢穴,悉數焚燒無遺。」(頁231)

(6)6月17日,李仙得轉陳大隈長官有關克沙勒蕃地之行來函抄件:「我軍斬敵12首級提回陣營時,此村所有清國人皆言,牡丹社酋長阿洛克之首級亦在其中,日本人仿傚彼恐怖野蠻之作風,斬取死者及負傷未死者之首級作為戰利品,掠取蕃敵之兵器及裝束回營。此戰我軍固然旗開得勝,但一舉殲滅牡丹人之策略也為之破滅。」(頁245)

此函道格拉斯、克沙勒5月24日「書於瑯嶠嶼陣營」,26日另一函謂:「余必殲滅殆盡,寸草不留。」(頁247)

「三光作戰」始於瑯嶠事件

田中琢、粟屋憲太郎等編輯的《角川 日本史辭典》「三光作戰」條:(角川書店1996年版,頁452)「さんこうさくせん三光作戰  日本軍が日中戰爭で組織的に行った非人道的な破壞、殺戮戰術。三光とは中国側の呼称で,燒光(燒きつくす)、殺光(殺しつくす)、搶光(奪いつくす)の意。これに対し北支那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岡村寧次)は根據地の潛在抗戰力の徹底的な燼滅戰術を実施し,世界の非難と日本軍の軍紀の低下を招いだ。のち華北以外の戰線でも実施,毒ガスも使用されだ。」

該條文描述日軍對於抗戰根據地的「潛在」抗戰力,實施「徹底的燼滅戰術」,也曾使用毒氣。該條文聲稱,「三光」一辭,是中方描述日軍在中日戰爭(1931至1945)中,實施的組織性、非人道的破壞及殺戮行為。

根據克沙勒的揭發,日軍的「三光作戰」始於1874年的侵台戰爭。克沙勒雖然輕責日軍仿傚牡丹社人之「恐怖野蠻作風」;但他更痛心日軍輕舉妄動,破壞了他提議的「一舉殲滅牡丹社人之策略」,這也是歐洲列強在15世紀以後的「擴張主義時代」,在世界各地巧取豪奪,對付各地原住民的手段。

此外,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也影印出版了《風港營所雜記》,似乎是駐在風港的日軍主官的手稿,始於6月9日,終於11月23日奉命撤兵回國。6月9日「與莿相腳頭人阮有朝筆談」云:「前日我兵剿滅牡丹社,你們即知之歟?」(頁43)勦滅牡丹社顯有殺雞儆猴的作用。6月10日,英國人コツタス來訪,主官問:「往日我兵剿滅牡丹社生藩之事,兄等在府既(既疑即之誤)聞之乎,客答:「可喜,我實不知。」(頁57)初生帝國主義以勦滅生蕃向老牌帝國主義誇耀,想必非常無趣。

日本當時是初生的帝國主義,出兵台灣是明治維新後的第一場侵略戰爭,卻因後續乏力,10月31日與清廷簽訂和協議之後,12月3日悵然退兵。

(作者係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