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11 五月 2023

軟實力可以分為兩方面:外交政策及基於媒體的軟實力。美國基於媒體的軟實力目前領先中國,中國近年的外交政策優於美國,相當程度扭轉了不利的形勢。中國的主要外交思想是以「王道」抗衡美國的「霸道」。

2017114924

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現代的國際強權都清楚認知,實體戰爭的代價太高,最好是以實體戰爭以外的方式,達成國家的目標,因此強調「軟實力」。實體戰爭依靠國家的經濟及軍事實力,可以稱為硬實力,軟實力則指經濟及軍事以外的實力,主要包括外交政策及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實體戰爭一般是偶而發生,軟實力的競爭或戰爭則是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其影響緩慢但深遠。中、美兩強都不敢輕易製造彼此之間的實體戰爭,但兩強之間的軟實力之戰早已開打,其競爭態勢如何?

軟實力可以簡單地分為兩方面:外交政策及其他部分,後者包含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等等,多需要靠各種媒體來傳播、發揮作用,可以被稱為基於媒體的軟實力。以下先檢視中、美基於媒體軟實力的競爭態勢,然後再探討外交政策方面。

美國媒體軟實力領先世界

基於媒體軟實力的核心是文化,世界上三大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和中國文明,各有龐大的信眾或支持者,因為是思想、精神,不易也沒必要分辨孰優孰劣,然而目前美國領導的基督教文明卻是遙遙領先。首先,主要的國際媒體都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自然大力鼓吹基督教文明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其次,英語是目前最主要國際語言,有利於西方文明的傳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美國和西歐目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雖然其富裕的原因主要是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和技術創新等,與民主、自由關係不大,但一般人容易因為認同美歐的優渥生活,而接受其民主、自由的價值觀。

美國所領導的西方確實擁有龐大基於媒體的軟實力,並運用其軟實力而大有所穫。美蘇冷戰時代,蘇聯集團的軍事實力雖與美國集團接近,但其軟實力遠遜美國集團,於是從民眾到官員多嚮往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終於導致1990年代的瞬間瓦解。從2010年底到2012年,北非和西亞的許多國家受到西方媒體的影響,發生一系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主題的群眾社會運動,甚至推翻不符民意的政權,被稱為「阿拉伯之春」。在亞洲,當日本、南韓、台灣、菲律賓等接受了美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自然接受它的領導,幾乎成了美國的附庸,而香港的「占中」運動無疑也是美國軟實力的展現。

中國的硬實力已經追近美國,並且很可能在不太久之後超越美國,然而,中國媒體的軟實力仍遠遠落後美國,即使中國近年在逐漸推進其軟實力,如加強其媒體實力及在世界各地成立「孔子學院」等,但中國的人均所得還落後美國很多,使得它的軟實力相對缺乏號召力,在這樣的狀況下,中國在中、美目前的軟實力之戰難免處於下風,因此只能採取堅壁清野、避戰的方式,管制或限制一些國際媒體和網站進入中國,雖然造成一些民怨和形象受損,但是能大幅減低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擾亂,避免「阿拉伯之春」式的「和平演變」。

「王道」抗衡「霸道」

中國近年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優於美國,相當程度扭轉了不利的形勢。中國的主要外交思想是,以「王道」思想與美國的「霸道」思想相抗衡。這個外交思想的提出者,是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的閻學通教授。閻教授在2013年出版《下一個十年全球變局大預測》,在書中詳述了這個外交構想,根據筆者四年來的觀察,中國確在朝這個方向實踐,並且逐漸顯現成果。

閻學通認為,美國的國際主導地位主要植基於它的物質力量,並不受到多數國家的真心擁戴,中國不只要有物質力量,更要以道義提高其戰略信譽,作為首要的外交目標,以獲得多數國家的擁戴,以王道思想抗衡美國的霸道思想。美國一直以民主、自由、平等作為引領世界的思想,閻教授則提出公平、正義、文明,作為中國引領世界的思想。

中國大陸自鄧小平掌權,多年來實行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不結盟、不當頭,閻學通認為,現在的中國在海外以經貿為主的各種活動大增,產生許多安全問題和政治衝突,必須改變不結盟、不當頭的政策,積極承擔更多的國際安全責任,並為友邦提供安全保障,以物質實力和道義建立戰略信譽,以戰略信譽贏得更多盟友,依靠眾多的盟友實現民族復興。

「一帶一路」有王道精神

中國2013年推出的「一帶一路」計畫正體現了王道的精神,一些評論者把「一帶一路」比為美國在二戰後支援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畫」,兩者是有相似之處,但是「一帶一路」更顯得正義無私。歐洲和美國相同,都屬白人基督教文明,背景相同,又同屬先進世界,只是一時受戰爭摧殘,對比之下,「一帶一路」上的很多國家與中國的背景很不相同,卻長期貧窮落後,更需要國際的幫助。

中國發起設立亞投行大為成功,也是因為中國的王道精神。一些重要的國際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資金來自許多國家,但都被美國掌控,握有否決權,早已令很多國家不滿。中國對亞投行的公正開放態度因此讓各國一致擁護。

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已頗有一些成效。例如中國與歐洲之間已開通多條高速鐵路路線;中國已經替巴基斯坦建造完成臨阿拉伯海的達爾瓜港,由中國營運四十年,目前正在開發所謂的「中巴經濟走廊」,將瓜達爾港和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連接起來。巴基斯坦和中歐高鐵沿線的許多中亞國家都相對貧窮落後,「一帶一路」確實展現了濟弱扶傾的王道精神。

中國軟實力可望追上美國

川普總統上台後,美國的霸道外交思想與中國的王道思想對比特別明顯。美國退出了攸關全球暖化的「巴黎氣候協定」;大肆推銷美國軍火,不管軍火對全球和平造成的威脅;退出了攸關自由貿易的TPP;並和許多盟國斤斤計較軍費分攤比例。美國的霸道行為或許能獲得短期利益,但是長期必定損害其軟實力和領導正當性。

美國堅持民主自由的價值觀,時常變成介入他國的內政,中國秉持公平、正義、文明的理念,更符合普世價值,只要能改善民眾的生活,不需要把建設投資和政治綁在一起。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投資,在許多貧窮甚至政治不穩定的國家,短期的回收風險較高,但是長期來看對中國和全世界卻是貢獻更大,對比之下,美國已經富強幾十年,卻沒能協助鄰近的中南美國家脫貧致富,美國應該感到慚愧。

美國基於媒體的軟實力目前雖然領先中國,但並不是沒有弱點。選舉民主在世界各地已經呈現很多弊病;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的長期激烈衝突顯示,基督教文明缺乏包容性;美國長期偏袒以色列,令人質疑其公正性;歐洲對中東難民的排斥,讓人懷疑西方普世價值是虛偽的;而美國的霸道外交政策終將損害其軟實力。以中國的持續改革、儒家文明的歷久彌新、具包容性,未來等中國的人均所得再提高,中國文明的號召力將大幅提升,屆時中國的軟實力是很有可能追上甚至超越美國的,王道中國將有望逐漸取代霸道美國的國際地位。

(作者係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週四, 11 五月 2023

本文係1962年中印之戰,共軍隨軍記者景家棟親歷記實文章的摘要。55年後,特別是在中印邊境可能再度爆發衝突之際,閱讀本文,可了解中印邊境的天然狀況及那場戰爭的部分實況。

2017114923

1962年10月12日,秋高氣爽,風和日麗。噴火連正在距新疆喀什營房30里外搞秋收。當時我是四師司令部防化參謀,到該連幫助工作。下午3時,突然接到立即返營令,連夜開赴喀喇崑崙邊境,進行自衛反擊戰。回營後,連隊、機關進行緊張的備戰工作:政治動員、戰鬥編組、檢查設備、補充給養。晚上10時,師屬所有加強分隊在操場整隊,按時出發。

艱苦登上崑崙山

當晚星夜乘車行軍,路經英吉沙、莎車,直抵崑崙山下的葉城,13日晨即向崑崙山開進。從葉城開出不遠,直插雲霄的崑崙山就出現在眼前。從山下仰首望去,看到汽車像小甲蟲一樣,在白雲繚繞的高山上爬行。

有的戰士說,我們的車怎能開得上?坡是那樣陡,道是那樣險,有些地方本已到了山窮水盡,硬是從懸崖絕壁中劈石開路!戰士們屏息著呼吸,經過兩個多小時行駛,終於爬了上去。

那真是「登上崑崙山,離天三尺三,老鷹腳下轉,人在白雲間」。部隊爬雪峰、越戈壁、翻大板,行駛了兩天兩夜,分別到達加勒萬河和紅山頭邊界戰區,那裡海拔多在4,200米至5,200米之間,氣溫常在零下25─40度。

我們乘車行駛了兩天,那裡是冰雪的世界,氣候嚴寒,地面光禿,堪稱是「天上無飛鳥,地裡不長草,六月下大雪,終年穿棉襖」。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更難承受的是高山反應(高山症)。

由於高原空氣稀薄、缺氧,部隊剛到時,戰士一個個像著了魔似的都睡倒了,帳篷裡只聽到嘔吐聲。有的戰士行走得撐枴棍,也常有解小手時昏倒在地。到戰區第一頓飯,36個人都吃不完六斤米飯,後來我們號召黨團員帶頭,提出了能吃一個饅頭的及格,吃兩個良好,吃三個為優秀。吃飯也要做艱苦的思想政治工作,這還是第一次遇到。

10月20日拂曉前兩個多小時,我們和八連在距敵堡200多米處,占領衝擊出發陣地。由於接敵較近,且是砂石土質,不便土工作業,只好利用地形作隱蔽。深夜在零下20度的寒風中蹲兩個小時,是多麼難熬。

20日8時25分(新疆時間是6時20分)三發信號彈騰空而起,照亮了靜靜的群山,總攻擊開始了。此時,震耳欲聾的炮彈密集落在印軍陣地上,特別是用作平射的高射機槍曳光彈,在夜色中像流星一樣,直向敵堡射去,甚為壯觀,七分鐘炮火準備完畢(炮兵攻擊準備射擊),我身旁的年輕號兵,吹響了嘹亮而急促的衝鋒號,戰士們如離弦之箭向敵軍陣地衝去。

英勇同志連奪敵據點  

在前進中,部隊除了避開敵機槍外,根本不顧敵單發步槍射擊,士氣非常高昂。當接近敵堡時,印軍明堡、暗堡火力猛烈向我射擊,一時部隊前進受阻,兩名噴火兵在我步兵掩護下,利用夜暗接近敵堡約30米處進行噴射,一條條火龍向敵堡槍眼鑽去;烈火燒身的敵軍,急得丟掉武器,跑出碉堡在地上亂滾。只一個小時的戰鬥,一個不漏地全殲了加勒萬河谷之敵。

我軍占領陣地不久,印機尚前來空投物資與食品,盤旋了兩圈,見勢不妙,方調頭飛跑。在當天同一時間,噴火連一排配屬十一團三營攻打紅山頭與天文點之敵,二等功臣、副排長張虎生在拔除天文點敵群堡戰鬥中,背著噴火器,迎著槍林彈雨機智勇敢地接近敵堡,一舉消滅了敵機槍火力點,當場博得了步兵官兵叫好。

三營領導提出要給噴火兵請功。紅山頭是西段反擊戰的主要方向。該地是印軍的重要樞紐。印軍構築了16個地堡、5個地下室工事,組成兩層火力陣地。

在20日與加勒萬河同一戰鬥時間,部隊從印軍側後西、南兩個方向同時進行反擊。一部分從正面佯攻,一部分從側面直插紅山頭主峰,另一部分直搗印軍平台陣地。當部隊進至平台時,敵火力瘋狂向我射擊,幾次欲進不能。噴火連一排二等功臣何如亮在部隊眾目注視下,背著噴火器低姿匍匐前進接敵,在我機槍壓制敵火力的一瞬,立即架槍噴火,將敵堡消滅,給部隊拔除了前進中的釘子,得到幹部戰士的讚揚。經一個多小時的戰鬥,驅除了入侵印軍,奪取了紅山頭主峰。前來增援的印軍眼看大勢已去,只得半途回撤。

另有一個晚上,所有兵種都要去搬運炮彈,為了不被印軍發現,部隊沿著一條冰溝行走,而且還要淌過一條齊腰深的急流,距離約有幾里,往返多次,累不可支。

運完炮彈,戰士們棉褲、毛鞋和腿腳凍結在一起。如用火烤,皮肉就會分開。後來只有和著鞋褲睡覺,用體溫將冰塊溶化,方能脫下。

試想,能經受崑崙山上那樣的苦,人世間還有什麼苦不能吃呢?一次,總參(前共軍參謀部)有位部長在邊界看到戰士如此艱苦,不禁潸然淚下。幾十年來,我也常以此作對照,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班公湖之役

接著我們又直下西藏阿里,它是中印邊境東段與西段的連接處,那裡海拔5000多米,-40℃,氣候奇寒,一年只刮一場風,從年初刮到年終。在進軍阿里途中,很多地方沒有明顯的道路與方位物,容易迷失方向。

從軍事地圖標號上看是一個大圓點,往往誤認為是個較大的城鎮,可到了現場,只是一個用石塊疊起來的羊圈,連老百姓都沒見一個。所以,在西線作戰,使用軍事地圖也很容易迷失方向。

班公湖這一仗,的確是場惡戰。特別是16號據點,那裡印軍設防時間長,工事堅固,碉堡成群,且布有百米縱深雷區,易守難攻。為此,我們連夜向敵16號據點出發,為了避免被敵發現,一律閉燈沿著湖邊行駛。道路狹窄難行,一邊是山,一邊是深湖,此時此地,哪能顧得個人安危?一切交給駕駛員就是了。

距敵陣地不遠,部隊改為徒步行軍,翻過冰大坂,從敵側後方運動。深夜時分,寒風像潮水似的一浪接一浪迎面吹來,身上彷彿沒有穿衣一樣。遇到風雪大時,只好彎下腰來側身行走,帽子和武器結著冰淩,走一會又得將冰淩敲掉。中途,有一姓黃的四川戰士害雪盲,我們將他安置在一塊大石後面,當戰鬥結束返回找到他時,見他雙腳已凍壞,十指腫脹亮得像馬奶葡萄,隨即送他去醫院,真是令人心痛。

11月18日拂晚,戰鬥打響,印軍火力猛烈向我射擊,衝擊時先頭人員誤入雷區,被迫停下。由於工兵分隊攜帶的爆破筒有限,很難完成開闢100米縱深雷區的任務,在這緊急關頭,全軍聞名的滾雷(以身軀滾壓引爆地雷)英雄羅光燮,就是在這次作業中,當左腿、右臂被炸斷後,仍堅持用自己的身軀去滾雷,為部隊開闢道路。

當時,敵地堡群拼命向我衝擊分隊射擊。噴火連二排四班長潘自興看到這種情況,揹著噴火器立即躍進接敵,前進中頭部中彈犧牲。副排長盧榮湖見狀,馬上前往接過四班長的噴火器,向敵人的機槍眼噴去,敵堡立即燃成一團熊熊烈火,當他繼續奔向敵人另一火力點噴火時,也不幸中彈犧牲。

戰士崔相明為了給戰友報仇,踏著副排長的血跡從側面繞道,上去噴火,終於摧毀了攔路敵堡。部隊就是這樣前仆後繼、英勇頑強,惡戰了兩個多小時,清除了入侵之敵,奪取了陣地。……

(整理者係國防諮詢委員)

週四, 11 五月 2023

南京大學的歷史自1902年開始,今年剛舉辦過115周年校慶。南京大學幾經改名,在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時期,曾獲「北北大,南中大」的稱譽。1999年,南京大學進入「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行列。

2017114922

建校歷史悠久

南京大學追溯的源頭是清末兩江總督張之洞籌辦、建校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這是中國按照西方模式最早創辦的新式學校之一。從晚清到民國,這所學校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不同名稱和發展階段,成為當時國內學科最全,規模最大的學術重鎮,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稱,被譽為民國最高學府。

1949年8月,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按統一規定去「國立」二字稱南京大學。1952年大陸高校依蘇聯模式實行院系調整,南京大學發生重大變化:以其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為主體,組建文理型綜合大學,仍名為南京大學;以其工學院、師範學院、農學院、水利系等為主體,與其他學校有關係科合併組建成一些新的高校,包括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等。現在,這些同源大學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學科上各有特色又有交叉融合,為江蘇和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目前,江蘇是大陸大學最多、大學生人數最多的省份,這些學校正是其中的骨幹。

作為南京大學另一源頭的金陵大學,起源於1888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匯文書院,正式建校於1910年,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會學校。1951年併入另一教會學校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改建為公立金陵大學。該校有文、理、農三院,其農林科與電化教育均為中國高校開先河者,文、理科也實力雄厚,併入後為南大增色不少。

當時考慮原金陵大學的實驗室較大,在此設綜合性大學,改裝和擴大較為方便;而南京大學工學院附設的機械工廠及實驗室搬遷不便,故決定南京大學遷往原金陵大學校址,南京工學院則留在四牌樓南京大學原址。對於原南大、金大兩校的檔案資料,決定除需應用者加以適當劃分外,原則上均由南京大學保管。

985工程首批重點大學

院系調整後,南京大學由原來6個學院37個系減至13個系,規模大大縮小,但在文理型綜合大學中仍有相當實力,在江蘇高校中更是首屈一指。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又進一步煥發出蓬勃生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項辦學指標和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援的大學;1999年,進入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行列。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在進一步加強文、理科學科建設的同時,新建或重組了醫學院及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電子科學與工程等工科院系,目前共有29個直屬院系,初步實現了學科格局從文理為主,向文理工醫協調發展的成功轉變。

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南京大學哲學系青年教師胡福明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揭開了全國關於真理標準討論的序幕,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從1980年代開始,由老校長匡亞明領銜、組織編寫《中國思想家評傳》,歷時20年,至2006年出齊了200部評傳,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一項重大工程。這一篇文章和一套叢書顯示,南京大學文科關注現實與弘揚傳統兩個側面的特色。

在理科學科中,化學、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長期居於全國領先地位。2006年,物理系閔乃本院士團隊的《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應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1999年國家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大陸第一個由一所高校獨立完成的專案,這一紀錄一直到2015年才被中國科技大學打破。201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永久編號為199953的小行星,命名為閔乃本星。小行星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歷史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在此之前,已有七顆小行星以南大科學家命名,分別是戴文賽星、曲欽岳星、蘇定強星、方成星、孫義燧星、陸琰星、馮端星,在閔乃本星之後,這兩年又陸續新增了以南大科學家或校友命名的黎介壽星、吳良鏞星、張存浩星和劉林星,天河裡眾星輝煌,成為南大科研領域群星燦爛局面的生動反映。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大陸高校一度盛行併校風,南京大學是少數沒有併校的名校之一,辦學規模特別是本科招生規模,也一直在適度控制中。2016學年度,在校本科生13,224人、碩士生11,176人、博士生5,656人,另有各類非全日制學生22,847人;專任教師2,202人,科研機構人員940人;在站博士後人員1,011人。全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9人(含外籍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

南京大學一直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1986年,南京大學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創辦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招收兩國學生,由兩國教授分別授課,還開始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被視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典範。現在,南京大學每年招收外國留學生3,000人。此外,還與世界上眾多一流大學和高水準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聯繫,全面提升辦學的國際化水準。

2009年9月,建於南京東郊、距老校區20多公里的南京大學仙林新校區投入使用,新校區已建成面積2,200多畝,是老校區500多畝的近四倍,大大拓展了學校的發展空間,現在這裡已成為南京大學的主校區。2012年,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命名一顆「南大仙林星」,這是繼「南京大學星」之外以校區命名的小行星,與以個人命名的小行星共13顆,被稱為南京大學系小行星。這一命名也把「仙林」地標送入太空,附近居民都引以自豪。

中央大學在台灣復校

兩岸開放交流以來,和台灣有著深厚淵源的南京大學,已與30多所台灣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簽署實質性合作協定,與許多台灣企業、基金會等也有著形式多樣的密切合作。南大先後主持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兩岸三地綠色大學聯盟、兩岸企業領袖講座等十多個合作平台或品牌項目。南京大學每年招收數十名台籍生,還與台灣20多所大學開展交換學生專案。南京大學除了原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在台老校友之外,如今在台灣又有了一批最近20多年畢業的新校友。

現在台灣桃園縣中壢市的中央大學,是1962年開始以「復校」名義逐步建立的。作為同源學校,南京大學與台灣中央大學之間的交流很頻繁。該校追溯建校是從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實際招生的1915年算起,因此於2015年隆重舉辦了紀念建校100周年活動,當時,南京大學校長率團參加,並代表大陸高校來賓致辭。

南京大學現在的校歌,採用的是歷史上最早的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校歌,這首校歌由現代中國音樂界一代宗師李叔同製譜,南高師首任校長江謙作詞。歌中唱道: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聖會歸兮,集成于孔。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吾願無窮兮,如日方暾。

現在,校園已由「金城之中」即金陵古城的中心到了「金城」之東,但是南大人「吾道無窮」、「吾願無窮」的追求不會停止,「如日方暾」的美好前景在向南大人招手。

(作者係南京大學退休教授)

週四, 11 五月 2023

婦聯會發表的聲明情辭懇切:「我們願意主動把辛苦積蓄的資產,極大多數拿出來做社會急需的公益,只要每一分錢都能用在人民身上,我心足矣!」奈何吐出新台幣280億元之後,社會回應依舊冷漠,究竟婦聯會做錯了什麼?

2017114921

作為婦聯會最後光輝的守護者,辜嚴倬雲憤然表示:婦聯會是中華民國的附隨組織,為中華民國而成立,敬軍、愛軍、勞軍,走過艱辛歲月,伴隨國家成長,與社會同步前進。行政院黨產會根本就是「先射箭再畫靶」,排除對該會的有利論述,自行創造判斷標準。

婦聯會曾肩負多重使命

黨產會調查報告指稱,國民黨透過長期執政優勢,促使行政部門及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等創設「勞軍捐」制度,所得款項僅分給婦聯會、軍友社等特定團體,成為婦聯會最大財源,推算婦聯會取得勞軍捐總額約240億3,071萬元,加計通貨膨脹和利息,約3,498億1,400萬元。

今年2月,婦聯會公布總資產為新台幣381億元,決提撥7成約280億元做公益,其中160億元給負責長照業務主管機關專款專用,60億元給各社福機構;另60億元給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現年93歲的辜嚴倬雲是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的孫女,板橋林家林爾康的外孫女,1949年與台灣「五大家族」之一鹿港辜顯榮的次子辜振甫結婚,婚禮在台北中山堂舉行,證婚人是連震東。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台北復行視事;同年4月17日成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6月25日爆發韓戰。由蔣宋美齡一手成立的婦聯會,在風雨飄搖中肩負的多重使命與功能,均史無前例。其後,因北京與蘇聯交惡,1964年拿掉「抗俄」,更名「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96年再略去「反共」兩字,改為「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今年8月之後,轉型為公益基金會繼續運作,一度冠蓋雲集,家大業大的事功,轉眼淪為庶民記憶。

婦聯會極盛時期共有34個機關學校分會、23個地方縣市分會與3個海外分會,底下尚有349個各縣市所屬支會、133個直屬眷村工作隊與5個學校工作隊,會員人數高達25萬,幹部多為三軍將領夫人。對外省族群而言,婦聯會是蔣夫人輔翼夫婿,安定軍心士氣的半官方組織,國民黨雖是堂堂執政黨,婦聯會卻從來都不是國民黨或任何大員敢隨意指揮調度的附屬機構。因此,所謂婦聯會是國民黨附隨組織的指控,難符事實。

竹籬笆內的鐵票部隊

為確保台澎金馬的國防安全,婦聯會毫無疑問的扮演了輔助政府「支援前線」與「安定後方」的重要角色,除了團結婦女照顧軍眷,使前線將士無後顧之憂,具體事蹟包括:成立縫衣工廠、母職講習班、婦女救護訓練班、播放勞軍電影。

最重要的貢獻則為捐建眷舍,自1957至1992年總共辦理18期眷村募款活動,前10期(1957-1967)係以木造平房為主,共計38,120戶;後8期(1975-1992)主要興建四、五層樓的鋼筋水泥公寓,共計51,560戶。協助建立176個眷村,占眷村總數五分之一。

據1982年統計,全台眷村879個,共有98,535戶。最大的是台南市精忠三村,占地20公頃共1,333戶。數量則以桃園縣80處最多,台北市居次。2008年8月仍由國防部列管的眷村自治會只剩148村,約有467,316外省人屬眷村住戶,即三成外省人住在眷村。

除了包子饅頭及發揚各省口味的眷村菜讓人垂涎三尺,眷村出身的影視明星也家喻戶曉,形塑了早期全台的歡樂記憶,女星包括:吳靜嫻、閻荷婷、閻莉婷、冉肖鈴、鄧麗君、林青霞、王祖賢、歐陽菲菲、歸亞蕾、姚蘇蓉、蘇芮、張艾嘉、包美聖、徐貴櫻、侯麗芳、胡慧中、胡茵夢、邵曉鈴等。男性成名者包括:羅大佑、梁修身、潘安邦、高凌風、倪敏然、張雨生、侯德健、任賢齊、金超群、張晨光、徐乃麟、柯震東、阮經天、王偉忠、邰智源、庹宗康、李立群、劉德凱、屈中恆等。就某種意義而言,沒有眷村三代相互取暖的社區結構,眷村文化絕難生成傳衍。

早年三軍眷村多為單薄泥牆磚瓦,挨家挨戶雞犬相聞的「竹籬笆」社區,形成外省籍官兵群居的特殊社區,更是支持兩蔣的鐵票部隊。因此,民進黨以轉型正義為名,清算國民黨黨產,強勢解散婦聯會及救國團,就是要羞辱「黨國餘孽」,刺痛藍營的「鐵粉集團」,順勢貼補綠營執政後的空虛府庫。

國軍烈士的孤寡方舟

1955年1月18日,共軍首度以三棲重兵向大陳列島外圍一江山島發動攻勢,歷經一整天激戰後,一江山失守,司令王生明上校英勇殉職,震撼了華人世界,也讓美國首度認可國軍誓死自衛求生的決心。

紀念一江山戰役的印記包括新北市中和區一江新城、一江堂及紀念碑,台北市南港區一江山紀念碑,嘉義市中山公園紀念碑,台北市一江街和一江公園紀念碑,基隆市十方寶覺寺一江山烈士紀念祠,台中市太平區一江橋和大甲區鎮瀾宮的一江山烈士牌位,高雄市鳳山區的王生明路及澎湖生明營房內的生明樓。

1955年2月5日,美方建議由第七艦隊協助大陳島軍民全數撤退,2月8日,14,000多名居民全數撤離;自基隆登岸後,均按「大陳義胞」原屬鄰里單位分別安置於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的36個「大陳新村」。蔣夫人負責照顧一江山陣亡將士遺孤,及大陳孩童教育,華興育幼院及華興中小學即為此設立。

冷戰期間,來訪的各國政要嘉賓,特別是同行的夫人們都會受邀參訪華興育幼院,由蔣夫人親自接待;來賓觀賞院童才藝表演後,總會在捐款簿上慷慨留下支票或現金捐款。早年華興最大的弧頂禮堂兼餐廳「史培爾曼堂」,即由著名的美國紐約樞機主教史培爾曼認捐的。

華興培植金龍七虎國手 

台灣棒球能贏得諸多國際冠軍,華興中學在蔣夫人指示下,吸收第一代金龍少棒國手進入華興就讀,由方水泉教練嚴格接續培訓的決策,絕對是功不可沒的一章。最感人的是:蔣經國曾在松山機場自己撐傘擋雨,迎接未能衛冕的七虎小將。1971年5月,嘉義七虎與台中金龍在總冠軍賽苦戰,六局下盧瑞圖獲保送,七虎五棒楊福興揮出兩分再見全壘打,從此再見全壘打深植球迷心坎。敗戰的二代金龍未獲世界冠軍,無法保送華興,改由屏東縣美和中學吸收,自此開啟「南美和」、「北華興」長期爭雄的時代。

其實,婦聯會自始就是一個沒有實權,卻有重大影響力的婦運樞紐。1951年7月24日,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婦聯會骨幹的省議員呂錦花,倡議成立保護養女運動委員會,舉辦集團結婚,還掏腰包添購嫁妝,有如自己嫁女兒。

(作者係前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

週四, 11 五月 2023

近來,美國企業財報陸續公布,Amazon、Google等股價下跌,但蘋果公司因對第四季營收樂觀,股價衝破了160美元大關,市值超過8,000億美元,加上市場對於iPhone8高度期待,蘋果有機會成為第一個市值突破一兆美元的企業。

2017114920

雖然蘋果的股價扶搖直上,但去年以來iPhone的銷售情況並不算好。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的調查,2017年第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量總計達3.8億支,較2016年第四季成長9.1%。不過,iPhone市占率較上季下滑1.1%至13.7%,僅排名第二,落後第一名的三星(20.7%)七個百分點。而三至五名的華為、OPPO和vivo這三家中國手機業者憑著具競爭力的價格、優異的品質及創新的功能,在印度、印尼和泰國等國都繳出亮眼的成績單,市占率上升至9.0%、8.1%及6.8%,成長速度十分驚人,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競爭愈來愈激烈。

iPhone銷售趨緩股價卻漲

市場對於iPhone銷售面臨瓶頸的說法始終揮之不去,今年第一季iPhone賣出了近5,200萬支手機,幾乎與去年第四季相當,加上去年初蘋果曾因買氣下滑,大幅削減約30%的產能,今年第一季也有減產10%~20%的傳言,樂觀者認為是因為對於iPhone 8的期待而排擠了iPhone 7的買氣,但與中國手機業者的快速成長相比,iPhone銷售動能已經趨緩。

銷貨與股價一冷一熱的強烈對比,凸顯了市場對iPhone 8的期待,完全壓過了銷貨業績不佳的隱患。除了OLED全螢幕設計、3D人臉辨識、內建USB-C電力輸出IC等創新設計,蘋果擅長的「軟硬整合」創新,才是投資者看好蘋果前景的關鍵。

蘋果「軟+硬」成功發展

其實2007年iPhone剛推出時並沒有獲得市場青睞,甚至引來了許多消費者的投訴,迫使賈伯斯(Steve Jobs)公開致歉,並補償這些消費者100美元App Store使用券。不過2008年初,蘋果宣布將會支援軟體開發套件,並允許第三方為iPhone開發應用程式,「iPhone + App Store」的軟硬聯手,讓蘋果正式開始展翅高飛,並徹底反轉手機產業發展,帶動了相關半導體、面版、鏡頭、APP應用程式等產業的發展,也是支付寶、UBER、LINE和Instagram許多新創企業崛起的基礎,成為改變所有人生活的劃時代產品。

目前全球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只剩下Android和iOS兩強競爭的局面,其他業者市占率加總還不到1%。從智慧型手機市占率來推估,Android系統市占率高達86.1%大幅領先,而iOS只占13.7%。

不過,雖然市占率低,但App Store的經營成效比Google Play來得更好,且獲得較多開發商的青睞。2016年底App Store應用程式數量超過220萬、下載次數超過250億,雖然Google Play更多,應用程式數量超過270萬個,下載次數突破640億次(大約是App Store的2.5倍),但將用戶數及市占率納入考量,Google Play的使用者大約是App Store的6倍以上,很明顯App Store平均每個使用者下載次數要高出許多。

營收上的差距一樣也不小,2016年第四季度App Store營收大約為54億美元,而同一時期Google Play的營收僅有33億美元,若再考量軟體數量、用戶數等因素,很明顯的,開發商在App Store上架更容易賺到錢。

其實已有不少調查報告都指出,App Store用戶購買力高於Google Play。除了購買者所得收入的差距之外,因為Google Play採更開放式的管理,同一類別應用程式的競爭更加激烈,迫使不少開發商會選擇免費提供應用程式,以吸引到更多的用戶使用。

換句話說,App Store是用較嚴格的管理策略,維持App store產品的品質,吸引更願花錢的客戶上門買單。對於開發商而言,這樣的環境更容易賺到錢,因此吸引更多開發商進駐App Store。可惜的是,App Store只有iPhone能用,若一開始就開放給其他手機使用iOS及App Store,恐怕蘋果的發展會更上一層樓。

平實而論,發展迄今蘋果已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iPhone也是歷史上最熱賣的商品之一,但蘋果前景並非一帆風順。2016年蘋果總營收2,060億美元中,有三分之二來自iPhone,只要iPhone賣不好,使用者少了,App Store、Apple Pay、iCloud、Apple Care+等業務都只會愈來愈邊緣化。雖然蘋果積極開拓新的產品,Apple Watch、健康照護市場、發展無人車、電視串流服務等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仍未看到成效。蘋果的未來全在iPhone,經營風險不低。

「軟硬整合」的大趨勢

目前市場對於iPhone 8有許多期待,但長遠來看,「軟硬整合」的策略才是可能讓蘋果再次拉開與其他對手距離的關鍵。今年6月的蘋果全球開發者會議(WWDC)推出的「擴增實境」(AR)開發者平台ARKit,與App Store一樣,讓開發者可以利用相機、傳感器的詳細數據,將數位物件投映到3D空間中,遠遠超過了陽春的2D相機。而市場傳聞iPhone 8將會支援AR應用,如果傳言屬實,很有可能會創造新一波的購機潮,「軟+硬」的整合及大量app開發商投入,如同2008年iPhone 3G與App Store的組合,讓更多的消費者有理由買iPhone。

其實「軟硬整合」是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時代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在萬物連網的時代,純生產或純服務所能創造的附加價值將會式微,取而代之的將是跨產業、跨領域、跨國家的商業模式,「製造+服務」、「軟+硬」的企業或平台將會是主流。

例如:近來被廣泛討論的美國電子商務巨擘Amazon,除在網路上賣東西,更投入大量資源於「AWS(Amazon Web Service)雲端服務」及智慧揚聲器Echo搭載的虛擬助理Alexa的開發,創下佳績。AWS在全球190個國家支援超過100萬用戶的雲端工作,是目前全球雲端服務的領導者。Alexa在今年的消費電子展(CES)會場無所不在,在智慧家庭領域的應用遙遙領先對手,Amazon從網路零售業成功轉型,成為首居一指的軟+硬體公司。

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與最大的家電零售業蘇寧雲商結盟,並共同出資人民幣10億元,成立重慶貓寧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目標放在C2B(Consumer to Business)的客製化消費者市場,客戶可以透過網路提出特別需求,工廠為其量身打造商品,這也是馬雲所指的「新零售」思維。

除此之外,其實包括Google、Facebook、微軟等國際一流的大企業,都投資了大量資源,發展人工智慧、行動裝置、無人車(無人機)、VRAR等技術,逐漸朝向「軟+硬」、「製造+服務」的方向前進。更廣泛來說,當前主流的共享經濟,例如Uber、oBike等也都是透過行動裝置、電腦及實體工具的「軟+硬」服務平台。

台灣要走出自己的路

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的情況,ICT製造是台灣的強項,產業對於高科技的使用並不陌生,但長期以來製造的思維根深蒂固,缺乏「製造+服務」的經營思維,況且台灣製造代工產業的發展已到了極致,鴻海與和碩每組一支iPhone 6,僅能賺120至135元,約是售價的千分之六,近七成的利潤都被蘋果賺走了,純製造代工產業賺的是辛苦錢。

在數位經濟時代,消費者購買硬體已不只是考量硬體規格,更在乎有哪些軟體服務和內容。在Amazon、Google、Facebook這些生態系統加入硬體生產之後,台灣製造業雖然能與其合作,帶來更大的商機,但如不能從中找到不可取代的關鍵性,恐怕也難以突圍而出。

面對全球產業的大變革,短期間政府可以幫忙整合台灣產業合作,建立供應鏈或平台,用團隊的模式來協助製造業一起做,提供附加價值,但長遠來看,企業必須結合「軟+硬」的大趨勢,走出自己的路,才能突圍而出。

(前者係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後者係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週四, 11 五月 2023

在習近平倡議「一帶一路」的氣勢下,蔡英文「新南向」靶訂的東南亞洲18個國家,紛紛拒絕相談互動,只剩刻正面臨「中印戰爭」壓力的印度,願意與蔡政府代表對話,對此局勢,台灣工商企業家正陷入舉棋難定的困局。

2017114919

無法政府對政府遊說

蔡英文政府為「去中國化」,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力推「新南向政策」,努力加深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但面臨很多困難。特別是在今年5月北京「帶路論壇BRF」(Belt Road Forum Beijing)之後,北京與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東協國家(ASEAN)關係大為改善,「新南向政策」面臨的困難更大。

世界級跨國智庫機構都認為,台灣被中國大陸排除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之外,尤其是被排除在幾乎覆蓋全亞洲區域經濟範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大型區域整合貿易協議之外,嚴重限制排擠了台灣企業進入東南亞18個國家個別市場的機會與可能性。

由於台灣與東南亞洲國家欠缺官方關係,台灣民間企業投資者根本無法從「政府對政府」的遊說中得到任何好處;而相對的,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和南韓的企業公司,則可憑藉政治性遊說行動,在印尼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順利克服眾多的「官僚障礙」。

截至目前為止,蔡英文政府靶訂的東南亞洲18個國家市場,唯一有可能官方接觸商談的,就只剩下印度一國了。

印度市場有一定潛力

國際貨幣基金(IMF)年度經濟展望最新報告顯示:印度已被列為未來全球最值得投資的國家區域,且在2050年以後的未來,經濟成長極有超越中國的可能,主要是印度13億龐大人口能創造出超強人口紅利,而中國人口紅利已消退。

印度目前是全世界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之一,2016年經濟成長率7.1%,現有人口13億人,平均年齡29歲,2030年人口估計可達15億人,緊追中國大陸,成為世界人口大國,是印度吸引全球資金的優勢;目前外人在印度投資總金額已達1,490億美元。

聯合國貿開會UNCTAD的新近世界投資報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顯示,印度經濟在全球供應價值鏈中,參與度最高的是最基礎的資源導向活動(35%),以及知識型高階專業服務(25%),與中國大陸在從低階、中階到高階的工業生產,總共高占75%參與度的結構狀況大不相同;亦即中國、印度兩個超級人口大型開發中經濟體國家,在全球供應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功能,是截然不相同的。

印度機會多但風險也高

印度自脫離英國殖民地獨立之後,國家產業經濟政策的核心戰略就是鼓勵輸入代替型產業,以求經濟自主,並嚴格管制民間部門及影響力重大的外人企業投資方向;自199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對於各項經濟管制措施漸趨緩和,「鬆開行政干預之手」,而逐漸邁向經濟自由化大道,頓時使印度成為國際外資所看重的新興市場經濟社會。

外國直接投資印度,目前比較集中的10大產業,包括服務業(含金融業)、營建(含基礎建設)、通訊產業、電腦軟硬體、生技醫藥、化學品、車輛、能源、金屬、旅館及觀光業;主要投資地區集中在商貿金融中心(孟買)、政經中心(新德里)、製造業重鎮(清奈)、企業外包中心(邦加羅爾)等。

然而,印度幅員廣大,人種、語言複雜,全國分為29個州及6個特別行政區,而各州或行政區的自然、人文、政治、投資環境及相關法令均不盡相同,台商在進行投資之前,都必須先蒐集各州各項與投資有關的資訊詳加研析比較,才有可能找得到最適合的投資項目與地點。

到印度投資無法來去自如

為響應印度莫迪政府倡議的「印度製造」,又能配合蔡政府「新南向」政策,台灣現有的電子五哥大廠中,已有4家廠商到印度投資,並極力吸引下游廠商跟進。

儘管莫迪政府努力招商,但成效還是頗為有限,主要是印度各地方的稅制、公司法令相當繁雜,一般廠商想要進出印度市場,頗不容易:尤其是,在印度若想要撤銷公司登記外移,至少要等上4至5年,花起碼5萬美元的額外費用,才有可能了事;到印度投資,從來就不是什麼「可以來去自如的事」。

另外,儘管印度自今年7月起開始實施新的統一稅制,但地方稅和中央稅落差很大,長期困擾著外國投資者,台商赴印度投資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台灣經濟恐將潰散失敗

蔡政府在「新南向」政策靶訂的東南亞18個國家市場,目前只剩下印度一個國家,還不願意「髮夾彎」,很可能最終只會變成「政府失政面子掛不住,民間企業鎩羽斷頭血無歸」的慘局。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週四, 11 五月 2023

中國古有魏蜀吳三國演義,今日的台海風雲動亂也正在重寫另一部「三國演義」(或三黨演義):分別代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黨與共產黨,爭奪中國正統已超過一甲子,還有一個不存在的台灣共和國,其代理者民進黨正致力於「去中國化」。

三黨之間基於不同原則及立場,又往往形成兩方聯手以反對第三方:就「一中原則」而言,中華民國和中共聯手抵制從未存在的台灣共和國;就「偏安台灣」而言,已然存在的中華民國和尚未存在的台灣共和國聯手對抗中共。其合縱連橫之波詭雲譎,已遠超乎三國演義!

林全說:一中原則會消滅中華民國,是典型的「作賊的喊捉賊」。大家心知肚明,最想消滅中華民國的絕非中共的一中原則,而是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與皇民倭奴史觀。蔡政府自己都不承認中華民國,憑什麼要求國際社會承認中華民國?友邦與中華民國斷交,不是剛好與蔡政府一鼻孔出氣?

所以在這部「新三國演義」裡,中華民國的地位最為弔詭:中共與民進黨都想消滅它,卻又不得不致力保住它:民進黨恨不得將中華民國挫骨揚灰,卻又孬種怕死,不敢宣布台獨,不得不頂著中華民國的國號以篡位奪權,好避開武統,偏安海角。

國共兩黨在爭中國正統,卻又不得不以某種形式默許中華民國的存在,以保住「一中原則」。中華民國的存在地位就在民進黨與中共一內一外交迫夾擊下,陷入一種「既無法存在,又無法不存在」的狀態,比哈姆雷特的「存在或不存在」(to be or not to be)更不可思議。

眾所周知,馬英九的如意算盤是:頂著中華民國之名呼應「一中原則」,以維持偏安台海的獨台之實。「九二共識」或可說是中共默許台灣以中華民國繼續存在,但有一先決條件,即壓制台獨。換言之,獨台必須以壓制台獨為前提,否則就會被台獨吃掉。馬英九的致命錯誤就是想獨台偏安,卻又不敢壓制台獨氣焰,致使台獨乘機內噬獨台,獨台與台獨遂混合再難分辨。

馬英九與國民黨的鄉愿把獨台給玩完了。同樣的道理,蔡英文、民進黨與太陽花的倒行逆施、喪心病狂,亦把台獨給玩完了。

台獨本就是現實上「不可能」的選項,綠營全面執政,更將此「不可能」的選項推到「國中之國」的精神分裂、國格錯亂。尚未誕生的「台灣共和國」乃寄生在中華民國國體內借殼上市,借屍還魂,它所孕育的綠獨子民皆成「假台獨,真倭奴」的活屍。

無論台灣接不接受「一國兩制」,台灣本身已陷於「一台兩國」─中華民國與台灣共和國的「精神內戰」狀態。

台灣現在只剩兩條路可走:一是徹底壓制消滅台獨,效法南韓人民罷免朴槿惠,立刻罷免蔡英文與綠委,撥亂反正,回歸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二是如果台灣人民已喪失自我矯正的能力,那只好等待解放軍來撥亂反正,終結兩岸的三國演義!

(作者係成功大學副教授)

週四, 11 五月 2023

7月初台灣公布招收大陸學位生情況,與前幾年踴躍報考、錄取人數一路攀升相比,今(2017)年陸生赴台就讀熱情大減。特別是學士班陸生錄取人數僅有944人,比去年減少44%,達近五年來的最低值。

2017114918

陸生赴台人數驟減

2011年台灣開放陸生赴台攻讀學位,是馬英九推動兩岸交流的重要政績之一。當時兩岸往來較為密切,帶動了陸生赴台意願,學位陸生人數一路從被稱為「陸生元年」的975人,增加到2015年的3,119人。

去年蔡英文上任後,兩岸共同政治基礎被單方面破壞,台灣各高校招收陸生情況已不盡理想:學士班報名人數僅為3,818人,比2015年的4,817人少了千人,是自2011年起開放招收陸生以來首度下降,降幅達21%,最終錄取1,693人,比2015年減少約16%。今年核定招生人數減至1,000名,而陸生報名人數進一步暴跌,只剩1,906人,最終錄取944人。其中,一般大學錄取747人,科技院校錄取197人;公立大學錄取155人,私立大學錄取789人。

碩博士班招生方面,今年台高校核定招收博士生383人,碩士生1,117人,總計1,500人,比去年1,564人微降。最終,共有1,201名陸生被錄取,其中博士班294人、碩士班907人。雖然錄取人數比去年共增加144名,但這主要是因為2013年起錄取的大陸學士生大幅增加,比2012年增加近一倍,而今年這一批學生剛好畢業,由於他們或多或少適應了台灣高等教育模式,又不願提前面對大陸激烈的就業壓力,因此,有一部分選擇繼續留台深造。其次,由於台灣目前承認大陸18所音樂、藝術、電影院校的學歷,而這正是台灣高校具有一定優勢的學科,不少藝術類學生因新鮮、好奇而選擇赴台就讀,如今年碩博士班的美術類專業,成了陸生最青睞的前10名科系之一。

兩年制學士班(二技)招生方面,自2015年底「習馬會」後,招收名額已由1,000人上調至1,500人,今年仍維持1,500個名額不變,共有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北及遼寧等8個省市,共81所,獲得台灣認可的專科學校應屆畢業生具有報名資格。然而,去年陸生報名並不踴躍,最終僅招到285名陸生。再看今年,台灣院校僅招到175名陸生,與1,500名招生名額相比,今年台灣「二技」招收陸生情況十分慘澹。

陸生來台就讀情況

從院校分布來看,多集中在老牌名校。其中,學士班以私立大學為主,碩博士班則是公立大學的天下。一方面,學士班招生中,今年台公立大學仍僅維持5個招收大陸學位生的名額,招生情況影響不大。錄取陸生人數較多的依然是老牌私立大學,前3名分別是銘傳大學、淡江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而去年則是淡江大學、銘傳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第4至第10名去年完全一致,依序為:逢甲大學、輔仁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靜宜大學、世新大學及實踐大學。另一方面,碩博士班招生中,除陸生招收情況一向較為突出的輔仁大學,可以跟名牌公立大學一比高下外,碩博士陸生多集中在公立大學。如今年招到最多陸生的仍為台灣大學168人,其次是政治大學138人、輔仁大學108人、新竹清華大學99人和成功大學67人等,錄取院校的名額排列與去年一模一樣。

從專業選來看,學士班與碩博士班陸生所熱衷的科系差別不大,只是順序稍有變動。最受學士班陸生歡迎的專業是電子工程,共4,823人次填報,其次分別為企業管理、財務金融、外語、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等。而最受碩博士班陸生喜愛的專業則是企業管理,往下依次為電子工程、財務金融、大眾傳播、綜合設計、中文等。其中,電子工程、企業管理、財務金融,以連續多年成為最受陸生青睞的專業前三名。

從生源地來看,浙江省始終位於陸生報名的8省市之冠,今年以768人報名、錄取445人蟬聯第一。福建則連續多年位列第二,今年共538人報名、錄取209人。遼寧作為第二批開放陸生赴台的省份,自去年起已超越廣東省,成為報考人數第三多的省份,今年193人報名、錄取101人。

多因素影響陸生赴台意願

與開放之初相比,陸生對報考台灣高校熱情大幅減退,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兩岸大環境氛圍不佳。蔡英文上台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給大陸學生及家長造成「台灣敵視大陸」、「兩岸關係緊張」的印象。不僅大陸多數學生無法接受在一個執政當局主導「台獨」的地方讀書,就連已經在台讀書的陸生也希望早點結束學業,離開台灣。與2015年首屆畢業陸生高達46%的留台意願相比,今年只有37%的大學畢業陸生選擇留台讀研。

此外,蔡英文當選後不斷製造風波阻撓、破壞兩岸民間交流,如擴大渲染「一中承諾書」事件,並揚言開罰,企圖鉗制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又如蓄意捏造「陸生共諜案」,並大肆炒作「大陸對台滲透」等,為相關轉移輿論焦點、為相關立法議題造勢,這些都進一步影響了陸生對台觀感和赴台意願。

二、高等教育含金量降低。受「少子化」影響,台灣許多大學,特別是私立大學遭遇生源危機,近五年來,許多高校的招生缺額都高達4、5萬個,面臨整併、倒閉風險。據台灣教育部估算,2028年台灣大一新生將僅有15.7萬人,比起現在的25萬人,減少將近10萬人。馬英九時期開放陸生赴台,適時填補了生源的空缺,大陸成為台灣境外生最大來源地,每年從大陸學生收費就達數千億新台幣。蔡英文上台後,利用「新南向政策」大力招收東南亞學生,效果卻十分有限,在生源不足、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不斷喪失。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公布的2017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大學僅位列第195位,其他高校的競爭力更日漸衰弱。反觀大陸高校整體實力大幅上升,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已分別躍至第29位和第35位,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的世界排名也位於台灣大學之前。因此,不少大陸高中畢業生即使有意願赴海外留學,也多以美國、英國、香港的世界一流名校為首選。

三、歧視性政策及不公平待遇嚇跑陸生。大陸方面不斷推出新舉措,為台生到大陸學習生活提供更多便利,2006年開始,台生在大陸大學讀書的學費等同於本地生,2013年大陸台生可享受大陸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今年又公布20多項便利台灣青年到大陸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的政策,包括允許成績不佳的台生先至大陸大學讀預科,並且把台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的門檻,由「前標」(前25%)放寬至「均標」(前50%)等。不過,陸生不僅不能在台灣獲得實習機會,更不可在畢業後留台工作,在校園競選學生會幹部會被「查三代」,還會有莫名奇妙的「共諜」陰影上身。特別是健保問題,一再淪為台灣當局政治操縱的工具。蔡當局雖同意陸生「納保」,卻機關算盡,將陸生等同於「外籍生」,造成陸生必須繳交全額保費,填補台灣的「健保預算」缺口。不少陸生直言,最想對打算赴台念書的學弟學妹說的話是「別來了!」

教育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放陸生赴台之初,陸生作為兩岸青年交流的使者,其勤奮刻苦、眼界開闊,不僅給台灣師生留下深刻印象、帶動台灣高校的學術氛圍,也促進了兩岸青年的相互理解與情感認同。如今,民進黨當局一意孤行,使兩岸青年往來的大門被窄化,這勢必會影響兩岸關係長遠發展和經濟社會融合的進程。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週四, 11 五月 2023

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交流中,台灣不應妄自菲薄,而應發揮軟實力,展現制度自信及發揮燈塔效應,蔡英文當局也應持開放性的兩岸政策思維,爭取政策發言權,而非一再被邊緣化。

2017114917

大陸當局對台政策藉由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展現其戰略定力及制度自信。在具體政策上,持續擴大兩岸民間交流,推出青創園地、就學就業政策扶持、研究居民同等待遇等優惠政策,期能透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強化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感。無疑的,從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邁向兩岸和平統一,是一道涓滴細微的民心融合工程。

兩岸經濟融合日益互賴

在經濟融合方面,台灣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2016年台灣全年出口2,804億美元,全年進口2,309.4億美元。儘管台灣進出口貿易整體衰退,但與大陸的貿易尚在增長。大陸仍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可以說,台灣經濟、產業對大陸市場的高度依賴,已呈現不對稱依賴關係。無論是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政策,還是陳水扁時代「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皆難以逆轉兩岸交流日益密切的趨勢。

依據日前中華經濟研究院對台灣經濟景氣的預測顯示,2017年台灣上半年經濟成長率達2.53%,下半年預期成長率會下降到1.78%,全年成長率預估值為2.14%,未來兩年經濟成長率維持約在2%,低於全球3%預估成長率。大陸國務院公布2017年上半年經濟數據,經濟成長率是6.9%,未來兩年約至少維持6.5%,高於全球平均水準。

在GDP總量增長方面,大陸約為台灣的22倍,若大陸與台灣分別維持以6.5%、2%經濟成長率,兩岸經濟實力落差將會加大拉開。台灣不思如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全球治理戰略,反而另闢蹊徑推動「新南向政策」,固然可以分散經濟風險,但也會喪失參與大陸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機會。

「新南向政策」發展路徑未必是一定要直接前進東南亞,也可以透過迂迴路徑從大陸轉進,搭「一帶一路」的便車。當然,台灣要參與「一帶一路」,兩岸當局必須先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礎。換言之,兩岸經濟融合是否能夠發揮量變到質變的擴散效應,承諾共同政治框架及政治前提,顯然是跨不過去的門檻。

社會文化融合日益深化

在文化社會交流方面亦復如此,2016年兩岸文化、體育衛生、民族宗教、教育科技、兩岸法界交流等持續進行,人員往來高達934萬人次。兩岸民間、基層、青年交流,各類體驗式、互動式、參與式交流活動增多,也有許多台灣學生赴大陸實習。

兩岸中華文化的交流與創新合作,一方面可強化台灣在中華文化保存與維護的成效,並擴展國族意識認同,避免文化台獨的滋長;另一方面,大陸可運用傳統文化發源地的優勢,吸引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重新認識。兩岸從社會文化融合層面著眼,有助於提升兩岸人民的社會連帶感,印證整合理論的分枝效應與示範擴散外溢效果。

大陸政協主席俞正聲於全國政協會議提及:「加強與台灣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民意基礎」。顯示大陸對台政策逐步微調,更著重於兩岸年輕人與基層民眾的交流,提出「一代(年青一代)一線(基層一線,包括各行各業農林漁牧和第一線的基層勞工)」,取代以往「向南移、向下沈」、「三中一青」作法。此外,大陸現正醞釀「居民待遇」優惠措施,給與台灣青年升學、醫療、就業及創業同等於大陸居民的權益。滬台雙城論壇主題,即提出「青創產業」搭建政府與民間交流平台,促成兩岸青年交流,探討創新共贏的模式。

台灣應發揮軟實力

兩岸統合若無經濟社會文化及價值觀的實質交融,只是強調政治上兩岸主權及領土形式合一,必然容易導致雙方在制度與觀念互動上衝突不斷。換言之,兩岸統合不僅應創造「兩岸關係是非國與國關係」而已,更需在實質上透過各種經社文領域的確實融合,建構「兩岸一家親」的休戚與共意識感。

台灣雖小,卻以極為優異的競爭力嶄露頭角,面對兩岸關係互動中不對稱權力關係結構,不應妄自菲薄,從而採取封閉緊縮或對抗的兩岸經社交流政策。台灣已創造眾所矚目的成效,包括外匯存底4,402億美元,金額超越新加坡、南韓和香港;教育受教識字率98.70%;軍力世界排名第13名;最健康與最佳醫療服務世界第2,醫療技術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台灣人平均壽命80.2歲;InterNations調查,「最友善國家」高居第一,旅遊安全性世界第一;「環境績效指數」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日本,排名第三。

台灣既有如此亮眼的表現,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交流中,應展現制度自信及發揮燈塔效應。蔡英文當局也應持開放性的兩岸政策思維,激發許多政策創意及政策工具,爭取政策發言權,而非一再被邊緣化。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週三, 10 五月 2023

高惠宇曾任《聯合報》採訪主任、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等職。回首過往諸多經歷,她說「我一生最熱愛的工作還是當記者。」

2017114916

高惠宇回憶讀北一女中時,常在報上讀到新聞界前輩蘇玉珍訪問政治名人、籃球明星的報導,她說,「那時不懂記者是什麼,只知道可以訪問名人太棒了,再加上我從小會寫能說,於是認定這工作很適合我。」她後來考上師範大學國文系,卻常去新聞系旁聽,畢業後立刻飛到美國讀新聞研究所。

留美碩士毛遂自薦跑新聞

當年去美國深造的人,多數畢業後留在美國生活,高惠宇是少數一拿到學位,就返台就業者。1975年,她主動寫信給《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先生,並獲得面談機會,「報社說我沒實務經驗,須試用兩個月。我不介意,有信心通過試用。」

「剛開始跑新聞,報社認為我懂英文,叫我寫與外國人有關的題材。」高惠宇首先想到《國語日報》,當時很多老外在那裡學中文,她將觀察到的上課情形寫成報導,獲得報社好評。她又常常去圓山飯店,緊盯外交部所接待的外賓,並大膽趨前詢問貴客姓名、來自何國,再遞上名片請求採訪,但很少得到回應。她不死心,再去櫃台拜託代轉採訪請求,「櫃員早認識我了,看我很認真,多半願意幫我打電話。」高惠宇就這樣訪問到不少外賓,亦因表現優異,通過試用。

之後,高惠宇有了主跑路線:監察院。她耐著性子聽老監委帶著濃濃鄉音談論各種彈劾案,且詳問案件來龍去脈,以致總能在一般新聞報導之餘,寫出較深入的背景資料。

1975年4月5日,就在高惠宇工作沒幾個月後,蔣中正總統逝世。她被指派支援政治組,報導民眾前往國父紀念館瞻仰遺容,以及美國副總統洛克斐勒來台弔喪新聞。就在這次採訪,她靠著專業能力與膽識,意外簡短訪問洛克斐勒,還拿到親筆簽名。

獨家訪問洛克斐勒等名人

高惠宇回憶洛克斐勒抵台後,先到圓山飯店暫歇,她擠進侍衛人牆想訪問他,可惜沒成功。後來打聽到他弔喪完畢會去故宮,於是提早入故宮展廳等他。再伺機衝過層層警衛,擠到他身邊,大聲提問此次來台弔念蔣總統有何感想,沒想到,他停下腳步說:「蔣介石是二戰時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對於他的去世,我感到非常遺憾。」後來她又急中生智拿起手上的紙,請他簽名問候《聯合報》讀者,就這樣她拿到一個全台大獨家。 

立下戰功後的她,開始主跑《聯合報》外交、黨政新聞。再憑著努力,一路高升政治組召集人、採訪組副主任,後來並成為《聯合報》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採訪主任及副總編輯。「在沒有電腦的時代,我常在凌晨兩點的截稿時間還在忙,現在脊椎側彎,就是當年天天用同個姿勢寫稿改稿造成的。」新聞工作帶給高惠宇難以根治的病痛,也帶給她作為一名新聞從業員的驕傲。

她在職期間曾單槍匹馬遠赴國外,訪問各國領袖,譬如一人前往波蘭,在格但斯克訪問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團結工聯領袖華勒沙。「我在當地找了翻譯,再請華勒沙祕書喬時間,不得已使出苦肉計,說我從台灣來,連續50小時沒睡,如果訪不到,會被老闆開除。」幸好祕書終於給了她15分鐘訪問,高惠宇喜出望外,最後訪了25分鐘,「訪完後,我拜託翻譯不要休息,先把錄音帶譯成英文,我再寫成中文。」趕完稿,再立即搭車回華沙,找傳真機把稿子傳回報社,「當時傳真一張紙要10塊美金,傳完稿後我整個人都虛脫了。」

訪華勒沙令高惠宇吃盡苦頭,也讓她出盡風頭,成為亞洲第一位採訪華勒沙的記者。此外她還採訪過英國「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菲律賓總統羅慕斯等名人。

就在新聞工作高峰期,高惠宇轉換跑道從政。1991年當選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1995年當選第三屆立法委員。在立委任內,她最欣慰的一件事是為「山東流亡學生事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屬,主持冤案平反小組。

「山東流亡學生事件」是1949年時,山東省中學師生隨軍隊輾轉遷移到澎湖,後來學生被迫從軍。部分師生因不滿而被捕,甚至遭槍決。1997年,高惠宇與國民黨立委葛雨琴、民進黨立委謝聰敏跨黨提案,通過「戒嚴時期不當政治審判補償條例」,讓許多受害人及其家屬得到補償。

立委卸任後,她淡出政壇,重返新聞界。於2002年受東森電視之邀,製作「大話華人」國際新聞節目,訪問過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國際大導演李安、鋼琴家郎朗等人。2008年10月出任中央廣播電台第四屆董事長;2012年受聘澳門澳亞衛視,專任時事評論員。

優秀記者至少需具四特質

從報紙、電視進入廣播,高惠宇在新聞界超過40年,迄今仍是世界女記者與女作家協會理事的她,常在各大學傳播學系演講時被問到,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她表示,「首先要非常熱愛此工作;其次要具備語言能力、充分常識;第三新聞稍縱即逝,要能快速組織資料,判斷事件真假及重要性;第四向名記者學習,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她常常鼓勵學生,「跑新聞除了做好準備,同時膽子要大,態度好,想到什麼立刻去做,不要怕。」

高惠宇以她敬重的美國白宮資深記者海倫湯瑪斯為例說明,「海倫湯瑪斯入行超過半世紀,她在白宮新聞中心有專屬位子,並有優先發問權,《華盛頓郵報》曾評價她有刀子似的舌頭和利劍般的智慧,是一位會令總統發抖的記者。」

高惠宇秉持以上的工作精神,任職《聯合報》期間,不僅獲金鼎獎新聞專題報導獎,又成為該報首位女性採訪主任及副總編輯。她亦曾在1983年得到美國哈佛大學尼門獎學金(Nieman Fellowship),赴哈佛進修一年,該獎學金得獎人都是有特殊成就的新聞從業人員,迄今為止,台灣媒體界僅三人獲此殊榮,高惠宇是其中之一。

台媒缺少國際觀令人遺憾

觀察現在的媒體生態,高惠宇認為「報紙、電視頻道、新媒體很多,但國際新聞不受重視。」她分析原因,「主要是製作成本太高,出國採訪、訂外電、編譯人才、分析人員,皆需要經費。」此外,她認為國際新聞往往給人距離感,因此報導手法應注意深入淺出。

高惠宇說,「有些記者連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都無法分辨,民眾更普遍缺乏國際知識。」更令人遺憾的是,「大陸已是世界強權,台灣民眾就算對大陸有成見,也必須了解中國大陸的發展建設,以及它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

她建議台灣青年,先從關心世局開始,譬如英國脫歐後的影響、美國何以產生川普這樣的總統,再看看今天大陸在國際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她說,在大陸旅遊、讀書或工作,皆只看到大陸的片面,台灣青年必須從國際視野了解大陸的發展,才能為台灣及自己找到正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