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抗日歷史衝突地點資料庫以地理為經、歷史為緯,利用谷哥(Google)地圖定位點出台灣各地戰場及清代相關史蹟,可加強讀者重新認識這段歷史的廣度和深度,也可謂是另一種形式的「看見台灣」。
2016年8月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在一場研討會上建議:台灣可仿效國外經驗,利用谷哥(Google)地圖定位,建構歷史衝突地點資料庫,如嘉義某棵大樹下曾發生什麼事情,讓歷史記憶公開、社會自我啟蒙,回顧過去庶民生命歷程傷痕。這使得筆者想到1895年那一段乙未抗日戰爭歷史,最值得建構資料庫。
乙未抗日歷史不可遺忘
回顧近50年來,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乙未戰爭的描述,從1967年只有200個字,到1987年增加到500個字,到2007年已到700個字。1987年到1997年國立編譯館編撰的《高中歷史》第三冊教科書提到:「…綜計義軍與黑旗軍,不過數萬人,能與精銳之日本陸海軍喋血戰鬥,持續數月,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表現了堅毅不屈的民族精神;並使日軍死亡近五千人,高級將領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師團長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均負傷去世,包括天皇在內的日本朝野為之震憾。」但,到了一綱多本時代,教科書對乙未戰爭的詮釋,反而大都落入日方觀點。
另外,1895年5月28日是日軍登陸部隊所乘艦船,以基隆東北方尖閣島,即我國所稱釣魚台群島以南八公里處的海面集結待命,隔天便開始登島侵台。
所以,筆者以地理為經、歷史為緯,利用谷哥(Google)地圖定位在台灣各地戰場及清代相關史蹟,建構乙未抗日歷史衝突地點資料庫。該資料庫收錄了一百多年來相關的古地圖,並標示繪製年代,可讓讀者調整透明度作古今對照。同時,也在全台各地設置了錨點(ICON),透過搜尋「古戰場或相關史蹟」,會自動出現錨點其相對應的古地圖。按錨點後,大都有圖片及約幾百字的說明,透過連結,可連到到原敝網「乙未抗日古戰場巡禮」裡面及其他網站的相關資訊。
台灣應該重新被看見
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江水注》嘗云:「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已於千古矣」。筆者是以此心境去建構這個資料庫。裡面分布最廣的是《全台日軍戰鬥地圖》。它是日本參謀本部於乙未戰爭結束後所繪製。裡面詳細標出當時抗日軍及日軍各兵種的番號及動態、戰鬥時間等。該圖還呈現了台灣原始的地貌,例如海岸線,還有古地名、溝圳、聚落、市街、鐵路、舊官道、古碑等。可讓讀者對這段歷史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也可謂是另一種形式的「看見台灣」。
另外,12年國教歷史課綱自2018學年度起,重點放在台灣最近500年脈絡,且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從熟悉的台灣往外走。每學分安排一個導論、三個主題及一次歷史考察。乙未抗日歷史衝突地點資料庫,是從人民的角度去思考乙未歷史,而不是站在當時的日本統治者看這段史實,這是很大的翻轉。同時,看到裡面的清代建設遺跡,就會體會到當時中國根本捨不得把台灣割給日本呢!
讀者要上這個資料庫,在YAHOO或GOOGLE搜尋打「乙未衝突」就可找到。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林幼春,本名資修,字幼春,號南強(1880-1939),生於福建福州,四歲時隨雙親返台定居。一生堅持不與日本人接觸,並對日本殖民統治保持旺盛的批判精神。
1975年10月,父親葉榮鐘以凡夫為名,寫了〈台灣民族詩人一林幼春〉一文,發表在《台灣政論》第三期。這篇文章與2015年人間出版社的《葉榮鐘選集文學卷》中的〈林幼春先生的印象〉(原刊登於1964年《台灣文藝》第4期)有一些不同。最大的差異在文章的起頭,加了一段日本教授永井陽之助在〈成熟的社會與知識〉文中探討的「遊戲精神」。所謂遊戲的精神,一種是以詼諧方式表現深刻嚴肅的心情,另一種是指悠閒的工夫。以此肯定林幼春作為日本殖民下的知識分子,始終把握強烈的批評精神且灌注詩作中,是難能可貴的人格特質。
細讀坊間關於林幼春的論述,與父親在《日據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稱《運動史》)和上述所提兩篇文章,可看出父親對林幼春的細微觀察。
擅長詩作寫出批日精神
林幼春始終保持旺盛的批判精神,是因為他堅持不與日人接觸,維持漢族自尊。父親認為林幼春能跟上祖國的思想潮流,有三點理由:一是求知欲旺盛,二是有眾多留在大陸的親友,三是不必為衣食奔走,能專注祖國動向。林獻堂在林季商1915年脫籍返回漳洲,自組子弟軍,參加孫中山二次革命後,擔起了林家族長的重擔,為維護家業,與日人周旋成為不可避免的任務。唯獨林幼春能倖免,但這也種下了日後「治警事件」林幼春被捕入獄的原因。
要談「治警事件」,必須從1922年的「八駿事件」說起。依父親於〈台灣民族運動的領導者—林獻堂〉(收於《台灣人物群像》)文中所述,「是年秋天,當時的內田嘉吉總督透過台中州知事常吉德壽的設計和策動,召見林獻堂、林幼春、楊吉臣、李崇禮、林月汀、甘得中、洪元煌八人,勸告停止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他若不接受勸告,必須出售上等水田三十甲以上才能夠償還台銀債務。出賣先疇是他最難忍受的。」一個族長為了維護家業做出妥協,而遭受同志責難,其難言之隱可想而知。
隔年12月16日終於爆發「治警事件」,包括蔣渭水、林幼春、賴和、林呈祿等60餘人遭拘捕,由此可見,日本總督府是有計畫的將文化協會這個當時唯一的反殖民團體連根拔起。
林幼春被捕入獄前夕,寫下長詩〈吾將行〉,徐復觀在《南強詩集》序文中極為推崇:「癸亥(1923年)12月台灣治警變起,先生當入獄前夕賦有〈吾將行〉一篇,深以苟全為戒,以殉名自矢,發憤抉擇於生死存亡之際,卒抱孱軀就狴犴而不辭,蓋先生乃以生人之大節激勵其性情,而一人之性情亦即潛通於家國廢興之運命,由此發而為詩,實萬劫不廢之民族精神之所寄…」。如父親所言,林幼春的詩是他批判精神的極致發揮。
在〈民族詩人─林幼春〉文中,父親提到《南強詩集》的出版,能有彭醇士作傳,徐復觀、戴君仁等大陸來台學者的序文而感到高興。由於林幼春早年和梁任公的交往眾所皆知,這種民族感情的輸送,相信對在天之靈的林幼春有著不同的意義。
思想先進不屑「同化會」
父親特別提了林幼春的〈失題〉這首詩「揚州嘉定屠城記,我亦臨風灑淚人,漂杵殷郊坑趙卒,虎狼周室虎狼秦」,形容周秦為一丘之貉。即使今天,對於周朝代表仁慈,秦象徵暴政的看法,還是深植人心,為何林幼春能有如此先進的思想呢?
1914年,板垣退助以明治維新開國元勳之尊,來台宣傳籌組「同化會」,包括林痴仙、林獻堂皆響應,期以同化之名換取日本總督府減輕對台人的壓迫,唯獨林幼春對此不予苟同,沒有隨之起舞。父親在《運動史》中以梁啓超來台為開啓台灣非武裝抗日之端,並稱板垣的同化會為「同床異夢」。相信林幼春的民族正氣與祖國意識,確實潛移默化影響父親至深。
父親於1918年,在恩師施家本帶領下到霧峰向林獻堂致謝,贊助他赴日留學,他在霧峰見到林幼春,對其的第一印象是溫柔可親,兩眼炯炯有神,讓人一見難忘。日後,父親在當林獻堂的秘書兼日文翻譯時,有機會和林幼春共事,體會到林幼春真實的一面:「他平時並不是開嘴合嘴,侈說民族大義,宣傳夷夏之分的人,但他對於異族的統治階級,卻能保持一種孤高的矜持與純潔的志操。」
足智多謀封號小諸葛
1921年10日17日,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推林獻堂為總理,林幼春為協理,展開了文化啓蒙運動。父親敘述這段經歷:「內部關係重要的問題大都事先請示灌公(林獻堂號灌園),而灌公必定諮詢幼春先生的意見,然後決定。」所以林幼春有「小諸葛」的封號,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者之一。
1934年,日本限制台灣蓬萊米移入本國,林幼春寫古詩〈外地米〉,譴責日本政府出爾反爾。父親認為這首詩在《南強詩集》中屬特例,因為林幼春的詩對人、對事總是嚴守溫柔敦厚的理念,很少正面攻訐的。其實這和八田與一的嘉南大圳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嘉南大圳的開發,不但控制農民種稻米或種甘蔗的權利,蔗價米價又由日人一手控制。難怪林幼春會嚴辭批判。
父親的手稿有一篇〈關於嘉南大圳的各種問題〉(收錄於《葉榮鐘早年文集》),對於嘉南大圳的開發有很嚴厲的批判,如第13條「要設立嘉南大圳當時,顯然是違法的,普通要請願設立公共埤圳時,規定必須要有全體利害關係人的1/20以上人員聯名提出的,嘉南大圳的利害關係人有50萬人,其1/20就是25,000人,然而嘉南大圳設立的請願書,僅只少數的區長做為代表簽名而已」;還有如第八、九條,「御用紳士黃欣盜用排水,加以使用卻不罰。去年4月左右,並非給水期,卻偷偷地排水給黃欣的所有地」。由此可見,嘉南大圳的建成,只是將嘉南平原的農民變成日本製糖會社的農奴。給水與否、種甘蔗或稻米,全控制在日人手中。更甚者如11條:「昭和5年,北門郡山子腳有叫陳力者,將三歲之兒子以120元鬻予鄰村後港人許盤,並以其鬻子之錢繳納水租。」種種不合理的剝削,難怪林幼春會寫下〈外地米〉,批評日本殖民的可惡。
始終保持批判精神
關於林幼春,如同父親於文章結尾,引用高安彭醇士所作傳一段「聞人言先生孱弱似不勝衣,及其勇也雖千萬人吾往,孟氏所謂善養其氣者非耶。」林幼春體力甚弱,然精神力特強,這種力量到他臨終時還堅持著。
父親對於林幼春的尊崇,在他提到的三首詩,第一首〈失題〉指周秦為一丘之貉,呈現林幼春先進思想,其用意在凸顯日本殖民統治是惡政,但之後蔣介石的白色恐怖仍是惡政,無夷夏之分;〈吾將行〉是民族意識的極致發揮,「深以苟全為戒,以殉名自矢」是多麼深沉的思想;〈外地米〉揭露日本殖民惡政,也戳穿了八田與一的神話故事。讓我們後人更加了解林幼春的批判精神,其與祖國思想潮流接軌的緣由,他對「同化會」不予苟同的態度。在充斥歌頌日本統治建設論的當今台灣社會,這些尤其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係葉榮鐘次子)
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自2007年以來,廣泛收藏了1970年代台灣和港澳海外留學生的「保釣、統運」歷史性資料,為他們的付出留下紀錄。
1970年代,在美國掀起了以台灣、港澳留學生為主體的保衛釣魚台運動,這個運動繼而發展為爭取祖國統一的運動。這是台灣、港澳留學生發起的一場聲勢浩大、歷經10年的愛國主義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廣大參與者自辦刊物和宣傳品,既記錄了當時運動的脈絡,也記錄了許多台灣、港澳留學生人生經歷轉折的過程。
海外保釣人士捐贈文獻
2007年,保釣運動的參與者周本初教授捐贈了12箱資料,是清華大學圖書館接收的第一批保釣資料。從那時開始,經過了10年的徵集與整理,清華大學圖書館已經收集了來自全世界144人次、近1.4萬件的資料捐贈。
在捐贈者殷切的期許下,清華大學圖書館對「保釣、統運」文獻高度重視,將其作為珍貴特藏收集保存,並組織專家進行專題整理與研究。2007年10月,清華大學圖書館成立了「保釣、統運」資料整理小組,制定了《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統運」資料管理辦法》,針對各種類型的資料,制訂了專門的元資料著錄方案、資料編纂規格與工作流程。
文獻內涵豐富、載體多樣
這場歷時十餘年的運動衍生了內涵豐富、載體多樣的文獻資料。其主要構成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印刷型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手稿、信函、剪貼、會議紀要、海報、曲譜等。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的該專題印刷型文獻數量龐大,期刊與報紙共計4,574件,單篇文章或簡報計2,585件,圖書86冊,來往信函1,008件,其他印刷型文獻(包括會議紀要、海報、曲譜等)計3,800餘件。二是視聽型文獻,包括電影膠片、幻燈片、照片、錄影帶、有聲影片等。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該類型文獻數量頗多,僅幻燈片就有2300餘張,照片數百張。三是實物資料,包括遊行示威的徽章、袖章、額帶、電影放映機等。這類資料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的絕對數量較小,但都頗具特色。
這些文獻載體各不相同,立體地呈現了1970年代「保釣、統運」的歷史風貌。現在,清華大學圖書館主頁設有專題網站:1970年代「保釣、統運」口述歷史,網址:http://baodiao.lib.tsinghua.edu.cn:4237/oralhistory/,進行長期的介紹。
保釣中心正式成立
2010年11月30日,在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簡稱保釣中心)正式成立。它隸屬於圖書館,由數位化部與特藏部的工作人員組成,並設有中心顧問委員會。
其工作目標是:(1)繼續深入收集、整理「保釣運動」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針對保釣運動參加者的口述歷史訪談,至目前訪談人數已經超過60多人次;(2)對全部保釣資料進行數位化掃描,以保護珍貴的紙本文獻;(3)與海內外其他保釣資料收藏單位開展交流與文獻、資訊共用;(4)建立保釣資料資料庫和網站,為研究者提供服務;(5)出版保釣文獻的相關圖書與學術研究成果;(6)開展宣傳、展覽及研究活動,把中心建設成為聯繫海峽兩岸的橋樑。
中心舉辦學術文化活動
2014年9月19日,保釣中心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了「海外保釣運動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圍繞釣魚台歷史與主權研究、海外保釣運動的影響與研究兩個主題展開,主要探討了釣魚台的歷史、甲午海戰前釣魚台史料的收集與論說、清華大學保釣中心專藏資源的價值、保釣資料典藏研究和利用的意義等內容。此次大會是中心成立後第一次學術研討會,為中心發展與相關課題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
2016年9月8日下午,保釣中心主辦了《美麗的島,美麗的人》保釣歷史報告劇暨嘉賓座談會。台灣著名劇場導演王墨林和他的主創團隊,帶著兩岸學子盡情演繹了這段愛國保土的歷史。通過誦讀史料、照片影像和音樂燈光等藝術形式,劇組將「保釣」到「統運」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親歷者回憶和當代學子的感悟呈現給觀眾。在場觀眾無不深受感染、思考良多。
經過了10年的發展,保釣中心的保釣資料與專題展覽,成為人們瞭解保釣運動歷史的重鎮。迄今已接待來自海外的人士、海峽兩岸的師生以及來自各地的清華校友等數千人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海峽兩岸和在美國的當年「保釣運動」參與者,從90年代以來,已經出版的珍貴的歷史文獻集,計有:《春雷聲聲》,《春雷之後》三大冊,《崢嶸歲月、壯志未酬》兩大冊。不久前(2017年春),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行了關於釣魚島歷史的影片《釣魚島》,其中,特別介紹了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
(作者係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副主任)
5月中旬以來南海風雲再起,美國戰機、軍艦一再闖入南沙海域,日本準航母「出雲號」也前進南海公然挑釁。繼7月10日美、日、印三國軍演後,7月下旬中俄聯合軍演選在波羅的海進行,其政治、戰略意味不言而喻。
中俄國防部長會談
6月7至10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哈薩克首府阿斯塔納舉行,此次峰會不只印度、巴基斯坦兩大核子強權加入,另一特點是除元首會晤外,各合作領域負責首長亦分別進行對話,中俄兩國國防部長常萬全與邵伊谷(Сергей Шойгу)亦就未來三年兩國軍事合作計畫交換意見,惟未對外透露詳情。
據俄國《獨立報》報導,中方僅表示2017年中俄將進行多項大型軍事活動,而俄觀察家則指出,最近美軍經常在大陸沿海挑釁,而美國防部長又一再抨擊中國,所以北京很可能會做出「巨大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兩國軍事首長會談時刻,正是美艦進入美濟礁12浬內之際,這是川普上任以來,美艦頭一次闖入南海海域,顯示川普政府不想承認中國對爭議海域的主權要求。
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James Mattis)6月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亞太安全對話論壇上,強烈抨擊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不接受國際法規範,中國填海造島並進行軍事化,對區域和平構成嚴重威脅。對此,中國全盤否認。被問及中俄將進行兩國軍事合作可能帶來的影響,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卡申(Сергей Кашин)分析認為,俄中軍事合作三年計畫草案,係早已規畫的既定計畫,「習川會」後華府希望北京能協助其解決朝核問題,所以盡量避免做出不友好的行動,但最近美軍不僅恢復在南海巡弋,而且較過去更為強硬,中方對此極為不滿。
卡申表示,此次俄中國防部長會談,討論的是兩國未來三年軍事戰略合作事宜,而非軍事科技合作。換言之,雙方討論的並非武器出售問題。他指出,戰略合作涵蓋層面極為廣泛,包括每年例行性聯合軍演,協助軍事幹部的培訓,以及交換邊界資訊情報等,所以三年戰略合作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
此外,去(2016)年俄中南海軍演,事實上是在廣東附近海域進行,離南海爭端海域甚遠,俄國立場是要與爭端地區保持一定距離,未來俄中還將進行更多聯合軍演,但不會加入區域衝突和對抗。去年俄艦出席南海軍演,是對中國參加前年地中海東部軍演的一項答謝,2015年中國艦隊在烏東危機高潮之際進入黑海,但因政治顧慮而未停泊克里米亞半島。
南海影響中美俄關係
平靜7個月後的中國南海,由於美國海軍恢復所謂「自由航行計畫」而再度波濤洶湧。5月17日一架美軍WC-135型偵察機闖入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遭中國攔截;24日「杜威號」驅逐艦駛入南沙美濟礁12浬海域之內;25日一架美軍P-3C偵察機,在海南省東南海域上空,遭中國殲-10戰機攔截;26、27日日本派遣準航母「出雲號」及「漣號」驅逐艦,與美艦「杜威號」在南海進行聯合軍演。
6月8日兩架美空軍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本土飛越南海上空,並與南海美驅逐艦「斯特雷號」進行海空協同作戰演習。19日本準航母「出雲號」更搭載東協10國軍方代表前往南海,進行為期四天的海上航行任務。路透社指出,日本此舉毫無疑問企圖拉攏南海周邊國家,共同對抗北京。
南海風雲再起,美國是要展現其對東南亞盟友的安全承諾。其次,川普上任以來曾三度否決美軍的「航行自由計畫」,為的是希望中國能加強其在朝核問題上對北韓的力道,因而引起美國國內的批評聲浪,所以此次美艦闖入南沙美濟礁,也不排除是川普團隊迫於美國國內壓力,而與軍方妥協的結果。此外,華府更擔心東南亞盟友紛紛倒向中國的骨牌效應,例如5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論壇,東協7國領導人親自出席,菲律賓、越南又與中國越走越近,中菲就南海問題雙邊磋商計畫機制更於5月19日啟動。這些情勢變遷,均使美國感到必須盡快在南海展開新行動,這也就是南海風雲再起的主要原因。
中俄在波羅的海聯合軍演
由中國海軍巡防艦「運城號」、綜合補給艦「駱馬湖號」所組成的173艦隊,於6月18日從海南島亞龍灣基地啟程前往歐俄聖彼得堡、加里寧格勒,參加「海上聯合2017」中俄海軍演習,此次軍演第一階段7月底在波羅的海進行,其目的為聯合救援及保護海上經濟活動的安全。第二階段則將於9月中旬在遠東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進行。
由於中俄首次在波羅的海進行聯合軍演,特別是在當前歐盟對俄羅斯進行制裁期間,因此演習時間和地點均極為敏感。其次,北京派出號稱「中華神盾」的052D型驅逐艦,千里迢迢前來波羅的海進行軍演,不僅是對該型戰艦性能的測試,也是對中俄海軍協同作戰的一種考驗,至於聯合保護海上經濟活動安全,則與中國近年推動的「一帶一路」、「海上絲路」等相呼應。173艦隊在結束波羅的海軍演後,還將經由北極航道返國,可見中國海權力量急速膨脹。
中俄聯合海上軍演系列是從2012年開始,輪流在兩國附近海域舉行,目前已成為一種常態性合作機制。儘管中俄雙方一再宣稱此項軍演並不針對特定第三方,但每次軍演均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如首次軍演在山東半島附近的黃海海域舉行,當時台灣「公投入聯」正甚囂塵上。次年(2013)由於中日衝突升溫,中俄軍演就選擇在日本海進行,2014年釣魚台情勢險峻,中俄兩國就在上海附近,釣魚台北方的東海海域舉行,俄艦隊並特別通過對馬海峽南下參加。
2015年中俄聯合軍演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選在地中海東部海域,當時正值敘利亞內戰和烏東危機炙熱之際,第二階段在遠東日本海大彼得灣舉行,演習結束後,大陸艦隊更經宗谷海峽南下,繞行日本一周。2016年俄艦隊參加南海軍演,亦反映出莫斯科對北京在南海問題立場的支持。
川普的新戰略布局
近年中國軍事力量快速增強,已對美國的亞太地位構成威脅,所以5月中旬以來,美軍戰機、軍艦一再闖入南海爭議海域,美國並與其盟邦不斷進行聯合軍演,甚至同意對台軍售,甚且表示美艦將來台灣停泊等一連串挑釁行為,與其說華府有意迫使北京在朝核問題上加強力道,不如說美國企圖壓制與其爭奪G2地位的中國,這才是華府的真正目的,當然小英政府又再度成為川普手中把玩的棋子。
中俄聯合軍演雖雙方都強調不針對第三方,但歷次軍演都含有政治和戰略目的,今年中俄聯合軍演分別在歐俄的波羅的海和遠東的日本海海域進行,很明顯的是與美、日、歐盟對抗。川普上任之初,原希望拉攏普丁共同對付IS,但在「通俄門」事件發生後,聯俄計畫泡湯;「習川會」後華府想與北京合作,卻因朝核問題而再度破局,所以這次G20會議後,川普政府的新戰略布局非常值得注意。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南韓總統文在寅,繼6月底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高峰會談,獲得川普首肯兩韓問題由南韓主導後,趁赴德國出席G20之便,7月6日在柏林發表「新朝鮮半島和平構想」,不僅讓參加G20的各國領袖注目,也讓全世界都知道兩韓關係應由兩韓解決,不能只靠美日等國「軍事協助」。
文在寅構想的主要內容包括:和平統一、朝鮮半島無核化、締結和平協定、促進經濟共同體及支持民間交流五大原則。並附帶提出四大具體方案:10月4日中秋節離散家屬團圓、明年2月北韓參加平昌冬運、7月27日起雙方中斷在軍事分界上的敵對行為,以及重啟南北對話等。
文在寅自德國返韓後在主持國務會議時,坦率地承認,北核問題由南韓解決力不從心,尤其要取得國際「共識」難上加難。此話出自文在寅口中,可以想像兩韓問題不易。
眾所周知,兩韓分裂分治70年來,南韓的國家安全要靠駐韓美軍「保護」,這也是金大中和盧武鉉等前任總統感到「悲哀的事」,所謂的陽光政策由此而來,兩韓事本該由兩韓解決。其實,文在寅的思路與金、盧二人出自一個鼻孔。南韓保守派一直認定他們三人為「親北韓派」。
當然,文在寅不願意被扣上這種「紅帽」。訪美前後,文在寅不僅盡量減低保守派的憂慮,也給美國打了一針「強心劑」,他要川普放心南韓不會撤銷部署薩德,因此,雙方得以「握手言歡」。沒想到美國竟要求南韓重新談判已施行五年餘的FTA等。
文在寅不僅與美國「碰撞」。也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丁遇到「麻煩」。當文在寅希望中方和俄方加足馬力制裁北韓時,習近平與普丁告訴文在寅:「反對美國在南韓部署薩德。」搞得文在寅灰頭土臉。其實,習近平與普丁應是衝著川普近日對台動作頻繁,出售武器,美艦又要停泊台灣港口等而來。文在寅此時要求中俄對北韓採取具體有效制裁,恐怕時機不對。
無論如何,文在寅提出「和平統一構想」後,國防部、統一部及紅十字會,共同向北韓提出舉行軍事會談和紅十字會會晤等具體方案,現在就看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是願意接受會談,還是寧可越來越被國際孤立。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7月2日,美軍派遣導向飛彈驅逐艦「史塔森號」駛入西沙群島中建島12海里範圍內,遭大陸驅離。六天後,習近平與川普在G20高峰會期間,召開兩國元首雙邊會談,強調中美關係要合作共創雙贏。
7月2日,美軍派遣導向飛彈驅逐艦「史塔森號」(USS Stethem)駛入西沙群島中建島12海里範圍內,遭大陸派遣護衛艦與殲11-B戰機驅離。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西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國政府早在1996年5月就公布了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美國派遣驅逐艦,破壞有關海域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危及陸方島上設施及人員安全,是嚴重的政治和軍事挑釁行動。這是川普上任以來,第二次派遣軍艦接近大陸在南海擁有主權的島嶼。第一次採取類似行動是5月24日,美國導向飛彈驅逐艦「杜威號」(USS Dewey)執行任務時,駛入南沙群島美濟礁12海里內。
中美關係因南海擱淺
美國國防部月前發表的2017中國軍力年度報告說,中國大力發展削弱美國軍事科技優勢的軍事能力,但美國會繼續調整軍力部署、軍事技術投資和作戰策略,以確保美國有能力保衛自己的安全、遏阻侵略行為。五角大廈稱,美軍會不斷調整部署和作戰模式,包括向南海派B-1B型戰略轟炸機參與演練,應對中國的挑戰。6月8日,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發表聲明,稱美空軍兩架B-1B型遠程轟炸機完成了一項長達10小時、穿越南海的飛行任務,期間與美國海軍一艘導彈驅逐艦實施了聯合演練,目的是提高空軍與海軍在南海聯合作戰的能力。
美國國務卿提勒森在國會作證時,將中國在南海建造人工島礁,並部署軍事裝備以控制這條海上航道的舉動,列為美中關係裡最為緊迫的問題之一。而曾在美國國務院任職、擔任過民主黨副總統拜登的副國家安全顧問拉特納(Ely Ratner)在最新一期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 How to Stop China’s Maritime Advance,呼籲川普政府應採取更為強硬的威懾行動,阻止大陸在這一海域的控制權,並就如何實現此目標提出詳細的建議。
拉特納指出,中國控制南海會影響到美國,呼籲川普政府阻止中國在南海海域的推進,因為,如果中國控制了南海這片海域,將對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導致亞洲的權力平衡向中國傾斜。美國的軍事力量和同盟遏制了中美的重大軍事對抗,卻沒能約束中國不斷擴大勢力範圍。相反地,美國為規避風險,反倒使中國達到對南海進行全面控制的邊緣。
拉特納認為,歐巴馬的南海政策及亞太再平衡戰略,雖避免了美中發生重大衝突,但沒能阻止中國在南海的挺進。近年來,華府敦促北京和其他南海的聲索方採取「三停政策」:即不繼續填海造島、不建造新的基礎設施,以及不將現有設施軍事化。美國也和日本糾合東協、七國集團與歐盟,對北京的舉動提出批評,但北京基本上不予理會,其他國家也就慢慢不提了。
故弄玄虛或幫倒忙?
拉特納認為,在軍力上,美國是全球霸權,而中國是區域大國,中國尚無足以與美國全面抗衡的實力;惟美國在亞太地區亦無法有效全面圍堵中國大陸。因此,川普政府需要採取更為強有力的立場,用軍力威懾來支撐外交。美國應當警告大陸如果繼續填礁建島、在這些島礁上部署長程導彈,或戰鬥機等強有力的軍事設施,美國將加大支持該地區其他國家捍衛其所宣稱的主權,這包括幫助他們填海造島並強化其基地,與他們展開聯合軍事演習,並出售擁有反介入能力的軍事設備,包括無人偵察機、水雷、路基反潛導彈、快速攻擊導彈船,以及移動性的空防系統。拉特納指出,這個新的威懾將使北京面臨抉擇:要繼續在南海軍事化,與美國軍力支持的國家對決;還是停止軍事化,放棄進一步填礁建島計畫,開始認真地尋找外交解決途徑。
拉特納同時建議,華府應向南海聲索方提供中國在南海的行為資訊,來影響南海各聲索方的國內政治。拉特納最後還駁斥了一些說法,包括美國的軍力威懾會使中國加速軍事化;美國的阻撓會使中國的鷹派領導人更加大膽冒進等;南中國海不值得費這麼大勁。他認為,避免海洋衝突的最佳途徑就是防止任何其他大國在亞太地區發號施令,要美國重作世界警察。
此外,在川普退出TPP後,東協國家普遍認為中國將主導該地區的經濟秩序,因此不願意與美國展開任何新的軍事活動。拉特納建議,華府應提供他們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這意味著恢復某種形式的TPP,或提議一個新的、同樣龐大的區域貿易與投資倡議。
拉特納是民主黨政府的前朝弄臣,現在投閒置散,拾取一些歐巴馬政府試驗失敗的牙慧,並想提供東協國家替代性的經濟方案、扭曲中國在南海的作為來影響南海聲索國的國內政治,更建議美國應重作世界警察,防止其他大國在亞太地區發號施令等餿主意,令人不免懷疑他究竟是故弄玄虛?還是野人獻曝?或是幫倒忙,教唆川普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美關係還是利多雙贏
7月8日,習近平和川普於20國集團高峰會期間,舉行兩國元首雙邊會談。習近平提醒川普,儘管中美關係存在一些敏感議題,但仍能在許多領域合作取得良好成效,兩國實在應該尊重彼此之間的核心利益,妥善處理分歧及敏感議題。川普則強調,美中關係目前發展良好,他很高興與習近平建立起良好的工作關係;中國是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也是在國際事務中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美方願同中方拓展各相關領域的對話,合作共創雙贏局面,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保持溝通協調。
中美雙方在會上達成共識,同意保持高層間的密切往來、促進戰略互信,雙方商定於7月19日舉行第一次全面性經濟雙邊對談,議題包括執法、網路安全對話、社會文化和人文對話等,以增進兩國相互了解,並推動雙方各領域的合作。
軍事方面,習近平建議,中美國防部長應該盡快展開交流,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8月到訪中國大陸,11月中國海軍與美軍進行首次對話。習近平也表示,為促進兩軍關係發展,中國海軍會參加在2018年舉行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Rim of the Pacific Exercise, RIMPAC)。川普則計畫在今年內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環太平洋軍演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軍演,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指揮,每兩年在美國的夏威夷群島周邊和珍珠港舉行。演習的主要目的在於保障環太平洋地區的整體利益,提升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通道安全,以及聯合反恐。2016年參加的國家包括澳洲、日本、南韓、英國、法國、德國與中國等26國。中國大陸在2014年首度獲邀參加,2016年雖有南海爭議,歐巴馬為顧及美中軍事關係,再度邀請中國大陸參加。
從近年來的中美關係軌跡看來,美國雖不遺餘力地遏制中國大陸繼續崛起,卻無法阻止中國大陸擴大其在亞洲的主導權,面對這個現實,美國勢必得在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上,與中國保持溝通協調,希望能共創雙贏局面。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教授)
委內瑞拉政局動盪好幾個月,6月27日再傳最高法院遭到一架國內軍用直升機襲擊。委國情況外媒多有報導,反觀台灣媒體大都未予關切,而學界多呈深具西方色彩的負面評價。
兩種制度的競爭
西方觀點認為:拉丁美洲政治人物,任期將屆時,即想透過修憲或政變的方式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查維茲如此,馬杜羅亦復如是。然而,個人認為,此種陳述過於偏狹、侷限,還真稱得上是「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的一例。委內瑞拉動亂的本質,隱含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價值與制度的競爭意義,而非只是一般國家的政客權力鬥爭性質。
事實上,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Hugo Chavez, 1954-2013)及現任總統馬杜羅(Nicolás Maduro)的意識形態,均屬於明確的「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是一種把現代民主憲政和社會主義經濟,合為一體的政治意識形態。他早期的政變、參選政見,即是反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委內瑞拉導致的貧富差距。13年的總統任內,兌現承諾,實際付諸實行,完全翻轉為「民主社會主義」制度,財富重新分配給貧困人民的社會福利,包括教育、醫療等等的免費,徹底擊潰財團與資本家的市場壟斷。
查維茲具體的政策呈現於一連串的社會和經濟計畫:包括「魯賓遜計畫」(Misión Robinson),提供免費閱讀、書寫、和算數課程,給超過150萬委內瑞拉的成年人文盲為目標;「瓜依凱布洛計畫」(Misión Guaicaipuro),計畫保護委內瑞拉原住民族群的生計、信仰、土地、文化、和其他權利;「蘇克雷計畫」(Misión Sucre),以提供200萬名沒有完成基本教育的委內瑞拉成年人免費的高等教育為目標;「里巴斯計畫」(Misión Ribas),計畫提供改善的教育和文憑給500萬名委內瑞拉高中退學生;與古巴一樣,提供免費的醫學院教育合作計畫,未來將前往貧窮的南半球國家提供醫療服務。
委內瑞拉的反對黨聯盟領袖,與西方的理念如出一轍,屬於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查維茲宣稱他在對抗貧窮之外,也將會展開對「帝國主義」的鬥爭。實際上,即為針對「華盛頓共識」的打壓與反擊,在國際名聲上,頗為凸出,也備受爭議。
因油價低落財政發生問題
不幸地,委內瑞拉財政收入,超過90%來自原油出口,因此,其現況動亂,直接導因於一年來石油價格的攔腰砍折。順便一提,俄羅斯也深受此害,但是後者畢竟為一方大國,能夠撐過經濟動盪。委內瑞拉的國情不同,自然也就回天乏力,直接導致反對黨與人民的強烈暴亂。
查維茲在2005年聯合國高峰會,指責新自由主義推行的方針,例如資本流動的自由化、排除貿易障礙、以及民營化等,乃為造成開發中國家貧窮的原因。諷刺的是,幾十年來資本主義極端發展所帶給第三世界的長期災難,明顯逆轉,同樣的正在美國出現,成為川普刻正面臨的難題。不知川普與查維茲的感受,如何能夠明顯區分?
台灣菁英對制度缺乏反省
在此,凸顯的真正問題乃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徹底反思,以及進一步如何修正其走向極端的缺失?而非如同福山(Francis Fukuyama)已經認錯的─將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定於一尊,然而後者依然為許多國家發展的目標,台灣不正是如此?甚至,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走向全盤西化政策,全部照搬西方制度與價值,菁英們從未提出過兩種經濟社會制度的競爭性選擇政策思辨,降低國家干預,放任財團企業揮灑自由市場。其後果是,喪失國家長遠經濟發展與目標,停滯甚至是快速衰退在上一波的經濟循環中。
台灣的政黨屬性或價值觀,完全異於全世界的「左」、「右」意識形態模式。兩大黨偶爾會提出類似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的政策項目,又偶爾會提出相反的政策選項。說穿了,其實都是「右」派,兩相競爭的,只不過是族群性的、狹隘的,同時也參雜著政商利益的菁英權力鬥爭。台灣的知識分子與菁英,是否應該開始嚴肅思考,台灣社會長遠發展的價值與目標了?
(作者係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戰略研究學會執行顧問)
朝核問題其實是朝美問題,朝美任何一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或把責任往別人的身上推,都不能解決問題。
今年初,當朝鮮聲稱其洲際彈道導彈處於最終研發階段時,川普以嘲諷的語氣說:「這不可能發生」。因此朝鮮在7月4日成功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絕對不是意外的巧合。而是朝鮮送給美國國慶的「賀禮」。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說,朝鮮已經成為擁有包括核彈、氫彈和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戰略配套,是個完全成熟的核大國。這枚導彈的射程可達6,700公里,雖然還無法達到洛杉磯或紐約,但已可以威脅到阿拉斯加全境和關島。很多軍事專家都認為,在川普第一任期內,朝鮮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以及核彈頭小型化的技術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屆時美國全境將曝露於朝核的威脅之下。
戰略行動並不具可行性
7月4日當天,美國國務卿提勒森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朝鮮此舉,重申美國絕不接受一個擁有核武器的朝鮮。防止朝鮮擁有核武器,是美國近50年來歷屆政府的頭等大事,但是,一直沒有找到任何辦法來有效對付。2006年朝鮮試爆了第一個核彈,小布希無計可施;歐巴馬時代,朝鮮又進行了四次核爆,歐巴馬採取「戰略忍耐」。川普上台後,聲稱他打算「解決這個問題」。川普可以採取的戰略行動不外乎:(1)先發制人;(2)步步緊逼;(3)斬首行動。以下扼要分析上述辦法的可行性。
先發制人。這種攻擊必須出動非常大規模的軍事力量和資源,而且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朝鮮軍事力量致命的打擊。即使贊成採取這種行動的軍事專家,最樂觀的估計,消滅朝鮮的軍事威脅,最快也要30天到60天。
首先,一舉掃除核武器和飛彈,就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主要是因沒有準確的情報顯示它們的位置,而且朝鮮多山,核武飛彈可能藏在山洞裡,或置於機動車輛上,難以追蹤、打擊。再者,朝鮮有維持首次攻擊之後的反擊能力,它的核武器和飛彈可以攻擊東京這個3000萬人聚居的大城市。更不用說,朝鮮在距離非軍事區40公里處,部署了8000門加農炮和火箭發射器,一小時就能發射30萬發炮彈,這將給有2500萬居民的首爾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美國駐韓國的3萬名士兵也難倖免。這一切都會在韓國的土地上發生,韓國總統文在寅說,他願意在適當時機與金正恩對話,恐怕不會同意這種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
中俄兩國也已公開反對採取軍事行動解決朝核問題。即使行動獲得成功,到時朝鮮半島滿目瘡痍、哀鴻片野的亂局誰來收拾?因此,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窒礙難行。
步步緊逼。一是加緊經濟制裁,迫使朝鮮改弦易轍。但朝鮮全國上下都認識到發展核武是自保的最終手段,因此,寧願勒緊褲腰帶也要核武,經濟制裁動搖不了國家意志,這就是朝鮮被封鎖制裁數十年,仍能屹立不倒的原因。況且,朝鮮經濟最近似乎有所好轉。
二是選擇一、兩個核武器儲存地和飛彈發射地,加以精準打擊,予以摧毀。但朝鮮可能解讀這是美國發動全面攻擊的前兆,因而奮起反擊,這就有可能使有限打擊,發展成為半島的全面戰爭,形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因此步步緊逼也非迫使朝鮮停止核計畫的可行手段。
斬首行動。刺殺金正恩,推翻金氏政權。今年5月,朝鮮政府宣布,它破獲了一起由CIA和韓國國家情報局策劃的暗殺陰謀。朝鮮是個非常封閉的國家,保安異常嚴密,暗殺恐怕很難得手。如果要使用巡戈飛彈或無人飛機來進行刺殺行動,那就需要極內圈的人提供精準的情報,透露金正恩會出現的時間和地點。即使成功,鑒於朝鮮民眾賦予金正恩的光環,他若突然去世,也可能觸發直接的軍事行動反應。代之而起的人,是否會改變金正恩的路線,根本無法得知。
以上三個戰略行動均非完全之策,因此,有不少高級將領和軍事專家認為,朝鮮建立洲際彈道導彈並將核武小型化似乎已成定局,在此情況下,以「戰略輕率」(strategic haste)來取代「戰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並不是解決之道,唯一的出路是冷靜面對現實。
應雙軌並進重啟談判
7月8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德國漢堡會談時談到朝核問題。雖然川普在朝鮮7月4日成功試射洲際彈道導彈後在推特上發文,希望中國能採取強硬手段、一勞永逸地為大家解決問題,不過川普在8日的會晤中並沒有表現出他已失去耐心。
川普對習近平說:「我知道解決朝鮮問題可能需要花比你我預期更長的時間,我們必須採取行動,相信最終我們會成功。」川普更特意讚揚了中方的努力,他表示:「我非常欣賞中方過去在處理朝鮮問題上的付出。」習近平強調,中方始終堅持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堅持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國際社會在對朝鮮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做出必要反應的同時,要加大促談和管控局勢的努力。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建議,作為第一步,朝鮮暫停核導活動,美韓也暫停大規模軍演,通過「雙暫停」擺脫目前的安全困境,並且使各方重新回到談判桌。之後,按照「雙軌並進」的思路,將實現半島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的機制結合起來,同步對等地解決各方關切的問題,最終找到半島長治久安之策。
中方提出的這個建議抓住了半島局勢的癥結,獲得俄羅斯的贊同,在美國也有不少專家回應,同時這也完全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第2270號和2321號決議的要求。解決半島核問題需要兩手並進,制裁是履行決議,促談同樣也是履行決議。朝鮮擁核不會安全,美國動武不是出路,按照「雙暫停」的倡議,「雙軌並進」的思路前行,復談還有機會,和平仍有希望。
朝核問題是朝美問題
朝鮮「凍核」與朝鮮半島和平條約的簽署、和平機制的構建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問題,應該在六方會談一併審議,同時取得共識並建構路線圖。美國在這方面應該採取更主動、更積極的態度,首先要視朝鮮為正常國家,不要一會兒將它列為「邪惡的軸心」,一會兒又把它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朝鮮對自身的安全顧慮是合理的,必須予以重視。
說到底,朝核問題是朝美雙方的問題,它們是主要的兩造。因此,朝美雙方都應該信守承諾,建立互信,早日樹立半島和平機制,徹底解決朝核問題。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或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推,只能使問題久拖不決。
在這方面,美國可把解決伊核問題作為借鑒。伊朗以凍結其核計畫交換與美國關係正常化,並以此融入全球經濟,這種模式同樣可以適用於解決朝核問題。
(作者係美國紐約和統會前會長)
今年初安倍還是日本無人能挑戰的「獨強」首相,不過,一旦牽涉弊案,今昔「女愛將」,一個讓他漏氣,一個打敗他,連帶讓安倍最拿手的外交也銳氣盡失,他還有機會創最長任期首相?
安倍晉三2012年12月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後,參眾兩院4次選舉連戰皆捷,如日中天,在日本政壇堪稱是「安倍獨強」。自民黨為了延長安倍的任期,今年3月5日在黨大會上,決定將總裁任期從兩任6年改成三任9年,如安倍明年再選上總裁,即可當到2021年。諷刺的是,從黨剛替他鋪好路的同月開始,安倍連續為2「學園」、2「女愛將」所苦,弄得灰頭土臉。
昔日愛將小池重挫安倍
「森友學園」是大阪一所重振戰前《教育敕語》、教材仍稱中國為「支那」的私立兒童教育機構,安倍本身有捐款、其夫人昭惠原是名譽校長,該機構扯上了是否以超低價購買國有地的官司。「加計學園」則是計畫開設獸醫學院,其理事長加計孝太郎為安倍40年的好友,同樣遭爆有以「國家戰略特區」名義,免費取得公共用地的嫌疑,而且文部科學省有來自首相官邸的公文指示。
防衛相稻田朋美,四次當選眾議員,擔任過自民黨政調會長、行政改革相,是典型的保守鷹派,也是安倍有意培養為接班人的親信,但去年8月上任以來,頻頻出包。12月安倍剛與歐巴馬造訪夏威夷珍珠港,稻田隨後就參拜了靖國神社。自衛隊的「報告」管理也出狀況。今年3月因「森友學園」訴訟出庭問題,在國會答詢時,被在野黨逮到她「撒謊」。最扯的是,她在東京都議會選舉前夕,公然以防衛省、自衛隊的名義替自民黨拉票,輿論譁然。
現任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本來是自民黨眾議員,也是安倍提拔的首位女性防衛相。去年在沒知會黨的情況下,逕行參選東京都知事,令自民黨非常驚愕,當選知事後備受黨內冷落,迫使她今年6月退黨,自組「都民第一會」,角逐7月2日的都議會選舉,未料竟大勝,重挫並取代自民黨,成為都議會過半數的第一大黨,讓安倍極為難堪。實際上,小池和安倍一樣,都跟李登輝有好交情。15年前台灣爆出的「國安密帳案」中,小池的名字就多次出現在「展望專案」、「明德15號」專案裡,是李登輝布局日本政界的重要樁腳。
安倍G20使不上力
內政連續栽跟斗的安倍,遂想在對外關係上求表現挽回失分。7月5日,日本與歐盟的經濟合作協定(EPA)達成架構協議,細節繼續磋商,預定2019年生效。日本為展現市場開放水準媲美TPP,決定撤銷或降低農產品的關稅。這明顯是要做給脫離TPP的美國,以及主導RCEP的中國看的。
同月7-8日,今年的20國集團峰會(G20)在德國漢堡舉行,與會國家對各議題利害關係複雜,合作、矛盾相互交織、分歧,譬如:氣候變動,美國脫離「巴黎氣候協定」,其他國家皆願強力推動;貿易,美國持保護主義政策,其他國家希望續推自由貿易;朝核問題,美日韓要嚴厲處理,中、俄主張謹慎。這顯露出國際協調是有界限的,很難在不同議題獲得一致口徑。
G20期間,一連串場外進行的多邊、雙邊會談,受矚目的程度甚至超越了G20本身。就朝核問題,安倍特別密集的參與了美日韓峰會、川安會、安文會及習安會,加上習川會,這些會議透露了東亞國際政治實力轉變的軌跡。
眾所周知,美國為了阻止北韓開發核武、飛彈,4月時就高調聲明已準備好包括軍事手段的所有選項。不過,在7月6日最先登場的美日韓峰會上,川普完全沒提到軍事行動,他與安倍、文在寅三方,雖然都想在美日韓架構下,主導國際社會對北韓強力施壓,但彼此的如意算盤都只想要求中國停止供應北韓原油,自己卻沒有具體策略。
況且,文在寅與美日的熱絡程度顯然有差,他表示,施壓之外,「如條件成熟,北韓不再暴衝,就應該進行對話」,著實跟美日不同調,而且較接近大陸所強調的「對話」。而「安文會」,雖然兩人都願意「面向未來」,重啟領導人定期互訪,並合作對付北韓,但一遇到慰安婦問題就出現鴻溝,彼此各有堅持,短時間內不可能化解。
川普在意美日貿易不均
不過,最令日本錯愕的是7月8日的「川安會」。川普政府曾於6月底表示要制裁大陸跟北韓「違法交易」的丹東銀行,軍售武器給台灣;7月初,美軍神盾驅逐艦史塔森號(USS Stethem)到南海,侵入大陸西沙群島中建島12海里的領海範圍內,執行「航行自由」任務;7月4日美國國慶日,北韓又試射洲際彈道飛彈「火星14號」,突破了美國所畫的「紅線」,這是北韓今年第10次射飛彈、第5次落點在日本的排他性經濟海域(EEZ)範圍內。因此,日方會前摩拳擦掌,打算好好單獨跟美方商量北韓問題,但川普就是「無法預測」,也毫不在意「日本歐盟EPA協議」,硬是迸出「美日間有貿易赤字問題」,而一同出席的商務部長羅斯更接口「特別是汽車貿易不平衡,日本市場存在非關稅壁壘」。日本不僅北韓問題未得到川普進一步的保證,經貿問題上反被川普團隊咬住。
儘管川普上任不到半年,就和安倍三度會晤,七次電話會談,兩人見面時都直稱對方名字,狀極熱絡,不過,日方深感在川安「蜜月」表象下潛藏著危機。TPP、北美自由貿易例子在先,7月12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也已向韓國要求重談美韓FTA,日本明白,在美日經濟對話上,美方早晚會要求和日本談雙邊的FTA,警戒感飆升。
而「習安會」上,雙方皆同意在中日建交的《聯合聲明》與《和平友好條約》確立的原則下繼續構築安定的兩國關係,大陸希望日本妥善處理歷史、台灣問題。安倍當面表達了,願與中國探討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且表明日本在台灣問題的立場沒有改變。安倍政府謀求改善中日關係,是因為中國掌握著北韓的生命線,跟中國合作不可或缺,也寄望這樣能對兩國經濟會有好影響。
同樣的,在「習川二會」中,經習近平重申「堅持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及「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的原則立場,川普也了解到處理朝核問題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他欣賞大陸過去在處理朝鮮問題上的付出。
安倍善長的外交也失靈
總的來看,北韓不斷研發核武、試射飛彈的行為,確實讓美國找到藉口,將尖端武器系統常駐或臨時部署到南韓或朝鮮半島周邊海域,例如:B-1轟炸機、神盾艦、薩德系統、航母、F-22戰機等,這些都對鄰邊的大陸不利,中國不可能同意北韓的作法,但是,解決朝核問題,各國豈能坐等中國施壓、北韓乖乖放棄的好結果?事實上,美、韓也應節制如聯合軍演等令北韓不悅的挑釁,日本也不要老是在旁敲邊鼓,或擅自經濟制裁北韓,而應跟中國乃至俄國合作,大家一起尋求與北韓對話的方策。
川普在G20很孤立,各國領導人都跟他保持距離。但安倍企圖利用朝核問題拉攏美國,要求中國再加把勁的策略似乎也失靈了。他在G20賣力演出,卻無所獲,民調再跌至只剩三成多。安倍8月會進行內閣改組,能否度過難關尚不可知。如此苦撐,其實是他的頭號使命─讓自衛隊在憲法中「有一席之地」,還沒達成。不過,他已威望大跌,修憲看起來難以成功,甚將面對黨內逼退。
(作者係本刊主筆)
葉毓蘭,1958年生於宜蘭,1976年北一女畢業,進入中央警官學校公共安全學系,1980年警大畢業分發至基層服務,1983年任警大校長室機要,1985年留職停薪、赴美進修,次年獲得西伊利諾大學警察行政研究所碩士。1990年,辭去警大教職,赴伊大芝加哥分校攻讀公共政策分析,1994年榮獲博士學位後返警大任教。
葉毓蘭學術專長包括:警察教育訓練、社區警政、刑事司法政策、警察政策、警察行政、兩性平權議題、婦幼安全等。曾擔任世界警察博物館館長、警大外事警察學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等。2007~2009年出任「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長、2013年任「亞洲警察學會」秘書長。2014年自警大退休,2016年被新黨提名為不分區立委第一名。現為亞洲警察學會秘書長、中華警政研究學會秘書長。
葉毓蘭生於警察家庭、就讀警校、在警大教書,熟知警察業務及其辛勞,長期為警喉舌。尤其,自民進黨政府推動軍公教年金改革以來,葉毓蘭始終站在第一線,為警消等公教人員爭取權益,深獲社會各界好評。
問:40年前的社會受傳統觀念影響,少有女性警務人力,請問您投考警大的動機?在警大及留美求學期間有何難忘的經驗?
答:警大自1974年開始招收女性警官,我是1976年考進去的第三屆女生。因為家父是警察,小時候就住在新店七張的警察宿舍,有一次鄰居姐姐對我父母親說「警大招收女生名額少,葉毓蘭雖然讀北一女,未必考得上」,這番話激起我報考的興趣。那一年男生招200多人,女生只錄取8人,加上金門保送1人,可是全省各地都有人前來報考,競爭很激烈。
新生訓練很苦,天天操練踢正步。新訓17天後,男同學轉去憲兵學校受訓三個月,我們9名女同學留在學校上預備教育課程,學校還特別請傅培梅老師教我們做菜,大概是以為這樣,才可以把我們栽培成文武雙全的女警吧。
學校為標榜男女平等,要求每一位女同學皆須參加校內的比賽、社團。我因為個性開朗,經常有上台的機會,造就日後再大的場面,我都不怕。但當時對女性員警訂有禁婚、禁孕條款,經婦女團體抗議八年後才取消,種種男女不平等的規定,使我萌生了兩性平權意識,也因此參與了1997年性侵害犯罪防治法、1998年家庭暴力防治法、2002年兩性工作平等法、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2006年性騷擾防治法等的立法工作,在該些法律通過施行後,我不僅擔任教育宣導、協助女性受暴人,並曾協助相關案件的偵察。
在美國留學期間,我除了上一般研究所課程,還利用周末去鄰近城市參加密集式在職專班,同學都是當地的警局局長、警官。他們特別安排我跟警察一起巡邏,這些實務經驗,讓我對美國警政運作有較深入的認識。
問: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警察是服從性最高的公務員,您在警大任教,又投書媒體批評警政,請問您為何如此敢言?也請問您曾提出哪些具體建議?
答:我想是柏楊先生為我開了一扇窗。我在1994年自美回台後認識他,他讓我認知到,警察不只負責維持治安、交通、巡邏而已,還可以是人權的捍衛者。我是1995年第一次、也是警界第一人,投書媒體替警界發聲,當年發生周人蔘電玩弊案,導致民眾對警察的風紀信譽產生質疑。接著1996年發生劉邦友官邸血案、彭婉如命案、1997年白曉燕案,三大刑案接連發生,讓民眾質疑警察打擊犯罪的能力。我見到警界士氣低迷,就動了念頭,要讓民眾知道警察的辛苦及所承受的壓力。
首先,我讓社會知道警察工作超時,勤務制度不人性化,日夜顛倒沒有足夠休息,而且警界為了績效,常常會逼基層警員限期破案,造成吃案問題。我建議不要再以犯罪率或績效當作升遷、獎懲的依據,以消除警察的不當壓力。由於我許多建議都挑戰了警界的固有官僚文化,當時警政署長姚高橋寫了四頁的公文,要求警大約束我對外發言。
其次,我提出預防犯罪才是保障市民安全的第一要務。馬英九在競選台北市長時,找我撰寫警政白皮書。我當時就告訴他,警察只有在破大案、抓要犯時會破格升職,其實小員警維護轄區治安更為重要,也應該被晋升。馬英九當時表示同意我的觀點,當選後,即在台北市政府創設了犯罪預防科。
此外,台北市在馬英九擔任市長時期,開始在派出所裝置錄影監視器,我當時提供了一些建議。初始時引來警界反彈,未料有一天,時任台北縣議員的林淑芬上陽明山,被芝山派出所攔下,她走出派出所就說被警察打。當天晚上,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大安森林公園替台北市長候選人李應元站台時大罵「警察怎麼可以打女人?」後來派出所調出錄影帶,還原真相,警察根本沒碰她。這時同仁才了解,錄影不但有助破案,還可以保護他們。
問:您除了替警察仗義直言,也擔任亞洲警察學會秘書長,請問該學會的主要工作為何?
答:亞洲警察學會2001年成立,每年都在各會員所在地,針對特定主題,輪流舉辦「亞洲警政論壇」,參加成員包括刑事司法領域中的專家學者和實務界代表,彼此共享情資,加強人員訓練交流,共同打擊跨國犯罪。
該會也促成了兩岸在警政方面的交流合作。例如2009年,年會在台灣召開,中國警察學會副會長、國際刑警組織名譽副主席朱恩濤來台,和台灣警界就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等議題交換意見。兩岸兩會也在2009年4月簽署了共同打擊犯罪條例及司法互助協議,兩岸在共打犯罪方面確實有不錯的成績。
問:您除了關心警察權益,也擔任過婦援會的董事長,對台灣慰安婦平反工作付出甚多,請問您今後是否會在此議題上繼續努力?
答:婦援會是台灣唯一從事慰安婦工作的民間團體,我在2004年應邀加入婦援會,從此與慰安婦長期互動共事。
我認為慰安婦的問題,不只攸關人權,也與國家的尊嚴有關,可惜除馬英九外,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皆說慰安婦是自願的。尤其,蔡英文是台灣首位女總統,居然昧著良心說假話,真是可恥。
聯合國早就認定,慰安婦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性奴隸。我們一再聽到很多當年就讀高中的女學生回憶,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學校鼓勵學生前往前線擔任護理人員,那些人到了前線,才知道所謂護理人員就是慰安婦,從此過著痛苦不堪的生活,即使戰後回到台灣都不敢告訴家人。大陸、韓國都要求日本政府為慰安婦公開道歉賠償,而台灣連這樣的史實都無法進入歷史課綱,難道不怕讓全世界訕笑?
7月初,我最尊敬的韓國慰安婦倖存者、高齡90歲的李容洙阿嬤來台灣。她告訴我們,她被日軍強行拉走時因抵死不從遭到凌虐,腹部留下一道長長的刀疤。李阿嬤在過去25年來,不僅為韓國慰安婦做見證、也為亞洲所有的慰安婦發聲。2013年教宗方濟各訪韓時,特別接見她,送了她一串玫瑰念珠。台灣因為過於媚日,阿嬤才無法像南韓慰安婦那樣得到日本的賠償。不過,我和婦援會的同志會堅持下去,為所剩無幾的阿嬤討回公道。
自從事慰安婦運動以來,我更加清楚,如果台灣民眾的媚日情結及國族認同不改變,是沒有辦法解決慰安婦問題的。也因此,我希望大家都能重視歷史課綱的問題,務必讓青年學子知道日據時期日軍侵略屠殺台灣人、擄虐台灣婦女的史實。
問:您自太陽花學運至今,付出許多心力為警消發言,遭到網民批評,也影響您的教職工作,請問您怎麼看太陽花學運,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
答:太陽花期間,有立法院警衛在學生闖入時被推倒在地上踐踏,一度昏迷插管。又有一位依法執勤,拒絕未申請證件的國際媒體進入,被民進黨女立委打,該委員在打完警察後,還高喊「警察打人」。我實在看不下去,才在臉書上為警察發聲,結果大量網軍湧入我的臉書,用髒話罵我。再加上,我看警察沒得吃、沒法睡覺,就發起募款買了泡麵及睡袋給警察,結果民進黨立委說我「違反行政中立」,台聯立委又揚言要刪減警政署預算,我成為眾矢之的。
很多人說警察在太陽花學運時不知為何而戰,我則認為警察沒有為何而戰的問題,因為警察是「執法」人員,本該依法行事,只不過,台灣根本沒有「公民不服從」這條法律,學生明明違法,政府卻因政治考量,極盡包容之能事,最後政府下令警察驅離學生,社會輿論又批評警察是國家暴力,真是莫名其妙。我認為,台灣最大的危機在於法律要看顏色,將來可能還要看政黨、籍貫、階級,讓依法行政的公務員無所適從。
太陽花後,我決定提前退休,以換取言論自由權,但仍在警大兼幾堂課。2016年林全一上台就以政治干預法律為名,對太陽花學生撤告。我發文批評此舉嚴重影響警察士氣,破壞法治,被警告「不可以用前警大教授發言」,警大也不排我的課了。雖然失去了教職,但這一年多來我上節目、寫文章不必再有顧忌,臉書貼文也經常被轉載,反而更有助於我為警消權益喉舌的目的。
問:立法院在6月底三讀通過公教人員年金改革法案,請問您對年改有何看法?對警界會造成何種影響?
答:我認為民進黨政府在年金改革上,破壞了法律不溯及既往及信賴保護原則。軍公教和政府之間存有雇用關係的契約,必須雙方同意或對價的交換才能更正。而年改過程中,政府污蔑軍公教、製造階級鬥爭。對警察尤其不公平,譬如政府說「警消還是70制,可以50歲退休」,事實是,基層警消的工作特別辛苦、特別勞累、特別危險、特別難升遷,50歲以下猝死人數居多,很多人根本等不到拿退休金的一天,而且50歲退休多半只能領到樓地板的薪資。
過去警察長年吞忍,圖的無非就是退休後,有份可以溫飽的退休金,現在連這個都沒有了,如此不僅會引發抗爭行動,也會造成兔死狗烹的效應,例如今年報考警專者比去年少2000人;警大自然組男生的錄取分數狂掉了12級分,是40年來最大一次的滑落,這顯示有競爭力的青年學子在有選擇權時,不會願意擔任沒有保障的警察工作了。此外,現役警察迫於生計不敢提早退休,但警消人力老化後,對於新進的同仁勢必會增加障礙,因為偏重體力的工作只能仰仗新進警力,這會使問題雪上加霜。總之,政府這次未在年金改革方案中對警察另案處理,勢必影響未來的治安,到頭來最吃虧的是全體人民。
大學教授也是這次年改中最大的受災戶,他們像我一樣,年輕時負笈海外讀書,回台任教時已經30好幾了,若比年資,大學教授的退休俸遠低於中小學老師。很多大學教授都看到問題,卻不敢講,怕被人笑銅臭,這對台灣公立大學留住人才,絕對會造成致命的影響。
我為了向民眾宣導守護民主法治的理念,並改善警消的工作條件和環境,才同意接受新黨推薦為2016年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希望能到立法院從法律及制度面為警消人員爭取權益,可惜功虧一簣。不過,我始終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所有的付出都會留下痕跡,我會繼續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