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08 七月 2022

1949年8月4日下午,由程潛將軍和祖父陳明仁將軍領銜、30多名湖南省國民黨軍政要員發出「起義通電」,宣布脫離南京政府。之後不久,毛澤東致電程潛及陳明仁,邀請他們赴京參加政協。

20190741029

1949年8月30日,毛澤東主席致電程潛:「…新政協召開在即,擬請我公及仇亦山、陳子良出席,共商國是。倘能命駕,無任歡迎」。幾天後,毛澤東親擬電文,發給祖父陳明仁:「吾兄參加新政協已獲籌委會通過。倘能命駕極表歡迎」。

陳明仁抵北京會毛澤東

祖父於1949年9月5日上午啟程離開長沙,下午到達漢口,受到四野司令員林彪、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主席鄧子恢的盛情接待;6日下午坐專車離開漢口繼續北上,10日下午抵京,北平市長聶榮臻、公安部長羅瑞卿、副市長張友漁到車站迎接。當晚,程潛和祖父拜訪了毛主席。

 9月12日,程潛和祖父應朱德之邀,到北平交際處赴宴,作陪的有劉伯承、陳毅、聶榮臻、粟裕、黃克誠等,當日吃的是西餐。朱德知道程潛和祖父是湖南人,親自下廚炒了一道四川菜招待他們。19日,程潛和祖父到北京飯店會晤毛主席,午飯後與毛主席同遊天壇。

與毛澤東同遊天壇

等遊覽天壇的同行者到齊之後,毛澤東很有興致地說:「這幾天,大家一面商量開好這次政協大會, 一面訪親會友, 你們辛苦了。以後大會開幕,那就更緊張得了不得了,所以今天我鑽了一個空子, 請大家來這個地方,無非是調劑一下生活,好喘口氣嘛!」      

在祈年殿前毛主席說「我提議大家在此合影,然後自由找物件,遊天壇!」 毛主席的提議得到同行者的贊同。當攝影師拍攝完畢,大家準備自由遊天壇之際,毛主席一把拉住祖父,說:「子良將軍,來,咱們倆單獨照個相吧!」

合完影,毛主席幽默地說:「子良將軍呀,現在外面的謠言很多,說你被我們扣起來了,還說杜聿明、王耀武被我們五馬分屍了。我想請你開會之後,去山東濟南看看他們,把情況向外介紹一番,寫些書信給你那些還未過來的親友故舊,促成他們及早覺醒,及早歸來。」「是,我一定照辦。」祖父回答。

毛主席又說:「後天新政治協商會議就要開幕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有,唯獨還缺少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你來了,代表性就全了。」 

毛主席五次單獨接見陳

一次毛主席問祖父:「你有什麼條件要求,儘管說。」祖父答:「我起義是無條件的。」毛主席:「人家提出條件,我還好辦,你這個沒有條件的,我倒難辦了。這樣吧,從今以後,解放軍有飯吃,你也有飯吃;解放軍有衣穿,你也有衣穿。」

一次毛主席單獨邀請祖父到家裡吃飯,祖父為1947年的四平街之役深感內疚。毛主席說:「兩軍對壘,各為其主嘛!好比划船,都想划贏。」 又說:「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

祖父向毛澤東報告:「蔣介石和李宗仁派黃杰、鄧文儀到長沙時,有人勸我把他們扣起來,我不僅沒扣,還把已扣起來的特務頭子毛健鈞也放走了。」毛澤東揮了一下手,說:「沒錯沒錯,不要扣,革命不分先後,不要勉強人家嘛。今後,凡是願意過來的,我們派飛機接,凡是願意走的,我們派飛機送,你那種搞法是對的,不要怕人家講閒話。」 

陳明仁後晉升上將

1949年11月,祖父所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祖父改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兼第21兵團司令員。1954年當選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59年當選全國政協常委。1974年病逝於北京,終年71歲,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一號廳。2009年歸葬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

(作者係陳明仁之孫)

週五, 08 七月 2022

20190741028

1969年3月29日至4月9日,中國國民黨在陽明山中山樓召開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大家都說十全十美。從美國回來的學人代表,除我之外,還有張德光、劉遐齡、陳祖烈(陳立夫姪子,藍球選手)等人出席。他們都是大學教授,我是唯一的台籍,以政論家身分出席,因為我當時在東京和台北已出版過好幾本書。

老總統召見,原定50分鐘,結果延至兩個小時。老總統把身邊的人統統趕出去,用紅藍筆在那裡做筆記。作陪者有教育部長閻振興、國民黨三組主任馬樹禮、教育部次長鄧傳偕等人。

老總統看我從紐約回來,第一句話便對我說「陳同志,你從紐約回來,俞國斌好不好?」我回答說「俞總領事很好,我和他有很多互動。」俞國斌是駐紐約總領事,為俞國華的胞弟。據說俞家和老總總統家有遠親關係,但人各有命,俞國斌後來調任瓜地馬拉大使,因待遇問題,和當地司機爭吵,被司機槍殺,實在太可惜了。

當時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已日益難保。於是我建議老總統去聯合國發表演講。二次大戰的四大領導人,除老總統外,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都已經不在人間。我知道老總統曾經說過,反攻大陸前不到別的國家。但我告訴他聯合國不是國家,是世界政治的舞台,如果他能去演講,一定會轟動全世界,對維護聯合國的席位一定有幫助,他只是笑了一笑,沒有回答。

另外,我在十全大會三中全會上說,有些大官在混水摸魚,欺騙老總統,如果這樣下去,不但反攻大陸不成,連台灣都保不住了,有一天大家要跳太平洋,我可以不要跳,因為我在美國。講完話後,好多記者跑過來問我「陳同志是從美國什麼地方回來的?」我回答說「從紐約」。「你認識不認識陳鵬仁?」我說「他就在你們面前」。我在國民黨用的名字是陳鼎正。

後來老總統核定的中央委員候選人名單,我排名第四名,第一位是嚴家淦、第二位是蔣經國、第三位是谷正綱、第五位是黃少谷。當天晚上,馬樹禮主任打電話來說,他不知道我被提名,假若知道的話,他可以把海外的票投給我,我一定會高票當選。我在大會上提出都巿地價漲價歸公案,這是國父思想的延伸。雖然通過了,但結果不了了之。

70年後看國府遷台,我常想,如果沒有老總統領導抗戰勝利、收復台灣,今日民進黨根本沒有機會搞台獨,在這層意義上,民進黨應該感謝老總統才對。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

週五, 08 七月 2022

兩岸分離70年,實與美國對國共內戰的曖昧態度有關,又與兩岸分裂後美國或暗或明地鼓動台獨有關。美國只顧自身利益的作為,兩岸中國人不可忘。

20190741027

國共內戰期間,美國先介入調停內戰,強迫國府接受國共聯合政府,接著又對國府禁運軍火,造成所有換裝美式配備的部隊都發生彈藥不足的問題。當國府不願接受美國的政治壓力時,美國即開始對國府採取冷漠的態度。另一方面,美國想承認中共贏得內戰的事實,但基於亞太戰略的考量,又不願意台灣被中共掌握,因此,美國採取了許多策略,外人以為是因美國愛台,其實只是利用台灣為其政治操作的籌碼。

美欲利用國共內戰控台

1949年下半年,美國發布中國政策白皮書,為其失敗的中國政策推卸責任,其中內容嚴重打擊國府。共軍在當年4月攻陷南京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留在南京觀望,未料發生共軍士兵闖入司徒雷登官邸的外交事件,共軍也砲擊航行在長江的英國軍艦紫水晶號。而東北戰事結束後,美駐瀋陽外交人員也遭到中共關押,這些事件都使得美方逐漸改變了先前的觀望態度。

早在1948年底東北戰事結束,徐蚌會戰剛剛開打,美國即認識到國府可能失敗,必須調整政策。白宮國安會前後有10項指令,NSC37到NSC37/9,陸續由國務院、國防部提出政策指導。美國的介入雖沒有改變國府在內戰的失敗情勢,但兩岸分裂卻在美國的介入下延續至今。

NSC第37號文件

美國早在1948年11月就注意到國共內戰可能影響台灣。1948年12月1日白宮國安會第37號文件NSC37,標題即為台灣戰略重要。這是代理國務卿羅維特(Robert Lovett)要求評估如果台灣與其鄰近島嶼受到共黨控制,對美國安全的戰略影響。這份文件的附件,是美軍參謀聯席會在11月8日依據國防部長命令對台灣戰略的分析。

美軍認為,台灣若被蘇聯影響的共黨所控制,對美國安全有不利影響。如果美國無法阻止中共控制中國的機場、港口、沿海岸的鐵路車站等,美國在戰時將無法使用這些設施。從戰略觀點來看,這加強了台灣的潛在價值,台灣可作為戰時的基地,可以用來集結部隊,進行戰略空戰任務,並且能夠控制鄰近海路。

從這份文件可發現,台灣雖在二戰後重新回到中國版圖,但美國只擔心台灣若被其最大敵手蘇聯的勢力控制,就會對美國安全發生影響。美國毫不在乎國府的存活,而且認定中共就是接受蘇聯指令的敵對勢力。

NSC第37/1號文件

1949年1月19日NSC第37/1號文件,主題是美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附件是國務院所提報有關美國對台政策的文件,提供國安會討論,討論若有共識,隨即陳報美國總統,由總統發布命令。

根據前一項NSC37號文件,美軍認為,如果運用適當的外交與經濟措施,使台灣不受共黨控制,符合美國的利益。國務院也認可這項結論。國安會建議可以藉由與國府協商後占領台灣,或在國府崩潰後直接占領台灣。美國也可以與國府談判協議,讓台灣作為美軍基地,並讓美軍在台享有治外法權。不過,國安會分析,這樣做會造成美國在大陸的立場更加複雜。顯然,白宮在這個時刻對與中共發展關係仍存觀望態度。

國安會另外建議支持非共黨勢力的中國人控制台灣,運用美國的影響力,勸阻國府將台灣作為避難所,阻止國民黨官員與其家屬逃難到台灣。國安會甚至認為,只要符合美國利益,應該準備運用台灣人的自治運動(其實就是台灣獨立),阻止共黨控制台灣,最實際的方法就是將台灣自大陸獨立出來。美國謹慎地與潛在的台灣本地領袖保持接觸,並利用台灣人的自治運動。

NSC第37/2號文件

2月3日的NSC第37/2號文件,建議將NSC第37/1號文件的結論,提交總統參考。可見這個時期美國考慮使用各種可能的政治手段,將台灣自大陸分離出來。

NSC第37/3號文件

2月11日NSC第37/3號文件,國安會認為,一旦外交與經濟手段無法防止共黨占領台灣時,美國必須採取軍事手段。參謀聯席會所提出的附件認為,台灣對美國的安全有重要地位,但考慮到美國當時的軍事力量與全球義務的不對稱,若在台灣部署美軍,可能無法應付其他地區的緊急狀況。美軍以防止共黨控制冰島與台灣做比較,冰島對美國的安全有直接的重要,但台灣卻不是那樣重要,因此,不應承諾動員美軍武力,但可以讓小規模艦艇泊靠台灣港口,美軍在台灣的活動僅限於維修、空中交通及人員休閒活動。

NSC第37/4號文件

2月18日NSC第37/4號文件,國安會提出可以立即對台採取的措施,包括國務院必須強化美國在台的代表,指派高階官員到台灣,這位高階官員要向台灣省主席陳誠表達,美國不樂見大陸的混亂波及台灣,如台灣當局持續治理不當,可能使國際輿論轉向支持台灣自治。並且鼓勵主動積極的台灣人在政府中享有實權,美國也關切大量的大陸人流入台灣會造成台灣的經濟負擔。美國希望台灣當局面對台灣民眾時,能從先前台人對大陸人統治的反應學到教訓。

NSC第37/5號文件

1948年3月1日NSC第37/5號文件,是國安會執行秘書在美軍與中情局、國務院等的協助下完成的報告,提供給總統決策參考。美軍仍然認為,對台灣採取全面軍事介入是不智的,美國原該透過國務院提高在台灣的代表,且要求台灣省主席提出改革的保證,美方才會對台灣提供經濟援助。隨著大陸內戰情況的惡化,共軍渡過長江,攻陷南京、上海,國府行政院遷往廣州,內戰情勢急轉直下,美國又重新思考其對台政策。

NSC第37/6號文件

8月4日NSC第37/6號文件,要求參謀聯席會對美國在台灣的軍事利益,向國安會提出建議。備忘錄要大家思考,台灣是否重要到必須由美國派軍隊占領。

NSC第37/7號文件

8月22日NSC第37/7號文件,參謀聯席會完全不同意美軍占領台灣,因為這必然需要投入主要的兵力,而使得美國無法應付其他地區的緊急狀況。即使經與台灣當局協議後占領台灣,參謀聯席會仍反對,因為這種承諾很難改變,可能須投入更多軍隊。但參謀聯席會認為,由於台灣情勢的可能發展,美國需要用各種辦法阻止美國在菲律賓、琉球、日本的地位弱化,也必須將台灣納入美國整體亞洲政策的考量。

NSC第37/8號文件

美國眼見當時廣州情況危急,蔣中正與李宗仁兩人的權力鬥爭白熱化,10月6日NSC第37/8號文件,認為對台灣唯一有影響力的是蔣中正,美國不會派兵防衛台灣,但台灣必須改革,美國才會提供援助。美國認為採取行動的適當時機應該是在廣州失陷之後,因為屆時各方都會看清蔣、李兩人的權力關係。

這份文件顯示,美國毫不在乎中華民國的存亡,只在意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利益有無受到影響。當蔣中正在台灣的控制越來越穩固時,美國很務實地願意與蔣打交道,而不願意在情勢未明朗前,與國府兩位領導人打交道。

NSC第37/9號文件

12月27日NSC第37/9號文件表示,美國在台的軍事援助必須逐步擴充政治、經濟、心理方面的許多方案。蔣中正在台灣成立了總裁辦公室後,國安會務實認識到蔣中正對台灣的控制,但國務院內仍有人主張在台發動政變,推翻蔣中正、推動台獨,確立台灣自大陸分離出來的事實。

肯楠露出了美國的真面目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畫處處長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曾於1949年7月6日提出備忘錄,建議美國基於戰略安全利益,不能讓台灣為中共所有。他表示,使台灣自大陸當局分離開來唯一的機會是趕走國民黨當局,建立一個臨時的國際或美國政權,讓台灣人舉行公投,決定台灣的地位。

肯楠為了美國的利益,主張推翻美國在戰時「開羅宣言」的立場,否定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他並建議美國動員菲律賓、澳洲、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共同派兵參與占領台灣的軍事行動,並將在台灣的大陸政治與軍事成員通通送走。

美國對台灣的算計始終在於地理戰略價值,當國府政治、軍事失利後,美國即想越殂代庖,直接奪取台灣,以免由敵對勢力所控制,其自私自利,毫不尊重他國的自主性,才是美國的真面目。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五, 08 七月 2022

郭台銘宣布退黨,引來許多國民黨人的痛罵,國民黨組發會主委李哲華痛批郭台銘「國民黨哪一點對不起你?」郭台銘負氣退黨確有可議之處,可當初郭能夠「成為國民黨員」難道不可議?那些謀畫頒發「榮譽狀」,使郭取得初選參選資格的人,難道不該為歹戲拖棚負責嗎?

20190741026

國民黨不甩中央是其傳統

李哲華在批郭台銘時說,「國民黨又不是菜市場,讓你想來就來,說走就走」。但我們回顧國民黨的選戰史,來來去去者多如過江之鯽,帶槍投奔敵營者更不在少數,甚至反黨、叛黨者,事過境遷後,回黨繼續擔綱重要職位者,也不乏其人。倘若要論其原因,應該說不甩中央,本來就是國民黨的傳統。

1927年,北伐正打的方興未艾,當時的中央是誰?不是汪兆銘嗎?可蔣介石有甩中央嗎?沒有啊!硬是搞了個寧漢分裂,逼中央只能聽他的;1949年,蔣介石第三次下野,當時的中央是誰?不是李宗仁嗎?可蔣介石有甩中央嗎?沒有啊!硬是在溪口架起電台,私自調動軍隊,中央也拿他莫可奈何。

國民黨的問題,自蔣介石以後,就是拳頭大的說話,有錢有權,中央就拿你沒輒,所以地方勢力尾大不掉,尾巴搖狗,誰也不聽誰的。這個問題延續到今天,就形成了國民黨選舉提名時,黨只看是否有實力當選,不管此人黨性、理念,是否符合國民黨的精神與宗旨,導致國民黨地方派系宛如軍閥割據,山頭林立、山頭主義橫行。

周恩來甘作毛澤東助手

轉過頭來看看共產黨,為何共產黨有山頭卻沒有山頭主義呢?這個關鍵人物可以參考周恩來。周恩來在共產黨成立初期,論政治資歷比毛澤東大,南昌起義時,周恩來任敵前委員會書記,是起義的實際最高負責人。而毛澤東既未參與南昌起義,當時還只是在湖南邊區準備秋收起義的地方書記,跟中央實際政治權力幾乎沾不上邊。即使到了井岡山,毛在黨內依舊起起伏伏,稱不上什麼重要角色。

可為何最後周恩來卻成為毛澤東的助手呢?關鍵就在於周恩來瞭解,毛澤東才是真正有辦法完成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人。在412清黨大屠殺後,中國共產黨遭到一連串的失敗,多次起義都被鎮壓,事實證明,以攻打中心城市來奪取全國勝利的「立三路線」根本行不通。而毛澤東以農民革命為主,開展邊區根據地的路線,在實踐中獲得成功。因此周恩來不在乎自己是一把手,還是二把手,甚至當三把手也無所謂,毅然將毛澤東拱上領導人的地位,一路支持毛澤東的革命路線到底,這才有了定毛於一尊的遵義會議。

國民黨則沒有這樣氣度與胸襟的人物,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大,眼中只有自己,對身邊的人才視如敝屣,甚至把人才當奴才用,有才能的人施展不開,國共兩黨的實力自然此消彼長。

共產黨為何有許多周恩來

電影《建軍大業》中,飾演蔣介石的演員有一句台詞說,「毛澤東一個農民,朱德一個兵痞,周恩來一介書生,憑什麼跟我鬥?」確實,如果整個共產黨只有一個周恩來,那也不可能團結一起打敗國民黨。關鍵在於他們有許許多多的周恩來。

共產黨不是沒有發生過山頭主義的問題,長征時張國濤就曾另立「第二中央」,差點造成了中共的分裂,但正因為共產黨有許多的周恩來,雙方才沒有兵戎相見。

例如,當紅一方面軍選擇先行北上,與紅四方面軍分離時,一度可能與紅四方面軍交火,結果徐向前一句「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不能打」,制止了一場血戰和內訌。而朱德更是不畏自身的安危,堅持留在南下部隊中,一面反對張國濤另立中央,一面積極拉住部隊與幹部,最終戰勝了張國濤的分裂活動。

有一個周恩來並不稀奇,但共產黨為什麼可以有這麼多的周恩來,而國民黨卻做不到呢?

有信仰才能有力量

關鍵就在於「信仰」,毛澤東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因為有共同的目標與理念,所以可以放下個人,成功不必在我,「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各有山頭,但沒有山頭主義,彼此相互支援。

共產黨信仰「主義」,國民黨則搞個人崇拜,「主義」只是擺飾,人人都要「服從領袖」。沒有主義的政黨,如同沒有靈魂的殭屍。國民黨的最高宗旨叫「重返執政」,彷彿擁兵自重的軍閥,成天只想著要「進北京,當皇帝」,雞犬升天一同分贓而已。對民眾沒有偉大理想的召喚,只能如同「迎闖王,不納糧」一般,用「發大財」來誘民以利。只是,「迎闖王,不納糧」成就了闖王,最終也敗了闖王,因為不納糧,如何維持中央的開支、如何穩定社稷?兩岸的結不解開,台灣又如何「發大財」?

中共70年前建國後,有周總理坐鎮大局,而台灣的周總理在哪裡呢?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週五, 08 七月 2022

莫干山得名於春秋時莫邪、干將在此鑄劍的歷史故事。近代以來莫干山經開發,逐步成為避暑勝地,也留下了重要的歷史痕跡。

20190741025

國共兩黨決定共同抗日

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後,受結拜兄弟黃郛邀請,首次來到莫干山,下榻「白雲山館」。

1937年日本侵華態勢日益緊迫,3月蔣再登莫干山,入住白雲山館。22日周恩來抵達上海,與宋美齡會晤,將中共中央書記處致國民黨的15條書面意見,通過宋轉交蔣。27日周恩來上莫干山,正式與蔣商談紅軍改編問題,決定由中共方面起草一份民族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並商定在南京與延安之間建立無線電聯絡,國民黨方面由陳立夫、張沖、宋子文負責與紅軍代表洽談。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兩黨領導人的初次會晤,最終促成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召集全國知名人士舉辦的廬山談話會議。

廬山會議,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代表中共出席。蔣在會議上發表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的著名談話。周恩來評價這次和談:「一上莫干,二至匡廬,兩黨得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至此,國共雙方初步達成了團結禦侮、合作抗日的意向。

國府在此決定發行金圓券

1948年,國民黨統治區經濟陷入通貨膨脹,國民政府決定實施以幣制改革為中心的「新經濟政策」。6月底,蔣經國來到莫干山的松月廬,選作為蔣介石的臨時官邸,準備會議。7月29日,蔣介石偕宋美齡、蔣經國,並召集翁文灝、俞鴻鈞、王雲五、王世杰等幕僚於松月廬,召開幣制改革會議。30日,蔣說:「王雲五所擬金圓券方案,設法挽救財政,收集金銀、外幣、管制物價,都是必要的措施。」31日,蔣再召見幕僚,商定幣制與經濟辦法及開始日期,行政院長翁文灝、外交部長王世杰、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皆表示同意,會議決定發行「金圓券」。

國民政府曾在1935年第一次改革幣制,發行法幣。但到1948年,法幣發行量劇增,喪失了流通和支付的功能。不論宋子文採取的拋售黃金回籠法幣,還是之後張群以禁拋售黃金、取締黃金投資和管制外匯等辦法,包括發行公債和庫券,以圖回籠法幣,都未能取得實效。

1948年,8月19日晚,蔣介石以總統名義發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以金圓券取代法幣,強制將黃金、白銀和外幣兌換為金圓券。20日,公布《金圓券發行辦法》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外匯,並限於9月30日前兌換成金圓券,違者沒收。

金圓券發行初期,蔣經國在上海嚴厲「打老虎」,將不從政令的商界人士收押入獄甚至槍斃,以行政手段凍結物價,結果是有價無市,黑市橫行。蔣經國最後打到了一家為孔祥熙之子孔令侃所有的公司。蔣經國因宋美齡施壓,被迫放人,本人也辭職求去。物價管制在11月1日全面撤銷。國民政府1948年的財政赤字主要以發行金圓券填補,造成金圓券的發行如脫韁野馬,形同廢紙。國民政府因發行金圓券收得數億美元外匯,但喪失了民心,國民黨政權隨後迅速崩潰。

毛澤東寫〈七絕。莫干山〉

1954年3月,毛澤東在杭州主持制定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期間,來到莫干山,並留下〈七絕。莫干山〉:「翻身復進七人房,回首峰巒入莽蒼,四十八盤才走過,風馳又已到錢塘。」1957年毛澤東在上海幹部會議上講話時,還將莫干山十八盤山路與事物運動規律聯繫起來,說:「世界上的事情總是曲折的,比如走路,總是這麼彎彎曲曲的。莫干山你們去過沒有呀?上下都是十八盤。社會的運動總是採取螺旋形前進的。」

莫干山會議在聚會堂召開

「聚會堂」為美國傳教士海依士所建,於1923年7月15日落成,是典型的中世紀城堡式建築,為基督教徒活動場所。上個世紀50年代後,改作會議場所。1984年9月12日在此舉辦了著名的探討改革開放的「莫干山會議」。2018年,重新對遊人開放。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週五, 08 七月 2022

為打壓中國崛起,川普高高築起一道科技壁壘,阻止美國技術流向中國,但結果極可能加速中國走向技術獨立,美國也可能將自食惡果,使「美國第一」的願望難以成真。

20190741024

川普「純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新近築起一道超級科技產業壁壘,旨在全面抑制中國電信行業龍頭華為,在美國及其他先進國家社會市場的營運,並使其在全球各地建置及鋪設的互聯網系統無法獲得美國的技術;這道科技壁壘將使2018年甫超越蘋果而躋身世界第二大手機製造商的華為,被完全切斷美國製造技術的供應,新推出的華為手機將無法搭載谷歌應用,美國的電腦晶片公司也將被迫切斷華為賴以建設第五代科技、即5G無線網路的供給。

其實,早在發動美中貿易戰前,川普政府就一再誓言要針對中國利用各種手段攫取美國技術進行調查,包括用「市場准入」換取「技術轉讓」,以及直接竊取智慧財產權等。

全球科技霸權保衛戰

然則,乍見初期的「抗中反中」目標,似乎僅限於純國際貿易抱怨,但2019年5月貿易協議談判破局,原本單純的國際貿易抱怨,竟然變成美國「全球科技領袖霸權保衛戰」的一個「關鍵變數」轉捩點,從單一針對華為的禁制,到5G產業經濟領先地位的競奪,無一不燃起了2019年8月美國科技產業發展市場的全面性大震盪。

最近美國科技製造業放緩與科技類股票大起大落,全部歸咎於中國因素,不但撞擊美國的內需經濟,也嚴重拖累了全世界經濟景氣。9月9日,金融巨子索羅斯投書《華爾街日報》,直言不諱地指陳: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領域,是今天美國高科技經濟能高踞世界領袖地位的關鍵支柱,一旦這兩個領域同時出現崩壞或落人之後,美國勢必喪失在全球智慧科技的霸權地位,將再也無法繼續緊握世界智慧經濟發展的主導權。而更為殘酷的,中國正是今天全世界AI及機器學習領域唯一的,也是最為可怕的「美國敵人」!

5G主導權美國必敗無疑

5G的主導權究竟會掌權在美國手上還是中國手上,都將決定2025年以後世界智慧經濟的新霸主地位,因此,川普政府務須在此時此刻對華為予以有效遏止,否則美國必敗無疑。

早在今年7月美國共和黨眾議員所提出的《國防授權法》修正案(NDAA),就已明確禁止川普在未經國會的同意下,不得逕行將華為移出商務部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這項修正案不啻是當今美國朝野「一致抗中、制中」的產物:只要壓制得了中國科技及科技產業經濟的發展,就能保得住美國的國家安全及科技霸權地位。

全力抑制「中國崛起」

因此,美國川普政府在今年5月下旬所築起的這道科技壁壘,不只是要削弱一家中國電信巨頭,更是川普治理團隊想迫使各個盟友國家明確做出究竟要站在哪一邊的抉擇,他並派出國務卿蓬佩奧到歐盟及亞洲各國施壓。

事實上,川普這道科技壁壘所要切割的是,智慧經濟時代用以串聯全球化數位虛擬空間的交通場域。依蓬佩奧使用冷戰措辭指述的大鷹派說法,就是要世界各國領袖在「兩種互聯網」之間做出選擇:一種是包括美國人所擁有自由網路空間的「反映西方價值觀的互聯網」,另一種是中國領先主導的「基於專制共產主義政權原則的互聯網」。

美國夢壓制不了中國夢

川普這道科技壁壘的構築,無非就是要分化打擊並抑制中國超越美國,提前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引領世界經濟發展。

但現實是,這道川普的政治性切割,根本止不住智慧經濟時代必然存在的「自然獨占」(nature monopoly)21世紀知識經濟學效應:互聯網經濟本身就是最典型「自然獨占產業經濟」型態,人為力量絕對無法予以切割分化。也就是說,即便川普成功孤立華為,但億萬條資料仍將流過海底光纖電纜,其中許多華為子公司華為海洋(Huawei Marine)正在鋪設,並通過衛星連通兩片「西方價值觀互聯網」與「中國原則的互聯網」相牴觸的互聯網經濟環境。

在美國的盟友中,只有澳洲已禁止華為建設其新網路;日本也採取了同樣的舉動,但最近安倍政府為謀修好中國關係,已做出重大政策轉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兩大強權國英國和德國堅持保留政策彈性,堅持由華為承建的一些基建成分並沒有威脅國家安全之虞。

美國有可能會自食惡果

德國已正式拒絕川普政府的懇求,而新加坡也表示絕無可能禁止華為。

川普構築這道科技壁壘存在莫大的危險:阻止美國技術流向中國,必然加速中國走向技術獨立。習近平力推《中國製造2025》,其部分原因正是擔心有朝一日,美國感到其在全球科技產業的領袖地位不穩固,即可能切斷對中國競爭對手的供應。

大陸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已實施四年,旨在讓國內製造商在半導體、5G技術、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等關鍵高科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華為任正非說,應對「供應不上的情況」的作法是:秉持「1+1政策」,即一半買美國公司的晶片,一半用自己的晶片,因為今天華為所使用的高端晶片已經可以自己製造。該說法顯示,美國必然要面對一個更加自力更生、更加強大、對美國依賴更少的中國。屆時,川普最感得意的這道智慧科技壁壘,可能會回火逆燒、自食惡果,使「美國第一」的願望難以成真。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週五, 08 七月 2022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可以通過數位化的經營模式及複雜的稅收,設法來規避其納稅義務,造成對各主權國家稅基的侵蝕。

20190741023

數位經濟是世界未來趨勢

近年來由於大數據和互聯網工具平台的普及,各國跨境電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許多電商透過郵政小包,以化整為零的模式,規避稅負,造成進口國關稅損失。對此,有些國家鼓勵跨境電商交易,有些國家則開始實施嚴厲的監管,例如,俄羅斯對國外網店所寄的包裹加徵10%的關稅。

眾所周知,資訊化網路已經是世界經濟與生活模式不可逆的趨勢,作為資訊和通訊技術創新的產物,數字產品和經濟不僅帶來商業模式的重要轉變,使跨國企業全球價值鏈整合產生徹底的質變,同時也造成傳統經濟商業模式所構建的稅收規則必須改變。

傳統經濟下的商業活動通常會留下交易痕跡,如財產所在地、居住地、行為發生地等,因此較容易確定收入的性質及來源,進而基於收入的來源,判定相應的稅收管轄權,並通過合理的方式劃分利潤歸屬,同時再結合現有稅收協定,避免國際稅收爭議和雙重徵稅。

但在數字經濟下,交易通常具有數位化、虛擬化、隱匿化和支付電子化等特點,使得交易場所、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比較難以判斷。相應的,數字經濟下的經濟活動收入的性質及來源也相對難於確定,由此造成稅收管轄權判定和利潤歸屬劃分的難題。更值得關注的是,跨國公司還可能利用數字產品的形式或互聯網交易的方式,不在經營地設立固定的經營場所,從而在全球範圍內達到逃、避稅的目的。

數字經濟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虛擬存在。儘管非居民企業在收入來源國沒有設置固定的營業場所,但只要他們利用互聯網、數字技術和電子手段,在所得收入來源國境內持續進行實質性的營業活動,與來源國產生緊密有效的經濟聯繫,美國等國家即認定其在來源國設有「虛擬常設機構」,由此產生的營業所得應受到所得來源國的優先課稅,以確保租稅公平。另外,對於究竟是構成具有重大意義的銷售活動,或只是準備或輔助活動,也需要各國稅務機關仔細甄別認定。

數位經濟課稅公平性問題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被大多數跨國公司視作生命線的傳統物流鏈已變得不再重要。同時,隨著依託數字經濟的跨國高科技公司快速崛起,其主要利潤或許已不再來自於實體產品,甚至很多公司根本沒有實體產品,而各類無形資產卻成了他們獲得超額利潤的重要手段。

從成本收益來看,根據經濟學原理,一方所履行的功能、義務、所投入的資產,以及所承擔的風險,應該與其所獲得的報酬相配合。不過,實務上,由於當前各國尚未針對跨境電商數字化交易稅收管轄權訂定統一的標準,造成許多跨境電商利用所得來源國與母國對所得來源認定的差異,尋找逃稅或避稅的機會。由於數據的利用可為企業創造商業價值,所以對數字資訊及相關無形資產的公平合理認定極為重要,這是各國必須克服與協調之處。

應加強追查電商註冊登記

網路平台如果接收到稅務機關有關賣方未履行納稅義務的通知,應立即暫停或關閉賣方帳戶,而不應容忍不履行網路市場交易法律義務的交易行為,以避免網路平台承擔電商賣方違法的責任和稅務成本。以德國為例,亞馬遜和ebay與德國稅務局合作,賣家一旦被查出違法,便立刻被禁止使用其平台服務。此外,各國政府應要求所有在網路平台從事銷售的跨境電商,都應對每一筆零售交易,開立雲端模式的電子發票納稅記錄證明。

此外,如果買方購買下載數位化產品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商業性使用有關該數位化產品中的版權權利,則有關款項可能構成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數位經濟的特色就是單筆金額不大,但規模卻愈來愈大,若對境外電商放水,將會對合法登記註冊的電商業者造成不公平的競爭。換言之,同樣做跨境數字交易,一個免稅、一個要稅,將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迫使優良合法註冊並繳稅的電商業者退出市場。

台灣應防堵跨境電商逃稅

台灣自2017年要求跨境電商落實辦理稅籍登記,並繳納營業稅;2018年開始繳納營所稅;2019年起要求電商在網路平台銷售開立電子發票給買家。但針對線上網紅、線上訂房、線上App 商店、線上影音、電子期刊等跨境電商未在所得來源國註冊,而是以現金交易模式,或人頭帳戶,或郵政小包等方式高賣低報逃漏營業稅等情形,台灣稅務機關應採跨國合作模式,共同追查跨境電商是否逃稅,以避免稅基侵蝕繼續擴大。

 

(作者係台灣網路大學校長)

週五, 08 七月 2022

美中相互實施加徵關稅報復不斷升級,加徵關稅規模愈來愈大,在造成兩國自我傷害的同時,也導致國際貿易呈現停滯現象。但中國其實早從數年前即透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平台,積極推動對外貿易多元布局,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190741022

儘管國際社會認為,中國經濟因貿易爭端未歇,而受到相當程度拖累。例如:第二季度GDP成長僅有6.2%,是1992年開始紀錄以來的單季最低;中國在此之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年上半年已落後墨西哥和加拿大,退居第三。

加大一帶一路沿線國貿易

然而,無法忽略的是,雖然美中貿易衝突加劇,造成今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皆呈低迷,但中國早從數年前即開始在國際場合不斷宣示擴大對外開放構想,例如:透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平台,積極推動對外貿易多元布局。這些從近年以來與歐盟、東盟、日本等地區市場的雙向貿易所創下的佳績,可以發現其端倪。

若以今年上半年對外貿易為例,美國在中國對外貿易額中的占比為11.5%,比去年同期下降2.2%;歐盟、東協在中國對外貿易額中的占比分別為15.7%、13.4%,較去年同期提高0.9、0.6%。不過,其中最值得觀察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額中的占比提高為28.7%,其成長幅度高達9.1%,高於整體對外貿易增速的4.8%。

依據大陸官方資料顯示,中國目前與130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政府層級的合作協議,與沿線國家貿易金額超過6兆美元、投資金額達800億美元;與沿線國家共同進行建設開發了82個合作園區,創造超過30萬個工作機會,讓「一帶一路」的合作共贏宗旨展現初步成果。

創新模式更需加強溝通

誠如許多學者專家指出,中國所推動的「一帶一路」,已成為一個參與國家最多、影響層面最廣的舞台,不但讓中國企業藉此找到生存空間,朝向全球市場拓展,而且讓其透過國際合作,更進一步與世界經濟緊密連結。

當然這不代表國際社會對此計畫沒有「負面評價」,例如:執行管理制度不佳、金融措施缺乏透明、法治觀念薄弱、忽略國際準則,甚至認為其中部分參與國家需求落差產生歧見、可能陷入「債務危機」等。嚴格來說,上述「負面評價」並非「一帶一路」遭到挫折,而是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型態的差異,加上產業結構不同,尤其部分國家涉及地緣關係、宗教糾葛等複雜因素,使得「一帶一路」的執行過程難免衍生歧見。

其實,無論是北京抑或參與合作國家,均需彼此相互學習,從負面教訓中取得經驗。例如,中馬兩國合作建案曾因歧見而破局,透過調整、重新諮商審議之後取得協議,最後起死回生。

未來將依五個方向發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表示,未來「一帶一路」計畫將依據五個方向採取改革開放措施:

其一,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准入。亦即除了先就實施准入之前採取國民待遇配合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之外,未來大幅縮減負面清單,全面對外開放,同時在更多領域中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希望透過訂定配套法規,擴大外資市場公平競爭,提高效率帶來繁榮。

其二,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若無創新就沒有進步,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上,除需要維護內、外資企業合法權益,未來將會杜絕強制技術轉讓,完善商業秘密保護,依法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打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

其三,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由於中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為能滿足民眾已日益成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增加選擇,將會更進一步降低關稅水平,消除各種關稅壁壘,不斷打開中國市場大門。亦即中國未來不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願意進口更多國外優質且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服務,促進貿易平衡發展,達成落實開放、貫徹多邊協議。

其四,更加與世界主要國家的宏觀政策協調。配合此一目標,將會努力創造正面外溢效應,尤其是不搞以鄰為壑的匯率政策,在合理均衡的水準上保持匯率基本穩定,促進全球經濟穩定。

其五,更加重視對外開放政策落實。為能履行與各國達成的多邊、雙邊協議,將會推進法治、誠信政府建設,建立有約束力的履約執行機制,規範各級政府,減少不公平競爭,公平對待所有企業。

重建中國與西方交通動脈

綜上,大陸已將「一帶一路」作為主場外交的項目之一,尤其面對中美貿易爭端未歇,經濟成長受到影響之下,除利用公開場合宣揚「一帶一路」合作成果之外,更進一步提出擴大對外開放措施,藉以呈現中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時值「一帶一路」計畫屆滿6年,北京當局應檢視推動「一帶一路」計畫迄今產生的各項問題進行調整、修正,降低「一帶一路」計畫的風險。唯有如此,始能重新建立古代中國與西方的交通動脈,進而透過東、西方密切往來,再創人類歷史文明。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五, 08 七月 2022

美國職籃(NBA)歷史上少數的美籍華裔球員林書豪(Jeremy Lin)於2012年表現優異,在美國及華人世界捲起了一股「林來瘋」(Linsanity)旋風。近年,他表達了加入中國國家籃球隊的意願,並以加入首鋼職籃作為首航,可望讓中國大陸的籃球在國際發光發亮。

20190741021

2012年的「林來瘋」

美籍華裔球員林書豪,是第一位父母來自台灣的球員,也是第二位進入NBA的哈佛大學畢業生。他一開始進入NBA並不順利,在NBA的選秀會未得到任何球隊簽約。直到2012年2月林書豪協助紐約尼克隊7連勝後,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此後成為先發球員,一戰成名。此一現象還被媒體稱為「林來瘋」。此後,林成為海峽兩岸最受歡迎的NBA球員。

在華人世界裡極具人氣的林書豪,近年來受傷勢困擾,一年前還被籃網高層交易至亞特蘭大老鷹隊。即便職涯困境重重,林從未放棄籃球之路,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今年林書豪在季中被交易送去暴龍隊,雖然隨隊奪下總冠軍,但因遭到棄用使得數據縮水,導致至今還未有球隊簽他。近期,林書豪談到今年的世籃賽,不忘為中國大陸打氣,認為中國大陸可以取得小組前2出線。

林書豪認同自己是Chinese

林書豪的媽媽是外省人第二代,爸爸是本省籍。兩人雙雙到美國求學而認識結婚,生下林書豪。林書豪生在美國,是美國公民;但其父母皆來自台灣,根據採屬人主義的中華民國國籍法第二條「出生時父或母為中華民國國民」之要件,在法理上,林書豪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但因他從未在台灣入籍,只能算是「在台無戶籍國民」。

對於林書豪是Chinese,還是Taiwanese的問題,他並不特別在意,他曾說:「你可以稱我為一名個台裔(Taiwanese)籃球運動員、一名華裔(Chinese)或亞裔(Asian)籃球運動員,或就是一名籃球運動員」,「我以身為一個華人(Chinese)感到自豪。」

林書豪會承認自己是Chinese起於一年前,林書豪在中國大陸舉辦個人主辦的籃球慈善賽,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有中國大陸媒體記者趁機詢問林書豪,是否有可能會加入中國大陸國家隊。林回應稱,如果中國大陸籃協向我正式發出邀請加入中國大陸男籃的話,我一定會考慮的。

有意加入CBA由來已久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消息傳出。2012年「林來瘋」時,就有各種消息傳聞林書豪可能會加入中國大陸男籃國家隊。期間,引起中國大陸球迷圈的熱烈討論。之後林書豪也接受採訪,表明還未到加入大陸男籃為國家隊效力的時機。林書豪更曾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有網友給他留言鼓勵:「你是我們亞洲人的驕傲!加油!」有意思的是,林書豪對這條言論回覆:「我很高興作為中國人,希望以後可以看到比較多的中國球員在NBA裡。」很明顯,林書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不管是從中國大陸隊考量,還是林書豪本人的發展考量,林加入中國大陸男籃對雙方來說都有益處。首先,林書豪可以擴大自己在大陸的影響力;對中國大陸隊而言,隨著澳洲、紐西蘭等大洋洲球隊加入亞洲賽事,大陸隊亞洲霸主的地位遭到挑戰,尤其日本、韓國、菲律賓等球隊積極招募歸化球員(指取得其他國籍的本國球員),以縮小和中國大陸隊的差距。

其實,大陸籃壇最近也在追求進步,尤其前NBA球星姚明上任籃協主席後大刀闊斧改革,讓大陸球迷期待他能帶領中國大陸 男籃更進一步。打鐵還需自身硬,大陸籃壇應從自身出發,提高自己的實力才行。

期待林書豪表現好成績

今年8月,有著9年NBA資歷及冠軍戒的林書豪,因拿不到理想的NBA合約,決定前進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加入北京首鋼。他和CBA的北京首鋼隊簽下創該聯盟年薪紀錄的合約,林說「希望在中國大陸退休,未來轉戰CBA效力至少一年」。雖正值香港反送中、一芳事件的兩岸敏感時機,林書豪卻未遭受台灣球迷太多的攻擊言論,或許大多數球迷認為林畢竟是美國人。

日前,在中國大陸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未看到林書豪身披國家隊球衣上場的身影,而該隊名列本屆世界盃的第24名,無緣直接獲得東京奧運球賽的資格。不過,參加落選賽的機率相當大。東京奧運會男籃落選賽將於2020年6月23至28日舉行。就讓我們拭目以待林書豪披上中國大陸籃球隊的戰袍吧。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週五, 08 七月 2022

格陵蘭(Greenland)和台灣有一個共同點,都曾是殖民地。格陵蘭是丹麥的殖民地,至今仍依賴丹麥,但有一部分格陵蘭人希望能夠獨立。而台灣在二戰日本投降後歸還了中國,但仍有少數人在搞獨立。

20190741020

格陵蘭位於北極洋與北大西洋之間,處於極寒泠的氣候,80%的土地覆蓋著冰,冰地面積大約216萬平方公里,無冰面積只有41萬平方公里。早期居民來自北美洲,北歐移民未能在小冰期生存下來,直到18世紀丹麥和挪威才送了基督傳教士去格陵蘭。二戰時,格陵蘭與美、加接近,1953丹麥把格陵蘭定為一省,自1979後享有自治權,但每年從丹麥接受5億美元的財政援助及外交國防管轄。

格陵蘭人口只有56,000多人,88%為原住民後裔(Intuit和混合)及12%為歐裔,因人文語言與丹麥不同,故有獨立思想,但現實條件不足。

格陵蘭因戰略地位接近俄國和北極,美國對格陵蘭一直有興趣。希特勒發動歐戰後,北歐被占,格陵蘭與華盛頓於1941年4月11日簽署了保護協議,授權美軍在格陵蘭駐紮軍事基地,美國同意提供物資(丹麥當時已無法支援)。美國12月11日對德宣戰後,即在格陵蘭建立了軍事基地,1946年杜魯門總統曾提出以一億美元等值黃金購買格陵蘭,但遭丹麥拒絕。1951年丹麥同意美國在格陵蘭建立空軍基地。

1979年5月1日,丹麥允許格陵蘭有自治權,但格陵蘭直到2009年6月21日才成立議會。議會中有不少議員主張獨立,但這並不符合現實,也不代表格陵蘭大多數人民想要經濟獨立。

20世紀以來,北極探勘和推動科學研究興起,格陵蘭的地理位置極為有利,今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在一次電視訪問中又表示有興趣購買格陵蘭,但丹麥聲稱格陵蘭為非賣品。而這次美國的購買意圖似與中國有關。

美國只看重格島戰略地位

2018年4月,瑪利唐普生俊士在《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上發表〈為什麼美國會為格陵蘭失眠─想想中國〉(Why America Should Lose Sleep over Greenland, Think China)。俊士任職於美國羅德島新港海軍大學,並擔任婦女外交事業和國家安全研究主任。在文章中,她建議美國應在格陵蘭建立領事館,以鞏固與格陵蘭的關係,也從美國戰略觀點分析了格陵蘭在北冰洋的重要性和對美國的戰略意義。她特別指出,中國積極參與北極事務,包括探索和科學研究,對格陵蘭投資也很感興趣。

不少美國人回應表示,贊成加強與格陵蘭的關係,他們多半從美國軍事戰略為出發點,也有人反對,主要是認為美國不應干預,而應讓格陵蘭人自己作主。

事實上,格陵蘭人口稀少,人文語言與丹麥不同,是有理由獨立的。但是,它經濟上50%靠丹麥接濟,又處於美國、大西洋公約組織和俄國之間的戰略位置,不容意擺脫受控制的命運。但它的鄰國冰島也只有30幾萬人口,以自然景觀吸引觀光遊客,2000年時有60萬遊客,2016年則增加到180萬,使格陵蘭極為羨慕。尤其,隨著氣候暖化,格陵蘭的冰地逐漸溶化,產生稀有的自然景觀,使格陵蘭更有機會開發旅遊業和礦產工業。但是,經濟開發需要資本建設通訊、交通、水電等基礎工程。

中國願意協助格島開發

格陵蘭首相戚爾生(Kim Kielsen)於2017年訪問北京,中國表示願意幫助。

坦言之,格陵蘭需要的不是外交官,更不是軍事監管人,而是大量的工程師、技術工人,願意在冰天雪地裡興建通訊及水電設備、公路鐵路,及金融人員常駐格陵蘭。這些都需要有犧牲精神的專業人員。

中國在非洲的開發貢獻有目共睹。就中格雙方已簽約的礦業工程來看,格陵蘭氣候雖冷,但只要政治穩定,中國企業是會掌握機遇的,而以中國在基礎工程上的能力及經驗,必定能為開發格陵蘭有所貢獻。

美國買格陵蘭的目的顯然是想防堵中國幫助格陵蘭,但這並不符合當地居民一心想要發展的意願。

台灣與格陵蘭完全不同

台灣與格陵蘭完全不同,台灣雖已接近已開發國家,但經濟明顯依賴大陸,而兩岸人民同文同種,歷史淵源無法磨滅,中國又絕不可能讓台灣分裂出去,因此台灣妄想獨立只會帶來戰亂。美國對台灣的興趣倒是與格陵蘭相同,全是基於戰略思維,不論美中關係是和是爭,台灣倒向美國絕對是不智之舉。

美中和,台灣橋樑地位占盡地利人和之利,可與大陸共同發展,前途無量;美中爭,台灣要避免成為戰場或棋子,更應與大陸聯合,抵抗美國霸權。

從美國對菲律賓、日本和韓國等盟國,以及對波多黎各、處女島等屬地的待遇可知,台灣作為美國保護地的前途絕不是光明的。格陵蘭的獨立夢想可能因中國的幫助而成功,而台灣的獨立幻想則會隨時間推移破滅!

(作者係美國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