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被檢舉歧視陸生,校方查證屬實,要求教授道歉,事情鬧到民進黨立委開記者會,而陸生蓋孝慷也接受陸媒《環球時報》訪問,指證歷歷,教育部長竟然出面力挺,而招本人則寫了一封長信,向校方陳述立場。此事真相究竟如何,又透露出什麼問題,值得探討。
被刻意操弄成政治事件
從各方的說詞看來,此案可說是具有權勢的一方(老師)與相對弱勢的一方(學生),在政治上各有主張,而他們的政治主張發生碰撞,弱方訴諸校方,強方不服氣,上綱上線到統獨之爭,找來政客撐腰。
作為權勢的一方,招名威非常清楚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下,批評中國大陸成本最低,而且無需勇氣。習性不好的教師自認為在課堂上可以無所限制地自我發揮,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歧視言論(經校方查屬實)無所顧忌地宣洩。不料,卻令弱勢方的蓋孝慷不舒服。這說明招名威是一個會歧視弱勢者的人,品性差勁。
作為相對弱勢的一方,蓋孝慷是班上唯一的陸生,他對招名威指涉性極強的教課內容感到不舒服,訴諸校方公評,是可以理解的。
教育部長不該助長歪風
教育部長潘文忠公開發文,說自己是「中華民國教育部長」,「支持我們的教授在任何地方說我是中華民國教授」、「學術交流是必要的,但不容許矮化國格」。這些話說得沒什麼問題,只是放在此案,根本是文不對題,從頭到尾都不是個矮化不矮化的問題,只是一個品性不良的教師,被受不了的弱勢學生,起而反抗而已。
本事件之所以會拉到統獨層次,說穿了還是政治操弄。招名威信口開河慣了,上課習慣東拉西扯、口無遮攔,有學生被指涉感到不舒服,這與該學生來自台灣、大陸或美國完全無關,應單純就招名威在課堂上的言論是否涉及歧視來判斷。如果的確涉及歧視,那招名威就沒有理由攻擊中原大學「沒有挺台灣」。如果這種事情都沒有是非,台灣就將失去公平論辯曲直的空間,而只剩下意識形態和統獨二分、敵我之別,那還了得!
潘文忠事後推波助瀾、跟著表態,其實就是助長這股歪風。部長以陸生為標的,提出有針對性的仇中言論,最要不得。但由招名威的言行和立委何志偉、部長潘文忠的力挺,到民視標題「課堂說武漢肺炎,大學教授被要求道歉」,這種力挺政治正確、扭曲客觀事實的情況,在台灣已屢見不鮮。
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筆者仔細讀了招名威寫給教務長的信,他解釋了幾點:第一,他接觸陸生不是第一次,但承認溝通的確有差異隔閡;第二,他說明他用的是「拉攏科技冷漠的教學手法」,因為他對的是鏡頭,要讓學生感受到真切互動;第三,之所以舉「毒奶案」為例,是以科學分析事實,沒有惡意攻擊;第四,他說武漢肺炎疫情,沒有傳播不實謠言;他提到國外人種、階級問題,他說種族歧視一直存在。招名威也在信中說,「若真的對他有所負面影響,爾後對課程以外的事情,講述前我會再仔細斟酌。」
對一位教學多年的大學教授,至此始有體悟,只能說,讓人相當遺憾!
該信也呈現出招名威的價值觀。例如他認為陸生來台受教兩年餘,檢舉信仍滿滿簡體字,兩岸鴻溝確實使人溝通不易。例如,他說陸生壓力大,不難理解為何有此極端反應?他舉美國課堂文化為例,說明這種授課法是一種教學手法。他還說,新冠肺炎真的來自大陸,能歪曲事實說不是嗎?他要求別人不要對號入座等等。在提到種族、階級問題時,他說「我相信就一個大二的大陸學生而言,要他接受如此現實問題,實在有點強人所難,本人純分享多年在美看到體會到的經驗罷了」。信的最後他淡淡地說,自己忽略了外籍生需要關懷,讓這位陸生有「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誤會。
此案又為兩岸原本就因日媒報導8月共軍將進行奪島軍演,以及民進黨立委蔡易餘提案修法刪「國家統一」等,不斷升高的敵意再添薪火,何等不值!
就事論事看事件的本質
單純就本案而言,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台灣社會本該有言論自由,大學殿堂理當有講學自由,大學教授講學的內容應該受到尊重。
第二,招名威講課內容涉及散布疫情的不實訊息,涉及霸凌和歧視等仇恨言論,有違學術倫理,除證明個人品性道德有問題,他也應負起教學責任。當上大學教授,就能胡說八道嗎?除了招名威本人應該自律外,校方也有權利加以約制。
第三,招名威及一些台灣人在碰到大陸人時,往往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愈來愈沒有立基點,而且,它會增加兩岸民間社會對彼此的敵意。
第四,本事件完全無關統獨問題,而是一個相互歧視和仇恨,以及反抗歧視和仇恨的問題。當事人上綱上線,只凸顯又是一個企圖用煙幕彈,遮掩所犯過錯的壞蛋而已。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2020世界衛生大會(WHA)已於5月18日在日內瓦開幕,台灣並無受邀參與此次大會。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會開幕式上,以視訊方式致詞,不僅為中國在應對疫情中的表現做出辯護,並表示將盡其所能防控疫情及加強國際合作。與川普嚴厲批評世界衛生組織(WHO)、甚至要求總幹事譚德塞下台,形成強烈對比。
中國表示會繼續支持WHO的工作,並承諾將在未來兩年,向全球各國的抗疫提供20億美元的援助。中美兩大國在全球抗疫戰場上較勁,雙方實力展現與形象高下立判。
雖然台灣疫情防控普遍受到肯定,「防疫外交」、「口罩外交」確實增加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許多國家願意為支持台灣參與WHA而發聲,但很多發言支持者最終並未向WHA提案,提案的僅只有台灣的14個邦交國。
4月27日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與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舉行電話會議,表示支持「擴大台灣對WHO的參與」。大陸官方批評艾薩此舉嚴重違反「一中原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和世衛大會25.1號決議確認的「一中原則」。中國駐日內瓦代表團也批評,民進黨頑固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台灣參與WHA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
兩岸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
首先,台灣無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源自於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的政治前提。大陸當局提出「台灣地區」是中國的一部分,參與國際組織包括WHO活動,必須按照「一個中國原則」處理。尤其,民進黨當局借疫情大肆進行政治操弄,實現「以疫謀獨」的政治圖謀。換言之,大陸認為台灣當局若要參與WHA,不僅必須回歸馬英九執政期間兩岸的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也要停止「以疫謀獨」的政治企圖。
美國口頭聲援卻未提案
其次,美國雖聲援台灣卻不為台灣提案,凸顯其對台灣的支持有條件與限制。美國《外交政策》報導,川普政府擬與日本、澳洲、英、法、德等共同聯署致函WHO總幹事譚德塞,要求WHO邀請台灣出席WHA。在台協會(AIT)自5月3日在臉書也每天分享貼文聲援台灣參加WHA,並支持台灣擴大公衛領域等國際參與。
美國這次的力道不可謂不強,但最終並未正式為台灣向WHA提案。此一方面顯示,美國不願意在中美衝突之際全面拉開戰線;另一方面則是鑑於美國無法主導WHO,說服其成員國支持台灣。川普總統為尋求連任及轉移國內民眾的憤怒,將防疫不當「甩鍋」於中國及WHO,已使得彼此關係陷入緊張狀態。
美國不再具有國際影響力
再者,即使美國提案支持台灣參與WHO,也不易獲得半數國家支持。美國目前對WHO的挑釁與質疑,很難得到大多數國家支持,尤其是開發中國家。這些開發中國家多位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為中國特殊經營的國家,美國若提案支持台灣加入世衛組織,須表決時幾乎是必敗無疑,這不僅將損及美國在全球事務的領導權,也會升高與中國對立的態勢。
WHO指出,依據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已決定中共為中國席位的合法代表。台灣能否成為WHA觀察員,須由WHO的194個會員國投票決定,若能獲半數以上會員國投票支持,就能夠成為WHA的觀察員。然即使美國支持,台灣要獲得半數以上會員國的支持並不容易。
最後,川普對國際多邊組織採取消極態度,尤其是對WHO頻頻批判與質疑。大國因其公衛醫療體系健全而較少依賴WHO,但發展中或低度發展國家則必須依賴之。這些國家主要是大陸的邦交國,奉行「一中原則」,且因受大陸經濟協助、財政支持,逐漸形成以大陸領導的「另一個中心」。單純以美國之力要達到半數以上國家支持台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尤其台灣本身僅擁有15個邦交國。
台灣必須回歸「九二共識」
2009年至2016年期間,兩岸因立基於「九二共識」,台灣連續8年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WHO作為聯合國專門機構,台灣除非遵守「一中原則」、接受「九二共識」,否則大概是無法參加以主權國家身分組成的國際組織。
綜上可知,美、日挺台參與WHA口惠實不至,欠缺更實質的幫助及實際行動,這顯示台灣當局若不在兩岸關係上尋求化解僵局,大陸方面必然會運用「一中原則」所構建的國際體制,排除台灣參與。台灣當局尋求國際活動空間的最佳途徑,不是經由華盛頓,而是通往北京。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十年前,兩岸颳著和平風,台灣開放大陸籍學生來台就讀。新竹清華大學輔導陸生的老師,曾安排自願家庭接待陸生;遇假日,陸生與接待家庭成員同食同遊,既體驗校園外一般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也能紓解思鄉情緒。
新竹一名轉職的媒體人就接待過清華陸生,假日開車同遊近郊景點,參觀藝文展,泛談人生經歷。接待方發現,陸生有明確的自我期許,認真讀書,後來這名陸生轉赴海外深造,仍傳電郵溫馨問候,彼此都留存美好回憶。
中原案顯示兩岸風向變了
近四年多,兩岸風向變了。今年5月初,中原大學一名老師授課時,題外談論毒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對著教室內的台灣學生說:「在座的可能吃得不多」。接著轉向因防疫無法入境台灣,只能網路聽課的陸生說:「可能吃得比較多」、「對岸的,你知道嗎?就是在講你們」。同一堂課,這名老師採同一語法說,武漢肺炎死了一萬多人,又說:「對,就是在講你們。」
陸生覺得遭老師刻意侮辱、人身攻擊,寫信向學校投訴授課老師有歧視言論。校方循程序處理,涉事老師在另一堂課上道歉時,帶入「中華民國台灣的教授」不會歧視等說法;接著即偕同立委開記者會,指控遭陸生檢舉授課中談武漢肺炎、我是中華民國教授,卻被校方要求道歉。投訴的陸生則反批,這名老師是藉統獨意識,移轉歧視、侮辱言論的核心爭點,形同訛詐。
陸委會及教育部在沒弄清楚課堂細節、師生兩照爭點、中原校方說法前,即相繼表示應尊重講學自由,不容許限縮、侵害;且支持每一位教授說「我是中華民國教授,不容許有矮化國格之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則回擊,被檢舉的老師在課堂上公開散布帶有歧視性、攻擊性的政治言論,嚴重違背學術倫理與職業道德。
其實,近十多年來,台灣也連續發生過毒澱粉案、食用油摻劣質飼料油案;且30年前調查局就辦過餿水油冒充豬油案,多年後同性質食安案又起。如果台灣學生赴境外讀書,遇到老師在課堂上說「你們吃的毒澱粉、餿水油比較多」;台生能吞忍下去嗎?這不是侮辱、歧視,什麼是侮辱、歧視?
大陸生來台灣求學,會發生如此憾事,當然與政治風向逆轉有關。十年前兩岸有合作、有競爭,民間互動競比誰發展得好。近四、五年,兩岸抵觸情緒升高,相互包容度降低,彼此很少講好話了。
十年中親身經歷大陸進步
2010年我奉公司調派赴大陸工作,先參訪南方報業集團印刷基地。親見大陸媒體產業的後發優勢,新機器、新規劃,廠內窗明几淨,印刷機在透明隔間中運行,人員通過電腦操控機器,減少了噪音傷害,也少見油墨黑手。當年南方就廣推商業印刷,接了200多家報刊雜誌、型錄的印刷業務,能因應市場變化、靈活經營。
接著拜訪南方航空貨運站,接待幹部不談早班機起降時點,卻與我們攀談台北市的房價,然後下結論:深圳的房價已遠高於台北市了。在廣深行走,台商明確感覺陸方企業、中產階級大多抱持正向思考,積極求發展,自信能與台、港、澳比肩並超越。
大陸人對發展充滿信心
2012年,通過福建省台辦聯繫,我赴平潭參訪,兩線道跨海舊橋旁,已建了併行的兩線道新橋;接待方興致高昂地說,中央一天投一億元人民幣到這座小島,碼頭、商場、酒店都開起來了;以前不是說有五千平潭新娘嫁到台灣嗎?現在她們都回來了,留在平潭就有錢賺。我們歡迎台商來開店、就業,這裡一定會發達起來的。
我頓時回想起1990年代採訪陸客偷渡來台的新聞。我曾在新竹市香山海邊看到像卡車大小的木殼船,那是偷渡客上岸後丟棄的老舊船。新竹市東區一位里長是平潭人,有些平潭偷渡客上岸後會聯繫他,到砂石場掃地、赴公墓區除草,只要能賺錢,不怕辛苦。如今平潭客已消失,平潭新娘已變為港邊漁市場攤位的老闆娘,月入比公務員多。閩粵沿海中產階層的薪資、陸企的獲利能力,較之台灣中產者、台企,已不乏過之者了。
2017年11月,台商邀我訪東莞與崑山,在東莞生態公園,有一對年輕夫婦攜子女操控模型飛機,或垂直起降、或滯空盤旋;攀談中對方表示來自福建。待台商說客人皆是來自台灣後,年輕男子才說他也是台灣人,但只有確認彼此同是台灣人時,他才願意表明身分,因為大陸民間對台灣客已有很深的成見。
收復台灣成了大陸人共識
2020年5月,台灣赴陸工作的醫務顧問與河北省地級醫院幹部交流並餐敘,陸籍院長酒後笑談,疫情過去後,就要收復台灣了。以前在大陸打的,司機常會扯些敏感話題,有不少怪老共太怕事,「打一打不就解決了。」但我所接觸的幹部,或上班族講話都十分謹慎,很少對台灣議題表示意見。
十年之間,風向改變,兩岸民間往來,比得不再是誰發展得好、誰較先進,而是競比收復台灣了。不但輿論場裡武統聲漸熾,巷議街談,中產以上者,都會出現收復台灣的言語。兩岸網民也沒閒著,煽風點火,唯恐不亂,兩岸國事豈能不蜩螗?
處此大環境下,檢視中原大學教師操弄的歧視陸生事件,自是負面影響很糟的案例。十年前新竹義工家庭接待清華陸生的那種溫馨,已是昨日黃花,這樣的改變,於兩岸皆屬不幸。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蔡英文520就職演說中,提出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目標是要讓台灣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但是,該政見會不會變成只是口號,值得進一步觀察。
強化資訊和數位產業發展
在產業與經濟發展部分,蔡政府回顧過去四年的經濟發展,提出未來四年在產業發展方面,將在「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的基礎上,再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使台灣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
蔡英文提出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首先是持續強化資訊和數位相關產業發展,利用半導體、資通訊產業的優勢,讓台灣成為下個世代資訊科技的重要基地。但是筆者也藉此提出以下的具體建言。
資訊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無所不在,甚至不斷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許多國人可能有印象,十多年前,手機、網路還沒有普及以前,電視與報紙、雜誌是國人獲取資訊最主要的來源渠道,就像1970年代盛行的廣播電台被電視台取代一樣。近十多年來手機加上網路的普及化,造成傳統電視媒體、DVD錄影帶出租店、漫畫小說網咖店的式微,傳統照相沖洗店銳減,紙本書籍、出版業也逐漸被手機快速上網或電腦網路搜索引擎,免費又快速的優勢取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說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這句話可能不符合現代社會的模式,因為現在許多地方政府或圖書館提供WiFi免費上網的功能,供使用者免費享用。Google翻譯或百度翻譯功能愈來愈強大,是因為該平台機器人透過許多使用者,在網路平台輸入大量的中文字句或文章,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可以從一次次為使用者提供的結果發現錯誤,立刻修正,逐漸減低犯錯的機率,如此一來,當使用的人愈多,人工機器翻譯語句的正確性就會愈來愈高。
還記得Google數年前推出的無人汽車,不需要人工駕駛,只要設定目標與自動導航,車主與乘客便可以一路安心閉眼到目的地,然後被自動駕駛機器人叫醒。此外,像是許多人正在使用的Quick Toucher軟體,具備了空中簽名的功能,讓使用者只要拿起手機按下浮動按鈕,就可像哈利波特的魔法那樣,在空中寫幾個簡單的字或數字,就能快速開啟需要的應用程式,包括出門或回家時,自動打開或關閉家中大門或汽車大門。這些都是近年來科技資訊商業化普及開發,所帶給人們便捷的實際例子。
資訊科技決定競爭優勢
不可否認地,資訊科技競爭優勢,是決定未來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素。事實上,台灣科技產業龍頭台積電的半導體研發會受到高度重視,就是因為生產的5奈米晶圓領先全球,也暫時領先英特爾與三星的奈米技術,但是Intel創辦人Moore曾提出有名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根據該定律,積體電路上容納的晶圓,每隔兩年會增加一倍,儘管隨著晶圓不斷縮小,效能也會跟著提升,不過,當電晶體微縮到一定極限後便會遇到瓶頸,也就是,未來的增長率在邏輯上無法保證會跟過去一樣,就像跑車的速度再怎麼快,還是趕不上飛機的速度。如果要再提升速度,只得從改變物理特性著手,像是元件、材料的改變。
目前各國高科技公司正在研發量子電腦技術,將來很有可能會取代現有的晶圓半導體技術架構。科技是永無止境的賽跑,蔡政府不能當旁觀者。
必須重視科技人才培育
面對日新月異的複雜環境,台灣需要政府長期投入資金培養科技人才,並改善現有科技研發的環境。基礎科學研究是許多破壞式創新最源頭的「地基」,但綜觀台灣2016到2019年這四年的基礎研究,由表1可知當年核定金額占申請金額的比重,2016年為40.52%,2017年為39.76%,2018年為38.46%,逐年下降,雖然2019年微幅上升為41.51%,但是整體來說還是過低。
反觀鄰近日本,自1949年至2020年為止,獲諾貝爾獎包括原籍日本及日本籍的得獎人,物理學獎有11位,化學獎8位,生醫獎5位。2001年,日本政府為了扶植科技研發,曾經提出「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畫」,立下「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但正如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修所說:「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許多成功是來自研究的本身。
反觀台灣的教育,多半是訓練學生如何考試,就算到了大學或研究所,有機會從事科研,但由於政府對科研的補助經費與硬體設施不足,導致許多有天賦的研究生,為了生計,只好放棄科研,投入職場,終日埋沒在繁雜瑣碎的工作中,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幸運出國深造,繼續實現成為傑出科學家的美夢。
科技是決定一個國家競爭力升沉的樞紐。台灣多年來缺乏長期培植大學與研究機構領域專業人才的策略與環境,更別談經費大大不足了。國發會應確實追蹤考核列管,並落實執行,要不然蔡政府提出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只是紙上談兵,怎麼對得起人民?
另外,進一步觀察,在延攬科技人才的申請與核定方面,回顧蔡政府過去四年來的成績,也是每況愈下。由表2可知,2016年延攬科技人才申請件數為3,525件,到了2019年降為3,065件,申請件數不增反減,顯示這四年來並未重視延攬海外科技人才。再觀察核定件數占申請件數的通過率,2016年為72.96%、2017年為67.05%、2018年為61.32%,雖然2019年微幅上升為69.72%,但整體來說,申請件數過低是不爭的事實。
(作者係網路大學校長、副教授)
細嚼蔡英文的就職演說,其對兩岸關係的危害,不僅來自於修憲或台獨問題,她還有以武拒統、用中華民國情懷對內招安除異己、與美國聯手顛覆大陸等諸多伏筆,不容等閒視之。
蔡英文520的就職演說,與大家預判的一樣,並未帶給大家新觀點。有很多分析家擔憂,演說裡要成立的修憲委員會,會為兩岸關係埋下不和平的未知數。不過,筆者認為,通篇演說對兩岸關係的危害,並非僅來自修憲或台獨問題,而是蔡英文未來會用「中華民國」旗號,作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顛覆、打擊中國的工具,像明鄭那樣獲取割據政權的永續利益和生存機會。
蔡英文在文稿裡不斷闡述所謂「不對稱戰力」、「認知戰」、「國艦國造」、「國機國造」、「反擊」、「軍民合作」等名詞來警告大陸,似已表明台灣有軍事能力以武拒統,正如她在就職前,台軍已多次對外發布,自己有打擊大陸的中短程導彈與發射能力,甚至還希望建立「全民備戰」的觀念,來強化「以武拒統」的決心。這樣的論述讓大家對蔡英文未來四年的執政,發生不和平的想像空間。因此,筆者對整篇演說感受到的是如黑道電影裡的一股肅殺氣氛。
想用「中華民國情懷」招安
此外,演說裡多次談到「中華民國」,而非如以往台獨或獨台派的割據型領導人,全篇只使用「台灣」或「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以「我即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即我」的概念來發言,而且未來還會利用這方式來團結島內的反共割據勢力,企圖「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仿三國演義裡「關羽降漢不降曹」的方式那樣,利用所謂「中華民國情懷」招安原來反對自己,卻又長期反共拒統的中華民國派,或招安海內外深藍統派力量,為自己效力,對於不願意被「招安」者,則以查水表、查訪、約談或查抄企業與組織對付。
因此,蔡英文不會急於搞激進台獨,因為事實上,「割據政權」除了對外關係比較吃虧外,基本上還是一個獨立的小朝廷。只要割據政權能生存,小朝廷不需要鋌而走險,放棄可以把自己做大的旗號,來換一個格局小的政權名稱。
所以,「中華民國」的招牌對蔡英文來說,的確比使用「台灣」或「中華民國台灣」有利,反而易於得到全世界中國人及華人支持,並且還可以規避掉不承認「一中」或「九二共識」讓大陸立即師出有名而有被武統的風險,也會獲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由此可見,蔡英文這次演說,或許是由以美國為首的反共勢力與認同中華民國的海內外人士所共同執筆的。
美國想利用ROC顛覆大陸
再說,在未來的中美交鋒裡,美國更會利用中華民國為「民主代表」,挑撥大陸內部獲取自己的利益,甚至出售台灣當局更多超出防衛需求的軍事裝備與技術,以抵抗和牽制大陸與俄羅斯在亞太的發展。
除此之外,這兩年不論是美國或台灣培養的反共人士,似乎已經把中華民國當成自由中國的民主燈塔,而未隨島內台獨人士使用「中華民國台灣」或台灣來稱呼。因此,蔡英文當局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而不搞格局小的台獨,就可以成為西方國家顛覆大陸、宣傳民主的棋子,雖然台灣未來可能會是中美衝突下被犧牲和利用的棋子。
而且,就筆者這幾年的觀察,蔡英文極有可能用所謂「認知戰」,來對大陸搞網路輿論戰,而且還會以中國民主的傳人,雇用大量的大陸同胞當「公民記者」來顛覆大陸,以維繫割據政權的生存。甚至,蔡英文也可能會再次利用大陸內部的矛盾,培養大陸水軍對大陸政府造謠、攻擊。民進黨當年在黨外時代曾勾結西方勢力,成功顛覆了國民黨政府,因此筆者建議大陸,必須留意大陸內部攻擊政府的「公知現象」和「公民記者」的帶路行為。
挑動港、藏、疆分裂勢力
對現今割據政權領導人蔡英文而言,聽從台獨來更改國名或搞法理台獨,的確不會如40年前搞自由中國對抗共產中國的鬥爭那麼有效。因此,筆者認為,她未來的作法可能如同鄭經的割據政權對抗清朝那樣,一邊試圖挑撥中原內的三藩分裂(也就是香港、西藏、新疆等問題)與中國和外部關係的矛盾,另外一面則在東南沿海大肆騷擾大陸漁船、商船或貨船等,甚至會在軍事上耀武揚威,威脅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表面上又企圖不斷想與大陸和談,來為永續割據台灣做以拖待變的陰謀,對內剷除異己與鞏固權力。
至於兩岸表述,她想利用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模糊「一個中國」的表述,蒙騙大陸與外界對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不懷好意的包裝。因此,她的確給大陸丟了一記變化球,不過不難接招,只要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底線就可以了。關於修憲的部分,蔡英文也會很有步驟地讓憲法趨向「兩個中國」,而不會一步到位改成台獨,避免海內外輿論不習慣而發生衝突。
蔡是李登輝的嫡系弟子
此外,我們也要留意割據政權內部可能發生如東晉後政權實質被內部利益團體篡位的宋、齊、梁、陳,或明鄭王朝後鄭氏家族把自己的名稱改為東寧王國那樣的改朝換代現象。
總之,她的思想就是「企圖分裂中原,永圖割據台灣」來維繫割據政權生存,看起來她的確是李登輝的嫡系弟子,正式扛起李登輝的七塊論,而開始在島內繼承「後李登輝時代」的本土政治資產,而會大肆剷除異己與鞏固自己的權力核心。
(作者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候選人)
520蔡英文連任就職談話,洋洋灑灑約5000多字,內容除了「借疫吹牛」,向美國獻媚,在在透露著要將兩岸關係越拉越遠,越過兩岸,直通國際的野心。說來說去,都是一堆空話。
520蔡英文發表了談話,為台灣的未來勾勒出她自己的願景。由她談話的內容可以嗅出,「連美抗中」與積極備戰的味道,無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總被一個「空」字籠罩。
抓住時機放膽吹牛
這次台灣在防疫上的表現受到國際的關注與美國的炒作,是不爭的事實。蔡英文絕對不會放棄這個好機會為自己吹牛,於是恬不知恥說了這樣的話:國家的光榮感,生死與共的共同體,這一段記憶,將會存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團結的感覺,就是這個樣子。
長期玩弄國家認同,防疫搞黑名單,違反憲法的責任,拒台胞回家,徵收口罩只照顧特定廠家,對多數廠家不徵收也不准販售,斷人生計,這是「生死與共的共同體」嗎?紓困計畫搞得烏煙瘴氣,雞飛狗跳,受惠者不多,但都受到刁難,這確實會是人民心中一段難抹的記憶,會如何發酵,只能待來日看結果。
曝露野心,擁抱美國
蔡英文正確地認識到了,「這次疫情…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的秩序,不僅加速、加大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重新排列了經濟板塊,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型態,甚至也改變了國際社會對台灣和周邊情勢的想像。」究竟改變的程度多大,還有待後續發展才能定論。她所謂的「國際」其實指的是美國,「醜陋的美國人」是否能讓她順心如意,也有待觀察。但是她已迫不及待地說出,「這些改變是挑戰,但也是機會。」
在這種大改變中,她首先關心的不是對人民生活和消費型態所造成的衝擊,而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誰能在疫情過後,複雜詭譎的國際情勢間,掌握機會,誰就能讓國家在世界中脫穎而出。」顯見她更關心的是,如何在國際政治中撈上一把,自滿地吹牛,「過去四年,這一點,我做到了。」想當然耳,未來四年依然能做到。
在此心態驅使下,將來要跳過兩岸關係,直攻國際舞台的野心,昭然若揭。在此道路上一定會對大陸的態度更加冷漠強硬,更依賴美國人,與美國人勾結更深,甘心受其驅馳。這將使國民黨的親美路線相形見絀。
四大面向可能四大皆空
蔡英文為下一個四年,規劃了「產業發展、社會安定、國家安全、民主深化」四大面向,竟說會超前部署,讓台灣脫胎換骨,會帶領台灣迎向未來。好像成了台灣的先知女摩西。
蔡首重產業發展,想以「兆元投資等重大計畫,來鞏固未來幾十年的經濟發展」。輕率倉促的「前瞻計畫」近9000億,8年要花完,又如何能以兆元投資保10多年的經濟發展?
提到「進軍航空及太空產業」以及建立「台灣品牌」的全球戰略物資製造業,是不錯的構想。但恐怕在政治對經濟制約的現實下,難有對路的產業政策,這個願景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新南向就是很好的教訓。
蔡英文還提到「民生及戰備產業」,「戰備」二字映射出心中「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性」,有準備打仗的念頭。會不會不知不覺中將自己引上這條玩火之路?
在談產業發展時,特別指出「誰能擺脫依賴,誰就掌握國家生存發展的先機。」然而,台灣非常依賴外貿與美國,這話顯然是衝著大陸說的,就是要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減少兩岸商貿的往來。所以,寄望她把ECFA當回事,可能有些奢望太多,她極可能正要借ECFA,向台灣人民展現她與國民黨大不同的能耐。
說了許多產業發展的美好願景,不得不承認「最後,則是人才的問題。」提人才問題,卻沒提困擾台灣老百姓幾十年的教育問題。沒有人才,如何「超前部署,讓台灣脫胎換骨」?可見眼高手低,四大面向全是空談。
侈談健康、社安與國防
為了安定社會,蔡英文提到建設健康防疫安全網與社會安全網補漏網。健康防疫好像就是「疫苗和藥物的開發、以及傳染病防治」,社會安全網似乎就只有「『思覺失調症』,其他精神疾病、毒癮、家庭暴力」、長照與托幼「社會照顧體系」、居住正義等幾件事。
健康防疫最根本的問題不在於自製琳瑯滿目的藥品,而首要之務應在如何幫助或引導人民強化自身的健康,中國老祖宗比西方人在行。因為「去中國化」,所以不想也不會認知到這方面的中國優勢,自然不可能採用。同時,政府也要確保人民居住環境的清潔、無汙染,在民進黨治下的空氣汙染始終不得解決,侈談什麼健康防疫?
社會安全是讓人民「幼有所養、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終」,這是一個社會全方位發展的課題,蔡所提到的「『思覺失調症』,其他精神疾病、毒癮、家庭暴力」、「社會照顧體系」、居住正義諸問題只是極少數的特定項目,這已折射出其思考視角狹隘、縱深不足的現象。自蔡上台,台灣各種對立氛圍日甚一日,忽視勞工與弱勢群體,如何有資格談社會安全?
既然心中有打仗的念頭,國防必不可少,蔡宣稱要發展「不對稱戰力」,應是以中國大陸為假想敵。關鍵在於,面對大陸,台灣不具備戰略縱深,若真發生戰事,前面談的產業發展肯定要毀掉大半。說什麼「和區域相關國家攜手,共同為印太區域的和平…做出實際貢獻。」肯定又是做著美、日為自己出兵的白日夢。
修憲議題藏有伏筆
最近兩個多月,修憲的議題多次浮上檯面,在3月下旬,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已用「憲政體制、國家高度、歷史課題缺一不可」勾勒其輪廓。
蔡提到「未來四年,除了國家建設的工程,政府體制的優化,也非常重要。立法院即將成立修憲委員會」,想必是為達到她理想中的「憲政體制將更能夠與時俱進,契合台灣社會的價值」有備而來。所謂的「台灣社會的價值」必然是「去中國化」的歷史課題。亦即再玩弄國家認同的把戲,切斷台灣與大陸的臍帶。
蔡英文話音剛落,柯建銘就表示「這一代政治人物最難的政治工程就是修憲」,「剩下最後一里路,就是修憲」。言外之意,不言可喻。甚至,已有欲藉2022年選舉時公投,頗有以此議題炒作地方選舉的選情,又為台獨公投爭取最大的正當性,想一箭雙鵰。
兩岸關係必有波折
對於大家最關心的兩岸關係,蔡英文只用了約270字,再次重申「和平、對等、民主、對話」,不會接受「一國兩制」。
沒有「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作基礎,對話就是空話,只是做姿態,「和平、對等、民主」也失去了掛搭處。一旦出現極端情勢,是否必須接受「一國兩制」,其實也不在自己掌握之中。
雖然提到「我們也會持續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表面上是對應「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其實,過去四年兩岸現狀在台灣內外部都已發生質的改變,蔡英文心裡有數,若再對照前面「改變是挑戰,但也是機會」與「擺脫依賴」的思路,未來的四年只會加大氣力,將兩岸的關係越拉越遠、矛盾更大。
此外,她在結論說「過去70年來,中華民國台灣,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越發堅韌團結。我們抵抗過侵略併吞的壓力」。言外之意,就是與1950年以前那個領導抗日戰爭、打敗日本的中華民國割袍斷義,不提昔日殖民者日本的侵略暴行,卻認為大陸是意圖「侵略併吞」者,儼然是以大陸為外國、敵國,比日本人可惡。她似乎以此宣告她的台獨最後一里路即將完成。
不過,就客觀情勢來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已是鐵板一塊,難以撼動,繼續激盪兩岸已經惡化的氛圍,只能令台海的情勢更加險峻。
蔡英文自負地說:「我說過,我會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給各位。」然而,通篇講話體現了一個「空」字,又將對只知玩弄,卻不負責任的美國更加依賴,她留下的勢必是個爛攤子。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評論員)
蔡英文的就職演講說完了,台灣政論節目一片擦脂抹粉、歌功頌德,說蔡講話「四平八穩」、不「挑釁」任何一方、「各界」都很滿意。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麼聽的看的,竟會說出這樣的話?因為該演說通篇充滿了強硬的語氣,絲毫沒有「放軟」、「降溫」的基調。綠營睜眼說瞎話可以理解,藍營跟著唾面自乾,實在讓人不齒。
蔡易餘不是小丑是功臣
就在蔡演說的剛剛好前兩周,民進黨「英派」立委蔡易餘,提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憲法》修正案,要將兩法中的「國家統一前」文字刪除,並將領土限縮於「台澎金馬及其附屬島嶼」。但在各界譁然後,蔡易餘迅速撤案,並自嘲當回「小丑」又如何。輿論紛紛慶賀民進黨「放軟調」,藍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譏諷蔡易餘,在這樣的情況下,蔡就職演說的壓力被傾洩一空,蔡易餘原來不是小丑,是蔡英文的大功臣。
蔡易餘的「小丑」演出,讓獨派可以諒解,由於「情勢危險」,不宜貿然推動法理台獨;讓藍營阿Q自慰,認為自己將了民進黨一軍,使綠營窘態畢露。於是,蔡英文的演說內容,只要不碰觸法理台獨的紅線,那各界自然認為可以接受,蔡就可安然度過就職考試。
民進黨上演以退為進的戲碼,藍營上下居然認為自己「將軍」成功,只是封了法理台獨之路後,台灣又該往何處去,藍營依然如無頭蒼蠅般莫衷一是。當實質台獨早已暗渡陳倉,繼續去攻城掠地時,藍營還好像贏了一場大勝,不知自己才是真正的小丑,沾沾自喜、自鳴得意。
連憲法都任由她的人解釋
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大陸國台辦說要「聽其言,觀其行」,如今「聽言觀行」20年了,民進黨的真面目究竟如何,總該有個結論了吧。特別是蔡英文過去四年任期內「假話說盡,獨事幹盡」,難道看不出來嗎?蔡當選時說要「謙卑、謙卑、再謙卑」,但就任以來,對在野黨趕盡殺絕,連升斗小民在網路上稍加批評都不能包容,為了一句留言被警察上門查水表時有所聞,何來一絲謙卑與包容?
這次演說,蔡又說「會持續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問題是《兩岸關係條例》已被蔡易餘證明,民進黨隨時可以修改,只是要不要的問題而已。至於《憲法》,民進黨早已視如無物,除了擺在那裡欺騙世人說,台灣沒有「片面改變現狀」之外,別無其他用處。
更不用說負責釋憲的大法官們。蔡英文在2016年就任後,就安插獨派人馬進駐,本次就職典禮上負責監誓的首席大法官、司法院院長許宗力,在立院答詢時說「台灣是國家,中華民國是國號,國家領土是台澎金馬,大陸土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各屬各自國家」。這代表蔡英文所謂的「依循憲法」,依循的是獨派大法官許宗力解釋下的憲法,亦即中華民國領土僅有台澎金馬,兩岸其實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因此,對「依循憲法」毫無罣礙,憲法已不再是台獨的緊箍咒。
試卷答完 圖窮匕見
2016年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提了「九二精神」,不提「九二共識」,有學者認為是張「未答完的試卷」。如今補考結束,連「九二精神」都不見了,強硬表達拒絕「一國兩制」,同時要加速發展「反制」與「非傳統」的不對稱戰力。「反制」尚能理解,獨派不只一次說過,台海一旦開戰要攻擊三峽大壩,但何謂「非傳統」?若傳統指的是傳統武器,那「非傳統」難道會是核子武器嗎?如此窮兵黷武,對台灣人民只會是禍,不是福。
蔡英文說「兩岸關係正處於歷史的轉折點」,試問口口聲聲要「維持現狀」,為何會讓兩岸走到「歷史的轉折點」?真相就是台灣「要獨拒統」,台灣要與大陸分離,永不回頭。更要求大陸「承擔責任」、「穩定兩岸關係」,意思是我要獨,你管不著,但你必須負責壓制內部的武統聲音,面子裡子全要,台獨大獲全勝。
台灣能脫胎換骨嗎?
《臺灣外紀》記載,台灣鄭氏對於清朝的談判議和「總恃波濤,議未定」,仗著海峽天險,不願接受清朝的和談條件。如今蔡政府則是「恃美帝 議已定」。蔡的講稿圖窮匕首見,答案就是「借疫謀獨」、「以武拒統」,吃定大陸,任你說再多遍「勿謂言之不預」,她就吃定你言了半天,就是不敢地動山搖。
考生考試亂答題、交白卷,是考生的自由,監考官何時收卷、打成績才是關鍵。難道有監考官會任由考生在考場呼呼大睡、永不交卷,那豈不是怠惰職責?蔡英文說面對變局,她會「超前部署,讓台灣脫胎換骨」。她究竟要如何脫胎換骨不得而知,而台灣是否會依照蔡英文的想像脫胎換骨,大概也只有天知道了。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蔡英文連任的就職演說,不肯面對台灣產業和經濟發展繞不開中國大陸市場的現實約束,因而提不出接地氣的國家建設方案,指不出能造福台灣百姓的未來出路。
蔡英文的連任就職演說分成五個部分,分別是:(一)作為共同體的台灣;(二)空前的挑戰和絕佳的機會;(三)國家建設工程;(四)國家體制強化及民主深化;和(五)結論。其中,主要的政策理念是擺在「國家建設工程」部分,這部分的內容又分為個三個面向,分別是:(1)產業與經濟發展;(2)社會安定;(3)國家安全。
提不出具體發展方案
不過,看完整篇演說內容,必須不客氣地說,從中看不到台灣真正的出路。在前述三個面向中,除了「社會安定」部分,談醫療健康網和社會安全網,算是有些成就、猶可期待之外,其他兩個面向都看不到令人振奮的亮點。尤其在「產業與經濟發展」部分,明顯地不願面對現實,提不出適切的發展方案,指不出能造福台灣百姓的未來出路。
蔡英文用了最多的篇幅來說明,她心目中的台灣產業與經濟發展策略,顯示她深切瞭解促進經濟成長、改善民眾生活,是國家建設的優先目標。然而,通篇說法都避重就輕、不接地氣,因為她完全未觸及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以及大陸市場對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四年前,蔡英文在她首任的就職演說中強調,要推動「新南向政策」,以「擺脫以往過於依賴單一經濟體的現象」。結果呢,四年下來,台灣對大陸出口在總體外貿出口的比重,一直維持四成左右,兩岸貿易順差對台灣GDP的貢獻總在15%以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台灣整體對外貿易衰退,但兩岸貿易依然增長,對大陸出口占總體出口的比重更創了新高。不面對這些事實,如何能接地氣地規劃台灣的產業和經濟發展?
「新南向政策」成效有限
中國大陸先天上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經濟體,生產要素豐沛,很容易和其他經濟體形成要素互補的組合。同時,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基礎設施和政府效能不斷提升,投資環境改善、經濟快速成長,創造出巨大的動能和機遇。兩岸又是地理距離鄰近、語言文化相通,經貿往來享有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優勢。
所以,台灣產業和經濟發展最佳的出路本來就是大陸市場,這是成本效益的經濟法則決定的,不會因為政治考量而改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蔡英文極力想要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卻做不到,這就是做不到的原因。同樣的,這也告訴我們,為什麼「新南向政策」成效有限,甚至於徒勞無功。
四年前喊得震天價響的「新南向政策」,四年後的成果如何?事實告訴我們,這四年來,台灣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幾乎是原地踏步,反而是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突飛猛進。新冠肺炎雖然導致縮短產業供應鏈的逆全球化趨勢興起,但在跨洲連結弱化的同時,區域整合則可能繼續挺進。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大陸就和東南亞國家建立了共同防疫平台,讓區域整合的態勢更加明顯。
缺乏避免邊緣化的政策
展望未來,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區域經濟板塊,將會在全球脫鉤的聲浪中,形成人口最多、品項最全、成長最快的區域生產網絡,即將啟動的RCEP更會加深這個生產網絡的融合發展。台灣卻會成為這個經濟板塊門外的孤兒,這個邊緣化的危機,要如何面對與突破?蔡英文的演說毫無著墨。
蔡英文在演說中的確提到一些產業發展的策略,然而,她首先提到要用台灣內部需求作為基礎能量,來帶動產業發展。事實上,對於現實情況有點概念的人都曉得,多數情況下,台灣的內需市場難以達到必要的經濟規模。串聯本身的生產要素和境外互補要素,以對外貿易來帶動產業和經濟發展,是像台灣這樣規模較小的經濟體無法逃脫的宿命,也是順應經濟規律必須依循的法則。想要用政治操弄對抗經濟規律,傷害的是台灣有限的資源財富和經濟動能,受苦的是台灣眾多的庶民百姓。不過,吃香喝辣的綠營權貴們大概不會在意。
繼續往「聯美抗中」傾斜
至於「國家安全」部分,蔡英文在「國防事務改革」和「積極參與國際」之外,雖然也表示要尋求兩岸的和平穩定,但是,實際的戰略規劃卻是往「聯美抗中」傾斜。可怕的是,此種戰略規劃與發展台灣產業和經濟是相互矛盾的。
過去這些年,台灣對大陸、香港的出口已經擴大到對美國出口的3倍多,同時,大陸每年新增的經濟量體,是美國的兩倍以上。面對新冠疫情肆虐,大陸已經控制住了疫情,開始邁向復甦,美國卻還在全世界最慘重的疫情中掙扎。台灣的經濟出路,到底是在一衣帶水的海峽對岸,還是遠隔重洋的美國,還不夠清楚嗎?
綜上所述,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既不肯面對現實,又無法接上地氣,我們實在無法從中看到台灣的出路。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在疫情逐步紓緩但經濟亟待振興的氛圍下,6月6日對韓國瑜而言,是安然度過的「六六大順」,還是被逼退位的「斷腸日」,就看韓國瑜陣營如何操作,以及國民黨的同志們如何配合了。
韓有600萬張選票
高雄市長韓國瑜,年初挑戰總統大位失利,但對執政的民進黨而言,韓國瑜在黨政軍媒體的全力抹黑、詆毀與造謠下,仍然能夠取得近600萬張選票,如不趁勢拔除,這位擁有極厚同溫層的地方諸侯,就會繼續左右著台灣政治的發展。
所以,民進黨想趁民氣可用時順勢罷韓,不僅可消除蔡政府的如鯁在喉,也避免讓其在市長職位上繼續發揮,甚至聯合國民黨現有的執政縣市,在2022年縣市長選舉時再好好表現一番。為了進一步實現全面執政的優勢、壟斷台灣政商權力與資源,民進黨即不再掩飾,罷韓原是由公民團體發起,現在是直接介入罷韓行動,呼籲高雄人追剿韓禿子,要搶回以往懷裡的囊中物高雄。
這是對韓國瑜的公投
民主政治是責任政治,2018年底高雄市民以近90萬票支持韓國瑜當選,就是希望改變高雄現狀,韓也曾公開表態會完整做滿四年任期。所以當韓國瑜去年違背承諾,代表國民黨出征總統寶座,無論其為主動或被動、辭職或是請假,都讓高雄市民感覺受騙上當。加上自身對市政不夠純熟,初期還可以政敵蓄意刁難的理由塘塞過去,後期受制於高雄3千億元的「市債高築」,無法推動一件真正對高雄有利的市政建設,而幾項天馬行空的「愛情摩天輪」、「南海挖石油」政見又沒有具體進度,即使市政團隊戮力修補道路、水溝清淤等基礎建設,自然還是讓想拉他下馬的人撿到槍、見縫插針、打蛇隨棍上,也讓支持他的人尷尬無言,難以為其辯駁。
韓國瑜被認為想落跑,吃碗內看碗外,當然讓市民不滿,罷韓聲浪居高不下,尤其許多當初願意給他機會治理高雄的選民,感到遭韓國瑜背叛,惱羞成怒,這時韓國瑜做再多的辯解也自然無效,只能低調以對,做一天算一天,看看市民的心是否能夠軟化,讓他做滿四年。如現在主動辭職,除了讓人看扁,順了敵意,數百萬的支持者也將一哄而散。
韓國瑜是魅力型領袖
對民進黨而言,只要韓國瑜不下台,他就會繼續是南霸天,也是民進黨最大的勁敵,尤其,只要韓霸天不消失,凝聚力強大的鋼鐵韓粉就將繼續存在,在2022年縣市長選舉,甚至2024年總統大選中,都可能繼續發揮作用。所以民進黨鐵定會盡全力罷韓,一舉瓦解這股政治勢力,這是民進黨永保執政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其次,罷免韓國瑜是剿滅國民黨的必要手段。與馬英九的得票數相比,韓、馬票數差距不大,如果慮及天然台的比例增加,以及民進黨在這次選舉中所操弄的一些伎倆,國民黨的基本盤基本上已經回來了,這也是目前國民黨檯面上人物最大的號召能量。只要罷韓不成功,韓國瑜至少能做滿四年,未來的縣市長大選,或下屆總統選舉,韓流的威力仍將繼續吹拂在這寶島上。
韓國瑜的影響力,不僅讓他差點顛覆了民進黨的政權,他個人的魅力也曾把四分五散、阮囊羞澀的國民黨與泛藍支持者逐步整合回來,這與過去國民黨候選人依靠政黨與行政資源當選,截然不同。再加上,選戰期間,許多中下階層民眾相挺,曾使韓國瑜的影響力超過國民黨。
更由於政壇藍綠領袖目前缺乏韓國瑜這種魅力型的人物,這會讓未來幾年以韓國瑜馬首是瞻的韓家軍,仍然可能繼續引領政壇風雲,影響台灣政治的走向。
再者,新冠病毒疫情的擴散尚未到達終點,全球經濟卻已陷入死水般的停滯狀態,對台灣的經濟衝擊不可小覷。倘若這種情形持續下去,台灣失業率會攀升,基本物資會供應不足,也會導致社會治安不良。面對這樣悲苦的未來,執政黨只要稍有不慎,就會快速累積民怨,而像韓國瑜這種群眾型的領袖,就極可能再次找到發揮影響力的機會。
韓真心誠懇向選民道歉
韓國瑜承受了很多的政治壓力,即使輸了選戰,仍然是政治強人。這樣的非典型政治人物由於與草根群眾的緊密結合,將來在帶領政治運動及掀起政治議題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這樣如芒刺在背的政治人物如果不能斬除,將是民進黨政權維持的障礙,但是罷韓行動若不能成功,將激勵韓流再起,那就是民進黨政權的噩夢了。
韓國瑜對於他任內違反承諾投入總統大選,終於5月18日在高雄市議會向市民表示道歉,這樣的表態雖不夠正式,但韓國瑜的誠懇態度應該多少可讓民眾怒氣稍退。不過,這樣的轉折真能平息罷韓的行動嗎?恐怕仍待觀察,因為綠營的殲滅戰不僅充滿著藍綠對立、省籍與統獨意識僵持的政黨對戰,更事關綠營地方人士的政治利益與勢力的延續。除非綠營派系未能達成利益分配的共識,否則剿滅韓國瑜這種草根性十足的政治人物,以免「韓流吹又生」乃屬必要,這也會讓藍營好不容易攻下的南方堡壘,再度失守。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一如預期,蔡英文在520就職典禮演說中,並沒有跳脫她一慣的「親美抗中」路線,至於重申「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八字箴言,以及不接受「一國兩制」的說法,對兩岸關係改善沒有任何助益。在新的府院黨人事方面,她也採取了保守作法,較四年前似乎顯得更為謹慎。
這波府院黨人事異動,最大的亮點就是蘇嘉全、顧立雄分別出任總統府和國安會秘書長,以及李永得接任文化部長,其次就是黨部秘書長由行政院副院長林錫耀回鍋接任,黨並啟用了30多歲年輕世代。筆者認為這波人士異動,大致上有以下五個特色:(1)謹小慎微;(2)微派系化;(3)族群拉攏;(4)用人唯綠及(5)用人唯親。分析如下。
蔡英文用人的五大特色
(一)謹小慎微:蔡英文第二任期人事安排最重要的特色是「謹小慎微」,蘇內閣幾乎沒有太多變動,較受矚目的只有行政院發言人谷辣斯改任總統府發言人,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轉任國安會秘書長,客委會主委李永得改任文化部長,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去職,而金管會、客委會與國發會主委內升,內閣改組幅度相當小,主因是防疫期間以穩定為主,因此以最小變動為原則。
(二)微派系化:蔡英文重掌民進黨主席,因此在府和黨的用人上可以比較靈活彈性,也敢於不受派系影響。總統府秘書長蘇嘉全、發言人谷辣斯與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就沒有明顯的派系;在黨中央人事布局上,秘書長林錫耀、副秘書長林鶴明,民進黨智庫副執行長吳怡農,這些人都是之前幫忙總統大選的英系人馬,或至少是親英人馬,可見蔡在第二任期用人降低了民進黨原有派系的影響,包括蘇貞昌、鄭文燦系統的人馬都未接任重要職位,而被視為賴清德嫡系的陳美伶更慘遭拔官落馬。
(三)族群拉攏:在此番謹小慎微、變動極小的人事異動中,關注度最高的是顧立雄與李永得。顧立雄是外省籍,如果加上調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李大維,這兩位可說是內閣中少數的外省族群,這和蔡英文2016年任用林全擔任行政院長,又任命多位「老藍男」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保留顧立雄與李大維多少是顧及外省人的感受,而大膽起用李永得擔任文化部長,則是意圖拉攏客家族群。
加上蘇嘉全也是屏東客家庄出身,凸顯蔡英文有客家血統,希望能解決歷次選舉民進黨在客家族群得票率較低的問題。而在擔任行政院發言人任內,為政策積極辯護的原住民谷辣斯,也獲得蔡英文青睞,進入總統府,以爭取原住民族群。而黨中央林鶴明與吳怡農的任命,則是希望提高年輕世代對民進黨的認同。
(四)用人唯綠:在這次人事調整中,最出乎外界意料的是顧立雄轉任國安會秘書長。
國安會業務涉及國防、外交、兩岸等,而顧立雄在這些領域並沒有任何資歷。如此重要的職務交給一個「新人」,讓外界百思不得其解。而唯一可能的解釋是,顧立雄在擔任黨產會主委時,他那種切斷國民黨金脈的狠勁和鬥勁,表現得夠「綠」、夠「獨」。過去四年,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走的就是對抗路線,而顧立雄的綠與獨,頗符合蔡政府的胃口。而谷辣斯、李永得的任命與其說是專業考量,不如說是「顏色正確」。
(五)用人唯親:在這波行政院人事異動中,有兩個令人頗意外且相當陌生的名字,行政院政務委員黃致達與發言人丁怡銘。名單公布後,很多人都競相探聽這兩位是何許人也?多方打聽才知道,新任政委黃致達是民進黨基層黨工出身,長期擔任幕僚職務,是蘇貞昌辦公室的主任;而新任發言人丁怡銘過去是蘇揆的選戰形象操盤手,擅長經營社群媒體。
加上,蘇嘉全是蔡英文2012年總統大選時的搭檔,而即將成為駐美代表的蕭美琴更是蔡英文的「手帕交」。由此看來,這波人事改組的一大特色是「用人唯親」,當然這已經不是特例,讀者大概對蔡英文的表姊林美珠還記憶猶新吧。
如此內閣未必能面對挑戰
其實過去四年中,蔡政府在施政上有不少缺失,包括兩岸官方溝通全面停擺、連斷七個邦交國、勞保年改至今未定案、連續四年無法出席WHA,無法加入CPTPP、未能改善少子化問題、推動司法改革緩慢,如非國民黨戰略錯誤,加上中美貿易戰、香港「反修例事件」推波助瀾,蔡英文恐怕未必能在大選中獲勝。
然而,不可諱言,民進黨擅長文宣工作,即使經濟政策執行能力不足,民眾仍給予支持,只是在未來四年任內,民進黨政府在經濟與外貿方面將遭遇空前挑戰,兩岸僵局難解,ECFA即將到期,中美貿易戰的對峙、新冠疫情的反覆,都會讓台灣未來經濟困境的難題浮現。這次內閣財經首長幾乎全數留任,但在過去一段時間他們在解決財經問題上並沒有出色的表現,在疫情紓困上又荒腔走板,未來四年能否承受更大的挑戰,頗令人擔憂。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