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15 五月 2024

2月28日,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互助會)與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在台北市撫台街洋樓舉辦「紀念二二八事件69周年」座談會。現場除播映由著有《麥浪歌詠隊》、《沉屍‧流亡‧二二八》、《幌馬車之歌》的作家藍博洲,尋訪因二二八事件而被迫流亡的歷史見證者所製作的紀錄片《證言228》;並邀請「台灣民主聯軍」突擊隊長、兩度被捕入獄的陳明忠,在1950年代坐牢10年的馮守娥、12年的吳澍培、10年的王文山,以及在1970年代先後因政治立場坐牢的吳俊宏及蔡裕榮,來訴說這段血淚交織的過去。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年僅18歲的陳明忠參與了由楊逵與鐘逸人在台中戲院倡議召開的市民大會,推舉台中市婦女會理事長謝雪紅為大會主席。隔日謝雪紅便組織「民軍」(後改組為二七部隊),陳明忠擔任突擊隊隊長。陳明忠回憶,當時台中警察局的員警都跑了,民軍輕易攻進警察局取得許多武器。3月12日,為避免與國軍戰鬥時波及台中市民,部隊轉往南投埔里,並改為「台灣民主聯軍」,武裝支援嘉義、南投反抗的民眾。

陳明忠回憶,小時候出生於地主家庭的他以為自己是日本人,進入高雄中學遭受不平等待遇後,才轉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後由於國民黨接收台灣時表現很不好,他才拋棄了國民黨的「白色祖國」,走向共產黨的「紅色祖國」,希望中國人不再受欺負。不過,他認為二二八爆發的主因是當時兩岸經濟發展水準差距過大;二是國共爆發內戰,國民黨強徵軍糧、無力解決台灣事務。

陳明忠表示,二二八不是省籍之爭,兩邊都有好人壞人,當時的知識青年嚮往社會主義理想形成一股趨勢,二二八事件後續影響左派勢力壯大,國民黨也從1950年代展開了數十年的「白色恐怖鎮壓」。

陳明忠的妻子、1950年因被指控為中共地下黨員而被捕的馮守娥坐了10年牢,同案的哥哥馮錦輝被槍決。馮守娥向記者展示,她2014年才拿到的哥哥就義時的照片,英俊的面容和從容的微笑永遠定格在22歲。馮錦輝留給父母的遺書寫道:「兒子是為了民族的尊嚴和社會的正義與公平而犧牲的……」馮守娥在座談會上說:「二二八絕不是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戰爭。」

在台中一中就學期間因參加讀書會入獄12年的吳澍培,是民進黨祕書長吳釗燮的二叔,台獨大佬吳澧培的弟弟,一家人政治立場大不相同。吳澍培出獄後,看到政治受難者回到社會謀生不易,有隔閡無助感,而與難友們成立了互助會,並積極推動反獨促統運動。

與會的互助會成員王文山,1952年12月「鹿窟事件」近萬名軍警清鄉屠村時年僅16歲,因未成年被判綠島感訓10年。根據研究,鹿窟事件有逾50人遭槍決,但王文山表示,當年加入台灣地下共產黨組織是反抗國民黨的唯一選擇,他痛批有人說他們是「被共產黨騙,被國民黨關」,是在製造仇恨與對立。

1972年因「成大共產黨案」入獄的吳俊宏在座談會上表示,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都是反抗不公不義、社會主義的信仰者,但社會刻意忽略他們,因為這不合乎「反共反中」的論述。他說很多人把二二八事件說成省籍衝突,以建構台獨理論,例如,「當我們後來回到被關的綠島監獄,導遊解說這就是關押二二八和美麗島事件政治犯的地方,其實二二八發生時根本沒有綠島監獄,美麗島事件也只有一人關過那裡。我糾正導遊,他說是文建會資料上這麼寫的。現在,又有人要立法保護他們對二二八的解釋權,如果不同意他們的解釋就是違法。難道我又要成為政治犯了嗎?」

因「淡江案」在1977年被捕入獄,現擔任互助會總會長的蔡裕榮在座談會上說:「台灣一位學者做過調查後居然說這些人真可憐,被共產黨騙,被國民黨關。這讓那些犧牲者情何以堪?他們追求的是民族尊嚴、公平正義,都是自己的選擇,算不上被騙。真相應該被還原,他們的精神要得到傳承。」

主持人藍博洲最後表示,二二八事件被台獨運動者當作神主牌,他們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扭曲歷史,他希望年輕學生說「回去告訴太陽花和反課綱的同學們,要瞭解歷史真相需要花一點時間及心思,但這對你們的前途和台灣的前途有益處。」

週二, 14 五月 2024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執行董事會召開五年一度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貨幣籃子組成的審議工作,批准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將人民幣作為除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之外,第五種納入SDR的貨幣,新的貨幣籃子將於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這是IMF首次將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貨幣納入SDR貨幣籃子,意味著人民幣名正言順成為IMF這個有188個成員國的官方候選儲備貨幣,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此舉將使得國際貨幣籃子多元化和更能代表全球主要貨幣,從而有助於提高SDR作為儲備資產的吸引力,推動改革並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人民幣納入SDR代表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金融改革的認可,將促進大陸深化金融改革、擴大資本市場開放、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然而,大陸仍應積極致力於金融體制改革,消除政府債務,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才能真正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成為大國貨幣。

SDR的創設及作用

SDR是1960年代末期和1970年代初期美元危機爆發後,IMF為拯救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而創設的一種儲備貨幣工具。創設SDR的本意是為當時日趨緊張的國際儲備提供一種補充,彌補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以重建美元危機後國際貨幣體系的信心。

IMF成員國需繳納會費,亦即份額。份額認繳是IMF資金的核心。每一個成員國被分配一定的份額,份額大致基於成員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地位。成員國的份額決定了其向IMF出資的最高限額和投票權,並關係到其可從IMF獲得貸款的限額,這就是普通提款權。

1969年9月,IMF成員國繳納基金份額的計算單位,由美元改為特別提款權。它是IMF分配給成員國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成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IMF指定的其他成員國換取外滙,還可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IMF的貸款,並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因為它是IMF原有普遍提款權以外的一種補充,所以稱為特別提款權。

SDR並不是一種貨幣,也不是對IMF的債權,而是對IMF成員國(可自由使用貨幣)的潛在求償權。SDR是一種帳面資產,可用於國際支付,主要是在成員國的官方之間支付清算、借貸和還本付息。SDR的另一個使用方式是由IMF指定某一個成員國為需要兌換外滙的國家提供外滙,SDR只有兌換成外滙,其價值才能用於國際市場支付和清償。

在人民幣尚未納入SDR之前,SDR貨幣籃子中四種貨幣所占的比重為:美元41.9%、歐元37.4%、英鎊11.3%、日圓9.4%。2015年12月1日,IMF宣布五年一次對於SDR計值貨幣籃子的審議結果,對各種貨幣的權重做出調整:美元占41.73%、歐元占30.93%、人民幣占10.92%、日圓占8.33%、英鎊占8.09%。人民幣納入SDR後所占權重排在美元和歐元之後,位列第三。

金融改革獲國際認可

按照IMF的規定,一國的貨幣加入SDR需要滿足兩個標準。首先,貨幣發行國的出口貿易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其次,該貨幣可自由使用,即在國際交易支付中被廣泛使用和在主要外滙市場被廣泛交易,具體表現於透過貨幣在全球外滙儲備、國際銀行業負債、國際債務證券、跨境支付、貿易融資中的比重,以及在主要外滙市場交易量等指標來衡量。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貿易大國的中國大陸,符合第一個標準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人民幣是否被認定為「可自由使用」的貨幣,便是能否被納入SDR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近年來大陸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快速增長、貨幣互換協議規模繼續擴大,資本項目下人民幣業務不斷突破,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迅速,這些政策和措施為人民幣成為SDR貨幣籃子的貨幣創造了良好條件。

為了促進大陸外貿企業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大陸於2009年7月開始,在上海等5個城市進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首批試點企業365家。2010年6月,境內試點地區擴大到北京等20個省區市,境外地域範圍從港澳和東協等地擴大到所有國家和地區,試點企業擴大到67,724家。2011年8月試點擴大到全大陸,至此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不受地域限制,業務範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其他經常項目,並逐步擴展至部分資本項目。據大陸方面的數據顯示,2015年8月,人民幣首次超越日圓,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

2008年12月以來,大陸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擴大了貨幣合作,截至2015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已與韓國、馬來西亞等超過32個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透過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可通過官方渠道進入這些經濟體的金融體系,促進人民幣結算和提高流通效率。

在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方面,人民銀行自2010年以來積極推展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個案試點。2010年10月,新疆首先推行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2011年1月和10月,人民銀行先後公布《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和《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管理辦法》,規定獲准的境內企業可以人民幣進行境外直接投資,境外的企業和個人也可按規定使用人民幣到大陸進行直接投資。

除了金融體制改革所做的努力之外,由於國際經貿體系和秩序基本上仍由歐美大國掌握的事實,近年來大陸也在人民幣納入SDR問題上與歐美國家積極溝通。最明顯的例證是,2015年9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時,中美雙方便曾就人民幣納入SDR的問題達成初步共識。

人民幣納入SDR的影響

人民幣納入SDR可以增加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使大陸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幣更加堅挺,同時也有利於企業跨境投資、在海外購買資源、技術和勞務等。這確實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到儲備貨幣的轉化,繼續推進國際化的進程依然任重道遠。

人民幣納入SDR具有三大正面的意義:其一,標誌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經濟和金融改革的認可,以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肯定;其二,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增加國際對人民幣的信心,增加國際上人民幣的使用,不僅會在各國官方儲備貨幣裡增加人民幣,而且會有更多的人民幣資產配置;其三,有助於促進大陸金融改革,人民幣納入SDR意味著大陸要承擔更多國際貨幣責任,這也反過來要求大陸必須進一步推進包括滙率市場化在內的各項改革。儘管如此,這些正面的影響距離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目標仍相去甚遠,而其關鍵仍在於大陸實體經濟的表現。

國際貨幣基金會成員國在調整自身外滙儲備資產時,並不會參照SDR的構成。人民幣要想在國際儲備中占一席之地,還是必須提昇其在國際應用中的接受度、便利性和流動性,這意味著大陸必須進行金融領域的改革,大規模開放國內金融市場,並接受國際通行的金融規則。

除此之外,根據IMF的數據,目前有38個國家和地區央行宣布持有人民幣的資產總額約為7,800億元人民幣,占目前全球官方外滙儲備的比例大約為1.1%。美元所占比例略低於64%,歐元占21%,英鎊占4.1%,日圓占3.4%。很顯然的,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滙儲備所占比例還非常小。

人民幣納入SDR短期間影響有限,不過,從長遠看,人民幣納入SDR將使得大陸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擴大金融市場開放、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持續進行滙率形成機制改革,才能符合SDR每五年一次評審的條件,也才有助於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在「十三五」規劃期間(2016~2020),大陸對外開放的主要具體政策便是:(1)以「一帶一路」發展策略推動向沿線國家擴大開放。(2)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構建全球自貿區網絡。(3)鼓勵和推動大陸企業赴海外直接投資,培育世界級跨國企業。(4)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要素,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效益等。

「一帶一路」是大陸經濟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戰略選擇。大陸希望它能為大陸經濟開拓更具全方位特點的開放格局;培育國內、區域以至全球範圍的新經濟增長點;改進與完善國際經濟治理架構;推進人民幣國際使用的歷史進程;改善外部資產負債與收支結構等。

根據大陸的規劃,「一帶一路」將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建設,打造命運、責任、利益共同體,其順利推展將是大陸改進全球治理結構調整,促進新興國家經濟整合的重要途徑。很顯然的,人民幣納入SDR,再加上「一帶一路」所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勢將增強大陸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進而對未來國際經貿秩序的調整帶來新動力。

(作者係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週二, 14 五月 2024

中國大陸一向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領導人習近平強調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會把自身經歷過的遭遇強加給其他民族。然而,近年大陸也面臨著美國在東海、南海不斷挑釁,並持續在領土領空上採取軍事霸凌行為,甚令北京感到威脅。為因應此一變化,大陸領導階層已著手展開60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改革,要將臃腫、低效率的陸軍打造成精煉的現代化戰鬥部隊。

大陸解放軍的改革,包括管理結構調整等,有助於建立一支新的、有紀律和戰鬥力的、能夠適應當代作戰任務的模範軍隊,成為保家衛國的中流砥柱。現今中國與美國在軍力上的差距仍然很大,倘北京與華府在軍力上的差距縮小,將有可改變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態度。

具中國特色的軍改

大陸軍改的總原則是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這輪改革調整主要是以原軍區機關部分職能、機構為基礎,調整組建戰區陸軍機關;以海軍相關艦隊機關為基礎,調整組建相關戰區海軍機關;以相關軍區空軍機關為基礎,調整組建戰區空軍機關。經過調整後,並非每個戰區都設置5大軍種,但預計每個戰區都有一個陸軍機關和空軍機關。

中國大陸預定在2020年前在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優化規模結構、完善政策制度、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用以構建能夠打贏資訊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化軍事力量體系。

2015年9月3日,習近平主動宣布裁軍30萬。但裁軍不是削減戰鬥力,而是要把經費用在關鍵的地方,有些軍種不僅不裁,可能還會增大。透過裁減員額可以優化結構,讓軍隊將更加精幹、科學,有利於集中資源,提高品質。大陸宣布改革後,便開始實施一系列新措施。加強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建立健全軍委、戰區兩級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構建平時戰時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並重新調整劃設戰區。

中國大陸面臨多元複雜的安全威脅,軍隊除了承擔搶險救災、國際維和、國際救援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還要應對地區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活動威脅,因此,國防費得保持適當規模。

軍費成長放緩用於關鍵

北京公布的2016年預算草案中,最受矚目的國防預算為9,543.54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僅成長7.6%。大陸軍費過去幾年均以兩位數成長,而今成長放緩,6年來首度落到個位數。其實,軍費開支與經濟建設是協調的,也就是跟國內生產總值與通貨膨脹的情況保持一致。重點在於,軍費不能讓經濟負擔過重。大陸的軍費主要由人員生活費、訓練維持費和裝備費三部分組成,大致各占三分之一。因此,軍費使用效益也成為觀察軍隊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標。

從國防和軍隊建設需求來看,大陸的軍費使用將向以下兩方面傾斜:一是獲得最現代化的裝備、建立一支緊密和機動的現代化軍隊;還在加速新型洲際彈道導彈和核潛艇、太空戰略武器開發等軍事力量現代化。二是更多的預算要花在海軍建設航空母艦和潛艇,空軍研發隱形戰機,以及建火箭軍上。

中國大陸軍方的裝備部至今已經宣布了505項公開競標,私營和國營企業都有參與,這絕對是進步的。大陸民營企業加入習近平軍隊改革,從大陸軍工系統向民營企業開放,這樣的開放系統將更加透明,確保軍隊的效率和戰鬥力。

這次中國軍改的新舉措有:

(一)軍改揚棄「大陸軍主義」。中共中央軍委是最高軍事領導機構,下轄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長久以來,4總部權力過於集中,代行了軍委許多職能,影響軍委集中統一領導。過去,解放軍有空軍、海軍和第二砲兵司令部,卻從來沒有過陸軍司令部。不設陸軍司令部,正是「大陸軍主義」的最大體現。陸軍地位顯赫,4總部首長、7大軍區司令均由陸軍將領出任,而這種大陸軍主義的軍事體制,已不符合現代國防戰略需求,這輪軍改,要設立陸軍領導機構,提升海空軍和第二砲兵地位,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真正現代化的軍隊,實現多兵種聯合作戰指揮體系(見圖一)。

(二)軍委機關改為多部制,軍令一致。這些部門是中央軍委下的參謀、執行、服務機構,確保軍令一致及暢通。

(三)7大軍區調整為5大戰區,聯合作戰。2016年2月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區成立大會,將中國軍隊原有的北京軍區、瀋陽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蘭州軍區和成都軍區7大軍區改為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5大戰區(見圖二)。戰區擔負著應對本戰略方向安全威脅、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使命。5大戰區的劃分是針對中國周邊的戰略形勢和潛在的戰略威脅設定,符合世界武裝力量發展的潮流,反應更快速。

軍改後,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專司作戰指揮及大型聯合軍演,戰區所屬各軍種部隊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等則各軍種領導機構負責,且落實多軍兵種聯合作戰指揮。

這次大陸軍改的立意,是要將解放軍變成一支專業化的武裝部隊,借鑑美俄的指揮體系,但不是照搬美國或俄羅斯,而是仿效其聯合作戰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國的實際需要,進行轉化,走具中國特色的強軍路。

新軍種增強戰略布局

在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這方面,習近平還向這三支部隊頒授軍旗,要求軍方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至於新改名的「火箭軍」,前身是負責導彈的「第二炮兵部隊」。有分析認為,火箭軍可能走向更專門路線,繼續由軍委直接領導,但專注於戰略打擊。而原來的戰術打擊工作,則可能分散給各集團軍,加強各陸軍集團軍的短程導彈打擊力量。火箭軍則專門負責遠端戰略核威脅力量。這支火箭軍同時包含戰略與戰術導彈,將集中所有的核武裝,包括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和戰略導彈。這一職能是以前「二炮」不具備的。

解放軍成立火箭軍後,核政策和核戰略並沒有改變。火箭軍是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中國會努力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同時奉行「不率先使用核子武器的政策」。成立戰略支援部隊則負責透過太空和網路的高科技戰保衛國家安全,涵蓋範圍包括太空、網路空間和電子戰爭戰略支援部隊,以及成立陸軍指揮部門。

大陸有著綿延的海岸線和廣闊的管轄海域,保衛國家海上安全,維護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是中國武裝力量的神聖職責。中國海軍也在航空母艦和潛艇方面投入大筆資金,擁有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正是「遼寧號」。可是,中國航母不需要走老路,利用彈射器直接從電彈開始彈射戰機,相對於滑躍起飛更具優勢。

大陸國防部2015年12月31日證實,有關部門正在大連自主設計和建造排水量約為5萬噸級、採用常規動力裝置的第二艘航空母艦。

4總部改為15職能部門

這次軍改包括調整實施多年的軍委總部體制,大陸中央軍委機關原來沿用多年的4大總部架構撤銷,改為15個相對更為分散的職能部門(見圖三)。

此次軍改將4總部制改為多部門制,是優化軍委機關職能,充實協調職能,使軍委機關成為軍委的參謀、執行及服務機關,有利於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和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將總部制改組為15個職能部門制,有利於軍委機關履行戰略謀劃和管理職能,克服四總部體制的滯後性、局限性,各部門條塊分割、機構臃腫、政出多門等弊端。

其中,「總參謀部」改組為「軍委聯合參謀部」最受關注。軍委聯合參謀部,主要履行作戰籌畫、指揮控制和作戰指揮保障,研究擬制軍事戰略和軍事需求,組織作戰能力評估,組織指導聯合訓練、戰備建設和日常戰備工作等職能。

另外,軍改還調整和組建軍委審計署,並全部實行派駐審計;組建新的軍委政法委,調整軍事司法體制,並按區域設置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等機構。中國大陸的種種軍改計畫目前都集中在最高級別的指揮層面,尚有很多工作需要在軍隊最頂層以下的部分進行。

綜合上述,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保家衛國的人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一個幾百年來屢遭外國霸權侵凌的國民,不僅有權利且有義務建設一支強大的國防軍力捍衛本國、本地區和維護世界和平。

在西太平洋地區,大陸決策者巧妙地把軍事和非軍事手段結合起來,使用各種軍事、準軍事、法律、經濟施壓和資訊手段,擴大地區的影響力,分化潛在對手的實力,從而取得戰略主動,並使用「非對稱」、「反常規」、「非線性」、「超限」和「下一代戰爭」等混合戰術,獲得地緣政治利益,而這些手段合在一起產生的聚合效應,讓其他國家難以招架,西方尚未找到有效反擊方法。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教授)

週二, 14 五月 2024

中國大陸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改革要推進,改革者是關鍵。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驗證明,只有廣大幹部群眾齊心實幹,改革的藍圖和目標才能實現。3月中旬剛剛閉幕的「兩會」上,習近平和李克強都強調,要為敢擔當、善作為的幹部「撐腰」,這將為改革注入新動力。

深化改革、強勢反腐

改革意在不斷地更新體制機制,激發社會活力,讓所有參與者公平共用改革紅利。反腐意在保持幹部隊伍的純潔性,讓公權力機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改革要全面深入推進,就必須要反腐,這樣才能根本性地觸動既得利益,讓人民共用改革紅利。同樣,反腐要順利推動,也離不開改革。只有不斷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才能消除腐敗的制度根源,建立更有效的腐敗治理機制。

大陸全面深化改革和強勢反腐已經推進了幾個年頭,改革之初沒有預料到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一方面,改革具有權威取向。改革的推進必須依賴於一個強而有力的權威主體,這就要求,幹部必須要敢於作為、善於擔當,不懼既得利益者的阻擾,強勢推動改革。只有不斷推動改革,才可以產生改革紅利,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中共的執政地位也才能得以鞏固。

另一方面,反腐具有抑制權威取向。反腐本意是針對有問題的官員,既包括「作風」問題,也包括「作為」問題。但在對待幹部的作風和作為問題時,不能「一刀切」。比如,如果幹部一心為公,作風比較強硬,敢於積極推動改革,那麼改革中出了錯,就有必要寬容對待之。然而,在執行過程中,反腐的本意可能被誤解,導致部分幹部背上思想包袱,如有人怕得罪人、怕出錯,不敢積極推動改革,就會導致庸政懶政怠政產生。

習李為幹部「撐腰」

要推動改革,就要消除幹部對反腐的誤解,為他們加油打氣。為此,在今年的「兩會」上,大陸領導人相繼表態,要為「敢擔當、善作為的幹部撐腰」,不僅要保護他們,還要重用他們。

習近平在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在改革攻堅期,一些幹部有心幹事,卻又怕不小心出錯而被揪住不放,或者推進改革「太猛」被人告狀,於是就奉行「無過即是功」來混日子。這種情況必須改變,要保護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幹部。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健全督查問責機制,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絕不允許占著位子不幹事;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幹部「願幹事、敢幹事、能幹成事」、「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就是廣大幹部群眾幹出來的。」

習李的表態意在給「廉」且「能」的幹部消除後顧之憂,鼓勵他們放手去幹。只要能幹出成績,就會得到重用,即便出了問題,也有容錯和糾錯的機會。實際上,與腐敗相比,庸政懶政怠政的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幹部不作為,那麼就無法推動改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事業也不能順利推進,人民群眾的需要也就無法得到滿足,勢必對政府產生不滿。「習李」的表態將為改革注入新動力,未來一段時間,幹部「不敢」作為的現象應會有所改變。

釋放出清楚信號

習李在「兩會」上的表態釋放出了幾個信號:其一,不作為的官員不僅不會被重用,還將被追究責任。部分官員一直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多做多錯,一旦錯了就一切都完了。為了避免犯錯,還不如不做,不做就不會錯,這樣只要時間一到,該提拔就提拔。「兩會」上的信號表明,今後「在其位不謀其政」者將被追究責任。

其二,願意幹事的幹部要敢於幹事。中央將保護、重用他們,即便出錯,也會視情況給他們容錯和糾錯的機會。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要「摸著石頭過河」,就是要建立試錯糾錯機制,大膽嘗試改革。習李的表態意在消除改革創新者兩方面的顧慮,一是不容許他們因為敢於改革,觸動到既得利益者而受到迫害;二是在過錯問責機制上對他們更多寬容,不要因為擔心犯錯、受到處分而不敢幹實事。

其三,德才兼備的幹部未來會走得更遠。部分幹部可能有才能,憑藉自身能力比較順利地把事辦成,但是在中央強勢反腐的背景下,如果幹部自身存在問題,自然就不敢全面推動改革。道理很簡單,改革就會觸動既得利益者,如果他們抓住了幹部的某些問題,就會借此反制阻礙改革。可見,只有幹部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才能積極推動改革。因此,要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培養、選拔、重用更多德才兼備的幹部。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研究生)

週二, 14 五月 2024

1949年至1988年,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執政時期,在國際上奉行「漢賊不兩立」政策,阻止外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建交。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台灣當局被逐出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1979年中美建交,台美斷交,台灣的對外關係遭受嚴重挫折,邦交國大幅減少,至1988年僅剩22國。

李登輝1988年初上台後,逐漸拋棄一個中國立場,公開鼓吹「中華民國在台灣」,全面推行「務實外交」,想藉「金錢外交」及「雙重承認」與更多國家建交。在台灣不斷的拉攏下,格瑞那達及巴拿馬等國與台建交,台灣邦交國一度增加到29個。但由於中共在國際上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台灣製造「雙重承認」的圖謀並未成功。1992年台灣與亞洲最後一個「外交堡壘」韓國斷交,1998年與非洲「外交重鎮」南非斷交,連鎖效應擴及多個非洲和南太平洋國家。為挽救外交頹勢,李登輝政府不斷加大對非洲、中南美洲和太平洋小國的經濟力道,並要求邦交國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友台」提案,但一再遭到失敗。

2000年5月陳水扁上台後,大搞「烽火外交」,向國際社會宣傳「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陳水扁及呂秀蓮頻繁過境美國,又極力爭取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WHO,並在島內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入聯公投」)。但國際社會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入聯公投」亦未通過。多米尼克、格瑞那達、塞內加爾等國先後與中共建交或復交,台灣的邦交國減至23個。

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後,提出「活路外交」,一方面維護中華民國的地位,另一方面尋求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在鞏固邦交方面,提出「和解休兵」,停止與大陸惡性競爭,並謀求提升與美國、日本、歐盟、東協等的實質關係;在擴大國際空間方面,積極爭取加入政府間及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2013年11月14日,甘比亞總統宣布與台灣斷交(2016年3月17日該國與中共宣布建交),台灣邦交國降至22個,其中拉丁美洲12個,大洋洲6個、非洲3個、歐洲1個,多為經濟不發達小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有限。

在國際組織方面,截至2014年底,台灣以正式成員或觀察員身分參與了53個政府間國際組織。例如,2009年至2015年,WHO總幹事連續七年致函邀請台灣衛生署派員作為觀察員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2013年9月,國際民航組織(ICAO) 理事會主席邀請台灣民航局派員以理事會主席客人身分列席第38屆大會。以上相關安排,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背景下,經過兩岸協商,並參照有關國際組織實踐做出的特殊安排。這些安排符合WHO和ICAO有關規定,也符合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一個中國原則。

隨著中共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國際形勢繼續朝著有利於鞏固一個中國格局的方向發展。至2016年3月,中共與173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並且是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等主要國際組織的成員。

週四, 09 五月 2024

進入2016年,黃海的朝核危機、東海的釣魚台博弈、台海的兩岸關係、南海的島礁爭端等東亞各對峙熱點同時爆發,呈現「四海共振」的局勢,美國在這區域採取對華「反C型包圍」的連環計不斷上演。中國大陸雖倡導「新型大國關係」,不願與美國正面對撞,但也不可能因此便忍氣吞聲。如何有效「對沖」美國的對華包圍態勢,但又不使北京和華盛頓及東亞周邊鄰居的緊張關係進一步升級,中國似可以選擇採取「創造性介入」的戰略智慧和戰術手段。

美主導四海共振連環計

美國在東亞接連發動對華的連環計,可說是環環相扣、步步進逼。首先,美國藉著反制北韓試爆氫彈與發射衛星的理由,拉近了原先為歷史問題齟齬不斷的韓國和日本,還發動史上規模最大的美韓聯合軍演,增強在韓國的軍力,最關鍵的是,利用在韓國規劃部署薩德系統,成功離間中韓關係。美國已經換取到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支持制裁北韓的「第2270號決議案」,但至今在部署薩德系統的問題上毫不鬆口,隨著北韓於3月10、18日再次發射彈道導彈,美韓更有藉口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中美韓圍繞薩德系統的博弈未來仍將繼續。

其次,美國一再在南海問題上大做文章,一邊批評中國在南海建設島礁、將南海軍事化,強調南海的自由航行權,一邊不斷派遣軍艦和軍機進入中國在南海島礁的12海浬內耀武揚威,並且準備讓長程轟炸機進駐澳洲,為其他南海島礁聲索國撐腰,反襯出真正將南海軍事化的,實際上是美國自己。日本也積極涉入南海,如主動將5架TC-90型教練機租借給菲律賓,向越南派遣2架P-3C巡邏機,為越南軍方舉辦特訓,向印尼海軍提供軍事指導,另一方面,日本海上自衛隊也計畫要直接派遣軍艦到越南的金蘭灣和菲律賓的蘇比克灣軍事基地。澳洲也響應美國,與馬來西亞共商「制中」。

中美在東海和釣魚台列嶼的博弈表面看似沒有那麼熱鬧,但實際是美國有意讓日本在前台和中國對陣。今年以來,日本巡邏船頻繁和中國海警船在釣魚台海域對峙,近來甚至上升到軍艦對峙的局面。

日本自衛隊已在那霸成立「第九航空團」,將F-15戰機數量增加至40架,並組建「空挺團」(空降部隊)與「水陸機動團」(海軍陸戰隊),向釣魚台方向密集部署。

在台海方面,台灣即將於5月20日再次政黨輪替,蔡英文始終不願承認「九二共識」,民共兩黨之間依然未能建立政治互信,5.20後的兩岸關係難以樂觀。如果美國真心希望維持台海穩定的現狀,便應要求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然而,美國雖然派卜睿哲、葛萊儀等人來台,但未就蔡英文的兩岸定位論述公開施壓。或許美國在與蔡英文尋找民共之間可能的妥協點,但這也可能只是一場做給北京看的戲,實質上是要為5.20後的民共對撞預先給蔡英文壯膽。

對沖戰略有不同類型

面對美國使出的連環計,中國必須審慎積極應對,尋找能夠有效「對沖」美國在東亞「戰略進逼」的方法。「對沖」(hedging)原本是金融術語,是指藉由一種投資來降低另一個投資的風險。國際政治學借用「對沖」的概念,像「對沖戰略」(hedging strategy)或「戰略對沖」(strategic hedging)都是指在戰略或戰術上運用有效方法降低另一方對自身的負面影響,使風險最小化、戰略選項多元化,提高自身優勢、降低劣勢。

「對沖戰略」是一組「策略組合」,根據國際政治學者的研究,「對沖戰略」混合了接觸、網住/束縛、防範、牽制、遏制及制衡等多種戰略選項。其中,前三種屬「軟對沖」(soft hedging),後三種屬「硬對沖」(hard hedging)。當戰略行為體對其對手的威脅認知和不信任水平越高,越傾向於採取「硬對沖」的選項,反之則越傾向於採取「軟對沖」的組合。

然而,上述類別似乎並未涵蓋「對沖戰略」的所有範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近年提出「創造性介入」(creative involvement)的概念,便是一種新型態的「對沖戰略」。在這裡,介入的英文是involvement,而非干涉(intervention)。「創造性介入」不是強權式的干涉,並沒有違反不干涉對方內部政治的原則,而是強調以各種具有想像力和引導性的智慧和方式來介入全球或地區事務,這是融合「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的創造性手法,不僅可以運用於國際政治,也可以運用於兩岸關係。

儘管「創造性介入」並非傳統戰略對沖的類型之一,但「創造性介入」的戰略思想和戰術手段足以作為戰略對沖的一種有效方法,可以歸納為「軟對沖」的範疇。舉凡公共外交、輿論引導、與關鍵性政治人物或社會領袖的交往、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經濟社會合作、對外援助或公共產品供給等,都是「創造性介入」可供選擇的具體方法。

創造性介入對沖東亞包圍

在四海共振的中美大棋局中,中國不一定非得就每一項熱點問題與美國正面交鋒,其實可以針對每一個子棋局的具體情況採取「創造性介入」的迂迴戰略和戰術,廣泛聯繫相關國家的對華友好力量,來對沖美國在東亞的對華包圍。

在朝核與薩德系統部署的問題上,中國可以聯絡韓國產官學界及倡議中韓友好的人士,讓韓國充分認識到部署薩德系統會是中韓貿易及在華企業投資惡化的開始,同時,中國也可以對韓國的安全提出戰略性的保證,通過民間外交的渠道,推升韓國輿論形成反對部署薩德系統的聲音。

在東海和釣魚台的問題上,中國可以加強與日本在野黨、工商界的聯絡交往,其中尤以民主黨與維新黨合併後的新政黨至為關鍵,然後在日本《新安保法》開始生效實施之際,支持日本在野力量於國內輿論發動「反新安保法」運動,以反制日本自民黨政府日益凸顯的進攻性。

在台海問題上,除了繼續廣泛推進兩岸民間的交流之外,可通過檯面下的管道讓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首長團隊與對台系統進行接觸。由於民進黨縣市首長均為中執委,在他們的影響下,民進黨中央的兩岸政策或許有可能改變。此外,美國國會遊說是改變美國台海政策的重要渠道,尤其那些選區的產業對中國經貿依賴度甚高的國會參眾議員,更是遊說的重點對象。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可積極和南海周邊聲索國的對華友好黨派建立更加緊密的關係,廣泛聯繫東南亞各國包括華人和各族群在內的社會團體,支持對華友好政黨上台執政。近來傳出大陸有意將南海打造成中國版的維京群島,邀請全球資本到南海島嶼開設公司,這是甚具創意的作法。

面對四海共振的局勢,中國可以採取的「創造性介入」方式非常多元,它與所謂「巧實力」有相似和共通之處,兩者均強調運用創造性和智慧性的方式,硬、軟相互結合的手段,力圖將局勢導向有利於自身的方向。根據「創造性介入」的戰略思想和戰術方針,中國將有豐富充足的方法和籌碼,對沖美國利用四海共振在東亞布下的連環計。

(作者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週四, 09 五月 2024

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於3月連續兩個「超級星期二」贏得民主黨初選後,被多數民主黨黨內人士認為大局已抵定。

希拉蕊自2月1日的愛荷華州初選中被桑德斯(Bernie Sanders)逼平,緊接著又在新罕布什爾州以超過20%的差距大幅落後,在內華達州也只以5%的差距勝出,令人一度不看好她的選情。

資歷深卻不討年輕人喜歡

希拉蕊從一名律師到第一夫人,又從參議員到國務卿,應該是美國總統最理想的人選。但她因個人的精英身分而露出的傲慢,令美國人對她有距離感。另外,在反傳統政客潮流的背景下,很多美國人不喜歡職業政客,認為他們辦事失利,甚至損害美國利益。又加上,希拉蕊在任國務卿時曾使用個人電郵箱處理公務,嚴重違背了美國政府關於信息系統使用的規則。此外,桑德斯批評美國的經濟政策只對富人有利,必須加以改革,顯然受到歡迎。

希拉蕊與對手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之間到底誰比較進步的爭論,占據了美國2月所有的政治新聞版面。

2月1日在愛荷華州的黨團會議中,30歲以下的民主黨選民有84%選擇桑德斯。兩天後的CNN對話集會上,希拉蕊說她才是改革進步者,但滿堂年輕人卻高喊「騙子」,顯然眼下的年輕民主黨選民們對她並不買帳。這可能是當希拉蕊在推動醫療改革、幼兒福利、兩性平等時,這批年輕人都還未經世事,甚至還未出生。

希拉蕊出生於傳統的共和黨家庭,1960年代期間曾多次在美國總統選舉中為共和黨出力,但1968年,一方面出於對尼克森的不滿,另一方面出於對金恩博士的景仰,希拉蕊投入民主黨陣營,並堅定地支持民權運動。

作為阿肯色州的第一夫人,希拉蕊長期活躍在兒童福利的公益組織中,利用自身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專長為幼兒謀福利,並於1997年協助通過《兒童健康保險計畫》等法案。

作為美國第一夫人的8年裡,希拉蕊與柯林頓一起力推健康保障計畫,該計畫雖於1994年慘敗,甚至導致民主黨在眾議院中失勢,卻成為後來「歐巴馬醫改」的藍本。歷經柯林頓及歐巴馬兩次醫改戰役之後,希拉蕊變得更為務實,更加瞭解應該如何與國會議員打交道,更加明白怎麼樣讓國會批款,也更加知道怎麼樣善用手中有限的資源。

1998年柯林頓性醜聞事件轟動全球後,各方媒體皆以為一向提倡女權主義的希拉蕊會與柯林頓離婚,不過,她最終選擇為自己與丈夫的政治前途而忍讓。此舉雖令不少女性主義者失望,卻凸顯她懂得妥協,並且善於權衡利弊得失,而這正是一位政治家所必備的性格特徵。

2000年後,希拉蕊作為紐約州的聯邦參議員,一直認真地為選民爭取權益,但她贊同對伊拉克戰爭的立場備受批評。

希拉蕊這次將選戰焦點擺在力拚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卻在一開始的黨內初選中敗給獲得女性選民青睞的74歲對手桑德斯。NBC News民調顯示,希拉蕊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獲得44%的女性選票,不敵對手桑德斯的55%。希拉蕊也因此不得不在敗選演說時表示:「我知道我必須更努力,尤其是針對年輕選民。儘管他們現在不支持我,但我挺他們。」

美國ABC News出口民調發現,在45歲以上的女性選民中,有56%支持希拉蕊,45歲以下的女性選民有69%力挺桑德斯。30歲以下的女性選民則有82%支持桑德斯。

日本不樂見希拉蕊當選

在國際上,日本顯然最不希望希拉蕊當選,主要是因她強調女權,並曾在國際場合上公開表示日本慰安婦都是性奴隸。日本知識界、官僚圈與一般民眾普遍擔心她一旦當上美國總統,性別平權將會是她的施政重點,這會對日本不利。

日本社會歧視女性眾所周知。聯合國也曾敦促日本修改歧視女性的法令。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委員會,日前發布了一項消息,要求日本政府修改「女性結婚後要強制改為夫姓」、「女性再婚禁止期」等歧視女性的法律。

日本民法規定,男女結婚後,女性就不能再姓自己娘家的姓,而要改為夫姓,這在日本俗稱「入籍」。日本最高法院2015年12月認定,「禁止夫婦姓氏不同」的民法規定符合《日本和平憲法》,並無不妥。惟聯合國委員會則認為那是歧視女性的作法,必須修改。

日本民法也規定女性離婚後六個月不得再婚,這被稱為「再婚禁止期」,日本最高法院2015年12月認定,再婚禁止期設為6個月確實太長,因此改為「不得超過一百天」。但聯合國認為,根本就不該禁止女性離婚後何時再婚,因此也要求日本廢除該規定。另外,「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日本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僅有49%,而且由於父權心態、官僚主義傳統,乃至通宵達旦豪飲唱歌的文化,使得日本女性難以晉升。

希拉蕊說,她試圖突破「最堅硬、最高的玻璃天花板」、「如果日本覺得捍衛女權是煽動群眾,那就敬請期待我會帶來更多!」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大外交學系兼任教授)

週四, 09 五月 2024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為防止中國大陸公務船和漁船進入釣魚台周邊海域,擔任警備的海上保安廳(以下稱海保廳)第11管區,構成人員數超越了管轄東京灣、橫濱港以及小笠原群島的第3管區,大型巡邏船的數量也比管轄北海道的第1管區多,成為全日本規模、裝備最強大的管區,而日前又有兩艘全長96米、總噸數1500噸,同時配備有20毫米機關炮及遠射程水槍的大型巡邏船「伊是名」和「粟國」正式服役,11管區內有606人的「釣魚台警備專屬部隊」也完成部署,該部隊光是大型或可搭載直升機的巡邏船就有14艘。

從2012年到2015年,11管區不斷推動增強「釣魚台警備專屬部隊」的計畫,大型巡邏船預定駐留的石垣港,棧橋及宿舍等設施的建設也在持續進行。海保廳表示,「要以萬全的準備做好釣魚台及周邊海域的警備工作。」

因應台灣新政局的變數

海保廳一直是中日釣魚台爭端中的重要角色,其中,11管區更是主力。多年來頻頻圍堵、攔截、撞擊、捕捉海峽兩岸漁船的日本「軍艦」,正是11管區的巡邏船、艇。  

日本為何急於在此時增強「釣魚台警備專屬部隊」的整備計畫?日本消息人士透露,親日的蔡英文當選總統,引起日本政壇人士高度關注。安倍政府手下的各大智庫如日台關係研究中心、日本防衛研究所、東京財團等接連舉辦閉門會議,研判台海兩岸可能出現危機,包括台灣在年輕世代強烈要求脫離中國,民進黨總統在民意裹脅下逐步滑向台獨,而美國又公開表態「尊重台灣人民在不受外力脅迫下的自由選擇」等狀態下,日本應制定相關的應對措施。

各智庫研判的意見較傾向於對台海危機採取保守、靜觀其變的態度;但對「尖閣群島」(釣魚台列嶼)及東海問題則建議採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制定一系列相關的策略和措施,以及配合美國 「重返亞太」 的戰略,加強對釣魚台列嶼的實效控制和東海資源的開發。據了解,早在2012年民主黨野田佳彥執政時的防長會談,日美就「尖閣群島」是《日美安保條約》適用對象即達成一致認識。日本自衛隊和美軍還制訂了假想釣魚台列嶼「有事」(發生衝突、戰爭等)的共同作戰方案。隨著台灣的民進黨再度執政,一旦出現台海危機,日本將釣魚台列嶼作為安全問題,可能會動用武力來解決。也就是說,當年制訂釣魚台列嶼「有事」─諸如假設出現偽裝成漁民的武裝勢力在巡航艦的護衛下,登上並占據釣魚台列嶼的「灰色事態」等,日本都會做出反應。

這項由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參謀本部)與駐日美軍司令部官員共同制訂的方案,將作戰分為四個階段:第一,為防止敵方登上釣魚台列嶼,強化艦艇和飛機在周圍警戒;第二,敵方小規模的武裝勢力登陸後,日美阻止敵方增援部隊靠近並切斷其補給途徑;第三,對已登陸的力量用炮火、空襲等進行總攻;第四,日美部隊登陸並奪回島嶼。按照《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以自衛隊實施「主體性行動」,美軍「適當配合」的原則執行。

安倍打破「專守防衛」

自民黨政權2012年底再度上台,有消息顯示,該方案已送交自衛隊和美軍最高級別官員簽字,並由防衛相和外相向日本首相進行報告,屬最高機密,日本政府此前沒有公開。

日本防衛省下屬的防衛研究人員透露,為應對台海危機及東海等周邊「有事」狀態,日本正加快建立離島遭受武力攻擊的應對體制、培養離島登陸和奪取作戰的專業部隊,並擬在2016年度末建立教育隊,2017年度末在神奈川縣樹立統一指揮日美地面部隊的聯合司令部。針對頻繁進入釣魚台列嶼及其附近海域巡航的中國公務船,日本不斷加強本國威懾力。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台以來,中日關係持續緊張,原因出在安倍對中國發出大量矛盾和荒謬的言論,像他在上台伊始的記者會上,就中國主張對釣魚台擁有主權一事表示,「沒有談判的餘地」。安倍還對日本報章說,中國目前在南海、東海和釣魚台的行動令亞洲各國擔憂,又認為中國未停止在釣魚台問題上的「挑釁」,日本絕不讓步、談判。他說,與中國改善關係,首先要強化日美同盟關係。其次要強化與東協國家合作,使東南亞成為日本發展的據點;合作範圍包括經濟、文化、安全保障和能源。日本要同印度和澳洲提升高層次的合作關係,美日韓安保協商將常規化。充分體現日本要在東北亞、東南亞地區跟積極謀求海洋權益的中國形成「制衡」態勢。

以上安倍的言論和舉措在在表明,日本正積極配合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試圖通過拉攏亞洲的其他國家,聯手制衡中國。而安倍在中日釣魚台主權爭端中的強硬表態,足以顯示出日本在外交上試圖突破戰後「持守和平」的框框,在軍事上開始掙脫「專守防衛、不做軍事大國」等「和平憲法」規範下的政策束縛,將戰略由防守轉向進攻的態勢。

出現重溫軍國大夢跡象

筆者認為,安倍的對華策略,目的乃是謀求利用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和目前中日釣魚台的緊張局勢,以使日本在軍事和外交上悄然崛起,實現向「正常的」大國轉型,重溫往昔「大和民族」作為東亞老大的舊夢。日本試圖將自身武裝成軍事大國,其目的並非想當東方王道的干城,而是要作美國控制東亞地區的鷹犬,這點可從加強美日安保合作、公開宣布《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台,以及近期日本海上保安廳完成了 「 釣魚台警備專屬部隊」 配置的整備計畫等行動中看出來。

就美國而言,要在東亞維持主導地位,首先是要穩定目前的局勢,而北韓發展核武將會引起目前東亞局勢的動盪,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要防範中國作為軍事大國的崛起,以免引起不均衡的區域衝突和緊張。為達此目的,美國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扶持日本作為軍事大國,使之與中國抗衡。

日本一直有野心要當東亞龍頭,自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日本就地區安全問題上的政策即與中國的崛起產生分歧和矛盾,從而加快了它在美國卵翼下謀求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步伐;同時,日本用於「防衛」的軍備也大幅度升高,成為目前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軍備大國;當美國發動對伊拉克戰爭之際,日本立刻主動地要求派遣「自衛隊」參加運補行動。這些舉措,大大增加了中國及東亞國家對其軍事動向的警惕,特別是二戰時期深受日本蹂躪的東亞國家,對日本實施周邊事態法案、確認「日之丸」(國旗)及「君之代」(國歌)的法律地位、將「自衛隊」升格為正規軍和通過《有事三法》等這些象徵著軍國主義還魂的舉措產生疑慮和關切。而今恰恰又在民進黨即將上台之際增強「釣魚島警備專屬部隊」配備的整備計畫,明顯有試圖借台海危機加強控制釣魚台及東海的企圖,兩岸有識之士應高度警惕。

(二作者均係香港學者)

週四, 09 五月 2024

最近中美衝突因南海問題而越演越烈,華府不僅一再派機、艦闖入中國人造島礁海域挑釁,還積極拉攏日本、澳洲甚至印度,企圖對中國大陸進行包圍,不甘示弱的大陸亦在西沙永興島部署「紅旗9號」防空導彈系統作為回應。中美衝突的惡化已引起各方憂慮,作為中國最重要盟友的俄羅斯,其看法和未來動向,自然更為各方關切。

中無意成為G2成員

俄學者米拉札揚(Геворг Миразаян)認為國際上所謂的「兩強」G2並不存在,因為美國既不承認中國的G2地位,也不願與中國分享其全球霸權,然而,實際上中國也不想要G2身分,因為大陸深悉若成為G2一員,它就得放棄其在開發中國家得來不易的龍頭地位。所以,大陸既不願成為G2,也不加入G7,能成為G20的一員也就心滿意足了。因為中國不願處理棘手的國際經濟問題,至少在最近國際經濟多事之秋,北京不願承擔此一重責大任。

對中國而言,目前華府、北京、莫斯科三角關係是一種相對平衡,美國雖提供了中國廣大的市場和重要金融聯繫,但同時也為中國的安全帶來極大威脅。相對的,俄羅斯卻是中國背後的強大靠山,為中國西北大後方提供有力保障,使中國對歐貿易取得快捷路線和廉價能源,因之,中國與美、俄的交往,可說是利害參半。

美國不想與中國分享世界霸權,中國也不想放棄其在發展中國家集團的領導地位,所以去年9月習近平美國之行的真正目的,是緩和彼此在金融、經濟、戰略各方面的衝突,不想為對方製造更多麻煩,兩國尋求相互妥協的接觸點,不強調彼此的爭議和分歧。因此,該次習歐會談,兩國關於分歧問題的討論相當順暢,並能達成協議取得共識。美國雖一再提到網路安全、環保人權和南海問題,但並未特別強調,這是由於歐巴馬總統剩餘任期不足一年半,它不能將美中關係弄僵,交給後任,其實在此不穩多變的世局中,能維持現狀就很難能可貴了。

建立小型的北約組織

美國太平洋司令哈里斯最近提議澳洲、日本、印度和美國的海軍聯盟,共同抑制中國在海上的擴張,中國則以增建更多航母戰鬥群作為回應。俄觀察家史科塞列夫(Владимир Скосырев)認為,印度雖願與美國進行海上合作,但雙方不可能成為軍事聯盟。哈里斯前不久訪問新德里時曾表示,美、印、澳、日可在海洋法允許的印度洋和中國南海海域進行聯合巡弋任務。去年印、澳、日三國曾進行海上安全會談,哈氏希望美國也能加入該項會談,華府顯然有意將印度拉入美國所領導的海上反中集團。

美國駐印度大使魏爾瑪(Richard Verma)也表示,最近美印海軍進行多項海上合作,包括聯合巡弋、協助修護、海上加油等。其實,自莫迪總理上台後,美印海上合作便不斷擴大,這與2014年中國潛艦在斯里蘭卡停泊,引起印度不滿有關。此外,印度對中國的海上絲路計畫極為憂慮,因為中國已在孟加拉、巴基斯坦取得軍事基地。

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魯涅夫(Сергей Лунев)表示,印度雖然主張不結盟政策,但2000年以來,美印雙方已進行過多次海上軍演,日、澳亦曾應邀參加。美印甚至在中印邊界山區進行過聯合軍演。不過儘管如此,印度並不願加入美國的軍事同盟。最近15年華府積極拉攏新德里,但美國對華包圍圈,仍缺印度這一環。

中國軍事專家指出,美國企圖成立小型北約來包圍中國,北京除進行外交對抗外,正積極增強海、空軍實力。此外,更增建新的航母戰鬥群,以保障其在東、南海權益。北京官員更強調,中國在海外有5千萬僑民,中國政府有責任為他們提供保護。

TPP有軍事化趨向

2月23日中國商業部長高虎城表示:「TPP並不是針對中國」,不過,俄學者卡巴爾金(Игорь Кабардин)認為,政客們的言論可從另一個角度解釋,TPP是今年2月4日成立的,目前是由澳洲等12個國家所形成的超大市場,其組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富裕的已開發國家,另一則是擁有很大經濟潛力,但對美國言聽計從的國家。未來南韓、菲律賓及哥倫比亞等國也想加入,他們均與美國政、經關係密切;至於台灣,情況特殊,但如有必要,華府仍會為它大開方便之門,因為美國是該組織的主要管理人和設計師。

追求經濟利益是TPP成立的目的,但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除經濟、政治合作外,該組織應還具有軍事聯盟性質,況且有過去東南亞公約組織欠缺軍事力量的前車之鑒。事實上TPP若干會員早已有軍事化趨向,如日本已在距東京千里之外的硫磺島和南鳥島上修建機場和軍事基地,不僅禁止外人前往,甚至連地圖上也無法找到這些島嶼的正確位置。最近的日本更通過集體安全防衛法案,未來日本自衛隊可公開參與海外軍事行動。今年2月,日本駐歐盟大使就表示,未來日本在全球安全問題上將扮演重要角色。除日本外,澳洲、紐西蘭、智利也都在距本土遙遠的島嶼上駐軍,並且不斷添購各式戰艦。

TPP會員國未來將在環太平洋建立戰略基地,全面掌控太平洋各航道,其潛在對手應該是中國、俄羅斯及印尼,因為這三國的思維架構與TPP國家不同,所以,長久以來一直是美國對付的目標。印尼的分裂從2002年東帝汶獨立開始,2006年爪哇亞齊省不顧中央反對,自行採用伊斯蘭宗教法,摩鹿加群島和西伊里安亦傳出獨立的呼聲,印尼的伊斯蘭分子甚至公開表示支持IS。為緩和分裂壓力,雅加達除積極加強海軍實力外,去年10月27日已表示願加入TPP。

TPP的另一目標就是中國,因為它不僅是一大國,而且更是一超大的經濟體,目前中國正在加速推動三大計畫:一國兩制、新絲路及南海建設,但與美國的區域秩序完全對立、格格不入,為爭取區域霸權,中美一決高下恐怕在所難免。

俄國不急於表態

TPP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陰謀目前尚未明朗,不過,西方在烏克蘭推動的「橙色革命」,使俄、烏、白、哈四國一體化進程完全幻滅,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更威脅到它內部的穩定。不過,莫斯科雖無法阻止TPP的軍事擴張進程,卻可使美國全球一體化的步伐放緩,因為今年春季日本首相安倍將訪問俄國索赤,儘管這受到華府強烈的反對,但安倍卻堅持此行。日本是TPP第二大國,如果俄羅斯的外交手段高明,說不定可使TPP全球一體化的步伐放慢。因為,在北方四島問題上,日本一直認為普丁與前任梅德維傑夫的看法有別。

此外,俄國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貝爾格(Яков Бергер)主張,在南海問題上俄羅斯以暫不表態為宜,因為習近平去年9月訪美後,雙方肯定能在衝突和分歧問題上找到解決辦法,所以俄羅斯不宜先行選邊,以免捲入中美衝突,並影響爾後彼等的對俄態度。況且,俄羅斯希望與越南維持友好關係,因為越南是俄羅斯在東南亞經貿和武器出口的重要客戶,更重要的是,莫斯科可利用越南與東協建立密切聯繫,所以,最近俄羅斯不僅向越南出售潛艦,俄日更共同開發越南海域的油氣,因之,美國的壓力雖使中俄日益接近,但在中美衝突問題上,莫斯科與北京恐怕仍將同床異夢。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週四, 09 五月 2024

日前展開的美韓2016「關鍵決斷」和「禿鷲」聯合軍演。美韓是否真會對朝鮮採取軍事行動的討論又再度升溫,根據美國CNN所製作的電視節目美韓「對朝鮮作戰計畫」分析美、韓的《朝鮮金氏政權作戰計畫5015》,只要有跡象顯示朝鮮可能會攻打韓國,美韓聯軍即可搶先在韓國遭到攻擊前,對朝鮮發動突襲。

美、韓海軍陸戰隊進行的「雙龍」登陸演習,就是模擬美、韓聯軍迅速深入朝鮮內陸,兵分兩路,配合越過38度線的美韓聯軍,全面「入侵朝鮮」;一路會破壞朝鮮核武器研發生產設備與核導彈基地等重要設施,另一路則進攻平壤,對金正恩進行「斬首行動」,阻止朝鮮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且徹底殲滅朝鮮人民軍,摧毀平壤政權。

面對美、韓強大的軍事壓力,朝鮮方面勢必會先發制人的全力反擊,以遠程火炮、長程重型火箭炮及短程戰術導彈,鋪天蓋地的火網摧毀韓國的政經中心及美、韓軍事要地;並派出為數超過10萬,訓練精良、戰志高昂的特種部隊由海路、陸路滲透進入韓國,朝鮮人民軍再大舉南下,全面進攻,占領南韓,完成朝鮮民族統一戰爭。

關鍵時刻,朝鮮甚至會與美軍比拼核武,發射裝有核彈頭的長程導彈(打擊範圍參考附圖),摧毀美軍在日本、琉球、關島、夏威夷等地的軍事基地。朝鮮甚至揚言發射攜帶核彈頭的KN-08洲際彈道導彈,攻擊美國本土。

3月8號朝鮮新聞社發布了一系列照片,展示金正恩視察朝鮮核武器小型化的成果及生產中的洲際彈道導彈;在在顯示朝鮮以核武及導彈捍衛共和國的決心。

美韓「全維作戰」危險性大

美、韓聯軍則會以清除朝鮮核武為名進行殘酷的「全維作戰」,也不排除動用核武,戰火也勢必殃及周邊鄰國。如果美、韓對朝鮮開戰,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朝鮮金正恩政權被推翻,韓半島被南韓統一,屆時中國將失去戰略前緣,直接面對美國的軍事壓力。朝鮮則因為核設施受到攻擊,核污染將波及中國華北及東北地區;另外,朝鮮社會恐將出現動亂,估計會有超過百萬的難民跨過鴨綠江湧入中國。

假如韓半島發生戰爭,與其接壤的中國與俄國絕不可能袖手旁觀。中俄一旦捲入朝鮮戰爭,極可能釀成世界大戰,而日本一定會趁機在東海發難,甚至進入南海,與東協國家一起在南海混水摸魚。印度也可能伺機在藏南生事,讓中國腹背受敵。

近年中國對金氏政權頗有微詞,雙方關係已降至歷史低點;但從金正恩的立場來看,認為蘇聯和中國原是朝鮮的兩個老大哥。但1990年代蘇聯解體時,中國不但沒有積極表態願意為朝鮮提供任何安全的保障,還讓朝鮮單獨面對美、日、韓強敵環繞,使朝鮮覺得自己像被人棄養的孩子,為了生存與發展,金氏政權認為目前的作為合情合理。

朝鮮當然瞭解經濟發展的重要,但面對美、韓的軍事壓力,尤其是美軍在1970年代所開始規劃的「作戰計畫5027」,隨時準備揮師北上,摧毀朝鮮金氏政權,並計畫倘若遇到朝鮮人民軍頑強抵抗時將動用核武。受此威脅,朝鮮自然是毫無懸念,只有發展核武以求自保。

中俄應對朝提供核保護傘

針對朝鮮半島的劍拔弩張,中國大陸外長王毅日前亮出三條底線,其中一條是中國不允許在家門口生戰、生亂。

中國如果不希望在家門口生亂,首先要儘快落實韓半島的「無核化」,藉以消弭朝鮮的核武危機。韓半島的無核化不只是禁止兩韓發展核武器,還需要禁止區域外大國在韓半島使用核武。如何能使朝鮮相信韓半島的「無核化」,並且停止發展,甚至銷毀核武,可考慮的方案之一是由中、俄承諾提供朝鮮「核保護傘」,向朝鮮保證,如果美國對朝鮮使用核武,就等同對中、俄使用核武,將會遭到兩國的核反擊。

要讓韓半島真正做到「無核化」,需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要達成這個共識極為困難,但至少可緩和韓半島的核戰危機,不讓美國藉口阻止朝鮮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發動對朝鮮的「作戰計畫5015」,摧毀平壤政權。

由此可知,一旦韓半島發生戰爭,中俄勢必捲入朝鮮戰爭,極可能釀成世界大戰,局勢發展將會一發不可收拾。如果平壤政權被摧毀,戰後的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將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

維繫平壤政權,就是維護中國地緣戰略的核心利益,所以中國應該主動提出可以解決問題,具有建設性的方案,並與俄國達成協議,對於萬一美韓入侵朝鮮,中俄應如何反制做好萬全準備。不宜跟著美國的論調起舞,這樣極可能會逼著平壤政權走投無路,狗急跳牆。

(作者係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