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09 五月 2024

3月5日,習近平出席全國人大12屆4次會議各地區代表團審議時,特別選在大陸台商最多的上海市人大代表團,發表了重要講話,《人民日報》歸納出重點四個不變:大政方針方向不變、反獨遏獨立場不變、血濃於水親情不變、深化融合誠意不變。

大政方針方向及反獨遏獨立場不變,可歸類為「硬式手段」;親情及融合誠意不變,可歸類「軟式呼喚」。習近平講話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即將執政的蔡英文不能也不應繼續頭埋沙堆。

以大選後大陸來台觀光人數銳減為例,雖海基會否認減少,海協會認為是市場機制所致,均未指向「九二共識」,但事實只有一個,如台灣在這問題上左閃右躲,觀光人數銳減只是小菜一碟 ,後續大菜還會繼續上桌。

正如大陸《新華社》評論員在習近平講話次日表示:「是繼續堅持『九二共識』,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行穩致遠,還是採取回避、模糊態度,拒不放棄形式各異、本質相同的台獨主張,讓兩岸關係重回隔絕與動盪,是擺在台灣新當選領導人及民進黨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必答題」要不要答?筆者認為蔡英文只有四條路:第一條路是不答,繼續披著羊皮裝羊不知道。第二條路是答,且正面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第三條路是答,明確接受「九二共識」。第四條路是不答,但曖昧「九二共識」。

我們從這四條路簡單分析可能的後果:第一條路,習近平已經表態,不容許逃避含混下去,含混的結果,台灣有可能繼觀光產業的萎縮,波及到其他行業。第二條路,如果不信後果,冒險正面否定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結果是地動山搖。第三條路,當然是喜劇收場,全面跨越。第四條路,與第一條路相同。

對於如何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盤大棋局,大陸已定調,不容變更,民進黨如受制於黨內台獨勢力及時代力量,摧毀「九二共識」,導致棋下不下去,必然帶來翻天覆地的損失。

另外,台灣三次政黨輪替,三次都奉美政府來台的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將與中國問題專家芮效儉及CSIS智庫葛來儀,一同到台灣拜訪蔡英文,他們將傳達什麼樣的訊息,下達什麼樣的指令,蔡英文可能已心知肚明。

520距今短短一過多月,在習近平畫下的紅線前,面對習的「硬式手段」與「軟式呼喚」兩手策略,蔡英文會選擇死抱台獨黨綱,繼續製造人工獨,或由「反中」轉換為「一中」,要不要作答及如何作答受人關注。其實,不作答也是一種作答,因此作答是必然,然如何作答,即將完全執政的蔡英文,請自斟酌。

(作者係自由作家)

週四, 09 五月 2024

民進黨從年初贏得大選以來,對國民黨政治圍剿的力度不斷加強,且無止境地進行清算運動,不外乎是想進一步確立其在台灣政壇老大的地位。民進黨「謙卑」、「清廉」、「親民」的面具,勢必會漸漸在現實政治中層層卸下。政治性格,名實不符,民之不幸也。

第一,以主流民意之名,行民粹主義之實。

今年大選就結果而言,連國民黨都不得不承認已經產生新民意。換言之,國民黨再有所作為都無濟於事,民進黨再恣意妄為都是體現新民意。以主流民意的標尺來衡量政黨的得失與成敗本來就不科學,也不合理。如今,民進黨拿著民意當擋箭牌,既對國民黨的施政說三道四,也對民共關係無動於衷。然而,民意並不等於民心。也就是說,民眾懲罰國民黨並不意味著就認可民進黨。選民一方面是給國民黨一個教訓,也給所有政黨一個警示,不能對民眾心聲閉目塞聽;另一方面則是給民進黨一個機會,檢驗民進黨是否還跟以前的扁朝一副德行。因此,蔡英文不應在政府作為上隨意貼民意標籤,以大眾的口吻來審判施政團隊的努力。

從理論來講,任何民主到最後都是精英民主,民意只是獲取政權合法性的手段,但行政權力的使用並不都是以民意為指導。更何況,濫用主流民意很容易導致民粹主義盛行。民粹不是民意,而是民眾意志表達的極端化。蔡英文及民進黨一味透過主流民意來貶斥反對派的處境,一步不慎,民意就可能淪為民粹,到頭來是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二,以去中國化之名,行本土運動之實。

立法院2月也剛剛主客易位,心懷鬼胎的綠委就迫不及待使出各種花招,要承襲扁朝未完待續的「去中國化」運動。對國民黨本土化改造的聲浪也暗自竊喜,以為天時、地利、人和到了可以施展身手、大幹一場的時候。先是由高志鵬領銜的「廢國父遺像」提案,而後是王定宇的「尊鄭南榕案」,再到陳其邁要修法禁止對二二八事件有「不當言論」,無不彰顯「去中國化」氣勢霍霍,來勢洶洶。從過往的反旺中、太陽花學運到後來的反課綱微調來看,即便是名相上與中國或中國大陸無關,但實際上都與其有著緊密的聯繫。

民進黨或許認為,蔡英文此次勝選,其「維持現狀論」功不可沒,而維持現狀就是維持台灣「獨立」的現狀。但是,在本質上,維持現狀實則與「不統不獨不武」並無不同。民進黨人刻意扭曲民意,樹立政治敵人。殊不知,在樹立敵人的同時,也在給自己製造麻煩。「去中國化」無疑是本土化的代名詞,兩者並無實質性差異。

過去八年,兩岸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維持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灣也在和解共識的政治原則下保持著族群關係的良性狀態。顯而易見,去中國化並不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與追求。倘若民進黨硬生生要把民眾拉回到相互對立的夾縫中,那麼,這場看似乘勝追擊的穩贏之戰,很有可能會敗給師出無名而重蹈覆轍。

第三,以轉型正義之名,行政治清算之實。

去年競選期間,蔡英文提出了五大政治改革訴求,其中之一是要落實轉型正義。按照蔡英文的說法,廣義的轉型正義是指「我們必須對這些歷史(例如對原住民的迫害、白色恐怖等傷痛歷史)遺留下來的不正義,給予合理的彌補,來減輕曾經造成的傷害。」但民進黨近月始終糾纏著國民黨的黨產,使得各界對新政府的觀感滑落。因為,轉型正義不僅僅只是一個政黨的問題,而是社會共同的問題。

民進黨緊抓「黨產」沉痾不放,無非就是想以此為藉口,引導社會風向,讓國民黨獨背「不正義」的罪責。其實,要落實轉型正義,蔡英文及民進黨首先應該清楚正義是什麼?正義不是將歷史傷痛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如傷痛的總量不變,那樣的轉型正義就是失敗的。方向錯了,轉型的路子也就錯了。如果蔡英文僅是打著落實正義的政治口號,而盲視了落實正義的良性作法,那麼她所謂的政治改革,也不過就是借轉型正義之名,行政治清算之實。在減少「傷痛」的同時,又創造出更多的「傷痛」。循環往復,轉型正義就會掉進死胡同,永遠都走不出來。相反的,在「轉型正義」的旗幟的庇護下,堂而皇之的政治清算鬥爭或會隨著「轉型正義」的持續推進與深入而愈演愈烈。不難想見,「轉型正義」恐淪為「轉型仇恨」。

綜上所述,被勝利衝昏頭的民進黨,在尚未執政前就已經按捺不住癲狂,什麼主流民意、什麼維持現狀、什麼轉型正義,都將會在短時間內原形畢露。民進黨對台灣人民而言,是福是禍,恐怕還得由人民自己來評判,由人民自己來承受。

(作者係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兼任助理研究員)

週四, 09 五月 2024

為何李登輝自90年代初推動台獨以來,台灣島內,包括大多數國民黨要員,鮮有人站出來反對呢?甚至直到今天,國民黨再度執政八年後,非但不見正式放棄「重返聯合國」的主張,甚至還繼續向北京政府迂廻喊話,要求「不否定對方的存在」(馬英九語,也可理解為要求「互相承認」)呢?

說白了,原因不外兩點:一是兩岸實力對比差距太大,因此台方信心不足;一是許多外省人與本省人一樣,生活長期島國化之後,逐漸失去中國視野,而把台灣當作唯一安身立命之地。鑒於此,將分裂狀態永恆化,甚至通過法律上的互相承認為「兩個獨立國家」(即「德國模式」),最符合他們的期待。 於是乎,在他們看來,「台灣獨立」太過唐突,明顯會遭到北京政府與美國的強烈反對;而在現存的「分治」基礎上,促成互相承認為「兩個事實的中國」,不失為一個努力的方向。目前台灣抱持這種態度的人士,遠較急獨分子人數為多,甚至也在泛藍陣營廣為蔓延。

實際上,1949年之後,所謂「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過是個內戰過程中處於劣勢的交戰方的迷思。就因為先天缺少自主性與獨立性,其政治必然受外界左右,其利益也遲早為外力所踐踏。更嚴重的是,台灣一方盲目追求「兩國論」,除了抵觸大陸13億同胞期盼國家統一的願望之外,徒然給北京政府添加不必要的刺激與麻煩,而其結果必然是激化矛盾、將兩岸政府的對立擴大為兩岸同胞的對立。

然而,台灣的不利處境未必毫無扭轉的餘地。譬如,明確放棄台獨訴求與「兩個中國」的追求,穩定維持「一國兩府」的現狀。既然兩岸膠著狀態已維持了60年的安定,而且也絲毫不影響兩岸社會各自的長足發展,今後繼續利用此框架條件,進行交流與合作,以促成一個富強康樂、統一的中國,應當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然而,此方案的難處在於,超過一定程度會受到美、日的杯葛與牽制。於是乎,台灣面對著一個兩難的處境:要麼繼續受美國擺佈,等著對岸大軍壓境的一天;要麼設法擺脫來自美方的壓力,加速兩岸的合作。不言而喻,台灣不論誰當權,能夠揮灑的政策空間其實都非常狹窄;而且,明擺的是,憑藉台灣自己的力量去擺脫美國的控制,完全是緣木求魚;因為最終,還是要看北京一方能夠在國際上展現出何等的實力。

當前的困結在於,大陸朝野未必意識到台灣的局限性和自己的關鍵作用,而會把所有責任推諉在台灣身上,這將必然加促武統的决心。客觀地看,如果兩岸最終武力統一不可避免,那一方面的原因是美國預設了該布局;一方面是兩岸都看不透這着棋。

(作者係旅歐政治學教授)

週四, 09 五月 2024

大陸人大、政協兩會落幕,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即將上台,國民黨持續無力重整自救,兩岸關係勢將進入紅綠對抗的新格局。北京涉台智庫認為,兩岸將進入冷和平時期,而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則認為是冷內戰,問題是,冷內戰會不會變成熱對抗?5.20後兩岸關係將是怎樣的場景?

情勢已經逐漸明朗化,無論是北京或民進黨政府都不打算在各自的「九二共識」立場退讓。北京已清楚表明,民進黨政府必須在承認兩岸一中、「九二共識」或廢除台獨黨綱間,至少選擇一樣;不過,民進黨評估,就算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但只要咬住「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和「遵守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等,北京就算要報復,也會在可承受的範圍內;何況,如果北京用力打台灣,民進黨也以可操作「反中」回敬。而且,現在美日和中國關係緊張,民進黨只要做好國際宣傳,兩岸關係緊張的壓力自然會落在北京那邊。民進黨唯一不確定的是,不接受「九二共識」,對台灣的外交衝擊會有多大?

天然獨挑戰天然統

民進黨為何不肯退讓?因為它認為兩岸現狀已然出現新形勢,大選後,民進黨有最新的民意支持,泛綠陣營可完全主導台灣政局;北京必須自我調整,正視兩岸新現狀。但對北京而言,堅持「九二共識」或蔡英文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兩岸同屬一中」,已經退無可退,何況,從立法院開議以來,綠營明顯在操作「華獨過渡台獨」。

正因民進黨大選後展現自信和強勢追打國民黨,加上泛綠立委爭相在立法院提出令北京「光火」的政治性法案,大陸網路開始出現「和平統一無望論」的貼文和討論潮,當民進黨為台灣青年血液裡台獨是天然成份沾沾自喜時,大陸網路則充斥「天然武統」的青年貼文,對比強烈。 

於是,當大陸外長王毅在美國華府智庫演講答問時提出:「希望台灣新執政者接受自己憲法規定的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實際上是反映北京認為蔡英文只要回到自己的憲法規定,一點都不困難。而台灣媒體卻擴大解讀王毅談話,引伸出兩岸兩府的概念;綠營更聲稱北京已經接受蔡英文的「憲政體制」說,這顯然惹火了北京。

俞正聲的《政協工作報告》,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及習近平的談話,大陸最高領導人兩天內密集三次提及「九二共識」。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更直接把話挑明:「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改變現狀」;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補充說:「民進黨至少應廢除『台獨黨綱』」。在在顯示北京當局決定提前定調的心態。

小英比阿扁更傾獨

為何北京無法接受蔡英文目前的解套方案?理由有三:其一,「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說法含糊。其實,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陳水扁時代就用過了,指的是承認1992年兩岸兩會協商「求同存異」,但不認為兩岸關於一中原則有共識,是所謂「九二精神」,迴避對「兩岸一中、一中各表」表態,但這是北京認為「九二共識」的核心價值所在。

其二,「遵守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現行指的是什麼?蔡英文刻意在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中加入「現行」兩字,隱含可將中華民國憲政解釋成「兩面穿」的設計。因為強調現行,也可以包括獨派憲法學者向來倡議的現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已進入「台灣第二共和」,北京豈能輕易接受?

其三,蔡英文比陳水扁更不具妥協性。陳水扁2000年就職時,不但提出「四不一沒有」,在6月底接見美國亞洲基金會會長傅勒時還表示:「新執政當局願意接受海協、海基兩會之前會談的共識,那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他也在2001的元旦談話提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一個中國原本不是問題」和「兩岸統合」等友善的說法。而蔡英文不僅是李登輝時代「兩國論」的起草人,甚且在陳水扁表態要承認「一中各表」時,蔡英文當晚即發布緊急聲明,否認兩岸對一中原則有共識,展現以陸委會主委打臉總統的強勢姿態。因此,北京認為蔡英文是意識台獨的倡議者,不是機會主義者。

既然雙方立場都擺明了,5.20後兩岸關係的場景將如何變化?依現在情勢評估,可預見的是:1.國台辦和陸委會熱線中斷、兩岸兩會協商中止、陸客來台觀光人數驟減。2.泛綠立委頻在立院提出敏感政治性法案,比如王定宇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高志鵬的《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等等引起北京文攻,而泛綠反彈。3.民進黨依《轉型正義促進條例》操作二二八事件史實和清除國府時代影響,被北京認為是替實質台獨掩護,全方位深化「去中國化」。4.泛綠營和香港泛民主派進一步串聯,被北京聯想成是台獨和港獨的匯流;加之,今年是達賴喇嘛80歲誕辰,如果時代力量或民進黨邀請達賴喇嘛訪台,必會激怒北京。屆時,台灣參與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和氣象公約組職等聯合國功能性機構受阻,亞投行、博鰲會議等也被擋在門外,邦交國開始生變,斷交潮壓力會越滾越大。5.泛綠操作「反中」反制北京,如果兩岸未能緊急降溫,北京針對性的軍事演習可能登場,冷內戰就可能轉向熱對抗。

經濟尤其不樂觀

然而,撇開兩岸關係不談,蔡英文政府注定第一年執政成績將非常難看。雖然蔡英文提出包括綠能、亞洲矽谷等五大創新產業,但這些明顯對增加一般性就業效果有限,要是陸客來台觀光人數驟減,估計損失至少達3千億台幣;這還不算陸客人數驟減後的失業潮將造成的影響。何況,台灣整體經濟情勢本就不樂觀,不僅連續13個月出口負成長,外資投資也逐年衰退,現在不但總投資額不及2007年的三分之一,而且外資案件的平均規模縮小到五分之一。而內資的投資意願同樣低落,上市櫃公司盛行減資,金融帳連續19季淨流出,金額高達新台幣5.8兆元。

再者,民進黨堅持廢核,未來可能要面臨電力供應不足和電價上漲的雙重壓力,兩岸關係如果生變,扁政府執政時的台企出走潮可能再次上演。同時,中日韓自貿協議的互免關稅效應將逐漸擴大,東盟加三的區域經貿自由化整合,台灣也始終被排除在外;新政府上台,就算兩岸關係不至於「地動山搖」,但只要兩岸官方接觸中斷,經貿交流開倒車,恐怕都是新政府難以承受的打擊。

雖然蔡英文提出新南向政策,希望台企多向東南亞布局,減少依賴大陸;但台灣經濟外貿占GDP超過六成五,其中近四成五出口大陸,只有二成多到東南亞,新政府不能輕忽台灣經濟體質的特質和情勢的嚴峻。大陸要做大新興產業集群,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台商本應積極參與大陸內需型產業鏈,可是現在非但服貿協議在立法院卡關,連貨貿協議亦已中斷,僅經濟一個項目民進黨就難以過關。

民進黨要和北京耍硬、耍狠,得先算算自己有多少籌碼,否則,要是遭對方攤牌,局面恐怕會非常難看!

(作者係台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

週四, 09 五月 2024

馬英九第二任期內,兩岸交流平順,外交場域平靜,但內政上卻民怨四起,分離勢力日益囂張。2014年3月的太陽花事件,馬政府應對失當,使情勢從複雜走向失控,並造成該年底地方選舉國民黨潰不成軍。從那時起,民進黨再度執政就沒有懸念。如今民進黨以壓倒性的姿態全面執政,兩岸穩定的狀況勢恐成為過去,美國將如何因應台海這波變局,成為各界關切話題。

民進黨執政「棄台論」再起

早在2014年春,號稱美國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大師的約翰米夏默(John Mearsheimer)就為文說:如果中國繼續崛起,台灣似乎注定將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美國終究只好告別台灣。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衝突點太危險,如果引發中美大戰,不符美國利益。如果衝突有可能升級為核戰,美國決策者更不能為台灣冒這個險。結論就是:美國必須向台灣說再見。

正是為了因應這一情勢變化,新一波的「棄台論」在美國開始熱炒。去年5月,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資深研究員艾瑞克戈梅茲(Eric Gomez)撰文指出,由於兩岸軍力近年來已明顯失衡,避免美中為台灣問題發生衝突,美國必須調整與台灣的軍事合作關係,放棄協防台灣。他並強調,這一決策無損於美國的信譽,因為不像美國與日本、南韓、菲律賓均簽有正式協防條約,美國與台灣並無此類協議,本來就沒有協防義務。

同一時期,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麥克史文(Michael Swaine)發表看法認為,美國如果將台灣納入其亞太再平衡機制中,那是瘋狂之舉,建議美國應減少對台軍售,以換取中國不以武力統一台灣的承諾。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休懷特(Huge White)教授也認為,大陸在全球經濟的角色太重要,軍事太強大,國際社會中不會有任何國家會願意冒著喪失經濟利益與核戰的風險,去防衛台灣。

美國至少三次棄台

對台灣而言,沒有美國支持,絕對無法抗衡大陸。美國會不會為了自身利益,和大陸交易,把台灣甩了?這是台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但台灣人心中儘管忐忑,口頭還是逞強地斥為胡扯。

台灣人很阿Q,不願面對歷史,不願承認美國曾經一而再地放棄過台灣。但美國背叛台灣的行徑斑斑可考,無可抵賴。

美國第一次棄台是1949年。國共內戰國府戰敗後,美國政府落井下石,發布《對華政策白皮書》,將戰敗原因完全歸咎國民黨腐敗,並將台灣踢出美軍防守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任其自生自滅。如果沒有韓戰,大陸或已解放台灣。第二次棄台是1971年。通過季辛吉的北京行,打破中美關係的堅冰,造成我方在聯合國代表權之戰兵敗如山倒,最後只得黯然退出聯合國。第三次來的更快,1978年12月15日卡特政府宣布斷交、撤軍、並廢棄中美協防條約。有這麼多血淋淋的棄台紀錄,能不警惕嗎?

1949年的棄台,是由於當時美國與國府不和,並對中共有美好的認知。其後的兩次棄台,則都是由於大陸在國際局勢中地位改變。美國推動中美關係破冰或建交都是在拉攏中國,聯手對付共同的對手─蘇聯。當然,為了安撫台灣,也為了牽制大陸,美國仍在《台灣關係法》的架構下維持著與台灣的特殊關係,但即使是非正式的特殊雙邊關係,美國還是有人認為應該檢討。

「棄台論」歷史悠久

美國一些元老政治外交家或學者,從國際關係發展的趨勢,與國際權力結構變更的可能性觀察,都認為中國必將崛起,美國應與之建立友好關係,並在台灣問題上改變態度。早在1998年,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即建議美國應支持大陸以「一國兩制」的政策統一台灣。1999年,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也認為美國不應攔阻兩岸統一,甚至建議應施壓台灣接受。季辛吉認為美國如果堅持目前的政策,中美兩國可能會出現1950年代在朝鮮半島對峙的局面,果真如此,那就太危險了,因為現在武器的毀滅性已遠非當年能比。2011年季辛吉又重申了此一看法。

季辛吉、奈伊等人都是操作國際政治的老手,服膺現實主義、權力平衡理論,知道如何趨吉避凶。

2008-2009年國際金融與實體經濟危機發生後,由於中國大陸在這波危機中表現不俗,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於是更多的棄台主張一一浮現:如查理格拉澤(Charles Glaser)建議撤銷對台安全承諾;比爾歐文斯(Bill Owens)建議交好中國,停止對台軍售;布魯斯吉利(Bruce Gilley)主張台灣應「芬蘭化」,美國不應再提供台灣安全保障;保羅凱恩(Paul V. Kane)提議放棄台灣,用以交換大陸手裡1.14兆美元的美國國債。種種說法不一而足。

隨著中國大陸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升,經濟力日益壯大,而台灣的分離氣焰並未因為兩岸交流密切,和平發展形勢大好而稍減,相反的,反而日甚一日。加上國民黨執政成績不佳,支持度日低,民進黨執政在望,兩岸碰撞機會日增,美國各界更有理由認為美國應遠離台灣,遠離戰火。

棄台與否取決於中美角力

雖然遠離戰火的呼籲甚囂塵上,但官方當然不會輕言放棄,畢竟如茲比格涅夫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所說,台灣是「地緣政治樞紐國家」,輕言放棄,將衝擊美國的遠東地位。布氏甚至說,如果大陸動用武力統一台灣,美國也絕不應坐視。但他也說,「美國應信守對中國的承諾,直接或間接都不去支持台灣提升國際地位。」這反映了美國政府玩弄兩手策略的本質。但是一旦兩岸真的兵戎相見,美國果真不能坐視嗎?這就得好好撥撥算盤。

要不要棄台,取決於何者對美國有利,付出的代價與所得的利益何者較大,更牽涉到中美兩國的決心與實力。就大陸而言,台灣是其核心利益,和平統一最好,如果台獨政權死不悔改,該用武的時候也不會遲疑,更不會計較代價。至於美國,維持台灣現狀,不統不武卻實獨,對美國最有利。現在的難題是習近平已經把話說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是兩岸同屬一中,反對台獨。只要台灣不接受包裝在「九二共識」內的此一主張,就是推翻現狀,和平之舟就會翻覆。蔡英文如何因應?大家都等著5.20的演說。

從台灣大選前後迄今,美國現任與卸任官員、學者專家絡繹於途,穿梭在兩岸之間,就是要盡一切努力,預防兩岸爆發衝突,陷美國於進退維谷之境。畢竟台灣對美國而言也是重要利益,能保住最好,但由於台灣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並非不可或缺,所以必要時應該是可以交易的。

中國大陸當然還不是約翰米夏默所說的「完全大國」,即便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軍事實力排名世界第三,但整體而言,要追上美國還有一大段距離。可是,會看趨勢的國際外交家與學者都知道,這是一個上升趨勢中的大國,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可以像中國那樣給美國壓力。美國雖然仍是超強,但擴張太過,目前已力不從心。經濟上,美國尚未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完全恢復;軍事上,從美國自全球爭議地區陸續撤退,押寶三分之二的軍力於亞太,即可知美國現有的實力只能守住西太平洋。簡言之,美國是一個下降趨勢中的超強。

維持或改變台海現狀

就中美台三方來看,美國及蔡英文都希望維持台海現狀。尤其是蔡英文,如果能用模糊的、空心的「維持現狀」、「遵守現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敷衍大陸,「概括承受」馬英九「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下爭取到的兩岸紅利,又不變更台獨的基本立場,那自然是上上策。

但就大陸而言,台獨完全執政未始不是一個打破台海僵局的機會。大陸對台獨政府可以放手做為,不像對國民黨,有輕不得、重不得的顧忌。對馬英九的「一中各表」,大陸從未接受,但也沒有正面駁斥。最近兩年,大陸態度變得清晰,明白指出「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就是「兩岸同屬一中」。馬英九對此自然沒有異議,但以此要求即將上台的蔡英文表態,並且一再強調「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指去中國化教育的文化台獨),這就不免讓蔡英文犯難。

大陸的謀畫不外幾點:一、要嘛蔡英文照單全收,這是不戰而屈台獨之兵,和平統一,對兩岸、區域、國際社會都好。二、要嘛蔡英文硬挺,大陸就祭出各種制裁,如與甘比亞建交就是一個警告,讓台灣在外交、經濟上逐漸窒息,終將引起民變。三、最壞就是軍事威懾,伐兵攻城了,那現在也是一個最好的時機:台獨政府步履未穩,美國國內政治情勢紊亂。

大陸想改變台海現狀有其戰略考量。一則東海、南海已經亂成一鍋粥,這兩個區域因為牽涉到與鄰國的關係,美國趁勢攪和,大陸雖有反制,但總有些絆手絆腳。台灣則不然,大陸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際社會或承認、或接受、或認知,但沒有一國反對。大陸若對台灣動手,國際上縱或有勸架或批評的聲音,但不會有任何國家,包括美國,會出手伸援台灣。這就是那些主張「棄台論」的政要學者們所說的:這個點太危險了,各國都要遠離戰火,自求多福;為美國自身的利益打算,中國還是一個利益相關者,尊重中國應有的名份與利益,忍受中國的一些要求,方為上策。

美國的「棄台論」會不會惡夢成真,要看蔡英文的智慧與機變、美國的外交手腕與自我認知,以及大陸的統一決心與領導人的膽識。短期內不會,再長就很難說。

(作者係本刊主筆、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

週四, 09 五月 2024

即將於5月20日正式就職總統的民進黨魁蔡英文,事實上自勝選之日始,即成為華盛頓、東京、北京三方角力的交匯點。原因在於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之間遏制與崛起的矛盾摩擦關係下,所形成的幾個有可能激化決裂升級成熱戰的危險區塊中,台海/台灣正是爆炸能量最大的一個。蔡英文沒有選擇地被這個背景安置為火藥桶上的引爆器。而掌握住這一引爆器等於掌握住讓這個火藥桶爆炸或不爆炸的主動權,在現況下,華盛頓、東京、北京都必然/必須用心用力爭奪到手。

但是,觀察與理解了民進黨蔡英文2016年開年後的「全勝」,可以明確地看到之前八年國民黨馬英九政權的操作,對外是以假希望(false hope)安撫住北京,為台灣走上「下一階段」爭取寶貴時間;對內則幾乎是在為民進黨的輪替執政助選,到了不惜終結國民黨的地步。這個詭異的「台灣民主」現實,讓人們得以合理的推論,它應該是華盛頓─東京─台北三邊協作下的成果,其目的仍在為針對21世紀中國的崛起復興,打造一個「與時俱進」的可以牽制/傷害它的台灣。

美國在台灣法力無邊

希望海峽兩岸與全世界的愛國同胞,能夠警覺到,兩蔣父子在台去世後,國民黨迅速地異化淪為霸權主義帝國的工具/棋子。爾後所謂的「本土化」、「民主化」發展,不過是持續與深化「去中國化」施政,以對岸的大陸中國為外國/敵國,鞏固「實質台獨」分離意識,徹底地作為服從/服務於美國霸權在西太平洋「制中」戰略的粉飾糖衣,台灣人民則是被哄騙催眠的廉價投票機器,功能是每四年換發傀儡政權賣國的合法執照。真是台灣人的悲哀與荒謬「現狀」。

所以,民進黨蔡英文上台主政,乃是「台灣民主」政黨輪替劇本中早已定稿的章節,美國在這場遊戲中,有馬英九等人及媒體、名嘴部隊的長期通力配合,把島內藍、綠兩方耍得團團轉瘋魔入戲。但華盛頓心知肚明,北京如不買單、不肯旁觀,這齣戲就不會產生出編導所預期的效果/收益。因此,大家便看到美方在台灣大選結果一揭曉,便派出「要員」分頭訪問北京、台北。但是來台北是障眼技巧,去北京才是重點,一方面擺出重視兩岸關係的中立善意姿態,唯恐發生什麼不測;另一方面,是觀察/摸底,旨在了解北京的看法及可能的反應,好預為因應。

其實,北京何嘗不知美國在台灣法力無邊,支使國、民二黨如臂使指,現在美國的對台政策步步前進,已走到兩蔣亡故後的全新階段,台灣在近25年「去中國化」改造過程中,光復後台灣人民的中國認同/意識,幾乎清除殆盡,35歲以下的人基本已經異化,其最令人駭然傷痛的是,比例不低的「日本祖國論」舊皇民思想在此族群中浮顯,藉此展現彼等對「支那」的嫌惡敵意。這個現象只能被理解成,台灣主政當局從上世紀90年代之後,無分藍、綠,其大目標同樣是以人工打造一個跟中國切割分割的「台灣人之國」,扮演大美霸權制衡大陸中國的第一線戰略基地,並努力恢復作為甘於當次等日本人的皇民意識,「武裝」台灣人民的「國民精神」。這樣「現狀」的台灣,跟1979年以《告台灣同胞書》為思想基礎與政策指導的北京「和統」大計,其差距之大何止萬里。這難道不是北京非要面對不可的現實?

美台聯手炒作蔡就職演講

約自3月14日起,蔡英文與其新政權核心團隊,便開始「接見」華府派來的多位重量級學官兩棲涉台灣/兩岸事務人士,台北平面/電子媒體醒目的報導中,多半朝向美方多麼重視民進黨蔡政府,卻有意無意地稀釋了美方向蔡英文施壓的一面,亦即美國必須在北京一再強調的,蔡就任時是否在「一中」與「九二共識」表態的問題,給北京做出的交代上「背書」,而有必要在520之前,密集地跟蔡「溝通」,以確定她的就職演講語句內容,不會抵觸北京的關切。美方用這個動作,一方面規範蔡與民進黨政府;另方面也是告訴北京,它對台北可以有效管控。

但是,也因此,美國方面在5.20之前跟蔡英文喬出的演講內容,要由美國的什麼人向北京通報,以取得北京信任?以及美國所信任的蔡的就職演講內容,同樣也不得逾越華府給台灣畫下的紅線,二者是否衝突?這都會造成對蔡英文與民進黨新政權的沉重壓力,也會迫使民進黨更深地依靠與服從美國。北京不可能不注意與了解到美台之間的這種情況。所以,美台刻意聯手炒作的以「蔡英文就職演講」為北京對台政策調整與否的依據,其實也是個假議題。

可以相信,台灣新上任的蔡政府,是受命落實執行美國對中國再平衡/新冷戰的忠誠傭兵,這個真實面,當然不會在蔡的演講稿中體現/公告,但卻是北京要正視與因應的核心麻煩。不管美國人或蔡英文怎麼在演講稿上做文章,兩岸關係問題的複雜化與惡化趨向不會改善,那麼,期望甚至逼迫北京只看這篇演講就自縛手足,恐怕很不現實。

(作者係本刊主筆、退休教授)

週四, 09 五月 2024

這陣子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兩房子女為遺產及經營權之爭的新聞,天天占據媒體版面。先是大房張國華三兄弟閃電廢掉「總裁」職務,致二房獨子張國煒無法按照父親遺囑交代接任總裁,又趁張國煒開飛機執勤去新加坡的當下,拔掉他長榮航空董事長一職,之後又拔除他在長榮海運的董事職位。

看著這場權力風雲,不禁令我想到某部港劇裡明思宗講的話「國家乃朕之國家,天下乃朕之天下,朕一人繫天下之興亡。」長榮雖是一個年營業額千億元、有著好幾萬名員工的上市大公司,但所有這一切都是「張家的」,因為遺囑引發的凌厲攻勢導致影響股價,是「我張家的事」,和社會大眾沒有關係。

不過,在21世紀,一個像長榮這般現代化的國際級公司集團,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情,合理嗎?大家在看此等奇襲大事之餘,別忘了小股東的權益已嚴重受損。

長榮集團由張榮發創立,兩大事業體之一的長榮海運是台灣最大、也是全球第四大船運業者;事業體之二的長榮航空是台灣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也被專業航空雜誌評比為全球十大安全航空公司之一。整個集團業務網絡遍及全球數百個國家,總資產逾4千多億元,員工數高達兩萬多人。以上種種足證長榮絕對是一個國際級的上市公司。

由張國煒公開的遺囑可知,老先生在前年底即交代遺願,指定幼子國煒接班,並將名下財產留給他。然而,老先生過世不滿百日,大房即出手。張家手足攻防時,有沒有想到長榮集團絕大部分公司都是上市企業,所有買了公司股票的人都是股東,你們爭產影響到股價表現,影響到公司未來的表現,乃至於形象,這不只和你們張家有關係。

因此,當長榮航空換董座時,三大法人賣超,外資看張家大、二房之爭,便直觀地認為張國煒做得好好的,長榮航空經營得不錯,為什麼莫名其妙換人,這樣的股票不賣怎麼行?這個講法聽起來很自私,卻是正確的選擇,因為股東投資或買股票看的就是「錢景」,對於一個沒有錢景的公司當然不用留戀。

在國外,現代化的公司管理都講求代理人制度,也就是專業經理人,這除了讓整個社會階層流動之外,也在培養人才,替公司的永續經營打下基礎。代理人看似在為自己的薪水或股份打拚,卻也造福了整個公司和員工。

從張榮發創辦的刊物《道德》可看出,他擁有如古人「不朽」的觀念。他曾說「台灣有2300萬人,有多少人想看《道德》,就印多少,只要有一、兩個人改變就值得」,他顯然很清楚「張家是有社會責任的」,長榮集團是「公共財」。然而,目前的爭權卻顯示,不管是公司或張榮發留下來的錢財都是「私人」的。

中國歷史提供了很多案例教訓—例如糾纏朝朝代代的繼承問題,從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到現在宮廷戲裡被炒紅的四爺,當我們邊看邊罵古人人性醜惡時,勿輕忽原來新世紀的現代人,遇到繼承問題時還是荒腔走板,和古人沒什麼差別。如果我們還抱著看八卦或局外人的視角看張家風雲,也許意味著,你還沒從歷史事件領悟到心得吧?

(作者係媒體工作者)

週四, 09 五月 2024

1月中大選國民黨再度慘敗之後,圍繞它的最重要話題就是:國民黨還能振起嗎?黨內改革之聲不絕於耳更不在話下。事實證明,國民黨要改的事情太多了,不勝枚舉,若是無法抓住根本,提綱挈領,高屋建瓴,本末有序,卻放大抓小,滿地逐末,必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終還是頭腳依然疼痛,病情更甚往日。

一切唯心造,思想是根本

孫中山說過:「人者,心之器也。」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接受CNN記者專訪談到如何打擊ISIS時說道:「要擊垮ISIS,得先摧毀它的意識形態。」中西不同時代的兩個論斷同時指出,思想體系才是人類活動成敗的關鍵,思想體系就是一般所說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為所有正常人必然具備的心理內涵,為其生活所必需。

一個政黨,若沒有一套以理念與論述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如何能在同一時間與千千萬萬不同空間的民眾進行穩定而持續的心理對話?想要團結人心,調動群眾支持,如何可能?如果只想以權力、名位或物質利益裹脅或收買人心,不過是將人們的意識引誘到物質層面,物化人的意識形態罷了,大幅增加意識形態的成本,卻空洞化了意識形態的內涵與號召力。國民黨就是從這條路上潰敗下來的。

一個政黨的思想體系若是禁得起時代辯證,就可常保年輕活力,進而引領時代,幫助黨成功。如果思想凌亂陳腐,禁不起辯證,或羞於提出意識形態,盲目漂流,沒有思想體系,那麼,就等於是自己放棄意識形態,自己把自己搞得連正常人最起碼該有的素質都欠缺,讓自己變得不正常,這樣的政黨要不失敗也難。國民黨衰弱的病灶與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此處。

國民黨腦空太久

長期以來,國民黨不斷高喊理念、改革、創黨精神…之類的概念,結果「理念」二字成了理念本身,空洞的「改革」成了最該被改革的對象,「創黨精神」成了人們說不出具體內容的隔代抽象圖騰。這豈只是缺乏禁得起時代辯證的思想體系或意識形態,簡直是買空賣空瞎騙,怎一個「空」字了得。

敗選後,國民黨內出現一個以年輕黨工為骨幹、高舉改革旗幟的團體「草協」,提出四項主張:(1)黨內青年主體性;想要找出國民黨新世代在台灣新時代脈絡下可以扮演的角色。(2)中華民國本土論述;主張國民黨應成為以台灣為主體為首要的政黨,我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是台灣人。(3)尋回創黨路線;希望國民黨重新找回創黨時,偏向社會主義色彩的路線。(4)議會路線群眾化;主張應該在議會路線上採取積極的群眾路線,主動與群眾議題相結合。

想把中華民國與台灣畫上等號,直接違反「民族主義」,卻要「尋回創黨路線」,多麼滑稽!再說,創黨時也不是社會主義色彩路線。連黨史與「三民主義」的內涵都弄不清楚,怎麼「尋回創黨路線」?能有什麼「主體性」?空洞性倒是真的!

一個負責任的政黨應該提出理念與論述領導群眾,還是盲目地投群眾所好?民意如流水,群眾的利益與意見相當分歧,應以誰為準?這裡的「議會路線群眾化」不就是民粹嗎?民粹行得通?國民黨不就是從不知所以所適之「本土」民粹的旗號下一路潰敗的嗎?算算本土派老大家鄉淪陷多少年了,便可見一斑。

又如說「一個政黨,多元路線」與「多元路線,多元支持者」。打著「多元」的旗號,表面上看似很民主,根本就違反民主責任政治的內涵。多元主義的內涵不表示黨就是多元路線。路線是會涉及具體政策、組織與運作的,請問,多元路線能在政策與組織運作上不相互打架嗎?一個注定天天內部打架的黨,能成事?

問題不在「多元路線,多元支持者」,而在如何建立一套反映包容多元主義又禁得起辯證的理念體系,由此體系建立出一套務實可行的路線,勇敢負責、堅定不移地執行到底,才能具備一個民主政黨最起碼的素質。有一條清晰、經受得起辯證且有說服力的路線,才能讓選民知所認同,也才能喚起民心,調動群眾。一個同時有多條路線的黨是一個自我矛盾的亂黨,誰會認同與支持亂黨?

如果這些人大多數是原先體制的主席提拔的,為何不先問問自己,當初為何不站出來阻止傷害國民黨甚深之破壞民主正當性的反民主惡行,卻滿懷驕傲喜悅地擁抱主席的關愛,投入沒有民主正當性的陣營,甘為犬馬?沒有自己反思的能力,談什麼改革?都是要改別人,不改自己,能成事嗎?

由此可見,要重振國民黨,問題不在年紀大小,而在思想活力,不在改換世代,而在引領時代。

須找回自己的價值

全球化時代沒有可以遺世獨立的「本土」,對世界一級大國亦然,大陸改革開放可為明證,何況是台灣,處於今日的兩岸關係中,想要以「本土」閉門造車,恐怕是沒有勝算的。草協諸君身上所反映的問題正折射出這20多年國民黨高層的想法與態度,一路敗於「本土路線」卻依然執迷於本土,圖謀削去黨名的「中國」二字,正是揮刀自宮,自斷百年政黨所依憑的命脈,以及最可以在今日兩岸關係中傲視紅綠陣營的資產。

國民黨今日的出路在於勇敢地提出符合歷史與現時代事實基本面的理念與論述,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務實可行的構想與方案,讓台灣民眾認知到台灣的出路在於與大陸政治談判,在談判中動態地爭取發展空間。事實基本面有非個人可以轉移的力量,歷史是事實的積累,本身具有大能量。大陸長年尊崇孫中山,近年的民國熱、重新評價蔣介石、希望出個蔣經國、對台灣大選平靜無事的讚美…等等,都是國民黨優於他黨的重要歷史與現實的資產。問題不在資產,只在後人的腦力懂不懂得善用資產,創造力量。與大陸同胞對話應該是日後的重要工作之一,這類對話的成功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台灣民眾認知到,國民黨是有辦法的。

國民黨20多年來的表現顯示,它的領導人既不讀黨史與中華民國史,也不面對現實具體存在的問題。誰都知道國民黨主席補選已經形成本土、非本土之爭,卻還有國民黨高層罔顧事實地大言,國民黨沒有本土、非本土的問題,國民黨更沒有分裂的本錢。此發言其實反映了國民黨高層長期以來和稀泥的標準說法,折射出國民黨高層對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虛無主義。

領導層深陷歷史與現實虛無主義,代代相傳的就是虛無主義,自然容易陷入以黑金權位是崇的處境,如此只能裹脅收買少數人,如何能不分裂多數人?終至接連潰敗,豈為時運不濟的偶然?恐怕是不得不然!

處今日的困境,國民黨如果不好好檢視自己的歷史以面對現實已存在的問題,很難找到自己現時代的價值所在,這確實得從重新認識創黨時期的精神起手,認真反思百餘年來盛衰的軌跡及其肇因。若真有心「尋回創黨路線」,應該先好好反思黨總理「人者,心之器也」這句話的深義。不換心改腦,就算給國民黨上兆黨產,也會敗光倒盡。

(作者係獨立評論人、政大國發所博士)

週四, 09 五月 2024

在民進黨全面控制國會且將執政之際,竟然爆發憲兵誘陷民眾、濫權搜索民宅的案件。一時間,台灣彷彿倒退到白色恐怖的年代。在解嚴已近30年,經過三次政黨輪替,且公民社會高唱雲霄的今天,竟還上演這樣的驚悚事件!

針對毫無機密可言的舊文件,軍方居然大陣仗地搜索民宅,這絕非偶發的烏龍。據報導,全案由國防部政治作戰局保防安全處和軍事安全總隊開會決定,指揮台北憲兵總隊執行。可見它是一次有組織、政治性極強的行動。

政戰局的保安處和軍安總隊的前身是戒嚴時期總政治作戰部的政四處,一個令人戰慄的白色恐怖單位。解嚴後它雖縮編了,但虎牙並未被拔除,仍維持其國家暴力機器的作用。事有蹊蹺之處在於,為什麼在政權輪替之際,刻意露出虎牙,演出恐怖劇呢?在朝野政黨、媒體名嘴打圓場,替政戰局憲兵隊解套之下,其真相恐怕不易被揭露,這從各方說法即可知道。

馬英九說「顯然有過當之處」,只有「少數軍人犯錯」,只要「接受懲處」就好;司改會也只停留在「違法、濫權」的批評;主流媒體大約都集中在憲兵辦案經驗和法治觀念不足的問題上打轉;柯文哲則大力為軍方辯解,說「軍隊是國家命脈,也不要把國軍『打趴』,軍隊垮了對台灣沒有好處」。而《中國時報》社論更明說「不贊成摘去憲兵司法警察的身分」,只要「轉變幹部腦袋」就好。

這些朝野菁英一致迴避或模糊了問題的本質,亦即:國防部政戰局及憲兵隊擁有司法警察權可以偵察一般公民、剝奪公民權利的問題,也就是軍人可以介入市民社會,凸顯出統治菁英自詡台灣是「民主自由」的典範,卻千方百計地保衛這個法西斯的權力和組織。難怪解嚴30年來,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國、民兩黨都不想拔掉這隻威脅市民的虎牙。尤其,柯文哲最直白地曝露出他滿腦子夢想國軍保衛大台灣,而他腦中的「國家」若是台獨黨綱中的「國家」,那他要「國軍」和政治作戰局保衛的台灣,很可能會對付「非台灣」的人民。

但這不是孤立的案件,在民進黨正登上執政舞台之際,一些沉底已久的法西斯渣滓都爭相浮現。一向把言論自由掛在嘴邊的民進黨立委,更大興文字獄,遠的如追殺郭冠英不說,最近,陳其邁立委推動修法,對「粉飾、扭曲二二八真相」之人要處以刑罰,這擺明是要箝制言論自由。時代力量立委提出國會改革草案,把立委調查權擴張到人民團體和個人,若拒絕將處罰,等於把立委的權力伸到市民身上,民意代表竟成了「民意監官」,妄想在立法院復辟「調查局」。

荒謬的是,同樣是這一批準備侵害人權和箝制言論自由的立委,竟召開記者會叫政戰局、憲兵隊的涉案軍人來排排坐,指責他們「濫權違法」。不管是新/舊立委或軍人,都散發著相同的臭味,真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

(作者係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