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外交官不會辦事,只會表演吵架王。5月2日,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那霸分處處長王瑞豐接受日媒採訪時抱怨,現任沖繩知事玉城未表示要來參加賴清德的就職典禮,顯然是個親中派。這樣的抱怨顯示王瑞豐毫無專業外交官的素質,這就是民進黨政府用的官,只想向上面示好,希望有朝一日獲得重用,不顧台灣與沖繩的關係。
沖繩有一個方治墓園,墓裡埋葬的是國民黨時代擔任「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的方治。方治與琉球人親善,早年經常為琉球青年擔保,幫助他們到台灣讀書。這些留學台灣的青年在琉球組成了「華思會」,感念方治的恩德,成員遍及各行各業。琉球農產品收穫季節,經常發生缺工問題,方治也會從台灣引進工人幫忙採收,方治墓園是琉球人出錢出力修建的。
方治是推動中琉關係的模範,而民進黨政府時期派駐琉球的外交官員則欠缺禮貌,一開口就批評地方首長,存心找人吵架。台灣與日本的關係遠親不如近鄰,親善合作本是最高原則,但民進黨政府上行下效,官員不擅辦正事,吵架則很內行,王瑞豐與方治相比,差別千萬里。
琉球的主權歸屬問題複雜
二戰後,琉球為美軍占領,《舊金山和約》後,美國為了自身的亞太戰略利益,持續占據琉球,駐紮大量美軍,拒絕向日本政府歸還琉球的主權。直到尼克森總統時期,為了交換美日經貿談判,美國拿琉球主權當成交換籌碼,將琉球主權交還給日本(後改稱沖繩縣),但仍保留大量駐軍在琉球。這些駐軍幾十年下來,雖提供了當地就業機會與經濟發展,但美軍的軍紀惡劣,經常有犯罪行為,破壞了當地的治安。將美軍基地逐出琉球,幾乎是所有琉球人的共識。
對於琉球的主權歸屬,從抗戰到抗戰勝利,國府雖主張琉球應為中國所有,但也認清國際現實,接受由國際共管。國共內戰後,國府偏向由戰時同盟國協商議定琉球的主權地位,不該由美國片面決定,因此,一直未設有駐琉球的領事館,認定琉球仍為美軍的占領地區。1972年台日斷交後,仍未派駐日本下轄辦事處,直到陳水扁任內,為拉攏日本才調整立場,低調承認日本擁有琉球的主權,在琉球成立了辦事處。
「中琉協會」建方治墓碑
基於維繫台灣與琉球的關係發展,1950年代成立了「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這是一個類似準外交的組織,但以民間機構的形式存在。第一任理事長就是由國府所謂的知日派方治擔任,琉球另成立「中琉協會」為對口。因方治生前照顧許多琉球人,方治死後,「中琉協會」建了墓碑紀念他,土地亦由琉球人捐贈,可見琉球人多麼敬重方治。
幾十年過去,方治墓園年久失修,琉球民眾出錢出力修復。2018年完工後,時駐那霸辦事處的處長蘇啟誠出席了竣工典禮,並發表談話,而卸任的沖繩縣知事稻嶺惠一也出席了紀念活動。不料,蘇啟誠在參加竣工典禮後幾個月,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任內,遭民進黨側翼網軍抹黑攻擊,含冤而死。從方治墓園整修到蘇啟誠的死,即可一窺民進黨政府的作風。
民進黨政府的外交部辦什麼都辦不成,與邦交國持續斷交的速度倒挺快的,稱之為「斷交部」也不為過。十幾年來只會做一件事情,就是每天發新聞稿東罵西罵,成了台灣吵架王,卻仍沾沾自喜。
上行下效之故,駐外官員不務實交涉,一開口就是罵人。這種作法所表現出的膚淺真令人驚訝。日本與中國大陸有正式的外交關係,日本地方首長與大陸往來完全符合日本的外交政策,何錯之有?
日本地方官挨民進黨羞辱
日本政府自與國府斷絕外交關係後,從來未說要復交,更不會在台灣成立大使館,這是否也要說日本是看中國大陸臉色呢?民進黨官員這樣罵人,其實是罵給台灣長官聽的,顯示他有多麼台派。但大家似乎都忘了,駐外官員是為國家辦交涉,協助解決國人旅外遭遇的問題,若成天在媒體上罵地方首長,還能辦事?
沖繩首長對於兩岸關係的立場是依循日本政策,台灣外交官不敢罵日本,卻拿地方官開刀,真是荒謬。遙想方治當年努力開拓與琉球人的關係,死後墓園建碑,上面有一位日本參議員、兩位眾議員及多位琉球地方仕紳落款,碑上還刻著「中華民國」四個大字,民進黨官員張開嘴就罵琉球人,不知道琉球人心裡是何滋味?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5月13日,南韓總統尹錫悅發布了調動39名檢察長級的人事命令,其中包括任命李昌洙為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檢察長。連一向支持尹錫悅的傳統保守派《朝鮮日報》也以社論指出,此次人事調整時間與理由都不正常,反對黨民主黨也認為,尹錫悅完全是為了保護妻子金建希所做的安排。
檢察官人事調動一般都在每年2月或8月進行。尹錫悅原本有意在今年2月調動首爾中央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宋敬浩,他認為宋未認真辦理文在寅和李在明的弊案,反倒對金建希收受名牌皮包案和操作Deutsch Motors股票案太過認真。據悉,當時檢察總長李沅石不讓尹錫悅調走宋敬浩,並且丟下狠話,如果要調離宋檢察長,就請先把我趕走好了。
尹李鬥忙壞檢察官法官
不過,第22屆新國會即將於5月30日開始,民主黨準備在國會通過設立特偵組調查金建希弊案,尹錫悅遂不得不整頓檢察體系。尹錫悅與李在明兩年前在總統選舉激烈競爭,沒想到第二回戰居然是一場司法戰。這次檢察長的人事移動,就是要對付李在明,希望李在明能早日被判有罪,讓他失去國會議員和代表的身分,從而斷絕其再選總統之夢。
李在明也不是省油的燈。日前CBS廣播電台主持人金玄貞脫口說出「李在明總統」,事後雖表示自己口誤,但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韓國政局的「現實」。預料8月舉行的民主黨代表選舉,只有李在明一人參選,沒有競選對手。
依慣例,國會議長由國會第一大黨的人出任。5月16日,民主黨選出5屆國會議員禹元植,打敗由李在明安排的、曾在文在寅時期任法務部長的秋美愛。秋美愛為「趕走」檢察總長尹錫悅二人曾結下樑子,有人甚至說,造就尹錫悅當選總統的「功臣」是秋美愛。李在明希望這位「戰將」能為他繼續出力,可惜事與願違。
國會力量將凌駕政府力量
韓國實施三權分立,但司法不夠獨立。文在寅執政時期的學弟,前首爾中央地方檢察署檢察長李盛潤等一批檢察官,在尹錫悅政府坐冷板凳,此次當選民主黨的國會議員,成為李在明的後盾。韓國政治脫離不了學緣和地緣關係。尹錫悅競選總統時曾努力打破地域觀念,勤跑光州拉票,但得票率並不好。李沅石不是尹錫悅的學弟,並且出身光州,因此,盛傳9月卸下檢察總長後,會加入民主黨參選國會議員,因此不必為尹錫悅效勞。
看來,新國會的力量將凌駕在政府之上。李在明已提出每人核發25萬韓元解決民生案,民主黨要透過立法強迫政府執行,不知尹錫悅將如何接這個招。不僅如此,民主黨還要推翻尹錫悅退回國會再議的所有法案,並且通過設立特偵組,調查去年水災救援中意外死亡的蔡姓上等兵案件等,目前已知要成立的特偵組就有6個之多,因此有人形容新國會是特偵組國會。當然,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要彈劾尹錫悅的前奏曲。
國務總理韓悳洙早已表達辭意,但迄今物色不到人選,甚至提出要由文在寅時期的中小創業企業部長朴映宣接替,結果不僅國民之力黨反對,還鬧出一場笑話而停擺。
不論誰贏,政局都更混亂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近日,韓國外交部接獲義大利的通知,預定6月要在義大利舉行的G7高峰會議不邀請尹錫悅出席。可見,義大利政府也看出尹錫悅已夕陽西下。當然這也是民主黨批評尹錫悅外交向美日傾斜的結果。
韓國各界認為,敗選後的尹錫悅試圖改變作風,但從醫療糾紛事件的持續可看出,尹的「硬碰硬」個性不會變。因此,尹錫悅的「敵人」太多,包括北韓國務委員長金正恩。5月17日,北韓向東海又發射了數枚短程彈道飛彈,似乎有意結合中俄的武力。近日文在寅出版了外交回憶錄說,金正恩擁核是為了自衛而不是為打仗,他也有兒女,不會願意讓他們頭頂著核武長大。
問題是,提早拉下尹錫悅,還是把李在明、文在寅等人關進牢房,成了韓國現前的政治焦點。不論哪一方贏,或兩敗俱傷,都要付出代價,而韓國政局只會越來越亂。
親美日影響中韓關係
為了韓國籌辦5月底的中韓日三國元首會議,韓國的新任外長趙兌烈5月13-14日訪問北京,與中國外長王毅舉行雙邊會談。趙兌烈除邀請王毅再次訪韓,還轉達了尹錫悅邀請習近平訪韓。據韓國媒體報導,習近平未接見趙兌烈,也沒影任何協議文件。可見,尹錫悅外交轉向美日一面倒,中韓戰略合作關係已產生隔閡。王毅還告訴趙兌烈,韓國要堅守一個中國原則,並慎重處理台灣問題。
此次韓國親善協會會長趙慶泰和同黨趙廷訊議員等應邀來台,參加賴清德的就職典禮,對韓國來說,一方面遵守了一個中國原則,另一方面算是給足了台灣面子。趙慶泰雖與當地華僑來往密切,但鮮少在國會有支持台灣的發言。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美國與中國大陸較勁多年,雙方關係有時和緩有時緊繃,卻始終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美國的綜合國力雖然高過中國大陸,但因中國是擁有核武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不敢與大陸正面開戰。不過,美國對中國的態度近來有鋌而走險之勢。
美中關係始終起伏不定
維基百科將1949年迄今的美中關係區分為8個時期:(1) 1949-1971年因韓戰影響,雙方處於敵對期。(2) 1971年大陸取得聯合國代表權,至1978年美中關係處於緩和期。(3) 1979年美中建交,雙邊關係進入蜜月期。(4) 1989年發生天安門事件,美中關係進入接觸與摩擦期。(5) 2001-2009為合作期;911事件後,中美開展反恐雙邊對話。(6) 2009-2017為對話與調整期;2009年歐巴馬就任總統,2011年11月在APEC峰會上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次年5月中美舉行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7) 2017年川普出任總統,2018年3月23日起對大陸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大陸商務部亦針對美國進口貨品中止減讓產品清單,雙方展開貿易戰。(8)拜登上任後,美中關係進入新一輪的大國競爭階段。
美國企圖封鎖大陸
美國近年對中國大陸採取的種種措施,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中國崛起,威脅到其全球獨霸的地位。美國採取的手法是結合傳統盟國對中國進行圍堵,在國際上發動抗中反中浪潮;另一方面是直接對大陸發動貿易戰與科技戰,打亂大陸的發展步調。
美國自2019年起藉新疆人權議題對中共發動攻勢,引發歐洲的反中風潮,導致歐盟於2021年5月宣布暫緩交付《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給歐洲議會審批,使歐中關係跌至谷底。除歐洲國家外,美國還聯合了日本、澳洲、印度,組成「四方安全對話」(QUAD),對大陸形成包夾的態勢。
此外,拜登2023年9月赴印度,參加年度20國集團(G20)峰會後,前往越南訪問,會見越共總書記阮富仲,雙方簽訂了一項協議,要將兩國外交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今年4月下旬,美國與菲律賓舉行年度「肩並肩」聯合軍演,動員1.7萬人參與。不僅是歷來最大規模,更首度在菲國領海之外、中國大陸稱擁有主權的部分公海,進行「堤豐武器系統」部署。甚至在鄰近台灣的巴丹群島舉行奪島演習,美國聯合越南及菲律賓箝制大陸的意圖昭然若揭。
北京力求突破反中困局
面對美國發動的全面牽制,大陸分別在經貿及國際政治方面尋求突破。一方面加強與東協及亞西國家的關係,另一方面利用市場優勢,強化與歐盟主要國家的往來。德國總理蕭茲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分別於2022年11月及2023年4月相繼赴大陸訪問,不但為德、法帶來經濟利益,也使得中國大陸在歐洲獲得突破點。
今年4月14日,蕭茲率環境、農業、交通三名部長和西門子、BMW、賓士等企業負責人再度訪問大陸,傳遞與大陸合作的意願。充分顯示德國體認到無法與大陸脫鉤,必須將中德關係轉為「去風險化」。
法國縱然想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但總統馬克宏具有戴高樂獨立外交的意識,並且想在歐洲居領導地位,他不僅在2023年訪問大陸,而且邀請習近平5月5日訪問法國。除與習近平會談外,馬克宏還以國宴款待,並安排習去法國南部庇里牛斯山參訪。習近平此行訪歐,除法國外,還去了塞爾維亞及匈牙利。由於這三國堪稱歐洲國家中對中國大陸最友好者,論者普遍認為,習近平此行目的是在反制美國在歐洲種植的反中風潮。
俄中強化關係令美國不安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一再警告中國不得援助俄羅斯。國務卿布林肯本年4月下旬再度前往大陸訪問,主要談的就是俄烏戰爭。在與王毅長談後,布林肯獲習近平接見。但各種跡象顯示雙方並未達成共識。
普丁於5月16日應邀前往北京進行國是訪問。這是他3月18日獲選連任總統後首次出訪,顯示俄中關係非比尋常。習普會後,習在聯合記者會中強調,中俄相互尊重,在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雙方將構建中俄互惠互利新格局,並堅持以戰略協作為支撐,引領全球治理正確方向。
俄中關係日趨緊密,其實是美國一手促成的。美國近年利用北約東擴封鎖俄羅斯,又藉俄烏戰爭削弱俄羅斯的綜合國力,令俄國不得不尋求出路。另一方面,中國深知美國不會改變對大陸科技與經濟的圍堵,必須強化與俄國的關係,相互支援。5月2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美方首次見到中俄就台海問題進行聯合軍演,中俄在政經、軍事及科技領域的互動日益緊密,並試圖分化美國與歐洲和印太的盟友。俄國過去涉入朝鮮半島議題,與日本有北方四島爭議外,甚少涉足台灣議題;如今卻與中國在台海事務方面合作,無異增加了美國在處理台海、南海問題上的壓力。
美國強權式微鋌而走險
有論者指出,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發展勢頭,美國在軍力、美元、高科技製造業三方面獨霸的局面已出現頹勢,因此產生強烈的危機感。
4月29日,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藍墨客在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研討會上,公開批評中國大陸錯誤詮釋聯大第2758號決議,將台灣排除在國際體系外;美國認為該決議不構成聯合國對台灣最終政治地位的官方立場。美國明知在當前的國際情勢下,挑戰聯大2758號決議不會有任何結果,卻公然附和台獨勢力,很可能是在無法抑制大陸的情形下,想鋌而走險。由於大陸一向將台灣問題列為核心中的核心,美國此種作為勢將激起大陸強烈反制。
(作者係退休大使)
5月15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交棒給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實現了政權和平轉移與權力更迭。此過程雖未經新加坡人民的選舉授權,不符合現代政治學的民主程序原則;但不能否認:連續執政20年的李顯龍把政權交給年輕人,交給李姓家族之外的人,讓新加坡從此擺脫家族政治的陰霾,掙脫了基於血緣關係建立的「世襲」紐帶。
李顯龍敢於打破陳規陋俗和既得利益的羈束,選擇了一條對國家和人民最優的道路,實在是新加坡之福。
子承父業的家族政治
李顯龍能夠當選新加坡總理,完全是憑藉父蔭的結果。李顯龍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太子黨」,掌握了國家實權。在非民主的政治環境下,統治者充滿了權力焦慮,時刻擔心自己手上的權力會被政治對手和人民群眾奪走。因此,只有把權力交給自己人,交給自己的兒子才最放心、最安全。因為天下之人都可能背叛自己,唯獨自己的兒子不會背叛自己。再說,自己辛苦打拼的天下不就是為了傳給自己的後人嗎?光耀門楣、封妻蔭子,傳位於兒子符合華人的文化邏輯。子承父業,也被整個華人社會所廣泛接受和認同。所以,李顯龍的接班在整個新加坡社會並未激起多大的抗議浪潮,幾乎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這種家族政治把整個國家異化為統治者的私人家產,官僚集團不過是替統治者工作的打工仔,拿的是統治者發放的雇傭工資,權力源自統治者的個人授權,官員的晉升和仕途全都仰賴統治者的個人意志,統治者則依靠個人偏好向社會提供經濟機會和政治權力,傾向於人格化的方式對待民眾,缺乏普遍適用的規則體系和制度系統;官員和統治者之間形成強烈的人身依附關係,使得公共政策和政治決策缺乏公開性和透明度,政府官員和精英階層透過依附權力中心來獲得利益,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普通民眾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缺乏相應管道去實現多元化的政治參與,增加了新加坡政治結構的威權主義色彩。
李顯龍政績和新加坡善治
新加坡在李光耀、李顯龍父子的帶領下,人均GDP從1965年建國時的516.5美元,躍升到2023年的8.47萬美元;2022年新加坡男女預期壽命分別達到80.7歲和85.2歲;新加坡的人類發展指數(HDI)極高,2024年達到創紀錄的0.949,首度躋身世界前十名;2024年5月國際智庫經濟與和平研究所公布的《2023年全球青年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新加坡在教育、安全、平等和包容、健康與福祉、就業和機會在內的幾乎所有領域都拿到高分,除了公民參與和政治之外,新加坡的全球青年發展指數高達0.868,名列世界第一;新加坡不僅是亞太經合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和亞歐會議等國際組織的成員,而且是RCEP、CPTPP的首批簽署國,是全球簽署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最多的國家之一,超過3500家企業把區域總部設置在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物流、貿易和航運中心,也是亞洲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非營利組織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公布的2023年新加坡法治指數為0.78,世界排名第17位,亞洲第1;2023年的清廉指數達到83分,世界第5,亞洲第1;2024年3月發布的「全球信任晴雨表」(Edelman Trust Barometer)顯示:新加坡人民對政府的信任達到77%,名列世界第4,國家和社會關係融洽,人民對政府高度信任。
綜上所述,新加坡已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社會體面、文化昌盛和人民富足的現代經濟體,逐漸實現了政治多元與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動態均衡,達致了善治的政治效益。
標準的競爭性威權主義
自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以後,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就一直是新加坡的執政黨,新加坡雖也存在反對黨,但反對黨如新加坡工人黨、國民團結黨等,在國會中很少能影響和制約執政黨的政治決策和立法過程,左右公共政策的制訂,更遑論監督和制約執政黨。為避免國會中的一言堂及國際觀感,人民行動黨操控的國會1991年修改選舉制度,有意識地調整了國家政黨體制,在國會中允許最多9席的「非選區議員」名額。
為了掌控權力,新加坡的選區總數及其範圍(單選區和集選區)都是由總理在《政府憲報》隨機宣布的,選區設置、數量及範圍,甚至名稱都不固定,反對黨難以和執政黨就權力資源和權力分配進行充分競爭。另外,集選區制度明顯提高了得票的門檻,令反對黨難以尋覓德才兼備的候選人,組織強大富有競爭力的政治團隊,致使反對黨無法挑戰現有的執政團隊。實際上,自集選區制度實施以來,不少人民行動黨的候選人都是自動當選,反對黨贏得集選區議席只發生過4次,而且是在執政黨施政失誤的情況下才發生的。
這種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明顯有利於人民行動黨操縱或濫用民主選舉,不利於反對黨的甄選和動員,執政黨可利用民主規則輕鬆贏得勝利,選舉的唯一意義在於為執政黨提供政治合法性而已。反對黨在新加坡的政黨政治中扮演花瓶的角色,為威權政治擦脂抹粉。
人民行動黨透過不公正、不公平和不透明的選舉擊敗反對黨,釋放了社會的不滿和怨恨,客觀上扮演了一個減壓閥的角色,既塑造了執政黨開明、進步和理性的政象,又嚇阻了政治精英的叛變,讓新加坡難以被歸類為自由民主國家。通過定期舉行的投票選舉,人民行動黨重構了恩庇—侍從主義網路,把欠缺充分競爭和威權主義有機結合起來,塑造了獨具特色的新加坡模式:有法制而無法治;有選舉而無民主,是不折不扣的「競爭性威權主義」(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作者係浙江大學助理研究員)
5月16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北京進行了會談,這是習近平2013年接任國家主席後,雙方進行的第42次會面,也是中俄建交75周年的會面。雙方簽署了「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將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產生更大的抗衡作用,也將對區域政經環境產生影響。賴清德政府不能忽視外界環境的變化,甚至以「兩國論」掀起台海緊張情勢,這在現實主義掛帥的國際關係中,很容易成為被犧牲的棋子,不可不慎。
中俄關係的五個堅持
這次會談是普丁連任總統後的首次出國訪問,如同習近平去年出訪俄羅斯,也是他連任國家主席後的第一次出訪。這不僅顯示二人情誼深厚,更顯示中俄關係在當前國際情勢下緊密合作。相對於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與通話中的棉裡藏針,中美關係屢屢在衝突邊緣尋求護欄;中俄關係確實如聯合聲明所言,正處於歷史最高、最好的水準。
在這次會談中,習近平提出五個堅持。首先,堅持以相互尊重為根本,始終在涉及彼此的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支持彼此維護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內政。其次,堅持以合作共贏為動力,構建中俄互惠互利的新格局;繼續推進經貿、能源、農業等傳統領域合作,進一步發掘人工智慧、高新技術、基礎研究等合作新增長點,實現彼此成就。第三,堅持以世代友好為基礎,共同傳遞中俄友誼火炬;舉辦國家年、語言年、旅遊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體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科技創新年、體育交流年,開展「中俄文化年」。
除雙邊關係的三個堅持外,後二則堅持涉及國際關係。第四,堅持以戰略協作為支撐,引領全球治理正確方向;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多邊平台密切協調配合,以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第五,堅持以公平正義為宗旨,推動熱點問題政治解決;要以「兩國方案」為基礎解決巴以衝突,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堅持政治解決的正確方向,因為衝突戰爭沒有贏家,挑動對抗、升級緊張只會給世界帶來創傷。
三個層面的夥伴關係
中俄簽署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聲明,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各有意涵。在政治層面,全面貫徹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繼續保持密切高層交往,確保政府及民間交往機制順暢運行,積極研究創建新的合作管道;在高水準戰略互信基礎上穩步開展防務合作,維護地區和全球安全;在雙邊及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框架下,加強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跨國有組織犯罪合作。
在經濟層面,持續擴大雙邊的貿易規模、優化貿易結構,深化服務貿易、電子商務、數位經濟、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雙方將同北韓就大陸船隻經圖們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開展建設性對話,落實兩國元首關於共建「一帶一路」和「大歐亞夥伴關係」建設並行不悖、協調發展的共識,為亞歐各國經濟社會獨立自主穩步發展創造條件。
在文化層面,認為文化和文明多樣性、獨特性是多極化世界的基礎,將基此開展交流、合作、互鑒,反對將文化政治化,反對歧視性、排他性「文明優越論」,推動更多的國家認同傳統道德觀念;加強兩國媒體交流,推動各層級人員互訪,深挖新媒體、新技術在大眾傳媒領域的合作潛力,客觀全面報導全球重大事件,在國際輿論中傳播真實的資訊。
台灣應有的因應之道
在這次中俄元首會談中,俄方重申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堅定支持中方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統一的舉措」;中方則支持俄方維護本國安全穩定、發展繁榮、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俄羅斯內政。
雙方指出,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南方」國家和地區新興大國地位和實力不斷增強,世界多極化加速顯現,促進了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國際公平正義;作為建立多極世界進程中的獨立力量,中俄將全面挖掘兩國關係潛力,推動實現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凝聚力量構建公正合理的多極世界。
換言之,新上任的賴清德政府不能一味地傾向美國勢力,還想倚美抗中地推動「兩國論」。因為中俄的深度合作,不僅相互強化彼此的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舉措,反對外部勢力干涉,而且一起劍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美國,希望爭取南方國家和新興大國推動世界多極化、民主化,壓制美國西方基於規則的秩序。這種國際社會的變遷態勢,台灣不能視而不見。
因此,賴清德政府若繼續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實質推進美國無法明文支持的「台獨」,成為美國政客抗中的急先鋒、軍火掮客的提款機,刻意忽略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基礎,則台灣擁有的戰略地位、晶片生產、民間活力優勢,都將淹沒在意識形態的政治偏執中。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現在的東亞,雖沒有俄烏、以哈那樣的熱戰,但在中美角力的暗潮洶湧下,日本完全配合美國鋪建各類軍事合作機制,乍看之下陣容龐大豪華,然而,一旦中俄著手大範圍整飭包括北韓、蒙古在內的地緣政治與資源開發,立即讓美日狹隘的軍事目的相形失色。
雖然當前日本經濟表現欠佳,但岸田政府近期的外交活動中,軍事成分明顯升高,與過去數十多年來側重為經貿服務的作法大異其趣,和平國家的形象退色。
美日在亞太建數個軍事圈
日本防衛相木原稔5月2日前往夏威夷,與美國奧斯丁、澳大利亞馬勒斯和菲律賓特奧多羅,舉行了四國國防部長一系列多邊、雙邊會議,四國防長確認「加強團結」,對中菲的南海摩擦,不分青紅皂白一味挺菲。繼美日澳印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美英澳安全合作夥伴關係」(AUKUS)後,美國似乎有意在亞太地區再建立一個美澳日菲四國的「小分隊」(SQUAD)。
美國玩的排他性安全合作機制,花樣、名稱很多,但實際上都是美國在亞洲拉幫結派,對抗中國的小圈子。無論是AUKUS還是新出爐的SQUAD,共同點都是由美國指揮、操作,出主意設議題,盟友夥伴再根據自己的力量投入不同資源,同時又各取所需。其中,跟美國關係最緊密的盟友莫過於日本,無論經濟或軍事領域,幾乎每個美國當「群主」的圈子裡,日本皆是固定成員。
美日不斷軍事一體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日本失去外交的獨立自主。像對近日以色列進攻加薩所發生的人道悲劇,日本政府不僅未堅決譴責,就連媒體也著墨不多,不難看出日本顧慮美國立場的用心。只是,日本跟著美國走,即令可享受到一些美國的軍事利益,本身亦可突破「和平憲法」侷限,大幅增強軍事、安全上的角色,但也會造成地區集團對抗的風險加劇,以及擦槍走火的機率升高。細看美國的布局和美日最新的聲明,現在遏制北韓的最前線是韓國,遏制中國的最前線則是日本和台灣。
日本將設聯合作戰司令部
日本眾議院4月16日、參議院5月10日皆以多數贊成,通過了防衛省設置法修正案,2025年3月將成立統一指揮自衛隊的常設組織「聯合作戰司令部」,設置聯合司令;初始編制240人左右,設在防衛省所在的東京,除指揮陸海空三個自衛隊外,還將負責太空、網路、電子等領域的聯合作戰。
自衛隊現行領導指揮機構是統合幕僚監部,統合幕僚長作為自衛隊最高軍事長官,其主要職責是充當防衛相的高級軍事顧問,就建設自衛隊事宜,向防衛相提供建議,以及向自衛隊下達防衛命令,監督部隊行動,負擔太重,會分身乏術。在新體制下,聯合作戰司令部與統合幕僚長任務分工,聯合司令負責作戰指揮,統合幕僚長將專屬於輔佐防衛相。必須注意的是,陸海空聯合作戰可不是用來應付小摩擦、衝突的,而是準備打大仗的機構,外界不可小覷了日本此一動作。前防衛相、現為自民黨國家安全保障委員會委員長的小野寺五典眾議員日前就明說,如果台灣有事,美國會支援台灣,而日本是美國的盟國,如果美國要求某種援助,日本應會配合。
賴清德就職典禮,日華議員懇談會有31位跨黨派議員來台觀禮,號稱是人數最多的一次,岸信夫之子、眾議員岸信千世在名單內,安倍晉三的遺孀安倍昭惠也出席了就職活動。
日韓想跟中國修補關係
日本在軍事、對台示好上出現這麼多動作,自然會讓處於低潮的中日關係更往下沉。對此,日本多少會有點掙扎和矛盾,況且日本愛玩兩手策略,因此仍想跟中國大陸保持軍事聯繫。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宣稱,5月14-20日中共軍隊與日本自衛隊校級軍官進行交流;這是雙方軍事交流的重要項目,也是雙邊關係的風向球。自2001年啟動以來,曾因日本國有化釣魚台及新冠疫情兩度中斷多年,今年重啟,有20名解放軍軍官訪日,參觀日本防衛省、航空自衛隊小牧基地、海上自衛隊舞鶴基地。
此外,5月13-14日,南韓外長趙兌烈赴北京與大陸外長王毅會談,為已停頓5年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做準備,希望能修補韓日因台海、晶片等問題,與中國產生的緊張關係。
不過,美日在東亞精心打造的諸多排他、分散的小圈子,遇上中俄聯手擘劃的東亞陸塊大圈子,立刻相形見絀。
中俄開創諸多劃時代合作
5月16-17日,俄羅斯總統普丁連任就職後,首次出訪就是到中國國事訪問,第一天中俄舉行峰會,次日則是去哈爾濱出席第八屆中俄博覽會、第四屆中俄地區間合作論壇開幕式。普丁的隨行人員有國防部長貝洛索夫、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聯邦安全會議秘書長紹伊古(前國防部長),負責經貿的財政部長西盧安諾夫和央行行長納比烏林娜,及商界人士、石油企業總裁等,層級之高、人數之多,在外交史上相當罕見。
最重要的是,中俄簽署了《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進一步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擴大聯合演訓巡航活動;譴責沒收外國資產和財產的企圖;俄方重申恪守一中原則,承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各國有權自主選擇發展模式和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反對干涉主權國家內政;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未經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譴責美化甚至妄圖復活軍國主義行徑,批評美國在軍事安全上遏制中國,日本排放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污水入海;擴大兩國地方之間全面交流;展開從航太、汽車到電子、AI的全方位合作。同時,共建「一帶一路」和「大歐亞夥伴關係」、開發黑瞎子島、開放江河水道、合作開發北極航道,兩國與北韓磋商,讓中國船隻可經由圖們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繼續開展中、俄、蒙三方合作。
另外,普丁亦稱,中俄不久將合建長達3,550公里、且穿越蒙古國領土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輸氣管線(1號3,000公里,橫跨西伯利亞與黑龍江,2019年已營運)。
俄向東轉,成敗繫於中國
這是東亞大陸的重大轉折,打通關節,一口氣掃除了中、俄、北韓、蒙古過去的地緣政治矛盾,賦予中國東北、西伯利亞新的發展、貨物運輸願景。因俄烏戰爭,俄羅斯遭到美國領導的北約抵制、北溪天然氣管線被炸掉,打破了它想要與西方融合的夢想,目前亟須將國家發展重心「向東轉」向亞洲,這需要中國大陸的配合。而大陸擁有完備的製造業,又是最大的鄰國,只要中國不站在俄羅斯的對立面,俄羅斯就不會被西方國家整垮。而中國所需要的能源、農產,俄羅斯都有,雙方正可互補。
中俄之間雖沒有類似北約、美日安保、AUKUS之類的軍事、安全同盟,但現今兩國的關係堪稱比同盟更密切。偏偏這時候,日韓急著當美國的東亞打手,且意圖將北約引進亞洲,這既得罪了中國,也得罪了俄國。
冷戰前後,日本即使跟前蘇聯、俄羅斯齟齬,仍垂涎著西伯利亞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並且不斷投資,但因俄烏戰爭,日本跟著美國制裁俄國,使得以前在庫頁島的投資前功盡棄,被中國接手,西伯利亞的天然氣幾乎都為中國所用,日本的懊惱可想而知。
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接著於5月下旬在首爾舉行,出席者為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南韓總統尹錫悅,這原是亞洲三個經貿大國間的重頭戲,現今層級、熱度跟中俄峰會落差很大,之所以會如此,日韓應該心知肚明吧!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總結了2012年以來中國外交取得的十大歷史性成就和變革,其中之一便是「堅持元首外交戰略引領,在國際事務中日益發揮重要和建設性作用」。2024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時隔5年習近平再度訪問歐洲,也是2024年國家元首首次出訪,因此備受關注。習近平此次訪歐雖只有五天六夜,但亮點頻現,成果豐碩,是一次成功的元首外交行動。
得到超高規格接待
元首外交是國家間關係的晴雨表,而元首出訪得到的禮賓待遇則是最直觀的溫度計。無論在法國、塞爾維亞或匈牙利,習近平都得到超高規格接待。隆重的外交禮遇,既凸顯這些國家對雙邊關係的高度重視,也彰顯出中國和習近平本人的國際地位。
當地時間5月5日下午,習近平一行抵達首站巴黎,法國總理阿塔爾率領政府高官到機場迎接。次日下午,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巴黎榮軍院為習近平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歡迎儀式,隨後在愛麗舍宮與習近平進行兩國元首會談,當晚為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舉行盛大歡迎晚宴。如果說以上只是行禮如儀的元首外交,那麼習近平法國行的最大亮點是5月7日應馬克宏邀請赴西南部上庇里牛斯省訪問。
對馬克宏來說,上庇里牛斯省具有特殊意義。據悉他的外祖母出生在塔布,曾住在上庇里牛斯省的巴涅爾德比戈爾。馬克宏與外祖母的關係十分親密,小時候經常來這裡探望她,直至現在,他還會時常到這裡度假。邀請習近平訪問上庇里牛斯省,可以被視為2023年4月馬克宏受邀訪問廣州的禮尚往來,都是為了在刻板的官方行程外增加一些聯絡感情,漫談天下的輕鬆時刻。為了迎接習近平夫婦,馬克宏夫婦特別提前抵達塔布機場。訪問結束後,他們又陪同習近平夫婦返回塔布,並在機場舉行正式歡送儀式。
5月7日晚上,習近平飛抵貝爾格萊德訪問。專機進入塞爾維亞領空後,塞爾維亞兩架空軍戰機升空護航,這是對他國元首的至高禮遇。專機抵達貝爾格萊德機場時,受到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夫婦,對華合作國家委員會主席、前總統尼科利奇夫婦,議長布爾納比奇,總理武切維奇和外長久里奇等人的熱情迎接。如此豪華的接機陣容,即使在國事訪問中也非常罕見。5月8日上午,武契奇在塞爾維亞大廈廣場,為習近平舉行隆重歡迎儀式,1.5萬名塞爾維亞民眾揮舞著中塞兩國國旗,對習近平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在隨後舉行的中塞元首會談中,武契奇盛讚習近平是偉大的世界領袖,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發展與進步的燈塔,在國際事務中日益發揮重要領導作用。5月8日下午,武契奇夫婦在貝爾格萊德和平別墅為習近平夫婦餞行,隨後陪同習近平夫婦乘車前往機場,同塞爾維亞議長、總理、外長等在機場為習近平送行。專機起飛後,塞方2架空軍戰機升空護航。
5月8日晚上,習近平飛抵布達佩斯。習近平在匈牙利訪問期間享受到了相似的至高禮遇,包括戰機護航、領導人親自接送機等。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細節值得一提。第一,在機場向習近平獻花的匈牙利女青年,正是15年前習第一次訪匈時向其獻花的那個小姑娘,可見東道主用心用情。第二,匈牙利總統舒尤克和總理歐爾班共同為習近平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這在外交場合十分罕見。第三,在古老宏偉的布達王宮迎接外國領導人更是破天荒的安排,足見匈牙利對習近平來訪的重視程度。
習近平訪歐成果豐碩
除了禮賓接待花團錦簇,習近平此次訪歐在內容上也是精彩紛呈,集中體現為訪問期間達成的一系列成果。在法國,雙方一口氣發布了4項聯合聲明和18項政府間合作協議,其中《中法關於中東局勢的聯合聲明》和《中法關於人工智慧和全球治理的聯合聲明》尤其值得一提。前者涉及當前地區熱點議題,「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法兩國共同致力於尋求基於國際法的建設性解決方案,應對國際安全與穩定面臨的挑戰與威脅。」兩國元首還在聲明中呼籲,在2024年夏季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遵守奧林匹克休戰。後者則攸關人類技術發展和治理的前沿課題,聯合聲明指出中法兩國認識到「人工智慧在發展與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同時考慮到人工智慧的發展和使用可能帶來的一系列挑戰,一致認為促進人工智慧的開發與安全,並為此推動適當的國際治理至關重要。」由此可見,中法關係已超越雙邊範疇,中法合作可造福全體人類。
在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中國與東道主各發布一項聯合聲明,分別簽署或達成28項和18項政府間合作文件。其中,中塞聯合聲明宣布雙方一致同意本著獨立自主、互尊互信、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相互支持的原則,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致力於造福兩國人民,為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出新貢獻。塞爾維亞由此成為首個與中國構建雙邊命運共同體的歐洲國家。中匈聯合聲明則宣布在兩國建交75周年之際,雙方決定將現有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匈牙利從此與巴基斯坦(巴鐵)等國並列,成為與中國關係最親密的國家之一。
元首戰略溝通卓有成效
如果說上述文件其實都是雙方外交團隊事先敲定,只不過借元首出訪的場合宣布而已,那麼最高領導人之間面對面進行戰略溝通,則體現了元首外交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
在巴黎舉行的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中,習近平首次就近期甚囂塵上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公開表態,明確指出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做出巨大貢獻。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來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面對歐方的關切,習近平也表示,雙方應該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照顧雙方合理關切。歐方稱讚賞中方在綠色轉型發展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認同中方在維護自身發展方面的正當權利,希望同中方持續坦誠對話,加強合作。
耐人尋味的是,匈牙利總理在雙邊峰會中直言不諱,匈方不認同所謂「產能過剩」或「去風險」等說法。可見歐盟國家在這個問題上並非只有一個聲音。
在歐洲人高度關注又無比糾結的烏克蘭問題上,習近平多次重申中方的原則立場,即中國既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也不是當事方、參與方。中國一直在為勸和奔走,為促談盡力。中國反對利用烏克蘭危機甩鍋、抹黑第三國,煽動「新冷戰」。雖然中歐在烏克蘭問題上仍存在明顯分歧,但習近平當面闡述了中國立場與方案,有助於雙方增信釋疑。
在上比利牛斯省舉行的中法元首小範圍會晤中,習近平由中國人的家國理念,一路談到中法文明交流互鑒,強調雙方可以和而不同,通過對話合作,為世界的和平和發展及人類進步做出新的貢獻。馬克宏則當面回應,透過與習近平的深入交流,他進一步瞭解了中國的歷史、文化、理念和發展歷程,對中國在重要問題上的立場認識加深。馬克宏意味深長地指出,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了不確定性,歐洲保持戰略自主和團結統一至關重要,歐洲同中國發展良好關係、加強雙多邊合作也至關重要。在會晤的尾聲,兩位領導人依依惜別,都表示未來要繼續保持密切溝通。習近平還當面邀請馬克宏再次訪華,兩國元首相約於北京再見。
小結
綜上所述,習近平此次訪歐取得了圓滿成功。中國外長王毅在訪問結束時向記者表示,「此訪立足歐洲,放眼世界,實現中法關係再鞏固,中塞關係再強化,中匈關係再提升,中歐合作再出發,是一次傳承友誼、增進互信、提振信心和開闢未來之旅。」此言得之。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國與國的關係雖各有不同,但並非一個謎團。一個歷史悠久、地廣人多、鄰國眾多、經貿發達的國家,自然會有許多國際問題。如該國是一個大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就很大,而其國際關係也就更複雜。當今中美關係可以說是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個,其是否和平正常發展受到所有國家關注。而更重要的是,中美關係會影響到台灣的未來。
美、中兩國分處美、亞兩洲,距離遠,無邊界,兩國的歷史截然不同,不應該有嚴重瓜葛。20世紀初清廷腐敗,中國人民起義建立民國,不幸遭到西方殖民帝國和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以致民國建立不順,再加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勇抗戰14年。二戰後期,美國因日本偷襲珍珠港而對日本宣戰,並使用原子彈攻擊日本本土。期間美、中為盟國,美國支持國府共同打擊日本皇軍。
日本投降後,中國內戰持續,最終共產黨統一大陸,國民黨退據台灣。二戰中,俄、美雖為同盟國對德、日作戰,但因意識形態各異,戰後互爭霸權,形成對峙局面。台海兩岸對立雖為中國內部事務,也因美國抵制共產主義而被炒作成國際問題。蘇聯解體後,美國為維持霸權不願讓中國崛起,而將其一個中國政策扭曲成和稀泥狀態,以阻止兩岸統一。抗中變成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
二戰至今79年,美國雖為世界首強,但幾乎年年戰爭,耗資舉債過大,維持其強權和世界領導地位逐漸力不從心。又因中國致力於改革開放,富民創新,全方位迅速發展,而感受到壓力。但美國不僅不能理性地接受現實與中國合作共贏,反而極力抗中。在抗中的外交政策未得利的情況下,反而一面謊言抹黑(「中國崩潰論」、「一帶一路債坑論」等),一面威逼利誘建立抗中聯盟(美英日澳等),逼小國選邊站。但美國說服力不夠,又操之過急,這可從美國頻頻派出官員走訪各國卻無功而返得知,而國會通過的名過其實和空洞忽悠之援/借法案更日久見真章。
美國選擇損人不利己的軍事圍堵、經貿制裁和科技禁售。這些政策風聲大雨點小,譬如半導體禁售圍堵,強迫台積電及日韓廠商赴美投資,但進度緩慢,反而加速中國自研自造的能力。如今打壓窮途末路,又搬出「產能過剩危害世界經濟」的不實謬論,可是「一帶一路」務實共榮,已有顯著成效,尤其在電動車、鋰電池、光伏能源三個新產業中,非但不是產能過剩,而是供不應求。去年這三樣產品出口合計增長了30%,並首次突破了兆元大關。從美財政部長葉倫和國務卿布林肯的訪華,就可以看出美國說一套做一套。
台灣經濟與大陸經濟不可分割,連新加坡都瞭解在經濟上要關注中國的發展潛力,要與中國配合才能雙贏。台灣商人怎麼可能會放棄同根同種同文的利益,而全部依靠翻臉比翻書快的美國?台灣人必須瞭解,美國的抗中過急,會帶來慘痛的教訓。
(作者係中美論壇雙語專欄作者)
2024年4月,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學生開始在校園響應反以色列的抗議浪潮。4月17日,親巴勒斯坦的學生在巴特勒圖書館與行政大樓之間的東側草坪,搭建「加薩團結營地」(Gaza Solidarity Encampment),要求校方從以色列撤資。與之對抗的則是「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未料第二天,校長沙菲克(Minouche Shafik)即授權紐約市警察局戰略響應小組入校清場,逮捕了一百多位學生,但於當晚釋放了。
2024挺巴勒斯坦反以色列
這位女校長甫於去年7月上任,4月17日上午才在華府接受眾議院教育和勞動力委員會質詢。清場行動立刻引發學生激烈反對,抗議活動迅速蔓延到全美及西歐各地超過一百所大學。在哥大,新的營地又在西側草坪出現;數百名教職員宣布罷課,以抗議校方的鎮壓行動,4月22日的所有課程被迫暫停。之後,學生代表與校方就撤資事宜及停學條件談判未果,學生乃於4月30日清晨打破窗戶,占領哥倫比亞學院所在的漢彌爾頓樓(Hamilton Hall)。
占領行動由「哥大撤資種族隔離」(Columbia University Apartheid Divest)號召「正義巴勒斯坦學生」(Students for Justice in Palestine)和「猶太和平之聲」(Jewish Voice for Peace)參與。他們對哥大提出三大訴求:自與以色列政府有業務往來的企業撤資;大學財務透明化;並赦免因參與抗議活動而受到紀律處分的學生和教職人員。但不到24小時,校方即請警方干預;警方投擲閃光彈後強力攻堅,將學生逐出大樓並逮捕超過百人。搭建的營地全遭撤除;校門禁閉,只能憑證件進出。又基於安全考量,今年停辦全校性的畢業典禮,只辦較小型的畢業活動。
1968反越戰與反種族歧視
這場景令人回想起1968年的哥大學生的第一次學運。筆者於1967年9月進入哥大文理研究院攻讀物理學博士,翌年春天親眼目睹學生運動的盛況。筆者當時就住在巴特勒圖書館旁的傑伊樓(John Jay Hall),該宿舍正對著漢彌爾頓樓;每天從傑伊樓出來,或前往物理學系所在的普平樓(Pupin Hall)或搭地鐵,都必須經漢彌爾頓樓門前。
美國自1964年東京灣事件後越戰升級,又有各種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其中包括校園民主運動、女權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反戰和平運動、環保運動、同性戀權利、性解放、吸食大麻、嬉皮、神秘主義等運動。當時的左派思潮澎湃,學生批判美國社會不公與國際不義,學校門口及地鐵站旁的牆壁上貼滿了反戰標誌與毛澤東、胡志明、卡斯楚等人的圖片。
台灣去的留學生原本不瞭解美國學生反戰的情緒,之後聽說國防部為了徵兵需要製作了366個日期籤,凡抽中一支,所有在籤上日期出生的男子都得入伍受訓,隨即送上戰場。筆者進哥大的第一年聽說已抽到一百多號了,於是恍然大悟,學生不知為何而戰,乃紛紛走上反戰之路。
話說1967年,哥大「學生爭取民主社會」(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SDS)組織發現了一份機密文件,顯示哥大與國防部附屬武器智庫「國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IDA)有合作關係,於是發起反對國防研究的抗爭。1968年3月27日,哥大校方以「不得在室內示威集會」為名,處分以SDS主席拉德(Mark Rudd)為首的6個激進分子。偏偏4月4日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被殺害,「非裔學生會」(Student Afro Society, SAS)以種族歧視為由,激烈反對哥大在附近的晨曦公園(Morningside Park)興建體育館。於是SDS及SAS兩個組織合流,4月23日繫上紅色臂帶占領了漢彌爾頓樓。學生們提出的要求第三點是「本校必須斷絕與IDA的所有關係;柯克(Grayson L. Kirk)校長與伯登董事必須立即辭去該研究所執行委員會的職務。」
不過之後不久SDS與SAS分途;SDS示威者離開了漢彌爾頓樓,占領了行政大樓的校長辦公室和其他三棟建築。這時一個約有300名學生的「多數聯盟」(Majority Coalition)組織起來(繫藍色臂帶),在大樓外形成封鎖線。有些教授(繫白色臂帶)為防止衝突,守在附近。警察線外,則是同情占領學生的學生(繫綠色臂帶),他們將物資投擲到封鎖線內。更多的旁觀者則站在最外圍。4月30日凌晨,柯克校長讓大批警察從地下道進入五幢大樓,然後突然用催淚瓦斯及棍棒,把示威學生打得頭破血流,驅逐出去。在清場的過程中,大約有132名學生、4名教職員和12名警察受傷。警察共拘捕了712名抗議者。
筆者4月30日早晨走出宿舍時,愕然發現校園安靜了,漢彌爾頓樓前不再有人圍著。校園裡許多學生在手臂掛上黑布;有人在頭上繫上Columbia is Dead的紅字白布條。過了一陣子學校又起喧鬧聲,法學院前有人召開大會,有其他學校的學生前來助陣,大喊:「我們將再控制校園」、「革命已來到哥倫比亞」。到了下午,校園又變得一片寧靜,原來警察已開始管制校園,必須憑身分證件出入。
學校停課多日後恢復上課。但學生對校方召警行動強烈不滿,到期末又鬧起罷課,並占領教室。於是一向安排在「女神」雕像(Alma Mater)前廣場的畢業典禮,改到附近的聖約翰教堂舉行。而該學期筆者必修的三門課沒有考試,教授胡亂給分。
哥大學運的後續影響
1968年的哥大學運雖有30名學生因參加抗議被校方強制停學,但兩個既定目標都達成了:一是晨曦公園體育館的興建中止,改為在校園北端建造地下健身中心;二是哥大後來終於脫離了IDA。而該學運引起全美各地響應,詹森總統放棄競選連任,承諾要結束越戰的共和黨籍尼克森於當年底當選總統。1970年起美國改採「聯中對蘇」戰略。1971年美國媒體揭露國防部密件,原來美國為了避免吃敗戰,一再蒙蔽民眾陸續派軍赴越,一直到1973年3月美國全數撤軍。越戰終於在1975年5月全面結束,留下悲慘的一頁歷史。
其後,漢彌爾頓樓成了哥大學生運動的「聖地」,歷史一再重演。1972年4月,學生再次為反越戰占據漢彌爾頓樓。1985年4月,超過400位哥大學生封閉漢彌爾頓樓約三星期,靜坐示威,要求哥大董事會與董事從南非撤資,活動蔓延到全美各地;3個月後國會兩院通過提案,對南非採取經濟與道義制裁,最終導致南非結束了分離政策。1996年又有約百名學生占據大樓4天,要求學校設立民族研究學系;哥大3年後終於設立了民族與種族研究中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必須附帶說明:1970年底台港留美學生發起保衛釣魚臺運動,也是受到美國學生反戰運動的啟示。不止大家耳濡目染受到影響,更因部分大學部留學生從美國反戰同學處吸收了動員遊行、製作標語與口號等技巧與經驗,這可從1971年1月30日紐約的保釣遊行看出來。
再回過頭來看這次2024學運。埃及裔校長顯然是為了向猶太人主控的董事會「表忠」,決定採取過分急切的驅離學生措施。此一行動引發全美學生運動,進一步導致美國眾議院5月1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高舉猶太卻有違憲之虞的《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Antisemitism Awareness Act),徒然引起全世界對美國及以色列的反感,影響恐怕會相當深遠。
綜觀哥大兩次學運都以反戰與人道為核心訴求,前者反對荒謬的越戰,後者反對殘暴的以哈戰爭。訴求雖然卑微,卻像是一面照妖鏡。當年越戰終以失敗收場,如今美國人支持的以哈戰爭雖仍僵持不下,也終究會在全世界撻伐下落幕。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已不可避免霸權衰退的命運。
(作者係東吳大學名譽教授)
自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以色列隨即對加薩地區採取大規模進攻,並狂轟濫炸,至今已造成10萬多人受傷,35,000多巴勒斯坦人死亡,引發世界各國對以色列的譴責,也讓沉寂已久的美國大學校園再次掀起抗議的浪潮。
以色列濫炸的行徑激起國際社會的義憤,南非向國際法院指控以色列違反《防止及懲治種族滅絕罪公約》,玻利維亞指責以軍行動犯下戰爭罪和反人類罪,宣布與以色列斷交,哥倫比亞和智利則召回駐以色列大使以表抗議。而美國拜登政府卻一味偏袒以色列,甚至還加強對以色列的援助,引起美國各大學校園紛紛舉行抗議示威,這些示威原先是孤立、零星的行動,直至4月18日紐約員警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下稱哥大)逮捕了百餘名學生後,才激起全美數十所院校紛紛效尤。
哥大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勢
哥大是1960年代反越戰運動的美東點火者。這次哥大學生從4月17日連續6天示威抗議,並提出三項訴求:(1)校方立刻停止與以色列的合作項目;(2)切斷與以色列的經濟聯繫;(3)從那些與以色列有業務往來的公司撤資。同日,哥大校長沙菲克(Minouche Shafik)赴華盛頓出席國會聽證會,被要求向眾議院教育委員會保證,哥大沒有為「反猶主義」(Antisemitism)提供場地,並保證如果哥大師生出現反猶言行,就要被開除。沙菲克返回紐約翌日即招來紐約市員警衝進校園清場,逮捕108名學生,並強行拆除學生建立的加薩聲援營地。這是自1968年反越戰以來,員警再次進入哥大校園鎮壓抗議活動。
4月21日下午,數百名哥大教職員工集體退場/罷課,抗議沙菲克校長未經過大學評議會執行委員會,就採取行動違反法規。沙菲克校長辯解紮營活動「對大學的實質性運作構成了明顯和立即的危險」。紐約警察局切爾局長則說,學生們沒有拒捕,他們「以和平方式表達了他們想說的話」。沙菲克的另一個理由是集會擾亂了大學的正常運作,但哥大校友、法學家布魯卡(Bekim Bruka)發文反駁說,學生占據的南草坪並不用於上課,也非哥大唯一的室外空間,因此並沒有擾亂大學職能。
在警察進入哥大校園逮捕學生後不到24小時,學生重新回到校園,在草坪的另一側搭起新的加薩聲援營地,帳篷數量比之前還多,且不斷有學生趕來聲援,聲勢很快超過之前的規模。當天,有全美幾十所大學的200多名學生,在線上商討如何複製哥大的抗議活動。包括美東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布朗大學、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西的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洛杉磯分校、南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中西部的華盛頓大學、范德堡大學、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美南的德克薩斯大學、北卡羅萊納大學等46所大學的學生,決定仿效哥大學生在校園內安營紮寨,準備長期抗議。截至5月11日,已有57所大學超過2,900人被捕。
這次大學生挺巴抗以,不為猶太資本集團控制的主流媒體所喜,因此對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並未大幅報導。但隨著社交媒體與手機的普及,抗議現場的視頻第一時間就在Instagram、TikTok及X新聞網上傳播開來,而學生被捕的畫面激起學生的抗議情緒。正是200多名學生代表的線上會議,讓星星之火開始有了燎原之勢。
不過,在猶太資本集團的高壓和美國官方的操作下,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言論被貼上「反猶主義」的標籤。4月16日,眾議院以377票贊成,44票反對,1票棄權,將學生示威最常使用的口號「從河流到大海,巴勒斯坦將獲得自由」(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Palestine will be free)視為「反猶主義」的口號。4月24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稱,批評以色列政府的政策就是「反猶」。桑德斯次日發表聲明說,反猶主義是一種卑鄙而令人厭惡的偏執,請不要試圖轉移我們對極端主義和種族主義政府不道德和非法戰爭政策的注意力,從而侮辱美國人民的智商。5月1日,美國眾議院以320票對91票通過《反猶主義意識法案》(Antisemitism Awareness Act),將對以色列政策的批評與真正的反猶主義混為一談,引發廣泛的憤怒和不滿。
無法跟反越戰運動相比
此次抗議事件是1960年代反越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校園抗議,因此也不斷被人相互比較。尤其,最早發生員警逮捕學生事件的哥倫比亞大學,正是反越戰學運的東岸起源地。不過,這兩場抗議的相似之處很可能僅此而已。
首先,反越戰運動的背景是因美國當時仍實施徵兵制,許多大學生被徵調到越南作戰,而當時各大電視台都在黃金時段大肆報導越戰的慘況,電視螢幕上橫陳的屍袋,對達到徵兵年齡的大學生產生極大的衝擊,他們根本不認同越南戰爭,更不願意為此犧牲性命,因此爆發了反越戰示威。相比之下,美國並未直接涉入加薩戰爭,對美國人的傷害並不相等。
其次,反越戰的規模掀動了美國數百所大專院校,遊行示威者除學生外還有眾多民眾,規模動輒數萬,甚至達到十萬以上。而此次抗議浪潮僅限於校園。當年為了對付反戰學生,美國近20個州動用了全副武裝的國民警衛隊;1970年5月4日,國民警衛隊在肯特州立大學開槍打死4名示威學生,打傷9人。相對的,學生的抗議也趨於暴力,示威學生放火焚燒了近30個預備役軍官訓練中心。而本次校園示威迄今尚未造成太大衝突。示威學生基本上遵守了「非暴力」的原則,並未使用任何武器。在一些地方,員警進入校園執行清場任務時與學生發生肢體衝突,還使用了橡皮子彈和煙霧彈等,但尚沒有鬧出人命。
從結果來看,反越戰抗議加速了美國停戰的進程,1973年最後一批美軍撤出越南。但是,要實現這一輪校園抗議的目標,難度要大得多。根本原因在於支持以色列是美國的長期政策,不會因學生示威就改弦更張。這也反映出親以色列勢力在美國政治經濟結構多麼強大,例如全美有30多個州立法,禁止政府與任何抵制、制裁以色列或從以色列撤資的公司有商業往來。
抗議會影響2024總統大選
1968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的詹森宣布不再尋求連任,贏得當年大選的是承諾結束戰爭的共和黨人尼克森。今年大選出現這種戲劇化場面的概率不大。但延宕不絕的學生抗議,對選情的影響仍不可小覷。畢竟,在今年勢均力敵的對決中,任何變數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乃至帶來不同的選舉結果。近期拜登的民調支持率有所回升,到4月中旬已與川普基本持平。但那之後,隨著校園抗議快速蔓延並引發混亂,川普的民調支持率再次領先,多數受訪者認為前總統在任內幹得比拜登好。
美國輿論普遍認為,如果校園抗議久拖不決,對拜登的選情極為不利。這倒不是說,反拜登親以的學生們會轉投川普的票,他們大概沒有人會投給川普,而是說校園抗議分化了民主黨的選民,並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共和黨內因墮胎問題所引發的裂痕。
最近一項民調顯示,民主黨選民對學生抗議的態度分歧,30%支持示威者;39%支持學生的訴求,但反對其作法;20%反對學生抗議。而共和黨選民對此問題的看法則較一致:78%反對學生示威;9%支持學生訴求,但反對其作法;只有5%支持示威。這一趨勢如果繼續下去,那麼越來越多民主黨選民可能會選擇「棄選」。對此,民主黨領導層頗感焦慮,但似乎也沒有解決的辦法,因為他們既要確保以色列的安全,又要防止加薩出現人道危機;既要穩住激進的年輕選民,又要籠絡對混亂反感的中間選民;既要謹慎地維持中道,又要避開共和黨嘲弄和攻擊「騎牆主義」。或許,這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今年8月,民主黨將在芝加哥舉行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名拜登為總統候選人。有分析認為,如果到那時校園抗議仍不停止,就很可能會成為壓倒拜登的最後一根稻草。那局面將會讓人想起1968年3月31日,詹森在講話最後黯然宣布:「我不再尋求、也不會接受黨提名我作為候選人競選連任」。對拜登來說,哪怕只是讓人聯想起那一幕,就足夠難堪了。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