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日,以色列的大衛投石索防空系統正式成軍服役,象徵以色列空防將由鐵穹防空系統、大衛投石索防空系統和箭式防空系統組合,形成短中長程飛彈攔截網,堪稱「以色列防空三傑」。2023年底開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真主黨游擊隊、伊朗等回教組織或國家,競相對以色列宣戰,並發射大量地對地火箭、巡弋飛彈、無人機等轟炸市區,以色列在美、英等國的協助下,以鐵穹、箭式等防空系統攔截,創下99%的攔截成功率。
鐵穹(Iron Dome)防空系統
鐵穹為全天候、機動型防空系統,由以色列Rafael先進防務系統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研發,可攔截5-70公里內的短程砲兵火箭或其他飛行器。該型防空系統由地面雷達、射控、觀測、飛彈發射箱等設備組成,可隨時移動架設,並自動偵測來襲的短程砲兵火箭,發射地對空飛彈攔截目標。由於飛彈的單價便宜,因此對攔截廉價的短程砲兵火箭而言相當划算。
由民眾拍攝的影片顯示,鐵穹防空系統可一次發射多枚地對空飛彈,以攔截來襲的短程砲兵火箭。以色列軍方宣稱,鐵穹防空系統的攔截率高達85%,非常驚人。此外,以色列軍方也在重要據點部署陸基型方陣系統(C-RAM),攔截真主黨民兵發射的迫擊砲彈。目前除了陸基型鐵穹防空系統外,也有艦載型海鐵穹防空系統可置放在直升機甲板上,非常方便。
2011年3月27日,以色列軍方在南部城市貝爾謝巴附近,部署首套鐵穹防空系統。同年4月7日,鐵穹防空系統在南部城市阿什凱隆上空,成功攔截一枚從加薩走廊發射的短程砲兵火箭。2017年2月22日,以色列國防部發表聲明,國防部對鐵穹防空系統的升級版進行一系列成功測試。2023年底開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真主黨游擊隊、伊朗等回教組織或國家,競相對以色列宣戰,並發射大量地對地火箭、巡弋飛彈、無人機等轟炸市區,以色列在美、英等國的協助下,以鐵穹、箭式等防空系統攔截,創下99%的攔截成功率。
大衛投石索防空系統
大衛投石索防空系統是由以色列Rafael先進防務系統公司和美國雷神公司(Raytheon)合作研發成功,可攔截70-300公里內的短程彈道飛彈或其他飛行器。該型防空系統配備以色列自製的多目標追蹤雷達,由飛彈發射車裝載並機動部署。該型飛彈採用二節式彈體設計,後方加力段提供發射時的初始加速,並配合彈翼調整。飛彈尋標器的外型不對稱,並整合雷達與光電尋標頭,具備全天候的作戰能力,並結合多種導引系統,攔截更快、更具威力的各種空中來襲目標。飛彈單價約為100萬美元,相當昂貴。不過,以色列軍方宣稱防衛作戰時,不會考慮成本問題。
2017年4月2日,大衛投石索防空系統正式成軍服役,是以色列「多層彈道飛彈防禦與防空體系」的最後一員。2018年7月23日,以色列軍方首次在實戰中啟用大衛投石索。以色列軍方表示,當時雷達發現2枚俄製SS-21短程彈道飛彈自敘利亞境內發射,且落點可能在以色列太巴列湖(Lake Kinneret)以南,防空部隊發射二枚飛彈攔截。其中一枚彈道飛彈的飛行軌跡改變,指揮官下令一枚攔截飛彈在空中自爆,另一枚則繼續攔截。以色列軍方並未說明第二枚飛彈是否攔截成功,不過最後二枚彈道飛彈皆墜落在敘利亞境內。
箭式(Arrow)防空系統
箭式防空系統是由以色列國營航空工業公司(IAI)和美國波音公司合作研發。該系統分為2型和3型,採用多節式設計,分別攔截300-1000公里、1000-2000公里的彈道飛彈或其他飛行器,類似美國的薩德飛彈系統(THAAD)。該型防空系統配備以色列自製的多目標追蹤雷達,由飛彈發射車裝載並機動部署。
以色列國防部指出,箭式2型主要攔截大氣層(圈)內的各種彈道飛彈,而箭式3型主要攔截大氣層(圈)外的各種彈道飛彈、洲際導彈的分導彈頭等。這顯示以色列的頭號敵人是伊朗。近年來,伊朗耗盡資源研發核武和化武,並積極投入研發短、中、長程彈道飛彈,已經對以色列造成極大的威脅。
2013年2月25日,以色列國防部宣布,成功完成箭式3型防空系統試射。該次試射由以色列國防部和美國飛彈防禦局合作,攔截飛彈進行大氣層(圈)外的軌跡飛行。雖然該次試射並未設定攔截目標,但證明了以色列已具備應付地區威脅的作戰能力。2017年1月18日,箭式3型防空系統正式成軍服役。2023年底開始,以色列在美、英等國的協助下,以鐵穹、箭式等防空系統成功攔截了地對地火箭、巡弋飛彈、無人機。
以色列國防廠商技術輸出
以色列國防廠商,除了前述的Rafael先進防務系統公司、國營航空工業公司(IAI)外,還有Elta系統公司和Elbit系統公司等。舉凡陸、海、空、外太空等國防科技產業,均有相當傑出的研發實力。而國防廠商的技術輸出更對以色列全國年產總值有巨大的貢獻。(見附表)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輪型裝甲車的開發已是各國的風潮,無論是美中俄三國或歐陸地區,基於地面部隊仍須以輪型裝甲車代步,各國陸軍皆努力發展自身的輪型裝甲車。德國在二戰期間因具有厚實的國防技術能力,二戰結束後,持續針對陸軍輪型裝甲車進行開發,至今已有具體的成果。
拳師輪型裝甲車的發展歷程
拳師(Boxer)是一款八輪裝甲車,該輪型裝甲車針對不同的任務型態進行「模組開發」,大致上分成「戰鬥、指揮、救護、野戰、救濟保修」等模組,1993年率先由德國、法國開始研發,1996年英國政府宣布加入開發行列,然因合作理念不同,法國先在1999退出該計畫,2001年荷蘭加入開發計畫,並於2002年公開亮相。
然而好景不常,英國最終因車輛成本過高,而於2003年退出研發/生產計畫,因此最終整台裝甲車輛仍為德國、荷蘭的產物,生產時程被迫延至2008年以後進行。德國軍方先於2006年計畫採購272輛拳師裝甲車,包括135輛APC型、65輛指揮車型與72輛戰場救護車型,2009年起陸續交貨,後更於2015年額外增購131輛。荷蘭則在2006批准採購238輛,包括36輛指揮車型、52輛重型救護車型、92輛工程車型、12輛貨物運輸車型與8輛駕駛員培訓車,並於2011起開始交貨。
後續用戶包括立陶宛的88輛、澳洲211輛、烏克蘭36輛,而英國最終仍於2019年宣布採購各型拳師衍生車輛500輛,並於2023年接收首輛拳師甲車,使得拳師總體訂單超過1,400輛。潛在訂單包括阿爾及利亞、立陶宛、卡達、瑞士等國,尤其伴隨著俄烏戰場的形式,各國更加重視裝甲車的採購與部署。
拳師裝甲車性能概況
拳師裝甲車按照任務區分,其重量有24噸(標準型)、33噸(戰鬥型),車長度為7.93公尺、寬度為2.99公尺、高度為2.37公尺,操作人數為3人,車內容量的體積能乘載8噸重量,包括8名全副武裝士兵,最高行駛速度為每小時103公里,基本車款的武器配備為一挺12.7mm機槍,戰鬥步兵型則安裝一挺30mm機槍與一挺7.62同軸機槍。
除了機槍外,拳師甲車依據任務與客戶需求,也能安裝一門35mm機砲、12.7mm或7.62mm機槍、40mm榴彈發射器等,動力系統為EURO 3級的MTU 8V199 TE20柴油引擎,最大馬力為720匹,拳師總共配備三個油箱,大約能攜帶562公升的汽油,在不加油的情況下能行駛超過1,100公里。
整體車輛的設計為模組化,利於後勤補給的任務,車輛裝甲為高硬度鋼板所製,車體前方為斜型,利於抵抗敵軍步機槍的射擊;車頂裝甲具有陶瓷裝甲板,能增加車體對人體的防護,且能抵抗口徑14.5mm機槍的直接射擊。為抵禦地雷的攻擊,拳師裝甲車的座椅與地板分離,能降低裝甲車遭到敵軍攻擊的衝擊。開發商同時強調拳師可機動部署,能透過空中巴士所製造的A400運輸機,將車輛分解為數個模組運送。
衍生出多種型號
「運兵車」為拳師最為常用的通用型號,主要的目的為步兵運輸,並提供步兵在戰場上的保護;為保持戰場的通訊/指揮品質,拳師也能充當「戰場指揮車」,通常成員包括2名參謀,1名參謀助理與1名駕駛,相關的配備包括通信、網路系統、抗干擾通訊設備等,能在裝甲單位充當指揮裝甲車、步兵的系統。
為有效提供戰場救護任務,拳師裝甲車能將模組改為醫療使用,艙內能容納7名坐立傷患與3名擔架傷患,因本身具有高強度的防護鋼板,故能在險峻的戰場中,為傷兵提供機動、快速的救護任務。
為因應敵軍直升機、無人機的攻擊,拳師裝甲車能將其改裝為「空中俠客35」(Skyranger 35),原則上配備一門「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開發的35mm無人防空砲塔,車內僅需2人操作,防空砲能依據空中威脅的目標,分類成每分鐘發射200發砲彈或1,000發砲彈,有效射程約4,000公尺,為應付小型無人機的威脅,砲塔能額外安裝歐瑞康公司(Oerlikon)所開發的對空搜索雷達,其最大偵測距離約5公里,對戰機體積大的測距為20公里。
另一款為「空中俠客30」(Skyranger 30),主要是在車體安裝一門30mm防空機砲,最大射程為3,000公尺,必要時能額外攜帶兩枚刺針防空飛彈,增加點防空的作戰效能。
因戰場變化劇烈,裝甲車必須具備充足火力才能應付敵情,拳師也有「重型火砲版」,該版本最大的特徵在於安裝一門155遙控榴彈砲,由兩名成員操作,車體能攜帶30發砲彈,基本彈藥的射程為40公里,若發射加強型遠端砲彈,射程可提高至54公里。
結語
德國的工藝技術也表現在軍武設備,而拳師裝甲車的最大優點在於「模組化設計」,其車輛能配合客戶需求,安裝不同功能的任務模組,但缺點為過重;尤其以戰鬥型33噸的重量,美軍的C-130運輸機無法負荷,其他的運輸機包括A400,必須先拆掉裝甲車上的模組,將車體、模組分開才能運輸,這不但降低了運輸效率,也不利於部隊的機動性,加上一輛拳師裝甲車售價高達7,000萬美元,壓低了它在國際軍武市場上的競爭力。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今年2月,法國、美國、奧地利、西班牙、義大利及英國共同宣布,在OECD/G20的包容性架構下,有關國際租稅規定改革的多邊解決方案實施前,延長有關國家數位服務稅的過渡協議。
OECD第一支柱金額A
全世界電子商務交易,甲國銷售者不一定會在乙國設立營業場所,乙國客戶只要在銷售商的電子商店下單付款,便可以完成跨境買賣。此外,數位服務業者的盈利模式,多數不是向跨境用戶收取,而是向刊登廣告的業主收取廣告費,例如,美國谷歌2023年廣告費收入為2,378億美元,按照目前國際稅收聯合國與OECD範本,廣告費收入完全歸數字公司的居住國課稅,消費者用戶所在國並無課稅權,但就全球自動數字服務公司而言,離開廣大的境外所在國用戶線上的觀賞,這些提供數字服務的公司就無法賺取廣告收入,因此,以使用者付費的觀點,用戶所在國也應作為所得來源國,分得一部分廣告收入並對其課稅,較符合租稅公平原理。
2018年以來,許多國家陸續對數字服務的利潤課徵「數字稅」(Digital Service Tax, DST)。美國是全球數字服務最發達的國家,2023年全球排名最大的10家數字服務公司,美國占了8家。在消費者經營與自動數字服務課稅權的劃分上,OECD包容性框架在支柱一的設計上提出了金額A,也就是數字服務的提供商要將其因提供數字,所獲利潤的一部分作為金額A,劃分給用戶所在國。
但是,美國數字公司普遍認為,OECD提出的第一支柱金額A(Pillar one, Amount A),主要是針對美國數字服務公司課稅,一旦第一支柱金額A在全球普遍推行,美國數字公司就不得不將自己線上提供數字服務所獲利潤的一部分,分配給市場國或用戶國,如此一來美國數字服務公司的利潤勢必減少。
美國強迫法國推遲課數字稅
目前全球數字公司的總部多登記在美國境內,因此,美國不希望數字公司所產生的數字稅收被其他國家分享。換言之,美國並不贊成OECD提出的第一支柱金額A課徵數字稅方案,美國甚至透過多邊協議或關稅威脅,來抵制其他國家對美國數字服務公司提供的跨境線上數字課稅。
法國2019年7月24日頒布法律,決定自2019年1月1日起開徵數字服務稅,它是就數字服務稅最早立法的國家。法國原本要對美國數字公司開徵數字稅,但2020年川普宣布對歐盟價值13億美元的貿易徵收25%的關稅,來抵制法國對美國企業擬課徵數字稅的計畫,導致法國開徵數字稅的生效日期一延再延。
支柱一增加用戶所在國稅收
第一支柱金額A(Pillar one, Amount A)的主要特點包括:(1)改變了企業納稅地點的規則,將一部分課稅利潤,從目前登記利潤的司法管轄地(也就是利潤來源地),轉移到最終消費者銷售的司法管轄區來課稅,並根據數字服務企業在全球各司法管轄區的銷售額分配到各地司法管轄區;(2)第一支柱金額A目前只針對全球收入超過200億歐元,且利潤率超過10%的公司,就高於10%的利潤,課徵25%的數字稅。
目前美國在知識產權使用費(特許權使用費)方面,對全球存在顯著的貿易順差,2017-2022年平均每年盈餘約760億美元,2023年服務貿易總順差為23億美元,其中許多知識產權的服務價值高且利潤率高。如果採用第一支柱金額A,將部分應稅利潤從目前登記利潤的司法管轄區(即利潤來源地),轉移到向最終消費者銷售的司法管轄地課稅,並根據全球各司法管轄區的銷售份額,將該份額分配給各司法管轄區。由於一些總部位於美國,在美國境內利潤率適中的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利潤率可能非常高(通常是由於他們在海外司法管轄區持有知識產權)。
在某些情况下,知識產權也在海外開發,但他們部分銷售對象也是美國本土客戶,因此,當利潤轉移到客戶所在地,美國內地稅務局仍可從第一支柱金額A獲得一定稅收。換言之,美國政府也能從這些居住在美國的消費者身上課徵到一定的數字稅。
支柱二有利美國企業回流
G20/OECD稅改方案中的支柱二規則(Pillar Two),包含全球反稅基侵蝕規則(Global Anti-Base Erosion Rules,GloBE),又稱全球最低稅規則,要求跨國集團在各轄區就利潤繳納至少15%所得稅,否則須就差額繳納補足稅。由於適用門檻低(年收入超過7.5億歐元的跨國集團),適用範圍廣(除特定國際海運業務外其他行業均涉及),全球最低稅規勢必將會對大型跨國企業海外業務產生重大稅務影響。尤其是美國企業擁有全球最龐大的數位服務市場,也是許多利潤率高的跨國公司所在地。
最重要的是,支柱二規則採全球統一最低15%稅負,對於讓美國企業將有價值的知識產權留在美國,而不是留在低稅率國家,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整體來說,第一支柱金額A方案將造成美國稅收減少,支柱二規則有利於美國大型企業回流,稅收增加。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今年大選,政黨雖未輪替,但執政黨在大選期間,對在野黨的攻擊採取了抹紅、污衊、扭曲等負面手段,卻較少聚焦於經濟層面規劃前瞻、創新、務實等正向作法,以至選後面對未能取得過半民眾支持及國會「朝小野大」的格局,迄今尚未以「謙卑」的態度與在野政黨領袖對話,甚至放任其政黨立委杯葛國會改革。這些前所未有的現象,在無形中已讓民眾擔心未來四年的社會安定及經濟前景。
儘管過去八年來,政府不斷透過各種管道廣宣,台灣經濟成長幅度領先亞洲四小龍,不但台股創下31年來首度與港股的黃金交叉,而且國民平均所得突破3萬美元,超「韓」追「日」。再者,過去兩年面對出口持續低迷下,2023年出口金額創下史上第三高;至於投資則是在「風電」建設的加持下,去年外商投資金額創下近16年來第三高。此外,加上政府推動七項產業創新發展計畫、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以及配合前瞻基礎建設,增加政府投資、台商回流三大方案增加民間投資,讓台灣經濟結構呈現不同的面貌。
然而,絕大多數民眾對政府宣揚的「亮麗」經濟表現卻「無感」。
民眾對政府的表現失望
俗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庸置疑,過去八年來執政黨憑藉一黨獨大、國會多數優勢,採取唯我獨尊、強勢輾壓在野黨,造成朝野陷入糾葛,社會呈現對立,使得民眾必須無奈地面對公共政策規劃執行愈來愈缺乏「公平與正義」,行政官員行事風格愈來愈缺乏「廉恥與品德」,讓經濟愈來愈缺乏「前景和繁榮」,進而讓社會愈來愈缺乏「安定與和諧」。
目前台灣社會所存在的困境,並非政治民主干擾社會繁榮,或經濟開放擴大社會差距,而是執政黨領導高層忽略誠信,不惜撕毀承諾,造成在野黨被迫採取惡鬥對立,甚至杯葛阻擾,使得經濟發展延宕遲滯,社會轉型受到波及重創。誠如政治及歷史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Yoshihiro Fukuyama)從政治變遷及歷史盛衰的觀察中提出,社會各個群體能彼此互信,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其寓意極為深遠。
「三信」資本創造經濟高峰
在此同時,回顧二戰後台灣在極短期間內達到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莫過於政治菁英卓越的領導、勇於任事,以國家的生存與永續為願景,其無私的理念讓民眾對公共政策產生「信任」,以及在行政官員夙夜匪懈、積極努力下,以民眾的幸福與安樂為目標,其負責的態度讓民眾對文官體系敢於「信託」,透過這些基礎,建立了民眾對未來願景的「信心」。亦即台灣經濟在社會各個群體彼此互信中不斷累積資本,此股無形的力量,不僅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而且讓社會充滿安定感。
其實,《經濟學人》曾在專欄中指出,新冠疫情期間面對全球各國鎖國封境的管制下,長期扮演著台灣出口動能的電子、資訊通信產品,因遠距需求熱絡而持續暢旺,讓台灣經濟表現頗為亮麗,但背後顯示的是新的開端,抑或是衰退中短暫的偏離軌道。這意味著,讓台灣經濟於新冠疫情干擾期間,呈現亮麗表現的前者,將會隨著全球疫情受到控制逐漸轉為緩和;至於後者,則是受到國內市場狹小限制,在不太可能無限加碼的情況下,不易再造經濟高峰的境界。《經濟學人》的警訊,頗值得朝野政黨於政治激烈對立的同時,冷靜思考台灣經濟該何去何從,進而找出最佳路徑。
經濟面對空洞孤立威脅
另一方面,讓台灣更加無法忽略的是,美中兩國的經濟糾葛從關稅戰延伸至科技戰,迄今戰火持續延燒,在造成全球產業體系重組的同時,台灣卻又因政治糾葛而難以加入CPTPP和RCEP。亦即台灣除了晶片產業一枝獨秀之外,並未發展出更具有競爭優勢、牽動全球的新興產業,在出口缺乏關稅優勢,以及投資無法帶動出口成長下,卻又因地緣關係,而難以擺脫中國大陸的經濟磁吸循環,一旦產業被迫加速外移,未來恐讓台灣經濟更加陷入空洞化、孤立化。
面對未來四年民進黨的持續執政,我們期待在野黨能夠了解,選舉勝負是一時的結果,經濟榮枯才是台灣生存發展的關鍵。畢竟,未來全球經濟情勢變化難測,台灣已沒有對立虛耗的條件,社會各界無不期待,執政黨能拋棄「唯一拚政治」的思維,允諾未來四年將聚焦「優先拚經濟」理念,把意識形態的改革轉為厚植提高經濟競爭的優勢,讓低迷的經濟能振衰起敝,進而持續成長。同時,在野黨需以無私的胸襟,捐棄政治歧見,致力解決當前面對的困境,唯有如此,始能再造台灣經濟榮景。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兩岸經濟在近年不確定因素干擾下,確實表現差強人意。但今年台灣在AI產業強勁帶動出口下,經濟成長應較去年樂觀。而大陸經濟在房地產止穩、新質生產力的發揮下,應可達成既定目標。
近年因疫情、升息循環、產業去庫存,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干擾下,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去(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僅1.31%,創近14年最低。大陸則有5.2%,達成全年5%的目標。而台灣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6.51%,為近11季以來的最佳表現。大陸第一季的GDP同比增長5.3%,增速較上個季度增加0.1%,實現良好開局。看來,兩岸經濟有望回暖。
台灣AI產業強,內需弱
不可否認,人工智慧(AI)是當前最熱門的產業,而台灣有相當完整的產業鏈,又有世界級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單第一季營收就達5,926.44億台幣,年增16.5%。因而,在AI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強勁,帶動資通與視聽產品倍增,加上電子零組件及傳產貨類出口減幅逐步縮小下,第一季商品出口總額已達1,103億美元,年增19.21%。不過也不能得意太早,因為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6.51%是與去年第一季呈現負3.49%相比較;何況若按季增年率觀察,去年第二季至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依序為6.83%、7.87%、9.70%及1.13%,也就是在逐季走強後,於今年首季明顯轉弱。由此可知,這6.51%並不代表台灣有多強,政府無需強調比新加坡、南韓好。況且,今年首季出口值也是因去年出口衰退而有明顯年增,但也是季減。
國內消費只成長1.3%,大部分是國人海外旅遊的消費,對國內助益不大。主計處認為,內需的消費及民間投資逐步回溫,據此推估全年經濟成長率將上修至3.57%,恐怕過於樂觀。
大陸經濟成長漸趨樂觀
大陸第一季的GDP同比增長5.3%,第一級、二級及三級產業均呈現成長,分別為3.3%、6.0%及5.0%。在經濟成長的三駕引擎中,消費一向占比最大,隨著各項促消政策落實落地,商品消費及服務消費均穩步成長。伴隨重大工程項目加速推進,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已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淨出口也擺脫過去疲軟不振的現象。3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去年9月以來,首次回升至50的榮枯值以上;服務業PMI是去年6月以來的最高值。在去年低基期及人民幣貶值的效應下,甫公布的4月進出口雙增,優於預期,在歐美製造業溫和復甦下,預估Q2至Q4仍有望小幅增長。整體而言,意謂著大陸全年經濟運行有望持續回升向好態勢。
「新三樣」出口創佳績
大陸近幾年致力於調結構、促轉型。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發布2023年度「外貿成績單」,去年進出口總值41.76兆人民幣,年增0.2%。其中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首次突破兆元大關。進一步言之,大陸電動車過去在政策支持及產業的競爭下,吸引了許多國際電動車零組件企業及新創公司投資,進而帶動電動車零組件發展的優勢。尤其,在AI及各類的感測器、軟體技術快速發展,同時又是全球鋰電池主要生產國的優勢下,大陸不僅成為電動車製造大國,亦為全球的最大消費國。
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銷售占比近八成,其中比亞迪已正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冠軍,並且正在海外大舉擴張,營收在三年內漲逾12倍,次年更擠進全球汽車銷售量的第9名。今年大陸汽車總銷量將超過3,100萬輛。其中新能源車銷售量預估達1,150萬輛,較去年949.5萬輛,年增率超過3%,增長10.5%。
困擾多時的房地產危機,在大陸官方接二連三的救市政策下,最壞的時期已過,但消費者恢復信心仍需時間。目前恆大、碧桂園及中植集團等爆雷地產商,除申請破產清算外,也進行售屋、售地、債務重組或債務展期。瑞銀認為,大陸短期房地產市場還面臨一定風險,上半年開工和銷售面積還出現下跌,但可能在年中會止穩,下半年環比會略有回升。另外,港股及上海股市反彈幅度超過二成,也就正式步入「技術性牛市」。原因之一就是房地產政策利多不斷,而資金已明顯回流。
「新質生產力」成長新動能
去年9月,習近平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期間的座談會上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此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中央政治局第11次、12次集體學習都提到「新質生產力」。今年3月的「兩會」更大力宣傳「新質生產力」,寄希望以此替代房地產等傳統行業拉動經濟。進一步言之,新質生產力的「新」可以指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質」則包括物質、本質、質量和品質,即新質生產力是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條件下,以創新驅動為依託,體現高質量發展,帶來高品質生活的生產力。它包括傳統行業的升級,包含任何能提高全要素生產力的行業,所以說它其實是在各個行業對資源進行更優配置,包括勞動、資本、土地、原料及科技人才。例如,早已進行中的綠色能源產業、人工智能技術等新興產業。
在市場如此低迷的狀態下,這些「新質生產力」概念下的產業,能否填補體量巨大、上下游產業鏈長的房地產業對宏觀經濟和就業原有的貢獻,值得關注。另外,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以及各大重點城市均或多或少放鬆了限購政策,市場將迎來更多政策細則,有助於房市由谷底反彈。
綜言之,兩岸第一季的經濟數據看來樂觀,但樂觀中應審慎。一是保護主義、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加劇,恐對貿易活動造成不小干擾。二是美國年底將舉行總統大選,不少人憂心一旦川普當選,對兩岸經濟均可能埋下諸多不確定性。宜有因應對策,才能讓衝擊降至最低,進而達成經濟成長目標。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伴隨美國對中國大陸科技管制加劇,正動搖著台積電的根基,開始從董事會下手,今年6月之後,台積電新任董事上任,10位董事有6位美英人士,加上一位董事背後代表著美國人的意志,這「六位半」獨立董事也宣告「美國時刻」正式到來。
董事會結構符合美國布局
台積電本來就是外資持股高達七成以上的公司,所以有外國董事身分者並不意外,不過最大的股東仍是行政院國發基金,所以10位董事中至少有一位具有官方身分代表,就是國發會主任委員龔明鑫,剩下9位代表中有2位代表台積電團隊,分別是前副董事長曾繁城、執行長魏哲家,加上這次新任獨立董事唯一的一位台灣人士-前行政院長林全,共4位,其他都是美英人士。
台積電有高達7位獨立董事,表面上相當符合公司治理的公開原則,也符合全球布局,但更精確來說,台積電的3位新獨董,包括林全和2位來自美國的伯恩斯(Ursula Burns)和埃爾森漢斯(Lynn Elsenhans),更符合「美國布局」。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Marie Raimondo) 5月在美國眾議院聽證會時表示,中國侵略台灣、奪取台積電,之於美國經濟絕對是「毀滅性的」。她說,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設廠,要製造的正是其最先進的2奈米和3奈米晶片。
從「全球化」到「美國化」
當初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承諾的是5奈米技術量產,如今連一廠都還沒有生產製造,就要把下一個廠的技術推動到最先進的2奈米。美國政府之所以得寸進尺,主要是基於美國的利益,完全曝露了「非商業」性的企圖,而降低了台灣對美國的國安重要性。
台積電被稱為「護國神山」,卻要防範「友邦」以安全之名挖角。如果台積電亞歷桑那州建廠,是台積電成為美國公司的第一步,那先進製程移往美國,就是第二步。但這還不夠,6月台積電董事會正式改組,未來4年將是台積電從「全球化」到「美國化」的重要過程。
面對競爭激烈的半導體市場,台積電董事會若不能協助更遠的策略制定,不扯後腿,恐怕就不錯了。光是台積電4位外國獨董留任,就已讓人驚奇,這四人是英國電信公司前執行長邦菲爵士(Sir Peter Leahy Bonfield)、應用材料公司前董事長史賓林特(Michael Splinter)、賽靈思公司前總裁蓋弗瑞洛夫(Moshe N Gavrielov)、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前校長萊夫(Leo Rafael Reif)。這4位董事在10年前對產業還有些影響力,但10年後恐怕很難仍能看清產業快速變化的方向。
這4位可以說分別代表政策、設備、IC設計和學術端,但當台積電面對三星和英特爾虎視眈眈,加上AI、電動車和高速電腦的競爭,這4位獨董能發揮什麼作用,真的不得而知。至少台積電應該有更好的選擇,而不是延用創辦人張忠謀時代的「遺老」。這樣說,並非對張創辦人不敬。張忠謀為台積電確實打下了堅實的商業模式和雄厚資產,但以科技業發展的速度,4年一個總統任期未到,有些東西就可能變成「遺產」,相信張創辦人更清楚現實的考驗。
劉德音不該為美設廠負責
從2016年張忠謀找繼承人,選了蔣尚義、劉德音、魏哲家擔任共同營運長。當年GE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交棒時,也選了3個人擔任共同營運長,最後從其中挑出一人作為執行長,並要求另外兩位立刻離職。奇異的接班安排後來證明是失敗的,因為後來繼任的三位CEO前後做了16年,都沒有交出理想的成績單,GE也從美國前三大企業到後來一敗塗地,2020年更跌到谷底。
張忠謀退休後,由劉德音接任董事長,魏哲家為副董事長暨總裁。2024年6月魏哲家將升任董事長,一般的說法是劉德音要為美國建廠不力負責,但究竟是到美國設廠的策略錯誤,或進度不如美方預期,媒體並沒有進一步深究。劉德音和魏哲都是一流的領導者,否則台積電不會有今日的成就。總之,劉德音不該為去美國設廠而下台,並退出董事會。
美國對經營團隊下指導棋
而「美國化」究竟是提升還是墮落,有好有壞,就在一念之間,但美國以《晶片法案》提供台積電巨額補助,卻不改善投資環境的基本面,台積電當然可以說它是為了市場和全球化布局去美國設廠。但這難道不是攸關台灣整體的國家安全?
台積電在台灣2奈米晶片都尚未投產,若經營團隊就迫不及待地承諾美國第二座晶圓廠要在2028年投產2奈米製程,第3座廠將在2030年前生產2奈米或更先進晶片,是不是「太超過」了?這樣的決定必定會引起股民的反彈,所以美國「強化」台積電董事會的陣容,是為了更方便對經營團隊「下指導棋」吧?
先進半導體製程使用台灣的水)電和人才,美國若在幕後操弄董事會運作,很可能將造成台積電走下坡,等於中了英特爾削弱競爭對手之計。張忠謀擁有美國籍本無可厚非,當年執行了行政院長孫運璿、經濟部長李國鼎的產業升級計畫,結合其個人專業抱負也無可厚非,但台積電變成美國公司,絕非創立的初衷。
未來市場、產業、投資環境、地緣政治等變化莫測,台積電如要變成「美國公司」,也務必要成為一家一流一的「美國公司」,才能為股東和土地持有者等所有關係人創造最大的利益。若非如此,台積電很可能還沒有從青年走到壯年,就一步一步走向暮年。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今年是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百年校慶,讓我想起60年前的1964年6月16日,母校40周年的校慶。當時我所屬的33期同學是四年級畢業班,而我又是學生團的實習團長,因此擔任了當天閱兵分列式的指揮官。
6月15日整天下著傾盆大雨。次日早上,我們吃完早餐,穿著軍常服準備到「黃埔先烈紀念堂」舉行校慶大會,豈料8點半時,實習團部接到校長室彭峙東上校參謀官的電話,告知蔣總統交代不論雨下得多大,一定要在操場舉行閱兵分列式。
我馬上電告各位實習營連長換穿閱兵服,9點半前集合完畢。非常神奇的是,不到9點鐘,雨就停了。學生部隊整隊完成,觀禮的軍政首長及貴賓亦陸續就位,10點整崇戎號起,蔣公蒞臨閱兵台,太陽居然出現了。我站在閱兵指揮官吉普車上,向蔣公報告受閱人數後,吉普車開往受閱部隊前端時卻拋錨了,我只好下車踏水跑步前往定位。當大閱官的閱兵車緩緩前進時,我逐一報告了受閱部隊番號,共計10個學生連。閱兵完畢,分列式開始,操場雖積水盈寸,千餘同學均以整齊劃一的正步通過閱兵台,向大閱官敬禮。
蔣公在致詞中對黃埔精神做了確切的詮釋。他說:「所謂犧牲的精神,乃是國父所說的革命先烈在無可如何之時,以死來感動四萬萬人,為四萬萬人服務的精神」、「所謂團結的精神,就是由校訓-親愛精誠,所發揚出來的黃埔精神」、「所謂負責的精神,首在實踐三民主義,以成救國救民之仁。行己有恥,就是對自己負責;不欺其志,則是對主義、歷史負責;而毋忝所生,乃是對國家、民族負責。」
他以「黃埔的革命精神和黃埔的革命責任」勗勉師生,並闡釋「黃埔精神就是犧牲精神,團結精神和負責精神」。一甲子過去了,蔣公的訓示言猶在耳。
典禮完成後,蔣公巡視母校新完成的標準游泳池及教學設施,並偕同陳誠副總統等軍政大員,與全校師生共進午餐。
(作者係前僑委會駐美組長)
先祖育才公為湖南湘陰殷實商賈,平時樂善好施、架橋鋪路、造福鄉里,為鄉親們所樂道,祖母朱健遠育有二子,長子高篤倫生於1915年,在湘陰完成了高中學業,受到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麾下任職的外公張炳耀所賞識,18歲考入該校第11期。外公也將其女張紹梅許配給家父為妻,時年13歲。
談到這段往事時,家母十分靦腆地說,有同學到家裡來玩時,她會要求同學在門外稍等一下,先把與家父合照收起來,以免同學發現,父親軍校畢業後就立即與母親完婚。
父親早年英勇抗日
父親畢業後任少尉排長,下部隊時為樹立軍威,每逢碰到有士兵違反紀律均以扁擔伺候,他大呼一聲「拿扁擔來」,一個班長隨即拿了一條扁擔重重地往地上一摔,發出一聲巨響,把全排官兵都嚇一大跳,父親以為這個班長對他不滿,心不甘情不願地把扁擔拿來,父親二話不說拿起扁擔就往班長身上打,班長一面躲一面喊:「排長為什麼打我?」父親帶著怒氣說:「叫你拿個扁擔,你就不高興?」班長回答說:「我是要給這個兵來個下馬威,要他知道他的屁股硬還是這個地板硬!」父親頓時語塞。這是他當排長時候的趣聞,記得他講這段往事時,自己都笑得人仰馬翻。
1937年抗戰軍興,打完淞滬戰役後部隊打散了,有個同學的師長父親在南京招兵買馬,約他一起當連長去打南京保衛戰。在與日軍多次戰鬥中作殊死戰,為犒賞一位班長的英勇,父親把母親送給他刻有名字的戒指送給班長作為獎勵,這位班長之後不幸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了,國軍在清理戰場時發現該枚戒指,就把父親列入陣亡名單,消息傳到湘陰老家,母親及家人莫不悲痛萬分,後來才知是烏龍一場。
抗戰八年裡,父親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發揮了「犧牲、團結、負責」的黃埔精神,當營長後更抱持「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念與日本鬼子周旋。1944年我在湘陰出生,為避戰禍,母親帶著我和大姊避難武漢,這時父親已升團附,與家庭相聚的時間稍多一點。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我們隨著父親搬到南京,父親的部隊整編歸屬邱清泉兵團,也當了團長。在一次軍官團活動中,兵團司令邱清泉要大家猜謎:「高團長夫婦站在一起,打一個地名」,因為那時雙親都持盈保泰,邱司令在大家還沒猜出答案前,就宣布答案是「合肥」,引得哄堂大笑!
父親奉命撤退家眷
抗戰勝利後,父親帶著部隊在台灣待了半年,國共內戰又起,父親從台灣班師回南京,這時團長奉命鎮守南京,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失利,父親奉命收容江北轉進部隊和撤退家眷,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不但要保存戰力以圖再舉,而且要安全撤退家眷,使官兵無後顧之憂。當時的海軍有船艦、空軍有運輸機,陸軍只能靠著火車、汽車運輸部隊及家眷向南撤退。
在逃難的過程中,母親牽著我的手跋山涉水逃難,我不幸在路途中罹患瘧疾,住進了廣州的協和醫院療養,在母親的照料下活了下來,我們也從海南島轉進到台灣。
來台後被誣告下監6個月
記得1951年我在北港南陽國小讀二年級時,父親被誣告,理由是在海南島撤退時,大批軍械彈藥未能完整撤退來台,以「故意資敵」罪名被起訴收押。該案當時鬧得沸沸揚揚,父親狀況至為危險,有被槍斃之虞。所幸父親有幾位同學在國防部工作,為他收集資料,解釋若要把軍械彈藥完整裝船運到台灣,須占一整艘運輸艦,但岸上還有一個營的兵力準備來台,權衡利弊得失後,父親決定以撤退兵員為主。
父親被收押6個月後,證實該案為誣告而無罪釋放,凡是轉進來台的官兵莫不稱父親為「恩公」。事後知道誣告者王學忠是挾怨報復,緣起於撤退軍眷的過程中,先父要求坐在卡車車長位子的少校軍官王學忠讓座給一位孕婦,王未理會該要求,34歲任上校副師長的父親年輕氣盛,當場把少校拖下車來揍了一頓,王一直懷恨在心,到台灣後揑造一些不實資料提出告訴。查明真相後,王學忠反因誣告罪被關。
父親坐牢期間,母親表現出的艱苦卓絕令人佩服。我在北港南陽國校的學號是9039,母親發揮了湖南人湘繡的潛能,把我的學號鏽在口袋上,同學看到了,都要找母親銹學號,她就自學裁縫,並買了一部織毛衣機,幫人做衣服、打毛衣,賺錢貼補家用。積蓄了一點錢後,寒假期間換穿一套女兵制服,帶著我和尚未上學的妹妹,從北港糖廠坐小火車到嘉義,換乘台鐵普通車,上台北警總監獄探監。
我一直到現在每天上午洗臉照鏡子時,都會看到母親的臉,因為我長得極像她,也特別想念她的偉大。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母親要換穿女兵的制服?那是因為當時軍人坐普通車免費。
一生戎馬,俯仰無愧
父親平反後,從高雄衞武營第二軍團司令部第三處副處長做起,受命披荊斬棘,創立陸軍第二士官學校(現為中正預校),也承辦了軍團的三民主義講習班,績效頻受肯定。經過考驗官復原職,曾任多個步兵師的副師長,直到八二三炮戰時,調至金門任副師長兼大擔島(現稱大膽島)指揮官才升任少將。那時我已考入陸軍官校第35期,有一次父親趁著返台休假到官校來探班,當時我正接受二年級樊雙喜學長的磨練,在學生宿舍中央走道匍匐前進,樊學長見有將軍蒞臨,立即以軍中標準禮儀向父親致敬,當然我也是起立肅立在旁,父親看了我一眼後繼續往連長室走去,學長再度下達「臥倒」、「前進」口令,繼續磨練我。不久,連長郭貴相上尉差人轉達要我去連長室報到,這時學長轉頭問我「剛剛那位將軍是誰?」我說「是家父」,學長說「為什麼不早講」,我說「我哪知道他會來」。
事後,父親回到家裡跟母親說「你生了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母親說「軍校讓他改變了嗎?」父親說:「也許是吧,我去看他的時候,他竟然爬出來迎接」,成了一個調侃我的笑話!
父親繼大擔指揮官後,接任陸軍第六師師長,師部位於高雄壽山要塞,負責後備軍人教育召集的組訓工作,隨後調任陸軍第一步兵訓練考核指揮部指揮官,負責野戰部隊步兵營測驗的考核工作,對營級部隊戰力的培訓貢獻至鉅。父親的老長官戴濮中將擔任警備副總司令,徵調父親擔任綠島指揮官,這是父親軍旅生涯的最後一個職位,之後擔任南投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繼續服務退除役官兵。
父親終其一生戎馬,俯仰無愧,實為我的典範,父親的恩典與教誨永存我心!遺憾的是,我1988年元旦升少將當師長的前一年8月1日他就因病仙逝,沒有分享到我的榮耀。
後記
祖父育有四子,長子高篤倫、次子高訓倫,都是陸軍官校畢業,中國國民黨黨員。兄弟娶了張家紹梅、嶺梅姊妹,親上加親。
祖母早逝後,祖父續弦再育兩子,三子高濟源、四子高達源,都是共產黨員,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目前只有在岳陽的叔嬸健在。我們高家是典型的兩岸一家人,國共一家親。
(作者係退役中將、反獨和統聯軍總召集人)
1949年來台時的父親不過是一名陸軍少校,每月微薄的薪餉,維持一家八口日常用度已感吃力,遑論給孩子們交學費。母親只得變賣嫁妝首飾貼補家用,還不時自外攬針線活幹。那段窮困的經歷至今難忘。六名子女中的五人從小到大,成長過程平淡無奇,唯有大哥湯元普的成長之路幾經曲折。
1949父親輾轉來台
大哥湯元普1936年在江蘇邳縣出生時,父親已離家,遠在山東膠濟鐵路局青島站作一名技工。生母許氏患急性闌尾炎(舊時稱絞腸痧),撫育幼兒的責任從此由奶奶承擔。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山東淪陷。父親不甘淪為亡國奴,串聯了幾位年輕同袍在青島登船,經上海香港廣東來到湖南重新參軍,投在戴安瀾將軍二百師麾下。此後隨部隊轉戰南北,幾度負傷,1941年傷癒後的父親調到陝西,翌年在渭南華縣結婚。
抗戰勝利後第二年,父親才回去探望雙親,方得知爺爺死在結怨多年的土匪頭子槍下,之後十幾口人及孫子全由奶奶一肩扛起。父親執意要把大哥帶到南京,到南京後不久,奶奶又差遣二舅前來要人。父親狠下心來違逆母意,把親戚打發走。當年年底,淮海戰役/徐蚌會戰打響,老家成為國共兩軍爭奪的焦點。幾個月後南京、上海相繼為共軍解放。父母親帶著大哥和三個女兒來到台灣。1949年4月25日我家來台時,大哥已13歲了。
1950年代,國軍滯留台灣有年,部隊出現兵員老化與兵源不足,父子從軍的確是很多來台大陸人家庭的寫照。但那時已有20多年軍齡的父親仍盼望長子能順利考上大學,未料到大哥高中尚未畢業,卻鬧了件事,迫使父親改變想法。大哥高中讀的是蔣緯國在台中創立的裝甲兵子弟學校,該中學師法空軍子弟小學,旨在解決來台裝甲兵人員的子女升學困難的問題,所有官兵子女皆可免費就讀。該校後來改稱為私立宜寧中學,以紀念蔣緯國的亡妻石靜宜。
湯元普1956進入陸軍官校
1954年11月,國府海軍主力太平艦在大陳島海域遭共軍擊沉,國府隨即發起「獻艦復仇」運動,向社會各界強行募捐充作軍費。國防部派出政工人員到高中大學演講,呼籲青年學子投筆從戎。大哥和班上幾個同學聽了演講熱血沸騰,加上老師的鼓動,當場報名參軍。父親得知後心急如焚,連夜向在校任教的老友央求將大哥名字剔除。當晚父親問大哥:想參軍?大哥回答是。父問:當個大頭兵好,還是當個帶兵的官好?子答:當然是當官好。隔年,大哥便考入陸軍官校第29期(改制後的第三期)開始了他的軍人生涯。
原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俗稱黃埔軍校),當時成立已有30年,剛剛完成了歷來最大幅度的學制改革。參照美國西點軍校,廢止舊學制,改為一般大學的四年制。期間必須完成軍事與普通大學文武兩方面的課程,畢業時授予學士學位及陸軍少尉軍銜。
台灣南部夏天漫長,高溫酷熱,每天午後一陣雷雨。學員們無論晴雨都得出操,打野外訓練,汗水雨水不停,衣服鞋子始終是濕透的。不多久,大哥漚壞了腳,犯腳氣,加上蚊蟲叮咬,背上長滿了小膿包,奇癢難耐,擠乾後結了痂,怪嚇人的。父親說皮膚癢要不了命,上戰場才真要命。
父親歷經幾場抗日戰役
父親跟我們子女回憶起,1939年部隊從湖南趕赴廣西參加昆侖關會戰,他們乘汽艇拉著維修坦克的機器設備沿湘江上行。日本飛機每天準時來上空報到,對汽艇掃射轟炸,小船險象環生,幾次沒炸著,險些被掀起的水柱打翻。他們武器裝備差,連一挺輕機槍都沒有,大家只能用步槍打飛機。昆侖關戰場,父親帶著一組人搶修一輛履帶打斷了的德國造坦克,忽地兩架日軍零式機來襲,一陣轟炸掃射後,坦克車沒事,可修理組四人就剩下父親一人還活著,其他三人連屍首都給炸得找不全。國軍第五軍對決日軍第五師團,軍長杜聿明下死令,不惜任何代價收復昆侖關。榮譽第一師、二百師、新22師三個師長親臨火線督戰,麾下步兵成營的向山頭日軍據點衝鋒強攻,一波又一波往上衝,前仆後繼,全都倒在日軍的山炮機槍火網下。遠處望去就像收割麥子時,麥草碰上鋒利的鐮刀,一齊挨著地躺下。
翌年,趕赴湖北參加宜棗會戰增援張自忠,剛過漢江,前方消息傳來張將軍已殉國,部隊奉命撤退。過日軍火力封鎖線時犧牲了不少人,父親拼著命衝了過去,但右腿挨了機槍子彈,血流如注。野戰醫院缺醫少藥,輕傷熬成重傷,重傷等死。湖北天氣炎熱,整條腿長滿了蛆。父親疼得站不起來跟著醫院撤退,只好爬到路邊麥田地裡躲著。聽說日軍的搜索騎兵見到中國傷兵,不下馬不放槍,過去就是一槍尖戳死。父親正在絕望中不知所措,遇到一位工兵營長驅車經過麥田地,做炸毀漢江大橋前的最後一次巡視,發現父親呼救,急忙把他抬上車,衝過橋才得以死裡逃生。
在陝西一次出任務,前去接收蘇聯援華物資,車隊走到半路遇上空襲,損失不少車輛。一輛卡車翻覆,駕駛盤壓在一位受傷同事的胸口,動彈不得,只聽他微弱呼救,大夥七手八腳把車子推開,但人還沒抬起就斷氣了。親眼目睹好友在身邊犧牲,父親難過極了。
大哥1986任陸軍官校校長
官校畢業後,大哥下部隊,開始了30多年的軍旅生涯,但從未經歷父輩的九死一生。1960年代初,國共雙方隔海對峙,形勢仍然嚴峻,但熱戰逐漸冷卻,金門昔日密集的炮聲漸漸稀落。步入1970年代,昔日「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黃埔軍校革命青年已到了中年,年輕時的銳氣消磨殆盡,面對未來彷徨茫然。那時正趕上台灣經濟起飛,很多大哥的同窗同事選擇退伍,轉身投入商場,有人移民到美國。父親再度出馬,不斷給大哥鼓勵打氣,打消他退伍的念頭。結果不久後出現轉折。
一天,履新未久的陸軍總司令郝柏村來到大哥部隊視察,他對大哥苦幹實幹、任勞任怨的作風嘉獎了幾句。不久,總司令召見大哥,令他接任裝甲兵旅長。湖口兵變後,原屬蔣緯國一手抓的陸軍裝甲兵遭到清洗整頓,許多高級軍官被迫提前退伍,司令部撤裁,原來的兩個師拆成三個旅,北中南各一,直屬陸軍總部,旅長是這個兵種的最高職位,占少將缺。在裝甲兵幹了快20年,大哥一直夢想升任旅長,現在夢想成真,接著又佩戴了少將軍銜。此後十幾年間,大哥軍中職位步步高升,師長、軍長、軍團司令、副總司令,期間還擔任過陸軍官校第17任校長,任內盛大舉辦了黃埔軍校第65周年校慶活動。
大哥在軍長任上,邀請父母和正巧趕回家過年的我,參加軍部為高級軍官家屬舉辦的除夕晚宴。席間父親情緒高昂,趁著酒興,滔滔不絕地講述他的抗戰親歷記,在座的副軍長、參謀長、師長等人圍著父親,個個聚精會神洗耳恭聽,不時讚歎父親打日本人英勇,以這位老前輩為榮,臧否人物之事毫不以為忤。父親來台已30多年,鬢毛已衰而鄉音無改。有幾位山東籍軍官緊握父親雙手,久久不放。
齊魯子弟遭遇「澎湖慘案」
內戰爆發時,山東籍軍官原來都在山東各地中學就讀,眼看戰火逼近,上不成學了,幾位校長帶著大夥往南方跑,不知怎的來到了澎湖。還未安頓下來,馬上爆發了慘絕人寰的「澎湖慘案」。
校長及老師要求兌現原先對八千齊魯子弟繼續求學的承諾,反對強徵男學生入伍當兵。1949年7月13日早晨,大家到操場集合開會,只見周圍布滿衛兵,如臨大敵,他們個個荷槍實彈還上刺刀,面目猙獰,眼睛瞪向群眾。突然間他們向人群撲過去,手持刺刀瘋狂亂捅,頓時十多名帶頭抗議的老師和學生在慘叫聲中撲倒在血泊裡。這群失去人性的土匪強盜,居然用日本兵屠殺中國戰俘傷兵的兇殘手段來對付自己的同胞,十惡不赦。接著,幾百人被澎湖防衛司令部禁錮,誣以共諜罪名,百般酷刑折磨,慘遭殺害。男學生只要個子高過槍尖,就在刺刀威逼下編進部隊。幾年後,有一部分人幸運進入黃埔軍校第24期(在台復校的第一期),另一部分人被員林實驗中學收留,畢業後分發至偏遠地區任小學教員。
後人認為,「澎湖慘案」是國府來台後,對付外省人規模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鎮壓行動。山東籍流亡學生原本是國家社會培養的棟樑之材,一下淪為孤兒棄兒,落差巨大,特別想家想父母。在他們眼裡,大哥的父母健在、弟妹成群,羨煞人也。之後每到放假,總有人來家裡做客,聽聽父親的鄉音,嘗嘗母親做的饅頭、餃子、油餅。每每狼吞虎嚥,臨走時還不忘捎上兩張油餅幾個饅頭。大哥的家多少撫慰了這些人埋藏心底的傷痛,暫時忘掉他們的鄉愁。
父兄終於先後返鄉探親
自從台灣1987年底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後,父親年年都要回老家走走。那年大哥確定要退役了,父親終於開口敦促大哥退役後儘早跟他回去一趟。第二年3月,大哥跟隨父親回到了闊別已久的老家。期間相隔47年。那時回鄉探親的老兵總愛引用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而我以為該詩很難貼切表達出,被迫捲入無情的時代巨變中那上千萬人的滄桑遭遇。回到老家,奶奶姑姑舅舅都不在了,就只剩下身形佝僂的小姨一人,兒時的玩伴及堂表兄弟妹多已白髮稀疏,齒牙動搖。大哥難忍淚水滂沱。
首次返鄉還出了個小插曲,飛機降落南京機場後一開艙門,兩個衣著整齊的年輕男女立即走進機艙,逕直來到大哥面前開口道:歡迎湯將軍回大陸探親,我們來自國安部門,負責湯將軍此行的安全保障工作。隨即引導大哥上了專車,一路往徐州方向。到了家,地級領導紛紛前來造訪,而大哥也拿出豪飲的本事,與他們觥籌交錯,把酒言歡,國共之間的舊賬一筆勾銷。大哥家鄉話說得地道,主客促膝長談毫無距離。
父兄均渴望國家早日統一
後來大哥又陪同父親回鄉探親幾次。老長官郝柏村退出政壇後動了思鄉之情,帶了幾位老部下一起回去走走,大哥也在列。他們大江南北,遠至西藏,遍遊神州的錦繡大地,好不愜意。大哥也帶過多位退役將官赴大陸參訪交流。大哥好客,凡有客自老家來均熱情接待,每過大年初一,大陸那邊向他拜年的電話總是不絕於耳。父親生前熱衷於邳縣旅台同鄉會事務,襄助出版《邳縣通訊》。父親離世後,大哥也鼎力支持同鄉會各項活動。父兄都渴望國家統一,渴望民族分裂的創傷得到癒合,這份樸素純真的感情,超越了政治歧異與地理阻隔。
2014年大哥喊我陪他一起回老家。時值深秋,天氣已涼,我擔心年近八旬的大哥吃不消著涼,他不以為意,情緒亢奮。兄弟倆難得有機會攜手暢遊徐泗大地,乘船沿運河到駱馬湖遊玩,一路拜訪窯灣古鎮,欣賞地方戲曲(柳琴戲),品嘗河湖鮮味,開懷暢飲,逍遙自在。趁著酒興,大哥對我說了許多事,精彩之處令我癡迷入醉。爺爺帶領家人抗擊土匪來襲,奶奶為爺爺報仇;在台灣窮困潦倒的二叔是南京中央軍校12期畢業生,當時正值抗戰軍興,他奉命回敵後老家打游擊,手裡好幾百桿槍,渾身是膽、叱吒風雲;高瘦的五叔來台後湮沒在縣政府基層,一點看不出來他曾練得一手好槍法,遠近馳名。
兄弟倆相約以後年年回老家探親。可惜大哥身體日漸衰老,不便長途跋涉,我只能一人唱獨角戲,每次回台面見大哥,他對我返鄉之旅垂詢甚詳。疫情期間、大哥健康情形每況愈下,至前年端午前夕辭世。往事如煙可追憶,惆悵滿懷怎思量!
(作者係旅美文史工作者)
我有幸為許歷農上將整理手稿,出版傳記,能近距離地觀察他身體力行黃埔精神,並為促進國家完全統一不懈努力。
1919年出生的許上將,1937年蘆溝橋事件爆發後進入黃埔軍校第16期,畢業後立即投入抗日的皖南戰役、浙贛戰役。到台灣後,他歷任政治作戰學校校長、陸軍官校校長、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總政治作戰部主任、退輔會主委,卻成為台灣第一位公開批判李登輝不應該明統暗「獨」的人。
許歷農上將卸任公職後,於1994年創辦「新同盟會」、2002年成立「民主團結聯盟」,2010年發起「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2012年組織「促進和平統一政治團體聯合會議」,在島內外大力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運動。
對於台灣有人不理解他身為將領,堅定支持統一乙事,許歷農說他自幼從軍就是為效忠國家,希望中國興盛,而中國要強盛,首先必須實現兩岸統一。
許上將曾歸納自己支持統一的原因如下。一、他堅信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歷史和法理事實。二、他是孫中山先生的信徒,中山先生追求的目標是國家統一、民主、富強。三、他不願看到兩岸烽煙再起,讓發生在他身上的妻離子散悲劇重演。四、大陸改革開放後取得巨大成果,讓中國人走出百年來貧弱的命運。五、兩岸一衣帶水,近在咫尺,搬不開,移不動,無論從血統、文化、歷史淵源、地理環境來談,統一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2014年9月26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許歷農上將率領的「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會參訪團」58人。許上將在會見時說「我們要用大智慧和大勇氣,來履行兩岸和平統一的歷史使命」,他還表示「兩岸和平統一是中國夢的核心問題之一,急不得,更不能拖,事緩則圓,也怕夜長夢多。」
我因許上將的邀請,以學者身分,多次參與「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認識了兩岸許多黃埔子弟。我並曾為《觀察》雜誌,先後訪問了曾任陸軍總司令、參軍長的陳廷寵上將;曾任聯勤總司令、總統府戰略顧問的王文燮上將;曾任副參謀總長、國防大學首任校長的夏瀛洲上將;曾任聯合後勤司令部司令、國民黨黃復興黨部主委的季麟連上將,以及曾任陸軍副司令的吳斯懷中將。
上述五位將軍都畢業於在台復校的陸軍官校及空軍官校,都曾在軍中擔任要職,但在退役後,他們不僅參加了「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軍事將領和平之旅參訪團」,與大陸黃埔子弟共同思考如何發揚黃埔精神,建立兩岸軍事安全機制,也都在台灣投入了反「獨」促統的事業。
陳廷寵擔任「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第一屆理事長,呼籲兩岸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王文燮(1932-2020)出任「中華戰略學會」會長多年,除致力於揭露中日戰爭的真相,並多次率團訪問大陸,進行「中華文化之旅」、「尋根之旅」。夏瀛洲擔任過「中華民族團結協會」理事長,積極參與台灣反獨促統運動。吳斯懷先出任「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發言人,後創立「八百壯士捍衛中華協會」。
經比對上述五位退將的訪問稿,我發現他們對黃埔精神及兩岸關係,有以下幾個共同的觀點。
第一,黃埔的傳統精神就是犧牲、負責、團結。兩岸軍人都是黃埔的後代,為維護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全體中國人的幸福,應該傳承黃埔精神,團結合作,完成國家統一大業。
第二,軍人最能領悟「戰爭無情,和平無價」,中國人不該打中國人,兩岸各界應該多接觸、多交流,增進彼此了解,改善兩岸氛圍,避免台海發生戰爭。
第三,中國大陸早已和平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實踐了世界大同的理想。為台灣的長治久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台灣方面應及早展開民主協商、共議統一。
第四,台灣當局不該充當美國「制中」的馬前卒,以免陷入萬劫不復的絕境。兩岸應善用中國人的智慧,想出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辦法。
今年6月16日將迎來黃埔建校百年,我相信黃埔子弟不論身在何處,都會牢記黃埔校訓,秉承及發揚黃埔精神,共同攜手完成國家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