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二, 09 一月 2024

7月25日,美日澳三方外長在出席東亞系列外長會期間舉行了戰略對話會,並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表達「嚴重關切」後仲裁時代的南海局勢。

2016093720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7月25日,美日澳三方外長在老撾萬象(台灣稱寮國永珍),出席東亞系列外長會期間舉行了戰略對話會,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美國國務卿凱瑞與澳大利亞外交部長畢曉普,在會後發表了一份針對南海仲裁案後涉及南海局勢的聯合聲明,表達了對後仲裁時代的「嚴重關切」。該聲明內容大體有如下幾點:第一,強烈反對可能改變現狀及加劇緊張的任何強制性單方面行動;第二,強調應避免採取對有待劃界區域的海洋環境造成永久性改變的單方面行動,並敦促所有國家不要採取大規模人工填海、建造前哨,並把它們用於軍事目的的行為;第三,表達對法治的強烈支持,並呼籲中菲遵守7月12日的仲裁結果。

美日澳三方外長之所以發表如此強硬的聯合聲明,據美日智庫人士透露,主要是受到來自國內輿論的壓力。

美國在幕後操縱全局

美方智庫人士表示,南海仲裁案結果公布後,美國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lS)、蘭德公司、中情局、海軍戰爭學院等部門聯合開會討論,達成一致的看法:認為北京在仲裁結果後可能仍然忽視南海規則,從近期中國官方發布的聲明可看出,北京的政治與戰略立場都很清楚,只是戰術作為還不清楚;北京不會在南海問題上退讓,而會一步一步強化實際控制,並可能在黃岩島上建島;如果中國的作為沒有遭到反對,美國的海權就將被視為無能為力;中國對東海釣魚台的作為,也會變本加厲;因此,必須聯合日本、澳洲發表一個對南海局勢的聯合聲明;同時應支持和鼓勵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也向國際海洋仲裁庭提出仲裁案,進一步撼動中國的主張;美國對中國在南海的島礁提出「無害通過」的要求已起不了作用,應該採取的是「非禮(indecent)通過」,藉以挑戰中國的擴張,也不要讓中國在黃岩島上建島。因此,美國有必要與友好國家,如日本與澳洲一起行動起來,捍衛海洋自由。

基於這樣的共識,美國積極展開與日本、澳洲聯手抑制中國的行動。

美日澳形成「包圍網」

至於日本,雖不是南海問題的當事國,但可以說是這次「南海局勢聲明」最積極的推手。外相岸田文雄在出席萬象會議前,與中國隔空放話的前哨戰在24日就已打響。岸田當天下午從東京羽田機場啟程前往老撾時向媒體表示:「將強調重視法治及和平解決的重要性」。這似乎是在不點名地敦促中國遵從仲裁結果。針對岸田的表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陸慷當天傍晚在北京回答記者提問時,批評岸田的言論:「日本不是南海問題的當事國,還有一段不光彩的歷史,更沒有資格對中方說三道四」。對此,日本消息人士將它解讀成:「這是面向中國國內擺出的姿態。實際上,中國政府擔憂遭到國際孤立,暗中正在靠近。」

除以上隔空放話外,拉鋸戰也在東京展開。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25日在記者會上,就三國外長在老撾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聲明表述了嚴重的關切,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共同關切。」菅義偉還聲稱,抵達老撾的岸田將在國際會議上強調和平解決問題。事實上,岸田25日在與東協外長的會議上確曾呼籲各方應緊密合作,他還與菲律賓外長亞賽會談,表示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合作。會議期間,岸田刻意展示出將與美、澳團結一致,加強對華「包圍網」的姿態。

以上即是月前美日澳三國外長就南海局勢發表聯合聲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日本,在其中扮演了重要推手的角色。至於發表聲明所要達到的目的及後續行動,據美國海軍戰爭學院James Holmes教授透露:目的就是要讓美國海軍與友邦的船隻、飛機、乃至於潛艇,能夠掌握一切機會飛越那些公約所認定的公海與空域,甚至在南海下錨停泊,直接挑戰中國人工島12海里的領海主張,藉以阻止中國人工造島,改變南海現狀的態勢。另外,美日澳三國外長還呼籲中國和菲律賓,遵守7月12日「對雙方都有法律約束力的最終裁決」。美日澳此舉,被認為是三盟國在聯合聲明中沒有直接批評中國,而採取的另一種介入。

據美聯社稱,這是美日澳在仲裁後對中國發出「最強烈和最具體」的警告。日本外相岸田文雄25日在萬象與東協各國外長舉行會談(10+1)時,更將南海稱為「對日本而言,是事關生死的重要海上通道」。有關今後如何應對南海問題,岸田稱「有必要讓國際法得到遵守,並確保航行自由」。他還在提到解禁集體自衛權的相關法律時強調:「將與東協一道為確保地區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之後,岸田還與菲律賓新任外長亞賽舉行會談時表示,日本將切實執行向菲律賓提供巡邏船的計畫,幫助菲方提升沿岸警備能力。此外,在與緬甸、泰國等湄公河流域5國的外長會議上,岸田表示將切實執行日相安倍晉三去年7月宣布的7,500億日圓政府開發援助(ODA)。

至於美國方面,國務卿凱瑞於26日會議閉幕後向媒體表示,美方在仲裁案上不持立場,不選邊站,但「絕對支持」運用法律程序和外交手段對話協商解決分歧。不過,凱瑞於次日訪問菲律賓,在馬尼拉與菲國外長亞賽會談後的記者會上,則直接表明仲裁結果「具有法律約束力」,對於東協外長會議的聯合聲明也給予肯定。凱瑞認為聯合聲明雖未涉及仲裁結果,但「明確表示了尊重外交程序和法治,令人滿意」。

凱瑞27日下午還在菲律賓總統府與總統杜特蒂共進午餐並進行會談。儘管杜特蒂在7月25日的施政演說中表示,對仲裁結果「強烈的支持與尊重」,但沒有要求中國遵守。他對重啟前任總統阿奎諾長期廻避的中菲雙邊對話也持積極態度,並任命前總統羅慕斯為南海問題特使,正在為開展對話創造條件。

中方認為「很不合時宜」

針對美日澳發表的三方聲明,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於會議閉幕當天(26日)便據理嚴正駁斥。王毅說,25日召開的中國─東協(10+1)會議十分融洽和諧,會後11位外長共同發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的聯合聲明,各方通過聲明承諾回到由當事方協商解決具體爭議的正確軌道,對外發出了中國/東協共同維護南海穩定的積極資訊;但美日澳三方卻發表了另一個聲明,繼續炒作南海問題,渲染地區緊張,實際上把矛頭指向中國。

王毅強調,本地區國家已決心加強深化合作,期待南海局勢降溫,但三方聲明卻還在煽動升溫;本地區國家都認為這是中菲雙邊的問題,三方聲明卻一口咬定充滿爭議的裁決具有法律約束力;世界上70多個國家以不同方式表達理解和支持中國的正當立場,三方聲明卻仍在明裡暗裡指責中國。王毅最後表示,「如果你們三方真的希望南海穩定,就應支持中國和東協落實DOC,支持直接由當事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議。現在,是檢驗你們是和平維護者還是攪局者的時候了。」

(作者係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

週二, 09 一月 2024

日本新內閣中的外相岸田、防衛相稻田皆極具企圖心,都有可能是安倍的接班人。為求表現,並替美國分攤全球事務,抑制中國發展,他們肯定會在國際政治場合延伸日本的影響力,但這未必有利於東亞穩定。

2016093719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領導的執政團隊7月在參議院勝選後,8月3日進行了內閣改組,最受矚目的是外相岸田文雄留任與防衛相再次由女性稻田朋美擔任。有日本媒體推敲點名三位安倍的接班人,岸田和稻田正是其中的兩位(另一位是石破茂),然而,對東亞鄰國來說,這可能正是日本在外交、軍事方面會更主動難纏且更具針對性的徵兆。

大陸成功化解美日包圍網

7月12日南海仲裁出爐,同月下旬24-26日在寮國首都永珍接連有東協(ASEAN)外長會議及加上域外有26國外長與會的東協地區論壇(ARF),美國和日本企圖利用該場合串連國際包圍網向中國大陸施壓,要求其接受仲裁結果,但此計策被大陸透過友邦柬埔寨強力反制,使得東協外長聲明和論壇,完全沒有提及仲裁,堪稱大陸外交的勝利。可是,事情並未因此告一段落,日本不會停止,隨時乘機插手。

8月5-9日大陸數百艘漁船,在3-15艘公務船的護衛下到釣魚台附近海域作業,日本政府不肯面對釣魚台的主權問題,一味續用「挑釁」、「以力量改變現狀」之類的說詞抨擊大陸,並在5天內向大陸駐日單位抗議24次,雙方關係緊張。8月7日,日方還另外炒作大陸在東海的某座瓦斯鑽井台上,裝設了水面雷達和監視攝影機。儘管日方研判該雷達只能用於小範圍、近距離的水面搜索,用於軍事的可能性很低,不過,日本依舊誇張謂:如果未來更新就有可能用於軍事,而鑽井台等海上設施,也可作為軍事據點,譬如將之作為偵察直升機、無人機的基地等。然而,這些日本渲染的情節,目前都純屬臆測。

岸田遊說菲國牽制中國

日方了解菲律賓現任總統杜特蒂,就南海仲裁看法與前任阿奎諾不大一樣,任命了前總統羅慕斯為特使,跟大陸改善關係。8月8日羅慕斯前往香港「探路」,10、11日跟大陸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曾當過駐菲大使的傅瑩及大陸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晤談。幾乎同一時間的8月11日,日本外相岸田奔赴菲律賓訪問,特別跑到南部達沃市求見杜特蒂總統,對南海情況強調「願根據仲裁庭的判決,與菲國強化依法管理、和平解決糾紛的合作」,獲杜特蒂回應「會尊重仲裁庭的判決,以國際法來解決糾紛,並與日本合作」。

岸田還詳細「告狀」大陸近日「在釣魚台列嶼擴大挑釁行動」;表示日本不僅會給菲國沿海警備隊10艘巡邏艇,還研議要提供大型的巡邏艦,熱切希望能提升菲國監控海洋的能力。岸田跟菲國外長雅賽(Perfecto Yasay)會談時講得更露骨「我們兩國在東海、南海有相同的經驗,一定要促使中國確認遵從國際法律」。岸田不但在開拓日本切入南海的路徑,而且想將東海、南海發生的狀況扯在一起。今年是日、菲建交60周年,岸田訪菲原意在邀請杜特蒂訪日、加強兩國關係,但從他在菲國的行動看來,他根本是在撩撥中菲關係。

稻田思想極右、重視強軍

至於新防衛相,由於稻田過去在歷史、安保方面的言論皆屬右翼典型,外界都在看,她會將什麼樣的歷史觀帶進防衛省?

2012年12月安倍再度出任首相以來,稻田以行政改革相、自民黨政調會長的身分,每年8月15日都去參拜靖國神社,今年則以赴非洲吉布地視察自衛隊基地迴避。在2011年3月號《正論》月刊的對談中,她曾語驚四座地表示「就長期來說,日本擁有自己的核武不應該只流於討論,而要作為國家戰略來檢討」,換言之,她是贊成日本擁有核武的。雖然8月5日稻田針對非核三原則回應記者說「堅持國家政策」、「現在不用擁有核武,也沒有檢討的必要」,改採官方說詞,但她真實的想法還是讓東亞鄰國高度警戒。

總體來說,日本2006年新設統合幕僚監部(三軍聯合作戰參謀本部),開始發展陸海空三自衛隊聯合機動防衛力(戰力)。近年海上、航空自衛隊頻繁演練輸送陸上自衛隊及武器、彈藥、軍糧,還有現場部隊通訊、奪回離島作戰、無人偵察機偵搜、網路作戰等。而日本的太空政策過去以民生產業、科學技術基礎研究優先,現今則是安保(軍事)凌駕前兩者。因為日本亟欲建立獨自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作戰時才不會受制於人,同時,要擴充4枚「情報收集衛星(間諜衛星)」,追加到7枚。

日本自衛隊購買攻擊火力非常凶猛的最新銳匿蹤戰機F-35A共42架,作為下一代主力戰機,近期美方就會先交機4架。該型戰機根本遠遠超出「防衛」的需求,而是著眼於攻擊。也就是說,今天日本自衛隊的戰力、政府的支持及所扮演的腳色,已不可同日而語。而稻田新官上任,似乎更加快了步伐。

7月上旬韓國宣布,為防範北朝鮮的導彈,決定部署美國的末端高空防禦飛彈薩德系統(THAAD),由於其高性能雷達可追蹤到大陸東北彈道飛彈的動態,大幅增強美軍對中國的監控能力,而且情報會跟日、韓分享,引發大陸對韓國極為不滿。事情尚未降溫,8月12日日媒就透露,日本防衛省也決定今年加入加強飛彈防禦能力的預算,研議在日本境內部署薩德系統。

其實,2006年7月北朝鮮試射大浦洞2號飛彈後,日本就引進了一組薩德在青森縣的航空自衛隊車力基地進行實驗性部署,可見日本早就看中薩德,公開部署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此一發展也會加劇東北亞形成中俄朝與美日韓對立的態勢。

日本陸上自衛隊原本就有「88式岸置反艦飛彈」、「12式陸基反艦導彈」,前者2014年6月就在宜蘭東邊的宮古島部署了兩輛發射車。但日本仍嫌這兩型飛彈射程不夠遠,為了強化包括釣魚台列嶼在內的離島防衛,計畫開發新的地對艦飛彈,預計2023年前部署在宮古島等島嶼,射程300公里、範圍涵蓋釣魚台,也夠得到台灣東北角。很明顯的,這是日方為鞏固侵占釣魚台而量身打造的飛彈,但牽涉釣魚台,當然就會損及台灣對釣魚台的主權。安倍政府支持南海仲裁,傷害到台灣太平島的地位,這回稻田的防衛省要新飛彈,同樣也無視於台灣的立場與感受。

日本將替美國分攤任務

岸田自擔任外相以來,勤訪各國,賣力執行安倍的外交策略;稻田則是安倍的親信和戰友,也是安倍意志的擁護者,他們兩人為爭取接班,自然會力求表現。當前日本外交、軍事的戰略為:核心盟國是美國,次一層是拉攏歐盟裡的先進國家加上澳洲、印度,再次一層則是協助、引導東協國家,以追求日本國家利益,抑制中國的發展。隨著美國國力相對下滑,並期待日本分擔更多的全球事務,未來岸田、稻田兩人肯定會四處穿梭拉幫結派。換言之,日本將會在美國的默許下,像個「自走砲」到處放砲,只是,這不會有利於東亞的和平穩定。

(作者係本刊主筆)

週二, 09 一月 2024

2016年中國接任G20輪值主席國,無論是在成都召開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或將於9月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均展現其參與主導全球經濟政策走向,爭取經濟秩序話語權的企圖。

2016093718

20國集團(簡稱G20),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其主要活動爲「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會議」,按照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WB)同時列席該組織的會議。而為因應2007年到2010年的經濟危機,G20自2008年起召開領導人峰會以商討對策,第11次峰會將於9月4至5日在杭州舉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國選在該地舉辦國際盛會,別有一番風情。

G20影響力舉足輕重

G20的GDP總量約占全球的85%,人口約有40億,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舉足輕重。揆諸其近幾年的會議焦點,除了全球貨幣及財政政策外,更致力於全球經濟的復甦。這次則希望通過峰會制定「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全球的投資指導原則」,加強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合作,試圖推動結構改革,進而解決世界經濟成長動力不足的問題,為實現世界經濟強勁和持續平衡增長提供新方案。除此,也希望強化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金融機構改革;同時加強金融稅收、能源及反腐敗等領域的合作。

全球貿易成長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重挫,2009年的貿易量成長為-11.40%,2010年雖有反彈,但自2011年後又下降,2012至2015年幾乎呈L型成長;貿易值自2009年大幅衰退後反彈,但2015年的表現更是一個「慘」字了得。(參閱表1)

也因此,7月初的G20貿易部長會議已批准「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確立降低貿易成本、加強貿易投資政策協調、促進服務貿易、增強貿易融資、制訂貿易景氣指數、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及推動貿易與發展七大合作支柱。其意在促國際貿易、擺脫低迷的經濟困境。

另一方面,全球金融海嘯不僅讓經濟成長疲軟無力,無形中也成了保護主義孳生的溫床。直至今日,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印度及俄羅斯等大國均不時對其國內企業採紓困、補助措施,以刺激出口。坦言之,貿易保護主義的影子無所不在,全球貿易更是雪上加霜。所以,G20會議將提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決定將不採取新的保護主義措施延長至2018年。

創新增長成為會議主軸

全球在金融海嘯後,興起3R風潮:Reduce(減量)、Reuse(重複使用)、Recycle(回收再利用),有效需求趨於不振,進而產生供給過剩問題。俗謂:「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全球投資不振,不僅降低貿易活動,也嚴重影響出口導向型國家,拉低已開發國家的潛在經濟成長率,損及全球經濟成長動力。

G20貿易部長會議有感於全球投資尚未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最高水準,亦批准了首份「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確立反對跨境投資保護主義,營建開放、非歧視、透明和可預見的投資政策環境;同時加強投資保護,確保政策制定透明度,推動投資促進可持續發展及投資者企業責任等原則。

今年G20峰會主題訂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應是有感於全球貿易及投資成長不振,再衡酌貨幣及財政政策已然黔驢技窮;此時,唯有創新,才能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復甦的新引擎、新動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去年提出以「互聯網+」等新興科技產業為國家發展戰略;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盼能帶動消費、投資及進出口,最終促進經濟成長。包括美國、德國、南韓在內的很多國家,投入相當多的資源,積極發展物聯網產業,應可看出創新為經濟引擎的端倪。

爭話語權更上一層樓

中國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便接二連三地爭取全球經濟金融話語權;如人民幣入籃,今年10月1日起生效、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倡議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推動「一帶一路」大戰略、成立亞投行、主導RCEP、舉辦G20峰會、最近更頻頻與IMF、WB等全球經濟組織接觸,爭取主辦年度會議,讓中國在全球經濟舞台上發出更強大的政策聲音,展現了旺盛的企圖心。

以亞投行為例,中國雖多次強調主導亞投行不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區域內共同發展。但從亞投行成立至今已有57個會員國,尚有多國申請的態勢看來,中國應已打破了過去由美日主導的國際金融格局。

平情而論,亞洲金融市場在過去受美日所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亞銀)、WB及IMF影響甚大。美日分別為亞行第一、第二大出資國,在亞行的股權共計15%,兩國聯手主導這個組織,產生許多為人詬病的不公平待遇由來已久,早已引起各國不滿。中國大陸於1986年加入亞行,目前是該行的第三大股東國,但投票權僅4%,屈居第三位。又美國在IMF中掌握16%股權,也控制了投票權,中國投票權亦僅僅5.47%。因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出來號召組成亞投行,其實是水到渠成。

從7月成都召開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以及即將於9月上旬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大陸一則是企圖藉由主辦本次會議展現國力,再則可看出其參與主導全球經濟政策走向,爭取經濟秩序話語權的企圖已益發明顯。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週二, 09 一月 2024

希拉蕊終於如願當上了美國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但輿論一再質疑她是「最難認識的人」,何以如此?這會影響她的當選嗎?

2016093717

每四年一次的美國大選猶如馬戲團演出,不但戲演得長—從初春到11月的完結篇,看的人累,更不要說演出者了。其次是製作經費達到天文數字,稱得上是資本主義的典型戲碼。在黨團大老無所不在的影響下,當選者無不是在政治圈打滾多年的人物,這樣的人通常都會繼承美國傳統政治人物的習性。

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新總統有可能成為美國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統。只是,眾人都知道希拉蕊柯林頓,卻不見得真識其人。《時代》專欄作家伊利諾(Philip Elliot)稱希拉蕊為「最難認識的人」(the hardest one to know),事實也確是如此。

可信度超低

自從希拉蕊兩年前再度發願要當白宮主人,各種民調在一個問題上得到同樣的答案,那就是「這位女性不可信也」。她的不可信度曾高達70%,居然能得到民主黨的提名,這才是令人不解之處。

仔細翻閱她的過往經歷,雖然未發現她有任何不法的紀錄,但為何人們不信任她呢?她曾站在高峯,也曾滑到谷底,最後總是有驚無險地度過。但她脫險後不久又冒出另一個「險境」,終會使得人們不再相信她。

年青的自由女權主義者

希拉蕊在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時積極參與學生自治會活動,並當上主席。她也在畢業典禮中代表學生致詞,成為該校首位獲邀在典禮中代表全體學生致詞的學生,可見她的能力不同凡響。她畢業後進入耶魯大學就讀法律,成為柯林頓的同學。

在政黨傾向上,她1964年就讀高中時曾替共和黨候選人高華德助選,是「高華德女兵」(Goldwater girls)之一,讀大學時轉為民主黨。年紀輕輕就是一位先進的女權主義者,她的政治理念與其初選對手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主張十分相似。

不達目的不罷休

儘管她在政治理念上時有修改,她的拚命以赴、使命必達的個性始終未變,也是她今天有此地位的主要原因。

她法學院畢業後,放棄了在紐約等大都市知名法律事務所工作的機會,跟著男朋友柯林頓來到阿肯色州的小城岩石城工作。柯林頓之後緋聞不斷,一般女性主義者大概很難生活在此陰影下,她卻可以將所思及所為分別處理,也就是說,她可以為達目的,做一些她認為必要的妥協。

在工作上,她是拚命三娘,當她在岩石城的律師工作年收入達到20多萬美元時,柯林頓的州長收入才僅有35,000美元。在物質生活大幅變遷下,她對金錢更為重視,也成為她此後追求的目標,但也令她早年的友人說她變了。她不停地改變,恐怕也是那麼多人對她沒信心的原因。

原則不再 誠信破產

希拉蕊自從開始工作後即不缺錢用,然而,當柯林頓兩任總統任滿離職時,希拉蕊卻公開說他們「一貧如洗」(dead broke)。此話一說,更令人們對她產生反感。他們夫婦離開白宮後,以出回憶錄及四處演講賺取了上億美元,柯林頓又成立「柯林頓基金會」,作為柯家金庫的保護傘。事實上,他們財產之多,以及與華爾街緊密的連繫,成為川普攻擊的標的。

然而,柯家有錢並未成為選戰時的死穴,這是因為川普更有錢。再加上自由派最重要媒體《紐約時報》早在今年2月1日初選開打之日,即力挺希拉蕊是「最具資格的總統參選人」。全美自由派人士為阻擋川普,決定暫時不討論希拉蕊值不值得信賴,這種基於政治考量而將真理拋在腦後的心態,正是本世紀之癌。

電子郵件與TPP

選民對希拉蕊感到不安的是,她到底為什麼用私人電子郵箱處理公務。儘管FBI調查後認為無需起訴,但此事根本不該發生,絕對是個錯誤,然而希拉蕊從未坦白她為何這麼做。

此外,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是歐巴馬的主要政見,從一開始就得到希拉蕊的全力支持。如今她卻發言反對TPP,並且向群眾打包票說,她的政府絕不會採用TPP。希拉蕊會做如此轉變,純然是因為桑德斯競選政見之一就是廢除TPP計畫,為想與桑氏合作,只好大喊反對TPP。換句話說,贊成或反對TPP,不是因為TPP值不值得支持或反對,而是為了選票。

輿論普遍認為,要認識希拉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知道她缺點的人,為何仍舉雙手支持?如果一定要再花4年時間才能認識她,是否太費力、也太冒險?

美國大選從準備到初選,再到投票日,需經兩年之久,但在如此漫長的時日中,選民仍不太清楚希拉蕊是怎樣的人,這到底是她川劇變臉演得太成功?還是人們並不認為認清候選人是件必要的事?究將如何,11月就知道答案了。

(作者係中美文化經濟協會榮譽理事長)

週二, 09 一月 2024

南韓總統朴槿惠最近民調下滑至31%,可謂空前新低。

2016093716

朴槿惠上任三年半來,先於2014年遇到觀光輪船「世越號」沉海事件,死傷300多人,多半是參加畢業旅行的男女學生,學生家屬至今對朴槿惠不滿,還持續要求調查真相。2015年碰上MERS疫情蔓延,政府手忙腳亂和措手不及,讓朴槿惠飽受批評。

在內閣人事方面,朴被批「格局太小」,只會用自己口袋裡的名單及她的同鄉,逃不出小圈圈,無法為國舉才。

原擬推動的「3年經濟計畫」有關法案至今還躺臥國會一動也不動,提振經濟活絡化政策變成口號,至7月為止,連19個月出口持續減少,讓朴槿惠氣到拍桌大罵國會也沒用。

雪上加霜的是,4月13日舉行的第20屆國會議員選舉,執政黨不但丟掉國會過半席次的優勢,還失去國會議長,這不僅壯大了反對黨的勢力,也對明年12月的總統大選影響至巨。

另外,弄壞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更是一大敗筆。有關美國在韓部署薩德的問題,南韓原來一直在中美之間擺出「平衡」的姿態,但突然向美國傾斜,留下諸多疑惑。南韓只考慮美國與北韓因素,卻未審慎顧及中、俄的地緣政治,難怪會遭中、俄抗議。

迄今薩德讓韓國「人心惶惶」。一是執政黨內「四分五裂」,「親朴派系」和「非朴派系」暗鬥不斷演出,讓反對黨和選民看笑話,結果導致國會議員選舉落敗不說,星州地區人民也強烈反對在該地部署薩德,國防部考慮另外物色地點,卻遍尋不著。

二是遭受反對黨的杯葛。反對黨一致要求薩德案要通過國會的批准,因此,在9月初召開的定期國會中,「薩德案」勢必還會有一番激烈爭論。

近日,前統一部長官、圓光大學校長丁世鉉公開批判朴槿惠同意部署薩德是外交失敗,甚至勸告朴槿惠如果美國要撤離駐韓美軍就讓他去,但千萬不能與中國大陸關係搞壞,以免韓國人餓死。

朴槿惠期待9月分別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晤談,希望他們對薩德問題能夠諒解。朴槿惠會先於3日在莫斯科和普丁會談,惟普丁不可能獨自向朴槿惠釋出善意。在杭州舉行的G20場合,習近平更不會「客氣」對待朴槿惠。

執政剩下一年半的朴槿惠已快速成了「跛腳鴨」,不僅明年底總統大選反對黨勝選的機率大增,她想要成為「成功女總統」的願望恐怕也難以實現。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二, 09 一月 2024

在中美戰略關係上,雙方沒有放棄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和「權力平衡」的努力,但在軍事關係上卻處於緊張對抗中。美國設計了諸如「空海一體戰」、「聯合作戰介入」等軍事策略,並力圖建構東亞導彈防禦系統。

2016093715

美國軍方和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舉動是在野心勃勃地擴張其亞洲勢力版圖,企圖將美國排擠出亞洲並取而代之。這種帶有臆想成分的觀點在軍事上得到實質性的支持,美國一直在強化其在亞太的軍事存在,設計了諸如「空海一體戰」、「聯合作戰介入」等軍事策略,並力圖建構所謂的東亞導彈防禦系統。

美國主導權戰略及實踐

中國在21世紀初葉的崛起是亞太以至全球的大事件,亞太各國尤其是美國為應對中國的崛起而進行戰略調整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中國自身也需要調整戰略以建立與相關國家的新型關係。歷史上,東亞地區從來沒有出現過兩個大國和平地分享地區權力和影響力的情形,這也是學者們熱衷於討論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因。中美兩個大國如何協調關係、調整戰略,從而維持地區的穩定與繁榮,確實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命題。

但是,美國及其東亞盟友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及其境外活動能力十分警惕,擔心傳統的亞太權力格局被改變。在美國,許多人認為美國必須在任何與中國有關的軍事或政治領域的重大意外事件中占有明確的主導權,從戰略選擇上看,歐巴馬的「重返亞太」是為主導權而來的,後來被調整為「亞太再平衡」,同樣是基於捍衛主導權的意圖。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及與同盟國的安全關係,最能體現美國維持主導權的意圖。

也許在政治與外交層面,「新型大國關係」與「權力平衡」的論述能夠體現兩國高層追求互利相容的努力,但是,在軍事與安全領域方面,則常常表現為對抗性、威懾性的軍事存在或軍事行動。比如在東海、南海議題上,美國堅持認為中國正在進行突破第一島鏈的軍事準備,未來將威脅美國的亞太主導權,因此必須強化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具體行動包括美國海空軍的常態化巡弋、與盟友的聯合軍演,以及部署指向中國的導彈防禦系統,而從「保台派」的立場來看,也許還包括美台關係正常化、維持甚至升級美台軍售。

從「空海一體戰」到薩德

中美軍事關係也有機制化的合作對話內容,但是總體上展現的是中美對抗性的一面,這種對抗性在具體的軍事策略上表現得更為明顯。早在2009年底,美國軍方就提出一套旨在整合海空軍戰力並聯合亞太盟友,共同遏制或擊敗潛在的區域性對手的海空聯合作戰全新理論,稱為「空海一體戰」(Air-Sea Battle, ASB)。

雖然中國直到2011年才開始進行顯著的區域軍事部署,以應對危及國家利益的突發事件,但美國軍方認為中國借此發展針對西太平洋地區的美軍的遠程打擊能力,即「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能力,理由是中國正在發展空中、海上、水下、太空和反太空、資訊戰系統和作戰概念,以及發展從中國沿海到西太平洋的多層次進攻能力,這種強大的能力和作戰方式,將來可能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和力量投送能力構成嚴峻並持久的「挑戰」。美國國防部不加掩飾地指出,美國需要一種針鋒相對的軍事戰略,需要「空海一體戰」來對付中國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

「空海一體戰」是一項雄心勃勃的軍事策略,但是由於缺乏財政支持、過於強調空軍和海軍的角色、容易導致衝突升級等原因,在2015年初被美國國防部更換為別的策略。但「空海一體戰」確保美國獲得介入機會的意圖並沒有改變,制衡中國這個地區強國的軍事目標也沒有改變。美國處心積慮要建立的亞太導彈防禦系統,就有同樣的意圖與目標。2016年7月,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建設完成了關鍵一步,這就是即將在韓國部署的薩德反導彈系統(THAAD)。

美韓的公開聲明指出,部署薩德系統有助於強化美韓聯盟應對朝鮮的核子試驗和彈道導彈的防禦能力,不會對準北韓以外的其他任何國家。但事實上,美國在東亞構建導彈防禦系統的重點目標不僅僅是朝鮮,更包括中國,這套反導系統的設計初衷就是用來防禦中國的陸基彈道導彈,美軍希望以此強化在中國大陸周邊的介入作戰能力。

從薩德系統的性能來看,它的應用已經遠遠超過應對朝鮮的需要,而且也未必能切實保護韓國的首都經濟圈。據軍事專家披露,薩德系統的X波段雷達能監視中國在華北和華東地區的彈道導彈發射,並具備分辨中國導彈投放真彈頭和誘餌彈的能力,其抵禦中國發展「區域阻絕與反介入」能力的戰略意圖清晰可見。

無論是「空海一體戰」還是薩德系統,都具有反擊中國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的軍事動機,代表著美國在東亞軍事存在的不斷升級,它們所表現的對抗性、威懾性正是中美緊張關係的縮影。美國確信它在亞太面臨的挑戰來自中國對美國主導權的反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會使它遲早越出第一島鏈」,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而不僅僅是亞太主導權,將面臨重大危機。因此,美國自由主義戰略支持者建議,美國應該強化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及對中國的軍事優勢。

中美僵持中的台美關係

美國的「海空一體戰」和導彈防禦系統是「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具體軍事部署。然而,以軍售為實質內容的美台關係與這一強化行動有何關係呢?歐巴馬任內沒有把台灣納入「亞太再平衡」戰略中,也沒有在軍售問題上觸碰中國的紅線,但是隨著中國實力的進一步上升和台灣內部的政治變遷,美國國內出現一些要求強化美台關係的聲音。

中國的國防力量現代化之路大致起自於1996年台海危機,這場因兩岸主權爭端而引發的中美軍事對抗,成為美國眼裡中國崛起的起點。此後中美進入所謂「戰略僵持」,美國的台海戰略開始面臨新挑戰。

其一,美台關係如何適應再平衡戰略的需要。「棄台派」認為美國防衛台灣的能力和收益在下降,成本和風險在加大,所以應該與台灣說「再見」。而「保台派」則強調美國在台灣擁有廣泛的戰略利益,尤其是軍事利益,前國防部官員石明凱(Mark Stokes)著文指出,台灣可以在美國「空海一體戰」和「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幫助美國反制中國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戰略,消除中國對美國在西太平洋投送軍力所構成的嚴峻挑戰。

其二,如何處理傳統的美台軍售關係。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TRA)和對台軍售,對台海事態保持適當距離和足夠壓力。在美國需要一種與「亞太再平衡」相適應的美台關係時,「棄台派」與「保台派」對TRA和美台軍售的價值進行了激烈辯論,但官方態度仍然是維持現狀。未來不管美國決心重新奪回東亞主導權,還是不得不尋求與中國的權力平衡,美台軍售問題始終是一塊繞不過去的巨石。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是戰略意圖的實現手段,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存在服務於美國的總體戰略。當前美國追求「亞太再平衡」的真正動機尚不清晰,美台關係的未來取決於中美博弈和美國戰略抉擇的結果。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週二, 09 一月 2024

身為退役將領,作者擔心蔡政府不思改善兩岸關係,大陸可能會斷絕台灣金脈並吸收台灣精英,導致台灣經濟陷入更大困境。

2016093714

美國蘭德公司早在2013年9月就預測,2020年大陸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對世界重大事務的決定,必須尋求中國的支持及協助;而到了2040年,大陸個人年均所得將進入世界高收入國家之林,美國自此國力衰退而退出世界舞台,僅為美洲區域的強權,世界重大事務的話語權、決定權及領導權全部交給中國。

《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在電視節目中曾提及:2014年美國GDP是17兆美元,中國是10兆美元;2015年美國GDP是17.5兆美元,中國是11.2兆美元,美國的年成長率是2.94%,而中國的年成長率卻高達12%;中國比美國在一年的成長中多增加了7千億美元,躍進的速度和動能是美國無法匹敵的。照這種狀況發展下去,上述預測很可能會實現。

台灣經濟對大陸依存度高

台灣在2014年全年對全球貿易順差為371億美元,對大陸港澳地區全部雙邊貿易總額將近2,000億,台灣對大陸出口約1,500多億,扣掉台灣對大陸進口400多億,台灣淨賺1,064億美金,2015年兩岸貿易總額也將近2,000億,扣掉從大陸進口之後,比前年順差減少80億,而只有984億美元。

台灣全年貿易順差大約300億美元左右,由於台灣是一個淺碟型的海島經濟,沒有能源,所以必須花1,000億美元向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購買原油,向日本、韓國購買晶圓及高端精密零組件。

東南亞出口淨賺差不多100多億美元,對歐盟直接貿易淨賺約120多億,對美國淨賺200多億左右,所以進出口加減造成2014年的順差371億,到了2015年則降至300億左右。

從經濟學的觀點而言,台灣主要是依靠與大陸的貿易來支撐及維持台灣人民的生活,說白了就是依靠與大陸貿易來養活台灣人民。但了解這個狀況的台灣人口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尤其是中南部的工農階層,他們對這些數字沒有概念,不了解這些順差跟他們有什麼關係。就因為這種無知無感,使得綠營有機可乘,蠱惑人民騙取選票。而國民黨怕被綠營戴上「親中賣台」的紅帽子,也不敢講實話。

蔡英文就職演說不承認「九二共識」,主要是顧慮到獨派人士的反應。最近她不斷親訪三軍,顯然是想在中華民國的框架下收買三軍。今年的6月16日是黃埔建校92週年紀念日,蔡英文行禮如儀,國歌照唱、國父遺囑照念,軍人讀訓帶頭恭讀,儼然以三軍統帥自居。讓原本計畫慶祝陸軍官校35期畢業50週年的我與同學們感慨萬千!

大陸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

如果蔡英文持續堅決不承認「九二共識」,評估大陸對台的動作,第一是斷絕金脈,讓台灣先窮下去。既然台灣反對服貿、貨貿,大陸就順水推舟,停止服貿、貨貿、零關稅等優惠措施。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提前於去年12月20日生效,東協10國也在今年元旦生效,讓這些國家享受零關稅的待遇。

過去台灣每年享受對大陸的順差大約1,000億美元,產品項目有70~75%與韓國出口到大陸的項目重疊,如此台灣即將喪失向外出口的競爭力。在這種狀況下,台灣的主要出口產業必須大量外移,導致經濟如溫水煮青蛙般地逐漸崩潰,至少有1/5以上的企業將關門倒閉,屆時蔡英文的民調恐將下降至20%以下,以前支持她的選民會走上街頭,甚至到總統府前埋鍋造飯來抗議。依我估計,在兩、三年內,台灣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會下降到每月15K到17K之間。在蔡英文第一任期結束前,將會有超過50%的大學畢業生蜂湧到大陸去就業,使民進黨長期苦心培養的「天然獨」全面瓦解!

第二是吸收精英人脈。加強民間交流,架空小英政府;高薪聘請台灣青年才俊到大陸謀職;增加血濃於水的元素,開放大學名校的台生名額,爭取台灣優秀高中畢業生前往就讀;鼓勵兩岸青年戀愛通婚;獎勵台商兒女留在大陸上高中大學;提升台胞證的功能,讓台胞可以更便利地在大陸投資置產、銀行開戶、申請駕照、子女入學等等。

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統一

習近平說:此時此刻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千載難逢的機遇,日本《讀賣新聞》預測2021年中國完成統一,德國媒體也說兩岸將在2023年統一,美國蘭德公司比較保守地說2024年統一,算來算去也不過是4至8年的時間,就我個人而言,當然是希望越快越好。

東海釣魚台、台海及南海問題,雖是三個不同的議題,但我認為大陸不會一個一個來處理,不會讓美國及日本有任何反擊的時間,當國家綜合戰力到達某種程度時會一次解決!

據說毛澤東最後悔的兩件事,一是更改中華民國國號,一是更換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鄧小平也曾經講國號、國旗、國歌都可以談。中華民國是由孫中山先生創立的,國旗也是當初設定的,中國在抗戰期間一直高舉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對日抗戰。如中共中央願意恢復中華民國國號,更換國旗,那中國在形式上就已經是統一了,兩岸可繼續保有不同的政治制度,這樣台灣有面子,大陸則有裡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作者係退役陸軍中將、退役將官社會服務總會長)

週二, 09 一月 2024

南海局勢迫切需要兩岸中國人攜手合作,但目前兩岸官方不具備合作條件,只能在民間層面尋找合作空間,以彌補因缺少官方合作帶來的負面影響。

2016093713

在中國南海主權日益遭到外來侵蝕和挑戰的情勢下,加強兩岸合作,共同維護南海「祖業」的民間呼聲日漸高漲。然而,由於蔡英文當局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目前已經陷入僵局,在這種背景下,兩岸加強海洋維權合作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空間在哪裡?

共表式合作和各表式合作

兩岸在捍衛南海權益上的合作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形式。其中,官方合作又分為共表式合作和各表式合作兩種方式。

所謂共表式合作,是指兩岸雙方基於一個中國原則共同表述並以共同行動來捍衛南海權益。該合作方式的前提條件是兩岸關係不僅需要有「兩岸一中」作政治基礎,而且需要解決兩岸關於「一中」意涵的爭議。該合作方式是真正的合作,但遺憾的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之間從未出現過此種類型的合作。而且,就短期而言,也不存在實現的可能。即便未來兩岸關係逐漸緩和,該方式也僅可能適用於事務性、功能性領域,而很難適用於主權性、政治性領域。

所謂各表式合作,是指在兩岸雙方存在一中共識,但台灣仍堅持「一中各表」的情況下,兩岸各自以己方政權的名義捍衛南海權益。出現該合作方式的前提是,儘管兩岸對「一中」意涵存有爭議,但兩岸均承認一個中國。該合作方式無須以解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問題為前提,也沒有常態化和固定化的聯繫機制和共同組織形式。

儘管各表式合作沒有共同捍衛南海主權的公開聲明和行動,但它卻會在客觀上產生某些效果,因為無論南海主權在表面上屬於海峽兩岸的哪一個「中國」,本質上都屬於中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各表式合作畢竟只是一種廣義上或低水準的合作(甚至有人可能不認為是一種合作),很難達到共表式合作的積極效果。台灣對於南海主權的各表式捍衛主要體現在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以中華民國的名義,主張「十一段線」,維護相關海洋權益等方面。兩蔣時期和馬英九時期的情況均是如此。

以上兩種合作形式在目的、名義、主體、程度、影響和效果等方面均存在差異,但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這兩種合作形式所需條件來看,目前兩岸官方並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具體而言,當下兩岸官方合作捍衛南海主權主要面臨以下困難:

第一,從合作基礎上看,目前兩岸官方缺乏「九二共識」的支撐。蔡當局至今不接受兩岸同屬一中框架,其儘管也以中華民國名義主張南海的相關權益,但其所謂的中華民國是一個與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主權國家,沒有「一中」連結。其捍衛南海主權,並非基於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考量,而是為了台灣的自身利益。因此,蔡當局一直竭力切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凸顯中華民國的獨立存在。

第二,從南海政策上看,雙方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後,兩岸雖然都宣示捍衛南海主權,但絕不是「默契配合」的產物,兩岸在捍衛南海主權的目的、主張、方式、範圍、態度等方面均存有差異。蔡當局側重於捍衛其實際控制島礁的主權及相關海域的權利,而非按照「十一段線」來主張南海權益,充分反映其奉行「兩個中國」下的南海政策,這與大陸方面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南海政策存在衝突。

第三,從台方意願上看,蔡當局沒有與大陸合作捍衛南海主權及相關權益的主觀願望。蔡英文上台主政以來,「文化台獨」動作接連不斷,這表明其台獨立場沒有任何鬆動,她壓根就沒有與大陸合作的願望。南海仲裁出爐後,台陸委會、外交部等機構被問及是否與大陸聯手捍衛南海主權時,他們回答得很清楚:「我們各做各的、各有各的主張」。

第四,從美日台關係上看,蔡英文不會也不敢違背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及南海策略。美、日兩國是蔡當局從事台獨的重要依靠力量,倘若台灣與大陸合作,必然會違背美日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因此在南海問題上,蔡當局竭力與美國的立場保持一致;而在沖之鳥礁問題上,則竭力與日本的立場保持一致。總體來看,蔡政府較馬政府更加注重維護與美日的友好關係,故而在南海問題上一再退縮。在這種情況下,它怎麼會與大陸合作呢?

第五,從操作技術上看,缺乏可行性。大陸一直主張通過當事國之間的雙邊協商來解決,反對多邊主義;而台灣方面卻一直主張通過多邊主義來參與協商,並提出了「五國六方」、「六國七方」或「兩國三方」的協商方式。那麼,台灣方面提出的這些協商方案有無可行性?我們不妨在此做進一步分析。

首先,台灣將以何種身分和名義參與協商?若以中華民國名義,無異在國際場合製造「兩個中國」,大陸不會同意;若以「中國台灣」名義,大陸或許會同意,但台灣方面很可能會因認為被矮化而加以拒絕。

其次,台灣方面有無自己獨立的利益訴求?若有,那麼這個利益訴求與大陸的利益訴求是什麼關係?是基於一個中國的共同利益,還是獨立於大陸之外的協力廠商利益?若是前者,台灣方面可能會擔心自己被溶解在一個中國框架內而拒絕接受;若是後者,大陸肯定不會答應。

再者,參與協商時,台灣是否有獨立表決的資格?若沒有,台灣肯定不會接受;若有,是否會跟大陸一致對外進行投票?若是,對方當事國肯定不會答應,因為在它看來,單單一個中國大陸已不易對付,現在又增加一個「台灣小幫手」,無異於雪上加霜;若不是,大陸肯定不會答應,因為這等於給自己添麻煩,而且還冒著強化「台灣主體性」的風險。

南海問題是兩岸關係延伸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單從宏觀層面看,兩岸官方似乎有合作的可能,但從中觀和微觀層面看,尤其從技術操作層面看,兩岸合作共同捍衛南海的可能性很小。兩岸在南海主權爭端中的合作問題,說到底是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問題在南海問題上的一個延伸。倘若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官方在南海問題上幾乎就沒有合作空間,但目前南海的嚴峻局勢又迫切需要兩岸中國人攜手合作。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在官方之外的民間層面來尋找合作空間,以抵消或彌補因官方合作缺失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過,官方合作空間雖然很小,但亦並非為零,因為在某些功能性、事務性領域仍有局部合作空間。如果兩岸意欲在南海合作問題上有所突破,那麼應該將有限的精力放到那些有可能合作的領域,即向著局部的功能性、事務性合作而努力。至於官方在政治性、主權性領域的合作,目前根本不具備條件,因而也無法實現。而且,即便往最好處想,即便蔡當局未來接受兩岸一中,兩岸合作也將僅限於各表式合作而非共表式合作。從歷史角度來看,即便在兩蔣時期和兩岸互動最積極的馬英九時期,兩岸在這一問題上也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更何況在蔡不接受「九二共識」的當下了。

(作者係本刊主筆、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週一, 08 一月 2024

兩岸學術交流是兩岸交流中最早開始也是最重要的一塊,台灣國史館禁止大陸、港澳學者查檔,是開兩岸交流的倒車。

2016093712

5.20開始,民進黨再次上台執政。蔡英文當局立即擺出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姿態,造成兩岸關係緊張。與此相適應,台灣史學者吳密察擔任國史館館長伊始,立即宣布國史館今後不搞民國史。7月下旬國史館又宣布8月1日起,禁止大陸、港澳學者前來查檔,對台灣學者查檔也做了限制。此舉顯然在貫徹台獨主張,是國史館自1992年兩岸學者雙向交流以來的大倒退,引起了學術界的嚴重關注。

對國史館如此的新政,台灣學者發起連署表達反對意見,參加簽名的除了台灣學者,還有大陸及日本、美國學者,多達七、八百人。大陸學者也發起了反對簽名。我不反對這次簽名運動,但我沒有參加簽名。我認為國史館禁阻大陸學者查檔不是學術行為,而是執行軟性台獨的政治行為,光靠學者們反對簽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兩岸實現雙向交流是兩岸關係的重大突破和進步,我們應該珍惜。我在此講一點個人經驗。

學術交流開啟雙向交流

1987年台灣當局宣布「解禁」。1988年以後,台灣老兵、台商及各方面專業人士到大陸,已經風起雲湧,不可阻擋。1988年起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擔任副所長後,多次接待來訪的台灣歷史學教授,相談甚歡。但1992年5月之前,兩岸關係還是很神秘。台灣人到大陸獲得突破;但大陸人除了極個別直系親屬奔喪外,到台灣還是不被允許的。大陸學者何時能去台灣訪問,是橫亙在我心頭的疑問。

兩岸人員交流需要實現雙向,才是真正的兩岸交流。對此兩岸當局應該是理解的,兩岸行政主管可能已經通過白手套做出了適當安排,但我沒想到的是,兩岸交流居然從中國近代史學者的學術交流啟動。

難忘的1992年台灣之旅

1992年5月8日,我和其他兩名中國近代史學者一起到台北,出席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等舉辦的「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這一次台灣之旅開啟了海峽兩岸學術界雙向交流的大門,也開啟了兩岸雙向交流的大門。在一定意義上,對推動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對我個人來說,是我個人學術活動的一個轉向:我開始注意台灣學術發展,尤其是台灣學術界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進展,也開始推動兩岸近代史的學術交流。

因為是第一次交流,兩岸有關方面都在探索處理公務的手續。北京方面需要國台辦批准,還需要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給北京市公安局開出允許辦理證件的指令。台灣方面同樣也在探索。那時候,我們從羅湖進入香港,英國管理下的香港警方在羅湖香港一側扣留審查我們六個小時。在啟德機場登上去台北桃園機場的飛機,我們一行三人走在飛機舷梯上,有空姐檢查我們的證件,我們兩手空空。經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胡春惠教授電話與台北溝通,允許我們先上飛機。在桃園機場降落時,飛機上廣播,請張海鵬等三位下飛機時,在舷梯旁等候。這時候有一位小姐拿著我們三人的入台證分發給我們。這時,我們三人才成為合法入境者。

出席這次「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收穫很多,限於篇幅不能展開。我在會議上宣讀了《論黃興在武昌起義中的態度》的論文,受到了與會台灣學者高度評價,稱「整篇論文可說是論理清楚,無懈可擊」。 我的印象,這次學術討論會水準甚高,頗引起學術界注意。會議中的討論氣氛總起來說很好。

借這個機會,我見到了許多台灣知名的中國近代史學者。如政治大學蔣永敬、王壽南、顏沁恒、馬起華等,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張玉法、陳三井、呂實強等以及台灣大學王曾才、李守孔,台灣師範大學李國祁教授等,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院長宋晞教授等。沒有該次討論會,很難一下子認識這麼多台灣歷史學教授。

大陸學者首次出席台灣的學術會議,是這次討論會從始到終的議論話題。主辦方對能邀請到大陸學者出席非常興奮,政治大學校長張京育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希望這次會議能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起點」。國史館館長瞿韶華在致辭中也強調此次會議「必將使兩岸的學術交流,從此展開新頁。」胡春惠所長在論文集序文裡指出:大陸數位教授出席「是大陸學者正式受到邀請集體到台北出席會議的記錄開創者。這次黃興與近代中國的討論會,不僅是一次成功討論歷史的會議,也是一次成功的創造歷史的會議。」

這次會後,我還訪問了政治大學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在兩處分別演講;訪問了國史館,瞿韶華館長接待;訪問了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李雲漢主任委員、陳鵬仁副主任委員接待;訪問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秦孝儀院長接待;訪問了海基會,陳榮傑副秘書長接待;訪問了東海大學,文學院長呂士朋接待。這期間,我還會見了總統府資政邱創煥、海基會副秘書長李慶平、展望基金會董事長李慶華、行政院前新聞局長邵玉銘、中國統一聯盟主席陳映真、《海峽評論》總編輯王曉波等,還出席了聯合報系《歷史月刊》社主辦的公開演講會。

這次到台灣出席會議等活動,對我個人來說,是一次密集的、強化的與台灣歷史和現實有關知識的培訓。這種培訓的收穫,是在平時十年也難以做到的。我對台灣學術界的大致情況,對台灣的官民關係,對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對台灣社會的反共情結和統獨矛盾,有了基本的瞭解。1992年5月台灣之旅,給我的人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同一年11月,大陸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終於達成在兩岸事務性交往中「各自以口頭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以後被概括為「九二共識」。

中國近代史交流至為重要

此後,我致力於推動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組織和推動了一系列分別在大陸和台灣召開的學術會議。我以為,兩岸學術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近現代歷史(包括台灣史)的學術交流,對於兩岸學者重溫共同的歷史,交流彼此的學術見解,是很有意義的。

無論是國民黨執政還是民進黨執政時期,我都去過台灣,也去過國史館。我在大陸主持過多次台灣史學術討論會,許雪姬、黃富三等台灣史學者多次來大陸開會。台灣是中國人共有的基業,大陸也是中國人共有的基業。「台灣史觀派」學者認為,台灣自始就是一個「國家」,歷史上台灣出現過的政權都是「外來政權」,是完全沒有任何史實基礎的主觀論述。吳密察擔任過台灣史教授,這一點知識還沒有嗎?

推動海峽兩岸近現代史學術交流,有助於拉近兩岸距離,相反的,禁阻這種交流,就會拉開距離。究竟是「一個中國」還是「一中一台」,歷史在檢驗台灣,也在檢驗民進黨的執政,當然也在檢驗吳密察主持的國史館。謂予不信,當拭目以待。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週一, 08 一月 2024

台股從520的8,131點一路拉抬往上攀,站上9,100點關卡,尤其衝關時刻外資每天大買100億元,讓每天成交量平均只有900億元的台股更顯奇特。有人說,外資買超台股代表看好台灣未來的經濟表現,果真如此?

2016093711

根據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每月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得知,今年3月至6月,該指數就像坐溜滑梯,一直往下滑。直到7月才終於彈升,結束連續4個月的跌幅窘境。主要原因與近期台股漲多跌少,激勵消費者信心有關。然而,如我們所知「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櫥窗」,若拿此波段台股表現與近期整體經濟成長情況參照,會有一些違和現象值得留意。

新內閣財經首發彈失靈

例如,財政部公布6月的出口數據顯示,台灣出口已連續17個月呈現負成長,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連14黑還慘,刷新史上最長衰退紀錄;又如蔡英文提出「五大創新產業計畫」,由國發會研擬的「亞洲矽谷計畫」才推出,即引發新創圈反彈,批評新政府還停留在圈地蓋各種園區、中心的舊思維,不知矽谷的核心不在硬體,而在人才、資金等。

行政院面對反彈聲浪,立即退回計畫、要求重擬,放緩「五大創新產業計畫」腳步。從以上舉證不難看出,景氣柴火其實燒得不旺、新內閣發射的財經第一發炮彈也失靈,若要說外資買超台股是愛台灣,實有待討論。

尚有一派名嘴分析這一波行情,說什麼外資倒貨給散戶,果真如此?我們不妨先判讀代表散戶指標的「台股融資餘額」。2008年,馬前總統上台時,融資水位大概在5,000億元左右,當時股價指數大概在9,200點附近,相對於目前9,100點指數約略相當。但是目前的融資水位是多少?約在1,300億元附近。也就是說,同樣在9,000點之上,但台股的融資少了將近4,000億元。換句話說,從520至現階段攀升的1,000點行情,散戶參與度很低。

大漲千點融資反而減少

那麼散戶跑去哪裡?其實,台股從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4,247低點,一路走到現在2016年,8年之中融資不斷減少,成交量有一陣子更萎縮到平均只有4、5百億。這意味著一件事:散戶陣亡得差不多了,而且,台灣股票市場的結構是法人在主導,所以這個盤對於喜歡看技術面、看基本面的散戶而言,是看不懂的,散戶豈敢跳下去隨便買?

再說,現下全球景氣並沒有特別好,台灣在鎖國之下出口不振、大陸旅遊團減少,未來勢必影響內需,種種情況均顯示,台股目前的價位看起來應該偏高,所以玩不過法人的散戶會更不敢進場,這也是股市大漲了1,000點,融資反而反向減少的原因。何況每天只有8、9百億的量,外資要怎麼倒?如果台股沒有連續1,500至2,000億元的成交量,外資要「出貨」散戶簡直是個笑話。

外資湧入主導大盤行情

既然主導這一波行情的是外資,其來源有一部分是原本在英國流動的資金,擔心英國脫歐後未來全球自由貿易的精神是否受到打擊,進而流動到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台灣當然也是受益者之一;另外一部分也有可能是台灣外流的資金回籠,畢竟從1992年到2016年,台灣外流資金達1.2兆元。當下全世界都在推動負利率,而資金總是往最有效率的市場去,在想戰勝通貨膨脹、賺取高於銀行利息的動機下,很難說這些外資是不是有一部分是回流台灣的錢,選擇台股停泊—畢竟只要是境外資金,都會被台灣定義為「外資」。

姑且不管外資的「成分」,外資就是買超台股,而且買的絕大多數都是權值股,在這波行情中,8大行庫(應該是國安基金)賣了12萬張的台積電,但是非但沒有把台積電賣下來,台積電還創下10多年來的股價新高,這些釋放出來的籌碼就是被外資買去的。又如我們看到某些股票所屬產業不怎麼樣,但是外資也會買,因為他們手裡的工具比散戶多得多,如外資買選擇權、做期指,甚至對沖,他們利用資本市場來賺錢,以致一些投資觀念在外資操控下已變得不合宜。

外資來賺錢不是開善堂

台灣民主化之後,選票最大,不管你是年賺幾百億元的大企業家,或是領22k的小勞工,都是一人一票,股市更是「認票不認人」,這個「票」是指鈔票,誰的鈔票多,推升股市的力道就強。偏偏股票市場永遠存在一個現象,就是95%的利潤被5%的人賺走。外資來台灣是來賺錢,不是開善堂的,然而,若一個地區的資本市場完全由外資主導,漲跌要看外資的臉色,而這個地區的人民幾乎沒有從資本市場中受益,反而天天被名嘴「外資倒貨給散戶」的奇怪言論所困惑,這是一個非常不正常的現象。

雖然景氣不好,政府規劃的許多財經政策短期內也難有反應,這一波就是資金行情,就是外資大戶共同炒作的結果,我們不必去管股市繁榮是不是假象,也沒有人會笨到去談什麼降溫行情,但我們確實需要多多注意外資的操作策略。

(作者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