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台灣企業投資意願低落,民進黨又讓「民粹」駕馭政策,阻擾了經貿發展,全民均將受害。
據中華經濟研究院推估,2016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僅0.84%。台灣出口成長連15黑;隨著世界最大進口市場的中國大陸進口持續衰退;英國脫歐的情勢混沌不清,全球經濟展望不樂觀,台灣的經濟自難改善。
台灣經貿發展障礙叢生
首先,台灣投資意願正逐年下滑,投資率(淨投資/GDP)從1990年代的28%,降至2000~2009年的25%,近年則是22%;外資投資更從2007年的154億美元,降至2014年的58億美元。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的29年任期中,台灣每年平均新設公司依序是47280家,39027家,到36459家。反之,公司關閉數卻呈上昇趨勢。投資意願低落,公司數減少,就業機會自然會減少,薪資又如何能漲升?
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曾說:「台商當前的投資障礙是環保、電力與兩岸關係」。現在又多了勞工問題,雪上加霜。當前台灣經貿發展存在諸多障礙。
兩岸關係。蔡英文就任後,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官方不往來,兩岸貨貿談判停頓,鋼鐵業、石化業、工具機業、紡織業不可能在台灣再做投資。
環保民粹。從過去到現在,台灣反「七輕」、反「國光石化」、拒絕「拜耳」、排斥「杜邦」、反「龍燈」、反「核四」、反「服貿」。台積電在中科最先進的12吋10奈米新廠先有環保團體杯葛,接著有「護樹」團體輪番阻撓建廠,延宕半年。
民間企業投資受到非理性的阻礙,產業只好外移,減少國內投資。台塑集團目前八成投資在海外。
電力不足。台灣目前運轉中的三座核電廠,年發電量占台電總發電量的18%,未來10年用電量會再增14%(目前年增1.4%),廢核後,電源將短缺32%。縱使障礙重重的再生能源發電計畫能順利完成—太陽能8GW及風力發電機組4GW,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可達台灣發電量27%,但因天候影響,不可能像核電廠24小時運轉,所以實際發電量加總只有12.6%,與電源缺口差距甚大。
何況,核一、核二原預訂2018年除役,但目前核一、核二各一個機組年度維修後,民進黨立委就不准再啟動。因此,缺電危機迫在眉睫,企業都很擔心。
勞工政策兩面不討好。蔡政府上台後,勞工政策搖擺不定,不論是「國定假日7天」或是「一例一休」,一變再變,引起勞資雙方的極大反彈,政策根本難以施行。最近立法院又提議颱風假要支薪。凡此種種造成的影響有:政府在華航罷工事上全面讓步,於是華信航空、台鐵也都比照提出訴求,國營事業員工蠢蠢欲動。為了規避勞動部加班規定及人事調度限制,交通事業揚言要取消假日疏運旅客的加班車。
另外,大學研究助理被視為勞工,使得各大學只好減縮研究,減少聘用助理,避免違反勞基法。勞動部還將責任制員工勞動條件比照生產線員工管理,迫使公司只得管制自動加班。
筆者當年去矽谷,朋友週末假日陪同參觀,他一語道破地說:要知道公司業績好壞,只要看這家公司假日時停車場車子多不多?它們員工有股票、有分紅,員工大都不計較加班費,興緻勃勃地自動加速完成工作目標。
不應讓「民粹」駕馭政策
過分嚴格的勞動規範將箝制企業經營的彈性,消滅員工奮發上進的動能,製造社會勞資對立,增加政府公務成本。比較日本、美國等先進國家也沒有如此偏袒勞工的工作條件,需要政府如此鉅細靡遺的勞動規範?
台灣早年的經濟發展在環保與勞工福利方面確實有所疏失。但社會在進步,科技(台積電、鴻海)、生化、金融業,甚至部分餐飲服務業(王品)都已有員工分紅入股及績效獎勵制度,千方百計留住員工,不勞公部門做外行的規範。
民進黨過去借助環保、勞工等議題壯大,但如今已全面執政,應該為台灣整體經濟的發展著想。設若企業一旦發生經營問題或寸步難行,只得外移或停滯投資,這樣不會再有GDP成長,就業機會當然不會增加,員工也不可能加薪。民進黨該做的是帶領台灣走出困境,而不是製造更多的困境。
近年台灣年工時為2,135小時,低於亞洲四小龍韓國的2,163小時,新加坡、香港的2,392小時。這不禁令人質疑:台灣的勞工政策是否矯枉過正?
促進台灣企業投資不在於提供創投資金,今天台商最不缺的就是資金,而是希望政府能改善台灣的經營投資環境,建立規範,不要讓「民粹」駕馭政策,阻擾經貿發展。
(作者係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
英國脫歐公投過關引發全球劇烈震撼,該事件的衝擊主震雖已受到控制,但英國與歐盟的博弈才正要開始。作者估計,脫歐後的英國,為維繫其經濟地位,必須比在歐盟內時更加開放,這或許是脫歐派意想不到的結果。
因為英國脫歐底定此一意外的結果,超出理性預期之外,所以引起了全球劇烈的震撼。雖然該事件的衝擊主震已經逐漸消失,但其後續影響仍在發酵、仍有許多不明之處。因此,英國脫歐雖已成定局,但結果並非終結,只是英國與歐盟博弈的開始,也是英國全球定位調整的開始。
倫敦難保外匯中心地位
無疑地,從英國與歐盟之間金融、貿易、投資等經貿關係來看,一旦退出歐盟單一市場,英國受到的衝擊應該遠大於歐盟,而且絕大多數是負面影響。
其中,重中之重的是金融業。英國經濟高度仰賴金融服務業,其金融業的產業集中度極高,更在世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倫敦占全球外匯市場交易額的一半,倫敦更是世界第二大的金融中心,僅次於紐約。一旦倫敦金融城喪失歐盟單一市場所謂的「護照權利」,大量金融企業的總部可能被迫外遷,將對英國在全球金融業的地位產生挑戰。同時,歐洲央行也不太可能讓一個「域外」的倫敦,繼續充當歐元主要交易中心的角色。因此,毫無疑問,英國退出歐盟將損害倫敦擁有的世界主要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
在脫歐的動盪中,巴黎、法蘭克福均已試圖取代倫敦在歐元清算業務中的地位。法國總統奧朗德明白表示:歐元清算業務應由歐元區內國家進行,法國應為最佳選擇。而以德國龐大的經濟總量為支柱,德國的法蘭克福在金融業務上也具有獨特優勢,再集中了歐洲央行、德國央行、德意志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總部,德國政府也加快吸引金融企業入駐的腳步。
英國難再吸引FDI
從貿易投資角度而言,英國對歐盟的依賴要遠遠超過歐盟對英國的依賴。其中,貿易方面,英國對歐盟內部其他國家的出口(包括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占其出口份額的13%,而當前歐盟內部其他國家對英國的出口份額占比僅為3%。
而從投資情況來看,英國也非常依賴歐盟所給與的特殊地位。英國是世界各國前進歐洲的橋頭堡,其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一半來自於非歐盟國家,這些基本上都來自外資企業進入歐洲單一市場的渴望。英國脫歐之後,成為歐盟的域外國家,將很難再吸引FDI。特別是法國率先宣布了涵蓋稅收優惠,如延長對外國企業提供的稅收減免期限從5年至8年,公司稅由33%減至28%,取而代之的意圖非常明顯。英國也是歐盟內部吸引FDI最多的國家,歐盟內部的FDI以荷蘭、法國、盧森堡、與德國為大宗。一旦脫離歐盟,這些來自歐盟的FDI勢必難以為繼。
因此,顯而易見的是:失去歐洲這一單一市場,英國的損失將十分巨大,對英國而言將是最壞的結局。如何確立英國與歐盟未來的新關係,將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取決於未來英國與歐盟就脫歐的冗長談判及後續的制度安排。不過,從公投之後最初兩個月的發展來看,事態的發展無疑地是朝向比較良好的方向前進。
政治與經濟狀況均算穩定
首先,在政治方面,卡麥隆辭職之後,英國選出了立場支持留歐的新首相梅伊,這無疑受到歐盟國家的歡迎,也改善了英國與歐盟國家的關係。梅伊就任後,立即訪問德國、法國等重要歐盟國家,表達了兩個重點:(1)重申英國雖然將脫離歐盟,但並不會離開歐洲。(2)延緩到2017年之後再啓動脫歐談判。這顯然將維持類似瑞士、挪威等國家與歐盟之間的協作關係,並將不確定性往後遞延,給企業較為充分的時間避險,甚至有可能可以延長脫歐進程到7至8年以後,以減少衝擊。
其次,在穩定經濟方面,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 BOE)表現得可圈可點,將外部的衝擊化解得相當好。在6月23日晚間脫歐公投結果底定之後,英國的經濟前景遭遇重大變數衝擊,例如,英鎊匯率曾一度暴跌10%,股市也一度重挫8%,局勢岌岌可危。BOE在隔日立刻發布聲明,將窮盡一切必要措施來保護英國經濟。BOE總裁卡尼(Mark Carney)24日也親自召開記者會,表示國家雖然會進入一段充滿不確定性的調整期,但是BOE與財政部早就擬好緊急應變計畫,必要時將採取額外措施來穩定英國的財經情勢。首先是穩定外匯市場的正常運作,保持外匯市場的流動性。BOE擁有超過6,000億英鎊的高品質流動性資產,為了支持維繫流動性,再額外備妥2500億英鎊資金,隨時可動支救援,足以應付企業與民眾的需求。使得第一波的金融震波順利過渡。
同時,為了避免脫歐所引發的經濟危機與金融風險,包括英鎊兌美元匯價大跌,創下31年來最低水準,銀行股價重挫20%等,BOE採取了一系列明快、毫不猶豫的舉措,都證明極為有效,讓市場信心很快地恢復。
BOE放任股匯市貶值,使得股市與英鎊雖然一度超跌,但均很快止穩回升。BOE啓動了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減緩經濟萎縮可能的負面衝擊,為了避免負利率的副作用,BOE甚至大膽地調降銀行資本適足率的要求。
資本適足率係緣自1988年所公布的巴塞爾協定(Basel Accord),全名是資本充足協議(Capital Accord),原為確保國際銀行有其適當資本水準並建構公平競爭條件而定,要求各主要經濟體的銀行依據風險情況,訂定資本適足率,後來雖經幾次修訂,仍是世界各國銀行普遍認定遵守的「銀行憲法」。此一舉措,讓英國的銀行體系可以釋放出1,500億英鎊的額外資金,提供更多的企業與個人借貸需求,以度過危機。
須更開放以維繫經濟活力
不過,BOE的風險管控再好,也必須仰賴脫歐之後的英國實體經濟的表現。要維繫經濟活力,不要在世界的格局裡逐漸被邊緣化,其實,英國的選擇非常有限,甚至必須比在歐盟之內的時候更開放,才能成為歐盟與北美,歐盟與東亞,甚至是歐盟與世界的聯結點。要達到這樣的遠景,有賴於英國在脫歐後與歐盟保持良好的新關係。同時,英國還必須與更多非歐盟國家緊密地交往,例如保持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戰略夥伴關係,才可以在歐盟之外再打開一扇新的窗戶。果不其然,新首相梅伊在訪問完德、法兩國之後,將馬不停蹄地訪問中國大陸。
總結來看,英國脫歐的經濟成本與政治風險顯而易見,但新政府在重新掌握大方向上表現得可圈可點,讓事態發展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未來,英國要想在與歐盟其餘大國之間,在新關係上的博弈裡尋求利益最大,損失最小,應該是它最理性的選擇,這取決於各方力量對比,以及談判策略與時機的選擇。
與此同時,脫歐之後的英國,甚至必須比在歐盟之內的時候更開放,才有可能維繫今日英國的經濟地位。或許,這是當初一心一意主張脫歐的人,在想關起英國大門的時候,所意想不到的結果。
(作者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蔡英文就職屆滿三個月,民調滿意度大跌,這雖涉及總體施政品質,但顯與兩岸議題無法切割,作者建議以文化交流解開兩岸僵局。
近來兩項民調結果顯示,蔡英文的民意滿意度持續下滑。總體觀之,一項民調蔡英文的滿意度雖仍過半,卻大跌14%;另一民調滿意度雖微幅滑落,但不滿意度由就職兩周的12.5%攀升至7月底的36%,陡增近24%。儘管滿意度下降涉及總體施政品質,但試圖切割兩岸議題與內政、經濟、社會及外交事務的關聯性,無異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文化台獨侵蝕了蔡的善意
當前全球社會民粹主義勃興,兩岸社會民粹主義也大行其道,同時纏繞著台灣主體意識與振興中華民族主義之間的相互衝撞。據大陸《環球時報》調查指出,約78%受訪者認為台灣民眾贊成獨立的比例越來越多;多達85%的網友支持「武統」台灣。台灣民眾則認為,大陸官方及人民對台灣當局與民眾的友善態度下降;大陸當局對「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等兩岸議題漸趨強硬。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揭櫫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遵循中華民國現行體制、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關係;並宣示作為中華民國總統有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責任;以兩岸關係稱呼大陸與台灣的關係。然而,蔡上任後,在「九二共識」議題既不公開承認也不直接否認,甚至對《華盛頓郵報》表示「限期接受」不大可能;稱呼「大陸」為「中國」;南海仲裁案沒有與陸方相向共同維護「祖產」;遼寧陸客團火燒車事件被批未以同理心表達致意及親赴靈堂致哀、輓聯處理失當;國史館限制陸港澳學者調閱資料;廢止歷史課綱微調,處處看不出她的善意。
尤其是,台灣當局在教育文化歷史領域方面的人事與政策,更被批評有走向「文化台獨」與去中國化傾向。這些作法逐漸侵蝕蔡英文在兩岸政策方面的善意,兩岸關係逐漸從「冷和平」走向「新對抗」格局。這股冷颼肅殺氣氛也吹進影視圈,大選前後分別出現周子瑜、吳念真、戴立忍、霍建華及林志玲事件,引發兩岸網民熱議,夾雜著民族情緒、民粹意識的對抗。大陸方面則批判有些政治勢力利用兩岸民間交往中的個別事件,一再牽動兩岸敏感的政治神經,不利於兩岸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可開展兩岸關係
在兩岸政治、外交、經濟互動關係逐漸受到限縮時,兩岸文化交流成為開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渠道。對大陸而言,弘揚中華文化的王道力量,不僅對外有利於和平崛起的形象建構,說服「中國威脅論」者的質疑,以及維持區域安全與穩定。對內則有利於建構和諧小康社會,發揮穩定社會的力量,消解源自「中國崩潰論者」的唱衰攻伐。對台灣而言,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在地化發展,已經融合各種多元文化,彰顯出其包容性、生命力與活力。論者以為,兩岸文化交流可以思考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是建構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應避免「台灣主體意識」與「中華民族主義」的對抗,兩岸交流和合作的最高目標,應建構一個「共存共榮」、互惠而不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的關係。同時,應框架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指向一樣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命運共同體」空間為最大共識。
兩岸人民同文同種同源。2016年3月29日公布的艾普羅民調結果顯示,台灣民眾的「泛中國人認同」高達63.9%,這顯示台灣主體意識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並沒有截然對立,彼此可以相互包容。
其次是全面開展雙向文化交流政策。文化交流屬於低階政治,可建立親善和平關係。兩岸文化交流可以產生相互學習的效果,增進認識、尊重差異、欣賞多元及強化認同,傳播兩岸優質文化涵養及共創新價值思維。尤其輿論監督更扮演第四權作用,為建構兩岸公民文化,應進一步放寬兩岸新聞交流限制。例如開放媒體及新聞出版品相互可以在對方發行或播出;進行兩岸傳媒互聯網的合作,藉此展現彼此積極促進兩岸新聞與民間交流的誠意。東西德分裂期間,雙方新聞人員交流的經驗可作為兩岸新聞交流的參考。
最後是建立兩岸公民社會文化聯盟。因應兩岸公民社會興起,台灣也應該效法大陸的作法,「寄希望於大陸當局,更寄希望於大陸人民」,兩岸應把「社會」、「文化」兩個主軸放在兩岸關係的核心位置,將兩岸公民社會發展的理念鑲嵌在兩岸關係論述中。
這種「以社會為本」、「以文化為本」、「以人為本」及「更寄希望於大陸人民」的創新性思維,將有助於促成兩岸社會進步力量,共同追求多元、開放、平等、法治及民主的普世價值。兩岸可藉由建構公民社會聯盟,培養更為成熟的民主文化,也透過兩岸文化交流形塑共同價值、信念及共識,如此兩岸方能「心靈相契」、建立真正一家親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蔡英文對南海仲裁案的處理,以及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的表態,是否可能會讓一直在等待蔡英文補答「九二共識」的北京當局放棄希望?
就北京當局是否對蔡英文放棄希望這個問題,答案似乎已經很清楚了,兩岸兩會官方接觸完全停擺,大陸涉台智庫言論趨硬,網路貼文武統當道。今年9月27日將召開的第39屆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台灣雖已主動遞出申請,但民航局是否能如2013年一樣,以理事主席「特邀貴賓」身分參加大會,情況並不樂觀。
若啟動正名、北京必反擊
北京不僅緊縮陸客觀光簽證、對台農漁產品採購消極抵制,就連民進黨政府認為只是說說而已的「地動山搖」,恐怕正在累積能量,等待釋放。
蔡英文上任後第一天就要求駐美代表沈呂巡最遲於6月5日去職,完全一改往例在政黨輪替後,至少給予三個月交接緩衝期。同時,當晚發布的總統令稱:「駐美國大使沈呂巡已准退職,應予免職。特任高碩泰為駐美國大使。」這代表民進黨將啟動新一波的「外交正名」,若果真如此,台灣對外關係恐怕離「地動山搖」為期不遠。
不論是民進黨政府執行的政策或立法院推動的法案,都顯示民進黨政府追求台獨的意志明確、手段清晰,北京當局無法不做出回應。尤其,遼寧觀光團在台發生火燒車慘劇後,蔡英文不但未親自弔唁家屬或致送輓聯,小英基金會網站甚至還轉發綠營網軍製作的「沒有陸客的台灣,風景更美」廣告,大陸網民憤怒已到達難以壓抑的沸騰點。也因此,北京當局本來未設定蔡英文明確的聽觀期限,但現在若民進黨政府進一步激怒對岸官民,北京當局必然會出重手反擊。
WHA曾打開機會之窗
520前,北京當局確曾對蔡英文有所期待,也曾為蔡英文開了一扇機會之窗。
世界衛生組織(WHO)5月6日以國際快遞發函,邀請衛福部官員以觀察員身分,參加在日內瓦舉辦的世界衛生大會(WHA),函中附有聯大2758號決議。5月17日,WHO秘書長陳馮富珍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台灣收到WHA邀請函的時間或許與往常不同,但過去7年台灣都是以「中華台北」參加大會,這個根據聯合國決議及「一中原則」的基礎並未改變。
台灣自2009年起得以「中華台北」的觀察員身分參加WHA,是在馬政府承認「九二共識」下所做的特殊安排。馬英九曾表示,如果往後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遭到破壞,此「安排將難以為繼」,在卸任前的例行記者會上他又說,大陸的要求是合理的,因為大陸並沒有對台灣新當選人提出超過2008年以來的新要求,現在「球在台灣新的當政者手上」。
5月8日,行政院準發言人童振源強調,以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為基礎的「一中原則」,和台灣參與WHA並無關聯;台灣將參與WHA及相關會議,但並不代表接受WHO秘書處的上述立場。5月25日,衛福部長林奏延在WHA發表演說時只提「中華台北」,未稱「台灣」,但他私下向WHO法律顧問提交了抗議信,抗議邀請函遲到、大會置入「一中原則」。
林奏延被泛綠營痛批有失國格、矮化台灣主權,但蔡英文卻高度肯定,凸顯了蔡英文色厲內荏、能屈能伸的律師性格。但民進黨政府以操作島內政治的手法,運作台灣參與聯合國機構的後遺症,已經逐步浮現出來,不僅今年的ICAO大會恐將被拒於門外;明年的WHA也不樂觀。
未在南海仲裁案釋出善意
「南海仲裁」原本是蔡英文最有利的籌碼、手上可以打的牌。她於裁決出爐後立即在臉書PO文,指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主權都屬中華民國所有,對仲裁結果絕不接受。但7月19日,首次召開的國安高層會議就南海後續局勢發展,提出了「四點原則、五個作法」,其中四點原則的前三項:一、南海爭端應依據國際法及海洋法,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和平方式解決;二、台灣應納入多邊爭端解決機制;三、相關國家有義務維護南海航行與飛越自由;都形同支持美、日的立場;而作法包括讓太平島成為人道救援中心與運補基地,這更被大陸視為是呼應美菲、日菲海上人道救援的聯合演習。
此外,蔡政府不支持漁民前往太平島護漁權,北京更加清楚無法寄望蔡英文推動兩岸協同捍衛南海主權。8月7日,肯亞強行將5名電信詐騙台籍嫌疑人遣送大陸,顯示北京當局不惜採取單方面的強制行動,反擊民進黨政府。
補答更惹爭議
北京當局對蔡英文就職演說的定位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蔡英文接受華郵的專訪不但沒有成功補答,還惹出新的反彈。針對是否承認「九二共識」,蔡英文回應:「要求台灣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aiwan)違反民意,去接受對方設的期限,其實可能性是不大的」。這個說法被大陸涉台機構視為是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明確表態。
在回答記者提問:華盛頓方面迄今仍視台灣為一實體(entity),而非一個國家(country),這是否公平?蔡說:「我們相信我們是一個國家、一個民主國家。台灣在世界不被承認的情形,的確並不公平。」
北京對該專訪未做出激烈反應,只由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重申「九二共識」的重要性。但從之後肯亞當局再度強行遣送台籍嫌犯赴大陸審訊,近日又傳出教庭即將和中國大陸建交的訊息,顯示北京對蔡英文已經失去耐心、甚至已經定了調。
(作者係台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
蔡英文就職時強調要「解決問題」、「拋下過去的對立」,但從她就職至今三個月的種種表現看來,該演說只是儀式性的照本宣科罷了。
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說中,很大氣地說:「人民選擇了新總統、新政府,所期待的就是四個字:解決問題。此時此刻,台灣的處境很困難,迫切需要執政者義無反顧的承擔。這一點,我不會忘記。」
她接著說:「國家不會因為領導人而偉大;全體國民的共同奮鬥,才讓這個國家偉大。總統該團結的不只是支持者,總統該團結的是整個國家。團結是為了改變,這是我對這個國家最深切的期待。在這裡,我要誠懇地呼籲,請給這個國家一個機會,讓我們拋下成見,拋下過去的對立,我們一起來完成新時代交給我們的使命。」
蔡英文話講得漂亮,頗有國家領導人的高度,不過,從她就職之後的種種表現看來,卻恐怕只是一堆言不由衷的華麗詞藻,儀式性的照本宣科罷了。
無心解決社會對立
首先,從民進黨在立法院推動《不當黨產條例》那種窮凶惡極、挖底刨根的態度看來,蔡英文並不想團結藍營的支持者,只想趕盡殺絕,讓國民黨永遠站不起來。由於歷史遺留因素的影響,國民黨的黨產中確有「黨庫通國庫」的部分,應該歸還給國家;國民黨更應該有一切歸零的打算,從根救起的志氣,以尋求浴火重生。不過,國民黨產中也有黨員繳交黨費和合法經營資產所得的部分,不能一竿子打翻。但是,看看民進黨極盡嚴苛之能的立法旨意,和蔡英文說的「拋下成見」、「拋下過去的對立」,有多大的差距?這種對待在野黨的態度,能夠解決台灣社會的政治撕裂問題嗎?
其次,蔡英文以年金改革作為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重點,卻是零和式的重分配思維,想要挖軍公教的福利,來補一般勞工的不足。年金入不敷出的問題的確需要面對,但是,想要解決問題,除了用謙卑的態度向軍公教尋求諒解之外,就是應該把餅做大,設法不傷害軍公教而能改善勞工待遇。然而,蔡政府無力振興台灣的經濟,於是,宣傳導向一味強調軍公教和勞工之間待遇的落差,凸顯軍公教人員是包袱,製造職業群體的分裂對立,這是解決問題的作為嗎?
加深兩岸之間的鴻溝
最後,在影響台灣前途最重大的兩岸關係方面,蔡英文不僅無能化解問題,還在就職之後的種種作為中,加大對岸的疑慮,加深兩岸之間的鴻溝。蔡政府一上台,行政院長林全第二份簽署的公文就是撤銷對太陽花學運人士的告訴;接著,教育部長潘文忠在5月21日宣布要廢止微調後的課綱,行政院於5月31日火速予以公布;隨後,蔡英文參訪巴拿馬時,留言自己是「台灣總統」;民進黨在立法院極力阻擋陸配和外配享有同等待遇,又刻意廢止《紅十字會法》。在「聽其言,觀其行」的檢視下,這些動作都在往台獨方向切香腸,蔡英文何曾展現出解決問題的誠意和能力?
有觀察認為,蔡英文其實並不想解決兩岸關係這個重大問題,因為,她需要利用兩岸之間的敵意來鞏固她的基本盤。所以,許多政策的推動都不考慮大陸因素,無論是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或是「新南向政策」,都虛化大陸的存在。然而,僅隔著窄窄一道海峽的大陸,在可見的未來將是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也是台灣經濟動能的重要來源。當77%的台灣上市櫃公司在大陸有投資的時候,疏遠大陸,會有什麼下場?
蔡英文在就職後,立即參加了巴拿馬運河拓寬峻工啟用典禮,想要凸顯她在國際舞台上的存在。然而,當通過巴拿馬運河的第一艘船隻是大陸的貨輪時,親眼見證的蔡英文,能夠無視於大陸的經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嗎?
蔡英文的兩岸關係作為已經明顯呈現出「親美日、去中國、搞緩獨」的立場,兩岸關係陷入長期性的冷對抗恐怕難以避免。問題是,兩岸如果比氣長,台灣實在難居上風。當大陸可以透過「一帶一路」廣結善緣,經營橫跨歐亞的大平台之時,台灣恐怕只能困在海角一隅,充當美國的馬前卒,然後,眼睜睜地看著兩岸此消彼長。這真是台灣民眾想要的嗎?
一個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蔡英文,會將台灣帶向何方?我們尊重台灣選民在總統選舉中的抉擇,卻也不能不慨歎民主品質在全球的倒退。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的處理,雖然無法令其安樂死,但盡力讓它少出聲,安靜活。此外,她想拉攏勞工與原住民,以培養壯大內造力量,爭取外援對抗大陸。
蔡英文上台的三個月真是多事之秋。兩岸官方溝通渠道中斷、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處理不當黨產、桃機淹水、雄三誤射、華航罷工、「一例一休」、年金改革會議、一銀盜領8千萬、台鐵爆炸案、南海仲裁、火燒車疑雲重重、蔡英文「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等等,都引起大小不同的負面風波。
從蔡對事情的處理態度及方向,不難看出,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經營台灣自主的內造力量以為己用。在這些努力中,不外乎兩個大方向,一方面是拉攏有力的外在力量,盡量隔絕大陸對台灣的干擾;另一方面是在台灣內部拉攏最大選民區塊的勞工,以及代表最本土的群體原住民。
淡化靜化兩岸互動
許多人習以既定觀點,理解與評論蔡政府在兩岸關係上的作為,固然會得出一般的負面看法,但不好解釋。如果從蔡英文對陸客快速減量似乎並不著急、視「一份未完成的答卷」如無物、一心一意發展新南向、不急於任命海基會董事長、「雄三事件」快速落幕、南海問題盡力與大陸切割、黨全代會的致詞與決議不提兩岸、對火燒車24條大陸人命漠不關心等現象來看,她內心其實倒希望大陸當局少來煩她,盡量排除或減少與大陸需要互動的觸因,在默默中淡化兩岸關係,減少兩岸關係在她施政的份量,學習李登輝當年「只能做,不能說」的故技,讓「兩岸關係」雖不至於安樂死,但少出聲,安靜活。
發生這麼多兩岸不愉快的事件,肯定不是蔡英文所預見或樂見的,因為這會使兩岸互動增加。但事情既然發生了,又不能視而不見,不加以處理,否則會引發更多問題,造成兩岸之間的互動不斷地在台灣百姓面前上演,令其失分的可能性居大,這正是蔡要努力避免的場景。因此,面對這些不得不處理之涉及兩岸的事件,她採取了快速、安靜、盡可能減少接觸為原則的方式處裡,以淡化兩岸互動與利益糾葛。陸客來台減量似乎恰恰正中她的下懷,滿足其政治需求,阻止養殖業者赴陸爭取虱目魚契作,台民被肯亞移送大陸,陸委會表達了基本態度,就不再多作聲,皆為此邏輯的產物。如果真碰上躲不掉的事,她也會打蛇隨棍上,加以利用,以安靜的行動表達她淡化兩岸的意圖,同時凸顯大陸「鴨霸」的一面,巧妙加深台灣內部對大陸的負面印象。
大陸越是要她趕快「答卷」,承認「九二共識」,她越不當回事,有意令大陸下不了台,也讓台灣民眾觀看一場她作為代表台灣被欺負、但能硬挺的「蔡式默劇」,藉以凝聚支持者的向心力,並且爭取中間選民的同情與認同。她大概相信,只要能夠不斷地爭取到越來越多的中間選民,她與民進黨的權力基礎就會越來越穩固,剩下的就是美國撐腰與否的問題了。
蔡淡定的兩種可能心態
她之所以能在兩岸關係上表現得如此淡定,大概不外兩種心態,一種是沒底但告誡自己不可慌張,另一種是有恃無恐的主觀篤定。如果是前一種,大家不得不佩服她的心理建設及素養;如果是後一種,她可能有一種盤算,如果能將前述的戰略構想落實到相當的程度,美國人才會勇於出手相助。由美國涉兩岸的學者與前官員有意袒護她的發言,以及薄瑞光高調打著辜汪的旗號以「九二諒解」代替「九二共識」的發言來看,可能她與美方已達成一種諒解,而這諒解的「暈輪效應」在她心裡不斷擴大,令她敢於從容演出「蔡式默劇」。
只是前述這些內心的盤算是不可以明說的,以免違背了自己訂下的「不挑釁」承諾。這種內心盤算很容易在自己心裡與幕僚圈中,變成一種封閉式、不斷自我強化的「心理迴路」。久而久之,會脫離現實而誤判情勢,太平島被國際仲裁裁決為礁岩,就是最好的明證。連同黨的郭正亮都慨嘆蔡英文政府親美到了自我作賤的程度,可見其脫離實際的一斑。
拉攏勞工與本土象徵
蔡英文認為直接搞好內政,就可以有足夠的條件對外,因此,要拉住更多的支持者,台灣勞工有9百多萬,真正高薪者的比例不高,如果能拉住絕大多數勞工的心,她與民進黨就能在往後的選戰中無往不利,高枕無憂。
6月24日蔡英文搭乘華航班機出訪,在登機前發表談話指出:「若非忍無可忍,哪有空服員會走到罷工。」在飛機上又對機組人員說「這條路上會與各位一起渡過」、「不會讓你們感到孤單」。台灣第一次華航罷工,蔡英文站在員工的一邊,象徵與實質意義和影響所及皆大不可言。
7月28日接見全國工業總會全體理監事,蔡英文當場給大老闆們上了一課:「作為國家領導人,我的工作不是輪流討好誰。…在我們眼前,這個國家最重要、最優先的目標,就是經濟結構的改造。」她兩度提到要改善「勞動條件」,四次提到「勞基法」,告訴大老闆們:「勞基法的基本規定,我們都會嚴格來執行。勞動條件的改善是趨勢。」這明顯告誡資方大老,要改變思維與作法,善待勞工,這是國民黨執政時想都不敢想的表態動作。不論其勞工政策成敗,蔡都可以永贏不輸。成功的話,可以是一枚耀眼傲人的勳章,不成功也可聲言阻力太大,轉嫁給他人,要求勞工給予更大的支持。
蔡英文為了民進黨長期執政,徹底擊垮國民黨,令其永不能再翻身振起,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國民黨的歷史正當性從根拔除。要做到這一步,除了扭曲、編造假史,誤導人民的認知之外,就是利用原住民,賦予各方面的社會正義與正當性,一旦發揮效力,不僅可以拔除國民黨的正當性,連漢人及中國人在台灣的歷史正當性也都可以一刀斬淨。所以,她不惜代表「400年」、「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卻對殺虐原住民先人的殖民者日本曲意隱諱迴護,透露出其真正目的其實想從根本上「去中脫中」。
迴避兩岸關係難從她願
從蔡英文7月17日在民進黨全代會上的致詞,以及會上通過的〈面對挑戰 共創繁榮〉宣言內容不提「兩岸」與對外發展、專注內政,不難看出,以蔡為中心的全黨上下以為內政搞好,對外就不是問題。但以台灣的特殊處境,被兩岸關係捲入的深度與速度不斷增加,經濟依賴外貿甚深,沒有合理的兩岸關係互動與務實的對外布局,蔡政府想要讓內政百廢興舉,恐怕只是一場空想的良好願望。
蔡的戰略構想有「安內以攘外」的味道,心想安內到一定程度之後,既可攘拒所對之敵,又可獲得所欲之援,這好像偷學蔣介石當年抗日的思路。可惜,台灣沒有當年中國的戰略縱深,出席WHA一事就已搞得灰頭土臉,新南向舉步維艱,一心嚮往的TPP連在美國內部都出現舉國反對的聲浪,勞工也抱怨蔡政府勞工政策一變再變,其餘不利情勢與條件不勝枚舉。依筆者見,化解的必經之路都集於兩岸關係的關卡,如「想想」偏偏不想過關。此外,假造歷史者必將被歷史巨大的反作用力所傷,不可能有真正的正義。恐怕「想想」一直在「心理迴路」中陀螺打轉,胡思亂想,不務實際,他日如何,不卜已知。
(作者係獨立評論人、政大國發所博士)
漁民勇敢出海往返3,200公里赴太平島,用行動證明絕不受菲律賓與日本欺負。他們是全民英雄,卻在出發前被政府打壓,回來後被政府處罰,這豈合乎情理法?
7月31日,五艘赴太平島的漁船平安歸來,卻傳出政府以吊銷執照處罰船主。
處罰漁民二度傷害主權
首先,政府絕對不可以處罰去太平島的漁民。處罰這些漁民很容易對國際社會傳達錯誤的訊息:「台灣處罰了主張太平島是島不是礁,因此享有200海浬專屬經濟區,並登了島的漁民,可見你們自己否定了對太平島的法律主張。」這是對漁民朋友,更是對主權的再一次傷害。
眾所周知,從政治聲勢來說,自仲裁案結果出爐後,蔡政府否認太平島是礁的聲明力道明顯不足。若要有效護衛島嶼及衍生的海洋權益,就應該用更強而有力的行動來表示,例如:在太平島恢復駐軍,正式頒布各島嶼的領海基線、專屬經濟區的範圍,並且將公務船舶巡防常態化、開放觀光等。在蔡政府沒做出這些舉措前,質樸熱血的漁民自發前往登島,所帶來的媒體效應及捍衛南海權益的心志,可說是全民的寶藏。何況漁民們都有漁民證,符合一切出海的需求,政府怎能以陰謀論、動機論,逾越實定法規的規定,任意處罰他們?
漁民登島並未違法
其次,既然政府說漁民基於緊急避難可以登太平島;就表示登島的行為不構成違法,不應該被處罰。緊急避難是甲乙二人遭遇海難,救生艇只能給一個人用,甲為求生不得已把乙推落海中致死,其行為也不受罰。漁民登島既不構成違法,島嶼官兵還熱情接待漁民,怎麼一回到台灣本島來,又要用漁業法規來處罰?決策者自己邏輯錯亂,任意曲解法律,叫漁民怎麼搞得清楚,怎麼心服?
此案關鍵在政府決策的態度,若政府有勇氣,核准漁民登島,就不會發生漁民奔波護島,又擔心受怕的荒謬情事。
至於有三位香港鳳凰衛視的隨船記者前往,有人說不應該讓他們採訪。其實,有境外媒體採訪太平島,不是讓台灣的主張向國際發聲的好機會嗎?當今科技時代,連民用衛星都可以拍到機場跑道與基地設施位置,島嶼守衛比的是國家的整體實力,以及政府的保衛決心。何況台灣本島的軍事基地偶爾也會開放給民眾參觀,去年5月到7月國防部還辦理了「全民國防南沙研習營」,總共三個梯次、60名成員,前往太平島參訪。可見,在兼顧太平島的機密與開放方面,國防部早有經驗,實在不構成禁止記者採訪的理由。
南海仲裁本身不合法理
再者,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條的規定,領土主權的問題(島變成礁,就失去衍生的專屬經濟區;否定U型線,就否定了我國在U型線內相關島嶼的主權與權益,這些都明顯是主權問題)不應該提交給仲裁庭。另外,根據該公約第295條,就算要向國際法院起訴或提請仲裁,也應該要在窮盡補救辦法,也就是跟相關國家談判磋商之後不能解決才能提交。
中華民國不是海洋法公約的正式加入國,無法提交批准書給聯合國秘書長,但仍是南海利益的攸關方,菲律賓沒有理由不跟我們磋商。因此,對於南海仲裁案釜底抽薪之計,是蔡英文政府否定南海仲裁庭的裁決,而非僅聲稱不受仲裁的拘束。
南海仲裁庭根本沒有處理領土主權的權利;菲律賓是濫訴濫告,仲裁庭是非法受理。何況五名仲裁員領的都是菲律賓的錢,其中四名還是日籍庭長柳井俊二所推薦的,仲裁結果怎麼可能公正?果不其然,太平島變成了礁;但日本卻又堅稱「沖之鳥是島不是礁」。日本不願意進行台日漁業談判,就是打算運用錯誤的仲裁,以及蔡政府「親美日」的錯誤戰略,逼使台灣就範。蔡政府在這一點絕對要慎之又慎,絕對不可因戰略的錯誤導致台灣在南、北兩邊的海洋權益受到嚴重損害。
南海國際攻防會持續
南海仲裁案因這些漁民英雄式歸來暫告一段落,但國際上關於南海諸島的攻防絕不會就此停止。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漁業談判未來仍將舉行,蔡英文政府是否會喪權辱國,人民都睜大眼睛在看。
最後,我們要對戍守太平島的弟兄表示謝意,他們這次在可能的範圍內善待漁民朋友,令人敬重。捍衛南海的權益需要大家的參與。
(作者係國政基金會特約作者)
發生在非洲肯亞的電信詐騙案,被害人都是中國大陸人,嫌犯中有五名台灣人由當地法院審理,而於8月5日晚間宣判無罪,並諭知遣送回台灣。然而肯亞警方仍於8月8日凌晨以專機將之遣送回大陸。
實則,就法論法,中華民國國民在外國犯詐欺罪的情形,我政府的角色立場,沒有義務與責任要去爭取遣返。本案因被害人全是大陸人,基於憲法「固有之疆域」的概念,始生與大陸法院管轄權競合的問題。從而是否遣返,根本和所謂「司法主權尊嚴」無關。至於肯亞法院何以既判無罪,而仍附帶決定將被告遣出其國境,此涉及該國的國內法,亦非外人所能置喙。
依刑事法的基本法理,在法律所規定的犯罪事實發生之後,始生刑法如何對之適用的問題。而刑法並非對任何地、任何人的犯罪行為都適用;亦即刑法的效力本身是有其明定限制範圍的。必須先有刑法適用之前提,始能接下來討論刑事訴訟法所定「法院管轄權」之所屬。亦即,先有實體法的效力所及,才有程序法的管轄權認定。
按照刑法第三及第四條的規定,刑法之效力,原則上只及於犯罪的「行為」或「結果」發生在我國領域內者。亦即國際上所通用的「屬地主義」。對於國民在境外犯罪者,則僅例外於第五條列舉十款特定罪名(內亂、外患、妨害公務、危害航空安全、偽造貨幣、偽造有價證券、偽造公文書、販賣毒品、買賣人口、海盜罪),以及於第七條所定重罪(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始可適用刑法處罰。至於電信詐騙罪,若台灣人在外國犯之,並不在刑法效力所及的範圍。
本件情形,「行為地」在非洲肯亞,而被害人都是大陸人,亦即其「結果地」是在大陸。假若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則「結果地」既在中國,台灣的刑法效力乃不及,自無法院管轄權可言;縱使行為人是台灣人亦然。除非認同「中國大陸屬中華民國領域」,我方始得主張「結果地」之刑法效力所及,從而形成兩岸因結果地重疊之管轄權競合。在此狀況,雙方原可透過「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進行洽商「遣返」問題。然今因兩岸關係波折,遂發生窒礙。
至於刑事訴訟法第五條第一項後段規定,被告之住所、居所、所在地的法院亦有管轄權。台灣雖為嫌犯之「住所地」,卻因我國刑法不處罰國民在境外犯電信詐騙罪之行為,因此亦無「被告住所地」所在的法院管轄權。
綜上所論,境外台籍嫌犯的法院管轄問題,依刑事法的法理,僅屬於司法實務運作層次,尚不涉及國家主權的象徵。從而,我方若不跟中國大陸爭取遣返台籍嫌犯,既無損國家主權,又可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
(作者係執業律師、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
南海仲裁做出了不利於兩岸的結果。令人驚訝的是:由中華民國自抗戰勝利後即接收的太平島,駐守軍警已60餘年,居然也被「裁定」為「礁」。南海最大的太平島既然是「礁」,則南海大小島嶼,一夕之間無不統統屬於「礁」矣!
這簡直就是指鹿為馬。不僅此也,日本把太平洋上一塊名「沖之鳥」的礁,周邊加上幾塊水泥,漲潮時總面積不過幾個榻榻米大小,卻硬說是「島」,還擅自畫出200浬經濟海域,台灣漁船前往作業動輒遭到驅逐、扣押、罰款、甚至加以毆打。馬英九執政晚期,特派海巡署艦艇前往「沖之鳥」海域護魚,以行動不承認「沖之鳥」是「島」。政黨輪替後,蔡英文立即撤銷護魚措施,這不僅是犧牲我漁民利益向日本示好,更是犧牲國格,站在日本國的立場,以行動承認「沖之鳥」是「島」,可擁有200浬經濟海域。
蔡英文政府對南海仲裁不做任何反應或抗議,等於默認太平島為「礁」的仲裁結果,無非是擺明立場,站在美日的一邊圍堵中國大陸。台灣漁民自動組隊前往太平島宣示主權,蔡政府還揚言要處分漁民。
如此一來,能否抱得住美日大腿尚不可知,兩岸關係先受到破壞,台灣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實不可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蔡英文就任三個月,內外亂成一團,台灣人苦矣!
國際霸權從來就是蠻橫不講理,顛倒是非黑白,一切由他們說了算。太平島明明是島,硬說是礁?將來有一天,美日基於戰略需要,何嘗不可把台灣島也硬說成是礁,如果有那麼一天,主張台獨的人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台灣一旦成「礁」,蔡英文也予以默認,台獨將於何處建國?「礁」上可以建國乎?還是準備在美日的大腿上建國?台獨應知道台灣已陷入難堪的末路,唯有趕緊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精誠合作,才能擺脫國際強權惡霸的操控,自救救台!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在蔡英文要正式對原住民兌現選前承諾,向原住民道歉前兩天,有300名原住民上凱道,向蔡政府提三項訴求:一是行政院版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條例。一是要求蔡確立台灣政府與原住民族「準國與國關係」。一是要求蔡提出原住民族九大主張政策的立法及推動時程表。
看到這則新聞,頓時產生聯想,原來那些時不時要外省人滾出台灣的台獨,原來也不是正宗台灣人,還有正宗台灣人要與這批假台灣人平起平坐,這批正宗台灣人向蔡英文所提出「準國與國關係」,不就是正宗台灣獨立?要推翻那假台灣人所搞的台灣獨立建國?
8月1日當天,蔡英文終以總統與「外來族群」身分向原住民道歉,落實轉型正義。蔡英文終於承認自己也是外來族群,我們不禁要問,其建立的政府,相對原住民而言,是否也是外來政權?是否也該被趕回大陸?
根據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表示,道歉不只是儀式,而是一項運動。如我沒猜錯,他的意思是台灣政府與原住民族「準國與國關係」會持續下去直到形成。這樣看來,台灣將出現兩種獨立,一是漢民移入的族群鬧獨立,一是原住民國家訴求獨立,而後者的獨立更是振振有詞地要回土地及資源,這比起假台灣人鬧獨立,民進黨藉轉型正義通過不當黨產條例,更具正當性、邏輯性,也更合乎正義轉型標的。
原住民要求建國,不可諱言是民進黨基本教義派大鬧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後的連鎖反應。當少部分被日本皇民化了的早期大陸移民反對70年前來台的大陸移民,提醒了原住民,他們才是台灣真正的主人。雖然原住民自治聯盟總召張天明說,原住民有自己的國度,他們要爭取的不是獨立,而是與其他民族和平相處。但「國中之國」不就是獨立的同義語?
我們對原住民所謂的「準國與國關係」保留疑問,但誠如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在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上,帶領原住民演唱的「我們都是一家人」:「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原住民是不會離開這個大家庭的。
依筆者見,「國中之國」雖非原住民的本意,但該訴求絕對會像一根針,對著假台獨所吹的建國氣球扎下去,而且一札即破。
(作者係前聯勤留守署政戰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