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忌憚的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及戰略,但從G20杭州峰會看來,大國興衰趨勢難擋,中國的復興再起是美國人攔不住的。
日前在杭州舉辦的G20峰會,在中國政府精心籌辦下,無論是外在還是內涵,都十分有看頭。從外在來看,杭州本來就是中國人天堂的想像,經過半年多的翻修布置,景象更是煥然一新、滿城錦繡,確實美不勝收。內涵來看,則嚴肅許多。
中國與G20淵源深厚
從國際權力結構演進的歷史軌跡來看,G20的出現、茁壯與中國息息相關。上世紀末,7國集團(G7,一度為G8)在解決全球經濟、貨幣、發展、環境等問題上已力不從心。國際權力結構大幅改變,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外,出現了許多新興工業國家,如中國,在國際經濟貿易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不將其納入國際多邊磋商機制,上述國際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
就中國而言,1978年其GDP在全球排名15,到1990年升到10,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2。按照IMF的說法,如果以購買力平價指數去看,中國在2014年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如不將中國等新興國家納入多邊經濟協商機制,如何能解決世界經濟問題?這才有1999年底G20的出現。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襲來,G20又從各國財長溝通平台,升格為領袖峰會。2009年後G20取代了G7,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
峰會輪流在各成員國舉行,中日兩國曾熱烈爭取今年峰會的主辦權,因為中國實力勝過日本,獲得眾多成員國的支持,終於拿到今年主辦權。
有著主場優勢的中國,把這次G20峰會辦得相當精彩,主要有兩個看頭,一個是在經濟與金融的全球治理,一個是政治與戰略的外交過招。本文將重點放在經濟與金融上。
習近平對全球經濟的謀劃
G20沒有類似祕書處的機構可以設定會議日程,所以地主國有相當大的空間揮灑。除了G20成員代表外,中國增邀了哈薩克斯坦、埃及和泰國等,這些都是「一帶一路」的關鍵國家,彼等與會既有利於推動「一帶一路」,又可增強新興國家在G20的聲勢。
領先峰會爆出來的亮點,是9月3日習近平與歐巴馬結束雙邊會談後,二人與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共同出席了有關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准書存放儀式,習歐先後向潘基文交存了《巴黎協定》的批准書。經過多年紛擾,中美雙方終於化除成見,以行動對氣候問題表達共同的支持,這當然是件大事。
至於議題設定,杭州峰會的焦點集中在探討如何解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停滯、結構扭曲、發展前景不明、金融體制不穩定、多邊貿易及投資受挫等問題。
習近平從全球格局的高度著眼,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具體可行的辦法或方向。譬如提出「創新驅動型增長藍圖」,要以創新、技術革命、產業變革、數字經濟的歷史機遇,提升世界經濟長期增長的潛力。對於失衡的經濟結構,提出深化改革,從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著手,如中國已經對過剩的鋼鐵產品採取去產能措施。對經濟發展,除落實可持續發展到2030年的議程外,還要促進包容性發展,拉近貧富差距,特別照顧非洲與最不發達國家,以減少全球發展的失衡。這些主張分別回應了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國家、低度發達國家不同的需求,自然贏得支持。
貿易投資與金融問題
在貿易、投資、金融管理這幾個議題上,中美的矛盾相當凸出。主要是現在主從易位,在這幾個領域,美歐等國都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因此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如美國推動排中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協議,美歐以壟斷、補貼等理由,逕行對中國產品課以高額關稅,或要求中國減產。投資也是一樣,美歐常以國安、科技與軍事機密為由,設法攔阻對中國的投資。
針對此一情況,習近平特別將貿易與投資議題提上議程,主張建立全球貿易和投資機制,制定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鞏固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保護主義。
在此,習近平早先提出的「一帶一路」及伴隨此一戰略出台的「亞投行」,就給中國及全世界帶來增長貿易與擴大投資的機會,為當下的貿易停滯與游資氾濫提出了有效的藥方,符合習近平在峰會上所說:20國集團「不是清談館,要做行動隊」。
在國際金融改革方面,多年來中國一直爭取並施壓美國對布雷頓森林國際金融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進行改革,適當反映各個國家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但改革緩慢。縱然G20本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創建的平台,習近平仍然主張G20應該致力不斷完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優化國際金融治理結構,充分發揮IMF特別提款權的作用。顯然,中國想壯大G20對於國際經濟金融的影響力,進一步推動G20從危機因應平台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
中國表態無意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外另起爐灶,創建新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但金磚五國開發銀行及亞投行等的設立,都變相地對布雷頓森林體系施壓。此一趨勢顯非美國所樂見。
大國興衰趨勢難擋
習近平在杭州峰會的亮麗演出,展現了大國領導人的格局與氣度,體現了中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道德高度,但看在美國眼裡當然不是滋味。這是歐巴馬任期內最後一次亞洲行,除了交出批准《巴黎協定》成績之外,八年執政再無其他政治遺產。無論G20峰會或東協領袖峰會,歐巴馬想孤立中國、遏制中國的作為都徒勞無功。
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世人焦點或都放在東海及南海等領土爭端、台灣和香港等分離主義,「亞太再平衡」、TPP等政經議題上,其實這都不過是美國牽制中國的手法,或許會給中國製造些困擾,但阻止不了中國的發展進程。美國最忌憚的是中國的經濟實力、引領經濟發展的創新與科技能力、威脅美元霸權的人民幣,以及靈活的經濟戰略,但這些美國也無法阻擋或影響。
美國之外的發達國家、大批的新興工業國家、低度發達國家,為了國家利益,必須與中國維持友好關係。旅美企業顧問顧喬治(George Koo)9月在《亞洲時報》評論說,中美代表了兩條路線:習近平提出的是經由合作協同獲得共同繁榮的途徑,歐巴馬提出的是在防禦飛彈保護傘下走向死亡與毀滅的途徑,話說得很重,但有其見地。如何選擇,看各國領導人的智慧。
美國新現實主義學者雷恩(Christopher Layne)9月在《國家利益》雜誌為文,引用上個世紀兩位國際關係大師:卡爾(E.H. Carr)及甘迺迪(Paul Kennedy)的論點,認為美國要維持二戰後由美國建構的「美國和平」(Pax Americana)已無可能,觀點正確。興衰起伏乃世情之常,正所謂「世界代有大國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如何持盈保泰是美國自己要努力的,而中國的復興再起是美國人攔不住的。
(作者係本刊主筆、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
杭州G20峰會,圓滿順利地在秋高氣爽的西湖湖畔間閉幕了,亦讓人窺見中國和習近平縱橫世界經濟武林的大器識。這一場改變杭州也改變中國國際形像的峰會,我認為可以這麼形容與稱道:中國的未來是世界的未來,世界的未來需要中國的支撐。而杭州峰會的延伸與底蘊,將帶來廣幅度與多維度的靈動和機巧,這正是「中國夢」得以對照在杭州古城的歷史縱深與地理風貌的所在。
此次峰會對中國而言,意義非比尋常,以下是我個人的觀察。
其一,中共為了辦好辦妥本次峰會,在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古城杭州,做了從硬體到軟體的大翻轉,全力營造出正在進行中的世界文明氣質國家的國際形象,醞釀未來足堪比美甚或超前美國的世界第一強國夢。
其二,本次峰會把杭州打造成「智慧綠色」城市的風貌,除了給大陸各大城市示範之外,也凸顯中國進入世界文明大國的用心。
其三,峰會之前的「習歐會」,既在杭州舉行,誰是主人,誰是客人,不已主客各居了嗎?而其結果,從國際媒體的報導,也不難看出,中國與習近平似乎都已經要到他想要的機會與目的了。
習歐過招之後,習近平氣定神閒;歐巴馬看似風光,卻不過是品嚐幾碟小菜之香而已,真正的好菜已入習喉了。這不就高下已分了嗎?
其四,杭州G20峰會儼然是習近平的「一個人的武林」。中國把G20峰會從大都聚焦在經貿議題,轉型成具有中國特色與世界需求的「全方位在地中國化與國際價值普世化」的綜合性高峰會。而這個武林峰會顯然已讓中國要到其國際地位與戰略價值了。
其五,這次峰會凸顯出兩個不同層面。以中、美等大國為首的大國,要爭取的是國際地位與重要資源、國際經貿大餅的話語權;而小國則在爭取扈從庇護(大國對小國的恩庇與扈從關係)中的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生存權。但台灣連一個都要不到,該何去何從,值得蔡政府深思。
杭州峰會結束了,古城的餘韻鳥語,西湖的夕照輝映。兩岸應該在這餘韻與夕照當中,尋覓打開當前溝通中斷,對立日益嚴重的死胡同。兩岸不是武林廝殺之地,它是兩岸人民的生存寶地,沒有人可以自以為是地浪費人民的資產,消費人民的期待,犧牲人民的生計,甚至安全。這是歷史所不容的大患,兩岸領導人務宜三思而後行。
(作者係國政基金會國安組特約研究員)
G20杭州峰會在經濟政策協調、創新增長方式、貿易和投資,以及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獲得相當的成果,也凸顯出大陸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企圖心,惟成果的落實仍面臨諸多考驗。
創立於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20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已經召開了10屆,今年中國大陸作為第11屆G20峰會的主辦國,充分發揮了主場優勢,確立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以期能為經歷金融危機並陷於困局的世界經濟尋求增長點。此一峰會除展現了大陸作為全球大國的擔當外,更增加其在全球治理的角色,勢將改變國際經貿格局的發展。
國際經貿格局變遷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世界銀行(WB)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是全球經濟治理的三大支柱,而該三組織掌握在西方已開發國家手上,並支配了國際經貿的規範。但1990年代中期以來,新興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實力版圖。G7整體GDP占全世界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66%降到2015年的47%,新興市場經濟則由1999年的19%上升到2015年的39%。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影響力日增,造就了G20的出現。
G20涵括了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七大工業國(G7)、金磚五國(Brics),以及澳洲、墨西哥、韓國、土耳其、印尼、沙烏地阿拉伯等重要經濟體。G20的GDP總量約占全球GDP的85%,貿易占全球總額的80%,人口約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已經取代G7,成為影響全球經濟走向的重要經濟體。
從1999年G20部長級會議誕生,到2008年G20首次峰會召開並被委以應對金融危機的重任,G20就成了全球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金融危機已過去8年,但危機的陰影仍在全球徘徊,加上歐債危機、英國脫歐,以及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等不確定因素,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異常緩慢,貿易和投資面臨挑戰,經濟前景難以樂觀。
與此同時,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多哈回合貿易談判停滯不前,WTO的地位近年來被邊緣化了,以致區域整合趨勢快速發展,TPP和TTIP更成為國際貿易和投資領域關注的焦點。此外,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機制面臨諸多挑戰,仍有一些重要的國際經濟目標因成員國的分歧而未能實現,如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承諾並沒有成為現實。以致如何進一步透過規則和機制的設計,對全球經濟和金融活動進行有效管理,並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協調各種利益關係,就成了G20的任務。
峰會議題設計具巧思
自去年12月1日接任主辦國以來,中國大陸便期望能提出一套標本兼治、綜合協調的解決途徑,以推動「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具體政策是大力推動結構性改革,以緩解全球經濟失衡的現象。按照規劃,中國要在G20的框架下,重點推進全球治理結構和金融結構改革,包括致力於建立一個廣泛參與、更加平衡的國際貨幣體系,一個更加穩定的全球金融發展體系;在政策工具組合方面,推動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加強財政政策、結構性改革政策的重要性。
簡言之,中國在此次G20杭州峰會議題的設定和參與者的安排上,顯示希望能在全球治理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其特點為:
第一,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卻未能在國際經貿體系扮演相稱的角色,為此,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的構思,具體工作方向則是建立區域金融機構,「一帶一路」的發展策略,以及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
第二,大陸經濟進入「三期疊加」階段:增長階段轉換、結構階段轉換和前期刺激積累消化的階段,以致呈現經濟下行「新常態」,同時面對複雜和多變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環境,對大陸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帶來相當的挑戰,因此極需國際間的政策溝通和協調。
第三,美國「亞太再平衡」、南海仲裁案,以及大陸與日、韓間的緊張關係,增加了中國對外交往和跨境貿易投資中的挑戰,因此需要藉G20平台,加強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溝通和合作、消除彼此間的誤解,鞏固對外開放成果,更為順利推展「一帶一路」策略的國家提供應有的國際環境。
第四,G20成員領導人外,中國還邀請了查德、埃及、哈薩克、寮國、塞內加爾、新加坡、西班牙、泰國的領導人擔任嘉賓與會,顯示中國重視新興經濟市場在世界經濟中的角色。
峰會具體成果及其意涵
在與會者就更高效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共同討論氣候變化、難民、反恐融資、全球公共衛生等影響世界經濟議題後,峰會獲得主要共識和成果有:
第一,決心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規劃路徑。要繼續加強宏觀政策溝通和協調、凝聚共識、形成合力,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
第二、決心創新增長方式,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一致通過《20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支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創新、推動創新成果交流共享。同時決定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為全球增長開闢新路徑,全面提升世界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
第三,決心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同時就能源可及性、可再生能源、能效制定了行動計畫。
第四,決心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這兩大引擎作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為此,共同制定《20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20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同時繼續支持多邊貿易體制,重申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第五,決心推動包容和聯動方式發展,讓G20合作成果惠及全球。峰會達成「三個第一次」:第一次把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中的凸出位置;第一次針對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畫,同意推動《巴黎協定》儘早生效,第一次發起《20國集團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為人類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將參與全球治理
前述「三個第一次」在峰會所達成的共識,反映出中國在推進全球治理方面有三大突破:
第一,加強和連結南北的溝通。此次為發展中國家參與最多的一次峰會,希望彌補成員結構的「南北鴻溝」,增加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第二,從短期治理轉向長期治理。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從側重短期政策向短中期政策並重轉型;制定結構性改革優先領域、指導原則和指標體系等舉措,均屬激勵經濟效益的創舉。
第三,峰會第一次針對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度制定行動計畫,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成為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將增加中國在國際經貿規則的參與權和話語權。
在杭州峰會召開之前,中國已積極推進「全球治理三大支持」的改革,在IMF治理機制改革取得初步進展:新興經濟體的份額得到提高,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此外,在推進WB改革上,亦逐步實現平等投票權。在此基礎上,杭州峰會後,中國仍將把國際金融和貨幣體制改革列為參與全球治理的主要目標。
對於中國新成立的亞投行,西方一直有一種論調,認為這是中國試圖挑戰現有WB體制。儘管習近平在20國集團工商峰會(B20)的開幕演講中表示,「中國創導的新機制新倡議,不是為了另起爐灶,更不是為了針對誰,而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但在實際運作中是否能如目前的預期,仍有待觀察。此外,G20究竟會成為「行動隊」,或仍是「清談館」,涉及體制上的深層改革和約束力,將面臨更大的考驗和挑戰。
(作者係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10月21日,重陽節前夕,中正大學深耕辦公室與嘉義縣水域遊憩協會在嘉義縣民雄鄉和大林鎮,舉辦了「大林大愛獨木舟、古道過關學和平」活動,藉由免費划船與飛盤體驗、定向過關等活動,倡導互愛互利、共存共榮。該活動有近百位學生、民眾參加,從該校出發走古道經民雄的三興村到大林中林社區,探索沿線的生態、環保及先民抗日的故事,以及先民與神明的深厚感情。
活動主辦人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林明傑特邀筆者和中正歷史系助理教授蘇全正、為參與學員導覽當地的明清史與抗日史,緬懷先民守土衛國的精神。
抗日古道遍布歷史遺跡
當天行程規劃係從古道經由民雄鄉三興村的溪底廍庄(古代製糖處)、大林鎮上林社區,到終點中林社區的中林湖,全程近3公里。早上8點半,活動學員在中正大學第二側門口集合。筆者先解說抗日古道的戰爭背景後,接著指出面前這一條往南華大學的新路是2009年完工,而於第二側門口和新路斜切(設紅綠燈處)的舊路(嘉106-1)即是抗日古道。
這一條古道從清代開始聯繫了雲林斗六到嘉義市之間的鄉鎮、村莊,特別是中正大學大學部宿舍前曾有一株300年的老榕樹,提供古道上來往的商旅納涼休憩,2012年因得了樹癌,枝幹斷裂壓傷女研究生且擋住道路,遭到伐除,但目前當地鄉民仍保留著松樹尊王公廟(取「松柏長青」之意)的信仰。無獨有偶的是,此次活動的終點─中林的永壽宮,也有松樹王公的信仰,可見先人對大自然的敬畏。
筆者隨後指出,古道上另一個重要地景是第二側門口前歷史悠久的好收圳。好收圳古稱「打貓山腳大陂」,打貓是民雄的舊稱。乾隆12年(1747)《重修台灣府志》提到康熙42年(1703),莊民在葉子寮引三疊溪水灌田合築的打貓山腳大陂「源出三疊溪,長十餘里。灌本莊及火燒莊、南路厝等莊。」
葉子寮位在民雄鄉東興村,古稱葉仔林,位在中正大學後山腳下。同治年間(1862-1874)被列為打貓東下保31庄之一。據1980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的《台灣撫墾志》:「康熙末年(1662-1722)福建漳州人葉姓者開葉仔林庄」;乾隆時期(1736-1795)的《諸羅縣番界圖》中記載著「葉仔林生番界碑」的紅線界外土地「早經報陞」,即屬於官府准墾且有徵稅的業戶,可見這裡開發甚早。
社區營造成功的上林
學員們走古道經溪底廍的百年地景菸樓後,來到跨越三疊溪的瑞豐橋,便進入大林鎮。三疊溪古名山疊溪,是北港溪的支流。因三疊溪的支流在此一帶不斷重疊的地形故稱。從瑞豐橋往上林社區麻園寮莊(南華七村,南華大學宿舍附近)約700餘公尺的古道,保存狀況良好,兩旁甘蔗園和竹林密布。每當夏夜大雨過後,竹林裡諸羅樹蛙的叫聲此起彼落,是大林重要的生態教材。
學員們走到麻園寮後,轉走林爽文抗清古道到中林社區。一公里後在上林社區的聚賢莊(原南華五村集賢樓)休憩。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孫家榕一面分享由她種的黃梔子花所做成的粉粿,一面講述當地的發展歷史。此地舊稱「頂員林」,林指的是「鹿仔樹」。乾隆16年(1751)《重修台灣縣志》:「鹿仔樹即楮也,皮搗爛可作紙。台人不造紙,以其葉為鹿所嗜,因名之」,因大林境內遍布該植被,故有人戲稱嘉義是「九腳林一隻貓」。九腳林是指中林、大林、上林、林頭、林仔頭、林仔尾、林仔前、下員林仔、上員林仔,一隻貓就是民雄。
孫理事長也提到,上林這裡同樣利用三疊溪的溪埔地開設糖廍製糖,往中林的道路兩旁遍布竹林和諸羅樹蛙。她還指出,從清代開始引三疊溪為水源的頂員林埤塘,廣達六公頃、堪稱大林鎮內最大的灌溉埤塘,但近年受到畜牧業汙水排放影響,嚴重的優養化導致埤塘內長滿了許多布袋蓮,經過當地居民抗議自救後,水質已有明顯改善,可望將來成為划獨木舟的預定地。
一度成為殺戮戰場的中林
學員離開上林社區後,走了一公里餘來到終點─中林社區的中林湖。中林社區開發甚早,前引《台灣撫墾志》:「薛姓及蕭姓者拓中林庄。」其實薛家自康熙中葉從褔建漳州渡台後,招攬來自同鄉的流民拓墾今大林、民雄、雲林一帶,擁有千餘甲的田地。當地佃農稱薛家為頭家,其在大林市街的居所為頭家庄。同治7年(1868)業戶薛大有率先捐地,將開漳聖王廟(安霞宮)於大林市街落成;在中林同樣來自漳州的陳氏移民也帶來該神祇的信仰。同治年間,中林莊、頂員林莊被列為打貓東下保31庄之一。
但先民建構的美麗家園卻一度成為殺戮戰場。乾隆52年(1787)丁未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台灣各地的漳州移民紛紛響應同鄉林爽文所發起的民變。清廷遂從內地派福康安大軍入台平亂,11月2日(陽曆12月10日)自鹿港登陸,於八卦山戰勝,收復彰化縣。此時,今嘉義市所在諸羅縣城被林爽文圍困已5個月。福康安大軍解圍後,由於斗六為林爽文軍之門戶,「精甲、利兵、粟米皆在」,乃遣部下萬餘分據大埔林及中林、大埔美庄,阻截道路,並將精銳放在中林,想依靠險要拒清官兵。福康安偵查到敵軍最怕騎馬衝突,已於路口開挖陷坑,密布竹籤。乃令大軍由已收穫、泥淖漸乾的稻田繞道行軍。
農曆11月20日,福康安自率大軍往斗六推進,為防止清軍會攻一處,敵軍必左右抄截,互相救應。先分兵攻大埔美、中林、大埔林莊,福康安率師殿後,往來應援。清軍發現「中林賊匪排列莊外,蜂湧前來」,乃「以騎兵蹂之」、「直前馳射,賊匪鎗礮甚多,拚死抗拒」,清軍「倍加奮勇,不避鎗礮,殺散賊匪,攻克中林。」大埔美、大埔林的的林爽文軍聽到中林失陷,也潰散。清軍遂追殺林爽文軍20餘華里,「賊匪棄城奔逃,不能返顧。沿途殺賊六、七百名,鎗斃騎馬賊目十餘人,積屍遍野,無暇割首級」,遂於傍晚攻陷雲林古坑。隨後,福康安傳令軍中:「賊眾屢經敗,今膽寒矣,宜乘夜趁之,緩則賊將為備」。21日一鼓作氣攻到斗六;25日攻克林爽文的抗清總部─台中大里,平定亂事;乾隆為嘉勉諸羅城義民協助平定亂事,把縣名改成「嘉義」。
經過此戰亂後,從斗六到嘉義市之間的古道不再經過中林和大埔美,而是經過大林鎮的內林社區和中坑社區的沙崙庄。1895年乙未戰爭,日軍在中秋節過後從斗六南下入侵,由於日軍採「速戰速決」戰術,兩天內要拿下嘉義縣城,大埔林「當所必攻不與瑕」。追隨打貓東保總理簡精華(簡義)抗日的鄉民遂在道路布滿黏土,稻田灌滿了水,阻絕重裝備的日軍往嘉義縣城前進。此後數年,中林和沙崙庄附近的鄉民持續反攻大林市街,威脅日軍,而遭到清鄉報復。
1960年代中林逐漸恢復繁榮,人口繁衍,在運動和環保方面成為嘉義縣的模範社區。回顧歷史,再看看今日俄烏戰爭、以哈戰爭不斷上演慘絕人寰的悲劇,國人更應珍惜和平。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頭城鎮位於宜蘭縣最北端,是宜蘭縣最早開發的地方,有7座鐵路車站,轄有龜山島(隸龜山里)及釣魚台列嶼(隸大溪里)。境內原為噶瑪蘭族的活動地區,1634年西班牙人進而控制本區。1642年荷蘭軍隊迫使西班牙人退出台灣,改本區為「淡水地方議會區」,直至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頭城開發史
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志》與《東徵集》,提及蛤仔難原住民及漢人的交流狀況,顯示在清初漢人即與本地原住民來往。1787年漢人吳沙入墾三貂角,1796年入烏石港開始大規模開發,次年噶瑪蘭地區爆發天花疫情,吳沙提供藥予原住民,原住民乃供漢人土地開墾,頭圍是漢人在東部第一個建立的開墾據點,又稱「頭城」。1812年,宜蘭地區設立噶瑪蘭廳於三結街(今宜蘭市),為避免與廳治衝突,將頭城改為「頭圍」,駐有縣丞。
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1897年日本改行政區為頭城辨務署,1898年改為宜蘭辨務署頭圍支署,1900年再改為宜蘭廳頭圍支廳,至1920年台北州宜蘭郡頭圍庄,本鎮的行政區大抵確立。1945年日本投降後改為台北縣宜蘭區頭圍鄉,次年9月更名為頭城鄉,1948年再改制為頭城鎮。
大里天公廟(慶雲宮)
慶雲宮位於頭城鎮石城里草嶺之陽,奉祀玉皇上帝。背山面海,風景壯麗,為蘭陽勝境第一。嘉慶二年(1797),漳浦人吳明德捧玉皇上帝神像渡台,聞吳沙等在蘭,因來歸附,卜居草嶺,結草廬以奉安神像而祀之。當吳沙等入墾之初,常與先住民戰鬥,互有夷傷,且蠻煙瘴雨,眾甚苦之,爰就神前祈禱,輒著靈異。由是屢戰屢勝,先住民疑有神助,遂息爭言和。嘉慶三年吳沙逝世,其姪吳化等繼續進至五圍(今宜蘭市),闢地日廣,神廟香火日盛。道光16年(1836),民眾建廟於草嶺腳(位今大里國小),稱為「天公廟」,規模猶陋。光緒30年(1904),吳紹華等發起醵金,購現址遷建廟宇,額曰「慶雲宮」,蓋取宋蘇軾「一朵紅雲奉玉皇」之意也。
慶雲宮之入口龍虎邊各置一門闕;龍邊名「玉陛」,虎邊名「丹墀」。山門係以四根金柱(分「內金柱」與「外金柱」),支撐三層長形屋頂。最頂層的燕尾翹脊,置S型雙龍,栩栩如生;脊嶺中央飾水紋,其下脊朵鑲飾花卉,兩邊垂脊規帶下緣置卷草紋。
大里觀潮被列為「蘭陽八景」之一,從天公廟樓台外遠眺龜山島,晴時碧海藍天相輝映,落雨則見多少樓台煙雨中、霧漫迷濛天接水,當東北季風到訪時節,沿岸波濤洶湧、氣勢磅礡。
頭城外澳慶天宮
外澳慶天宮祀奉16尊黑面金身的二天公,其黑面造型全省罕見,「黑面天公」之名不脛而起。每尊天公像的造型各不相同,有的騎馬、有的駕麒麟、乘獅子等,皆為全台少見。廟宇重建時,黑面天公再度降靈要求依原座安奉,廟方的堅持使「看日師」在安座時有相當難度,所幸廟祝找出多年前的看日紙,讓看日師知道「座乾兼亥」,拿起羅盤順利安座。每年農曆正月初9係民間信仰的「天公生」,該廟會舉行眾神繞境活動,全省信眾均慕名而來。
頭城三山宮
頭城三山宮創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於清宣統年間,先人李先自大陸故鄉恭請三山國王之大王公神像來台,供奉在自宅供族人膜拜,當時由李振枝擔任乩童,為民消災解厄。全賴三山國王指點迷津,信眾之事均能逢凶化吉,以致香火日盛,為本村及鄰近村里民眾的信仰中心。
1954年現任副主委張國通之先翁向陳姓人家購地,新廟得以建成,取名為「武功廟」。當時先賢不諳法令,未能將廟地過戶於武功廟名下,陳姓兄弟後多次向廟索地,加上年久失修,信眾2004年標得現廟地,2006年將廟名改為「三山宮」。新廟於2007年12月動工興建,於2011年元月竣工落成,舉行晉殿安座大典。
頭城鎮竹安里鎮安宮
頭城鎮竹安里的鎮安宮之肇建年代無文獻可稽,據地方耆老傳,清道光8年(1828)5月間,三抱竹庄與大掘庄(今壯圍大福村)牧童於海邊嬉戲,見海上隨波逐流二尊神像,撿起後各分一尊神像,帶回村內,經耆老鑑定始知為玄壇元帥,隨即供奉於竹篙厝民宅內。三抱竹庄居民以農漁為業,常有瘟疫雜疾或出海捕漁等問題,乃虔心禱告或以聖杯請示,無不有求必應。
玄壇元帥武財神神威顯赫,信眾日多,逢年過節無法容納眾多香客,數年後即改建為土角平屋,成為地方守護神。日據大正5年(1916),大堀(大福)豪紳陳萬益先賢為謝元帥浩蕩神恩,捐地2千坪為建廟基地,信眾競相捐輸,遂改建紅瓦磚牆燕尾式廟宇,時庄民安康樂業,有感神恩,故稱為鎮安宮。1975年信眾有感廟宇已不堪使用,又購地遷建,於次年10月舉行入火安座大典,本宮武財神坐九龍椅為全省僅有。
(作者係退休工程師)
2023年11月11日,高雄新濱碼頭開放海軍戰力展示。本次展示海軍派駐高效能雙體巡邏艦、快速布雷艇、玉山軍艦等陳展。現場除有鼓號樂隊、空手道表演之外,並展示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模型、中科院巡飛彈等產品。據估計,當天進場參觀人數高達46,000人次。
高效能雙體巡邏艦
高效能雙體巡邏艦由龍德造船公司建造,現已有3艘下水服役,包括沱江軍艦、塔江軍艦、富江軍艦等。其中,沱江軍艦為原型測試艦,標準排水量500噸(滿載600噸),最大航速超過35節。沱江軍艦配備76快砲、雄二型/雄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方陣系統、三聯裝MK-46魚雷發射器、拖曳式聲納模組等。
後續艦(塔江、富江等11艘)增加艦身長度、標準排水量為600噸(滿載700噸)、修改艦橋外型、增設海蜂眼被動相陣雷達(PESA)、增設2套8聯裝海劍二型防空飛彈發射器(共16枚備射)。配置德國MTU柴油主機、排煙孔改為雙體,艦內側以遮蔽黑煙排放。後續艦的動力系統配置和原型測試艦稍有不同,最大航速超過30節,較原型測試艦降低。2021年漢光演習,塔江軍艦試射海劍二型防空飛彈。
後續艦取消了三聯裝MK-46魚雷發射器和拖曳式聲納模組,可能是因為原型測試艦的測試效果不佳。不過,後續艦改用STIR射控照明雷達作為76快砲導引用途,海軍測試效果卻不佳,現正由中科院和海軍合力檢修中。後續艦分為防空型和反艦型二款,但主要架構均相同,僅依任務需求調整武裝配備。
本次展示海軍除分批次讓民眾上艦參觀,也開放艦橋駕駛室供民眾拍照。高效能雙體巡邏艦配備柴油主機和水噴射推進器,並改用全新數位介面(滾輪球)操控,航行更加快速靈活。
快速布雷艇
快速布雷艇也是由龍德造船公司建造,現已有多艘下水服役。全長41公尺、全寬8.8公尺、全高3.2公尺,滿載吃水1.7公尺,滿載排水量347噸,滿載船速14節,續航力大於1200海里。配備T-75 20公厘口徑機砲、中科院研發的自動化布雷系統,可快速布放大量水雷,對敵方水面艦和登陸船團造成威脅。目前快速布雷艇隸屬海軍192艦隊,駐地為左營軍港。該艇在2021年漢光演習時參與了海上演練,但由於排水量小,在風浪稍大時便上下起伏搖晃,這都侷限了它在未來戰場上的運用空間。
本次展示海軍除分批次讓民眾上艦參觀,也開放自動化布雷系統供民眾拍照。快速布雷艇配備柴油主機和傳動軸-螺旋槳,並攜帶中科院研發的萬象二型沉底水雷,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布雷任務。
船塢運輸艦(LPE)
船塢運輸艦由台灣造船公司建造,現已有玉山軍艦下水測試並交船服役。該艦標準排水量1萬噸(滿載2萬噸),具備匿蹤外型、大型機庫、艦艉閘門等,船塢艙間可供車輛或登陸艇進出使用。該艦較特殊之處在於配備76快砲和方陣系統,並具備可觀的防空性能。玉山軍艦船頂配置4套8聯裝海劍二型防空飛彈發射器,共32枚備射。早先船殼的生鏽部分已重新上漆。海軍也和台船達成協議,泡水的管線部分將延長保固期限。據傳軸承套磨損的問題也將由台船更新保固。
本次展示海軍除民眾上艦參觀,也開放貨艙、船塢、艦橋駕駛室、直升機甲板等供民眾拍照。玉山軍艦配備柴油主機和傳動軸-螺旋槳,貨艙可停放兩棲突擊車(AAV7)和步兵,船塢可停放國造機械化登陸艇(LCM),直升機甲板可提停放S-70C反潛直升機,用途廣泛。此外,玉山軍艦有專屬醫療室,可進行簡易手術,戰時可充當救護船或醫療船。
輕型巡防艦
據國防部長透露,海軍並無引進提康德羅加級神盾艦的構想。未來將在4年內生產2艘輕型巡防艦(防空/反潛),配備中科院研發的產品(電戰/武裝),後續再造10艘。最終將以這12艘輕型巡防艦作為艦隊主力。由於排水量大小的限制,輕型巡防艦將配備3D旋轉主/被動相陣雷達(AESA/PESA),而非四面固定式相陣雷達模組。此外,防空型將配備國造華陽垂射系統,反潛型將配備拖曳式聲納模組。
據媒體報導,美國Gibbs & Cox公司公開向澳洲皇家海軍推銷輕型巡防艦構型,另有西班牙納凡蒂亞(Navantia)造船廠也在爭取澳洲海軍二級水面艦(Tier-2)的訂單。由於Gibbs & Cox負責設計台灣海軍輕型巡防艦的構型,也曾參與過成功級巡防艦的建造案,因此,本次公開的構型應該類似台灣海軍的輕型巡防艦。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2022年8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大陸解放軍隨即在台灣附近展開軍事演習。時隔一年多,解放軍在台灣附近出沒的頻率越來越高,軍事演習更轉型為常態化,各軍種與兵力的組成更加複雜,即使兩岸尚未正面攤牌,但已嗅出台灣周邊的不尋常情勢。
解放軍空軍10月頻繁行動
根據台灣國防部公開的消息指出,大陸解放軍在10月3日至4日的行動中,共有16架次飛機,包括有人機與無人機,飛越台灣海峽中線,並有部分在台灣西南空域的防空識別區出沒(見表1),為此,台灣軍方除了例行的監控外,曾派遣任務機艦前往追蹤。
台灣國防部公開的資料顯示,大陸解放軍在10月19至20日的行動中,共有18架次飛越海峽中線、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繞行到台灣東南空域飛行(見表2),台灣軍方為求謹慎派遣任務機艦前往跟監。
同樣是台灣國防部公開的資料,大陸解放軍在10月26至27日的行動中,共有23架次飛越海峽中線、台灣西南與東南防空識別區、台灣東部外海以及飛越台灣島一圈(見表3),台灣軍方為求謹慎派遣適當兵力前往追蹤。
台灣國防部的資料顯示,大陸解放軍在10月31日至11月1日的行動中,共有37架次飛越海峽中線、台灣西南與東南防空識別區,台灣軍方按往例派遣適當兵力前往追蹤。
解放軍空軍行動值得關注
以上解放軍空軍四天在台灣附近空域的行動,已透露出至少以下五點的訊息,值得吾人關注。
其一,解放軍在台灣附近的行動,無論是軍機或軍艦,無論是冷戰期間美軍劃定的台海中線,或是台灣西南/東南防空識別區的空域,過往在兩岸和平及具有政治互信時,解放軍都相當克制,不願意在實際的行動中打破默契,但從去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北京當局的態度明顯出現轉變;政治上固然仍舊希望兩岸和平發展,但在軍事行動方面不願意持續依循過往的慣例與默契行事,而選擇依據自身的戰略定力,進行各種軍事行動,包括軍演。
其二,解放軍在台灣附近空域的行動,從一開始的慢速機,已轉變為戰鬥機、反潛機、空中預警機、無人機、反潛直升機等,這顯示解放軍在台灣附近的演練已趨多元化,隨著多機種協同演練的頻率提高,也代表解放軍飛官、地面雷達攔管官、大陸各基地、油彈補給處等相關單位的演練更為熟悉,更有實力面對複雜的戰場環境。
其三,隨著美中軍事對抗、競爭的強度越高,美軍派遣反潛機、預警機前往台灣附近海空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這除凸顯出美國的霸權心態,也顯示美國有意監視與蒐集大陸解放軍的電子訊號,而大陸解放軍基於國家利益,順勢派遣更多的機種應對,無形中確實增加了台灣軍方的壓力;但客觀而言,除台灣民進黨當局要為挑起兩岸軍事對抗負責,美國白宮、五角大廈更是始作俑者。
其四,從大陸解放軍目前的演練狀態來說,本文已發現解放軍戰機在穿越海峽中線後,過往會直接掉頭直接返航,但近期解放軍戰機不但沒有立即返航,反而在海峽中線以東的位置持續飛行一段時間,其目的應該是在測試台灣軍方的反應時間,更有甚者,大陸解放軍已無懼於台灣軍方的追蹤/驅逐,加上兩岸高層尚未出現對話空間,假如北京認定台北未完全遵守政治默契,解放軍未來仍會常態性地出沒在台灣附近海空域,對於台獨形成一種戰略威懾。
其五,在台灣東部外海時常有一架大陸海軍直九反潛直升機出沒,該型機種是部署在中國海軍水面艦上的反潛直升機,這說明仍有數量不明的中國海軍水面艦常態性地出沒在東台灣外海。
結語
反潛直升機的作戰半徑/飛行時間雖然有限,但解放軍空軍在10月的頻繁行動,顯示大陸軍方的用兵思維早已轉變,積極的常態性/輪調派遣水面艦在東台灣出現已是常態。面對美中大國競爭/對抗的情勢尚未和緩,國際形勢又緊張複雜,台灣當局應當理性面對大陸已全面崛起的現實,修正現有一面倒的親美路線,及早恢復兩岸的政治基礎,改善當前的兩岸關係,才是保台的務實之舉。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2023年11月3日,台灣大學教授王曉波(1943-2020)的家人在宋元老師的帶領下,到清華大學參訪。宋元一行參觀了他們捐贈給清華大學圖書館的王曉波藏書,並和清華師生共同緬懷曉波一生的志業,場面溫馨感人。
視頻重現曉波重要事蹟
宋元首先播放了數個視頻,其中有王曉波一家的天倫之樂,有曉波一生在台灣做出重要貢獻的幾個事蹟,例如發起台大自覺運動,參與《大學雜誌》編務,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與《中華雜誌》創辦人胡秋原的往來;發動島內的保釣運動;被台大開除教職,以及多年後平反重返台大任教;推動老兵返鄉運動;組織成立「中國統一聯盟」;成立「台灣史研究會」。視頻還包括他在台大哲學系退休座談會上的講話;他對法家學術的精研;兩岸幾位專家對他的高度評價;在兩岸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最後則有曉波骨灰灑向台灣海峽的畫面。從視頻看到曉波的影像、再度聽到他的發言,令筆者不禁垂淚。
視頻播放結束後,宋元介紹了曉波生前生活上的點滴,包括筆者在內的幾位老師接著講述了和曉波的交往經歷,清華圖書館則對宋元捐贈曉波生前的圖書及手稿,表達最深切的謝意。
中國傳統士者的典範
1980年12月,在美國波士頓一位朋友家中,我第一次見到曉波。主人于中原是保釣朋友,為人熱情,相邀我們在他家聚會。當時台灣剛發生美麗島事件不久,氣氛悚然,大家從台灣鎮壓黨外人士,談到大陸剛剛啟動的改革開放,聊了一個晚上。當晚曉波顯得很激動,也喝了不少酒,醉了。他的博學及愛國情懷留給我深刻印象,我認為他是一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典範。
之後再見到曉波是在1988年2月的北京。那時台灣剛開放兩岸交流不久,由回大陸工作的保釣朋友組成的「台灣同學會」,為來自台灣的王曉波和王拓舉辦了一場學術報告會,與會者有北京知名學者與在京台籍人士。我至今仍記得,曉波當天講的是中國傳統士人的精神境界,我當時回憶起數年前在美國與他的首次對話內容,更加理解曉波心中的骨氣及精神造化。當時兩岸才開通往來,這場由「台灣同學會」舉辦的活動,可以算是兩岸學術交流的第一次。
第二次在北京見到曉波,是1988年夏天在北京的香山飯店。曉波帶著「台灣史研究會」一行人來京訪問,正巧碰上「台灣同學會」召開「大陸四個現代化建設及台灣問題」研討會,曉波一行就這樣到了香山飯店,參加了研討會。與會者雖來自大陸、美國及台灣三地,但因均曾推動過保釣運動,也都關注台灣和大陸的局勢及兩岸關係,所以相談甚歡,也頗有收穫。
王曉波將被後人所感所念
1999年我到台灣講學半年,正值曉波創辦的《海峽評論》出刊一百期,曉波邀我參加慶祝會,我雖知赴台講學的大陸人士行動受到關注,但沒有猶疑地答應了。曉波還安排了我在會上發言,我做了簡短的發言,並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語贈《海峽評論》的朋友們。
2001年,曉波為其母章麗曼烈士舉辦追思會,曉波從台灣打來電話,要我寫幾句話。曉波之母在英年之際倒在馬場町血泊中,曉波也因此從小經歷了與同齡者完全不同的艱辛歲月,聞者莫不發出悲憫痛切之心。我在簡短的悼詞中寫道,「國民黨蔣家的政權不垮,則這世間就沒有公理了」,表達了我對曉波及同一時期太多人因國共內戰遭逢家庭悲劇的不忍心情。
2010年保釣運動40周年,「海峽學術出版社」出版了由台灣、美國關心保釣、統運的朋友,以及「台灣同學會」成員共同編輯的《崢嶸歲月壯志未酬》上下二冊紀念文集,曉波為此付出大量心血,功不可沒。
曉波三年多前離開大家遠行了,他留下的大量語音、文字,終會長久為後來者所感所念。透過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曉波藏書文庫,曉波的思想也必將在祖國大地,在後代的學子中開花結果。相信曉波地下有知,應會寬慰地看到這一切。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退休教授)
2023年11月3日,台灣大學哲學系王曉波教授夫人宋元攜家人一行六人來訪清華大學圖書館,圖書館在報告廳舉行了「回顧曉波教授」報告座談會暨「王曉波藏書」捐贈儀式。清華大學吳國禎和劉江永教授、日新書院王中忱教授,溫州醫科大學劉玉山教授及清華師生代表出席了座談會。
座談會由清華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部副主任何玉主持。首先,圖書館黨委書記蔣耘中致辭,歡迎宋元女士及家人來訪,並向宋元頒發了捐贈證書。2021年,清華大學圖書館收到王曉波藏書六千餘冊的捐贈,這批珍貴的藏書反應了王教授一生的學術思想與研究成果。圖書館在保存好的前提下,會同時用好捐贈資料,以期大家能因這批藏書讀懂王曉波、理解王曉波。
座談會首先播放了王曉波的紀念影像資料,包括「紀念溫暖堅毅的父親」,「2009年王曉波先生退休時的演講」、「陳鼓應談王曉波」及「宋洪兵回顧曉波老師」、「海上送別」等。這些視頻從不同角度回顧了王教授不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他在台灣史和法家學術研究上的獨到貢獻,以及畢生保釣、促統的感人事蹟。
之後,宋元女士及吳國禎、劉江永、王中忱三位教授分別從多個方面,講述了他們與王教授之間的點滴往事和生活情誼,讓大家瞭解到了「多個不同的」王曉波。
宋元說曉波一生既堅持又始終如一,在生活中則是幽默溫情的。吳國禎教授說曉波的愛國情操令人感動和懷念,希望青年學子能繼承和發揚他的愛國精神。劉江永教授說曉波為人誠懇又具人格魅力,團結了海內外保釣人士極為了不起。王中忱教授說曉波多年鍥而不捨收藏的藏書,能入藏清華圖書館意義重大,相信清華師生能從中學習理解,並傳承弘揚他的家國情懷與思想。
在座談會結束後,何玉帶領客人和清華師生到圖書館老館四層保釣資料研究中心參觀,並講解了「王曉波文庫」及部分珍貴藏書和手稿。
(作者係清華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部工作人員)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保管的兩蔣日記,送回台灣國史館後,將陸續對外發行。蔣經國所遺留的日記最受到外界關注的是,他對國民黨權力接班的安排。蔣經國在日記對孫運璿、李登輝評價很高,不難感受到蔣對這二人的期待。蔣也留下不少對其他國民黨政治人物的負面評價。
蔣經國日記留下許多政治人物的優劣評價,這些人後來在政壇跌宕起伏各有不同,但只有李登輝一個人攀上權力高峰。儘管孫運璿先於李登輝受到蔣經國的青睞,曾有很大機會問鼎大位,卻因不幸中風,只能黯然退出政壇。當時孫運璿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排名為第三順位,這是真正接班的涵義,因為前兩位分別是嚴家淦與謝東閔,他們是卸任總統與副總統,只有榮譽意涵,沒有實際政治地位,蔣經國後來將李登輝從後面的順序,拉到了本來孫運璿的位置,其意義相當清楚。
蔣經國大力提拔孫運璿
蔣經國1978年經由國大代表推舉為總統後,在4月1日的日記寫下,可作行政院長的人選有:(1)倪文亞,(2)俞國華,(3)孫運璿,(4)李國鼎,以上四員各有長短。蔣經國最後決定由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不只是肯定孫的才德,甚至對孫的家庭生活都充滿羨慕之情。1978年10月17日,蔣經國寫下與孫家人共進午餐的感想,「見其子女皆畢業台大,個個規規矩矩,全家一團和氣,我不如其者多矣。」1979年8月14日又寫下一段蔣訪問孫家的文字,「5日在八斗子孫運璿避暑處所早餐,燒餅油條和豆漿,味美,餐後休息。」
蔣經國對有心栽培的人才,會利用出訪機會安排對方隨行就近觀察,他在1979年9月6日寫下,「上月31日約孫運璿與馬紀壯共作南部之行,一面可在非正式的氣氛中談公務,較為有效,同時可以增進彼此間在共同生活中的個人情感,孫運璿為人真誠可信任也。」
李登輝、李煥、王昇
擔任官派台北市長的李登輝也為蔣經國賞識,蔣1979年3月13日寫著,「李登輝有工作熱情,又有新的科學觀念,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蔣經國也到過李登輝老家三芝鄉聚餐,1979年5月8日記載「上月28日約了幾位朋友,在三芝鄉一所古廟中聚餐,由李登輝作主,吃的是台灣家鄉菜,談笑甚樂。」
蔣經國巡視外島時也把李登輝帶在身邊,1979年9月24日寫下「由於台北氣氛之煩悶,人事之困擾,於上周四晚間約沈昌煥、李登輝從基隆出海,先至東、西莒,經南竿、東引返航,兩天海上行,身心至感愉快,實為難得之時日。」
李煥、王昇晚年遭蔣嫌棄
早年追隨蔣經國的文武官員,包括王昇與李煥雖曾深受蔣的信任與關愛,但他們在蔣日記中的評價,反不如孫運璿與李登輝。
蔣經國寫下不少關心李煥的文字,1977年1月29日「錫俊(李煥)於日前在中央黨部不慎跌傷,在榮民醫院動大手術後脫險,余為之關切而擔心,余往探視其傷,見其精神尚好,此生能力強且能識大體,為一得力而不可無之助手。」2月4日,「錫俊於日前在中央黨部跌跤受傷,入榮總動手術,甚為擔心。」3月2日「錫俊之傷勢如何,常在關念之中,做事不可無助手也。」李煥受傷,蔣經國心中掛記了三個月,可見得李煥曾經在蔣經國心中的地位。
但是,李煥與王昇都讓蔣經國失望,1978年5月17日日記「政工人員之表現令人失望,各學校之軍訓人員亦然,多少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要求做到大方和負責,奉獻和犧牲,但是他們所表現的,乃是自私,弄權,貪小利,如此如何不使人憂慮非常?對李煥、王昇日益失望。」8月19日上星期反省錄寫,「舊幹部不但固執守舊,而且把持地盤,爭小權以圖擴充一己之利,如此作法,危害事業者大矣。李煥和王昇培植多年,最後令人失望,知人用人,可謂難矣,他們小氣自私。」9月24日,「李煥害事之大,令人痛心,天下事不可信託於一人也。」
王昇追隨蔣經國多年,蔣經國對王的評價,卻隨著王權勢高升而降低,10月6日,「要煜辰(高魁元)警告王昇不要多露鋒頭,亦不要過問非其所應管之事,我多年培養此人,實不願看到他自我毀滅也。」蔣經國先將王昇自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調三軍聯訓部主任,再外放南美洲巴拉圭擔任大使,讓王昇遠離台灣政壇,改由許歷農接任總政戰部主任。蔣經國對許歷農評價不錯,1979年5月20日記載,「許歷農校長(陸軍官校)為一負責苦幹且有進取心之將官。」
曾追隨蔣經國的葉翔之與陶一珊,蔣很早就刻意保持疏遠。1979年5月3日蔣寫下「最近葉翔之之子放高利貸捲款逃往國外一事,影響民心之大,可以把政府的政績一筆勾銷,思之心痛,亦愧對百姓和黨國,因為葉某是我所用的,我用了兩個敗類,一是葉某,另一為陶一珊,而此二人皆為王新衡所介紹,我自己承認一時糊塗且有罪,用人應格外謹慎。」
擔心蔣彥士關係太複雜
蔣經國出任總統之初,任用蔣彥士擔任總統府秘書長,後轉任國民黨秘書長,蔣彥士深受蔣經國的信任。但之後蔣彥士因蘇澳港大學生翻船溺斃案請辭教育部長,1977年4月20日蔣經國寫下「蔣彥士本來是勤奮有才能之幹部,很想提拔他,但不得不囑其因蘇沃慘案之發生而辭職,當即照准。」之後蔣經國發現蔣彥士有瑕疵,1978年8月12日在上星期反省錄寫,「彥士為人頗為坦誠,但自己缺乏定見,易為人言所動,其社會政治背景頗為複雜,今後聽他的各項建議和意見,務須處之以審慎。」
蔣經國厭惡官員與商人交往,他在日記寫下這段蔣彥士關係複雜的文字,不幸言中,數年後,台灣爆發十信金融弊案,十信弊案主角蔡辰洲,正是蔣彥士在幕後推了一把,蔡辰洲也找上王昇幫忙,才讓蔡辰洲成為政商兩棲的立委,後來鬧出震動全台的十信案,牽連多人下台,蔡辰洲服刑時死在獄中,成了懸案,蔣彥士也被拔掉國民黨秘書長的職位。一直到李登輝繼任總統,才重新重用政商關係複雜的蔣彥士,對抗國民黨的反李勢力。
李元簇、林洋港、謝東閔
李登輝1990年由國民大會推舉為總統,李登輝提拔李元簇為副總統,當時林洋港一度有意參選,挑戰李登輝。蔣對李元簇與林洋港評價都不好。1978年6月27日,「李元簇為余一手所培植,自組長以至部長,最近觀其所表現者,令人至為失望,此人可共安樂而不能同患難,此類人何至李某一人,處處皆可見也。林洋港之為人逐漸可以發現其好名善變,不可不防。」同年8月12日上星期反省錄記載,「林洋港有才能,但是在品德方面不夠正直,在緊要關頭恐怕把握不住,應深加注意,時加考核。」林洋港與李登輝歷任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後,有截然不同的發展,蔣經國對兩人早有評價高低。
另一位客籍邱創煥也是蔣經國刻意培植的本省籍人士,但蔣經國不滿意邱創煥,1978年9月2日上星期反省錄記載,「8月23日以最大之耐心,在中常會聽完了邱部長達一小時餘的內政報告,什麼都說了,結果等於什麼都沒有說。」
蔣經國對某些人的負面評價,讓這些人繼續發展的機會十分渺茫,1979年7月24日「王玉雲好招搖,此人用此為止,不能再加重任。」王玉雲為官派高雄市長,這也是他從政最高的職位。也有仍重用的例外,謝東閔是其一。1978年蔣經國接任總統時,提名台灣省主席謝東閔為副總統,但在一年之前的1977年6月4日,蔣經國在日記寫下「東閔之弟的不法貸款案,被人揭發,此乃從政五年中之莫大恥辱,同時處理亦難,不知東閔是糊塗還是利用職權以圖利,亦難明判。」7月13日日記,「東閔之弟借其兄之政治地位,非法向省銀行貸巨款而無法了結,聞之至為憤怒,但是亦不得不了此事,從此又想到現實政治事多麼的齷齪,盡心力未必能盡職責。」
1977年11月16日,蔣經國日記「東閔受傷三次住院,至今尚在治療中,即使出院,以其體力和目力而論,已無法擔任重職。」蔣經國雖認為謝東閔無法擔任重職,卻在幾個月後有了轉折,提名謝東閔為副總統。1978年2月20日蔣經國日記寫下,「余提東閔之為副總統候選人,完全為黨國計,為公而無絲毫私心。」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