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在12月先是與川普通上話,接著獲選《外交政策》的全球百名思想家之一,無限風光。不過,人世間就是存在表面形象與內在實質不一致的現象。究竟是思想者,還是幻想者,都要以她上台半年多來的實際濟情況檢驗才準。
2016年的12月對蔡英文真是一個溫暖的月份,先是12月2日夜晚11時破天荒地與美國未來的總統川普通上電話,一連數天攻占國際一流媒體網頁頭版,玉照與習近平及川普並列,國際媒體與外交專刊對此事件的連帶關係討論迄今未止,蔡頓時在國際上聲名大噪。無獨有偶,福竟雙至,美國《外交政策》期刊接著公布了2016年百名全球思想家(Global Thinkers)名單,上榜的政府決策者共15名,蔡英文忝居一席,喜上加喜。
奇怪的選拔標準與評論
選拔者對蔡英文的評論有幾點:敢於戳熊(poking the bear),將「台灣的主權」放到最高級的優先位置;與馬英九不同而與日本親善,處理海域的爭議;撤銷對太陽花份子的告訴;改動重視與大陸連結的課綱;要求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表達了台灣人民對民主體制不可動搖的信念。
稍稍唸過思想史的人一眼就可看穿,這裡面沒有一項是可以達到「思想」等級的,如果放到現實情境中,倒是有不少幻想的成份。
「台灣的主權」根本就是龜毛兔角,無法定義,一味地空談,是有思想還是幻想?與曾經以殺戮的方式統治殘害台灣人民的殖民者親善,根本是沒有歷史觀的蒙昧主義者,哪可能有什麼思想?歷史早已發生而客觀存在,豈是憑一己好惡的課綱可以改變?大陸若未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就不必採用「內外有別」的方式與台灣接觸,對事實認知不深刻,怎麼可能具備思想的能力?台灣人民支持民主體制,是台灣人民的信念,不是蔡英文的,靠欺騙上台者,半年間便被拆穿多起,能有什麼民主信念?選拔者的邏輯與用心有出乎正常範疇的因素,昭然若揭。
最妙不可言的是,選拔單位認為在蔡身上值得一提的事實(notable facts),一開頭就是蔡所養的貓「想想」(Think Think),而且提到蔡的助理告知,在蔡臉書上有關貓的貼文,遠比有關政治議題的貼文更受歡迎。政治議題是關係到民生民命的,遠不如貓重要,老美還拿此做阿諛文章,似乎老天有意開大家的玩笑,冥冥之中暗示了台灣今天扭曲程度的嚴重性,以及老美煽惑的居心叵測。
台灣社會分歧日益嚴重
蔡對被選拔為有思想者的回應,也令人摸不著思想的理路,說什麼「出現在這個名單上,代表的不只是總統自己,更象徵全體台灣人在民主自由,乃至於在每一方面所共同展現的正面力道,世界都看得到」。如果她上台半年多台灣展現了「正道力量」,為何有那麼多勞工多次走上街頭,包圍官署?同婚與反同婚者相繼以超過20萬人的規模走上街頭,表達了極為相反的立場?何以福島核汙染的食品已經暗渡陳倉,早已大量出現在台灣的市面?高舉轉型正義的旗幟卻以非常獨裁的違法方式清算反對黨,這是什麼正義?恐怕稱之為「轉型邪惡」,比較符合事實吧?以邪為正,忘了古有明訓:「多行不義必自斃。」看這種扭曲邪惡的幻想式「正道」還能走多遠!
其次,同性婚姻合法化已在台灣鬧得不可開交,是因為已經觸及到制度具體化安排的關口,不再只是說說講講的階段了。身為完全執政者,蔡英文於同志盛大遊行登場的當日,在臉書發文力挺:「在愛之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我是蔡英文,我支持婚姻平權。」除了抽象的浪言漫語之外,對於涉及具體制度的安排,不負責任地未置一詞。顯然是火上澆油,樂看野火燎原。蔡最後還說:「今天台灣有彩虹。Keep on Believing.」彩虹稍縱即逝,要相信什麼?如果真有思想,應該要說出具體辦法,且要能說得清楚。否則,與幻想能差幾步?
碰到實境就知凶險巨大
真正最大的幻想恐怕反映在蔡川通話,由此引發了川普一系列針對大陸不友善的發言與表態,其中「不知道美國為何要被一個中國政策綁住」引爆最大的爭議。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12月12日受訪指出,對於川普的談話,府方沒有評論。這個反應出奇地保守退縮。蔡英文上台迄今一直堅拒「九二共識」,不就是想要否定其核心內涵的「一個中國」嗎?
如今川普發話了,正符合小英明裡暗裡的盤算,何以不敢打蛇隨棍上,公開呼應,表示歡迎,反倒保守退縮,不予評論?僅僅顧左右而言它,說什麼「國家終極利益是自由民主的確保,國際關係上有更多更好的國際參與,包括國際地位獲得保障」。
難道小英政府不知道,台灣自由民主的確保與國際參與,都受到兩岸關係直接的制約與範囿嗎?台灣的國際地位早有固定的國際模式,就是「中華台北」,如果一旦打破國際上「一個中國」的政策,國際勢必得重新檢視且調整台灣的「國際地位」,難道沒有更糟的凶險嗎?不會從「中華台北」走到「中國台北」,或「中國台灣」嗎?如果沒有這層警覺性,如何能執政當家?豈能為有思想之輩?
綠營也搖擺不定
其實不只小英一人表現如此。蔡川12月2日夜晚通話後,前副總統呂秀蓮12月4日出席會議前接受媒體訪問時,就大聲表示:「我想就不用再維持現狀。」言下之意是勸小英放棄「維持現狀」,意思是應有所進取,進取的方向,依照呂素來論調,顯然是想邁往台灣獨立之路吧?
9天之後,呂投書《中國時報》主張台灣應「和平中立」,「徹底結束『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歷史宿命。」也是個自打嘴巴的可憐蟲。如果真要和平,就該長長腦子,務實務本,不該操切躁動,暴虎馮河,更不該從旁慫恿,火上澆油;若想要「中立」,就應該停止勾搭國際勢力、獨立自主地針對兩岸問題與大陸進行政治談判,不該甘為國際勢力的鷹犬,採取分離兩岸的行動。
不過,兩天之後的12月15日,呂似乎又有反悔之意而認為,蔡川通話「拆穿了『一個中國』這個國王新衣的謊言」,主張「一中一台」。自負如呂秀蓮者都迅速搖擺,甚且搞不清楚「國王新衣」的意涵,可見此次事件引發之一連串的明暗衝擊,令許多人的腦筋已經出現了短路的現象。
民進黨自小英以下,恐怕是懷著昔日的幻想走進了今日川普的實境秀,一夜爽斃了,第二天醒來,才驚覺發現了幻想中被自我陶醉遮蔽的凶險,不但具體存在,而且嚴重性超乎想像,非自己所能應付的吧?
川普氣壯底虛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迄今已一個月,所作所為已可看出一些脈絡跡象。他不是新孤立主義,也不會有什麼保護主義,是美國至上主義,而且是含有種族主義嫌疑之「白人的美國至上主義」,組成的內閣是最具有軍事戰鬥氣息的團隊。
川普喜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反現行體制權威的,但自身權威性格濃烈,自己要求有自由行動的權利,但別人不可以。所以,不按牌理出牌正是他的正常狀態,甚至可說是撫慰其個人內心癖好的心理蜜糖。不過,這種言行飄忽不定,作秀性格濃烈的表現,恐怕無法被美國的文官體制與社會既有的穩定框架所接受,三億多美國人也不可能犧牲到底以奉一人一家吧?何況,他在普選票上還輸了希拉蕊280萬票!
台灣在美國,特別是川普的美國至上主義中,永遠只會是顆棋子、籌碼或支點,如果幻想自己向美國「一邊倒」,就可以變成人家全力護翼的小兄弟,恐怕會大失所望吧!
(作者係獨立評論人)
今年是1.28事變85周年,英勇抗日的19路軍,最終走上被裁撤的下場,對此當時許多人感到不勝唏噓。而類似的戲碼如今再度上演,洪秀柱的命運是否會如19路軍一樣,最終落得孤掌難鳴黯然下台的結局,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因想炮製陸軍在9.18事變的成功,派出陸戰隊進攻上海,在天通庵車站遇到中國第19路軍的堅強抵抗,爆發了1.28事變。
1.28事變對國民政府來說是個意外,因為蔣介石當時的心思全放在如何對付共產黨,對於日本只想採取其一貫的不抵抗政策,可沒想到19路軍居然「不及俟命,奮起迎擊」,把原本氣焰囂張,以為可以迅速擺平中國軍隊的日軍,打得大驚失色,出乎其意料之外。
孤軍無援忍痛撤守
但19路軍的英勇抗敵,卻令蔣介石左右為難,一來打破了蔣介石所提出的中國國防薄弱,中國軍隊無法與日本軍隊一戰的詭辯,證明其9.18事變時不抵抗戰略的根本錯誤;二來蔣怕得罪日本人,但又不敢貿然命令得到全國人民擁戴的19路軍立即停戰,只得虛應故事派出了第5軍前往馳援,之後變按兵不動,坐等19路軍因後繼無援被日軍打敗。在日軍不斷增援的情況下,19路軍苦等不到援軍,在孤軍血戰35天後被迫撤出戰場。停戰協定隨即在國際聯盟的斡旋下簽訂,19路軍的奮勇抗敵倒頭來變成白忙一場。
退下上海戰場的19路軍,被蔣介石調往福建去剿共,希望透過與共產黨的戰事,將19路軍消耗殆盡。1933年11月,19路軍將領發動閩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但在各方未加以聲援的情況下終告失敗。蔣介石藉此下令撤銷番號,裁撤19軍,一年前日本處心積慮想消滅,卻無法消滅的抗日勁旅19路軍,就在一年後被蔣介石給輕易消滅了。
國民黨又採不抵抗政策
如今類似的場景又再次上演,國民黨2014年底九合一大選慘敗後,無人敢出面與蔡英文一搏,這時小辣椒洪秀柱挺身而出,願意代表國民黨擔當起總統大選的重任。
哪知國民黨從上到下到今天,一樣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因此對於洪「抗日過激」的行為深感芒刺在背。洪的捨我其誰,讓國民黨眾老藍男們顯得一無是處,同時凸顯了馬英九8年執政,對綠營極盡討好的行為既愚蠢又無恥。即令如此,他的兩岸和平發展立場,還是激怒了藍營背後國際勢力的黑手,也激怒了「日人」,於是國民黨悍然上演了「換柱」戲碼。但如同調走19路軍一樣,「換柱」並沒有讓國民黨起死回生,反而只使得美日寇侵略的氣焰更加猖狂,國民黨最終在2016大選落得慘輸300百多萬票收場。
洪秀柱雖然事後在黨主席補選中勝出,但就如閩變時的19路軍一樣,根基不穩且孤掌難鳴。洪所選上的補選黨主席,任期僅有短短的1年多,且因任期中沒有遇到任何選舉,因此無法掌握黨的提名權,導致令難出中央黨部主席辦公室,立院黨團與眾老藍男們各行其是,一下到美國砲轟洪的兩岸政策,一下自行決定跳過黨中央要推核食公投,搞得外界對於國民黨的政策究竟為何,實在是莫衷一是。
和稀泥不是團結
看到主席權力不穩,基層群眾自然也開始各自選邊站,於是「挺柱」與「反柱」者,在網路上已如同水火吵得不可開交。憂心國民黨前途者高呼「團結」,認為批來批去只會繼續分化國民黨。從這樣的論調可知,藍血人到今天還搞不清楚自己輸在哪裡?
藍軍輸到脫褲的根本原因,就與19路軍兵敗上海一樣,因為地方想戰,但中央卻想和,這仗如何打得下去?今天的國民黨還是犯了同樣毛病,路線不明確又沒有中心思想,所以搞不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試問一個政黨裡面,支持兩岸要政治談判走向統一的人,跟一群要把中國拿掉向台獨靠攏,永保偏安割據的人,要如何共事?不把黨的路線搞清楚,糊裡糊塗地湊合一群烏合之眾上場打仗,豈能打贏?
毛澤東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中提到,「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今天的國民黨若不把路線問題搞清楚,只會繼續搖搖擺擺、不藍不綠,最後將再次遭敵人的鐵蹄踐踏。
國民黨520的黨主席選舉即將到來,洪秀柱會不會成為19路軍,就看國民黨黨員對她是否支持,只不過如今看來所謂中央嫡係的各路軍頭,已將她團團圍在福建一隅,在內外交迫的情況下,只怕國民黨內這支碩果僅存的抗日軍,最終將與19路軍一樣,難逃被裁撤解編的下場。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川普2016年12月11日在福斯電視公司的訪談節目中,公然挑戰「一個中國」政策,使得中美關係蒙上陰影,倘若此一原則遭到破壞,勢必觸發中美之間全面對立,甚至爆發軍事衝突。
大陸《環球時報》的環球網表示,大陸希望兩岸能夠和平統一,但不會放棄武力統一台灣的選項,如果台灣在發展美台關係上肆意踐踏《反分裂國家法》的紅線,中國一定會以武力徹底拔除台獨的毒瘤;報導還強調說,解放軍有能力以小時計的時間內,摧毀台軍的抵抗,快速奪取整個台灣島,並且能在美國的馳援到達之前就結束戰鬥。
環球網這種說法相信是有所本的,網路流傳已久的共軍犯台三原則,時間最短,傷亡最少,外力干預最小,以「快、狠、準、穩」的現代化高科技武器及戰法,迅速癱瘓國軍的有效抵抗,以法律戰、心理戰、宣傳戰迅速瓦解台灣的民心士氣,清除台獨勢力後,在台灣施行鄧小平倡議的「一國兩制」。
共軍的網軍攻擊、精確打擊及斬首作戰,是近年國軍年度大戲漢光演習必定要有的演訓課目。台灣模擬受到共軍網軍攻擊時的情境,可從上映的《終極警探4》電影劇情中略窺一二。交通系統癱瘓造成交通大亂。金融體系遭到攻擊後,股市暴跌,銀行無法運作。電力系統遭到攻擊後無法正常供電,加上新聞媒體、互聯網遭到駭客入侵,網路消息莫衷一是,勢必會造成台灣社會的混亂。
新型火箭炮兵打擊精確
共軍近日在朱日和演習場演訓時,強調了以火箭炮兵進行遠程精確打擊,其中又以射程超過300公里以上的新型火箭炮最引人注目。共軍以陸軍通用偵察打擊系統(簡稱GATSS),結合遠程火箭炮、戰術導彈,察打一體無人機,可瞬間精確打擊機場、油庫、彈藥庫、導彈陣地、通信樞紐、指揮中心等地面、地下目標,也具備了攻擊裝甲集群等地面移動目標,以及水面艦船等海面移動目標的能力,可對台灣西海岸和台灣海峽進行全區域的火力覆蓋和封鎖,其威脅將遠大於之前部署的上千枚導彈,殺傷力更強,覆蓋範圍更廣,值得台灣當局重視。
國軍不知為何而戰
國軍近年在經歷了沒有詳實規劃的兵力裁編;遷就美國所進行不符國軍建軍備戰需要的軍備採購;陳水扁執政期間的買官、賣官;洪仲丘案對軍法制度的破壞,讓軍紀無法可管;對軍人人格的羞辱,對國軍光榮歷史傳承的扭曲詆毀等問題,尤其是近日來對軍公教退休制度的賤踏與污衊,影響國軍士氣及戰力至巨。違反憲法的台獨主張更是讓國軍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如果作個不記名的民意調查,誰會願意讓自己丈夫、孩子為保衛主張台獨的政權而戰?答案難道會真如國防部長在立法院的回答:「國軍會為保衛台灣戰至最後一兵一卒」,這種事問問基層官兵的心聲就知道了。
兩岸因為缺少「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已中斷溝通的管道,誤判的風險自然增高。民進黨的戰略一直是親美、聯日、抗中,尤其川普當選總統後高度不確定的中美關係,讓中國大陸內部鷹派思維抬頭,武統呼聲不斷。大陸對國民黨領導的藍營政治勢力,內鬥內行,萎靡不振,也感到憂心,提高了解決台灣問題的急迫感。
從近年來美國國內的民意調查對於美國干預海外事務,尤其對台海衝突,是美國人民願意參與海外軍事衝突中意願最低的。美國蘭德公司及多家華府智庫的研究報告指出,由於中國大陸在軍事上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不斷增強,美國想以軍事力量干預台海爭端的風險及成本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每次國防部長在立法院被問到共軍犯台時國軍能抵抗多久,美軍是否會來馳援等問題時,都會感到十分尷尬。至於川普上台後將如何改變其對台灣的支持,目前尚有待觀察。
切勿高估美日意願及能力
民進黨高估了美日保障台海安全的意願和能力,是台灣當局面對兩岸情勢丕變的主要盲點,近來大陸對兩岸形勢發展所透露的警訊,任何擦槍走火都會星火燎原。
在兩岸對峙的戰爭威脅下,台灣不應該被民進黨捆綁在台獨的戰車上,充當它的人質和陪葬品。熟悉兩岸事務的有識之士認為,兩岸學者專家是否應該試著探討一個清晰明確的「終戰指導原則」,避免台灣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無妄之災。
(作者係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12月2日「川英通話」立即造成轟動,中美台關係會因為這一通電話改變嗎?台灣對於被視為中美之間的「籌碼」,應該保持何種態度?
英諺:「魔鬼藏在細節裡」(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係指所有的小事都是最小的大事,做事的困難部分很多都是在微小細節的地方,亦指就算是個微小的疏忽,也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失敗後果。
外交無小事。一個領導人到哪裡出訪,會見哪一個領導人,乃至穿什麼衣服,站什麼位置,肢體語言的一顰一笑,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微小細節,其實可能藏著天大的秘密,細節裡的秘密,也許見證了當前外交的詭譎多變。
川普任意批評大陸政策
蔡英文12月2日越洋打電話給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雙方交談約十多分鐘,打破了1979年華盛頓與台北斷交、與北京建交以來的常規,惹惱大陸,北京已經對川普的舉動提出外交抗議,並招來中國大陸的交涉。
未料,川普居然繼續在社交網站推特上表示:「美國向台灣出售數十億美元軍備,我卻不應該接一通祝賀電話?真有趣。」他還質問為何不能以「台灣總統」稱呼蔡英文。川普還以強烈措辭表達,大陸不曾針對人民幣貶值、貿易關稅、以及南海興建軍事設備等議題,尋求美方同意。他說大陸貨幣貶值,害得美國企業難以競爭,對美國外銷中國大陸的產品課重稅,甚至在南海興建大規模軍事設施時,有來問過美國行不行嗎?火藥味相當濃。
中國是美國頭號貿易伙伴,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在2015年達到3,660億美元,與2014年同比增長6.6%。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資料,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徵收平均15.6%關稅,其他產品是9%;美國對中國進口農產品徵稅4.4%,其他產品為3.6%。
美「一中政策」會改變?
川普抨擊中國大陸,表示他理解「一個中國政策」,但美國為什麼非得要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外界也質疑川普此舉是將台灣當作「籌碼」。
美國副總統當選人潘斯(Mike Pence)12月4日稱,川普只是「接了來自台灣的一通禮貌性電話」。美國白宮發言人厄內斯特(Josh Earnest)則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高級官員在周末兩次與中國官員通電話,向他們表示華府仍然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並重申美國長期堅持的對華政策。他說,這項政策已經實行了40年,旨在維護台海兩岸的和平與穩定,而且符合美國的利益。他指出,「如果川普的過渡團隊要達到不同的目的,那麼就請他們做出解釋。」,「中國政府極其重視這一形勢,這個事情很敏感。這一事態升級可能會破壞美國在對華關係上取得的一些進展。」他也表示,美中兩國在氣候變遷、伊朗的核子武器協議及北韓問題上都需要合作,兩國的合作將惠及兩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
現任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表示,歐巴馬及美國國務院對川普與外國領導人通話一事,事前並不知情;川普的過渡團隊也沒有尋求國務院官員對於外交政策的背景。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稱,這只不過是台灣搞的一個「小動作」,根本不可能改變國際社會已經形成的「一個中國」格局,也不會改變美國政府多年來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同時不希望這個政治基礎受到任何干擾和破壞。外交部新聞發言人12月5日重申,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話題,中國一直與川普的團隊保持接觸,但不會對川普及其團隊的意圖進行揣測。北京報章則聲稱川普遭蔡英文計算,呼籲要為此事懲罰台灣。
歐巴馬政府為了不讓「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當作跟大陸談判的「籌碼」,才遵守「一中原則」,這也是不讓台灣成為談判的「槓桿」。美國「一中政策」有連續性,作法因時空、地域而制宜,但不能忽視主觀、客觀因素,不可一廂情願地盲目亂闖。
美國和台灣也是緊密的貿易夥伴,美國承諾,如果中國大陸企圖用軍事力量破壞「台海現狀」,美國會對台灣提供各種可能的援助。
對川普所提不知為何美國要堅持「一中政策」,引發各國關注。德國總理梅克爾重申會繼續秉持遵循「一個中國」原則,不會改變立場。南韓政府至今沉默,顯示它進退兩難。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幹部中山泰秀則坦言,美國對台政策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對日本造成影響。
川普上台後,中美關係無論貿易、金融、區域問題乃至「一中政策」都十分重要,而台灣問題尤其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利益,也是首要的政治基礎。
雖然川普與蔡英文的越洋通話引起不少轟動,但一些美國學者專家認為,利用台灣向中國施壓風險大。如果川普推動台灣議題,北京可能在五個面向著手反擊,包括台灣、貿易與投資、北韓、氣候變遷及伊朗。
「一石二鳥」居心明顯
過去蔡英文與其他元首通話往往都不會公布,這次川普為了打「台灣牌」搶先在推特上公布,「一石二鳥」的居心明顯:一方面想以美國「一個中國政策」向北京喊價;另一方面想要台灣「重簽保單、調整保費」,除促銷武器外,並分攤研發經費。
川普把台灣當作是中美談判的籌碼,故意挑釁大陸,到底會引起中美雙方多大的衝突,尚不可知。假如川普只是指派多幾名部長到台灣,或與台灣談判商貿協定,北京應該不至於反應過度。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致川普的公開信,提醒「台灣並非可交易的商品」,並提出警告,若拿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國談判,將製造不確定性,置台灣於險境。
的確,北京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懲罰台灣而不是美國,以減損台灣對美國的價值。北京首先可能加大外交運作力道,遊說台灣的邦交國與台斷交(編按:12月21日聖多美宣布與台斷交,邦交國降至21個),轉而與中國建交,其中包括梵蒂岡;其次,可能阻撓台灣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其三,可能對台灣的經濟下手,具體措施包括限制對台投資與陸客遊台人數。
在中美權力盤整之際,中共六架戰機分別在11月25日及12月10日赴西太平洋進行「例行性遠海訓練」的途中繞飛台灣。11月25日飛越台灣南方巴士海峽,繞行台灣東部外圍後,由北方宮古海峽返回大陸。12月10日則以同路線、反方向再度繞飛。
中共軍機繞行台灣的目的,是以試探性方式,觀察美國後續反應:一方面研判川普上任後的對台政策發展;另一方面測試美國對台軍售的作為。中共六架軍機繞行台灣,意味著已突破第一島鏈,開始經營西太平洋戰場,證明美國航空母艦馳援的作法已經失效。中共東部戰區空軍開始實施遠海訓練,分別由北向南繞行及由南向北走,正不斷測試各種不同航路。若共軍繞台成為新常態,是否可解讀美國對台灣及菲律賓在第一島鏈的政策已明顯改變。
台灣所處國際現實環境,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稍微不慎,就惹事生非,產生反效果。台灣不該是中美之間的「籌碼」,更不該是一株「搖錢樹」。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大外交學系兼任教授)
蔡英文與川普越洋通話12分鐘,引發中共軍機在宮古海峽與巴士海峽間繞行台灣兩次,前南京軍區副司令王光亞中將更憤稱:共軍攻占台灣「只須一百小時」,「武統」的聲勢大漲,讓平靜多年的台灣海峽再掀戰爭隱憂。
川普入主白宮後是否會知所收斂;蔡英文內外交逼,聲望虛弱,能繳出什麼像樣的就職周年成績單;習近平在召開十九大前如何有效化解美俄結盟以制中的傳聞威脅;併同美國《國家利益雜誌》(The National Interest)預測今年東北亞的朝鮮半島、中東地區的敘利亞、南亞的印度及巴基斯坦邊界等三處最可能爆發戰爭,無不大幅深化了國際政局極可能重蹈兩次世界大戰那種非得用戰爭解決一切的動盪與詭譎。
國共最後一場空戰
平心而論,兩岸能保持長期分治的平靜,是雙方採行戰爭邊緣的強勢手段次第奠定的。若無早年意外獲勝的金門「古寧頭大捷」,若無促成美國第七艦隊巡弋協防的韓戰,若無毛澤東「封而不登」的金門「八二三戰役」,就沒有其後陸方宣布的「單打雙停」,乃至各退一步,鬥而不破,埋頭自理門戶。
在1996年3月中共試射導彈威脅台灣南北海域之前,共軍只對台灣本島進行過一次暗夜來去的突襲,那是1954年9月5日深夜,一架共軍TU-4型轟炸機自淡水河口飛臨台北盆地,立遭駐防景美的4門90高炮全連齊射驅逐。
北京19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擊金馬,在之前,兩岸衝突幾乎都是台灣戰機或偵察機主動進入大陸空域挑起的,而真正造成人員傷亡的兩方空軍戰鬥,發生在1967年1月,距今整整50年。
探究楊敬宗殉職疑雲
1967年1月13日爆發的「一一三空戰」,我方宣稱:台中清泉崗基地起飛的飛官胡世霖與石貝波各擊落一架米格19;陸方否認有人機損傷,且由胡壽根以對頭戰法擊落一架航速為2.2倍音速的F-104G。失蹤的國軍飛官楊敬宗出現在同年3月29日台北碧潭空軍烈士公墓的春祭名單,至今仍有楊敬宗衣冠塚。
為查證虛實,1993年11月,筆者委託江西省萍鄉市台辦人員葉勝萍代為專訪胡壽根,並將筆記摘要以〈空戰羅生門:「一一三」空戰真相依舊混沌〉為題,發表於1994年1月28《聯合報》。
2002年7月,筆者前往江西南昌拜訪已離開軍職的胡壽根,我們在他寓所促膝晤談,看到毛澤東頒給他的鏡屏及部隊獎勵文件,最重要的是,他仍保有擊落F-104G瞬間同步拍下的照片。畢業於錦州第三航校,擔任3號機任務的胡壽根回憶說,另三名隊友都健在,包括:1號飛行員喬田福、2號飛行員葉木佑、4號飛行員陳國良。
空戰當天的導火線是,國軍官校26期畢業的宋俊華駕駛RF-104偵察執行沿海共軍機艦陣地偵照任務,即將脫離大陸空域時,遭三批共軍戰機包夾,在此千鈞一髮之際,清泉崗4架F-104G奉令火速起飛趕往保駕:1號機蕭亞民、2號機胡世霖、3號機楊敬宗、4號機石貝波。接戰後,胡世霖首先擊落一架敵機,石貝波隨後立功,但共軍3號機事後宣稱:空戰結束後,空中點名呼叫我方3號機。
2002年8月,胡壽根提供的照片是F-104G被擊中後,用照相槍跟蹤其墜落過程拍攝的,雖然不十分清楚,仍可看出楊敬宗被擊中後,座機呈倒飛狀態。他在信中寫道:「國民黨號稱二比零的空戰,完全是無中生有,自欺欺人。照他們的說法,我在35年前早已是被擊斃的人囉,可是我們八機八位同志都健在。真是彌天大謊,欲蓋彌彰。」
筆者因緣際會,獲得當時福建省長習近平指示台辦給予協助,乃於2002年10月,致函楊敬宗移居美國馬里蘭州的遺孀王之英,希望取得家屬授權,前往福建崇武,與打撈楊遺體的漁民會同開掘火化後歸台等事宜。奈何王氏拒簽授權書,讓最後一場空戰疑雲,坐失15年前即可畫下人道句點的最佳時機。
楊敬宗未歸,逼走了百口莫辯的石貝波,因軍中一直盛傳他誤擊了同僚,石只好匆匆退伍加入民航。如果胡沒說謊,正可為石洗冤。如果川普、蔡英文不知自制,楊敬宗不會是最後一位台海犧牲者!
台灣海峽不該再有戰事
若問共軍兩度編隊繞台,還在我防空識別區外緩速通過,究竟代表何種警訊?答案是:共軍顯然已將台灣海峽視同內湖,金馬控制福建咽喉的地位及海峽中線的功能,都在無形中消褪。
受惠於《共同防禦條約》與《台灣關係法》,台澎金馬一直在美方關注下,再加上持續向美國購買軍備,台灣建構起心理與實體的自衛能力。但北京「兩彈一星」長程戰略合奏出以攻代守的三部曲:第一顆原子彈在1964年10月16日試爆成功,第一顆氫彈在1967年6月18日試爆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在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翻轉了兩岸軍武高下的關鍵,也改變了全球對中國的認知。隨著北京在聯合國取代台北,並與華府藉「乒乓外交」逐步建立了「聯中制俄」的默契,最終導致中美建交。
以戰止戰,何況台灣是北京最核心的國家利益。美國國防部「2009年中國軍力報告」指出:北京將三分之一軍力部署台海地區,並定下對台用武七條紅線:台灣宣布獨立、做出不經宣示的獨立行動、發生動亂、取得核武、無限期拖延兩岸統一對話、外國介入台灣事務、外國軍隊迬駐台灣。
若川普持續玩弄「一中政策」,北京有很多方法可以回應:例如中止與美外交關係;在台灣周邊進行軍事行動;在南海運用更強硬的政策對抗美國;大量拋售美國債券;擱置有關中美網路安全的共同聲明等。但這些都不如中共去年成立火箭軍,認真構思以飛彈群飽和式攻擊處理來自外國航母及美國本土洲際導彈來的威脅大。
從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到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從保衛釣魚台到捍衛南海主權,北京一直殷切勸誘台灣站在同一戰線。但偏偏馬英九的「不統不獨」、「維持現狀」不僅無助於扭轉認同,反而讓蔡英文沿用了「維持敵意現狀」,這當然與念念反中的川普一拍即合。
為取得日本的蒼龍級靜音潛艦,而委屈進口遭汙染的核災地區食品;向美國付出天價取得有限軍備,還得配合進口美牛美豬,值得嗎?善良的台灣人民必須覺醒,不能再讓政客凌辱忠誠護土的三軍將士,莫再屈居美日帝國主義的馬前卒,保住民族大義,方能享有千秋萬代的光榮和平!
(作者係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前副院長)
過去70多年來的美國對華政策,其實都有清晰的脈絡可尋。美國政策的走向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美國自身的利益,二是當時的現實局勢。本文先分析美國政策的歷史軌跡,再以此推論川普的未來兩岸政策。
即將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與蔡英文在12月2日直接通了電話,加上川普多次對中國不友好的發言,川普上台後會採何種兩岸政策引起熱議,本文將從二戰以來中美關係的變動歷史,來探索答案。
杜魯門的白皮書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中美兩國緊密結盟,並肩對日作戰。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共內戰開始,美國堅定地站在國民黨這一邊對抗共產黨。
1949年4月22日,共產黨攻陷南京,內戰大局已定。同年8月5日,美國杜魯門政府發布外交政策的《白皮書》,主要內容如下:「國民政府至抗戰末期已完全腐化,故美國於二次大戰期間所給予的20億美元以上的援助,由於國府領袖們的無能與部隊的叛降,大部分已落入中共手中。國民黨的失敗並非由於美援不足,而是因為它的領袖們無能應付危機,部隊缺乏戰鬥意志,政府也失去人民的支持。唯有美國傾全力替國府打敗共產黨,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運,但如此會遭致中國人民的怨恨,美國人民亦不會贊成。」
蔣介石面臨如此巨大的挫敗,據說曾經一度想輕生。10個多月後韓戰爆發,美國基於整體亞洲戰略的考慮,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恢復了對國民黨的支持。如果沒有韓戰,歷史必將改寫。
尼克森政策大轉彎
1960年民主黨甘迺迪與共和黨尼克森競選總統,選情激烈,兩人在電視辯論中,曾就是否要協防金門與馬祖進行交鋒。甘迺迪主張金門與馬祖距離大陸太近,美國應與國民黨溝通撤離金馬。
尼克森說,這兩島嶼群戰略位置無關緊要,島上住民也不多,至關重要的是原則問題。金馬屬於「自由中國」的土地,放棄金馬會引起連鎖反應。當時國民黨力挺尼克森,認為尼克森是台灣最堅實可靠的朋友。
1960年甘迺迪勝選,之後並沒有放棄金馬。1968年尼克森再度競選總統獲勝,亟欲從越戰的泥沼中脫身。1971年7月5日,尼克森宣布將於次年訪問北京,成為第一位訪問北京的美國總統。同年10月底,中共以懸殊的票數進入聯合國,取代了國民黨政府在聯合國的所有權利。
尼克森的中國政策會有如此大的轉彎,是因為有了中共的協助,美國才能從越戰中「光榮撤退」(Achieve Peace with Honor),他的外交政策首席謀士季辛吉也因此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美國之後從越南全身而退,美國大兵未付出流血的代價。
毛澤東對於中美關係有一個論點,就是美國每四年一次的大選會有不同的選舉訴求,總統也會換黨與換人,因此政策持續性不強,所以中國只要能撐下去,美國就會先做改變。
雷根《八一七公報》
1981年上台的雷根競選時嚴厲譴責卡特政府與中共建交,並且一再表示要與台灣恢復外交關係。他還企圖邀請中華民國代表參加其就職典禮,差一點引發一場外交風暴。
當時美國最關切的問題是與蘇聯的對抗,要準備部署「星際大戰」。蘇聯在1979年底武裝入侵阿富汗,其勢力控制了整個中亞。於是,雷根決定與中國合作,抵制蘇聯。1982年8月,中美簽訂《八一七公報》,美國承諾逐漸減低對台軍售的數量與不升高售台武器的性能,直到完全停止。
簡單來說,雷根為了阿富汗出賣了台灣。後來蘇聯解體,中國對於美國的利用價值大幅減弱,美國也就不再把《八一七公報》當回事了。34年來,美國對台軍售不但沒有減少,還會增加。
小布希要武力協防台灣
2001年4月,小布希擔任美國總統才三個月,接受美國ABC電台的訪問,記者問他説「如果中國武力攻台,是否會動用美國全部軍事力量協防?」小布希回答說「是的,我會使用一切所需要的力量幫助台灣保衛她自己 (Whatever it took to help Taiwan defend herself)。」
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期間,陳水扁搞「公投入聯」,小布希在美國白宮罵陳水扁是Son of Bitch(狗娘養的畜生)。阿扁不照美國所定的規矩辦事,成了美國的「麻煩製造者」。
小布希是個鷹派人物,充滿美國霸權主義思想,也很同情台灣。結果在他八年任上,反而造成了中美國力的此消彼長,也是事與願違。
歐巴馬給川普的建言
在美國歷任總統中,歐巴馬應是與中國領導人見面次數最多,會談時間最長的總統。
12月17日,歐巴馬在白宮記者會上,表示了他對兩岸政策的總結性看法,也是他給川普的參考意見。
歐巴馬說「在運作數十年來的政策之下,中國已經承認台灣擁有自己的實體(entity),而此實體依照自己的方法辦事,台灣也接受這一點,在擁有某種程度的自治權之下,台灣不會宣布獨立。歐巴馬也說「他已經建議川普,外交政策必須用在有系統、仔細酌量和在有計畫之下執行」。歐巴馬更提到「美中關係或許是舉世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但也因為重要,一旦這份關係崩裂或進入全面衝突,大家都會受害。」
歐巴馬是現任總統,他的意見應該最具有「當下」(up to date)的意義。
川普的兩岸政策
美國的兩岸政策一直以美國自身的利益,與國家政策的輕重緩急為考慮,這個原則在川普就任之後不會改變。
1949年,杜魯門眼見國民黨大勢已去,決定拋棄國民黨,所謂的友誼不是決策因素。1971年,尼克森為了要從越南「光榮撤退」,親赴北京與中共領導人握手言和。1982年,雷根為了對抗蘇聯與反制阿富汗戰爭,與中共簽下《八一七公報》,台灣再度成為被出賣的籌碼。美國鷹派的小布希為了反恐戰爭,給了中國一段機遇期,中國掌握了這個機遇期快速壯大,終於形成今天可以與美國一爭長短的格局。
簡單來說,自1960年代的尼克森到2008年的小布希,美國總統對於中國的政策,一向都是「先硬後軟」。美國基於自身利益及國際現實的考慮,會對其兩岸政策做出因應性的調整。
美國一直希望能建立一個亞洲版的「北大西洋公約」,把一些亞洲國家,包含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越南、新加坡、澳洲等串連在一起,結成盟邦,抵制中國的崛起。不過,目前朴槿惠陷於彈劾風暴中,韓國政局紛亂;菲律賓的杜特地不再奉美國為主子,俯首聽命;越南是社會主義國家,與美國意識形態不同,很難推心置腹;澳洲地理位置遙遠,國力也有限;美國在亞洲圍堵中國的政策執行起來很不順暢。
日本成為美國在亞洲圍堵中國最重要的一個棋子。台灣的民進黨政府親日親美反中,也願意耗費巨資向美國軍火商購買軍備。台灣這個棋子,第一很好用,可以直接挑釁中國的核心利益;第二,對於川普來說,消費台灣不必花什麼本錢,不用白不用。
以美國的國家利益來說,當然要避免直接與中國介入戰爭。對付中國的最好戰略就是進行代理人的戰爭。以敘利亞為例,俄羅斯支持敘利亞的政府軍,美國支持敘利亞的叛軍;敘利亞的遍地烽火,生靈塗炭,就是美國與俄羅斯進行代理人戰爭的結果。
川普的兩岸政策有兩個發展的可能。一個是依循美國前朝的軌跡,川普對中國「先硬後軟」,主要交鋒還是會聚焦於經濟與外交版圖的抗爭。另一個發展的可能是搞個代理人戰爭,台灣也不無可能在民進黨政府的主導下成為犧牲品。
兩軍陣前交鋒,各有其主帥。主帥不會輕易出刀對決,很可能是先找個選錯邊、搖旗吶喊的小卒開刀。台灣最好小心一些,不要做了個被人開鋒祭旗的傻瓜小卒。
(作者係自由評論人)
美國要改變「一中政策」?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川普依然如自走炮般,想轟就轟,只是這回闖出大禍了,炮彈落入自家後院。
川普公開質疑不知道美國為何要被一中政策綁住?結果,不但國務院被逼三度澄清美國堅守美中建交三公報立場不變,北京光火,連蔡英文政府也敬謝不敏、不敢接話;川普緊急取消選後第一場記者會,重新聽取國安團隊的簡報,只是經過一番「中國政情」大補課後,川普是否改得了豪賭的脾氣、再把台灣當籌碼,找北京索哈(show hand)?
川普12月11日在「福斯週日新聞」受訪的談話顯然是針對美中台的三邊關係有備而來。他雖然公開澄清接聽蔡英文電話,並非預謀,而是在電話撥進來前大約1到2小時才被告知,力圖說明沒有事前和台北套招,接電話只是禮貌、北京不必小題大作,而且對於北京的反彈,川普說他:「不希望中國命令我怎麼做」。
川普打錯算盤惹火北京
川普就算打破美國幾十年來堅持美台元首不直接對話的慣例,北京卻很難大動作反擊,因為川普還沒上任,中國只能先忍住不發火。但他之後針對美國媒體的批評,反擊強調他完全瞭解一中政策,但不知道美國為何要被一中政策綁住?「除非我們與中國達成協議(make a deal),這包括其他許多事,包括經貿。」川普繼續抱怨中國將貨幣貶值、並對境外商品徵收高稅率,美國並未對中國施加高稅,這嚴重傷害美國;而且中國不該在南海打造龐大的海上堡壘,中國也沒在北韓問題上幫到忙。
川普這番話絕對事前有經過一番推演盤算,依照他的邏輯反推,他顯然認為:
(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不能交易的東西;過去美國堅守一中政策,希望共同對付前蘇聯,現在蘇聯垮了,要美國繼續堅持一中,中國必須拿東西來換。(二)中國不但操縱人民幣匯率、讓中國商品傾銷美國,造成巨額貿易逆差,而且中國利用關稅、貼補、廉價勞工等手段,搶走美國人的工作機會。因此,未來必須在人民幣匯率、貿易逆差、反傾銷、智慧財產保護等方面對中國強硬施壓。(三)中國在北韓、伊朗、敘利亞內戰等棘手問題上並沒有照顧美國,而且在南海填海造島的行為太超過。(四)為「讓美國重新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必須在短期內讓美國經濟回春,他打算透過重啟貿易談判、推動美國製造以創造就業、對國際事務收縮以撙節開支,避免國債進一步惡化。但一旦經濟保護主義抬頭,美元狂升,對美國商品出口將十分不利,尤其中國目前是最大的商品市場;因此,一定得敲中國竹槓、讓中國「吐點東西出來」。(五)美國國力已無法擔任全球戰警角色,川普希望眾盟邦小兄弟分擔軍費,因而改變美國自二戰以來的外交威爾遜主義,轉而採取老羅斯福時期的實力政治原則,不再高調捍衛普世價值,甚至希望「拉俄制中」,避免同時對付兩大軍事強權。
北京軍演時間太巧合
從而川普放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要求重新談判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川普上任後,美中勢必展開圍繞經貿議題的艱苦談判,也勢必繼續對中國第一島鏈引發的區域安全爭議激烈角力。因而想來想去,川普似乎認定台灣問題就是北京的軟肋,故意挑起一中原則,要北京拿東西來換。
但川普沒有料到,這樣大膽的脫軌談話,不但事後自己必須吞回去,甚至自曝團隊中對中國問題的草率、幾乎天真到無知的地步。不僅國務院三度澄清,連老牌台灣問題專家,布魯金斯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都發出公開信,直言一中政策早在美中建交時就存在,不是中國強加給美國的;一中政策的核心就是美國不追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老卜提醒川普:「台灣並非可交易的商品」,拿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國談判,將製造不確定,置台灣於險境,這麼做也很不道德,川普等於被自家人猛搧耳光。
川普把一中拿來當籌碼的賭徒心態,不僅大陸官媒群起圍剿,美國主流媒體也多認為此舉可能陷台灣於不利,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大陸外交部長王毅直斥,「如果試圖破壞『一個中國』原則,最終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大陸網民更群起轉貼官媒社論,武統論更加氾濫。台灣的輿論同樣批判川普不該把台灣當作籌碼,擔心北京會先拿台灣的邦交國開刀;尤其在川英通話的隔天,中共就在東山島舉行登陸演習,演練針對台灣防衛的電磁作戰指揮模式;10日中共軍機再度繞飛台灣,11日川普則說要拿一中政策做交易;背後隱含著北京非常可能早從華府獲得資訊,並有時間運作演習以進行威嚇,否則只能說演習選定的時間點都「太巧合」了。
美日俄同盟注定是一場夢
川普的政治素人背景讓他敢於跳出窠臼,善於造勢和運用輿論的特長,會給對手帶來額外的壓力。然而,正如季辛吉所言,川普必須同時面對美中關係惡化、俄羅斯持續與西方對抗、中東衝突升級而北約持續弱化;川普如果選擇和中國對抗,當然必須拉日本當頭,並且設法把俄羅斯也拉進來。果然日相安倍在川普當選後主動赴紐約拜會而搶得頭香,兩人似正分進合擊;川普表明退出TPP,日本國會仍快馬加鞭通過,並且發動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的攻勢。然而,即使川普和普丁有友好的通話,並且找來和普丁關係良好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執行長提勒森擔任國務卿,但當川普競選期間的外交顧問、立場親俄的佩奇在12月8日訪俄時,卻遭到冷待遇。
普丁先前已表明將歸還南千島群島中的齒舞群島、色丹島兩座島嶼;但日方卻強烈要求四個島嶼一併歸還,普丁原本要求歸還島嶼的前提是不能由美軍駐紮,但在川普當選後,俄羅斯反而宣布要在擇捉島修建軍事設施,看來北方四島爭議的解決仍遙遙無期。
普丁訪日時,硬是讓安倍等了2.5小時,甚至放出將在耶誕節當天交付中國蘇愷-35戰鬥機,川普想聯俄制中,把日俄拉在一起,恐怕是緣木求魚。
小英必須正視武統抬頭
從而川普還沒上任就急著槓上中國,顯然不是明智之舉,反而讓北京找到理由繼續對台灣施加軍事壓力、甚至直接進行外交報復,搶走台灣的邦交國。再則,雖然歐洲議會跟進不接受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但歐盟仍持中立立場,並不打算跟進。川普陣營在經貿領域存在和中及抗中兩股勢力,對是否參加亞投行、一帶一路都可能發生激烈爭論。問題是,中國不僅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川普就算有稅制的刺激想拉回企業訂單,遷回海外工廠,但全球化的產業分工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打破;何況,美中目前建立解決各種尖銳爭端議題的對話和協商機制已經健全化,除非川普要打破現制,否則美台關係終究附屬在美中關係的主體上,美中合則雙贏、鬥則兩敗的格局不會改變,川普也可能繼續加入當選時對中國強硬、就任後逆轉親中的幾位前總統的行列。
以目前形勢來看,中國很難躲開,得付出代價才能讓川普明白。但華府不論是提升和台北的官方關係或讓美台軍事交流,都有無法突破的屋頂;而且,川普拿台灣當作和北京談判的籌碼,萬一操作失敗,反可能造成北京對台灣施加難以承受的壓力,兩岸關係如走向衝突化,將反過來成為華府沈重的負擔。
再者,中國不會選擇在東海和日本發生衝突而讓美國有機可乘;日本則希望美中在南海開打而削弱中國的勢力;反過來,美國則指望日本擴張軍備,在東海封鎖中國衝出第一島鏈,如此三方連環套之後,台灣海峽反而成為最危險也是解放軍最能取勝的戰場。更因為民進黨執政後一連串錯誤判斷,造成台灣問題逐漸被擺上中南海的優先決策選單,川普脫軌的演出,顯然加速了武統壓倒和統的聲勢和正當性。
蔡英文政府總算看清當前兩岸形勢的嚴峻,對川普突如其來的善意不敢領教。向來親美友日遠中的蔡英文,川普上任後,如果仍想依靠美日抗中,台灣必將面對解放軍更大的軍事壓力、甚至攤牌。
(作者係台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
野柳因天然漁港的條件,從近500年前就成為海盜,、西班牙航海者,、和大陸漳州移民的造訪地。居民主要靠捕魚維生,有豐富的漁村文化。但因1960年代初的開放觀光,漸漸失去了靈魂。
野柳位於新北市萬里區。筆者對此最初的印象是小學的「北海一周」旅行,曾到這裡的海洋世界欣賞海豚表演等。三年前也追著吃「萬里蟹」的熱潮來到此地,並到野柳地質公園及野柳特產街等走走。近年當局以「野柳石光‧夜訪女王」為主題的燈光秀,讓遊客只注目於野柳岬區的奇岩怪石,忽略了瀏覽村社內漁家特有的屋厝建設等。
野柳漁村的發展
由大屯山系向東北海面伸出的野柳龜岬角(以下稱野柳岬),從金山海邊東望,猶如潛入海中的巨龜。它抵擋了強烈的東北季風,使岬西側的灣澳形成優良的天然漁港。也因屬大屯山系的支脈,使它的岩泉和山林積水不缺,並有全年不涸的清泉古井。據說,近500年前的明代中葉,就有海盜利用野柳天然漁港的地形為根據地,四出劫掠過往船隻。
之後,西班牙航海者至台灣北部時,因冬季東北季風大起,野柳岬不斷地受到強風巨浪撞擊所潑起的濤天浪花與轟隆巨響,有如魔鬼般出竅,驚悚而不敢靠近,因而賜名:「魔鬼之岬角」(Punto Diablos)和魔鬼岬(Cape Diable)。同時,該濤浪天候在野柳岬內的海蝕平台,所掀起的白色有如西方人衣著的蕾絲邊,更像被切割的礁岸,因此也命名裂礁(Gekoofde Klip)。之後西班牙航海圖將「Diablos(魔鬼)」一字,D和B的兩個子音去除,而留下的ialos被譯成「野柳」,這可能是野柳地名的由來。後來鄭成功船隊北上想過野柳岬時,忽然間天昏地暗,只好退至八斗子(現核二廠處)屯墾。因而得名「國聖埔」(鄭成功號「國姓爺」)。
清初,福建漳州移民陸續前來拓墾,在港東建立開漳聖王廟─保安宮。此後發展成三個獨立社區,一在舊台2線省道下方的野柳爿社(港西)。二為以林姓為集村的中社(港東)。三是後澳仔社(東澳),此即同治10年(1871)《淡水廳志》所記載的「野柳莊」。受到地形限制,居民主要靠捕魚維生,捕獲的魚經蒸熟(曰熟魚)後,經由金包里(今新北金山)大道(魚路古道)挑運到士林,只需半天可到。而居民的茅草屋(草厝)的圍牆,大都採用野柳本地的硓石(白化珊瑚礁岩塊)作為建材,茅草則取自八斗子坑內專種茅草的田園,此種房舍冬暖夏涼,至今在野柳仍可看到少數幾戶。
野柳岬內多條狹長的海蝕平台,當地人稱為骿(棚)。龜頭山山尾高峭的岩壁上有嵌著多個結核岩的「二十四孝石」,此即位在野柳岬最大的海蝕平台─龜頭骿(棚)。龜頭骿是野柳岬區海產物最豐富的平台,潮流帶來諸多浮游生物與海生物種。而深水之水清激流處的原礫石上,紅藻類叢生,包括俗稱的「石花」。「揀石花」的傳統至少在300年前於澎湖很早就有,同治10年(1871)《淡水廳志》〈物產/雜產類〉也有「石花,生海石上」的記載。從清代在野柳從事採收者皆為婦女,她們除了夏季風平浪靜時要潛水採石花菜,逢秋冬季也要和風浪賽跑,採價昂的頭髮菜與紫菜,非常辛苦危難,所以野柳的海女是可敬的。
從軍事要塞到開放觀光
清代艋舺營(北台灣衛戍司令部)所轄地方已北至野柳。到了1895年台日乙未戰爭爆發前,漳州人的大家長板橋林本源,將其招募的本地土勇─勁字營及副將陳尚志的尚字軍三營,從桃園大溪移防至金包里(今新北金山),以戍守野柳等地。陽曆5月,日艦浪速、高千穗兩艦,從淡水游弋基隆。29日(農曆5月初6),佯攻金包里,以牽制台軍,隔日從東北角的澳底登陸。
日據時期到光復初期,野柳成為軍事要塞。東澳的駱駝岩(或稱茶壺石),其上有一門三窗的石砲台。在1990年代未拓公路前,此地有當地人俗稱「紅水仙」之天然彩繪的壁畫。因少有人前往,尚保有原始風貌。後有一台日合作攝製公司,拍攝以金門八二三砲戰為背景的《金門灣風雲》(金門島にかける橋,1962)到此取景,作為片中異國情侶談戀愛的場所,並在附近沙灘拍攝戰爭場景。
另外,在此時一場在台北舉行的攝影展,徹底改變了野柳的命運。這是台灣光復後不久,位於「大骿」上最高的蕈狀石,因春雨延綿,上頭結核岩崩落了一大塊,此即現今野柳的重要地標─女王頭。1960年被攝影家吳東興發現,遂和台北的記者兼攝影家黃則修一同前往拍攝。1962年在台北聯合展出「被遺忘的樂園─野柳」,野柳的美景始為世人所知。萬里鄉公所於是在1964年2月13日成立野柳風景區管理所,正式將野柳對外開放觀光,讓民眾一探這裡的奇岩怪石。遊客藉由往金山的公路局客車源源而來,大大改變了野柳傳統漁村的風貌和生活。
應重視海洋資源和文化
台灣光復初期,野柳的人文自然景觀還保留得相當原始,除了日據時期所建的原始人工碼頭、房舍和舢舨之外,全都呈現自然原貌。但隨著捕魚技術的進步、漁船全面機械化,和港區的水泥化後,大大改變了野柳的海洋資源。例如,在日據初期,日人積極開發台灣漁場後,從日本九州來的漁民採用放長線釣大魚的「延繩釣」漁法,俗稱「放鯤仔」。此即把多條鉤線掛在長棍上,掛餌沉入海裡,而隔段時間才去收棍取魚。此漁法適合在多岩礁的海域,捕獲魚類以海底底棲性的赤為多,現近海已少。
而源自清代開始的棒受網作業,俗稱為討火罾仔(焚寄網),以捕鎖管(小卷)為大宗。每次出動時須動用到3艘船12位船員的人力,包括一艘「火船」在前點燃火把誘魚,後方兩艘船拖網圍捕,十分耗時費力。到了1963年,全面取而代之的是單船三、四人組的凸仔罾(棒受網)的漁法。「凸啊罾船」因船首船身都有彩繪還加船眼,和流線型,顯得雄赳赳氣昂昂,成為野柳當地村民划龍舟慶端午的重要船隻。後來,漁民直接在夜晚利用船上掛滿超大型燈泡,用船隻引擎發電,利用強力的燈光,引誘浮游在大海表層的趨光性生物入網,近20年近海鎖管數量減少後,便擴大漁場至彭佳嶼海域。
此外,位在港東和東澳間俗稱「蕃仔園」的地方(今薆悅酒店野柳渡假館一帶),以前因秋天開始的東北季風從野柳岬外龜頭尾吹來,所以沒有人居住,但卻成為孩童放風箏的好地方,也是值得重視的一項在地民俗文化。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在空軍的定位中,攻擊機是屬於支援機種,特別是針對地面部隊的火力支援,攻擊機往往具有強大的載彈量、強韌的機體與較為低廉的操作成本等優勢,但在各國空軍的發展裡並非第一線的作戰裝備,其中以美、俄兩強的攻擊機發展較為出色受矚目。
美A-10雷霆二式攻擊機
1977年服役至今的A-10雷霆二式攻擊機,是美軍服役最為悠久的攻擊機,配屬美國空軍,是費爾柴德公司研製的機種,最終生產了715架。A-10攻擊機主要有三種型號,除了早年的A-10A已除役外,A-10B為雙座實驗機,最終並未大量生產,目前僅存的A-10為C型,配有戰術資料鏈,新型玻璃化座艙,新式投彈系統與新型火控系統等,為的就是要適應1990年代末至今的戰場環境。美軍時常以「疣豬」(Wart hog)暱稱該飛機。實際上,A-10攻擊機僅需一名飛行員操作,在飛機性能方面,機身長度為16.26公尺、翼展為17.53公尺、高度4.47公尺,最大起飛重量為22,700公斤,配屬兩具奇異公司的TF34-GE-100渦輪扇發動機,優點為低耗油與耐用,能在短跑道起降,若一具發動機不幸受損,A-10攻擊機仍能依靠僅存的動力折返基地。
從外觀上來看,A-10的發動機位於機身後段的背部,而發動機排放的廢氣後所產生的紅外線訊號,是在水平尾翼與垂直尾翼上方通過,可大幅降低飛機遭到地面防空飛彈擊中的機率。A-10攻擊機並不適合高速飛行,一方面受限於發動機推力所致,二方面受限於機體設計,尤其是機翼的長度比機身長,但其低空飛行的性能極為優異,能在低空300公尺進行飛行作戰任務。
A-10攻擊機因沒有配備超音速發動機,最大的飛行速度為每小時833公里,巡航時則為每小時560公里,最大的飛行高度13,700公尺,攜帶副油箱的航程為4,140公里,作戰半徑依據任務而有所不同;若執行密接支援任務僅有460公里,執行地面反裝甲任務則有467公里。在武器掛載方面,機首配備一挺固定GAU-8復仇者30mm機砲,備彈1174發,因射速快時常造成敵軍無法應變;機翼下共有8個硬點(hardpoint),機腹則有3個硬點,能攜帶小牛空對地飛彈、響尾蛇短程空對空飛彈、地獄火反裝甲飛彈、傳統炸彈、雷射導引炸彈等,A-10攻擊機若無法完全排除敵軍防空火力的威脅,必要時美軍仍會派遣F-16戰機進行掩護。
A-10的首戰出現在1991年的「第一次波灣戰爭」,當時美軍派遣144架A-10出勤,總計摧毀超過900輛敵軍戰車、2000輛裝甲車與數千個火砲據點,整場作戰僅有4架A-10遭到擊落,在往後的第二次波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行動等,A-10攻擊機均利用強大的火力與低廉的操作成本,獲得良好戰果。
A-10攻擊機雖戰果輝煌,仍得面對時代考驗。當美軍逐步換裝第五代的F-35戰機時,受限於國防經費無法使所有的機種延役,加上A-10攻擊機的功能相對單一,以及整個機隊老化速度快,美軍便逐步汰除A-10機隊,根據2019年報導,僅有173架A-10攻擊機會持續服役至2027年,但這無損於它在軍史上的地位與成果。
俄羅斯SU-25攻擊機
俄羅斯對空軍的發展不遺餘力,在航太工業實力上仍有一定地位。1975年試飛成功的SU-25攻擊機,為蘇霍伊設計局研發,提比里斯飛機製造廠生產,共生產了1千餘架該型機種,蘇聯雖已解體,但仍有大量的SU-25戰機服役於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與北韓等。
SU-25為單座戰機,機身長為15.35公尺,翼展14.36公尺,空重為9,8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為19,300公斤,發動機為兩具圖曼司基設計局的R-195渦輪噴射發動機。飛行性能方面,SU-25最大的飛行速度為975公里,最大飛行高度為7,000公尺,最大航程為3,000公里,作戰半徑則為750公里。SU-25共有11個武器硬點,除攜帶傳統炸彈、火箭彈外,亦能攜帶R-73短程空對空飛彈、R-27中程空對空飛彈、KH-35空對艦反艦飛彈等。值得一提的是,SU-25攜帶的R-27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最大射程為80公里,具備與其他戰機進行視距外空戰的條件。
SU-25攻擊機首戰紀錄為阿富汗戰役,之後陸陸續續出沒在兩伊戰爭、安哥拉內戰、阿布哈茲戰爭、2022俄烏戰爭等,雖然SU-25攻擊機有部分戰損於防空飛彈的攻擊,但堅固耐用、對地轟炸的性能依舊獲得青睞。
為強化SU-25攻擊機的防禦,整架飛機的機身裝甲共有1,020公斤重,防護重點包括飛行員座艙、油箱、燃料管路與發動機周圍。SU-25的最新改良型號為SU-25SM,2002年首飛成功,除換裝全新的電腦系統與中央電腦外,飛行儀表換裝KA1-1-01抬頭顯示器,並且增加GLONASS衛星導航接收器、飛行紀錄器、雷達警告器等,後續因敘利亞戰爭的緣故,SU-25SM進一步升級為SU-25SM3,安裝SVP-24-25投彈瞄準系統與維捷布斯克-25(Vitebsk-25)整合電戰系統。
攻擊機在空軍的地位雖不及主力機種,但因操作容易,後勤維修成本低廉,縱使第五代的隱形戰機大量服役於各國空軍,攻擊機仍以自身優勢出沒於空軍機隊中。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稍早烏克蘭陸軍使用西方國家軍援和俄製單兵肩射型反裝甲武器系統,擊毀了大量的俄軍裝甲車輛和攻擊直升機,跌破許多專家眼鏡。這種不對稱的作戰模式,是未來戰爭的雛型。以下僅介紹無導引火箭筒,包括鬥牛士火箭筒、AT-4火箭筒、鐵拳三型火箭筒、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砲等產品。
無導引火箭筒
無導引火箭筒,如台灣中科院的紅隼、美製M-72、俄製火箭推進榴彈系列(RPG)等。這類低成本、便攜式的單兵武裝,在現代化戰場上仍占有重要地位。相較於昂貴的反裝甲飛彈(ATGM)如美製標槍、俄製號角等產品,無導引火箭筒的單價低、重量輕,較適合單兵操作,但其穿甲力、精準度和最大射程則不如反裝甲飛彈。因此,無導引火箭筒較適合戰場輔助性質,可攻擊低價值、軟性目標,藉以降低反裝甲飛彈的消耗數量。
鬥牛士火箭筒
鬥牛士是2000年由新加坡和以色列合作研發的90公厘口徑、無導引、便攜式、單發、一次性、無後座力、滑膛反裝甲火箭。鬥牛士不能重複使用,也不能重新裝填。使用鬥牛士幾乎不需要訓練,適合一般人。研發團隊包括新加坡共和國武裝部隊、國防科技局(DSTA)、拉斐爾先進防禦系統公司(Rafael)等,並由狄那米特─諾貝爾炸藥公司(Dynamit Nobel Defence)生產。鬥牛士由新加坡服役的西德十字弓輕型反戰車武器改良而來,操作方式也相同。
目前鬥牛士是最輕型的火箭筒,其90公厘口徑火箭彈可有效破壞裝甲車輛和磚牆。鬥牛士具備將筒後噴火降低裝置,可在密閉空間使用。此外,彈頭(戰鬥部)配備縱列式串聯彈頭,並具備延遲引爆模式的機械引信,可擊毀一般裝甲運兵車(APC)和輕型戰車(LBT)。攻堅建築物時,可在雙層磚牆炸出直徑超過45公分的大洞。因此,部隊在城鎮戰時可直接用鬥牛士爆破磚牆,並殺傷磚牆後方的敵人。
鬥牛士的雙用途串聯式彈頭,兼具高爆反戰車彈頭(HEAT)和高爆黏著榴彈(HEDP 502)特性,可破壞裝甲、牆壁、碉堡和其他防禦工事。彈頭選擇是透過其「探針」伸縮,延長探針型裝置是高爆反戰車彈頭,而縮短探針型裝置就是高爆黏著榴彈。由於其高精度的推進系統設計,鬥牛士的火箭彈並不會受風向、風速影響。俄烏戰爭中,北約國家提供了鬥牛士給烏克蘭。
AT-4火箭筒
AT-4是由瑞典紳寶公司(SAAB)研製的84公厘口徑、無導引、便攜式、單發、一次性、無後座力、滑膛反裝甲火箭,讓步兵可摧毀輕型裝甲車輛和防禦工事。使用AT-4幾乎不需要訓練,適合一般人。
AT-4可發射多種類型的84公厘口徑火箭,包括高爆反裝甲(HEAT)、高爆兩用(HEDP 502)、高穿透(HP)、反結構串聯彈頭(AST)、增程(ER)、高爆(HE)。AT-4的射程從300~500公尺,可穿透420公厘厚度的均質鋼板。AT-4可在可拆卸的固定裝置上安裝光學夜視儀。美軍使用時,發射器可配備AN/PAQ-4C、AN/PEQ-2、AN/PAS-13夜視瞄準具,但AT-4若未裝上筒後噴火降低裝置,就無法在密閉空間使用。俄烏戰爭中,瑞典提供了5,000具AT-4給烏克蘭。
鐵拳三型火箭筒
1970年代以後,因裝甲戰鬥車輛的發展趨勢,德國聯邦國防軍決定研發新型反裝甲武器系統,以取代輕型44公厘火箭發射器(PzF 44 Lanze)和重型84公厘卡爾古斯塔夫M2無後座力砲。1973年1月,德國聯邦國防軍招標時提出下列要求:(1)一次性武器,(2)可有效擊毀所有已知的戰車型號,(3)安全、容易操作,(4)節省訓練成本,(5)可在密閉空間發射。1978年6月,狄那米特─諾貝爾炸藥公司得標,開始研製。1986年首次現場試驗,1992年正式推出。
1990年代,鐵拳系列被德國特種部隊單位採用。但它有以下缺點:(1)只能單發射擊,攻擊火力無法持續,(2)產品太重且零件太多,其發射機構和發射管在戰地環境容易受損和卡彈,(3)火箭彈對重型裝甲、或新型裝甲的地面目標無效。1990年代後期,鐵拳三型(PzF 3-T)導入雙空心裝藥的「串聯式」彈頭設計,可將主戰車裝甲和爆炸反應裝甲(Explosive Reactive Armour, ERA),或將戰車的履帶和側裙等一併貫穿。火箭彈頭的鼻尖探針內含炸藥,可引爆外層附加裝甲,再由火箭彈頭內的錐形裝藥段貫穿內層裝甲。錐形裝藥段引爆後,會形成一股高熱金屬噴流,藉以燒穿內層裝甲。
鐵拳三型還附帶一個分開的特殊包裝,包括備用零件和清潔套件。該套件包中包括一具發射器、拋殼頂桿和彈簧、退殼器、假退殼器插頭、槍機頭固定銷、塑膠清潔棒、黃銅頭、內膛和膛室刷子、駱駝毛刷子和一個稜柱形內膛鏡,數分鐘內可完成組裝和發射管裝填程序。
鐵拳三型的最新版本是PzF 3-IT-600,配備Dynarange瞄準具,由電腦控制、內建雷射測距儀和彈道計算機,Dynarange瞄準具已在荷蘭陸軍服役。無論固定目標或移動目標,有效射程都由原先300公尺增至600公尺。此外,為對付加固碉堡、輕型裝甲車輛和地面軟性目標,鐵拳三型還衍生出「碉堡剋星」(PzF 3 Bunkerfaust)版本。2005年鐵拳三型又新增更小、重量更輕的RGW(Recoilless Grenade Weapon)火箭彈,口徑分別為60公厘和90公厘,較適合城鎮巷戰、解救人質和反恐任務使用。俄烏戰爭中,北約國家提供了烏克蘭鐵拳三型。
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砲
卡爾古斯塔夫火箭筒於1946年開發、1948年進入瑞典陸軍服役,是一種重量輕、成本低的反裝甲武器系統,為西歐各國陸軍的一種主要反裝甲武器。由瑞典紳寶波佛斯動力公司製造,為84公厘口徑、便攜式、肩射式、重複裝填的無後座力砲,可使用各型84×246公厘砲彈,包含高爆反戰車榴彈(HEAT)、高爆榴彈(HE)、照明彈(ILLUM)、煙幕彈(SMOKE)等。
卡爾古斯塔夫砲管內有膛線(線膛砲),砲彈發射後會旋轉,和一般無膛線火箭筒(滑膛)不同。所使用的大部分是傳統無後座力砲彈,但少數較新的砲彈型號會加裝後燃推進器,使其搖身一變成為肩射式火箭筒。它自1948年服役至今,1964年推出M2型號、1991年推出M3型號、2011年美軍升級M3多用途反裝甲反戰車武器系統(Multi-role Anti-armor Anti-tank Weapon System, MAAWS),2014年再推出M4型號。
俄烏戰爭中,加拿大援助了烏克蘭100具卡爾古斯塔夫和2,000發砲彈,烏克蘭稍早用它擊毀了俄羅斯T-90M主戰車。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