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30 八月 2023

俄羅斯政治觀察家索羅芙耶娃最近在《獨立報》發表一篇專文謂,西方的制裁政策對俄羅斯、伊朗等國的經濟發展雖產生極大壓力,但對全球經濟亦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而且,由於西方制裁規模不斷擴大,被制裁國家之間亦發展出一種灰色貿易體系,反而使國際貿易發生結構性的改變。

20220301584083476919

制裁不斷增加卻並不有效

近年西方不斷擴大制裁的範圍,遭到制裁的國家、公司和個人也越來越多,但制裁的效果卻越來越弱。目前世界上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國家受到西方的制裁,世界三分之一的GDP受制裁影響。由於西方的貿易制裁政策既不理性,也無太大效果,因此受制裁的國家很快就能找到新的合作伙伴,而制裁者本身反而受到巨大損失。

根據一項研究顯示,從2022年4月開始,全球受到經濟制裁的個人增加了25%,最近一年以來,全球受到制裁的個人已有12,000人之多,受到制裁的法人和個人加起來更超過6萬,而且數目還在不斷增加。從2017年開始,全世界受到制裁的個人數已增加255%,至今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國家,受到聯合國和其他國家的制裁,因此現今世界GDP的29%,都受到某些制裁的影響,與過去相比,1960年制裁的影響僅占世界GDP的4%而已。

由於經濟制裁項目急速增加,完全失去制裁的原意,而且由於制裁的規模不斷擴大,使被制裁的國家不得不發展彼此之間的貿易,因此制裁非但不能阻止各國的貿易往來,反而使國際貿易結構發生改變。如今由於受到制裁的國家太多,譬如北塞浦路斯、古巴、伊朗、委內瑞拉、俄羅斯和北韓,以及其他國家。這些國家只得自行成立一個非正式的集團,並開始發展他們彼此之間的經貿往來,因此西方推動的經濟制裁行動,效果自然大幅降低。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RP)學者羅德里傑茲(Francisco Rodriguez)表示,經濟制裁的主要目的是孤立某些國家,但如果對多數國家進行制裁,而且其中還有重要國家,又無法排除與其進行貿易往來時,那麼這種制裁將很難奏效。

因制裁產生灰色貿易體系

這種全球性的制裁措施並非從2022年才開始,早在俄烏衝突之前就已存在,美國川普政府最後兩年通過了780項制裁措施,拜登政府目前每年要通過800項制裁,可見美國政府在經濟制裁方面日趨積極。除俄羅斯之外,拜登制裁的對象還包括白俄、緬甸和中國的某些組織和個人。因此,目前金磚國家都希望能以美元之外的貨幣進行支付,避免受到美國制裁之苦。不過,觀察家認為,多數國家立即放棄美元和歐元支付的可能性不大,但未來會有愈來愈多國家簽署協議,放棄使用美元的趨勢。「彭博社」指出,美國的制裁政策已使得世界貿易往來愈來愈封閉,更讓世界發展出一種灰色貿易體系。

目前俄羅斯是受到西方制裁最多的國家,其個人和法人受到14,000項不同類型的制裁,其次是伊朗受到4千項制裁。在2022年2月以前,伊朗曾是受西方制裁最多的國家。「國際金融協會」(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IIF)經濟專家曾做出相同的判斷,他們認為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會失敗,並特別指出失敗的項目,包括制裁俄羅斯的金融領域,對其出口貨物及貿易服務的制裁,因為俄羅斯並不依賴國際金融市場,俄羅斯非但是一個未向他國舉債的淨債務國,反而是貸款給他國的淨債權國。

西方專家認為,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所有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項目,莫斯科均可透過前蘇聯盟國取得,如德、日、中出口的各種商品,可經由哈薩克、喬治亞、白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大量流入俄羅斯,事實上,這些國家也很難控制商品出口的最終地點。

西方無法控制商品流向

英國《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指出,2021至2022年,德國向哈薩克的出口激增507%,向亞美尼亞的出口增加761%,其中向哈薩克出口的化學產品增加129%,向亞美尼亞出口的化學產品增加110%,而電腦和電器用品則增加了343%。專家表示,很難判斷這些產品進入前蘇聯國家後會轉到何地,但最終可能到達俄羅斯,所以西方根本很難阻止俄國人購買到西方產品。西方的《政客》期刊(Politico)也表示,美國的制裁措施反而促成俄、伊、中三國的合作更趨緊密。最近一年,美國已把中國大陸列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此外,拜登政府雖想與伊朗的關係維持現狀,但因德黑蘭當局堅持恢復核協議,致使談判失敗。

面對西方經濟制裁不斷擴大,俄羅斯與其友好和中立國家的貿易大幅增加,2023年俄中第一季貿易較上年同期增加了41.3%,達到430億美元。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表示:「到今年底,俄中貿易極有可能達到兩國領袖預定的2,000億美元目標」。俄國會杜馬發言人沃羅金也宣稱,2022年俄羅斯與伊朗貿易也增加了15%,達到46億美元。

俄羅斯普列漢諾夫大學講座教授馬克西莫夫指出,西方專家對制裁的未來並不樂觀。他認為制裁措施將引起全球連鎖反應,而且與預期效果不同,甚至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因為受制裁國家之間,已發展出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俾能減少制裁產生的破壞性後果。此外,出乎西方意料之外的是,許多中立國家極樂意協助這些國家突破制裁,而一些未被制裁的國家不僅懷疑制裁的公平性,更擔心未來自己也會遭到制裁,因此越來越多國家對西方集團以外的經濟合作機制產生興趣,目前金磚國家就是持這種看法。

20220301584083476920

制裁者本身經濟受到威脅

造成西方制裁無效的另一個原因是,制裁者本身的經濟遭到威脅。事實上,參加制裁的國家經濟表現不佳,例如,歐盟經濟正面臨大幅衰退;根據最新預測,2023年英國經濟成長減少了1%。因此,各方均認為,經濟制裁在21世紀初實施時雖曾獲得不錯的效果,但如今再採用這種手段,將面臨危險,未來如果繼續實施經濟制裁,對本身甚至全球經濟都將造成嚴重後果。

根據20世紀的研究報告指出,在175個制裁案例中,僅有5%達到預期效果。美國從1970年以來,所有制裁案例,只有13%的國家被迫修改政策,調整為對美國有利的立場,但北韓至今仍堅持進行核試,古巴制度也與60年前無異,甚至2022年美國財政部還不得不放緩對委內瑞拉的制裁,同意委國繼續生產石油,所以經濟制裁的效果有限。不過馬克西莫夫也承認,從過去對北韓、利比亞、敘利亞、伊朗的制裁來看,制裁政策也確實能大幅降低該些國家的經濟潛力,放緩其經濟發展速度。

結語

近年西方制裁的範圍不斷擴大、項目一再增加,失去了制裁的原意,其效果也有減弱之勢。被制裁的國家不得不另起爐灶,進行灰色貿易,使原有的國際貿易結構發生改變。特別是對俄、中、伊朗等重要國家的制裁,非但無法阻止該些國家的貿易往來,反而使三方的合作更進一步加強。所以,西方過去對某些國家制裁雖取得一定效果,但如今持續採取制裁手段,對制裁者本身和國際經濟都造成嚴重後果。

美國拜登政府的制裁,甚至較川普執政時期更為強烈,所以金磚國家(BRICS)都希望以美元以外的貨幣替代美元,避免受到美元制裁之苦。不過分析家認為,短期內放棄美元及歐元不太可能,但長期而言,放棄使用美元的趨勢則不容懷疑。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已使得國際能源和糧食市場呈現緊張狀態,美國對中國芯片出口的限制,以及中國對鎵、鍺原料的管制,對全球貿易將產生極大影響。

(作者係前白俄羅斯代表)

週三, 30 八月 2023

2024總統大選,「日本因素」也被各政黨候選人引進來台,日本自民黨二當家麻生太郎一口氣「面試」了柯、侯、賴、郭四人,而且很明顯地「欽點」了賴清德。「日本因素」以後會不會成為「慣例」,大家等著看吧!

20220301584083476918

近幾屆台灣總統大選,候選人赴美訪問似乎已成慣例,愈能博得美國歡心者,當選機率就愈大;但2024大選,不光是美國,連日本也有了「面試權」,而且日方的喜好和意旨表露得比美國更露骨。

柯文哲一馬當先衝到日本

馬英九、蔡英文都曾在參選前個別赴日訪問,爭取了解、建立人脈。然而,這回民眾黨的柯文哲、國民黨的侯友宜、民進黨的賴清德及郭台銘,全都排隊與日本政界接觸,而其中有個共同見面的對象,那就是前首相、現在執政自民黨的二號人物副總裁麻生太郎。

柯文哲6月上旬就挾民調第二高的態勢,搶到頭香,意氣風發地率先訪日5天,見到麻生、野田佳彥(原民主黨、現為民進黨)兩位前首相,拜會了日本維新會、立憲民主黨兩個在野黨,又去了早稻田大學與東京外國媒體俱樂部演講;跑到台灣駐日代表處,見到了他的「人生導師」謝長廷。柯在台、日媒體面前快人快語,的確秀得志得意滿,撈到不少篇幅、聲量。不過,柯文哲誤認麻生是安倍派;且在接受NHK專訪,被問到釣魚台主權時竟說「台灣漁民不是想要這塊土地,只希望到那裡捕魚」,惹來綠、藍陣營的批評。

侯的願景實在但不討好

7月23日,侯友宜在國民黨全代會上被正式提名,同月底首次出訪就選擇了日本,短短3天。此行是2007年馬英九訪日後,國民黨再次有總統參選人造訪日本。侯辦認為,國民黨長久以來跟日本政界,包括政府官員、國會議員及各政黨等都有著相當的歷史淵源和深厚情誼。8月1日,侯特別到自民黨總部拜會麻生,兩人閉門會談,也見到政調會長萩生田光一;並接受了NHK、《朝日新聞》的專訪。侯在與日本政要會面時,適切表達了「台海安定、台灣安全、日本安心」的願景,國民黨認為侯的表現是「加分」。

雖然侯的說法相當實在,但日本政壇,特別是保守派、右翼,對台灣政治人物的喜好,不是依台海安定來看,而是依「獨味」濃淡來衡量,說穿了,就是選舉語言如何髮夾彎沒關係,但骨子裡越「台獨反中」,越合乎其口味。

麻生與賴清德一搭一唱

而7月17-21日,日本已故首相安倍晉三的遺孀安倍昭惠來台,她除了與蔡英文見面外,最後一晚還特別與賴清德見還了面,兩人共同出席「台日友好音樂會」晚宴。可見,綠營藉執政優勢,收割了親日民眾對安倍的懷念,侯、柯、郭根本沒份。而由於賴清德具副總統身分,不方便前往日本(去年參加安倍葬禮是應安倍家屬要求的特例),於是8月7-9日蔡政府特邀麻生專程來台替賴加持。

8月8日,麻生在外交部及遠景基金會舉辦的第7屆「凱達格蘭論壇」專題演講,當著蔡英文的面,大辣辣地說,對日本最重要的是,不能在亞太區域發生戰爭,包括台灣海峽,而要嚇阻、反制戰爭,(台灣)就必須具備嚇阻的實力、包括人民都要有嚇阻的決心並讓對手清楚了解。他還說日本、台灣、美國要有「打仗的覺悟」。

麻生2006年擔任外相時,就提過針對對抗中國的「自由與繁榮之弧」概念,意識形態強烈,也常將「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掛在嘴上。他此番言論,表面上說不要戰爭,實際上是以下指導棋的口吻,鼓動台灣繼續增強武力,周全日本撤僑的準備,再讓台灣全民好好跟大陸打一仗。此驚悚之說,既干涉了中國的內政,也砸了日本「和平憲法」的招牌,連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也出面說,日本一貫的立場是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期待兩岸透過對話解決台灣問題。

其實,麻生一到台灣就擺明說,有兩萬多日本人在台灣生活,因此特別關心台灣選舉,想了解各政黨候選人在「台灣有事」時,是否有自我防衛的決心。而賴在招待麻生的午宴上,即特別強調「會在蔡英文的路線下,持續壯大台灣,與日本、美國、民主國家,共同守護印太的和平跟穩定」。隨後麻生在會見蔡英文時表示,「聽到賴清德說守護台灣的決心就放心了」。雙方猶如雙簧般對考題、答卷一搭一唱,完美配合。

日本政界影響力伸進台灣

今年4月,麻生在日本已見過郭台銘,8月9日又約見郭,讓郭奉上「金門和平宣言」,但這就像他見蔣萬安一樣,只是形式上對非綠的一種平衡罷了。如此,麻生等於親自「面試」了柯、侯、賴、郭等四人,明年1月無論誰當選,他都是台灣的「造王者」。麻生派是自民黨內的第二大派系,與茂木派同樣擁有53位參眾議員,是黨內有力的「造王者」之一,未料此次在台更成了獨家。相對於這次賴過境美國,見不到任何聯邦政府官員或參眾議員,從美國對賴的低調和壓縮可看出,麻生挺賴的力道遠比美國強甚多。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象徵繼美國之後,日本的手也伸進了台灣,對台灣選民決定領導人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會不會成為一種慣例頗耐人尋味。不過,可肯定的是,如果2024繼續由綠營當道,台灣大概是脫離不了日本的掌握了。

週三, 30 八月 2023

毛澤東說「革命黨是群眾的嚮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毛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所定義的中國社會各階級,是1925年的中國大陸社會狀況,不可能直接搬到現在的台灣島內。如今的台灣社會,基本上,不存在窮到翻不了身的絕對貧困者,我們必須對階級劃分重新做個定位。

20220301584083476917

毛澤東所定義的「半無產階級」如店員、小販…、「無產階級」如海員、礦工、鐵路工…等,在現在的台灣社會,都可達到小康的基本生活水平,所以嚴格來說,島內存在的是廣大的「小資產階級」。

同樣的,「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及「中產階級」在島內界線相當模糊,島內現在也不存在掌握大片土地與佃農的大地主。如以「資產階級和買辦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來劃分,比較能顯示兩者的差異性。

所以,台灣的階級應區分為「資產階級和買辦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這四大群體是台灣社會目前的主要階級。

資產階級和買辦階級

什麼是島內的「資產階級和買辦階級」呢?就是各地的地方勢力、大資本家,以及包含中小企業在內的群體。其政治代表就是國民黨與民進黨。

國民黨與民進黨本質上並無區別,兩者皆為資產階級政黨,其真正代表的是過去與國民黨關係深厚的舊黨國資產階級,以及為挑戰黨國資本而選擇支持反對陣營的本土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買辦階級」唯一的目標是「利益」,他們只關心如何讓自身的利益極大化,以及保持、鞏固既有的利益,所以為了利益,可以兩面押寶、也可以隨時改換陣營。「資產階級和買辦階級」是兩岸交流,大陸惠台讓利的最大受益者,但對統運並無實質幫助。

民族資產階級

島內的「資產階級」中,還是有一群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願為兩岸和平統一盡力的「民族資產階級」。可是,他們的困境與統派一樣,被獨派極盡打壓。最致力於兩岸和平發展的旺中集團,淪落到中天關台的下場。日前新北市幼兒園的「餵藥案」,被指稱涉事的幼兒園老闆,剛好也是在大陸發展的台企,天下有這麼巧的事?還是蔡當局不聲不響地殺雞儆猴?

在島內促統無利可逐,甚至還有被民進黨政治追殺的風險,更不要說網軍日常的批評與謾罵。在只有蘿蔔,沒有棍子的情況下,做「台獨企業」無任何風險,還可兩邊遊走、名利雙收;只有傻子才會當「民族資產階級」,所以,優惠再多的台企、台商,促統依舊不見起色,這是根本原因。

小資產階級

島內的「小資產階級」可區分為以下幾類:

(一)農漁民。農漁民基本上可算是「自耕農」,即使受雇於人,溫飽也大體不成問題。農漁民這個族群最關心的是其農漁產品的銷售,他們與台企一樣,是兩岸紅利的直接受惠者。但「通路」掌握在「資產階級和買辦階級」手上,政權掌握在「台獨」、「獨台」的土豪劣紳手上,惠台並沒有打破舊有的生產關係。

同時,台灣的一級產業老齡化嚴重,並非島內的主要就業族群,在台灣從事農林漁牧業的人口,據行政院2021年的統計僅54.2萬人,其中「農牧業」約48.5萬人,「漁業」約5.3萬人,「林業」則僅不到4千人,比例可說是相當低。其子女多數亦對農漁業不感興趣,因此大陸惠了半天,沒有惠到多數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也就不讓人意外。

(二)軍公教。依據2018年的統計,現職軍公教約有63.9萬人,由於穩定的薪水與制度保障,他們是島內安定力量的來源。軍公教長期是國民黨的鐵票,即使藍營揮刀砍掉軍公教的福利,他們多數還是藍營的支持者。不過,這僅限40多歲以上的群體,隨著老一輩逐漸凋零,新一代公務人員偏向民進黨的不在少數,鐵票部隊已不完全鐵桿了。

軍公教關心的是自己的福利和保障,畢竟這是當初他們選擇這項職業的根本原因,如果無關其自身利益,他們反而是最不希望社會改變的一群人。

(三)受雇勞工。台灣受雇員工近800萬人,是島內生產就業的主力群體,不過,他們長期以來似乎不怎麼關心兩岸關係。即使大陸提出許多惠台政策,但除非這些就業者願意前往大陸旅遊探親,或他們所從事的產業與兩岸有關,才能感受及享受到大陸發展的紅利,否則這些人多半是兩岸交流的絕緣體。

台灣一般受雇勞工最關注的議題是低薪與住房。受到疫情的影響,這兩三年台灣物價飆漲,但薪水基本不動,使得多數人感到錢變薄了,但又不知道除了多兼幾份工作外,如何能使自己多賺一點錢?他們不少人當年可能還是「反服貿黑箱」的支持者,但訊息的閉塞,讓他們至今似不知道自己就是造成低薪的元兇之一。

如今台灣能跟誰做貿易?又有誰能源源不絕地來台觀光?答案都指向大陸,大陸當年的服貿、貨貿協議目的就是給島內注入活水,也正因為如此,台獨與其幕後黑手擔心一旦島內青年受益於兩岸紅利,那還有台獨的可能嗎?因此極力推翻服貿、貨貿協議,這使得今天低薪成了無解的問題。

相對於低薪,住房是更難以解決的問題。過去兩蔣時代還強調《三民主義》,因此「漲價要歸公」,同時設有「國宅處」等單位,專司蓋公有住宅,一定程度上壓抑了房地產炒作。可是1999年李登輝執政末期,鑑於市場「供過於求」,因此下令停建國宅。隨後上任的陳水扁政府開始大肆出售公有地,依據媒體報導,陳水扁任命的行政院長游錫堃,在2002年成立國家資產委員會,三年任期內就賣了1,200多公頃土地。隨後的謝長廷在一年內賣了310公頃,蘇貞昌在之後賣了408公頃。這些公有地大多位於台北市的精華地段,例如何應欽故居、台鐵、台銀和公立大學的老宿舍等,標售這些精華地段掀起了房地產飆漲風暴,一路到2015年才趨緩,但自此台灣房價就成了青年痛苦的深淵。

高房價造成的問題就是少子化,青年不敢婚、不敢生,如今各政黨都說要蓋社會住宅,可是當公有地拋售出去後,蓋社宅的地在哪裡?想透過都市更新,將老舊房屋改建,土地私有制卡在那裡,使都更曠日廢時,得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強都更一小塊面積,對「居住正義」根本是杯水車薪。

從過去到今天,小資產階級的本質沒有太大改變,依然是毛澤東筆下「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雖不妄想發大財,卻總想爬上中產階級地位」的群體。這也是為何當年韓國瑜一句「高雄發大財」,可以吸引許多選民支持的原因。

台灣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會導致社會M型化,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離中產階級越來越遠。又由於台灣缺乏左派政黨,人民也沒有階級意識,因此他們雖然知道自己被壓迫,卻不懂如何能擺脫被壓迫的處境。

無產階級

島內的「無產階級」就是被列入「低收入」者,這個群體還不到29萬人。而且其中未必是真正「無產」者,有部分「低收入」者是透過各種方法隱藏了資產,所以真正極度貧困者的人數只會比29萬少。這類真正貧困者需要的是脫貧辦法,只要能讓他們能溫飽,不至於居無定所,基本上不會構成社會太大的問題。

結語

縱上所述可知,台灣島內缺乏的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統左政黨。其實台灣之所以「左」不了,關鍵在於兩岸不統。因為不統,所以台灣沒有經濟活水注入,青年低薪,又無更好的就業機會;因為不統,讓政客可以操弄反中仇中,使得青年不知道大陸有好的發展空間;因為不統,所以虛耗大量的稅收購買無用的武器,壓縮了本可照顧青年的社福預算。

島內絕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和「統」密切關連。島內的統運需要有好的嚮導,才不會將統運帶上錯誤失敗的道路,既幫不了一心嚮往統一的群眾,甚至還可能替反統派助威。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週三, 30 八月 2023

為因應政府宣示的2050淨零排放目標,中油計畫在苗栗通霄鐵砧山地區打造碳封存試驗井,將把二氧化碳液化後打入井內地底封存,提出的「變更環境影響評估」於7月25日在環保署環評審查通過。當日筆者接受《中國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樂觀其成;但是,釜底抽薪之道,還是在於利用台灣西部海濱含鹽水地層進行徹底的碳封存。

20220301584083476913

鐵砧山原本就是個儲油氣構造,而一般這類構造中除了石油與天然氣之外通常也含有二氧化碳氣體,如今鐵砧山油氣田早已開採殆盡,以往曾一度把進口的天然氣打入,作為暫時儲存的「氣窖」,如今只是改把二氧化碳加壓打入,進行地層儲存,如同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是一個天然系統的再利用。當然,相關的監測工作必須周全進行,根據中油所提出的《鐵砧山地區天然氣注、產氣井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變更內容對照表》所附的地圖顯示,在注入井附近就有地下水監測站與監測井,並在西方稍遠處有兩口監測井。

中油公司擬執行3年,每年灌注10萬噸二氧化碳、共灌注30萬噸二氧化碳至地層中。對照國發會2022年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策略及路徑」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總共要儲存4千萬公噸,顯然中油這個作為只是杯水車薪,甚至只是為了投石問路,測測民意水溫。果不其然,苗栗縣環境保護協會已出面反對:「中油不能自己想做就做!」

《中國時報》記者同時也訪問了中央大學的林殿順教授,他表示為了大量儲存二氧化碳於地底下,更好的目標是地下800公尺以深、含有地層鹽水的砂岩地層。根據他的估計,台灣西部沿海及外海地帶粗估,約有500億噸至600億噸的碳封存空間。

CCS計畫其來有自

話說從頭。2008年李嗣涔教授擔任台灣大學校長,流體力學研究所陳發林教授向他建議在校內成立一個「能源研究中心」,探討台灣的能源賦藏與技術前景。幾經開會與召集,後來以陳發林教授為首,筆者為副,在2009年完成「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草案,並於當年暑假由李校長領銜正式向國科會提出,經國科會採納,於2010年開始執行,後來總共執行兩期,至2018年結束。

其中第一期由台大「能源研究中心」擔綱總計畫的執行。筆者在地質相關領域規劃了「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海域可燃冰探勘」、「地熱探勘」、「核廢料儲存」等項目(各子計畫原始名稱甚長,此處以簡化易懂的名稱概述,便利閱讀)。

各項計畫次第展開,多個團隊由產、官、學混合編組投入。有關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se and Storage, CCUS)也在學界展開,一度由清華大學談駿嵩教授領軍,他主要在碳捕捉與再利用方面下功夫;此外,中央大學的林殿順教授則在地質封存上做了大量開創型工作,也發表了不少專業及科普文章。

但要有實際的地球物理探勘及鑽探作為,就必須有中油公司與台電公司投入,因為只有他們才有相關資料、資金與國家賦予的礦權。2013年,台灣排碳量高達2億6千萬公噸,環保署已進行「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籌備與溝通工作,並計畫對排碳大戶課徵碳費,且倡議組成「碳捕捉封存(CCS)策略聯盟」。經濟部下屬的中央地質調查所、中油公司與台電公司幾經開會討論,決定根據單位性質及掌管業務分工,由各個相關機構各自展開「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的實際業務,並由另一國營企業大戶—中鋼公司,進行碳利用的實際實驗,各國營公司在經濟部國營會的督促下分別投入進行。

其中,中油公司在鐵砧山構造利用廢棄油氣田做碳封存實驗,預計每年注入10萬公噸。台電公司在彰濱工業區、彰化電廠預定地進行地質鑽探,探討將液化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含鹽水地層的可能性及可注儲量的估測。是項工作首先要有大區域的地球物理資料建構地質模型,而模型的驗證就必須進行地質鑽孔,就好比我們檢查肺部,首先是利用便宜迅速的X光攝影,若影像有病變跡象,仍須實際取樣切片乃至開刀,直探病灶,才能最後確定病徵與處置。

地質碳封存須將液化後的二氧化碳灌注到800公尺以下的地層中,因為在800公尺以下的地層壓力與地層溫度下,才能讓二氧化碳保持液態,但仍能緩慢移動,並與地層中孔隙所含的鹽水混合,與周圍岩層進行緩慢的礦化作用,最終成為含碳的碳酸礦物,進而達到長年的地質碳封存(sequestration)之目的(sequestration有「查扣」之意,而非單存的「儲存」)。

薛西佛斯推石上山

不論中油的鐵砧山計畫,或台電的彰濱地下鹽水層探測,都早已在十年前執行過,此番再作馮婦,讓筆者有今夕何夕之感!

2013年中油公司的鐵砧山碳灌注實驗計畫一經曝光,立刻引來在地居民與環團的反對,《蘋果日報》6月25日以頭版頭條,配合內頁兩大頁大幅報導。頭版大字標題寫著:「中油台電硬幹,10萬噸CO2埋地底恐誘發地震」。

一經報導,各方縮手。當時是馬英九總統剛連任,正準備展開12年國教、志願役、油電雙漲、以及行政院組織改造等重大政治改革。利害相權,中油公司的計畫因涉及灌注,引起恐慌,立即叫停;而台電的地質鑽探與一般工程鑽探相似,而且正好在5月底鑽到3千公尺深,也就順勢封井收工。儘管如此,當時的彰濱沿海鄉鎮的民進黨籍地方民意代表還是糾眾拉布條抗議:「不要讓彰化海岸成為『殺人海岸』」,《自由時報》大幅報導,給馬政府難堪;後來馬英九下鄉,常被丟拖鞋。

「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於2018年終劃下句點,相關碳封存計畫如過眼雲煙,結案報告書束之高閣,船過水無痕,民進黨政府將能源經費大量灌注於風光發電—在農地與漁塘架設大片光能發電板,在雲彰竹苗海濱投資離岸風電。

20220301584083476914

到了2022年,迫於國際減碳壓力,也為了Me Too跟風,戴綠色光環,蔡英文宣布台灣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國發會如響斯應,在去年3月30日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策略及路徑」(圖1),並預告在2030年前將編列9千億新台幣預算,有4,400億來自國營企業(主要是台電與中鋼),其中又有415億框列給「低碳及負碳技術」(圖2),規劃在2030年CCUS達460萬公噸。經過一年的綢繆準備,中油於今年7月底再度提出苗栗通霄鐵砧山碳封存實驗井計畫,就其總封存潛勢而言,只有30萬公噸,未來封存重點還是將落在深層含鹽水的地層。

20220301584083476915

地質碳封存計畫在2013年戛然而止,沈寂十年;當年國民黨執政,民進黨曾大力反對的CCS如今捲土重來,回鍋新炒。借問一句,早知如此,民進黨何必當初、逢馬必反?台灣的能源政策與減碳工程,就在政治的操弄下蹉跎卻步,一耽誤就是十年!民進黨朝三暮四,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在前,現在又重起爐灶,在「政治正確」的大旗下,要求曾經扈從的環保團體望風轉舵,要憨直鄉民在「自己人」的包容下,三緘其口。政治偽善,莫此為甚!

彰濱台電廠址碳封存潛能

國人應慶幸當年在《蘋果日報》大爆CCS危害的新聞事件之前,彰濱工業區的地質鑽探井TPCS-M1已經悄然完工,共取得3千多公尺的岩芯,隨後經學術團隊細緻研究,對於井下鑽獲沈積物的性質與年代有了深入的分析,成為評估台灣西海岸,尤其是台灣海峽地質上稱為「台西盆地」的深厚地層的封存層位及潛力,有了量化評估。筆者將各方露出的資料經過整理簡化,做出下圖(圖3),可簡明呈現三個儲積層(砂岩),及其上覆的封蓋層(頁岩)概況。

20220301584083476916

第一儲積層(R1)是在卓蘭層下部,其上方的卓蘭層上部含黏土礦物較多,就構成該儲積層的蓋層。同理類推,往下有第二儲積層(R2)、第三儲積層(R3)。三個儲積層及蓋層的地層總厚度在彰濱超過1,700公尺。因該地地層向東傾斜、向西部上揚,被灌注的液態二氧化碳進入地層中,在地層壓力下,會大部分向西方沿地層上揚方向緩慢移棲,若灌注的壓力調控得宜,在多年長期的灌注下,總儲存量樂觀估計可達137億公噸。

對未來的展望

國發會規劃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到時候的的電力稱做「去碳電力」,也就是「火力發電+CCS」,約提供20 – 27%的電力,CCS等負碳技術至少要移除4,00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彰濱工業區的儲碳能力估計約為140億公噸,顯然不敷所需,而基於地層走向、地質構造、地層組成,以及地震潛勢等因素考量,台灣西部的台西盆地是CCS的最佳目標,因此,台中、苗栗、新竹、桃園等地濱海地區,都將成為未來二氧化碳灌注的可能場域,有關土地取得、地球物理探勘、地質探測井及監測井的選址,都應儘快次第展開,才能確實評估,也才能讓未來的環境影響評估有可靠的參數,有地層中二氧化碳移棲模型、地下水文模型進行模擬。

地層儲碳需要時時刻刻以適宜的量往下灌注,並在其他監測井監測二氧化碳移棲進度,配合以微地震的即時監測,調整灌注的量與位置。整個灌注場的營運時間可能超過30年或更長,需作「全生命週期」的營運規劃,環境影響評估也必須是「全生命週期評估」(total life-cycle assessment)。

以目前環保署進用人員的學科背景而言,實不足以應付。因此,行政院人事制度與考試院的「考用合一」相關行政措施,都必須有新的設計與變革。環保署剛在8月22日改組為「環境部」,下設「氣候變遷署」與「國家環境研究院」,應當趁此革故鼎新之時,調整業務、進用相關人才。

(作者係馬政府時期環保署署長)

週三, 30 八月 2023

疫情解封後,兩岸青年交流逐漸恢復,尤其台灣年輕人很喜歡大陸的新媒體,這有助於培養「兩岸一家人」、「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從而完成國家統一及民族復興。

20220301584083476912

蔡英文執政以來,兩岸對立衝突嚴峻,但兩岸青年交流基本上呈現兩極化,受到民進黨「抗中保台」倡議影響的年輕人,不願意接觸大陸;但仍有許多年輕人想要接觸大陸,也不排除到大陸升學、工作。而大陸對台工作積極倡議「一代一線」(年青世代、基層一線),提供台生台師台幹台商在生活、就學、就業及創業上享有「同等待遇」,藉此連結兩岸社會及民眾,確實也產生了一定的功效。

大陸流行文化可緩解台獨

據調查統計,台灣高中職學生使用大陸社交媒體頗為普遍,TikTok、小紅書、微博分別成為社交媒體排名的第3、6、8位。從早期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及《乾隆王朝》等大歷史劇;後又有《後宮甄嬛傳》、《步步驚心》等電視劇;近兩年則是《山海情》、《人世間》、《三十而已》、《狂飆》等反映大陸真實面貌的現代劇,都深受年輕人喜歡。

小紅書、微博在台灣的使用熱潮,以及習慣用大陸流行語、流行梗,顯示大陸新媒體吸引了台灣青少年族群的注意力,對於民進黨推動的「去中國化」、「文化台獨」有化解作用,也可增進台灣民眾對大陸社會的接受度。但是,這不代表可以化解兩岸政治分歧,也不代表台灣青年會接受大陸的政治主張、改善對大陸的政治觀感。台灣青年目前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度高於大陸政府,未來如何加深台灣青年對大陸現行體制的認識及理解,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

兩岸青年應扮演關鍵角色

其次,大陸當局從中央到地方不斷祭出融合措施,希望能加強兩岸民眾的相互理解與感情融合。但由於是大陸單方面主導兩岸關係發展,使得兩岸融合發展至今仍是大陸獨奏的主旋律。筆者以為,兩岸融合發展應讓兩岸青年成為主角;尤其是台灣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前途,願意建構兩岸的融合發展。

另外,兩岸融合發展最大的阻力在於美日等外部勢力與台灣內部的獨派勢力。如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動作頻頻,加上美國及其他國際力量大力介入,甚至鼓動兩岸衝突,台海就將更難維持和平穩定。也因此,大陸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也是為了化解美國的「以台制華」策略,以確保兩岸和平。

2024主軸已有所改變

「反中牌」在2016及2020年的台灣大選中讓民進黨撿到槍,不過,2024大選的主軸訴求已變成「避戰維和」。當前兩岸這一代人有責任,為下一代人,打造一個有利於兩岸融合發展的環境,讓兩岸青年在交流中相知,而非在戰場上相殘。

2020大選,40歲以下的投票率高達70%,大約有340萬人,其投票取向足以動搖大選結果。不過,原本支持民進黨的青年選民已悄然轉向,柯文哲目前獲得較多年輕人的青睞,柯文哲主張「兩岸一家親」、「五個互相」,不否認「九二共識」,這足以看出年輕人基本上不反對文化、歷史及經濟的中國。

2024大選能否實現政黨輪替,取決於台灣青年族群對候選人及政黨的支持傾向。青年屬於網路世代,社交媒體將大幅度影響青年的政治參與。

融合發展應從單向轉為雙向

最後,目前兩岸融合發展最大瓶頸是其範圍僅適用於大陸境內,這無法解決島內青年每日所面臨的困境。而且,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造成陸生來台就讀越來越少,降低了大陸高校與台灣高校合作的意願與動力。兩岸學生交流淪為「單向交流」,現陸生來台灣的少、台生去大陸的多,台灣又面臨少子化危機,高校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

國民黨等泛藍政治聯盟應立即提倡並推動兩岸青年交流。若再不積極推進,台灣年輕人對大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愈來愈陌生,對兩岸的歷史連結又幾乎完全不認識,那兩岸關係就可能從「一國兩區」、「兩岸兩區」,轉變成「兩個國家」、「互不隸屬論」。那不僅不利於國民黨的社會基礎擴大,也勢必會衝擊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

最後,筆者希望兩岸當局各種「以我為主」的交流立場,應調整為「互為主體」,讓兩岸青年能以流行文化、藝術、宗教作為交流的載體,而且交流就是純粹交流,唯有這樣,才能逐步地、善意地營造出兩岸人民的友善親密關係。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週三, 30 八月 2023

8月12日至17日,賴清德肩負「代表蔡英文總統」,出席巴拉圭新任總統的就職典禮,兩次「過境」美國。大陸方面做出了強烈而鮮明的反應,對台灣採取「雙制裁」。

20220301584083476910

賴清德返台後,民進黨當局的低調作法耐人尋味。既沒有舉行記者招待會,也未發布任何相關賴清德此行的通報。但接下來島內突然有多家民調發布,賴清德的民調支持度飆升。賴清德在「過境」美國前的民調至多在38%左右,但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最新民調(8/15至8/16之間採樣),賴清德的民調支持率攀升至45%左右,一下子上升了5-7個百分點。

本文不討論賴清德是否「王者歸來」,也不討論民調是否存在「剃頭挑子一頭熱」問題。台灣各黨派都有各自支持的民調機構,台灣政治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只是這些現象讓人不得不有點感覺,故對賴清德這次「過境」美國,提出三個看點。

其一,大陸釋放的信號十分清楚:即對於「台獨」分裂主義分子的任何行徑,無論何時何地,都將給予一以貫之的堅決打擊。

大陸「雙制裁」的對應十分特殊。先是由大陸海事局出面,提前在11日打招呼,宣布12-14日將在東海舉行三天軍事演習。同日,國台辦發言人在答記者問時宣布,中國商務部應今年4月大陸相關商會的申請,依法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正在進行的貿易壁壘調查繼續推進。制裁範圍對台灣出口大陸的化工產品聚氨酸脂之外,還釋放出包括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是否延長的考慮。顯示大陸對台經貿方面的制裁將明顯加重。

20220301584083476911

在賴清德抵達紐約「過境」的當天,中國外交部表示:反對美國政府違反中美三個公報的作法。宣布中方將密切跟蹤事態的發展,採取堅決有力的應對措施,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顯示賴清德一貫堅持「台獨」立場,不接受「九二共識」,其本人已經成為導致兩岸關係處於緊張狀態的重要因素。顯示大陸打擊「台獨」分裂勢力絕不手軟。

其二,賴清德藉兩次「過境」美國的機會,試圖以虛實兼顧的方式,推進「務實台獨」,卻未能如願。當美國對「務實台獨」進行「管制」,就表明美國不會放棄「打台灣牌」。

出訪前,有台媒炒作說,此次賴清德「極有可能在紐約或舊金山,與美國副總統賀錦麗會面」。綠媒還特意刊登了賴清德與賀錦麗過去「秒見」的同框照片。從結果看,美方對賴清德「過境」,在姿態和接待方式上,整體做了收縮。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就賴清德「過境」,提前發了推特,對其接待定格在AIT層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台灣高階官員過境美國,符合美國以人道主義,按旅途需求給予「過境」的慣例,賴清德從巴拉圭返途「過境」舊金山的時間只有9小時。此外,美方強調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重申美台關係為非官方關係。

總的來看,賴清德此行虛多實少。除了參加巴拉圭總統就職典禮,表示台灣將繼續保持與巴拉圭的「金元外交」關係(還傳出涉及1.5億美元的援助協定),看得到幾分「實效」外,其渲染的「走入白宮」、「吸引世界目光」,「台獨承諾」等都為「虛境」。其借「過境」之名,行「倚美謀獨」之實,遭到大陸堅決反對和嚴厲制裁的事實,對其「台獨工作者」的政治身分,更是嚴厲的打擊。

其實,賴清德抵達美國前就已心虛。他預先發表維特說,這次前往巴拉圭出席新任總統的就職典禮很高興。對接待方式的期待,也調低為「過境時能與美國的朋友見面」。

其三,通過「過境」美國,挑釁台灣安全。民進黨的兩岸關係政策走向,不容樂觀。

今年4月蔡英文「過境」美國,完成「蔡麥會」時,啟程前特地提及「兩岸互不隸屬」,目的就是要推行「兩國論」。在美國期間,與麥卡錫等美國政客舉行了閉門的「台美安全會議」。

此次賴清德「過境」美國,民進黨再次碰觸這條線。蔡英文在賴清德行前特意召開安全會議就是因為此事。接下來才有賴清德在「過境」紐約時,宣稱「台灣安全,世界就安全」,大談民進黨的「和平保台」之道,這是將其「務實台獨工作者」與「台灣安全」的關係,提升到了世界的高度,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動向。

在「過境」美國期間,賴清德還發表了「台灣不會宣布獨立」(所謂已經「事實獨立」),「不會修憲」(所謂「不觸碰一個中國的法律框架」),「希望與大陸成為朋友」等。這些混淆視聽的講話,目的在於轉移島內輿論的焦點,是為了應對民眾「反台獨」,「反介入」,要求「下架民進黨」的局面。

這次大陸與賴清德「過境」的交鋒,說明台海局勢緊張的根本原因是,民進黨不放棄「台獨」立場,仍幻想「台獨」執政,而民進黨試圖攪動台海安全的冒險心態已躍然紙上。因此,繼續關注民進黨的兩岸關係政策走向乃不容緩。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週三, 30 八月 2023

早在2014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時就提出了「融合發展」的概念。特別是2018年以來,中央積極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不斷深化細化同等待遇政策,助力台灣同胞來大陸發展創業,先後頒布惠台措施31條、26條、11條、農林22條。事實表明,這些兩岸融合發展政策及其實踐,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助於創造共同生活體驗,也有助於增強台灣同胞的一個中國認同和對國家統一的支持。

從推進統一的角度看,融合發展是大陸在總結過去對台工作經驗基礎上所提出的政策創新。實踐證明,單單依靠彼此交流來推動兩岸從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十分困難,在此背景下,融合發展成為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的新動力、新路徑,不僅可減少兩岸統一道路上的「絆腳石」,還可以成為國家統一事業的「鋪路石」。

從善後治理的角度看,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統一後能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民心工程。融合發展能打造兩岸共同利益,並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凝聚共識、增進國家認同,這有助於統一後中央對台灣特別行政區的有效治理,並長期保持和諧的關係。兩岸融合發展「潤物細無聲」,靜水流深,直接關乎國家統一大業的實現及統一後的社會穩定。只有人心歸向,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統一後的高品質國家治理。

但是,在推進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問題上,我們沒有現成的經驗,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創新、不斷總結經驗。未來推進兩岸融合發展,須堅持鞏固、深化和拓展三個原則。鞏固原則主要指把現有的融合發展政策執行到位,確保其不走形、不變樣,進一步做實正在進行的經濟社會領域的融合發展專案。深化原則主要指將已經在經濟社會領域開展的融合發展專案做精、做細、做深,切實照顧好在陸台胞,解決他們在大陸發展所遇到的困難。拓展原則主要指已具備條件但尚未實施的融合發展專案或有待擴展的領域儘早提上日程,進一步保障台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總地來說,三個原則的核心宗旨是堅持「穩步推進、能融則融、應融盡融」,在落實好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在更多領域、更多層次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就當下的實際情況而言,可繼續推進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為台灣同胞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創造充足條件。鼓勵更多台灣同胞積極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連接參與兩岸融合發展與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紐帶,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與國家統一兩大歷史任務的抓手。回顧改革開放初期,大批台商來到大陸投資建廠,興辦實業,客觀上幫助大陸解決了資金短缺問題,還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陸的改革開放事業能取得輝煌成就,與台商台企早期的參與和貢獻密不可分。

進入新時代,大陸繼續為台胞來大陸發展創業營造良好環境,以支持和保障更多台灣同胞,尤其年輕人積極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相連結,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實,支持台灣同胞參與兩岸融合發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融入祖國發展大局等,就是支持台灣同胞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形式。

第二,將深化拓展兩岸融合發展,作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重要內容。兩岸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對「一國兩制」理論和實踐進行創新性發展的產物。除了統一前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外,兩岸融合發展還關聯到了統一後的制度安排問題,有助於統一後的國家治理和「一國兩制」下的制度整合。今後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時,應積極推動中央與台灣特別行政區的共治,即中央在堅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基礎上,通過做「增量改革」來搭建更多兩岸合作共治的平台,進一步推動兩岸一體化建設。

突破「中央管治」和「地方自治」的二元劃分思維,打破兩種制度的權力配置,才能融合兩岸制度的優勢,讓更多台灣同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國家治理,共用國家發展機遇,進而推動台灣地區繁榮穩定、實現兩岸共同發展。

第三,早日打造兩岸共同市場並與融合發展相互促進。2019年1月2日,習近平首次正式提出「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和政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是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目標,反過來,兩岸共同市場又能為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提供廣闊的平台支撐。打造兩岸共同市場,不僅有助於減少兩岸經濟合作的要素流動障礙,讓台灣同胞更直接地感受到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好處,更有助於台灣融入中華民族經濟體系,壯大中華民族經濟。

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為未來建構兩岸共同市場夯實基礎。具體來說就是優化營商環境、拓展兩岸產業合作空間、加大與台灣優勢產業合作力度,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新模式。

第四,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由於地緣區位特殊,福建在推進國家統一大業中扮演著「橋頭堡」和「探路者」的特殊角色,並擔負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使命。習近平多次指示,福建要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這一指示精神也載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這意味著支持福建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在此基礎上,今年中央又決定將福建省建設成「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這既是對福建在兩岸融合發展中既有工作的肯定,也是對福建在未來兩岸融合發展中應扮演重要角色的期許。為此,福建應梳理這些年先行先試、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歷史經驗,盤點積極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現實基礎,分析當前面臨的現實困難和發展障礙,積極探尋突破阻力及深入發展的可複製、可推廣路徑。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週三, 30 八月 2023

台灣陸委會日前發布中國第二季情勢報告指出,大陸片面恢復台灣旅行團赴陸旅遊,再藉開放陸客旅遊團赴78國旅遊、卻排除台灣,企圖向台灣施壓解除「禁團令」。報告還提到,大陸除持續脅迫台灣接受其政治框架外,還將廣邀台人赴陸,營造「兩岸心靈契合」,甚至不排除對台「大興調查研究」,伺機介入大選。

2022030158408347699

對照賴清德代表蔡英文出席友邦巴拉圭新總統就職典禮,在國外受訪時的系列談話,令人不禁質疑:賴清德既想極力降低中美對他台獨路線的疑慮,何不宣示將全力促成開放大陸、港澳的旅遊團。

事實上,台灣旅行業引頸期待陸客來台,卻苦候不至,已引起旅行業怒火。兩岸解封後,相較其他市場已恢復了八、九成,兩岸航線航班卻恢復不到一半,航點也僅有11個。旅遊業者分析,蔡政府已錯過最佳商談時機,依現在的兩岸氛圍,開放恐怕要等到明年大選之後。

賴清德這趟出訪過境美國,討論度更高的議題正是,賴用力想撇清的「疑賴論」。賴為了取得美國的信任,做了180度的大轉彎,但有用嗎?賴在接受彭博專訪回答提問時說,沒有所謂獨立路徑,「務實」指的是「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名稱為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沒有再宣布獨立的必要。」賴大老遠跑到美國「尊稱」中華民國,並不會因此改變其「台獨金孫」的形象,原因在於他長期以來的言行不可能靠幾句空口白話而改變。

所以彭博專訪以「他盼領導台灣,但他能否維護和平?」直接點出國際間對賴的疑慮。賴清德在美言論不超出「維持台海現狀」,主要是想形塑其兩岸路線將延續蔡英文,不至於製造國際驚嚇,也拚命甩脫「台獨工作者」的激進形象,以免老美不信任他。賴此舉顯然是徒勞的,因為即使他真的要謹遵蔡英文的路線,但蔡的路線也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國民黨籍立委賴士葆說,民進黨黨綱第一條就是「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賴既是民進黨主席,何不先務實地修改台獨黨綱?

筆者則認為,賴清德應該立即宣示,將順應台灣旅遊業的心願,解除中港澳的「禁團令」,這項政策對他有以下幾個好處:(1)釋出對兩岸交流的善意,不必再費口舌說明。(2)順應民情、順水推舟,說不定可換得萬眾歸心。(3)向美方展現在政策上的「務實」,有助於美方緩和「疑賴論」。(4)彰顯自己和蔡英文的不同,更能顯示出領袖的高度。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三, 30 八月 2023

7月21日,「董事長開講」最後一場,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賣力演出。兩天後,國民黨召開全代會,郭台銘在臉書上發表「雖千萬人吾往矣」,這代表他接受了民調的數字,但不代表他沒有對應的策略7月23日,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出席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時說出心中三個願望,一是國運昌隆、人民安居樂業,二是希望兩岸和平交流發展、永遠沒有戰爭,三願要下架貪污腐敗、謀財害命的民進黨。他的期望也是大多數人民的心聲。

2022030158408347698

台灣媒體充斥假信息

「2023年世界新聞媒體年會」6月底在台北市舉行,當時正是「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審查「鏡電視」申請開台執照之時,NCC主委陳耀祥背棄對立法院的承諾,趁立法院休會而強渡關山,通過「鏡電視」的申請,違反NCC的中立立場,也牴觸了民進黨在野時喊出的黨政軍退出媒體,以及蔡英文說的「捍衛媒體自由及言論自由是最重要的民主支柱」。

媒體年會結束前一天,加拿大郵報總編輯瓦斯尼(David Walmsley)表示,對國際間充斥假信息感到憂心,因為信息不僅衝擊民主,而且會激化政治對立;美國的兩黨政治是如此,美對中的外交攻擊也是如此,台灣民進黨的網軍更是如此,例如新北市之前爆出的幼兒園「餵藥案」,使侯友宜民意滿意度頓時下滑,直到6月底所有兒童的毛髮均未驗出具鎮靜、安眠作用、且為三級毒品成分的「巴比妥」,檢察官才於7月中旬宣布不起訴彭姓園長等九人,還了侯市長一個清白,但該案對侯友宜的不利影響,誰要負責?

沒有人才,無治理能力

賴清德在提名民進黨立委候選人的過程中,有張秉鈞、陳歐珀、陳家俍、林飛帆、李正皓、蔣絜安、潘孟安等人因涉貪、涉抄襲、涉性平案而退選;因論文及學位涉及抄襲而被註銷學位的則有林智堅、鄭文燦、蔡適應、江聰淵、蔣潔安等人。可見民進黨缺乏人才,難怪全面執政後,邦交國日益減少,只會做凱子,編列了4.3億元預算擬邀請國際人士來訪,結果花了9萬英鎊(約合350萬台幣),請來了英國任期最短的首相特拉斯(Liz Truss)。

經濟部長王美花每次遇到大停電時,總瞎扯是鳥、松鼠或其他動物惹的禍,但今年7月上旬監察院的調查報告指出皆係人為疏失。台電在最近34個月中有18個月為緩解供電壓力,而調度運轉核二、三廠的「氣渦輪機」機組,顯示台灣缺電是事實。行政院長陳建仁宣布今年底前電價不予調整,但台電明年若得不到經濟部的挹注,勢將面臨破產。中油的情況也差不多。但此兩家國營企業員工仍可得到4.4個月的年終獎金,根本不合理!

台灣農民最苦命

最近升為農業部長的陳吉仲,有82%的民眾認為他不適任,各黨立委都批評他的產銷調節就是撒錢補貼,連審計部及國發會預算中心對陳的補貼都不以為然。因蔡英文的抗中政策,農產外銷的數量及價格近5年來均呈現下降的情形,例如2019年的外銷量為115.7萬噸,2022年已降為94.8萬噸;銷往大陸的市場在三年內更明顯衰退了39.3%,農民哀聲嘆氣。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帶團訪問大陸之際,特向台辦主任宋濤請求協助,結果隔日大陸就批准可進口台東縣的鳳梨釋迦,結果反而引起陳吉仲不滿,批評台東縣長饒慶鈴配合「中國起舞」,饒縣長反駁道「若農委會做得到,地方政府就不需要這麼辛苦了」,這豈非事實?

2020年10月1日,農民的法人組織「農田水利會」被民進黨政府強行整併成「農田水利署」後,一期水稻已連續三年因缺水而休耕,今年7月6日農委會更宣告3萬公頃的二期水稻也要休耕,每公頃稻田政府補助8.5萬元;「農田水利署」的這種能耐,能讓農民服氣嗎?

政府亂撒錢卻不做事

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時一副酷吏嘴臉,讓大眾誤以為他任事果斷,但其實他只知大撒幣,例如前鎮漁港申請3千萬元維修補助,他居然大筆一揮補助81億元,成為全台最貴的漁港。世界最大的西班牙維戈(Vigo)漁港,面積是前鎮漁港的168倍大,所使用的維修費相當於新台幣100億元,但該漁港所做的維修是以前瞻生態為考量,顧及節能減碳、友善環境,反觀蘇貞昌所提出的81億規劃項目,完全看不到新觀念、創作力,更遑論有前瞻性。蘇貞昌也撥了78億元補助建設屏鵝公路、種樹百里及電纜地下化等,其奢侈程度勝於六都,這可能是因蘇貞昌想留名故鄉吧!

賴清德曾因對青年購屋困境不瞭解,被媒體挖苦了好一陣子,於7月初提出住宅三箭(打囤房、擴大青安貸款、加碼社宅),遭到侯友宜批評,認為賴清德應先為居住正義跳票而道歉,因為民進黨執政幾近八年,新建中的社宅僅有33,194戶,尚待開工者則有15,927戶。

總統大選在即,民進黨藉大撒納稅錢布施大眾,宣布高中職的學費全免,陳建仁更於6月底進一步宣布私立大學學生每人每年可減免3.5萬元學雜費,大專經濟弱勢學生加碼補助學雜費1.5-2萬元,高中職學費全免,總共預算為220億元。7月22日再釋放利多信息,今年對18-21歲的年輕人,發放價值1200點文化幣之「文化成年禮」,明年更擴大受惠範圍,為16-22歲的年輕人。

蔡政府賄賂年輕人的企圖心曝露無遺,但可悲的是,蔡英文屈從美國的指使,恢復一年的義務兵役,並想出「3+1」方案,即大學的課程濃縮在3年內完成,服兵役一年,總共仍是4年,如此就沒有因服兵役而耽誤大學生就業或繼續深造的時間,這種對年輕人完全無意義的餿主意,也只有蔡英文想得出來。

前瞻計畫變錢坑

蔡英文2016年甫上任,就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包含八大類建設,共編列8,800億元,其中編列最多者為軌道建設及水環境,兩者皆為1,900多億元。但軌道建設項目,6都7縣市的自籌款卻高達5,518億元,成為各地方的財政陷阱,同時也被戲謔為「前瞻變錢坑」,軌道建設完工率至今僅達5.3%。

「資安基礎建設」之數位建設經費自總經費的5%,增加至16%(即由450億元增加成950億元),其建設結果也僅止於開發出點餐的APP,對遏制詐騙卻無計可施,對第三方支付又撇責。

蔡政府的前瞻建設,中央補助各地方合計5,358億元,但民進黨執政的5縣市囊括近4成經費;分配予各地方的金額,按人口及需求計,均顯現出不合情不合理的不公允,例如高雄市獲1,265億元,而台北市僅得184億元,相差7倍之多,這不是政治分贓,又是什麼?

蔡英文執政7年多以來共提出13項特別預算,共計兩兆以上的經費,都是以舉債方式支應,至去年底止,未償債務已達5.69兆元;到2023年底止,累計的債務餘額將高達6.67兆元,表示今年一年所累計的債務將增加1兆元,但蔡英文還硬拗她任內的債務淨增4千多億元,於是有立委認為她根本不懂「預算法」,已將特別預算常態化,以往6年來透過特別預算舉債1兆2787億元;其實根據審計部的資料,對蔡英文所辯稱沒有債留子孫,無疑是直接地打臉!

另外,蔡政府聲勢浩蕩地成立「打詐辦公室」,卻被第一線檢察官稱作是「國家級的詐騙行為」;行政院通過的打詐行動綱領1.5版,預計投入13億元,其中9.9億元為設備場地整修,8.85%經費用在增補臨時人力,僅4.86%的經費用於防詐宣導工作,從經費的分配即可知「打詐國家隊」不可能做出什麼成效。

台灣自掏腰包為美國抗中

台灣向美採購的各式武器均已付清價款,但據立法院黨團及媒體報導,美方尚有9項軍品延期交貨。蔡政府利用特別預算採購軍機及提昇海空戰力的經費高達4,842億元,再加上以往的軍購費用早已超過兆元,結果台灣的軍備仍屬薄弱層級,就連軍人的防彈背心及醫療醫藥器材尚存在缺乏,或不堪使用的狀態。

空軍「鵬晰專案」向美購買了4架MQ-9B無人機,美方居然要求我方蒐集的情資傳輸必須由美軍管控;往後此無人機地面工作站及資料鏈設定,是否與樂山「長程預警雷達」(SRP)一樣皆由台出資建構,資訊則由美方把持?美國唆使台灣抗中,我們還要自掏腰包,為美國守好太平洋島鏈;難道蔡英文不明白花再多錢武裝台灣,結果還是打不過老共,而且一旦發生衝突,美國也只會靠邊站,才不會管台灣人民的死活!

結語

蔡政府短短一個多月來的各種劣行就已罄竹難書,即可知她7年多來的倒行逆施不知凡幾,況且近年來為配合美國以台制華戰略,已將全民推向戰爭邊緣。所以選民必須在2024年1月13日慎重投下決定自己命運的神聖一票,而絕不能讓民進黨再繼續胡作非為,將台灣搞垮。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暨兼任教授)

週三, 30 八月 2023

台灣政治選後清算,執政變「苛」政,從蔡英文中央執政到部分民進黨地方縣市已成常態,變成藍營選民的噩夢,人民擔心誰選上後被鬥爭,被列為戰犯。

2022030158408347697

台北市65歲以上老人,從今年8月8日父親節開始到9月7日,可以重新領到柯文哲前市長中斷了8年的1,500元重陽敬老金。有許多老人感到欣慰與溫暖,錢雖然不多,但敬意滿滿。

為什麼柯文哲一上任台北市長,第一步就砍掉老人重陽敬老金?當時許多藍綠市議員都感到不解,到現在還回憶當年,「柯文哲就像中邪一樣,非取消重陽禮金不可」。市長是父母官,虎毒還不食子,為什麼新官上任的「柯」政猛於虎?但是,這些不解的市議員不是敏感度不夠,就是記憶太差,忘記柯文哲首次當選台北市長,絕大多數票源來自年輕人,而大多數年長的選民都投給了國民黨的連勝文。柯文哲報復心強,秋後算帳,於是上台後砍掉敬老金,以洩老人票不投他的心頭之恨。

柯文哲與蔡英文,白與綠的政治思維不謀而合。2012年蔡英文沒選上總統,也是因大多數軍公教票投馬英九,2016年蔡英文選上總統,也是靠年輕人的選票,因此一上台就大砍軍公教退休老人的年金,第二任則無視言論自由,關掉中天電視台,報復不支持她的媒體,是標準的「綠政猛於虎」。

柯文哲出身墨綠,吹的是與民進黨及蔡英文的同一把號,眼見綠營一完全執政,就來個「轉型正義」,居然還能連任,這給柯文哲不少啟示。

柯文哲了解民進黨的選舉手法,深諳選舉歸選舉,市政歸市政,有沒有成績是另一碼事,老子砍敬老金又如何?選舉搞些花樣照樣可選上,平日媒體又喜歡訪問他,抓抓頭皮、擠擠眼、再講一些不著邊際的柯氏語言,嬉皮笑臉就可過關。而競選期間產生的選舉恩怨,他可不會隨便放過,一旦選上,絕不只抓抓頭皮,必將是有仇必報。

2024選情目前是賴清德領先,柯文哲、侯友宜競逐老二,但侯柯二人不整合,當選人必定是賴清德,如果有棄保效應,分居第二名的柯文哲或侯友宜有勝選機會,目前態勢尚不底定,但足以讓我們擔心,如柯文哲上,「柯」政還會不會猛於虎?「賴」上,會不會再來一次「轉型正義」?如果這憂慮一天存在於台灣社會,就可見台灣所謂的民主全是仿冒品。

(作者係聯勤留守署政戰部前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