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30 八月 2023

今年7月,筆者參加「絲路風采如意甘肅—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首次探訪了敦煌莫高窟,除了驚嘆精美壁畫彩塑鑲嵌在藍天黃沙中,更難忘敦煌研究院守護千年文物藝術的用心。

20220301584083476954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是一座有千年歷史,融合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的大型佛教藝術石窟。現存洞窟735個,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另有壁畫4萬5千平方公尺、彩塑2千多尊、5座唐宋木構窟簷,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研究院用心守護文物

敦煌研究院是莫高窟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機構,曾任院長、現任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委的趙聲良表示,甘肅氣候乾燥,洞穴黑暗有利於石窟文物的保存,然而再怎麼說,千百年來風沙的危害、自然的坍塌、各種蟲害等的侵蝕,都讓這條絲路上的藝術瑰寶岌岌可危。為讓後代子孫還能永續看到這些寶物,「敦煌研究院除了將此地建成敦煌學研究的重鎮,更努力建成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例如為保護文物,景區早已開啟限制客流量的方案。

趙聲良指出,1979年來莫高窟的遊客數約1萬人次,這幾年敦煌旅遊不斷升溫,遊客數爆增至200多萬人次。有鑑於此,研究單位經過科學測算,估計每日合理遊客承載量為6千人,最大接待限度是1萬8千人。景區在此基礎上,設立了「正常票」和「應急票」機制,正常票須提前半個月預訂,可以進入數字展示中心觀看短片及8個洞窟;現場購票的遊客無法欣賞數字影片,只可觀賞4個洞窟。

敦煌文物數字化工程緣起於20年前,一方面將獲得的圖像、影片等多種數據和文獻數據匯集起來,構建石窟文物數位化資源庫,萬一壁畫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被破壞了,還可以盡可能地複製。另外,亦可透過觀影分流人潮,同時幫助遊客了解莫高窟,提升在洞窟內實地觀看的品質。

嚴格監測洞窟內溫濕度

遊客進入洞窟前,導覽人員會再三叮囑不要拿出手機,不能拍照錄音影。主要是因為洞窟非常狹小,旅客群聚洞內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導致洞窟內溫度和濕度升高變化,加速壁畫老化脫落。

趙聲良指出,他幾十年前到敦煌時非常乾燥,戈壁沙灘寸草不生,但現在全球氣候變化,大漠也長出綠草了。「文物保護需要科學技術,目前每一洞窟皆有專門的系統,監測溫濕度變化,以良好保存這些藝術。」趙聲良研究敦煌學數十年,他說敦煌學現已是一門國際性學科了,近年很多年輕的化學、物理、地質學、氣象學等學者都願意來敦煌做研究,也有博士利用奈米技術保護壁畫。

趙聲良曾多次到台灣進行學術交流。敦煌研究院2005年曾與台南藝術大學合辦敦煌藝術大展,先後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和高雄市美術館展出。2008年,他在台南藝術大學擔任過一個學期的客座教授。

20220301584083476955

遺址就是呈現純粹樣貌

「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與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合的結果,更是繼承和弘揚傳統中華文化的重要平台,了解敦煌文化,就能體會中華文化的無限魅力和豐富內涵。」趙聲良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到台灣舉辦敦煌藝術展覽,他也盛情邀請大家到敦煌,親身領略敦煌藝術的魅力。

筆者在莫高窟景區放眼周邊,就是純粹的石窟、純粹的壁畫、純粹的彩塑,除了少數幾間文創商店,並沒有商業色彩濃厚的店家,是一個文物遺址熠熠生輝,很有文化胸懷的歷史樣貌。

政府必須用心守護文物

其實,甘肅省GDP排名不算前面,然而在做好文物保護、滿足遊客觀賞方面,已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管理,這些辦法的實施效率與預算多寡並無絕對關係,反而彰顯出莫高窟守護者們保護文物的用心。

反觀台北故宮是世界知名博物館之一,隸屬中央二級機關,典藏文物7萬多件,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但根據最近審計部公布的2022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大家才知台北故宮保護器物預算,平均每件僅1.41元。這就難怪去年故宮會被踢爆有三件典藏瓷器被摔破,引起台灣社會一片譁然。

週三, 30 八月 2023

地平線級驅逐艦(Horizon Common New Generation Frigate, CNGF),是21世紀由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合作研發的防空驅逐艦。後來,英國因自身需求改變而退出通用下一代巡防艦方案,並自行研發45型驅逐艦。通用下一代巡防艦方案由法國、義大利繼續研發,義大利取名為Orizzonte級,法國則取名為Horizon級。

20220301584083476949

發展歷史背景

1990年代,北約等國的巡防艦替換方案(NATO Frigate Replacement, NFR-90)取消。英國、法國、義大利1992年發出聯合聲明繼續造艦,並開啟通用下一代巡防艦方案(Common New Generation Frigate, CNGF)和基本型防空飛彈系統(PAAMS)方案。

不過,英、法、義三國各有不同的需求:法國需要配合航艦的防空驅逐艦,以保護防空性能不足的航艦;義大利只需要短程防空性能,以保護中型航母在歐洲海域活動;英國則需要海外作戰時的大範圍防空性能。最後解決方案是,各國驅逐艦配備不同的雷達系統。法、義二國採用EMPAR多功能雷達,英國則採用參孫(Sampson)雷達。參孫雷達具備較高資料傳輸率,強化多目標偵測/追蹤、長程辨識性能,也有高解析低誤判的鎖定性能,特別針對匿蹤目標。

另有一說,英國曾在基本型防空飛彈系統(PAAMS)方案的射控雷達,與法國、義大利等國有所爭議。法國、義大利主張採用EMPAR雷達,但英國則堅持採用自行研發的MESAR雷達(參孫雷達前身)。1994年,英國退出通用下一代巡防艦方案後,便開始自行設計45型驅逐艦,並沿用基本型防空飛彈系統(PAAMS)方案和參孫雷達。

20220301584083476950

各型的雷達系統

英國45型驅逐艦的參孫雷達,採用弧狀的一體兩面旋轉陣列天線及FSS頻率天線罩,天線直徑為2.4公尺,採用S(E/F)波段,具備長程/中程偵測、平面影像描繪與快速水平面偵測等功能。參孫雷達的「自適應性」(Adaptive),即數位化光束形成(DBF)技術,讓一般電子干擾幾乎無效。據稱,參孫雷達能在105公里外,發現雷達截面積0.008平方公尺的小型目標,並能在50公里外,鎖定雷達截面積(RCS)猶如高爾夫球的微型目標,相當於匿蹤戰機等級。

若與英國45型驅逐艦的參孫雷達相較,法國、義大利地平線級驅逐艦的EMPAR雷達與ARABEL雷達,僅能算是「精簡化」的相陣雷達,當然兩者的價格也是天壤之別。由於英國45型驅逐艦採用了昂貴的參孫雷達,成本大幅提高。若以造價而言,不僅法國、義大利的地平線級驅逐艦便宜許多,就算載彈量達2倍以上的美國勃克級驅逐艦和其相比,也便宜了約30%。

參孫雷達、EMPAR雷達、ARABEL雷達都採用旋轉天線,無論重量與體積都比四面固定天線的相陣雷達來的小,但仍採用旋轉運作,導致目標更新率較慢。不過,參孫雷達轉速為30轉/分鐘,只有EMPAR雷達轉速60轉/分鐘的一半,因此有多一倍的時間可以等待遠距離回波,藉以提升訊號處理的強度。同時,參孫雷達採用雙面天線,能一次涵蓋2個背對的90度方位角,因此每分鐘掃瞄目標的次數仍然是60次,資料更新率仍與EMPAR雷達相同。EMPAR雷達、ARABEL雷達採用單面天線,僅能一次涵蓋1個90度方位角。

各型的動力配備

法國、義大利版本皆採用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包含(1)高速主機:2具授權義大利飛雅特(Fiat Avio)生產的LM-2500+燃氣渦輪機,每具功率31,280馬力。(2)巡航主機:2具法國SEMT Pielstick 12 PA6 STC柴油主機,每具可輸出5,875馬力。(3)柴油發電機:4具Isotta Fraschini VL 1716 T2 ME柴油發電機。(4)配置艦首推進器增加低速的靈活度,採用雙軸四葉片螺旋槳。

各型的武裝配備

法國、義大利版本皆採用基本型防空飛彈系統(Principle Anti-Air Missile System,PAAMS),包括由法國DCN研發、共48具裝填紫菀防空飛彈(Aster-15/30)的Sylver垂射系統(VLS),並以EMPAR雷達,進行對空搜索和飛彈導引。另外,預留2組8聯裝Sylver垂射系統的空間,最多安裝64具發射器,該系統也可裝填「風暴之影」。

20220301584083476951

「風暴之影」(Storm Shadow)是英國、法國、義大利合作研發的遠攻武器系統,由歐洲跨國飛彈研發製造公司(MBDA)製造生產。「風暴之影」可取代勝利者式戰略轟炸機上的藍鋼飛彈,和幻象IV式戰轟機上的ASMP飛彈。「風暴之影」為其英文名,法文名則為SCALP-EG。「風暴之影」內部結構,是由阿帕契飛彈改良而來,彈頭也從集束裝藥改為高爆彈頭。「風暴之影」分為二種型號:空軍型和海軍型。空軍型由戰機和戰術轟炸機攜帶,海軍型則裝填於船艦的Sylver垂射系統(VLS)。目前,「風暴之影」的客戶計有英國、法國、埃及、希臘、義大利、印度、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

而艦砲、反艦飛彈、次要系統則依各自作戰需求,各有區別。法國版配備2門義製匿蹤雷達導引76公厘口徑快砲速射型(射速120發/分),並列於艦橋前方。艦體中段,安裝8枚法製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艦橋後方兩側設置2座人力操作的Model F2 20公厘、口徑90倍徑機砲、射速750發/分,有效射程約1500-2000公尺,機砲兩側各有1個150發的彈匣,並配備光學瞄準器。

義大利版配備3門義製匿蹤雷達,導引76公厘口徑快砲速射型(射速120發/分),2門並列於艦橋前方,1門安裝於直升機庫上方。艦體中段安裝8枚義製奧圖瑪Mk.3型反艦飛彈發射器(也可發射法義合作的米拉斯反潛飛彈),艦橋後方兩側設置2座自動化操作KBA 25公厘口徑的機砲。

反潛方面,法國、義大利版本,皆採用1具泰利斯公司艦艏低頻主/被動聲納(Thales CMS 4100CL),和4具歐洲魚雷公司(Eurotorp)的B-515 324公厘口徑魚雷發射管(兩舷各兩個,隱藏於艙門內),可裝填法、義合作發展的MU-90魚雷,反潛直升機也可攜帶MU-90魚雷。

20220301584083476952

20220301584083476952

地平線級驅逐艦的自動化程度相當高,排水量雖達7,000噸,卻僅需200名官兵。艦上另配置2艘硬式橡皮艇(RHIB),可進行特種作戰、突擊或海面臨檢盤查等任務。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週三, 30 八月 2023

輕型戰車具有高機動性、火力強與造價相對便宜等優點。重型戰車是中美兩國在軍事科技上長期發展的重點,但兩國為求適應多變的環境,對於輕型戰車的開發也不遺餘力。

20220301584083476946

輕型戰車的服役從一戰算起,至今已超過一世紀。早期的戰場環境相對單純,輕型戰車因具有高機動性,往往是掩護步兵的首選。二戰結束後,輕型戰車的開發依舊熱絡,廣泛應用在韓戰、越戰。後因現代反戰車飛彈的蓬勃發展,加上大量使用無人機,各國在盤算建軍與養護成本後,漸漸地對輕型戰車的興趣不若以往,但中美雙方仍舊繼續開發輕型戰車。

中國VT-5輕戰車

中國自上世紀開發出62式輕戰車後,便沒有將更多的資源放在輕戰車的開發上,但隨著62戰車日漸老舊,為保持在輕戰車的開發上不落人後,2010年中國開發出VT-5輕戰車,主要用於外銷。

VT-5戰車重量約33噸、車長7.5公尺、車寬3.3公尺、車高為2.5公尺,操作人數為三人,主要火力為一門105mm砲,另配有一挺12.7mm機槍與35mm榴彈發射器,車速為每小時70公里,最大行駛距離為700公里。

從外觀來看,VT-5與15式戰車相似,但兩款戰車的外觀仍有出入,VT-5戰車的艙門位於中央的前車體,15式則位於左側,另VT-5的外觀前側裝甲為彎曲,15式則為直立式,兩款戰車外觀的附加裝甲也有顯著差異。

中國15式輕型戰車

中國解放軍的部署範圍除包含基本的平原、盆地與台地地形外,西部的高山、高原也是部署地點。為了使陸軍機械化部隊更能適應環境,中國著力開發輕型戰車,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617廠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江麓機電的努力下,15式輕戰車應運而生,成為當今解放軍最具代表的輕戰車之一。

20220301584083476947

15式戰車於2016開始量產,並在2018正式分發部隊,目前總生產數量據推估應在400輛以上,除了服役於解放軍陸軍外,更服役於海軍陸戰隊的空降兵旅團。

從外型來看,15式戰車重約33-35噸,利於在複雜的地形奔馳,車長9.2公尺、車寬3.3公尺、車高2.5公尺,操作人數僅有三人,與一般的重型戰車相比,其操作人數少一人,大幅降低人力需求。基本武裝包括一門105mm砲,新式砲塔內安裝自動裝彈機,攜彈量為38發,同時安裝一挺7.62mm機槍、一挺12.7mm機槍與榴彈發射器。在發動機方面,為講求越野速度與機動性能,安裝一門柴油發動機,最大馬力為900匹,車輛行駛速度為每小時70公里。

至於實際車體的性能,15式戰車可融入體系作戰中,安裝車體數位化資訊作戰系統,內建資料數據鏈,使戰車能夠與友軍進行戰場資訊的傳遞,加強聯合作戰的實力。15式輕型戰車除具備火力與機動力外,防護力也是戰場的生存關鍵,不但在車體的正面與側面安裝附加裝甲進行防護,車體正面也安裝反應裝甲;為保護砲塔的生存性能,其裝甲呈現楔形模式布置,增加整體車輛的防護力。

值得一提的是,15式戰車安裝「雷測警告系統」,若事前偵測到敵軍戰車,或武裝直升機的測距雷射將其訊號投射在15式戰車,該型戰車上的警告裝置將響起警報進行反制,這是優於全球大部分國家輕型戰車的性能之一。

美國M-10輕型戰車

M-41、M-551是美軍上個世紀輕型戰車的代表,美軍除大量生產使用外,更外銷給盟友,但上個世紀設計的性能畢竟已不符合部隊的需求。隨著美國陸軍持續的轉型,重型戰車雖仍是地面部隊的主力,但為求裝備的平均發展,美國仍舊開發出最新一款的輕型戰車。

20220301584083476948

美軍新型戰車的原計畫名為「機動防護火力載具計畫」,正式名稱為M10布克(Booker)戰車。研製單位為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目前預計2025年正式服役。該戰車外型相當輕巧,安裝一門105口徑的M35低後座力戰車砲,共有4名成員,重量約42噸,另安裝兩門機槍,其口徑分別為12.7mm與7.62mm,柴油引擎的動力為1,000p,最高行駛速度為每小時72公里,一次能透過C-17運輸機運送兩輛。

美軍預計採購96輛M10輕戰車,雖然美國軍方並未將其定義為「戰車」,反將其定位為「機動火力防護車」,主要任務是支援輕裝步兵戰鬥,在重戰車抵達戰場前先進行火力掃蕩,但為求方便,仍稱呼M10為輕戰車。

結語

總體來說,雖然在現代戰場上,重型戰車是主力,但大國為求適應多元的戰場環境,依舊投入資源開發輕型戰車。比較中美兩國輕型戰車的性能,會發現其火力、防護力與機動力不相上下,從而可見證,中國大陸的軍火工業研發實力已能與美國較量。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週三, 30 八月 2023

理性主義起於近代歐洲,占據思想主導地位兩百年,至康德達到頂峰,來到黑格爾而有所變化。此前,理性主義要旨限於認識範疇內,人依靠理性認知能力來認識客觀存在,至於人及客觀存在有何目的和意義之類的終極問題,基督教的聖經裡早已有答案,凡夫俗子不必庸人自擾,信徒不容置喙。

黑格爾、馬克思找存在意義

黑格爾首開以理性思維方式來梳理人類歷史的規律,期能找出歷史的目的,從而定義人的存在意義。他認為自由是人類存在的終極目的,自由從無到有,歷史由是分成幾個階段,從初級向高級發展提昇,最終達到完全自由的理想境地,人類從而完成歷史任務,得到解放。馬克思提出以無階級社會為最終目的,以及達到目的所經歷的過程,來解釋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與意義。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是唯物的歷史唯物主義,不認為和黑格爾唯心的歷史哲學之間有何瓜葛。惟就思維方式和思想脈絡而言,他們二者實在難分軒輊,其淵源都可追溯至基督教古老的教義,諸如天國原罪、贖罪等等,他們二人的探索未逾越古老教義定下的思想邊界。雖然如此,二人在歷史哲學領域的努力,以理性思維挑戰思想極限,在近代歐洲乃至人類思想史上意義深刻。

古代中國即有成熟宇宙觀

古代中國一神教信仰缺位,也沒有由全知全能的上帝劃定的思想邊界。人文入世的古人自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以及定義生命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史觀/歷史哲學。古代思想中包含很多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優良因素,諸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故歷代先民雖迭遭險難,甚至亡國,但國祚墜而文明不頹,憑藉文化思想傳統諸多優良基因,民族終能復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有限v.無限,暫時v.永恆,主觀v.客觀,面對莊子概括點出的人之根本矛盾,吾人當學習「庖丁解牛」,認識客觀規律,知其規律而隨之,就能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

如果大家覺得莊子談的道理稍嫌消極遁世,那麼儒家《易傳》闡述的大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讓人徹底擺脫了天意/神意的束縛。自然/客觀規律作為人的參照標準,但人的命運則由他自己掌握,不由上帝主宰。人不為上帝而活,不為贖罪以祈求進入天國為其最終目的。人積極進取,不推卸責任,不假手他人,為自己負起完全責任。墨家則要求完全入世實踐,不容一絲馬虎猶豫的空間。

儘管各家面對客觀世界的取態有所不同,但根本有別於一神教的觀點,中國古代思想家不把主觀客觀、有限無限、暫時永恆、視為無可調和的對立矛盾。主融入客,合為一體,無分主客。短暫的生命具有永恆的意義,有無之間的邊界限制不復存在。一神教講對立,我們古人講「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古代對天地人神宇宙萬物之間錯綜複雜、充滿矛盾對立的關係,經過幾千年實踐與思考的淬煉,做出最為清楚的終極表述。

這些不斷淬煉得出的思想精華約在耶穌出生前三、四百年的戰國時代出現,是以中國古人經歷了全人類最早的啟蒙運動。中國古代思想從此完成了「脫神入人」的大轉變,古人從此擁有獨立完整的人格及完整的自由。

經過理性啟蒙洗禮的古人,繼認識到自然客觀規律,擺正了人與天地的關係之後,續遵循理性思維,探索人的世界有何規律。

西漢董仲舒從《春秋公羊傳》中察覺到,孔子引春秋申論夏商周三代社會的變易。到了東漢,何休明確提出三世概念: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自考察治亂興衰之中,歸納出一條古代社會變易的規律。儘管這只是歷史哲學的一個開端,但重要的是,兩千年前我們的先人首開嘗試以理性思維,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社會發展三階段論,乃中國最早,也是世界第一。

晚清公羊學宣導變易之道

黑格爾、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思想體系完備,相對而言成熟多了,不過,問世時間晚在1,800年之後。近代啟蒙運動以前的歐洲一千多年時間裡,根本容不得思考人類社會變易這類問題,遑論探討規律、意義和最終目的的歷史哲學。

19世紀歐洲出了黑格爾和馬克思。同一世紀,中國出了龔自珍和康有為。他們二人重拾古籍《公羊傳》,為往聖繼絕學。定庵先生為漢代「三世之說」注入動態元素,「三世之說」晉升為社會進化之道。南海聖人繼而將《禮記:禮運》的小康大同之說融入其中,從而更新了國人認識中國社會變易運動的規律。長久以來,國人咸信「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以循環論加上天命觀來解釋天下分合,朝代更迭,治亂興衰之道。循環論天命觀點出了中國歷史是動態的這一基本性質,惟止於此。

新的進步史觀告訴國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不斷積極前行、向上發展的動態過程。此一新說完全不沾染、不夾帶黑格爾、馬克思二人歷史哲學中隱含的宗教思想淵源的陰影。它凝聚了兩千年來中國讀書人的心血,不假外力,是百分之百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歷史哲學,到了今天仍然發揮作用,驅使著我們日復旦兮孜孜以求,先入小康,進而大同理想社會,相信未來我們後人亦是如此努力不懈。

龔、康二人的影響不止於此,他們提倡的公羊學。促使讀書人拋棄乾嘉時代治學專注訓詁考證的保守風氣,使得晚清學風為之一變。晚清公羊學宣導變易之道,求變求新,改變了當時讀書人的思想,不再因循守舊,轉而接受立憲,甚至革命,它賦予了20世紀中國革命的理論與實踐的正當性,為即將來臨的自強不息的大變革時代,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思想泉源。

(作者係旅美歷史研究者)

週三, 30 八月 2023

歷史的動力,馬克思說是生產力,毛澤東說是人民,韋伯說是精神理念,都對,但都不夠全面。統而言之,文明之間的互動也可以推動歷史前進。其顯著者,就是希羅文明引進了中東文明的因素,歐洲文明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引進了埃及和希臘文明的因素,特別是希臘的文明;具體而言,就是義大利的人文思想家,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使歐洲人從基督教的神權牢籠中解放出來,摒棄宗教的神性,恢復世俗的人性。

中國神權思想淡薄,當魏晉時期儒教文明衰微之際,印度佛教文明乘虛而入,為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這是第一次中印文明互動,推動了中國的歷史前進。

其後,當儒釋道三家融合而成的中華新文明,於1800年左右再度衰微時,西方的工業文明和理性文明來到東方,猛烈衝擊儒道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陷入空前危機,李鴻章謂之兩千年來未有之危機,其實應稱之為亙古未有之危機。

佛教輸入基本上是和平的,雖然與儒家的綱常名教激烈衝突,但佛教絕不介入政權之爭,所以統治者不嚴加取締,唐朝時三教並行而不悖,武則天成為虔誠的佛教徒,達官顯宦失意時遁入佛門,苦研佛經,終老一生。其次是,佛經之傳布純屬中印之間的個人行為,沒有國家的力量介入,更無領土野心,所以統治者和士人階層對之全無敵意。相較於專注人倫綱常的儒家而言,佛教長於玄思哲理,對人生之前世、今生、來世都有一套系統的、言之成理的說法,以致好學深思的士人深受吸引。這是中印文明互動,促使儒釋道三家融合而成的新中華文明,也推動了中國歷史向前發展。

但是,儒釋道三家文明的物質基礎仍然是小農的農耕生產力,完全無法與西方工業革命後的大規模機器生產力相提並論。體現公共文明的儒教文明,顯然無法抗拒先進工業化的資本主義文明,而處於被淘汰的境地。

資本主義文明雖有壓倒性的優勢,但其內部矛盾卻十分嚴重,資本主義內在的剝削性,使廣大的勞工階級(工農階級)異化為敵對的力量,要將其推翻。馬克思、恩格斯抓住資本主義這個致命的弱點,《資本論》透徹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優劣,並預言終將滅亡,社會主義將代之而興。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先行者李大釗、陳獨秀,順應時代潮流,將中國推上社會主義的軌道。其後的毛澤東、周恩來踵步前賢,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與歷朝政權性質不同的國家和政權,一個完全由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這是中西文明互動碰撞,形成了中國現代的社會主義文明,也推動了中國歷史飛速前進。

當今全世界已不再有異質的大文明,可以同中華文明互動,而推動中華文明前進。從此,中華文明前進的主要動力來自中國內部,不再是外部。將中華文明推向全世界,將是中華文明未來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作者係旅美體制外歷史學者)

週三, 30 八月 2023

2023年7月30日,突然獲知黃光國兄於當天清晨辭世,的確吃驚,因為6月8日那天「教改總體檢論壇」,諸君才一起開「臺灣教育的未來?-〈教改萬言書〉20周年」記者會;當時他神采飛揚。筆者在記者會的發言稿〈因應AI時代的教育要旨〉,還受到他的肯定。

20220301584083476942

話說20多年前的2002年11月30日,《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為慶祝成立40周年,在行天宮附設圖書館舉行的「臺灣高等教育的省思」學術研討會,筆者應邀參加下午閉幕式前的「大學的經營與管理」(由李亦園主持,黃碧端、筆者及李建興與談)。筆者也參加了上午開幕式、教育部長黃榮村致詞及接著的「大學的本質與危機」(由張存武主持,黃光國等四人與談)。

黃光國在與談時,極力批評「民粹式教改」的不是,說應「少談教改,多談教育」。筆者在開放討論時發言呼應說,應「停止教改,回歸教育」;周祝瑛接著發言,說讓理工科背景的人主導教改是不幸的。1黃光國最後回應:應讓懂教育的人來設計合理的制度。中午吃便當時,筆者介紹周祝瑛給黃光國認識;黃當時問周:為何學教育的人對「教改」都不出聲?據周後來說,這一問,使她從此跳進研究教改之路,改變了她的一生2。

發表〈教改萬言書〉

到2003年7月,黃光國和周祝瑛合作發表〈重建教育宣言〉(即〈教改萬言書〉),發起「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全民連署行動,有百餘位學界與文化界人士參加,包括李家同、吳武典、劉廣定、薛承泰、南方朔、蔡詩萍與我等等。

黃光國提議組「重建教育聯盟」。筆者不贊同「聯盟」這一名堂,建議改為「連線」;於是乃有「重建教育連線」,其宗旨是檢討教育改革。7月20日的記者會,筆者原本打算參加,因顧慮自己身為東吳大學校長的身分,決定到臺中去巡視大學博覽會。但筆者當天託劉廣定教授代筆者表達對〈重建教育〉的看法:「過去刨根,今後培本;過去覆水,今後浚源。過去『改革』,今後教育;過去躁進,今後中行。」「終止捨本,注意培本;防阻亂源,致力清源。」

2005年10月,黃光國與周祝瑛再度發起「教改總體檢」。10月24日,臺灣省教育會和重建教育連線舉行「十年教改總體檢」記者會,要求教育部成立「教改總體檢委員會」,認為中研院長李遠哲為十年教改道歉仍不夠,應再督促政府立即進行補救措施。接著在2005年11月到2006年9月期間,重建教育連線與臺灣省教育會共合辦了11場「每月一報」。「連線」又於2006年期間,聯合其他9個團體,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共舉辦了16場「教改總體檢、大家一起來:對話、反思、再出發」系列論壇3。

20220301584083476943

「教改總體檢論壇」階段

2008年2月筆者卸任東吳大學校長,這時大家決定改以「教改總體檢論壇」(簡稱「教改論壇」)之名,經常舉行記者會,藉批評教育時政,端正學界風氣。記得以「論壇」作為團體名稱是筆者建議的,俾便參與者都能充分發揮高見,而不受約束。其中核心的參與者,先是黃光國、周祝瑛、吳武典、劉廣定、劉源俊等五位,後來有邱韻如及段心儀加入。人雖不多,但我們代表性廣泛而多元,大夥齊心合力並慎重其事,自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2008年4月9日周祝瑛的「《臺灣教育怎麼辦?》新書發表會暨座談會」是「教改論壇」的第一次正式活動;4 當天吳武典邀請郭為藩到會並講話。

自2008年4月9日至2017年9月6日的近十年期間,教改論壇假臺大校友聯誼會3樓會議室或立法院會議室,共舉行了24次記者會(通常由周祝瑛主持);每次會前都先有聚會討論主題與分工,然後各人準備發言稿。2013年8月31日及9月15日曾舉辦兩場「教改論壇十周年紀念活動」(研討會);11月23日並請黃光國做專題講演:「學術自主與自我殖民」。此外,教改論壇諸友也曾多次向立委及政府官員當面建言。

20220301584083476944

〈教改萬言書〉20周年

然而,大家愈來愈覺得我們雖善盡言責,卻好似「狗吠火車」。由於效果有限,暫時沉寂了一陣。到2019年,教改論壇又與國教行動聯盟合辦過兩次記者會,然後就因遭遇疫情而息鼓。直到2023年5月9日壇友再聚會時,吳武典提及〈教改萬言書〉發布將屆20周年,應該再向社會發聲。綜合考慮諸友暑期的行程,乃提前於6月8日舉辦「臺灣教育的未來?〈教改萬言書〉20周年記者會」。總之,在日趨沉淪的政治與社會氛圍中,我們這群秉持「正誼明道」的有心人,眼見學界與教育界的各種亂象,說了許多該說的話。

20220301584083476945

回顧過去的歷程,「教改總體檢論壇」及它的前身「重建教育連線」,都因黃光國推動而成立。黃另還推動其他許多活動,諸如「本土心理學」、「儒家現代化」、「文化中國」、「民主文化」、「兩岸和平」等等,晚年致力於批判余英時。關於這些作為,筆者略知一、二,不敢在此侈言。

最後,謹以一幅輓聯概括光國兄近年的行誼,紀念這位勤於言又敏於行的知識人:        抱儒家襟懷 針砭執迷學界持知識風骨  標舉文化中國

又,願藉此文也附林安梧兄於8月4日所作的嵌名輓聯,更增感佩之心:

光風霽月,心理性理,疼惜本土,追求科學,享名中外;

國士惟天,議政參政,關懷社會,歸復教育,穿越古今。

註釋:

1行政院教改會於1994年9月成立時,所聘31位委員中有10位的背景是理科,6位的背景是工科;沒有一位教育學者。主委李遠哲的專長為化學、執行秘書曾憲政的專長為化學工程。

2周祝瑛於2003年8月出版《誰捉弄了臺灣教改?》(心理出版社),請黃光國、劉源俊、吳武典等6人寫推薦序。

3筆者當時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

4《臺灣教育怎麼辦?》這本書邀請黃光國、吳清基、劉源俊、吳武典等七人寫推薦序。

(作者係東吳大學名譽教授)

週三, 30 八月 2023

每年8月14日,台灣軍方就要舉辦慶祝活動,紀念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建軍以來首開紀錄,打下兩架日本海軍航空隊九六式轟炸機,但同一天南京政府派遣轟炸機,攻擊上海黃浦江邊的日本軍艦,飛行員未炸中軍艦,卻把炸彈扔到了上海市區,造成許多無辜市民傷亡,幾十年來無人聞問。

20220301584083476941

空軍誤炸成了日心戰宣傳

空軍轟炸機扔錯炸彈的窘事,在淞滬戰役期間成了日本政府搞認知作戰的題材,日本向全球宣傳中國空軍的炸彈扔到了上海租界,炸死了自己的同胞。日軍還將這起誤炸事件,製作成中文心戰傳單,用飛機在南京上空拋撒,這讓南京當局非常難堪,但空軍轟炸機的技術確實太糟糕,不久後又闖了更大的禍。

根據蔣介石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記載,1937年8月30日,空軍轟炸機將吳淞江上的美國郵輪《胡佛號》誤為日軍運輸艦,朝《胡佛號》投擲炸彈,再次引起外交風波。

歷史終歸是歷史,發生過的事情就算非常令人難堪,都不應該當作沒發生過。空軍年年紀念與宣傳八一四空戰勝利,卻幾乎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前輩,曾因種種因素造成嚴重錯誤,把炸彈扔向自己同胞。

蔣曾想組織飛行員敢死隊

8月14日,中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攻擊力旺盛,締造了戰果,但因訓練不足,當他們要轟炸吳淞江的日本軍艦《出雲號》時,炸彈卻扔到了上海租界,炸死無數民眾,當時黃浦江邊有美國軍艦泊靠,炸彈落在附近,難免引起各國找上南京政府交涉的外交事件。

對於轟炸機飛行員能力太差,蔣介石也很無奈。但根據蔣介石總統檔案事略稿本1937年8月15日記載,蔣在那一天想出使用飛行員組織敢死隊,攻擊日軍航艦的辦法。蔣介石電告周至柔,希望空軍從速下令,徵求各隊飛行敢死人員20名,專炸敵航空母艦,如炸毀一艦就特犒賞20萬元,以其半數撫卹殉難家屬。

筧橋的空軍官校有一標語「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抗戰初期,蔣介石組織飛行員敢死隊的構想,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但蔣想要推動這種自殺攻擊的作戰方式並沒有成真,反而是七年後的1944年,日本海軍率先在菲律賓實踐了自殺攻擊。

1944年10月,日本海軍為因應菲律賓雷伊泰海戰中航空兵力不足,為了掩護水面艦艇免遭美國海軍空中攻擊,首次由關行男上尉率領掛上炸彈的零式機機隊,對航空母艦進行自殺攻擊,牽制了美國海軍的航空攻擊。日軍首次自殺攻擊,就擊沉了一艘美國海軍護航航艦。這種以飛行員組成敢死隊炸航空母艦的構想,其中一個考量是飛行員技術不成熟,成功轟炸敵艦機會不大,與其白白送死,不如以身殉國,連人帶機衝向敵艦。

國軍飛行員誤炸美郵輪

由於8月14日空軍轟炸機飛行員差點誤炸美國軍艦,蔣介石嚴令空軍部隊不許誤炸各友邦的軍艦,下令各隊員多加熟識敵軍各艦的樣式為要。不過,這個命令好像不管用,空軍轟炸機後來還是為了炸日本軍艦,卻炸中了在一旁的美國郵輪《胡佛號》。

蔣介石之所以要炸沉日本航空母艦,是因為淞滬會戰期間,日本海軍除了從台灣與濟州島派出轟炸機攻擊外,東海上有日軍第一航空戰隊龍驤、鳳翔,與第二航空戰隊加賀,總共有三艘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其中加賀本來是戰艦,改裝成大型航艦,龍驤與鳳翔噸位較小,加賀艦上的攻擊機隊曾與中國空軍激烈戰鬥過。

空軍轟炸機在淞滬會戰的表現不佳,根據蔣介石檔案事略稿本1937年8月14日記載,對敵艦隊投彈未能命中,我適有兩機之炸彈鈎為敵擊壞,落於美法租界各有一彈,因之英法美諸國大為不滿,責難備至,且有干涉之勢。

美軍艦差點遭國軍誤擊

蔣介石對於西方國家的不滿輕描淡寫,但上海的實際情況卻很嚴重。8月14日,為了轟炸黃浦江上的日本《出雲號》,殃及無辜上海市民,炸彈扔去了蘇州河南邊的外僑避難區域,當地也有不少上海市民在此避難。這個魯莽的攻擊行動讓南京美國大使館非常不滿,因為早在前一日美國駐華人員已告知蔣介石,美僑將在蘇州河南方避難,但空軍轟炸機仍然炸錯地方。

根據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美使館8月14日不斷向南京政府表示關切空軍誤擊平民後,終於在深夜,收到蔣介石私人顧問端納的說明,美使館也立刻在深夜11點向國務院回報,中國空軍出動三架諾斯洛普轟炸機攻擊日艦,因為被防空砲火打到,炸彈掉了下來,炸到了華懋飯店,其中兩架受損飛機在虹口降落,肇事的飛行員已被送去軍事法庭。

日、美歷史皆記載了此事

空軍轟炸機飛行員技術欠佳,亂扔炸彈,造成許多上海市民無辜傷亡的事,隨著戰事的演進,湮沒在許多場激烈的戰役中。但是,戰爭結束後,日本防衛廳修編二戰戰史,把這段空軍轟炸機出錯的過程寫進戰史當中。根據日本防衛廳編修的戰史,與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1937年8月14日這天,中國空軍轟炸機在慌亂中,將炸彈錯誤投入上海繁華的租界鬧區,上海知名的大世界,華懋飯店、匯中飯店都挨了空軍誤扔的炸彈,美國海軍砲艇《薩克拉門托號》(USS Sacramento)與補給艦《拉馬波號》(USS Ramapo)錨泊在黃浦江江邊,險些也遭空軍轟炸誤擊。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三, 30 八月 2023

光復後引領台灣社會運動的中共台灣省工委,是近年台灣「轉型正義」討論的焦點。焦點大多集中在國民黨當局如何偵破省工委各級組織、如何審問被捕人員,以及通過審問披露的組織史,而1949年的《光明報》事件則是省工委組織發展的轉捩點。作為省工委的機關報,《光明報》積極宣傳大陸革命形勢,鼓動台灣民眾起身反蔣。也因如此,當《光明報》遭到當局發現並破壞,省工委的機關報就成為組織快速瓦解的破口。

20220301584083476940

解嚴以來,人們對於《光明報》的認識,只停留於在國民黨官方史料的二手描述,未見實物。直到今年(2023)8月,台灣才公布收錄在全宗「內政部警政署」的《光明報》相關檔案,這份報紙的「真身」才終於重現人間。

當年由台灣省警務處形成的這批檔案,收藏了以下期數的《光明報》:第1期(1948.11.20)、第2期(11.25)、第5期(12.27)、第6期(1949.1.12)、號外(1.14)、第9期(1.31)、第10期(2.1)、第12期(2.28二二八紀念特刊)、第13期(3.20)、第14期(4.18)、第15期(5.7)、第19期(6.30)、第22期(8.10)。此外,檔案還收錄了刊行編號相異的《台灣人民光明報》第113期(1948.12.2)與第122期(1948.12.12)。這兩種光明報都以手寫鋼板油印,但刊頭的「光明報」三個字的顏色不同。前者被當局稱為「紅題光明報」,後者則稱為「藍題光明報」。

「紅題光明報」〈發刊的話〉曰:「我們中國目前有光明面和黑暗面兩種地區,這就是代表光明面的人民解放區和代表黑暗面的蔣管區。現在光明面和黑暗面的形勢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興衰成敗之局,已經十分明朗,全國人民都祈望的─光明普照大地,黑暗全面滅絕,這日子是屈指可期的了。為了迎接光明,掃除黑暗,我們出了這份光明報,我們將客觀的、忠實的向讀者報導光明面的動態,幫助大家在反動的統治者封鎖、造謠、欺騙底下,得到一些真實的消息,增加我們對於國情的正確理解和對於我們的理想的、應有的努力。……」(落款11月15日)

各期《光明報》的內容集中在人民解放軍的戰況捷報,以及對新華社廣播的轉抄,但也有不少關於台灣的報導。特別是楊克煌、謝雪紅在大陸參加的各種開國組織,對於陳誠治台當局的批判,紀念二二八事件,以及聲援1949年「四六事件」遭鎮壓的台大師大學生。

《光明報》引起當局注意的原因之一,是報紙以假名塞入信封(例如省政府官方信封)後,郵寄給各地警察局、公務機關及名望人士,然而又遭到這些單位與人士的舉報,才引起警特注意,並推測其秘密刊行處「係在台北出版無疑」。這種冒險的宣傳方式,反映了省工委工作方式的變化。據蔡孝乾自白:1948年下半年「取消香港會議(同年6月)的『長期性工作』的決定,認為台灣即將『解放』,各級組織應提高緊張情緒,加強工作,以迎接『解放』。」這個變化就是省工委發行《光明報》的背景,也是反噬組織本身的遠因。

《光明報》通常和傳單或小冊子一起寄送,而一種傳單經常有多種的傳抄油印版。目前已由檔案管理局公布者包含:《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台代表團台灣民主自治委員會台灣省公務員立功委員會聯合文告》(1949.1.1)、《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紀念七七抗日戰爭12週年口號》(1949.7.7)、《書告台灣商工業者》(中日文版)、以及《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為目前形勢告台灣同胞書》(簡稱台盟《告台灣同胞書》)(1949.7.10)等等。

台盟在1949年《人民日報》發表的「七七」通電眾所周知,但7月10日接著發表的台盟《告台灣同胞書》直到今日才重現人間。文中指出:「本盟成立於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其目的在團結全省同胞與反動派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作殊死戰,兩年來在敵人的高壓恐怖統治下埋首苦幹,最近已與人民解放軍取得聯絡,並相互同意,…按照人民的意志,建立台灣人民的民主自治政權,在新中國的大家庭中共存共榮。」

當局收繳的傳單也包含一些怪文書。比方署名「民眾聯合社」的《告同胞書》,主張「我們台灣人要團結起來,驅逐阿山出境」。這種看法恰好與省工委力求團結外省人、「響應起義,共同作戰」的路線相反。這份傳單很可能是當時正在推動託管與獨立的廖文毅所組織的「台灣民眾聯盟」,與省工委爭奪宣傳領域的魚目混珠之舉。

由於「中國民主同盟」在香港也刊行以《光明報》為名的刊物,故警備司令部曾推測台灣《光明報》是「本省民盟份子刊發」,但當刊物成為線索,省工委便不得不浮上水面。報紙在1949年8月10日刊行第22期後,同月18日即有台大學生王明德因散發該報被補,當局循線逮捕相關學生,並在9月10日逮捕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從而揭開省工委組織破壞的序幕,改寫了台灣社會運動史的進路。

(作者係廈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週三, 30 八月 2023

兩岸都已進入高齡社會,勞動參與率及人口紅利將下降、扶老比上升、社會福利支出增加、加速財政惡化,影響經濟成長。然而,若能化危機為轉機,應用AI技術於養老領域,優勢互補,應能共創雙贏。

20220301584083476938

今年以來,ChatGPT生成式AI問世,全球股市掀起新一波人工智慧(AI)浪潮,在投資人追捧下,AI狂潮銳不可擋,沾到邊的相關類股無不雞犬升天,股價大漲。坦言之,AI影響廣泛,不僅引領科技創新,更是未來銀髮族的重要支柱,對養老產業貢獻將舉足輕重。筆者以為兩岸合作將可共創AI銀髮商機。

人口老化是兩岸共同問題

不可諱言,兩岸當前均面臨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的困境。截至2022年底,大陸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8億,占總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1億,占總人口的14%,已符合高齡化社會的標準。預估在「十四五」期間,大陸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至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超高老齡社會。屆時,養老服務將是重大的挑戰和考驗。

台灣也不例外,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後,國發會推估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會有20%以上的65歲人口,若以2,300萬推估,至少也有460萬人,是台灣當局一場必須面對的硬仗。

不少先進國家的經驗顯示,人口進入高齡化後,勞動參與率及人口紅利將下降、扶老比上升、社會福利支出增加、加速財政惡化,影響經濟成長。但危機也是轉機,因應高齡養老的趨勢,各式養老機構如雨後春筍;此外,可減輕人力的人工智能照護、健康促進的養生保健、日常生活的智能輔具,疾病醫療等皆因應而生,同時也顯示出龐大的商機。

預估大陸在2030年的養老產業規模將達到人民幣20兆元,而且規模還將持續增長。工研院則預估,台灣高齡產業市場規模在2025年應有3.6兆台幣。

AI在養老產業不可或缺

伴隨AI的快速發展,機器人已運用於各個領域,而用於老年照顧的也與日俱增。例如,掃地機器人等輔助產品問世,可降低高齡者家事清潔的負擔;看護支援機器人可照顧行動不便的患者或長輩上廁所、洗澡等,是很大的行動協助。

而自立協助機器人,可幫助患者或老年人復健、協助行走,機器還會有電流刺激,讓麻痺的肌肉再活絡。最值得注意的是,聊天機器人主打與高齡長輩聊天、互動,可解決他們的寂寞感,促進情感連結與人際互動,因此還有預防失智的功能。如瑞士發展出來的AI社交機器人,可全天陪伴長輩,包括聊天、唱歌,還能跟他們一起玩賓果遊戲。紐約州老齡辦公室(NYSOFA)選定以色列初創公司Intuition Robotics生產的「護理伴侶」ElliQ,陪伴許多老年人。

此外,可協助看診的醫療機器人,也是邁向高齡生活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其功能不斷提升,其需求將日益增加,商機也相當驚人。

AI產業在全球舉足輕重

人工智慧(AI)應用市場急速成長,2021年市場產值僅3,830億美元,美林證券預估到2026年全球AI產值將高達9,0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19%(如表1所列)。另根據美國諮詢機構埃森哲(Accenture)的研究報告,到2035年,以智慧機器為主的AI產業,因AI周邊的智慧機器人和機械產業將創造巨大的經濟前景,可望抬高美國GDP的2%、日本1.9%、中國1.6%。

大陸AI領域發展在全球競爭中已取得領先群的地位,僅次於美國。在政策及資金,以及充裕的人力支持下,AI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在雲計算、智能計算與超級計算機共同發展下,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5G基地台超過280萬個;推動AI與製造業融合,目前已建成2,500多個數位廠房與智慧工廠,整體產業蓬勃發展,核心產業規模已達人民幣5,000億元。

20220301584083476939

伴隨ChatGPT掀起的新一波AI發展熱潮,預計2027年的市場規模將有機會達到1兆5,372億人民幣。而台灣在半導體代工服務居全球龍頭,如台積電的技術領先全球,更是資通訊產品的主要生產地,生產數量全球市占第一。另外,垂直應用領域科技化程度亦高,包含醫療照護、智慧城市、數位政府服務、智慧製造及精緻農業等,具有完整的硬體供應鏈及建構完整智慧系統的能力;加上業者積極切入應用領域的研發,已逐漸形成創新智慧應用的生態體系。

此外,能量充沛的中小企業,以及開放資料指標全球第一的成果,都讓台灣極具發展AI的基礎實力。換言之,在全球龐大的AI市場中,台灣半導體、載板及伺服器代工等產業鏈地位舉足輕重。政府為掌握AI發展的契機,繼宣示2017年為「台灣AI元年」後,同年8月又推出「AI科研戰略」,並於2018年推動4年期的「台灣AI行動計畫」,全面啟動產業AI化,未來更應持續向前。

兩岸優勢互補共創商機

兩岸一衣帶水,同文同種,台灣在養老醫療照護、長期照護深耕已久,經驗較大陸豐富。相關業者可把握契機,整合生技、醫療、農業、建築、教育、服務業等產業,進軍大陸拓展銀髮事業,開拓商機。另一方面,兩岸銀髮產業若能協力合作,不僅有益於老年的安養照顧,更可共同開發巨大商機,共創雙贏。

此外,兩岸AI發展各有優勢,台灣研發能力強、品質好,在垂直應用方面表現出色;但在水平推廣上,大陸AI於全球占有領先地位,又有明確的國家戰略及廣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因而,兩岸應在AI技術及醫療養老領域充分交流,優勢互補,未來甚至可放眼全球獲取更大的商機。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週三, 30 八月 2023

對於大陸商務部8月17日表示「初步調查認定台灣對大陸存在貿易壁壘,並將研究採取相應措施」,國台辦發言人亦表示:「支持依規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给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表示台灣工商界都希望ECFA能夠延續,呼籲蔡政府儘速建立與大陸溝通的管道,有效處理兩岸之間的經貿爭議。

20220301584083476936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僅是一份「架構」協議,其中包括投資保障、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爭端解決等四項協議。由於台灣許多民眾不太清楚ECFA的內容,更不知道貨貿、服貿與自由貿易的關係,或與產業的連結,這使得民眾在聞悉ECFA將會讓台灣經濟發展鎖進「一中」市場,以及藍領的就業機會將被大陸人搶走而陷入極端恐慌。

對大陸市場依賴高達四成

先從前者擔憂鎖進「一中」市場來說,回顧「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Doha Development Round)多邊談判於2008年7月29日破局後,全球各國掀起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FTA)熱潮,甚至更進一步整合多邊區域經濟組織,在相互實施貨品關稅免除或減讓的同時,彼此開放特殊的「投資」及高度管制的「服務」市場領域。

面對全球經濟環境的激烈競爭,台灣若要減少對大陸市場四成占比的依賴,除了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創新力之外,還必須積極洽簽雙邊貿易協議及爭取加入多邊區域經濟組織,藉此增加出口的連結與韌性。

目前亞太地區經濟體在貿易拓展上,除了台灣、北韓、蒙古等極為少數經濟體之外,都有相互簽署FTA,或是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無庸置疑,長期以來台灣受到「一中」的政治糾葛,難以洽簽雙邊FTA,更不易參與多邊區域經濟組織,這使得台灣20餘年來的出口競爭動能受到影響。因此,2010年6月兩岸在遵循WTO規範、排除「一中」的限制下,完成簽署ECFA,如果順利完成其後續相關協議談判簽署,無疑是提供台灣洽簽FTA的藍本,例如:2013年與新加坡簽署《台星經濟夥伴協議》、與紐西蘭簽署《台紐經濟合作協議》,甚至藉此為說帖,申請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

再就後者擔憂大陸人搶走就業機會而言,服貿協議並非開放大陸勞工,而是開放赴台投資的陸企經營者和管理者,在開放條件與數量上從嚴管理,根本不至於衍生搶走就業機會的問題。其實,兩岸簽署ECFA之前,已經開放陸企赴台投資,在從嚴管理下,雖自2009年7月起迄今,已核准陸企包括銀行、航空公司等1,556家來台投資,但其聘用的幾乎都是台灣勞工。

此外,若以綠營學者提出,大陸生產要素較低會拉低台灣薪資水準的論述,其實從所得較高國家,例如美國或瑞士的實例觀察,根本沒有經濟學家反對和低工資的國家進行貿易。誠如許多經濟學者專家所指出,貿易對參與的國家有利,透過專業分工各自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從擴大市場規模中獲致更多利益;尤其是在貿易條件(相對價格)傾向大國之下,小國獲致的利益空間較大,顯然台灣將是與大陸貿易的獲利方。

透過ECFA打破經濟孤立

另一方面,ECFA在型態上屬於「架構」協議,並非遵循FTA的模式,將貨貿、服貿整合為一體談判、一次簽署。雖在ECFA中附帶先行實施「早收清單」,但其範圍僅涵蓋台灣5%的出口項目和極少的服務行業。亦即ECFA後續最重要的服貿和貨貿協議,如果在短期內未能生效實施或無法完成談判簽署協議,尤其面對RCEP生效實施,及大陸可能加入CPTPP的情況下,除了會讓台灣拓展大陸市場的競爭形成不利之外,還會讓台灣參與國際經濟舞台受到波及。

新冠疫情結束後,儘管中國經濟復甦遲緩,然而面對其產業結構加速調整,以及從世界工廠升級為世界市場,讓各國皆難以忽略其後續效應。這些現象,從今年G7聲明至歐盟峰會共識,西方大國在對中經濟戰略上由過去主張的「圍堵」、「對抗」,轉型為「去風險」、「不脫鉤」思維,可見其端倪。

20220301584083476937

回歸自由貿易創兩岸雙贏

很顯然地,面對中國大陸經濟體崛起,以及與美國經濟體的規模分庭抗禮,大陸未來的發展,除了對全球經濟板塊的排列與產業供應生態的重組,將會造成深遠影響外,對位於亞太區域經濟的台灣所帶來的衝擊,更不容小覷。台灣受到先天資源不足與市場規模狹小的限制,難以創新經濟增長模式,朝野政黨與其陷入狹隘的民粹意識形態的糾葛,將ECFA視為政治工具,還不如透過「地緣關係」的戰略思維,讓ECFA回歸為自由貿易的本質,進而從中創造兩岸雙贏的格局。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